心理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2024-10-19

心理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共16篇)

1.心理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一

1前言

现阶段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利益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各种价值观念交互碰撞,不可避免地会让大学生陷入心理困扰、产生冲突。近些年,大学生心理问题尤为突出,患有心理疾病的几率逐步增加,极端事件日益涌现。我们应正确认识这一问题,除思想观念、政治文化与道德修养会引发这一问题外,还和心理问题存在关联。因此,本文对于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这两者内部关系的探讨在高校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2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心理健康代表一种心态,心理健康的人可正确认识自我、科学看待客观世界,映射着自我调控能力,不存在人格缺陷与障碍。在社会生活中,可与他人友好相处,拥有合理的自我观念,可正确评价他人,心理满足行为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指借助心理学原理,面向学生围绕与心理学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心理辅导与咨询是该项教育活动的基本任务,旨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心理防范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坚定、健康、优良的心理品质。

3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指代依托政治观点,依照思想体系,借助道德规范,发挥针对性的影响,帮助和引导人们构建满足阶级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借助特定的手段,开展相应的活动,以此来感染和影响人们,使其思想观念与行为活动发生改变,实现为阶级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量人才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作用在人的思想,强调意识形态的显层次,旨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增强思想觉悟,提升道德品质。

2.心理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于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惠州市复员退伍军人医院精神科住院治疗的确诊精神病患者的家属进行调查研究,排除本身患有精神疾病或严重躯体疾病的家属。共纳入320名精神病患者家属,其中,男156名,女164名;年龄18~75岁,平均(43.5±7.4)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91名,大专及以上229名;家庭经济状况:<3000元/月86名,≥3000元/月234名;患者疾病分类:精神分裂症290名,其他30名。根据家属与患者关系将其分为父母组(136名)、配偶组(104名)、其他亲属(兄弟姐妹等)组(80名)。所有研究对象均对本调查知情同意,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7]

该量表包括10个项目:躯体化(12项)、强迫症状(10项)、人际关系敏感(9项)、抑郁(13项)、焦虑(10项)、敌对(6项)、恐怖(7项)、偏执(6项)、精神病性(10项)及其他(7项,反映睡眠和饮食情况,本次调查未纳入研究内容)。共90个条目。各项评分分为5个等级,1级:没有症状,2级:症状很轻,3级:中等,4级:偏重,5级:严重。各项因子分计算方法:因子分=组成某一因子的各项目总分/组成某一因子的项目数,分数越高,表明症状越重。SCL-90量表由调查者发放并指导患者家属以无记名方式填写,测试时间为30 min,在统一指导语下独立填写问卷,并当场收回,均为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100%。调查结束后由2名调查人员对问卷内容进行录入,并互相核对从而保证样本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1.2.2 心理健康教育需求

由研究者根据与精神病患者家属的交流沟通结果及相关文献[4,8]自行设计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条目:对患者疾病知识的了解,包括病因和表现、如何预防复发、治疗常用药物的知识、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基本处理、服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家庭成员可行性的护理方法、康复指导;对心理科学知识的了解,包括精神卫生的相关政策、社会的支持、如何帮助患者调整不良情绪以快速适应社会、睡眠障碍的处理、如何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需医护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本调查内容由精神科专家审核,并最终制订。调查结果采用“强烈需求”“一般需求”“不太需求”评价。调查方法:调查人员采用交谈的方式告知调查对象本问卷所包括的内容及填写方法,如果家属无能力填写,调查人员可协助其完成,但不能给予指导,问卷发放320份,全部回收,均为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100%。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问卷调查数据均用EPI软件录入,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家属SCL-90量表评分比较

三组患者家属SCL-90量表中敌对、偏执因子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及总均分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父母组得分最高,配偶组次之,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患者家属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

患者家属在“家庭成员可行性的护理方法”“康复指导”“精神卫生的相关政策”“需要医护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强烈需求。见表2。

3 讨论

精神疾病患者很容易给患者家属带来一种强大的精神刺激,造成沉重的负担[9,10,11],具体可分为两种负担:一种是患者家属自认为或被认为是高危人群或是潜在的患者,家属要承受外界异样的目光,担心自己会患病,担心朋友同事会看不起自己等引发的巨大心理压力;另一种负担是因患者患病后常反复发作、治疗及康复等给患者家属带来了经济负担,他们必须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去照顾患者,导致经济紧张、就业障碍及被社会孤立等现象。另外,精神病患者患病后往往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沟通困难,因此给患者家属造成了高应激反应[12,13,14]。上述因素长期作用,家属会产生不耐烦、烦躁、易怒等不良情绪,久而久之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15,16]。因此,笔者认为对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家属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很有必要。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精神病患者的父母、配偶及兄弟姐妹等其他亲属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三组SCL-90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方面,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中,父母组评分大于配偶组和其他亲属组,配偶组大于其他亲属组,表明父母或配偶是家庭支柱,如果家庭成员患上精神疾病会更容易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17,18]。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与患者因具有血缘关系,必须进行照顾,需承担更重要的责任而具有较大的心理压力,配偶原则上需要照顾,但多数由父母进行代替照顾可缓解自身压力,其他亲属因可取得社会上的帮助其心理压力有所缓解。

注:与其他亲属组比较,*P<0.05;与配偶组比较,#P<0.05

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对患者家属很重要,但前提是需要了解患者家属需要的健康教育内容[19,20,21,22]。本文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在“家庭成员可行性的护理方法”(70.9%)、“康复指导”(70.0%)、“精神卫生的相关政策”(68.4%)、“如何帮助患者调整不良情绪以快速适应社会”(67.8%)、“需要医护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55.6%)”方面患者家属有强烈的需求。表明家属在照顾患者的过程中迫切想知道患者疾病的相关知识,了解精神卫生的相关政策,为患者寻求更好的社会支持,以帮助其调整不良情绪快速融入社会生活和工作。而且多半以上的患者家属表示强烈需要医护人员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减轻其心理压力,但有部分患者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估计跟患者的病情轻或初次发生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本调查结果显示,精神病患者家属均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其自身健康,也会影响患者的恢复。因此,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不但要重视患者的心理需求,还要关注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从而促使患者更好地接受治疗和缩短康复过程。

摘要:目的 调查惠州市精神病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了解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以期为患者家属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6月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惠州市复员退伍军人医院精神科收住院治疗的确诊精神病患者的家属320名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家属与患者关系将其分为父母组(136名)、配偶组(104名)、其他亲属组(80名)。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自制量表调查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需求。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SCL-90量表评分:父母组[(1.84±0.65)分]、配偶组[(1.62±0.58)分]和其他亲属组[(1.42±0.32)分]总均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9,P<0.05),组间两两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心理健康教育需求调查显示:患者家属对“家庭成员可行性的护理方法”“康复指导”“精神卫生的相关政策”“需要医护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强烈需求,所占比例分别为70.9%、70.0%、68.4%、55.6%。结论 精神病患者住院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必要满足患者家属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以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

3.心理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三

新形势下,要使广大民众自觉主动地贯彻党中央精神,始终与党中央保持思想、行动一致,将党纪国法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加强个人自律,社会呈现出稳定、繁荣、和谐发展的局面,这一切的实现,除要继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外,还有赖于在民众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党中央针对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就如何引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进行了认真研究,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实施《决定》的过程中,部分地区已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

一、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复杂性科学是“21世纪的科学”,主要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混沌学和分形学等内容。认为世界本质上是复杂的、非线性的、开放的复杂性系统,是事物一种普遍的存在方式;其基本原理有:非线性、整体性和动态生成性;不确定性和内随机性;自组织性,是指它需要外界较高指定而能进行自行组织、自行创造、自行演化,能够自行地从混沌(无序)走向有序,形成有结构的系统过程;开放性和不可还原性。那么复杂科学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怎样界定的呢?

心理健康教育,简称为心育,是心理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以及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等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完善心理素质,培养心理技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促进人格成熟和人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而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广义的德育,是指教育工作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心理内部矛盾,使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也就是把一定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思想品德,使其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进而达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目的。其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貌似分属两门毫不相关的学科,但追根溯源,二者却有着某些共同之处。笔者就心理问题政治化或政治问题心理化的误区来分析两者的关系。而之所以会形成心理问题政治化或政治问题心理化,就是因为没有对复杂科学下两者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区分。思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思想政治即指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过程中必须讲政治,必须有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于是,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尔思想,特别是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分清是非,划清界限,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并且在实际行动和客观实践中认真贯彻执行,并以此作行动指导的过程。而心理作为人脑的产物,是指人脑对客观世界主观能动的反映及在此基础上对行为的自我调节。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本着“助人自助”的原则,培养教育对象在客观世界认识的基础上有较高的行为自我调节能力及和谐的人格发展动力,能够充分认识自我,形成和谐的自我体系和自我概念,以及具有相当的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二者都同属意识形态。

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虽有共同之处,但二者仍属不同的学科体系,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具体来说两者在内容、学生观、具体目标、原则和方法上均具有各自的特点。

思想政治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属于纯社会科学,且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心理健康属于生理学和心理学,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另外,思想政治教育着重把学生看作教育的对象,思想政治工作者是主体;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心理健康工作者为客体,为辅助者的教育。

具体目标不同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它重视按社会要求规范个人行为,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注重自我约束,前者侧重解决学生的政治方向、思想倾向问题,后者侧重解决学生心理成熟不成熟、健康不健康的问题,以及通过促进学生心理成熟,发展学生的判断与抉择能力,为学生确立正确的生活方向和崇高的理想做好准备。简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外在的规范,具有群体作用性,是社会群体的规范,教育目的是让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群体。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来自自我的规范和约束,是发自自我本身的、内在的,较前者后者更偏向感性,教育的目的是更好地进行自我适应和调节以自我适应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鲜明的价值倾向,旗帜鲜明。心理健康教育者不会代替当事人作价值判断,而是通过帮助当事人理清事实,澄清价值体系中的矛盾,引导当事人进行思想斗争,勇于承认错误,面对事实。前者更多的是运用伦理谈活、说服宣传、批评表扬、提供榜样、实践锻炼等方法;后者主要是会谈、心理测量、生活技巧训练、角色扮演和行为矫正等方法。

健康的心理必须以良好的思想素质为前提,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正在于塑造和提高人的思想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优秀的品德、健康的意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健康的心理能起到巩固促进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的作用。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具有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积极向上的追求。很难想象,一个精神萎靡、心胸狭隘、情趣低下的人会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思想政治教育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发挥塑造学生高尚的思想素质的作用。

虽然两者的教育目的都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充分挖掘其潜能,培养其良好的综合素质。而且教育过程也大体一致,都要经历知、情、意、行四个阶段,即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但是两者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于是要求我们应结合以上复杂性科学视野下两者关系的分形,但同时实践过程中还应结合两者的相互联系和相同点,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方法手段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两者的协同作用。

三、如何实现两者的整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和思越土政治教育系统都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和死索组成的多层次、多功能性的复杂系统。从宏观层面分析,前者由学前、小

学、中学、大学、成人、老年等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和特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等=多个子系统组成。而后者亦是由与之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组成,除此之外,其还有相应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如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村民自治委员会等也承担了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中观层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在校主要有校党委团委、政治辅导员、班委会以及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和人员等。而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则主要是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校长、心理健康教育专员和辅导员等组成。微观层面分析,前者是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党委、校长、团委、政治辅导员或班主任、德育工作者、心理健康专员、班委等。而后者由校党委刚委书记、党委团委委员、政治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工作者,团组织、班委和学生党团员等、那么如何在实践过程中实现两者的整合呢?

第一,要摈弃不正确的认识,清晰合理认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预见性差,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认识偏差。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仅仅停留在口头、文件或会议上,难以落到实处,难以做到防患于未然。二是超前性差。教育内容缺乏连贯性、完整性和系统性,教育方式重形式、轻内容、重灌输、轻疏导、重言教、轻身教、方法单一;在教育的对象上,只重视学生党员的发展和学生干部的培养教育工作,忽视中间层学生的教育,尤其是对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缺乏力度。而这些认识偏差正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如矫正认知偏差的有认知行为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等。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和原理,结合两者方法手段的长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会事半功倍,也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洞说教,这样系统地开展教育才不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空对空”,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克服偏差不仅要求培养学生辩证主体性地看待和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还要求教育者应当从有效学习的三个必要条件来审视教育者教学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充分发展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第二、在教育内容和目标上的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和针对性,但教育对象常常会碰到各种矛盾和问题,而且许多问题经常是混杂在一起的。传统上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就是要从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两方面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既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顺利成长,同时也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第三、在教育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有机结合。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和手段上既有交叉点又各不相同,但我们仍然应该在原有共同点的基础上着力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人员、教育网络及投入力度优势,同时着力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手段和方法技巧优势,并进一步改进各自的方法手段,取长补短,使两者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首先必须改进过去心理健康教育那种坐等学生上门,要主动公开地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可以采取课堂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引起学生对心理问题的重视,让大家发表意见,使他们建立起心理健康观念的标准,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也应改变,改变过去那种一味正而灌输、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育,多采用和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特别是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中已广泛使用的心理测验引进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特长与不足,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和能力特点,赋予思想政治教育趣味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符合学生实际,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四、在教育队伍上的有机结合。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支队伍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配合与协调一致。从现状来看,两支队伍在人员结构上有很大比例的重合与交叉: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主要由班主任、辅导员、专职政工干部、教师等来完成: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尚不稳定,其人员构成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占很大比例,再加上心理学专业教师、医务人员等组成。而其中许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并不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因此,要使两支队伍有机结合,就必须让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学习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等知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从而因势利导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并提供力所能及的针对性的帮助。为此,就要求这两支队伍经常在一起交流情况,分析学生中存在的思想和心理问题,提出改进教育工作的方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4.心理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四

心理健康是人才成长的先决条件,良好的心理品质是造就人才的基础.然而当前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明显增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形势严峻.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论述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及培育当前我国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途径选择.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生活、直面现实,并能有效地指导实践.从而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作 者:李娜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刊 名:社科纵横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REVIEW 年,卷(期):2010 25(7) 分类号:G641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   对策  

★ 宠物寄养要注意的问题

5.心理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五

孙新建

(华南理工大学政管学院,广州 510640)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教育对象思想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要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从教育对象主体需求来科学规范教育内容和方法,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需求;有效性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与出现正向结果的效能属性,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活动在实现既定教育目标上的程度,受教育者思想行为的变化符合教育者主观要求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真实度。” 思想政治教育曾在中国革命年代和建国初期起过重大的作用,成为我们党制胜的法宝,这是有目共睹的。而现今,很多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却产生了怀疑和动摇,甚至者嗤之以鼻。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反差,主要是因为前者迎合了当时大多数国人希望摆脱压迫,希望脱离贫困,希望救亡中国的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题主动迎合了教育对象的需求。而后者却没有根据由于社会的巨大变化而引起的教育对象需求的变化来调整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因此,前者的教育有效性就特别突出,而后者教育的有效性却受到人们的质疑。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对人的工作,而人是有思想,是有和其他动物不同需求的高级动物。马斯洛曾把人的需要分为高低不同的五个层次,这就是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按照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可分为:第一层次,生理需求:如衣!食!住!行等;第二层次,安全需求:如人生安全!职业安全等;第三层次,感情和归宿需求:如友谊!情感归属等;第四层次,社会需求:如尊重!权威!地位等;第五层次,自我实现需求:如胜任感!成就感等”马斯洛认为:人们一般按照以上所述从第一层次到第五层次这个需求“阶梯”,从低级到高级追求各项需求的满足"。因此,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虽形式上是主观的,但决不是任意制定的,更不是所谓心灵的“自由创造”和 “想当然”,它只能是来自于对象的内容,反映对象不同阶段的利益需求,才能为对象所接受,才能被对象所“内化”。为此,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的设计上,应坚持以人为主的原则,从教育对象的需要出发,尊重并满足教育对象的利益追求,先达到“利益认同”,再引导升华到教育实施者政治要求,最终实现“价值认同”的目标,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亲和力和感召力,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1]一以教育对象的利益需求为原则,来合理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利益需求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开展和顺利运行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建立在对教育对象利益的关心上,才有存在的依据,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是一种对实践活动有很强解释力、作用力的精神产品。要改变过去被过浓的理想色彩包裹的有“完人化”倾向的“应然”式教育,在教育内容设置上尊重、关心教育对象的利益需要,并满足教育对象合理的个人需要。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方面要体现教育对象的价值认同,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是一种道德行为和道德境界,这是价值认同最崇高的阶段。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又不能走上另一个极端,一味强调教育对象的“ 利益认同”,那就会使教育内容失去先进性、方向性、指导性,最终导致惟利是图、享乐主义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设置上要以“ 价值认同”制约“ 利益认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落实到价值的实现上来。因此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时要以义导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有由利益认同走向价值认同,才能实现良好动机和完美效果的统一,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

统一。

2以教育对象的利益需求为原则,来合理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过去我们往往只从社会的需要、党和国家的需要来理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很少考虑如何满足教育对象的需要,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 外在的东西”,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远没有成为教育对象的自觉需求。其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与教育对象的需要的发展规律是相吻合的,所关注的重点应是教育对象的需要、教育对象的完善与发展,以体现特殊的人本关怀价值。近几年来,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进行了许多改进,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从本质上认识教育对象主体性需要方面的方式方法改进还不太明显。西方德育大师涂尔干曾强调:“强迫学生去接受道德实事、道德价值和行为确实不好,但是我们别无选择。因为,我们要成为的那种是未来社会所要求的人,而由社会所需要的这种人与我们与生俱来的那些潜能之间存在的距离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不按社会的要求去限制、规范我们行为、欲望,我们就不能形成一种社会人格,甚至不能成为真正的人。所以,这一过程虽然痛苦,却是必要的,如果说这就是灌输,那么灌输就是不可避免的。”灌输方式仍是最明显的代表。“ 灌输” 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源自列宁的观点:“ 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 [2]。列宁所说的“ 灌输”是基于当时工人和革命知识分子的需要而言的。工人有对社会主义意识的需要,但他们没有文化和理论基础,自己不能产生社会主义意识,因此,需要先进知识分子从外部进行灌输。当时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此,教育者就形成了“ 灌输万能”、“ 只要灌输,总有收获”的思维定势。我认为给婴儿喂奶是灌输,但给婴儿灌酒、灌醋就绝不是列宁所讲的“ 灌输”,灌输绝不是想灌什么就能灌进什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研究教育对象的需要,灌输教育对象需要的东西,只有建立在受教育者需要基础上的灌输才能收到实效。

“人是社会的主体,但人的主体地位不能只作认识论的理解,而应作存在论的理解,即应把社会理解为人的社会,是人为的社会和为人的社会,社会的一切都与人的存在和活动内在相关联。” [3]人是社会的主体,但人的主体地位不能只作认识论的理解,而应作存在论的理解,即应把社会理解为人的社会,是人为的社会和为人的社会,社会的一切都与人的存在和活动内在相关联。因此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关怀价值,教育者人本关怀的一个重要前提与基本要求就是承认、尊重、理解“ 每个受教育者都是人”,“ 要把教育对象当人看”,教育对象都有人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人人都有自己的需要这个基础上来合理地理解和解决受教育者的各种思想问题,以文明方式来对待每个教育对象,从根本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3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人需要满足和社会需要满足之间的关系

个体需要满足和社会需要满足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表现的两个方面,其中个体需要满足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获得的起点和关键,社会需要满足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获得的归宿。当教育对象以社会地位的确立、个人能力的发挥、个人贡献得到承认和个体价值的实现为表征的个人需要得到满足时,才会有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的“人的基础”。社会需要的满足更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终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正是在于追求以整个社会需要满足为表现的社会的发展。单单致力于教育对象个体需要满足而摒弃社会需要满足的思想政治教育,称不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就是灌输社会需要的工作,要科学灌输社会需要,要求灌输的内容要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灌输的动力要充满责任感,体现主动性;灌输的形式要具有贴身感,体现渗透性,乐于让人接受;灌输的范围要占领制高点,体现层次性。” [4]要努力追求在教育对象个体需要满足基

础上的以开放性、多边性、上升性为表述特征的社会需要的满足,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满足教育对象合理的需要,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际效果,就必须从满足教育对象的合理需要入手,通过开展大量细致入微,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说服教育,言传身教实践活动,以满足教育对象合理的需要来刺激其产生合理的动机,并在动机支配下,产生符合思想教育者预期的言行,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内涵及评价依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5).[2] 列宁 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3] 刘远传 社会本体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60.[4] 陈敏 科学认识大学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6).Approaches to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ory of Requirement

Sun Xin Jian

(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6.心理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六

关注逆反 心理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逆反心理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它是一个多变量因素影响的`结果.通过分析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探讨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逆反心理的方法.

作 者:宋绍成 彭智勇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8刊 名:煤炭高等教育英文刊名:MEITAN HIGHER EDUCATION年,卷(期):“”(3)分类号:B844 G641关键词:逆反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防止 克服

7.心理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七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开展这两项工作, 就必须明确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 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文章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并提出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希望能够对实际工作发挥借鉴指导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二者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具体来说,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基础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的理论知识为基础, 其理论体系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治疗学、行为科学等等, 其理论体系当中很多的内容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而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 其理论基础包括政治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等等, 此外, 还吸收众多的社会科学知识,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工作侧重点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 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层面上的教育, 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3、工作方法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包括橱窗宣传、举办讲座、团队辅导、心理咨询等等, 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提高学生预防心理疾病的能力, 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举办讲座、参观访问、舆论引导、批评表扬等形式进行, 往往具有公开性、组织性的特点, 其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着紧密的联系。

4、要求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的从业人员都应当经过专门的培训, 甚至必须取得相应的证书, 只有这样, 他们才能接受来访者的咨询, 根据来访者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策略, 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除了专门的任课老师之外, 行政干部、先进模范、工会干部等也具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义务, 他们不一定都要经过专门的培训, 只是经过专门的培训之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会更好。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具体来说它们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根本任务和工作目标相同。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使学生的思想行为朝着学校教育的目标和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 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法纪教育等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方式, 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 预防学生的心理疾病,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尽管二者是分别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 从不同的角度, 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展工作, 但其目的是一致的, 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为整个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2、工作内容相同。

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者相互补充, 互为前提。健康的心理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并将相关内容自觉转化为自身行动。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状况, 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又会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为了更好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将来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1、转变观念, 正确定位。

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并将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实际工作中, 要转变思想观念,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适当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提高工作效率, 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2、培训队伍, 掌握原则与方法。

学校一般有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从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但仅仅依靠这些力量还远远不够。还应该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的培训, 并在财力、物力、人力、制度上予以支持, 培训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注重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 掌握工作方法和工作原则, 坚持以学生为本, 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 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3、拓宽渠道, 开展多种形式教育。

为了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应该拓展工作空间, 打破固定时间的限制, 满足学生的需求。例如,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通过网页、网站、QQ群等传递资源, 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室, 拓宽工作渠道, 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者既联系, 又区别。今后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需要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 并积极采取相应的策略, 更好的开展这两项工作,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相互联系, 又有着多方面的区别。今后在实际工作中, 为了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 转变思想观念、培训队伍、拓宽渠道, 开展多种形式教育。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观念,培训队伍

参考文献

[1]游向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2]周围.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关系研究[J].社会科学家, 2006 (6) .

8.心理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八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结合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大学生心理层面、思想认识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承受的心理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愈发显得重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培养学生知、情、信、义、行和开导大学生思想的有效方式,要承担起调适大学生心理的重要任务。高校在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积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现实必然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是实现学生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需要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外开放的扩大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复杂变化投射到高校内部,对学生群体的思想状态也带来巨大的挑战,各种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碰撞,影响着学生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取向。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产生的困扰和冲突,会形成各种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往往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交织在一起。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认真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变化以及思想动态,认真分析和研究学生心理和思想活动的规律性特征,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以关注学生成长、为学生服务为指导思想,深入开展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实践活动,以学生为本,形成一套培养优秀思想品质、塑造健康人格的教育体系,全面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促进学生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切实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有助于彼此的顺利实施

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收效不尽人意,经常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所开设的相关课程在教学上过于形式化,在考核上过于专业化,过于重视概念和理论的表述而忽视了将其同实际相结合的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教育观念的功利化,忽视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主体意识,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近几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各高校相继开展起来,但由于各种原因,使得相关工作要么进展缓慢,要么流于形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大多是由于自身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如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在对道德意义和道德要求深入理解的同时,克服自身消极的态度和行为。通过两种教育的结合,可以促进高校“两课”教学由经验型走向科学型,由单向灌输式教育转为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的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现实可行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存在高度一致性

第一,培养目标的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二者都是为了塑造大学生完整高尚的人格,使之成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合格人才。第二,教育内容的一致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培养目标出发,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的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包含的思想教育内容也是始终贯穿着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二者共同统一于我国高等学校的德育目标。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要培养学生的政治觉悟,保证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实施的心理背景;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又是塑造健康心理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可促进受教育者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讲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本质上是密切联系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用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去教育和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它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教育对象的认识、情感和态度发生变化,在助人自立的基础上协助教育对象认识自己,发挥其个人潜能,解决其在工作、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最终目标是使其改变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实现自我完善。从本质上看,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都是“育人”。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及途径

(一)转变观念,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定位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进一步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以上两个文件,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定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并把它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条教育途径而且是一种思想和观念。平时的工作中,要切实转变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的合理因子。

(二)加强政工干部心理知识的培训是实施两种教育结合的关键

学校心理教育人才匮乏,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开展心理教育与辅导工作的需要。但在中国学校有一支层次结构完整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日常管理与教育。如果这支队伍具有相应的心理教育和辅导知识那么在管理中,就能够妥善处理学生的心理与思想问题。政工干部的工作对象是学生,与学生打交道最多,最能了解和掌握学生各种情况,察觉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因此要采取短期培训的方式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组织政工干部参加有关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培训,让他们自觉地应用心理咨询学的理论和技术解决学生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只要这样,才能保证实施两种教育的有机结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针对大学生心理特征,合理调整各阶段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成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时期,作为具有较高智力、较高文化和较高自尊的特殊群体,有着独特的心理特点,而这些心理特点在大学生活的不同阶段又有不同的表现。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下健康的心理基础;同时要调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偏差,合理调整各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如加强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激发他们树立求知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重视大学二、三年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和就业观念教育,搞好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再者要沟通与大学生的感情联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灌输和反馈,提高思想教育的实际效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才。

(四)拓宽渠道,挖掘网络和同辈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功能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努力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为进一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打破固定时间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作为教学资源。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网页或网站、QQ群等网络资源,正发挥着日益明显的积极作用。在校园网上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室是现实心理咨询室功能的延伸。由于网络心理咨询的平等交互、虚拟隐藏性,可使有心理困惑、有求助需要却不愿走入咨询室、不敢面对咨询者的学生获得帮助,所以日渐受到学生欢迎。

同辈咨询和同辈教育,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和思想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方式,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提倡的“三自”管理的重要内容。心理学研究表明,封闭性与开放性是青年学生具有的两个明显的特点。当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他们总是沿着“自我调节—找朋友倾诉—求助心理咨询或老师帮助”的模式寻求帮助的。同辈比老师更接近学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容易“共情”和产生“共鸣”。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需要开创新的思路,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将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思想政治工作能够真正深入到学生心理层面,落到实处,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凤兰.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山西高等学校学报,2007,(10).

[2]雷英.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4).

[3]许晓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途径的研究[J].理论界,2008,(2).

[4]王运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互补效应浅析[J].教育与职业, 2005,(10).

9.心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思考 篇九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在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思想觉悟,其教育重点在思想上。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以心理健康知识为教育依据,通过心理咨询、辅导,并以科学研究作为指导,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其可以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调节不良情绪和自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以人作为研究对象,均以信念、品德、意志、想象等为重要内容,优良的品德、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使人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共同的基础让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人心理健康上变为可能。

一、当代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平得到飞跃性的提高,随着西方文明的涌入和网络时代的普及,使得当代大学生面临着一个复杂多变的生活环境。各种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以及新潮流给当代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和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与改变。大学生可以很容易的接触到社会上的信息,但由于其缺少一定的社会阅历与经验,在当代社会一些丑陋现象的影响下,使得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产生滑坡现象,拜金思想、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在大学生中流行,致使其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偏差,这一现象势必影响着当代高职院校对我国社会今后人才的培养。

(一)新形势下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由于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发生了不良现象。随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以及一些不健康思想的涌现,使得当代大学生对我国传统的社会道德伦理价值标准的认识较为肤浅,导致部分错误的思想价值观形成且未得到及时纠正。在此前提下,大学生的往往会有一些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比如有些大学生缺乏公共道德、酗酒斗殴及为了追求享乐而走上犯罪道路。还有例如眼下盛行的非主流思想,正是当代大学生缺乏正确思想认识的表现,盲目的追随社会潮流,缺乏一定对与错的思想认识,致使错误道德观的形成。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其主要原因都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在新形势下没有得到充分的教育和认识,从而导致其人生价值观发生改变。

(二)新形势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学校的大学生在拼命学好专业技能及获取证书的同时,却不知该面对着如此激烈的竞争形势。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命运不懂如何把握,在自身所要面对的就业以及前途方面十分迷茫,这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变得复杂且困惑,导致不安和焦躁的情绪产生,时间一久,这变成为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原因。人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往往随着周遭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然当今社会日夕万变,人才竞争愈演愈烈,并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价值体系,大学时期又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信仰标准,自我观念尚不成型,面对如此形势总是犹豫不决、瞻前顾后,加上他们缺乏对新旧观念进行整合、调节的能力,势必会使他们心态失衡、道德困惑。通过上述不难看出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我国大学生院校应该注重加强两者的培养。更应明白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正确把握两者间的联系

以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将大学生培养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其主要目标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的“四有”公民。这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整体要求,它主要包括政治素质目标、思想素质目标、心理素质目标以及道德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加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维护和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改进高校的德育工作,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培养身心健康具备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上的明确要求。从以上两者的教育目标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并且从内容上不难看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思想道德教育包括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缺少心理健康教育便会使思想道德教育变得不完整。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齐抓共促,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两者之间的差异和不可替代性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具备坚强的意志、健康的情感和刚毅的性格,以便能更好的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生活状态。从这一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属于思想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但两者却不是完全等同的。其一,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细致性,它可确定人的行为规范,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法律强制性、道德规范性和方向性。其二,两者有着不同的而教育理论与教育规范。所以,有两种观点是错误的。一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认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放弃心理健康教育。二是错误的以为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取消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应清楚的知道,这两者之间是无法相互代替的。尤其是在当代社会新形势的影响下,更需要明确两者之间联系的差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紧密的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互补效应,及时对大学生的思想及心理问题进行解决处理,以便帮助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10.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总结个人 篇十

人类已经步入二十一世纪,社会竞争也更加激烈。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也就是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且极具创造力。而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为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通过学习,我懂得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事物,从而使自己看问题更全面。比如学生上课不专心,不肯做作业,破坏纪律、小偷小摸、打架骂人等缺点和错误,过去我总是把它们当成道德品质问题,。处理的办法往往是教育,批评警告和处分,结果搞得我自己很不愉快,教育的效果总是欠佳。其实学生身上发生的许多问题行为,并不是由于品德原因,而是心理原因,若将这些心理原因引起的行为作为品德问题来处理,当然会事与愿违。我们应该十分注意纠正以前的想法和做法,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要。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首先耐心询问和了解学生这种行为背后的潜在原因。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让他们对我袒露心扉,说真话,说实话,这样我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这样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我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并且心理健康是处于与身体、环境、活动各系统的相互关系中的。因此,教师要想使自己从亚健康状态走向健康,从健康走向更健康,并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质量,就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锻炼和修养。首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尤其是要博览群书,只有吸收多元文化,才能开阔自己的眼界和心胸;其次要锻炼身体,健康的身体有益心理健康;再次要陶冶自己的情操,使自己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乐于助人,豁达大度,必然有利于身心健康。

我领会到了,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不幸福全在于自己,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把我们压垮,只有自己才会把自己打垮;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把我们打倒,只有自己才会把自己打倒。我们没法给自己加工资,没法给自己减课时,没法给自己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我们有办法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认知,悦纳职业,悦纳学生,悦纳他人,学会在压力状态下自己调适,自我缓解,自我放松、自我完善,做一个健康幸福快乐的人民教师。

11.心理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当今世界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大学毕业生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在校期间面临经济、学业、就业、情感等多方面的心理适应问题。许多问题已不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能够完全解决的。为此,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探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向,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吸引力与科学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界定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和根据多年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经验,帮助学生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一)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

1.理论基础和研究对象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精神医学及认知主义、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四大心理学流派为理论基础,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尤其是心理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则主要是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现象及社会的所有成员。

2.教育重点和着眼点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和着眼点是关注学生的心理矛盾、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社会适应性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学生心智和人格的成熟与健全。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着眼点则是解决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1.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分属于不同的领域,但都是职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二者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是培养各方面均衡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帮助学生解决意识形态,如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2.教育内容的交叉互补性

两者的教育内容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都涉及人的心理结构中的非智力因素对人的心理,意识以及人格的影响。人的心理和思想同属意识范畴,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伴随着思想问题。一个人的思想和价值观支配着其心理发展方向,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塑造健康心理的基础。反过来,心理问题的存在也必然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健康的心理是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前提条件,要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需要妥善处理好他们的心理问题。因此,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使他们拥有良好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还能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则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深入和科学。

三、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结合人的心理特性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对人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以系统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进行的。通过运用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帮助人们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促进其心理素质提高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贴近学生心理,容易使学生产生信任感,从而使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体性作用,由被迫学变成我要学。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主要着眼于大局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宏观指导,对学生心理细节上的微观研究不够。因此,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将宏观与微观教育方式相结合,借助心理健康教育贴近学生的优势,完善传统的高职思想教育工作模式。

(二)结合心理调查和研究探索思想教育的规律

通过心理测试,问卷调查,个别咨询等方法了解高职学生的心理和思想上的实际问题,进而分析其深层次的心理状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实践中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掌握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理教育方法,并且在探索总结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了解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和总结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文辉,杨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4).

[2]张运生.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J].河南大学学报,2006(11).

[3]章招娣.浅谈当代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中国校外教育,2010(08).

[4]韩浩.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之于思想政治工作交叉面探究[J]. 职教与经济研究,2006.

[5]高晓红.高职院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J].新西部,2009.

12.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刍议 篇十二

首先, 二者的内涵不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 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 把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 自觉遵守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 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素质的好公民。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 在相关学科理论的指导下, 采用科学的方法和途径, 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 使之在不断变化了的客观环境下, 有效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结构, 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力及自我调节能力,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公民。

其次, 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人的整体素质形成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思想品德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处于核心和统帅的地位, 决定着一个人的成才方向。人的道德素质的提高则要通过思想品德教育来实现。而心理素质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的各种素质的基础, 在人的整体素质中起着中介和纽带的作用。

二、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决定了二者必须相互配合才能相得益彰

首先, 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具有相融性。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实验稿) 在课程总目标中规定:“本课程以加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 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 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在分目标中又具体指出:如“理解情绪的多样性, 学会和控制情绪, 保持乐观心态”“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 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 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等。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 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 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 调节自我,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这说明, 二者的内容既是交叉的, 又有相互包含的内容, 共同作用于一个客体——青少年群体。

其次, 道德素质问题和心理素质问题是相通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将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道德品质的一种稳定的道德倾向。任何道德素质问题产生的原因都是个体不能正确认识或不能正确遵守道德规范而导致行为上偏离规范的结果。人的心理是人大脑的一种机能, 心理问题是主观不能适应客观所产生的心理偏差和行为的偏离。二者有相通之处。前面列举的事例, 既是心理素质问题又是道德素质问题, 纯粹的心理问题和纯粹的道德素质问题是不存在的, 二者是结伴而行的。

再次, 良好的心理素质为良好的道德素质形成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能为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提供政治保证。因为, 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越好, 就越能自觉地加强心理品质的锻炼, 自觉地和主动地适应环境, 自觉克服来自主观和客观的干扰和阻力, 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 使自己具有良好的心态, 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

13.心理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十三

论文导读::组成部分。认识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心理健康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将两者结合起来,从而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一、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的联系 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情绪、意志、性格等方面的素质。一方面,两者互为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受教育者心理活动规律为依据,思想的发展变化受心理因素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从受教育者的心理出发,才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否则就会陷入盲目的境地。同时,心理教育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因为人们在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将自身的思想政治观念贯穿其中,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另一方面,两者相互影响。任何一种政治思想品质都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成分构成的。心理成分的健康发展是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完全脱离受教育者当时的心理需求。同时,思想是心理的调节中枢,是行动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人们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一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形成,它就对一个人的整个个性品质起导向作用,促进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结合的可能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关系密切,同属于意识范畴,都是以人脑为器官,以客观现实为源泉,以实践活动为桥梁,以感知为基础的。思想活动是心理活动的高级形式,心理是思想的基础小论文,思想的发展变化要受心理的影响、制约。而心理活动的方向又受思想的支配。思想对心理起决定作用,心理对思想有反作用,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许多思想问题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因素,有些看起来是思想道德问题,究其根源实质却是心理障碍所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因素,而只有从心理入手,才能掌握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从而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而心理教育能把人们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使人们的心理素质得以提升,思想积极向上。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正因为如此,某些心理问题可以通过思想教育的方式来解决,某些思想问题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来改变。

(三)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结合是时代对高校教育的必然要求。

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一22岁之间,正处于青年期。这一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是人个性品质形成、身体和智力发育的最高峰,是人生中精力最旺盛、求知欲最强烈、接受新事物最快的黄金时期。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网络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减少,人们的心理负担加重,心理不平衡加剧。而当代中国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欲望非常强,但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并不成熟,极易出现情绪波动,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急需疏导和调节。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

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一)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很多,它贯穿在整个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中,渗透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经济转型和我国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培养大学生对生活的现实态度,正确处理理想与实现的矛盾。大学生往往对人生怀有美好的憧憬,对未来踌躇满志。但一接触现实却发现并非想象的那么美好时,就容易产生不客观、不正确的判断小论文,从而产生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为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缺乏生活热情和积极性、猜疑他人、孤独忧郁、生硬固执等状况。因此,培养大学生对杜会对生活的现实的、科学的态度就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二、培养大学生耐挫折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我国,能考人大学的学生,往往在中学时期都是学习尖子。但进人大学后,却发现自己在班里非常一般。有的虽然学习非常努力,但成绩总是在中下水平。对他们来说,这是很难受的。进人大学的新环境后,远离父母、家乡,教学方式、生活环境等都不同于中学,于是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一些病态反应:对战胜困难毫无信心、心慌失眠、多虑、有的沉默寡言、有的破罐破摔,甚至有的寻死觅活、自杀轻生。从调查情况看,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学生产生受挫心理的占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应该把提高学生的耐挫折能力作为对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第三、培养大学生的顽强意志,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为掌上明珠,考上大学以后更是家中的皇帝。一些不良的家庭教育使他们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如过分依赖、受不得刺激、经不起挫折、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一点不顺心就觉得天要塌下来、意志薄弱,承受力差、一遇到问题就无所适从,容易产生挫折感。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将“勇敢”作为君子“三道”之一。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同样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勇者不惧”、一往无前的顽强意志,使他们能在即将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生活中,不断增强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径

1.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想上、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鸣。

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国家、社会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和发展,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远大理想,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其教育方式一般是主动介入,采用集体教育的方式,自上而下,强制灌输,受教育者往往缺少平等和尊重体验,有被命令感和被迫服从感。心理健康教育则着眼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帮助受教育者认识自我,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小论文,使受教育者学会处理个人与自身、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其教育方式一般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采取个别交谈和咨询的方式,帮助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构建健康的心理世界。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势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相似的角色之间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更容易互相影响。高校学生都是成年人,心理和生理都已成熟,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平等和尊重的交流方式。如果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座谈方式代替报告方式,以谈心方式代替训导方式,学生们就会因“角色相似”而把教育者当作知心人,并乐意接受其教育。

因此,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从过去单一“说教者”角度和立场转变为兼顾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角度和立场,尽快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理解、同情学生,对学生思想上的困惑、迷茫、误解和不正确的观点采取谅解和宽容的态度。尊重学生的价值观,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价值的权利,以减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服从。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要对学生的价值观无原则的接纳和包容,当学生的价值观明显违背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时候,当学生做出一个可能给社会、他人或其本人造成严重损失和危害的价值选择的时候,教育者就要对学生进行价值干预,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其持续进行影响,使其思想向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水乳交融,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想上、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实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现实保持一致。有时面对同一客观事实,不同的主体可能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但以下三方面的规律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所共同存在的:第一、客观刺激事件会导致主观心理反应;第二、负性刺激事件会导致负性心理反应;第三、良性刺激事件会导致良性心理反应。所以说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在本质上是和实际问题密切相连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是从人的现实表现入手,分析支配其行为的思想动机,再从思想动机分析产生该思想动机的客观外界条件,然后去创造和改变客观外界环境,使之具有产生好的思想动机的外界条件小论文,从而促使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动机。因此,解决实际问题就成为解决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的基础。对大学生而言,目前面临的实际问题主要是学习困难、就业困难、社会交往困难、贫困生生活困难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容易使人产生紧张、焦虑、自卑、无价值感、社交恐惧等负性情绪,这些负性情绪长久不能摆脱,就会影响他们业已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解决这些心理和思想问题:一是要引导受教育者对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一个正确认知;二是要把解决心理和思想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现实问题解决了,就会缓解压力,稳定情绪,化解矛盾,使学生产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回报国家。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坚持解决心理、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教育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困难和问题,尽量用宽容的态度对待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另一方面教育者要想方设法解决学生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真正解决心理和思想问题。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强势作用已经刻不容缓。

14.心理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十四

摘要:冷漠、自闭、暴躁、易怒等形形色色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当代中学生中相当突出,在思想政治课中对中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乐观而稳定的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走出心灵的孤岛,拥抱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情绪

人际关系

社会适应能力

人类跨入21世纪,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速,竞争普遍激烈,不可避免地使人们感受到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并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健康。而这种心理健康问题在正处于身心发育期的中学生当中尤为严重。有关心理学专家曾对全国近300名中学生进行过调查,发现有42.73%的学生感到“做事情容易恐慌和紧张”;有55.92%的学生经常感到“对一些事情过分苦恼和担忧”;有47.41%的学生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冷漠”,感到无法与人和谐相处,;有67.26%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无法忍受”。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发展,也严重地影响了中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的形成。因而,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密切相关的,而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渠道,因而在思想政治课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便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任务。

笔者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培养学生乐观而稳定的情绪

乐观而稳定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情绪是一个人内心体验的流露,它反映一个人的心境,体现一个人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态度,一个人的情绪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当一个人经常保持愉快而乐观的情绪时,他就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反之,则对世界充满了厌恶、悲观和挫折感。中学阶段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一方面,沉重的学习压力,激烈的班内、校内竞争,使他们的心理超负荷,另一方面,又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灵的悸动,使他们茫茫然无所适从。因此,中学生的情绪有发生快、变化多、控制差等特点,很容易出格或失常,甚至形成孤僻、落落寡欢,讨厌自己的性格。因此,如何培养中学生乐观而稳定的情绪也是我们政治教师所要探讨的一个课题。下面是一则教学案例:“我们在一个班上相处一年多了,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聪明、热情、乐于助人,你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常令我心神不定,我真喜欢你,星期五下午没有其它活动,你在校门口等我,咱们出去聊聊好吗?请不要让我失望。”这是政治课上老师在初一年级的一个班上宣读着学生“相明”给同学“映映”的“情书”,这不是老师在公布自己学生的情书,而是一个教学例子。接着,老师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假如映映将信交给老师,并不再理相明,这对他今后的学习生活会有什么影响?他应该怎样对待映映?”“假如映映接受相明的感情,从此两人密切往来,你认为这样对他俩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影响?”学生的讨论非常激烈,老师适当地加以点拨,老师最后给学生留下作业:“如果你收到了同学的情书,你会怎么办?”“当人陷入单相思时该怎么办?”一个处于青春期学生中的敏感话题,在老师营造的自然、轻松、平等的氛围中进行了有效的交流,也许这难以启齿的早恋正困扰着、折磨着某个同学。通过这节课,他或她也许会豁然开朗,心情就象雨后彩虹般灿烂。这种诱导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共性教学方法,是师生通过丰富多彩、精心设计的活动来创设情境,引发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教师运用心理学原理,这时,恰当地诱导,加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活动,强化学生健康的行为方式。总之,政治课中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教育学生要保持心情舒畅,积极乐观,努力消除紧张感、顾虑心、嫉妒心,以平和的心态接受学习,以勇敢的精神战胜困难,让轻松愉快伴随着自己的人生。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表明了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的程度。”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今的中学生,由于大都是计划生育的产物,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不可一世,小霸王式的大有人在,社会单亲家庭的骤然增加,封闭、排他甚至孤僻的也大有人在,种种原因,使得许多的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初一《思想政治》第二册,整册内容其实就是讲学生如何交往的问题,作为老师应首先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使学生在一个好的人际环境中陶冶自己,发展自己。同时,应充分利用课后的阅读材料,通过一个个故事的评述,使学生从中得到感悟,每课课后又都设有“实践活动与行为训练”栏目,如第一课《学会理解,学会尊重》:实践活动与行为训练中就有这么一题“开展一次我为同桌找优点的活动。每一位同学都尽可能多地去发现同桌的闪光点,并把它们认真记录下来”,通过这么一个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和他人,从而改善同桌关系、同学关系,形成愉悦的学习环境,这种做法比单纯的说教式教育效果要好得多了。

三、培养学生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其特征有变化快、发展迅速,这就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必须跟上这一时代的步伐。否则,谁不能及时适应这一变化发展着的社会,谁就难以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和生存。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对中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可以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社会现实光怪陆离,变化多端,这就要求学生懂得取舍,学会适应,比如,电脑的普及,网吧的出现,手机的流行等等,或多或少冲击了当代中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常能听到学生或班主任老师说,某某同学上课打瞌睡或无精无采是由于整夜玩游戏,一到电脑课,学生便欢呼雀跃,上课时,只要一涉及电脑或网吧的话题,则众学生都眼睛发亮,注意力200%集中,而家长、老师们则畏网如虎,谈网色变。如何使学生用好电脑这把双刃剑呢?在政治课上,通过多媒体播放搜集的有关使用电脑的正反两方面的资料,让学生看后分组讨论,在讨论中使学生懂得取舍,然后由老师概括,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及如何趋利避害,使学生对电脑、对网吧,有个正确的全面的认识,从而,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学会与他人相处,与社会相处。

对于一个人来说,心理健康比躯体健康更重要,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把握自己,适应环境,面向未来,自强不息,显示出其生命的价值。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是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但其他学科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每位教师都应该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让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使我们的每位学生都能走出心灵的孤岛,拥抱美丽的世界。

山东省莱西市马连庄镇中心中学

刘君昌

(邮编:266617)

15.心理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十五

一、高师院校现行课程设置的陈旧

就笔者所工作的省份来看, 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设施大致分为三个方向:声乐、器乐与舞蹈。在声乐的大方向上又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等;在器乐的大方向上又分为: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两大类, 进而再分解为更小类别:如钢琴、小提琴、二胡、琵琶、竹笛等多类;在舞蹈的大方向上又分为:古典舞、民族舞、现代舞等更小的类别;从表面上看, 这种分类好像已经十分的细致和完善, 但其实仔细考虑会才发现, 由于这样的分类所培养出来的音乐人才, 其实不适合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 更不适合中小学生对音乐课的实际需求。进而造成了在这种大而全的教育模式下所培养出来的音乐专业毕业生, 在实际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中的矛盾心理, 即:他们 (中小学生) 为什么不喜欢?他们 (中小学生) 为什么不听讲?难道他们不喜欢音乐吗?笔者认为, 问题的根源不是出在了中小学生的身上, 而是出在了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身上, 进而可以溯源到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之上。

二、招考模式的规模性复制

就笔者就职的省份而言, 音乐的招考必须要通过省一级别的联合考试, 后方可参加文化课考试。而之所以说招考模式的陈旧, 则是在招考的要求上必须全盘按照西化或苏联化的模式来进行, 即必须要考声乐、器乐、视唱、听音和乐理。笔者十分赞同这种招考模式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但仔细思考会发现, 这种招考模式只是在大规模的复制着标准化的“音乐机器”而已, 而这种标准化的规模性复制, 最直接的结果就是:1、抹杀了应考生对于音乐的天生喜好, 进而唯分数论, 唯技术论, 因为只有技术才能得到分数, 得到分数才能上大学。2、对非标准化音乐本质的忽视和漠视, 笔者最直观的感受是, 在笔者任教的省份内, 绝大多数学习音乐的学生, 在接受音乐时的第一直观表现是技术, “这个人演唱技术真好”!“这个演奏者谈的曲目真难”等等, 其实他们忘记了去体会音乐的内在情绪和表演者的情绪, 从而有本末倒置的嫌疑了。

三、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心理矛盾问题

笔者带领10余位即将从高师音乐系毕业的学生, 在对象单位进行教育实习。实习的学生每上完一节课, 都要向我吐苦水, 原因是他们所任教班级的中小学生根本就不听他们的课, 或者只是礼貌性的听一听, 根本没有潜心学习的动机。原来, 他们在给中小学生上课时, 为了显示自己的专业性, 先给中小学生演唱了一段意大利文的歌剧, 再继而演奏了一首相当于10级难度的钢琴曲, 进而根据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的要求, 开始讲授音乐的节奏和节拍。当听实习的学生这样描述上课的过程时, 我告诉他如果这样上课, 学生不听你的就对了!他问我:为什么呢?我说:你上课就唱意大利歌剧选段, 小学生们如何能够听的懂?恐怕你自己也不懂是歌词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吧?小学生们当然不爱听更不原听了!这种东西在中小学课堂上是用不到的。他回答我:既然用不到, 那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教啊?并且我们在大学里所学的都是这种东西啊?我陷入了沉默, 其实我是无言以对。是啊, 既然用不到, 为什么要教啊?为什么都全国的高师院校的学生, 都要学这样的东西啊?明明知道在将来的工作中用不上或甚少用上, 为什么高师音乐教育还要开这样的课呢?

四、高师音乐教育应该设置课程?

笔者认为, 向前文所述的即大一统又分类明细, 但完全是按照前苏联或欧洲音乐教育建立起来的我国现行的音乐教育制度, 是具有充分的存在理由和科学性的存在空间的。但它只适合专业性的音乐院校 (也就是以培养舞台演员为目的的9所音乐学院) , 对于地方性的高师音乐院校而言, 这种培养模式也不是要完全的舍弃掉, 而是要在逐渐减少其份额的基础上, 做基础性的保留。作为地方性的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 还是应该将大部分的课程设置着眼在地方音乐品种上, 地方民间音乐入手, 培养具有地方性音乐特点和音乐技能的高师音乐毕业生, 使其在掌握基本的西方古典音乐范畴的技能之外, 更多的掌握具有本地区的民间音乐, 这样, 待毕业之后在本地区中小学从教时, 就可以用本地方言精准的演唱本地区的民间歌曲、使用本地区的乐器演奏本地区的传统音乐、并跳出本地区特有的民族舞蹈了。再也不会出现在中小学进课堂上演唱别人听不懂、自己也听不懂的外文歌剧了。

简而言之, 在现行地方高师院校音乐系的课程设置模式下, 所培养的学生, 是不符合或不太符合地方性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需要的。这种不符合, 却又导致了中小学音乐教员自我的心理矛盾问题。进而会认为其所任教的中小学生不喜欢音乐, 主观的抹杀了中小学生对音乐的天生热情, 进而恶性循环, 使中小学的普及性音乐教育变成了精英性的“专业”音乐教育, 究其根本原因, 恐怕还是在高师音乐招考制度和现行的课程设置之上。作为高师音乐教育的实施者, 如何改变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 还符合和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需求, 也的确的任重而道远的求索之路。

摘要:根据教育部的办学思路可知, 高等师范院校主要是培养中小学教育师资和教员, 而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系 (音乐学院) , 则主要是培养中小学的音乐师资和音乐教员。那么, 我们现在的中小学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音乐师资呢?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系 (音乐学院) 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在有意或无意中是否都偏离了教育部的办学思路呢?作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具体实施者, 我们到底要设置什么样的课程, 才能够培养出符合中小学音乐教学实际需要的音乐师资呢?

16.心理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十六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辩证关系 有机结合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大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体现在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培养大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更应该对大学生们的各种心理困惑及问题进行疏导。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辩证关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1.在理论基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政治学为基础,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成为符合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社会实践活动。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医学、教育学方面的理论为基础,运用咨询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完善学生的人格,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成长潜能,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的教育活动。

2.在教育目标和任务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提高、塑造和转变学生的思想品德,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而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树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3.在教育内容和方法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通过理论教育和宣传,采取正面说服、榜样示范等教育方法。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则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解析异常心理现象,采用普及心理学知识,与大学生交谈、讨论,让大学生进行角色分析扮演,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测量等方法。

4.在教育者队伍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除具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师外,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师、机关人员都可以用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影响受教育者,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专门学过心理学等专业课程和具有从业资格的人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指导。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1.在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方面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等诸方面的发展,把受教育者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虽然前者强调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后者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但从本质意义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社会性功能,还具有个体性功能,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促使社会发展进步,而且可以使个性充分发展,个体获得自我实现和满足。心理健康教育尽管具有明显的个人功能,但也隐藏着其社会性功能,正是在促进个人健康、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也促进了个人积极性的提高、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虽然两者分别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展开工作,但都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所以在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方面,两者具有统一性。

2.在教育工作内容方面的联系。健康的心理使学生更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又会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离开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抛开学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正确“三观”的要求,两者在工作内容上交叉互补、互为前提。从工作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没有心理健康教育就没有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如何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的结合

随着教育部门和高校对大学生政治思想和心理问题的重视,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的结合,成为教育者们不断研究与探索的重要课题。下面是笔者对于处理好两者有机结合的关系中,总结出的几点建议。

1.在课程设置上,正视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地位和作用,很多大学并没有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而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当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虽然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后,有些院校单独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学时很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将心理健康知识系统地讲给学生,教学效果难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无法真正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独立地系统地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给予充分的学时来完成教学目标,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地位和作用,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

2.在课堂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结合。在高职院校单独系统地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孤立出来,而是更好地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相互联系,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互结合。两者虽各有侧重,但是处在复杂环境中的大学生,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思想和心理矛盾经常是混在一起的,仅靠单一的教育方式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心理健康课在课堂教学中,在内容上应该有所渗透,而不能相互孤立。

3.在课堂教学之外,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相互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的相互结合,关键是在教育策略和方法手段上的有机结合。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和手段上各不相同,但我们仍然应该在共同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各自的方法手段,使两者的最佳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深入到学生中去,通过谈心、咨询等活动,指导他们处理好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要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获取新的知识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既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顺利成长,同时也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并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另一方面,要改进过去心理咨询坐等学生上门、个别、保密进行的方法,应主动、公开、广泛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防患于未然,可以采用建立校园网络平台、小组讲座、团学活动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重视心理问题,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4.注重师资培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有机统一,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教师的素质,心理教师和思想政治教师应加强互补性学习,心理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思想政治教师也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系统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只有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学生辅导员,更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要从思想和心理上,多方面、立体性的去了解学生,克服工作方法的单一性,教育过程的简单化,特别是对那些思想上出现问题的学生,不能简单粗暴的加以批评,因为,往往很多学生的思想问题都源于心理问题,这样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可能还会助长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应深入细致地了解他们的情况,加强心灵的沟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到问题的根源,再从思想上加以引导教育,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采取新的态度和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思想教育的科学性,摸索出一条有效途径,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学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心理教育[J].教育探索,2005(4).91 .

[2]袁芳.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心理健康教育[J].求实,2005.(S2).

作者简介:朱玲(1983- )女,四川攀枝花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证券中心区域总监竞聘稿下一篇:喜迎全运会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