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下册《古诗两首》教案(共11篇)
1.人教版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篇一
1、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的感情,感悟大
自然的美好。
4、重点难点:
重点: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难点:了解这两首诗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看图朗读感悟。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引入课文题目,了解作者:
1、教师范读,板书题目。
2、解题。
3、介绍作者。
三、自读自学:
1、熟读这首诗。
2、认读生字。
3、边读边看图思考:这首诗主要讲的是什么?
四、交流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2、练习读诗。
3、理解重点词语。
五、逐句理解: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六、欣赏诗句,体会诗的意境:
1、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后两句写的是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七、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指导预习:
1、自渎古诗。
2、检查预习。
3、简介作者。
4、解释诗题。
二、逐句学习,理解诗意。
1、理解“胜日、寻芳、泗水、滨”。
2、全句意思。
3、理解“光景、一时、。”
4、全句意思。
5、理解“等闲、识得、东风面”。
6、全句意思。
7、理解“万紫千红、总是”。
8、全句意思。
三、欣赏诗句。
1、诗中哪一句描写了作者看到的景色?
2、作者是怎样描写春天的景色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
2、古诗两首
写实
咏柳赞美春天
想象
写景
春日赞美春天千古名句
2.人教版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篇二
1. 几场瑞雪后,春天的脚步已渐渐走向我们。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2. 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像朱自清一样满怀着对春天的深情写下了众多优美的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品读两首古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导入,既是联系新知,又作为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含蓄地揭示了诗文。
二、 学习《游园不值》
1. 借助图画,理解词义
(1) 出示与诗文相关的图画,引导观察: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 图中之人就是宋代诗人叶绍翁,他曾在西湖一带长期隐居,这是他在一天雨过天晴之后去拜访友人,写下的千古名篇。(指名读题)相机理解“不值”。
(3) 诗人在这次未遇到主人的游园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4)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5) 诗句中有些字比较难懂,我们可以借助图来弄明白。看看图,你知道了哪些词的意思?
① “苍苔”见过吗?在图中找到苍苔。苍苔生长在潮湿的地方,春雨过后就会从地面长出来。
② 屐,(指图)木底鞋。
柴扉:柴门,用柴和树枝编成的一扇门。
【设计意图】古诗词义的理解比较枯燥,教师利用画面,既降低了学生理解词义的难度,也避免了教师琐碎的讲解。
(6) 诗中的“怜”是什么意思呢?记得曾经学过的“可怜九月初三夜”诗句吗?那里的“怜”指什么?两个“怜”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7) 师小结:理解诗文词义的方法很多,看来利用插图、联系旧知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2. 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 读一读前两句诗,你知道诗题“游园不值”的原因吗?用上“因为……所以……”句式回答。
(2) 诗人此时此刻是什么样的心境?诗人游园心切,可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扫兴啊!带着这样的心境读一读前两句诗。
(3) 诗人是乘兴而来,现在要败兴而归了吗?教师引读后两句诗,读后提问:诗人此时心情怎样?
(4) 诗人看到什么而欣喜?仅仅是这一枝红杏让诗人欣喜?再读后两句诗。
(5) 诗的语言是凝练的,要想走进诗中,我们还得学会想象,想象诗外画,诗外音,诗外情。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试想推开这扇柴扉,诗人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于是学生的思维便闪烁着灵动的光辉。一番再造想象让学生步入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并生发出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3. 赏读古诗,深悟诗情
(1) 园中的景美不胜收,岂是这一堵矮墙能关得住的呀!诗人顿时豁然开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让我们把这样的情感融入朗读中吧!
(2) (多媒体展现美好春光)面对园中美景,现在你就是叶绍翁,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
【设计意图】在学生反复吟诵诗句,情感有了较深的积淀后,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为学生搭建朗读的展示平台,让他们换位赏读,学生兴趣盎然,整首诗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三、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 引入诗题,看图知大意
(1) 这课还有一首杨万里的诗——《宿新市徐公店》,在这首诗里,诗人又写了什么样的春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齐读诗题,相机理解“宿”“徐公店”。
(2) 指名读诗,其他同学想一想,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3) 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看看图,再读读诗文,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篱落()的小径()的树
()的蝴蝶()的菜花()的儿童
(5)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把握诗文的主要内容:诗人杨万里住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里,那一天,他吃过午饭,走出客房,漫步来到徐公店的门外,他看到……
【设计意图】诗句的感情必须以正确的字词理解为基础。教师应摒弃独白,辅以画面,从诗中找景物,再与图对应,能使学生快速地把握诗的主旨,领略诗中的风光。
2. 启发想象,吟诵入境
(1) 诗文最后一句是“飞入菜花无处寻”,为什么不说“飞入菜花看不清”呢?“清”比“寻”读起来似乎更顺口,为什么诗人要用“寻”呢?(点出了孩童追黄蝶的欢快场景,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了)
(2) “无处寻”留给我们更广阔的想象空间,透过这三个字,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字以外的镜头:你仔细看,能看到黄蝶停歇、飞舞,儿童追跑捕蝶的情景;你仔细听,能听到儿童追蝶时的欢叫声、叹息声。展开想象,把这些内容说给同桌听。
(3) 这景、这人,俨然成了一幅意趣盎然的图画,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入诗境、悟诗情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比较、想象中强调情感的激发,让学生与诗人的情、诗句的境形成共鸣。以诗为媒介开展听说训练,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深化了诗的意境,使诗境丰满,境入人心。
四、 总结赏析,拓展积累
1. 今天我们学的两首古诗都是写春天的,虽然角度不同,景致不同,但都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春之美,让我们再次吟诵这两首诗。
2. 春色是诗人笔下生生不息的主题,来读读这些诗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设计意图】课内外整合,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理念。通过诵读既可以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又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应用。
3.人教版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二课时: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内容分析 本课是由《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绝句,诗句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明丽。其中《草》情景交融,重在咏物抒怀,是就荣枯生发,极力表现草的顽强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动静结合,人与景辉映成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学中要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诵中生情,吟中入境,充分感受古诗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文化积淀。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第二课时: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第二课时: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预习古诗,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法、诵读法
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很多古诗吧,现在就请大家来比一比,看谁背的古诗最多,不能重复。
学生背诵古诗激发兴趣学习新知
第一课时
今天我们就再学习两首古诗。
一、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
3.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二、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
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观察发现。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左右结构:枯、徐、烧上下结构:宿、菜上中下结构:荣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第二课时
学习古诗:草
1、自由读诗。画出朗读节奏。.
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再自由读诗,了解诗歌大致的意思。
3、出示教学挂图,学生观察。
4、小组讨论后汇报。
(6)教师小结:读到此句诗时,大家的心中对小草涌起了什么感觉,说一说。
5、看到这样的小草,大家喜爱吗?该用什么语气来读?(赞美、喜爱)
6、朗读全诗。
7、背诵全诗。
三、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自由读诗,画出节奏。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自由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一径深:一条小路长长的急走:快跑
3、出示挂图,学生观察理解诗歌
4、小组交流、讨论后汇报。
5、这么美的春天该怎么读呢?
(用快乐、喜欢的语气读)
6、诗人杨万里就住在这美丽的地方,他看到孩子们在如此优美的环境中追赶黄蝶,他会怎么吟诵这首诗?谁来当诗人吟这首诗。
7、全班齐诵诗歌。
8、背诵诗歌。
9、读了这首诗,看了插图,你能编个故事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未: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1)“离离原上草”广阔的大地上长满了青草。
(2)看到这么多的草,你惊讶吗?读出你的感受来。
(3)“一岁一枯荣”出示春、夏、秋、冬草图,让学生讲两幅图的不同理解诗意。
(4)教师小结:“一岁一枯荣”是大自然的规律
(5)看春秋草图理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让学生用自己熟悉的喜欢的方式记忆学习生字,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目标达标检测 听写生字 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枯 野火烧不尽景 美丽
草 宿新市徐公店
荣 春风吹又生人 可爱
4.人教版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篇四
这两首古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天门山》主要写所见,抒发了赞美之情;《题西林壁》侧重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其中一首。
三、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投影、幻灯。
七、教学课时:2课时
八、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
3、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
(2)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3)体会作者的感情;(4)感情诵读。
二、学习古诗。第一步:
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作者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第二步:
1、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投影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天门、楚江、中断(中间断开)、开(通)、至此回(在这里拐弯),通过理解这些重点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意图:运用小组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直解决。
4、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简单画出来,在交流时结合画面叙述。(在交流中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强求学生叙述得太一致,将大概诗意叙述好即可。)第三步:
1、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交流。第四步:
1、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这首诗歌所描写的雄伟的景象,体会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让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先自由读,再请学生读给全班同学听。
2、背诵这首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三、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李白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意图:将课前的搜集与课内的相结合,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5.人教版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篇五
1.会认“庐”等9个生字,会写“吴”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2.课件。(瀑布映衬青山、飞流直下的情景)3.生字卡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理解诗题
1.(投影展示插图)老师以优美的导语,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同时随机讲解“香炉”“庐山”等词语。
2.理解诗题,认读生字“庐”“瀑”。(注意“瀑”的读音)3.齐读诗题。
二、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
2.结合插图思考: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3.伙伴之间交流,老师随机点拨。
4.组织交流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结合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5.老师小结: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着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了一种想象──这飞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一样!(学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1.让学生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2.练习背诵,可同桌之间互相背。
四、巩固生字 出示“庐”“瀑”“炉”“疑”,用卡片检查学生认记情况,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五、学写生字
1.出示下列要求会写的字:炉、银、烟、流。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拨。
3.重点指导“流”字。(提示:“流”右边的上半部分与“云”的区别,右下部分三笔之间的间距要匀称)
4.学生先观察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望庐山瀑布》。
2.填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3.揭示诗题“绝句”,简要说说诗人杜甫。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生字表的拼音读准字音,再读正确、读通这首诗。2.同桌互读。
3.指名朗读,齐读,注音纠正读错的字音。(如“行”不读xíng;“泊”不读pò)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思考:画面上有哪些景物?(柳树,黄鹂,天上飞的白鹭,山上的积雪,江面上的船)
老师在学生回答后板书:黄鹂白鹭雪船
2.看图思考:诗人是站在哪里看到这些景物的?(结合理解“窗含”“门泊”两个词语的意思)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根据学生的提问师生一起答疑)
4.看图读课文,想象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让学生带着感情再读课文)
四、活动激趣,记诵诗句
1.找对应的词语,老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的词语。(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
2.师说生读。(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相对应的诗句)3.读词连诗。(老师出示诗中任意一个词语,学生背出相对应的诗句)4.情境背诗。(让学生扮演诗人,指点画面上的景物吟诗)5.集体背诵。
五、识字、写字,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要求认识的字“鹭”“含”“岭”“泊”“吴”,引导学生交流记字方法,练习组词语。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吴”“含”“窗”“岭”“鸣”“绝”“泊”“柳”。3.启发学生说说自己记忆方法,识记字形。4.重点指导“窗”与“柳”的笔顺。
5.老师范写。(注意把字写美观,提示容易写错和不容易写好的字)6.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7.完成课后“我会填”的第2道填空题。
六、课外延伸
6.人教版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篇六
1. 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白鹭、西岭、白帝城、江陵、猿声”等词语。
2. 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 理解诗句意思,想像诗歌所描写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重点词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二、 指导自学。
提出自学要求:
1. 自由朗读这首诗,要读得正确、流利。
2. 利用注释和插图,理解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 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查阅字典待工具书或请教别人。
三、 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提出学习内容:
1. 将刚才自学的情况在小组内汇报。
2. 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并结合这些资料一同解决问题。
四、 汇报学习情况。
1. 汇报朗读和生字掌握情况。
(1) 指名朗读,看看是否能读得正确、流利。
(2) “鹭、含、岭”这三个字的读音和字形好记吗?
(3) 集体朗读。
2.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
(1)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的大意。
(2) 指导朗读,注意停顿。
(3)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句的意思。
(4) 你能说说三、四两行诗句的意思吗?
(5) 这两行诗句中,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
(6) 大家再认真读读古诗,想一想,诗人在描写这些景物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3. 你认为诗人杜甫在写这首诗时,心情怎样?从哪些地方表现出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1)学生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
(3)指导背诵。
五、 感受诗的对仗工整。
1. 这首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是数量对数量,“黄鹂”对“白鹭”是鸟对鸟名。诗人将它们对得多么工整啊!这首诗中还有一些这样的对子,你能试着将它们找出来吗?
2. 注意这些地方,再把古诗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六、 总结。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看到的春天美丽的景色,画面有声有色,充满生机,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七、 布置作业。
背诵
第二课时
一、 汇报课后自学的古诗《绝句》。
二、 导入新课。
三、 介绍诗人。
四、 解题。
五、 指导自学。
提出自学要求:
1. 自学生字词,自由朗读这首诗,要读得正确、流利。
2. 利用注释读懂这首诗。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3. 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查阅字典等工具书,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六、 小组合作学习
提出学习要求:
1. 将刚才自学的情况在小组内汇报。
2. 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并结合这些资料一同解决问题。
3. 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七、 汇报自学情况。
1. 汇报朗读和自学生字的情况。书写生字。
2. 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3. 从一二两行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 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
5. 指导朗读一二两行诗。
6. 你对后两行诗是怎么理解的?
7. 这两行诗讲了行船之快。指导朗读。
八、 体会诗人心情。
1. 为什么诗人会觉得船行得特别快?
2. 为什么诗人说白帝城仿佛是在彩云中间呢?
3. 试想:诗人在得到赦免的消息后,他会怎么欣喜呢?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4.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5. 背诵。
九、 总结。
这首诗气势奔放,情景交融,把行船写得惊心动魄,表达了诗人重新获得自由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十、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早 发 白 帝 城
黄鹂 千 一 闻猿声啼 山河壮美
白鹭 ↓ →←
绝句 → 千秋雪 ← 生机勃勃 里 日 见万重山 心情愉快
(热 爱) 万里船
7.人教版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篇七
人教实验版五年级语文下册5《古诗词三首》教案
课 题 5.古诗词三首 二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 教学重点 1. 通过多种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2. 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3.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五读法”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配乐磁带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牧童》和《舟过安仁》。理解大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生字、新词,能默写《牧童》。 3.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学习古诗。 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2.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五读法” 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了解作者的生平. 教学设计: 一、学习《牧童》 (一)复习《所见》,范读导入 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1.全体同学齐背《所见》(清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2.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3.过渡: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4.师配乐范读。 5.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二)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1.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3.指名诵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5.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6.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三)设身处地,感悟诗情 1.师: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2.生互动交流。 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3.诵读全诗。结束本诗学习。 二、学习《舟过安仁》 (一)借助画面,导入新诗 1.观察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看一看,诗歌是怎么描写他们的? 2.生自由读诗。“遮”,注意要读翘舌音。记住字形。读通、读顺全诗。 3.通过读注释或借助工具书,基本理解诗歌大意。 (二)检查自学,深入探讨 1.指名读诗,正音,注意“篙、棹”两个生字的读音。 2.再读全诗,并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 3.师生互动交流诗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己读懂的语句,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共同交流探讨。 (全诗大意:一只不再扬帆划桨的小船中间,坐着两个小男孩,很奇怪的是,没有下雨,这两小孩居然撑着伞,仔细一看,原来他们撑伞不是为了遮风挡雨,而是舞动着伞柄起到类似扬帆的作用。) 4.说一说,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5.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现出来。 6.指名读、齐读。读后点评。 (三)布置作业,延伸拓展 背诵两首诗。预习《清平乐 . 村居》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5.古诗词三首 读古诗 知作者 草色葱茏 牧笛声声 解诗句 展想象 牧童 安然恬静自由自在 悟诗情 饥来即食 困来及眠 收篙 停棹 舟过安仁 聪明童稚 张伞 使风 教后小结 优 点 教师:李颖 教师: 不 足 改进措施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清平乐 . 村居》。体会作者的思乡感情。 2.用掌握的方法学习古词。 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2.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五读法” 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了解辛弃疾的生平. 教学设计: 一、课题导入,介绍知识 1.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中间有个分隔符号,前者是词牌,后面是词的题目。) 2.师生互动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3.师小结:词原是配乐而歌唱的一种诗体,起源于唐代,宋代是词鼎盛时期,句的长短随着曲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也就是上下两段。宋代的苏东坡、李清照等都是著名的词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题入手,想象内容。 师:课文描写的村居生活是怎样的一幅场景?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2.练习朗读,读准生字音,读顺诗句。 3.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困惑,或板书黑板,或与学生个别交流。提倡组内合作,借助注释以及工具书,初步理解词的大意。 4.指名读文。其他同学正音、评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亡、剥”两个字在本课的读音。 5.交流比较生僻、不易理解的词。如,醉里、相媚好、亡赖。 .指名说大意,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距离农家低小的屋檐不远处,是一条清澈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绿色的青草,屋檐下,有两个头发发白的老头、老太正借着酒意说着悄悄话。大儿子十分勤快,在溪边的田间地头种豆,老二呢,正忙着编织鸡笼。最顽皮、可爱的莫过于最小的那个孩子了,瞧,他趴在溪边剥莲蓬,正忙得不亦乐乎呢!) 三、发挥想象,加深理解 1.师:这一家子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能想象得出老两口正在说什么悄悄话吗? 2.生各抒己见。只要想象合理,都应该给予肯定。 3.这一家子的其乐融融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么怎样通过朗读把这样的一家子带到我们面前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在头脑里产生相应的画面,看看他们各自在忙些什么? 4.生自由练读。展示读,集体评议,纠正。再读。提醒学生在读的时候是否表现出乡村自然环境的优美,“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温馨、和睦,以及“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轻松、活泼、愉快。 四、改编歌曲,激发兴趣 1.师:词本身就是为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建议学生自己尝试配乐演唱。师可范唱苏轼的《水调歌头》,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2.生练习试唱。众评议。 五、总结谈话,回归整体 1.师:关于词、关于辛弃疾,我们才刚刚有了很肤浅的认识,希望同学们课外多阅读些经典文学作品,吸取更多传统文化的精华,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 2.诵读全词,结束本课时学习。 六、布置作业,积累升华 1.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2.收集、背诵其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开展一次背诵比赛。 3.课后小结。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5.古诗词三首 读古诗 知作者 茅屋 溪上 青草 解诗句 展想象 清平乐.村居 幸福、快乐 悟诗情 锄草 织鸡笼 剥莲蓬 教后小结 优 点 教师:李颖 教师: 不 足 改进措施
8.人教版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师述:
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先来学习《草》。
二、对话平台 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 几岁,“一岁”就是一年。(3)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合作意识。】
三、朗读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在充分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四、背诵
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表演背诵,既训练了形义较难的字,又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利于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练习
1.填空。
离离(),一岁一()。野火(),春风()。篱落疏疏一径深,()。()。飞入无处寻()2.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书写
1、学习书写“枯、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一、回顾
背诵古诗〈草〉。
二、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朗读
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高兴、喜悦)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失望)。【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联想,丰富语言积累,进一步体会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3.竞赛读: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给学生提供“二度创作”的题材,不仅拓展延伸了文本,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棵奇葩,教师要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培养课外积累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宿——宝盖不宜太宽。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学会评价,在互相学习、借鉴、欣赏中共同进步。】
相关链接: 相传《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的一首应考习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一定要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阅读在线:
9.人教版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认识“杂、篱”等
个生字,会写“杂、稀”等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想象画面,感受乡村宁静安逸生活的美好。
4.学习作者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抒情。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抒情。
教学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杂、篱”2个生字,会写“杂、稀”等6个生字。(重点)
2.想象画面,感受画面美。(重点)
3.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通过预习你们学到了什么?快来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吧!
预设:这首诗描写了初夏江南农村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
二
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一字幼元,南宋名臣、文学家。他的诗题材广泛,反映农村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的主要作品有《四时田园杂兴》等。
三
初读课文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1)
会读生字。
练
杂(zá)
篱(lí)
(2)
会写生字。
练
杂
稀
篱
蜻
蜓
蝶
4.理解词语。
练
四时:四季。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兴”,这里读xìng。
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
麦花:荞麦花。荞麦是一种粮食作物,花为白色或淡红色,籽实磨成粉供食用。蛱蝶:蝴蝶的一种。
四
精读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节奏。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朗读指导:这是一首七言诗,可以按照“四三”的节奏朗读,浅显易懂的诗句可以读得轻
快,耐人寻味、引发联想的诗句可以读得舒缓。
2.读通顺诗句,理解诗意。
诗意: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却显得稀稀落
落。白天变长了,路边的篱笆在夏日映照下,没有行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
飞去。
3.第一、二句诗,诗人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描写了哪个地方哪个季节的景物?
预设:这两句诗,诗人从景物的颜色、形状等方面写出了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的特点。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的景物。
4.“无人过”妙在哪里?
预设:“无人过”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提示:“日长”指白天变长。初夏白天变长,庄稼蓬勃生长,也是农民忙碌的时候,再结合课文插图,可以想象理解“无人过”正是从侧面写出了农事的繁忙。
5.“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预设:正午时分,太阳高高地挂在天上,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越来越短,路上没有人经过。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蜻蜓和蝴蝶飞来飞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提示:说时,可以按照诗人信步田间的观察顺序,给学生提供一些乡村生活中的地点,如
“走过一片果园……”“不远处的田野里……”“来到村口……”等。
五
诗歌鉴赏
这首诗前两句对仗工整:梅子金黄、麦花雪白;杏子肥、菜花稀。“黄、白、肥、稀”四个形容词组合在一起,让人不由得想到万物蓬勃生长的画面。后两句用蜻蜓、蛱蝶翻飞的动态画面来衬托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的静态之美,从侧面写出了初夏农事正忙,所以行人少见。诗歌妙在后两句,画留空白处,诗有言外意,写出了田园生活宁静闲适的气氛,余味无穷。
六
课文主旨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描写了初夏江南农村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
七
课堂小结
中国古诗语言凝练含蓄、韵律和谐优美、意境深邃高远。《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是一首田园诗,让我们体会到了田园风光的美丽。
板书
梅子(金黄)
杏子(肥)
四时田园杂兴
(其二十五)
麦花(雪白)
菜花(稀)
日(长)
篱落(无人过)
夏季江南
田园美景
蜻蜓蛱蝶(飞)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徐、疏”2个生字,会写“窗、徐、疏”3个生字。(重点)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3.学习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抒情。(重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春季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很多诗人、作家都在这个季节留下了名诗名篇。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宿新市徐公店》。
二
介绍作者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称“中兴四大诗人”)。自名书室为“诚斋”,世称“诚斋先生”。主要作品
有:《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舟过安仁》等。
三
初读课文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1)
会读生字。
练
徐(xú)
疏(shū)
(2)
会写生字。
练
宿
徐
疏
4.理解字词。
练
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一径深:一条小路延伸得很远。阴:树荫。
四
精读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节奏。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朗读指导:“篱落疏疏、儿童急走、飞入菜花”等词语浅显易懂,要读得轻快,“疏疏”
和“菜花”语气不要太重;“一径深”和“无处寻”画面悠远灵动,要读得舒缓,重音落在“深”和“寻”,语音绵长,给人意犹未尽之感。
2.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预设: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客店旁树上的新叶刚刚长出来,不茂密,还没形成树荫。儿童奔跑着,追逐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可是黄色蝴蝶飞入一片金灿灿的菜
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3.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预设:春季。“新绿未成阴”和“菜花”都说明这是春季。
4.“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预设:篱笆、小径、树头新绿。稀疏、深远、未成阴。
5.“急”“追”两个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预设:好。“急”“追”这两个字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6.“无处寻”三个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无处寻”三个字让我仿佛看见几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
童。
7.这首诗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预设:这首诗先是静态描写,后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
8.想象这首诗描绘的画面。
预设:稀稀疏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乡间小路伸向远方,客店旁边的树木还未形成浓密的绿
荫,树枝上长出嫩绿的新叶,迎着春光生长。几个孩子嬉笑着跑来,追捕两三只黄色蝴蝶,可是黄色蝴蝶却飞入大片金黄的油菜花中,失去了踪影。
提示:引导学生想象“走出客店,和风徐徐,一阵阵油菜花香扑鼻而来,只见……”,为学生的想象提供支架。
五
诗歌鉴赏
这首诗前两句笔调清新明快,先勾勒远景,“一径深”的“深”字写出了小路往远处延
伸,拉长了视线;后写近景,稀疏的新绿在枝头,一远一近,给人以悠远宁静之感。后两句笔
锋一转,由静景写到人物活动,一静一动,使整首诗画面一下子生动起来。看似平淡的“无处
寻”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仿佛看到了菜花正在盛放的情景以及儿童的活泼情态。
六
课文主旨
《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清新美丽的田园春光和儿童追逐黄蝶的生动画面。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春光的赞美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七
课堂小结
《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徐公店投宿时所见到的景物,展现了儿童捕蝶嬉戏的生动情景。全诗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喜爱乡村春天美景的思想感情。
八
课后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
篱落
一径
树头
静态
宿新市徐公店
儿童
黄蝶
动态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相关阅读: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重点)
.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难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清平乐·村居》这首词。
二
介绍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主要作品有:《青玉案·元夕》《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三
初读课文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词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1)
会读生字。
练
锄(chú)
剥(bō)
(2)
会写生字。
练
茅
檐
翁
赖
剥
4.理解词语。
练
清平乐:词牌名,“乐”,这里读yuè。村居:词题。
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今属江西)时写的。此地古代属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翁媪:老翁和老妇。
亡赖:同“无赖”,词中指顽皮、淘气。“亡”,词中读wú。
四
精读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把握节奏。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2.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预设:茅屋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他们用)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相互逗趣,取乐,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3.你如何理解这首词的题目?
预设:这是一首宋词。“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在乡村居住时看到的景象”。
4.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内容?
预设:作者开篇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低小”的“茅檐”和“溪上”的“青草”,只寥寥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了特定的背景。接着写老翁和老
妇,他们的谈话带着吴音,显得温柔、有趣,由此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安详、精神愉快。
5.词的下阕刻画了哪些人物?重点刻画了谁?“喜”和“卧”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预设:刻画了锄豆的大儿子、编鸡笼的二儿子、剥莲蓬的小儿子。重点刻画了小儿子。
“喜”和“卧”用得好。“喜”字可以说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小儿子的顽皮和淘气,为这
幅乡村图增添了祥和、温馨的气氛,使它霎时有了生机,有了光彩。“卧”
字使用得最妙,它把小儿子横卧在溪边剥莲蓬时的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样子和盘托出,从而使人物形
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6.想象这首词描绘的画面。
预设:低矮的茅屋旁,一条小溪缓缓流淌,溪边青草茂密,映衬得小溪更加清澈。老翁和
老妇在屋前用吴地方言聊天,喝酒逗乐。大儿子非常勤劳,在溪东头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手
巧,正在编织鸡笼,小儿子最顽皮,横卧在溪头剥着莲蓬。
提示:让学生以“溪上——溪东——溪头”为线索将想象的五个人物的生活画面联系在一
起,引导学生个性化表达。
五
课文主旨
《清平乐·
村居》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表现了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达出词人对农村宁静安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六
课堂小结
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这首词,掌握了字音,学习了生字,并结合注释、搜集的资料理解了词意,感受到了词人对农村宁静安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板书
环境
清平乐·村居
人物
茅檐
溪上翁媪
低小
青青草
美
和谐农家、情趣盎然
大儿、中儿、小儿
怡然自乐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本课的重点是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画面。本课既有诗又有词,词是首次作为精读课文学习。词和诗在理解大意、想象画面等方面是相通的,学词可以用以前学过的学
诗的方法作为基础。引导学生抓住诗词中不同景物的特征展开联想,想象画面,体会乡村生活的情趣,引导学生说出想象的画面。
不足之处: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和讨论的时间和机会,不要过多讲解,让学
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意境,把握诗词的主旨。教学中,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说说自己对农村
10.人教版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篇十
1弊匝П究紊字,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词语。
2闭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默写两首古诗。
3苯柚注释读懂古诗,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欣赏夏日情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文挂图。
学生:查阅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和写夏天的诗句。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弊邢腹鄄觳逋迹说说自己的理解。
2闭馐资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痹跹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弊杂衫识粒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名读诗,正音。
2蹦读古诗,思考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3毙∽榻涣鳎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弊杂善范粒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
2敝该朗读,师生共赏;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1北乘小⒛写《四时田园杂兴》。
2彼鸭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崩鲜Ψ抖痢读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你能感受到诗歌写了什么?
2奔蚪樽髡摺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迸淅掷识粒营造气氛。
2弊杂衫识粒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3痹擞醚Ч攀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4毙∽榻涣餮习成果;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指名朗读,教师指导;小组轮读,相互欣赏;全班感情朗读。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北乘校并默写古诗。
2钡娇瓮庹乙徽颐栊淳拔锏氖词,读一读,背一背。
11.人教版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篇十一
《我想》
高洪波
我想把小手
安在桃树枝上。
带着一串花苞,
牵着万缕阳光,
悠呀,悠――
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我想把脚丫
接在柳树根上。
伸进湿软的土地,
汲取甜美的营养,
长呀,长――
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
我想把眼睛
装在风筝上。
看白云多柔软,
瞧太阳多明亮,
望呀,望――
蓝天是我的课堂。
我想把自己
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变小草,绿得生辉,
变小花,开得漂亮。
成为柳絮和蒲公英,
更是我最大的愿望。
我会飞呀,飞――
飞到遥远的地方。
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
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
《童年的水墨画》
张继楼
街头
听不见马路上车辆喧闹
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
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
也想看“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溪边
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江上
像刚下水的鸭群
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
你拨我溅笑哈哈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儿童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童年图,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9儿童诗两首(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三)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你最喜欢哪首诗?为什么?
预设:《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童年美好幸福。表示动作的词既准确又形象,如“安、接、装、种、悠、长、望、飞”
《童年的水墨画》使我感受到童年快乐
3.小组内读诗,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五)感情朗读,背诵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六)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儿童诗。
2.学写儿童诗
《儿童诗》的教学反思
1、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要充分注意到课文的体裁特点,读诗要边读边想象,要重视形象感悟、整体把握。
2、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尽量在学生交流中拓展学生的思路,可以就语言进行交流,可以就感受到的童年生活的快乐进行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如“读《我想》,你觉得作者的想法美在哪?”“读《童年的水墨画》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个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等,结合学生的感悟,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悟。
对《我想》一诗的朗读,要读出幻想的意味,边读边想象,才能入境;对《童年的水墨画》一诗,要读出诗的意境。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评读,互相取长补短。
3、要重视语言的积累。对于这样语言清新、意境优美的儿童诗,可鼓励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背诵下来;还可以结合《我想》,让学生模仿写出自己美妙的想象。
【人教版下册《古诗两首》教案】推荐阅读:
06000050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古诗两首》教案09-27
部编版人教版古诗两首10-24
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下册古诗词背诵汇总12-09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09-29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和日积月累08-24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诗句解释09-17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作文教案08-12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08-18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10-18
人教版音乐四年级下册教案(2017)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