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2024-10-20

浅析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精选11篇)

1.浅析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篇一

从适度原则看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归化和异化作为两种翻译策略,从古至今争论已久.一方提倡异化,保留“洋气”,一方提倡归化“入乡随俗”.难道只能二选其一吗?两者各有其优缺点,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而应当把握适度原则,使之统一,方可化解矛盾.

作 者:卢子素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68刊 名:安徽文学(文教研究)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年,卷(期):“”(9)分类号:H0关键词:适度原则 归化 异化

2.浅析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篇二

一、归化、异化区别于意译、直译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 (Lawrence Venuti) 在《译者的隐形》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 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 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 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 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由此可见, 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 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 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不能混为一谈。

二、归化、异化的概念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这说明, 翻译要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 然而对文化差异的处理, 即是归化还是异化就成了理解译文的文化内涵的决定性因素。

所谓“归化”, 是指采用民族中心主义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 把原作者带入译语文化。在英美这种强势文化中较多采用这种方法。比如, 埃兹拉·庞德 (Ezra pound) 的翻译理论中注重强调译者的创造。他最有影响的译作《中国》 (Catchy, 1915) 不能严格地当作翻译作品来看待, 因为译文中没能充分地传达中国的文化。谈到我国的翻译史, 归化的例子也不鲜见。著名的傅东华的《飘》的译本采用的就是归化的手法。傅先生为了使文学作品深入大众, 把作品中的主人公加上了中国传统的姓, 译成了“郝思嘉”“白瑞德”……并翻译说归化手法的“目的是忠实于全书趣味精神, 不在求忠实于一枝一节” (《飘》序) 。

鉴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 必要的语序上的归化是很必要的。比如, History on Modern American Literature就要作必要的归化译为“美国现代文学史”;同样, 中国俗语“情人眼里出西施”英译时就要调整语序以符合西语习俗, 译成“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所谓“异化”, 是指在对文化价值观的偏离主义的压力下, 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 把读者带入外国情境。如英语中很多植物, 尤其是花都具有特定的含义, 如金盏花虽然美丽却象征痛苦与悲哀;茉莉花在中国象征纯洁, 入梦则没有特别的指意, 而在英国却象征一段浪漫的恋爱将至。与归化相比, 在中国当代翻译中异化的手法更加常见, 异化的实例不胜枚举, 如外国的人名地名等, 文化内涵词语 (cultural items:即含有特定的文化典故、来源的词语) , 包括一些西方实物的象征性内涵 (如玫瑰一词原在西方文化下具有特定含义, 后被中国读者普遍接受) 等。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 即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 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 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 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 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三、归化和异化并用互补、辩证统一

归化或异化策略其实都是一种翻译手段, 他们并不是绝对的, 而是对立统一, 相得益彰。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采用“归化”的原则和方法, 还是采用“异化”的原则和方法, 应根据在翻译中涉及的多种因素, 应根据具体的语境、翻译的目的、译入语的包容度、文学作品、作家、译入语读者的接受效果、民族的思维习惯和不同文化的趋同程度的具体情况进行取舍。那么, 怎样决定翻译一篇文学作品时归化法和异化法的取舍呢?文学翻译不同与一般的翻译, 具有自身的独立性与特殊性,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做到“文化传真”与“艺术审美”的完美结合。这样, 读者既能从好的文学作品中获取一些知识, 又得到了审美的愉悦。在翻译过程中, 不管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是用归化法还是异化法, 是形似还是神似, 是紧扣原文还是进行再创作, 都是可取的。但采用这两种翻译方法要把握好“度”。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 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 同时, 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 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这样, 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 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由此,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 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我们认为, 归化和异化都各有道理, 各有各的用武之地, 不能绝对地摒弃任何一方。总地说来, 归化大都表现在语言的层面上, 是为了跨越语言理解的障碍, 而在文化传达上, 为了让读者充分理解西方文化, 译者大都采用异化策略。但是, 说到底在文化传达问题上的异化是为了最终使得读者在文学作品的欣赏中做到真正的归化, 也就是说, 使读者把原语经译者所传达的异域视野经自身的文化视野过滤、对比、沉淀而后引起视野的从新定位, 在对比中做到对自身文化和原语文化的再认识, 即在文化意义上的完成真正的归化。

摘要: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中西文化是有差异的, 对于这种文化差异的处理, 即是归化还是异化就成了理解译文的文化内涵的关键。为此, 将着力探讨文学翻译中的这种同化与异化现象。

关键词:归化,异化,辩证关系

参考文献

[1]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 2002, (5) .

[2]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 2002, (1) .

3.浅析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篇三

关键词:翻译;文化取向;归化与异化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8—0194—02

一、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在跨文化交流中翻译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活动。通过翻译,我们能够了解其他国家及其文化,也向他们展示了我们的文化。在当今社会,人与人的交流不仅仅局限在本文化范围内,大规模的跨文化交往已成为趋势。但是自古以来,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一直存在,这给翻译带来了困难。根据语言的复杂程度,可以将这种差异分为:生活词汇方面,日常用语方面和纯文学作品方面。其中文学作品上文化的差异给翻译造成的困难最难以解决。

1.生活词汇方面。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在日常生活中会有许多源语言词汇不能直接用翻译语言来表达。这是一种词义的空缺,这些空缺词汇是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价值的部分,例如,中国的元宵、炕、粽子等等。英语中也有难以直接翻译的词汇,例如,uptown,marimba等等。造成对应词汇缺失现象的原因十分复杂,这与每个民族不同的历史、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等因素都有关。对于译者来说,掌握相关的背景知识,并通过译文将缺失的文化传达给读者是一件十分重要而又不易的事情。

除了词汇的空缺以外,还有词义的移置,即相同的词汇隐含了不同的深层含义。中文“狗”与英文dog字面意义完全一致,但在各自文化背景下却有不同的引申义和感情色彩。中文的“狗”虽包含了忠诚的意思,但更多地带有贬义和侮辱。而在英语环境中,狗并无贬义,它象征了是忠诚、亲密。再者,中国人用老鼠来表示一个人胆小,如“胆小如鼠”。英国人却用鸡或兔子表示胆小,如as timid as a chicken,as timid as a rabbit。这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不能拘泥于表层形式,而应关注深层含义,并将其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2.日常用语方面。日常用语是建立在生活词汇上,相比较生活词汇,它的差异性更大。很多日常用语的词汇构成虽然简单,但包含的意思却让很多人迷惑不解。如dog day,并不表示“狗日子”,而是“大热天”。Every dog has his day.表示的意思是“凡人皆有得意日”。It makes my day.这一句的意思是“这使我很高兴”。词组keep one’s chin up不是“保持下巴向上”或“傲慢”的意思,而是指“保持乐观”。这些日常用语的意思已经与字面意思大相径庭,翻译的时候必须将其真实意义表达出来。

3.纯文学作品方面。这里的纯文学作品是相对生活语而言的,是翻译中最为困难的。一句希腊谚语道出了文学翻译的本质:要么忠实而丑,要么不忠实而美。要想保持作品的文学性同时又不破坏其真意是非常困难的,有时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译者不仅在翻译原著,也在某种形式上进行了创新。例如,在《芒果树的小屋》(The House on Mongo Street)中的一段童谣:

The waitress with big fat hips/who pays the rent with taxi tips…/says nobody in town will kiss her lips/because…/because she looks like Christophor Columbus!/Yes,no,maybe so.Yes,no,maybe so.

译文:女招待呀长着肥肥的屁股,她用那的士小费付她的房租……她说这城里没有人吻她的唇部,因为……因为她长得像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是也不是也许是,是也不是也许是。

在译文中不仅要把这首童谣的意思表达出来,还要保持它的文学性,不能将童谣翻译成其他形式的文本。这个译文不仅保持了作为童谣的流畅性,节奏也十分押韵优美,做到了形式和意义的完美结合。

二、异化与归化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策略。翻译的归化和异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学者韦努蒂所提出的。在两种语言转换过程中,人们对两种语言转换中的文化差异做出不同的处理,从而形成了归化和异化。归化是指将译后的语言文化纳入读者的知识范围,将原来的作品进行本土化处理,使用本土语言表达源语言。归化要求英译汉时要将之汉化,汉译英时则将之英化。异化是指在翻译中保留原文语言文化的特异之处,将读者引向作者。异化翻译所采用的办法包括音译、半音译、直译、在直译的译文后加注释等形式,采取相当于源语言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特指精神财富。翻译无疑受到文化的影响,归化与异化代表了翻译中不同的文化倾向。奈达曾经指出:“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主要难题是:在很多情况下共享信息的数量和性质存在巨大差异。”翻译要促进文化的交流,就必须弥合信息在数量和性质上的差异。归化和异化因此成为翻译中必然存在的两种手段,它们的不同点在于文化倾向不同。韦努蒂明确指出:“异化是对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调……归化即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言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进译入语文化。”

《红楼梦》是中国的古典名著,多次被翻译成英文。在众多《红楼梦》翻译版本中,影响比较大的是杨宪益和戴乃迭翻译的The Dream of Red Mansion和大卫·霍克斯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以下就从文化取向角度出发,观察两个版本中同一首诗歌的翻译,分析其文化取向。《红楼梦》中诗歌共一百七十多首,是该书中璀璨的文化艺术。笔者选取了第二十七回的“黛玉葬花 ”的原诗和两个译本的前八句,从文化取向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1.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

2.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3.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

4.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

5.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6.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

7.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

8.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杨译:

1.As blossoms fade and fly across the sky,Who pities the faded red,the scent that has been?

2.Softly the gossamer floats over spring pavilions,Gently the willow fluff wafts to the embroidered screen.

3.A girl in her chambermourns the passingof spring,No relief from anxiety herpoor heart knows.

4.Hoe in hand she steps through her portal,Loath to tread on the blossom as she comes and goes.

5.Willows and elms,fresh and verdant,Care not ifpeach and plum blossom drift away.

6.Next year the peach and plum blossom will bloom again,but her chamber may stand empty on that day.

7.By the thirdmonth the scented nests are built,But the swallows on the beam are heartless all!

8.Next year,though once again you may peck the buds,from the beam of an empty room your nestwill fall.

霍译:

1.The blossoms fade and falling fill the air,of fragrance and bright hues bereft and bare.

2.Floss drifts and flutters round the Maiden!s bower,or softly strikes against her curtained door.

3.TheMaid,grieved by these signs of spring!s decease,seeking somemeans her sorrow to express.

4.Has rake in hand into the garden gone,before the fallen flowers are trampled on ?

5.Elm pods and willow - floss are fragrant too,why care,Maid,where the fallen flowers blew?

6.Next year,when peach and plum tree bloom again,which of your sweet companions will remain ?

7.This spring the heartless swallow built,his nest beneath the eaves ofmudwith flowers compressed.

8.Next year the flowerswill bloom as before,but swallow,nest,andMaidwill be no more.

由于不同的文化取向,两篇译文中译者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从形式来看,杨译本采取了松散的押韵,基本是隔行押韵。相比之下,杨宪益夫妇的译本虽不是十分流畅,但几乎完全保留了中文的语序和语义,属于异化。杨宪益夫妇翻译的目的是把《红楼梦》介绍到西方,包括它的历史和文学价值,让更多的人能欣赏到这部不朽的文学著作,因此更忠实于原文。牛津大学教授大卫·霍克思为翻译《红楼梦》不惜辞去职务,专心埋首于该书全部的英译工作中。他的译文也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形式上,霍译本采用了英雄体的押韵方式,每两行押韵。他的译笔功力深邃,翻译的文本读来更加流畅,能够让英国读者读懂故事,属于归化。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A Dream of RedMansions[M].杨宪益,戴乃迭,译.北京:外文出版社,1995.

[2]David Hawkes.The Story of the Stone[M].Penguin Group,1973.

[3]Nida,Eugene.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1.111.

[4]Venuti.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New York:Loutledge,1995:20.

Cultural Tropism in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Domestication-Foreignization

YANG Xiang

(Taizhou Teacher’s College,Taizhou 225300,China)

Abstract: Different societies and races own different cultures.English language translation doesn’t only refers to the language itself,but slso refers to translator’s cultural tropism.Translation should convey the information to readers as well as pay attention to both the form of translation and its cultural tropism.Different cultural tropism results in different translational strageties—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This article takes two different versions of translation of classic novel A Dream ofRed Masion for example to discuss cultural tropism in literature translation.

4.浅析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篇四

从归化到异化--鲁迅翻译策略探索

人们对鲁迅翻译策略的研究从没有停止过,但在研究中往往会忽略了鲁迅的翻译策略从归化到异化的.发展变化;而这一变化恰恰揭示了鲁迅翻译策略中的政治取向,为鲁迅翻译策略的研究提供多一个平台.

作 者:莫逊男 MO Xun-nan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631刊 名: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分类号:H059关键词:鲁迅 翻译策略 归化 异化

5.习语经贸翻译过程中的归化和异化 篇五

习语在外交经济翻译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难度,其准确性难以把握,对其定义如下:习语是指语言中一组短语或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其含义不能由单个单词组成,必须作为整体理解。从广义讲,汉语中对应英语idiom的翻译是熟语,根据辞海解释,熟语是语言中固定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且要作为整体来理解语义,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

二、文化与翻译

语言的相似性使人们有可能在不同民族之间沟通; 而语言的差异性给翻译带来困难和挑战。翻译不仅涉及语言本身也涉及文化,文化彼此不同,每一种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语言能够存在,除非把它沉浸在文化背景中;没有文化能够存在,如果没有自然语言的结构的中心。”(巴斯奈特,2004:22)翻译是桥梁和纽带,语言作为一种工具来连接不同的文化。没有翻译可在非文化的真空环境中来进行,显然,文化在翻译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是否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因素将决定译者是否能顺利进行翻译。

三、异化与归化

异化策略被Venuti定义为“在翻译中,译文有意打破传统,目的是保留源语言的特征的翻译策略。”(同上:59)根据Venuti的定义“异化翻译是一种对民族主义、种族主义、文化自恋、帝国主义和民主地缘关系的反抗。”对于Venuti来说,归化一词带有负面含义,因为它有文化主导、单一语言政策、排斥外国语言这些特点;并且归化策略习惯了流利的翻译,无形忽略外国语言文化的价值并使目标语读者在文化上产生自大情绪(Shuttleworth&Cowie,2004:43-44)。

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共享感知和回应这些属性,体现在语言中,即理解和翻译。对于两国之间他人的行为模式,大多数习语具有相似的心理过程、语义反映、文化经验和调整能力。这些习语传递普遍事实, 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常识。

(一)异化、归化策略在文化领域翻译的使用

许多习语与文化术语的含义对目标语的接受者来说是陌生的,但却受到目标语人群的接受和喜欢。这样的习语往往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特有的风俗,这些习俗通常只涉及物质文化的一部分,并没有与精神内容如文化心理和社会价值观等更深层次的结构相联系,它们通常容易被目标语言的读者理解。

(二)异化、归化在源语言偏好翻译的使用

当习语的文化形象反映了一个国家某些表达习惯的偏好,且目标语言的接收者理解无困难时这些习语, 异化胜于归化。这些习语通常表达对自然和社会共同的认识与了解。英语习语———“成为狗的头好于狮子的尾巴。”这个习语的隐含意义类似中国,“宁为鸡头,勿为凤尾”,形象的选择在两种文化中清晰地反映人们对某些表达方式的偏好。然而, 在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分享一个共同的理解:人们普遍承认“狮子”和“凤凰”代表“高贵”或“更高社会地位”而“狗”和“公鸡”表示“卑下”或“低社会地位”。

异化策略不仅传递内涵意义而且引入新的表达方式。如:在英国,人们说“每个国家的狗都咬”,而在中国,我们说“天下乌鸦一般黑”(阳光下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实际上这两个习语表达不同的文化形象下相似的内涵。

(三)异化和归化的结合

一些习语包含某些历史或文学典故,如果使用异化翻译策略,这些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很难使目标语读者理解。异化与归化相合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归化帮助读者理解源文本;另一方面,异化是用来保持原来的文化特征和传递外国元素。例如,中国有句谚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应该翻译成“三个工匠智慧的总和等于大师诸葛亮,”这意味着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在中国,实际上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诸葛亮”在中国是读者非常熟悉一个聪明的历史人物,但外国读者却不熟悉,因此有必要添加一个解释“大师”,以确保外国读者可以明白它代表什么。

1.Oh, but his wrath was up! …

“Look here! What do you suppose I told you the names of those points for? ”“Well to-to-be entertaining, I thought. ”

This was a red rag to the bull. He raged and stormed so...that I judged it made him blind.

哦,他愤怒了!……

“看这儿,我告诉你那些的名字,你以为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个———是———是说着好玩的。”

这话简直是用红布来逗牛,火上加油,他勃然大怒……我想一定是这话把他气昏了。(陈艳丽,2004:100 )

2.The planners were busy by passing the Gordian knot.

计划制订者正忙于解开戈尔迪结——棘手问题而忙得不可开交。(韩亚华,2001:128)

戈尔迪结来自希腊神话。戈尔迪在木桩上打了一个结,没人能解开,除了亚历山大,后来,戈尔迪之结代表棘手的问题。如果我们只采用异化方式翻译,读者会感到困惑。

其他的例子,如:

3.Let sleeping dogs lie. 睡狗莫惹,麻烦莫招。

4.Like a bull in a china shop.像一头站在瓷器店里的公牛,一动就会闯祸。

5.As you make your bed, so you must lie on it.自己铺床自己躺,自己造孽自己遭殃。

6.井水不犯河水:Well water and river water leave each other alone—stay out of things that don’t concern you.

7. 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Of the thirty-six strategies, the best is running away as you have no better choice.

8. 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Halfway Cheng Yaojin would appear and try to poke his nose into the matter.

虽然上述习语的基本翻译策略是异化,但解释却是归化,便于读者更好理解。

四、总结

在当前的经济往来汉语和英语习语翻译的过程中, 应优先考虑异化策略,因为它能够保留源语言的地道性,这是翻译的核心标准“信”。当然,异化策略也不能过度使用以免阻碍信息顺利交流,在某些情况下,异化容易产生误解,这时就应该使用归化作为补充。有时需要采用这两种策略的组合。任何作品翻译都不可能只使用一种翻译策略,每个作品的翻译实际上是在这两种翻译策略间寻求平衡,提倡完全的异化或归化翻译是片面的和不可取的。事实上,异化和归化两者不可或缺的,一个真正成功的翻译将取决于两种策略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石克锋.从翻译美学角度谈中西习语的互译.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10)

6.浅析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篇六

关键词:旅游文本 归化翻译 异化翻译

关于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定义,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已经做了很多的描述。为了使得本文读者更好地了解什么是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作者将介绍这两种翻译方法的关键不同,包括两者的定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从他们的定义,很容易找到归化和异化之间的差异。通过对比,这两种策略有各自的目的、优点和语言样式。归化是指翻译策略中,应使作为外国文字的目标语读者尽可能多的感“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对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 & Cowie,1997:59)。换句话说,归化翻译的核心思想是译者需要更接近读者。归化的目的在于向读者传递最基本精神和内容含义。这种翻译策略明显的优势就是读者可以很容易地接受它流畅的语言风格。例如,济公是个中国神话中的传奇人物。不过,外国人可能没有在这种明确的翻译方式下获得信息。因此,适合的翻译方法是找出西方国家中类似济公这样的人物。因此最终的翻译为:济公是一个中国神话中的传奇人物(类似于西方文化中的罗宾汉)。这样的翻译更容易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异化是指在在翻译策略中,使译文打破目地语的约束,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以及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这一战略要求“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Venuti,1995:19)归化可能保留源语的主要信息。异化的目的是使读者产生一种非凡的阅读体验。异化可以容纳外语的表达特点,将自身向外国文化靠拢,并将特殊的民族文化考虑在内。例如,如果将“岳飞庙和墓”翻译成英语,可以翻译为:“Yue Feis temple and his tomb.(Yue Fei was a national hero in Nan Song Dynasty)”(徐淑婷,2010:94)

归化和异化是对立统一的,需要辩证地看待两者的关系。“我们都知道,世界上的一切都遵循对立统一的规律。翻译亦是如此。“(戚玉晶,2015:23)。归化和异化之间也存在着辩证的关系。一种是矛盾关系,另一种是相互补充。我们可以发现在定义方面,归化和异化之间存在的矛盾。对于归化,所有的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目地语的语言表达应译为由读者更容易接受的语言。而异化会则维护原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

例1: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1)Better city, better life.

(2)Cities make the life better.

例2:

龙马精神

(1)full of vitality

(2)the spirit of horse and dragon

在两例子中,(1)是归化翻译,(2)是异化翻译。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前者提供为读者可接受的信息,和后者保留原始信息,引起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由于归化异化既是相对的,又是相辅相成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掌握更多的技巧、并根据具体实际情况来解决翻译。只有这样,才能保留原语的精髓,同时也可以帮助外国读者接受译文。

例3:三峡之美在于它的雄、险、奇、幽,这里无峰不雄,无滩不险,无洞不奇,无壑不幽。

The beauty of the Three Gorges lies in their majesty, danger, singularity and seclusion, and this applies respectively to every peak, shoal, cave and canyon in the Three Gorges. (卢敏,2010:213)

这个例子应用归化和异化的结合。“The beauty of the Three Gorges lies in their majesty,danger, singularity and seclusion”采用了异化。译者在目地语的基础上使翻译保留了原文风格。采用这种翻译策略可以促进文化交流。而这句“and this applies respectively to every peak, shoal, cave and canyon in the Three Gorges”则采用了归化。如果这句话采用了异化的翻译方式,目的语读者很可能会产生疑惑。相比之下,将后半句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可以扫清文化交流的障碍,且更容易被目的语读者接受,不失为一种合适的翻译方法。

随着旅游翻译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国内旅游景点的整体翻译质量呈现参差不齐的现象。有些翻译不考虑游客的感受,对旅游文本采取直译,这对传播我国旅游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语法错误、混乱的语序、和不当的翻译策略都可能出现在旅游翻译中。这种现象十分不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针对这种现状,翻译有责任将游客的感受考虑在内,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归化和异化策略,为旅游者提供有效的旅游信息。

例4:冬季这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因此哈尔滨有“冰城”之美誉。

In winter, when it snows, everywhere would be covered with snow, it seems like a charming and dreamlike world composed by the snow and ice. So the Harbin is known as the Ice City.

这个例子主要是描述冬天哈尔滨的特征。利用中国传统的四字结构来形容哈尔滨冬天独特的美。如果译者采取直译,游客很可能会产生困惑。所以找出这些短语的共同特征是非常重要的。这四个词组都涉及到冰雪,且都描述的是哈尔滨的冬季之美。通过这种翻译方式,有效地向游客传递冰城的信息。

根据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归化采用的是迎合目的语游客的思维习惯。如果希望对游客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归化翻译是一种合适的选择。归化主要采用四种方法:“增译和注释、打比方、减译和调整、加说明”(胡志红,2006:158)译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从上文的内容中,我们对这两个翻译策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每个翻译策略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所以译员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使读者受益。通过对比和关联分析手法,笔者总结:为实现旅游文本翻译归化和异化的理想的结果,且达到汉译英旅游翻译的最终目的,即对外界传播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出于这个原因,旅游翻译的内容不仅应该迎合读者的需求,同时也要传递特定的本土文化。换句话说,将汉译英旅游翻译应该具备如下特点:

(1)传递旅游景点主要信息,吸引更多外国游客关注;

(2)按照外国读者可接受的语言风格进行翻译,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

(3)在翻译过程中,根据适用场合翻译关键点;

如此看来,合格的翻译不能没有归化和异化的组合。对比其它行业,旅游业是对外宣传力度最大的行业。译员须担负起将中国博大精深的旅游文化传递给外界的责任。所以,中国旅游业要高度重视,汉译英作为主要的宣传手段,以实现成为旅游强国的重要目标。翻译质量越高,游客回应越好。为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翻译需要遵循以下规则:尊重旅游者的文化习惯,同时弘扬中国独特文化的色彩;学习有关归化和异化的文化知识,如定义、关系、应用和意义等。归化和异化的应用在汉译英的旅游文本中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旅游业宣传。因此不难发现,旅游翻译最理想的状态是归化和异化的结合。为了达到较高的翻译标准,译者应该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和语言习惯,多阅读有启发性的翻译理论,结合具体情况翻译,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从而将归化异化的翻译优势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Bell,Roge T.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Newmark,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Shuttleworth,M&Cowie,M.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 Manchester:St Jerome,1997.

[5]Venuti,L.Strategiesof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

[6]Wilss,Wolfram.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Problems and Metho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7.英汉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 篇七

【关键词】英汉翻译 归化 异化 相辅相成

一、引言

在谈到翻译的途径时,德国翻译理论家马赫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在这里,马赫并没有为自己提出的这两种途径命名。后来,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这就是翻译中“异化”和“归化”策略的由来。作为两种主要的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历来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异化策略强调保存原语的异国情调,而归化策略则强调用译语文化中惯用的表达方式来转换原语。那么,在英汉翻译中,我们应该如何使用这两种翻译策略?它们与翻译中常用的“直译”和“意译”方法又存在什么样的区别?为了说明这些问题,笔者将以本人所翻译的《如何做一名职业领导者》一书进行说明。

二、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区别

从翻译实践的历史来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关注如何在语言文字层面上处理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而异化和归化所关注的范围则超越了语言文字层面,将研究范围拓展到文化因素。正如韦努蒂所言,归化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显而易见,直译和意译主要关注语言层面的具体问题,而异化和归化则关注文化这一大问题。两者之间的存在明显差异,不能混为一谈。把归化等同于意译,或把异化等同于直译,这样做是不科学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归化和异化更多地关注与文化相关的问题,即是否要保持原作“原味”的问题。相比之下,直译和意译则更多地关注“操作”层面的问题。因此,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的策略选择问题,而直译和意译则是根据策略所采用的具体翻译方法。

三、在英汉翻译中文化具有可译性

奈达曾讲过:“所有人类都要吃饭、工作、睡觉和生育,……世界上不同人群的相同之处远远超过相异之处。”正是由于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似性,才使得不同文化的人民可以相互理解,使翻译成为可能。奈达进一步指出:“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发现使人类联系在一起的因素远远多于使之相疏离的因素,这是产生交流的基础。”许多一种文化中特有的表达,都可以在另一文化中找到几乎同样的表达,成为文化可译性的最好佐证。

四、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存在相辅相成关系

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策略,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然而,在实际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英汉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英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因此采用异化策略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策略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下面,笔者以本人翻译的《如何做一名职领导者》为例,具体说明两种策略存在相辅相成关系。例如,在本书的序言中有“pixie dust”一词。“pixie”是西方民间传说或童话故事中长尖耳戴尖帽的人形小精灵,这种小精灵能利用“dust”(仙尘)进行神奇的变化。那么,“pixie dust”一词如果翻译成“小精灵仙尘”,读者必定不知译者所云。所以,就要折中一下,将归化和异化策略结合使用,将其翻译为“能迅速产生领导力的‘魔力仙尘’”。这样,翻译既带有“洋味”又符合中国人的胃口。在序言中原作者还引用了一个英语谚语:clogs to clogs in three generations”。在英国,这一谚语描述的是以下事实:第一代人穿着工作用的木底鞋在土豆地里耕耘,通过辛勤的劳动积累财富;第二代人上了大学,逐渐步入上流社会;第三代人大部分都过着奢侈的生活,几乎不工作,只知道花钱,这注定第四代人将重新回到土豆地里干苦力活儿。因而,如果翻译成“在三代内从木屐到木屐”,中国读者碍于文化因素根本不明白什么意思。将归化和异化策略结合起来使用,翻译为:富贵不过三代。这样既贴切又有韵味,和原文达到了水乳交合的效果。

五、归化和异化策略的使用准则

归化和异化只是英汉翻译的两种策略,无论是归化多些还是异化多些,只要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将二者结合得很好,将其相辅相成的关系充分体现,既再现了原作的风格,又结合了读者的文化及语言习惯,就是成功的翻译。无论从语言、文化层面,还是从哲学、诗学层面看,归化与异化都在翻译过程中同时存在。归化与异化在翻译过程中矛盾对立但并不对抗。归化与异化只是翻译策略,并非翻译标准。无论采用的是归化还是异化策略,只要符合翻译标准,达到了翻译的目的,那么就算是成功的翻译。

实践证明,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是相辅相成的,译者只有善于兼用异化和归化两种策略,才能完成翻译的双重任务。

参考文献:

[1]方仪力.重读施莱尔马赫《论翻译的不同方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06).

8.浅析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篇八

归化 (domestication) 和异化 (foreignization) 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 (Lawrence Venuti) 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归化指的是是指遵守目标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 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 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 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 (Venuti, 2001:240) 。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 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 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而异化指的是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 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 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 (Venuti, 2001:240) 。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 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归化和异化作为两种基本的翻译策略, 两者在习语翻译的各种情况下都扮演了各自的角色, 缺一不可。

1 习语翻译的基本特点

习语是语言的精髓, 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地理、宗教、历史和观念等文化内涵, 以此习语具有鲜明的形象, 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要翻译好英汉习语, 不但要求译者对于目标语言扎实的语言功底, 而且还要谙熟两种语言不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这样才可能更好、更忠实地翻译习语。

2 归化策略在习语翻译中的应用

在跨文化交际中, 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必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翻译不当, 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背景会使得习语在原有的意义改变甚至丧失。加之多数国人不了解英语的源语文化或对其知之甚少以此会造成原有文化理解的偏移甚至误解。因而, 在翻译习语时可以对译语根据本国文化进行适当的改写, 以便更好的为国人所接受。笔者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习语翻译归化策略得以实现。比如To live like a figh ting cock如异化翻译成“像斗鸡那样生活”, 就可能误解为“过着鸡这样的生活早出晚归”。产生则样的差异是因为在国内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 汉语读者很难联想到它是指“过养尊处优的生活”。过去欧洲的上流社会流行斗鸡的游戏, 所以斗鸡甚为得宠, 自然是生活优裕。

又如在传统汉文化中“蟋蟀”是“忧伤、凄凉”的象征。而英美文学中“crickets”大多给人带来安静舒适甚至幸福之感。其来源可追溯到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中所用的比喻“as merry as crickets” (像蟋蟀一样快乐) , 这一截然不同的联想对中国人来说显然很难接受。所以在上述的文章中笔者使用归化的方法能够有效得促成信息有效地表达和传递。

3 异化策略在习语翻译中的应用

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发展, 译语人群对文化接触日益平凡, 如对于习语翻译只是通过归化策略追求信息的通俗表达以不能满足译语人群对源语文化的好奇, 他们希望通过习语携带的文化要素尽可能地体验异域文化。在此情况下, 为了更好体现文化的多样性, 并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习语翻译中对文化因素处理宜采用异化方法。

如“失败是成功之母”译为“Failure is the mother ofsuccess.”, “祸不单行”译为“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这样既保留了源语意义, 又生动形象。

又如If you are money you can even make the devil turn your mill.有钱能使鬼推磨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赴汤蹈火a bull in a china shop意为“笨拙鲁莽之人”, 异化为“大公牛到了瓷器店里”, 其莽撞之态跃然纸上。从这几个例子我们发现, 这些习语原语与译语表达方式相近、意义类似, 且其隐含意义也差不多, 我们对此类习语在英汉互译时使用异化策略。

异化法使习语中的文化信息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 使不同习语的文化内涵真实地呈现给读者。依次基于这一点, 异化不失为促进文化交流, 扩展文化包容性的一条有效途径。

4 结束语

王佐良先生曾说过:“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 但他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翻译是两种思想文化交流的过程。在习语翻译中作为两种翻译策略, 归化和异化是对立统一, 相辅相成的, 绝对的归化和绝对的异化都是不存在的。而且习语翻译中始终要掌握一个“度”, 在归化和异化之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线。过分强调译文的通俗性, 就会忽视习语中的文化内涵, 使读者不能了解源语言内在文化本质, 从而无法鉴赏和了解异域文化, 出现归化过度。反之, 只重视源语言文化信息也会忽略译语的可接受性, 从而导致习语翻译过度异化。因此在习语翻译实践中译者应根据具体的习语语言特点、目的语语言特点、民族文化等恰当运用两种策略, 使其达到具体的、动态的统一, 确保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正确地翻译习语, 从而以此进一步传递源语和译语民族文化, 促成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趋势促进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1]Nida E 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3.

[2]Famel R.Language and Culture[M].New York:Ballantine Books, 1998.

[3]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2

[4]郭锦辉.基于翻译可逆性过程的“文化异化”与“文化归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30) .

9.浅析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篇九

赖斯认为译者要优先考虑的因素是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赖斯的研究是翻译目的论的发端。既赖斯之后,弗米尔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弗米尔认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而一切人类的行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的。因此,翻译行为的实施也是为达到某种目的或目标,甚至会在目标语境中产生结果和影响。随后,曼塔利在弗米尔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目的论。三位学者的著作最终奠定了以目的论为核心的功能派翻译理论在德国翻译界的地位。而另一位德国学者克罩斯蒂安·诺德首开先河用英文全面而系统地整理和归纳功能派的各种学术思想。诺德把翻译目的论纳入到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整体框架中,建立了自己的翻译理论体系,促进了目的论的进一步发展。

二、浅析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

翻译是一项极为复杂、极具挑战性的活动。译者在从事这项活动的过程中随时都会受到种种矛盾的困扰。在翻译的种种矛盾中,核心的一条就是如何处理异化和归化的关系。1995年,劳伦斯韦努蒂在其《翻译家的隐形》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似乎更为科学一些。因为异化和归化,一个要求“接近作者”,一个要求“接近读者”,具有较强的界定性。然而笔者认为,在翻译实践中采用异化还是归化,译者要考虑到翻译目的,文本类型,读者期待心理等制约因素,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具体的翻译策略。

异化翻译法是故意使译文冲破目的语常规,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调。韦努蒂指出,在盲目自大地使用单语、并把归化翻译法作为标准的文化社会中,应提倡异化翻译法。韦努蒂把异化翻译描述成一种“背离民族的压力”,其作用是把外国文本中的语言文化差异注入目的语之中,把读者送到国外去。不过,韦努蒂也承认,译文是用“本土的文化材料”组成的,异化翻译像归翻译那样只能是翻译过程中的其中一种策略,不同的是,采用异化法的译者一般都态度鲜明。例如,庞德用异化法译了一些中国古诗并获得了巨大成功。早在60多年以前,我国著名学者鲁迅也已经提出,在动笔翻译之前“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其他不少学者也有类似的主张,要求译者在翻译中善于求同存异,保存原文语言的特色,积极吸收外来语言新颖的表现手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和表达方式。

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韦努蒂认为归化法源于这一著名翻译论断,尽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韦努蒂指出,归化翻译法是英美文化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策略。这种策略与该文化社会和其他文化社会的非对称文学关系相一致。由于归化翻译法流行于英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因此有必要有意识地选择其它翻译策略,以挑战其统治地位。

三、从目的论角度探讨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的选择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作为以中文为母语的美国女作家,曾在这里写下了描写中国农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大地》,赛珍珠这篇小说中用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中国农民生活的田园风光。此后,该作品被众多译者译成中文,其中胡仲持的全译本《大地》是1949年以前中国最受欢迎的中译本。但是,我们在胡仲持的译文中感受不到乡村生活的诗意色彩,更多的是对当时贫苦农村的社会性诠释。由此可见,胡仲持的译文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尽量将译文靠近本土文化以及当时的社会情形。胡仲持本着满足中国读者意愿的翻译目的,弱化了原作的诗意色彩,使得此作品更加顺应中国国情与读者的意愿。笔者认为,在翻译过程中无需苛求非要选择异化或归化哪种翻译策略,而具体翻译策略的选择依赖于译者的翻译意图与目的,同时也受限于当时所处的文化背景,社会形态等客观条件。所以译者应根据当时客观条件的需要与文化层面等因素的影响来决定采取何种翻译策略。

同样,无需纠结于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问题如同纽曼与阿诺德翻译论战一样,在二人的风格之争中,论及对诗意风格与非诗意风格的取舍,阿诺德十分重视《荷马史诗》中六音步扬抑抑格的格律,因为这种格律对他来说会产生有一种“诗意”的风格和审美效果,坚持以诗译诗,因此他在自己的英语译文中采用了与原文相同的格律。而纽曼在音律问题上与阿诺德意见不同。纽曼的翻译意图在于扩大读者,所以在他所译的《荷马史诗》中并没有严格按照这一“诗意”的格律,他认为翻译《荷马史诗》不宜运用六音步扬抑抑格的格律来进行翻译,这样会减少读者范围,使译文晦涩难懂。翻译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总是会指向一定的价值目标。不同的价值主体,因为自身条件,能力和需要不同,价值目标也不同。因此并不能否定同一原文不同译文的可能性和合理性。从上述两个翻译实例看来,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的选择需要通过译者的翻译目的来决定,而如何来平衡异化与归化之间的关系,需要把握一个适度的原则。

采取所谓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在很大程度上与译者选择的文化立场有关。译者作为跨越两种文化的使者,他所面临的有出发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事实上,在翻译中究竟采用异化还是归化的翻译策略,除了要考虑选择能分化目的语文化准则的外语文本之外,还应该要考虑到读者对异质文化的接受能力。随着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人们的经验视野不断扩宽,其接受能力也会随之增强,因此,对于同一外语文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就有可能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当今社会,全人类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面对高潮迭起的文化交流,我们必须怀有理解异族文化的愿望,克服一切误解和偏见。译者无需拘泥于单一的异化或归化的翻译策略,应根据当时的翻译目的与翻译意图来来选择具体的翻译方法。极端的异化或一味的归化都不可取,译者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翻译目的论的观照下采用适度原则,决定最终的翻译策略。

四、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对目的论较为详细的介绍,浅析了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笔者主要将翻译目的论与异化归化翻译策略二者相结合,针对具体翻译实例,从目的论的角度探讨了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的选择与运用。当今社会国内外文化互相交流碰撞,面对纷繁复杂的不同语言的作品,译者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翻译目的论的引导下来尽力寻求异化与归化之间的平衡。

摘要: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本文以目的论为依据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选用翻译方法的目的性,认为翻译方法或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来决定。在异化归化翻译策略的指导下,译者可以选择对原文异化或归化。本文主要从目的论的角度来探讨一下有关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选择的问题,说明目的论是如何对译者选择翻译策略起作用的,以及所选的策略又是如何进一步影响译文效果的。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两位译者选择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译本。

关键词:目的论,翻译策略,归化,异化

参考文献

[1]许钧.生命之轻与翻译之重[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2]齐晓燕.论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J].中州学刊,2007(5).

[3]黄艳春.异化归化要义[J].外语学刊,2010(4).

[4]吕俊.对翻译批评标准的价值学思考[J].上海翻译,2007(1).

10.浅析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篇十

【关键词】英汉字幕翻译 归化 异化

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美国电视剧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载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观众。为了帮助中国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进而了解美国社会与美国文化,字幕翻译的研究也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字幕翻译的特点

1.时间的瞬时性。影视字幕是闪现在屏幕上的文字,需要与对白和图像同步配合,必须在和影视对白大致相同的时间内将信息传递完毕。观众只有很短的时间来阅读字幕内容,所以字幕翻译必须简洁。

2.空间的局限性。字幕一般都出现在屏幕的最下方,受屏幕大小限制,字幕一般都只有一行。一部影视剧中,画面是观众主要关注的信息,而字幕只是辅助信息,不能让辅助信息干扰了我们获取主要信息。

3.文化的传播性。各国影视作品都包含本国文化,因此,不仅要求字幕翻译通俗易懂,连贯流畅,尽量保持文本和语言风格与原文一致,又要对非语言信息进行解释说明,避免因文化不同产生误解和疑惑,使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内容的同时,能对国外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二、美国电视剧《生活大爆炸》简介

《生活大爆炸》是由查克·洛尔和比尔·普拉迪创作的美国情景喜剧,由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在2007年9月24日推出。该剧讲述的是四个宅男科学家和一个美女邻居之间的搞笑生活故事,新颖的角度和别具一格的笑料使观众感到耳目一新。不论在欧美还是国内,这部美剧都掀起了一阵“科学家热潮”,成为近年来美国电视剧中最为成功的喜剧作品,它以越来越盛行的“宅文化”吸引了一大批固定收视人群,其火爆程度和逐年上升的收视率有目共睹。

三、从归化与异化的角度看英汉字幕翻译

1.归化和异化概述。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形:翻译史论》一书中指出翻译的两种方法:归化和异化。归化是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异化则是以原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归化翻译策略的根本出发点是尽可能缩减译文中的异域情调,让目的语观众对语言环境有熟悉的感觉,使内容自然易懂。异化策略以原语的语言结构和文化形式为切入点,尽可能保持原语的语言氛围,同时在目的语中充分表达出原语中的异国语言结构,传播异国文化。

2.从归化角度看英汉字幕翻译。例1:Sheldon:All right, this goes against everything I stand for, but desperate times call for desperate measures.谢尔顿:好吧,我下面要做的事与我一直所坚持的立场都不相符,但我们现在也算走投无路了。

“走投无路”是中国成语,意思是“陷入绝境,没有出路”,中国观众对此都不陌生,所以这样的翻译不仅能让观众体会到谢尔顿当时的心情,也拉近了观众和剧的距离。

例2:Penny:Sorry. I was waiting for the bazinga. 佩妮:不好意思,我正等着你说逗你玩呢。

“bazinga”这个词是剧中谢尔顿的一句口头禅,但这个词并不是他的原创。这个词出自苹果Mac单机游戏Bubble Bazinga,当玩家胜利的时候,就会发出“Bazinga”的音效,谢尔顿借用这句话来表示自己设陷阱恶搞其他人的胜利。中国观众对“逗你玩”不陌生,这个词是我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最著名的段子之一,所传达出来的意思与“bazinga”异曲同工。

3.从异化角度看英汉字幕翻译。例1:Arthur:Can…can I get out of this…Muumuu now?亚瑟:我……我能不穿这件Muumuu(夏威夷女性传统服装印花长袍)了吗?

这里,译者运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穆穆袍是一种色彩鲜艳的女式宽大长袍,最初为夏威夷女子所穿,现流行于美国全国。这种保留原文并加注的翻译方法不仅简洁,还将国外的文化传递给了观众,对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例2:Sheldon:Those are the robes of the Jedi, the guardians of peace and justice in the galaxy.谢尔顿:这是绝地长袍啊,是银河系和平和正义的维护者。

随着国外文化进入我国,国内观众对国外的影视剧也越来越熟悉,美剧的爱好者大多是有一定教育背景的,所以像《星球大战》这样的经典影片是大家熟知的。绝地武士是电影《星球大战》中的角色,译者将“robes of the Jedi”译成“绝地长袍”,保留了原语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让译语更加连贯。

四、总结

本文以美国电视剧《生活大爆炸》的字幕翻译为例分析并研究了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在英汉字幕翻译中的应用。归化和异化作为字幕翻译的两种基本策略,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为补充。笔者认为,影视字幕翻译应该采取“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策略,这样既能被译入语国的观众很好地接受,同时又能将原语国的优秀文化传递出去,以便促成在当下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的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

[1]郭著章,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2]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04).

[3]许均.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11.浅析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篇十一

归化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与异化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 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的两种翻译方法。采用归化法意味着使译文清晰流畅, 把原文有可能带给目的语读者的陌生感减少到最小程度, 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 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欣赏性。而采用异化法则是保留了原文的异国风味, 让读者感受不同的民族情感, 体会民族文化、语言传统的差异性, 有利于文化的交流, 丰富译文语言的表现力。由于不同语言的使用者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的不同, 在意思表达的很多方面均存在差异, 有差异就有所谓归化与异化。归化和异化应该是更大的概念, 可以在句法、篇章结构、文体等层次上加以讨论和运用。

二、归化异化与品牌翻译

在商标翻译时是应该归化还是异化的问题上, 主要应考虑以下两条标准: (1) 商标译名是否有利于意义准确、顺畅的表达; (2) 商标译名是否具有亲和力, 即该商标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以及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程度。品牌的译名必须具有两个条件: (1) 译名本身应具有品牌的形式; (2) 译名必须能够产生与原牌名一样的或近似的功能。也就是说, 译名在语言上应该好读, 好听, 好看, 做到音形义的完美统一。与此同时, 译名还要跨越译入语的文化障碍, 符合译入语国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消费心理, 还要注重商品的神韵, 即品牌所蕴含的商品的品质、性能和促销功能。我们发现许多汽车品牌翻译都对目的语文化有不同程度的归化, 以迁就目的语读者的文化心理和表达习惯, 达到品牌的交际目的。

归化实例:意译。意译也称创新翻译 (梁志坚2001:123) , 是对常规翻译方法的一种补充。根据原商品的读音展开联想或从商品的性质入手, 摆脱原商标字面意义束缚, 开拓新的思路, 创造出有特色符合中国人审美观念的译名, 赋予商品目的语美好的文化联想意义, 是典型的归化翻译手法。此译法中最经典的例子是德国名车BMW, 它的创始人是吉斯坦·奥托。吉斯坦·奥托于1917年7月20日正式将公司名改为BMW, 英文是Bavarian Motor Works, 即巴伐利亚汽车制造厂。BMW是字母缩写, 在德文里并无文化涵义。在汉译时直译则太长, 既不简洁也无任何美观, 如保留BMW的称呼, 则不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 也没有发挥出语言能传达信息的作用。从英文字母B入手, 联想到作为声母的发音[b], 创造出“宝”字, 即宝贵、珍贵, 体现了车的昂贵价值;再看看它的第二个字母M, 中文里由[m]声母开头的音很多, 怎么把它同车联想起来呢?在汽车还未发明前, 人们的交通工具就是马, 两者联想起来就是宝马、良驹, 因此译为“宝马”。这样就使现代载人工具蕴含了丰富的汉语文化信息。杜甫有诗咏:“竹披双耳峻, 风人四蹄轻……骁腾有如此, 万里可横行。” (见《防兵曹胡马》) 此译名不仅优美响亮, 而且个性鲜明, 增添了中国文化信息的审美观念。宝马风驰电掣, 一日千里, 把这款汽车的外表和功能发挥的淋淋尽致, 从而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另一汽车品牌“legacy”, 如果直译为“遗产”, 在中国人看来不吉利, 认为是死人用过的东西, 但现在译为“力狮”。在西方文化中, 狮子是力量和好战勇猛的象征, 在中国文化中, “狮”意指官运亨通, 飞黄腾达, 因此, 译名有异曲同工之妙, 定能引起中国消费者的青睐。看来另一例, “regal”音译为“君威”, 体现君子的威严, 其广告语“心致行随, 动静合一”更显其君威。其他例如“lexus”译为凌志, 令人联想到壮志凌云。日本本田车系列“legend”意译为里程, 比直译“联想”更有韵味。

异化实例:1.音译。音译是商品从原语译入目的语的惯用手法。因为许多汽车品牌是以发明人的名字命名的。因此, 许多国际知名汽车品牌采用音译法, 如美国著名的“Ford”汽车公司, 音译为福特。另一美国名车“Cadillac”, 之所以以此命名, 是为了纪念勇于开拓新世界的法国皇家贵族军官, 探险家安东尼·门斯·凯迪拉克。因此我们直译为“凯迪拉克”。而这一专有名词在英语语言中有了另外一层含义:极品 (the best one) 。另一类英国贵族品牌Rolls-Royce是以英国工程师Heny Rolls和另一英国贵族、汽车销售能手Strat Royce命名的, 因此直译为“劳斯莱斯”。此品牌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曾经有过这样的规定:只有具备贵族身份者才能成为其车主。它是英国女王的“御驾”, 其外表高贵, 车内装修豪华。而Rolls-Royce公司的另一著名Bentley轿车是创始人Walt owen Bentley, 因此直接音译为“宾利”。宾利轿车更多地满足了富有的年轻人追求高速驾驶、寻求刺激的需要。而英国女王将自己的“御驾”由“劳斯莱斯”改为“宾利”, 更增加了“宾利”豪华的贵族气派。其他的音译类型如意大利的“Fiat”音译为菲亚特, 德国的名车“Audi”音译为奥迪, 美国著名越野车“Jeep”直接音译为吉普, 著名赛车“Ferrari”音译为法拉力, ”“Mazda”音译为马自达, 响亮干脆。美国福特汽车企业推出的产品“Transit”音译为“全顺”, 颇有一路平安的寓意。正如其产品所说的“全顺一路, 安全永久”。比起直译来更符合中国消费者求顺的心理。Polo, 直译为水球, 但现在音译波罗, 是意大利旅行家的名字, 意思不言而喻。

2.直译。直译是在译入语中找到再现原文内容与主要意义, 符合恰当原则, 符合译入语规范的常规对应语。中西文化中共有的概念和信息在品牌互译中几乎可以直译。直译就是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或误解前提下, 在译文中保留原文意义形象和句法结构的方法。此法忠实原商品的含义, 如果原商标含义美好, 寓意优雅, 而直译能较好地表达原商标的含义, 同样具有促销功能。例如:日本的“crown”轿车, 直译为“皇冠”, 已足以超凡脱俗, 且寓意优雅, 意为汽车中的极品, 符合中国人的消费心理。另一日本尼桑公司的“Blue Bird”直译为“蓝鸟”, 中英文商标都有象征车速之快的意思, 此译法符合等效原则。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Beetle”, 因为其外形像一只甲壳虫, 在1973年2月柏林汽车博览会上展出时, 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对大众汽车作了报道, 讥之为“Beetle”。而最初被希特勒命名的“KRAFT-DURCHFREUDE” (充满活力的欢愉) , 无人知晓, 直译为“甲壳虫”, 形象生动, 家喻户晓。

归化与异化相结合:音译合璧。音译合璧的译法是传达商标神韵的有效手段。所谓音译合璧又可称为谐音取意, 即并非严格地按照音译, 而是仅仅与原商标品牌发音大致相近的谐音, 赋予译名实际意义, 利用汉字所蕴含的多义文化信息, 诱导接受信息者产生联想的遐想, 起到跨文化营销的理想效果。音意结合是商标翻译的最佳境界, 也是归化和异化策略的综合运用。如德国名车Mercedes Benz, 曾被音译为梅赛德斯·本茨, 台湾译为“宾士”, 香港译为“平治”。三种译法相比较而言, 第一种音译忠实于源语, 但毫无内涵;第二种虽显得高雅, 却难以体现轿车的特点;第三种“平治”两字令人联想到《大学》中“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名言, 但同样能体现产品的性能和特点。现译为“奔驰”, 既遵从了原英文的读音, 又从汉字字面上体现该车的优越性能, 令人联想到驱车奔驰在广阔原野上的美景, 译出了形神兼备、恰如其分的韵味。另一英国名车Jaquar, 直译为“美洲虎”, 但我国译者采用了音译合璧法译为“捷豹”, 音似, 又有神韵, 体现出车快如豹子的意思。在中国人的印象中, 豹比虎速度要快, 给人淋漓畅快的感觉, 在野性中保持优雅, 体现了越野车的功能, 也体现了翻译中等效的原则。

参考文献

[1]何田田.论英文商标翻译[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4 (2) .

[2]步雅芳.商标翻译的“同化”与“异化”[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3]肖辉.等效原则视角下的商标翻译与文化联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 (1) .

[4]朱耀先.漫谈文化因素与商标翻译[J].河南大学学报, 2003 (2) .

[5]潘红.商标翻译要求神似[J].中国翻译, 1996 (16) .

上一篇:工程院院士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下一篇:以读懂了爸爸的心为主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