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精神作文

2024-09-23

贵族精神作文(13篇)

1.贵族精神作文 篇一

“贵族”一词指血统高贵,身份显赫,地位优越的一类人。“精神”则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

那么如此一来,“贵族精神”是否代表有钱人们的心理思维状态呢?事实在我看来并非如此!

有的人们并非拥有贵族们那样高贵的身份与地位,甚至比偶平民更普通。但就是这样的一群人用自己与生俱来的双手去拥抱那些在人生路上失败或弱小的群体。

“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有太多这样的人像我们展示着他们的“贵族精神”。

譬如用靠垃圾维持的拾荒者,省吃俭用,却毅然坚持用汗水与泪水换来的每一分每一角捐赠帮助贫困大学生。譬如从小事去父母的爱护,却还要拖家带口上大学的,但他从未想过放弃自己的母亲。譬如抛弃高昂的收入,默默帮助大山里可爱的留守儿童们的格桑德吉,她用爱心打动孩子,让他们沐浴山外来的清风。

他们虽然没有高贵的血统,富饶的家庭,但你能说他们没有贵族精神吗?

而有些所谓的上流社会,做事浮夸,斯文败类,披着一张“贵族”身份的羊皮,游走在世人面前展示他的贵族精神!靠着这一身羊皮,在霓虹灯的世界中,过着纸醉金迷的浮夸生活。看似高雅的交流会,实则只不顾是淫*放荡的派对。

在这里,他们忽视门外的流亡者,踏着金贵的高跟鞋,踩过每一份劳动者用心编织过的金丝地毯。你能说这些拥有高贵身份的人们高贵吗?值得被给予“贵族精神”这一代名词吗?

言过之意,“贵族精神”着重于的那份精神,拥有贵族精神般的大方,高雅,热情,善良的精神。而并非只停留在“贵族”生活

乐享安生的有钱人们的“腐烂”精神!

正如鲁迅先生说的那句话一样:“有的人或者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还活着。”正是这一份精神,用心与行动接受这一“桂冠”。

2.贵族精神作文 篇二

一、重建“人文主义”

新人文主义是在批判传统人文主义与反思西方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文主义传统经过启蒙时期及以后的发展,在西方形成了众多派别。白璧德认为培根派(功利派)与卢梭派(情感派)最为重要。他指出,这两派只知追求物欲,“图谋人类之全体幸福与进步”,而不注重人们内心的道德修养和“个人内心之生活”,[1]其结果将使人类愈来愈失去自制能力和精神中心,久而久之,整个“人类将自真正文明下堕于机械的野蛮”。[2]因此,白璧德提出了注重人性、使人从物的奴役下解放出来的人文主义观点(新人文主义),并声称这是以新人文主义与“功利及情感的人道主义”最后的决战期。

在新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中,白璧德首先强调人文主义与各种人道主义的区别:人道主义(humanism)重博爱,人文主义(Humanitanianism)重选择。一个人如果对全人类富有同情心,对全世界未来“的进步充满信心,也亟欲为未来的进步这一伟大事业贡献力量,那么他就不应被称作人文主义者,而应被称作人道主义者,同时他信奉的即是人道主义”;而“人道主义几乎只看重学识的宽广和同情心的博大”。

与人道主义相比较,人文主义者所关怀的对象更具选择性。人文主义“其爱人也,必加以选择”,强调人所以成为人的各种规范与德性,强调使人不同于禽兽的自觉的“一身德业之完善”,[4]认为“但有博爱(通译为同情),不足也;但有选择或规矩,亦不足也。必须二者兼之,具博爱之心而能选择并循规矩,斯可矣”。[5]真正的人文主义在同情与选择之间保持着一种正当的平衡,因为“未经选择的同情将会导致优柔寡断,而缺乏同情的选择则只会导致冷酷据傲”。但是,人类各种才能之间所形成的人文平衡会受到两种极端趋势的相同程度的破坏:一是过度的自然主义(物质之律),二是过度的超自然主义(宗教神学)。

其次,白璧德针对人道主义所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提倡“人事之律”以救时弊。所谓“人事之律”,即“收敛精约之原理,而使人精神上循规蹈矩、中节合度是也”。[5]白璧德认为,19世纪之自然主义,逼人类为“物质之律”之奴隶,丧失人性,“在寻求获得对事物的控制时,他失去了对自身的控制”。[3]今欲使之返本为人,则当复昌明“人事之律”。

二、大学的理想

在白璧德看来,人类文明在知识上已经完全陷入对低于人类的关系的研究中,而这种文明正陷入一种枯燥乏味、毫无生气的专业化以及一种狭隘的职业主义中。他批判现代性给美国教育领域带来的弊端,如对知识专业化、实用性、职业化的批评,对人的精神性事物忽视而注重外在目的的警醒等,提出大学应依靠人文教育,先将学生培养成一个人文学者,而后才开始从事专门研究。

欲使学生成为人文学者,学校课程则应提倡博通(Distribution)与专精(Concentration)相结合。白璧德强调,东西方古来文化之精华,尤能教导今世之人如何节制个人主义及情感,而复归于适当之中庸,但“自经近世古文派与今文派偏激无谓之争,而古文学之真际全失,系统将绝”。故今为教育与人类计,急宜实行人文教育,即“教人所以为人之道”,用“一切时代共通的智慧”丰富自己,克制物欲,提升自我。这种教育“不必复古,而当求真正之新;不必谨守成说,恪守前例,但当问吾说之是否合乎经验及事实;不必强立宗教,以为统一归纳之术,但当使凡人皆知为人之正道;仍当行个人主义,但当纠正之,改良之,使之完美无疵”。[2]

白璧德将人文教育置于现代大学教育中无比重要的位置,指出人的知识性格和道德性格的展开彼此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教育要想真正有效的话,人文必须承担起相应责任。[3]从某些方面来说,具有洛克菲勒及哈里曼那样英勇才能的人物,“主要依靠其教育的人文性来决定他们将来是英雄还是枭雄”。[3]

研究人文学科的目的,就在于追求柏拉图式的智慧和美德的结果,即发展正确的理性和健全的性格。“我们所需要的不是针对服务与力量的训练,而是就智慧与性格所进行的训练”[3]白璧德指出,美国大学的建立也应该像牛津与剑桥一样,能够让那些正在成长中的一代人中的佼佼者去研究那些伟大的文学著作,以期待学生在知识上和道德上的提升,并最终完成自我和人的提升。[3]他总结道:大学的校长们不仅要致力于培养博放的德行,他们更要培养精约的美德;大学的主导精神如果要继续存在下去而不是迷失在综合性大学和预科学校之中,就必须坚持维系人文的标准。大学的目的是(如果它要有独立的目的的话):它必须在这个量化时代中造就有“质”的人。[l3]

总之,白璧德所要阐述的大学理想是围绕造就完善的人为鹄的。他坚信教育的伟大目的是伦理的,是在于“人”,而不只是知识和向外的探索。“在我们成为昆虫学学者之前,我们必须先学会做人”。[3]

三、大学的民主精神

白璧德对“功利派”与“情感派”这两种类型人道主义渗透到教育中的批判,是围绕其与自由、民主的关系而展开论述的。

情感的人道主义者渴望建立一种纯粹的、不受限制的自由,在这一愿望的鼓励下,大学中的选修制度便力图要使选择完全个人化,这显然并不认可大学赖以立足的人文主义原则。白璧德坚持“要实现人文目的,自由必须与真正的限制调和起来”。真正的限制原则常常“借重更为普遍的人类法则,而不仅仅是和个人自身的禀性与天资有关”,它不仅隐含着个人试图表达自己思想的那种渴望,而且还要把这一思想与“人类的永恒思想”协调起来。

然而,人道主义思想已经渗透甚至开始主导着大学教育领域。人道主义者在大学中的胜利已经削弱了上述人文的限制和选择。作为一种离心力量(背离人文主义),这种胜利一方面提升了同情的原则(无限放宽入学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提升了“事物法则”中的科学方法和律条。白璧德强调,“面对卢梭主义者的印象主义以及培根主义者对一切本来不能用数量和力量来表述的事物的忽视,那种关于质量的观念和卓异人性的更高客观标准的观念都作出了相同的让步”。[3]因此,人道主义思想这种离心力量,将大学这个本应为塑造社会精英而悉心选择研究方向的场所,转变为一个“可以让任何人做任何事情的某个东西”。

不论白璧德是否夸大其词,但他揭露了当时美国大学中人文教育及其所追求的理想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在白璧德眼中,美国人引以为荣的民主精神已演变成一个流行的口号,这一口号令演说家们兴高采烈,却使思想家们深感绝望。

就消除一切家庭背景与等级的差别而言,大学当然应该实现民主化,但大学所需要的民主精神是公平与无偏袒,它的要求越严格、越具有选择性便越好。然而,大多数谈论民主精神的人却显然是在指完全不同的事。白璧德指出,“卢梭主义者在宣扬社会同情的时候,实际上混淆了人类有意义的增长和纯粹的规模扩张,在这一点上,他们与培根主义者可谓殊途同归”。[3]两种类型的人道主义者都混淆了人之意义上的质与科学意义上的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的目的并不是要鼓励民主精神,相反是要制衡向纯粹民主转变的趋势。“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民主,也不是纯粹的贵族制度,而是两者的混合形式,即一种贵族式的、选择性的民主”。[3]大学应该坚持质量的观念,尤其是在世界正普遍受到印象主义威胁的时候,它更应该坚守人文标准,制衡向纯粹民主转变的趋势,实行有选择的民主。坚持人文选择标准的民主才是大学所需要的真正的民主精神。

选修制度是大学民主精神的另外一个方面。艾略特校长推行的自由选修制度使哈佛大学面目一新,对美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但他过分推崇学习自由,过分乐观地估计学生自由选修的能力。白璧德指出,自由选修制度会导致人文主义者一贯坚持个人选择所应遵从的人之法则的丧失,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性情及独特需要做出自己的选择。“与一个大学2年级学生的爱好相比,一切时代的智慧都成了毫无价值的东西”。[l8]对卢梭主义者来说,任何对这种爱好的制约都是一种不合理的限制。然而,即使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18岁青年,他对自身及自身才能的看法也可能会随某时刻的印象而动摇或改变。[3]

根据白璧德的观点,培根主义者在消除怠惰的同时,可能也会清除掉有关自由教育的全部理念。如果自由教育的理念一方面受制于完全忽视“人之法则”的培根主义者,另一方面受制于将这一法则与自身性情相混淆的卢梭主义者,那么这一理念就几乎完全不可能存活下来。“在人文主义者的眼中,对于人来说重要的不是他作用于世界的力量,而是他作用于自己的力量”。[3]

在整个世界似乎都醉心于量化的生活时,白璧德通过深刻的反思,提醒大学必须牢记自己的任务是将学生培养成高质量的人。大学应力求建造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性格与智力贵族,以此来取代世袭贵族并与逐渐萌生的金钱贵族相抗衡。大学需要民主精神,但这个民主是针对消除家庭背景、等级差别及尊重个体差异而言,并非是要求大学降低自身水准以适应普通个体的要求。

总而言之,白璧德对大学与民主精神关系的探讨,体现了选择与同情之间的平衡,即“一”与“多”之间的平衡。选择本身包含了浓重的精英意识,走向极端就会导致一元论;而如把同情推到极端,就会导致极度的多元论,从而带来思想的懈怠、深度的丧失。因此,白璧德取“中庸之道”提出选择性民主,体现了人文主义“适度”与“均衡”的根本原则。

四、人文教育的实现途径

在新式教育背景下,个人主义的盛行使人文教育的实施遇到极大的困难。个人主义在20世纪初的美国已泛滥成灾,人人崇尚标新立异,人们对个人的气质与怪癖产生了一种夸张的崇拜,“原创性”一词也随之泛滥成灾。白璧德支持原创性,但他坚持在今天要想具有原创性,最稳便的办法其实就是成为一个博学的人,能够对前人积累的知识中确有价值的东西有透彻的了解和富于想象的鉴赏。因此,他将模仿、想象与创新作为实现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

1. 模仿与想象

白璧德强调人文纪律的约束以达到个人道德的完善,其实先必须通过对典范的模仿。然而,教育者因为担心受教育者的天生禀赋受到妨碍,于是鼓励个人任其自然地发展他的性情。这样一来,受教育者们被引诱着充分挥洒自身感受,一直朝着自己所偏好的方向发展。

诚然,人性渴望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个人的才能,但也同样需要共同的纪律约束与理想,这些恰恰存在于经典之中,因此对经典和榜样的模仿是人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明智的教育者首先应该关注孩子的品性不是他的自发性,而是他的模仿倾向。在没有好榜样的情况下,孩子就会模仿坏榜样,这样,在他能做出明智选择和获得自主权很久之前,他就已经成为坏习惯的囚徒了。因此,白璧德认为有必要制定出一种惯例,其中主要包括他们希望传递给年轻人的良好习惯。“一种伟大的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一种伟大的习俗”。[21]

白璧德坚持古典教育能让学生了解普遍意义上的人。社会的形成、文明的进步和人类的福祉都依赖于个人抛弃其冲动、自负的天性,学会从各个时代积累的经验中获得对更高实在的认识。这些宝贵的经验存在于文学与历史的经典著作中,能激发学生对共通的人类中心的道德想象以及与更广阔世界的交流。[21]

白璧德并未明确规定人文学科应包括哪些课程。他断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想象培育智慧,而想象形成的最佳途径则是博览能代表高度文明的经典著作。[23]白璧德的教育理论旨在培养人文主义贵族阶层,该阶层是以其道德与智力的高度发展、善于从想象和经验中获得智慧而闻名。“白璧德为想象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所作的辩护,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之一。在美国镀金时代的众多伟大思想家中,白璧德冲破了现代哲学关于理性与经验的主流话语,呼吁重塑想象之重要性”。[24]白璧德认为,只有借助于想象掌握必然与多样性中的一致因素,才能确立起一个可供模仿的典范。一名古典文学教师应当履行的最高任务就是“运用想象力将过去的东西重新阐释成为今天的东西”。[3]

白璧德钟爱古典著作,因为那些著作能将人类发展的永恒经验展现在个人眼前并牢记脑海中。古典著作形式下最为纯粹的古典精神将个人引向类似于宗教的目的,与“深藏在人自身之中的唯一真实自我,以及与世界同体的那个‘一’”日益亲密地结合在一起,而这种精神需要个人积极运用自身的最佳官能、理解力和想象力来实现。[3]如果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古典与传统,他们便能通过想象对人类所面临的困境以及社会道德规范有更好的认识和理解。

简而言之,白璧德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强调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其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与他人的关系,这只能通过对经典著作中所阐释的良好行为的模仿与想象来实现。

2. 创新

进步主义教育家常常将传统教育家刻上“缺乏想象与创见”的烙印,批判他们强制性约束和统一学生的行为与思想,并认为传统的教育理论过于注重模仿和机械学习。对于这一点,白璧德并非完全否定。尽管他提倡模仿应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但他所说的模仿是指创新性模仿——即对古典与传统的灵活掌握以及对创新的审美理解。“任何有成效的模仿都必须有创新”。[3]

白璧德在批判卢梭偏执的个人主义的同时,也反对新古典主义以“典型”为名而扼杀原创性的企图。因为前者为达到原创性,只求学会自我表达,完全抛弃典型,“他们在追求精英和创新事物时离正轨渐行渐远,这不仅显得偏执古怪,而且也是病态的”;[3]而后者则因努力取得典型效果而常常丧失一切个人风格,沦为毫无生气的抽象。两种极端的做法都不足以达到人文的要求,人文主义者必须结合上述两个极端并占领它们之间的全部领域。

真正的原创性既要求表现出普遍人性真理,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白璧德指出,真正的创新是一个极为艰苦的过程,并且常常以深深扎根于过去的方式来获得而不是失去什么。彻底挣脱传统、与传统决裂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原创性,其实只是无知和自大。[3]这正与孔子所言及的“温故而知新”相吻合。

五、结语

白璧德强调恢复精神的纪纲,强调标准的建设与道德自律,以期能救人救世,建立合理的人生与和谐的社会。就此而言,“大学的指导精神既不是人道主义式的、亦不应是科学式的,——尽管这些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体现,——而应该是人文的,并且是贵族式的”。[3]因此,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学者,而且还要是君子,即培养德才兼备之人。人文学科对于精英培养尤为重要,在大学课程中应享有崇高的地位。

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同一性与差异性——即“一”与“多”——之间的关系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首要问题,重温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及其对大学教育的论述,无疑具有振聋发聩之意义。而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与大学教育如何追求“一”与“多”之间的“精当的平衡”,值得我们深思。

摘要:欧文·白璧德从新人文主义思想出发,批判美国大学在“功利的人道主义”与“情感的人道主义”的双重影响下,日益受制于“物的法则”与科学方法的律条,陷入到一种枯燥乏味、毫无生气的专业化与狭隘的职业主义中,导致人文精神衰落,民主精神扭曲。他认为大学应该依靠选择性民主,通过对古典著作的模仿、想象与创造来实施人文教育,以完善人性,造就“精神贵族”。

关键词:欧文·白璧德,人道主义,新人文主义,精神贵族,选择性民主,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1]白璧德.白璧德论民治与领袖[J].学衡,1924,(3).

[2][8]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谈[J].学衡,1922,(3).

[3][7][9][10][11][12][13][14][15][16][17][18][19] [20][25][26][27][28][29][30]白璧德.文学与美国的大学[M].张沛,张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29,29,46,46,67,57,71,50,52,53,33,36,38,64,112, 64,147,148,154,71.

[4]白璧德.释人文主义[J].学衡,1924,(34).

[5][6]吴宓.白璧德之人文主义[J].学衡,1923,(19).

[21][22]Irving Babbitt.Rousseau and Romanticism,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19,387,145.

[23]Claes G.Ryn,Will.Imagination and Reason:Babbitt, Croce and the Problem of Reality,2ndexp.ed.,New Brunswick and London: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7, 180.

3.做精神的贵族 篇三

贝拉的《9•11生死婚礼》三部曲让她声名鹊起,被学界和媒体誉为新浪漫主义文化代言人;之后,她潜心创作“犹太人在上海”的系列长篇;第一部《魔咒钢琴》推出后,引起文学界广泛关注和好评;近日此书的英文版将隆重推出;紧接着第二部《香肠男高音》也即将面世。在如今一片商业文学的喧嚣中,她依然坚守只为灵魂写作,坚守纯文学这块神圣的领地。

文学之路

CBF《中国经贸聚焦》(下称“CBF”):我们知道,您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海外华人作家,出版过不少具有影响力的作品。您是如何走上文学这条道路的?

贝拉:因少女时代随长辈多次走访文学大师巴金的家,聆听了巴金爷爷的诸多教诲,让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对日后走上文学道路产生了巨大影响。

20岁的我,留学到日本后,一边读书一边打工,文学情结就只能埋藏起来,但它始终是我心中的一个梦。每每感到孤独时,我会写一些心情日记;后来也写一些国外见闻,发表在国内的文学报刊上。这些文章此后结集成了我的第一本书《东京夜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贾平凹在给我写的序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那本书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放在我随身的包里,仿佛让我看到了那一扇文学的大门正向我敞开……两年后我写了一本《一个旅日女人手记》,并在上海举办签售会,被《文汇读书周报》列入文艺类作品的畅销书排行榜第一。

举家移居加拿大后,北美的《世界日报》、《明报》等陆续刊登了我的散文和小说连载,我也获得过一些奖项。美国《侨报》用了整整两年时间连载了我的长篇小说《贝拉的神秘花园》。

我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应当是在“9•11”事件发生之后。

在“9•11”时,我非常好的一位异性朋友在那场灾难中罹难了。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突如其来地消失了,我伤感不已,且让我开始更多地思考生与死,爱与信仰,感恩与忏悔等诸多宗教与哲学的命题。我也开始意识到,如果人生有梦,你不及早去实现,很可能就将成为永远的遗憾。生命的长度掌握在上帝手中,但我们却可以开拓生命的宽度,要珍惜生命中的一切——如果你真爱一个人,就与他在一起,如果你想去一个地方,今天就应当启程,想做的事情再不要等明天去做了。

“9•11”事件发生后,我花了约两年的时间,完成了《9•11生死婚礼》三部曲。

我要再一次地澄清,那三本书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是文学作品,不是自传;当时我为了达到悲情的渲染,为了打动人心,采用了以第一人称的娓娓叙述来切入整个故事,但我是一个性情中人,写着写着,真实的情感就渐渐地融入进去了,与书中的女主人公融为一体。呵呵,我认为文学作品要打动读者,首先得打动自己,我被感动了,最后是哭着写完了《9•11生死婚礼》的。以至于出版商都因为它写得太真实了,将它当作半自传体小说来宣传;甚至很多读者都来信安慰我,让我哭笑不得;但从文学的角度,如果你虚构的作品写得像真的一样,那么无疑你成功了;我将文学看得非常神圣,向文学缴付的是自己的真诚和灵魂。

《魔咒钢琴》是“犹太人在上海”系列的第一本书,我在这本书上积淀甚多,不仅做了大量的研究,还走访了很多相关的地方和人物。

在听朋友介绍3万犹太人二战期间在上海的经历,也听华尔街的朋友提及这段历史后,我就有冲动想把它写下来。真正的文学作品是需要一些年代距离的,需要有更具跨度的时间让你去回望,才能表现得更充分和深刻。为此我搜集了大量资料素材,去了上海当年犹太人的定居点,走访了犹太人会馆,与许多见证过那段历史的老人促膝长谈,还到奥地利维也纳等地采访当年在上海生活过的犹太人及其后代。《魔咒钢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后,上海召开了学者研讨会,对作品评价很高。

目前,旅居好莱坞的知名音乐人高晓松将它引荐给派拉蒙公司高级副总裁Teddy Zee,后者非常有兴趣投拍电影。而国内的英文版率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将在今年10月的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亮相。

精神信仰

CBF:您的文学之路经历了两次转型,从早期写实性的见闻到新浪漫主义,再到目前的纯文学。促成这一转型的过程是否主要源于您的经历?

贝拉:除了经历,还与我自己的思考有关。作家应当要有使命感,一个国家如果它的文学作品都是纯商业化的,是很可怕也很危险的,文学始终是一种精神产品,作家应当用灵魂写作,而且在一个极端功利世俗的社会中,精神上的东西或者说信仰是非常重要的。我的书被文学界认为是新浪漫主义,用超乎现实的、对于精神层面的浪漫追逐,唤醒更多人去追寻精神财富。

CBF:时下很多人在拥有巨额财富的同时却精神空虚。您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关系如何看待?

贝拉:对于物质财富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而财富最初可能带给你一些快乐,但毕竟有限。赚很多钱和出一本属于心灵的好书,我更宁愿选择后者,一本书带给我的快乐要远远多得多,因为它是有意义的,如果一个人什么都没有,却需要财富去证明自己,那将是很可怜的。精神财富高于物质财富。我也希望用这种信仰去呼唤更多的人做有意义的事,在人生当中追求快乐的事情,包括爱情、亲情,而不是整个社会围着花花绿绿的钞票转,丢失了很多值得珍惜的东西。

要做精神上的贵族。对物质的追求应当适可而止,不加节制的物欲会让你过上奢侈糜烂的生活,让你丧失了自我。我不强求在对文学的追寻中我成功到哪一步,只要能够从中收获快乐和幸福,就有意义,也就足够了。

漂泊•爱情

CBF:您留给外界的印象是一个行走者,是一段漂泊的轨迹。但旅途是辛劳的,常常也是孤独的,是什么一直支撑您前行的步履?您对于安定和归宿怎么理解?

贝拉:漂泊与我儿时的经历有关。我的父亲是军医,经常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从我四五岁开始,每年我都跟随母亲一起探望父亲,火车的汽笛声和旅行的苍凉一直刻在我生命的印记中。一直以来,我的家就在路上,在变迁的世界中。移民到了加拿大后,我每年都会有半年时间去全世界各地旅行。

漂泊是一种状态,而安定和归宿要看年龄段。在我年少时,世界是我的家,结婚后,家就是我的世界。由于我先生的事业在中国,所以嫁夫随夫,如今我大部分时间都呆在上海了,也是一个轮回吧,从上海出发,最终又回家了。在这里得稍微提一下,虽然我在文学上喜欢悲剧创作,但在现实生活里,我过得美满和幸福;我们真实的爱情故事非常美,他就是我命中注定要相守的人;记得当年在巴黎订婚,他为我精心选择了卡地亚三轮指环的钻戒,他对我说这是三生三世的婚约……

CBF:您作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爱情的渴求,在您看来,什么是完美的爱情?

贝拉:简单的异性吸引和青春期荷尔蒙支配下的躁动,肯定不能称其为爱情,但人都是在恋爱中成长的,要经历一段时间后,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另一半。同时,也有能力和内涵用全部的精神,用灵与欲的高度结合去爱一个人,真正的爱情应当是完全超乎其他现实羁绊的。

CBF:您作品的另一特征是跨越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两种文化是否有冲突与共通之处?

贝拉:跨文化的东西有些是和谐共通的,爱可以跨越国界;但有些则是永远的冲突,民族的情感,甚至婚姻其实也是社会性的。

相较而言,我的书在西方获得认同可能要比国内容易得多。因为西方有慈善的文化,亦即一种博爱的情怀。西方人在生活中与其他人算得很清楚,比如吃饭时的AA制,似乎显得不如东方人近人情和大方豪气,但西方的那些教会每周日都会收到来自普通人的很多捐款。多年的海外生活,也让我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和熏陶,有着对人类的博爱情怀和对苦难的怜悯。但“与哀苦的人同哀是很容易的事情”,而要学会分享别人的快乐,却是很难的。

关于未来

CBF:接下来您有什么创作计划?

贝拉:近几年我将继续创作犹太人在上海的系列题材。第二本书《香肠男高音》已经写完了,过几个月即将出版。它说的是1938年,维也纳施特劳斯歌剧院一位男高音随3万犹太人漂流到上海的故事,他到了上海后在霍山路开了一间餐厅,就叫“香肠男高音”,很幽默的名字,香肠卖得很红火。历史和人物背景都是真实的,当然,小说中他与上海富家女的爱情悲剧是虚构的。作品着重反映出当时犹太人在食不果腹的情形下,依旧保持对音乐、对生命、对上帝的热望,充满了悲剧的力量。

4.精神贵族钱钟书阅读答案 篇四

张建术

钱钟书文风恣意幽默,充满智慧与哲理以及对世俗的笑骂与揶揄,他以一册仅仅十篇的散文集就位列现代散文大家,而其为数不多的几篇短篇小说更是风格迥异、寓意深刻,令人惊叹 叫绝。他去世之后,一个热爱他的读者曾在报纸上撰文纪念,标题是世界上唯一的钱钟书走 了,这句话,可以代表大家共同的心声。

钱钟书的性格很独特,有一般才子的恃才傲物,也有一般才子不具备的童心。他潜心读书 研究,不好拜客访友。因此,在人们心目中,他的形象扑朔迷离,如云中之龙,见首不见尾,时露 一鳞半爪,令人想象、神往。

1978年9月至1980年底,是钱钟书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大放异彩的时候。一位叫费景汉 的汉学家,这样描述在一次座谈会上的钱钟书:会场上最出风头的要算是钱钟书他给我的 印象是机智,善于征服别人。他在茶话会上提到一位美国诗人,会用优美的英文背诵一段那位 诗人的诗作;提起另一位德国诗人,又会用标准的德文背诵他的一篇作品;再提及一位拉丁诗 人,他也能用拉丁文来背诵一段。这些诗人未见得是什么大诗人,提及的诗作也未必是他们的 重要之作,但钱钟书却能出口成章,流利地背出来,真是把在场的美国人吓坏了。有人这样谈 观感:钱钟书似乎不是在发言,而是在表演。两个小时表演结束后,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其实,这些吓坏了的外国人当时还不知道有一部真正能吓坏他们的书,就是正在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管锥编》。姓钱的钱先生,一生似乎没有真穷过,也似乎没有发过财,应该说他是一位精神的贵族。

困居上海孤岛写《围城》的时候,他窘迫过一阵。辞退保姆后,由夫人杨绛操持家务,那时他的学术文稿没人买,于是他写小说的动机就多少掺进了挣钱养家的成份。一天500字的精工细 作,却又绝对不是商业性的写作速度。恰好这时黄佐临导演上演了杨绛的四幕喜剧《称心如 意》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并及时支付了酬金,才使钱家渡过了难关。

进入80年代,从天上往钱家掉金子的事接二连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竭诚邀请他前往 讲学半年,开价16万美金,交通、住宿、餐饮费另行提供,可携夫人同往,只希望由钱钟书每两 星期授一次课,每次40分钟,半年讲12次课,实际授课时间只相当于一个工作日。像这样的 价码,着实让人咋舌,可钱钟书却拒绝了。他对校方的特使说:你们的研究生的论文我都看过 了,就这种水平,我给他们讲课,他们听得懂吗?

英国一家老牌出版社也不知从什么渠道得知钱钟书有一部写满了批语的英文大辞典,他 们专门派出两个人远渡重洋,叩开钱府的门,出重金请求卖给他们。钱钟书说:不卖。与钱钟 书签署了《围城》版权协约的美国好莱坞片商,多次盛邀钱钟书夫妇时间方便时做客观光,随便 吃住,或监督影片制作,他们都摇头婉拒。他说:我现在是中国式的硬木椅子,搁在那儿挺结实,搬搬就散架了。更使杨绛好笑的是钱钟书一辈子开不了钱庄。有同事找他借钱,他问:你要借多少?答:一千。钱钟书说:这样吧,不要提借,我给你五百,不要来还了。同一个人两次来借,他还是如法炮制,依旧对折送人。他当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期间,给他开车的司机出车撞伤行人,急切中找钱钟书来借医药费。他问:需要多少?司机答:三千。他说:这样吧,我给你一千五,不算你借,就不要还了。凡进过钱钟书家的人,都不禁惊讶于他家陈设的朴素。沙发是用了多年的旧物,多年前的一个所谓书架,竟然是四块木板加一些红砖搭起来的。没有人能弄明白钱钟书究竟看过多少书,但那时他家里却几乎没有书。据说犹太人认为把知识的财富装进脑子里,比置办什么财产都划算、安全,钱公馆主人则有过之而无不及。钱钟书曾指着孔方兄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个东西吗? (摘自《魔镜里的钱钟书》)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钱钟书在人们心目中留下扑朔迷离的形象,如偶露一鳞半爪的云中之龙,这是由他的独 特的个性与作品的别具一格所致。

B.钱钟书认为自己是中国式的硬木椅子,搁在那儿挺结实,搬搬就散架了,这句话形象 地说出他的文化思想根植于中国的土壤,不愿出国的心意。

C.世界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这句话体现了钱钟书性格的独特的一面,以及人们对钱钟 书的缅怀与尊敬。

D.钱钟书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的发言,充满机智,出口成章,似乎不是在发言,而是在表演,

意在说明钱钟书很有演讲才能。

E.钱钟书在经济陷入困顿的时候,为了养家糊口,也不得不在文稿里掺进一些东西,增强 作品的可读性,为此他创作了通俗易懂的《围城》。

(2)文中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钟书的?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

(3)文中是如何表现钱钟书是一位精神贵族的?请简要分析。(6分)

(4)文章结尾钱钟书曾指着孔方兄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个东西吗?请结合全文,联系现实探究名家与金钱的关系。(8分)

参考答案

(1)AE

(2)①性格方面:恃才傲物且有童心、聪明机智、博闻强识、淡泊名利、乐于助人;

②文学方面:创作了《围城》《管锥编》等名著,文学成就显著;文风恣意幽默,充满智慧与哲理;

③生活方面:生活简朴、不追求物质享受。

(3)

①不看重金钱,物质上要求低:拒绝普林斯顿大学的高薪聘请、拒绝出售重金求购的英文大辞典、婉拒好莱坞片商的多次盛邀、别人借钱对折送人、家里陈设朴素;

②重视精神追求: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

③在困境中仍能坚守:困居上海时学术文稿没人买,写《围城》仍旧精工细作。

(4)

①名家也需要钱养家糊口,但绝不把发财当作做学问的目的;

②当今商业化社会一味追求财富的名家很多,他们应该学习钱钟书的精工细作精神,向社会奉献高质量的文化成果;

③一些出了名到处走穴挣钱的人,应该多学学钱钟书坚守文化阵地、潜心研究学问的高尚品格;

5.贵族领域?作文 篇五

“洛斯,来追我啊!呵呵”琪霜·董心凌说道。“凌儿,别跑!”蓝狄亚洛斯一把抱住了心凌,对心凌说:“凌儿,这给你(洛斯家传的宝物十字架),我不在的时候,替我好好保管。同时,也替我好好照顾你自己。”洛斯那火热的嘴唇贴到了心领那粉嫩的脸蛋上,心灵脸红了,好似一只熟透的苹果,她往后退了几步,对洛斯说:“恩,我会的,你一定要平平安安的回来,我等你!”他“恩”了一声转头走了,很平静。天空中下着秋雨,打着他们的脸。一堆堆深灰色的迷云,低低地压着大地。已经是深秋了,森林里那一望无际的林木都已光秃,老树阴郁地站着,让褐色的苔掩住它身上的皱纹。无情的秋天剥下了它们美丽的衣裳,它们只好枯秃地站在那里。洛斯这一走却再也没回到心凌身边。

几个月后,雨漓国里到处传蓝狄亚洛斯已逝的消息,

琦琦尔娜早已知道,要拿到它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洛斯留给心凌的信物。所以她只能把心凌送到人类世界。心凌纵使有着千千万万个不愿意。但是由不得她选择,保镖把心凌放入了一个神秘箱子里,随意护送她到某一户人家,竟送到了许泽涵(蓝狄亚洛斯的转世)的家中。

之后,琪霜·董心凌将会遇上怎样的趣事呢?看他和她的恋情将如何发展!

6.西方的贵族礼仪 篇六

男子如若全身铠甲,只要未上马就必须脱帽、左手按右胸同时点头致意(不必躬身,因为中世纪全身重型铠甲胸与腰是一体的,不可能让你弯下腰去)。如若在马上,不必脱帽也不必按胸,只点头即可。

2、另外骑马的男贵族遇见站着的贵族,如果对方是比自己爵位高或者是女性,男性贵族只要未着铠甲就必须下马行礼。如果骑马人穿着铠甲,只需点头致敬即可。

所有情况下行礼时,武器尖头必须指向地面,(出鞘的刀剑可以不放归鞘内但必须尖端向地),有带弓箭者则必须将箭放归箭盒内、右手挽弓才能行礼。

当时礼节还不允许吻女士的手。贵族晋见国王和王后礼仪中才有吻手:贵族单膝跪下,低头吻国王、王后的手表示崇敬。国王和一般贵族见到负责本国教务的红衣主教时也吻手:他们躬身吻主教左手中指佩带的表示主教身份的大宝石戒指(这种戒指每个主教都有,为教廷钦赐)

3、中世纪吃饭时候必须主人先入坐,客人才能入坐,主人有义务提议喝第一杯酒,第一杯酒之后,主客就可以相互敬酒了.中世纪客人和主人都不允许身穿全套铠甲入席,铁手套、上臂甲、前臂甲和前后胸甲以及头盔都不可以穿着进入饭厅,因为这样的穿戴明显表示自己在防备周围有暗杀,是一种对他人名誉公然的冒犯。不过武器是可以带的。

胃口越好,主人越认为举办的宴会获得了成功。边吃边说和边喝边说都是允许的(17世纪之后就渐渐认为是不礼貌的),敬一次酒双方必须干杯到底,没有现在稍微抿一口的说法。吃饭过程中可以宾主双方歌唱,但禁止大声喧哗,如果有吵架闹事现象,不论责任在谁,客人应当立即退席。

4、用餐完毕,客人必须用语言向主人表示感谢款待,退席时候客人行本人在上一段提到的全套礼节致敬。

5、教堂礼拜弥撒时,按宫廷地位和爵位尊卑顺序进入教堂,地位爵位相同的话,则男士要比女士优先,年长者比年轻者优先。听完弥撒,男士有义务为任何女士捧圣水,出门顺序仍按爵位和年龄顺序排列,但地位和爵位相同时,女士优先。

6、与他人的任何争执都可以请自己的好朋友向对方要求圆满解释,如对方拒绝提供解释或解释让你不满意,则你可以提议决斗;对方此时如果意识到错误,可以主动公开承认错误,决斗就此取消;对方如果不打算认错,则必须参加决斗。埋伏在路边暗杀对方是不允许和不光彩的。

只有贵族和教士两个阶层有权利提出决斗,贵族和教士不能向比骑士低的阶层提出决斗(候补骑士、商人、农民、工匠、市民、无爵位的小地主都是这样的阶层),贵族也不能主动向教士提出决斗,只有教士向贵族提议决斗(这样的情况下,教士方面会派十字军里的骑士代表教士参加决斗)。

7.贵族精神与艺术 篇七

贵族的精神

倘若让今天的“贵族粉丝” 回到过去当一个贵族,他们会希望成为哪一个朝代的贵族呢?

3000年前古希腊的奴隶主贵族?2500年前的周朝与春秋战国的昏庸贵族?1500年前,茹毛饮血、草衣木食的英伦野蛮贵族?十字军东征时期的嗜血贵族?18世纪大革命时朝不保夕的法国贵族?二战后的大权旁落的欧洲贵族?

也许有的人会说,我们不想回到过去,我们只希望拥有一种“贵族精神”。那么,是哪一个朝代的贵族精神?有的人又说,那些古代的精神我们不要,我们要“现代的贵族精神”,并提出三点重要的贵族精神支柱:1、文化的教养。2、社会的担当。3、自由的灵魂。——这几点固然都非常理想,但是且慢,这几点不正是一个现代公民的选择么?什么时候成了“贵族精神”的专属品质?

文化的教养?在民众中普及教育,从来都不是贵族们关心的事情。他们只关心平民能不能如期缴税。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让人们接受文化教养的时候,贵族阶层是最坚定的反对者。

社会的担当?血统与等级才是贵族阶层的本质,鞭挞奴隶、侵略屠城、掠人妻女、十字军东征,法国大革命前夕的暴政如果说贵族们曾经有过“社会的担当”的考量,那只不过是在压制剥削与平民造反之间取得一个微妙的平衡。

自由的灵魂?这个更是现代的概念。骑士忠于大贵族,大贵族忠于自己的家族和王室,他们何曾有过自由的灵魂?森严的等级制是贵族存在的基础,而对自由的追求,正是贵族制度崩溃的主要原因。跟贵族谈自由,无异于与虎谋皮。

还有的同志总结出,贵族精神有三种高贵的内涵:一是诚信,二是道义,三是使命感。这也并不是贵族独有的品格。历史上,作为“贵族天敌”的中国士大夫阶层或者西方的宗教保守势力也把这几种“高贵内涵”当作宣传的口号。还有一些同志把“慷慨”、“勇气”这些品质也放到贵族的头上,殊不知这些品质恰恰是贵族的对头“流氓阶层”的标签。

翻开3000年的贵族史,贵族的贪婪、暴力、炫耀、压迫与专制让人目不暇接——根本没有一种统一标准的“贵族精神”,更没有任何一种“贵族精神”值得现代人去敬仰与追随。那么历史上的贵族阶层是不是就没有一丝一毫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的呢?在我看来,至少还有一样值得今天的我们欣赏与学习,那就是贵族对艺术的热衷与影响。

贵族对艺术的影响

如果没有古埃及的贵族,我们今天就看不到古埃及流传下来的艺术品,所有的古埃及艺术几乎都是王室和贵族的工匠所创造。当时的艺术样式,取决于王室贵族的信仰与品位。古埃及的王室贵族对艺术的影响力远胜宋徽宗,可以随意把整个时代的艺术格调改版。譬如阿米诺菲斯四世时期的艺术,一扫以往保守派的僵硬刻板的风格,艺术形象变得柔和自然。

古希腊时期“有艺术品而没有艺术家”,古希腊艺术品的创造者被称为“工匠”。掌握着科学与哲学的上层贵族决定着艺术品的风格,而打造艺术品的下等工匠,名字都难以留下来。

古希腊化时期,亚历山大与他的贵族们建立的庞大帝国,让古希腊艺术成为半个世界的艺术语言。达官贵族开始收藏艺术品,复制各种经典名作,他们的审美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艺术家开始追求技术的精细,而不仅限于用艺术品来讲述宗教故事。

古罗马时期的贵族们热衷于收藏古希腊大师的作品或者复制品,当时的贵族对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艺术家的创作随之受到影响。古希腊和亚历山大时期的肖像只注重气质,而不求形似。从古罗马时期开始,贵族要求雕像尽量接近真实与自然。

中世纪贵族的粗鄙,同样影响了艺术,13世纪的艺术家没有掌握写生的技术,也不会描绘一个精细逼真的肖像。当艺术家给贵族王室作画时,他们先绘制一个程式化的人像,然后根据贵族或皇帝的身份添加上权杖与等级服饰。中世纪留下的大多是教堂等宗教艺术,贵族对艺术的影响不大。

文艺复兴的开始,意味着贵族的没落,人文教养替代了贵族血统的优越感,自由意志、理性与尊严、人文主义逐渐开始取代贵族的价值观,骑士文化与贵族审美退到了历史舞台的边缘。从15世纪开始,“艺术家”的身份正式确立,出色的艺术家不再与那些兼职做鞋、做家具与作画的工匠混为一谈,艺术家也开始坚定自己的创作理念,他们不再是贵族指挥下唯唯诺诺的低等工匠。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起源于罗马的巴洛克艺术代表的是教廷和君主的审美,巴洛克是对文艺复兴精神的反动,巴洛克艺术的兴起是贵族势力被教会和君权压倒的象征。

18世纪,引领艺术与时尚潮流的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在她的倡导下洛可可艺术风靡欧洲。今天已经没有名媛贵妇有这般品位与影响力。洛可可艺术是贵族在艺术史上拿到的最后一手好牌,从此之后,贵族的审美不再是艺术领域的主流。

洛可可艺术之后的新古典主义,则是资产阶级对贵族审美的反动与颠覆,资产阶级借古典艺术与英雄主义之名,引领了一场反对贵族的革命运动。

在新古典主义对贵族审美的颠覆之后,受启蒙运动影响的浪漫主义的兴起,更是对贵族审美狠狠地补上一枪。

19世纪下半叶,随着印象主义势不可挡地崛起,贵族审美失去了最后一道堡垒,从此之后,贵族阶层的身影在艺术史上消失。

nlc202309040849

进入20世纪,如果说一战的现代战争模式让骑马冲锋的贵族风采荡然无存,那么二战就彻底终结了贵族的地位与特权,以平民战士为主的二战结束之后,贵族的荣耀与光芒彻底消失,贵族的特权与政治影响力也被削减至历史最低点。如风中之烛一般的贵族阶层再也没有能力对二战之后涌现出来的艺术施加影响。

20世纪下半叶,没落的贵族阶层甚至成为艺术进步的障碍,当代艺术的前卫与挑衅让守旧的贵族觉得格外刺眼。查尔斯王储与英国文化部长都曾经抨击过英国最著名的当代艺术奖项:特纳奖。查尔斯王储把“特纳奖”说成是“对艺术的污染”。英国文化部长豪维尔曾经评价入选作品是“冰冷的,机械的,纯概念化的狗屎!”这两位上流贵族的评价,大概可以代表没落的贵族阶层对当代艺术的态度。

中国的新贵与艺术

尽管贵族对艺术的影响力随着历史书的翻页而一路衰退,但是历朝历代的贵族对于艺术的热衷与赞助,仍然值得我们赞赏与借鉴。历史上的贵族审美对抗着宗教艺术和庸俗文化,让我们的艺术史更加丰富缤纷。贵族对艺术的扶持与影响,让我们的艺术史不至于被宗教势力变得更加保守与狭隘,也不至于被平民审美变得更加平庸与肤浅。贵族对待艺术的态度,本质上是一种精英主义,而这种精英主义才是今天的我们应该欣赏与追随的目标。

今天我们所谓的“贵族文化”,只模仿了古代贵族文化的奢靡和浮华,并没有学到古代贵族文化的精髓:精英主义。古代贵族文化是庸俗文化的天敌,而我们今天的“贵族文化”只不过是庸俗文化的一部分。

遍地的会所、高球场和奢侈品,自不必说。单说艺术,新贵们尽管也宣称自己像古代贵族一样迷恋艺术,但是他们的赞助与收藏并没有如古代贵族一样影响着艺术史。如今遍地开花的私人美术馆收藏的是已经被市场肯定的艺术品。国外的美术馆与市场交易有着明显的界线,拍卖场热捧的艺术品与美术馆的学术收藏泾渭分明,而国内的私人美术馆的收藏更像是商业投资,并没有清晰的学术线索,更谈不上对艺术史的影响。

至于充斥拍卖市场的那些庸俗的写实画和工笔画、草根化和公式化的文人画,不是引领奢饰品潮流而是臣服于奢侈品广告的盲目,以及人们凭空臆想出来的“贵族精神”:一切都证明,今天的“中国贵族”与精英主义无关,与独立思想无缘,他们只是一群庸俗文化的追随者。

屌丝的精神世界

有的同志说,今天的新贵在三十年前都是丝,对于他们的精神世界与文化生活不能太过苛求。这话不无道理,但是我们不要忘记,1000年前中国也有一场浩浩荡荡的丝逆袭史。当时的那批丝上位之后,迅速建立了属于自己阶层的精神与文化,并影响后世上千年。

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之初,面对着虎视眈眈的贵族和张牙舞爪的军事强人,皇帝的政治压力很大。朝廷需要重新培养一个忠心耿耿的权力集团。于是,皇帝通过科举考试,招收大批底层的文人入朝为官,建立了一个忠于朝廷的文官精英集团和民间文人阶层。北宋之前的文人是不折不扣的丝,北宋的科举取士之后,大批的文人丝由底层一跃成为国家的精英统治阶层。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丝逆袭史,这批上位的丝并没有模仿周朝、春秋战国的“贵族精神”,他们很快建立了文人士大夫阶层独有的精神和文化——脱离了贵族审美的崇高,抵抗世俗文化的孤傲,彰显独立风骨的高雅,此种士大夫精神影响后世一千年,让人不得不赞叹北宋文人丝逆袭之华丽。

电影《公主日记》里的Joe说:未经你的同意,没人能让你觉得自卑。今天的人们对“贵族精神”的膜拜,无疑是一种文化的投降,一种精神的自卑。对于今天那些崇拜西方“贵族精神”的人们来说,也许不必急于妄自菲薄,不必盲目追随西方文化。历史证明,哪怕是丝逆袭也可以很华丽,任何阶层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拥有格调高雅的生活方式。当然,前提是——你得有文化。

8.单身贵族周末酒吧派对 篇八

东方1号公馆单身派对活动

活动主题 单身参与者派对

城 市 泉州晋江市

地 点 晋江时代广场东方1号公馆(酒吧)

开始 / 结束时间 安排在周末进行

活动内容 ――浪漫的冬季是恋爱的季节,我们的心悄悄的开始萌动。当您徜徉于熙来攘往的街头时,你是否感到了寂寞与寒冷?那就在一周的辛苦工作后加入这个派对吧,放松一下自己的心情,给自己一个心动的理由!!本周末我们在晋江时代广场东方1号公馆(酒吧)组织单身参与者联谊活动。伫立在酒吧--也许就在您关掉手机的那一刻,快乐与机遇就扑面而来----- 现场组织丰富的.游戏并安排乐队吉它表演,让大家在互助游戏和浪漫的环境中相互了解、相互熟悉,说不定您会找到梦中的他/她! 届时还有更大惊喜,主办方会请到音乐圈中神秘嘉宾(XXX)亲临现场!

活动类型: 单身男女交友派对

参加人数: 女士X人/男士X人 适合年龄: 20岁- 35岁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晋江时代广场东方1号公馆(酒吧)

价 格: RMB199元(含活动内的全部费用)

注意事项:

1. 参加活动的男士、女士最好着休闲装和方便活动的轻便鞋(当然越漂亮越好了!)。

2. X人(女士X人/男士X人)成团;如人数有差本次活动取消。

3. 报名将于4月7日中午12点之前截止,报名后交费。(您可以选择上门收款或汇款方式) 4. 报名并已交费者如果临时有变化不能参与,请在X月X日中午

12点之前通知活动主办方,否则不仅费用不退,还将受到严重口头谴责,因为此交友活动男女参与者均为1:1,您的行为影响了其它活动参与者。

活动细节:

17:00 集合(入场时每人领一个号码,贴在胸前。)

17:10 活动开始(活动期间尽情享用精美小吃与软饮)

游戏1: SAY YOU SAY ME(参与者们相互介绍,你要记住自己心仪对像的名字哟!)

游戏2: 佳人在此(你有机会与心仪对象“零距离”!) 17:50 在现场乐队的吉它声中进餐 18:20 活动继续

游戏3: 同心协力(先生可一定要照顾好与你携手的美眉,不然要是比赛落到最后一名,可是要吃粉拳的哟!)

游戏4: 心有灵犀(试试你与他/她的心灵感应度到底是多少!)

游戏5: 敞开心扉(第一轮)(这可是你了解他/她表达的好机会,更是你向他/她表达的大好机会!)

游戏6: 偷天陷阱(美眉试试你的他听不听指挥!)

游戏7: 背道而驰(你们一定要同步进行哟,不然就会-----)

游戏8: 敞开心扉(第二轮)

游戏9: 游龙接凤(这可是才艺大比拼的时候,正是你向他/她显示自我的机会!) 游戏10: 水晶之恋(黄色,真的好想你;粉红色,爱你一生不变;你要送给他/她什么样的水晶呢?)

游戏11: 敞开心扉(第三轮) 20:00 水面放下许愿灯。(有缘人可将你们的美丽愿望共同放飞在静谧的湖面,看着烛火慢慢远去,你的心或许也有新的感悟------)

20:20 自由活动。您可以在现场吉它的低吟中与新朋好友轻声私语,更可以什么都不做,在音乐和烛光中发呆------(此环节将视时间而定)

21:00 活动结束 活动后一周内,我们将会把活动的VCD光盘寄到您手中。 愿每一位朋友都能乘兴而来,尽兴而归。欢迎您来电垂讯!

活动主办:东方1号公馆(酒吧)

联系电话:

9.英伦贵族都怎么说英语 篇九

行为准则篇

不是比别人优秀就能成为绅士,真正绅士做派需要努力追求比过去的自己更优秀的境界。

绅士从不谈论自己的功绩、私事或者是与别人的交情。他的事与别人无关。

绅士不会在公共场合与对手或者前任发生冲突,或者更严重的是,穿着过季的服装颜色和搭配风格与他们发生冲突。

绅士永远乐于为他人服务,无论是需要开门、结账或者仅仅是在共度良宵的次日清晨叫一辆出租车。他不会拒绝你的任何请求。

绅士不会理睬无礼的言行。他会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这种事本来就不该发生。

绅士总会在需要时抛出机智的评论、有趣的故事,或者引导谈话来帮助每个人达到最佳状态。

绅士会提出温和的问题从而让谈话可以持续下去,他会让焦点落在旁人身上,让对方觉得他们是他见过的风趣的人,无论真实状况是否如此。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绅士们必须学会在不同的场合遵守不同的穿衣守则,从而避免带着棒球帽参加马会的低级错误。

日常单词篇

这些单词你都看烂了,但不一定能在合适的时候想起来用。

Excuseme&Pardonme

首先要知道,真正的涵养是融入生活中一切细节的,是一种潜意识的习惯。比如与陌生人说话,不论是问路还是需要麻烦别人帮忙,对于对方来说,你在开口的同时就已经打扰到了人家。那么,多说一句“不好意思”、“麻烦您……”、“劳您驾”是不是必要的呢?

Please

在中文语境里,我们并不是很注意使用“请”这个字,很多时候为了表示礼貌我们会常说“谢谢”。但在英文语境中,Pleas就像一个前奏或后缀,几乎会出现在每次与陌生人的对话中。所以,多用这个字,即便你说着满口的Chinglish,老外也一定能领会你想讲礼貌的一片苦心。

Thanks

跟Please是一个道理。往往Thanks会用在拒绝别人的邀请或提议之后,顾及对方感受的一种表示。

If

多用if问问别人的意思,再表达自己的想法。真正礼貌地提出请求,顺序是先征得他人的认可,确定人家的意思。

WouldyoumindifIsathere?

您介意我坐在这儿吗?而不是CanIsithere?

No

别人有了提议,请你去party或是吃饭,恰逢你有了其他安排。你该怎么拒绝?直接说:Sorry,Ihaveanotherappointment。肯定会令对方伤心不已。不论你用哪种句型,关键在于要表达出你十分想去、可又迫不得已的无奈心情。这样,下回有活动,人家才会想到你。

I‘mafraidIcan’tgototheparty。Ihavetofinishthisjobthisevening。

我恐怕没法去派对了。这项工作今晚必须都做完。

习惯用语篇

脱口而出之前,先在脑子里想一下,选择最妥帖的方式说话。

Couldyoupassme。。。?vsGiveme。。。

人们不喜欢别人支配他们去做事情,因此有时想直接得到你想要的可不是那么简单。换掉那些听起来是命令的语句,例如将“Givemethenewspaper”“Couldyoupassmethenewspaper?”

Couldyougivemefiveminutes?vsGoaway。

你工作非常忙,但是你的同事却请你帮忙。。。当你工作非常忙而无法抽时间去兼顾其他事情时,如果只说“Goaway”肯定是不合适的。取而代之,使用以下的短语就能让每个人都觉得愉快了“Couldyougivemefiveminutes?”

Excuseme。vsMove。

让别人“Moveoutoftheway”听起来特别粗鲁而且这样说很可能会得到别人拒绝。当下一次有人挡了你的路时,你可以说“Excuseme”这样就能避免不愉快的情况出现而得到你期待的结果!

I‘mafraidIcan’t。vsNo。

有时侯要拒绝一个朋友的邀请是很困难的。若说“No”听起来很不礼貌。下一次你要表示拒绝却又不想冒犯别人的话就可以说,“I‘mafraidIcan’t。”

Iwouldlike。。。vsIwant。。。

用下面的词表示请求常常被认为很不礼貌,那就是说“Iwant”。下次试着向服务生说,“I’dlikeacupofcoffee,please”。>而非“Iwantacupofcoffee”你就能得到你要的咖啡,和别人的会心一笑了!

Wouldyoumind。。。?vsStopit!

如果有人做你不喜欢的事,而且可能还很不礼貌?你该怎样阻止他们呢?要想得到理想中的结果,不用大声叫嚣“Stoptalkingonyourphoneinthecinema!”,只要客气对他们说,“Wouldyoumindnotusingyourphoneinthecinema,please?”

Canyouhold,please?vsWait。

在电话中是否选择适当礼貌用语可以使对话更有效或中止对话。如果有人打电话来找人,不要说,“Wait”。而是,礼貌的问“Canyouhold,please?”

扩展:和基金有关系的词汇

行业/主题基金 Sector/Theme Fund

价值型管理 value

均衡基金 Balanced Funds

投资年期 Time Horizon

投资组合 Portfolio

投资顾问 Investment Adviser

杠杆 Leverage/Gearing

杠杆借贷比率 Leverage Ratio

每日估值 Daily Valuation

每年回报 Annual Return

供款 Contribution

受压 / 濒临破产的 证券 Distressed Securities

定息工具套戥 Fixed Income Arbitrage

定息基金 Fixed-income Fund

承受风险能力 Risk Tolerance

注册地 Domicile

沽空 Short Selling

波幅 Volatility

股份 Share

股息分派 Dividened Distributions

股票基金 Equity Fund

表现费 Performance Fees

阿尔法系数 Alpha

非认可基金 Unauthorised Fund

信托人 Trustee

保本对冲基金 Capital Guaranteed Hedge Funds

封闭式基金 Closed-end Fund

界定利益计划 Defined Benefit Plan

界定供款计划 Defined Contribution Plan

相关系数 Correlation

重大事件主导的投资 Event Driven/Special Situations

10.骑士精神与贵族之风 篇十

当中古时期欧洲艳阳的余晖为闪亮铠甲蒙上暖色,骑手举剑与他的飞骏比肩而立,接受这一使他成为骑士的册封。誓词落地,新生的贵族战士带着新的身份,让自己在这建立在优越感为基础上的全新道德与人格精神的征途上,依诺前行。

若要溯源,“骑士精神”最早的意思是指马术。中世纪欧洲战场骑兵崛起,逐渐替代了步兵所在的主导地位。当时有谚语说:“一个骑在马上的法兰克人能把巴比伦城墙冲个窟窿。”

中古欧洲的精英战士,与农民、教士和那些靠自己的技术当上骑手和战士的人,其间差异除了精良的武器与铠甲,最重要的就在于他们拥有快而强壮的马匹。甚至在骑士之间,他们的等级高低也与马匹的良劣成正比。比如英国著名的嘉德勋章骑士团,其装备马匹的豪华程度令人咋舌。

作为骑士最重要的行头,优良的战马必须胸部宽厚,背至臀部宽且平实;头骨前面窄,侧面骨骼棱角分明,颚骨削瘦;耳朵小,鼻孔大,眼睛清亮有神;脖子要能像“弯弓”一样昂起;马蹄边缘整齐清晰,大小与马腿的粗细长短及马的重量都比例适度。

中世纪声名最隆的是西班牙种战马,其次是加斯科尼战马,再次是匈牙利、叙利亚和罗斯马。马的颜色大都凭骑士喜好,总体来说,纯白色的马被认为最为高贵。这也是姑娘们把心中情郎喻为“白马王子”的原因。骑士与马的关系既是战友又是伙伴,以至于当时的骑士小说必须有关于马的情节。为了表达对战马的爱惜之情,有的骑士在平时行军途中只骑一般的马,只在战斗时才骑乘自己的战马。

其实骑士精神是贯穿在人类发展整个过程中的。无论古今中外,皆不出其外。日本武士精神,效忠的是天皇。中国侠道,效忠的是天以及天定的道德准则,即所谓替天行道。而西洋骑士精神最为浪漫——效忠的即使只是一个女人,也绝不会被人嘲笑。马,作为人类最早被驯化的动物,成为了这种侠义热血浪漫的活图腾。可是,为什么是马呢?

与马同样被驯化应用在战场上的鹰犬,充其量是人的“眼睛”和“鼻子”,它们更多的是一种工具般的辅助用途。唯有马,从气势到实战,它已经和它的骑士合为一体,在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层面都息息相关。而它的忠驯、隐忍、勇敢、宽厚、速度与力量,也是骑士精神萃取的依据。作为一种阶层图腾般的存在,马的意义不止伙伴,更是荣耀与地位的标尺。

11.单身贵族易群体性焦虑 篇十一

日前,全国妇联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介行业委员会、百合网联合发布的《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八成25~40岁的单身男女“不快乐”。百合网婚恋心理研究院首席专家王治国提醒“剩男剩女”不快乐的背后隐藏了烦躁、焦虑,甚至抑郁等消极情绪,而刚刚过去的2月14日,成为单身们焦虑的高发期。

另一方面,多数大龄单身人士都曾拥有过不尽完美的恋爱经历。王治国分析说,这些恋爱经历,会留下一种破裂的恋爱关系情感挫折的感受,潜伏在人内心,一旦遭受刺激就会爆发出抑郁感,

尤其是每逢过年过节,父母们“赶紧再找个女(男)朋友”的催促,会让他们害怕回家。

网络上单身人士对自己的调侃透着些许无奈,27 ~28岁的未婚人士叫“剩斗士”;29~30岁的叫“必剩客”;31~35岁的叫“斗战剩佛”;超过35岁的就被尊为“齐天大剩”。

王治国指出,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的恋爱机会将越来越少。调查数据显示,女性从30岁起,男性从34岁起,结婚机会就直线下降。

与此同时,春节是全家团聚的日子,来自家人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加剧了大龄单身人士的“不快乐”情绪,焦虑已经成为一种群体性心理。

12.从《红楼梦》看清朝贵族生活 篇十二

领皇帝的红包

《红楼梦》里的过年,出现在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和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这两回,乃是全书的分水岭,贾府自此盛极而衰。“当下已是腊月,离年日近,王夫人与凤姐置办年事。”又写宁国府贾珍那边“开了宗祠。着人打扫,收拾供器,请神主,又打扫上房,以备悬供遗真影像。”皇亲国戚府里过年,自与平民百姓不同。置办年货,头等大事乃是“恩赏”———上领来自皇帝的“压岁红包”,下给族中子侄发年货。皇帝的“压岁红包”其实没多少两银子,重要的是个级别待遇。皇帝的.“压岁红包”由礼部按官员名单发放,贾蓉一早代表贾家去领了来。

办年货

给族中子侄的“恩赏”年货,则是在门下“黑山村的乌庄头”来交租之后。贾府门下有八九处这样的庄子。乌庄头带来的年货计有:“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五十只,暹猪二十个,汤猪二十个,龙猪二十个。野猪二十个,家腊猪二十个,野羊二十个,青羊二十个,家汤羊二十个,家风羊二十个,鲟鳇鱼二个,各色杂鱼二百斤,活鸡、鸭、鹅各二百只。……杂色粱谷各五十斛,下用常米一千石,各色干菜一车,外卖粱谷,牲口各项之银共折银二千五百两。还有孝敬哥儿姐儿顽意:活鹿两对。活白兔四对,黑兔四对,活锦鸡两对,西洋鸭两对。”贾珍分完年货,留下些零碎,用狼皮褥子铺在厅柱下,分成等例,赏给族中没有差事没有进项的子侄。

装点房屋

贾府的年三十,必得在前一天腊月二十九,做到万事俱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不同于平民百姓家用红纸写春联糊大门,贾府的桃符多为皇亲国戚才用的木制雕刻。匾额对联不乏皇帝御笔亲赐,平时挂了一年,岁末得重新油一遍,方焕然一新。挂牌则以红纸或彩绸,剪成各种花纹图案、吉祥福语,悬挂在佛前、门楣或屋檐等处,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

13.与马共舞的精神贵族 篇十三

从中世纪以来,与马有关的运动慢慢从战争和劳作中分离出来,成为英国贵族的一种生活方式,奢华而优雅。但真正参与赛马的皇室成员一直不多,赛马逐渐演变成贵族绅士的消遣方式。直到最近几十年,英国皇室出现了两位世界马术冠军:安妮公主与扎拉公主。这对母女,成为最具英姿的公主骑手。

生于1950年的安妮公主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长女,为皇室长公主,安妮公主对于马的钟爱远远超过了一切嗜好。少年时代就希望依靠马匹来挣钱生活;中学毕业,安妮公主决定不去大学读书,以便集中精力学习马术。安妮的兄长查尔斯王子喜爱打马球,而公主则偏爱综合全能障碍赛(三日赛)这项危险性较大的综合马术运动。有很长一段时间,安妮公主都找不到一匹合适的马,非常着急。一次,陪同母亲前往兄长的马球俱乐部观看马球比赛的安妮偶然发现了一匹名叫“苏卡”的小母马。当时的“苏卡”因为长得不够高,险些被俱乐部卖掉。安妮公主仔细检查了“苏卡”的身体结构,认为它非常适合练习三日赛,便以高价从马球俱乐部将它买来。

从此以后,安妮公主与“苏卡”朝夕相处,刻苦训练,在多次比赛中获胜。1968年,“苏卡”和安妮公主代表英国出赛欧洲锦标赛,并一举夺得金牌。这匹体格矮小、血统不明的小马面对难度很大的越野赛表现出惊人的勇敢和能力,也证明了安妮公主的慧眼与魄力。

1981年5月15日,随着英国圣玛丽医院传来几声响亮的女婴啼哭,安妮公主迎来了自己第二个孩子的降临。查尔斯王储为这个可爱的外甥女起了个名字:扎拉(Zara),在希腊语中意为“晨曦初露”。安妮对马的痴迷,也遗传给了她的女儿。骨子里流淌着的运动基因让扎拉从小就和父母一样热爱运动,尤其对马术情有独钟。2004年,当她得知自己的名字被列入雅典奥运会英国马术代表队的名单时,高兴得一整晚都没有合眼。那时,扎拉和爱人麦克·汀达尔在母亲位于格洛斯特郡盖特康比公园的一栋小别墅内筑起了爱巢。从那时候起,扎拉开始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生活——告别各类酒会,坚持健康饮食,每晚早早休息,第二天一早6点不到就起床,每天在马场训练6、7个小时,除了马术,还包括汀达尔为她精心设计的一套包括跑步、举重等项目在内的训练套餐。但令人惋惜的是,扎拉的爱骑“玩具城”不慎腿部受伤,无奈中她与自己的奥运梦擦肩而过。

2005年9月11日,是扎拉一生的转折点。“欧洲全能马术的那块金牌让我和过去的坏名声一刀两断。”而在那之前,扎拉的名字更多是与绯闻、反叛或特立独行联系在一起。此后,马术真正改变了她的人生。这一年,扎拉公主作为替补队员来到德国布伦海姆参加欧洲全能马术锦标赛。由于队友的赛马在临上场前的最后1分钟受伤,扎拉突然获得了上场的机会。众多“长枪短炮”的虎视眈眈并未让这位年轻的王室美女怯场,扎拉骑着她的赛马“玩具城”干净利落地完成了所有障碍,并取得了全场最高分!这一天距离她的母亲安妮公主1971年在欧洲全能马术锦标赛上夺冠刚好是34年。之后,扎拉又在德国亚琛世界马术锦标赛上获得世界马术冠军,并当选BBC评选的英国年度体育风云人物大奖。

如今的扎拉公主不仅改变了皇室痞女的形象,还自食其力,成为英王室拍商业广告的第一人。在“路虎”4×4越野车的平面广告上,扎拉挽着优雅的发髻,身着一袭白色“罗伯特·卡沃利”大开领长裙晚装,交叠着修长的双腿,优雅地坐在一张宫廷式豪华座椅上。不过,这回她可不是故意要彰显个性,而是为“生活所迫”。因为扎拉名下共有7匹赛马,这就意味着她每年需要赚取至少50万英镑来养活它们。

全新的生活就是这样的,不是因为生于皇族之家,也不是因为身居公主之位,而是因为热爱这项运动,并愿让生活为之华丽旋转。

穿着经典马术服的扎拉公主。

2011年3月27日,安妮公主与女儿扎拉公主一起出现在Gatcombe公园赛马场。

独臂女骑手:让命运如马儿般起舞

马术这项难度系数相当高的体育运动,即使是身体健全的普通人,都可能难以驾驭。然而却有那么一群身体残障的巾帼英雄,靠着她们坚强的意志和高超的技术,与爱马一起,完成了一场场令人惊艳的表演。虽然命运给了菲莉帕·约翰和贝蒂娜·艾斯特尔坎坷与不幸,但她们却从不服输,让命运如自己胯下的马驹,随着自己的意志起舞。

南非独臂女骑手菲莉帕·约翰曾是那么健康快乐,无忧无虑。她出生于一个马术世家,虽然家人都以场地障碍赛作为主项,但这位年轻的姑娘却选择了优雅的盛装舞步。从4岁开始,她就开始了自己马背上的生涯。她回忆说:“我的母亲是一名芭蕾舞演员,正是母亲的梦想才促使我爱上了马术中的芭蕾。我不是用脚尖跳舞,我在马背上起舞。”

1998年的一次车祸,使这位23岁的年轻女孩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打击,她的右臂和右腿都受到严重损伤。雪上加霜的是,她的父母当时正在外地,她只能独自躺在医院里。不过,好在她还有朋友。她的老朋友凯特琳·帕蒂克一直在医院陪伴着她。现在帕蒂克已经是她的教练兼南非马术队的领队了。回想起在医院的日子,菲莉帕动情地说:“我清楚,在我的生命中,马已经成为我前行的最大动力。当我醒来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的马。因此,凯特琳把一张我的马的照片放到了床头,好让我醒来后第一眼就能看到它。”在好友的陪伴和鼓励下,刚刚苏醒的菲莉帕立刻做出两个决定:在受伤的第二周开始学会走路、在来年继续骑马。“永远不放弃追逐,这就是我喜欢这个运动的原因。”她做到了。1999年1月1日,菲莉帕终于又回到了她的马房。“在教练、父亲和好友的帮助下,我又骑上了马背。父亲在前面牵着马,在我4岁的时候,他就是这样带着我骑马的。”

2008年残奥会的马术个人锦标赛科目IV组别比赛上,菲莉帕在二十米乘六十米的舞池上凭单臂驾驭爱驹“贝内迪克特”,在奥运马术暨残奥马术主题曲的背景音乐下起舞,由慢跑、跑步到快步,优雅娴熟地做完二十五个指定动作。她精彩的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回到场外,菲莉帕与凯特琳·帕蒂克紧紧拥抱在一起,她们夺得了冠军。这是南非的历史时刻,也是菲莉帕人生的精彩时刻。

而在2008年的残奥会上,另一位女骑士更令人过目不忘。她的名字就是贝蒂娜·艾斯特尔。代表德国出战残奥马术的选手贝蒂娜,虽然天生就失去了双臂,但四十多岁的她依然积极面对人生,与爱马相知相通。她不仅在2004年雅典残奥会获得了两银一铜的佳绩,还取得过很多世界及欧洲锦标赛的奖项。比赛当晚,最后一个出场的贝蒂娜·艾斯特尔,流露出一脸自信,身体缺陷无损她在马背上的飒爽英姿。她口含缰绳,将马鞭绑在脚上,不时用双腿轻踢马身,向马匹发出指令。漫步、快步、跑步……马匹乖巧地在竞技场上翩翩起舞。凭着超凡技术和无比毅力,她与坐骑漂亮地完成了一场撼动人心的“舞蹈”。赛事完成一刻,场内爆发出如雷掌声,全场的观众都被骑手那惊人的毅力所震撼。

比赛过后,贝蒂娜的脸上除了流着汗水,还挂着欢欣自信的笑容。“实在太开心了,我为我的马感到自豪!”她从来不提自己的肢体障碍,只说:“人生中不论做任何事情,最重要是为自己定下目标,动力就会随之而来,推动你去完成它。”如果有人问起,贝蒂娜会轻描淡写地回应:“我于儿时就开始学习用双脚做所有事情,这好像其他小朋友学习利用双手一样。我的‘残缺’令我的能力得以发挥。”她的双脚可以上马鞍、系缰绳、为马匹洗澡、写字、化妆画眉,甚至发手机短信!

而这个从未放弃自己的人,对爱驹也是不离不弃。参加2008年残奥会时,贝蒂娜已经与“非凡5”合作了两年,和它建立起了互信关系,她深信这是比赛取胜的关键。“最初很多人都认为它不行,但我坚持说,给它一点时间吧。”作为心理学家的艾斯特尔一开始与“非凡5”接触时,确实发觉它不太听话,但她相信自己的力量,于是就利用专业知识,再加上耐心和爱心与爱驹沟通。当“人马合一”的时候,贝蒂娜觉得“骑着这匹马就像骑着一条龙,它非常有力量而且充满活力。”

生命总有缺陷,亦如菲莉帕与贝蒂娜遭遇不幸的身躯,但她们却用乐观、开朗的笑容与绚烂的携马舞步,诠释了真正完美的生命之舞的含义。

“我和我的马都很喜爱跳舞,它是一位真正的绅士,永远不会把女士摔下来。”

——菲莉帕·约翰逊

荣获冠军的菲莉帕与好友教练相拥而泣。

在训练和比赛中,贝蒂娜都是利用牙齿和脚趾来控制缰绳。

对贝蒂娜来说,用脚为马洗澡绝非难事。

廖伟颜:闯入洋人世界的中国教练

马术比赛是比试人、马合一,极具协调性和技术性的竞技运动。而由于资金、传统、教练匮乏等原因,喧闹的马场一直都是西洋人的天下。在亚洲,马术可以算得上是项冷门运动,人们也更鲜见到勇敢非凡的中国女子闯入这“洋人的世界”。而廖伟颜却打破了这一历史性的沉默,成为华人女性中考取英国马术协会教练认证(BHSAI)的第一人。

廖伟颜的父亲廖来福先生是中国香港赛马会的前骑术教练。按理说,在这样的家庭长大,廖伟颜应该从小就得到很好的骑术训练。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尽管廖伟颜回忆起来觉得童年时见到的马比见过的人还多,但由于她小时候长得又瘦又小,父亲怕她手脚力量不够,一直不容许她练习骑马。直到8、9岁的时候,倔强贪玩的廖伟颜趁家人不注意,跨上一匹名叫Happy的小马玩。那马算是品性较乖的了,但廖伟颜骑马并不安分,小马便不肯让她骑,几欲将她摔下背,吓得旁观者目瞪口呆。令人称奇的是,小廖伟颜并不害怕,反而显得乐在其中。围观者中有一位外籍教练Julia,是前港总督麦理浩的侄女,见廖伟颜操控马儿似乎有点天分,就问廖先生这个女孩是谁。Julia得悉她就是廖先生的女儿后,多番极力推荐。廖伟颜这才终于得到父亲的应允,可以学习骑马。没成想稍一学习,廖伟颜便已骑得有板有眼,父亲也就渐渐当起了她的教练。

这个女孩子很是刻苦,又颇得了父亲的遗传,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后,廖伟颜11岁就已经代表中国香港飞赴菲律宾参赛。此后,廖伟颜被中国香港赛马会保送到英国学习,从基本如料理马匹到花式策骑等,扎实学习了各项技能。负笈归来后,未满20岁的廖伟颜即取得正式马术教练资格牌照,成为当时一件罕事。很多人怀疑这个小姑娘教人骑马,驾驭力不够,但廖伟颜对这些质疑毫不在乎,她充满了自信,亦用技术证明自己的能力。

在别人看来,马术教练是份美差,既有可观的收入,又神气十足。但廖伟颜的执教生涯却没有外人想象的那般美好。日晒雨淋,风沙扑面,百般辛苦,才是其真实写照。在第一年任教时,廖伟颜便因声嘶力竭地驯马,声带过渡疲劳而导致喉咙嘶哑,只能做喉部手术治疗。这些事在廖伟颜看来都不值一提,她说,只要看到学员们渐渐上手甚至成才,就觉得付出再多也值得。

教每位学员骑马前,廖伟颜都要亲自为其物色一匹适合的良驹。她曾有一位年逾60的“学生”,为了安全起见,必须为这位老先生配一匹温顺的好马。为了确保判断正确,廖伟颜亲自试骑,在确定此马不会带给鞍上的人过强的起落感后,才把它交付于这位初学者。上马前先做热身运动、捡最少人策骑的时段、找最多树荫之处、自己先与马沟通等等点滴付出换来的是学生对马和自己的信心。

除了能吃苦之外,对马术的迷恋是廖伟颜成功的另一原因。廖伟颜的第一匹马名叫“百战百胜”,虽然它在服役之初表现平平,但经过廖伟颜的教导,在马术比赛时表现很是出色。它帮助刚出道的廖伟颜在Mini Hunter Trail的跳栏项目中获得亚军。廖伟颜对“百战百胜”也是分外用心,总是把它打扮得漂漂亮亮,将马的鬃毛扎成辫子,看起来格外优雅,这也给她的比赛加了分。廖伟颜说,“百战百胜”不仅是她的战将,也是她的密友:“有时候马比孩子更难搞,它们不能说话,一切都要靠平日观察,从而理解其身体语言。”廖伟颜时刻记得爸爸的话,只是“骑得好”并不足够,能够明白马儿想什么、要什么同样重要。有时马匹用前蹄耙地、在马房扒禾草或铺地的报纸屑,就是要告诉你它的身体开始不妥。

在中国香港这块华洋杂处的弹丸之地,马术运动一向被视为外国人的拿手好戏,富家子弟的消遣工具。近年来由于华人教练的出现,渐渐可以看见华人参加这一惊险而又高贵的运动。在中国,正有越来越多像廖伟颜这样的华人女教练正为中国的马术事业开拓一片新天地。

廖伟颜的文静气质中透出骑士的坚毅。

马术运动小知识

马术(Horsemanship)

古人为了使战马在战场上做到移动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常对马匹进行各种技巧和协调性的训练,后来就发展成为马术比赛。马术比赛需要骑师和马匹配合默契,考验马匹技巧、速度、耐力和跨越障碍的能力。现代奥运会马术比赛包括三项赛事:障碍赛、花样骑术和综合全能障碍赛(三日赛)。

盛装舞步(Dressage)

盛装舞步又称“花样骑术”,被形容为马的芭蕾舞表演。在整个骑乘过程中,人着盛装,马走舞步。骑手头戴黑色阔檐礼帽,身着燕尾服,脚蹬高筒马靴,伴着悠扬舒缓的旋律,驾驭马匹在规定的12分钟内表演各种步伐,完成各种连贯、规格化的动作。整个过程表现了骑乘艺术的最高境界,具有极强观赏价值。

赛马的最佳年龄

上一篇:换药室一周实习自我鉴定下一篇:八年级上数学教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