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因式分解第2课时

2024-06-11

143因式分解第2课时(11篇)

1.143因式分解第2课时 篇一

1.3 公式法(1)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理解多项式中如果有公因式要先提公因式,了解实数范围内与有理数范围

内分解因式的区别。重点、难点

重点: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难点:当公式中的字母取多项式时的因式分解。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复习检查:

(1)分解因式:(1)5x(x3y)23x2y3yx(2)(a+b)(a-b)=___________,这是什么运算?(3)怎样分解因式:a2b2?a2b2=(a+b)(a-b),是用平方差公式分解的,我们把它公式法。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用公式法分解因式。板书课题 二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 用平方差分解因式

(1)把公式a2b2=(a+b)(a-b)中的字母a改为2x字母b改为y得到什么样的多项式?怎样把4x2y2分解因式?,(2)把公式a2b2=(a+b)(a-b)中的字母a改为5x字母b改为样的多项式?怎样分解多项式25x292y? 43y得到什么22(3)把公式a2b2=(a+b)(a-b)中的字母a改为x+y字母b改为2y得到什么样的多项式?怎样把多项式xy4y2分解因式?

(4)把公式a2b2=(a+b)(a-b)中的字母a改为x+y字母b改为x-y+1得到什么样的多项式?怎样把多项式xyxy1分解因式? 模仿练习:

请你把公式a2b2=(a+b)(a-b)中的字母a、b任意改为数、222字母、单项式或者多项式,然后把这些多项式分解因式。通过这样的训练,你会多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更加熟练,一定要重视哟!平方差公式的识别

下面多项式是否适合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1)a2b2,(2)a2(b)2,(3)a2(b2)

师:一个多项式是否适合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怎样辨别呢? 三 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 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例1分解因式。(1)x4y4,(2)9(xy)24xy

(3)4x2(y22y1)2 综合运用平方差公式和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例2 把x3y2x5分解因式。有理数范围和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交流:怎样把a49分解因式? 估计学生会有两种想法:

一是:a49=x23(x23),二是:a49=x23(x3)x3 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

前者结果中系数没有无理数,后者结果中出现无理数。我们把前面的因式分解叫在有理数范围内分解因式,后者叫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因式分解只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4 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3 某校打算对操场的圆形跑道上铺塑胶路面,已知跑道外圆半径R=30.5m,内圆半径r=24.5m,求需要的塑胶总面积。(π取3.14,结果精确到0.1)四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P 14 练习题 1,2,3 五 反思小结,拓展提高

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关键是会识别一个多项式是否适合用公式,如果适合什么式子相同于公式中的字母a,什么式子相当于公式中的字母b。六 作业

P 17 1 B 1,2

2

2.143因式分解第2课时 篇二

1.概括故事情节;

2.理解主题思想;

3.把握人物形象及分析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4.分析环境描写;

5.品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6.品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7.赏析表现手法;

8.开放性探究表达。

(2012·福建省福州市) 阅读下文, 完成1~5题。

点燃一个冬天

游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 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 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 只有几根玉米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 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 “一连倒了这么多天, 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 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 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 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 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 然后划了根火柴。“瘟天, 还下雨, 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 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 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踏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 露出脚趾的胶鞋, 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 整整齐齐地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唉唉”地应着, 说:“放下书包, 快来烤烤, 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 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 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 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了。远处渐渐有了狗叫声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 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 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 早点回。住远一点的, 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女人也回来了, 看孩子们走远, 她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干柴。

“哟, 原来你是在弄柴, 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们放回家了, 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 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 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 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 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 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 女人做好了饭菜, 孙老师才回来, 他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 说:“看见了。他们在路边的一个草坪上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 放学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 想说什么, 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 寒风又把村庄哗哗啵啵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 下就下呗。”

“可我们没有煤了, 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 睡觉, 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 【B】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 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 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 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 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 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家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 已经有人说话了, “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 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 学生们又说:“老师, 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 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 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 她嘴里冒着热气, 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 有改动)

1.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早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们贪玩, 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天清早:学生们送来自己烧的木炭, 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2.从全文看, 孙老师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 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________、_________的好女人。

3.文中【B】处画线句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对【A】处画线句作简要点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

表层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层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题考查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故事情节, 一要锁住情节链的各个节点。这篇小说, 以时间为序, 有四个情节节点。二要注意叙述角度。这篇小说基本上是从孙老师夫妇的角度, 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叙述的。三要注意语言的简洁, 不要啰唆拉杂。

第2题考查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 需要细读文本, 从小说的具体情节和细节里, 总结出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或品质。这类考题, 有粗细两种考法:粗法只要求准确、全面地提炼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细法不仅要求提炼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 还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考生必须回答从哪个具体的情节、细节里, 看出人物具有哪种性格或品质。有的考生提炼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不够准确, 因而失分。

第3题考查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有交代时令、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主旨等作用, 需要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有的考生在答题时只写出其中的一点作用;还有的考生只写套话, 如“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 而不具体解答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或推动了下文怎样的情节发展, 这些都是分析能力不足的表现。

第4题考查品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品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既要认真琢磨这个词、句本身, 也要仔细推敲与它紧邻的上下文。当然, 还要注意表达的规范, 譬如比喻句, 一般应答成“运用了比喻修辞, 生动形象写出了……的情景, 表现了……的情感”。有的考生不注意表达的规范, 因而往往漏写了“表现了……的情感”这一关键得分点。

第5题考查品析标题的含义。在标题含义上出题, 往往意味着标题有浅深、虚实两层含义, 答题时只需要扣住标题中的关键词, 如本题的“点燃”, 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即可。有的考生只写出浅的、实的那一层含义, 写不出深的、虚的那一层含义, 理解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012·江苏省苏州市) 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1~5题。

快手刘

冯骥才

(1) 人人在童年, 都是时间的富翁。有时我待在家里闷得慌, 或者父亲嫌我太闹, 打发我出去玩玩, 我就不免要到街口, 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2) 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 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在哪儿。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 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 俗称“小碗扣球”。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 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 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 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

(3) 有一次, 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 把一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 便忍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哪, 我看见了!”“行!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 所以一口咬定。咦, 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难道球儿从地下钻到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 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 同样什么也没有!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 举在头顶上, 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 里面竟然哗哗响, 打开碗一看, 四只球儿居然又都在碗里边。四周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声。“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 单吃糖也不吃亏。”我臊得脸发烫, 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 站到人圈圈后边去。从此我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

(4) 他那时不过40多岁吧, 正当壮年, 精神饱满, 肉重肌沉, 皓齿红唇, 乌黑的眉毛像是用毛笔画上去的。他一边变戏法, 一边卖糖, 一双胖胖的手, 指肚滚圆, 却转动灵活。这双异常敏捷的手, 大概就是他绰号“快手刘”的来历。我童年的许多时光, 就是在这最最简单又百看不厌的土戏法里, 在这一直也不曾解开的迷阵中, 在他这双神奇莫测、令人痴想不已的快手之间消磨掉的。他给了我多少好奇的快乐呢!

(5) 我上中学后, 就不常见到快手刘了。只是路过那街口时, 偶尔碰见他。他依旧那样兴冲冲地变着“小碗扣球”。

(6) 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 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往昔美好的故事, 亲切的人物, 甜醉的情景, 就像鲜活的花瓣夹在书里面, 再翻开, 都变成了干枯的回忆。谁能使过去的一切复活?那去世的外婆, 不知去向的挚友, 妈妈乌黑的卷发, 久已遗失的那些美丽的书, 那跑丢了的绿眼睛的小白猫……还有快手刘。

(7) 高中二年级, 我回家度假。一天, 在离家不远的街口看见十多个孩子围着什么又喊又叫, 走近一看, 心中怦然一动, 竟是快手刘!他依旧卖糖和变戏法, 但人已经大变样了。十年不见, 他的模样接近了老汉。他分明换了一双手!手背上青筋缕缕, 指头绕着一圈圈皱纹, 像吐尽了丝而缩下去的老蚕……他抓着两只碗口已经碰得破破烂烂的茶碗, 笨拙地翻来翻去;那四只小红球儿一会儿没头没脑地撞在碗边上, 一会儿从手里掉下来。他的手不灵了!孩子们叫起来:“球在那儿呢!”“在手里哪!”“指头中间夹着哪!”

(8) 我也清楚地看到, 快手刘在扣过茶碗的时候, 把地上的球儿取在手中。这动作缓慢迟钝, 失误就十分明显。孩子们吵着闹着叫快手刘张开手, 快手刘的手却攥得紧紧的, 朝孩子们尴尬地掬出笑容。这一笑, 满脸皱纹都挤在一起, 好像一个皱纸团。他几乎用请求的口气说:“是在碗里呢!我手里边什么也没有……”

(9) 当年神气十足的快手刘哪会用这种口气说话?这些稚气又认真的孩子们偏偏不依不饶, 非叫快手刘张开手不可。他哪能张手?手一张开一切都完了。我真不愿意看见快手刘这副狼狈的、惶惑的、无措的窘态, 多么希望他像当年那次———由于我自作聪明, 揭他老底, 迫使他亮出个捉摸不透的绝招, 小球突然不翼而飞, 呼之即来。如果他再使一下那个绝招, 叫这些不知轻重的孩子们领略一下名副其实的快手刘, 瞠目结舌多好!但他老了, 不会再有那花好月圆的岁月年华了。

(10) 我走进孩子们中间, 手一指快手刘身旁的木箱说:“你们都说错了, 球儿在这箱子上呢!”孩子们给我这突如其来的话弄得莫名其妙, 都瞅那木箱。就在这时, 我眼角瞥见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球在哪儿呢?”孩子们问我。快手刘笑呵呵地翻开地上的茶碗说:“瞧, 就在这儿啊!怎么样, 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 这糖是纯糖稀熬的, 单吃糖也不吃亏。”

(有改动)

1.小说第 (3) 段画线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快手刘怎样的心理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第 (6) 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第 (10) 段中, “我”为什么要转移孩子们的视线, 让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两句话都是快手刘完成戏法后说的, 请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 结合全文比较分析。

(1) “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 单吃糖也不吃亏。”

(2) “怎么样, 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 这糖是纯糖稀熬的, 单吃糖也不吃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用较多的文字写了快手刘的“不灵”和失手, 为什么还以“快手刘”为题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课时

【专题强化】1. (1) (1) 懂得泥土和种子有脾气, “不要拗”; (2) 与牛相遇时虔敬地后退避让; (3) 不对草们痛下杀手; (4) 误斩蚯蚓后深感内疚; (5) 撒些苞谷给麻雀作犒赏; (6) 用粪滋补泥土; (7) 剔除泥土里的瓦块、砖头; (8) 拾起米粒和碎馍, 吹一下就填到嘴里。 (2) 运用比喻修辞, 将父亲比作逡巡的士兵,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清除田间杂物时认真、仔细的神情。 (或:运用拟人手法, 赋予泥土、小动物以人的情态, 活泼生动, 富有情趣。) (3) 父亲不嫌脸上的泥巴脏, 反而将其当做农人的一种荣耀。父亲脸上的泥巴也是土地对父亲的一种特别的奖赏。这句话表现了父亲对泥土的无比尊重之情以及他和土地之间如同兄弟、邻居一样的亲密关系。 (4) (1) 点出文章的中心; (2) 丰富文章的内容, 增强文章的诗意; (3) 深化作者的感情。 (5) 大地上的一切都是泥土给的, 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地上的农人更具有淳朴宽厚、钟情于土地、热爱劳作的优秀品质;向泥土致敬, 就是向滋养我们的土壤和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致敬。2. (1) 动物的眼泪是最真诚的。老猫能坦然接受大限将至的事实, 只是用“一滴永远的泪珠”向人们告别, 而把最后的痛苦由自己远远地带走。 (2)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一滴泪”比作“琥珀”,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猫离别时的不舍与痛苦, 也写出了“我”看见老猫的泪水后, 无比震惊和痛苦的心情。 (3) 老猫在“我”家活了一生, 而家里所有的人却怕它在家里终结生命, 所以希望它能够自己离开。当老猫感知到它的大限将至时, 只留下一滴泪, 就自己走了。通过对比, 体现了人的冷酷无情。

第2课时

【典题诊断】1.孙老师夫妇为学生们生火, 学生们烤火取暖。孙老师的女人担忧没有足够的燃料过冬, 孙老师却不在意。2.对学生关怀备至;勤劳顾家;理解丈夫3.突出山村冬天天气严寒, 为下文写学生们雪中送炭作了铺垫, 也衬托了学生们这种行为的感人。4.这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学生们围在火堆边烤火时欢快的情景, 侧面表现了孙老师对学生的爱。5.学生们送的木炭能满足孙老师夫妇一个冬天取暖的需要。爱心使孙老师夫妇和学生们在寒冷的冬天里感到温暖。 (或:孙老师用爱温暖着学生, 而学生也用真挚的爱回报老师, 使寒冷的冬日充满暖意。)

3.山雀第2课时 篇三

建昌实验小学 王敏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巩固第一课时所学字词,会写本课6个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动物的兴趣。4.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意识。

重点难点

1.抓住山雀说的话,联系上下文,读懂“我”猜想的依据。2.体会作者是怎样仔细观察山雀并产生丰富的想象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指导书写

师: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许多生字和词语朋友。还记得他们吗?瞧,他们来了。

1.示词语花篮(指名读,男女生读,开火车读)

师: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的非常好!这节课还有几个要求我们会写的字宝宝在等着我们!2.出示我会写

指名读生字 观察字形

师:好,孩子们现在仔细观察这些字,看看哪个字比较难写,提醒咱们的小伙伴怎样写才能把这些字写的既正确又美观呢? 教师范写 学生写字 评价

二、导入课文 激发兴趣

孩子们,上学课我们还认识了两只可爱的小山雀,相信大家都很喜欢他们,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对山雀做进一步的了解。齐读课题 再次看到这个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指导学习课文(1—3自然段)

师:文中的我和山雀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在读文之前先让我们看一下自学提示

(1)出示自学提示一:

1.自由读课文1一3自然段,找出作者观察到的山雀是什么样的?

2.通过上下文找出作者是按什么的顺序观察山雀的?

3.找出被 “我”拘禁的山雀面对危险有哪些表现?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汇报交流

师:大家自学的怎么样呢,下面我们我们来交流交流!师:作者观察到的山雀长什么样呢? 指名汇报(这两只山雀都是瓦灰色的,白色的两颊鼓鼓的,面有几个黑斑。)师:从这句话中我们能看出作者抓住了山雀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学生汇报(颜色特点)

师:是啊,作者观察的多仔细啊,他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自由汇报 师:这样的顺序叫由远到近

(3)出示插图,创设情境。

1.师:在远处用望远镜观察到这两只山雀在树干上找虫子吃,走到近处“我”用手掌把其中一只堵在了树洞里,被我堵住的这只山雀对突如其来的危险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学生汇报

师:是啊,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小山雀怕极了,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一读,体会小山雀的恐惧。

师:一动不动,纹丝不动,像死了似的,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 学生汇报

质疑:小山雀真的死了吗? 他是在(装死),师:想一想当我们遇到危险时,总是会很害怕很慌张?而山雀不是一味的害怕而是选择了用装死来迷惑文中的“我”。质疑:为什装死呢?

引导:小山雀的举动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机灵可爱)读一读。指导朗读

过度:被拘禁的小山雀,他自己除了用装死来面对,别无选择,那么此时那只自由的山雀又是怎么做的呢?

(二)指导学习课文(4—13自然段)(1)出示自学提示二:

1.默读课文第4——13自然段,要求用“——”画出自由的山雀说的话,用曲线画出拘禁中的山雀说的话。

2.小组合作探究面对危险的时候,自由的山雀是如何帮助它的伙伴的?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汇报交流

师:当危险降临的时候,自由的山雀,完全可以独自逃离,可是他是怎样做到的呢? 指名汇报

师:是啊,他选择了想办法救自己的伙伴。谁来说说他是怎样帮助自己的伙伴的? 自由汇报

师:是的,此时的他应该是在劝告他的朋友吧!

指导朗读

师:文中的我没有被自由的山雀引走,还是站在原地,此时自由的山雀又是怎样应对的?

指导朗读

(3)引导学生在读中质疑,并以小组形式合作探究。

师:为什么前面写另一只山雀“劝告”它的朋友,后面又“警告”呢? 小组汇报(4)分角色朗读山雀的对话。

师:多么精明的小山雀啊,可是文中的我早已看出了他们的想法,一直不肯离去,过了很长时间,他们终于忍不住了,又说了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读读山雀的话。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山雀紧张、着急而又无奈的心情,从而体会山雀关心同伴的感情,感受山雀的可爱。

(5)师:山雀真的会说话吗?课文中出现的这些山雀的对话是哪来的?

汇报:是作者的想象 板书:想象

引导:作者这样丰富的想象师源于作者的(认真观察)板书:观察

(6)组织讨论:看看文中的“我”是根据什么猜想到这两只山雀的对话内容的?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自由汇报

四、拓展练习

师:不止小山雀,其实许多动物都是通过叫声以及动作来代表语言,向同伴或人类表达它们的想法。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几个新朋友,根据它们的叫声动作,猜一猜它们在想什么,会说什么?,五、总结课堂。

1、如果你在小山雀面前,你想对小山雀说些什么?

2.我们能看出作者对动物的板书:喜爱。作者喜欢小山雀,老师也喜欢,你们喜欢吗?那喜欢它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它呢?不光要保护山雀,大自然的其它动物我们也应该爱护。2.通过学习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老师也想送给大家一句话:在困难时能相互帮助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六.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想想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根据它们的叫声动作,猜一猜它们在想什么,会说什么?把自己的猜想写下来。

七.板书设计

5山雀

样子

装死

课时分配说明 观察

想象

4.《秋天》第2课时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规范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背诵课文。

3、能够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教学重点:

1、会写4个生字:“了、子、人、大”。

2、继续背诵课文,练习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学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出示卡片。(教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用时:8分钟)

1、引导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2、检查背诵情况。

二、学习生字。(用时:16分钟)

1、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

2、教师引导观察生字的字形特点。

3、教师重点指导生字。

4、教师范写。

5、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口头造句。(用时:8分钟)

1、出示课文中带有“一会儿”的原句。

2、指导说说有什么事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进行。

3、指导用“一会儿……一会儿……”练习说话。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用时:8分钟)

1、今天我们学习了《秋天》,你喜欢秋天吗?看到这么美的秋天的景色你想说点什么?

2、回家后请把你眼中的秋天画出来,然后拿来让我们共同感受美丽的秋天。

五、总结全课,深化认识。(用时:5分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把范写指导贯穿学生书写的整个过程。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指导书写必须细致。不仅要从整体上观察生字的结构,还要对笔画的占格位置、正确笔顺、生字的大小,甚至笔画从哪里起笔,怎样收笔也要进行提醒。在学生沉浸在秋天美景意犹未尽之时,设计了让学生“用手中彩笔画出心中最美的秋天”这一环节,在读、说、画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

5.第2课时 抽屉原理 篇五

抽屉原理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抽屉原理”的一般形式;采用枚举法及假设法解决抽屉问题,通过分析、推理,理解解决这一类“抽屉问题”的一般规律。

2、经历“抽屉原理”的推理过程,体会比较的学习方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自主学习

自学内容:课本第71页的例2,练习十二第2、4题。自学要求:边学边记,认真完成“合作探究”。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抽屉原理例1,我们利用什么方法得出了什么结论?谁能来举例子说明?

生:6个鸽子飞进5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2只鸽子为什么? 生:假设先每个鸽笼放一只,还剩下一只不管放进那个笼子里,总有一只鸽笼会飞进2只。6÷5=1(只)…1(只)师:我们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呢?

生:只要物体数比抽屉数多1,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2个物体。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看来我们的思维已经被激活,可以进入新课的学习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抽屉原理的例2 出示第72页例2的主题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二、引导建构,探究新课

出示合作探究题。

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几本书?

2、3、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几本书?

3、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几本书?

4、你能用算式表示以上过程吗?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做好汇报的准备;

2、学生汇报;其他学生倾听、补充、质疑、评价等;教师适时补充、点拨、板书等。

生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如果每个抽屉里先放2本,还剩1本,这本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

板书:5本 2个 2本…… 余1本(总有一个抽屉里至有3本书)

7本 2个 3本…… 余1本(总有一个抽屉里至有4本书)9本 2个 4本……

余1本(总有一个抽屉里至有5本书)师:2本、3本、4本是怎么得到的?生答完成除法算式。

5÷2=2本……1本(商加1)7÷2=3本……1本(商加1)9÷2=4本……1本(商加1)师:观察板书你能发现什么?

生1:“总有一个抽屉里的至少有2本”只要用 “商+ 1”就可以得到。师:如果把5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生:“总有一个抽屉里的至少有3本”只要用5÷3=1本……2本,用“商+ 2”就可以了。

生:不同意!先把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每个抽屉里先放1本,还剩2本,这2本书再平均分,不管分到哪两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不是3本书。

师:到底是“商+1”还是“商+余数”呢?谁的结论对呢?在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

交流、说理活动:

生1:我们组通过讨论并且实际分了分,结论是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不是3本书。

生2:把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每个抽屉里先放1本,余下的2本可以在2个抽屉里再各放1本,结论是“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

生3∶我们组的结论是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用“商加1”就可以了,不是“商加2”。

师: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吧?那么怎样才能够确定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个物体呢?

生4:如果书的本数是奇数,用书的本数除以抽屉数,再用所得的商加1,就会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商加1本书”了。

师:同学们同意吧?

如果有125本书放在2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几本书?还能用枚举法吗?

生:用假设法最好

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观察发现。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上,2本、3本、4本是怎么得到的呢?

师:同学们的这一发现,称为“抽屉原理”,“ 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

3、归纳整理:

把多于kn个物体任意放进n个空抽屉里,(k 是非0自然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进

()个物体。

解决“抽屉原理”的步骤是:找出“抽屉数”和“分放的物体数”;物体数÷抽屉数=商……余数;至少数=商+1。

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关键的必须知道什么是抽屉,什么是待分的物体。下面我们应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练习反馈,评价反思

目标达成

独立完成后,说出思考过程。1、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2、张叔叔参加射击比赛,5次的成绩是41环,那么张叔叔至少一次的成绩不低于9环,为什么?

3、师:我这里有一副扑克牌,去掉了两张王牌,还剩52张,我请五位同学每人任意抽1张,听清要求,不要让别人看到你抽的是什么牌。请大家猜测一下,同种花色的至少有几张?为什么?

生:2张/因为5÷4=1…1 师:先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测:举牌验证。

师:如有3张同花色的,符合你们的猜测吗? 师:如果9个人每一个人抽一张呢?

生:至少有3张牌是同一花色,因为9÷4=2…1

巩固提升 1、17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里,至少有一个文具盒放几枝?

2、六年级152人到常青农庄春游,安排捉鱼、攀爬、赶猪入笼三项活动,每位同学至少参加一项活动,参加相同活动种类最多的学生至少有多少人?

3、幼儿园有80个小朋友,各种玩具有330件。把这些玩具分给小朋友,是否有人会得到5件或5件以上的玩具?

四、全课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 抽屉原理

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有2枝铅笔

(4,0,0)

(3,1,0)

(2,2,0)

(2,1,1)

4÷3=1……1

1+1=2

6.《印度》精品教案(第2课时) 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读图分析印度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

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和对农业的影响以及采取的措施。知道印度实施的两次“绿色革命”的目的和结果。知道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及分布。2.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及资料分析、归纳印度的气候、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印度的气候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教学重点】

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印度的两次“绿色革命”。【教学难点】

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资料了解、视频体会、活动归纳、教师讲解。【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复习提问: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印度)

印度不但人口众多,而且水旱灾害频繁。那么如何在严峻的形势下解决粮食问题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印度的气候与农业之间的关系。

二、新课学习

(二)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 1.气候类型

读图,说一说印度所在的温度带。(印度绝大部分位于热带和亚热带)读图,说一说印度属于什么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2.气候特点

读图,分析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全年高温,一年分明显的旱、雨两季)旱季:

读南亚1月风向图及教材33页课文内容,回答问题。时间→每年10月~次年5月

风向→东北季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特点→气流干燥,降水稀少 雨季:

读南亚7月风向图及教材33页课文内容,回答问题。时间→6~9月

风向→西南季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特点→气流湿润,降水丰沛 3.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印度为什么水旱灾害频繁?(主要原因是西南季风不稳定)风力强盛,来得早,退得晚→雨季长,降水多→水灾 风力太弱,来得晚,退得早→雨季短,降水少→旱灾 4.粮食生产

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

阅读教材34页的材料——两次“绿色革命”,回答问题。第一次“绿色革命”时间:20世纪60年代

结果: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使土地退化严重,粮食增产潜力减弱。第二次“绿色革命”时间:2004年开始

结果:不仅明显提高了粮食产量,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印度的“绿色革命”能给我们的农业生产带来什么启示?(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不要忘记注重生态环境)拓展延伸:水旱灾害频繁对农业的危害 视频:印度洪灾重创农业重镇

视频:持续干旱 印度部分地区农业绝收 拓展延伸:治理水旱灾害的措施

(南方修建水池、水井;北方修筑水渠;实施北水南调工程)拓展延伸:经济作物

印度的经济作物主人有棉花、黄麻、茶。拓展延伸:经济作物的分布

读图,说一说印度棉花、黄麻、茶的分布地区。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黄麻:恒河下游地区、茶:东北部低山坡上。加尔各答形成麻纺织工业中心,孟买形成棉纺织工业中心。)

活动:运用材料,分析印度粮食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1.对照两幅地图,指出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区的主要地形。

(水稻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岛东北部、沿海平原;小麦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恒河上游。)

拓展延伸:粮食作物的分布与饮食关系

(印度沿海地区:水稻——咖喱炒饭;印度的北方:小麦——薄面饼“恰巴提”)

2.推测水稻和小麦分布区的气温差异。

材料:小麦喜温凉气候,比较耐旱。水稻属于喜温喜湿作物,生长期间需要有充足的水分供给。

(根据水稻和小麦的生活习性,可以推测水稻分布区的气温高于小麦分布区。)

3.对照两幅地图,说出印度水稻和小麦主要分布区的年降水量差异。(水稻分布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1000~2000mm,小麦分布区的年降水量多在500~1000mm。)【课堂练习】

1.印度的“绿色革命”针对的是(A)A.农业 B.工业 C.服务业 D.政治

2.印度农产品产量大,而出口量却很少,其原因是(D)A.工业发达,农业原料消耗多 B.畜牧业发达,饲料需求量多 C.自然灾害频繁,农产品产量不稳定 D.人口众多,消耗农产品

3.印度大部分地方属于什么气候(B)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4.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是(A)A.水稻和小麦 B.玉米 C.青稞 D.小麦

5.有关印度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D)A.印度的气候类型均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B.印度大部分地区终年高温多雨

C.印度大部分地区旱季吹西北风,雨季吹东南风 D.印度大部分地区旱季吹东北风,雨季吹西南风 6.给印度带来降水的是(A)A.西南季风 B.东北季风 C.东南季风 D.西北季风 【课堂小结】

我们学了什么?(印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由于这种气候使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印度对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解决粮食问题,印度实施了两次“绿色革命”,并取得一定成效。)【作业布置】

1.印度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2.印度为什么水旱灾害频繁?

3.说一说印度两次“绿色革命”的结果。【板书设计】

印度(第2课时)

(二)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

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粮食生产 【教学反思】

7.空竹教案.第2、3课时 篇七

授课教师:郭书房

授课地点:操场

时间:2014年9月 24 日 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抖空竹,使学生对抖空竹这一民间体育项目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初步掌握抖空竹的“起范”的技术要领。

3、锻炼学生的协调性及灵活性,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内容:学习抖空竹 教学重点:空竹上杆动作

教学难点:上杆后平衡调整技术

一.开始部分: 课堂常规:

1.体育委员集合站队。

2.检查服装,报告人数。

3.教师宣布本课学习内容及达成目标。

●●●●●●●●

●●●●●●●●

◆◆◆◆◆◆◆◆

◆◆◆◆◆◆◆◆

要求:做到快、静、齐。

二、准备部分:

1、慢跑两圈 ●●●●●●●● ▲

●●●●●●●●

要求:跑步过程中不得讲话,掉队,注意安全。

2、徒手操8节2×8拍(1)扩胸运动(2)振臂运动(3)体转运动、(4)俯背运动、(5)正压腿运动、(6)侧压腿运动、(7)活动手腕脚踝、(8)膝关节运动、教法:教师带领做。学法:认真模仿教师动作。要求:精神饱满,动作舒展有力度。

三、基本部分:

(一)、器材的使用和要求。1.抖竿:(1)长度:35cm-40cm

(2)直径:1cm-1.3cm

2.抖绳::(1)规格:18支纱——24支纱,纯棉线绳

(2)使用长度:以本人双臂伸展开从虎口至虎口的长度为标准长度。

(量长短口诀:抖空竹用棉线,平展双臂量长短,左虎口到右虎口,两竿悬在虎口边。)

3.皮碗:橡胶空竹是以台湾引进的技术,多为双轮空竹,最大的好处不受到场地和时间限制,不发声不扰民,使用皮碗空竹特别安全,尤其是对初学者和小学生。

4.系绳方法:先将线绳的两端打个死结(小疙瘩),然后盘个活套,套在杆头:绳放槽内,拉紧系牢。

5.握竿方法:双手呈握拳式,大姆指压在竿的上面。竿的后端露出手撑外约一厘米。

6.抖空竹的要领和平衡方法:

(1)基本要领:特别是对初学者尤为重要。

口诀:一对正,二对齐,右手用力向上提,左手配合不用力。必须牢记,有三种启动法1.滚动拉提启动法2.原地提拉启动法3.定位手旋启动法。

(2)掌握平衡时关键,细心观察空竹,不能出现前后翘起的现象,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要用右手绳及时调整,将空竹始终保持平衡。(3)学会三种启动法:

a.滚动提拉启动法

b.原地提拉启动法

c.定位手旋启动法

(二)、教学过程: 1.教师讲解技术要领并示范 学习“抖空竹”的“起范”技术

(1)教师讲解并示范“起范”技术要领,使学生明确用力方向。要领:两脚并拢,两手持抖杆将空竹置于脚前,首先向右侧拉动空竹,然后向左侧拉动空竹,当空竹滚动到左肩垂直面时,右手迅速向上提拉空竹,左手顺势放送,使抖绳与空竹中轴磨擦,从而使空竹旋转起来。

重点:抖绳在拉动中要绷直 难点:左右手的收放配合

注意:空竹轴面的方向(有轴的只能像一个方向运转),用力方向和发力手,左右手收放的协调配合。

(2)地面平稳拉绳滚动空竹,找动作感觉。(3)“起范”练习

发力手借助滚动的速度惯性顺势提拉后,左右手协调配合抖动。2.学生集体练习(1)学生自主练习(2).分组练习

(3).找两名练习好的同学示范(4).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易犯错误:A 左右手配合不协调

B 抖绳没有绷直 C 空竹左右晃动 纠正方法:

A 两臂放松,上臂靠近身体,两小臂上下拉绳 B 注意收放抖绳时机

C要让空竹的轴面始终朝向练习者身体 D找做的好的同学表演。要求:(1)仔细观察

(2)说说你的发现,有什么优点或者有什么缺点?(3)互相帮助

3、学生进行巩固性练习。

四、小组进行小比赛

1、看看那个组抖的最好,不会的有几个。

2、完全掌握三个动作的同学有几个。

五、结束部分:

1、放松整理

2、小结下课

3、布置课后作业

第3课时

授课教师:郭书房

上课地点:操场 时间:2014年10月 9日 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抖空竹,使学生对抖空竹这一民间体育项目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初步掌握抖空竹的“起范”的技术要领。

3、锻炼学生的协调性及灵活性,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内容:复习抖空竹 教学重点:空竹上杆动作

教学难点:上杆后平衡调整技术 一.开始部分: 课堂常规:

1.体育委员集合站队。

2.检查服装,报告人数。

3.教师宣布本课学习内容及达成目标。

●●●●●●●●

●●●●●●●●

◆◆◆◆◆◆◆◆

◆◆◆◆◆◆◆◆

要求:做到快、静、齐。

二、准备部分:

1、慢跑两圈 ●●●●●●●● ▲

●●●●●●●●

要求:跑步过程中不得讲话,掉队,注意安全。

2、徒手操8节2×8拍(1)扩胸运动(2)振臂运动(3)体转运动、(4)俯背运动、(5)正压腿运动、(6)侧压腿运动、(7)活动手腕脚踝、(8)膝关节运动、教法:教师带领做。学法:认真模仿教师动作。要求:精神饱满,动作舒展有力度。

三、基本部分:

(一)、教学过程: 教师讲解技术要领并示范

1.学习“抖空竹”的“起范”技术

(1)教师讲解并示范“起范”技术要领,使学生明确用力方向。要领:两脚并拢,两手持抖杆将空竹置于脚前,首先向右侧拉动空竹,然后向左侧拉动空竹,当空竹滚动到左肩垂直面时,右手迅速向上提拉空竹,左手顺势放送,使抖绳与空竹中轴磨擦,从而使空竹旋转起来。

重点:抖绳在拉动中要绷直 难点:左右手的收放配合

注意:空竹轴面的方向(有轴的只能像一个方向运转),用力方向和发力手,左右手收放的协调配合。

(2)地面平稳拉绳滚动空竹,找动作感觉。(3)“起范”练习

发力手借助滚动的速度惯性顺势提拉后,左右手协调配合抖动。2.学生集体练习(1)学生自主练习(2).分组练习

(3).找两名练习好的同学示范(4).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易犯错误:A 左右手配合不协调 B 抖绳没有绷直 C 空竹左右晃动 纠正方法:

A 两臂放松,上臂靠近身体,两小臂上下拉绳 B 注意收放抖绳时机

C要让空竹的轴面始终朝向练习者身体 D找做的好的同学表演。要求:(1)仔细观察

(2)说说你的发现,有什么优点或者有什么缺点?(3)互相帮助

3、学生进行巩固性练习。

(二)、学会三种启动法:

a.滚动提拉启动法

b.原地提拉启动法

c.定位手旋启动法

四、结束部分:

1、放松整理

2、小结下课

3、布置课后作业

8.143因式分解第2课时 篇八

1.知识与技能: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设想、移民、破碎、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通过联系实际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地球上,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样的?你了解多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呢?快打开课本读一读吧!

二、初读,自学生字词

1.划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注意:“赐”是平舌音,“矿”、“慷”、“贡”是后鼻音,“滥”是前鼻音。2.自读生字,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三、细读,理清层次

1.细读课文,思考、回答: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2)这篇课文怎样划分段落? 2.讨论分段。

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这篇课文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五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地球的外部形态。第二段(第二自然段)讲地球的面积。第三段(第三、四自然段)讲地球的资源。

第四段(第五至八自然段)讲地球与人类的关系。第五段(第九自然段)讲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裹着、渺小、矿物、恩赐、慷慨、贡献、滥用、威胁、目睹

二、精讲课文

1.精讲第一段。

(1)这一段课文主要写什么? 这一段课文主要写地球的美丽、可爱。(2)从哪里可以看出地球的美丽可爱?

(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

(3)课文把地球比作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你是怎样理解的? 地球孕育了人类,人类离不开地球,这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地球与人类不可分离的关系。

(4)朗读指导:用赞美的语气朗读这一段课文。2.精讲第二段。

(1)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这一段写地球面积很小,人类活动的范围更小。(2)是用什么方法说明的? 数字说明、比较说明。3.精讲第三段。

(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们对地球的破坏?

从三个方面:一是不加节制的开采矿产资源;二是随意破坏自然资源;三是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药品。

(2)这样做的后果如何?

这样做不但使人类所需要的资源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如气候恶劣、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从而使土地荒漠、粮食减产、空气污染等,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

4.精讲第四段。

(1)为什么说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科学家已经证明,在茫茫宇宙中,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到火星或月球去建造移民基地,也仅仅是科学家的设想。所以说如果“只有一个”的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将别无去处。

(2)课文第五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5.精讲第五段。

(1)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这一段有两句话。

第一句讲的是只有一个。如果它被破坏了,或者不合理利用它的资源,我们将无法生存。

第二句讲的是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2)这两句话之间是什人关系?

前一句是讲原因,后一句是讲结果,是因果关系。(3)这一段课文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内容,揭示课文中心。

三、作业布置

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结合生活实际,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设想、移民、破碎、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通过联系实际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年,《时代周刊》年评选的新闻人物是地球。为什么地球会被评为新闻人物?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后,或许你会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同桌间互相纠正读音。

2.请说一说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即时点评。)

三、讲读课文第1—2自然段

1.你们看到过宇宙中的地球吗?每天我们都与她亲密接触,相依相伴,却无法看清她的全貌。宇航员叔叔在太空中为我们拍下了地球的照片,我们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图片。)

2.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星球?(学生自由发言。)

3.地球外面裹着一层“纱衣”,其实就是大气层,它使地球看上去朦朦胧胧的,更加可爱。课文中也有一段是描写地球外貌的,快速读课文,找一找。

出示: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但是,地球又是一个半径只有6300多千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庙海洋中,就像一叶扁舟。

4.课文第1、2自然段还介绍了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1)表面积只有5.1亿平方公里。(2)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

(3)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

5.小结:就是这样一个星球,却养育了我们全人类,养育了世间的万物,真是太伟大了!

四、讲读课文第3—4自然段

1.地球是无私的,她向人类慷慨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广袤的沃土,长出金灿灿的粮食和白生生的棉花;纵横的山脉,生长了茂密的森林,贮藏着丰富的矿产;还有江河湖泽、大洲大洋„„人类的祖先在这颗星球上劳动生活,繁衍生息,并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地球最终得到的回报又是什么呢?

2.学生读课文回答:人类不加节制地开采矿产资源,无节制地滥用自然资源、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使生态失去平衡。

3.小结: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老师感到很痛心。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合理利用,她是可以不断为人类作贡献的。但由于人类的肆意破坏,已经使地球千疮百孔,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出示恩格斯的格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当中,对于每一次这关的胜利,自然界都会进行报复的。)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5—7自然段

1.可是恩格斯的提醒并没有使所有的人警醒,他们还不以为然,总认为(引读出示:“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2.到底能不能移居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第6、7自然段,找一找答案。(1)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2)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月球上修建移民基

地。但是,这还只是设想,要实现起来很难很难,这些设想即使实现了,也是遥远的事情。再说,到了那个时候,能去火星和月球居住的人也只是很少一部分。绝大多数人怎么办呢?

3.小结:是呀!如果地球被我们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所以作者才说(引读:只有一个地球。)

二、讲读课文第8—9自然段

1.引读宇航员的话。

出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2.小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但好在现在醒悟还不算太晚,我们还有希望。我们有能力也有责任去保护地球,所以我们要(引读: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三、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地球妈妈和她的儿女们说说,请你们用一句话说出你的最深感受,句子可以是抒情的、感叹的、赞叹的、呼唤的„„

四、作业布置

9.高一语文必修3第2课时 篇九

第二学时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掌握以下重要的通假字,实词,句式,能够通畅翻译文章中几个句子。【知识结构】通假字 词类活用 句式归类翻译【学习过程】 一.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二.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2)七十者衣帛食肉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宾语前置未之有也

四.意动用法王无罪岁

1、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树之以桑B.以五十步笑百步

C.请以战喻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为王宫2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3下面画线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1)天下之民至焉(2)鸡豚狗彘之畜(3)树之以桑

(4)未之有也(5)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②⑤/ ③/ ④B.①③⑤/ ②/ ④

C.①②④/ ③⑤D.①②⑤/ ③④

5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

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实战演练】1.默写不违农时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未之有也。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数(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2)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4)数.罟不入洿池发(1)百发.百中(2)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4)野芳发.

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直(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3)系向牛头充炭直.

兵(1)非我也,兵.也(2)穷兵.黩武(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4)草木皆兵.

胜(1)驴不胜.怒,蹄之(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5)予观夫巴陵胜.

状,在洞庭一湖3.分析下列句子句式特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或„„或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直„„耳,是„„也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是何异于„„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课堂小结】1.文言现象归类。

2.语言论证艺术。

10.《语文园地八》第2课时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书写规范汉字,认识两种新笔顺规则。

2.能有节奏地朗诵古诗,了解古诗所表达的大意,激发对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两种新笔顺规则:先中间后两边,先外后内。

2.能正确朗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学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教师)

2.生字卡片。(学生)

教学过程:

书写提示

一、认识汉字“小、水、月、问”。

1.师出示第八单元会写字卡片,抽读汉字,重点抽查“小、水、月、问。”

2.课件演示“小、水、月、问”四个汉字笔顺。

3.说说上面四个汉字共有几画。

二、学习“小、水、月、问”的笔顺规则。

1.观察课件中“小、水”两个汉字的书写笔顺,先中间后两边。

2.按此规则,学生在书中田字格练习书写“小、水”。

3.同法指导学生“月、问”。强调笔顺规则:先外后内。

日积月累

一、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好听的古诗,你们想听吗?

二、学习。

1.多媒体课件播放《风》,引导学生欣赏。

2.老师范读。

3.请学生认真观察图,互相说说图中画的是哪句诗的景物?

4.引导学生借助拼音,把诗读顺、读熟。

5.学生尝试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6.教师抽查。

7.教师学生评议,纠正个别读错的字音。

8.教师引导学生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将你今天的收获讲给你喜欢的人听。

2.课外阅读。和爸爸妈妈一起读《春节童谣》。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夯实语言的基础,将学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系统化,强调“学以致用”,而更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时,我让学生进行小组间互相交流,展示识字成果,交流识字体会,体验识字的乐趣。这样,就能引导孩子们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汉字,在生活中主动识字,主动运用语文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

11.7菩萨兵(第1第2课时) 篇十一

本课共2课时 第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故事。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会用“尽心尽力”造句。

3、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初步体会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生词。了解课文大意。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长征吗?(教师简述红军长征背景)

2、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一个在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军爱民的感人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过渡:刚才同学们提出了“什么是菩萨兵?”、“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等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一读课文,看能否从课文当中找到答案。

1、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遇到生字多读几遍,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打个“?”。

2、读后检查,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看课文当中的生字词。

(1)出示词语。

藏族 一段 同胞 朱德 翻译 糊涂 怨不得平平展展

春耕 播下 菩萨 糟蹋 挨饿 地区 不饶人 尽心尽力

(2)指名读,相机正音。提醒:“藏族”两个均为平舌音;“菩萨”、“糟蹋”、“糊涂”第二个字均要念轻声;“饶”声母为r;多音字“挨”在“挨饿”中读?并用另一个读音组词。

(3)开火车读,齐读。

(4)用“尽心尽力”造句。

3、理解词意。

(1)本课的词语中,你有哪些不理解的?

(2)讨论交流,相机介绍解决方法:查字典、向别人请教、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过渡:同学们,扫清了以上阅读障碍,老师相信你们能把课文读得更好。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指导朗读长句。(师生评议)

2、指导分段。

全文一共有几个大段?各段说了些什么?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藏族同胞由于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对红军的到来非常害怕,躲进了深山。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讲朱德总司令急藏族同胞所急,请翻译去动员藏族同胞回来,在未果的情况下,总司令怕耽误了春耕的大好时机,决定帮助藏族同胞抢种。

第三段(第6、7自然段):讲总司令在第二天召开了春耕动员会,会后与战士们一起参加了春耕。

第四段(第8、9自然段):讲春耕行动深深地感动了藏族同胞,他们赞颂朱总司令率领的红军是“菩萨兵”。

四、学习课文第1、9自然段

(一)学习课文第9自然段

过渡:通过朗读,我们知道“菩萨兵”这个题目出自文中的一句话,请同学们快速地找出来。

1、学生自由读,划出文中的句子。

2、交流出示:他们说:“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1)“菩萨一样的司令”是谁?“菩萨一样的兵”是谁?

(2)是谁这样称呼他们的?

(3)指导朗读:藏民们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注意读出感激的语气)

(二)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过渡:藏民们原来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交流: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

(1)抓住“一„„早就„„”等词语体会藏民的害怕。

为什么害怕?想象反对军队是如何对待藏民的。

(2)朗读体会。

3、教师小结:藏民们原来是如此害怕军队,可是后来又称红军是菩萨兵,藏民们的态度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五、作业

1、搜集1-2个有关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

2、朗读课文。板书:

7菩萨兵

躲---找---帮---回

7菩萨兵

本课共2课时 第2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理解朱德总司令的话,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明白藏民们将红军称为菩萨兵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理解朱德总司令的话,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明白藏民们将红军称为菩萨兵的原因。

难点:理解“要让我们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七课,学生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告诉大家,文中谁将谁称为“菩萨兵”?

二、前后对比,质疑问难。

1.你是从文中哪儿知道“藏民们将红军称为菩萨兵”的呢?找找看。

(1)出示:他们说:“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齐读

(2)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是怎样的呢?(心地善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处处为他人着想。)

2.是的,藏胞认为红军像菩萨一样,心地善良,大慈大悲,有一颗仁爱之心。那一开始,他们是这样认为的吗?再找找看,藏胞得知又有军队来,有什么反映?

⑴出示: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

你觉得,藏胞们吃尽了哪些苦头?学生想象说话。

指导朗读。

⑵引读:是的,反动军队一进入村庄就大肆掠夺,滥杀无辜,到处一片血腥。藏族同胞真是——“吃尽了苦头”,所以当军队的马蹄声越来越近,脚步声越来越清晰时,难怪他们——“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

3.藏胞由一开始的又躲又跑(板书:躲、跑)到如今称红军为“菩萨兵”,究竟是为什么呢?(板书:→?)

三、品读感悟,探究原因

1.想要知道其中的原因,请你仔细读读课文2--7自然段,看看红军战士们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画出有关句子。

2.交流,相机出示朱总司令的三段话。

3.(课件出示):一天,朱德同志把翻译找来,对他说:“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

⑴请你自己读一读,看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⑵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呢?(?!怎么受得了呢得)

⑶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可以适当评价

⑷是啊,朱总司令首先想到的是――藏胞,深山的生活也许一天两天还能熬得过去,可这么多天了,让人怎么受得了呢?谁还想来读读这句话?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已经感觉到了朱总司令的焦急和担心,他一想到藏胞在深山里过着饥寒交迫,提心吊胆的日子,就焦急万分。让我们一起读好这段话。

(课件出示):朱总司令说:“这也怨不得他们,他们是让反动军队糟蹋怕了。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

(1)你们读读这段话,看看还能够体会到什么?

(2)抓住“节气不饶人、赶紧、抢”,体会朱总司令的“急”

(3)是啊,如果不把地抢种上,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朱总司令真是想藏胞所想,急藏胞所急啊!谁能读好这句话?

朱总司令一想到藏胞来年可能忍饥挨饿,真是心急如焚哪!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4)比较句子表达的情感:

“唉,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那些藏胞一见到我们就跑,真糊涂哇!”

“这也怨不得他们,他们是让反动军队糟蹋怕了。”

①这两句话,一句是翻译说的,一句是朱总司令说的,老师来当一当朱总司令,谁来做做翻译。请你们用心听一听,看能从中听出什么?(翻译对藏胞的埋怨、责怪;朱总司令对藏胞的理解和宽容)

②读翻译的话,理解“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

③那你能通过朗读将这份善解人意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了一位对藏胞体谅关心的朱总司令,(5)让我们一起读好这段话,再次感受朱总司令的善解人意和内心的焦急担心。

(课件出示):第二天的春耕动员会上,朱德同志对大家说:“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1)学到这儿,老师发现你们可真会读书,还能通过朗读将你的理解表现出来,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能感受到朱总司令一心替藏胞着想,有着菩萨心肠。现在,让我们再读读朱总司令在春耕动员会上的发言,看又能感受到什么?齐读

(2)什么是“尽心尽力”呢?(就是全力以赴,毫无保留,全心全意)

那朱总司令如此尽心尽力,是为了谁?(朱总司令想民所想,把藏胞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这就是“尽心尽力”!)

⑵理解:“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①播下的种子仅仅指一粒粒粮食吗?(还有对藏族同胞的关心爱护)

②是的,红军把对藏胞的关心、爱护也播下了地,他们希望,等到收获的季节,藏民们能够„„能够„„能够„„

⑶谁愿意当当朱总司令,开开这个春耕动员会?指名读、齐读

4、一句话一颗心,一件事一片情,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将朱总司令对藏胞的拳拳之心、浓浓之情表达出来。

在藏胞们躲进深山,久未露面时,朱总司令焦急地说:——

在翻译抱怨藏胞糊涂时,朱总司令说:——

在春耕动员会上,朱总司令发出号召:——

5.朱总司令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引读第七自然段

四、品读感悟,体会深情。

1.红军这群菩萨兵用真挚的爱打动了藏胞,处处替藏胞着想,他们在这里为藏胞春耕,打扫院子,以实际行动赢得了藏胞的信任和欢迎。几天以后,引读第八自然段——

2.藏胞们终于回家了,看到红军战士所做的一切,流下了眼泪。他们将涌上心头的干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引读最后一句话——

3.此时此刻,再次读起这句话,你能体会到藏胞的心情吗?

加提示语读:他们()说:“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4.藏胞们从未见过这样的司令,这样的兵!红军的言行感动了每一个藏族同胞,他们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慨:——再读最后一句话

五、总结全文

1.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发生在长征途中的一个小故事。红军不仅将包含着浓浓爱意的种子撒在了田间,更撒在了人民的心中。(板书:爱)

2.你觉得如果红军再次来到藏民居住的地区,藏胞还会又躲又跑吗?他们会怎么做?

3.一路长征,一路故事,在红军足迹到达的每一个地方,他们都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当地的百姓建立起浓浓的鱼水之情。正因为如此,这群菩萨兵才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和帮助,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革命的成功。

六、作业

1、阅读有关长征故事的书籍。

2、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

7菩萨兵

上一篇:影响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寿命的因素及对策下一篇:iphone 4自己的使用心得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