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24-08-17

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精选13篇)

1.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一

南昌十九中宋焘

内容提要:网络的普及在逐渐改变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对英语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网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创造了最佳的英语教学环境;特别适合学生的 “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的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不仅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教学内容,还可以利用网络主动地获取无限的相关知识,并能不停地提出新的问题,进行选择性的学习,促进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在新课程的指导下,广泛进行网络英语教学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趋势。

本人进行了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学尝试,本文主要谈论对网络英语教学的思考、对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认识。

2.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二

一、网络环境下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意义

1. 教师专业化建设的要求

(1) 我国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较低。教师的专业化没能像医生、律师、工程师那样, 被看成专业人员是教师社会地位低下的最根本原因。要想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2) 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关键是要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这是因为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设计, 而教学设计是把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桥梁科学;它要依据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步骤进行科学而具体的规划;要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套有效而且可操作的策略与方法。

(3) 教育技术能力是任何学科的老师都必须具备的能力, 是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必须具备的能力, 也就是“如何进行教学的能力”。

(4)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的实施, 尤其是这一轮国家级、强制性并涉及上千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的实施, 将对我国教师专业能力建设起重要的作用。达不到这一要求, 即使你有大学毕业文凭, 也没有资格入职教师队伍。

2.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此应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而应用教育技术正是改变教与学方式的有效途径。

(2)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新课改成功实施的必要条件, 而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模式与方法 (即如何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整合) 则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内容。所以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 使广大中小学教师尽快提高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 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

3. 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要求

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核心是要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使农村和贫困地区的青少年也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应用教育技术正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二、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技术培训与信息技术培训之比较

信息技术培训为教育技术培训提供了基础;信息技术培训的下一步是教育技术培训;教育技术培训的目的是形成具有技术含量的教学能力。

1. 学科、对象、研究范畴的区别

2. 目标的区别

3. 内容体系的区别

三、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换[1]

1. 由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转换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知识更新速度加快, 学习者通过网络就可便捷快速地获得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知识, 个体的发展水平将越来越取决于不断利用信息、培养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信息化时代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得知识, 教师不再是文化知识传播的中介, 而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 以及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成为学生未来生活设计者和人际关系艺术家

网络时代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网络化学习丰富了学生品德发展的内涵, 开阔了品德培养的视野。教师要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 建构具有前瞻性的道德价值观体系, 通过网络渗透现代道德理念, 积极引导学生内在的道德价值取向, 培养学生道德理想和信念,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同时, 信息技术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界限, 拓宽了人际沟通的渠道, 师生交往趋于多样化、平等性。网络形成的开放式教育系统, 有利于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关系的建立。教师作为人际关系艺术家, 应更多地理解、信任、尊重、关怀学生, 爱护、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3. 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后, 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育科研工作, 探索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规律。教师的角色应从“教书匠”向研究型学者转换;教师还要不断进行教学实验, 主动研究学生、教材和教法, 研究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怎样的影响, 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高层次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概括出不同课程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同时, 教师也是一个学习者。为了学生的未来, 教师要不断接受和学习新的知识, 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 特别是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具备操作现代教育教学媒体的能力, 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 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不断提升信息素养, 努力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4. 成为同行和学生的合作者

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最大贡献是突破了人际交往的时空界限, 使“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以计算机、网络为特征的各种技术支持地理上分离的研究单位、学校以及个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提供更公平地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在教育研究中, 教师可以合作研究、交流;在教学的准备过程中, 不同地域的教师可以合作设计课程、开发教学软件、讨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革新, 交换意见, 分享经验, 讨论难题的解决方法;在教学中, 计算机、网络技术使教育具有了广泛的交互性, 教师和学生不再受教室束缚, 协作的范围从班上的小组扩展到整个班级以及班与班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 甚至校与校之间。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 教师不再处于控制地位, 而变成了学生中的一员,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 并进行研讨, 使学生在合作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发展。

5. 成为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课程和教材的解读者, 而在新课程背景下, 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 教师应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在信息时代, 由于社会环境及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的显著变化, 教师对课程设计、开发要有新的理解, 教师应该视野开阔, 从宏观上审视社会生活对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制定课程体系时, 要根据社会对课程内容变革的要求, 改革传统课程内容, 以全新的知识、技能、技巧为基础开发课程,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

6. 成为资源的设计者和信息的组织者

传统教学中, 国家统一编写教材规范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网络环境下教师是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的主体, 虽然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但是学生的直接学习资源和各种学习信息需要教师去设计和提供。教师要运用现代化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 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编制教学软件, 促进课程向地方化、校本化、个性化、综合化方面发展, 实现课程教学结合和知识的融会贯通。

7. 成为信息技术的先行学习者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 终身学习对教师而言更加重要。在网络环境下, 教师如果不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 不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和操作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 就不能走出传统迈向现代, 就无法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也就无法进行信息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向教师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 而且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学习, 提高了学习的质量和效益。

四、如何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构建校本研训的新平台[2]

1. 网络环境下校本研训的目的意义

首先, 通过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经过基于网络的“校本研训”后, 教师普遍具有对信息获取、整理、利用的能力, 并能将所获得的资源有意识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 丰富和改善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能够在网络环境下广泛交流与合作, 共同解决问题, 分享经验和成果。其次, 通过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促进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

2. 网络环境下怎样开展校本研训

(1) 网络环境下教师培训机构应如何服务中小学校本研训。

网络环境下各级教师培训机构服务中小学校本研训不仅是其职责所在, 也是提升校本研训质量的需要, 更是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在新时期自身发展的需要。为此, 在校本研训中教师培训机构要履行如下几项主要职责。

一是促进校本研训制度化的建设。校本研训制度是促进校本研训工作的“行动纲领”, 为此, 教师培训机构首先应在校本研训制度化建设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湘潭教育学院协助市教育局制定了《湘潭市“十二五”期间中小学校本研训工作的指导意见》, 对全市校本研训的指导思想、目的意义、各种培训制度均作出了明确规定, 为全市中小学校本研训指明了方向。

二是指导学校制定校本研训规划与方案。校本研训的起点是唤醒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不满;研究的对象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的实践问题;研究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促进教师的发展;研究的过程是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再实践, 不断更新教师观念, 不断改善教师教学行为, 不断提高教学的效果;研究的结果则是切实解决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任何一所学校学校都是具体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由于基层学校存在着地域性、水平性、特色性的差异, 故其研训需求也不同。因此, 教师培训机构要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途径, 对学校发展状况、不同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 教师的研训需求等作出评价, 在学校共同参与下, 分类指导, 帮助学校科学制定校本研训规划。湘潭市通过调研、评审, 在全市40多所申报校本研训示范校的学校中筛选了16所学校作为校本研训实验基地。

三是协助学校开发与利用校本资源。教师培训机构拥有丰富的教师培训资源和课程开发经验, 既可为学校校本研训主题的确立与实施提供指导, 也可通过搜集、开发各类校本研训资源, 增强校本研训内容的可选择性。基层教师最渴望的是利用优质的研训资源来进行有效研训。教师培训机构应注重积累人力资源和内容资源, 特别是在基层学校中提炼内容资源, 然后根据教师校本研训的要求进行组合与设计, 开发出优质的内容。湘潭教育学院编撰了《中小学校本研训概论》, 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朱旭东先生为该书作序。他认为:该书“博采众多专家、学者的观点, 荟萃一线教师的经验, 运用大量、翔实、精选的实践案例, 全面论述了校本研训的概念、目的、特点、理论依据、历史现状、价值取向、目标设计、内容设计、模式设计、管理评价等问题。”“不仅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了系统的校本研训理论体系, 而且还为其提供了立足于中小学实际的可操作模式, 对深入开展中小学校本研训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我们还与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学习指导中心等多家单位联合, 建立了天网、地网、人网相融合的重要信息资源平台。

四是加强校本研训管理者的培训。校本研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组织的自我主体性。校本研训多由学校自身组织、规划, 培训也多半来自学校内部。要唤醒教师的自主参与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 教师培训机构首先要对学校校本研训管理者进行培训。湘潭教育学院在对全市中小学校长培训中, 增设了校本研训这门课程, 强调校长是校本研训的设计者、开发者、推进者、管理者、评价者。我们还特别组织了以教学副校长、教务处主任、教研室主任为主体的校本研训管理者培训班。

(2) 网络环境下中小学应如何开展校本研训。

和传统的校本研训一样, 中小学要确定目标、设计方案、建立制度、进行监控与评价等,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校本研训, 学校还应做好以下工作: (1) 搭建学习平台, 如电子图书馆; (2) 搭建交流平台, 如校园网。要构建天网、地网、人网的立体网络。

以湘潭市和平小学为例, 学校以校园网为平台, 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在学校网站上建立“教学工作专题”, 将教师个人主页、班级主页链入学校网站。改革以往的备课方式, 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提倡反思型备课, 推广电子备课, 实现了资源共享。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网页或博客, 记录教学反思。学校现在有20多位老师建立了教育博客, 他们坚持每天将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教学反思写成文字上传到网上, 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及班级的情况, 或与家长开展在线讨论, 此举极大地丰富了教育教学研究资源。学校教研室还集合了本校教师和外校教师制作的课件形成学校的教学资源库。教师通过对教学源使用, 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钻研。学校还购置了冯恩洪、王文湛、钱志亮、吴正宪等教育专家的教育理念讲座的录像及各学科教学课例等的光碟。每位教师均有专用的手提电脑, 教师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现在远程教育培训已在该校各学科铺开。

(3) 网络环境下中小学教师应如何开展校本研训。首先是网络学习。

许多培训部门和院校都相应地开发了一些网络课程, 这些课程相对而言比较成熟, 有完整的教学计划、教材, 并且有适用于网络的课程辅导。利用网络课程, 教师可以进行系统学习。

其次是网络交流。网络交流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的教研方式, 是学校教研活动的一种有效载体。它既是对常规教研工作的一种技术支撑, 更是对常规教研工作的一次变革。网络交流在寻求校本研训活动的本体突围中, 建立起自主开放、交互动态的校本研训活动平台, 构筑起“学习、帮助、提高”的良好教研氛围, 从而实现资源的积累、交流、整合与共享, 促进广大师生在新课程实践中共同成长, 是信息时代校本研训模式的发展方向。如和平小学建立了网站、教师个人博客、学科QQ群等网络研训平台, 并引领教师及时把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感悟在网上交流。同时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网开展研修活动。如省、市、区教育网上开辟的“教学资源库”为大家提供了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名师精彩的课堂视频与实录、精品课件与精彩图片、大量的教案与教学参考资料, 深受教师的青睐。学校的“网络论坛”从课改动态、学术研究、学科教学、学习方式等多层面多角度切入, 为一线教师提供信息资源服务, 也为教师教学的交流提供了空间。

再次是网络教研。网络教研是传统教研形式的创新和拓展, 极大地激发了教师潜在的精神内动力。通过网上交流, 发挥教师的群体作用, 实现教研活动中平等的参与, 达到多向互动, 让教师享受网络教研带来的欣喜。网络教研注重教师的全员全程参与, 大家都有主持自己话题的机会, 可以预先作充分的思考, 加上沟通方式的改变, 那些缺乏自信的教师没有了面对面交流的不适, 用文字表达可以有更多的思考余地, 减少了很多压力, 充分激活了教师的潜在能力, 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把教学研究和自身的日常教学实践以及继续教育融为一体, 使之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研中的老教师的经验和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 优化、盘活、整合了学校的教学资源, 进一步加强了教师集体之间的平等交流、思维碰撞、理念转变和理论提升, 共同体验成功与困惑, 共同分享资源与经验, 实现了教师群体的优势互补。如湘潭市湘钢一中出台了《湘钢一中集体备课网络平台建设方案》, 方案规定了集体备课的内容与要求, 即备课组长———单元主备人———教师个人的“三级备课课制”, 以及“三定六统一”:定时间、定内容、定主备人;统一进度、目标、重点、难点、作业、测试。他们还大力提倡各备课组充分利用网络, 建立集体备课网站共享平台。教科室部门率先建立了“碧云天———湘钢一中教研博客”, 成为校本研训的一个极为便利的平台。现在, 该校基本上所有的备课组都建立了备课组博客或qq工作群, 对建设“自主、合作、探究”型的教师团队, 形成研讨氛围, 发挥“集团效应”的优势起到了积极作用。

网络教研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 让教师在进行知识梳理、思考、学习与积累的同时, 实现相互交流、智慧共享。在分享和交流中不断展现自我、激发灵感、开阔视野, 获得专业的支持, 在探寻教育真谛的同时, 促进自身职业生命的成长和发展, 为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注入了新的活力。

美国著名教育家海伦·凯勒有句名言:“当你感受到生活中有一股力量驱使你飞翔时, 你是绝不该选择爬行的”。在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 “e”教育是时代发展不可抗拒的潮流, 教师必须是一条永不枯竭的信息长河, 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程正彪.网络文化背景下教师信息素养论纲.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5.

3.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三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思考与实践

教学模式是随着时代的转变而不断发展,尤其是网络环境不断发展的今天,其作用体现的越来越明显。现在的各种教学信息已经不断实现了多媒体化发展,对于高中教师,其教学方法更要与时俱进,要让现代技术走进教学课堂,开创语文教学的新模式。因此,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来将文字、图片、影像、生硬等等各种教学信息结合起来,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并能将语文与各个学科之间实现有机结合。

一、现代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完美融合

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忱是建立在自己的兴趣之上的,只有教学环境相对轻松、自在,才能吸引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中去。借助现代多媒体参与教学之后,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和接受新知识,并能参与到语言品味中,主动思考问题。借助多媒体教学,教师要懂得适时变换角色,能够从引导学生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等等展开教学,给予高中生足够的时间、空间来品读文本的独特魅力所在。

尽管多媒体教学逐渐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但是其教学的实质仍然不会有太大改变,仍然具有非常强烈的指向性。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能够在多媒体形式下继续穿绳优秀的文化知识,用崭新的教育观念及其思想来面对网络时代下的语文教学改变,并努力让两者有机结合使之更好的为语文教学而服务。与此同时,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当的知识,结合学生的特点来应用多媒体技术,借助计算机的互动能力,能够实现教学过程的动静结合,也能够拓展学生的事视野。尤其是对语文教学而言,利用多媒体片段能够让学生从更深层次的地方了解文本内容,并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二、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研究

(一)优化网络环境下的读写训练

电子读写能力是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形成的一项基本能力,其内容包括有多媒体阅读能力、多媒体阅读能力、检索式阅读能力、输入能力、多媒体鞋子能力等等,所有的能力集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在掌握传统的文本重视的同时还能懂计算机操作技巧、策略等等。在网络上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时,学生一般会偏向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目标较为明确,有很灵活的选择性。而且,网络所具有的超强交互性能够让学生缩短与作者之间的距离,直接拉近读者关系,让读者感同身受身临其境。因此,教师应该多利用网络教学的多功能性、交互性、环境宽松的技术优势来搭建适合学生的训练平台,并且还能利用网络所具有的强大资源来提高读写训练的质量,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高水平的读写能力。

(二)作文评讲加入多媒体使用

作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之一,学生的作文水平与学生的语文知识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都有关,再者,高水平的作文还能够反映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养。在利用多媒体进行作文讲评时,能够让作文讲评与学生的写作同步进行,也能够提高作文讲评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多媒体环境下的写作讲评,同时也可以进行写作,这样的环境氛围相对而言是比较轻松的,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讲自己想讲的内容,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可以最大限度的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引导学生自我点评和互相点评,能够有效的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

(三)多媒体环境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形式非常多,但是高中生在选择阅读内容时应该以博览精读为主。在进行探究性阅读时,要能够根据专题的不同来收集不同的材料,并根據专题不同提出不同的见解。在阅读方式多种多样的今天,要充分结合读和写,只有两者形成一种完美的契合,才能够发挥阅读的最大作用。

三、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学创新研究

(一)营造学习氛围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更要给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注重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能够真正的借助网络优势,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视野和自主学校的能力。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氛围,能够很好的进行听说训练,还能很好的对学习结果进行考察,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情景下学习。在文章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还能够从更深的层次解读文本、感悟文本。从而在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中对该文的意象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开展协作学习

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语文知识,能够借助QQ群和QQ讨论组的力量,来引导学生学习相关课程。每个学生对每个文学作品的评价都不相同,借助群体性的网络媒体,可以开展实时讨论,从而突破时空的局限性。与此同时还能够通过协作学习来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于教学任务较为特殊的课程,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认知角度出发,先讨论再协作,发挥团队力量。从此,语文教师不再只是唯一的发言人,而是参与者、引导者、听众、欣赏者、主持人。

四、结语

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在其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上都有非常明显的优势。高中语文教师也应该主动发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优势,拓展学生视野,开拓学生思维,从而提高整个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爽.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与重建[J].读写算.2013 (22).

[2]姜淑玲.多媒体技术参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语文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 (4).

[3]陈益娥.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探索[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2(3).

4.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四

———以嘉兴学院为例

彭 巍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赣州,341000)

【摘 要】互联网强有力地推动社会转型和经济格局变革,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也提出新的要求。在深入研究网络环境下嘉兴乃至浙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明确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并结合嘉兴学院实际提出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方案。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专业建设 培养模式网络环境下浙江、嘉兴地区地方经济发展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人类社会带入以信息为重要资源的21世纪,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推动社会深刻转型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革,经济呈现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的趋势,这一切无疑强烈影响社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需求。近年来,浙江省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方针指引下,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优先发展软件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打造“数字浙江”,实施“信息强省”,把浙江电子信息产业推进到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2007年浙江省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达在全国各省、自治区中位居首位。以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城市信息化为重点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企业管理信息化已从财务管理软件或制造资源计划(MRPII)转向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阶段。省市县三级电子政务网络统一平台建成,门户网站建设整体水平居于全国先进行列。电子商务及现代物流业发展迅速,拥有阿里巴巴等知名商务网站,2007年网上交易额超过5000亿元。嘉兴地处长三角的中心,特别是在上海和杭州之间,上海打造中国现代服务业中心,杭州打造中国电子商务之都,嘉兴也把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作为目标。嘉兴地区的中小企业众多,而这一地区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企业利用网络从事电子商务的认识程度和使用程度都远远高于国内的其他地区,更重要的是嘉兴地区利用网络个人创业、开设网店的情况非常普遍。这一切都为嘉兴学院这所浙北地区唯一的综合性高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为信息管理与信息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与发展空间。最近几年嘉兴学院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同时网络环境下浙江、嘉兴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也迫切需要对信*本文为2009年嘉兴学院重点教学改革项目“嘉兴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 70109053)成果之一。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进行研究,提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正因为如此嘉兴学院一直在探讨网络环境下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形成自身鲜明的特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立足地方,面向经济,以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定位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通过完善教学科研体系,合理设置课程,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与教材建设等手段,大力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最终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专业建设成一个厚基础、宽口径、懂管理、重应用、特色鲜明、注重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在省内具有一定优势和影响的特色鲜明的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方案

3·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定位嘉兴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应立足地方,浙江经济的发展需要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信息管理等知识与理论,具有计算机及互联网实际应用能力,掌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维护的方法和技术,能在国家行政机构、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教育教学机构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开发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特别是为浙江、嘉兴地区中小企业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坚持走基于信息的管理思维与计算机技能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向,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信息意识和服务意识,扎实的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以适应企业对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工作的要求。在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在培养方案中明确了对学生的基本素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业务要求等方面相应的要求。

3·2 确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产生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没有停止过研究,也得出一些研究成果。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在美国率先出现的两种信息管理专业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种侧重“通才”教育,强调基础教育,所培养的学生知识面较宽,各种背景知识扎实,另一种则侧重“专才”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于信息管理专业教学,非常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例如,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强调基础教育,要求专业本科生要大量修读经济、管理方面的基础课程,凭借扎实的经济管理基础,学生在毕业时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和发展方向。卡内基·梅隆大学则侧重“专才”培养,非常重视对学生信息系统专业方面的培养与训练,要求学生选修专业核心课程和与信息系统相关的课程,毕业生往往能在各行业的信息部门和各类型的计算机公司找到理想的就业岗位。在国内各高校中也主要以这两种人才培养模式为主。事实上,无论是哪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都各有利弊。侧重于通才教育的,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学生的视野广阔,就业口径宽,发展前景宽广,但专业功底相对薄弱;而侧重专才教育的,学生的专业功底扎实,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得心应手,竞争力比较强,但这类学生基础知识或技能不够全面,视野狭隘,发展空间受到很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国内学者又提出了专才模式、应用模式、复合模式、创新模式。现在已经提出的各种模式都有各自的缺点不足。笔者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必须考虑以下几点:第一,网络环境、知识经济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需要;第二,地方经济发展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需要;第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性质、学科定位;第四,每个学校自身的教学、科研情况以及学生特点。在全面考虑以上因素,并综合分析研

究的基础上提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嘉兴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原则是:以浙江省为依托,面向嘉兴,服务全国,明确培养目标,以“厚基础、宽口径、懂管理、重应用”为指导思想,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平台+特色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形态,突出模块特色,强调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培养过程中,力争在以下方面取得好的效果:第一,注意培养学生两个意识,即信息意识、服务意识;第二,打好三个基础,即管理科学基础、经济学基础、计算机基础;第三,培养、锻炼四个能力,即信息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外语能力、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上强调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紧密结合,真正培养出具有强烈信息意识、服务意识,宽厚的知识基础,懂管理的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的复合应用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

3·3 构建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1)在制订教学计划中,本专业以“厚基础、宽口径、懂管理、重应用”为指导思想,优化课程体系。(2)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形态通过“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将那些服21RESEARCHES IN LIBRARY SCIENCE 务面较宽、体现学科基础的课程用平台结构组织,以保障科学文化知识和素质要求,将服务面较窄的课程用模块结构组织,用于柔化具有差别的个性发展和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具体设置两个专业模块:一是信息系统模块,主要包括Web程序设计、高级数据库应用、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企业资源计划(ERP)、信息分析与预测等课程;二是电子商务模块,主要包括Web物流与供应链、网络营销、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等课程。(3)构建五条课程主线在经济学、管理学教育的基础上构建五条教育主线:一是数学教育线: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运筹学等;二是英语教育线:大学英语———电子商务概论(双语)———面象对象程序设计(双语)———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双语);三是计算机技术教育线: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Java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等;四是信息管理理论与实践教育线:信息管理学———信息存储与检索———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分析与预测———企业资源计划———信息安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等;五是电子商务理论与实践教育线: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物流与供应链———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

3·4 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配合理论教学,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有序进行,逐步建立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体系。以短学期教学为平台,建立“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每门课程的实验分成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两部分,并随着年级的升高,设计性实验的比率将逐步提高。在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5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在素质教育同时强调创新教育,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行导师制,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组建学生信息协会、计算机网络协会,并制定关于学生创新活动的计划与措施。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电子商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浙江省程序设计大赛、大学生英语演讲竞赛),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开辟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在培养计划中规定一部分的学生必读书目等。

3·6 完善教学体系结合学科发展和市场人才需要,明确培养目标,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办出专业特色,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使人才培养过程符合专业培

养目标,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使人才培养的各项要求能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落实。在执行过程中,重视教学计划的权威性,制定并完善各种教学规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课程设计大纲和实验指导书由课程建设小组集体讨论,并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定通过;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由基础课教研室负责讨论落实。各任课教师按教学大纲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教学;严格执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坚持每学期分院领导和学科负责人、老师听课制度;严把考试质量关;坚持试卷审核制度;严格考试纪律;严把教学质量关,规定每位青年教师新开课前均要进行试讲;在期中教学检查中均安排教师听课并及时反馈意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采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专题研究、网上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拉近理论教学与实际的距离;对于部分核心课程,创造条件,开展双语教学;不定期到信息技术开发公司以及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中型企业参观实习,邀请这些单位的有关领导和技术人员给学生做报告、讲课,走开门办学之路。结束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信息化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富生命力的专业,网络环境下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等都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提供了巨大的机遇,特别在金融危机发展背景下更体现出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利用网络自主创业的优势。为了更好适应网络社会发展需要,所有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有关的政府、企业、学校领域内专家、学者、工作人员与师生应该共同努力研究探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设问题。

5.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五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津洋口小学林 静

近几年,国家在农村中小学实施了现代远程教育“校校通”工程。去年9月,我县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也正式启动,我校便成为了“校校通”工程的试点学校。从此,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技术资源走进了校园,给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契机。特别是多媒体课件运用于科学(自然)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增加了课堂容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带来的“喜”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以前,农村中小学的科学(自然)课多为“搭头课”,进入新课程改革以后,它成为了一门重要课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了学习兴趣,就不会进入学习状态,更谈不上把这门课学好,科学课也是如此。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现代教育技术资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做了一些尝试,效果较好。如我在教四年级科学《食物的消化》时,开课不久,我用课件出示了一幅人体消化器官图,大多数学生看到图后都感到很新奇,并触摸自己身体相应的部位,学生的注意力会自觉的集中到研究某一事物上来,创设了学习人体知识的氛围。又如四下科学《物体与运动》单元的第一课是《一切都在运动中》,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运动的现象来理解参照物的概念,从而认识物体的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参照物”这个概念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教材上编排的是观察物体运动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来回答哪些物体在运动。虽然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够判断出哪些物体在运动,但书本上的图片对于学生来说是“静态”的运动,缺乏动感,特别是让学生回答“你怎么知道它是运动的”问题时,学生更会觉得“无从下爪”。于是我在上这一课时,从网上下载了一段Flash音乐动画,学生边听优美的音乐,边观看物体运动的画面,画面中青蛙轻快的跳跃,桃枝随风摆动,蝴蝶、蜜蜂在花间飞舞,花瓣随风飘落等动画场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不但兴趣浓厚,而且对于理解“参照物”的概念起着重要作用。

2、画龙点睛,突破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既要突出教学重点,又要突破教学难点。如果在教学中能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学难点不攻自破。还是来说一说我在《一切都在运动中》这一课中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情况吧!这一课让学生

理解“参照物”的概念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利用网上下载的一段Flash音乐动画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一上课,就让学生边听音乐,边观看物体运动的画面,边思考:动画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你是怎么知道它在运动的?一遍看完后,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记忆来回答,当学生回答哪个动画场景时,我就点击哪个动画场景,让那个场景再现在同学们眼前。当学生根据动画场景描述物体的运动时,一个比一个精彩,让人欣喜不已。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参照物”已理解的较透彻了,轻而易举地就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学生学得也比较轻松、愉快。

3、形象直观,认识本质

在科学课教学中,关于地球与宇宙、物质与生命方面的教学是最不好教的。它既没有动手实验课那样会让学生感兴趣,又不像开展调查、访问后的成果展示课那样让学生有成功感,有的只是枯燥无味的讲解与文字资料的介绍。怎样把这一类型的课上好呢?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中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让我的课堂由“山重水复疑无路”转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如六年级自然《日食与月食》这一课,为了让学生弄清日食和月食形成的原因,我用课件演示了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的位臵关系以及在天空中运行的情况,并配与声音进行讲解,学生一看一目了然,比教师一遍又一遍的讲解效果要好,更激发了学生探索地球和宇宙的兴趣。再如上《种子的萌发》时,课堂上在学生了解了种子的内部构造后,种子的萌发过程学生在课堂上不可能看到,我运用网上下载的课件把种子的萌发的全过程生动、形象、直观的展现在了孩子们面前,强烈的视觉感受和动画效果让孩子们个个都惊叹不已。既弥补了课堂的缺憾,又让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伟大,真可谓“一箭双雕”。

4、增大容量,拓展知识面

现在的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包罗万象的,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接受的应是全方位、大容量的信息,多媒体课件是“声、光、电、影”的完美结合,它在课堂上的使用,让现代的课堂教学结束了传统的“一支笔、一块黑板”的历史,学生在观看课件的同时,不仅用最快捷的方式接受了知识信息,更重要的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如上三下科学《今天天气怎么样》时,当学生汇报了自己知道的各种天气形式后,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中的课件播放了洪水、台风、海啸等几种恶劣天气对人类的破害,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人类与天气的密切关系。当学生看到人们在洪水等恶劣环境中垂死挣扎、看到解放军叔叔在洪水中解救受难群众时,那眼神中有敬佩、同情、敬仰……此时,课件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二、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忧虑

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缩短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实现了教育的最优化。特别是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使农村的科学教学有“绝处逢生”的感觉,让科学课堂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和活力。在欣喜的同时,不免让我对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运用也产生了一些忧虑。主要有两点:

1、如何更好地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是所有教师要思考的首要问题。我们现在课堂上使用的资源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课件,课件多数是从网上直接下载的。老师们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能够用到课件,往往在预设教案及课堂教学时会因课件而受制约。更严重的是有不少老师在教学中因为用了课件,而失去了自己原有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其实并不是课件本身不好,而是因为每一个课件制作者的意图都不一样,每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也不一样。如果执教者不弄明白下载的课件的设计意图,而为用课件而上课时,就会产生“副效应”。记得我在今年3月参加县科学竞赛时,要求是抽签上课,头一天下午抽签,第二天上课,我抽到的内容是《一切都在运动中》。这一课是所有内容中最难上的一课。为了把课上好,抽到签的当天晚上,我备课到深夜,并从网上下载了一段Flash课件,上面有音乐动画,还有汽车、火车、飞机等物体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画面。比赛时,这些课件都派上了用场。总以为自己付出会有回报,而结果却不尽人意。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找到了症结所在:第一是开课时,播放的那段Flash音乐动画声音太大,以致于学生都陶醉在优美的音乐中而忘了观察运动的画面,而没有达到课件使用的最初目的。第二是农村的孩子大多没坐过火车,更不用说飞机了。孩子们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没有亲身的感受和体验,怎能理解飞机的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问题呢?这显然不符合农村儿童的认知规律。第三是下载的相关课件全搬照用,让课堂教学没有了轻重、主次之分。后来,研训中心的领导看到我在课堂教学方面有一定的发展前途,就给了我代表县到市参赛的机会。有了在县参赛的经验与教训,我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对资源进行筛选、整合,并形成了自己的资源包。我根据农村儿童的认知水平,删除了飞机运动的画面,增加了船只运动的画面,因为我市坐落在长江之滨,很多同学都有坐船的经历。在播放音乐动画时,音乐声音轻柔,让学生在轻音乐的氛围中观察到了物体的运动,并对音乐动画进行了分割,达到了说到哪个物体在运动,就点击相关运动场景的效果。经过多次筛选、整合、吸收和内化,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更优化了,教学手段更丰富了,教学效果更好了。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尝到了筛选、整合、吸收和内化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甜头。同时,也深深的感受到:要让网上资源为我所用,为课所用。能用其中一点的就用其中一点,能全部用的就全部用,把握好用的“度”。

2、教师对下载的资源进行筛选、整合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现在的教师都不是课件制作的能手,有的只会做一些简单的幻灯片和演示文稿,甚至有的什么都不会做。有时候为了上课,一般做幻灯片和演示文稿的时间都是在课余时间,有的甚至是在晚上。为了上好课,有的老师一做就是几个夜晚。殊不知这些简单的幻灯片里凝聚着老师们多少的心血,花费了老师们多少的课余时间啊。因而更不用说像

那种Flash动画之类的课件了。记得今年4月初,我代表县参加市科学优质课竞赛时,为了课件更好的服务于课堂教学,我不知道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既费时,又伤神,最后还得请制作Flash动画的专业老师才做成功。因此,要更好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需要充足的时间做保障。

总之,在农村中小学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校校通”工程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它对提高国民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运用辨证的观点去对待现代教育技术资源,我们的课堂就会变成学生爱学、乐学、善学的场所。

联系电话

6.对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 篇六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传统教育技术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它的发展催生了新型的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中的教学,教师必须了解网络环境中学习者的新特征、清楚教师与学生角色地位的转换,并更新观念、学习技能、改进英语教学。

关键词:网络环境;英语教学模式

在人类跨越新的千年之际,中国的教育改革又赶上了一次重大的机遇和挑战。以网络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革命来势迅猛,席卷全球,计算机用于日常教学将会像今天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普遍,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有危机感,应当尽快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一、信息技术催生新的英语教学模式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学生被看成外部刺激反应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教学内容是教师以教材为中心的授课内容;教育技术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是“满堂灌”的讲解说明式。其弊端是不言而喻的,学生主体地位的忽略,必然影响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把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可以打破课堂教学的限制,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人潜能,从而实现因材施教。通信技术、视频技术、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传播效率,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从而使受教育者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二、如何面对网络环境中的高中英语教学

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环境的逐渐建立,现代教育技术的蓬勃发展,催生了新的英语教学新模式,使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学与教必然随之调整。我们应该如何调整姿态,实现教与学的优化呢?

1.网络环境中学习者更易个性张扬

(1)没有传统课堂教学面对面的交流,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者更容易克服对教师和学习伙伴的畏惧羞涩心理,可以直率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2)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角色扮演意识强烈。青少年学习者在网络环境所提供的虚拟学习环境中,可以减弱失败的挫折感,可以张扬成功成就感。(3)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认知策略发生了变化。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学生通过会话,递信息。而网络环境中,交流,而且慢于日常对话,获得的信息往往有限,这会导致认知的简单化。(4)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在网络环境中会得到发展和完善。学习风格多种多样,但并无优劣之分。在传统教学中很难针对每个学习者设计教学活动,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而网络承认差异,尊重个性,是学习者学习风格发展和完善的催化剂。

2.教师与学生角色地位的转换

随着教学环境发生的巨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在网络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而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作用得到了强化。教师的角色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具有监控职责的指导者,这种角色的变化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生在网络教学中处于主动者的地位,他们可以根据各自情况制定学习进程,控制学习进度。正是这种角色的地位的变化,对在职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使用网络技术促进学习和设计学习环境的技能,是网络环境赋予教师的学习新任务。

3.网络环境赋予教师的学习新任务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教会学生学习和生存的教育呼声日益高涨,学生会有更多的机会沉浸在各类学习环境中。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化环境中,教师应具备三个主要技能:使用媒体来构造和优化学习化环境的技能;学科知识综合技能;促成学习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技能。网络环境要求教师尽快更新观念、学习技能、改进教学。

4.教师需要学习基于网络的学习和交流技能

信息获取技能是目前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在学习化环境中,不强调知识的传递而是更多地强调对信息的敏感、分析和评价,因此,教师的培训不仅仅是搜索工具和搜索引擎的使用,还包括信息内容的再提炼和组合,5.真正确立以学习者为核心的观念更新教学设计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和网络化教育环境的构建,许多学校开展了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但从研究现状来看,模式研究趋向于多样化、精细化。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加了课堂中的信息传递量,以学生为核心的观念更新教学设计。当然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定势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在现阶段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关注以下几个环节。

(1)教学设计要关注如何构建网络环境中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即要关注学生在“网络的原野上”博采广撷,自己酿蜜,并在此过程中学会体验、学会尝试、学会发现与探究。

(2)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需要与个性的发展,即要关注教学活动是培养人的活动的特殊性,不要过分,挤压了学生思考和活动的空间。

(3)要建立健全新的教学设计评价体系,引导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的改革,总之,网络环境下的学与教是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必定要研究的议题,必须要付诸实践的课题。相信网络环境下的学与教的思考与实践必定会为我们展现教育发展和变革的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7.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七

●运用网络平台, 营造学生资源交流的氛围

现代教育技术动态运作下的课堂, 是一个开放的课堂, 资源的占有量和交流的频率异常的充实和活跃, 它是实效性合作的基础。它可以运用网络把合作式、活动式、主体式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把“形象感知—多方积累—读中感悟—及时迁移”作为学习的基本途径, 通过网络引思导学, 不仅让师生、生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真正“动”起来, 还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视觉和信息的接受量, 达到优势互补、智慧共享。

在教学《我们的民风民俗》一课时, “我的民间传统节日都有哪些”、“它们都有哪些传统习俗以及由来”等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降低教学的难度, 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在互联网上运用Google提供的搜索功能引导学生在搜索栏中输入“传统节日, 习俗”, 搜索相关的民间传统节日的信息, 再通过校内的BBS论坛, 粘贴你所搜到的内容, 以供大家进行交流、探讨。当让学生自己发挥的时候, 他们热情高涨, 搜索到了许多内容, 如开斋节、泼水节的传说以及许多节日的习俗等, 然后再让他们交流, 谈谈你的发现, 学习气氛更加活跃, 他们更是乐此不疲。通过学生间的互动, 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了发挥的平台, 起到了优势互补、交流提高的作用。最后, 教师选择表现突出的同学的发言在大屏幕上再现出来, 让学生共同感知, 加深理解, 让孩子们深切感受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和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风俗人情。这样, 抽象的教学难点在借助网络平台的互动、探究中得以化解, 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运用网络平台, 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当然, 培养学生的合作共事能力不能只靠多媒体技术的单一经营。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还要注意引入其他学科或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安排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以及其互联网上的广泛信息资料来搜集、整理、分析、归纳信息, 并且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 交流自己探究发现的“成果”, 提高他们在学习上的主人翁地位, 培养他们在活动中与人交流、合作共事的能力, 以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在教《我们的民风民俗》时,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 我提供网址给学生, 把学生分成两个网上“搜索小分队”———“民间传统节日由来”、“各个传统节日的习俗如何”, 让学生自愿组合学习小组以完成考察任务。汇报交流时可以在BBS论坛上发帖, 粘贴现成的网上资料, 也可以是网页的超级链接。这样的任务既照顾了信息技术水平一般的学生, 也照顾了班级中的那些电脑高手。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 动手操作, 积极交流。这样就将学生从被动的接受信息的地位, 转变到积极主动进行信息加工的认知主体位置上来, 他们的兴趣得到了激发, 学习更加主动积极。当汇报交流搜索成果时, 样式五彩纷呈, 内容形色生动, 大大丰富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信息容量和知识搭载平台, 也为《品德与社会》教学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储备。

●运用网络平台,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凸现个性

合作学习集中体现了学生的合作共事能力, 发挥了学生在集体中的共性, 融入了学习的主动因素, 最大限度地通过合作学习小组, 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索精神。可是, 在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中, 也不能磨灭学生个性的存在, 往往在教学中让学生凸现其个性 (这里的“个性”是指学生学习也就是具有主观单向型的思维意向, 它是融入学生自身的知识经验积累而对周围事物和遇到的问题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 能更好地激发起创造性思维, 扩大其学习兴趣, 加深其对事物和问题的认识。这样学生的思维个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创造性的脑细胞得以激发, 思维的跳跃性增强, 这也为合作学习提供了更好的素材空间。怎么能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在合作学习中发挥个性的空间, 运用网络平台, 无疑是给予了他们一个很好的自由空间。

在《我们的民风民俗》一课中, 对于各个民间节日的风俗习惯以及其来历, 我尝试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收集资料, 然后让他们自己运用已学会的网络应用知识, 发布自己的信息, 对于形式却不做要求, 只需要他们在求知的过程中, 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 在网络平台上尽情发挥其个性创造。尔后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 很多学生都在BBS聊天版上留下了自己的成果。有的是运用了超级链接, 有的运用了贴图的方式, 有的干脆下载成文档的形式, 提供给大家下载阅览。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活跃, 学习兴趣浓厚, 学习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那些表现突出的同学, 教师在课堂上给予积极的表扬, 对于个性突出的同学, 也要注意引导, 对于他们的个性创新与发挥, 给予肯定。

但在利用网络平台环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同时, 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要精心备课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 备课的重点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 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结合不同的课型, 运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 构建形、声、像、文同步的动态教学环境, 精心设计合作的学习内容, 力争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并在合作中有所争论、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2.要建立合作小组

皮亚杰认为, 当儿童直面认知对象时, 陷入自己的既有知识不能充分说明状态, 产生认知性矛盾, 就有了更好的理解方式和知识的原动力。处于同样认知水平的同学之间通过略有差异的视点与认识的碰撞, 各自产生内部的认知矛盾, 这种认知矛盾的解决将会引起每一个个体内部的知识的重新构建。因此, 同自己有适当差距的对手的组合是十分重要的。这样, 教师就要依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要差异, 把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里, 确定组长, 重视对组长的培训, 提高其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会学生积极参加小组活动, 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在组内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把小组的荣誉作为自己的荣誉等等。

3.合作过程中教师的指导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 但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教师在安排学习之前, 应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在学习中, 教师也要参与其间, 了解情况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在汇报学习成果时, 教师更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明确的判断, 以便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认识。可见, 教师指导作用发挥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4.要注意积极评价

在实践中我们注意到, 只有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有效的自评和他评, 学生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和自觉地作出相应调节, 提高合作活动的效率和成功的可能性。如在一个小组汇报时, 对其汇报优点的肯定或不足的指出, 往往就是对学生方法的有效指导, 使得学生学得快、记得牢。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借助信息技术环境, 创设一个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机之间的交互协作式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自主学习知识、主动探求知识。

现在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社会, 社会的发展瞬息万变, 教育要把握时代的脉搏,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手段, 完善教育教学的过程,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改进教育教学模式。我在这方面将不断积极地探索, 希望我的努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尝试, 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蒋华程.构建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环境.http://www.pep.com.cn

[2]黄荣怀.CSCL的理论与方法.电化教育研究, 1999 (6)

[3]余胜泉, 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教学系统.教育技术通讯.http://www.etc.elec.bnu.edu.cn

[4]黄全安.网络环境下教与学模式的研究及评价.http://www.k12.com

8.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八

〔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1(A)—0019—01

一、网络平台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智能环境

首先,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所谓素质教育,其实质就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计算机网络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智能环境。

其次,现代教育技术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方法论。现代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强调的是设计和运用现代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方法,探索如何为教学建构有效的资源环境或学习空间。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学的问题主要是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经验,在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这种主张与素质教育是相吻合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利用这一理论来优化教学过程。

最后,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的特点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实施环境。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的特点是:资源是开放的、共享的,传播媒介是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全球化,学习过程的相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与个性化以及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

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实践

如朱自清的《绿》,格调清朗,节奏明快,充满生命的活力,洋溢着勃勃生机,反映作者勇于进取的精神,更动用了多种写作手法。语文老师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进入情境,备课时准备了大量的色彩明艳的图片,其中有一张美妙的“梨花带雨”图片,以及与《绿》课有关的录像片段,还有与本课有关的背景资料,把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机地链接在一起,以网页形式在学校的网络中心服务器上发布。上课时,先让学生自学课文,而相关的背景资料等学生都可以从网上获得。网页上的图片和相关录像,加深了同学们对《绿》这篇文章的美好印象。

网络资源的大容量性、集成性、开放性等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利用网络环境中的声音、图片、动画、文字等大量的资源创设了情境,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三、关于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设计实践的探讨

首先,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在传统电教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过程中,观念的更新首当其冲,站在网络信息平台上,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面向未来我们更感任重道远。学校构建校园网络是传统电教适应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次机遇和挑战。

其次,时代要求教师要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学校构建校园网络,为在教职工中开展全天候的高质量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供了最佳的信息平台,在这一网络信息平台上,更有利于发挥培训者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和“要我用”向“我要用”的转变。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基于认知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信息时代的教师必须掌握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关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必须掌握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思想方法,用现代化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指导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才能优化教学过程。

再次,培养学生适应网络条件下的学习环境。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使教育和学习的数字化生存成为可能。这就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基于资源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所以,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具备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学能力。

9.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九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在已经不是新事物,它的优势我们都能理解,但在实际操作尤其是一些新兴课程如科学课的教学中总会遇到许多的困难,阻碍了这 项研究全面有效而迅速地开展 ,一方面是因为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就是因为老师们有畏难情绪,对网络环境下的科学课教学的认识有待提高,还需要大胆创新。

小学科学是课程改革中的一门新兴课程,它源于课改前的自然课,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课程内容很好地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科学课程标准》)这些目标要在课堂上实现需要教师积极转变观念,营造不同于以往的一种全新的课堂。

教育部前部长陈至立说:“现代信息技术的崛起,对教育本身也会产生极大改革,使得人们可以不在学校、教室里学习,使得我们的终身学习以及主动学习有了更好的手段……”在《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催生着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已形成一种大的趋势,这里不仅是教学技术有了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学新理念在教学中有了体现。信息技术以其逼真的图像、动画、音效能营造另一个教室外的“真实的虚拟环境”,同时又以其灵活多变的交互性深深吸引着学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科学教学之中,能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此,笔者拟就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利用特点,解决难点。

科学课上有众多的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这些活动的安排教材编排者是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的,他们有能力完成。但有些活动过程周期较长,要在课堂上立刻看到结果是不可能的。例如,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单元的教学,以蚕为例来探讨动物成长过程。这一课题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求学生记观察日记。但每个同学养蚕的时间不可能一致,每个周期也有一些差异。教学的时间是固定的,这就和蚕的生长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一位教师在教学《蚕的生命周期》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自己根据亲身经历谈一谈蚕的生长过程中间有哪些变化,然后教师将每个阶段的内容制作成影像资料,通过快速连续的播放,已经养完了蚕的同学重温了这一过程,有部分没有养完了蚕的同学也能了解到蚕的变化,具体感受到了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是令人惊奇的。在认识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时,教师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动物(生命周期长短不同)不同时期的图片制作成电子图片让学生自主浏览,又提供一些网站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采取这种方式来进行教学既让学生进行了自主的探究,又能不受学生调查时间的制约,从而保证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课上经常会有一些实验要学生来完成,这些实验的操作过程因为学生的差异会造成实验的进程和效果各不相同。比如《造一艘小船》这一课,学生材料准备是相同的,但最后造出来的船各不相同,有的同学很快能完成,而有的同学不能完成。教师的演示只能针对大多数,不可能反复地进行。有一些实验也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如解剖植物的种子,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教师演示要求。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制作或实验演示分成几部分放在自制的网页里供学生随时调用,让人机进行对话,教师腾出时间进行实验结论的指导。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 ,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丰富资源,激活思维

现代科学发展表明,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某一特定对象,是当代科学发展的最有前途的方向。各种信息数量增大,知识种类增多,使人能产生丰富的联想,找到多种事物的交叉点,产生新的思路,提出多种设想,得出新的结论。当代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正是产生于各门科学相互结合的交叉点上。基于这方面的认识,我们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无疑应让学生把教材变“厚”,从而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师生、生生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在科学课上,学生要完成大量的实验与观察,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尽管不是每个学生都可能到实地去考察教材上呈现的内容,见到教材上呈现的实物或现象,但可以广泛地使用在线资源去进行探索。如一位教师执教《流动的空气》一课时,学生对流动的空气形成风这一概念已经十分清楚,教师和学生这时登陆“中国科普博览”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对风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后面的交流中发言十分踊跃,各种资料不断地丰富,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科学课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能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网络对学生来说是一座巨大的信息宝库,根据老师的指引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收集大量的信息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互相讨论、补充、分析所收集的信息,在交流中激活思维,可以产生许多新的想法。一位老师教《空气和我们的生活》一课时,先让学生通过两个两个小游戏让学生明白人离不开空气,然后又让学生浏览自制的网页,找出空气和人类还有哪些关系。由于学生不可能在一定时间内浏览到所有网页,因此在交流时他们每发现一个新的内容就会提出自己的一些新想法。

三、优势互补,扬长避短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从上面的表述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在科学课中探究活动占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教材的内容中也可以看到这一特点。教材中大量的实验既是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认识,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这些真实的或模拟的环境中掌握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关于网络环境下的科学实验在前文已有简要叙述,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是为了创设一种全新的科学课教和学的情境,网络还是教和学的工具以及研究和交流的工具,它不单是一种手段。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迎接蚕宝宝的诞生》这一课时设计了页面精美、内容丰富的网页,上课开始就以一段生命的变化视频片段引出生命诞生这一话题,然后让学生就“生命诞生”这一主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进行主题探究时学生利用教师设计的网页中的单元进行资料收集、分析,然后再进行交流。在网页中教师不是单纯地丰富教材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而是根据教学目标还设计了一个留言板,让学生将自己的收获及时地发布,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从教学的反馈来看,学生借助网络这一工具使得课堂容量可以无限扩充,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过程,不再是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改变了学习方式,学生真正成为了科学学习的`主体。

我们在看到网络工具的优势时还要注意《标准》中“使他们在 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 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这一句,科学家探究是离不开实验室的,网络是不能代替实验的。还是以上面这一课例来看,蚕的生长过程在网上收集或看到的只能是一般的,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肯定会有许多新问题生成,网络是不可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的。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多是前人已经探究过的,但在重复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们完全可能有一些“意外”产生,而这些“意外”对于“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收集相关资料对这些“意外”进行对比分析,还可以将自己的问题在网上发布供大家一起研究,有了一个理想的方案后再进行具体实验来解决问题,这样做才能真正实现科学课的目标。比如养蚕,教材上介绍了一些如何使蚕宝宝长得又大又壮的方法,可以肯定地是学生养的同一批蚕中不可能是每条蚕长得完全一样的大和壮,如果他们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主动进行探究,他们的收获是不是会很大呢?所以在进行科学课教学时,要注意发挥网络教学和实际的实验操作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

四、积极探索,摸清规律

在网络环境下,将科学课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是一种趋势。由于科学课的开设时间不长,故其整合规律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有许多具体的操作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其一:网页设计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学生在线学习时对那么多的信息有时有些茫然,有时点击了很多页面还很难有所收获,如何设计好网页能更明显的体现学科特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可是我们要长期探索的一个问题努力。

其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教师的角色如何把握呢?从传统的课堂跨入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关系是不会发生改变的,但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呢?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并加以解决。

其三,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急待提高。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师生都要具备熟练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才能发挥出网络的优势,目前这种状况还只能是一种理想,要将理想变成现实需要我们教师作出更多的努力。

10.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十

关键词:网络环境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143-02

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网络教学是时代的需要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经管类、理工类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是学好后续专业课的必要准备,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目前现行的中学课本里也安排了一定的概率统计知识,其难度也在一点点的加大。在新的形式下,探索并实践出有突破性的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改革策略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而当前,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在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网络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网络时代给《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产生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经济的来临,呼唤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必须进行创新和深刻的变革。同时也表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的深刻变革,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突破口,勇立教育潮头的是现代教育技术。为此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需要。开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网络教学、培养学习者的网络意识和网络能力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2 网络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丰富信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网络是指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终端和网络通信设备,用通信线路链接起来,按一定的方式进行通信,并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它是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两者相结合的产物。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各个大学、中学、小学都建起了自己的校园网及网络教室。这样,学校不但能把校内的计算机资源综合起来,还通过Internet网对外建立广泛的信息获取和知识交流渠道,极大地带动了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网络环境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在网络《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由于网络具有资源丰富与共享性、教学交互性、教学过程的超时空性以及实行个别化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特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心理和智力水平,利用网络技术从相关网站中搜索编写电子教案、制作课件所需要的资料,将传统教学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应用,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手段创设问题情景,不断地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内容在问题情境的依次呈现中层层设疑,步步推进,充分地调动学生思维空间。这样使《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师的授课与学生的学习环境趋于多维化。而网络上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新奇好看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内容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学生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有极大的吸引力。它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励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习惯。网络方便了各种交流,更多的交流将产生更多的思考,更多的思考将带来更多的创新。而且网络的开放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现代观念和意识的形成。网络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空间,效率。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现代意识和观念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网络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网络的快速发展需要人们以更快的速度处理日益增加的数据和信息,有利于学生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效率观念的培养。

3 网络环境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能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网络环境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能真正达到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因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的,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能真正地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只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这正是传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能够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习,首先要具有计算机知识(最起码是基础知识),其次必须要有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才能驾驭各种计算机软件,同时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它使学生形成了长久的自主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习惯,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很有益处,这也是传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能够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面,互联网比特量以月成倍增长,传统教师念经式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上课模式,其信息量充其量是九牛一毛。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过程的同时,教师可根据情况对个别学生进行学习指引,运用网络、课件和书本收集、学习与课题有关的知识,并进行整理、归纳得出结论。通过讨论、交流,最终解决问题。

4 弊端明显,不容忽视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网络《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引进了课堂。网络《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属于开放性的教育,能实现资源共享、国际交互,为学生学习和研究《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提供了方便,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网络《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这一新生事物是随着现代网络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它在充分显示自身对传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优势的同时,也暴露了其某些不足之处。(1)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特别是色情问题尤为突出。缺乏自制力和分辨力的学生很容易受到误导,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由于现代教育媒体传送的内容不但有文本信息,还有图象、声音等多种信息,这些通过视听手段展现的信息内容,可能在制作过程中,利用剪辑、编辑、组接等手段把不真实的“事实”结合在一起,以其特殊的感染力、可信性欺骗学生,甚至有些基础知识技术等方面也可能出现错误,造成大量信息失真。

(3)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组织起来,带有松散性、不确定性、难控制性。

因此教师在网络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辅导时,注重学生的引导,采用任务式的教学方式,克服网络教学中的不利因素,对于起负面作用的信息要严格控制,及时纠正,并对其正确引导。充分发挥网络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因素,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5 网络环境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实践所带来的思考

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基于认知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的教学设计提供了环境。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和学生,面临着一个全新的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认知工具的学习环境,这种教学环境为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条件。在这种环境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也随之转变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为了顺应这种转变,信息时代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师必须掌握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关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体来讲主要是掌握WINDOWS、文字处理、演示文稿制作、收发电子邮件、网页编写、课件的编制、动画制作、学科教学专门软件Matlab、Mathematics、SPSS 及Lingo软件等。同时,还必须掌握现代化的、先进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设计理论、思想和方法,用现代化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指导现代化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才能优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过程,以?最有效地解决《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问题。相

参考文献

[1]段勇,傅英定,黄廷祝.浅谈数学建模思想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32-34.

[2]杨叔子.文理交融打造“数学文化”特色课程[J].数学教育学报,2011,20(4):7.

[3]龚克.全国高校数学文化课程建设研讨会开幕致词[J].数学教育学报,2011,20(4):1.

[4]史宁中.漫谈数学的基本思想[J].数学教育学报,2011,20(4):8.

[5] 刘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之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7):132-133.

[6]李大潜.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类主干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06,1:9-11.

11.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网络环境,小学英语,兴趣

英语作为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较强的学科, 其教学改革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如何将其应用于英语教学, 已成为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此外, 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 他们不希望、更不愿意在40分钟内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课。新课程标准倡导“为用而学, 在用中学, 学有所用”的教学原则, 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因此,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结合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愉快地学好英语。

一、通过网络环境丰富的资源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

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情景教学具有许多优点, 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 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且不受时空限制。在网络环境中, 教学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 而是成为教师创设情景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和合作探究的工具。例如, 在教“Animals”一课时, 我通过网络环境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考虑到小学生喜欢看动画片, 我就使用网页呈现出森林动物王国, 以动画的方式把动物呈现出来, 学生几乎脱口而出:rabbit, panda, monkey, cat, dog, duck, 不需要教师用中文讲解。这样, 激活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这种兴趣一直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通过网站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的动物世界, 让每个学生进入教师创设的英语情境中, 自主学习动物的单词:a dog, a lamb, a sheep, a pig, a horse, a cat, a cow etc。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 单击画面上的单词, 在图文并茂、声形俱备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学习。语言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少听少看几次, 而基础差点的学生可以多听、多看、多读, 这就起到了使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作用。在网页里面, 还呈现了与动物相关的英语交际句子和英语歌曲等, 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关于动物的课内知识, 也能收获到其他课外知识。网络化学习不仅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及时提供信息渠道, 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和知识面, 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更广泛的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空间。

二、利用QQ、搜索引擎、校园BBS、聊天室和E-mail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加强师生间的沟通

在网络环境中, 学生有浓厚的兴趣, 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大大增加。我充分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兴趣, 向学生介绍一些对学习有帮助的网站, 教他们如何上网, 如何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 获取健康的有用的信息。在课堂上, 学生通过网络搜集并列出了很多资料, 比教师的资料更具创新性、更详细。这表明他们在主动探索未知空间的同时, 能够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并且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 网络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方式, 使其更容易建立共同学习的关系。

网络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网上聊天。许多网上聊天软件 , 如Q Q聊天工具 , 都受到了 学生的欢迎。它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开放性, 能有效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向 交流。教 师可以建 立班级Q Q群, 在QQ群提出讨论的任务, 让学生通过QQ群来学习英语。

使用互联网来学习英语, 内容丰富, 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 在活动中, 学生可以发挥优势, 发展自己的个性。通过网上论坛, 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征求别人的意见, 然后进行讨论, 以提高英语水平;利用聊天室和电子邮件, 可以直接沟通和交流, 学生可请教教师, 也可以对特定问题进行讨论。网络的互动功能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协作学习。

三、创建专题学习网站, 实现“以学为主”的教学

我曾参加过“跨越式”网络教学软件设计制作比赛, 设计并建立了小学英语广州版其中几课的专题学习网站。合理地使用专题学习网站, 能真正实现“以学为主”的教学,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使用专题网站进行小学英语教学, 是一种新的尝试, 虽然还不够成熟, 但它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线小学英语教师, 我们应积极探索在网络中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取网上教学方式, 利用资源共享的优势,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多元化。

四、组建微信群组, 让学生通过微信学习口语

学习英语有很多技巧和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学习英语。教师可以建立微信群组, 使学生利用微信学好英语, 每天可以用一个话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家长手机加入微信, 使用微信学英语, 让学生用英语来讨论话题。教师还可以通过朋友圈把一些网络英语资源或者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分享出来。

五、通过网络游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目前, 已经有多家小学英语教育机构开发出学习英语的网络游戏, 如《乌龙学院》。这些游戏的共同特点是构建一个网上虚拟社区, 通过设置逼真的场景,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并通过竞争协助来完成游戏的各项任务。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可以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因此, 这些教育游戏在短期内已经有了相当高的知名度, 在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方面有一定成效。然而, 虽然这些游戏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 具备知识性、趣味性, 但缺乏科学的学习英语方法指导, 学习内容没有真正融入到游戏中。这样的游戏很难吸引学生长期参与, 学生使用过一段时间后, 由于失去了兴趣, 就放弃了, 所以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总之, 小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网络学习环境的优势, 创设真实或模拟真实的英语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动力, 并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综合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英语网络课堂将更加丰富多彩、魅力无穷。

参考文献

[1]洪子锐, 惠幼莲, 李升平.小学英语教学法[M].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5.

[2]网络教学优势何在.http://www.cnii.com.cn/20021016/ca97362.htm

[3]网络——打开教学全新空间.http://old.doule.net/20021022/1035164.shtml

[4]强新慧.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http://www.zlxx.net/keti/Read News.asp News ID=526

[5]李俊.教育网络游戏在小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 (1) .

12.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十二

一、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椎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最终将影响素质教育的落实。当前雾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教学环境正迅速兴皂与蓬勃发展,认知学习理论的最新发展——构建主义理论的日渐流行与传播,为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最佳外部环境.我交参加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

支术发展研究》的了课题(网络环境下教与学模式的构建与创新)内研究,其目的是:构建起在信息环境下分析教学和学习模式,积及探索应用信息拄术,培养学生自主,协作、研究、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扩大知识领域的方法和途径,实现少数民族人扩培养的现代化,促进少数民族知识、能力、人格的全面发展.根根据这一目的,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现状以及学生的情况,因比申报于课屈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探究式与创新的教学实验与研究),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使教师能更新教育教学理论,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的适当运用,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现代教育技术介入中学课堂教学,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本课珏将探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学生、媒体“三位一体”关系,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本研究课题试图通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创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井总结处理教师、学生、媒体三者关系的成功经验,通过视、听、唱等形式检验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创新童识、创造能力和科学素养等方面的效果,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包括:

探究式学习的理念与实践

网络课件的制作与运用 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声音或其他资料。

网络资源的运用与学生自主学习

利用多媒体营造教学气氛.井让学生通过浏览相关网站、网页,以达到欣赏美、感悟关的目的,井与教师的亲身示范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学法的程度上.发散性的创造美。

利用网络资源对音乐的创新学习

学生在发现、探索中获取知识也是一种创新学习,教学中应

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和构建知识,发现真理。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创新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对比实骏与研究根据各个年级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拟定教学目标,做好实施计划。

根据计划研究设计实施方案,并在实验班进行实践。

收集数据,对实骏过程、结果进行分析。

通过归纳、整理、比较、总结实验过程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次实验制定提供参考。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1月叫02月 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电脑操作水平,井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客,做好实验计划。

年3月叫003年4月 进行第一转实验,实验中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

● 2003年5月——2003年6月 对第一轮实验进行归纳、整理,比较、分析,总结经验,并查找存在的问题,为第二轮实施计划制定提供参考。

2003年7月——2003年8月 讨论研究井制定第二轮实验计划。

● 2003年9月———2003年10月 进行第二轮实验,收集好相关资料和数据,归纳、整理并与第一轮实验中的相关资料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2003年11月--2003年12月 根据资料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13.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十三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稻庄镇中心小学(邮编257336)王兴军

电子邮箱:sdgrwxj@163.com 电话:*** 寄送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稻庄镇人民政府宣传办 邮编257336 王兴军 电话:*** 在互联网日渐普及、现代信息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中小学校园网络的建设、应用和研究逐渐向纵深发展,为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尤其是随着我市教育装备条件的改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已逐步走进课堂,它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同时,也促进了课堂教学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现已成为我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一、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整合点

我县“班班通”工程的实施和教师人手一机的实现,为我们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研究和探索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十一五”期间,我校承担了市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研究》三项子课题研究任务。为了更好地发挥课题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学校以点带面,通过举办课件评选、整合优质课比赛等教研活动,加强进行课题研究,并以此带动各科教研组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积极探索、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切实促进了课堂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1、运用网络课件导入新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颖、趣味的新课导入,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统计”时,教师把课堂改在计算机教室里,通过网络给学生提供了几部学生喜欢的动画片,让学生观看每部动画片的一小部分,然后跟学生一块统计哪一部动画片最受欢迎。创设这样的情境,给学生一种新鲜感,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同时也体会到问题和思考意义,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运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

大量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插图是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插图是静止的。插图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优势,创设动态情境,以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化抽象为直观具体,化静为动,那么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观察每个梯形的面积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关系时,先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操作,操作后,让学生观察是怎样拼的,通过拼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来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就是梯形的高,再通过表格的填写、讨论,从而得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由于多媒体的形象具体,动静结合,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会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3、运用网络技术,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使用适合自己的练习题。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学风的养成,可以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来协助实现。而不同的学生掌握的程度也是不同的,所以为不同的孩子准备不同的适合他的练习题是很困难的。但是运用网络技术可以很轻松的解决这一点。如教学《数的世界》这一单元的复习课时,教师通过网络准备了大量的练习题,学生在总结完成本单元的知识网络后,让学生自己在网络资源库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题,学生不但兴趣高,而且练习题因材施教,学习效率显著提高。

4、运用多媒体延伸学科文化,提高学科综合能力。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如小学数学的教学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数学能力的教学,更加重要的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的渗透。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搜集大量的数学素材进行对比、论证、欣赏,然后进行选择,从大量的素材中选出自己需要的资料。这不仅仅是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更加重要的是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这种学习方式更是现代信息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基本教学模式探索 课堂教学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落脚点。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学生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我们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的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探索出了“激励——自主、情境——探究、展示——交流”为主要环节的教学模式,努力体现学习过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它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在专题学习网页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立体图形的实物素材,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选择进行分类。在分类中,学生发现了规律,如有的学生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一类,老师根据学生发现的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研究它的特征,在自主探索中发现规律,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规律。最后通过查阅资料、课件演示、图形编辑等信息技术手段来验证自己的归纳,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归纳出的规律进行加工整理。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教学更好地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创设了生动的研究情境、大大地扩充了协作范围,提高了协作的效率、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上一篇:Android蓝牙连接总结下一篇:电票系统操作要点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