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劝学翻译

2025-02-01

古诗劝学翻译(共14篇)

1.古诗劝学翻译 篇一

1、寇准读书(宋代 佚名)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liáo)属曰:“寇(kòu)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huò)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yù)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2、送粹上人还天台养母读书(元代-彭罙)

逝川无停波,浮云时独飞。十年出家去,早著游子衣。

朝帆南海航,暮采北山薇。孰云方外乐,倚门有遐思。

丸丸赤城山,中有乌乌慈。娱嬉在昕昔,况适静者期。

朔风吹大江,越树淡寒晖。顾瞻东归屐,梦绕玉溪湄。

3、至乐斋读书(宋代-王十朋)

权门迹不到,颜巷自安贫。独与圣贤对,更于灯火亲。

夜观常及子,昼讽直从寅。莫恨成名晚,诗书不负人。

4、夜闻诸生读书因成寄赵十七侄(宋代-吕本中)

纷纷药裹了新正,北望兰溪不数程。且喜诸生会勤苦,夜窗如子读书声。

5、读书西樵山白云洞 吾乡居樵山北有白云洞最幽胜少日频读书于此(近现代-康有为)

瀑流千尺射巃嵷,严壑幽深隐绿茸。日踏披云台上路,满山开遍杜鹃红。

高士祠中曾小住,扪萝日上妙高台。白云无尽先生去,洞口云飞我又来。

仙馆清斋读道书,黄庭写罢證真如。放生记辍周颙馔,池上云泉看巨鱼。

三湖院外步长堤,堤下三湖印月低。西北月同南月影,證从指月夜提携。

6、再入那山读书(明代-李士灏)

旧客重来古刹林,柏条飞帚拂尘襟。泻泉风送晴还雨,密树云栖昼亦阴。

迹印苔痕知鹿过,鉴开萍孔识鱼沉。石床坐久僧归院,更看蒲团与论心。

7、读书山月下(元代-叶颙)

读书山月下,月色流岩扉。松风吹毛发,草露沾裳衣。

研精探玄奥,竭思穷幽微。兴亡空感慨,今古谁是非。

孔孟几千载,斯文愈光辉。蚩蚩愚下士,去此将安归。

8、李文山读书堂(宋代-史尧弼)

堂上中圣贤,心醉百不理。

堂下笑糟粕,未知其趣尔。

9、送裴秀才往会稽山读书(唐代-皎然)

一身赍万卷,编室寄烟萝。砚滴穿池小,书衣种楮多。

吟诗山响答,泛瑟竹声和。鹤板求儒术,深居意若何。

10、听读书有感(明代-郭之奇)

嘿识应留万古神,休将疑难强吟呻。羲经八卦无君子,孔论通篇四圣人。

今古漫随时代纪,往来谁是继开身。此中糟粕真何用,堂上终须问斲轮。

11、登梁昭明读书台访徐辰翁丹井(明代-沈周)

远秀目已周,复骋登高足。青山不嫌人,所取随我欲。

巍巍古仙坛,寂寂奠林麓。七桧交云霞,灵飙散清馥。

崇台转磴道,攀缘把傍竹。同行玉堂彦,高咏应虚谷。

逍遥东山风,已屏歌管俗。申纸惊连章,谬图仍附轴。

聊以志倾赏,流传亦何卜。或恐闻邦人,有酒悔无逐。

12、读书岩 其一(宋代-程遇孙)

绿橘阴虽改,青山色自新。偷闲时挟册,来访读书人。

2.古诗劝学翻译 篇二

早在1965年,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控制论专家查德教授就在《信息和控制》杂志第八期上发表了名为《模糊集合》的论文, 从而创立了模糊集合论。该理论指出在现实世界中许多客体都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他还提出隶属度, 即集合中的成员在本集合中的隶属程度。这些成员的隶属度都是在闭区间[0, 1]的集合中取值。《模糊集合》的发表及模糊理论的创立, 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对事物的属性或概念只求精确的看法, 也使很多学者意识到模糊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理论对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具有划时代的变革意义。之后, 美国加州大学的哥根教授通过研究也证实, 人对自然语言的理解也具有模糊性。此外, 苏联语言学家谢尔巴, 英国语言学家琼斯, 以及美国语言学家拉科夫等语言学家也都相继认识到语言具有模糊性。

在我国, 伍铁平先生是最早将查德的模糊理论介绍到国内的学者。他先后在《外国语》杂志1979年第四期和1980年第五期上发表了两篇论文, 即《模糊语言初探》及《模糊语言再探》, 并于1999年出版了《模糊语言学》一书, 对模糊语言进行系统而深入的介绍。伍谦光的《语义学导论》和张乔的《模糊语义学》都指出语义的模糊性。另外, 苗东升, 吴世雄, 王逢鑫等学者也先后提出语言模糊性的有价值的观点。

模糊语言具有普遍性、不确定性和相对性的特征。关于模糊语言的普遍性, 文旭认为, 尽管我们在表达语言时常常追求其精确性, 但是事实上不可否认自然语言中有许多语言都是模糊的。模糊语言之所以是不确定的, 是由于模糊词语的意义界限不明确, 常常是亦此亦彼或是非此非彼的。模糊语言还具有相对性。不同主体受所处环境或主观意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对同一客体的反映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别。模糊语言既可以适度地表达信息, 使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更加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世界, 又能够产生极强的美学效果, 激发受话者的审美想象, 带来审美共鸣。此外, 模糊语言还可弱化精确语言的刺激语气, 从而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模糊语言与古诗翻译

1. 古诗语言的特点

古诗是文学语言的精粹。由于诗人处于不同的时代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心境, 古诗表现出体裁风格的多样化, 如政治诗、田园诗、边塞诗、苦吟诗等等。总的来讲古诗语言精练, 是诗人经过反复推敲之后用简短、优美而又艰深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感情。古诗讲究声律和韵式, 并且擅用比喻、夸张、借代、双关和互文等修辞手段。例如南唐后主李煜在《虞美人》中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用“一江春水”比喻无尽的忧愁。再如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是指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关口。诗人考虑到古诗语言的平仄韵律, 为避免有些字重复出现, 会将一个词语的意思分开表达到两个句子或短语中, 这就是互文的修辞手段。

依据模糊语言学理论, 自然语言除具有精确性之外, 还具有模糊的特性。古诗语言作为语言的一部分, 也具有模糊的特点。古诗语言含蓄朦胧, 用词委婉, 诗意情韵丰富, 常传达一定的意境美。古诗模糊语言常常使不同译者对同一古诗有不同理解。如朦胧派诗人李商隐写的《锦瑟》一诗, 其内容就难以理解。这首诗曾被视为爱情诗、悼亡诗和咏物诗, 具有很强的模糊性。

2. 古诗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

基于古诗语言的模糊特性, 有必要对古诗翻译过程中如何更好的保留古诗语言的模糊方面, 以有效传递古诗的文化精髓和深厚意境进行研究。刘宓庆教授曾指出, 古诗翻译最好用宛秀、淳美的语言翻译。翻译时要注意审美移情, 做到穷理于词句、移情于襟怀。古诗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概括如下:

2.1以模糊译模糊

古诗翻译时译者在准确领悟原诗涵义的基础上, 使用译语中的模糊语言翻译原诗中的模糊语言, 以保留原诗的模糊信息, 即以模糊译模糊。在译语精确语言无法准确传达原诗内涵的情况下, 这种译法可以达到精确语言所无法实现的审美效果。例如:

李白《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许渊冲先生译为“It’s torrent d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high, 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azure sky.”原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三千尺”是夸张修辞, 形容庐山香炉峰的高峻, 烘托出瀑布从陡峭的山崖一泻而下的壮观景象。许先生在翻译时就保留了模糊意象“三千尺”, 将其直译为“three thousand feet”, 使读者感受到瀑布高空直落的那种势不可挡的气势。

2.2以精确译模糊

汉英语言是存在差异的。英语语言强调客观准确性, 重形合;语句遵循严格的语法规则, 具有显性的语法标志。汉语重意合, 多主动句, 语法形式宽松且是隐性的。在古诗英译时, 根据汉英两种语言的各自特点, 可以采用以精确译模糊的翻译策略。以精确译模糊符合英语语言习惯, 能够使古诗中朦胧模糊的语义清晰化, 有助于读者理解原诗的真实涵义, 品味原诗的深刻意蕴。例如:

柳宗元的《江雪》有诗句“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其中的“千山”和“万径”都利用了数字的模糊性, 并不是指一千座山和一万条小路, 而是虚化为所有的山和小路。翁显良先生译该句为“No sign of birds in the mountains;nor of men along the trails”。再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丝”的谐音是“思”, 意指只有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一语双关。许渊冲先生以精确译模糊为“The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The candle only when burned has no tears to shed.”

2.3以模糊译精确

由于汉英语言分属印亚语系和印欧语系, 因此两种语言存在客观的差异性。在古诗英译时, 对于古诗中用精确语言难以表达或是有可能引起译语读者对原诗产生误解的意象, 译者在不违背翻译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可以运用模糊语言进行翻译的淡化处理。以模糊译精确符合接受美学的要求, 并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例如:

元稹《行宫》诗句“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行宫”指洛阳上阳宫, 是皇帝外出所居住的宫殿。若精确译出上阳宫, 译语读者若不了解中国文化, 就会云里雾里。Giles以模糊译精确为“the Imperial bowers”, 令读者一目了然。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模糊语言在古诗中是普遍存在的。翻译好古诗模糊语言也是翻译好古诗的关键。限于篇幅, 本文仅结合几个代表性的实例, 概述了古诗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 以期能给古诗翻译者以启示。

参考文献

[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2]许渊冲.唐诗三百首新译 (英汉对照)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8.

[3]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 (修订本)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4]吕叔湘.中诗英译笔录[M].北京:中华书局, 2002.

3.古诗劝学翻译 篇三

关键词:合成空间理论 古诗意象 翻译过程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翻译活动与译者的认知行为直接相关,翻译过程不仅是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字转换,而且本质上还是译者头脑中的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那么古汉语诗歌意象的翻译到底是怎样的认知过程呢?

美国认知语言学家Fauconnier和Turner等提出的合成空间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过程就是建立相互映射的心理空间网络的过程。合成空间网络由两个(或多个)输入空间、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组成,它们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并产生层创结构;输入空间的对应联系由跨空间映射完成,输入空间的结构被选择性地投射到合成空间。合成空间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而不断发展,产生新的层创结构。概念合成是该理论的核心内容。人们在构建复合空间时,普遍遵循着六条最优化原则。

从该理论出发来透视中古古典诗歌意象翻译过程会得到哪些结论呢?近年,学界对此做了一些探究。袁晓军和董粤章根据合成空间理论考察了美国意象派诗作意象意义的实现过程,其研究表明:英汉诗歌意象意义的实现具有高度的同一性。董平荣运用合成空间理论对“绝句”翻译过程中意义的构建进行分析,研究说明:概念合成在诗歌翻译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认知活动。

然而,就意象翻译的全过程而言,现有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因此,本文将在学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合成空间理论结合具体实例来研究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翻译的全过程。

二 意象翻译过程的概念合成框架

翻译最根本的是译意,因而意象翻译最根本的就是意象意义的目的语传达。要研究意象意义的目的语传达,就必须首先从中国语言哲学的语境出发,弄清楚意象意义如何创构,从而获得意象翻译的实质。在浩如烟海的意象研究的文献中,中国古诗中“言、象、意”三者有着这样的辩证关系:“圣人立象以尽意”,“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顾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由于其如此的创构原理,我们认为:理论上讲,意象翻译的根本任务就是把原诗的“言”、“象”、“意”的关系用译语的适当语言表达出来。

既然翻译在本质上是译者大脑中的认知活动,那么意象意义的目的语传达是怎样的认知活动呢?

首先,古汉语诗歌的意象是诗人立意与所描写物象的完美组合,诗人作诗时先有“意”再选“象”,译者解读原诗意象的目的则是“窥象求意”,它是这样一个概念合成的过程:不同诗句中的意象意义跨空间映射,并向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映射,经过译者大脑认知机制的筛选、汉语语法及古诗章法的限制,以及与文化背景知识(认知语境知识)等的组合、完善、扩展,层创结构即原诗之“意”就被解读出来;

接着,当获得了原诗之“意”,译者要在译入语中寻找与其存在映射条件的“象”,该“象”和原文之“意”作为两个输入空间相互映射,并向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映射,译者还需根据英诗句法及章法的限制,以及文化背景知识(认知语境知识)等的组合、完善、扩展,构建又一个层创结构即译诗文本。这就是目的语意象意义建构的过程。

简言之,在合成空间理论的框架下,古汉语诗歌意象翻译就是两个概念与语言合成的过程,概念就是意象意义,语言指承载意象意义的文字及其语法形式。

三 原诗意象意义解构的过程

对译者来说,原诗意象意义解构是分层次完成的:从单个意象到小句层面的意象再到语篇层面的意象,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从合成空间理论的视角来看,便是一个概念网络构建的过程。我们用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来说明: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以白描的手法,展现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的画面:深秋迟暮的苍凉景色中,游子的“秋思”令人断肠。这个全诗诗意的形成并不是各各单个意象的簡单相加,而是通过意象意义的不断融合——即单个意象合成复合意象,初级意象合成复杂意象,直到一个统一的意象系统的形成;在这个系统中,单词和小句层面的意象意义不断合成为一个网络,从而实现诗篇整体意象即意境的创构。

当译者对这些意象词汇进行语言结构的分析时会发现,它们都是名词性短语,而且几乎都是“形容词+名词”的结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当聚焦在这些形容词上,则发现除去一个描写人的“断肠”,其他全部是修饰客观景物的。这也就是说,诗的意象意义通过两个层次展现:一为对并置物象的描写;二为主观限定词的使用。

在合成空间的视角下,我们发现,译者对于这主客两层意义的解读都是在概念的合成空间中获取的。全诗可以分解为不同的心理空间:5个小句对应5个输入空间,合成空间则与全诗的意境对应。当译者解读这首诗时发现,实际上,每一个小句中的诸意象在汉语词义和句法的作用下合成一个概念包;当读完下一小句时,它表达的意义又会与前一小句的意义合成在一起构成更大的概念包。这每一个概念包就是一个心理空间,所有的心理空间又相互映射,再经过译者大脑认知的组合、完善、扩展等操作,产生一个层创结构即意境。意境即为一个概念合成网络。

那么这首诗的各句之间是如何做到彼此概念合成的呢?也就是说,各个心理空间的映射条件是什么呢?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五个小句的结构相似,根据合成空间理论的解释,这些概念的合成依赖于它们之间的类比关系,并且各个意象统一在“深秋迟暮的苍凉景色中,游子的秋思令人断肠”这一主题之下,这恰好与最优化原则中的整体化原则相吻合:复合空间的各种成分应为一体,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

四 译文意象意义建构的过程

我们认为,诗词意象翻译应当以在目的语读者的认知中还原原诗的整体意象(意境)为首要原则。也就是说,在研究了原诗之意象意义的概念合成过程之后,我们应当来解析目的语整体意象建构又是怎样一个概念合成的过程呢?

传统诗学认为:意象翻译这个主客双向建构的过程——从原诗意象到译者心中意象再到目的语意象,依赖于译者的直觉和创造力;诗歌语言不仅是在描述客观物象而且要“寄情于景,托物言志”;因此,意象的這种主客交融性驱使译者身临其境地去看、去听、去感觉、去体验客观物象,从而,译者的终极任务就是在目的语语境中为读者重构这样的情感体验。

姜秋霞认为,文学翻译过程是格式塔意象的再造过程。对于诗歌翻译来说,格式塔意象再造就是全诗整体意象即意境的目的语传达。我们知道,意象意义的生成是一个主客双向建构的过程。那么,译诗格式塔意象的构建同原诗格式塔意象生成一样,也是分层实现的:一个表层结构——具体、生动、可触及的客观物象和一个深层结构——埋藏在客观物象之中的主观情思和意蕴。

根据王斌的研究,我们认为,宏观上看译者的目的语文字表达是原诗之意与目的语语法的合成过程。

因为人类的思维过程具有普遍同一性,所以当我们对目的语表达过程进行描述时,并不只是对某个个别译文产生的过程的描述,它对于所有译文的产生过程具有同等解释力。在此,仅以许渊冲的译本为例,来反观目的语意象建构是怎样一个概念合成的过程。

Tune:“Clear Sky Over the Sand”Autumn

O'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 fly evening crows;

'Neath tiny bridge beside a cot a clear stream 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western breeze a lean horse goes.

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

Far,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

根据第二部分中意象翻译过程的概念合成框架的描述,对这个译文的产生的过程可以这样描述:在解构出《秋思》意象意义之后,译者在译入语中寻找与原诗意象的概念意义存在映射条件的“象”,并根据英诗句法及章法的限制,还需与目的语认知语境知识进行组合、完善、扩展等认知操作,最终把一个概念网络用文字表达出来即创建了这个译本。

上述过程描述中有两个关键环节:在译入语中寻找与原诗意象的概念意义存在映射条件的“象”是文字表达之前的的一个重要环节;接下来的关键环节是译者需要考虑英诗句法及章法的限制,并结合目的语的认知语境知识来组合完善一个最终的译诗文本。

译者在第一环节会做如下操作:

在英语语境中,找到与“藤、树、鸦、桥、水、人家、道、风、马、阳、人、天涯”这些客观物象对等的“象”分别为:vine,tree,crow,bridge,water,home,road,wind,horse,sun,person,end of sky。因为诗歌语言不仅是在描述客观物象而且要“寄情于景,托物言志”,所以原诗中与那些客观物象紧密相连的是“枯、老、昏、小、流、古、西、瘦、夕、断肠”这些主观限定词。于是,问题的重心就落到了对这些限定词的翻译上。译者必须将那些限定词的主观概念传达给读者,他需要身临其境地去看、去听、去感觉、去体验客观物象,从而才能在目的语语境中创造同等或类似的概念。我们见到译者的翻译

如下: rotten,old,evening,tiny,flow,ancient,western,lean,West-

ward,heartbroken。

接下来,译者第二环节的认知操作会是这样:

他首先发现《秋思》中的众意象是并置的,在汉语语境中表示这些意象的词汇之间的关系不需要借助语法手段加以限定和说明;然而,如果在译文中保留这种意象并置方式,即译文中不使用或较少使用表示各意象空间关系的介词,原文词序也尽量保留,那么生成的译文只是词语片段,在目的语语境中将很难产生原诗那样的意境。因此,译者将原诗中意象词汇的空间关系明晰化,并将各个意象按英语句法组织起来,原文中意象的顺序也被重新安排。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对于“流水、人家、西风”这几个意象,作者还进行了一些调整:将water,home,wind分别改为stream,cot,breeze。这就是译者根据目的语认知语境知识进行的调整。再经过对所有概念和语言的内容进行组合、完善、扩展等认知操作之后,一个译诗文本就被创构出来了。

五 结语

综上,本文笔者认为,古汉语诗歌意象翻译的原诗意象意义解读和译诗意象意义建构是两个概念合成网络相继运作的过程;合成空间理论中概念合成的模式能够清晰明白地阐释译者对于原诗意象意义解读和目的语表达的认知过程。

鉴于合成空间理论的解释力,本文将研究定位在对翻译过程的描述性研究,这只是古诗意象翻译研究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我们清楚的是:意象翻译过程中译者心理空间的认知处理是个复杂的过程,我们的描述也仅“冰山一角”,并不无纰漏。希望仅以此文抛砖引玉,对古诗意象的翻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注:本文系陕西理工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合成空间理论与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翻译》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LG0832。

参考文献:

[1] Fauconnier,G and M.Turner.Principles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In Goldberg, Adele(ed.).Conceptual structure,Discourse,and Language.Stanford,CA:Center for the Study fo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1998.

[2] Dong Pingrong,Conceptual Blending as a Cognitive Mean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Jueju Text.Online-published MA Thesis:Chongqing University,2003.Retrived from:http://www.cnki.net/,200311/20110306.

[3] 黄国文:《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 姜秋霞:《文学翻译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5] 王斌:《翻译与概念整合》,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 袁晓军、董粤章:《诗歌世界中意象实现的认知诠释》,《求是学刊》,2006年第4期。

4.劝学原文及翻译 篇四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劝学孟郊原文翻译

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

人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

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少年”吗?

劝学孟郊原文赏析:

《劝学》是,唐代诗人孟郊所写,全诗四句四十个字,写出学习读书的重要。说不学习知识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错过了学习的时间,少年还会回来吗?

朗读节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释

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城)。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7、辞:推托。

5.劝学 荀子 翻译 篇五

譬如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块是冷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 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肉腐了生蛆,鱼枯死了生虫,懈怠疏忽忘记了做人准则就会招祸。太坚硬物体易断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缚,与人不善会惹来怨恨,干柴易燃,低洼易湿,草木丛生,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长成了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来投宿,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所以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 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诗》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古有瓠巴弹瑟,水中鱼儿也浮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拉车的马会停食仰头而听。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微弱而不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秘而不被发现。宝玉埋在深山,草木就会很润泽,珍珠掉进深渊,崖岸就不会干枯。行善可以积累,哪有积善成德而不被广为传诵的呢?

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答:按其途径而言,应该从诵读《诗》、《书》等经典入手到《礼记》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真诚力行,这样长期积累,必能深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学到死方能后已。所以学习的教程虽有尽头,但进取之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反之又与禽兽何异?《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之归结;《礼记》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所以要学到《礼经》才算结束,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礼经》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它们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都囊括其中了。

6.古诗劝学翻译 篇六

接受美学, 又称接受理论, 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 是西方当代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 代表人物为姚斯和伊瑟尔。姚斯认为, 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形之中, 读者并不是被动的部分, 而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2]。意义的实现依赖于读者的期待视野, 即在文学接受活动中, 读者“潜在的审美期待”决定着读者接受能否实现, 以何种方式、何种面貌实现, 以及实现的程度、效果如何[3]。伊瑟尔认为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 从接受出发。意义产生的关键是“视野融合”, 即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与本文或生活实践视野的交融和相互影响。

接受美学扬弃了文本中心论, 强调接受者的需求, 强调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对艺术作品的调节机制, 这一创意也得到我国翻译界的重视。在我国, 对接受美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的中国学者或转载或摘译简单地介绍了接受美学理论。之后, 国内学者纷纷展开了从接受美学理论角度对翻译问题的探讨, 并取得一定成果。

接受美学理论在古诗翻译中的作用

关于古诗词翻译理论的研究, 大多从关联理论、译者主体性、功能语言学等角度进行研究。以人的接受实践为依据的接受美学为古诗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 是方法论上的重大变革。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 在古诗的翻译中, 译者具有双重性, 译者既要作为古诗原文的接受者 (读者) 对原诗进行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再创造, 又要把握模糊语言的不确定性, 通过模糊意象及意境的传达, 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极大地激活读者的期待视野。

接受美学在古诗翻译中的作用具体体现在语义、句法、意象、意境的模糊性等方面。

1.语义模糊:指语言表达意思的不确定性

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诗中“独钓寒江雪”是关键句, 对于本句是纯粹的景物描写还是托物言志, 众说纷纭。因此, 本句也存在着多个译本。许渊冲将其译为“Fishing on river clad in snow.”王大濂译为“Fishing alone on river cold with snow.”朱纯深译为“Alone, he angles, a cold river of snow.”

可见, 许和王的译文都在“独钓”和“寒江雪”之间加了介词“in”或“on”, 很明显模糊性被明确化了, 译者读了原诗后脑海中浮现的是寒冬里老人一人在冰冷的湖面垂钓的景象, 也许垂钓的老人在享受独钓的乐趣, 也许孤独的老人只能靠垂钓来驱赶寂寞, 也许老人只是在钓鱼没任何心理活动, 以上种种推测是译者读过原文后的不同理解, 反映在译文中便承载着作为原文读者的译者各自不同的感情色彩。朱的译文只是景物的罗列并未用任何介词或连词连接, 较为客观地还原了原诗, 也给译文读者留下了遐想的空间。任莺在文章《以模糊译模糊———古典诗歌英译探索》阐述了对本诗句的理解:“柳宗元的《江雪》写在他参与政治改革失败、官降三级、备受迫害之后, 其愤懑和清高孤傲之情跃然纸上。渔翁在“绝”、“灭”、“孤”的状态下, “独钓寒江雪”, 其超然物外而又坚贞不屈的形象通过诗眼“独钓寒江雪”表现无遗。”可见, 朱的译文的模糊美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4]。

2.句法模糊:句法模糊, 顾名思义指的是句子层面的模糊性, 是由不确定的句子结构引起的

中国古诗拥有独特的句子结构,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 中国古诗中句子的主语没有英语那样有分量, 古诗句主语的淡化或缺省能将诗人从诗本身的意境中解脱出来, 也为读者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二是, 中国古诗词摆脱了性、数、格一致的局限, 易产生句义模糊。如:马致远的作品《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诗人把十一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 巧妙地连缀起来, 通过“藤”、“树”、“鸦”、“桥”、“人家”、“马”、“道”众多意象来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 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这11种意象由于缺少量词、动词、介词等, 读者不确定每种意象的数量及确切的空间关系, 因此读者的理解也因人而异。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 这位迎着凄苦的秋风, 信步漫游, 愁肠绞断的游子是诗人本人, 亦或是诗人笔下的游子, 还是读到此曲的读者呢?正是这种扑朔迷离的不确定性, 模糊地勾勒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 让人产生了许多联想。

3.意象模糊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髓所在, 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的漫长历程中, 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 但它们在不同的诗歌中所蕴含的意义却不尽相同。以“酒”为例, 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诗中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伤, 读来却又乐观、通达, 更流露了人生几何当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诗歌中用酒这种意象表达出了作者当时复杂微妙的心情。也正是诗歌语言的这种模糊性所产生的蒙眬美才使得诗歌成为历代文人抒发自己内心感想的主要表达形式, 更使得诗歌成为博大文化中最为耀眼的篇章[1]。

4.意境模糊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所以读者的背景、生活经历、知识层次等不同, 所产生的意境也不尽相同, 这就产生了模糊性, 而意境的这种模糊性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表现得也是淋漓尽致。如:《红楼梦》开篇的诗《青埂峰顽石偈》:“天才可去补苍天, 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若读者从字面看, 本诗本是青埂峰顽石的叹息抱怨;若结合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 本诗则表达了诗人“有志”的使命感和“无才”的旷世悲叹。此种情况下, 模糊意境就产生了。

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的古诗翻译主要策略研究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 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造活动, 译者在各种因素制约下能动地接受开放的原文本, 在与原作不断交流中填补“空白”, 构建文本的审美意义。同时译者并不能把他阐释中的所有联想、所有意义都如实写下来成为译文文本的内容, 他必须留给他的译文读者以充分的阐释空间, 再现原作的艺术“空白”, 让他的译文读者与文本对话。在古诗中模糊美是形成古诗意境的关键, 在翻译古诗时同样要保留原诗的模糊表达, 实现目的语和源语的功能相似, 传递模糊美的同时给译文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具体做法是通过一些翻译技巧实现由模糊译模糊的过程。举例说明:

例1:上有青冥之高天 (李白《长相思》)

Above, the boundless heaven blue is seen.

——许渊冲译

例2:云青青兮欲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From dark, dark cloud comes rain.

——许渊冲译

例3:影落明湖青黛光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Their shadows fall into the lake like emerald.

——许渊冲译

例4: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将进酒》)

Grieve o’er your snow-white hair though once it was silk-black?

——许渊冲译

例1全句“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大意是诗人想要走近远在云端的美人, 但放眼望去, 上面有幽远苍茫的青天, 下面有清江掀起的波澜。“青”是天的颜色, 到底天有多蓝, 原诗中无具体的概念;“blue”本就是用来修饰天空的颜色, 至于蓝色的程度, 是“deeply blue”, “light blue”, “transparent blue”还是“pearl opal blue”等, 原文本没有明确, 译文读者只能展开想象了。例2一句是写诗人梦入仙境时的气氛。“云青青”形容雨云浓黑。“浓黑”一词到底有多浓, 有多黑?原文没确定, 译文选用“dark”一词, 是较为夸张的表现手法, 符合原诗的表现力度, 有助于诗人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的抒发,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可见, “青”被分别译成“blue”和“dark”。显然, 这两种颜色词有程度的差别, 将“青”译成西方人能够接受的较为相近的颜色词是可行的, 因此, 由模糊译模糊中可以采用归化法。例3“青黛”意为青黑色, 指遍山苍翠, 树木蓊郁。例4诗人的情思由广阔的空间转向了无限的时间之流, 此句中的想象也更加出人意料, 动人心魄, 人生苦短, 如“朝”、“暮”间事, 可不悲哉?此处“青”指乌黑的头发。关于“青”的翻译, 两位译者在理解原诗含义下, 都采用了比喻修辞, 分别增加了喻体“emerald”, “silk”, 对山林、头发的颜色进行描绘和渲染, 使景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依次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 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并使语言文采斐然, 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可见, 两种译文均在意译法的指导下具体采用了增词法来传达原诗的模糊美。

总结起来, 从模糊译模糊的翻译过程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对等和替代。对等, 严格地说, 是用有模糊意思的词汇或表达来代替原诗中的模糊形象达到功能对等。从这个角度看, 对等常使用在直译的方法中。当原诗的模糊内容无法用直译全面表达, 就要考虑替代, 即在译文中采用另一种意象表达与原诗相同的隐含意。换句话, 译者可以稍作改动采用增词法等策略或使用相似甚至不对等的意象较为对等地表达原诗的模糊意义。可见, 对等法、替代法、增词法或归化法等具体的翻译策略常用在模糊译模糊的翻译环境中。

结论

接受美学由于把作品与读者的关系放在文学研究的首要地位来考察, 充分承认读者对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创造性作用, 从而使文学研究的趋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诗词是人类文学宝库中的一块瑰宝, 诗词之美在于诗词所包含的不确定性。因此, 诗词的美是一种模糊的美。它的模糊性渗透在语义、句法、意象及意境等方面。在翻译古诗时, 译者要从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出发, 以美学距离为衡量标准, 充分考虑译语读者的接受情况, 遵循灵活性和开放性原则, 根据具体语境灵活地选取翻译策略和方法, 以便成功地转化原文本的模糊美。

摘要:文章从接受美学理论出发, 通过对古诗多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分析了接受理论在古诗翻译中的作用, 并从翻译审美主体的能动性角度, 研究了古诗中模糊语言的主要翻译策略。

关键词:接受美学,模糊性,模糊美,古诗翻译

参考文献

[1]刘杰.诗歌的模糊性与留白翻译策略[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理论研究) , 2011 (2) .[1]刘杰.诗歌的模糊性与留白翻译策略[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理论研究) , 2011 (2) .

[2]周宁, 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长春: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24.[2]周宁, 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长春: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24.

[3]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61.[3]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61.

7.古诗劝学翻译 篇七

关键词:古诗翻译;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冲突与结合

中国古诗是中国极具特殊性的一种写作文体。由于古诗的创作时间年代久远,语言结构及表达习惯与现代白话大相径庭,要在理解原文基础上转换成目的语言,使译文丝丝入扣,句句忠实,引人入胜,对译者来说则是一个挑战,并非轻易之事。当前比较适用于中国古诗的翻译的理论要数功能结构主义及解构主义。前者强调以原文本为主,从文本深层结构出发,而后者强调译文意义既是独立的,但又与原文保持一定的关系。笔者认为,古诗翻译是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翻译观之间的一场“博弈”,相互兼顾,互有牺牲,这样才能最大化保证古诗词译文的形神兼备。笔者以原文与译文的关系为切入点,对作者与译者的关系、结构形式与思想意义、现在意义与过去意义的四对关系展开论述,阐述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在中国古诗词翻译过程中如何发生冲突后有效结合。

一、理论基础

1.结构主义之于翻译

结构主义主张从源语言表层结构提取核心信息,源语言深层结构转换为与之对应的目的语言的深层结构,最后浓缩目的语深层结构,最终以目的语表层结构的形式出现。结构主义语言学在翻译领域提出的思想理论和具体方法颇为严谨,使得翻译研究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结构主义翻译观认为,译文是原文的准确复制,意义是确定的,意义和结构都应忠实原文,原文作者处于权威的至上位置,强调原作者和译者的主仆关系。另外,结构主义强调语言的共时性,认为语言过去的意义,包括作者本身写作时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历史因素等没有研究价值,因此结构主义翻译观着重于源语言的字面意义。

2.解构主义之于翻译

解构主义的出现为翻译理论打开了全新的理论维度。解构主义可以说颠覆了结构主义对原文形而上学的“愚忠”。解构主义在翻译领域提出,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原文和译文之间既互相独立也有联系,译文是原文意义的拆解。与结构主义不同,解构主义否定了原作者的权威地位,确立了译者的主导地位。原文意义能否有效表达,或者表达得如何,则取决于译者,于是译者不再是依附于原文的“仆人”。解构主义颠覆了文本本身的地位,它的意义由译文决定,在翻译和阅读译文时,译者和读者对译文不断解释和理解,才能重现和补充原文有效的信息和意义。诗词翻译是极具文化特殊性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做基础,它是利用特定语言的结构特征联系所在的语言文化背景实现的。诗词自身的语言特征和功能成就了其特殊性,因此译文必须兼顾其特殊性才能达到形神意兼备的翻译效果。

二、中国古诗词翻译中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冲突

笔者以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为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Known will the hills be if fairies dwell,no matter high or low;and charmed will the waters be if dragons hidden,no matter deep or shallow.

斯是陋室,惟物德馨。A humble abode though this is,my virtues make it smell sweet.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Verdant are the stonesteps overgrown with moss,and green seems the screen as the grass seen through it.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I chat and laugh only with great scholars and have no intercourse with the ignorant.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I can play lute and read my sutras.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No unpleasant music to grate on my ears and no red-tape to make me weary and tired.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Just like Zhuges residence in Nanyang and Ziyuns inhabitance in Xishu,

孔子云:“何陋之有?”As Confucius quoth,“How could it be humble?”

1.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的关系

结构主义认为,后者是前者的准确复制,那么译文则是依附于原文的衍生物,译文的形式结构也应与原文对应。然而,中国古诗的突出特征是语言的浓缩与变形,语法方面与现代汉语大相径庭,相较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古诗经常采取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方式,其目的是建立格律,形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可还原的结构、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也就是说诗文的诠释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读者。比如《陋室铭》当中,“有仙则名”的“名”则是名词作动词用法,意为“出名,著名”,那么翻译这里的时候,参考译文使用的是“Known”,动词过去分词表被动,也可使用形容词“famous”。若用名词“fame” “reputation”则不行,因为英语没有名词动词化的用法。

另外,“无案牍之劳形”中的“劳”在古时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劳累”,参考译文使用的是“make me weary and tired”,用的是动词短语,这种译法无法在词性变化上与原文对应。“无丝竹之乱耳”当中的“乱”也是形容词使动用法,意为“使……乱,扰乱”,如果改用名词“disturbance”或者动词“disturb”,只能兼顾其中一种词性,“grate”则保留了动词用法。译者在成为译者之前,首先是个读者,那么对诗文信息如何理解、补充、诠释、翻译,其中也包括检索目的语言,使之能够与原文词性变化特点、颠倒的词序等形成对应表达。如果检索、筛选、确定信息取决于译者,也就是原文的意义无法百分之百地确定下来,意义是游移的,译者随之占领主导地位,译文重要性在目的语言的地位得以提升。没有译文,则原文即使存在,其意义思想无法得以诠释和传播,译者与译文地位的提升是与解构主义的翻译观不谋而合的。 那么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冲突在中国古诗原文与译文、译者与作者的地位关系上得以清晰呈现。

2.形式结构与思想意义

上文笔者已经提到,中国古诗经常颠倒词序和省略句子成分,那么自然而然,诗文在解读时倾向的是其意义的补充,而不仅仅是形式结构或者音韵之美。《陋室铭》原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和反向立意的构思,同时采用对仗押韵、起兴、互文的修辞手法。刘禹锡的创作中使用了大量的骈句,句式结构整齐,读起来抑扬顿挫,其和谐的音韵和紧凑的节奏感留给读者一种朗朗上口的听觉享受。

除了骈句,《陋室铭》中也有散句,比如诗中的“何陋之有”,以散衬骈的句式,给诗文句式以美妙的润色。四言、五言、六言,多种句式的使用错落有致,使得诗文结构不会单一无趣、生硬不畅。诗文开头运用“山”的名和“水”的灵进行类比,以“仙”与“龙”的精髓巧妙地点明主旨,暗示陋室不陋,把古诗语言特征体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翻译时,结构主义认为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形式结构,原文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形式结构是源语言中独有的、无法复制的、极难在目的语中找到一一对应的语言亮点,要将其转换成译文,尽管译者将最大程度保留其特色,但是由于时代久远,必须将古文翻译成现代文,充分理解其意义后再从诗文思想意义着手翻译成英文,其译文更加接近现代语言表达方式,由此原文的形式结构几乎被瓦解,意义的外延被赋予了更重要的角色,这与解构主义不谋而合。

3.现在意义与过去意义

结构主义强调语言的共时性,认为语言过去的意义,包括作者写作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历史因素等没有研究价值,因此结构主义翻译观着重停留于源语言的字面意义,追求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文,强调语言的转换,不带入译者的个人感情色彩。然而中国古诗这种历史悠久的文体,其意义改变的可能性比其他文体更高。随着时代不同和社会的变迁,语言的传播和改变会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即使是同一种语言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诗人的创作也会受到其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果不介入诗文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则很有可能错误地读取源语言的信息。谈及起《陋室铭》的创作背景,是刘禹锡为官期间,因参加革新运动、反对强权势力而遭受迫害和贬谪的一段时期,他由原来的监察御史降为无权无势、没能力再与宦臣斗争的小通判。在六个月中,刘禹锡几次被迫易居,居住面积越来越小,最后搬进如斗室之大的陋室。受到权臣的势力压迫,刘禹锡愤愤不平,提笔写下这篇脍炙人口、情趣高雅、为后世所推崇的杰出作品《陋室铭》。若要翻译此篇诗文,必须要兼顾刘禹锡的创作初衷和感受。

另外,随着时代变迁,有些词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翻译古诗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去理解古诗文。例如,原文的“无丝竹之乱耳”,其中“丝竹”古义指的是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而“丝竹”现今意义已经发生改变,意为丝绸和竹子。那么,译者在翻译成英文时就不能直接照搬现代人的理解,将其直接翻译成“silk and bamboo”,而应提炼总结其意义,译为“unpleasant music”。

再如,“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一句,考虑到作者刘禹锡所处的时代——唐代,《金刚经》流传甚广,“金经”才能被理解为用金泥做成的经文,或《金刚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这里则泛指佛经,翻译为“sutras”或者“Buddhist Scriptures”。如果不考虑作者所处时代的情况,那么“金经”的准确意义就不容易把握。结构主义翻译观及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冲突在中国古诗的翻译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结构主义认为,翻译中国古诗时作者与原文在翻译中的首要地位被颠覆,译者和译文的地位随之上升。结构主义重视忠实原文的形式结构,原文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8.《孙权劝学》原文及翻译 篇八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翻译:

9.孙权劝学原文及其翻译 篇九

当初,吴王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身居要职掌握重权,一定要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忙为理由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吗? 只要泛览群书,了解一些以往的事罢了。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有很大的收益。”于是吕蒙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讨论(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我现在才发现,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东吴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几日,就要重新用新眼光来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才告别。

10.古诗劝学翻译 篇十

一、 古诗翻译的标准

翻译最基本的要求是忠实与通顺。但诗歌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文化底蕴等方面都与其它文学形式有较大差异, 需格外注重意境和韵味的传达, 因此对诗歌翻译有着更高的要求。诗歌译者要具备译者与诗人的双重品质 (李连波, 2008) 。许渊冲提倡诗歌翻译的“音美、形美、意美;江枫力求“形神皆似”, 其他翻译家也以神韵、意境、节奏、韵律等方面为侧重点对诗歌翻译提出了不同标准。其实, 古诗英译没有特定的标准, 译者需要根据情况区别对待。

二、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古诗翻译的影响

翻译不仅涉及语言符号本身, 更侧重传达文化。中英语言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句式、思维模式、文化意象、地域习俗等方面。本文着重探讨中英文化意象方面的差异。

文化交流活动中最棘手的就是深层文化沟通, 而诗歌表现的往往就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这些深层的文化内涵, 因此古诗英译最具有挑战性的就是文化意象的翻译。“中西诗人的感性不同, 可以引起中国诗人诗兴的食物未必都能触发西方诗人的灵感, 西方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和思想也往往是读惯中国诗的人所不易领悟 (吕叔湘, 1980) ”。

中西思维模式差异在古诗翻译方面最大的影响就是讲中英两种语言的人们在诗句中的物象联想不一, 如古诗中常出现的一个词“西风”, 中国人看到这个词会联想到它的寒冷和万物凋零的景象, 《西厢记》有诗云:“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等 (杨立刚, 2004) 。而西方文化中则没有这样的联想, 相反, 西方文化中喜欢吟咏西风, 歌颂生命, 如雪莱的《西风颂》中“哦, 狂暴的西风, 秋之生命的呼吸!”还有“西风啊, 是你以车架把有翼的种子催送到黑暗的东床上”等整句都表达了这种意象, 下面笔者通过李商隐的一首无题诗来分析中西思维方式及由此产生的文化意象差异。

无题

1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2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3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4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此诗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暮春时节, 东风无力, 百花纷谢, 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 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 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 和心灵的创痛, 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不能挽回, 固有首句的“相见时难别亦难。”

下面是这首诗的英文翻译:

No Title

1So hard we finally met, yet separated,

spring did not last, flowers faded,

that is why I am so dejected.

2Silkworms produce silk till they die,

flame twinkles till the candle runs out,

I will love you forever.

3In mornings into the mirror I am worrying aging,

so lonely I feel at nights when reading,

even the light from the moon is chilling.

4Far away from where you live,

I cannot reach you, my dear,

Hence, I send you letters sealed with my kiss.

可以看出, 原诗1句中的“东风”在译文中没有体现, 西方人对“东风”也不会产生东方人的联想;多出的一句“that is why I am so dejected”在原诗中虽不存在, 但是确有此含义, 这种翻译是一种意译的做法, 值得借鉴。2句中“春蚕”及“蜡炬”的翻译虽然严格按照字面翻译了出来, 但是西方人看了却不一定明白, 因为他们的文化中对“蚕”和“蜡”并没有东方人的这种联想, 于是译者添加了“I willlove you forever”, 这是译者对诗歌意义解读而做的努力。3句应该说是直译与意译的结合, 但意境却大不如原诗。4句原诗中涉及两个神话故事, “蓬山”即蓬莱山, 海外三神山之一, 诗中指对方住处;“青鸟”是神话中的鸟, 是西王母的使者, 诗中借指传递消息的人。这些中国人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但是西方文化并没有这两个概念, 因此他们不能产生同样的文化意象, 加上思维方式差异, 他们在头脑中不能产生这样的联想, 因此4的译文也只是译出了其字面含义, 让读者能够理解其概念意义, 至于文化信息就不能传递了,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三、 结语

文章通过对古诗《无题》的差异探讨了中西文化意象差异。其实, 中西两种文化在文化习俗、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社交方式、宗教信仰、地域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而这些因素都对中国古诗的英译有着重要影响, 值得深入研究。

这要求译者不仅精通中英两种语言, 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把古诗原文的风貌完整呈现也许是很难的事情, 但只要对这些文化因素妥当处理, 让译入语国家的人们理解古诗是可以做到的。

摘要:中华古诗博大精深, 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古诗的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诗歌独特的体裁形式以及中西文化差异给古诗翻译带来了较大困难。本文通过对古诗《无题》的差异来探讨中西文化意象差异对古诗翻译的影响及古诗英译的一些技巧。

关键词:古诗,翻译,文化意象,差异

参考文献

[1]高嘉正.吃透原诗—古诗英译的首要之举[J].上海科技翻译, 1999 (4) .

[2]肖娴.古诗文化内涵翻译的句式差异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 (2) .

[3]杨立刚.试析汉英文化差异与翻译[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4 (11) .

[4]吕叔湘.中诗英译对比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0.

[5]李连波.谈古诗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J].理论观察, 2008 (4) .

11.荀子劝学名句及翻译 篇十一

2、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伙伴。”

3、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译文】子夏说:“做官有了余力就可以学习了,学习有了余力就可以做官了。”

4、子夏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译文】子夏说:“普天下的人都应是兄弟。”

5、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模作样,这样的人很少有仁义之心。”

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译文】孔子说:“在上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在下者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虽然发号施令,在下者也不会听从。”

7、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8、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弟子规》【译文】如果一个人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失就生气,听到别人称赞自己就欢喜,那么坏朋友就会来接近你,真正的良朋益友反而逐渐疏远退却了。

9、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译文】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

10、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译文】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1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译文】玉石若不经过雕琢,就不会成为玉器;人若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

1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译文】只要做人光明磊落,那么到哪里都有公平。

12.劝学汪洙及翻译 篇十二

《汪洙-劝学篇》原文及译文赏析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译文:

自古以来,皇上器重的都是英雄豪杰,为把你们培养成国家的栋梁,就需要用圣贤的文章来教育你们这些小家伙;儿童时代,你们从事求学之外的千行万行都是下等的行当,只有读书才是最高明的选择。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译文:

小小的年纪应该勤奋学习,阅读和写作文章的能力可以帮助你以后谋身度日、建功立业;整个朝堂之上的那些裹红披紫、能在皇帝身边参政议事的达官贵人,全是读过书的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成;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译文:

学问只能通过勤奋学习求得,“读书破万卷”的学业只能在萤火烛光映照下的窗前完成;经过三年寒窗的苦读,眼面前需要应用文字的地方如今已足以对付,谁还会再笑话我腹中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译文:

自小至今,通过学习已积累了较宽广的知识,加上生来就心高气盛,志向远大,从不自轻自贱;别人怀有能砍能杀的宝剑,我手中的笔可也是锋利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译文:

早晨还是在田舍间耕作的儿郎,晚上或许会登临皇帝议政的朝堂;将相本不是天生的,好男儿都有机会,人人都应当自立自强。

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译文:

学问是附着在人身的宝物,儒雅的谈吐及其中的真知灼见,往往是席上的珍品;您看历史上那些做宰相的,必定都是皇帝从读书人中选用的。

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达而相天下,穷则善其身。

译文:

不要抱怨读书贻误了你,知识不会拖累人;命运通达可以辅佐皇上治理天下,命运不好、仕途不顺,还可以利用知识来谋生立业、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完善自己。

遗子金满箧,何如教一经;姓名书锦轴,朱紫佐朝廷。

译文:

留给子孙满箱黄金,也不如教他们掌握好一门学问;有学问的人不仅可以把姓名书写在锦屏画轴之上扬名天下,还可以或大或小地谋个官职帮助朝廷治理国家。

古有千文意,须知学后通;圣贤俱间出,以此发蒙童。

译文:

古代的《千字文》有丰富的`教育意义,必须说明的是,要知道它的教育意义只有在认真学习和钻研之后才能明白和领悟;历代的圣贤都是接受过《千字文》的薰陶才出人头地的,后人也多用这读本来教育、启发未开化的儿童。

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为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

译文:

13.古诗劝学翻译 篇十三

意境是我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 它是构成我国民族独特的艺术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诗词是一种极具民族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 而意境对于诗歌的创造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现象, 更是一种跨文化现象。因此, 我们仅从美学的角度来探析当前古诗词翻译过程中意境美缺失的一些具体表现和特征。

二、目前研究的基本状况

当前, 大多数与古诗词意境的翻译相结合的文章, 一般都是通过结合一些美学或者翻译方面的理论来探讨得失。对于意境的那种独特美没有深刻的理解。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和美学内涵方面, 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翻译过程中意境美的传达方法和对等效果, 并通过译文实例赏析来探讨古诗词翻译过程中对意境美的缺失问题。

三、古诗词翻译过程中意境的审美属性

对意境美的研究需要我们把握古诗词当中意境的审美属性, 也就是从美学角度来看意境在翻译过程中的一些特征。翻译美学的任务是运用美学基本原理, 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 研究翻译中审美再现的类型和手段, 对比客体和主体的审美意义, 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再现原文的美。

四、古诗词翻译过程中意境美的缺失

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使得中国古诗词意境在翻译的过程中, 必然会遇到一些不可译的因素。这里我们从文化、语言、审美和修辞四个方面来分析。意境中音律格式美的缺失主要表现在音律方面, 例如平仄、押韵、格律等。格式方面则主要是对偶、对仗、呼应等等。例: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原诗具有完美的音律美, 平仄二声回环相救, 富于变化, 诗歌的音律之美也显而易见。“萧萧”对应“滚滚”既体现出悲壮的声音效果, 又表达了树木和江水的样态。我们再看一下译文:

When winds rage and the sky is high, gibbons cry mournfully;

Over white sands on a clear riverbank, birds fly and whirl.

Leaves fall from deep woods—rustling and soughing;

The Long River roll on, forever, wave after wave. (文殊)

原诗的对仗之美, 完全消失。严重破坏了诗歌隐含的那种意境美。“萧萧”既有萧瑟的悲凉之意, 又有树叶飒飒作响的拟声之意。“滚滚”既有那种波涛汹涌的意义, 也有江水滚动的声音之意, 而译文完全不能等价。

马致远的《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Crows hovering 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the day is about done.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 (翁显良译)

翻译的太具体了, 把原来的想象空间都一一填充起来, 这样就完全扼杀了读者在欣赏过程中的想象, 原来富有想象的意境美则完全没有体现出来。译文这种意象的具化, 完全占据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消灭了原文的“空白点”, 消除了读者审美参与的可能性。中国古诗词那种想象的意境美完全消失。

意境的美离不开动与静的完美结合, 那种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的自然状态是让人陶醉的最好环境。苏轼《鹧鸪天》当中的词句:

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 照水红蕖细细香。

许渊冲的译文:

Through forest breaks appear hills and bambooscreened wall;

Cicadas shrill o’er withered grass near a pool small.

White birds are seen now and then looping in the air;

Pink lotus blooms on lakeside exude fragrance spare.

译文中将“竹隐墙”翻译成“bamboo-screened、all”。丛生的翠竹, 围护在墙院周围, 随风摆动, 院墙时隐时现, 时动时静, 给人以清爽的、流动的感觉。而译文中只表明了竹林遮掩了院墙这一层静态的意思。没有表达原文那种活灵活现的意境美感。“照水”译成“on lakeside”, 也失去了原有的那种动静结合的趣味。“照水红蕖”本来是很有生活趣味的, 就像齐白石的一幅《荷花影》, 耐人寻味的意境, 因超以象外, 遂得其寰中。“照水”二字赋予了荷花动态美, 意境如此清新淡雅。化静为动, 意蕴十足。译文只能表明是在湖边, 波光潋滟与妖娆多姿的意境美完全消失。

五、结论

意境作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手法, 进入诗学领域, 通过示意性、跳跃性语言来展现其艺术世界。文章从美学角度, 对古诗词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不可译因素以及意境美的缺失作了简单的阐述, 古典诗词中那种高度融合了民族文化和独特情感的意境, 是无法模仿到英语中去的。意境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 为中国人的文学精神找到了寄托, 在翻译的过程中, 一定要充分考虑到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和美学价值, 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先将意境回归到属于它的语言和文化环境当中去欣赏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志椿等:《中国传统审美文化》[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2]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美学研究》[M],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6

[3]何静等:《美学与审美实践》[M],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2

[4]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5]李盛龙:论意境的审美结构及特征[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2006

14.赵恒劝学诗全文及翻译 篇十四

劝学诗

朝代:宋代

作者:赵恒

原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劝学诗注释及翻译

《劝学诗》表示的`意思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考取功名后,才能得到财富和美女。

宋真宗颇具文学才能。上面提到的那首《劝学诗》,很有后来胡适之白话诗的味道。

语言通俗,说理明确,老百姓一看就打心眼里喜欢。千百年来,华人以勤读书为首务,这首诗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劝学诗赏析

此诗为北宋第三位帝王宋真宗赵恒的一首诗,用“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来劝勉学子读书上进,这几句诗虽然有着鲜明的功利倾向却在民间广为流传。

“黄金屋”指代荣华富贵的生活,“颜如玉”指代美貌的女子。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概括了过去许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和追求。其实列举这两者只是一种借代的说法,它们是一朝金榜题名出人头地后最具代表性的收获,这里也就代指出人头地。古代许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求的就是一个出人头地。所以人们也就常用这句话鼓励别人或子女读书。

字里行间给我们的启示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用现代理念去解释,读书就是接受教育,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功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学能,以投身社会,服务人群。

作者简介:赵恒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初名赵德昌,后改赵元休、赵元侃。历封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 至道元年(995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恒。

至道三年(997年),赵恒即位。 赵恒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为相,勤于政事。

景德元年(10),辽朝入侵,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劝赵恒亲征,双方会战距都城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三百里外之澶渊,局势有利于北宋,但因赵恒惧于辽的声势,并虑及双方交战已久互有胜负,不顾寇准反对,以每年给辽一定金银为“岁币”于澶渊定盟和解,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史称“咸平之治”。

赵恒在位后期,任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荧惑朝野,赵恒也沉溺于封禅之事,广建宫观,劳民伤财,致使社会矛盾加深,使得北宋的“内忧外患”问题日趋严重。

乾兴元年(1022年),赵恒驾崩,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谥号为文明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葬永定陵。后累加谥至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上一篇:成绩单小学作文下一篇:商务司机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