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和利用

2024-07-31

研究和利用(13篇)

1.研究和利用 篇一

关于合理开发和利用学生错题资源的研究 ——(以小学年级段语文成语教学为例)

摘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错题目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对待学生的错题,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学生,却会出现许多相似的错题现象,合理开发利用好学生的错题资源,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每位教师都关心的一个问题。

关键字:语文 错题 资源开发 成语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错误,不仅反映了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更是一种尚待开发的宝贵资源。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错题这一教学资源,进一步分析学生所犯错误的原因,并能透过错误发现有关问题,就可变“废”为“宝”,将错误作为一种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为教学服务。

一、研究的缘起

1、语文错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现象

小学生做语文练习,无论是课堂、家庭,笔头、口头或其它类型的题目,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是成长中的小学生。由于认知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不完善,语文做错题应属于正常现象。事实表明,人人均有可能做错语文题,只有错多与错少的区别,没有“不错之神”。教育家说过,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我们允许他们犯错误,人只有犯了错误,在错误中不断反思才能更好地成长。同理,在语文学习中做错题也可算是小学生的权利。对于他们的错误,我们应有正确的错题观,允许学生出错,宽容错题,延迟评判,着力引导学生自己找出错题,分析错因,及时订正,反复复习。

2、错题是教师上课时开发语文资源的重要内容

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错题正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带有童气的、十分宝贵的一种“利教研学”资源。善抓“错题点”,可以归类追因,找出对策;可以纠错研错,反败为胜;也可正误对比,探误真知;还可以反思教法,改进教学„„找出学生错题教师误导的源头,关注学生做题出错过程的体验,讨论错误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点石成金让错题“变废为宝”„„总之,语文错题完成可以成为教师开发课堂教学资源的宝贵探点。

二、课题的界定

语文错题: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有错误的语文题;它包括书面的、口头、操作三类,又可分为课内与课外两个层面。

教学资源:在教师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听讲、阅读、研究、实践等方式,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自然与动态生成的可用来“利教研学”的信息来源。

开发:开启、开拓,发现、发掘,以便于利用或达到利用的目的。

三、课题的理论支撑与政策依据

1、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从情感准备状态来说,布鲁姆认为,学生以往的经历和目前的期望,决定了他对学习的情感准备状态;学生对某些学科感兴趣与否,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校期间形成的;如果学校能给学生成功学习的经历,学生很可能会对认知或情感目标都抱积极的态度。显然,通过对错题的诊断与辅导,首先可以让学生克服以往学习的误区,帮助他们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其次,教师的辅导和关注也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从知识准备状态来说,学校中的学习任务一般都是按顺序排列的,后面的学习任务都是建立在前面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如果前项学习任务中学生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那么,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就像滚雪球一样。他们的成绩水平和学习速度的差异会越来越大。所以,在教学中有必要通过各种手段来对教学错题进行诊断和辅导,以便提高学习语文的效果。

布鲁姆指出:“掌握学习策略的实质是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的频繁的反馈和个别的矫正性的帮助。”教学过程的每个步骤都必须通过评价来判断其有效性,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和调整,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他所需要的特殊帮助。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无疑对本课题的研究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2、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或多或少具有言语—语言、音节—节奏、逻辑—数理、视觉—空间、身体—动觉、自知—自省、交往—交流与自然观察等八种智能,每个人还有着不同的智能组合方式。它倡导积极的“学生观”,强调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将使每个儿童的智能发挥到更高的水平,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它倡导因材施教的“教学观”,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智能结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不同特点,选择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它倡导多元化的“评价观”,主张多维目标、多元主体、多样形式、多样方法的形成性评价来取代单一的终结性卷面评价。这些观点对于本课题的研究具有理论指导价值。

3、课程改革新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其基本出发点事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语文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语文学习情境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语文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充分利用校内外多样的课程资源。”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教师应有有效开发课程资源组织教学的要求,并且高度概括了这种开发利用的特别应是“灵活的”、“创造性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中要积极开发各种有效资源,语文错题就是其中一种有价值的课程资源。

关于课程教学资源开发的论述: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其目的是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课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包括失败的教训)。学生也是一种教学资源,现在的学生处于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社会环境中,视野开阔,接触面广,知识丰富,表达能力也强,他们的知识信息(包括错误)和一些技能完全可以作为我们教学资源的一部分纳入教学中来。因而,教材不再是那本“以人为本”的课本,而是以课本为起点的资源利用,资源开发和资源再造。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对象

(一)研究的目标

1、探索将“语文错题”作为教学资源开发的操作要点,以便有针对性地深化语文课程教学的改革,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弄清造成“语文错题”的相关要素及主要原因,探究小学生(为主)、教师、家长“预防或纠正语文错题”的有效策略,以便进一步促进小学语文素养、教师的导学水平与语文教学质量的相应提高。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小学各年级常见“语文成语错题”的类别及示例

2、巧用“错题”开发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微型案例研究

3、探索小学生自我纠正“语文成语错题”的新颖、可行、有效方法

4、小学生成语题(概念题、选择题、填空题„„)常见错误的成因及对策

(三)研究的对象 某实验小学年级全体学生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从书籍、报刊、网络中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掌握同类研究的动态,借鉴已有成果,寻求新的生长点,进行深入研究。

2、调查分析法

以问卷、个别访谈、座谈等形式,在自然状态下调查,整理归类出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常见的典型错误,分析形成原因。

3、案列研究法

有选择有代表性的错题,将它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与利用,进行案例研究,从不用方面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反思教训,探究造成错题现象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经验,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完善、运用及推广。

4、行动研究法

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进的意见或方案,并付之行动,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转变教学行为,以提高实践运用的价值。

5、个案研究法 从各类特殊学生中确定若干个体为个人个案;若干“同质或异质小小组”为团体个案,分别进行跟踪调查,横向与纵向对比,追因疏导,探究“防错题,纠错题”的有效策略。

六、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一,收集整理错题。收集整理错题,是把错题变隐性资源为显性资源的开始。学生做作业,包括课堂作业、课外作业、各类测试等出现的成语错题专门用一个本子抄录下来。教师经常性检查学生的错题登记本,检查他们是否及时登记,是否有漏登错登的情况,培养他们养成及时主动收集错题的习惯。

二,正确解答错题。

1、表演式解答

借鉴综艺节目的启发,灵活运用表演猜测掌握成语。如“坐井观天、一刀两断、相依为命、掩耳盗铃、对牛弹琴、画饼充饥、望眼欲穿、望梅止渴”,引导做对的学生上台表演,以形象的动作,丰富的表情演出每个成语的意思。

2、幽默问答式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愉悦式教学形式多样化。将学生抄录的一些成语幽默地组织在一起,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回忆。如“最大的地方有多大?”(无边无际、一望无际、漫无边际)

3、神话、寓言、典故式等成语故事解答法 许多成语来源于神话、寓言、历史故事等,让做错的学生自己探究成语的出处,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史知识,扩大眼界,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三,根据错题本创造性地编发题目。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在多次解答同一个题目之后,可能会把答案熟背下来,也可能因为机械重复而产生倦怠心理。而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来说,如果仅仅局限于正确解答前期错题,不一定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学习成语的能力。所以,在学生习惯于正确解答前期错题的基础下,如何消除重复练习带来的负面影响,让错题登记本发挥更大的效益,是我们要着手解决的。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课题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收集有关信息,制定决策,组建机构,明确职责,组建管理模式,草拟研究方案。方案是研究的蓝图,直接关系课题研究的成败,首先,我们明确研究的目的内容,确定研究项目,选定了研究方法,进行了前测调查,计划课题研究的步骤。

(1)、选择和论证研究课题。

(2)、组建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制度。

(3)、开展“某实验小学学生语文成语学习情况问卷调查”和“某中心小学语文教师成语教学问卷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

(4)、设计研究方案。

2、实施验证阶段

主要工作:制定、修改完善研究方案,制定管理系统,进行研究,对全过程进行记录、收集处理有关资料,形成了阶段报告和论文。

在实施验证阶段过程中,课题研究要以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平台;以五个环节为研究目标;以“专题研究、课堂研讨课、典型案例分析、典型教学设计、学生个案记录”等作为形式;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作为标尺。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方案,调整策略,全程记录,在反思中进行经验总结,在总结中提炼成果。

3、总结结题阶段总结

主要工作:材料整理归类、归档,形成总结报告,撰写经验论文,进行结题验收。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热情,用多种形式激励学生不断创新。珍惜学生探究的成果,建议学生以各种形式加以整理、保存。课内外结合、学科间结合,将探究伸向广阔的生活课堂。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纠错本和探究心得与同学分享。课题组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将之整理出来形成调查报告、课堂教学案例、反思、经验论文、研究报告、典型教案等。主要表现为:

(1)、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形成综合性研究成果。(2)、组织对研究成果的检测工作。(3)、撰写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4)、申请结题。

(二)预期成果呈现形式: 课题研究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经验论文汇编、典型教学设计、案例、反思、学生个案分析等,以及部分学生作品,如成语纠错本集等。

八、课题的先进性和特点

一直以来不少学生、教师、家长都一致认为学生做错了题目就是学生没有学好一门课程,甚至有些教师、家长对学生进行打骂,“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会错,上课瞌睡了吧?”“怎么学的,这书白读了”,“昨天刚学的就忘了”等等。假如对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错题不加以引导和利用,那么当学生再次遇到这些题目时,还是会继续错下去,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效率是很难有提高的。对错题不闻不问是糟蹋错题资源,学习当然难有进益。把错题只是作一般性订正便抛在一边,是对错题资源的低效利用。本课题旨在通过把学生语文成语学习中的错题资源加以利用和开发,使其变废为宝,使错题资源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另一大学习方式。合理开发利用错题资源,有助于事半功倍地提高学生成绩,有利于让学生跳出题海训练的怪圈,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课题的价值和意义

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语文错题”进行资源开发和利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转变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一大创举,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学习方式,而将“语文错题”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错误是很正常,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应随意加以指责和严肃批判,要树立正确的“错题观”,宽容错误,善待错误,并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利用,这是新时代的语文教学课堂所不能忽视的问题,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善于发现、收集和利用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错解问题资源进行教学,以学生的实际存在的错解问题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弥补学生的“不足”为教学目标,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生的学习有其自身的规律,尤其是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有时难免会出错。一个好的教师可以将“错误”变成一笔财富,相反,如果对于学生的错误不加以正确利用,任其自流,不闻不问,那“错误”就只能是个“错误”,永远也不能成为教学相长的财富。

2.研究和利用 篇二

1 首先要摒弃开发就是开荒的传统理念。

不论是解放以前或是解放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在人口、粮食问题的压力下, 我国经历了多次大规模开荒的时期, 农业的重点由南疆拓展到了北疆, 耕地由山前平原延伸到沙漠边缘, 大规模的林地、草地、湿地被改造成了耕地, 历史的变迁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总认为土地的开发就是开荒, 就是扩大农业的规模, 直到上个世纪末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决策后, 一些政府部门立即提出大开荒的应对方略。继后中央相继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和重视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后, 才初步克服了开发就是开荒的传统理念, 但远没有达到摒弃这一理念的境界, 在考虑土地的发展思路时, 总是念念不忘开荒, 甚至还把开荒作为今后大开发的重点, 把扩大农地规模视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 而对产业结构升级和建设用地发展的研究则远未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这种传统观念必须尽快扭转。

2 对土地缺乏严格管理, 土地浪费严重

尽管有了土地管理法, 但由于执法力量不足, 特别是从局部眼前利益出发开发利用土地, 致使滥占滥用土地现象严重。对土地缺乏严格管理, 土地浪费严重尽管有了土地管理法, 但由于执法力量不足, 特别是从局部眼前利益出发开发利用土地, 致使滥占滥用土地现象严重。部分基建项目用地不报请批准或先用后报, 宽打宽用, 少征多用, 早征晚用, 多征少用, 甚至征而不用。

3 土地退化是进行土地持续开发的起因, 恢复则是进行土地持续开发的前提

土地的退化和恢复是两个长期的过程, 其机理更是需要长期的研究和探索。这项研究不仅对生态环境有着重大意义, 而且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 今后必须加大投入, 继续深化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的研究。

3.1 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对耕地的

需求量会日益增多, 解决耕地资源稀缺问题的出路在于一方面“开源”即加大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和复垦;另一方面“节流”即节约和合理利用及保护耕地, 提高土壤质量, 提高耕地的产出水平。由于农业适宜和中度适宜的土地几乎都已被开垦用于种植业, 其余土地的生态条件较差, 因此应当弱化后备资源开发, 重视对已利用地的挖潜整理。

3.2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实现质和量的统一。切实保护耕地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增强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效力, 制定耕地保护的专项规划, 严格执行用途管制;加强土地产权制度建设, 明晰耕地产权, 建立长期稳定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土地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的作用, 调整土地利用行为,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强对土地管理部门的监管, 防止因利益驱动而多占、乱占耕地;建立耕地变化的动态监测系统。

4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对策

4.1 要加强教育和宣传, 使各级领导和大众充分考虑资源和生

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充分认识到破坏自然、掠夺自然, 就是破坏自己、掠夺自己;要关注人, 也要关注自然;要满足人的需要, 也要维护自然的平衡;要关注人类当前的利益, 更要关注人类未来的利益。对经济效益的过度追逐, 忽视生态效益, 只求索取, 不讲投入, 掠夺式利用, 将加剧地力退化和环境恶化, 严重影响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以人为本, 充分认识到土地不仅是财富之母, 更是民生之本。要积极转变粗放型经济的增长方式, 用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4.2 科学合理地制定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实施土地年度计划管理, 加强土地宏观调控。

合理确定各类用地的规模、结构, 使之与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专业规划衔接。将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 规划引导与成片开发, 标准引导与保证质量作为结构调整的原则, 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

4.3 加强法制建设和执法力度。

把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上升为法律行为, 对任何破坏土地市场秩序的行为, 都应当追究相应的责任, 以提高违规成本。

4.4 严把用地审批关, 坚决纠正、收回各种违规、不符合国家产

业政策的项目用地, 对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项目一律不批准用地。全面落实建设用地备案和批后核查制度, 建立土地利用信用评价机制。

4.5 完善供地政策和标准,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对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减少耕地占用的基础性作用。制定和完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推行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土地利用强度、投入产出率等指标控制制度。进一步细化各业用地标准, 严格按标准供地。

4.6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对策为:挖掘耕地资源潜力, 加强以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 提高耕地等级。

5 结束语

总之, 土地是民生之本, 发展之基, 财富之源。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 无不与土地息息相关。因此, 持续关注土地资源开发及利用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中新网.国土资源部公布2005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OL].2006-4-5.[1]中新网.国土资源部公布2005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OL].2006-4-5.

[2]马海涛.中国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与利用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 2005年.[2]马海涛.中国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与利用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 2005年.

3.研究和利用 篇三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 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对于初中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从很多不同的方面展开,初中物理课程中的很多实验都和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有关,这也给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十分积极的前提条件。教师要加强对于学生的引导,要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这些都是更好的实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

一、对于实验器材的开发利用

首先,可以对于实验器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切入点。物理课程中的很多实验都是对于生活中一些常见现象或者是一些相关问题的探究,很多实验内容都和生活十分贴近。正是因为如此,这些实验对于实验器材的要求也并不苛刻,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往往都可以成为实验的器材。教师要合理的利用这一教学切入点,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究,用各种常见物品来替代一些实验器材,并且感受实验过程的变化。这将会让实验过程变得更为生动有趣,不仅极大的拓宽了实验教学的范畴,这也是对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一种培养。

很多实验器材都可以灵活的进行替代,比如:试管,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试管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利用试管探究音调问题。用嘴对着空试管吹,让其发声,再在试管中加一些水,再对着试管口吹气,让学生去体会声音的不同,从而去感觉音调;在学习大气压强的时候,可以做“大小试管”的实验,让学生体会大气压强的存在。在学习浮力的时候,可以利用试管制作浮沉子演示上浮、悬浮、下沉。还可以制作潜水艇模型演示潜水艇原理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范例,充分体现了实验器材开发的极大空间。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展开探究,挖掘各种可利用的实验资源,这将会让实验过程变得更为灵活而有趣。

二、挖掘生活中的实验教学资源

挖掘生活中的实验教学资源也很重要,这同样是对于课程资源展开开发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不仅体现在实验器材上,还可以体现在对于生活中的很多现象的思考与探究上,这些往往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学素材。初中阶段的物理课程中探究的很多问题都和生活现象与生活常识有关,这一点在实验教学中也有着直观体现。很多实验课程都是对于生活中常见现象背后的原理以及蕴含的物理学知识展开的探究。正是因为如此,对于生活中的实验资源展开挖掘才显得很有意义,这也是深化学生对于很多知识的理解与体会的有效教学过程。

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实验教学素材,例如,用生活用品做实验:用饭盆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用尺做实验说明弦乐器的音调与长度的关系;用塑料尺研究摩擦起电;用手表的闹钟功能研究材料的隔声性能;用美术课用的颜料研究颜料的混合;用易拉罐研究小孔成像;用小钢勺研究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用篮球、足球、乒乓、研究日食、月食;用玻璃水杯研究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惯性;近视眼镜研究凹透镜的成像等等。这些都体现了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应用,也能够让学生们在生活化的实验教学中增进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吸收。

三、实验教学的合理创新

想要进一步展开对于实验课程资源的有效挖掘,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合理的进行实验教学的创新。课本中的物理实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有更好的创新意识,要让学生敢于挑战与质疑,在实验创新中来深化对于知识的探究与实践。很多物理实验都可以进行灵活的改造,无论是器材上的变化,还是实验步骤与实验方式的调整。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展开实验创新,这往往能够挖掘出一些新的实验教学资源,这也是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一种培养与锻炼。

如:“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实验,该实验绝大多数教师采取讲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因为实验过程中要求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只有这样物体在水平方向上才受平衡力,摩擦力才等于拉力,而实际操作中很难实现匀速拉动,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为此我和学生们设计了新型摩擦力演示器,弥补了这一缺点。改进后的教具具有方便、误差小、可见度大、可操作性强四大优点。这种合理的创新不仅极大的弥补了原实验的一些缺陷,这也是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一种非常好的锻炼。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实验创新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这也会让学生对于很多知识点有更加深入的体验。

结语

对于初中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而言,有效的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非常重要,这会极大的拓宽实验教学的范畴与维度。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利用生活化的实验器材,并且可以挖掘生活中一些有效的实验教学资源,这些都是很好的实验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合理的进行实验过程的创新,这往往能够挖掘出一些新的实验教学资源,这也是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一种培养与锻炼。

【参考文献】

[1] 丁建方. 初中物理实验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研究[D]. 苏州大学,2013年.

[2] 韦丽书. 中学物理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探讨[J]. 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29期.

[3] 张岩. 中学物理探究课的设计与实施[D]. 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研究和利用 篇四

通过对怒江流域高黎贡山保护区用4个社区开展了房屋用材树种及用材量调查、建房类型、农地及围栏品种用量及非木质林产品的品种、采集地等方面的调查,初步摸清了各种森林资源的`利用方式;得出其利用方式对保护区的影响并提出对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关建议.

作 者:李媛媛 杨文忠 杨斌 张劲峰  作者单位:李媛媛(西南林学院,云南,昆明,650224)

杨文忠,杨斌,张劲峰(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刊 名:山东林业科技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2) 分类号:S757.2 关键词:森林资源   怒江流域   可持续利用  

5.研究和利用 篇五

经济发达地区低山丘陵土地持续利用和优化利用研究-以苏州市旺山村为例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占了国土总面积的69%,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丘陵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生态环境脆弱.因此,研究丘陵山区土地持续利用和优化利用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经济发达地区低山丘陵土地利用为例,通过对实例土地利用系统(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分析与研究,系统总结了经济发达地区低山丘陵土地利用的经验,提出了低山丘陵土地持续利用和优化利用的标准、问题与建议.

作 者:王建国 杨林章 马毅杰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 刊 名:土壤  ISTIC PKU英文刊名:SOILS 年,卷(期): 34(4) 分类号:F301 关键词:低山丘陵   土地持续利用   土地优化利用   问题   建议  

6.研究和利用 篇六

基于RS和GIS的包头市土地利用动态及其生态效应定量研究

在RS,GIS和多种模型支持下,对包头市1987~土地利用动态及生态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包头市1987~20林地、草地和水域有不同程度减少,而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和耕地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地利用类型变动的总体方向是:林地、草地和水域主要转向耕地.发生利用类型转移的草地中,31.5%转为未利用土地;新增耕地主要来自草地和未利用土地,二者分别占非耕地转为耕地总量的.36.34%和27.61%.新增建设用地主要来自草地和耕地,二者分别占非建设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总量的49.86%和34.28%.(2)包头市1987~年区域综合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土地退化特别是草地退化和拓展耕地是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其生态贡献率分别是51.84%(41.04%),23.63%.(3)土地利用动态及其生态效应存在空间差异,间各区、县、旗的综合生态环境质量均下降,但以达茂为最,土右最慢.前者草地退化起决定作用,其生态贡献率达96.61%;而后者草地退化、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贡献率分别是44.23%,18.21%和10.36%,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还草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了一定作用.

作 者:郝慧梅 任志远 HAO Hui-mei REN Zhi-yuan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刊 名:水土保持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年,卷(期): 20(2) 分类号:S152.7 TP79 关键词:包头市   土地利用动态   生态效应  

7.研究生档案管理和利用探析 篇七

一、研究生档案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档案工作本身的复杂性。研究生教育工作涉及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德育等方面,教育管理部门通常按照招生办公室、培养办公室、学位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进行管理工作的分类,而毕业研究生在整理和填写档案材料时则按照人事档案、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的分类进行,这必然造成档案材料整理和归类工作的复杂性。作为高等院校研究生主管部门,应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负责全校研究生档案材料的归档和分类工作,在制度明晰、责任明确的前提下,将各院系整理的研究生档案以统一标准归档和保存。学校档案部门应直接对口研究生主管部门,而不是高校十多个院系,这一程序将使档案归档工作按照统一标准和步骤进行。另外,研究生档案的形成涉及研究生从入学登记到授予学位,要历经至少两到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一过程中,研究生的档案材料要从招生、培养和学位等环节收集和整理,涉及整个研究生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这项工作本身就具有变动性和分散性的特点。再次,研究生培养的类型也较为复杂,包括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职教育硕士、全日制教育硕士、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留学生等,而且根据学习期限的长短和考核结果,又分为提前毕业的研究生、延期毕业研究生、结业和肄业的研究生、退学的研究生等类型,每种类型的研究生需要归档的材料各不相同,要区别对待,这也是档案工作复杂性的体现。

2.研究生对个人档案重视程度不够。研究生在校期间填写的《培养计划和学籍表》、《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研究生毕业登记表》、《答辩会记录》、《入党志愿书》等表格材料是由研究生直接填写,并上交所在院系审核,最终由研究生主管部门审核盖章。在此过程中,一些研究生缺乏最基本的档案知识,出现了许多不符合档案管理规定的现象,如书写时使用圆珠笔;字迹模糊、潦草;表格涂改严重、遗漏关键信息或者忘记张贴照片等。同时,有些研究生特别是定向委培的研究生,自取档案后不及时将人事档案交给本人档案管理部门,造成遗失;有些出国或者未就业研究生,不重视档案转移的时间限制,造成档案无法正常传递等现象。此外,研究生档案产生的周期较长,材料相对比较分散,容易造成资料不齐全的问题,研究生本人对材料再不注意按时上交,极易形成不完整的个人人事档案,对将来个人的转正、提干、享受市民待遇等带来隐患。

3.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高校研究生主管部门和各院系通常没有配备专职档案管理岗,大多由教务管理人员或办公室人员兼职从事档案工作,而且管理人员特别是年轻管理人员岗位流动性强,势必造成档案管理工作专业化程度不高,工作无法保证连续性。档案管理工作往往在一定时间阶段进行,因此平时的材料收集和立卷工作不及时,也是兼职人员从事档案工作的常见弊端。档案管理工作不是简单地将材料归类和整理的工作,它离不开档案管理人员的高度的责任心,离不了专业化的指导。

4.档案的利用程度较低。研究生档案管理重视收集和保管,轻视利用的现象是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情况。研究生档案重新利用的原因也主要归于研究生用人单位发现档案有所缺失,需要查缺补漏;研究生申请出国需要办理中英文成绩单等诸多情况。研究生档案对于研究生导师教学、科研工作的价值没有充分发挥;研究生入学前的档案基本没有受到教学单位和导师的重视,因此缺乏对于研究生入学前科研能力和心理状况的全面掌握。

二、研究生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新举措

1.增强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作为高校研究生档案管理员,应认真学习和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了解档案学、目录学、文秘学、计算机等知识,掌握档案管理岗位必备的业务知识和业务能力。就学校职能部门而言,研究生档案工作应纳入研究生主管部门的工作计划,建立主管领导负责制,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岗和考核规定,明确岗位职责,严格执行档案管理办法,增强每位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建立每年工作动员、检查、总结和考核的机制。不论是专职研究生档案管理员还是兼职档案管理员都应强化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审核研究生入学前的材料,对于材料不齐全或者真实性不明确的材料应要求学生补齐,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对于研究生填写的表格要逐项检查,认真审核,对于填写不规范的地方要及时纠正,以保证档案工作的准确性。对档案的保管期限进行核对,定期清理,对失去保存价值的研究生档案进行合理的集中销毁。增强研究生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需要加强业务培训,特别是兼职档案员的业务培训,业务培训的方式可以是具有丰富档案管理经验的老教师进行经验交流,也可以聘请档案馆或者高校信息管理系的教授到校进行业务指导等方式,通过业务培训提高研究生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2.加快研究生档案工作的信息化程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档案管理工作也逐步从纸质材料向电子文档过渡,纸质档案在收集整理完毕后,应尽快进行电子化处理,以便捷的检索方式嵌入信息管理系统,从而为档案的利用提供便利条件。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对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研究生档案纸质材料一人一个档案袋,按照年度和学号排列,另一个方面要求电子文档的同步化,两者相互补充,同时保存。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虽然意味着工作量较之传统方式有所增加,但弥补了纸质文档保存期限和保管方法的缺陷,使档案的保管和利用更为便捷,实现现代化的档案管理的科学化。以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上网查询为例,这一举措杜绝了文凭造假的现象,满足了人才市场的需求,提高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档案的利用率。

3.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法制化。《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就档案的利用和开发作了明确的规定,对于涉及专利或技术秘密的,涉及个人隐私的档案不宜开放。若有其他单位或个人需要查阅档案的,应持介绍信,经综合档案室或校(院)长办公室主任同意后,方可查阅。如需利用的档案涉及重大问题或党和国家秘密,须经校领导批准。因此,在高等院校,不论是学生档案管理数据库,还是档案室,应设置一定的进入权限,保护学生的隐私,供用人单位和学校相关部门利用,避免出现侵犯学生隐私或者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事情。

4.教学和科研工作需要研究生档案的辅助。研究生导师,特别是新任研究生指导教师,在研究生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缺乏相关的指导经验,研究生档案为导师认识和了解研究生提供了途径。首先,研究生入学前的档案材料涵盖了研究生入学之前的教育背景、家庭背景、学习或文艺特长、论文发表情况、申请项目及参加科研活动情况等,对于研究生导师了解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把握研究生的性格特征,进行个性化培养提供了借鉴;其次,毕业研究生的档案材料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比如法律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翻译硕士等,具有指导性的参考价值。研究生导师通过毕业生就业单位的选择,人才市场需求的现状,适时地调整培养方案,剔除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课程,将研究生专业实践教育与社会服务更好地结合起来。

研究生档案管理工作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法律凭证,如何与时俱进,建立和完善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的机制是当前所有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和研究生教育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强化责任意识,完善制度建设,可以使档案工作有法可依,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和差错,研究生高校档案工作真正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陈杭渝.高校研究生档案管理初探[J].浙江档案,2001(5).

[2]廖淑莉.我院研究生档案建立和管理[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4(4).

[3]潘虹.研究生档案管理工作思考[J].兰台世界,2006(11).

[4]邓利华.论高校教学方案管理的发展趋势[J].管理观察,2009(6).

[5]唐莹.加强高校学生档案意识的途径[J].兰台世界,2012(12).

[6]李洪梅.研究生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之路[J].内蒙古教育,2014(2).

8.研究和利用 篇八

一、优化好园、社的育人环境,帮助家长营造家庭环境

幼儿园、家庭、社区是儿童发展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微观环境,作为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文化环境,它对幼儿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因素所不可比拟的。因此幼儿园的文化环境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发展。我园的环境文化也在不断更新,无论你走到哪儿,每个楼梯、每个走廊、每个连廊、每个功能室、每个教室都能体验到本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感受到祖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一进大厅就看见我园办园理念: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在往里走就是每个走廊文化,一楼有绿色氧吧、嘟嘟汽车城和娃娃家,二楼有凌家塘市场、民间小吃一条街和各类角色店,三楼走廊是灯具一条街和青花街。每个楼梯都有文化,有幼儿园内大型活动和家园活动照片,每张照片上都有简要说明,这些简要说明同时向家长传递着园所文化和育人信息。同时,还有幼儿和教师作品等。

社区本身就是一本教材,时刻对人们进行思想教育。我国很多社区中都有中心花园,不但完善了社区的绿化,而且优化了幼儿园周围的环境,还有社区中的服务机构,以及工作人员,都是实施幼儿教育的可利用资源。如:中班社会实践活动《去买菜》,教师引导幼儿从教室走向社区,使幼儿在社区活动中交往与合作,拓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为幼儿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拓宽了教育渠道,给幼儿创设了自由、良好的成长环境,引发了他们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践证明,只有将幼儿带入社区,让幼儿在具体情境中感悟和成长,并获得成长的快乐体验,才能真正拓展幼儿思想,开发幼儿智力,达到良好的早期教育效果。

二、以抓好亲职教育为切入点,向家长们传授教育方法

幼儿园的亲职活动教育是指为了提高家长素质和家教质量,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提供帮助和进行指导的过程,是一种以家长为主要对象的、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最终目的成人教育。在亲职教育中,家长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一方面,他们需要向亲职教育的指导者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另一方面,他们又要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的家庭教育实践中。幼儿园亲职教育的形式多样,如在开学初召开新生家长会,通过会议正确引导好家长面对新生入园哭闹现象。还有以班级为单位的家长会,此会议是家长和班内老师面对面交流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对家长的回应做出相应的解答。又如教师利用家长园地,定期对家长进行指导,有儿童身体与心理的发展、家庭教育方法以及新的教育观念,家长从中或多或少地学到了一些科学的育儿知识。再如家庭联盟活动,弥补了独生子女家庭、打工家庭教育的不足,纠正了现在孩子普遍存在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

三、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拓宽家长育儿教育途径

幼儿园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深入家庭与社区进行互动和交流。例如,通过校讯通、家园网站等建立班级的QQ群,使得家长与教师直接沟通,教师利用网络做好与家长、社区的交流工作,班级网站每天上传教学计划、活动实录、更新幼儿的作品、幼儿照片、及时发布通知等,充分拓宽社区、家长对幼儿园活动的了解渠道,提高了与社区及家长的沟通效率。此外,组织幼儿和社区、家庭共同参与“小区乘凉晚会”等活动,倡导家长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与幼儿进行沟通与交流,并结合幼儿自身的发展需求设计不同的教育活动,如:制作亲子玩具、亲子绘画,进行亲子表演,安排家庭小书吧等,使教师、社区、家长、幼儿在共同的互动活动中,形成科学的交流体系,全面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幼儿园教育跨越了围墙。加大幼儿园与社区教育的结合力度,发挥好幼儿园、家庭、社教育资源的最大功能,才能促使合作朝着深层次、全方位方向发展。要不断探索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新模式,不断扩展幼教天地,以促进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

9.研究和利用 篇九

记者近日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城市供水工作会获悉,为推进节水降耗,未来4年内,广西将大力推进污水再生利用和雨水收集利用,力争到2015年,广西资源型缺水和水质缺水的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达20%以上,全区城市节约用水总量达到用水总量的15%至20%,20%以上城市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

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推进城市节水,对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意义重大。今后城市的新、改、扩建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管理制度,将纳入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在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初步设计方案和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备案等环节,将会同城市节水专业机构层层把关,严格审查节水措施。

将再生水纳入城市水资源配置:今后污水处理设施的选址、规模的确定和布局,可再生利用将作为重要考虑因素;改变处理工艺,提高污水处理水质标准,不再让污水白白排走,转为综合利用;再生水供水范围内的施工、洗车、市政杂用水要强制使用再生水;河道、湖泊、景观生态补充水优先使用再生水。

10.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篇十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突破教材的概念局限,寻求更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与保障。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应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的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突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课程资源的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关系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和课程质量的高低的问题。英语的课程资源是广泛的、开放的、多样的。英语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了如下描述: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在英语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善于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此,教师必须建立起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师观和课程资源观,懂得课程资源的范围和种类,能正确使用教科书并恰当利用其他课程资源。

一、对英语课程资源的理解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由于课程资源本身的丰富性、复杂性、发展性,不同的研究者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课程资源的界定也不尽相同。如有学者认为,“课程资源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目标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也有学者认为,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我个人倾向与后一观点。据此,可将英语课程资源定义为英语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其中人力资源主要包括英语教师、学习者本人、英语学习者同伴群体、母语为英语的外籍人士;物力资源主要包括英语教材、教学挂图、录音录象资料、工具书、课外读物、报刊杂志、电脑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等等。自然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

二、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学习和使用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英语及英语的运用,对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

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象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以及其他英语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与课本,他们对贴近实

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很感兴趣,对英语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有提高。

现代教育十分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英语教学也不例外。由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存在差

异,他们的学习风格、学习策略也各不相同,单一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渠道不仅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不利于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是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渠道,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渠道进行选择性地

学习。因此,开发和利用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三、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

不管哪一种课程资源,都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既要面向全体

学生,又要突出学生个体。既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又要让他们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

和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完成英语学习任务。要通过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一般来说,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

种。

1. 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研究学生的普遍兴趣以及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的种种活动,既有利于发现多姿多彩的奖励

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刻苦学习和取得良好成绩的信心,也可以启发教师打开记忆的宝库,与

自己以往与学生交往的经验中挖掘出大量有益的参考资料。教学方式特别是学习方式本身就

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如通过调查学生喜欢什么样的上课方式,喜欢做什么样的作业等因素能

够归纳出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及如何布置作业等,来帮助学生尽快达

到课程的目标要求。

2. 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

英语资源的选材应该取舍得当,为此不但需要了解所教学生目前已经具备的英语知识、技

能和素质,而且还应该兼顾学生中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设计不同的方案,组织多

种活动,准备丰富的活动。因此,掌握学生现有英语知识、英语技能和素质的水平以利因材

施教,收集适应技能高低和知识多寡不同的各种活动和素材,是英语课程选材的必要依据。

比如我在设计每天的值日生报告时,就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水平编制一段对话,或讲个故事

或播段新闻。让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活动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3. 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

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特别是向学生指出学习中的差错并帮助他们分析原因的反馈资料,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找出英语学习中的难点。例如,在现在完成时语法教学后,有意识地收

集一些学生常犯的错误的资料,如不规则动词过去式,短暂性动词如何与since, for连用等内

容,设计和整理成现在完成时的核查表,让学生及时掌握这一知识。

4. 安排学生参加英语课外活动

安排课外活动是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活动。学生在课外有无机会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

恰如其分地运用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生活环境。我们英语教师,可以有

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一些学习英语的氛围:如在课后学唱一些英文歌曲,组织英语书法演讲比

赛,开设英语角等,并注意发掘学生自身学习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

化为实践能力。否则,有些学生就可能因为不用而将学习内容忘记的一干二净,整个教学效

果的成效就会受到损失。

5. 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英语教学工作本身就是很复杂的,因而英语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与思考。

教学新知识、新技能和新策略有多种多样的来源----来源于研究,来源于新教材和新手段,来

源于先进教学法的报道,来源于同事,来源于对教学的自我总结,来源于对课堂学习情况的思考等等。作为我们英语教师,要不断地考虑如何来充实自己的教与学的知识库,并且为增

加英语方面的知识做出不懈的努力。英语教师还需要不断地提高通过自我总结和积极借助他

人的反馈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风格的能力。英语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教学日志、研究

小组、同伴互助等自我评价和合作总结的手段,方法和策略,提高自我总结和反思的教学水

平。

6、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怎样让英语教学跟上时代的步

伐,针对英语课程的实际情况,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更新教与学的方式,活化教学内容。

英语语境实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教材内容再加工、活化,使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活泼的交际内容,使教学活动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有趣味性和交际性。

2.根据教与学的需要,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材的实际情况,教师可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调整。

如在教牛津英语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做适当调整。

我们常把check out 作为对grammar的检测提前教学。而有时为了扫除reading里生词的障碍,会提前教vocabulary。有时现实生活中发生了某件重要的事情,而教材中有一个内容相关的单

元。如果在延续性和难度等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就可以提前学习这个单元。将教材内容与

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如

中秋节到来时,我提前教学Festivals,让学生进行中外节日比较,对中外习俗,饮食文化有更

深的理解。

3、拓展学用渠道,补充教材内容

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使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学习和使用英语。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语言及其运用,教师可根据需要

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和补充,拓展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渠道。网络技术的发展,为

英语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视听环境。教师可在因特网上利用网络搜索功能查寻或

是访问英语学习网页,获得相关的信息和资源,来补充或充实教材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英语使用能力,所以教师要

有意识地导入文化内容,补充背景知识。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扩大学生阅读量。生

活是语言教学不竭的源泉。教师除了充分发挥现有课程资源的作用,还应关注课堂环境和生

活环境,运用生活中鲜活的事例对教材进行整合和补充,自主开发语用渠道。教师通过引导、促进、激励和唤醒学生的主动性,把语言学习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总之,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而是一种材料和工具。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以学生为本,让课程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面对不断

变化的资源更新,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惟有如此,我们的英语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实效。

参考资料:

1、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程改革

3、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1.研究和利用 篇十一

关键词:人才资源 白山市 经济转型

1 白山市人才资源利用总体状况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人才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专门技术能力的人员总称。人才资源按照从业人员实际所从事的职业或岗位,主要包括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农村实用人才。2014年全市共有各类人才10.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8%。

2 白山人才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2.1 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成绩显著

从2007年始,全市共选派了56名机关干部担任县(市、区)、乡镇(街)任科技副职,选派187名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配合科技副职开展服务。先后组成科技服务团队55个,包保产业大户92户,扶持和组建经济组织127个,联系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毕业生73名,建立新品种示范基地和新技术推广基地88个,推广新技术、新品种300多项,为当地引进发展项目103个,帮助争取资金7446.8万元。组建农业科技普及宣讲活动团队7支,深入47个乡镇,举办培训班120余期,培训人数达3800余人次,印发科普手册5300余册、发放科普光碟1600余张。

2.2 人才服务于民营经济腾飞项目全面推进

近年来,全市共选派101名优秀机关干部作为联络员到企业开展服务。截至2009年结项时,企业联络员先后帮助企业办理行政审批83件,解决发展软环境问题67件,制定企业发展战略29项,开展人员技术培训121次,解决技术难题56件,新产品开发42个,争取各类资金16270万元,协助企业贷款8713万元,争取政府有关扶持资金2967万元,招商引资4500万元,成立基层党组织3个,成立基层工会组织6个,组织开展有关活动41次,协助企业招聘急需专业人才25人。

2.3 拓宽渠道,创造条件,不断增强人才工作活力

在全省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实施的五年中,白山市结合实际,创新举措,积极做好项目学员招生、管理、接续培养及学费清缴等工作,保证项目各项任务得到扎实有效的落实。先后从全市500个行政村共选拔优秀青年586名,县(市、区)财政按时、足额缴付学费177万元,实现了学费“零”拖欠。

2.4 构筑平台,打破瓶颈,积极开发各类人才

多年来,白山市通过采取引进、推荐、评比等多种措施,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开发利用等措施,不断开发、挖掘全市各行各业实用人才,全面创新启动“十百千万”人才计划。通过实施“十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百名兴农带富之星培养计划”,“千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计划”,“万名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等,积极开发各类人才。

3 人才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人才总量偏低,劳动技能人才偏少,尤其高技术人才严重短缺

随着近年来白山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市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但人才总量仍然偏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白山市经济的发展。技能人才队伍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但技能人才以c类也就是初级技工为主,高级技能人才比重低的状况并没有改变。同时技能人才学历水平普遍偏低,95%以上高中及以下学历,技能人才学习能力较弱,提升技能层次的潜力较差。

3.2 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但实用型、高素质人才短缺

从2000年始,十多年来,白山市人口文化素质有了显著提升。全市劳动年龄人口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54.3万人,仍占全市总人口41.9%;具有大学专科文化程度的人口有7.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9%;而具有大学本科文化程度的人口只有3.2万人,仅占全市总人口的0.3%。这种人才结构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我市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无技术专长的工人供大于求,另一方面技术工人供不应求,高层次人才短缺严重,在一些行业甚至出现了“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

3.3 科技资源禀赋相对落后,企业创新能力水平不优

高科技技术产业的形成过程,包括高技术成果的研究和开发、在技术交易市场的商品化转让及产业化生产等两个阶段。据初步测算,2012年全市有科技活动企业27户,占整个“三上企业”的4.2%,科技活动人员846人,占全部单位从业人员的0.36%,科技经费投入总额2.1亿元,其中R&D总经费的增至1亿元,占GDP的0.17%,远远低于1.6%的世界平均水平。从参加科技活动人员素质来看,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325人,人才的缺乏导致大中型企业技术储备的不足,进而缺乏高新技术研发项目,活力不足。

3.4 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不够,人才发展后劲不足

多年来,白山市对人才引进、规划、开发、培训,尤其对优秀人才工作环境、创新、住房、科研资金的投入不断增加,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积累人才资源的重要途径,教育投资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投入的严重不足造成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科研基础条件落后,优秀科技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科技发展缺乏后劲。

4 对合理开发和利用人才资源的建议

4.1 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增强人才意识

全市上下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新理念,努力营造尊重人才、重视人才、服务人才的环境,形成做好人才工作的良好氛围。要进一步树立“人才就是竞争力”的正确思想,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不断吸引更多各层次、各类别人才加入到白山市的建设中来,为建设“较发达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4.2 增强政府主导的劳动技能培训,提升普通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

全市要不断推出新的培训项目,进一步加大对培训机构资金及政策上的扶持,尤其是应加大对人力资源内部培训机构的扶持,不断完善培训机构的培训职能。同时,应全面营造创新学习的氛围,改变劳动者的就业观念。在全市形成劳动者“想学习,可学习,能学成,好就业”的良性社会环境。

4.3 精心组织实施六大人才工程,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实施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工程,加快中低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力度,构建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四位一体”的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体系,加快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二是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三是实施党政人才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加大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公推直选的力度。四是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落实“万名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等。六是实施旅游管理人才开发工程。依托我市优势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4.4 进一步落实人才政策措施,创新和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一是实施人才投入优先保证政策。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和金融信贷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用人单位、个人投资人才资源开发。二是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完善人才创业的财政支持政策,加大税收优惠、财政贴息力度,支持科技人才及创新团队创办科技型企业。三是建立健全引进人才政策。建立引进人才柔性使用机制,“只求所用、不求所有”,鼓励外来人才以各种方式来我市工作。

4.5 完善公共人才服务体系

健全人才信息共享、人事代理、社会保险代理、企业用工登记、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人事档案管理、就业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满足人才多样化需求。

12.研究和利用 篇十二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城市蔓延、侵吞农地为代价, 给我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变化带来深刻的影响, 当前, 我国长期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仍面临诸多问题。1999年到2011年, 我国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扩张115.96%, 全国非农业人口仅仅增长50%, 土地城市化的速度远高于人口城市化的速度;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急剧扩张的同时,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强度较低。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威胁我国粮食安全。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的关系, 探究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和规律, 对我国的土地政策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有不少研究关注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特征和规律。研究尺度涉及全国、区 (省) 域和城市, 由于研究时期及尺度的不同, 建设用地的扩张各有特点[1,2,3,4], 多数分析发现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有一定区域性和阶段性差异;随着经济发展, 城市建设用地增长速度由快变慢是比较普遍的趋势。从现有文献看, 针对个体城市的研究最多, 对全国层面的研究较少, 并且研究角度主要集中在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方面, 对结构和利用强度变化的研究不多。基于此, 本文采用全国层面时间序列数据, 研究我国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利用强度的变化特征。

1 数据来源和处理

本文采用的实证分析数据为我国1999年到2011年全国层面的时间序列数据。城市建设用地及内部各种功能性用地数据来自于《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固定资产投资、二三产业增加值、消费者价格指数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为了消除价格因素对研究的影响, 以1999年为基期年, 通过价格指数平减得到所有名义变量的实际值:实际变量=名义变量 (当年价) ·100/CPI价格指数 (1999年=100)

2 实证分析

经济增长以投入一定的土地资源为基础, 也会给土地利用变化带来深刻的影响。当前,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急剧扩张, 伴随着数量的增长, 城市建设用地的结构和利用强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本文主要运用统计性描述的方法, 研究我国1999年到2011年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利用强度的变化特征。

2.1 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量动态变化

表1反映了我国1999年到2011年间全国及分区域层面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变化状况。过去12年间, 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速度十分快, 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从20877.02平方公里增加到45086.67平方公里, 平均每年增长约2017.48平方公里, 年均增长率为6.63%, 在我国东部地区, 城市建设用地的年均增长率更是达到7.26%, 高出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大约6个百分点。我国国土面积广阔, 东、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条件、历史发展基础、发展目标和土地政策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性, 因此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也存在差异性:东部地区城市扩张速度最快, 其次是西部地区, 年均增长率为6.02%, 增长速度最慢的是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构成我国城市土地的主体, 占全国城市用地比重达到60%左右, 西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最小、比重最低, 可见, 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 城市建设用地无论在扩张速度还是在利用规模上, 都要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平均水平, 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中期阶段, 经济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很大, 预计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 我国城市建设用地仍将保持高速扩张的势头。

尽管1999年到2011年间我国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扩张速度很快, 但当逐年考察年增长率时, 会发现我国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扩展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全国层面, 城市建设用地的年增长率在2005年前高达7.85%, 之后增长率下降到5.42%, 增长速度已经远远低于早期水平。在东部地区, 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速变化与全国整体趋势较为一致, 但变化程度更加剧烈, 在增长速度最快1999到2005年间, 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率高达9.15%, 2005年后东部地区建设用地的扩张速度降到5.41%。中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年均增长率是三大区域中最低的, 研究期内该区域建设用地扩张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近年来甚至出现反弹, 该地区较低的增长率与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有关, 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则加速了近年来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增长。西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年增长率的波动性较大, 2005年前, 城市建设用地增长速度为6.75%, 由于在那个时期我国开始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对西部投资力度加大, 加之西部地区地价相对较低, 使得该区域在这一阶段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较快, 2005年后西部地区建设用地增长速度出现一定下滑。

2.2 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动态变化

随着经济增长, 对各类城市功能性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 城市土地内部各种生产性、生活性及支撑性用地的规模和比重也会不断发生变化。一般来讲, 随着城市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工业等生产性用地比重会逐步下降, 而居住、出行、娱乐等生活性用地比重会上升。图1显示了1999年到2011年间我国城市建设用地内部各类用地比重的变化。

从图1可以看出, 过去的十多年间, 城市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一直是构成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的主体, 两种用地合计比重占50%以上, 因此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规模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 其中居住用地在我国城市建设用地中的规模最大, 比重在30%~35%之间变动。其他城市用地类型方面, 对外交通用地、仓储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有了明显下降, 而道路广场用地和绿地比重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说明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对生产性用地的需求减少, 对享受性质的城市用地需求增加, 从发展态势看我国城市建设用地内部结构趋向合理。

2.3 我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动态变化

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 城市规模和土地利用结构不断发生变化, 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强度也在不断提高。土地投入和产出水平是衡量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变化的重要指标, 本文通过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和地均二、三产业增加值来反映研究期内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变化。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城市建设统计年鉴》, 1999年到2011年, 我国城市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由138.7万元/公顷增长到546.4万元/公顷, 年均增长率高达12.1%, 在资金投入的支撑下, 城市地均二、三产业增加值也从348万元/公顷增长到746.2万元/公顷, 12年间增加了1倍多;但也应该看到, 由于地均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过快, 致使单位资本投入所带来的产出有下降的趋势, 我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强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各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强度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图2和图3从投入和产出角度, 反映了我国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的区域性和阶段性特征。

图2为我国1999年到2011年间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地均投入的变化状况。在2006年之前, 东部地区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最高, 约合156.8万元/公顷, 西部地区紧随其后, 最低的中部地区投资额大约为95.4万元/公顷, 但从增长速度来看, 中部、西部地区地均投入增长较东部快些;2006年以后, 东部地区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开始落后于中、西部地区, 并且投资差距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其中中部地区增长最快, 地均投入最多, 到2011年, 投资额达到607.2万元/公顷, 远高于东部地区的497.1万元/公顷。由此可见, 并一定不是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单位面积土地资本投入就越大,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相继推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 加强了对中、西部地区投资的力度, 因而研究期内中部和西部地区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很快;东部地区地均投入增长相对较慢, 可能与较高的经济增长水平有关, 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依赖性减小, 而土地利用效率和资本投入产出比很高,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

图3反映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地均产出变化状况。1999年到2011年, 我国东部地区地均二、三产业增加值从407.9万元/公顷增加到903.6万元/公顷, 地均产出一直遥遥领先于中、西部地区, 说明经济越发达的地区, 城市地均产出越高, 土地利用强度也越高;1999年到2002年间, 西部地区地均二、三产业增加值略高于中部地区, 这一时期国家刚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带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2003年后, 中部地区地均产出开始超过西部, 并且差距逐渐拉大。总的来看, 从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 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较为明显的递减趋势, 东部地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3 研究结论与讨论

本文运用统计性描述方法, 分析研究我国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利用强度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

(1) 1999年到2011年, 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速度非常快。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东部地区建设用地年均增长率最高, 西部地区次之, 中部地区增长率最低。同一地区内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则呈现时期性特征, 2004年后, 我国城市建设用地增长速度在波动中减缓, 东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增速下降幅度最大、趋势最明显。

(2) 我国城市建设用地中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占据主导地位, 研究期内城市道路广场用地、绿地比重增加, 对外交通用地、仓储用地比重减小, 从发展态势看城市建设用地结构趋向合理。

(3) 研究期内我国土地利用强度不断提高。分区域看, 2006年后, 中、西部地区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开始超过东部地区, 国家统筹区域发展的政策开始发挥作用;东部地区地均二、三产业增加值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 中部地区地均产出于2003年开始超过西部地区。总的来看, 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的趋势。

本文主要方法为描述性统计, 以后可以尝试采用面板数据建立计量模型。另外, 现实中评价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往往要构建多重指标体系, 本文采用较简单的指标表征城市土地集约度, 存在一定局限性。

摘要:本文从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结构和利用强度三个角度出发, 基于我国1999年到2011年城市建设用地数据, 采用描述性统计法, 研究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变化特征。研究表明, 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速度十分快, 建设用地扩张速度最快的是东部地区, 最慢的是中部地区;2004年后, 城市建设用地增长速度在波动中放缓。我国城市建设用地中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占据主导地位, 城市道路广场用地、绿地比重增加, 土地利用结构有了一定程度的优化。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强度不断提高, 从东部到西部,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比较明显的递减趋势。

关键词: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利用强度,变化特征

参考文献

[1]司成兰, 周寅康.南京市建设用地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 2008 (11) :139-145.

[2]罗迎新.广东梅州地区建设用地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J].热带地理, 2009, 29 (3) :268-272.

[3]吴大放, 刘艳艳, 等.珠海市建设用地变化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J].经济地理, 2010, 30 (2) :226-231.

13.分类和回收利用教学反思 篇十三

本课《分类和回收利用》,其教学意义应该放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通过本课的教学,达到教育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约资源,做到垃圾分类处理,并送入回收站。

课前的调查是很有必要的,我们一定要提前关注,调查家庭、邻居等是否将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学生亲身经历,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课堂的交流便会滔滔不绝。

对于以上的交流环节,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注意:1.教材上插图有错误,可以对调塑料和玻璃示意图进行更正;2.需要向学生说明玻璃、泡沫等物品也有回收利用价值,因为这些垃圾废品回收站一般不回收物。

通过上面的调查交流,回顾了起始课时对家庭垃圾的调查,认识到家中的垃圾有回收再利用价值,不应丢弃,体现单元学习活动的前后衔接。

在进行垃圾分类分装,更好地回收利用教学环节,我花了较多的时间,要求学生对垃圾进行分类练习,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分类概念。特别对有毒有害的垃圾作了重点介绍,通过一些实例和数据使学生认识到有毒有害垃圾会对人类及环境造成的危害,我们每个人都要注意妥善处理。

在活动交流之后,可以用教参中的两句话,“垃圾混倒,是垃圾;垃圾分类,是资源”和“我们是垃圾的受害者,也是垃圾的制造者,更应成为垃圾的治理者”进行小结,我觉的非常好,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的重要性。

上一篇:18项医疗质量核心制度下一篇:理想之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