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训练(共8篇)
1.文言文专题训练 篇一
2019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
(六)姓名: 班级: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鲁芝字世英,扶风郡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阼,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2.下列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作为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C.“践阼”原指踏入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
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C.鲁芝审时度势,进言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司马,曹受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
D.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重。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寡欲,与人和睦又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②帝以芝清忠稷正,素无居宅,使君兵为作屋五十间。
答案解析部分
一、文言文阅读 1.【答案】(1)C(2)C(3)B(4)①诸葛亮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②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考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解析】【分析】⑴这句话的意思是:曹爽懦弱又被人迷惑,因而没有听取鲁芝的意见,于是束手就擒。鲁芝也因为曹爽被牵连而下狱,判处死刑,但他始终凛然不阿,始终不改坚贞的气节。宣帝嘉奖他,于是赦免他而不诛杀。不久,起用为并州刺史。“芝坐爽下狱”,鲁芝因为曹爽被牵连而下狱,句意完整,之间不用断开,排除AD; “口不讼直”和“志不苟免”句式对应,排除BD。故选C。
⑵践祚:走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C项有误。⑶B.“蜀地饱受侵扰”错,原文是“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意思是: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常被蜀军侵犯掠夺。故选B。
⑷①重点字:以、以为、先驱,句意。②清忠、履正、素,句意。故答案为:⑴C; ⑵C; ⑶B; ⑷①诸葛亮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
②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点评】⑴把断句的这句话放进文章整体理解,用排除法来做。最后确定选项后,需要通读,验证。
⑵文化常识题零碎而繁多,主要有科举考试、官员职位升降、退休、丁忧制度、三省六部、年龄、三号等等。四个常识选项中BC常见,是备考的时候重点记忆的。AD陌生。一般陌生的不会错。
⑶这道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⑷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今年文言翻译不难,只有“履正”的意思稍显陌生,意思是“躬行正道”,只要学生按照句意理解翻译下来就可以。【附参考译文:】
鲁芝,字世英,扶风郡人。世代有美名,是西州的大户人家。他的父亲被郭氾迫害。鲁芝从小流离失所。十七岁时迁居雍地,致力于文化思想研究。被郡守举荐为上计吏,后被州郡征召为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是雍州刺史,非常敬重鲁芝。于是举荐为孝廉,提升鲁芝为郎中。后封鲁芝为骑都尉、参军事、代理安南太守,再后来又升任为尚书郎。曹真亲自督促关右军务时,鲁芝又参与大司马府的军机大事。曹真去逝后,宣帝代替曹真督促关西军务,于是任命鲁芝参与骠骑军事,后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常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一直在下降,盗贼四起。鲁芝竭力镇守防卫。又建立集市贸易,几年的工夫,被掠夺的土地都收复了。又调任他为广平太守。天水百姓包括少数民族都非常仰慕他的美德,大家亲自到京城上书,请求留下鲁芝继续做天水太守。魏明帝答应了这一请求。曹爽辅政的时候,鲁芝被拜为司马。多有正直的言论和深远的谋略,然而曹爽却不采纳。等到宣帝起兵要杀曹爽的时候,鲁芝又率领他的手下竭力保护曹爽,并劝曹爽说:“先生您处在伊周的高位,一旦获罪被罢免,即使想拉一条狗都不可以了(更不要说统领人),如果挟天子保住许昌,依仗帝王的威仪,号令天下征讨天下,谁敢不听从您呢!如果放弃这个决策而束手待毙,那不是想去东市被杀头,难道不令人痛心吗?”曹爽懦弱又被人迷惑,因而没有听取鲁芝的意见,于是束手就擒。鲁芝也因为曹爽被牵连而下狱,判处死刑,但他始终凛然不阿,始终不改坚贞的气节。宣帝嘉奖他,于是赦免他而不诛杀。不久,起用为并州刺史。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平定诸葛诞以后,升迁为大尚书,掌管刑理。武帝登基后,调任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因为他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鲁芝因为年高力微,告老还乡,向朝廷请求的奏表上了十多次,于是征召为光禄大夫,赐以特殊的地位,御赐随行吏卒及车马。羊祜作为车骑将军,于是以自己的位置让鲁芝,说:“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为人谦和而不苟同,年迈华发,却始终在尽为臣之礼(孝命朝廷),尚且没有受到这样的待遇,我却超越了他(坐这么高的位子),凭什么来化解天下人(对我)的怨恨呢!”皇上没有听取。(可见)他被人敬重到了这样的程度。泰始九年去逝,时年八十四岁。武帝为他哀悼,赐谥号贞,并赐墓地百亩。
2.文言文专题训练 篇二
千钧一发时, 他甲, 当机立断;四面危机时, 他忍住悲伤, 乙!他和同志们双肩担起一城信心、万千生命。心系百姓、忠于职守, 凸显共产党人的本色。
2.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 从所给句子中任选一句作上联, 写出下联。
2008年5月8日, 北京奥运圣火珠峰传递登山队冲击珠峰顶峰。奥运火炬在珠峰峰顶通过火种灯点燃。此次登顶珠峰的第一棒火炬手为女队员吉吉, 她曾在登顶前表示, 这是为了实现已逝丈夫的夙愿。
2005年, 吉吉的丈夫在一次登山途中突遇山体崩塌, 不幸遇难。丈夫仁那牺牲后, 家人不希望她再接触这项危险的工作。为了丈夫和自己共同的心愿, 出发前, 吉吉向家人隐瞒了此行的真正任务。作为西藏女子登山队队长, 吉吉依靠坚韧、勇敢的拼搏精神, 终于为丈夫实现了心中的夙愿。
(1) 奥运圣火点燃珠峰峰顶
(2) 共同的心愿峰顶采圣火
(3) 吉吉精神感动中国
3. 班上准备开展题为“话说英雄”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阅读参考资料《感动中国2008年颁奖词》 (节选) , 按后面的要求做好准备。
《感动中国2008年颁奖词》 (节选) 韩惠民———他用百姓最朴素的方式, 回答了生活中最为深奥的问题:有比爱情更坚固的情感, 有比婚姻更宏伟的殿堂, 34年的光阴, 青丝转成白发, 不变的是真情。
金晶———那是光荣的一刻!她以柔弱之躯挡住残暴, 她用美丽的微笑, 传递力量。她让全世界读懂了奥运的神圣和中国人的骄傲。
(1) 请你从读过的文学名著中推荐一位令自己感动的英雄人物。
人物姓名:
作品名称:
(2) 写一段简明的话, 向同学们介绍这位令你感动的英雄人物。要求像“颁奖词”一样简洁流畅, 既能概述其主要事迹, 又能反映人物的性格。
4. 叙述英雄人物的故事。
“200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结果揭晓后, 初三某班召开了“我心目中的英雄”主题班会。请你在十大人物中任选一位, 用准确、流畅、优美的语言向同学们作简要介绍。
相关链接:“十大人物”有:张艺谋奥运导演团队;奔忙在冰雪、地震灾害前线的志愿者———唐山十三农民;累死在救灾前线的青年战士武文斌;带领群众抗震救灾的北川县长经大忠;冒着生命危险在救灾前线抢险的消防队员李隆;维护奥运圣火尊严的残疾人火炬手金晶;把圣火送上地球最高点的藏族火炬手吉吉;成功实现中国首次太空行走的“神舟七号”航天员团队;扎根悬崖小学18年的支教夫妻李桂林、陆建芬;照顾瘫痪女友34年的苏州市民韩惠民。
5. 请你在“200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任选一位英雄, 给他发一条手机短信息, 表达你的崇敬之情。
6. 黄山学校准备开展邀请李桂林、陆建芬夫妇来校作“感动中国”专题报告的活动, 现请你帮助策划这次活动。
(1) 请你以“黄山学校”的名义写一封简短的邀请信。
(2) 请你设计一下这次报告会 (不包括会前和会后的安排) 的主要程序。 (不少于4个程序)
7. 把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 (只写序号)
(1) 山崩地裂之时,
(2) 他竖起了旗帜,
(3) 是最亮的那束光。
(4) 他26岁的青春,
(5) 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
(6) 自己却悄然倒下,
(7) 在那灾难的黑色背景下,
8. 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人的足迹, 从此印进寥廓而深邃的星空, 当他们问候世界的时候, 给未来留下了深远的回声。
这是“2008年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神七”航天员的颁奖词。读了这段颁奖词, 你有哪些感悟?请依据材料自己确定一个相关的话题, 写一篇作文。要求:立意自定, 文体自选, 题目自拟, 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甲:振聋发聩;乙:力挽狂澜
2.略。
3.示例一: (1) 孙悟空《西游记》 (2) 孙悟空———他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取经路上, 他是师傅的好帮手:“三打白骨精”, 他穷追猛打, 决不手软;“三借芭蕉扇”, 他有勇有谋, 化险为夷。他爱憎分明, 疾恶如仇, 本领高强。他是艺高胆大的神仙传奇, 更是血肉丰满的英雄好汉!示例二: (1) 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 保尔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革命事业, 双目失明却绝不碌碌无为, 在病床上完成了著作———《暴风雨所诞生的》, 他用钢铁般的意志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4.示例: (1) 李隆勇当救援先锋。李隆是郑州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副大队长。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救灾过程中, 他和他的战友从地震废墟下挖出57名遇难遇险群众。他还先后参加灭火抢险救援战斗3100余次, 分别从火场、水中、井下、高楼救出群众760余人……他让河南成为全国唯一连续三届都有人获得“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称号的省份。13年警营生涯, 他用忠诚和果敢书写了消防官兵的壮丽人生。 (2) 残疾火炬手金晶捍卫奥运圣火。法国当地时间2008年4月7日中午12时30分, 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正在法国巴黎举行。无耻的“藏独”分子竟毫无人性地把黑手伸向了坐在轮椅上的金晶, 试图抢走火炬。面对突如其来的冲击, 金晶毫不畏惧, 用双手紧紧抱着火炬, 脸上流露出骄傲的神情。她用残弱的身躯捍卫着奥运精神, 这个画面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5.示例:您是中国的骄傲, 我们心目中的英雄。
6. (1) 要求符合书信格式, 主题明确, 语言简洁, 言辞恳切。答案略。 (2) 主持人简介李桂林夫妇的英雄事迹, 向英雄献花, 李桂林夫妇作报告, 学生代表发言, 校长作总结发言。
7. (1) (5) (2) (6) (7) (4) (3)
3.文言文阅读训练 篇三
予得此于定海,命谢子大周钞别本以归。凡五、七言近体若干首,今久失之矣。聊忆其大概,为之序以藏之。
呜呼!天地晦冥,风霾昼塞,山河失序,而沉星殒气于穷荒绝岛之间,犹能时出其光焰,以为有目者之悲喜而幸睹。虽其掩抑于一时,然要以俟之百世,虽欲使之终晦焉,不可得也。客为予言:公在行间,无日不读书,所遗集近十余种,为逻卒取去,或有流落人间者。此集是其甲辰以后,将解散部伍,归隐于落伽山所作也。公自督师,未尝受强藩②节制,及九江遁还,渐有掣肘,始邑邑不乐。而其归隐于海南也,自制一椑③置寺中,实粮其中,俟粮尽且死。门有两猿守之,有警,猿必跳踯哀鸣。而间之至也,从后门入。虽被羁会城,远近人士,下及市井屠贩卖饼之儿,无不持纸素至羁所争求翰墨。守卒利其金钱,喜为请乞。公随手挥洒应之,皆正气歌也,读之鲜不泣下者。独士大夫家或颇畏藏其书,以为不祥。不知君臣父子之性,根于人心而征于事业,发于文章,虽历变患,逾不可磨灭。
历观前代,沈约撰《宋书》,疑立《袁粲传》④,齐武帝曰:“粲自是宋忠臣,何为不可?”欧阳修不为周韩通⑤立传,君子讥之。元听湖南为宋忠臣李芾建祠,明长陵不罪藏方孝孺书者,此帝王盛德事。为人臣子处无讳之朝,宜思引君当道。臣各为其主,凡一切胜国⑥语言,不足避忌。予欲稍掇拾公遗事,成传略一卷,以备惇史之求,犹惧搜访未遍,将日就放失也。悲夫!
【注】①《奇零草》为明末清初抗清英雄张煌言的诗集,慈溪文人姜宸英为之作序。
②强藩:实力强大的藩镇,指郑成功。
③椑:棺材。
④疑立《袁粲传》:沈约在齐梁时期著《宋书》,因袁粲忠于刘宋,曾谋杀齐帝,事不成而死,故不敢为其立传。
⑤韩通:后周将领,宋太祖赵匡胤废周自立,韩通率军抵抗,被杀。
⑥胜国:前朝。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之序以藏之序:作序
B. 实粮其中,俟粮尽且死
实:装,置放
C. 元听湖南为宋忠臣李芾建祠听:听从
D. 明长陵不罪藏方孝孺书者
罪:以……为有罪,归罪
2.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 公在行间,无日不读书
字里行间
B. 及九江遁还,渐有掣肘
牵襟掣肘
C. 无不持纸素至羁所争求翰墨
翰墨飘香
D. 公随手挥洒应之,皆正气歌也
挥洒自如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所遗集近十余种
归隐于落伽山所作也
B. 或有流落人间者
独士大夫家或颇畏藏其书
C. 而间之至也
下及市井屠贩卖饼之儿
D. 此集是其甲辰以后
以备惇史之求
4. 下列对本文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作者为了阐释自己为《奇零草》作序及介绍张煌言事迹的正当性,引用了不少史实作为论据,这些论据既有正面材料,也有反面材料。
B. 本文行文言简意赅,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抒情等,并将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有效地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C. 本文虽然大胆表达了对抗清将领张煌言的敬佩之情,但受时代局限,有些表述不得不含糊其辞,如以“强藩”指代郑成功等,以免触犯时禁。
D. 本文主要内容有二,赞扬《奇零草》这部诗集的光辉价值,肯定张煌言抗清的光辉业绩,其中前者为全文主体。
5.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 守卒利其金钱,喜为请乞。
(2) 为人臣子处无讳之朝,宜思引君当道。
【参考答案】
1. C (听凭)
2. A (军中/行与行之间)
3. A (A. ……的;B. 或许/有人;C.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D. 介词,表时间界限/连词,表目的,用来)
4. D (本文以介绍张煌言的事迹为主体)
5. (1) (看守张煌言的)狱卒认为百姓向张煌言索要诗歌、书法作品有利于自己收取钱财,就乐意替(他们)向(张煌言)乞请作品。
(2) 做人臣子的,处在无所避忌的清明时代,应当引导君王走向正道。
【说文解字】
之
1. 代词,它为之序以藏之(《〈奇零草〉序》)
2. 指示代词,这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3. 助词,的不知君臣父子之性(《〈奇零草〉序》)
4. 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而间之至也,从后门入
(《〈奇零草〉序》)
5.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6.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宋何罪之有(《公输》)
7. 动词,去、往、到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行
1. háng 军队,队伍公在行间,无日不读书(《〈奇零草〉序》)
2. hàng 刚强(的样子)子路,行行如也(《论语》)
3. xíng 运行日月之行,若出其里(《观沧海》)
4. xíng 实行,执行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
5. xíng 行为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6. xíng 即将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
7. xíng 乐府歌辞的一种文体《长歌行》《琵琶行》
4.文言文专题训练 篇四
题组一 基础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相同意思的一组是(3分)()①单于使卫律召武(苏武)受辞.②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A.
③我从去年辞帝京.④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①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②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B.
③而吾与子之所共适.④彼且奚适也.C.
③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④信可乐也.①操军不利,引次江北.②控蛮荆而引瓯越.D.
③引赵使者蔺相如.④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解析:C项,①使者,指媒人。②随意,随便。③④的确,实在。A项,①口供,引申为“审讯”。②辞谢。③辞别,离开。④应酬的言辞。B项,①出嫁。②适合、依照。③享用,享受。④到。D项,①后退。②连接。③延请。④自杀。
答案: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3分)()(攻占)①戍卒叫,函谷举.A.②杀人如不能举(尽).进(有时,偶然)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B. ②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离间).(见识,见解)①汝真女子之见.C.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偏指“我”).①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②低眉信手续续弹. 1 赵(欺负)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D. ②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失败).解析:①负:辜负,对不起。答案:D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D.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解析:A项,古义:儿女亲家。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B项,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9月7、8或9日。C项,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重在父母兄弟。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主要指旁系亲属。
答案:D 4.解释下列成语中加点的实词。(14分)(1)伐罪吊人:__________ .(2)细大不捐:__________ .(3)洒扫庭除:__________ .(4)聚讼纷纷:__________ .(5)何患无辞:__________ .(6)严惩不贷:__________ .(7)克日成功:__________ .(8)无所适从:__________ .(9)信手拈来:__________ .(10)童山秃岭:__________ .(11)登峰造极:__________ .(12)无稽之谈:__________ .(13)日薄西山:__________ .(14)尸位素餐:__________ .答案:(1)慰问(2)舍弃(3)台阶(4)争论(5)担忧(6)宽恕,饶恕(7)约定或限定
(8)到,去,归向(9)随意(10)秃的,没有草木的(11)到达(12)查考,考核(13)迫近(14)不做事情,空占职位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其曲中规
.C.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
B.素善留侯张良 .D.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解析:A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弯曲的弧度。其他三项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B项,与„„友善。C项,远离。D项,整饰。
答案:A 6.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6分)(1)冀得一归觐:________ .(2)下者飘转沉塘坳:________ .(3)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________ .(4)须其力疲,乃可击也:________ .(5)周穷振乏,家无余财:________ .(6)此两家常折券弃责:________ .答案:(1)拜见。(2)深。(3)不周道,疏漏。(4)等到。(5)通“赈”,赈济。(6)通“债”,债务。
题组二 语段练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4分)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墨者有巨子腹,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令吏弗诛。腹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选出正确一项。(1)至公也().A.到达
C.至于
(2)忍所私以行大义().A.忍耐 C.对„„狠心
B.容忍 D.抑制 B.极、最 D.导致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1)文中的“至公也”是评论尧、舜禅让的行为是天下最公正的。此处的“至”表程度,是“极、最”的意思。(2)“忍所私以行大义”的意思是墨学大师腹忍痛杀掉自己的儿子来推行大义。这里的“忍”是“忍痛”“对„„狠心”的意思。
答案:(1)B(2)C 8.阅读下面的文段,试找出其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义。(3分)建元六年,安国(指传主韩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安国曰:“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于是上许和亲。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答案:①“倍”通“背”,违背。②“罢”通“疲”,疲劳。③“敝”通“弊”,害处。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6分)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节选自《荀子·天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大天而思之 .大:尊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B.孰与物畜而制之 .物:把„„当作物一样,名词活用为状语。C.因物而多之 .多:与“少”相对,指数量多。D.思物而物之 .物:把„„当作物,名词的意动用法。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孰与骋能而化之
骋:施展。.B.孰与有物之所以成 有:掌握。.C.故错人而思天 错:错误。.D.则失万物之情 情:本性。.解析:(1)C项,这里的“多”应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增多”。(2)C项,“错”与“思”相对,也应是一个动词,通“措”,放弃。答案 :(1)C(2)C 【参考译文】
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畜养起来而控制它呢?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呢?与其盼望、等待天时,哪里比得上适应天时而役使它呢?与其依顺万物的自然繁殖而求它增多,哪里比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使它按着人的需要有所变化呢?与其思慕万物而使它成为能供自己使用的物,哪里比得上管理好万物 而不失掉它呢?与其希望万物能自然生长出来,哪里比得上掌握万物的生长规律呢?所以放弃人的努力而只寄希望于天,那就不能理解万物的本性,也就不能去利用它了。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10分)崔光,本名孝伯,字长仁,高祖赐名焉,东清河鄃人也。慕容白曜之平三齐,光年十七,随父徙代。家贫好学,昼耕夜诵,佣书以养父母。光少有大度,喜怒不见于色。有毁恶之者,必善言以报之,虽见诬谤,终不自申曲直。皇兴初,有同郡二人并被掠为奴婢,后诣光求哀,光乃以二口赎免。高祖闻而嘉之。虽处机近,曾不留心文案,唯从容论议,参赞大政而已。高祖每对群臣曰:“以崔光之高才大量,若无意外咎谴,二十年后当作司空。”其见重如是。又从驾破陈显达。世宗即位,除正侍中。
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词的翻译)(1)光少有大度,喜怒不见于色。有毁恶之者,必善言以报之,虽见诬谤,终不自申曲.....直。(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高祖每对群臣曰:“以崔光之高才大量,若无意外咎谴,二十年后当作司空。”(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崔光年少即显度量之大,喜怒哀乐均不见于表情。有人诋毁侮辱他,崔光必定好言好语作为回报,即使被人诬骂毁谤,他也不自己申辩曲直。
(2)高祖经常对大臣们说:“凭着崔光的高才大量,如没有意外的错误罪责,二十年后应该身任司空之职。”
【参考译文】
崔光,本名孝伯,字长仁,名为高祖所赐,东清河鄃人。慕容白曜平定三齐,崔光时年十七,随父迁往代州。家中虽然贫困,但崔光好学,昼耕夜读,奉养父母。崔光年少即显度量之大,喜怒哀乐均不见于表情。有人诋毁侮辱他,崔光必定好言好语作为回报,即使被人诬骂毁谤,他也不自己申辩曲直。皇兴初年,同郡有两人同时被掠去当奴婢,后来到崔光那里求救,崔光用另外二人把他们赎了出来。高祖听说此事,十分称赞。(崔光在朝,)虽身处机近,却一向不大留心书面文案,只是行止从容,议论述说,替国家大政出谋划策而已。高祖经常对大臣们说:“凭着崔光的高才大量,如没有意外的错误罪责,二十年后应该身任司空之职。”其受高祖器重,可见一斑。后又跟随皇帝剿灭陈显达。世宗即位,升为正侍中。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10分)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祸乃不滋。夫积爱成福,积怨成祸。若痈疽之必溃也,所浼者多矣。鲁季氏与郈氏斗鸡,郈氏介其鸡,而季氏为之金距。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侵郈氏之宫而筑之,郈昭伯怒,伤之鲁昭公曰:“祷于襄公之庙,舞者二人而已,其余尽舞于季氏。季氏之无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公以告子家驹。子家驹曰:“季氏之得 众,三家为一。其德厚,其威强,君胡得之!”昭公弗听,使郈昭伯将卒以攻之。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死亡无日矣。”遂兴兵以救之。郈昭伯不胜而死,鲁昭公出奔齐。故祸之所从生者,始于鸡足;及其大也至于亡社稷。
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翻译)(1)夫积爱成福,积怨成祸。若痈疽之必溃也,所浼者多矣。(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季氏之得众,三家为一。其德厚,其威强,君胡得之!(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故祸之所从生者,始于鸡足;及其大也至于亡社稷。(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积累仁爱则带来福祉,积聚怨恨则酿成祸患,这就如同痈疽必然要溃烂,并污染很多地方一样。
(2)季氏家族深得民众支持,而且季氏三兄弟又联合成一体,他们德高望重,实力强大,你君王又怎么对付得了!
(3)这场灾难的起因开始于斗鸡之类的小事,祸事闹大以后,竟然会导致国家灭亡。【参考译文】
圣人谨小慎微,行为举动适合时宜,这样灾祸就不会产生。积累仁爱则带来福祉,积聚怨恨则酿成祸患,这就如同痈疽必然要溃烂,并污染很多地方一样。鲁国的季氏和郈氏两家斗鸡,郈氏给鸡披上铠甲,而季氏则给鸡装上金属尖爪。季氏的鸡斗输了,季平子非常恼火,便乘机侵占了郈家的宅院,还修建了房屋、围墙。郈昭伯怒气冲天,在鲁昭公面前攻击季平子:“祭祀襄公庙堂时,季氏只用两人舞,其余的都去为季氏祖庙起舞了。季氏大逆不道、目无君王的时间已很长了,如不杀季平子,以后一定会危及国家利益。”鲁昭公将郈昭伯的话告诉了子家驹。子家驹说:“季氏家族深得民众支持,而且季氏三兄弟又联合成一体,他们德高望重,实力强大,你君王又怎么对付得了!”鲁昭公不听,硬派郈昭伯率军去攻打季氏。仲孙氏和叔孙氏一起商量:“如果没有季平子,我们两家不用多久就会灭亡。”于是兴兵去救助季平子。战争的结果是,郈昭公战败被杀死,鲁昭公也为之出逃到齐国去避难。这场灾难的起因开始于斗鸡之类的小事,祸事闹大以后,竟然会导致国家灭亡。
题组三 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9分)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 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
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节选自《后汉书·乐恢传》)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B.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C.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D.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解析:断句时应先初步了解语句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结构特点和语言标志,先断开容易理解的语句。
答案:A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疏是一种文体,是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说明的意见书。
B.古汉语中拜、授、除表示授予、担任官职,擢、进、迁、乞骸骨都表示古代官员职务升迁。
C.“劾”意为揭发罪状,劾奏,向皇帝检举官吏的过失或罪行。
D.“万机”,指当政者处理的各种重要事务,现在仍在使用这个意思,如“日理万机”。解析:“迁”意为官职的调动,非专指“升职”;“乞骸骨”表示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答案:B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乐恢为人至孝。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他的行为让县令动了恻隐之心,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B.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所以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乐恢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表现了他为人正直的一面。C.老师焦永“以事被考”后,乐恢“不污于法”,拒绝为他托关系找门路;窦宪兄弟放纵,乐恢恨他们不依附自己,故不与他们交往。
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乐恢还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反而被迫害而死。
解析:第三段,由“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可知,选项C,“乐恢恨他们不依附自己”理解有误,意思说反了。
答案:C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焦永做了河东太守,乐恢跟随他到了官府,(他)闭门精心诵读,不与(外界)人物交往。(得分点:“为”“之”“交”,省略句的翻译。)(2)后来在本郡做官,太守因犯法被杀,朋友中没有谁敢前往奔丧,只有乐恢为他服丧。(得分点:“坐”“莫”“独”“奔丧行服”。)【参考译文】
乐恢字伯奇,是京城长陵人。他的父亲是县里的小吏,得罪了县令,(县令)拘禁了他并要把他杀死。乐恢当时十一岁,常常伏在官署门前昼夜不停地放声大哭。县令听到之后,非常同情他,就放出了他的父亲。长大后,乐恢喜好经学,跟随博士焦永学习。焦永做了河东太守,乐恢跟随他到了官府,(他)闭门精心诵读,不与(外界)人物交往。后来,焦永因事被劾查,其他弟子因为替焦永疏通关系被拘禁,乐恢保持自己的清白而不玷污法律,立志成为有名的儒生。性情廉洁正直,孤高独立,那些品行不与自己相投合的人,即使尊贵也不肯与他们交往。信阳侯暗中接近乐恢,多次送礼请乐恢,乐恢拒绝他,不予应答。
后来在本郡做官,太守因犯法被杀,朋友中没有谁敢前往奔丧,只有乐恢为他服丧。回来后,又做了功曹,推选、举荐从不偏袒,别人的请求、托付也从来没有接受。同郡的杨政多次当众诋毁乐恢,后来(乐恢)举荐了杨政的儿子做了孝廉,从此乡里的人都归附他。被征辟到司空牟融的府中,正赶上蜀郡太守第五伦代替牟融做司空,乐恢因为与第五伦是同乡,(乐恢)不肯留下来,在举荐了颍川杜安之后辞去官职。许多人都称赞他的行为,接连几次征辟他,他都没有答应。
后来征召他做了议郎。正赶上车骑将军窦宪要出征匈奴,乐恢多次上书谏争,朝廷称道他的忠心。入朝为尚书仆射。这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和窦宪关系密切,放纵家人胡作非为。乐恢弹劾王调、李阜以及司隶校尉。众多指责、荐举(的事实),令(他们)无法回答,无从逃避,显贵的外戚们非常厌恶他。窦宪的弟弟夏阳侯窦瑰想要问候乐恢,乐恢谢 绝了他,不与他交往。窦宪兄弟两个行为放纵,又愤恨乐恢不依附自己。妻子常常劝谏乐恢说:“古人有用保全自身来躲避灾祸(的说法),你何必用自己的言论来招致别人的怨恨呢?”乐恢慨叹地说:“我怎么能够容忍朝廷中那些尸位素餐之人呢?”于是上书劝谏说:“我听说众多帝王的过失,都是由权利下移造成的。国舅们不应该干预王室的事情,以此显示天下是个人的天下。政治有了过失,如果不加补救,其结果不可预测。当下应该做的是,帝王应以大义为重断绝这种联系,国舅应以谦逊为主自我反思。”上书没有取得效果。
5.教案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 篇五
孙国瑞
教学目的: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 通过老师讲解,学生大量的训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
教学时数:共计8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判断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高考文言文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了解判断句的特点。
3、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加以巩固。
教学实施过程:
一、文言句式的概述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3.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4.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被动句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被动句,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二、被动句
什么是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4.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被动句总结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1、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省略句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省略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例如(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 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承前省主语]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淆之战》)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谓语的省略 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3、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
(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屠惧,投(之)以骨。(《狼》)
4、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5、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
省略句总结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2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宾语前置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宾语前置句,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四、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柳毅传》李朝威 命坐于灵虚之下。《柳毅传》李朝威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主语后置;固定句式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主语后置;固定句式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四)、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虎丘记》袁宏道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固定句式
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比怎么样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 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劝学》〈荀子〉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逍遥游》〈庄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关系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课后题)今日见辱问于长者。——见…于…,表被动的固定格式 《柳毅传》李朝威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⑴“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
固定句式总结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第七、八课时
教学内容:特殊文言句式的判断及翻译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准确判定不同句式,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特殊文言句式的判断及翻译
一、请翻译。
判断句式
1、有亭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4、臣本布衣。
5、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6、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
7、济北彀城下黄石即我也。文言文判断句式常见有3种
1、①……者……也
②……者
③……也
2、句中不用“者”,句末不用“也”。
3、用“乃”“为”“则”“即”等词表判断
三、请翻译
省略句式
1、(卖油翁)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以钱覆其口。
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小惠未遍,民弗从(之)也。
4、以(之)告富者。
5、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归纳:
1、补充省略成分,应结合上下文语境。
2、省略句常见的几种类型
①主语省略
②谓语省略
③宾语(包括介词“以”的宾语)省略
④介词省略
3、译成现代汉语时,为做到语句通顺,该补充的应补充。
四、请翻译。
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句
1、孔子曰:“苛政猛于虎。”
2、吾尝疑乎是
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4、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5、咨臣以当世之事
6、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7、尝射于家圃
归纳:
介宾短语后置句:在古汉语中,介宾短语往往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它提到动词前面作状语。
五、请翻译
倒装句-----宾语前置句(提宾句)
现代汉语一般都将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古汉语中,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构成提宾式。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如:“何苦而不平?”(“何”是“苦”的宾语)
1、子将安之 ?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何以战? 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
六、作业:
6.文言文复习之断句专题教案 篇六
【课型类别】 复习课。【教学目标】
1.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正确断句;
2.通过练习文言断句,学会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培养探索精神,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摸索文言断句的规律。【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法和技巧 【教学方法】
1.示例讲解; 2.课堂练习及订正; 3.以再练习形式巩固。【信息技术运用】
相应内容做成PPT课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高考题型感知
【2017全国高考语文I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2016全国高考语文I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考点解析】这两道是高考中的文言文断句题,考查断句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断句要依据前后文的句意与基本的语法结构。
二、步骤总结
1.语感(通读文段,凭语感断,先易后难)2.大意(什么文体,什么内容,表达什么)3.标志(抓词语,观句式)4.检查(符合情理和语法规范)
5.可以不用一项一项断,而应该四项同时比较分析,找出异同,快速断句。(一般有一或二处难区别,应从语法结构和句意上分析)
三、具体方法指津
(一)基本方法: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 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二)具体方法:寻找标志,辅助断句
【例1】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镜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其弟伺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
【答案】吕文穆公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镜,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其弟伺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大,安用照二百里?”
【小结方法1】 根据语法结构断句
(1)名词、代词——多作主语和宾语。国名、朝代名、人名、地名、官职和事物名作主语,常可在前断开;作宾语,常可在后断开。
(2)动词、形容词——常作谓语,一般前后不断开;若不带宾语,其后常可断开。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注意下列代词:
人称:自、吾、尔、汝、余、我、予、彼 谦称:寡人、臣、妾、朕、孤 敬称:君、公、卿、子、先生、足下
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重要的名词,特别是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事名、物名、官 名、族名、国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或代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练一练】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答案】D 【解析】这句话中有名词“宰相李揆”“休烈”“国子祭酒”,动词“矜”“忌妒”“嫉”“奏”,句子的意思是宰相李揆因为休烈和自己同位而忌妒休烈,上奏将休烈放在比自己低的位置上。所以断句如下: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例2】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答案】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小结方法2】虚词断句法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1)句尾词:也、矣、焉、耳、耶、与(欤)、邪(耶)、哉、夫等后可断句。(2)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且夫、嗟夫、嗟乎、呜呼、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首时间词:如“顷之、俄顷、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俄、有间”等前可 断句。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6)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 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练一练】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今上既收政柄,除慝扫奸,屡进畴昔不为利诱之士,而侍御独不幸前丧,不与褒录,岂不哀哉!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B.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C.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D.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答案】A 【例3】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人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答案】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人/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小结方法3】对话断句法
文言文中,有一些对话的标志,如: “曰”“云”“言”“谓”等,在它们后面一般都要断开。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
【练一练】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布置作业】
完成《核按钮》断句部分练习。【板书设计】
见投影内容。
第二课时
四、具体方法指津(续)
【例4】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答案】由是观之 / 无恻隐之心 / 非人也 / 无羞恶之心 / 非人也 / 无辞让之心 / 非人也 / 无是非之心 / 非人也 / 恻隐之心 / 仁之端也 / 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 / 辞让之心 / 礼之端也 / 是非之心 / 智之端也 / 人之有是四端也 / 犹其有四体也。
【小结方法4】特殊句式法
找出特殊句式(排比、反复、对偶,对称,对比,顶真及固定句式),根据规律,尝试断句。句式整齐,四六句多,这可供我们断句时参考。
常用固定句式有:
◆判断句式:“„者„ 也”,„ 者也等。
◆反问句式:不亦„ 乎、何„ 之有、安„ 哉(也)、孰与„ 乎、岂„ 哉、奈何„ 乎等。
◆固定结构:如„ 何,奈„ ?何,若„ ?何,得无„ 乎,无乃„ 乎,况„ 乎,何以„ 为,◆固定词组: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练一练】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B.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C.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D.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例5】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 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谏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选自《贞观政要》)
【答案】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 / 晏子请数其罪云 / 尔养马而死 / 尔罪一也 / 使公以马杀人 / 百姓闻之 / 必怨吾君 / 尔罪二也 / 诸侯闻之 / 必轻吾国 / 尔罪三也 / 公乃释罪。
【小结方法5】根据总分关系断句
根据总分句、段知识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定有帮助。【布置作业】
完成印发的强化练习。【板书设计】
见投影内容。
第三课时
五、讲解订正核按钮断句部分练习。
六、讲解订正印发的强化练习。【布置作业】
1.完成《核按钮》断句部分练习。
2.自读必修2的《兰亭集序》,完成印发的练习。【板书设计】
见投影内容。
本课的目标有三个:
1、知道断句的重要性。
2、掌握课外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能给简易的课外文言文断句。
3、感受汉语的趣味,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反思】
文言文断句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当然高考中采用选择题的形式事实上降低了断句的难度。即便如此,断句对我们的同学来说也非易事。
这部分内容的复习的基本思路是“以例归纳方法,以练发展能力”。习课的特点是练习量比较大,从练习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断句能力有了提高。
应当承认,不少练习题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此如何让后进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以后的课堂应当更加关注后进生的学习状况。如果他们都学好了,课堂的效果就好了。
7.文言文专题训练 篇七
1.细胞呼吸的概念
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 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 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细胞呼吸的实质:分解有机物, 释放能量。
2.细胞呼吸的方式
细胞呼吸可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
(1) 有氧呼吸
①概念:
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 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 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 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释放能量, 生成许多ATP的过程。
②场所: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线粒体结构:双层膜, 内膜向内腔折叠形成嵴, 使内膜的面积大大增加。嵴周围充满了液态的基质。线粒体的内膜和基质中含有大量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线粒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 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线粒体一般是均匀地分布在细胞质基质中, 但是它在活细胞中能自由地移动, 往往在细胞内新陈代谢旺盛的部位比较集中。
③过程:
有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是葡萄糖, 其反应式可以简写成:
有氧呼吸的全过程十分复杂, 可以概括地分为三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的反应都有相应的酶催化。
第一阶段:1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的丙酮酸, 产生少量的[H], 并且释放出少量的能量, 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 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
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 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 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
第三阶段:上述两个阶段产生的[H], 经过一系列的反应, 与氧结合形成水, 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 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所以, 确切地说, 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应为:
④能量:
同有机物在生物体外的燃烧相比, 有氧呼吸具有不同的特点:有氧呼吸是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是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逐步释放的;这些能量有相当一部分储存在ATP中。在细胞内, 1mol的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以后, 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 其中有1161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中, 其余的能量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了。有氧呼吸的能量转化效率大约为40.45%, 这些能量大约能使38molADP转化为ATP。
(2) 无氧呼吸
①概念:
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 通过酶的催化作用, 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 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②场所:
细胞质基质。
③过程:
无氧呼吸的全过程, 可以概括地分为两个阶段, 这两个阶段需要不同的酶催化。
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作用下, 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或者转化成乳酸。
高等动物和人体在剧烈运动时, 尽管呼吸运动和血液循环都大大加强了, 但是仍然不能满足骨骼肌对氧的需要, 这时骨骼肌内就会出现无氧呼吸。人和高等动物的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还有一些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在进行无氧呼吸时也可以产生乳酸, 如马铃薯的块茎、甜菜的块根、玉米的胚。它的反应式是:
高等植物在水淹的情况下, 可以进行短时间的无氧呼吸, 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 并且释放出少量的能量, 以适应缺氧的环境条件。它的反应式是:
酵母菌、乳酸菌等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做发酵。产生酒精的叫做酒精发酵, 如酵母菌;产生乳酸的发酵叫做乳酸发酵, 如乳酸菌。
④能量:
无论是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是转化成乳酸, 无氧呼吸都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出少量的能量, 生成少量的ATP。葡萄糖分子中的大部分能量则存留在酒精或乳酸中。例如, 1mol的葡萄糖在分解成乳酸以后, 共释放出196.65kJ的能量, 其中有61.08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 其余的能量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了。该过程能量转化效率大约为31.06%, 这些能量大约能使2molADP转化为ATP。
3.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
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过程虽然有明显的不同, 但并不是完全不同。从葡萄糖到丙酮酸, 这个阶段完全相同, 只是从丙酮酸开始, 它们才分别沿着不同的途径形成不同的产物:在有氧的条件下, 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全过程释放较多的能量;在无氧条件下, 丙酮酸则分解成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成乳酸, 全过程释放少量的能量。
4.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
(1) 温度:
温度能影响细胞呼吸, 主要是影响呼吸酶的活性。一般来说,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 呼吸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根据温度对呼吸强度的影响原理, 在生产实践上贮藏蔬菜和水果时应该降低温度, 以减少呼吸消耗。温度降低的幅度以不破坏植物组织为标准, 否则细胞受损, 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降低, 也易腐烂损坏。
(2) 氧气:
氧气是植物正常呼吸的重要因素, 氧气不足直接影响呼吸速度, 也影响到呼吸的性质。绿色植物在完全缺氧条件下就进行无氧呼吸, 大多数陆生植物根尖细胞的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CO2。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 所以大多数陆生植物不能长期忍受无氧呼吸。在低氧条件下通常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都能发生, 氧气的存在对无氧呼吸起抑制作用。有氧呼吸强度随氧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关于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与氧浓度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的曲线来表示。微生物的无氧呼吸称为发酵, 氧气对发酵有抑制作用。上图的曲线也适用于对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描述。根据氧对呼吸作用影响的原理, 在贮存蔬菜、水果时就降低氧的浓度, 一般降到无氧呼吸的消失点, 如降得太低, 植物组织就进行无氧呼吸, 无氧呼吸的产物如酒精等往往对细胞有一定的毒害作用, 从而影响蔬菜、水果的贮藏保鲜。
(3) CO2:
增加CO2的浓度对细胞呼吸有明显的抑制效应。这可以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得到解释。据此原理, 在蔬菜和水果的保鲜中, 增加CO2的浓度也具有良好的保鲜效果。
5.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在生产实践中, 根据需要常采取一定措施促进或抑制细胞呼吸。
促进细胞呼吸:例如在作物栽培时, 采取中耕松土、防止土壤板结等措施都是为了保证根的正常呼吸。
抑制细胞呼吸:例如粮油种子的储藏, 必须降低种子含水量, 使种子呈风干状态, 使细胞呼吸降到极低, 以减少有机物消耗;在果实和蔬菜的储存和保鲜过程中, 常将它们置于低温下 (如冰箱) 或降低空气中氧气含量及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以减弱它们的呼吸作用, 使整个器官代谢水平降低, 延缓衰老, 达到储存和保鲜的目的;再如, 为了使有机物向着人们需要的器官积累, 常采取把下边变黄、已无光合作用能力、仍然消耗养分的枝叶去掉, 使光合作用的产物更多地转运到有价值的器官中去。
二、典例分析
例1.在自然条件下, 有关植物呼吸作用的叙述中, 正确的是 ( )
A.有氧呼吸过程中, 中间产物丙酮酸必须进入线粒体
B.高等植物只能进行有氧呼吸, 不能进行无氧呼吸
C.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 无氧呼吸不产生二氧化碳
D.有氧呼吸的强度晚上比白天强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呼吸作用的相关问题。高等植物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进行无氧呼吸时, 其生成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在进行有氧呼吸过程中, 第一阶段是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丙酮酸, 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进行第二阶段, 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与温度有密切关系, 晚上比白天温度低, 所以植物的呼吸作用一般是晚上比白天强度小一些。
答案:A
例2.将等量的小麦种子分别放在O2浓度不同的密闭容器中, 1小时后, 容器中O2和CO2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在O2浓度为0~3%时只进行无氧呼吸
B.贮藏时应选择O2浓度为5%的适宜条件
C.有氧呼吸的强度随O2浓度升高而增强
D.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和二氧化碳
解析:小麦种子无氧呼吸的产物为酒精和二氧化碳, C项因为O2浓度≥15%以后有氧呼吸的强度不再随O2浓度升高而增强 (请看表格数据) , 应该加一句话:在一定的范围内, 有氧呼吸的强度随O2浓度升高而增强。
答案:B
例3. 当植物以释放二氧化碳为主的时候, 下列哪种现象最不可能发生? ( )
A.合成有机物 B.净积累有机物
C.光合作用 D.无氧呼吸
解析:净积累有机物只有在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的情况下, 因此不可能发生释放二氧化碳的情况。
答案:B
例4.现有一瓶混有酵母菌和葡萄糖的培养液, 通过不同浓度的氧气时, 其产生的酒精和CO2的量如下图所示。则在氧浓度为a时用于发酵的葡萄糖占 ( )
A.100% B.33.3% C.66.7% D.50%
解析:本题考查酵母菌呼吸作用的特点, 考查学生获取知识并通过计算进行推理的能力。在氧浓度为a时, 产生的CO2的量为15mol, 此时的CO2既有有氧呼吸产生的, 也有无氧呼吸产生的;无氧呼吸产生CO2的量要根据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量来计算, 从图中看出, 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为6mol, 则无氧呼吸产生CO2的量也为6mol, 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为9mol;根据无氧呼吸的反应式, 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3mol, 根据有氧呼吸的反应式, 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1.5mol, 两种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总量为4.5mol, 其中用于发酵的占3/4.5=2/3。
答案:C
例5.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植物根细胞内ATP生成量与氧气供给量之间关系的是 ( )
解析:植物根细胞中ATP的形成途径是呼吸作用, 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个生理过程。所以在没有氧气存在时, 植物的根细胞也能形成少量的ATP, 因此曲线的起点不应该在坐标原点而是在纵坐标上。故C、D选项错误。呼吸作用除了和氧气有关还和其他因素如酶、温度等有关, 所以图像不应该是一条直线。植物根细胞中ATP生成量与氧气供应量呈正相关。
答案:B
例6.将刚萌发的且用消毒剂清洗过 (不影响种子的生命活动) 的小麦种子 (以淀粉为主) 放入下列装置, 在温度不变, 压力为一个大气压的情况下进行实验:
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 简要解释形成该实验结果的原因, 并将预测结果用曲线图表示。
(2) 为了防止因萌发种子的生理活动产生的温度引起锥形瓶内气体的物理性膨胀或收缩所造成的误差, 必须要有对照,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那么对照组锥形瓶内应放置____。
(3) 用等量的蒸馏水代替CO2吸收剂, 其他条件不变, 重复上图所示实验, 如果发现有色液滴不移动, 则说明种子进行了怎样的生理活动?____。
(4) 如果将小麦种子换成等质量的油菜种子 (主要成分是硬脂酸, C、H比例高于葡萄糖) , 其他条件不变, 重复上图所示实验, 预计有色液滴移动的距离____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图示实验结果。
(5) 若图中实验用的小麦种子不经消毒处理, 则测得的数据与种子实际呼吸强度相比是偏大还是偏小?____, 简述原因____ 。
(6) 种子萌发成幼苗的初期, 种子含有的有机物的质量____, 有机物种类____。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解析:本题考查呼吸作用的条件与产物以及呼吸作用的意义。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 分解有机物, 产生CO2, 同时被吸收剂吸收, 导致锥形瓶内压力下降, 有色液滴移动。呼吸作用有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形式。由于脂肪中C、H比例高于糖类, 所以, 氧化时耗氧多, 有色液滴移动距离较大。具有叶片的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吸收CO2, 所以测定其呼吸速率时应避光。
答案: (1) 萌发的种子进行有氧呼吸时吸收氧气, 放出的二氧化碳被CO2吸收剂吸收, 导致锥形瓶内气体体积减小, 压力降低, 有色液滴左移, 最终进行无氧呼吸, 瓶内气体体积不再变化 (见上图) (2) 用消毒剂清洗过的死的萌发小麦种子和CO2吸收剂 (3) 萌发的小麦种子以葡萄糖为原料进行有氧呼吸, 吸收的氧气和呼出的CO2的体积相等 (4) 大于 (5) 偏大 种子表面的微生物呼吸作用也会消耗一定量的氧气 (6) 减少 增加
三、跟踪训练
1.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 正确的是 ( )
A.水稻根部主要进行无氧呼吸, 所以能长期适应缺氧环境
B.荔枝在无 O2 、保持干燥、零下低温和无乙烯环境, 可延长保鲜时间
C.快速登山时人体主要是从分解有机物产生乳酸的过程中获得能量
D.玉米经酵母菌发酵可产生酒精, 是通过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实现
2.在剧烈运动时, 肌肉处于暂时相对缺氧的状态, 葡萄糖的消耗量剧增, 但产生的ATP增加不是很多。这是因为 ( )
A.大量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了
B.大量能量在酒精中未释放出来
C.大量能量在乳酸中未释放出来
D.大量能量随汗流失了
3.将酵母菌培养条件由有氧条件转变为无氧条件, 下列过程加快的是 ( )
A.葡萄糖的利用
B.二氧化碳的释放
C.ATP的形成
D.丙酮酸的氧化
4.1861年巴斯德发现, 利用酵母菌酿酒的时候, 如果发酵容器存在氧气, 会导致酒精产生停止, 这就是所谓的巴斯德效应。直接决定“巴斯德效应”发生与否的反应及其场所是 ( )
A.酒精+O2→丙酮酸;细胞质基质
B.丙酮酸+O2→CO2;线粒体基质
C.[H]+O2→H2O;线粒体内膜
D.H2O→O2+[H];类囊体膜
5.贮存的水果通过测定下列哪项可准确判断其细胞呼吸方式 ( )
A.水的生成量
B.酒精的生成量
C.有机物的消耗量
D.O2消耗量与CO2生成量的比值
6.下列与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无关的是 ( )
A.晒干小麦种子以延长保存期限
B.对番茄植株进行摘心以增加产量
C.夜晚适当降低温室内的温度以提高产量
D.农村采用密闭的土窖保存水果蔬菜
7.在豌豆种子萌发初期, 一般CO2的释放量比O2的吸收量大几倍, 说明种子此时的呼吸状况是 ( )
A.只进行有氧呼吸
B.只进行无氧呼吸
C.主要进行有氧呼吸
D.主要进行无氧呼吸
8.下表是植物不同器官的呼吸速率: (单位鲜重在单位时间耗氧量μL·g-1·h-1)
据表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或组织, 呼吸速率有明显差异
B.种子内胚的呼吸速率比胚乳高, 表明胚的能量代谢较旺盛
C.测定大麦种子呼吸速率前先浸泡, 是为了提高种子内自由水含量
D.不同植物的同类器官呼吸速率不同, 与其结构有关而与功能无关
9.图甲表示8月份某一晴天一昼夜中某棉花植株CO2的吸收和释放曲线;图乙表示该棉花叶肉细胞两种细胞器的四种生理活动状态。则图甲中时间a、b、c、d依次发生了图乙所示的哪项生理活动? (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④①② D.③②④①
10.下图为某生物小组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设计装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实验自变量为温度
B.实验因变量为CO2的有无
C.气泵泵入的气体应先除去O2
D.乙、丙两试管中液体应煮沸冷却除去O2
11.为探究植物体呼吸强度的变化规律, 研究人员在不同的温度和不同的氧含量条件下, 测得一定大小的新鲜菠菜叶的二氧化碳释放量 (表中数据为相对值) , 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
(1) 为了使实验数据真实地反映呼吸强度的变化, 还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 原因是____ 。
(2) 仔细分析表中的数据, 你认为在____条件下的数据可能是错误的。
(3) 图中数据反映出在相同温度条件下, 当氧含量从20%上升到40%时, 植物的呼吸强 度____。其限制因素可能是____。
(4) 就图中数据分析, 蔬菜贮藏的最佳环境条件组合是____, 此条件下植物细胞内二氧化碳的产生场所有____。
12.甲同学说他知道酵母菌能使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 但不知道这一过程是在有氧条件还是无氧条件下进行的;乙同学说他知道酵母菌的呼吸会产生CO2, 但不知道不同条件下产生的CO2是否一样多。于是他们设计如下装置 (酵母菌培养液是用新鲜的食用酵母菌和5%的葡萄糖溶液配制的, a、b、c、d示阀门关闭状态) 进行实验。
(1) 请你写出甲同学作出的假设:____。
用____ (试剂) 检测有无酒精产生。
(2) 实验步骤:打开4个阀门, 将装置放在25~35°C的环境中培养8~10 h。
(3) 预期乙同学的实验现象:
①____
②____
③____
(4) 最可能的结论:甲:____;乙 ____。
13.根据下图所示的动物呼吸作用强度测定装置, 完成哺乳动物呼吸作用强度与外界环境温度关系的实验, 并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目的:探究哺乳动物的呼吸强度与外界环境温度的关系。
实验原理:
(1) 哺乳动物的体温能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的恒定, 这种体温的相对恒定是通过完善的调节机制, 使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来实现的。当处于炎热环境中, 皮肤里的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后, 将兴奋传入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 通过中枢的调节, 使皮肤血管舒张, 血流量增加, 从而使散热量增加, 保持体温相对恒定。
(2) 动物产热的主要生理过程为细胞的有氧呼吸, 请写出细胞有氧呼吸过程的反应式:____。
(3) 动物有氧呼吸作用强度可以用单位时间耗氧量来表示, 耗氧量可用动物呼吸作用强度测定装置进行测定并按内筒与外筒高度差计数。
实验材料与用具:动物呼吸作用强度测定装置4套, 恒温培养箱4个, 大小、生理状态相近的小白鼠4只, 计时器, 标签纸等。
实验步骤:
(1) 将4个恒温培养箱分别调节成10℃、20℃、30℃、40℃, 并编号为甲、乙、丙、丁组。
(2) ____ 。
(3) ____。
(4) ____ 。
实验结果:
(设计表格用于结果统计)
实验结论及解释:
(1) 结论: ____。
(2) 解释: ____。
参考答案:
1.D 提示:水稻根部主要进行有氧呼吸, 但能长期忍受无氧或者低氧环境。水果的保鲜不能处于干燥环境。快速登山属于激烈运动, 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有氧呼吸。
2.C 提示:无氧呼吸生成了未彻底的氧化分解产物乳酸, 含有的能量没有完全释放出来。
3.A 提示:无氧条件下, 产生相同的二氧化碳, 葡萄糖的消耗多。
4.C 提示:根据题意, 直接决定“巴斯德效应”发生与否显然和氧气有无有关, 在有氧呼吸中, 氧气主要与[H]结合生成水, 这一步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
5.D 提示:水果呼吸作用都可以产生二氧化碳, 但如果只进行有氧呼吸, 则O2消耗量与CO2生成量比值为1∶1, 所以只要进行无氧呼吸, 则O2消耗量与CO2生成量比值小于1。
6.D 提示:摘心目的是为了去除顶端优势, 使侧芽生长, 可以多结果。
7.D 提示:有氧呼吸时, CO2的释放量等于O2的吸收量;豌豆种子的无氧呼吸为酒精发酵, 不消耗O2能产生CO2, 所以该过程CO2的释放量比O2的吸收量大几倍, 说明无氧呼吸量大于有氧呼吸。
8. D 提示:D项是错误的, 呼吸速率的不同, 取决于该器官 (细胞) 的结构与功能, 代谢越旺盛的器官, 呼吸速率就越高。
9. B 提示:a时只进行呼吸作用, b时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 c时呼吸作用强度等于光合作用强度, d时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10.B 提示:实验为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 因此其自变量为有无氧气, 因变量为有无CO2。
11. (1) 遮光处于黑暗状态 防止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干扰呼吸强度的测定
(2) 10℃、1.0%
(3) 保持相对稳定 酶的数量限制 (或线粒体数量限制)
(4) 温度、氧含量分别为3℃、3.0%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12. (1) 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 酸性重铬酸钾
(3) ①C瓶比E瓶浑浊 ②C瓶没有E瓶浑浊 ③C瓶和E瓶浑浊程度相同
(4) 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CO2比无氧条件下多
13.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2) 将4只大小、生理状态相近的小白鼠分别装入4套呼吸作用强度测定装置中 (3) 将4套装有小白鼠的装置分别放入4个不同温度的恒温培养箱中 (4) 定时观察、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及解释: (1) 结论:哺乳动物的呼吸强度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2) 解释:哺乳动物体温恒定是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当外界温度升高时, 散热量少, 因而机体产热相应降低
8.文言文阅读训练 篇八
书鲁亮侪
清•袁枚
鲁之裕,字亮侪,奇男子也。田文镜督河南,鲁效力麾下。一日,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再拜问讯,曰:“闻有鲁公来代吾令,客在开封,知否?”鲁谩曰:“若问云何?”曰:“吾令贤,不忍其去故也。”鲁心敬之而无言。
至县,见李貌温温奇雅。揖鲁入曰:“印待公久矣。”鲁拱手曰:“观公状貌被服,非豪纵者,且贤称噪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李曰:“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言未毕,泣。鲁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具衣冠辞李。李大惊,曰:“公何之?”曰:“之省。”与之印,不受。强之曰:“毋累公。”鲁掷印铿然,厉声曰:“君非知鲁亮侪者!”竟怒马驰去。合邑士民焚香送之。
至省,先谒两司,告之故。皆曰:“汝病丧心耶?以若所为,他督抚犹不可,况田公耶?”明早诣辕,则两司先在。名纸未投,合辕传呼鲁令入。田公南向坐,面铁色,盛气迎之,旁列司、道下文武十余人,睨鲁曰:“汝不理县事而来,何也?”曰:“有所启。”曰:“印何在?”曰:“在中牟。”曰:“交何人?”曰:“李令。”田公干笑,左右顾曰:“天下摘印者宁有是耶?”皆曰:“无之。”两司起立谢曰:“某等教敕亡素①,致有狂悖之员。请公并劾鲁,付某等严讯朋党情弊,以惩余官。”鲁免冠前叩首,大言曰:“固也。待裕言之。裕一寒士,以求官故来河南,得官中牟,喜甚,恨不连夜排衙视事。不意入境时,李令之民心如是,士心如是;见其人,知亏帑②故又如是。若明公已知其然,而令裕往,裕沽名誉,空手归,裕之罪也;若明公未知其然而令裕往,裕归陈明,请公意旨,庶不负大君子爱才之心与圣上孝治天下之意。公若以为无可哀怜,则裕再往取印未迟。不然,公辕外官数十,皆求印不得者也,裕何人,敢逆公意耶?”田公默然,两司目之退。
鲁不谢,走出,至屋外;田公变色,下阶呼曰:“来!”鲁入跪。又招曰:“前!”取所戴珊瑚冠覆鲁头,叹曰:“奇男子!此冠宜汝戴也。微汝,吾几误劾贤员。但疏去矣,奈何!”鲁曰:“几日?”曰:“五日,快马不能追也。”鲁曰:“公有恩,裕能追之。裕少时能日行三百里,公果欲追疏,请赐契箭③一枝以为信。”公许之,遂行。五日而疏还。中牟令竟无恙。以此鲁名闻天下。
(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有删减)
【注释】①教敕亡素:平时没有教诫好。②帑(tǎng):库金。③契箭:令箭。
【思考与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甫下车而库亏甫:刚刚
B.明早诣辕,则两司先在诣:到
C.恨不连夜排衙视事视事:办理公事
D.庶不负大君子爱才之心负:背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且贤称噪于士民/以勇气闻于诸侯
B.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吾尝终日而思矣
C.李大惊,曰:“公何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以此鲁名闻天下/汉亦留之以相当
3.下列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鲁亮侪是“奇男子”的一项是( )
①草冠,骑驴入境。②鲁心敬之而无言。③厉声曰:“君非知鲁亮侪者!”竟怒马驰去。④庶不负大君子爱才之心与圣上孝治天下之意。⑤裕少时能日行三百里。⑥以此鲁名闻天下。
A.①③④⑤B.③④⑤⑥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亮侪是一位奇男子,他奉田文镜命令前去摘取中牟县李县令的官印,并就此代理县令,但并不张扬,而是乔装改扮,在路上向老百姓行礼讯问,以了解民情。
B.鲁亮侪为人忠介梗直,他只根据李县令温良奇雅的相貌以及衣着服饰,便判断出其并不是奢侈放荡的人,于是打破照常规行事,竟放弃摘印,快马飞驰回到省里去说明情况。
C.省两司大员在河南总督田文镜面前主动认罪,并请求将鲁之裕也一起撤职,审讯其罪行的行为,表现了他们畏惧之心里、阿谀之丑态,与鲁亮侪的公正无私形成鲜明的对比。
D.鲁亮侪见田文镜复命时沉着冷静,大胆应对,从爱护贤才和以孝来治理天下的角度慷慨陈词,终于使得田文镜消去怒气,改变了摘取中牟县李县令的官印的错误决定。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
(2)以若所为,他督抚犹不可,况田公耶?
(3)微汝,吾几误劾贤员。
参考答案:
1.D(负:辜负。)
2.D(A介词,在;B副词,表修饰;C动词,去;D介词,凭借/连词,表目的,来)
3.A(②⑥不是,②是表现鲁亮侪对李县令的敬佩心里,⑥是说鲁亮侪名闻天下。)
4.B(“只根据李县令温良奇雅的相貌以及衣着服饰”不当,他主要是从百姓口中得知李县令的为人。)
5.(1)鲁亮侪采取改装前去的办法,穿着粗布衣服,戴草帽,骑着驴子进入中牟县境。(2)像你这样做事,在别的总督巡抚面前尚且不许可,更何况是田公呢?
(3)没有你,我几乎错误地撤掉了贤官。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烟霏楼记
清•叶适
烟霏楼①者,本西楼也。太守仲并更名之。
余自湖口渡江,沿淮北上至王潼州,烧苇夜行,投宿民舍。迟明,道上车夫与牙兵相詈击,慰谢之,然后肯去。践小杨湖,一步数陷,所过空堤绝岸,败芦衰莽而已。入灈港,乃见黄梅诸峰雄秀可喜。而百余里之间,碎坡丛岫,靡迤连接,浅泉细石,经络田畔,则蕲之士无不辟而居者相望矣。
然而州无城堞,市无廛②肆,屋无楼观,佳卉良木不殖,公私一切简陋。四方之集徙者,以欺诞苟且为生,促具衣食则止。其于绝埃烦,近清凉,理榛荒,致茂好,居高览远,以遂其生之乐,非惟不能,亦未之知也。故郡之涵晖、见山与超然观之废址,不散则逼,景蔽而意昏,皆不足以处。
烟霏者,直通判厅直西。其下中洲隐士李之翰所居,稍有水竹花石之胜,四旁庐宅,以宽且远,不见甚陋。鸥鹭之羽,鸡犬之声,飞走喧寂,各会其性。林樊间错,晻霭西去,对灵虬、马下等山,拱揖宾伏,阴晴旦莫,天地之气迭为降升,登之者亦如在吴、越绮丽之乡,湖、湘清幽之滨,使吟者忘句而饮者忘酒也。盖一州之观,无以过此。
夫蕲,山泽之聚,淮之名城也,岂其天趣不足哉?特地力有未尽尔。以余之不肖,忝长吏于是,不能疏涤其陋以安利之,徒品择其美以自纵也,岂古人所谓富而教之者乎!顾今之吏有不可以此责者,故记其说以遗通判事朱君俉,刻之楼上,使蕲之人能尽其性之德以为材,尽其地之力以为利,生殖遂长而英发,器用坚实而久成,如公刘之芮鞠③,淇澳之君子④,亦欲其知自兹游者始也。
绍熙三年正月四日。
【注】①烟霏楼在蕲州,即现在湖北的蕲春县。②廛(chán):古代城市平民的房地。③传说华夏农耕先祖公刘曾在芮鞫(今甘肃省崇信县)教民稼穑。④古时淇水岸旁的卫武公有君子贤德。
【思考与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慰谢之,然后肯去谢:道歉
B.以遂其生之乐遂:满足
C.盖一州之观,无以过此观:观赏
D.徒品择其美以自纵也徒:白白地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首先交代游踪,从湖口渡江,沿淮北上至王潼州,最后几经曲折终于到达蕲州。然后以烟霏楼为中心,浓墨重彩描述蕲州的风光。
B.文章采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整齐的句式,并借助联想和想象,描写烟霏楼的山光胜景,并认为是一州之中最美的景致。
C.作者认为蕲州城特别简陋,没有城堞、栈房和高楼台榭,且民风不淳,多欺骗苟且的行为,即使拥有烟霏楼这样的胜景也不值得呆下去。
D.文章结尾卒章显志,交代作记目的,作者希望凭着自己浅薄的才能,能疏导革除此地的陋习,做一些有利于民众的事,并委婉地对通判事朱君俉提出规劝。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碎坡丛岫,靡迤连接,浅泉细石,经络田畔,则蕲之士无不辟而居者相望矣。
(2)故郡之涵晖、见山与超然观之废址,不散则逼,景蔽而意昏。
(3)鸥鹭之羽,鸡犬之声,飞走喧寂,各会其性。
【参考答案】
1.C(观:景致)
2.C(偷换对象,不值得呆下去的不是蕲州城,而是郡中的涵晖山、见山与超然观的废址。)
3.(1)小山坡连绵不断,有浅浅的泉水和小小的石头绕着良田,蕲州的读书人都到此开辟田地安居,相互遥望。(“经络”、“辟”、“居”各1分,语句通顺、语意准确1分,共4分)
(2)所以郡中的涵晖山、见山与超然观的废址,不是太分散就是太紧逼,风景隐蔽而意境不明。(“景蔽”1分,“意昏”1分,语句通顺、语意准确1分,共3分)
(3)鸥鹭展翅飞翔,鸡犬的叫声相闻,它们飞来飞去吵吵闹闹,各自投合性情。(“羽”1分,“会”1分,语句通顺、语意准确1分,共3分)
【文言文专题训练】推荐阅读:
文言文训练单08-10
文言文初中阅读训练06-20
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07-20
初中文言文复习训练08-17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11-01
甲乙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06-12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附参考答案)09-17
2024初三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卷7.109-20
文言文复习之筛选信息与概括分析专题教案07-11
农夫殴宦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