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水墨

2024-09-04

都市水墨(共17篇)(共17篇)

1.都市水墨 篇一

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变构的时代, 那些以古老的定义被一直被推崇的观念和固执都被“打扫”了, 作为民族艺术瑰宝的中国画正是处在这样的一种大环境下, 流长久远的审美意识和对传统文化品格的选择, 受到了全球范围内文化开放与融合的冲击。从而带来的是呈现民族艺术本土特色, 以“媒介创造”的姿态重新解读水墨这一传统艺术领域的美学内涵, 则呼之欲出。

水墨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下诞生的, 随着工业发展的到来农村也日益被城市也同化其范围也不断的缩小了, 由传统的深厚积累的文化性于艺术形式的统一性会造成都市水墨创作一定的束缚但同时它先所带来感受和打破禁忌后的效果却形成鲜明的对比, 刺激了更多的画者开始从有到无的这样一个实验过程。我们所说的都市水墨应该是在传统的前提下良性的衍生脱离了这一点都市水墨画创作的前题也就不在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接轨从而影响到的是文化范围内的现代化, 我们要高度的观注传统, 我们也知道深受西方的现代经济文化影响的今天到处是举目可及的工业设施, 结合多元的因素形成相统一协调的关系是我们必须走的一条路, 也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在传统的山水画表现技法及意境下以电线杆和高架桥等城市物象为道具来配合画面的主题的“城市山水”是一个改变的开始, 再到深入市井接触大众靠描绘长廊小巷的都市人的生活和环境为附着点的“水墨都市”再到纯粹的利用水墨特有的朦胧的酣畅淋漓表现效果来揭示都市人的心理历程的“都市水墨”, 体现的是当代生活的体验与现实水墨艺术转型的认知上, 从描绘钢铁水泥森林寄寓文人古典主义式的理想情怀。对都市中人的生存状态给予必要的重视以配合当下水墨画创作的拓展性, 应当与当代文化进行对话, 结合流行文化加以借鉴吸收要求艺术家在新的社会转型期再思维艺术作品的兴趣点, 城市化的这一进程要求艺术家认真研究当代人的心理与生存环境。

以水墨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和其它的本土文化一样, 面临着全球化和先进文化的压迫, 另一方面又面对着新兴的多样的大众文化的洗刷, 就这几点说, 当代水墨与多元因素的融合统一具有非常之重大的文化刺激效应和意义, 所以当代水墨的革新者们必须以大局的眼光去体会和感受当代水墨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特色与优势。

2.白璎的都市水墨人物画 篇二

在水墨画中人物最难,而当代城市水墨人物画更是难上加难,其难有三。一难:在城市水墨人物画创作中,没有现成的传统水墨绘画表现语言可以借鉴。如何在创作城市人物画中保持水墨画的特性,需要重新构建水墨表现形式和语言;二难:在城市茫茫人海中如何寻找人物画的表现主题,没有一定的哲学思辨和敏锐的艺术观察能力是无法做到的,犹如瞎子摸象无从定义一般,三难水墨画是传统经典绘画,如何将当代审美融入传统文人水墨精神之中,给人们呈现出当代水墨人物画样式,这点更难。总之,这三难使一大批水墨画家面对城市水墨人物画望而却步,避重求轻,另辟蹊径。而白璎知难而进,克服了一难又一难才有如此成就。他功底扎实,风格鲜明,个性独具,并被绘画界看好其发展趋势。

白璎面对城市水墨人物画的三难,用其一功而降服之,这一功即是内功。近二十年来不分昼夜,忍受酷暑和寒窗,坚持积淀人文阅历和文化涵养,探究传统文人水墨的笔墨意蕴之奥秘,体察当代青年人的喜怒哀乐之性情。修其内功,精其技艺,强其心智,并借助自己的创作热情,既不完全背离传统绘画的造型和用笔,又混合着当代的理念和语义,将当代审美、笔墨语言与人物表现熔铸一体,创立了白璎的城市水墨人物画独树一帜的风格面貌,并有一种注重品质,经得起时间挑剔的上海气质。

当代绘画审美是通过作者独特的视角对现实生活的发现,挖掘,并且找到合适的表现语言载体,呈现和传递给人们的是一种美的感知和心灵的净化。白璎笔下的城市水墨人物画大多是表现城市青年女性,通过对人物的头,手、脚微妙的透视变化来刻画其心性和情绪,将人物的慵懒,无所事事,心中的迷茫和恫怅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称为当代版的“簪花仕女图”。

当下水墨人物画表现技法中“笔”和“墨”分离的现象比比皆是。“笔”成为人物结构解读的勾勒线,“墨”则当作色彩来填充画面。笔无墨韵,墨无笔意,少了一份浑然天威的趣味。白璎在城市水墨人物画创作中,让“笔”和“墨”始终浑然一体,笔中不仅有表达结构之意,更有运墨之韵。将笔,墨,水三者整合~体,解决,处理好对象精神状态的刻画和艺术意境的塑造。将人物表情,结构透视,笔意墨韵达到一气呵成,一挥而就的精准表达,这是高难度的专业表现技能。没有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和坚持,没有对人物胸有成竹的把握和对笔墨技巧左右逢源的专业自信是不可能获得如此成功。白璎始终遵循着墨随笔意,笔墨当随时代的中国水墨画精神和发展真谛,不断努力探索和创新,在城市水墨人物画方面获得的成功是可喜可贺的。

在新的表现方法与手段层出不穷的当下,白璎固执地坚守着水墨这种古老而传统的表达方式。水墨画正是中国当代绘画发展走向世界的排头兵,而城市水墨人物画最能赋予时代精神,它是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我们怀着期待的心情,期盼着白璎在城市水墨人物画创作方面给世人带来更大的惊喜,为中国绘画史留下更多的当代人类文明的佐证——艺术精品。

乙未年正月初一

3.水墨探索 篇三

课题:第二单元 奇妙的水墨世界 第二课 水墨探索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现当代水墨作品的欣赏和“水拓法”“撞粉法”两种新技法的介绍。新世纪的中国水墨艺术呈现的是一个开放的、自由对话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引导学生了解当下中国绘画多元化的格局,使学生了解到这一格局的存在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必要的。同时,“艺术不仅只是表现美,而是一面时代的镜子”,老师应启发学生注意关注当下社会文化问题,用人文主义的情怀初步探索艺术与人的关系。

另外,现当代水墨艺术涉及到综合材料、符号语言、哲学观念等多个领域,是一个既前卫又比较难理解的内容,基于初中学生有限的认知水平,教师应充分利用作品图片欣赏,提示学生重点赏析画家所用的新材料和新技法表现出的的独特画面效果,创作表现时,老师可与学生一起以游戏活动的形式进行实践探索,从而降低难度,让学生在极大的乐趣中参与水墨表现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体验水墨画的韵味和审美情趣,学习用泼墨的方法表现画面意境。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泼墨画的练习,感受泼墨技法中的笔墨情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美术的文化性与历史继承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材料和水分的关系,调动学生主动性,放开手脚,大胆创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水墨画的韵味的理解和感受,并表现在自己的画上。课前准备

范画数张,生宣纸数张,毛笔,笔洗,画毯,中国画颜料等。作业要求

1.基本要求:尝试水拓法和撞粉法的运用效果。2.较高要求:较好地运用水拓法和撞粉法进行水墨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3.个性探究:大胆尝试其他材料和技法进行水墨创作。

二、教学活动过程 1.学生体验:

(1)拿出生宣纸和毛笔,让学生谈一谈,宣纸和图画纸有什么不同?教师总结:宣纸和毛笔以及墨是中国画的工具。这也是中国画不同于其它画种的主要特征。

(2)让学生动手用墨和水在宣纸和图画纸上随意涂画,然后看看有什么不同?

(3)教师展示范画并提出问题:这些画是用什么材料画的?有什么特点?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这些作品是利用水和墨在宣纸上的冲化、融渗产生的浓淡变化,通过墨与彩的泼洒、点染、堆积形成墨、色、水相互辉映的效果。这种效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水墨画的韵味。

2.师生共讨:

(1)你知道国画的历史吗?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水墨画,顾名思义,就是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按照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而画出来的画。中国的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所以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使它不断发展。

(2)你理解水墨画的韵味吗?

出示作品,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这种墨与色相互交融形成的神奇效果,令我们回味无穷,遐想翩翩。其特点在于似与不似之间,水、墨、色交融变化,颇耐人寻味,这就是中国画特有的审美标准之一“韵味”,有“韵”才美,无“韵”是不美的。

(3)你知道这种韵味是怎样形成的吗?

教师示范:浓破淡、淡破浓、色破墨、墨破色,用墨和彩点染,堆积、泼洒能形成相互辉映的效果。学生有了动手的欲望,急于想体验一下。教师因势利导。

3.学生实践:

教师布置作业,自己动手创作一到两幅水墨作品,用笔要大胆,注意墨与彩的浓淡,以及水分干湿的把握。学生作画,教师巡视,及时指导遇到的情况。

三、教学评价

提出评价标准:用笔大胆,水、墨、色相互辉映,墨与彩的浓淡以及水分的把握要恰到好处,大胆尝试新材料、新技法,团结协作地完成作品。画面要体现出变化莫测的韵味。

(1)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学习成果。

4.《水墨游戏》教案2 篇四

《水墨游戏》一课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观念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理念的推进、落实中进行的课堂教学研究.它是以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新课程、探索新方法为宗旨的教学设计.课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挖掘这节课的人文内涵以增强学生作品中的绘画因素,激发学生传承、发扬美术文化,提高作品的表现力,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加深对基本用笔、用墨方法的了解,并运用中国画的方法表现,尝试完成一幅水墨小品画.

2.过程与方法

(1)在开放式的笔墨游戏中体验、感受笔墨变化,学习水墨的画法.(2)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习组织画面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通过体验尝试、联系生活、欣赏表现挖掘人文内涵,激发学生传承美术文化的愿望和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加深学生对国画基本用笔、用墨方法的了解,会使用绘画语言表现物象.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笔墨造型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观察并比较在生宣纸上作画和在图画纸上作画有什么不同?初步了解宣纸和毛笔的特征.

二、运用实物投影创设游戏氛围,集体感知体验 笔墨游戏1 提出活动要求: 分四小组合作做一个笔墨游戏.要求先由同学们大胆地在纸上用颜色或用墨画点画线,后面同学看前面同学画的像个什么,继续添画.其他同学观察笔墨的变化.

教师小结:

1.笔墨真神奇,大家画的凑在一起,用笔用墨不同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2.说说学生画得多有趣,寥寥几笔一种新的事物就跃然纸上.

[设计思想:游戏创设了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营造出笔墨艺术的情境,最主要的是学

] 生在这个活动中能够及时地发现笔墨的神奇变化,用笔用墨的不同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墨游戏2 再请几名同学到前面通过实物投影进行水墨游戏,其他同学观察参与学习.大量的同学近距离地参与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观察,更好地体会笔墨变化.教师: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在纸上怎样用墨画一个小水滴”.

学生:用中锋变侧锋一笔画成;用线勾成一个水滴;用笔甩上大小不同的水滴;用几笔涂成一个水滴„„

教师:哪种方法是画一个小水滴最简洁的方法? 学生选择最佳方法. 教师在最佳方法下面紧接着用三笔画了一个更大的水滴.告诉学生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学画一些小果子,并把它们组合起来.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与老师一起学画.教师示范果子的画法,边演示边讲解,学生尝试画另外一些.教师一边讲解一边简单添上几笔画出其它的果子.教师边讲解用笔用墨的方法边与学生合作绘画,周围的同学会观察入微.很自然地揭示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画水墨果子.学生在体验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设计思想:这两个笔墨游戏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国画教学灌输式的教学过程和方法,采取以实物投影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扭转了人们一直认为实物投影的应用是另一种黑板形式的认识.促进了师生交流形式的多样、信息反馈及时,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三、感受点线魅力以及彩墨浓淡干湿的变化,运用课件,感受理解完整作品

1、比较欣赏一组彩墨作品.

2、欣赏《吴家作坊》感受点线结合的魅力及彩墨在生宣纸上浓淡干湿变化.

3、欣赏名家作品.

4、欣赏儿童作品,为创作做准备.

[设计思想:感受彩墨作品独特的视觉效果,拓宽学生视野.美术教学是视觉艺术,一张完整的中国画应具备的韵味只有通过视觉感官才会有感触.在教学中通过使用课件欣赏吴冠中经典的作品,不仅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画具备那些韵味,而且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浓郁的艺术氛围.学生在感受、理解作品的同时会自发地发掘其人文内涵,从而深刻地感受到一种人文精神.]

四、用音乐创设创作氛围,学生进行练习: 1.提出创作要求

完成一件作品,起一个名字. 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

2.学生进行创作,体验笔墨情趣播放节奏舒缓、优美的乐曲,创设创作氛围.

[设计思想:优美的乐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一首合适的乐曲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和表现欲望.学生们在学习活动中受到陶冶和熏陶,绘画表现时才会把中国画的笔墨情趣表现出来.]

五、总结评价: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注重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还将学习的内容延伸. 教师:有的同学可能画得不是很理想,这没关系.国画必须要有很多很多年的功夫,不然掌握不好笔墨效果.有位画家曾说过“所谓大师,只是失败最多的劳动者”.这就是说同学们要更多、更好地练习,才会用笔墨的韵味表现自己的情绪.我们今天只学会一些小果子的水墨画法.笔墨变化无穷,课下可以用所学的方法继续表现其他的果子.

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又回到生活中. 教学反思: 国画课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两个极端,一是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技能、技法的讲授.课堂一板一眼,过于死板、沉闷.二是有些老师对新教材理解的误区,用了很多种方法如探究、合作、讨论等,但是忽略了国画课中特有技法的传授.

5.水墨动物教学反思 篇五

国画课属于小学阶段高年级教学难度相对较大的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两个极端,一是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技能、技法的讲授。课堂一板一眼,过于死板、沉闷。二是有些老师对新教材理解的误区,用了很多种方法如探究、合作、讨论等,但是忽略了国画课中特有技法的传授。

针对这节国画课,潘海辉老师的方法设计既有直观演示又有体验式学习。特别是水墨金鱼的演示过程,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直观生动的再现了水墨画的表现技法,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会笔墨浓淡的变化,以及中锋、侧锋的使用。学生是在开放式学习中感受金鱼的画法。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学习,教学过程非常自然,整个学习过程是师生在互动式的情境下完成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愉悦的,在其中也解决了这节课的知识点。

这节课的另外一个知识点是画面情趣的表达。教师采用了另外一种方法,让学生看齐白石、徐悲鸿等的名家作品。学生在欣赏、理解的同时感受一幅中国画应该具有的韵味,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人文精神,从中发掘人文内涵。经典的作品为学生构建了浓郁的艺术氛围,从而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6.都市水墨 篇六

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 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所有的智力活动都依赖于兴趣。 ”可见, 兴趣是激发幼儿水墨活动欲望的前提条件。 没有兴趣就没有创造, 只有培养小班幼儿对水墨活动的兴趣, 才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充分发挥其潜能。 再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和鼓励, 就容易让小班幼儿大胆、无拘无束地表现水墨画内容。

现我就如何培养小班幼儿对水墨活动的兴趣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让毛笔成为孩子们眼中的“神笔”

水墨画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尽情发挥想象力的舞台, 对孩子大脑发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由于其绘画工具———毛笔有别于其他绘画工具, 一般家庭中是不会使用到它写字或者绘画的, 因此一开始我们一定要用毛笔吸引幼儿的兴趣。

面对小班幼儿, 我们通常会这样引导孩子:“宝宝们, 老师手中的这支毛笔宝宝可是很神奇的哦! 你看, 它踮着脚尖走, 线条是细细的。 它走累了, 开始用肚子休息的时候, 线条就会慢慢变得很粗很粗。 大家看看, 毛笔宝宝还喜欢跳呢, 轻轻跳、跳、跳, 跳累了, 躺下来, 睡一睡。 ”毛笔有其独特魅力, 从粗到细, 从点到面, 使孩子大开眼界, 它粗笔可细用、细笔可粗用, 这样的一支毛笔在老师生动形象的解说下很快就能被小班幼儿接受了。 当幼儿领略到毛笔的神奇后, 无形中提高了对于水墨活动的积极性及兴趣。

二、让孩子们感受水墨交融的“神奇”

水墨画中的水墨自然而神奇的交融, 很容易激发小班幼儿对水墨活动的兴趣。 在水墨画笔墨练习活动中, 墨色的交融, 干、湿、浓、淡、清构成水墨淋漓的情趣世界, 使幼儿在这种笔墨的变化中得到无穷乐趣, 这对幼儿既是一种美的启迪、情操的陶冶, 又是一种水墨画技法训练。

玩, 是幼儿的天性, 我们通过玩墨, 让小班幼儿感受墨色的浓、淡、干、湿。例如:老师会这样引导孩子自己尝试墨色的变化。师:“小朋友们, 今天我们一起来和墨汁宝宝玩个游戏好吗?墨汁宝宝今天口渴了, 它们好想喝水, 我们给它喝点水看看它的变化好吗? ”通过孩子们在宣纸上感受浓墨的逐渐变淡……使幼儿对水墨活动的神奇产生强烈兴趣。

三、借助故事感受水墨色彩的“神趣”

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幼儿感受水、墨、色在宣纸上的自然交融, 可以让幼儿感受一下水墨色彩的神奇而有趣。 小班幼儿已经认识了红黄蓝三原色, 在此基础上, 我们设计了小班水墨活动《小黄和小蓝》, 在幼儿欣赏了这个经典的绘本故事之后, 引导幼儿根据故事内容进行自由的创编绘画。

虽然幼儿开始绘画时只是按照自己的能力画, 例如:用毛笔沾水、沾墨、沾色, 使水、墨、色在宣纸上自由融合, 再用长短粗细不同的幼稚笔触, 但也确实产生了许多奇特的富有童趣的韵味。 其实在这一过程中也让幼儿无意之中领悟到了水墨画的一些简单的笔墨技法。 通过小班幼儿自己亲手操作, 激发绘画兴趣, 使他们越来越喜爱水墨画。

四、游戏是孩子学习水墨画的“神力”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 3-4岁的小班幼儿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游戏实现的。 以娱乐、玩耍的方式, 使小班幼儿饶有兴致地反复学习和操作, 幼儿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做一做、玩一玩进行学习水墨活动。 这种方法特别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例如:在小班水墨活动《放烟花》, 老师首先让孩子们想象一下过年放烟花的情景, 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谈论起来:“烟花是五颜六色的。 ”“烟花像一朵花。 ”等, 然后老师带着小朋友一起玩放烟花的音乐游戏, 在游戏过后, 老师才开始让小朋友用各种颜料进行《放烟花》的水墨活动练习。 大家用各种颜色的水墨在宣纸上自由绘画, 每幅作品色彩明艳且十分具有童趣。对于小班幼儿来讲, 年龄小, 几乎没有明确目的, 他们常常喜欢把水墨活动当做一种有趣的游戏, 这样绘画起来也就十分投入、大胆、无拘无束。

五、在欣赏中感受水墨作品的“神韵”

1.喜欢欣赏自己的作品。 我们不可期望小班的幼儿水墨画画得多么好、多么像。 一般来说, 幼儿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较为粗略, 观察能力比较差, 次序较混乱。 他们常常用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代替自己的观察, 每次绘画的结果虽然并不是太理想, 但是我们每次让孩子们欣赏自己的作品时候, 教师总喜欢快乐地表扬孩子:“你用的颜色真美! ”“你的线条真是太柔软了”等, 也会这样引导孩子:“你最喜欢哪一幅水墨画? ”“你发现画中哪里画得最美? ”在这样快乐的欣赏评价下, 孩子们在以后的水墨活动中会更加大胆地表现作品。

2.喜欢欣赏大师的作品。 除了经常给小班幼儿欣赏一些经典的水墨画作品之外, 针对小班幼儿最喜欢看动画片, 我们就利用空余时间, 带幼儿欣赏一些经典的水墨动画, 让幼儿在这些经典作品中不断感受到水墨作品的“神韵”。

小班幼儿性格天真活泼, 有着独特的感受能力, 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想象十分奇特, 他们作画常常无拘无束, 任意驰骋, 绘画作品从内容、构图到用色不拘一格、大胆夸张变形、丰富多彩、作品单纯、稚气十足, 小班幼儿的这种心理特点正好符合水墨画的特点。 等待幼儿用笔、用墨、用色熟练掌握之后, 便全无顾及感, 会更加大胆地创作与表现。

7.都市水墨 篇七

水墨的转折点

水墨画是具有丰富生命力的活态传统,由于潜在的哲学和图像意义,它拥有广泛的主题以及技巧、媒介和风格等多方面的特征。这种绘画行为本身暗示着一种宇宙的生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气”,它的形态通过丰富的笔触带出水和墨的力量与运动:水墨,而呈现并存储在宣纸这一多层次的有机空间里。自从公元6世纪谢赫的“绘画六法”立下了默认的法则以来,中国水墨画一直高度追求其生命灵气、运动形态、有机空间、墨韵变化—这些独特的气质构成了对这艺术传统严格的评价标准和演化内容。而覆盖于水墨画表面上的闲适飘逸则是深藏其下的高度艺术功底,要达到这貌似平平、实则深奥的境界,绘画者必须具有超常的技术能力,要做到娴熟无误则更需要多年的积淀方能掌握运笔和着墨的技法。这种媒介配上书法元素的使用,“成为了中国传统,精神和文化的象征符号深深扎根在中国”。在本次“转序”首届展览中,中国当代水墨10位艺术家寻求在改革的大环境下,通过专注于现代和当代水墨画在政治和文化动荡冲击背景下的历史和演化来更新水墨画的论述方式。

又站到十字路口

20世纪的水墨画处于十字路口。民国初期和中国文化的所有其它领域一样,政府对水墨画现代化也启动了一种官方表达方式。正如高美庆女士在她《二十世纪中国绘画》一书前言中阐述的:早在20世纪初期,中国风格和方式的绘画就被授予国画的称谓用来区分西方和西方风格绘画,这又为国画增添了额外的意义。在维护国粹风潮的影响下,国画可能是一种缩影民族本质特征的国粹绘画简称,此外,这个名词特别是在英语语境里可以和传统绘画互换。

在其缓慢而令人急切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水墨画传统受到了新引进的西方意识形态的挑战,具有现代主义思想的艺术家们如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有意地采取脱离传统并肯定现代主义的做法,以现代概念和技术自由去重构中国艺术新的世界观,建立可以体现普遍真理的新型艺术学院。

伴随着持续不断的政治干预和艺术家中不和谐的做法,中国水墨画折射了这一时期重大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巨变。从一开始,中国传统水墨画就遭受了很多负面的批评,尤其是在打破旧习的五四艺术运动中,在现代思想家比如鲁迅的领导下,人们呼吁更多的社会和文化变革,以代替当时日见僵硬的传统体系。在二战时期,随着中国内陆开放和战时移迁以及诸如考古发现和敦煌学的影响,使得这种情况有所改观,并有了积极的发展。随着共产主义艺术形态的发展和兴起,艺术家表达的意识形态中有了些许政治的色彩,中国水墨画的命运也发生了改变。

属于当代的主张

“转序”展览汇集了中国当代水墨画的10位艺术家,这些当代水墨画艺术家都有着相似的背景,成长和求学在江浙一带。一些艺术家的早期训练就是作为后上海画派艺术家的亲密门徒,而所有成员都在20世纪80年代在久负盛名的国家或海外艺术机构接受教育和深造。这次的水墨展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立意更新水墨画的论述方式,通过开发和探索具有启发性的创意、概念和技法来作为一个新平台,以反映这个时代的精神。

展览的标题“转序”由W·Y·蔡先生选定,目的是涉及近代的水墨画历史发展以及艺术家进步的教育背景和当代水墨艺术实践。在分析展现当今中国艺术家世界观的后现代精神时,阿诺德·常断言:“艺术家决定画什么?如何画?当然会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但是他所选择的与他的艺术传统相关的方式将进一步定义其绘画的特点。艺术家可以决定原封不动地保留他的传统,也可能会彻底否定传统而支持一些其它艺术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似乎对我来说他已经不把自己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画家来考虑,艺术家往往决定保留某些吸引他或对他有特殊意义的传统元素,而丢弃那些他不感兴趣的元素。”

8.散文欣赏——水墨缠绵 篇八

喜欢那淡淡的水墨韵,墨色清雅,气韵悠远,携水墨意韵于纸上,留淡静闲雅于心间,淡淡水墨画韵的女子,有着古雅的气质,虽不能让人感觉惊鸿一瞀,却越品越有韵味。---题记

一水一心语,萦一泓羞涩的笑容,将前世今生的心蝶,婉约成文字中最美的情怀,惊鸿处,那斑斑青丝呀,倾尽一生的柔、只为水墨相映,墨,在文里,深情的呢喃,柔柔,无语也缱绻,水,在心里,多情的顾盼,脉脉,无酒亦沉醉,研墨的当口,抬笔落腕处,便有了馨香,一滴晶莹温润地飘落在心湖.那水与墨谱就的神话,早已醉在那笑靥蕴成的馥香之中了,一墨字成,一水蒹葭,一帘悸动,一份缠绵在心间,一抹心痕,一缕青丝,一场隔空离世的重逢,君似墨,伊如水,梦里梦外,共掬书香醉一回,心香一缕,思绪恬憩,于静夜的音韵里,吟落心语,轻捻墨迹,感受着你的情,吻着你的字,浅笑依依,清颜欢娱。

柔香绕指,轻轻飘逸,伴墨香与秋风共舞一曲,等我把岁月累计成朱墨,经历沧桑,再为这红尘泼墨,终了,哪怕万里江山,也抵不上这丹青笔墨!洇着干净、飘逸的水汽,蓄半笺墨痕,生命的小舟在书海里迤逦而行!回廊转角处,那些浓淡的心迹,没有暮风晓月交织的景致,却有水与墨的地老天荒。

一墨一生花,万般景致于残笺碎片的苍凉中,远离尘世的门扉,在青山绿水里,镌刻着片片浓情,点染出人生画轴,墨与水的邂逅是一场完美的表达,尽态极妍地诉说着一场际遇,墨迹似乎是循着早已注定的生命纹路,以一种极尽的姿态演绎着生命的赞歌,墨与水的亲吻,晕开的生命舞姿,唯美的意境,水墨的缠绵,舞墨的神韵。

这墨舞纸端,如诗般的意蕴华美,是一种多么惬意的生活方式,一种多么自在唯美的生命表达,看水墨如飞鸿融化情感的舒坦,轻淡浓重诉说着心中的遐思,起承转合浸软神游的遐思,墨舞如斯,我且沉醉其中,饮尽这漫漫的生命诗情,墨迹的婉转与奔放,顿挫与流淌,宣泄着袭袭情愫的别雅情致。

狼毫喷墨,字字珠玑揉碎在墨香水迹的漾波中,倒影着缕缕雅致的心痕牧歌,聆听心头的颤音,生命是一场抒情,臆想一场完美,让不羁的情思,在另一个自由的国度驰骋,墨舞,极尽一场生命的华姿,款款深情地表达着一个生命的传奇。

这份潇洒恣意,这份凝练传神,这份厚重情感的简约表达,让我感动不已,生命就是如此,用那超然洒脱的态度,以淡定从容的闲适,以厚积薄发的素养,来坦然生活,来淡然面对,欣赏水墨的意境,更喜欢做一个水墨画韵的女人,水墨画是单纯的,它是纯用水墨为画,它以墨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画出不同浓淡,别有一番韵味。

而你,是我人生画卷中,最珍贵的留白,我舍不得肆意挥毫,怕留不住你的七魂六魄,多一笔都是对你的亵渎,少一分都会令我遗憾,我想要的从来都是泛黄的画卷,触摸这一世悠长的时光,才够我一生去回味,那断裂的画纹,才是你我历尽沧桑的掌纹,此生,我必与你相濡以沫!

此时,聆听震撼心灵的音乐,让我想起了关于水墨说的美丽故事,不晓得喜欢文字的人,追求的是否为墨浓处情浓、墨淡处情浅、无墨处此情已阑珊的境界?我倒觉得越是不着痕迹,越值得回味和思索;越临近于无的平淡,越是深刻,这是一种至美直纯至真的意境,溜走的是岁月,但情怀依旧,美丽依旧。

墨:你回去吧,天色已晚,再晚了,会着凉的。

水:炊烟还没有散尽,我还可以再留一会。

墨:这湖面上的细雨,如烟的青山,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有情,更在斜阳外。

水:羁旅的愁思无法排解,只有梦里回到家乡得到慰藉,好梦留人醉。

墨:遥走他乡,明日便启程,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莫作相思泪。

水:你看不见我流泪的,因为即便是我的眼泪也被你着上了颜色。

墨:我看的见,因为我也在你的眼睛里。

水:我不想再见到你,我只想清白安稳的过一生。

墨:生命像江水般流过,惜依我,我们可以在纸上相守。

水:我会被纸吸干的,只有你,还在上面,成就你的誓言。墨:如果你被纸吸干了,我会牢牢附在上面,守望对你的思念,一直守望下去。

水:可是我永远回不来的,因为我一旦回来,你会被我重新晕染,你的誓言将会改写。墨:我情愿在潮湿的空气中捕捉你的影子,我情愿在秋风拂过时牵上你的衣袖,我情愿只在宣纸上留下淡淡的痕迹和哀愁。我太厚重了。

我情愿被你稀释,同你一起挥发,做个永远逍遥在空气中的隐士,我情愿随你从纸上逃逸.......世间的一些回忆、一些远去了的人和事,总是在有意无意间叩击人的心扉,一些至深的感情表达不出,更挥之不去,唯有这样,才会墨痕断处般地在过去、现实与将来的岁月长河中印证自身的存在,行云流水的文字必有留白,全部浓墨重彩挥就的不会是丰富的人生,人生关键处,不过是那么寥寥的几笔,而这浓密重彩之笔,应该是对于人生目标执着的追求与回味,不是所有的感触都需要表达,真正的感动在于心有灵犀的碰撞间。记忆的链条,如一颗颗闪亮的珍珠,喜欢用指尖的舞蹈,记录人生的闪光记忆,我总想在貌似还未老去的生命中留下只言片语,好让自己在白发苍苍时感动,所以我用我自己的方式在写,记录的只是心境,因为,墨痕断处,生命长河汹涌而至,里面的抑或苍凉、抑或温暖的情愫背后,只是经历的满足,仅凭这一点,以吾手书吾心,足矣温暖一辈子。

任一曲水墨丹青,轻轻的流泻,静静的蔓延,在薄如蝉翼的素笺上浸透了,再浸透,笔走古今,在柳永的柳风中娉娉袅袅,灵巧倏忽的身影,颤落一湖心语,水波潋滟,清丽飘逸,得如同明目皓齿的红颜,此间又惊艳了多少人的目光?心安若水,轻盈回眸,岁月的流光碎影里,流淌着千年以前的情愫。

有着水墨画韵的女子,性情纯良质朴,能善意地看待每个人,纵是生活有时会欺弄她的纯良,但也愿意以纯净美好的心态来面对世情的冷暖变迁,遍阅人情,始识疏狂之足贵;备尝世味,方知淡泊之为真,拥有云水样的心,能过滤生活的杂尘,只留淡淡的清辙,用简单的心境来拒绝繁华的诱惑,以淡定的心志来恪守一份自我的清高,水样的心能过滤生活的杂尘,只留淡淡的清辙,淡淡的情愫,淡淡的美丽,淡淡的牵挂。

9.水墨江南作文 篇九

飞檐凌空,勾起了无限的遐思;漫步在青青石板上,断续的丝竹琴音,如文人墨客的彷徨诗意;曲径通幽处,檐下清脆的悦耳声似有若无…

偶尔,河堤旁会走来几个身着旗袍的女子,手持檀香扇,略带羞涩的回眸一笑,然后低下头快步走过。水乡女子淡淡的羞涩,就如同江南的雨,不急不浓…

倚着古树,低声吟道:“今宵酒醒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人渐渐醉了,醉在了这幅旖旎的山水画里…

梦里的江南,月台花榭,绮窗朱户,轻轻的薄雾里似乎也包含着许多诗韵。梦里的落水流花,似乎比现实更加凄凉,但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梦里的江南。

疏影横塘,暗香流动“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即使是在梦中,也不时会忆起小桥流水人家。冉冉,几处亭台里的诗意,江南如此地美。

而现在的江南,彻底从我的梦中走了出来。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却找不出几条小巷的任何痕迹。

10.都市水墨 篇十

沈揆一的观点我认为是对现代水墨、实验水墨发展没有深入的研究。在演讲台上如此向听众传播这一与事实不符的观点有些不负责任。事实上,大陆历经80、90年代的艺术家、批评家都亲眼目睹了实验水墨的出现与发展,它是经过六、七年现代水墨探讨之后才逐渐形成的,并具有明确地针对性。也就是说实验水墨是现代水墨之后才产生的。

非常幸运的是我完整地经历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30年。这30年也是我参与现当代水墨发展的30年,深感当代水墨发展至今的曲折历程。80年代前后的中国美术界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从“星星画会”、“’85美术思潮”直到“89现代艺术大展”,我们目睹也亲身经历了那些至今还记忆犹新的往事。所以,我无法理解沈揆一先生这段简化了的发言。因为,这段历史的事实根本不可能像沈揆一先生所言,刘国松在大陆的影响引发了实验水墨。刘国松在大陆的第一次展览正是大陆水墨领域的中国画探索时期,还不存在现代水墨、又何来引发实验水墨。所以,这一观点是完全扭曲历史的。

凡是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们都会清楚,那是一个怎样错综复杂的特殊年代,刚刚开始苏醒的人们,心里有多少理想和对未来的梦。改革开放之后,年轻的艺术家们疯狂地向西方现代艺术学习,填补着文革所带来的心理缺失与艺术审美的匮乏。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敢于大胆地尝试和模仿各种各样的风格和技巧,甚至面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冲动会有些偏执,以至于直接采取拼接、挪用。

8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一些具有抽象性和表现性的水墨作品。像谷文达、杨洁苍、王川等,他们的灵感来自于西方现代主义的启发。于是,现代水墨氛围渐渐形成,并不断壮大。而沈揆一先生用如此简单化的逻辑及语言方式描述刘国松先生在大陆的影响,来评价刘国松的地位,不免有些粗暴,不合情理。我们对艺术史的书写,在肯定一个艺术家时不能无边际地放大,更不能伤害其他的人和群体及艺术现象。当时身为编辑、艺术家的我从来没有看过刘国松一套完整的中国画创新的理论以及成功的实践记录。既然,沈揆一先生在会议现场投放我和石果90年代的实验水墨作品,那就简单说说我自己。80年代初,我的探索之路是从工笔人物画开始。当时,我更关注、更偏爱的是,一方面水墨文人画的传统,再一方面是西方的现代艺术。在那个阶段我创作了新文人画类型的作品《扇面系列》,还有《肖像系列》,并且几次参加新文人画展览。这些作品既强调了与传统的关系,也融合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因素。所以,当时根本没有关注刘国松的作品,只是有些简单的了解。我认为刘国松的个案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游戏,仍属再现范畴,没能超越传统范式,更没能触碰水墨问题。

我是一个较为理性的艺术家,我这么说不是有意忽视刘国松先生在大陆的影响。因为,刘先生的成就属于他那个时代以及那个层面。从根本上讲,在中国现代水墨时期刘国松的作品已经落后于年轻的艺术家们,到了90年代的实验水墨时期,刘国松的实践在前卫艺术家面前更是过去。因为,实验水墨艺术家们的思考已经超越平面。

今天在这里与沈揆一先生谈实验水墨发展的历程的前前后后,是因为中国大陆从80年代初的中国画探索,到80年代中后期的现代水墨,再到90年代的实验水墨,我都是积极的参与者,同是许多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由国家出版机构出版的第一本以现代水墨画命名的画册《中国现代水墨画》一书①是我策划编辑的,还策划编辑了《国画世界——中国画探索》丛刊②、《二十世纪末中国现代水墨艺术走势》丛书③、《黑白史——当代中国实验水墨》④、《开放的实验水墨》⑤、《中国实验水墨1993-2003》⑥等等。

其实,在国际学者或批评家中与沈揆一先生观点相似的或许还有人在。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中国大陆现当代水墨发展时期的中国画探索、现代水墨、实验水墨的三段发展历程没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他们也没有走进这些艺术家的工作室,对艺术个案缺少仔细地、深入地研究。

以前我对这种言说并没有太注意,但近期因为刘国松先生艺术活动的频繁,曾听到国际学者也持有这种观点。于是,我借沈揆一先生的这次台湾发言,提出我的观点和我经历过的事实。虽然,台湾60年代以刘国松为代表的现代水墨画早于大陆现代水墨近二十年。但实验水墨的兴起与发展是针对大陆现代水墨概念的泛化,因无法解决现代水墨问题深入的推进而展开的。事实上,实验水墨与刘国松的非笔水墨山水画探讨风马牛不相及。我相信刘国松先生听到沈揆一先生的此观点多少也会有些尴尬,必定我们之间要解决的问题不一样,探讨的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方向。

其实,刘国松先生略带岭南风格的非笔水墨山水画是1983年2月到大陆展出的,对大陆产生影响是在80年代中期,特别是引起大陆山水画家的追随,不仅仅是大陆还有香港地区。这一部分画家把刘国松先生的非笔山水拓印技术掌握的非常娴熟,以此画出在当时有较好市场的山水画。这类画家有很多,我知道的就有山东尹毅、天津赵时建、香港陈君立、陈成球等。

如果说刘国松对大陆水墨画的影响是其面对传统山水画敢于放下毛笔的勇气。但由于艺术家俯视大地的再现认识,没有更多地超越传统的视觉习惯。而这种没有更多超越传统惯性,同时也有形式的不同很符合一些画家的心理。既有些新意,又能被更多人看懂所接受,甚至欣赏。这是刘国松画作风格为什么能引起这些画家的追随的主要原因。相对而言,当时吴冠中先生的形式探索其步子反而更大一些。

而所谓的宇宙迷恋,是刘国松以半抽象的形式,利用拼贴的手段,用那种绚丽的色彩,似工笔或装饰风格描绘地球、太阳和月亮的“太空画系列”。但刘国松先生这类更像日本画或版画的装饰风格的作品与水墨问题没有关系,这一点其作品最有说服力。批评家对画家作品的判断既不能建立在画家说了什么,也不能仅凭自己的想象,而重要的是其作品表达了什么,还有它的所指。而所指在我看来更关键。学者或批评家的对艺术发展过程以及艺术家作品的误解与误读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它直接会影响对事物的正确判断,甚至会扭曲历史。

回望上世纪70年代末“星星画会”之后的1980年10月,吴冠中在《美术》杂志发表文章关于“抽象美”⑦,讨论抽象美与形式美的问题。1985年7月,李小山在《江苏画刊》发表了“中国画之我见”一文,提出“中国画穷途末路”一说⑧,引发大江南北的强烈反应。1985年11月周韶华策划了“湖北中国画新作邀请展”在武汉展出。1986年6月,谷文达在陕西杨陵举办了两个展览,公开展和内部展。这一时期谷文达的作品是以吸收西方超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方法来改造水墨画。客观地讲,现代水墨是在改革开放以及’85美术思潮的大背景下孕育产生的。而实验水墨是针对现代水墨发展的无力而无法步入当代艺术层面展开的。至于吴冠中的笔墨等于零、郎绍君的笔墨中心主义、刘国松革中锋用笔的命,这些对于我们从事实验水墨的艺术家来讲是不与理会的。因为,那个时候在我们看来,这种讨论已经是浅层的或者说是技术层面的假问题,它与水墨问题和水墨精神没有关系。所以,这种讨论不可能解决现代水墨的发展问题。水墨的当代性是面对今天和未来,重新书写水墨及水墨媒介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于我们对水墨要有深入的、新的思想认识,也许我们还需要“走出水墨”才能发现进入当代层面的可能。或许只有如此我们才会发现水墨中的问题,水墨精神何在,才有可能创造出我们自己的表达方法。

1993年我策划创办了《二十世纪末中国现代水墨艺术走势》丛书,从而组织起实验水墨的群体,开始以实验水墨的非具象图式探讨,去超越现代水墨的泛现代概念的推进。实验水墨以自己的宣言明确指出:实验水墨从针对艺术史发问开始,渐而切入人类生存与生活的社会现实问题及当代文化问题。

那么,针对沈揆一先生发言:刘国松对大陆的影响,引发了实验水墨。同时,并投影举例张羽的《灵光》、石果的《团块·阴阳同体》的90年代实验水墨作品。我想简单的分析一下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和他们的出发点以及对水墨表达的认识。

张羽的《灵光》系列是用毛笔皴法绘制的“残圆”、“破方”的图式表达,是实验水墨中具有典型图式意义的作品。这个系列始于1994年,是张羽针对自己1991年创作的《指印》作品而发展的。如果指印是繁星,那《灵光》图式表达的不是太阳也不是月亮,而是来自艺术家思想上对人类生存地球的宇宙认识。艺术家认为他看到的地球是方的,因为地球与天空有边界。也许地球真的是方的,或许在宇宙中与不同星球的碰撞而逐渐形成圆。所以,他创造了“残圆”与“破方”。所以,张羽要表达地球是残圆。破裂与爆炸是来自人类对地球的疯狂掠夺与摧残。

就《灵光》作品对水墨媒介表达的可能性而言,首先是艺术家利用开花笔蘸水,之后用笔锋在宣纸上皴写,通过北方的干燥气候使宣纸快速发生纸性变化,艺术家需要非常敏锐的观察来把握这种变化,再通过繁复的笔墨皴染和积墨(这是一个数十遍、上百遍的皴染过程)。而逆光投射在残圆背后是灵光作品的重要因素,这一呈现完全改变了传统水墨画对光的呈现规范,这是一次对水墨画超越性的思考,也是艺术家通过对东西方文化多次叠加的结果。最后,使水墨在灵光中充分的释放了它的能量,水墨的质性及水墨的精神在《灵光》中获得了灵光。

石果的《团块·阴阳同体》也是实验水墨中具有典型图式意义的作品。这个系列创作于1997年。但他从1991年开始就采用了制作具有丰富肌理变化的泥质或石膏的模板,通过将宣纸拓印在模板上呈现出模板上原有的肌理变化,再通过喷染获得艺术家的预想,在理想的结果层面上再通过绘制的方法,表达出主题。石果这一超越媒介的思考,其目的是将水墨的运用纳入到自己的“形而上”世界。石果的创作一直迷恋于图式的创新与表达,从《标志框架》到《团块·阴阳同体》再到《团块的包装》。石果制造这些特殊的空间与对物的理性思考不停地表现在他的作品中,而这些不断变化的图式,对于阅读者,或许有可能将其视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灵魂的印证。

由此可见,张羽的“灵光”和石果的“团块·阴阳同体”作品,其所指不是简单的再现,也不是抽象,更与刘国松非笔山水或其具有抽象因素的水墨画没有任何瓜葛。其实,我们与刘国松先生的根本区别在于我们对水墨的认识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我们的出发点也不同。刘国松先生始终思考的是水墨画及水墨画的风格问题,而我们思考的是水墨文化及水墨媒介的问题。我以为水墨画与水墨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水墨画是一个画种,而水墨是一种文化,一种媒介,更是一种涵概了文化和精神积淀的物质属性。不知沈揆一先生所言:刘国松在大陆的影响,引发了中国实验水墨从何而谈。

对于学术上的判断,我们总不能因为刘国松先生对现代水墨画的探讨早于大陆,就认为实验水墨是追随吧。因为,艺术史的书写是建立在客观、真实、学术的基础上。

借此机会,我呼吁关心中国现当代水墨艺术发展的学者、批评家,深入考察和研究中国大陆从中国画探索到现代水墨,再到实验水墨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的学术问题。因为,这个看起来单纯且丰富却又复杂的历程其解读一定会有不同的版本,但客观与真实是学术的目的。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当代水墨一直处在学术上的尴尬位置,这不免有些遗憾。其实,从某种角度讲水墨媒介的艺术表达其创造性及其建构,远比其他方面走的远,更具有学术价值意义。遗憾的是我们的理论建设、理论批评一直滞后于艺术实践。希望理论建设能早日跟上,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健康发展。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已经到了新的阶段,在面对全球化发展更是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层面,东西方文化的多次叠加,也使我清楚地感到,水墨文化与水墨媒介的背后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和研究。然而,超越媒介的思考是今天当代艺术发展的关键。

2012年4月3日于北京环铁艺术城

(说明:在这里我没有任何想贬低刘国松先生的意思,只是客观面对刘先生的作品,谈我的认识。也没有指责沈揆一先生的用意,因为我们都是曾经有过多次合作的朋友。由于我们和刘国松先生所处的时代不同,自然面对的问题也不同。认识的问题无论是深、是浅,有时是时代造成的。或许也是价值观的问题。这篇小文只是与沈揆一先生的一次纸上交流。我在水墨领域学习、探讨、研究三十余年,所以希望真实、客观地面对历史。本文如有不妥之处,还望交流。)

注:

①《中国现代水墨画》,1991年,(策划、主持编辑张羽)天津杨柳青画社

②《国画世界——中国画探索》丛刊,1985年,(主持编辑张羽)天津杨柳青画社

③ 《二十世纪末中国现代水墨艺术走势》丛书,1993年,(策划、主编张羽)天津杨柳青画社

④ 《黑白史——当代中国实验水墨1992-1999》,1999年,(策划、主持编辑张羽)湖北美术出版社

⑤《开放的实验水墨》,2001年,(策划、主编张羽)香港银河出版社

⑥《中国实验水墨1993-2003》,2003年,(策划、主持编辑张羽)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⑦吴冠中《美术》,1980年10月,关于“抽象美”

11.浅析写意与水墨 篇十一

“写意”作为中国画的画法由来已久。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顾恺之画“意存笔先, 画尽意在”、“虽笔不周而意周”。梁楷的大写意人物画、徐渭的大写意花卉、陈洪绶的古意人物, 以及元四家、明四家、四僧、扬州八怪等无不以写“意”为正宗。写“意”是中国所有造型艺术的精神。但写“意”不仅是文人画的形式, 也是文人画的精神, 还是中国所有造型艺术的精神——包括工笔画、宫廷画、民间画工画和雕塑、装饰画, 它们都是以传达“意”为主旨的, 在“形似”和“神似”之间, 都是更强调“神似”, 并且以“神似”为最高目标。而所谓的“神”, 作者自己感悟到了“神”有很多作者主观的“意”的成分。写“意”是中国所有艺术的灵魂。不仅造型艺术, 所有的中国艺术都是写意的:音乐、戏曲、诗词莫不如是。中国人把一定的内容、形式概括为“程序”。既成为“程序”, 即不以描摩具体的对象为目的, 而是借助这个约定的程序来写“意”。所以可以说, “写意”是中国艺术的传统, 是中国艺术的精神、核心和“灵魂”。中国的艺术观从来都是轻“实”重“意”, 留下了许多诸如“意境”、“意象”、“意态”、“意趣”、“意绪”、“意在笔先”、“意在言外”等语言和思维的结晶。

中华民族是一个写“意”的民族。再往本质上讲, 中国是写意的中国, 中华民族是一个写意的民族, 写意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中国人的思维特征就是“意”思维。中华民族是一个概括能力很强的民族, 它讲究“悟道”、“朝闻道, 夕死可矣”。中国人没有纯科学概念, 中国人是从社会学经验出发的民族。甚至不屑于经过严密的科学或逻辑论证;因此中国人通过经验或直觉得出的结论, 西方人可能要在实验室里经过漫长的推理、检验才能得出。中国人思考的东西“大”模糊, 西方人思考的东西“细”清晰。细有细的好处, 大而化之也有好处。这在中国的文化、哲学中表现的非常明显, 也可以从中国的文化、哲学中找到依据。中国哲学的核心就是“阴阳”, 二元对立, 天地、日月、盈亏、物我、生死、分合、敌我、男女、君臣、父子、夫妻、喜怒、冷暧等等, 经久不衰, 历久弥新。这是中国的辩证法、矛盾论, 它不是产生在逻辑学上的思想, 而是来自直觉和经验的。

这是中国人的思维特征, 其核心还是“意”, 从自己的经验中得出判断, 并将自己的直觉外化、表达出来。

中国绘画更强调“写”的“过程”。在涉及到中国画和西洋画比较的时候, 还有一个环节应该强调, 这就是“写”。以往谈“意象”和“具象”、“抽象”的区别, 只是着眼于完成形态的结果“象”, 而没有涉及到“象”的形成过程;在谈“写意”和“写实”的区别时, 其实较多讨论的是“意”和“形”的分别, 而往往忽略了“写”的环节和过程, 而“写”其实是一个重要的创作过程和传达途径。中国画是“写”出来的, 西洋画才是“画”出来的。中国画的绘画工具和日常的书写工具都是毛笔。毛笔这个柔软的工具给绘画过程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 在落笔之前甚至是不能完全预知其效果的。笔、墨、纸的性能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 落笔时的精神、情绪和体力状态都会在画面上造成细微的差别。中国画有即时性, 谁也不能画出两张完全相同的画;时移、地移、气移, 画也就移。因此中国画讲究一气呵成, 不能间断。西洋画可以在铅笔稿上落笔, 而中国画在落笔之前面对的是一张白纸;西洋画画坏了可以涂改, 而中国画一笔画坏就只好重来。因此中国画更强调“写”的“过程”;抵达同一个目的地, 坐飞机和走路的过程体验是完全不同的——“写”就是行路和体验, 有过稳意义, 有节奏感、生命感, 书写的是作者当时的瞬间状态, 是当时的“意”。

“写意”因为中庸才显“大”。西方没有“写意”的概念, 却有一个“抽象”的概念。“写意”是在“写实”和“抽象”之间的一个概念, 它是写实和抽象的“中庸”。因为中庸, 不走极端, 更具包容性, 更显其“大”。即有象又仅具象更显其“意”。

但最后还是通过水墨来表现, 也只有通过水墨才能体现写意思想的博大精深。

水墨是有价值的, 水墨的这种非确定性的价值, 用老子的概念来概括, 就是恍惚;“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无物有物, 有物无物, 尽在恍惚的悟证之中。或者说水墨语言的不确定性如果使之准确, 也就是说, 如果以水墨来为具体物象服务, 水墨本身的丰富性和自然性必然受损。例如, 赵无极的分解和组合具体水墨作品来看, 仍然是宋元作品的底蕴。赵无极把构成宋元境界的勾、点、皴、染、写等的构成性要素分解更为细小的单位, 然后再渲染泼洒而成。当然在发挥水墨的特殊作用上, 他已经在树立水墨的自然性价值, 窥见水墨的蕴涵深广。

水墨中的意境可谓是妙不可言。那种注重情景的交融、强化一种诗意, 而且有神气的艺术境界与充满丰富情感的想象力, 给人一种若隐若现, 蕴籍含蓄的艺术美感, 从而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效应。

水墨的境界就是意的境界, 追求感觉启示的、净化了的自然, 保持画家本人的清新眼光, 表现神秘的、朦胧的、梦幻般的意境, 放弃体积、抛弃造型而锤炼色彩, 运用书法的形式, 赋予构图的音乐节奏以优先的地位。让身心与禅融合, 与画面接触, 物我两忘, 意在笔后, 唯有气息在画面上流动, 让天地浑然一体, 达到天人合一, 来往自如, 自由呼吸的超脱境界, 这也是水墨画的最高境界。

写意的思想和水墨的表现的主宰作用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 (增订本) [M].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5.

[2]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2.

[3]陶公定.美学[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7.

[4]滕守尧.艺术与创生[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12.水墨的乡愁随笔 篇十二

走进大秦岭苍莽中,体味一座古老之城的水墨乡愁。

佛坪老城

一座古典的水墨淡彩的城。

漫步其间,在一个细雨霏霏的八月的向晚,恍若走进了烟雨的江南。若是午夜里再有一抹白月光照着,老城就是一幅挂在秦岭苍莽之中的古意翩翩的水墨画卷。抑或一个微雨的清晨,老街的青石板上雨花叮叮咚咚地绽放,那一些青春河边的往事便在烟雨蒙蒙中氤氲蔓延。隔着时光的流水,一串串童年清脆的呼喊便在故乡的小河上淼淼而起,使人生出满怀的乡愁。

哥哥——

哥哥——

此时,一枝醉鱼草正在河畔迎风歌唱,满山的茱萸花淡淡芬芳……

这是佛坪老城,一座静默于大秦岭群山苍莽深处的老城。

“从地图上鸟瞰,老县城犹如一叶扁舟,停靠在秦岭莽莽的群山之中……”作家叶广芩在她的纪实散文集《老县城》中对佛坪老县城曾有过如是的描述。其实作家书中讲述的“老县城”是指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划归周至县的老佛坪县城秦岭北坡的部分。《老县城》从秦岭生态与历史人文的角度出发,对周至腹地的佛坪“老县城”做了诗意的抒写与理性的深思。而本文中的“老城”却是当地政府近年在佛坪县城原有的明清故居基础上改造新修的一座仿古的新“老城”,当地人亲切地称它“老街”。

“到老街转转去么,到了佛坪不去老街,可就品不出佛坪的味儿喽……”佛坪人总会用一口地道的方言对那些远道而来的客人这样热切地说。

晨曦如醉,马头墙沉静傲岸,凌空欲飞。白壁青瓦,画梁雕栋,临街的青石老街连同街铺一起荫在几抹淡灰里。一派全新的徽派建筑风貌——将秦岭山水风景的灵气及本土风俗与徽派建筑文化的精髓紧密融为一体的中国古建筑群落。

徽派建筑艺术始于明清时的安徽南部,几经岁月淘洗,之后随着日益崛起的徽商步履四方流走。不难想象,那是明清时代的某个初春的早晨,一行自江南跋山涉水而来的徽州商人,途经秦岭深处的这座秦楚古道上著名的秦驿站时惊喜不已,赞声啧啧。山水人家暖人心扉,安居是他们在那个惊喜的时刻最急切的愿望。于是,几座徽派建筑风貌的庭院小楼便在几场风雨过后的早晨静默而生,阳光正好,山岚微风。这大约就是这个日后被称为佛坪的古老小城最初的徽派建筑诞生的生动图景。

登楼而上,凭窗远眺,山外青山,碧水长流,楼在画中央。

安详是这座老城最家常的神情。晨曦初露,微风徐徐,老街上人影淡淡,步履轻轻,走走停停,恍若流水上藏着心事的浮萍。这样的时光里自然不必去思量山那边城市中的喧嚣和那些被名利羁绊的琐琐碎碎,倒是不经意间会有一些久违了的情愫在心田里悄悄滋生发芽,比如初恋,比如乡愁,比如一双处子清纯的眼眸。

这样的时光,最适牵着爱人久别重逢的手来一场散慢的行走。只须指尖羞涩地触着静默不语,或是欲语还休。情话自不必说,一个回眸就好,此情此景,那些青春时光里的细细碎碎便如祖母掌中的烛光摇曳,暖着一对幸福人脸上的青苔。山风是清凉的,来自大山的深处,拂过城外椒溪河清粼粼的波光,将满山遍野的茱萸花香吹拂在脸上。

轻脚走进临街的一间早点铺子里去。店主人暖暖地向你们颔首微笑,也不言语,但一切尽在不言中。你们头抵着头,一口一口地细品着一碗名曰“菜豆腐”的佛坪美食,一碟小菜,两只农家馍配着。你们轻声咀嚼,静静对望,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话。于是,你便说起了家乡的小河,河边的水磨,山路上咯吱咯吱的牛车,说起了老屋前的那棵百岁的洋槐,说起了年年岁岁树下眺望的白发亲娘。她也为你讲一段温暖的故事,说起那只穿越了万年时光来到佛坪深山密林间,与人间共话天道自然的熊猫与农家的相亲相依,难舍难离。

此时此景,你们一边说着,那些丢失太久的诗情古意就潮水般在心底涌动而起,仿佛有一个声音自遥远洪荒的世纪,穿越时光之河,自群山的深处奔涌而来,由不得你在心中吟唱——

佛坪老城——

佛坪老城——

你这座连接了现代与远古的命门之城啊!

你这座当代人还乡路上的坐标之城啊!

静静的椒溪河

早年常随伯父去一位丹青妙手的书斋里做客,逼仄的老巷子,阁楼古朴苍黄。老街青石泛光,弯弯转转,曲径通幽。有一次,不经意就被老画家墙壁上的那副徐悲鸿的联攫住目光——白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少年的青葱世界刹那被这美丽的句子照亮。犹是那杏花春雨的诗意江南瞬间便在心上氤氲绵延,醉意神往,恍惚之间少年已轻舟飞渡,直下江南去了。

雨后的傍晚,椒溪河夏风清凉。西天如锦的霞光,倒影在潺潺流水中婀娜摇曳。在这八月的向晚,日落长河,椒溪河静静地伸向苍莽的`远方。

当我将那一段关于江南的少年旖旎心事说与小渔时,她表情恬淡,温暖安详。小渔是本次采风活动中一位本土画家诗人,画风淡远,诗如清露。她一直对我说:“带你去椒溪听风。”

回首北望,群山苍莽。当我得知那个秦岭南坡腹地中,距县城仅五六里,曾以一片花椒林闻名的所在不仅是小渔出生的地方,更是椒溪河的发源地时,不由得对那里有了诗意的遐想。

椒溪河全在小渔的画里:椒林苍幽,林间细流涓涓;树下椒篮野花,水边女孩独立,碎花衣衫,眼眸含情;高天云淡,青山连绵。我在心中默念,那一片深密的椒林究竟藏着多少小渔的故事?祖辈们耕耘的汗水,老石磨对生活不知疲倦的日日歌唱,阿婆门前为小渔梳辫的温暖记忆,还有小溪边蜿蜒向远方的,被雨雪层层覆盖的小渔儿时的足印。

苍莽的大秦岭孕育的数无尽书的涓涓溪流,内心藏着怎样的一副热情和信念啊,如此执着而安心地朝着大河日夜奔流。我打开手机地图仔细端详,分明看到眼前的椒溪河在不远处流入子午河,再汇同子午河一道涌入汉江,最终在汉江浩浩荡荡的浪涛中穿越大半个国土奔向梦中的海洋……

正遐想着,就被流水中的一片落叶吸引了。这小叶子像极了大秦岭苍山绿海中的一个太急切地想奔往远方世界的少年郎,等不得季节宿命的安排,便要急匆匆为梦里的远方来一次勇敢无畏的逃离。

许是近日的几场雨,河水涨了几篙,也比平日里欢快了很多,小叶子在流水中忽高忽低地荡漾,再被这水面上清凉的微风鼓动着,欢喜地一会儿没入一个漩涡里,一会儿又调皮地露出脸来,刚要大呼小叫一声呢,又忽地被一块水中的大石头挡住,它生气了,拼命地左右奔突,大石头就像山中不愿它私逃的老人,任它怎样地使性子,耍脾气,依旧对它依依不舍地安详劝慰,最后看到小叶子几乎要哭了,大石头这才无可奈何地一声叹息,任它逐水而去了……

此时,石头上的那只左顾右盼的白额燕尾雀跳起脚来,三下两下地,一展翅,扑棱棱一声,朝着水边的苍山绿海飞去了。它读不懂小叶子的青春心事,大约在心底里正鄙薄小叶子的无知无畏呢……

大秦岭,你的心中究竟藏着多少多姿多彩的心灵世界呢?

夕阳已不知何时没入了山林,一弯月儿静悄悄地挂上林梢,像一个恬淡羞涩的少女,像我身边的小渔。远处古朴的椒溪桥变成了一道黑黢黢的影子,椒溪河在银色与墨色的光影里静静地兀自流淌。世界与它只是一次命运中的不期而遇,无论彼此相拥或凝望,最终依旧要各走天涯。

夜深了,水边的草丛间偶尔跳出几声蟋蟀的叫声。真是浅秋了,远天上,月儿已唤醒了沉睡一整天的星群,开始絮絮叨叨。

安坐在这无边清澈的世界里,心如水洗,万念皆空,不知今夕何夕。那些纠缠半生的生与死,梦想与幻灭的万千种种都消隐得不知去处了……

太久没有如此动情地凝望过一条河了。椒溪河,在你冗长安和的生命中,经历了多少鄙薄与轻慢。今宵两岸华灯曼妙,东山之上光影婆娑,这都是你生命中滋养沐浴过的万千生灵对你绵长的怀缅与赞美的升华。

怀念椒溪河的月夜黄昏:山岚清风,日落长河,雁过东山,月上林稍。这如诗如画的人间仙境,此生何须一场江南。

13.水墨, 篇十三

说到南京的古典美,不得不说说夫子庙,每一个到南京的游客都会到夫子庙领略它的魅力。它的美,最是在夜景,秦淮河横穿夫子庙,河的两岸用彩灯装扮,一到夜晚,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有红的、紫的、绿的,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美丽极了。夜幕初垂,明月东升,轻风徐来,湖水荡漾,前来游玩的游客,仿佛都融入在月色里了。夫子庙的建筑古色古香,漫步在幽静狭长的乌衣巷中,让我想起了刘禹锡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古人云“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西湖美,但南京的玄武湖也毫不逊色。站在波光粼粼的湖前,只见湖的四周被城墙和层层叠叠的山峦所围绕,宛如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放眼远眺,方圆十里的景色尽收眼里,坐在船上,清风徐来,岸边的芦苇随风摆动,上下起伏,就像在点头。鱼儿在水面翻腾,激起的小圆晕一圈一圈的荡漾开去,好看极了!

随着城市和经济的发展,现在的南京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高耸入云,地铁每天穿梭不息,南京市民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便捷,我们的南京已走向国际大都市。

这就是美丽的南京城,我被它的古色古香所倾倒,也被它的现代时尚所吸引!

14.“水墨樱花,黑白天下” 篇十四

泽黛佳伊源自日语,女性名称,引申为“漂亮”的意思,时下已成为时尚的代名词。

1984年,几乎在日本设计师三宅生、山本耀司、川久保龄开始挑战传统服装的造型结构的同时,早已成为两个孩子母亲的三上优子,带着对母亲的怀念与水墨樱花的感动,创建了属于自己的黑白品牌——“泽黛佳伊”,一个向母亲和天下所有独立、勤劳的女性致意的时装品牌。

本季泽黛佳伊将以个人主意风格变得简单直接豪放不拘,白色的内敛与黑白的深色结合,完全突现女性娇好身材,性感神秘的结合,穿出浪漫的味道,演绎青春与摩登。泽黛佳伊时尚的休闲系列与水墨樱花付于其灵魂,前卫面不张扬,高贵而不俗气,设计大胆创新,打破传统概念,将亚洲女性最美的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深色为主旋律的秋冬,除一如往昔大家推崇的黑白色以外,本季正红亮暖色成为冲出暗沉的主力军,在严肃的秋冬着装色彩中添上活泼的笔。

时尚的舞台上,黑白是最经久的流行色彩,也是永远最能打动人的色彩。现代、简约、时尚。

15.水墨长天散文 篇十五

雾气氤氲的西湖上仿佛还留着月光的味道。

远山如黛,玉塔微澜,眼前的西湖像一幅刚刚展开的水墨画儿,清新淡雅,墨香犹存。

在这个翰墨飘香的早晨,我的曾外祖父李长天也开开始为他的新作谋篇布局,凝神苦思了。不知他的生花妙笔,这次将挥洒出怎样的水墨丹青。

当晨光透过天井和窗棂筛洒而下的时候,曾外祖父的画案上已经“紫陌红尘拂面来”。但见烟柳画桥,重岗复岭,观宇堤栏,气象万千,好一派撩人魂魄的秀美湖山。

曾外祖父是喝着西湖的水长大的,他的一生,爱西湖,画西湖,诗唱西湖。他用画家的眼神捕捉“苎萝西子”的风致,用诗一般的画笔舒展西湖的美。在他的笔下,常常集西湖的精彩于一图,但绝不拥挤杂乱,达到可望,可游,可居的观感。这内中的高妙,是叫人看不清,摸不透的。在大的气魄下,一些精致的细节更似神来之笔,尤其泗洲塔顶,几棵小榕树的.出现,顿将苍茫的古意,溶入了西湖的风貌人情,使整个图画,都因此生动了许多。

在他的西湖图里,不仅有唱晚独钓的渔舟,也有琴瑟笙歌的游船,一边是繁华享乐,一边是凄苦求生,明明是近在咫尺,但实际却天壤之别!这正是旧时的西湖,旧时的社会。这幅西湖图成了曾外祖父对现实人生的真实纪录。

曾外祖父在年幼时即师从他的叔叔李星阁,打下了扎实的国画基础。稍长,又对“元明四家”和“清四王”心摹手追,“每日研学不敢怠惰”。尤其推崇徐渭和八大山人。后来,又对近代大师潘天寿、任伯年和岭南名家多有涉猎,勤学苦练之余还记下了厚厚的笔记,论述自已的体会,多有独到心得。

在“论画披皴法各有流派”一文中,他曾说,“历代名家余固一一祥察,凡大家者,不在写意,不在线条,全在用笔,而用笔之法不在多寡,全在恰当,意在笔前,趣在法外...”,可见他在传统国画的研习上,下的功夫是很深的,采各家之长为已所用,而自家风貌不与人同。他使岭南派的阴柔与新安派的阳刚珠联璧合,开一派画风。

曾外祖父在30多岁的时候,已经山水、花鸟、人物各体皆精。笔法娴熟,气韵生动,用笔轻如披纱,重如点漆,在满纸风烟里,演绎出虚实相生的灵动意境。

曾外祖父李长天因画西湖而名重一时,但他最初成名,却并不是画西湖,而是另一幅风格迥异的“百鹑图”。在百鹑图里,他画了100只鹌鹑聚集在一棵古榕树下,或飞,或立,或啄,或打斗成团,或半露头颈,或树石边仅见一尾羽毛。精工细致,巧妙绝纶,令人不想掩卷。此图的用意也非常吉祥,有“百鹑喜庆”的意思,更是高出一筹。

1925年,在广州举办的全省第一届美术展上,这幅百鹑图深受岭南派大家高剑父、高奇峰的赏识,获得了“头等”。当时的省长陈炯明也深喜此图,认为“立意技法双绝”,欲以400大洋收藏下来。曾外祖父留下了画,但对重金却坚辞不受,陈炯明又盛邀他留在广州,也被婉拒了,曾外祖父的内心世界,一直是远离名利,追求高隐的,他很快又回到了惠州,回到了西湖边上,依旧用画笔,画他心中最美的图画。

旧时的中国,是风云诡谲的,惠州也如一叶扁舟,处在风雨飘摇中。现实是严酷的,不肯趋炎附势的曾外祖父,还是要以他的画来维持生计,听我的外婆讲,他经常是坐在一家茶馆里,泡上一杯清茶,等着求画者的到来,画什么呢,无非是给行将就木的老人留下几幅“真容”,以兹怀念。

当时由于“照相”未能普及,加上曾外祖父已经声名鹊起,登门求画的人家还是不少的,但曾外祖父所收的“润笔”绝不会高,看到一些人家的穷苦,可能还会免收。因此,收入一直是微薄的,只能勉强度日。

后来,外婆的哥哥染上了肺病,为了治病,曾外祖父变卖了祖屋和值钱的家当,时运艰难,生活几近潦倒。在窘迫之中,1938年,日寇又大举入侵,更深的国恨席卷了家愁。当时曾外祖辈半天在元妙观画画,半天在观澜小学教书,自号“半日道人”。日寇来时,元妙观众道星散,曾外祖父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打理道观的正常活动。

一天,在进城时,他不肯给把守北城门的日军鞠躬,遭刺刀连刺三下,幸而仅划破长衫。也许是一身铮铮风骨压倒了寇军的气焰,使之油然而生敬畏。回到元妙观之后,在一片馨香俎豆的香火里,曾外祖父以迅疾有力的笔法画了一头威武的雄狮,他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中国这头睡狮一定会很快醒来。

1949年,中国这头睡狮终于醒了。新中国的成立,让我的曾外祖父迎来了新生,他被聘为省史馆馆员,享受政府津贴,并分到了一套住房,可谓安居乐业。他的画作也由此进入了一个高产丰产的巅峰时期。此时他的创作风格变得老辣而苍渴,下笔如有千钧,笔笔力透纸背。

曾外祖年近九十的时候仍笔耕不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直到1971年的一天,在他91岁高龄的时候,他的生命融入了幽微的墨香,纡萦在水墨长天里。

曾外祖父的大半生在晚清和“民国”的动荡中度过,他幼年丧父,寄居伯父家中,中年丧子,家愁国恨祸不单行。但他以宽广的心胸包容了一个个苦难。无论什么时候,也没有停下手中的画笔,始终以微笑面对人生。这一点正如他的画,在旷达泼辣的笔墨下包容了长天万物,他笔下的爱意,常常浓得化不开。

这长天下的水墨丹青,就是他的整个人生,整个世界。

这里有痛苦,更有快乐;有现实,更有追求。

这里分不清是生活还是艺术,分不清是现在还是将来。

他分明在用画笔,挥洒着隽永的人生。

这些,也许正是我苦苦追求的艺术真谛。

16.水墨兰花教案分析 篇十六

第二种画兰的起笔法还可以用第一笔短 第二笔长 第三笔破的画法画出兰花的。(如图)第四笔和第五笔均为补笔。

接上课之一,再添加第四笔和第五笔均为补笔。兰叶穿插画法 形式感要强,经过长短兰叶交叉表现出兰花的整体画面效果,注意在画兰叶时把握兰叶的浓淡,使兰花更富有活力。

17.林泉散逸 心象水墨 篇十七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美协理事,枣庄市美协副秘书长,枣庄市青年美协主席,枣庄市电视书画家协会副主席,枣庄市中山画院副院长,职业画家。中国美术最高奖“金彩奖”获得者 ,中国美术最高奖“齐白石奖”获得者,

当代具有市场升值潜力画家

在古薛国领地上曾孕育匡衡、孟尝君、贾梦龙父子等一大批传奇人物,以仇顺廷等一批中青年画家,在二十世纪末,悄然出世了,在艺术探索历程中且走的步履矫健。在中国画坛,他的作品越来越引人瞩目,从丈二巨幅到尺幅小品,从山水、花鸟画、书法——皆以精湛的笔墨、擅熟的技巧、新颖独特的表现手法给观者以艺术上的震颤和高雅享受。

仇顺廷 字九尊,号师石斋主,别署石公,1965年7月出生于山东枣庄,擅长国画山水,兼攻花鸟、书法,作品浑厚洒脱、雅致、隽永、融汇诗一般的意境。师承著名画家吴泽浩、高龙章先生。仇顺廷做事为人、作画都自然洒脱,在艺术界颇为人称道,同时他还是一个勤奋的画家,有一股子犟劲,认准的事他就开弓再无回头剑,从他数以千计的习作中,就让人感受到那种认真、执著、扎实不取巧路的可贵气质。仇顺廷长于鲁南,对自然之美的沂蒙山情有独钟、从他的画作中就能感受到沂蒙山朴厚的气息,物以境通,境以心通、气贯神驰,一气呵成,痛快淋漓。也是由于认识了沂蒙山从而使他的绘画走出了某家某派的影子、决然迈向了师法自然、创造自我画风的艺术正途。

为向艺术殿堂迈进更高一步,2005-2006年他进修于中国国家画院高研班,授业于国画大家龙瑞、姜宝林、范扬、李宝林、赵卫、梁占岩、邢少臣、邓林、詹庚西,使其思路更开,才艺突飞猛进,他创作的作品并得到诸多大家的认可和鼓励,。仇顺廷作画往往气贯神驰,一气呵成,笔墨痛快淋漓。,在近三十年绘画实践的认知上,他走过了由古典入手到师承现代学习兼重写生创作,再由写生创作回归传统而倾心于新古典艺术派的擅变,近几年他的作品有二十四次入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各类全国中国画展。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在艺术之路上,仇顺廷依然在冲刺着......

1999年山水入选澳门回归中国画、摄影大展(中国美协主办)

2002年山水入选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协主办)

2003年山水获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中国美协主办)

2003年山水入选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协主办)

2003年山水获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中国美协主办)

2004年山水获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中国美协主办)

2004年山水入选第二届西部大地情山水风景大展(中国美协主办)

2004年山水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优秀奖(中国美协主办)

2004年山水入选第二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电视中国画大赛(中国美协主办)

2004年山水获十届全国美展山东展三等奖

2005年山水入选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协主办)

2005年山水入选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全国书画大展(中国美协主办)

2005年山水入选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协主办)

2005年山水获中国书画报创刊二十周年国际书画大赛一等奖

2006年山水入选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协主办)

2006年山水画入选第三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备选资格展(中国美协主办)

2006年山水入选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协主办)

2006年山水获首届海峡两岸书画名人书画大展一等奖(北京水墨画院中山书画院主办)

2006年参加中国国家画院2005-2006高研班汇报展

2007年参加吴泽浩艺术工作室第三届精品展

2008年奥林匹克美术大会铜奖获得者

联系电话:13561111379

照片028仇顺廷肖像

照片027溪山禅悟

照片021溪山高逸

照片023雨过荷塘花容娇

上一篇:电话营销篇下一篇:大学学期计划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