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三重(精选8篇)
1.语文课堂三重 篇一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学习心得
马尚武
在市第三届教科研活动月期间,我认真学习了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书,收获颇丰。使我充分领悟到了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以及如何打造理想课堂。
理想的课堂,简单的说就是最大可能地促进、实现学生每个个体的学习,这是有效教学的追求,也是将课堂的注意力从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的学的关键所在。它包括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第三重境界: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
众所周知,课堂是师生共享的人生体验,是师生共度的生命旅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主渠道,是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那么如何打造理想的课堂呢?
一、真正认识师生角色的正确定位。
教育是唤醒与点燃,教育是服务与引导,课堂上教师要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知识的方法)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既然课堂是师生的,那么理想课堂就必须是师生互动的课堂,就必须真正认识师生角色的正确定位。有人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比喻成电脑和U盘的教师“高速USB接口”。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就很难找到把知识和技能教授给学生的“高速USB接口”,因此,有没有学生的真心配合,能不能读懂学生,几乎就是你课堂教学的成败关键。
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是单纯的给与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教师因学生的存在而存在,教师是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仆人,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炬,使其自己燃烧起来”,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二、根据学情设计教学。
课堂并不是证明教师优秀,而是帮助学生变得更加优秀。因此教法如何设计取决于教师能否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设计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高,学习效率也就高了。现在很多教材也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学生,教师也可以根据课标编写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材。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学生累了或不感兴趣,思维不活跃了,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课堂上要明确学生的学习在哪里出现了障碍、在哪里需要拓展、在哪里需要升华时,教师才有针对性地加以扼要的补充、精当的点拨。
三、设计好问题导学
解决问题是技术性的,而解决问题则是革命性的。课堂并不是讲授学科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所以课堂上能否提出适合学生的问题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的设计要有兴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单纯的就课本问题出几道题。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活跃学生的思维,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很好的情意和认知基础。备课时一定要把每一节的知识点吃透,这一节课共有几个要点,怎样能有兴趣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活跃学生的思维。
通过问题的设计让复杂问题简单化,枯燥问题兴趣化。这样随着学生渴望探究知识的欲望,教师层层深入,这样才能做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从而真正形成自己理想的课堂。
2.语文课堂三重 篇二
一、自主学习———增强效率, 提高能力
课堂应该是学生的“主场”, 应该是师生、生生智慧碰撞辩论的会场。然而, 审视当前小学语文课堂, 教师讲授的时间已经大大占据了学生的“主场”,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不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知识接受情况, 学生明白的讲, 不明白的也讲, 不分重点、难点, 面面俱到。这种不适合学生需求的课堂教学, 不仅效率低下, 还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影响学生的学业发展, 最终造成“教师讲得辛苦, 学生学得痛苦”的尴尬局面, 所以对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必须要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苏州市名教师薛法根的“三不教”———学生已经会的不教;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 教了学生也不会的不教。其核心就是提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例如, 进行低段识字教学, 由于学生有了拼音基础, 字音这一关他们完全可以自学掌握, 字形分析可以能者为师自主完成, 字义理解则可自主完成与老师参与相结合, 字的书写也可师生合作。这样合理有效地使用了课堂时间, 使学生在课堂上解决了各种知识点, 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合作探究———广泛参与, 促进思维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教学模式, 但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多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
1. 学生没有广泛的参与度。每个学生的个性、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教师往往在课堂合作教学过程中, 只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身上, 把发言的机会都给了这部分学生, 甚至在设计问题时也为他们“量身定制”, 而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则被严重“边缘化”, 他们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看客”和“听众”。这种“合作学习”最直接的后果是加剧学生“两极分化”, 后进生无法融入学习讨论和互动中, 没有思考和表达的机会, 如此“恶性循环”会使他们与优秀生的距离更加拉大, 这样的合作学习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2. 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低下。部分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并未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把合作学习作为迎合新课改的一种“潮流”和“时尚”, 甚至还会有一些“作秀”的成分。例如, 有的教师执教观摩课, 不考虑教材内容和教学需要, 热衷于让学生分组围坐在一起讨论问题。也有的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时, 只要有问题就少不了小组合作, 根本不考虑问题的难易程度, 也不考虑是否每一个问题都需要合作讨论, 完全忽视了合作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种盲目的、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得不偿失。
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让学生全员参与并在其中有所作为。例如, 在教学《三棵银杏树》一文中, 有位教师向我们诠释和展示了“合作学习”的真正内涵和全新形式。首先, 对合作内容的精心遴选: 对银杏树的描写, 叶圣陶在文章中是写了三个季节的银杏树? 还是四个季节的银杏树? 作者在写这几个季节时的写作顺序是如何安排的?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认真填写好学习单, 把理由写正确写充足。这位教师在遴选合作内容时紧扣课文, 而且还突出了文本的重点和教学的知识点, 丝毫没有哗众取宠和无病呻吟之感。其次, 及时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的合理指导是学生进步的重要保障, 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这位教师开始就一步步引导学生该如何合作, 这样的小组合作, 学生有所学、有所得、有所悟。
三、踊跃展示———体验感受, 发展智慧
新课改下的课堂不应是教师的“独家讲坛”, 而应该是学生展示的舞台。
在一次培训活动中, 一位教师上的《螳螂捕蝉》让我感受很深, 这位教师非常注重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切身体验人物, 展示自己的想法。他让学生围绕“你喜欢这个故事吗?”、“你喜欢课文里的哪一个人物?”、“你觉得少年和大臣的劝说有什么不一样?”、“你更喜欢谁的方法? 为什么?”等几个主题进行交流, 学生在读读、想想、说说的过程中把握内容、感悟语言、评析人物、升华情感。在此基础上, 教师将课文分成三场戏, 第一场是“大臣劝说”; 第二场是“少年智劝”; 第三场是“大王恍然大悟”。学生自己当导演、分配角色、设计语言, 在“演戏”的过程中学生们必然要揣摩人物、体会人物心理, 如: 他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动作、神情? 少年为什么没有选择大庭广众之下劝说? 少年为什么不直接劝说? 等等。这个过程俨然成为学生发现、探究、研究问题的过程, 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过程。最后, “演员”表演结束, 观众们还要进行打分评比, 说出演得好与不好的原因, 应该怎么改, 学生们七嘴八舌, 纷纷献计, 展示自己的智慧, 从而再次品味人物、明白道理。
这样的课堂, 成了学生的“天地”, 学生们踊跃展示, 这才是教学的良好局面,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标精神。
3.有效课堂的三重节奏 篇三
一、课堂节奏要讲究“张弛有度”
这里所谓“张”与“驰”是就教学内容的推进速度和教师课堂干预程度而言的。教学内容的推进速度通常有两种极端倾向,若速度太快,急如骤雨,学生反应跟不上,只能“干瞪眼”,造成学生“消化不良”;若速度太慢,慢条斯理,迂缓拖沓,搞得学生无精打采,这样的教学很难成功。 一节课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的“超前”或“滞后”都是不正常的。 讲课的速度宜快慢交替,使人听了有错落之感。
教学一开始,学生的情绪大多处于平静、期待的状态。要让学生马上进入本节课的情境之中,就有必要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来导入。这样的设计可能会让课堂推进有点慢,但是,有些时候还是很有必要慢处理。例如,在教《乡愁》这则诗歌时,我首先准备了一杯酒,让一个孩子用筷子点着尝了一下,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你觉得这酒味道怎么样?”学生回答“很辣,不好喝,呛得心肺都感觉火辣辣的了。”我接着导入了乡愁的话题,“有人说思乡就是独饮一杯酒,那种火辣辣的、浓烈而深入肺腑的感觉就是乡愁,可是乡愁又不简单是一种感觉一种味道,不同的人生对于乡愁的诠释更是不同,你会更喜欢哪种,我们一起来读读余光中和席慕容的两篇《乡愁》。”那堂课我觉得孩子们用心去读去悟了,可以说开始的小设置有点费时,但是很好的氛围创设,问题的铺垫就会很成功。
一堂课中学生的情绪进入需要精心的铺陈,但是更需要“张的开,收得拢”,对于《乡愁》教学来说这样的导入节奏是缓慢的,所以,接下来的过程就必须快推进。教师设问“对于余光中先生来说,乡愁也可以用其它充满回忆和感情的事物来表达,大家说说是那些事物?”孩子们一下子就能找到不同年代的“意象”,这个环节教师处理得干净利落,课堂推进就很快。这样的“张弛”合理分配,孩子们的精神也比较集中,课堂效率也高。
在讲人物形象分析时可以这样问“你欣赏这个主人公吗?你欣赏他的理由是什么?”这样更贴近倾听学生的独体感受,也很自然地概括了人物性格。记得在讲《老王》的人物形象时,我会这样问“如果你的邻居是老王,你会怎么办?”有的孩子说自己会去关心他,帮助他,还有的孩子回答会联系媒体呼吁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去关心他。根据孩子的回答我接着问“那你说的这些,杨绛夫妻做到了吗?当时的环境他们能做到很全面吗?所以他在文章最后写道的‘愧怍你能理解了吗?”于是最后的主旨讨论就毫无压力。从而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堂节奏要讲究“高低错落”
“高”和“低”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堂氛围的把握和学生整体情绪的掌控。课堂的教学过程应曲折起伏,跌宕有致,富于变化,这样才能整体和谐,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使教学过程有起有伏,形成节奏。
一堂课总是应该有个高潮的预设,或在讨论环节或在展示环节,其它环节的展开以学生的学情为主,以教学目标完成为指引。例如在《云南的歌会》的教学中,在感悟人物描写时,老师把这样的两段文字拿来让学生读品,“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老师先问了一个调节气氛的问题“这两种女人,就凭你读来的初感觉你会喜欢哪个,为什么?”这个问题一下子让课堂活跃起来,学生各抒己见,但是大家都围绕着句子里的描写表达着自己的喜爱,接着老师在大家的回答后又进一步提出了深入思考的问题“你觉得这两段描写有什么不同的侧重?”可以说这样的课堂推进是合理的,孩子的注意力是要老师合理调动的,但是光有热闹的讨论还不够,还需要老师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引领学生进一步进行文本的解读和感悟。
这样的课堂氛围比较活跃但又不脱离语文教学的初心,可以说火候到位,节奏合理。
三、课堂节奏要讲究“情深意切”
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每个孩子心里也都会有最柔软的角落,作为语文老师如果能采用恰当的方式,真正做到真情融入、情真意切的话,可能很多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更鲜活生动,也为学生情感素养的提升创造条件。
一堂曹文轩《孤独之旅》的公开课,该老师的开场白印象深刻,“多年来我一直是个很自卑的男生,因为相貌普通家境贫寒,所以,当我意识到自己的自卑时我提醒自己发奋学习,在那个年代也许读书是能改变命运的很好的途径,那么多年我的坚持面对和勤奋努力才有了今天我和各位同学的见面机会,我特别想说今天这堂课要上精彩也有很多困难,但是我想从我身上,让大家找到我能上好这堂课的秘诀”,这样的真情流入真切剖析,孩子们一下被这样的真诚打动,其实这位聪明的老师也为最后中心主旨做好了铺垫。老师们都觉得这样的导入虽然没有热烈的讨论,但是低沉的分享和自我剖析还是一个很棒的处理,孩子们很成功地被带入到了一种氛围中去。
这堂课老师的真情剖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也让同学们很自然地能和老师交流心底的感受,特别是老师提出“请同学们也把自己的孤独和老师朋友们一起分享一下”时,很多的孩子都发自肺腑地讲述了自己的“孤独之旅”,我想这个环节是这堂课的一个很成功的环节,因为老师和学生都赋予了真情,课堂效果自然就流畅美好。
其实,课堂的任何一个环节,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掌控都至关重要,孩子的课堂认同和参与热情都要教师及时掌控和调整。教师的每一次参与如果都能让学生感受到真诚并幻化为共同学习语文的动力的话,那么语文课堂教学无疑就是心与心的碰撞和交流,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就提高于无形。
4.《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篇四
1、课前明确清晰的目标,即课后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于能力,哪怕掌握的部分知识是感受性质的,教师的心中也要能够获得清晰的描述。
2、依据掌握的其他信息制定出课堂药方,尽可能在课堂上及课下进行检测,用检测的结果,来检测我们的目标、策略是否合理及有效。
3、形成一种反思习惯,要持续追问:为什么我的估算正确率如此之低?哪些方法能够得到更有效的课堂反馈?
干老师所提出的课后反思他的出发点是学生学习的效果,他的方法可以是自我的,也可以是同行之间进行的,更为直接的方法是在教学设计上做批注,对解读、目标、预习等各个教学板块进行条思缕析的反思。
另外,干老师所提倡的这种录像回放法,或者说课堂的文本细读及批注法很有效,但也很耗时,目前我还难以真正的做到。
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我真正走近了新教育实验,了解了干老师们的一些教学策略,但它是否对我的课堂有效,我想还是边学边实践,取其有用的学之,力争让自己的课堂也能成为有效的课堂。
★ 广告策划有三重境界
★ 王维诗歌的三重境界
★ 高考满分作文:阅读的三重境界
★ 读书的境界作文
★ 理想课堂作文600字
★ 三重一大范文
★ 我的读书境界作文
★ 有效教学和和谐课堂的读书心得
★ 有关理想心得感悟
5.语文课堂三重 篇五
最新幸福三重奏心得体会_幸福三重奏观后感一
《幸福三重奏》的豆瓣评分达到7.6,网播量接近10亿,可谓是流量与口碑双丰收。节目能有现在的成绩与开始几期的铺垫不无关联。很多节目的发展趋势是低开高走,这纵然令人欣喜,但如果一档节目从第一期到收官都能维持稳定的热度,更难得可贵。
《幸福三重奏》就属于发展平稳,但一直身居高位的后者。节目第一期播出后,因为陈建斌老师表现太过精彩瞬时圈了一大波粉,当时大家正在把徐峥以“山争哥哥”的名义送上流量席,陈建斌此时横空出世,被冠以“文武哥哥”的美名,与“山争哥哥”争夺”叔圈101“的C位。
到第二期,陈老师凭自己的搞笑功力在弹幕词云中妥妥的C位出道。
当观众有了追剧动力,大S、汪小菲,福原爱、江宏杰两对夫妇的口碑与关注度开始逆袭。汪小菲的直男属性看似与大S的少女生活格格不入,但二人结婚多年早已摸索出一条和平共处之道。越到后面,汪小菲好男人的一面越发显露,他和大S的相互扶持与彼此理解成为观众看下去的又一动力。
福原爱和江宏杰结婚时间是三对夫妇里最短的,二人还处在热恋期,每天像过家家一样,非常甜蜜,随时随地都在撒狗粮。
《幸福三重奏》展示的三种夫妻生活形态各不相同,但都很和谐。江宏杰和福原爱的偶像剧画风、大S与汪小菲上演的“撒娇女人最好命”,以及陈建斌和蒋勤勤的诗情画意,是观众的一面镜子,也是榜样。
最新幸福三重奏心得体会_幸福三重奏观后感二
从节目开播至今,《幸福三重奏》创造的热门话题数不胜数,根据骨朵的评论统计,“剥虾”一词成为观众讨论的中心。
该词源于大S的剥虾论,三对夫妇聚餐,福原爱给江宏杰剥虾,大S连忙阻止,说妈妈告诉她女人一定不要自己剥虾,而是让老公帮她剥。此言一出,在座的三位老公二话不说纷纷下场剥虾,场面惊慌又不失搞笑。
但观众对于这一言论评论比较两极化,一方认为大S太作,一方认为这没什么,不过是撒个娇而已,双方你一言我一语,打的不可开交。
无独有偶,剥虾之前的一期节目中,陈建斌因为好吃懒做惹蒋勤勤生气,舆论非常心疼身怀六甲还要做家务的蒋勤勤,于是一部分网友开始批评陈建斌,但是也有人认为,那就是人家夫妻的相处模式。
观众这么看不惯二人的言行,大多是因为自己在生活中也遇到或听说过类似情况,从而心生不满。
最新幸福三重奏心得体会_幸福三重奏观后感三
三组夫妻、三个临近却互不打扰的空间、三种不同的生活与交流方式,无游戏、无任务也无干扰,在看似自然流的记录当中完成情节搭建和叙事推进,这就是于昨日开播的《幸福三重奏》给出的整体样貌,看上去确实有些太不“综艺”了。
缺乏激烈的对抗、也没有高强度的节奏,《幸福三重奏》“慢”的特质似乎来得更为彻底,也让其在网络综艺中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气质。
真实的婚姻关系与平实的相处模式,是节目构建的基础,没有虚构的关系也不追求刻意的搬演,真实是节目的终极追求。
它因此也就带上了浓烈的实验气质,这也是节目一开始就确定的目标和方向,远离世俗喧嚣的三对夫妻在充满烟火气的悠闲日常中,去找寻婚姻和彼此关系的出发点。
幸福该是什么模样?当然谁都无法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幸福三重奏》则用三种年龄、状态、心境各不相同的夫妻样本,去试图对这一命题进行诠释,让每个观者在其中找寻答案、实现观照。
这或许就是这样看似“无聊”的自然流综艺却能够让很多人沉浸其中的一些原因所在。
最新幸福三重奏心得体会_幸福三重奏观后感四
婚姻关系依旧是当今社会最寻常且与每个人都会发生关联的一种情感关系,但在每一个时代,人们对婚姻的理解和期待又会有着显著的差别。
对于现代社会来说,爱与责任依旧是婚姻存续的基本动力,但繁忙、焦虑与重压,也无形中构成了影响婚姻质量的某些因素,明白婚姻的本质、找寻时代背景之下个体差异不同的婚姻相处模式,是现代社会婚姻关系里的一种刚性诉求。
远离尘世的纷杂,让婚姻回溯到一种更本质的状态,这是《幸福三重奏》所给出的唯一的情境设定。
三组明星夫妻,在怀柔郊区的小院当中,重回二人世界。看似是一种对现实的逃离,实际上是对夫妻两性关系更为本质的回归。
蒋勤勤与陈建斌、大S与汪小菲、福原爱与江宏杰,他们看上去是三个差异性极大的夫妻,但却也有着不少相似的特质。
蒋勤勤与陈建斌年龄稍长,属于典型的“老夫老妻”,大儿子已经长大,二胎则正在怀中孕育,结婚12年的他们,日常已经被工作和孩子所填满;
大S和汪小菲的闪婚事件仿佛还在眼前,不知不觉间他们的婚姻也已经走过了八年,如今已经有两个孩子的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尝试过两个人独处的时间;
福原爱与江宏杰年纪最小结婚时间也最短,但平时忙于在两地训练的他们,婚后也很快有了小孩,几乎没有真正享受过二人世界。
最新幸福三重奏心得体会_幸福三重奏观后感五
节目创造出了一个情境,那便是让三对夫妻离开原本的生活,来完成一次真正的夫妻独处的时光,完成两性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婚姻实验。
这样的机遇对于很多现实中的现代社会人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生活的重压、上有老下有小的责任,已经让很多夫妻在婚姻生活中无法真正抽离,来审视与另一半的相处。
《幸福三重奏》正是要通过这三组明星夫妻所构成的三组婚姻样本来带领人们去重新回溯婚姻和两性关系的本质,带入和思考就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发生。
实际上,这三组样本看上去已经足够丰富,他们各自不同的年龄、背景、境遇,必然会产生各自不同的相处和交流模式,三组婚姻关系映射的实际上是婚姻百态,让这种隔着屏幕的带入和观照变得有了更多的基础和可能性。
自然流里的平凡生活与情感力量
说到底,婚姻本身就没有太多的戏剧性,它的可贵在于平凡之中的真实和细腻。《幸福三重奏》就是试图去本真质朴不加滤镜地去还原这种平凡的可贵力量,所以节目选择了用一种最自然流的方式去呈现最普通的烟火气息。
没有戏剧性的抓马情节,有的只是二人世界的日常情境,做饭、看书、听音乐、看电视、打游戏,这是我们从《幸福三重奏》中最常看到的场景,但这种日常化的场景,却并不如想象中乏味。
一只飞进房屋的蜜蜂,三组夫妻各自不同的反应,他们背后各自不同的性格和相处模式,都能够让人看得有趣,或许这就是平凡生活的力量。
幸福的真谛是什么?这或许是很多人一辈子去不断找寻的命题,幸福的模样千姿百态,很多时候并不轰轰烈烈,而是你在我也在。
《幸福三重奏》大概就是诠释了这样的核心价值,它以浓烈的烟火气息、并不抓马和狗血的日常剧情,让每个观者在其中不断找寻着有关幸福的定义。
带入和沉浸,是很多人看过这档节目所产生的必然反应,尽管节目实在缺少了吸引眼球的戏剧化情境和矛盾冲突,但却让人看见了美好。
江宏杰的一句自然说出的“这辈子最幸福的事就是娶到她”让观众看到了爱情最新鲜时候的模样。陈建斌虽然耿直,但他在与蒋勤勤相处过程中的孩子气也令人感受到美好。
6.人生的三重境界 篇六
1、看远。极目远瞩才能览物于胸。只观眼前美景,难见山外之山;困于蝇头小利,难睹天外之天。
2、看透。天下熙熙为名来,天下攘攘为利往。阅透人情知纸厚,踏穿世路觉山平。
3、看淡。平和、宁静、坦然。离尘嚣远一点,离自然近一点,淡泊就在其中。青年看远,中年看透,老年看淡。
【 人生禅语 】
1、气不和时少说话,有言必失;心不顺时莫做事,做事必败。
2、事莫虚应,应则必办,不办便结怨;愿莫轻许,许愿必还,不还便成债。
3、万物在说法,看你如何着眼;一切是考验,试你如何用心。
4、知足是富人,平常是高人,无事是仙人,无心是圣人。
5、想开了自然微笑,看破了肯定放下。
【 人生的三个警示牌 】
1、人生三为: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
2、人生三修炼:看得透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立得正行得直。
3、人生三不争:不与上级争宠,不与同级争锋,不与下级争功。
4、人生三不斗:不与君子斗心机,不与小人斗歹毒,不与天地斗膂力。
5、人生三件事不能硬撑:花钱、喝酒、性爱。
【 挑战困境的八大法则 】
1、认知:困境是上苍赐予。
2、心态:你对生活微笑,生活就对你微笑。
3、起点:用希望的火种燃烧自己。
4、过程:从“怨由心生”到“怨由心灭”。
5、关键:战胜自己是最大挑战。
6、情境:知难而进是一种风景。
7、成熟:寻找破解难题的生活密码。
8、结果:恒久努力是最大秘诀。
【 失败人生的五种思维 】
1、我不想做。懒散和懈怠是生活毒药也是失败人生的基因。
2、我没想到。成功者总是留意任何情况下的每一种可能。
3、我尽力了。尽力不等于尽心竭力。
4、这不可能。如果相信美妙,美妙生活就在眼前;如果自我设限,限制就会无处不在。
5、没人帮我。成功者本身都是一个巨大磁场。
【最温暖的八种食物】
①早上醒后来的一个煎蛋;
②上班出门前塞在包里的一个苹果;
③加班深夜回家后的一碗热汤;
④睡觉前的一杯牛奶;
⑤伏案工作时的一杯热茶;
⑥生病卧床时的一碗白粥;
⑦喝闷酒的时候一碟小菜;
⑧酒醒后的一碗清汤面。
你吃到过几样?
【经营人脉的十条铁律】
1、想钓到鱼,就要像鱼那样思考;
2、不要总显示自己比别人聪明;
3、必要时让对方做主角;
4、尊重对方,不能目中无人;
5、常与人争辩,你永难赢;
6、保持克制,不能锋芒太露;
7、永远保持适当距离;
8、树一个敌等于立一堵墙;
9、谦虚不虚伪,适度展现自我;
10、易失言不如无言。
【处世哲理】
1,想改变世界,很难;要改变自己,容易。
2,与其改变世界,不如改变自己。
3,改变自己的某些观念和做法,也就改变了世界。
4,如果你希望世界改变,必须改变自己。
5,放弃自己的固执、狭隘,一切都会改变。
【哲思小语】
1.没有风暴,船帆不过是一块破布。
2.钱能买到的东西,往往并不值钱。
3.不要企图无所不知,否则将一无所知。
4.孩子把玩具当朋友,成人把朋友当玩具。
5.人犯错误,大半是该用感情时太过动脑筋,该用脑筋时又太感情用事。
6.最不好玩的游戏是——轮到你上场时,却改变了规则——人生往往如此。
【 沈从文妙语 】
1、普通人用脚走路,我用的是脑子。
2、我动,我存在;我思,我明白一切存在。
3、多少文章就是多少委屈。
4、秋成熟一切。
5、凡事都若偶然的凑巧,结果却若宿命的必然。
6、美丽令人忧愁,然而还受用。
7、一辈子最怕的是在同一张床上睡觉。
7.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三重任务 篇七
笔者认为,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应该贯穿三重任务:教语言, 教文化, 教做人。显然, 这三重任务不是并列的, 而是一个逐步提升的动态过程。
1. 教语言
教学生学语言是英语教师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大学教师要在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基础上帮助学生增强语言交际能力。传统的英语教学过度强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忽视听说能力, 导致当前许多学生听不懂、开不了口。在大学尤其是新生入学阶段,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适应新的教学方法。笔者在教学中常采用以下方法:
1.1 听说教学
听说能力是大学生亟待提高的首要能力, 听不懂、说不了, 与外方的任何交际都无法正常进行。因此, 听说教学应该成为首要的教学任务。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 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
1.1.1 模仿
在入学阶段, 由于学生来源广泛, “方言英语”特色浓厚, 教师应注重提高和完善学生的语音语调, 模仿在这一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让学生跟读课文录音或其他简单的语音资料, 模仿地道的语音语调。但由于课时的限制, 教师不可能在这一方面花费太多精力, 因此, 教师一定要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 督促学生课后自学, 并适时进行检查。事实上, 这一过程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而言只是短暂的, 而对于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来说, 需要贯穿整个大学英语学习阶段。
1.1.2 复述
纠音阶段后, 教师可以采用复述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听说能力。先让学生听一段录音或者看一段简短的视频,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其中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复述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内容的把握程度。当然, 教师也可以先给学生做示范或者给学生讲清情景语境, 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来复述。
1.1.3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对真实交际场景的模拟, 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听说教学方式。教师向学生提供特定的场景, 如问路、看医生、购物等, 学生根据给定的场景进行情景会话。在运用这种方式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特定场景的常用词汇和表达式, 使表达更加地道。
1.1.4 讨论和辩论
这两种方式对学生的要求相对较高, 适合高年级学生。学生不仅要具备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 还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使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认识逐步得到深化, 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能起到较大的作用。
当然, 以上这些方法并不是孤立的,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采取不同的方式。笔者在教授大三导游专业的英语视听说时常采用几种方法的结合, 先让学生看一段视频, 再让学生复述, 有时让学生模仿其中的对话, 但重点放在即兴发言和讨论上。相对于以往有准备的发言或表演, 学生更认可这种方式, 因为这才能真正锻炼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的交际能力。
1.2 词汇教学
词汇是很多学生的薄弱环节, 许多学生抱怨单词记不住。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单词学习观, 传授正确的单词学习方法。
1.2.1 词汇模块记忆
笔者在教学中, 总是运用联想、类比、对比、扩展等手段来学习词汇。例如, 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第二单元[2]中, 有T-shirt, jeans, sweater, blouse几个同类词, 教师不应孤立地讲这些词, 而应把这几个出现在不同位置的词放到一起, 同时还可以补充更多同类词, 如dress, shirt, suit, tie, trousers, short pants, skirt, one-piece, coat, jacket, evening dress, wedding gown, nightgown, pajamas, bathrobe, hat, cap, scarf, glove, stocking, sock等。这些词是日常生活用词, 属于实用英语, 更值得学习。这种方式旨在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相关词的记忆模块, 一方面扩大词汇量, 另一方面通过比较使单词的记忆更加准确、牢固。
1.2.2 在语境中学单词
任何词汇的学习都不能孤立地进行,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在语境中学单词的意识。应让学生避免捧着词汇书从第一页往后翻的不良习惯, 这是一种事倍功半的方法。教师可教给学生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在阅读中学单词。具体来说, 学生自学语篇, 在阅读过程中碰到生词时先联系上下文猜词义, 在猜不出来的情况下再借助词典。然后把这些词记在专用笔记本上, 每天利用几分钟时间浏览一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 学生如能主动运用上述各种不同手段, 将更有助于深刻地理解词义, 使记忆更牢固。
为了论述的方便, 这里只讨论了听说和词汇教学, 但这并不意味着语言教学只局限于这两者。语言学习是综合性的, 听说读写译都应包含在其中。
2. 教文化
在具备了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上, 教师要把目光转向更高处, 引导学生学习西方文化。这是因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任何语言都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语境, 同时, 对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运用特定文化的思维模式思考和理解问题, 从而促进语言的运用。在学习文化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将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和对比, 找出其相似和差异, 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和弘扬本民族的文化, 这正是我们学习外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很多学生在说英语时先从汉语角度想出该怎么说, 然后把汉语翻成英语, 这反映出学生虽然学习了英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但其意义系统和思维模式还完全是汉语式的。因此, “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习外国人的生活习俗、思维模式、交流的意义模式及语言表达习惯等”[3]。
例如, 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T h e W i d o w”[2]一文中, 故事内容非常简单,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学, 但是, 关于西方婚俗, 教师可以作为一个重点, 先向学生介绍西方婚俗, 再要求学生讲述各自家乡的独特风俗, 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又能加深学生对中西文化的理解。第七单元[2]是美国社会颇为独特的“枪文化”, 这与中国文化是完全不同的, 教师可要求学生进行对比, 从而判断其优劣, 这对于当代青年人的成长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
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学英语, 实际是让学生由外国文化的观察者自动转化为参与者, 这显然会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 使表达更地道, 交流更自如。
3. 教做人
英语属人文学科, 是进行情感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因此, 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做人, 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 语篇是社会文化语境的产物, 任何语篇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意图和文化特征, 并以此使语篇与特定的社会文化意义联系在一起[3]。英语语篇的学习当然也不例外。例如,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第二单元[2]主题是generation gap, 这正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因此, 教师要让学生参与讨论, 正确处理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之间的关系。第六单元[2]的主题是love, 这也是学生每天都经历却几乎无人思考的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亲情、友情、爱情, 时刻拥有感恩的心。学生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 一方面学到了语言文化知识, 另一更为重要的方面是, 他们在教师的指引下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认识, 并在讨论中结合自身实际对生活进行反思, 认识到了自身的优缺点。
英语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使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相互作用, 使语言、文化和情感教育相互交织, 这样既能为学生创造较为轻松的学习环境,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真正学到语言知识, 又能扩大学生知识面, 更重要的是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语言教师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知识拓展能力及为人处事能力, 从而帮助学生增强交际能力和生存能力, 这也是社会对当今大学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要求。
摘要:文章结合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及实践, 论述了大学英语教学应完成三重任务, 即:教语言, 教文化, 教做人。这三重任务紧密相联, 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使学生真正成为具备较强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生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英语教学,教语言,教文化,教做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学大纲] (试行) [M], 第1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
[2]、郑树棠主编.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 (第一册) [M], 第1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26-28, 124-126, 148-166
8.语文课情感教学的三重境界 篇八
一是激情(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唤起阶段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促进学生学习行为完成和持续发展的一种强大动力。课文中作者的情感,首先是教师在备课中受到感染,然后由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途径把产生的情感转移到学生的情感系统。显然,教师的情感素质就成为了情感教学重要的源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教材的情感因素,并把它转化为与之高度一致的自我情感,然后以此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披文入情”,设境“激情”,怀情而教。因此,一个情感丰富而饱满的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就会唇齿言情,眉目传情,面容绘情,手足舞情,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态势,创造和谐而轻松的教学氛围。如通过朗读引发,研读品味,情景再现,角色入境等“激情”手段,抒发教师自身的真情挚感,以此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爱师之所爱,恨师之所恨,“心同其情,耳醉其音”,唤起学生心灵深处那份固有的、最朴质、最纯真的情感!相反,一个情感贫乏的人当然很难成为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没有了情感这一精髓,再渊搏的知识,再善辩的口才都将显得苍白无力,当然很难激起学生心灵中任何情感的波澜。
二是动情(产生真实的情感和鲜明的态度)——学生进入情感的体验阶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中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教师用自己的激情撞击着学生的心扉,唤醒其沉睡的情感时,还要因势利导,激活学生的想象、联想,沿着作者潜心构筑的文思去悟、去品、去鉴赏,深刻体味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丰富情感、艺术特色乃至生命意象,产生如闻其声、如视其貌、如临其境的艺术之感,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语文教材的每篇作品都浸透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文内涵,都有它的“动情点”引领读者步入它精神的殿堂。此时,教师可以通过适度点拨,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这不仅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创造意识,还是丰富情感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想象的翅膀,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的表象,自然就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肺腑之情,油然而升。在教师情感、学生情感、课文作者情感达到完全协同一致的良好情境中,自然就能激起学生心灵深处最耀眼的火花,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学生语文学习中最有效的推动力!这时,在学生的脑海中,就会展现出作品中最鲜活的形象和最真实的画面,从而对作品的感受也就完全进入了一个全然不同的境界。如当学生聆听《短歌行》里韶光已逝,功业未就,只能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宿将曹操那“英雄长叹”时,怎能不触动心底深藏着的曾在拼搏奋进中有过的苦闷和忧伤?就是在这样一个“情动于衷”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定能更加深刻地感悟到生命的厚重,知识的奥秘也就在情感的共鸣中得到玩味和领悟!
三是抒情(抒发肺腑之情)———学生进入情感升华阶段
一切学习都不应该是为了获得,其最终目的是创造,情感教育也是如此。学生在唤起情感,体验情感的基础上,还必须能够创造抒发情感,这才是语文课堂情感教学最重要的价值体现!青年学生的内心是一片波涛澎湃的大海,他们渴望情感的体验,情感的共鸣,乃至适时的情感发泄。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因此,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本,凭借教材,调动一切可以传神的积极的因素,帮助学生将体悟到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情动”而“辞发”,实现学生与自我精神对话,与世界对话,“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北师大刘锡庆教授语)。这样,当学生让情感在转动的笔底汩汩流泻时,他所撰写的何尝不是一个情感的生花世界!
因此,我们认为,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是教学主导(教师)与教学主体(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最好的传送带和最有效的催化剂。当然,语文课堂的情感教学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说教过程,它包括了前文所述的三个阶段,也正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情感教学中可能达到的三种不同的境界!但毫无疑问,只有通过教师唤起,学生体验,进而使学生进入“情动而辞发”的情感升华阶段,才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