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会计工作职责范围

2024-08-12

主管会计工作职责范围(精选9篇)

1.主管会计工作职责范围 篇一

1、接收凭证、审核凭证;

2、登记总帐、明细帐、与出纳核对现金、银行存款帐;

3、适时进行各帐目核对、做好往来帐的核对;

4、协助做好税收筹划工作、监测进销发票、及时向领导汇报、提出并合理建议当期应纳税额;

5、月底及时出报表、进行网上申报、装订凭证;

6、编制公司对外、对内需要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

7、根据政府职能部门的要求填报各种报表、统计表;

8、随时向公司决策层提供各种财务信息;

9、及时收集整理会计档案、做好会计档案的保管工作;

10、编制费用控制表单;

11、恪守会计职业道德、保守公司商业机密;

12、部门领导临时安排的其它工作。

2.主管会计工作职责范围 篇二

“司法会计” (J u d i c i a l accounting) 一词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我国实务界从前苏联引进借鉴其已有制度和模式结合中国特色不断发展, 在涉及财务会计事项的调查和法律支持中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工作范围的现状具有以下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 司法会计活动被限定于法律诉讼范围内

传统的司法会计起源于司法活动的需求, 是诉讼调查的组成部分。司法会计人员接受诉讼机关的委托和指派, 实施与案件侦查和审理相关的调查和鉴定活动, 收集、固定和提取诉讼证据, 为庭审提供结论性的专家意见和专家证言。于朝 (2008) 从“司法会计”的组成界定出司法会计的社会属性是一种法律诉讼活动。使司法会计与会计、审计中具有近似内容的非诉讼活动以及讯问、询问搜查等其他法律诉讼活动区别开来。由此划定目前我国司法会计的活动范围开始于案件的诉讼程序启动, 而结束于法庭判决和执行。

司法会计活动包含司法会计检查、司法会计鉴定、司法会计检验、司法会计文证审查。这四种活动并非在案件调查中同时存在并逐一进行, 很多情况下, 可能只需要其中两到三项活动。然而, 他们无一例外的与法律诉讼过程有着密切关系, 是在法律程序控制下展开的一系列工作。这种严格的属性限制无形中将非诉讼活动的会计检查和鉴定刨除在司法会计学科体系之外, 忽略了诉讼活动与非诉讼活动可能存在的承接关系。

(二) 偏重会计为法律提供支持

现阶段所公认的司法会计活动是在涉及财务会计业务案件的调查、审理中, 为了查明案情, 对案件所涉及的财务会计资料及相关财物数量进行专门检查或对案件所涉及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专门鉴定的法律诉讼活动。所谓涉及财务会计业务案件, 并不仅指财务类诉讼案件, 也包含需要调查财务会计事实的其他种类案件。从这一点可以看出, 在司法会计活动中, 会计纯粹是为了推进案件审理的进程, 查清法律事实, 明确审判结果和量刑而行使的一项工具。诉讼的需要成为会计检查和鉴定存在的前提。显著体现了会计为法律服务的偏向性。

二、活动范围限定所产生的影响

从以上对我国司法会计工作范围的现状分析看来, 目前司法会计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对该学科体系完整性的构建造成一定影响。

非诉讼业务, 是指司法会计人员利用其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 接受相关公民、法人、诉讼机关或其他组织的委托, 办理诉讼以外与财务管理、舞弊调查等有关的会计服务业务。对于非诉讼业务, 司法会计鉴定机构可以接受当事人的委托和聘请进行调查和处理, 但由于与法律诉讼程序无关, 因此, 很多学者认为在此业务中的会计活动只是一种单纯的会计检查和鉴定, 不包含任何法律意义和效力。

事实上, “司法会计”一词中的司法, 其内涵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司法程序, 从而将所有与法律诉讼程序无关的会计活动统统抛开。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会计活动都是司法会计活动。从涵义上而言, 对司法会计活动更贴切的理解应当是与法律相关的会计活动。例如, 司法会计人员参与经济事务, 起草拟定经济合同以及非诉讼状态下的调解活动就是典型的非诉讼业务, 它与法律诉讼程序无关, 但在经济事务不能正确履行或调解从而进入诉讼程序时, 非诉讼与诉讼业务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承接关系, 非诉讼环节下司法会计人员收集整理的资料将有可能成为诉讼程序启动的依据。舞弊调查和诊断也是如此, 司法会计人员接受委托对企业相关财务资料的舞弊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估, 其委托人的差异也可能形成与诉讼程序相关和无关的两种业务情形。但这些业务中, 执行主体都是司法会计人员。调查程序, 检查鉴定手段和方式几乎相同。在接受委托后, 都需要分析受托案件的性质, 调查, 鉴定, 出具书面结论。诉讼与非诉讼的会计活动并没有实质的区别。唯一的不同在于, 诉讼环节中司法会计人员出具的书面结论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必要的口头论述具有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效力。

因此, 如果只将司法会计活动看作是一种诉讼活动, 把范围严格的限制在法律诉讼程序内, 忽视两个环节之间可能存在的承接关系, 对非诉讼业务和环节不予重视、不加规范, 在案件处理中可能会形成双重标准, 重复工作, 从而不利于案件处理效率的提高和公正性的体现。

在案件的侦查取证过程中, 司法会计人员更多的是从法律的角度以法律的态度收集、提取和固定证据, 只调查和鉴定与诉讼有关, 能够直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当案件审判结果宣布并执行, 就意味着与此相关的所有司法会计活动宣告结束, 无论该案件涉及的财务会计事项是否存在其他问题, 是否因为财务制度、内部控制方面的弊端可能埋下隐患。因此在司法会计活动中法律的体现要比会计浓重。会计仅仅作为一种执行工具运用其方法为法律服务, 几乎感觉不到法律为会计服务, 为会计监督职能发挥作用, 促进经济秩序健康运行的层面。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并不利于企业财务机制的良性发展。也对司法会计学科体系在理论与实务运用的完整性构建造成影响。司法会计学建立并逐渐兴盛起来, 代表了一种边缘性交叉学科的独立发展方向, 它是法学与会计学两门学科体系的相互融合。既然是学科体系的融合, 那就应该是从理论到实务方方面面的渗透。它的未来发展并不能仅体现在深入研究如何利用会计为法律服务, 促进法律活动更客观、更公正。反过来, 法律同样要为会计学服务, 要能利用法律促进会计更好的发挥监督职能, 要能够通过制定完善的司法会计学制度和规范有效的控制和遏制会计造假与财务舞弊行为。提高企业财务体系运行的顺畅和有效,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三、我国司法会计工作范围的改革

针对目前我国司法会计工作现状和造成的影响, 笔者认为该学科体系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拓展和完善的空间:

(一) 扩大司法会计工作范围

扩大司法会计工作范围意味着司法会计活动作为诉讼活动的社会属性要发生改变, 不能仅与法律诉讼相联系, 应该将非诉讼与诉讼的会计检查和鉴定统统归属于司法会计工作范畴。事实上, 这就与英美法系下法务会计相趋同, 即依据会计、审计原理和法学理论作为行为基础, 以法律法规及其相关财经制度作为行为标准, 通过对经济业务运行过程中涉及会计纠纷、法律诉讼的会计证据实施专业判断和对会计事件进行专业鉴定, 并依据专业判断, 专业鉴定结果发表专家性意见和提供诉讼证据支持, 强调为法律服务而非只为诉讼服务。

我国现阶段理论界与实务界一直强化和规范诉讼活动中司法会计检查、鉴定的相关内容。而非诉讼环节涉及法律性质的会计活动的执行较为自由和灵活, 只是按照所处理业务的属性适用各自相应的学科制度和规定。由于学科差异, 地区差异, 执行力度和效果必然产生一定的差别。这与不断趋于完善的诉讼环节下司法会计活动形成落差。不利于非诉讼与诉讼环节的衔接和顺承。也不利于非诉讼环节处理经济业务的客观公正。因此, 尽管司法会计的非诉讼环节包含很多各不相同的业务, 并且不与直接诉讼发生密切联系, 也应当重视受理这些业务标准化水平的研究, 制定统一的法规和准则约束执行人员、程序、方式, 减少因口径不统一影响执业质量, 从而损害司法公信力。以保证不诉诸法律诉讼的经济纠纷行为, 其运用会计专业知识进行的检查和鉴定也有法律标尺作为衡量依据和为之参照的基础。这样一来, 对于非诉讼经济纠纷的处理也可以尽可能的做到中立公正, 有法可依。而且, 一旦非诉讼的经济纠纷超越了不通过法律诉讼就能解决的情形而进入诉讼程序, 两个环节的衔接以及调查取证活动也会更为紧密、简捷和准确, 避免重复调查, 保证检材的有用性和可靠性, 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二) 应当重视法律对会计监督职能发挥的促进作用

财务舞弊和造假行为给社会经济秩序带来的不利影响一直被众所周知且深恶痛绝。如果企业或个人已经出现舞弊后, 利用司法会计活动查实、提交诉讼、判决、虽然可以起到惩戒作用, 但这种亡羊补牢的行为使司法会计活动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 不能有效控制和防范舞弊行为的发生。“司法会计”作为一个整体概念, 其“司法”与“会计”之间应该是一个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的关系。因此, 除了需要我们不能仅将这门学科的发展道路限制在很好的利用会计知识和技术为法律服务的单一层面上。司法会计学也应当深入研究如何利用法律对会计监督职能提高发挥作用, 这其实也是将司法会计活动范围扩大到诉后支持和完善会计工作的领域。

用法律服务会计主要被运用于对财务舞弊的防范和治理方面。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司法会计人员通过诊断—披露—惩罚—督促等一系列行为在舞弊调查时, 从法律的角度对企业财务舞弊发生的原因和规律进行深刻认识和剖析, 在查清舞弊事实和具体金额提交法院审理并落实惩戒措施的同时, 关注舞弊的线索和征兆, 突出财务系统易受袭击环节, 依据财务法律法规分析和制定相应的对策改善企业内部控制和操作环节可能存在的薄弱之处, 并监督纠正, 使财务系统的运转更为健康有序, 更好的发挥会计准确有效监督企业运营的职能。而且, 财务舞弊被查出并通过法律诉讼量刑定罪, 可以使会计舞弊的实施者受到惩罚, 清醒的了解到舞弊问题的所在和严重性, 对舞弊的再次发生也能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因此行使法律为会计服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司法会计人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或法庭审判的结果总结原因教训、提出改进意见并督促企业改善财务运行机制的过程。司法会计人员也可以从积累的关于查错纠弊的经验中发现和关注类似的舞弊苗头, 从而防微杜渐, 以维护企业财务制度和社会经济秩序的顺畅运行。除此之外, 还必须培养和加强会计、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 培养具有法律和财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使他们执法、懂法, 并能自觉的运用相关法律法规约束和规范自己的执业过程。

司法会计学在我国兴盛起来只有短短几十年, 在这过程中面临过很多困难, 也有太多的挫折和困惑。但作为一门实用的交叉性学科, 它连接的是两类维护经济稳定和健康运转的学科。因此, 它在未来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只要我们加深在法律和会计方面的研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 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司法会计学便一定能成为一门系统、完整且具指导性的科学, 在经济社会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谭立, 张苏彤, 《法务 (司法) 会计前沿问题》,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9

[2]、于朝, 《司法会计学》, 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8

[3]、杨全照, “法务会计与司法会计异同辨析”, 财会月刊 (综合) , 2008.9

[4]、黎仁华, 《法务会计概论》,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3.主管会计工作职责工作内容范围 篇三

2. 核算月度成本,制作月、年成本分析报告,并为产品报价提供财务支持。

3.核算公司存货收发存情况,监督指导仓库帐务情况,组织并实施月末盘点,对帐实一致情况负责。

4.能结合公司生产工艺实际情况 ,制订合理有效的成本核算办法和操作流程.

5.应收帐款管理:包括帐龄分析,督促业务催收到期帐款;

6.应付帐款管理:信用期控制,编制付款计划,协助采购进行供应商考核及分级;

7. 税务申报。

8.配合进行各项审计工作。

9.主持编制年度预算。

4.银行会计主管委派制的探析 篇四

银行会计主管委派制,是指由商业银行总行或分行聘任并向基层支行委派会计主管,全面负责支行财务收支、会计核算和运行管理,并对重要业务进行审核授权、检查和监督的会计业务管理人员。

本文通过对温州银行会计主管委派的实践进行研究和探讨,阐述会计主管委派制的积极作用,分析存在不足的根源,探寻解决对策,对温州银行全面施行会计主管委派制,深化会计管理改革,加强基层机构内部管理,解决有章不循、违章操作,防范风险,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提供一些可操作的建议,力求在激烈竞争的金融业中,在内控管理方面取得竞争优势。

商业银行实行会计主管委派制,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1. 能有效地提高基层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质量,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增强会计核算管理的统一性、一致性和标准化。 多年来,银行柜面业务违规违纪难以杜绝,会计的监督和控制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特别是在支行长负责制的情况下, 基层会计人员对行长几乎是惟命是从, 结果造成违规操作屡禁不止。实行会计主管委派制,明确了委派会计主管相对独立的监督地位,使委派会计人员充分发挥“监督、规范、指导、桥梁”的职能,在保障委派人员依法依规行使职权,防止因坚持原则而遭受不公平的待遇,以及防止基层支行任用不称职或渎职的会计主管,有其现实的意义。

2. 能有效地充实柜面业务内控管理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管理,强化基层支行防范案件风险和化解经营风险的能力。商业银行产品多样,会计核算内容纷繁复杂,风险程度高,且和众多业务开展具有关联性。实施会计主管委派制,可加强对柜面业务操作流程和工作岗位设置的管理,督促落实岗位责任制;还可在业务发生的第一时间,直接进行现场操作指导、监督和检查,减少违章操作现象,有效控制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3. 有效地强化对基层支行领导的监督约束机制,维护财经法纪法规,堵塞管理漏洞,从源头上治理金融腐败。中央领导同志曾多次强调指出:要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强化内部制约机制,推行会计主管委派制试点,以从源头上、制度上预防和制止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强化反腐倡廉工作,遏制各种违法违纪行为。

4.明确会计委派人员的责、权、利,能有效地调动柜面人员业务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会计队伍素质。实施会计主管委派制,赋予其一定的权利、责任和待遇, 且面向系统内会计人员公开选拔、竞聘上岗,可使一批业务能力较高、责任心较强、组织协调好,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工作作风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形成一种学业务、提素质的良好风气,促进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经过委派会计的传、 帮、带可以提高基层支行的会计管理质量,从而提升整个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水平。

二、温州银行会计委派的经验和成效

(一)会计主管委派制的经验

2005年以来,温州银行对省内几家城市商业银行和温州地区两大国有银行进行学习借鉴,在各方面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于2006年对所辖支行实行了会计主管委派制,主要有以下经验和做法。

1. 强化委派会计主管的范围和管理方式。实行由上一级行向各基层支行委派一名会计主管的管理方式。委派会计主管人事关系隶属上级行,实行营业现场坐班制,在日常工作方面对支行行长负责,业务上受上级行会计、财务等业务管理部门指导。

2. 理顺委派会计主管的任职条件和选派方式。选择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无不良记录;熟悉国家金融、会计财务制度和本行有关规章制度;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具备及时处理会计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有效控制、化解支行会计风险隐患;具备大专(含)以上学历,从事银行会计工作满五年,或本行会计工作满三年。 委派会计主管实行选聘或竞聘方式上岗。首次聘任的委派会计主管,须经六个月试用后,续聘的期限为1年。

3.明确委派会计主管的工作职责,制定相关工作制度。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和本行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岗位分工,规范操作流程,及时、准确、真实、完整地反映会计财务信息。主要负责柜面业务事中审核授权、现场监督管理、 日常账户监测、运行风险监控、事后检查、各类检查意见的落实整改等,对支行核算质量承担主要责任。工作制度包括每日工作内容,旬、月、季度工作内容,年度工作内容,委派会计主管的定期报告制度,委派会计主管的例会制度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4.赋予委派会计主管的工作权限。对违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业务,有权拒绝办理,且须及时向总行业务管理部门报告。对支行的重要经济事项决策,有权从会计、财务业务等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有权参与总行的相关业务会议;有权明确营业部人员岗位职责,确定业务工作组合;有权对柜员的薪酬分配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不能胜任工作岗位和有不良行为的柜员,有权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有权对检查发现的违规事项,提出纠正意见并监督实施。

5. 实施委派会计主管的定期轮岗交流和离职制度。坚持实行定期轮岗制度, 会计主管轮岗率每年达25%以上,其在同一支行连续派驻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年。会计主管岗位轮换或离职时,上级行对其经办的工作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并出具书面工作评价报告,办清交接手续。

6.严格委派会计主管的考核制度。年度考核和聘期届满考核由总行人力资源部组织,会计、财务部和支行配合进行。 会计主管的绩效考核主要由机构业务量考核、柜面业务管理业绩考核和财务管理及统计报表管理业绩考核三部分构成,实行半年预考核、年终结算。考核结果作为年终对会计主管绩效工资分配、 聘任、奖惩的主要依据。

(二)会计主管委派制的主要成效

1. 有效地提高了基层机构内部管理水平和核算质量。实行会计主管委派制, 增强了会计主管工作的独立性,使会计主管能放开手脚,充分发挥监督、规范、 指导、桥梁作用,严格把好基层机构会计核算关,保证会计信息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高了内部管理水平。

2.有效地加强上柜面业务的事前、事中管理,一定程度防范和化解基层机构网点的经营风险。会计主管“一线”办公, 实行营业坐班制,全面负责支行财务收支、会计核算和运行管理,并对重要会计事项进行审核授权,在业务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现场操作指导、检查和监督,从而减少违章操作现象,提高分支机构网点案件风险防范能力。

3. 有效地强化了对基层机构负责人监督约束机制。实行会计主管委派制,有利于支行不折不扣地执行总行的有关内控制度,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支行在发展过程中各种非理性的业务冲动进行控制和监督,能有效及时地揭露被派基层机构经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源头上、制度上预防和制止了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堵塞管理漏洞,强化反腐倡廉工作。

4. 有效地促使支行长集中精力投入到业务营销与资产的风险管理中去。实行会计主管委派制,使基层机构网点领导班子成员分工更趋合理,会计主管负责单位内部管理工作,审核重要会计事项,既有利于防范风险,又可使支行长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考虑单位长远发展,集中精力开拓市场。

5. 有效地调动了会计人员提高业务素质的积极性。实行会计主管委派制,由于打破了地域界限,面向全行会计人员公开选拨、竞聘上岗,有助于充分调动各级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可使一批业务能力较高、责任心较强、遵守职业道德、具有良好品质和工作作风、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会计人员脱颖而出,从而提高会计管理水平。

6. 有效地提高了会计人员思想观念的转变。实施会计主管委派制以来,会计主管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观念有了根本的转变,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经营活力明显增强,特别是实行轮岗制度,委派的会计主管保持了较强的责任心和“工作活力”,能够抛开畏难情绪,对发现的历史遗留问题积极组织清理,确保了资产质量的真实可靠,为今后规范管理创造了条件。

三、温州银行会计主管委派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认识有偏差。尽管在实施过程中思想观念有了根本的转变,但一些基层机构负责人认为有了委派会计主管,自己就不用再操心内部管理的事情了,当起了“甩手掌柜”;一些委派会计主管则认为委派制不过是“作秀”,是“换汤不换药”,怕管理严了会影响与受派机构人员的关系;一些基层营业机构人员则认为委派会计主管是上级行下派的监督人员,产生被监控、自主权受限制和不被信任感,对其怀有戒备心理,使会计主管陷于“尴尬”两难,造成被架空的局面。

2.激励机制不完备。委派的会计主管是基层机构防范柜面业务风险和案件的第一道关口,他们要比其他人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义务。由于目前尚未有较好的制度来明确其与风险相对应的待遇,致使个别委派的会计主管精神压力大,有畏难情绪。

3.工作职责不到位。会计主管职责范围仅限于柜面核算业务管理和监督,一些基层行的负责人就以此为由强调会计主管工作繁忙,撇开会计主管,不让会计主管接触财务,造成会计主管检查力度不够,质量不高,采取措施不当,管理不力,在一定程度上给内控管理造成了隐患。

4.轮岗制度难以落实。目前银行业竞争激烈,偏重一线业务人员的业绩考核激励,而对中后台人员未能进行有效的激励,使优秀的会计主管不愿从事会计工作;一些基层行存在把最能干的员工放在拓展一线,不舍得把好的人员放在防控岗位,而牺牲内控发展质量的现象; 一些基层机构片面追求效益,以会计主管与本支行客户熟悉,轮换会计主管将会影响业务发展为由,使得总行领导妥协,不能按期轮换会计主管。

四、坚持实施会计主管委派制的对策和措施

1.提高认识,强化制度建设,规范运行。会计主管委派制是“一把手”工程,因此,从总行到基层,从高管到员工,从部门到支行,都应该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实施会计主管委派制的重要意义,各级领导要像抓市场拓展业务一样抓好会计主管委派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效地遏制内控风险和各类案件的发生。

2.严格控制,严把质量,提高队伍素质。首先要严把“入口关”,严格执行选拔条件和程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拔录用有过硬的政治、业务素质,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管理能力的委派会计。其次要严把“考核关”,要根据会计主管年度工作的实际业绩对照目标要求进行严格考核,区别情况进行奖惩,对不适宜担任此项工作的人员要坚决调离或清除出队伍。再次要严把素质“提高关”, 素质的提高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更体现在政治素养、职业道德意识、组织管理、协调沟通能力的提高。

3.明确责、权、利,提升管理效能。首先要赋予会计主管一定职责和权利,确保会计主管顺利开展工作。委派会计主管实行营业现场坐班制,工作上受委派行和受派行双重领导。实行上级行委派, 其经济待遇包括福利和超利奖励等应均由上级行统管,不与基层机构发生任何利益关系,使会计主管能将基层行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上级行,上级行能够直接、快速地得到第一手资料,有利于加强会计管理、改进工作作风。其次要落实会计主管工作目标责任制。要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包括不按章办事应承担的责任;明确违反规定或未履行职责的处罚规定,对违章或未按章执行实行责任追究。对有制度、有要求、不执行的行为,追究执行者的责任;对有制度、不要求、不坚持的行为,追究管理者的责任;对该查未查或未查出问题的,追究检查者的责任;对查出问题但不按规定及时处理的,追究处理者的责任等。再次要建全和完善委派会计主管考核激励机制,将机构的会计管理水平、会计核算质量、风险防范措施评价等方面进行归类量化,对会计主管的管理实行客观的量化评价,将量化指标和其收入分配相结合,并将考核结果纪录在案。对合格者继续留任,不合格者就地解聘,对作出大贡献者,应向有关部门提出晋升、晋职的建议。

4.狠抓落实,强化监督与再监督。一方面,会计主管应狠抓制度落实,加大现场监督力度。如果制度和行为“两张皮”, 则规章制度将失去应有的效力和作用。 这不仅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更需要会计主管不徇私情,敢于坚持原则,作风正派,奉公守法,坚决杜绝违章操作,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现象。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委派会计主管的再监督。加强后续管理,是会计委派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要克服“一派了之”的思想和做法,要注重加强后续管理,如健全的事后监督体系、风险预警体系、片区总会计检查监督制度等,尤其是严格委派会计主管定期轮岗制,对在同一支行连续任期超过3年,坚决予以轮岗,以达到有效消除会计管理疲劳的目的。

摘要:会计委派制是会计管理体制的一项创新。自2000年起,在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开始试行会计委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各大商业银行为了积极防范金融风险,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也开始探讨并实施会计主管委派制。文章对银行会计主管委派制进行了探讨研究,总结了经验和做法,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5.放映主管工作范围 篇五

一.放映室

1.放映机的使用以及正常的放映工作以及维护维修,零件更换。

2.放映机的氙灯更换,滤网更换。3.服务器的使用以及维修。

4.放映机的散热排气系统的运作以及维护。

5.音响的使用以及维护,更换设备的联络相应的工程师。6.影城空调的使用以及维护保养工作,联系相关的责任人。7.放映室应对的自然灾害天气做好相对应的预防工作。8.片前广告的制作。

9.影厅包场中所使用到的音响等设备。10.放映员的工作安排。

11.与相关的广告公司合作时候需要播放广告的拷贝以及交接。

12.3D眼镜的维修以及更换。

13.影片的拷贝,删除,以及密钥的拷贝。14.配电机房所有的配电箱管理。15.地毯。二.售票系统

1.会员卡的制作,会员的定制与预支。

2.会员卡的积分管理,以及对今后对应的兑换政策。3.会员卡的使用政策以及会员卡的等级政策的管理。4.售票系统的角色权限管理。

5.前台售票系统中所使用到的硬件,例如影票打印机,读卡器,密码输入器,等设备的维修 6.前台。售票系统中的错误设置更改。7.报表的使用。8.会员的升降级。

9.自助售票机的维修,更换票纸。10.手机售票系统的使用方法。

11.售票端口的开放,例如,某中票类是否在前台或者是自助售票机或者是手机购票开放等。12.POS系统的使用与管理 三.影城硬件维护

1.影厅中的地脚灯,阶梯灯,座椅等维护维修以及联系厂家更换配件等。

2.前台的售票电脑的维修。

3.前台播放预告片的电视,电脑维修。4.4楼LED的维修,1楼LED的维修等。5.展柜灯泡更换。6.影城网络管理维护

7.监控室的设备维护以及管理。8.娃娃机与拍拍乐的维修。9.电梯故障联系相关的维修人员。10.POS机的维修 四.其他

1.舞台的灯控台的使用,编程 2.舞台音响,音控,使用

6.主管会计工作职责范围 篇六

一、国有企业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确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多层控股下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确定存在问题

现阶段,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股权关系也日趋复杂, 给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确定带来一定程度的制约。目前, 尽管我国很多国有企业在合并会计报表时, 要遵照新会计准则中相关规定, 即将超过半数的表决权作为确定会计报表合并的主要依据。在执行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 即间接表决权和直接表决权。但是, 针对间接表决权而言, 目前其计算方法尚未形成统一标准, 也就是说选择“加法原则”和“乘法原则”, 会产生不同的会计报表合并范围。

(二) 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变动问题

现阶段, 我国企业在会计报表合并过程中, 主要有4种变动方式:首先, 为进一步扩大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 很多企业可通过收购其他企业部分或全部股权使其成为自身的控股子公司, 进而使企业快速摆脱亏损经营的状态。其次, 若想有效缩小会计报表和合并范围, 可将自身控股的子公司部分或全部股权继续转让给其他企业, 实现盈余管理和产业转型。再次, 很多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刻意曲解新会计准则中相关规定, 并出现随机更改会计报表合并的范围。最后, 通过资产置换方法, 将业绩不佳的子公司换成比较优质的资产, 进而改善自身经营状况。以上4种方法虽然均能够改变合并范围, 但是极易导致会计报表编制及主体范围确定过程中出现严重偏差, 进而导致会计报表中的相关信息失真, 且财务信息的有效性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三) 会计报表合并过程中编制过程存在问题

新会计准则明确指出, 会计报表合并过程中, 其编制过程须将重点财务报表作为编制基础, 且同时要将通过间接控制方法而获取超过半数表决权的企业纳入到合并报表的范围中。但是, 由于新准则中尚未对这部分纳入报表合并范围的股权结构及股权具体层次进行明确规定, 因此若仅从理论上分析, 认为无论采取何种合并方式 (一次合并或逐层合并) 对企业报表中全部合并对象进行分析, 均能够完成会计报表合并。但是, 针对一次性合并报表编制而言, 若企业经营规模逐渐扩大, 合并编制工作将会逐渐增多, 因此很难在执行过程中严格遵照成本效益原则, 且易出现编制失误和遗漏。

二、国有企业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问题的改进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分析, 认为若不加以解决, 势必影响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确定, 对合并企业未来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为此, 要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一) 多层控股下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确定问题的改进策略

针对我国国有企业而言, 要想有效解决多层控股下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确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须首先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理念及成功经验, 进一步明确会计报表中合并范围的确定依据和确定方法, 进而更加科学准确的掌握多层控股下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确定及其编制工作, 以此减少我国企业在会计报表合并过程中所走的“弯路”。其次, 根据合并企业实际情况, 科学合理的选择间接表决权的计算原则, 可在子公司持有实质性控制权的基础上而选择加法原则, 进而更加正确的计算权益资本。针对非控股子公司, 可在报表合并实际编制时选择乘法原则。第三, 在会计报表合并过程中, 应对多层控股关系、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控股占比、交叉控股状况进行真实披露, 进而为经营管理者、决策者提供全面详实的会计信息和资料, 同时也为投资者掌握企业总体经营情况提供便利条件, 进一步保证相关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 会计报表合并范围变动问题的解决策略

对于合并范围确定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动问题, 首先要正确选择控制标准, 进而详细、准确、科学的规划出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 同时采用定性标准、定量标准判断控制标准的存在性和可行性。与此同时, 要对相关控制准则进行不断完善, 进而能够在报表合并范围出现变动情况时, 根据标准来判断变动的准确性, 及时规范会计造假行为, 并对会计操纵行为做出有效裁定, 及时对失真的会计信息做出修正。其次, 对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主要变动状况进行及时披露, 同时披露企业新纳入子公司或退出子公司的相关财务信息, 详细分析报表合并范围出现变动后可能对企业经营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进而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正确的决策意见。最后, 合并范围发生变动后, 可对会计报表中相关财务信息产生一定影响, 进而导致报表中信息缺乏安全性和真实性, 因此要不断强化对会计师的监督和审计工作, 进而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有效保障。

(三) 会计报表合并过程中编制过程的改进策略

现阶段, 我国很多大型国有企业在开展会计报表合并过程中, 往往采用逐级编制方法, 采取这种方法的主要原因在于逐渐编制能够体现出合并报表中相关财务信息的真实性, 且这种编制方法也能够促使原有编制方法突破个别报表的束缚, 进而将子公司合并报表视为编制的前提和基础。为此, 在进行实务操作时, 要为其提供更多具有价值的理论根据, 针对相关准则, 要明确逐层合并的会计处理原则和方法。同时, 采取逐级合并方法, 将一次合并方式作为备用方案, 科学、合理详细的界定报表合并对象和范围。例如, 在采取逐层编制时, 若企业持有子公司下属公司股权, 则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准确判断如何正确抵消直接性股权和间接性股权。

三、结束语

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确定是国有合并企业生产、经营及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 要正确分析目前国内国外经济形势, 并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 做到报表合并范围确定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能动性, 采取最为合理的会计报表合并方式, 进而不断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实际出发, 不断探索, 突破创新, 改进报表合并范围确定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同时注重财务风险管理, 进而促进国有企业的不断进步, 为国有合并企业稳定发展夯实基础。

摘要: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中坚力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合并活动日益增加。合并后的企业, 要对会计报表进行合并, 但是根据实践经验, 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经常会出现一定问题, 为此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国有企业,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

参考文献

[1]马敏.编制集团化财务管理母公司合并报表的方法[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4, 10 (36) :639-640.

[2]郭晶.新会计准则下合并报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4, 11 (20) :1203-1205.

[3]钟洁宇.投资集团公司合并财务报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4, 11 (10) :60.

[4]刘欣.关于企业合并会计报表中合并范围问题的研究[J].知识经济, 2015, 04 (09) :223-225.

[5]财政部:2014年7月1日起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财政部关于印发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通知[J].冶金财会, 2014, 06 (25) :103.

7.人事主管职责范围 篇七

2、保障各部门用人需求,有计划地开展招聘工作,做好跟踪管理;

3、建立健全人事档案信息,做好资质证书管理,熟悉各用工合同的签订;

4、负责绩效管理及员工关系处理,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5、负责日常行政后勤管理等工作,如员工住宿安排、办公用品采购、车辆管理、费用预算管控等;

6、负责筹备、组织项目公司各项活动、培训、会议等;

8.主管会计工作职责范围 篇八

2013年12月18日, 财政部以财库[2013]218号印发《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该《制度》分总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会计科目、财务报表、附则10章46条, 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1998年2月6日财政部印发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财预字[1998]49号) 予以废止。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是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运动过程, 反映和监督行政事业单位执行国家预算情况的会计。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 对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部门决算是各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综合反映, 是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参考, 也是编制预算、实施科学收支管理的基本依据。通过近年的部门决算编制工作, 我们发现一些行政主管部门的会计核算既包括行政单位本身, 又含其下属事业单位, 同时执行两套会计制度。针对存在的问题, 现进行探讨改进措施, 以达到规范核算, 加强管理的目的。

一、现在执行两套会计制度的原因

(一) 执行单一会计制度不适应某些单位的实际情况

1999年财政部门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撤销预算外资金账户, 将预算内外资金纳入一套账进行会计核算, 执行单一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或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然而一些行政主管单位的会计核算不仅包括行政机关本身, 而且含所属事业单位, 既有行政经费, 又有事业经费, 只好同时执行两种制度, 分别反映所属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职能活动。使用单一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均不能全面反映单位的会计事务。

(二)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简单, 不能准确反映日益复杂的经济业务, 只能执行两套会计制度

由于省级行业主管部门与市和县级行业主管部门往来增多, 如行政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按比例上缴, 上级单位也对下级行政单位进行经费补助, 而目前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没有“上缴上级支出”以及“上级补助收入” (或对附属单位补助) 这样的科目来反映这两类款项往来, 造成行政事业单位发生上述业务时, 运用会计科目混乱, 不能正确反映其资金动向。

(三) 现行的部门决算报表从设计思路与编制方法上也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分开核算

比如报表封皮中的单位性质选择了“行政单位”, 会计制度选择“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在填制基本数字表、支出明细表及资产负债表时, 如果出现了事业机构、事业支出及资产负债表事业部分, 报表就会提示发生逻辑性错误。

二、存在的问题

(一) 一个单位同时执行两套会计制度, 单位要设两套账, 核算不方便, 工作量增加, 不易管理, 给查账工作也带来了不便。由于预算单位收入的多元化, 有的单位牵强附会地执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有的干脆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从执行情况看, 不够规范、统一, 会计人员对此意见颇多。

(二) 一个单位同时执行两套会计制度, 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不符。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预算单位的日常支出分为授权支付和直接支付, 支付时不能体现出哪些支出是行政单位主管部门本级的支出, 哪些是所属事业单位的支出, 为了与之相对应也要求执行一套会计制度。

(三) 一个单位同时执行两套会计制度与人民银行规定的一个预算单位只能开一个基本账户, 一个法人印鉴不符。人民银行账户管理办法中规定, 单位开立财政授权支付零余额账 (即基本存款账户) , 办理财政授权支付业务。预算单位在零余额账户之外只能设立一个一般存款户, 依法办理与其它单位资金往来业务及不能纳入财政零余额账户办理的其他结算业务。

三、改进的建议

单位填制部门决算时的口径是: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 行政事业单位的各类资金和财产都应实行统一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因此, 各预算单位原则上应执行一种会计制度、编报一套单户报表, 不能同时编报两套单户报表。

对于暂时无法合并报表的行政单位, 可暂按《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编报一套单户报表 (单位固定资产、机构人员等在此反映) , 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编报一套经费差额表, 然后对两套报表做节点汇总, 以完整反映单位的财务情况。

但在实际执行中也有诸多不便, 因此建议:

(一)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合二为一, 统称为“预算单位会计制度”

1998年起实行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对于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行为, 保障和促进各项事业发展,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行政单位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综合改革的深入, 加之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深化, 现有的会计制度已不能适应和服务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需要, 因此, 必须“合二为一”, 制定一套预算单位会计制度。那么怎样建立预算单位会计制度呢?

首先要解决事业单位经营收支的核算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政府逐步退出市场竞争领域, 政府职能转为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政府所属的行政、事业单位的机构改革随着单位职能的转变逐渐深入, 所从事行业具有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应该尽快与政府脱钩, 由市场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这些单位应该采用企业会计制度来核算日常财务活动。除此以外, 用财政拨款开展职能活动的行政、事业单位均应采用统一的政府会计制度。

其次是要解决会计科目的统一问题。原有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会计科目设置较粗, 难以满足核算细化的需要;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会计科目也不尽科学、合理。将原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暂付款”和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其他应收款”合为“其他应收款”一个科目, 将原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暂存款”和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其他应付款”合为“其他应付款”一个科目;将原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结余”和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事业结余”合为“行政事业结余”一个科目;将原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库存材料”和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材料”合为“材料”一个科目;其他科目不变化。

(二) 扩大权责发生制的范围

收付实现制一直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采用的会计基础, 它虽然能客观地反映机关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 但随着经济事业的发展, 收付实现制有一定的局限性, 造成会计信息不够全面, 不符合实际。比如尚未结清的工程款等。因此建议扩大权责发生制的范围。

(三) 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建设

电算化处理要保证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政府采购系统、预算编制系统的对接。会计电算化系统应通过科目编码设识别自动选择记账系统, 对于不影响预算收支的经济业务, 直接计入财务系统, 会计期末, 电算化系统能够自动生成各种会计报表。

(四)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培训

目前我国政府部门会计人员长期习惯于收付实现制, 对于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较长陌生。相比收付实现制, 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更加复杂, 对政府部门财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较低成为政府会计改革巨大的障碍。为了顺利推进改革, 需要加强政府部门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 为改革的推行奠定技术基础。

(五) 相应调整会计管理体制

合理地设置会计机构和配备会计人员并保证其独立性, 充分发挥两个系统的预算监督和财务监督作用, 保障整个会计系统的协调运转, 促进会计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

[2].部门决算填制说明

9.主管会计工作职责范围 篇九

目前,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结构基本上是单一的审计业务, 此种服务结构不仅没有带来审计的高独立性, 而且也不利于事务所的稳定和长远发展。中国加入WTO后,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企业为求得生存与发展, 必然要进行中长期战略管理、成本业绩管理、价值管理以及企业重组、大型固定资产投资、对外投资、跨国投资与等重大决策, 这样就会带来企业对非审计业务的需求。就事务所来说, 随着规模扩大, 人力资源日益丰富, 经验积累更多, 也将具备为企业提供非审计业务的条件。

(一) 中国注册会计师业务范围拓展的必要性

1. 有利于促进企业经济活动的规范化

2. 有利于优化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结构, 增强竞争实力

3. 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的资本积累

4. 有利于注册会计师准确评估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

5. 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降低成本, 实现双赢。

(二) 中国注册会计师业务范围拓展的可行性

1.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会计市场的开放, 为开展非审计业务提供了发展机遇和空间

2. 会计教育的发展, 为开展非审计业务提供了人才保障

3. 新准则的颁布实施, 为开展非审计业务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中国注册会计师业务范围拓展原因的具体分析

1、受托经济责任内容不断拓展是中国注册会计师业务范围拓展的根本原因。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首要前提, 受托经济责任内容的不断拓展是推动审计不断创新与发展的内在依据。任何审计活动都是以特定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为前提的, 审计的本质目标在于促进特定主体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 而特定种类的审计是适应监控特定的受托经济责任内容而产生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种特定的要求或原则在不断地发展, 具体表现为保全性、合法性、经济节约性、效率性、效果性、社会性、环保性和控制性等。与之相对应, 形成受托经济责任的具体内容, 包括保全责任、遵纪守法责任、经济节约责任、效率责任、效果责任、社会责任、环保责任和控制责任等。

2、市场需求的变化是中国注册会计师业务范围拓展的直接动因。

审计鉴证业务是注册会计师的传统业务。随着市场需求的多元化, 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范围逐步扩大, 除竞争激烈、风险较大的传统审计业务之外, 其他鉴证性业务, 如簿记服务、财务信息系统的设计和运行、资产评估、精算服务、内部审计、经营决策、人力资源管理、经纪人或者投资顾问服务、法律服务或者其他类型的专家服务等纷纷兴起,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注册会计师咨询服务逐渐成为最具潜力的增值服务, 咨询业务收入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就美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来说, 审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已从20世纪70年代的70%下降到近年来的30%, 而咨询业务收入则从不到15%跃升为40%。这些业务相对于传统的审计业务而言, 风险相对较小, 边际利润较大, 负担的审计责任较轻, 也更受客户欢迎。现阶段, 非审计服务的收入要比审计服务的收入高出数倍。竞争及利益促使会计师事务所纷纷将业务范围从审计鉴证业务拓展到非鉴证的管理咨询等业务。

3、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是中国注册会计师业务范围拓展的外在动力。

随着企业竞争的日趋激烈, 许多规模较大的企业业务重心发生了转移, 企业着重发展诸如研究与开发、企业战略设计和信息技术开发等核心业务, 而将其他部分业务分包给专业公司, 即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从企业角度看, 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管理咨询及其他服务也是企业重要的“外部资源”之一, 当企业购买“外部资源”的成本低于自己配备机构人员所需要的成本时, 企业就会倾向于从外部购买。因此许多企业将内部审计、财务管理甚至资本运作等业务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办理, 以削减企业的经营费用。

到20世纪90年代, 注册会计师传统的审计业务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 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收入出现了难以增长甚至下滑的局面。边际利润的日益减少迫使注册会计师不得不另辟蹊径, 拓展其业务范围。但注册会计师业务的纵向拓展 (即提高审计的有效性) 很难大幅度地增加其收益, 因此注册会计师业务范围的拓展更多地转向了横向, 即拓展到新的业务, 以开创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新空间。

4、中国注册会计师的自身优势成为其业务拓展的重要保证。

传统审计鉴证业务是高风险业务, 遭受诉讼的可能性极大。近年来, 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诉讼爆炸”就是最好的说明。如果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范围仅仅局限于审计业务, 无论对扩大事务所规模还是对于分散业务风险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 客观要求注册会计师行业拓展业务领域, 从审计鉴证业务拓展到风险低收益高的非鉴证的管理咨询等业务。

注册会计师在长期提供审计服务的过程中具备了一些自身优势, 这为注册会计师业务范围的拓展提供了可能。

(1) 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为其客观、公正的地开展业务提供了保证。不管注册会计师提供何种鉴证业务, 其目的都是增强信息的可信性, 因此注册会计师本身所具有的独立性使其客观、公正地对鉴证对象发表意见提供了可能。也正是因为独立性的存在, 才使得注册会计师提供的服务被社会公众所信赖。

(2) 注册会计师资格的取得有严格的限制条件, 为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能力提供了一定保证, 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其提供服务的质量。

(3) 注册会计师通过传统的审计服务与客户之间形成的良好关系, 使其易于获取新的服务机会, 也为其业务的拓展提供了途径。

“一站式”或“一步到位”式服务即由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从传统审计业务到管理咨询等多种服务的形式。管理咨询业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能给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受到企业的欢迎。过去的几年里, “一站式”或“一步到位”式服务日渐成为常规而非例外情况, 从而促使注册会计师业务范围的拓展。

参考文献

[1]杜兴强.注册会计师提供非审计服务的利与弊[J].审计理论与实践, 2010 (12)

[2]王可玲.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及监管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 2009 (2)

[3]唐华.独立性视角下的非审计服务探析[J].财会通讯, 2009 (8)

[4]沈利刚.对会计师事务所开展非审计业务的一些体会[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7 (3)

上一篇:《老人与海》小学生读书笔记下一篇:邮寄简历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