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学设计论文(精选12篇)
1.中学物理教学设计论文 篇一
课题:《第三章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方法》 课时:4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教学目标的概念、分类及其设计; 2.了解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和模式; 3.掌握教案和说案的组成和设计方法。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过程以及教案和说案的深入了解。
教学难点:掌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设计的方法,能够进行独立设计,会写教案和说案。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讲授法、练习法。讲授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节 教学目标与任务分析
一、教学目标分析 一)教育目标的概念
在教育界,人们常常使用四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术语,即“意图”(purpose)、“宗旨”(aims)、“目的”(goal)和“目标”(objectives)。
在这几个术语概念中,“意图”这一概念是总括性的,从抽象到具体,从宽泛到特定,涵括了“宗旨”、“目的”和“目标”的概念。二)教育目标与教学目标概念的比较
1、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的含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通常包括三方面 1)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 2)培养受教育者的总目标
3)各级各类学校、个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
2、教学目标
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标准,既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目标。教学目标的层次 : 课程目标 年级目标 单元目标 课时目标
三)教学目标的基本功能
1、导向功能
2、激励功能
3、标准功能
二、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1)传统分类
在课程与教学组织和设计中,长期以来占支配地位的主张是,把教学目标分为“事实、技能和态度”三个领域。许多新的目标分类理论都是由此发展起来的,其中有的直接渊源于此。
2)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
布卢姆等人受到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每一领域内,又细分为若干层次,这些层次具有阶梯关系,即较高层次目标包含且源自较低层次目标。3)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加涅主要从事学习心理学的研究,他认为并非所有的学习均相近,从而把学习区分为五种不同的学习结果。 态度(attitude) 动作技能(motor skills) 言语信息(verbal information) 智力技能(intellectual skills) 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4)布卢姆教育目标的新分类
(一)知识维度分类
1、事实性知识
2、概念性知识
3、程序性知识
4、元认知知识
三、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课程目标的设计 二)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
第二节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
1、制定教学目标
2、分析教学任务
3、选用教学方法
4、开展教学评价
二、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1、迪克-卡里系统设计模式
2、我国常用中学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第三节 教案与说案
一、教案
1、教案的组成部分 1)课题 2)教学目标
3)学习任务(重点与难点)4)课型 5)课时 6)器材 7)教学过程 8)小结
2、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在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2)课程标准(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要求 3)教科书的知识结构、教法设计和特色
3、学生分析
1)生理和心理特征 2)知识特征 3)班级特征
4、明确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1)明确设计理念
2)明确教学方式(如讲授、实验)3)组织教学资源
5、确定教学目标 1)构思教学目标 2)陈述教学目标
6、重点、难点教学设计 1)分析教学的重点、难点 2)突出教学重点的方法 3)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
7、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情境的创设 2)教学内容的结构
3)教学互动(师生问答)
8、作业设计
二、说案
说案,即说课稿。在说案中,教师不仅要说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还要说作出这样安排的理论依据,即说课不仅要说清教学中“做些什么”、“怎么做”,还要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具体说来,说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说教学目标,2、说教字内容,3、说教学方法,4、说学习方式,5、说教学程序,6、说板书设计以及其它需要说明的事项。
2.中学物理教学设计论文 篇二
一、在备教法的同时备学法
在备课时, 不但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而且要精心设计教法和学法。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抓住其特点, 在备知识、备教法的同时, 也要备学生的学法。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物理规律的发现与完善过程, 是人类运用创造性思维不断创新的过程, 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新方法是人类极其宝贵的财富。因此, 在教授物理规律时, 应重视物理规律发现过程的教学, 并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科学家勇于进取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促使学生能够积极思维, 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教授学法
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主要是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 自发掌握的。不过这样的学习方法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对学生来说差异很大。因此, 教师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 教会学生学习, 指导学生掌握合理、科学的学习方法。
1. 指导学生学会听课
听好课和会听课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在中学阶段, 学生获取物理知识, 主要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这一途径。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水平评价很多, 但是对自己如何掌握教师的授课内容却很少思考。至于对物理学科课堂教学有哪些特点, 授课教师的授课过程又有什么特点, 自己应如何抓住其特点适应其教学活动, 并能准确高效地获取知识和能力, 就更少有人研究了。究其原因, 就是学生不会听课, 抓不住教师授课的要领, 听课时主次不分, 目的不明确。作为中学物理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 要适时地向学生说明物理教学的特征, 对提高学生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2. 指导学生紧跟教师的授课思路
在教学活动中, 要善于结合教材设计疑问, 也可以由学生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讲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教师也要巧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调动学生积极思考, 并适时地引导、点拨学生。当发现学生有新思路、新方法时, 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有价值的思维方法。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又能增强学生学好物理学科的信心, 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在课外辅导中指点学法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除了课堂上的传授、示范外, 在课外的辅导中对学生的学法给予适时地指导和点拨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安排预习, 培养自学能力
对于刚开始学习物理学科的初中学生来说, 还没有预习的经验和习惯, 这就要求教师先根据教材内容, 提出预习提纲和一些提示性问题, 指导学生预习, 使学生逐步掌握物理学科预习的方法, 然后让学生独立进行。指导学生预习, 关键是要教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在预习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努力解决问题的习惯。
2. 指导学生重视理解记忆
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要求学生必须准确无误地牢记在心, 但是随着学生所学知识的增多, 如何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长期保持准确的记忆就成为每个教师和学生值得深思的问题。教学实践证明, 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加强作业辅导,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做物理作业, 可以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物理知识, 掌握相应的技能技巧, 培养和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首先, 老师应注重指导学生要认真阅读并理解题意;其次, 根据题中所给的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最后, 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并且要鼓励一题多解, 从中选取最佳的解题过程, 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中学物理教学初探 篇三
一、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基本条件,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融洽的课堂气氛,学生思维活跃,有兴趣学习。相反,呆板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很难参与到教学互动过程中。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和谐、民主、自由的教学环境,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对于学生不同于教材和教师的想法要及时回应,并且发现其中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和支持。教师要创设具有“人文”特色的课堂硬环境,其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物理课堂学习环境的优化。教师还要要营造“人性化”的课堂软环境。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式自主学习,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充满“人性”的精神环境。物理教师要摒弃传统教育观所一贯主张的“师道尊严”,重新定位师生角色,进行角色转换,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注意沟通师生情感,要特别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1.培养审美感受力
物理学不仅仅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它还处处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有着巨大的魅力。物理学知识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并且挖掘物理素材,并通过美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出物理科学美的特征,创设美的意境,使学生明确地或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激起学生对物理强烈的学习兴趣,点通学生领悟的那一点“灵犀”,依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感受,从而逐渐产生审美情趣和爱美意识。
2.提高审美鉴赏力
物理学家在探索自然界奥妙的过程中,始终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努力形成的物理理论,不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放射着美的光辉。简洁、对称、和谐是物理科学美的主要特征,各种物理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变复杂为简单,简洁而合理地概括了物质与运动的某种特性,体现出物理理论整体简洁美、方法简洁之美。时空对称、数学对称、抽象对称均能给人以对称美的体验,自由和谐、对应和谐、互利和谐、多样统一美无不体现在物理学科之中。
三、实施简约备课
所谓简约备课与课堂教学评价中的“简约”:一是将备课与课堂教学评价形成一个整体进行思考,不是制定出两个评价标准,而是运用一个标准对备课与上课进行评价。二是对教学活动的纵向发展(目标导控——导入设计——主要学习任务明确——主要学习活动展开——目标达成反馈)过程进行评价。摒弃求全责备型的评价标准,以宽容的态度对教师与学生。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而不是评出优劣。
备课与课堂教学的几个要素说明: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与归宿。教学目标要关注学生人的发展,而不仅是学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将进行调整,认为过程与方法不必单列,其实方法也是知识,即程序性知识,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路径。因此教学目标不用菜单式而用整合式。将非学习心理的学生意志品质、社会公德等内容融于教学过程中,且不必每课都有,要实事求是。目标不一定要课课陈述。2.导入设计,为学习任务的展开服务,为学习欲望产生服务的学习活动。3.主要学习任务指涉及学习重点难点的学习任务。4.主要学习活动指涉及学习重点难点的学习活动。5.教学目标达成反馈(即时性或延时性)是对学生关于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情况的了解。
对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评价都以这一流程为标准。该评价适用于教师的常规课的备课与课堂教学评价。教学活动全过程,学生与教师行为的相互整合性评价以双主体论作为评价的指导思想,评价时采用过程与结论并重原则,特别是评价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及质量。
四、教师要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两个基本特征。思维的概括性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事物的本质特征,思维的间接性是指通过一定的媒介,如工具、感性材料、知识经验等,来反映客观事物。思维的概括性和间接性极大地扩大了人们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使人有了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人类积累下来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靠思维创造的,思维是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鉴于思维的重要性,物理学科又是一门抽象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很重要。因此,我们要把握初中生的思维发的特点。
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从少年期开始已有可能初步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到高中阶段基本上可以掌握辩证思维。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初中生逻辑思维三种形式的发展呈迅速上升趋势。概念和演绎推理到初三已发展到占优势水平,归纳推理到初三发展到基本成熟水平。
总之,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科学的学科,对学生的培养发挥这重要作用。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面对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我深感责任的重大,在教学中要全用全新的理念审视教学,不断进行探索,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4.中学物理教学论文 篇四
摘要:在物理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出发,论述了如何在物理概念、规律和实验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及如何走出多媒体应用的误区。尤其是阐述了将多媒体课件合理运用于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实验复习中,能达到预期的教学和学习效果,让实验教学变的更灵活、更丰富。同时也探讨了应用多媒体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多媒体
形象化
课堂教学
实验教学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媒体是指传递信息的中介物,它具有传递、记录、存储和处理加工信息的功能,多媒体是指文字、声音、动画、图形、图像等各种媒体的组合,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一个系统且具有交互性。利用多媒体教学更能刺激学生的感官,在课堂上不断掀起小高潮。学生在思维不断的发展中,锻炼了意志,培养了对科学的热爱精神,并得到了“美”的感受,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乐园。
现在多媒体设备已进入了很多学校,多媒体教学也进入了普及阶段。利用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可以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地化解知识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但是,常规教学也有其特点和优点,也有多媒体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我们应如何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与常规教学的关系,现将几年来从事多媒体物理教学与常规教学整合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浅谈如下:
一、多媒体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学中的应用
在多媒体设备未进入课堂之前,我们很多教师都深刻的体会到:有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对学生来说确实很抽象,因此对我们的教学增大了难度,学生对这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在短时间内很难理解,同时教师也感到比较吃力,虽然教师想了很多办法,但教学效果却一般。如摩擦起电的教学,电流产生和导体导电教学,一些物理过程进行的太快或太慢问题的教学,一些微观或肉眼看不见的物理过程的教学,磁场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规律的教学等等。现在,我们有了多媒体设备,这给我们带来了施展教学技能的自由空间。对于上述问题,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我们教师自己要把物理概念和规律吃透,要善于去分析教材和挖掘教材,分析概念的讲解应如何自然地引入与得出,如何把概念和规律讲得形象、直观、易懂,特别是抽象的概念和规律。如果这步做得不够,即使有了最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有高超的多媒体技术,也不可能上出一堂优秀的、高质量的课来。
其次,尽可能想办法或创造条件把一些物理概念或规律用常规教学讲解好,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因为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自己对如何教好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的更深、更透。
最后,对于有些物理现象和规律,确实对学生来说太抽象难懂了,或在课堂上难于看见或根本看不见的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进行的太快的现象。此时恰到好处的借助多媒体,才能取到应有的效果。
如在进行日食、月食形成的教学中,课本上只是用一个平面图表示出来,不够形象,如果只通过平面图给学生讲解,学生学习的效果只是一般,还是有部分学生不理解怎么形成的环食,在什么地方能够看到环食或偏食?为了使教学效果更好,我用Flash软件把太阳、地球、月亮三者按天体中的坐标放好,使三者按实际情况运转起来,这样什么地方怎样形成什么现象就很明显直观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好。再如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学生不明白电荷怎么移动,如果做成动画如同水流,学生一看就很明白。
二、多媒体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实验科学,由于中学实验仪器和其他方面限制,有不少实验很难演示和观察,特别是一些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的物理现象,如果利用计算机模拟这些过程,辅助物理课堂教学,必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这样既可提高课堂效率、增大教学容量,又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因为计算机物理问题的形象模拟过程,可以起到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及理解物理规律,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充分利用其显示复杂图形和动画的能力。实验本来是以仪器为主要对象而进行的动手操作过程和实践过程。但在某些情况下,运用多媒体实验课件代替实际实验,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下面就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应用多媒体课件,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想法。
1、利用互动性强、仿真度高的课件,模拟完成一些不易实际操作或仪器短缺而无法操作的实验
在许多中学,本来就短缺的仪器设备很难跟上课程的改进和变化,再加上有些实验仪器十分落后,学生操作起来很不方便。所以在好多时候,面对一些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老师只能对照课本“纸上谈兵”,这就无法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设计、操作和分析和能力,从而失去了实验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意义。为了弥补中学实验教学中的不足,我从网上或利用Flash丰富的语言编程功能,下载或制作了互动性强、仿真度高的课件。上课时,让学生在电脑上分组或单独通过对课件的操作,模拟完成了一些不易实际操作或仪器短缺的实验,达到了和实际操作的实验一样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进行“探究物体运动快慢”的实验教学之前,本人考虑到实验室中没有电动小车,改为其它形式的实验又不好组织。于是我利用Flash制作了互动性、仿真性比较高,可以方便地进行模拟操作的“探究物体运动快慢”实验课件。课件的内容设计从情景问题提出、实验方案的设计和选择、小车运动的路程、时间的模拟测定、实验数据记录、分析和结论的得出等几方面,逐步引导推进实验进程。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在电脑上单独或分组利用课件对实验进行模拟操作。学生用课件模拟操作实验就如同玩电脑游戏一样,在既轻松又需要不断动脑思考的情况下,圆满的完成了这次实验探究教学任务,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课件对不易直接操作和不易观察的演示实验进行展示
在日常的演示实验教学中,总有些实验不易在教室中直接演示操作,有些实验即使可以演示操作,但可见度比较低,学生不易观察。更有一些演示实验,根本就没有仪器和药品进行实验演示。这时,我们不妨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下载一些演示实验的操作实录,然后通过自己的加工、组合,制成内容充实、互动性强的演示实验课件,由老师或学生通过运行课件来观察实验现象和操作规范,同样也可以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演示实验,如水和硫酸铜溶液的扩散实验,由于现象发生需要的时间太长,在课堂上不能直接观察到结果;热机工作原理、电磁继电器工作原理的演示,由于仪器小,观察部件细微动作的可见度比较低,演示效果也很不理想。鉴于此,本人通过网络下载、实况录制、Flash动画设计等手段,整理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实录和动画资料。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需要,对这些资料加工、组合,并补充了大量的描述性语言,组织了一个适合于课堂教学的演示实验资源库课件,供演示实验教学随时调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利用课件重现和重作实验,为实验的综合复习夯实基础
中考复习中,实验的复习是整体复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由于从初二到初三相隔时间比较长,好多演示实验的现象和分组实验的过程、情景学生都已淡忘。尤其是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对前面学习过的实验内容和操作技能,要么全部遗忘,要么将有些类似的实验内容和过程互相混淆。如果就这样进入全面的实验复习,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也只能是生吞活剥,模棱两可。因此,中考实验的复习,单纯通过老师的讲授和学生作业练习,很难达到预期的复习效果。所以复习过程中,对演示实验的现象的重现和分组实验的重作就有一定的必要性。但由于复习时间紧张,对演示实验现象的重现和分组实验的重作,实际上又不可能。这时,运用前面提到的互动性强,仿真性高的模拟分组实验课件和演示实验资源库课件,就可以由老师或学生在课堂内外,利用课件集中讲解、自学或模拟操作实验,这就使学生能既快速又方便的熟悉和掌握以前学过的演示实验的现象和分组实验的过程和方法,对进一步的深层次、高难度的实验复习和分析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为老师的实验复习教学和学生自主的实验复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例如:为了巩固和复习从初二到初三的演示实验,本人将主要的演示实验实录或动画资料,通过整理、组合,并根据中考实验题型的形式和要求,针对每个演示实验都从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和结论的得出等几个方面设计相关的问题,然后利用Po werpoint、Flash制成演示实验浏览课件。利用这一课件组织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上机自学两种方式,让学生一边观察或操作实验,一边完成实验问题解答,进而巩固和掌握了这些演示实验。
又如:在复习“密度测定实验”、“机械效率测定实验”、“测定电阻和功率实验”等分组实验之前,本人下载和自制了“密度测定实验”、“机械效率测定实验”、“测定电阻和功率实验”等可以进行模拟操作的实验课件,并将这些课件放在学生机或校园网站上。在复习时,我组织学生利用微机课和课外时间,在电脑上通过课件对这几个实验进行模拟操作。经过这样的模拟实验,使学生熟悉和掌握了实验的操作要令、注意事项、过程、原理、原理图等问题,巩固了这几个分组实验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为下一步将要开展的综合性实验复习打好了基础。
三.在物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那么,如何用多媒体来整合常规的课堂和实验教学呢?我觉得对物理实际教学,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在实验教学中哪些实验是需要用多媒体来展示或模拟?
以下这些情形觉得用多媒体展示或动画演示效果会较好:
①抽象的物理问题,如通电线圈中磁场的模拟,飞机的升降力原理的动画模拟等等,这样可把物理问题变抽象为形象。
②微观物理问题,如原子结构,摩擦起电模拟等等,这样可把物理问题变微观为宏观,既形象又直观。
③太快的动态物理过程(包括肉眼可见或不可见的物理过程),这些问题往往不方便定格研究,如研究分子热运动的模拟等等。
④太慢的动态物理过程,利用动画可加快物理过程的进行,如扩散运动中的硫酸铜和水的扩散等。
⑤图象复杂的教学内容,如电学、光学课时画图例,而采用多媒体显示图象的功能,这可使本应花好几分钟的内容可在几秒钟内显示于学生眼前。
⑥实物展示不方便,实验仪器的原理介绍和某些不能做的实验,如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把它们做成相应的动画加以放大,这样可很方便地面对全体学生讲解,所有学生都看得非常清楚;再如托里拆利实验,由于水银有毒没法让学生操作,通过多媒体演示就会很形象。实践表明,这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它们的原理及其读数方法。
2.如何处理多媒体模拟课件与实物演示的关系?
利用多媒体,可把图象、动画和声音,动、静结合的物理过程直观的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置身于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中,使有些乏味、枯燥、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直观、主动鲜明。那么,是不是实物实验就显得不那么重要或不必要了呢?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教学中,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绪相互感染掀起高潮,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良好的教学效果及对学生心理产生的正面效应,是任何形式的电子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切忌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教师机位置,单纯地操纵机器。应携带随身麦克风、电子教鞭,适当走动,尽量用身体语言来提示、交流教学信息,调动课堂气氛,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教学网络只是你手中的一种教学工具,我们应该利用心理学,现代教育学的原理,在教学活动中,融合体现个性风格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使教学生动活泼,富有特色。初用多媒体教学时,有的老师总是把新授课都设计成完整的多媒体课件,并去追求一种外表的华丽以及绞尽脑汁地如何把自己的课件做成更形象,更动感的效果,投影仪和实物展台也想尽办法要用上去,觉得这样做才是多媒体教学,并且把一些本来用真实实验很好说明物理概念或规律的实验也做成了动画,取而代之了真实的物理实验,甚至把习题课的每一道题目和解答都做成了幻灯片等等。时间长了后才发现这是多媒体教学的误区,成了一种多媒体教学中的“满堂灌”。通过调查表明,90%以上的学生开始对此只是有种新鲜感,时间长了根本不欢迎这种教学,甚至有些学生对这种多媒体教学产生一种厌烦感。因为这样做,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究问题。
我们知道,虽然多媒体可模拟任何物理实验,但这必竟是模拟实验,物理情景也是模拟的,模拟成分和现实有差距。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结果必须由真实实验来验证,因此在计算机模拟演示过程中,教师辅于真实的物理实验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通过实物演示实验,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实验技能。因此实验尽可能用实物来演示,有必要的话,再辅于模拟实验进行逐步研究,这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手段,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它都不可能完全代替全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但是,只要合理运用多媒体实验课件,可以代替完成部分实验教学和学习任务,并能达到较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让实验教学变的更灵活、更丰富。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并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将不仅是促进教学手段的变革,同时还必将促进关于教材的观念与形式、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进而促进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改革与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初中物理在线--陇东中学
5.中学物理教学原则 篇五
教学原则是人们为了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根据教育方针、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不同,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而教学原则是人为规定的,从这一点看,教学原则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教学原则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如果教学原则正确的反映了教学规律且符合教学实际,它就会对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亦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正确运用教学原则,不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原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随着教育发展和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学原则也会不断完善。
物理学科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物理新课程也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新课程对物理教学的要求和物理教学过程的规律性,结合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学习物理的认知特点,参照国内专家的研究成果,我们提出以下五条物理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教育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物理教学中,必须坚持教学的科学性。强调教学的科学性,最基本的就是向学生传授的物理知识是准确无误的,即教学生规范物理实验操作,向学生准确地描述物理现象,正确讲授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定理、物理原理、物理例题和习题等。
坚持物理教学的科学性,要求教师科学的实施教学。一方面,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地运用物理语言,对物理学内容表述正确、表达准确。例如,讲光的反射定律时,不能把“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讲物质的比热容时不能把“物质的比热容”说成“物体的比热容”;讲质量时,不能把“物质的量”说成是“物体的量”;讲物体的受力分析时,不能把“物体所受的力”说成“物质所受的力”等。另一方面,要求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和课程标准要求,科学地把握和处理教学内容,在中学阶段,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有些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在教材中的呈现是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针对这些内容要正确处理教材,教师既要做到讲准确、讲清楚,又不要一次把某一个问题讲深、讲透、讲全。例如,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中都涉及“力”的内容,但二者对“力”的内容要求层次是完全不同的;在高中物理讲“重力”时,只讲到地球上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至于重力的进一步分析,在此阶段就不要再加深了。
坚持物理教学的科学性,除了教给学生科学准确的物理知识之外,还要教给学生物理学研究方法,分析、处理、解决物理问题的正确方法以及科学的学习物理学的方法,引导并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基本结构。
教学具有教育性是由教学规律决定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教书和育人始终是不可分离的,物理教学也不例外。这就决定了在物理教学中必须强调和重视教学的教育性,把教育性渗透到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物理教学的教育性主要表现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如结合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节约能源、保护水资源、保护自然等环境意识,结合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精神,使学生相信科学、热爱科学、学习科学、追求科学,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能的转化与守恒等基本观点,使学生能够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结合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形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的品德以及把科学服务于人类的高尚情操。
教学是涉及教师和学生的人的活动。人是富有感情的,教学过程中除了人的认知因素之外,还涉及人的情感领域的诸多因素,情感因素在教学中同样起重要作用,人们常说的“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就是对情感作用认识的一个例证。既然情感在教学中起重要作用。那么,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不能只讲教学的科学性,教学还必须讲究教学的艺术性。所谓教学的艺术性,实质上是指教师创造性地应用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达到育人的目的,把科学性和教育性巧妙结合的方式和手段。
教学的科学性、教育性和艺术性三者相辅相成,构成统一的整体。物理教学过程中,三者从理念上是可分的,但在教学实践中相互融合,构成统一的有机体。其中科学性是根本、是基础,教育性渗透在科学性的教学之中,艺术性表现在科学性与教育性完美结合,使教学达到最优化,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方面。
二、突出物理学科特点,注重观察实验的原则。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与本学科的特点有关,物理教学也不例外。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习物理首先要认识物理现象和物理事实,建立相关的感性认识,而实现这种认识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观察和实验,这也是提出在物理教学中,注重观察实验的重要依据。
根据物理学科特点,提出突出观察实验对中学物理教学具有重要作用。首先,突出观察实验有利于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物理的环境,使学生形成对物理学的感性认识。这一点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其次,实验具有直观、形象和可操作性等特点,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突出观察实验,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动机和兴趣,这一点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第三,实验既是物理学的基础,又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因此,突出观察实验有利于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方法教育;第四,从一定意义讲,物理实验是物理学中的事实材料,要成功进行物理实验,就必须具备科学的态度,尊重客观事实。因此,突出观察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第五,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实验并不是仅仅简单的动手操作,真正的实验离不开思维的参与和物理理论的指导,也只有在积极的思维参与和正确理论指导下,实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水平实验。这就提醒我们,一方面,突出观察实验,有利于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手脑并用、理论联系实际;另一方面,突出观察实验,绝不能轻视理论对实验的指导作用和实验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注重物理思想方法教育的原则
物理学在其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中,形成了物理学思想和方法体系,与具体物理知识相比,物理学的思想方法更重要,它们具有更基本的基础性和更普遍的适应性,对发挥物理教学的育人功能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教物理知识的教学是不够的、完整的物理教学必须包括对学生进行物理学思想和物理学方法教育。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学习物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感性认识是基础,但是,如果只停留在物理事实材料的感性认识阶段,不可能达到对物理学的真正认识。因为对于感觉到的物理事实并不一定能够真正理解它;只有对物理现象、物理事实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理解了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例如,只有观察和实验,人们不可能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认识,而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才可能更加深刻地感觉到力与运动的关系、惯性等。要对物理现象和物理事实真正的深刻理解,就必须在教学中使学生形成物理学思想、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从物理学内容的角度分析,物理学内容至少包括用文字、公式、图表等多种方式表示的物理知识以及蕴含在知识中的物理学思想方法,物理知识是物理学思想方法的具体表现,物理学思想方法是产生和形成物理知识的源泉,二者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且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对物理学乃至全部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更为深刻的影响。由此可见,进行物理学思想方法教育应该也必须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就中学物理教学而言,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重要的课程目标,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是重要的课程理念,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习内容,又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上述课程目标的实现及课程内容的实施都和物理学的思想方法教育密切相关。只有把物理学思想方法与物理知识融为一体实施教学,学生才可能学到有血有肉的物理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可见,物理学思想和物理学方法的教育不仅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而且只有进行了物理学思想和物理方法的教育,才可能完成中学物理的教学任务。
四、注重科学探究的原则
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物理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部分,不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包含的一般要素,而且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作出了比较详细的说明,除此之外,物理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部分,用较大篇幅对科学探究的实施进行了详细说明。由这些不难看出科学探究在物理课程中的地位。
传统的物理课程(指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以前的物理课程)基本上是学科中心取向的,主要关注物理知识,很少甚至没有涉及科学家研究中的科学探究过程。在这种课程体系下,教学重点关注知识的传授,加之受应试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物理教学主要用课堂讲授的单一教学方式,学生基本上用被动的接受方式学习。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方式,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目标、物理课程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这既是一个突破,也是物理新课程的亮点之一。
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首先,有利于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与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其次,由于科学探究没有固定的模式,在实施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更有利于发挥其特长、潜能和创造性,从这一点看,科学探究的引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及创新精神和能力;第三,科学探究要求学生亲自实践,实践中能使学生获得多种体验,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可见,在实施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养成科学态度,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可见,科学探究不仅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它在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实施,对完成物理教学任务,实现物理课程目标不仅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我们提出,在物理教学中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原则的主要原因。
五、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的原则
物理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有极为密切和广泛的联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接触到物理问题,且有大量的物理问题不仅与中学物理密切相关,而且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例如,为什么高大的桥要造很长的引桥,为什么铁路的弯道外轨要高于内轨,为什么游乐场的过山车可以底朝上在圆形轨道上运行,游客却不会掉来……,等等。面对上述问题学生必然想解开疑团,求得问题的答案,从而产生一种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动力。如果在相关物理知识的教学中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用学到的物理知识解开生活中与物理有关的疑问。那么,随着学生疑团的解开,不但使学生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同时还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有用,体会物理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消除学生对物理学的神秘感,激发其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搞好物理教学,一定要坚持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的原则。
6.中学物理教学设计复习题 篇六
第一部分:简答题(续)
1.简要说明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区别
2.简要说明行为教学目的四个要素
3.举例说明物理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
4.简要说明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的发展功能
5.简要说明中学物理教学过程设计要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主旨的三维目标
6.简要说明中学物理教学过程设计要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
7.简要说明中学物理教学评价的含义
8.简要说明中学物理教学传统评价观和发展性评价观在评价功能方面的区别
9.举例说明物理概念同化的含义
10.举例说明物理习题教学具有巩固和理解知识的功能
11.举例说明物理复习课的作用
7.中学物理教学设计论文 篇七
身处一线的教学多年,从当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走到现在,思考现实物理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困难:教师物理的教和学生物理的学一直难以融洽,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不合拍的现象,学习缺少主动性,更多的是被动的学,厌学、以至于弃学的现象屡见不鲜。反思物理的教育教学的这种现象,我们不禁要问:物理教育怎么了?
一、“功利化”的物理教学出了问题:学习物理就是为了中考、高考
无论中考,高考,物理都是必修、必考的重要学科,对于学生的意义不言而喻!但对于物理之难,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记忆犹新。无论是力学,电学,磁学等等,其知识点之多、理解之晦涩,逻辑之严谨,现象之抽象,在中学的所有学科中难出其右。于是有些物理老师讲题、讲题、还是讲题,学生不断的做题、做题、还是做题,仿佛物理就是“题”。不可否认,物理知识的掌握,必要的训练是必不可少,同样也是物理成绩提高的关键!但是物理教育难道只剩“枯燥无味的讲题”“,枯燥无味的做题”吗?更不用期望学生会对这种枯燥无味的重复趋之若鹜了,也许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强迫自己学习,也会在考试之后弃之如敝履!这不得不说是物理教育的悲哀!
二、物理是什么呢
有人说:物理学是一种野心,一种什么都想理解的渴望。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一个事物的时候,我们渴望知道它的基本结构、了解它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进而能够很好的利用这些规律,为我们服务。物理不仅限于其自身的公式,符号,同时也是方法论、哲学、逻辑学、数学的高度集中和体现。物理的教学价值不仅仅在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同时体现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
三、物理教育应该交给学生什么呢
物理教育应该交给学生什么?初中物理教学标准对此明确指出:物理教育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简单点理解:物理有用!掌握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人对社会有大用,所以学生要学习物理。但对于物理教师而言:绝对不是仅仅教会学生会做某些题目,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用物理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物理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极端一点说,老师甚至可以教不会学生做一些题目,但是必须教学生用物理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也许学生最终解决不了某个物理问题——某个问题的解决受到很多客观基础因素的影响)。也许多年以后,学生可能不再学习物理,不再会做物理题,但是,学生没有忘记物理,因为他在一直在用物理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
四、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怎么办
1.抛开学生的差异,把功夫做到诗外
考虑到各个班级内学生的差异很大,层次分化很明显,若要教会学生理解物理思想学会用物理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要想让每个学生听懂、搞懂,这的确是很困难的,甚至极端点说是“刁难”一线教师。但这难道真的一点可行性都没有吗?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对于一线教师的难是深有体会!教会学生难,管理学生难,各种考核难,职称评定难!但作为一个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过来人,教师应该能够体会: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又何尝不艰辛?看到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迷茫的眼神我们能视若罔闻吗?难道他们就一点学习物理的希望都没有?是物理抛弃了他们?物理对于他们就是天空中无法触及的云朵吗?我想应该不是,无论多复杂的物理原理、方法和规律总有它简单的思想实质,总可以通过简单现象、方法展现出来。例如:电流作为一个看不见摸不到的抽象客观存在,我们可以通过水流这样简单而又常见的生活现象进行类比;磁场这个看不见摸不到的抽象的客观存在,我们可以通过玻璃板上的铁屑不同形状的分布进行描述;如此等等。正如老子所言:大道至简。因此撇开学生的差异传授学生物理思想和物理思维方式应该是完全可行的,但需要教师把功夫做到诗外,使天空中的云朵化成滋润万物的雨水。
2.让物理走进生活,让学生感受物理的有趣。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物理,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物理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就会对物理消除畏惧感、神秘感,进而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3.让物理回归生活,使学生感受物理的有用
从生活中获取的经验,学生感受比较深。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用学到的物理规律,去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把物理规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联起来。这样即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规律的理解,又会使学生觉得物理知识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的浓厚兴趣,同时通过通过这样的实践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4.在感受物理的有趣、有用的同时,感受物理的“说理”
教学关注了生活走进物理、物理回归于生活。只是怎么把这种“理”表达出来呢?“理”最终是要说出来、写出来的,这是物理考试规范要求的必须。这是教师教学的技巧,更是学生自我提升的难点。尽管许多专家提出:教师要更新教学形式;教师要更新教学语言、素材;教师要更新教学手段、教学技术。诚然,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说理能力的的培养,但是,物理的说理难度贯穿于段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教师要想带领学生走“捷径”是不行的!况且这捷径也是没有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知识建构的规律,说理就是“模仿-犯错-重复-掌握”这个渐进渐变的过程。
实际教学中,老师学生都好走直路,走捷径,这是人之常态,这样做短时期是有效的,但是我们应该尊重规律,尊重学生在学习上多走出的稚拙“弯路”,这弯路多出了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体验。多一些切身的体验,让路在他们的心中延长,从终身学习的角度看,学生会从“物理有用”发展成“物理我会用”的质的飞跃。
摘要:教师要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体会物理的社会价值,从生活中去感悟物理蕴含的思想。物理的教育教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能陶冶学习者的情操,还有利于改善学习者的思想方式以及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回归生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趣、有用。
8.浅析中学物理兴趣教学 篇八
【关键词】物理教学;兴趣教学;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中学物理的教学手段之一,要使学生学好物理这一学科,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物理知识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所以,物理教学应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对物理操作兴趣浓的特点,切实落实教材安排的科学探究实验,使学生经历物理规律的再创造活动,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从兴趣中提高。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育者,必须深刻明白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才是最佳的教育模式,让学习充满兴趣,才会使学习动力源源不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效率才能提高。本文笔者根据教学经验,对初中物理兴趣教学作简要探讨。
一、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用丰富的教学内容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巧设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意识,我往往从他们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抓住学生情绪高昂的有利时机,根据教材所讲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牛顿第一定律》一节时,我给同学们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吹牛大王历险记》中的主人公说过,如果让他乘坐一个热气球升上天空,他则利用地球自转,免费到世界各地旅游。同学们,你们认为他是在吹牛吗?这时学生的兴趣已经高涨起来了,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又如在学习《机械能及其转化》一节时,我给大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在教室的天花板上挂上一个铁球,将铁球拉至一学生头顶处,在学生抬头观看之时,将铁球松开,摆回来的球却没有碰到该生的头。这样的惊险场面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这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用“形而上学”来形容传统教育虽然不够贴切,但它确实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研究问题成为教师的专利,回答问题则变成学生的责任,学生完全失去了主导地位。而一些教师尝试采用“启发式”教学,但由于无法摆脱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最终“启发式”变成了“半注入式”。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后,最实质的改变就是确立了学生的主导地位,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同时,曾被人们忽略的“兴趣教学”被提上日程,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不断反思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学生由学“被动”向“主动”的转变的根本在于教师的引导。
教师的态度、行为往往是学生的态度、行为先导,为了影响学生向良性发展,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首先,积极配合新课程的实施,认真学习新课程精神及其具体要求,快速转变自己的理念。其次,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结构,以此为基点充实自己的教学理论。再次,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初中物理教材虽是权威学者所编,但里面一些观点仍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完全可以去开拓,发展。物理与生活十分贴近,教师可以对一时无法理解的问题质疑,从而培养自己对知识和生活的兴趣,并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什么样的老师教什么样的学生”,虽然这句话有些主观,但并非全无道理。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物理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1)做有趣味性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趣的演示实验,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还可以是学生通过观察物理现象,分析、概括、推理、总结、把握物理概念、规律,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大气的压强”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拿一个透明的装满水的玻璃杯,盖上硬纸片,先问学生,若将之倒置过来,并放开压住纸片的手,水会洒出来吗?纸片会掉下来吗?然后在实际演示,这样学生会感到很惊奇,追问为什么水不会洒下?教师这时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得出大气压强的存在,学生豁然开朗。
(2)举熟悉的例子激趣。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比较熟悉的例子,不仅能使实践与知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又能使书本知识更现实化,从而促进学生由视而不知到视而求知的转化。例如:我上“惯性现象”这一节课时,我举例当你乘坐汽车的时候,汽车突然发动时,你会怎样?当司机急刹车的时候,你又会怎么样?这是学生经常碰到的惯性现象,却说不出其中的道理,学生自然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追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3)利用小制作来激趣。课前准备好一些简易的,能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小制作,是充实教学内容的体现,又是补充物理知识的说明不够充分的保障,因此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多动脑、寻求多途径,勇于发明创造的兴趣。如上“光的直线传播”一节,完成光的直线传播部分内容后,教师可出示制作的针孔照相机:两个可套在一起的硬纸筒,外筒前可蒙一片黑纸,纸上穿一个小孔,内筒一端蒙上半透明的塑料薄膜,让小孔对着教室外的明亮物体,就会在塑料薄膜上形成室外物体倒立的像,前后拉动内筒,便能看到大小明亮程度变化的像,激发了学生追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能用光直线传播解释吗?学生便活跃起来了。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查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在教学“物体的浮沉条件”时,我首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学生讨论“鸡蛋放入水里是沉入水底还是浮出水面”这个问题,学生讨论得很热烈,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整个课堂气氛浓厚。为了得到这个问题的结果,我利用多媒体实物展台做演示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实验过程如下:把一只生鸡蛋投入水杯中,鸡蛋沉入水底;再把这只鸡蛋投入到浓盐水中,鸡蛋却浮在了水面上。通过投影仪,学生在大屏幕上真切地看到了实验的过程与结果,都感到异常惊奇与兴奋,原来鸡蛋在不同性质的水里有不同的反应,真是超乎自己的想象。演示实验营造出了学生参与探究的热烈气氛,借此机会,我引导学生用橡皮泥、塑料小球、金属球、水、盐、弹簧秤等器材自己动手做实验,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在如此热烈气氛的感染下,每个学生都大胆参与,自主思考,分组讨论物体浮沉的原因并思考存在的内在关系,当学生感到困惑时,教师要适时给予引导,也可以通过播放实验录像加深学生印象,引导学生探究并揭开谜底,使学生完成猜想—观察—思考—探究—收获的思维过程,为自己的探究结果被老师、同学认可而倍感自豪。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使问题更加直观、易懂,学生兴趣浓厚,学习气氛活跃,形成了师生互动的学习高潮,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提高了学习效率。
9.中学物理创新实验课程设计 篇九
(一)课标要求
热机做功冲程既是初中物理教材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材力求通过以图片和模型的形式让学生理解热机做功冲程中的能量转化问题,以及一个冲程所对应的曲轴转动周数。让学生通过对热机做功冲程的学习,对生活中各种热机进行理解。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1、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在讲解内燃机时,通常是用内燃机图片或内燃机模型来演示热机做功的现象和说明原理。这样演示比较抽象,不直观,学生不好理解热机做功的原理。
2、图片和模型不能准确反映一个冲程所对应的曲轴转动周数,而这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考点,也是难点。
(三)实验创新之处
1.用自制爆燃器引入能量转化。
2.用酒精(或汽油)在钢化玻璃筒中燃烧并爆炸,模拟热机做功冲程。
3.用透明玻璃筒做汽缸学生能直接观察到酒精(或汽油)在玻璃筒中爆炸并推动活塞运动: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4.曲轴正反两面分别为红色和白色,实验完成后通过颜色变化直观反映一个冲程所对应曲轴转动周数。
(四)实验器材
自制爆燃器一套,自制热机做功演示器一套(直筒透明钢化玻璃水杯一个、10号胶塞一个、电火花点火器一个、活塞、连杆、曲轴、轴承一套、主板及底座支架一套、酒精少许和喷雾。
(五)实验装置图
实验装置如图1、2所示。
图1为自制爆燃器:①橡胶塞②针筒③橡胶塞④细线⑤电火花点火器。
图2为自制热机做功演示器:①电火花点火器②橡胶塞③汽缸(钢化玻璃筒)④活塞⑤连杆⑥轴承⑦曲轴 ⑧主板及底座支架。
(六)实验原理
1.燃料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2.热机做功冲程: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3.一个冲程对应曲轴转动半周。
(七)实验步骤
1.用爆燃器演示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实验。
(1)往爆燃器筒内(针筒)喷洒适量酒精。
(2)塞上橡胶塞并轻轻晃动几下。
(3)按动电火花点火器开关,观察酒精在针筒内爆炸并推射出橡胶塞。
2.用热机做功演示器演示热机做功实验。
(1)观察器材,记录曲轴颜色。
(2)往钢化玻璃筒内喷洒适量酒精。
(3)塞上带电火花点火器的橡胶塞,按动电火花点火器开关。
(4)观察酒精在玻璃筒内爆炸推动活塞做功,通过连杆带动曲轴转动。
(5)记录此时曲轴颜色。
(八)实验效果
1.酒精的燃烧并爆炸,能通过透明玻璃筒直接观察到,并且伴有爆炸声。
2.橡胶塞和活塞的运动直观呈现,准确反映能量转化过程。
3.通过曲轴颜色变化,准确得出一个冲程所对应曲轴转动周数。
(九)反思与拓展
1.虽然用喷雾器喷出酒精,能加快酒精挥发填满玻璃筒,但仍然会受室内温度影响(如果在温度较低的冬天进行实验,最好配备一只电吹风)。
2.加上两个小车轮,能直接模拟汽车气缸推动汽车运动。
3.在玻璃筒壁加上温度计,通过温度计示数上升来反映热量的散失,从而解释热机效率总小于1的原因。
二、斜面上物体力的分解实验创新(该项目荣获四川省中小学实验教学优秀案例展评二等奖)
(一)背景和基本思路
斜面上物体力的分解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实际教学中,“斜面上物体力的分解实验”只是从理论层面对力的分解实验进行研究,学生不好理解。因该实验的特殊性,不便于制作传统教具来演示,我们就考虑利用数字化实验器材:传感器、采集器、数字显示装置和L型斜面制作一套实验器材,
将不可见的实验现象展现出来,方便我们对力的分解进行研究。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与深圳申议实业公司共同开发了“斜面上物体力的分解探究器”。
(二)实物结构图
(三)实验演示方法
1.将该装置底坐垂直于桌面,打开左侧数字测力计开关,用一段细线将重物(金属圈)悬挂在左侧力传感器的探头上,测出重物(金属圈)的重力。2、将该装置水平放置于桌面上,打开两个数字测力计开关,按回零键,再将重物(金属圈)放置在两个力传感器的探头上,
可测出正压力和下滑力的大小。3、调节斜面的角度,测出的正压力和下滑力的大小随之改变,通过角度值、正压力和下滑力的大小值以及重物(金属圈)的重力值,经过计算后,可以充分说明力的分解实验现象,也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定则。
三、溶液导电实验的改进与创新(该项目荣获成都市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操作技能大赛创新实验二等奖)
(一)背景和基本思路
初中化学中的溶液导电性实验,一是为了帮助初中学生认识酸、碱、盐的组成特点,理解酸、碱之间的反应实质;二是为高中学习离子反应奠定基础。初中化学中对溶液导电性实验要求不高,不需要对溶液导电性强、弱进行分辨,即只需分辨出溶液导电与否。初中化学实验中所使用的溶液导电实验装置,没有统一成套的、标准化的实验仪器。
做该实验,一般采取两种方式:1、就地取材,自制一套溶液导电性实验装置,采用220V交流电和相对应的60W白炽灯泡(实验按如下图所示的原理进行);2、按照现行教材实验方式,采用学生电源、小灯泡(或LED灯)、小灯座、导线、开关和烧杯等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如图1所示)。这两种实验方式都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种实验方式实验操作时安全性能较差,仪器体积较大,携带不方便,药品用量也相对较多。第二种实验方式也存在仪器体积较大、较多,组装器材麻烦等问题。
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我们从微型、简单、高效、安全和环保等方面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与创新。
(二)改进和创新方式
购买电子元器件和辅材,自制一个小型溶液导电实验检测器,方便我们快速检测溶液是否导电(绿灯亮,溶液不导电;红灯亮,溶液导电)。图2为溶液导电实验检测器实物照片。
该溶液导电性实验检测器内有电子电路、三节七号电池作电源,外有红色、绿色高亮度LED灯各一个,按键开关一个以及两个电极。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
1.用50ml烧杯准备好蒸馏水、乙醇、盐酸、氢氧化钠等溶液。2、按下检测器按键开关,绿灯亮,表明此时两个电极不导通(如图3所示)。3、将检测器两个电极插入装有蒸馏水或乙醇的烧杯里(如图4所示),按下检测器按键开关,绿灯亮,表明蒸馏水或乙醇溶液不导电。4、将检测器两个电极用金属丝短接,
红灯亮,表明此时两个电极导通。5、将检测器两个电极插入装有盐酸、氢氧化钠的烧杯里(如图5所示),按下检测器按键开关,红灯亮,表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导电。
注意:在做下一实验步骤前,需用洗瓶冲洗两个电极,并用棉球将两个电极擦干。实验完毕后,也需冲洗两个电极,并用棉球将两个电极擦干,取下电池,以便保存。
(四)特点
改进后,实验操作安全性能大幅度提高。使用三节七号电池作电源,没有人触电的危险;仪器微型化,携带方便;药品用量也相对较少,节约了成本;采用高亮度LED灯展示,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后排学生仍可清淅看见实验现象);电极采用铜质材料,表面度镍,有很好的耐腐蚀性;该检测器既可做教师演示实验,
10.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篇十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对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对物理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有着重要的作用。本学期我们对实验进行了探究性的研究。
一、传统的教师备课写教案与现代教学设计的比较
教学设计是现代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中介与桥梁,与教学改革相伴产生和发展,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过程为对象,为教学实践提供一种策略、实施方案、或操作规程,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传统的教师备课,是以教案为标志的,教案的编制又按照统一的模式突出“三备三写”,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和写“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始终捍卫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观念,守着自己的传统经验不敢放手,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想,认为“我都给你讲了多次,你还不懂?”学生的知识是教师给予的,教师传授多少知识信息,学生就应该获得多少知识信息,完全忽视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自主建构,没有意义的建构,不是有效的教学,有的学校更是将教案统一标准或模式,要求同年级同学科任课教师之间,要统一计划、统一内容、统一目的、统一方法、统一评价等,更是把教学活动的主体一一学生放到了脑后,作为一种没有生命的知识容器,完全失缺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的足够关注。
二、倡导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指导教学实践的一门教育实用技术,是联系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其中,教学目标设计又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一环,课堂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活动将要预期达到的结果,对教学活动起着导向、激励、调节、检测、评价的作用,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只有确定了科学、合理、良好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才有意义,实现有效的教学才会成为可能。
三、由教学目标向学习目标转变
要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一方面需要广大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精心设计出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以学期为时间单位,以一册教材为内容单位,教师精心设计、制定的,教学目标要细化到每个单儿、每节课,它既包含知识与能力,也包含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每个学校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在教研组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制定出本学校、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在统一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特长以及学生的情况,将教学目标更加细化为教学目标的落实打下基础,在制定学期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防止不顾学生情况的“闭门造车”现象,也要防止片面强调教学个性而由教师随意制定教学目标的“各自为政”的倾向。另一方面,应该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而制定的、让学生通过学习达到的结果或发生的变化。在过去,教学目的只有教师自己知道,教学、评估等主动权都操持在教师的手中,现在的教学目标制定出来后,也不能只有教师知道,如果教学目标只停留在教师的备课本上,只有教师知道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而学生本身处于盲目的状态,学生就不能够知道自己应该通过学习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就无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只有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让学生切切实实明确自己应该达到哪些要求,学生才会掌握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权,教师应该给学生讲明学习目标的重要作用,对学生进行指导、跟踪调查访谈,进行个案研究,督促学生学会利用学习目标,检查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使他们真正步入自主学习的轨道。
11.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篇十一
关键词:物理模型;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211-01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的自然科学。而所有的自然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这种事物之间复杂的相互联系,一方面反映了必然联系的规律性,同时又存在着许多偶然性,使我们的研究产生了复杂性。物理模型是在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能具体、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主流。
一、物理模型在教学中的作用
建立和正确使用物理模型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例如,我们在运动学中建立了“质点”模型,学生对这一模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理解,为以后学习质点的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物体的平动和转动,以及电学中的“点电荷”模型、光学中的“点光源”模型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学习这些新知识时容易理解和接受。
建立和正确使用物理模型有利于学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明了化,使抽象的物理问题更直观、具体、形象、鲜明,突出了事物间的主要矛盾。
建立和正确使用物理模型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解题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把复杂隐含的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中学物理中常见的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是物理思想的产物,是科学地进行物理思维并从事物理研究的一种方法。就中学物理中常见的物理模型,可归纳如下:
1、物理对象模型化。物理中的某些客观实体,如质点,舍去物体的形状、大小、转动等性能,突出它所处的位置和质量的特性,用一有质量的点来描绘,这是对实际物体的简化。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可以忽略,也能當作质点来处理。类似质点的客观实体还有刚体、点电荷、薄透镜、弹簧振子、单摆、理想气体、理想电流表、理想电压表等等。
2、物体所处的条件模型化。当研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时,因粒子所受的重力远小于电场力,可以舍去重力的作用,使问题得到简化。力学中的光滑面;热学中的绝热容器、电学中的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等等,都是把物体所处的条件理想化了。
3、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的模型化。例如,力学中的自由落体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简谐运动、弹性碰撞;电学中的稳恒电流、等幅振荡;热学中的等温变化、等容变化、等压变化等等都是物理过程和物理状态的模型化。
4、理想化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根据逻辑推理法则,对过程进一步分析、推理,找出其规律。例如,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为牛顿第一定律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5、物理中的数学模型。客观世界的一切规律原则上都可以在数学中找到它们的表现形式。在建造物理模型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建造表现物理状态及物理过程规律的数学模型。当然,由于物理模型是客观实体的一种近似,以物理模型为描述对象的数学模型,也只能是客观实体的近似的定量描述。例如,单摆作简谐运动时,为什么要求摆角小于10度?这是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形下,单摆的回复力才近似与位移成正比,才满足简谐运动的条件。
三、物理模型在教学中的运用
1、建立模型概念,理解概念实质。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是抽象的、理性的。要想使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有深刻的反映,必须将它与人脑中已有的事物联系起来,使之形象化、具体化。物理模型大都是以理想化模型为对象建立起来的。建立概念模型实际上是撇开与当前考察无关的因素以及对当前考察影响很小的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认清事物的本质,利用理想化的概念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如质点、刚体、理想气体、点电荷等等。学生在理解这些概念时,很难把握其实质,而建立概念模型则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
2、认清条件模型,突出主要矛盾。条件模型就是将已知的物理条件模型化,舍去条件中的次要因素,抓住条件中的主要因素,为问题的讨论和求解起到搭桥铺路、化难为易的作用。例如,我们在研究两个物体碰撞时,因作用时间很短,忽略了摩擦等阻力,认为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条件模型的建立,能使我们研究的问题得到很大的简化。
3、构造过程模型,建立物理图景。过程模型就是将物理过程模型化,将一些复杂的物理过程经过分解、简化、抽象为简单的、易于理解的物理过程。例如,为了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我们先将问题简化为下列两个过程:第一,质点在水平方向不受外力,做匀速直线运动;第二,质点在竖直方向仅受重力作用,做自由落体运动。可见,过程模型的建立,不但可以使问题得到简化,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规律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转换物理模型,深入理解模型。通过对理想化模型的研究,可以完全避开各种因素的干扰,在思维中直接与研究对象的本质接触,能既快又准确地了解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例如,建立起“单摆”这一理想化模型后,理解了单摆的周期公式,可以解决类似于单摆的一系列问题:在竖直的光滑圆弧轨道内作小幅度滚动的小球的周期问题;在竖直的加速系统内摆动的小球的周期问题;在光滑斜面上摆动的小球的周期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 勉;浅议物理模型在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08年03期
[2] 张粉英;论物理模型教学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朱丽萍;物理模型在教学中的作用[J];考试周刊;2009年50期
12.中学物理教学研究初探 篇十二
1 体验式物理教学
体验式学习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体验式学习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亲自参加应用物理知识的实践活动, 并且参加对物理规律的验证性体验。学生可以通过亲自体验, 印象深刻, 这种感受在大脑皮层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并且学生将这种感受应用于广泛的分析思维和研究中, 使感受与理论相结合得更完整, 从而提高学生探究分析思维的能力, 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案例1、我曾经在教高中学生关于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有关《小船度河》问题除利用“几何画板”程序中的动画、移动、分段函数等功能制作“小船过河”的课件系列外, 让学生去模拟生活中真实的小船过河运动, 实现了情境学习中互动技能的训练。“小船过河”系列课件包括 (其中课件5、6、7留待学生课后探究) 以下几部分。
[系列课件1]小船合运动与分运动 (船相对于水的运动和船随水的运动) 具有同时关系, 位移与速度合成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系列课件2]小船分运动具有独立性, 特别是小船船头正对河岸时, 过河时间与水流速度无关, 让学生体会运动的独立性。
[系列课件3]关于小船过河时间最短的条件的探究。
[系列课件4]关于小船过河位移最短的条件的探究 (V船>V水) 。
[系列课件5]关于小船过河位移最短的条件的探究 (V船
总之, 通过一系列课件展示使学生从实验情景中找到真实的规律, 从而使感受和理论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2 问题式物理教学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发展性的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 以问题的发现、探索、解决及知识的应用为主线, 其目的在于形成学生认识的独立性及其稳定的学习动机, 发展学生对掌握知识的研究探讨和创新思维能力。
物理问题教学是一种立足于未来发展的教育行为, 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从而让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物理问题教学模式包括三个阶段 (1) 是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设问, 引起学生积极思考, 使他们产生认识未知问题的心理要求。 (2) 通过演示实验或教学媒体展现物理现象, 创设问题情境。 (3) 呈现要加以解释的物理现象与事实, 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创设物理情景, 努力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引起他们的兴趣。具体是分二步解决问题。第一步分析矛盾, 分析己知和未知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的矛盾, 把未知转化为己知;第二步提示规律, 教给学生从联想中进行类比和对比的方法, 以及从分析中进行试探的方式、从归纳中进行猜想的方式、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论证和逻辑推理的方法。在物理教学中, 要注重各阶段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比较法物理教学
“比较”是人们常用的思维方法, 是找出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方法, 通过事物间相同特征或相异特征的比较, 提示事物的本质和区别。运用比较法可帮助学生接受新概念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尤其在复习课上运用, 能使知识融会贯通, 开拓学生的思维, 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物理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 是用“比较”引入新概念。例如:“动量”和“动能”这两个概念, 它们都是用来描述机械运动的物理量, 都是与物体质量和物体运动速度有关的物理量。这些是它们的共同点。然而, 在本质上它们又有着质的差异, 动量是以机械运动形式来量度机械运动的, 动能是以机械运动转换为一定量的其它能量的能力来量度机械运动的。 (1) 动能:Ek=mv标量;动量:P=MV矢量; (2) 动能是机械能的一种形式;动量是机械运动量的量度; (3) 动能遵从动能定理:W=△EK, 力的空间积累效应;动量遵从动量定理:I=△P, 力的时间积累效应; (4) 动能守恒不一定动量守恒, 比如:在光滑水平面上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动量守恒不一定动能守恒, 比如:非弹性碰撞的系统。再例如势能, 中学阶段学习了重力势能, 弹性势能, 分子势能和电势能。由于重力和弹力做功现象较常见, 因此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讲解比较容易, 但分子势能和电势能较抽象, 教学中可以在讲了重力势能以后, 运用比较的方法将电势能引入;讲解了弹性势能后, 将分子势能引入。这样讲解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 用“比较”可以深化概念。在上新课时, 知识往往比较分散, 复习课上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比较, 把一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串联起来, 以深化概念。例如在讲解了“动量, 冲量”和“功和能”后, 可向学生提问:第二章中讲述了两组物理量, 动量和动能、冲量和功。前一组都是描写物体“运动量”的大小, 与质量及速度有关, 是状态量。后一组冲量是描写力对时间的积累效应的过程量, 功是描写力对位移积累效应的过程量。
再次, 用“比较”区分概念。有些相反性质的物理概念也可用比较法讲解, 着重区分两个概念的相异之处, 抓住事物个性加以区别, 从而分清概念。用左手还是用右手判定, 关键不在于求哪个量的方向, 而在于条件。即导线中电流与导线运动方向的因果关系, 若是由于导线中有了电流在磁场中受力运动, 那么不论是求磁场方向, 电流方向还是导线受力运动方向, 都应用左手定则。若是由于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而产生电流, 则不论求磁场方向, 电流方向还是导线运动方向, 都应用右手定则。差异就在于因果关系。抓住关键就能正确运用。
另外比较实验也可以加强直观教学, 有助于学生建立概念, 理解规律, 突破难点, 例如, 在研究单摆振动的周期时, , 要想在一个课时内完成。而且效果要好则可运用下列三对“同时比较”的对比实验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 取两个摆长相同、摆球相同的单摆, 同时在不同的偏角下 (偏角小于5o) 摆动, 可看到两个单摆是同步进行的。 (2) 取两个摆长相同、质量不等的单摆, 同时在相同的偏角下 (偏角小于5o) 摆动, 可看到两单摆是同步进行的, (3) 取两个摆长不同的单摆。同时开始摆动, 可以看到摆长短的单摆摆动快而且周期小。通过改进无需做6次实验, 只需做3次就可以了。且每次实验无需测出单摆的周期, 这样不需10分钟就可以得出结论。因此用“比较实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益, 且现象直观, 可比性强。可见在物理教学中适时的运用“比较”法, 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和对教学重点的突出, 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能使一些不容易直接从理论上理解的问题变得简单而直观。
总之在教学改革的探索中, 我们物理教师应该彻底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 大胆实践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用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活动。这样就一定能引导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许国梁等.《中学物理教材教法》,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论文】推荐阅读: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论文10-27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论文09-24
中学物理教师教学技巧09-19
中学物理教学学习心得11-02
观摩中学物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有感08-14
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对策09-15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07-17
中学物理竞赛的章程07-06
物理中学教育随笔08-14
中学物理实验的重要性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