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在沙漠中心》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精选10篇)
1.七年级语文下册 《在沙漠中心》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篇一
中考资源网
22.荒岛余生
一、所在单元(第五单元)
二、授课学时
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爱劳动的作风。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重点
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他的心理活动。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正确。辨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或挫折,培养一种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
自主、探究、协作
五、教学准备
熟读教材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在西方,有一部小说,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它,那么,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这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一部分,鲁滨孙落难荒岛是怎样活下去的。
2、检查预习情况
生字词过关,整体感知。
3、学生快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鲁滨孙在荒岛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是什么?(3)这几个阶段的前后联系是什么?(4)简要概括文中蕴含的道理。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参与。
4、教师小结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2.七年级语文下册 《在沙漠中心》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篇二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组《口语交际.习作七》教学设计教案
口语交际*习作七 讲人物的故事 教材简析
这次口语交际是围绕本组专题安排的,让学生讲讲人物故事,可以讲课本里的,也可以讲课本以外的,还可以讲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故事。进行这一话题的训练,不仅在于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同时是对本组课文学习的拓展和延伸。
习作要求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也可以写身边熟悉的人,也可以写偶然见到的陌生人。设计理念
文本是学习活动的载体,而不是学习活动的最终目的,这样设计始终把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显著的位置。学生时刻处在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会有积极的思维活动,并且始终伴随着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反思,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思路,使用多种学习策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者。学习目标】
2.其实,同学们平时通过读书、看电影、看电视、看戏剧,听故事和评书,还有更多的人物形象留在了自己的脑海里。
3.出示人名:周恩来、黄继光、钱学森、居里夫人、岳飞、任长霞、徐飞鸿、梅兰芳„„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汇总
4.同学们是否了解他们中某个人?请你用一两句话来说说对他的了解。
5.其实,留在我们记忆中的人,不仅仅有这些书中、电影电视中的人,我们身边一定也有不少人让你印象深刻。你对身边的什么人印象深刻?
6.今天这节口语交际课,就让我们来讲讲人物的故事,可以是书中的人,也可以是电影电视中的人,还可以是我们身边熟悉的人。
二、紧扣一例,领悟方法
1.你最想把谁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2.在这位同学讲之前,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才能让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3.学生讲故事。
4.同学针对讲的人物故事中没听清或觉得不够具体的地方进行提问。(这儿通过学生的提问,让大家了解在讲解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老师可结合具体的方法进行指导。)总结把故事讲好的方法:
(1)故事最好比较有趣,情节完整生动。(2)讲之前要做好准备。(3)语速不能太快,声音要洪亮。
三、运用方法,讲述故事
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讲人物故事,看谁讲的故事情节最生动,人物形象最鲜明。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汇总
2.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每组组员都要讲一个故事,组员要作出评点,最后评出最优秀的讲故事能手。
【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典型作文评价,多渠道,多角度,提升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3.小组比赛。
四、激烈角逐,全班展示
1.公布小组获胜者,并给予精神奖励。
2.小组讨论,用一句最能吸引听众的话简要介绍获胜者所讲解的故事,谁的话最能吸引全班同学,谁将是全班的“人物故事大王”,将有幸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解他的故事。3.小组代表发言。 4.全班评比。5.获胜者讲故事。
五、本课小结,颁发奖品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启发谈话,引发兴趣
同学们,通过本组课文,我们认识几位很有特点的人,圆滑善变的王熙凤、技艺高超的刷子李,临死不忘两茎灯火的严监生,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老师想请大家说说你们看过的童话故事或者动画片中,有没有哪个人物给你留下难以忘怀的形象呢?这些人物都有哪些特点呢?
(可能是:灰姑娘──美丽善良;白雪公主──纯真善良;孙悟空──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汇总
神通广大;樱桃小王子──活泼可爱;等等。)
二、小组讨论,推荐最有特点的人
1.导语:同学们,听了你们的介绍,老师觉得你们印象中有特点的人物还真不少。那么,现在让我们回到现实生活中,看看我们身边有哪些人与众不同,有独特之处,让你感觉非同一般呢? 2.学生发言。
3.老师发现同学们心目中最有特点的人真是精彩纷呈啊!有的是自己的家人,有的是隔壁邻居,有的是商店老板,有的是警察叔叔,有的是邮递员„„真是丰富多彩啊!无论我们读过的书,看到的电影电视,还是生活中,都有有特点的人。现在我们就组成四人小组,在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心目中最有特点的人,可以是自己熟悉的,也可以是偶然看见的,也可以是书刊上看到的,还可以是在电影电视中看到的。(1)小组交流。要求: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2)讨论评选出你们觉得有特点的人。
要求:每组的成员要心情表达自己的看法,说出具体的理由。
三、大组交流,由说到写
1.小组推荐一位同学介绍最有特点的人。师生共评。
请这些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指出把介绍的人的外貌、性格、为人等特征。每个代表发言完毕,教师组织学生对代表的发言做适当的评价或补充。www.jianzhangle.info 2.小结方法。
(1)导语:同学们刚才都说得很精彩!通过大家的介绍,老师也发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汇总
现:原来我们身边也有这么多个性鲜明、与众不同的人。不知道同学们发现了没有,要把人物的特点说出来,通常采用什么方法?(2)同学发言后,归纳:对,我们就是这样通过描写发生在人物身上的具体、生动的事情来突出他们那种独特的、令人难以忘怀的形象,再写事情时,注意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神态、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其实,作家们就是这样来刻画人物形象的。那么,同学们,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来当一名小作家吧!请大家把你心目最有特点、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人写下来。3.草拟片段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所列的材料。试写一个片断,要求通过这一片断的描写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征即可。字数100—150,要求文从字顺。
4.片断展示,组织评价
教师请几位同学读出自己所描写的片断,然后说出自己是否满意自己的片断习作,为什么?其他同学要认真听,然后给与适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同时,也要对自己的片断习作进行自我修改。5.独立撰写,完成写作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成功的为你们的习作进行选材,并且还写出来精彩的片断。老师已经隐隐约约的看到你们笔下主人公的形象。现在老师想看得更清楚一些,老师希望你们笔下的主人公能够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形象,好吗?就请大家拿起你们的笔,完成习作。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汇总
注意:写出人物特点,文从字顺;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规范书写。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集体评改
1.选择优秀习作,请习作者上台朗读展示。以“你欣赏这篇习作的哪些地方”或“这篇习作有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你对这篇习作还有什么建议”等引导语,引导学生展开互相评价;老师亦可指出写得好的地方和修改建议。
2.投影或宣读一篇中等水平的习作。(1)说出这篇习作哪些地方写得好?(2)哪些地方要修改?(3)应该怎么改?
二、同桌互改
1.导语: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修改意见,同桌之间互相交换读习作,进行互相修改。
学生互改,教师巡视,发现修改较好的例子。2.展示改得好的典型。
(1)修改后的文章比原文好吗?(2)好在哪里?
三、指导自改
1.通过互改后,请学生归纳出修改这一类习作应注意的问题:(1)叙述过程是否具体,是否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2)词语的使用是否恰当、生动?文章是否通顺?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汇总
(3)文章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书写是否规范? 2.学生自改。
请每位同学根据大家总结的修改注意事项及老师、同学的修改意见,再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让描绘的人物形象能够更加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大家面前。
【习作的赏析、交流、评价,是进行口语交际,习作训练的一次良好的语言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佳作赏析中,通过对话交流,点拨写作方法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四、总结课堂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不仅修改了自己的习作,还掌握了一些修改的方法,请大家牢牢记住这些方法,用以指导今后的习作,争取每次的习作都能更上一层楼。教学建议
一、课前,可布置学生回顾读过的人物故事,并进行整理。通过比较,筛选出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故事。教学时,可以“故事会”的形式出现。讲述故事前要对讲述者和听众提出要求:讲述者要选择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事来讲,要讲得具体生动。听众听时要认真,听后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还可以补充相关情节。可以先分组活动,然后在全班举行“人物故事会”,评选出“故事大王”。故事会中,要体现双向互动,教师要注意从口语表达、交际态度等方面加以指导,以达到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汇总
3.七年级语文下册 《在沙漠中心》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篇三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课文,积累重点字词的意思。
2、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能概括出花木兰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概括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杰出的巾帼英雄?像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等。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一位女子,他曾经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并立下赫赫战功,说到这同学们都已知道这位英雄是花木兰,这节课我们一起近距离的了解她。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这样脍炙人口的名篇值得大家传诵。
二、检查背诵(5分)1.抽5名同学背前五段,齐背最后两段
(要求:学生听她们有无背错的地方或者读音有误的)
过渡语:同学们掌握的非常好,让我们带着一个问题一起翻译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疏通课文,理解文意(小组合作完成)(15分)要求: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将疑难句子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解疑
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身经百战有的死了,壮士(木兰)征战多年胜利归来。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军旅生活之苦)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冰冷的月光照在士兵的铠甲上。
古今义区分:阿爷无大儿(爷:古义,父亲 今义,爷爷)
双兔傍地走(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出郭相扶将(郭:古义,外城 今义,常用作姓氏)一词多义:东市买骏马(市场、集市)名词 愿为市鞍马(买)动词
通假字:对镜帖花黄(帖 通 贴,粘贴)
过渡语:疏通文意之后,大家用自己最简洁的语言说说这首诗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整体感悟,走近木兰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3分)
答: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用心
爱心
专心
离家---从军---立功---拒赏---回家(提示)
过渡语: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那她是个什么样的女子呢? 让我们从课文中找找。
2、我认为花木兰是一个 的女子,从课文中 可以看出。(5分)
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名利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师总结:木兰形象特点,并一边分析,一边板书: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预设:学生质疑
齐背一遍
五、小结
花木兰既是一位平民女子,更是一位巾帼英雄,在那个封建时代,女子的地位虽然低下,但花木兰的传奇故事又证明了男子能做到的,女子一样可以做到。
板书设计
巾 木 果敢坚强
帼
兰 英勇善战
诗 不慕名利
英 谨慎机敏 雄
用心
爱心
4.七年级语文下册 《在沙漠中心》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故乡杭州一带的新年习俗,领会文章中流淌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2.精读课文,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3.领会文章的情致,感受作品的意蕴。
教学过程
一、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感受家乡的民风民俗(春节、元宵、清明等)
说话内容:1.过什么传统节日:2.有什么风俗习惯
示例:过清明节,拜山
二、解题及作者简介
三、课文研读(引导学生解决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
(一)速读感知:
学法点拨: 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哪些事,哪些人,抒了什么情?
“我”——天真可爱;母亲——善良能干;乡人——淳朴厚道。
(二)品读感受
1.品读语言,感受民俗人情之美
学法点拨: 对文中精彩语言、细节描写进行圈点勾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出示格式,先示例,再交流
我认为文中第 段“
”好,好在。
示例:
我认为文中第一段 “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罩还捧一大包回家”好,好在设喻奇特形象。
教师小结
2.品味感情 ,注意末尾的点睛之笔(文眼)
“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读读议议,交流:
A.对童年的追忆;B.故乡亲友的思念;C.对母亲的追思;D.对故乡一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联读品味
思乡主题:余光中《乡愁》
四、作业
选择一个你印象最深的家乡的风俗,以“家乡的 ”为题,写一篇不少400字的文章。要表现当地的风俗习惯或热闹的场面,抒发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附原文
琦君《春酒》
1农村的新年,是非常长的。过了元宵灯节,年景尚未完全落幕。还有个家家邀饮春洒的节目,再度引起高潮。在我的感觉里,其气氛之热闹,有时还超过初一至初五那五天新年呢。原因是:新年时,注重迎神拜佛,小孩子们玩儿不许在大厅上、厨房里,生怕撞来撞去,碰碎碗盏。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住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说活尤其要小心,要多讨吉利,因此觉得很受拘束。过了元宵,大人们觉得我们都乖乖的,没闯什么祸,佛堂与神位前的供品换下来的堆得满满一大缸,都分给我们撒开地吃了。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罩还捧一大包回家。
2.可是说实在的,我家吃的东西多,连北平寄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对于花生、桂圆、松糖等等,已经不稀罕了。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于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3.八宝酒,顺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存手里,酒却伞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4.我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我总是说:“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母亲听了很高兴。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5春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酒席是从城里叫来的,和乡下所谓的八衙五、八盘八(就是八个冷盘,五道或八道大碗的热菜)不同,城里酒席称之为“十二碟”(大概是四冷盘、四热炒、四大碗煨炖大菜),是最最讲究的酒席了。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6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这时,母亲就会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
7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的是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足滴酒不沾唇的。
8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人家问 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9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用以供祖后,倒一杯给儿子,告诉他是“分岁酒”,喝下去又长大一一岁了。他挑剔地说:“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你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呀。”
5.七年级语文下册 《在沙漠中心》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篇五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2.把握文言词语解释的最常见方法,理解和积累重点词语。学习重点:体会文章中细致观察的作用及联想和想象的用法.学习难点:理解文言词语,感悟“物外之趣”。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自学 1.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掌握加点字
藐(miǎo)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怡(yí)然凹凸(āotū)为壑(hâ)癞(lài)虾蟆土砾(lì)庞(páng)然童稚(zhì)(2)解释下列成语
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风声鹤唳:形容人在非常恐慌的时候,稍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十分紧张害怕,疑神疑鬼。
★用楷书把加点的词语和成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2.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一些知识,写在下面。
3.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知道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为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2)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3)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用心
爱心
专心
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可归结为增、调、留、换四字。
第一,增。古代汉语同现代汉语一样,为了使语言精炼简洁,都有省略现象,而且比现代汉语更为普遍。我们阅读文言文时,遇到这种省略情况,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以便正确理解文意。
第二,调。古代汉语词序有些特殊的规律,诸如宾语前置、定语和状语后置、主语倒装等。翻译这些句子时,如果仍然按原文的词序,就容易使人费解,产生歧义,造成理解错误。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古今汉语词序变化的规律,对原文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词序特点,这就是“调”。
第三,留。“留”即保留原文不译,如国名、地名、人名、官名、朝代名、帝号,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的名称和度量衡标准等,均不译。
一些基本词汇,如“人”、“手”、“山”、“水”、“牛”等反映自然界中常见的事物,古今意义相同,翻译时保留不译。如果不是基本词,但今天仍沿用的一些词语,也不必翻译。
此外,古人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常引用诗句、民谣、格言、谚语进入自己的作品之中。例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这句民谣就保留不译,否则就会失去引诗所特有的韵味。
第四,换。汉语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许多文言单音词不能在现代汉语中灵活运用,只能充当双音词的一个词素,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词义相同或相当的词语去替换文言词语,这就是“换”。
以上所说的“增”、“调”、“留”、“换”的翻译方法,不是各自独立的,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它们是相互关联,交并运用的,不能截然分开。
第一,学习文言文要重视诵读。
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多熟读背诵一些文质皆美、深浅适度的文言诗文,在头脑中多储存一些文言信息,这对认知迁移、阅读理解都是大有益处的。
诵读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孰悉课文,逐步加强理解,直至背诵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有别于一般的死记硬背,它以宏观驾驭微观,以微观充实宏观,循序渐进,反复诵读,由读到懂,由懂而用,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方法。
第二,要勤查工具书。
工具书是专供翻检查阅的图书,它具有特定的排检方法,读者据此可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他所要了解的知识或材料。我们在学习文言文中,应充分利用文言工具书,把它作为百问不烦的老师,解难释疑。工具书的种类繁多,可供我们学习文言文时查阅的工具书有:《古代汉语常用字典》、《常用文言虚词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辞海》、《辞源》等。其中,《古代汉语常用字典》和《常用文言虚词词典》体积小,内容丰富,不仅价格便宜,而且便于携带,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必备的工具书。
第三,要多作练习。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将知识长期保存在大脑中,但仅凭对新知识的识记是不能保证这一目的的实现的。”要想牢固地掌握知识,还必须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以积累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第四,要善于积累资料。
用心
爱心
专心
★4.照下面的朗读示例,大声朗读课文三遍以上,要求读准句子的节奏、停顿。①能/张目对日
②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③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④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⑤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⑥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5.文言词语的解释,最常见的方法是添字组词法和换用同义词替代法,如: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昂(抬)首(头)观之。请按此方法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项()为之强②作()青云白鹤观()③果()如鹤唳云端④以丛草为()林()⑤为()之怡然称快⑥兴()正浓 ⑦方()出神⑧驱()别院
6.在认真完成上面第4、5题的前提下,尝试着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把你不清楚词义的词语、不理解句意的句子都写在下面。
7.平常的事物或景象,经过想象和联想,往往会变得美丽而奇特,从而获得超出这一事物或景象本身的乐趣。你小时候有过这样的体验或经历吗?请用简洁的话叙述出来,写在下面。
二.指导学习·研讨
1.导入(由预习.导学导入),简介作者有关知识(学生答,师做适当补充)。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变幻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同学们,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奇思妙想,看着看着„„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中的趣事,可能会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或许还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沈复(1763一?)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一生长期作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嘉庆十三年(1808)五月间,随翰林院编修齐鲲出使琉球,参加册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十月间归国。在此期间,写作了《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自传体的散文。原有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今存前四记。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
3.疏通文意
学生借助注释,复述课文内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像,教师可以让每人讲一小节,也可
用心
爱心
专心
以尊选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进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请求其他同学帮助解决.也可以举手问老师。教师参与到讨论和争议中去,然后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面对全体同学强调重点字词,如果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全班合力解决,必要时点拨深化。
★重点词语师生共同解疑。(1)弄清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②项为之强(“强”通“僵”)③果如鹤唳云端(果真)④徐喷以烟(慢慢地)(用)⑤蹲其身,使与台齐(使之与)⑥以丛草为林(把)⑦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原来是)⑧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打)(赶、驱逐)⑨兴正浓(兴趣)⑩方出神(正)(2)弄清加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之物)②昂首观之(代夏蚊)③使之冲烟而飞鸣(代蚊子)④常蹲其身(代自己)⑤观之正浓(代二虫)⑥驱之别院(代虾蟆)4.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5.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联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内之趣”指什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物内之趣——细察其纹理
物外之趣——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色,在头脑中创造出来的超出事物本身特征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乐趣。
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
(2)从课文看,发现或产生“物外之趣”的条件是什么? [点拨)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力强)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细致)。(师生齐读课文)(3)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用心
爱心
专心 4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
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分自然段背诵
三、巩固·延伸
1.抄写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课文及注释。
2.背诵课文,要求进入课文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教后感
第二课时
一、检查巩固
1.检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默写成语(找学生到黑板上默写)。2.找两位同学背诵课文。3.注意文章停顿,齐读课文。
二、指导学习·研讨
1.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点拨]“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2.只是“明察”“细察”,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点拨)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3.分别找三个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点拨]观蚊成鹤:夏蚊成雷——群鹤舞于空中——怡然称快 神游山林:草丛、虫蚁、土砾——森林、野兽、丘壑——怡然自得 鞭逐虾蟆:癞虾蟆——庞然大物——大快人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到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4.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5.“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将“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都已经把癞虾蟆捉在手了,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
6.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点拨]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7.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总结: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三、巩固·延伸
1.背诵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及注释。
2.生活体验: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3.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
如: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教后感
用心
爱心
6.七年级语文下册 《在沙漠中心》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篇六
教学目标
1、交流搜集到的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资料,激发学生勿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交流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收获,培养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3、积累词汇,丰富语言的同时,增强爱国主义的熏陶与感染。
4、让学生在展示中相互得到知识、能力、方法等多方面的启迪。
教学重点
学习整理和运用资料,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要在学生交流搜集、整理资料方法过程中随机训练和规范语言,循序渐进提高口语表达水平。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
一、交流平台
交流搜集到的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资料。
(激发学生勿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日积月累
1、小组内互读词语,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2、请同学们说一说每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并选几个说句子。
3.介绍课外搜集的此类词语。
三、布置作业:抄写日积月累。
第二课时词语盘点展示台
一、词语盘点
1、学生自读。
2、出示:看拼音写词语。
3、同桌互查。
4、自选三个成语造句,写在练习本上。
二、展示台
将同学们写的读后感、演讲稿、收集的历史资料(文稿、图片)展示出来。
三、布置作业
7.七年级语文下册 《在沙漠中心》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篇七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学会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教学难点:遵守法律与践行道德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事违法犯罪,我们明白了无论什么人只要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一个人走上犯罪道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都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有些不良习惯会害了我们,我们要提高警惕,防微杜渐,拒绝不良诱惑。今天我们学习第三框的内容:防范于未然。
教学过程: 第一目:“认清犯罪危害”
1、组织学生活动:案例分析(见教材第97页案例)以陈某滑向犯罪深渊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
①陈某由违纪再走向违法,最后滑向犯罪深渊的原因是什么?(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为什么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哪些?)……
导致人们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主要有:道德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为获得某种满足;贪图便宜;……
②结合陈某的经历,大家说说违纪、违法和犯罪这三者之间有何联系?(他曾有过知耻心理,为什么还是滑向了犯罪的深渊?)……
③用“违纪、违法、犯罪”三个词谈谈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什么样的关系?)……
2、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小结: 通过分析思考我们认识到: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密切的关系。人的行为是思想观念支配的。对自己要求不严格,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难免会违纪,可能违法,甚至于犯罪。我们要意识到应该增强法纪观念,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因此,我们要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制观念,积极追求上进,这样才能不犯或少犯错误,不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
3、教师提问导入教材第98页“小迪的案例”: ①犯罪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 ……
对。严重的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的特征,犯罪不但对社会造成危害,它对家庭、他人以及行为人自己都会造成伤害,②犯罪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些什么危害?(犯罪有没有什么好处吗?)……
同学们,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个案例,我们看教材第98页“小迪的案例”(教师朗读)。我们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分析其危害性。(教师板书以下内容,与学生共同讨论,并板书危害性)
4、教师归纳小结:犯罪的危害有哪些?我们青少年为什么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通过上面这个案件我们可以看到:犯罪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正处于未成年阶段,受国家司法保护。我们一定要约束自己的行为,心中要有道德和法律的准绳,不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不能图一时痛快、占小便宜。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5、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98页“相关连接”的内容:那种认为年龄小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
那种认为年龄小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因为,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岁犯罪应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岁未满十六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罪、抢劫罪、贩卖毒品罪、放火罪、投毒罪、爆炸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6、教师归纳过渡:通过前边的学习和探究,我们知道:犯罪行为的代价极大,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青少年应当憎恶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自己违法犯罪呢?
第二目:“加强自我防范”
1、我们应该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自己违法犯罪? 1)要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同学们,还是让我们来看一个故事吧。(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9页的材料“小张改掉了占小便宜的习惯”)思考其中的问题:你如何看待这个孩子的行为?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回答……)
2)要划清是非美丑和行为界限
简单地说也就是要弄清什么事是我们应该做的,什么事是我们不应该做的,哪些行为是不良行为,我们应该怎样矫治自己的不良行为。
我国有一部《预防为成年人犯罪法》,这部法律就设专章规定了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为我们划清了是非界限。我们来了解一下有关内容。请你找出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作了怎样的界定?
(集体或指定学生朗读P99“相关连接”的内容并把相关知识勾画下来。)学生活动:填表(根据要求填写教材第100页的表格)
寻找校园中,身边的同学或自己身上有哪些不良的行为,并分析这些行为对个人、家庭及社
会的危害。通过这一活动,有助于让学生体验不良行为的危害,从感情动机上避免不良行为。学生填好后相互交流,教师点评。
(学生举例)
3)要防微杜渐,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
社会是复杂的,人是社会的人,社会上的人是形形色色的,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学习、工作必然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老人们常说:“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小时偷针,大时偷银”,“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俗话也讲:“善不积不足已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无数事实都证明,任何大事都是从小事开始的,大错也是从小错开始的。许多的人违法犯罪都是从交上了不良朋友或沾染了不良习气开始的,我们要自觉树立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谨慎交友,要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纠正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防患于未然。
2、学生活动:写一封回信,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100页的“父亲给儿子信”,以儿子的名义写封回信。
违法犯罪的危害是极大的,而违法犯罪与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是紧密联系的,我们青少年要远离违法犯罪,加强自我防范,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8.七年级语文下册 《在沙漠中心》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篇八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单元以“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为主题。在一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过一组以“动脑筋想办法”为专题的课文,二年级上册学过一组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为专题的课文。这几组教材都以“看问题想问题”为主题,但是,无论从导语还是课文,我们都会发现本册这组教材与前两册教材有不同之处。本组教材不仅引导学生做事要善于思考,还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生活中有些事真有意思!要是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要是肯动脑筋,看来不可能办成的事也能办成。碰到问题,我们要认真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玲玲的画》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简单,语言朴实,对话较多,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浅显的故事之中。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的主要线索,爸爸说的最后两句话揭示了课文主题,蕴涵了深刻的道理。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生活实际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从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本文旨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词语和句子,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丰富语言的积累,发展语感和思维。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开发潜能,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进行“理解、积累、转化、运用”语言的实践过程,教师应该为学生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二.教学背景
1.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二年级(1)班共有学生40人,学生学习态度比较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朗读习惯。能熟练利用汉语拼音自主识字,能利用字典,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能听懂老师提出的问题和同学的回答,听懂内容简单的几句话。具有词的概念,并认识句号、逗号、完整的句子;有较浓厚的读书兴趣,阅读浅显的注音读物时,能了解大概的内容。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对于这篇文章来说,内容浅显,一读就懂。但现在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遇到困难就退缩了,只知道大哭大叫,或去求助爸爸、妈妈、他人,不知道自己去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困难。这篇课文贴近学生生活,同学们在生活中就遇见过这样的事或类似的事情,他们会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有所启发。但在词汇的运用、口头表达、与他人合作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有待进一步的提高。2.教材分析 《玲玲的画》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教材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内容丰富。《玲玲的画》讲的是玲玲收拾画笔时不小心把第二天参评的画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巧妙地掩盖了污渍,第二天她的画在评奖会上得了一等奖的事。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本文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教者要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从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8个生字,会写以及“玲玲” 和“叭” 两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文中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过程与方法:
读懂课文内容,以读为主线,读懂课文内容,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阅读,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自我感悟和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
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和表情,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和表情,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2、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突破方法:采用情境设计,情感体验和朗读感悟法,玲玲心情的变化。教学难点:通过读文,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突破方法:通过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朗读方法,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教学准备:
1、让学生预习课文,认识生字,理解字词,了解课文相关知识,感知文章大意。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蒲老师听说二(1)班的孩子画画特别棒,今天特地选了其中的两幅作品,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吧!课件出示:看看这是谁的作品?那这一幅?还有这幅,猜猜它的作者是谁?嗯。猜对了。今天老师还把玲玲请到课堂上来了,快来和她打个招呼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件:25《玲玲的画》,来和老师一起写课题,讲解“玲”字的写法。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学习生字
(1)检查自主认字情况
(2)互帮互助解决不认识的字(3)你指我认,学生互相评价(4)小老师领读,课件出示词语 2.自由读文 三.细读感悟
(一)画好作品,体会“满意” 1.课件出示第一幅画
(1)读第一段,体会玲玲的心情
(2)指名读第一段,读出玲玲的高兴和满意。(3)理解“端详”,指名做动作表演,用端详说话练习(4)齐读.(二)弄脏作品,感受着急 课件出示第二幅画 体会意外。
自由读第4段,自悟人物心情。指名读,读出伤心难过
同桌互读,体会难过 分角色读4-6段
(三)画更漂亮,再悟“满意” 1.自由读7-9段。2.勾画爸爸的话。
3.指名读,爸爸是怎么和玲玲说的?谁愿意当一当慈祥的爸爸。体会爸爸的慈祥 4.三人小组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心情
5.课件出示第三幅画,与第一幅画比较,哪个更漂亮?为什么?
6.体会人物肯动脑经。玲玲“想了想”,说明她是个怎样的孩子?玲玲在想些什么?指名说。
7.引导用“懒洋洋”说话,通过对比体会人物的满意心情。8.设问:如果你是玲玲,你还会想到哪些办法?
9.朗读第10段。你们和玲玲对这幅画都很满意,那这幅画得奖了吗?来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同学们,学了课文,我们知道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如意的事,她在爸爸的指点下,通过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我们二1班的同学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你们看,他们也遇到了这样的难题,课件一出示:女同学的裙子被桌子勾破了,你能用上爸爸的话来帮帮她吗? 课件二:男同学的数学只考了60多分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很出色,老师还要奖励奖励大家,送给你们一句名言。
[课件: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同学们,让我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多动脑筋,定能使你变得更加聪明。
五、布置作业 课件:
1、抄写“读读抄抄”中的句子。
2、课下,把课文编成一个课本剧,和同学们一起演一演。
六、板书设计:
25.玲玲的画
高兴 伤心
满意
9.七年级语文下册 《在沙漠中心》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剽悍、驯良、遒劲、阔绰、慷慨以赴、相得益彰、有过之无不及”等词语。整体感知马的形象及特性。课下阅读布封和博物志《自然史》。能力目标
品味、积累优美的词句,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培养个性化的感悟能力。学习恰当的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蕴含在洗练的语言之中的感情倾向,深入思考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积累优美词句,体会文章的精美之处。2.赏析精彩句段,培养多角度思维。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语言优美、文笔流畅、词汇丰富。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而且赋予人性化的光彩。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联系语境揣摩语言,发表个性化的见解。
2.研讨点拨法。本文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适当点拨、归结,如作者的感情倾向。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投影仪。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带领学生诵读感知文意。深层研讨,领会作者情感及写作特色。积累精妙传神的语句(段)。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用心
爱心
专心
设计
(一):
同学们,古语中有“文如其人”“文即其人”的说法,而它是与博物学家布封的名言“风格是属于个人的”相通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散文化的科学小品《马》,就体现了“文如其人”的风格,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人性化描写的艺术魅力。(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
(二):
提及人类的忠实朋友——马,给人的强健、勇毅的印象是那么鲜明可感,而且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也不乏优美的赞词。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科学小品《马》,去感受马的形象、马的命运。(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生于勃艮第省的蒙巴尔城。贵族家庭出身,父亲曾为州议会法官。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26岁入法国科学院。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1753年被法兰西学院接受为院士。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布封的主要著作《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人类史》《马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几大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自然史》笔锋富于感情,其中《自然的分期》是一部史诗,对狮、虎、豹、狼、狗、狐狸的猎食,海狸的筑堤,用形象的语言,作拟人的描写,生动活泼,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要求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多媒体显示:(1)注音
剽悍 驯良 窥伺 疮痍 阔绰 观瞻 庇荫 遒劲 忌妒 妍丽 犷野 觑
(2)释义
慷慨以赴:毫无私心,毫不吝惜地前往。驯良:和顺善良。
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相互配合,使二者的能力、作用、好处都得到充分展示。益,更加。
有过之无不及:有超过的而没有达不到的。
2.指名学生分段诵读,勾画文中精彩的语句并与同桌交流体会。3.快速阅读,筛选关键信息,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1)本文写了人工驯养和天然野生的马,这两种生存状态中的马各有什么特性,你更欣赏哪一种?为什么?(2)本文在传神描摹马的形象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找出文中饱含作者情感倾向的语句。
(3)这篇课文对马的描写细致逼真,使人为之倾心、赞叹。那么,你认为本文的描写笔触有什么特别之处?试结合具体语句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用心
爱心
专心 2
(1)人工驯养的马的主要特征是:勇毅,与主人共生死、共荣辱;驯良,服以主人的操纵,满足主人的愿望,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甚至是生命。
天然野生的马的主要特征是:有大自然赋予的美质,即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天性决不凶猛,只是豪迈而犷野,热爱和平;它们群居行动,团结和睦;它们相互之间没有妒忌,从不为一己之私争斗。它们的身体是大自然的杰作。
(2)布封在对马的描摹中倾注了深厚的感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饱含作者情感倾向的语句,如:
①“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②“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 ③“它们有大自然赋予的美质,就是说,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而所有的家马则都只有人工所能赋予的东西,即技巧与妍媚而已。”(3)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中惯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
本文的马就被赋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型高贵的绅士。
文章一开始写道:“它和人分担着疆场的劳苦,同享着战斗的光荣;它和它的主人一样,具有无畏的精神,它眼看着危急当前而慷慨以赴„„”就流露写作意图是要把马当作人的同类来写。马在战场上本是被迫冲腾蹿跃的,但作者却说它是“喜爱”并“追求”兵器的撞击声;马是受人摆布约束的,但作者却指出它“知道克制”自己;马被驯服,却被说成是一种“教育”。驯马在作者笔下变成了具有文明意识的生物。同样,作者在说野马能够因为不受羁绊而“感觉自豪”,它们“不屑于”受人照顾,不愿意“作战”,过着“和平生活”。总之,凡能够用写人的语言的地方,作者都力避使用动物学的语言;即便是本来并无“意识”的本能动作,作者都写成具有人一般意志的自觉行为。
3.学生自由诵读,积累本文的优美词句。
四、深层研讨,体会意图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合作研讨:
(1)我们常说:“马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从课文第1、2语段内容看,马和人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2)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3)第2段中,“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铁蹄还有过之无不及”中“这一切”指什么?为什么说它对于马的侮辱,要超过蹄铁?(4)课文第5段描绘野马的外形时,还写到了其他一些动物,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5)作者认为“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那么你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化妆现象? 学生交流研讨结果,教师明确:
(1)马在被人类长期驯养役使过程中确实赢得了人类“朋友”的称号,但这一切是以束缚马的自由,压抑马的天性为代价换来的,如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给马“戴上黄金链条”,把马的“项鬣编成了细辫”,“浑身盖着丝绸和锦毡”作为玩物。这时的马实际是外在一种十分悲惨的生存状态之下,这种情形下,只能说马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
用心
爱心
专心
(2)“教育”一词是拟人化用法,指的是人类对马的驯养。“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顾,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寻找食物;“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①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②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文章用这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刻同情,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政治理想。
(3)“这一切”是指马额上覆盖妍丽的毛、编成细辫的项鬣、盖满身体的丝绸和锦毡等一切视马为玩物、无视马的天性的装饰物品。因为蹄铁只能有限地束缚马的身体,而“这一切”,却使马失去人的伙伴的平等地位,沦为人类的奴隶和玩物,马之为马的特性丧失殆尽,精神的泯灭是最大的悲哀,所以是比蹄铁等身体上的束缚更为严重的。
(4)这样写是为了把马的“匀称”“优美”的外形同其他形体有缺陷的动物作比较,突出马的高贵姿态。
(5)结合现实生活,言之成理,谈出审美见解即可。3.师生同声诵读全文,感受本文宽广博大的人文美。
4.汉语中含马的成语、俗语很多,请查阅相关工具书,把你搜集到的与同学交流。教师归结、整理,如:一马当先、马不停蹄、老马识途、马首是瞻、马到成功、倚马可待等。
五、课堂小结
马和人类同生死、共荣辱,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当在智者的引领下,重新审视马和人类的关系时,我们惊诧于“朋友”华美概念下的内涵,愿“珍视生命、关爱动物”不只是停留在口头的企盼。
六、课堂练习阅读文段,完成题目。多媒体显示:
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你们试看那些繁殖在南美各地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吧:它们行走着,它们奔驰着,它们腾跃着,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它们因不受羁勒而感觉自豪,它们避免和人打照面;它们不屑于受人照顾,它们能够自己寻找适当的食料;它们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地游荡、蹦跳,采食着四季皆春的气候不断提供的新鲜产品;它们既无一定的住所,除了晴朗的天空外又别无任何庇荫,因此它们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这种空气,比我们压缩它们应占的空间而禁闭它们的那些圆顶宫殿里的空气,要纯洁得多,所以那些野马远比大多数家马来得强壮、轻捷和道劲。它们有大自然赋予的美质,就是说,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而所有的家马则都只有人工所能赋予的东西,即技巧和妍媚而已。
1.这一段话热情赞美了自然状态下的马的_______________,而这种优点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
(在段中选择词语填空)
2.选段开头一句话暗示了这段话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以_____________的马同___________的马相比较。
3.这段话用排比的句式描写了自然状态下马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请概括叙述一下这时候马的生活情况。(40字以内)4.从选段最后一句话的用语可看出,在赞美自然状态下的马的同时,作者也对人工饲养的马表达了一种复杂的感情。试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用心
爱心
专心
5.造句
„„既„„又„„因此„„ 参考答案: 1.美质 美丽的天然
2.对比 人工驯养 天然野生
3.自由自在,不受拘束、节制,不受羁勒,不屑于受人照顾,强壮、轻捷和遒劲,具有充沛精力和高贵精神。
4.既对马为人类作出的贡献牺牲感到敬佩感激,又对人工饲养的马的悲惨状况感到同情惋惜。
5.略。
七、布置作业
1.写一篇关于马或者你喜欢的一个小动物的作文。要求使用对比手法,题目自拟。2.阅读课文选段,完成题目。
在所有的动物中间,马是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的;因为,如果我们拿它和比它高一级或低一级的动物相比,就发现驴子长得大丑,狮子头大大,牛腿太细太短,和它那粗大的身躯不相称,骆驼是畸形的,而最大的动物,如犀,如象,都可以说只是些未成形的肉团。颚骨过分伸长本是兽类头颅不同于人类头颅的主要一点,也是所有动物的最卑贱的标志;然而,马的颚骨虽然很长,它却没有如驴的那副蠢相,如牛的那副呆相。相反地,它的头部比例整齐,却给它一种轻捷的神情,而这种神情又恰好与颈部的美相得益彰。马一抬头,就仿佛想要超出它那四足兽的地位。在这样的高贵姿态中,它和人面对面地相觑着。它的眼睛闪闪有光,并且目光十分坦率;它的耳朵也长得好并且不大不小,不像牛耳大短,驴耳大长;它的鬣毛正好衬着它的头,装饰着它的颈部,给予它一种强劲而豪迈的模样;它那下垂而茂盛的尾巴覆盖着、并且美观地结束着它的身躯的末端:马尾和鹿、象等的短尾,驴、骆驼、犀牛等的秃尾都大不相同,它是由密而长的鬃毛构成的,仿佛这些鬃毛是直接从屁股上生长出来,_______长出鬃毛的那个小肉桩子很短,它不能和狮子一样翘起尾巴,_______它的尾巴_______是垂着的,_____于它很适合。______它能使尾巴向两边摆动,它就有效地利用尾巴来驱赶苍蝇,这些苍蝇很使它苦恼,________它的皮肤虽然很坚实,并且满生着厚密的短毛,却还是十分敏感的。
(1)给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匀称 畸形 相觑 强劲 鬃毛 A.chèng jī qù jìng zōng B.chèn jī xū jìn zhōng C.chèn jī qù jìng zōng D.zhèng qí qù jìng zōng(2)给下列各组字注音、组词。
鬣()_________躯()_________颅()_________ 鬃()_________驱()_________颈()_________(3)这段文字运用得最为频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用心
爱心
专心
(4)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5)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是„„„„„„„„„„„„„„„„„„„()A.因为 但是 尽管 然而 由于 从而 B.所以 虽然 但是 却 因为 所以 C.因为 但是 虽然 却 由于 因为 D.因为 虽然 但是 而 既然 那么(6)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什么?(7)布封的另一篇说明文《松鼠》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对松鼠进行了小小的赞扬,而在本文中,也有类似的一句话,把它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用本文中的一个词来为这句话作注释。
①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这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你至少找出八个形容词,来说明作者对马采取一种什么态度,抱有一种什么感情。
用心
爱心
专心
参考答案: 1.略 2.(1)C(2)liè马鬣 zōng鬃毛 qū身躯 qū驱使 lú头颅 jĭng颈椎
(3)比较说明。如:用驴子长得丑、狮子头大、牛腿细短、骆驼畸形来与它的匀称、优美相比较;又如:写马耳朵与尾巴时,也把马与其他动物比较,从而更加突出马的特征。(4)这段文字描写马的外形是按空间顺序来布置的:先写马前部的颚骨,后写其眼睛、耳朵与鬣毛,最后写尾巴。
(5)C(6)在所有的动物中间,马是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的。(7)①马一抬头,就仿佛想要超出它那四足兽的地位②高贵
(8)匀称、优美、整齐、轻捷、美、高贵、强劲、豪迈、丰盛、敏感这些词都是褒义词,表现出作者对马的一种喜爱、欣赏的情怀。
板书设计
用心
爱心
10.七年级语文下册 《在沙漠中心》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篇十
泰戈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亲情;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朗读方式(自由朗读、表演读、齐读)使学生把握诗歌基调;通过自主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投入真情,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教学难点】
利用想象,鉴赏诗歌,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写感情。【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朗读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是人类社会中最崇高、最伟大、最圣洁、最美好的情感,而尤以亲情之爱最为永恒。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首以亲情之爱为主题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金色花》,让我们期待一次美的洗礼!
二、积累
在学习课文以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一代文豪——泰戈尔和印度佛教圣物——金色花。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金色花》选自他的散文诗集《新月集》。(他的作品深刻影响了冰心的写作:母爱、童心、自然)
金色花,又译作“瞻波伽”或“占波”,印度圣物,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
三、检查预习
匿笑(nì):偷偷地笑。沐浴(mùyù):洗澡。祷告(dǎo):向神祈求保佑。嗅(xiù): 闻(气味)衍(yăn)
四、诵读
(一)、学生自由朗读,确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Q: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明确:舒缓、温馨、深情)
让我们聆听一遍诗歌朗读,听一听感情基调是不是舒缓、温馨、深情的。
(二)、听录音范读
听完以后,我们是不是真的陶醉在这种舒缓、温馨、深情的情调里?(是)
(三)、学生听读
现在就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文中浓浓的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1、我们先来看看课文里一些有代表性的诗句,我们怎样用不同的朗读方法来读好不同的地方?(个别学生表演读)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调皮,想象,快乐)(先学生读,再教师点拨“调皮、想象、快乐”,学生再读)
(2)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的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母亲焦急,我调皮)(学生分析,学生读)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责怪、爱怜)(3、4以后学生自由展示)
(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调皮,撒娇)
2、我们知道了一些关键诗句的读法,现在我们请一些同学把诗歌完整地朗读一遍。(一男同学一女同学,前5节,后4节)
学生读、(师、生)评点。(朗读指导:轻重快慢、抑扬顿挫、感情处理,体态语言等)
3、这两位同学读的真是很不错,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来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朗读一遍。(班级齐读)
教师点评
五、感知诗歌
Q:通过我们的阅读,大家能不能发现泰戈尔在这首诗当中写了“我”与母亲的几次嬉戏呢?各是什么内容?
明确: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六、感悟诗歌
Q1:孩子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明确:(看孩子为妈妈做了什么,就可以理解他的心愿。)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Q2:泰戈尔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明确:一是人们喜欢用花比喻儿童;
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表达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三是那金黄的色彩,不仅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也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而美妙。
Q3: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明确:孩子:天真可爱、活泼淘气、孝顺机灵、天生善良。
母亲: 关爱孩子、沉静安详、善良慈爱。
七、拓展
假如明天是你爸爸或妈妈的生日,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他们的满怀爱意,在明天将要送给他们的贺卡上写一段话给你的爸爸或妈妈,用“假如我变成了„„,我要„„”的句式,表达你们对爸爸或妈妈的爱。
示例:
1、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支欢快的歌曲,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变得容光焕发!
2、假如我变成了一朵小小的白云,我要紧紧跟随着妈妈,使妈妈不管走到哪儿,都免受烈日无情地炙烤。
3、假如我变成了一盏灯,我要为妈妈照亮夜行的路„„
假如我变成了一把伞,我要为妈妈遮风当雨„„
4、假如我变成了一把椅子,我要让妈妈下班后坐在椅子上消除一天的疲劳„„
5、假如我变成了一株绿色植物,我要在妈妈工作时深情地望着妈妈,就像我小时侯妈妈望着我一样,眼神里充满了爱的信息,我还要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大量的氧气,让整个房间空气温馨,让妈妈更加轻松快乐。
6、假如我变成了一辆自行车,我要让妈妈骑在我的身上,让我护送着妈妈去上班,让妈妈既省力又平安„„
八、练习
1、《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国家)作家、诗人泰戈尔(姓名),他曾在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_奖。
2、下列不能体现孩子对母爱的回报的一句是(D)A.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B.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C.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D.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3、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A.人们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
B.文中所写的孩子已经变成了金色花。C.赞美孩子的可爱。
D.花儿的色彩,反映着母爱的光辉。花儿也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4、孩子做的这些事,反映了他(她)快乐、天真、活泼、可爱的性格,也表现了他(她)想让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回报母爱)的心愿。
九、小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一份爱一生一世不求回报,那是母爱,有一个人一生一世值得你爱,那便是母亲,希望同学们也能如文中的“我”一样,用无私的行动回报那个为我们付出无私的爱的母亲。
附:
板书:
妈妈
爱
爱
【七年级语文下册 《在沙漠中心》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推荐阅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2 人教新课标版07-07
五年级语文下册景阳冈7教案人教新课标版08-27
七年级政治下册 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11-19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6《冬阳.童年.骆驼队》组教学设计教案12-25
七年级语文上册《看云识天气》同步练习4 人教新课标版12-27
五年级语文上册 鲸4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