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教学随笔(共15篇)
1.思想品德课教学随笔 篇一
思想品德教学随笔
新课标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主体互动,突出学生在交往和互动过程中的自主发展,注重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不断扩展和提升,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作为老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在教学中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为此,我想从如下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在导入环节中,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
在教学中老师的导言、学习素材的选取和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例如:在教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今天我当家》一课时,我课前采用了让每一位学生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帮爸爸、妈妈做家务,体验家务劳动的辛苦,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上课时叫一位同学上台说说自己的感受,老师相机导入本课教学。又如在教学《小鸟与榕树的对话》这一课时,我采用歌曲引入来渲染气氛,让全班同学齐唱“大自然是我美丽的家”这首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知道大自然就是我们美丽的家。如此一来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使他们能感到上思想品德课是很有意思的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明理环节中,挖掘课程资源
传统的教材只是传授知识的载体,而现代教材功能只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范例。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如教学《小鸟与榕树的对话》这一课时,我采用图文对照来开展活动,让学生自编自演“小鸟与榕树的对话”,同学们通过看表演,听小鸟们的诉说,结合课文插图,知道爱护环境,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存。然后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家园是怎样的,于是同学们踊跃地展示自己动手画的家园作品。事实上作为老师平时要多观察生活,在生活中认真地收集素材,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资源,并在明理环节中加以挖掘,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三、拓展延伸,增加实践活动
在新教育理念下,增加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怎样做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在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实践活动的培养。如在教完《小鸟与榕树的对话》这一课时,同学们都表示要为美化我们的家园环境出一份力,并开展一次植树活动,有的在生日时家门前种一棵树,让小树苗和我一同长大;有的回家跟父母一起在自己居住的社区或门前种上一棵树;有的在植树期间为校园植树种花种草。通过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懂得爱护环境,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处,我们的生活家园才能就得更加美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随笔篇一
上学期,我担任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开学的前两周,上课时,我发现学生们上品社课无精打采,学习的气氛远不如语文、数学,就连老师提出的问题都不是太感兴趣,尽管我努力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是课堂仍然是平平淡淡,冷冷清情。
接下来的日子,孩子们的情况更令我大吃一惊:课堂上有的同学偷偷写语文、数学作业;有的同学居然把崭新的课本撕破了,更有甚者拿钢笔、彩笔在书上乱涂乱画,把书上画的一些著名人物“改头换面”。看到此现象,我又惊又气又难受,惊的是学生竟然这样缺乏道德品质,气的是学生竟然这样不重视品社课,难受的是我们的品德教育竟如此失败。
我努力地咽下胸中的气愤,静下心来与学生们交谈。在交谈中我了解到学生们认为,品德是一门副课,没必要认真学习,再说课文中的许多知识他们也听不懂,还不如腾出时间学语文、数学呢。听了学生们的话,我连续几天陷入沉思,品德是一门很好的学科,为什么会陷入如此困境?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这门课程?经过思考与查阅资料,我认为品德学科陷入困境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品德学科不受重视。素质教育已经提出了多年,但在应试教育模式没有真正改变的情况下,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而使它微乎其微。品德课程流于形式,成为所谓的副科,学生认为是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
二、学生的作业多,负担重。教师们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加班加点加作业,学生的作业不按时交会受到批评,他们课余时间写不完,只能在所谓的副科上偷着写,而比起音乐、美术、体育课来说品德课又是他们最不感兴趣的课程,于是品德课堂成为他们偷写语数作业的最佳选择。
三、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有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他们认为太简单,他们在生活中就已经会了。而有些内容比如有关抗战历史、祖国建设历史、科技发展等,学生们平日阅读量小,听的少,见得更少,这些知识离他们又太遥远。因此,他们对品德学科不感兴趣。
四、教师的身教作用发挥不好。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不尊重学生人格,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仍有发生,降低了思品教育的效果;小学生不能得到良好的身心辅导,其生理、心理健康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五、家庭原因。家庭是小学生初次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父母子女的天伦关系保证了父母通过教养子女来塑造其行为规范,引导其融入社会。一些家庭父母为了生计,无暇管教子女,难以发挥传统的居家照顾角色,出现家中子女自理生活、无人管教现象,学校(教师)—家庭(父母)—学生(子女)之间的交流减少,使得社会不良风气对小学生施加影响的机会和效果增强;还有一些父母以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的态度来管教子女,使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较强,敢于反抗师长及父母,也滋生了桀骜不羁、自我本位、自我放纵等不良品性。
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程,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课
品德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课要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的教学工作,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品德课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二、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农村的小学品德教育应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要利用品德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与家长紧密配合,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还需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可采用自主探究法,问题讨论法,合作表演法等。
四、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学生背着沉重的作业包袱怎么能快乐健康的学习?把玩耍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品德良性意识,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随笔篇二
本人从事小学三年级《思想品德与生活》以来,感受颇丰。三年级思想品德着重强调品德生活之间的关系,在生活中反映品德,在品德中渗透生活,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科书中图画比较多,语言较少,让学生从图画中来受教育。针对教科书的特点,我试着将品德与语文、品德与网络相联系,收效较好。
一、思品与语文相结合
本科教材图片较多,学生看教材学习的同时,让学生说说图片内容,从中明白了什么,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教师适当引导,达到本堂课的教学目的,特别注意的是,这是品德教学,不是语文看图说话,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做事的道理,而不是简单的描述图画内容。授课完成后,根据本课的重难点,安排学生课外阅读,或采取老师讲故事的形式,巩固学生所学到的内容(课外阅读或讲故事的内容一定要结合本课内容,故事所说的道理一定不能脱离本课重难点)。学过一课后,可适当让学生写写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加深学生印象。
二、思品与网络相结合学教交流园 h L
I8v
G
t
A
在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人们利用网络可以查找资料、可以休闲娱乐。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来为教学服务。课前,我利用网络来找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比如在教“我们的学校时”,学生在了解了书上的各个地方的学校后,我又让学生观看了世界各地的学校,学生看的很认真,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整堂课气氛活跃。如果课堂内容较多,当堂课完成不了,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看相关的资料,下堂课来集体交流,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变得爱学思品了。
综上所述,思品从表面上看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实它与其他学科是有着联系的,与社会生活更是紧密联系,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多种渠道,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爱学思品,真正从思品中受到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随笔篇三
我教思想品德已经有五年了,通过教学,我感觉作为老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下面我从二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在导入环节中,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
在教学中老师的导言、学习素材的选取和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例如:在教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今天我当家》一课时,我课前采用了让每一位学生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帮爸爸、妈妈做家务,体验家务劳动的辛苦,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上课时叫一位同学上台说说自己的感受,老师相机导入本课教学。又如在教学《小鸟与榕树的对话》这一课时,我采用歌曲引入来渲染气氛,让全班同学齐唱“大自然是我美丽的家”这首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知道大自然就是我们美丽的家。如此一来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使他们能感到上思想品德课是很有意思的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明理环节中,挖掘课程资源
传统的教材只是传授知识的载体,而现代教材功能只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范例。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如教学《小鸟与榕树的对话》这一课时,我采用图文对照来开展活动,让学生自编自演“小鸟与榕树的对话”,同学们通过看表演,听小鸟们的诉说,结合课文插图,知道爱护环境,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存。然后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家园是怎样的,于是同学们踊跃地展示自己动手画的家园作品。事实上作为老师平时要多观察生活,在生活中认真地收集素材,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资源,并在明理环节中加以挖掘,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2.思想品德课教学随笔 篇二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做合格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而不是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作为我们学校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 在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课中, 我们应该积极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作为我们课堂教学的起点, 并不断在这样的经验基础之上, 为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自我, 有效的处理好自己与社会、国家、集体及他人的关系, 提供及时与必要的帮助, 而不应该让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 其心理发展处于心理断哺期, 叛逆性较强, 因此,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的教师,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精神的培养, 引导学生积极实践的兴趣, 并以此为教学的起点, 注重思想品德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鼓励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的矛盾与冲突中积极探究知识的产生与应用, 去体验知识服务生活的真谛。通过这些教育活动中的道德践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而不是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空洞的说教, 逼迫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
作为思想品德课的课堂同样是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主阵地, 是教育者进行教育创新的直接平台, 是师生点燃创新灵感、激发师生有效创新、集聚智慧的舞台。那么, 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我们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的课堂教学呢?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又应该如何打造优质高效、自主互助的思想品德课堂? 这是我们每一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了解的问题, 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深刻思考的共性问题。从课堂整体上来分析, 一节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课教学环节之间应该是相互密切联系, 环环相扣的, 水到渠成而又浑然一体, 它们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自然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流程。作为一节好的思想品德课, 创设导入的情境其作用就是打动我们的学生, 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所触动, 情感上有所感动, 进而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思考, 并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有效的自主感悟, 即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这个情境所引发的所思所想,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带着明确的问题、带着特定的情感投入到新课的学习氛围之中。教学中, 我们要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支撑和引领。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有效的进行整体的感知,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有效发挥其主导作用, 及时进行巡视检查, 有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通过教学过程的反馈, 准确的找到学生学习过程中问题的关键所在, 并进行有效的引导, 而不直接参与学生的直接活动。将学生自主探究与全作互助有效结合起来。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合作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相互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习小组成员还要提出质疑甚至相反的观点, 促使思维向深度发展。为以后学生有目的地讲解、测试与反馈提供一手资料。通过学生间的有效交流, 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全班范围内的交流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结论。
3.刍议思想品德课教学 篇三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创新意识;教学艺术
新课改提出了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对它们的学习、领悟、并渗透到教学实践中,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完善学生的人格、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下面就新课改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谈几点浅见。
一、教师要形成新的教学理念,树立创新意识
1.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互动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教学是教和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交往不仅在理论上超越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 以及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和“主导主体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教材不再那么神圣,它只起立脚点导向的作用,而具体内容需要在师生互动中展现出来,从而形成一种素质、一种能力。
2.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教师在推动教学时,必须构建三维目标体系,这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为了学生发展的需要。现在的教学不再只重知识,既要重视知识,还要重视能力、方法和思想,要在教学中,将它们有机地统一起来,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思想认识和情感得到升华,形成应该具备的能力。
二、讲究教学艺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與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要得法,学要主动。
1.教师要态度随和,语言诙谐。态度和蔼可以感染学生并使之对你的授课感兴趣。反之,古板的面孔、严厉的训斥会使师生间竖起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墙。语言幽默风趣、绘声绘色可以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不能否认,有些政治教师的语言非常具有科学性、逻辑性、条理性,但教学效果往往一般,究其原因就是他们课堂上缺乏生动的语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一堂课上的兴奋度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紧紧扣住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想方设法创设教学高潮,帮助学生度过疲劳期。关键时刻教师要恰到好处地使用风趣幽默、生动形象的语言。政治课教师的语言除了清晰严谨之外,还有诙谐幽默,课堂气氛才会轻松、融洽、友好和活跃,才能将学生引入一个更高的学习意境。
2.巧妙设问,激发思维。课堂提问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如在讲授《亲近社会,热爱社会》时,若教师直接按照课本设计讲授,就会由于直接、平淡、无味,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若能变换角度投石问路,效果会更好。比如:“大家愿意与他人交往吗?与他人一起学习、活动你会有什么心情?性格孤僻的同学在他的生活、学习中会遇到哪些问题?你是怎样看待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在教师层层设问之下,学生就会被一个个感兴趣的问题吸引住并且会积极地查阅教材或联系实际作分析说明。这时只要教师稍微加以引导,需要弄懂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此,巧设提问,可以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3.趣味教学,增加吸引力。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材改革之一是在课文中穿插了“想一想”与“谈一谈”、“试一试”等栏目,知识性和趣味性并重。比如在教授《人生难免遭遇挫折》这一课题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教师可以穿插并用好教材中的“查找有关张海迪和霍金的资料”。想一想他们面对挫折表现出来的品质,让学生“动”起来,这对于求知欲旺盛的学生会具有较强的诱惑力。穿插这样一些趣味性的活动,它将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动脑、观察、想象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忽略了这些环节,而应相回地加以引导、因地制宜。
三、根据教学实际,善用观察发现法教学
观察发现法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其实质是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通过师生合作的方法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式。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务必注意引导学生参与。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不是观众,教师要把传统教学中单纯的教师“主演”变成师生共同“表演”。这种教学模式也许花费的时间比较多,但她确确实实地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总结出某些规律。这时再让学生将所发现的规律、结论用他们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再加以讲评、改正。通过教师的引导,就可以将书本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后变成自己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及记忆,既培养了学生观察发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了教学效果。
四、因材施教,注重教学反馈
学生作为个体,都有他们的特殊性。教育教学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要有针对性。课堂教学反馈方式很多,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重视。重视课堂教学反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教师在实施教育教学的时候,要重视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课中的提问情况等等,用这些反馈意见来纠正自己的教学方案,采取更为恰当的教学方式。
总之,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管用什么形式的教学方式,最需要的是做到每堂课有理有节,活而不乱,取得学生的信赖,提高教学质量,这需要教师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否则,很容易使课堂气氛超过必要限度,导致主次不分,主题不明,所以说,教学模式可以推陈出新,但最基本的课堂驾驭能力应该是永葆长青的。
4.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随笔 篇四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随笔
李佼姣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才能享受成功。新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要扎实的上好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首先应了解这门课程的性质,又是一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
在活动中成长参与活动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基本方式,教师应让学生在亲切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开发和道德的陶冶。我反复琢磨,总结出几条小经验:第一,活动的开展不仅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做,教师也应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因为老师的参与,会让学生感到他们所做的事不是一件随意的小事,而是一件值得他们去重视、去认真体验的一件大事;老师的指导又使他们少走弯路,可借鉴我们已有的经验帮助他们更快地享受成功。第二,对学生有创意的一些想法或做法,老师应给予赞赏,让他们的才能充分发挥,促使他们形成再研究的愿望,形成良好的“愿学”行为。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挫折时,老师应尝试用“挫折教育”让这生品味人生,鼓励他们勇于面对失败,培养良好的“抗震”心理素质,为筑起他们的人生之塔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课后要反思。不论是老师或学生的在第一次活动的结束时,都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所得与所失,让反思成为下一次课取得成功,进步的前奏。第四,让评价体系贯穿于活动全过程,并采取生生互评及师生共评等多种评价方式,为完善活动方案提供最直接的帮助。
5.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篇五
树立“依标扣本,不唯教材”理念;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建构,以“承担责任服务社会”的理念为出发点,以“国情教育”为重点,以“实现理想选择人生”为落脚点。为准确地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适应有效教学的要求,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应结合思想品德学科的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教育教学,在教学中力求突出学科特点:
一、树立“依标扣本,不唯教材”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学生是“用教材学”而非“学教材”。教材只是为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提供一种凭据,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教学中决不能照本宣科,教材不是“唯一”。新课程强调的是要使教材同学生活经验与体验建立联系,要搭建起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实际的桥梁,为此,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就显得很重要。比如:在学《走科教兴国之路》时,结合“嫦娥二号”发射成功这一热点时事,结合教材进行补充,这既抓住了教材的重点,又体现了时事,符合中考的要求,突出了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所以,在以政治教材为纲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的平台。不管教学方法怎么变化,没有扎实的基础是经不起考验的,因此必须夯实基础,提高技巧。每上一节课,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备课过程中做好“两备”——备教材,备学生;抓好“三基”的落实,即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
二、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教师以新课程的这种理念做支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突出新教材的人文性,营造出富有人文气息的教学氛围,才能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和成长。学生是有思想的主体。学生接受知识应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注意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认真贯彻“三为主”教学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才能提升课堂效率,强化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联系时政,点击教材。新课程强调:思想品德课必须回归生活,思品课的生命力源于社会,所以,必须联系实际,适时地联系社会热点,将教材激活,并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使学生获得的理性知识转变成为鲜活的永不枯竭的能力。俗话说“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教师要及时联系身边发生的事例,结合教材,寻找出二者之间的切入点,教给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九年级政治教学的一个重点。比如:第一课《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责任》可以结合的时事就是“抗洪救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结合的时事就是“台湾问题”、“两岸三通直航”等;灿烂的中华文化所结合的时事就是“2010年世博会”等等。
6.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篇六
在教学实际中,我进行以下思考:
一、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
每节课结束后,我都要进行教学目标完成的反思,如,教学目标设置合理吗?完成得怎样?本单元知识目标重点突出吗?难点化解了吗?情感、态度、价值观“生成”的程度如何?有没有把学科最重要的东西给予学生等等。如在讲解《诚信是金》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可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逐一说明概念即可,这样,新课标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就难以达到。如果我们做如下改进: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书,然后举例说明,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要讲诚信?在日常生活中当诚信丢掉时,同时还会失去什么?”相互讨论、相互补充……如此教学,不仅重视了“知识和技能”,而且注重“过程和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领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并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得到提升。
二、反思教学过程的差异性
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所以教师要及时反思教学过程的差异性,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是否还有学生不适应,怎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实现会学、学会、乐学。
三、反思学生自主与教师引领的统一
自主性学习已经成为当前政治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种学习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自主性学习的理念在转化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出现了异化。一些教师认为,学生自主了,教师就可以退避三舍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新课堂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并不否定教师讲授的作用。这种为了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弱化甚至漠视教师指导作用的教学行为,就是把自主学习给“泛化”和“异化”了,是把自主演变成了放任。在教学中,对于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理论知识,不可能全部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或搜集资料,否则将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恰当的讲授、生动的举例,在启发学生思考的同时,还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才会使思品课充满生活的气息,迸发智慧的火花,流淌人文的情怀。脱离了教材观点的主体性,教师教的主体性,学生学的主体性是无法真正发挥的。
四、反思教学评价的多样性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反馈。它既可以帮助老师判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监控和督促学生不断进步和提高,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估,帮助教师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评价侧重于定量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选拔和管理功能,更多地表现为终结性评价,无论是评价的对象、目的、方式、内容都过于单一。这既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容易导致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应对传统的教学评价进行反思。应重视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学习过程的体验,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实现“他评”与“自评”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改变学生只是对象的单向评价方式,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只有如此,才能有教学相长的良好发展,最终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7.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案例教学的运用 篇七
一、思想品德课中案例教学的作用
1. 能加深学生记忆理解所学知识。
思想品德课的一些基本知识学生必须记忆理解, 如果学生死记一些基本知识, 这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的单一的抽象认识。而案例教学法通过视觉材料、经过分析, 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并利用理论分析说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 获得的收获会很大, 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更深刻, 达到理性认识的目的。如:在学习“中国的声音很响亮”时, 分别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和香港澳门回归的案例, 让学生分析比较, 找出原因。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 获得的知识更牢固、更深刻、更清晰。
2. 培能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 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创造了条件。例如在学习“人之根本”时, 介绍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由石家庄市牛奶厂工人成长为中国牛奶大王再到毒奶大王、中国乳业的罪人。然后向同学们提出问题:第一, 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第二, 这个案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第三, 你认为怎样才能营造诚信社会?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大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增强教学实效性。
3. 能缩短理论与现实的距离。
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 它能把大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引进小课堂, 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 让学生进入案例情景, 设身处地地做出反应, 为他们提供一种不用真正深入实践, 但却在短期内接触, 并处理到大量的实际问题的机会, 从而缩短理论和实际间的距离。如在讲“民可以告官”时, 讲解了全国告“父母官”第一案案例, 这样更具有说明力。
4.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枯燥乏味, 单凭教师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供生动, 逼真的正反案例和由简单到复杂的案例, 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 加深感性认识。另外, 在民主和谐的讨论气氛中, 学生大胆交流, 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 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学习探索, 容易产生学习兴趣。选用学生较感兴趣的案例, 会变学生苦学为乐学, 变厌学为愿学, 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
二、案例教学的原则
1. 注重方向性, 体现德育功能性。
选用案例应以正面教育为主, 反面教育为辅。有些揭露社会阴暗面。丑恶面的案例并不是不能用, 而应慎应、少用。如果教师上课时大谈特谈的都是一些消极的东西;而学生判断是非, 分析问题的能力尚有欠缺, 学生容易产生错觉, 以为党和政府已丧失人民的信任拥护和治理国家的能力, 会使学生思想上产生迷惑和动摇, 不利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树立, 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运用事例时应把握正确方向, 唱响主旋律, 多弘扬正气, 讴歌正义, 用积极的例子去激励学生。
2. 注重时效性, 尽量本地性。
引用的案例不应是陈年旧事, 而应紧跟形势, 是发生不久的。引用的最好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 与己有关的, 而不是遥不可及、关系不大的。通过这些身边看得见的事例, 使学生感到榜样就在身边, 这样, 才能使学生感兴趣, 有新鲜感。
3. 注重准确性选择趣味性。
引用的案例应尽量真实具体, 不宜胡编乱造, 做到真实可信, 现实感强。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 让他们真正接受, 反之, 则会使学生对教师所教所讲的知识产生怀疑, 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所举案例应生动有趣, 适应学生的接受水平, 是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 让学生感到看起来深奥难懂的知识, 其实也亲切有趣, 易于理解。这样, 才能引发学生兴趣, 帮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三、案例教学的方法
1. 穿插案例, 讲清原理, 例证观点。
案例的引用是证明一定的观点、辅助分析一定的问题。因此, 教师在实施案例前, 应设计好案例呈现的时机和方法, 可用案例引出本课知识;可用案例化难为易;可用案例总结提高。千万不可为了说案例而说案例, 没有一定的问题是达不到目标的。案例提出后, 要让学生去思考, 让学生去总结结论, 提出观点。
2. 讨论案例、师生互动、合作研究。
案例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充。教师要让学生围绕问题讨论, 做好组织、引导, 对有些问题允许学生提不同的看法, 让学生畅所欲言。能达到合作中学, 合作中提高,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的目的。
3. 创设情境、课堂演练、分析点评。
情境教学能使学生在既定环境下将自身投入到一定的环境中去, 让学生增强真实感。而课堂演练就是一种较好的情境, 可让学生在演练中领悟道理, 增加感性认识。但老师要及时从学生的演练及对案例分析中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点评。当然, 这种点评不是标准答案, 也不是学生分析的简单罗列, 而是师生共同讨论下的分析后对问题认识的升华、创新。
总之, 用好案例, 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改变传统教学的方法, 适应新课程的教改要求, 展示学生个性、活跃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益。
摘要: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案例教学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属于研究性学习, 能变被动为主动, 变注入式为启发式,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益处。案例教学应有一定的原则和使用方法。
8.思想品德课教学案教学的误区 篇八
关键词:教学案教学;误区;思想品德课
教学案教学改革创新在信阳已全面扎实地推行了一年多,作为一线教师,我感觉到既有收获成功的喜悦,也有难以处理问题的困惑和迷茫,甚至出现了事倍功半的教学误区。希望通过以下几个使用教学案教学中思考的介绍,能得到广大同仁的指导与帮助。
误区一:强调态度、价值观、能力的重要性,忽视对基础知识的教学
新课程改革后的思想品德的中招试题,越来越突显能力的立意,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高低总与基础知识的储备成正比。而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案预习导学和课内探讨环节的编制和使用中,片面强调学生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课内讨论1~2个重要性的内容,而忽视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例如,在羊山新区2013年下半年思想品德期中测试有一道简答题,问题是:思想道德建设中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什么?竟然有大部分学生没有回答。因此,我们在编制和使用教学案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把基础知识、态度与价值观、能力等有机结合起来。
误区二:依赖教辅资料,忽视对教材知识的把握
最初认为,练习题的编制与使用应该有一定的理论高度,把提高学生成绩的“法宝”押在教辅资料上面。教学生怎样针对问题查阅资料,然后作答。这样的确很容易提高学生答题的理论水平、政治言语水平,见效快,教师感到心里舒畅。殊不知,长此以往学生只要见到问题,就翻阅资料,根本不动脑筋思考,往往是答非所问。例如有一道反映新农村建设成就的观察与思考题,问题是:请你为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出几个“金点子”。大部分学生回答为:(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落实科学发展观;(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等等。其实应这样回答:(1)继续加大对农村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2)实行科技兴农政策,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3)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农村全面进步。学生扣不住当地农村,光扣大帽子。所以,我认为在预习导学环节、课内探讨环节和课内训练环节,设计问题时一定要体现思想品德学科特点“题在书中”“理在书中”,并且要认真做好教材内容的整理、归纳和总结。因此,我们在学习中必须把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放在第一位,把使用资料作为巩固教材知识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误区三: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我认认真真针对学生设计好教学案,然后及时发给学生让学生预习、探讨、巩固训练,这样就把整个课堂都完全交给了学生。这样的确完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但是我体会到这其实是本末倒置。
我们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分析问题的角度、思路,都是我们多年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我们应把自己这些方法、资源教给学生,指导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学习。“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渔”都说明了这个问题。“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误区四:重视热点、课外实践,忽视课堂教学
近几年思想品德中考试题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实践探讨类试题增多。因此,部分教师认为应该多了解课外知识,在课外拓展延伸环节中,过分重视热点问题处理,好设计一些中考试题。殊不知,学生此时的能力根本解决不了此类问题,教学效果自然是“事倍功半”。其实,中考试题越重视实践探究,越注重综合素质考查,就越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知识迁移和整合能力。要培养这种能力,就要坚守课堂这个教学的主阵地,切实通过教学案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然后通过课内所学的知识扩展到课外实践之中。这就需要学生既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点,又能将热点问题与之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探讨能力。
误区五:把教学案当成传统教案
教学编制、使用应该说是为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设计的方案,考虑的班情、生情因素较少。而教学案则不同,在教学案中,落脚点在“学”上,“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的地位完全体现在一个“导”字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案中,学案是学生学习、研究的方向、目标和依据,教学案的设计必须把学生的学习需要放在第一位。教学案从编制到实施的各个环节中,学生的实践活动都体现得非常明显,学案的编制可以师生共同参与,甚至可以放手让学生去编制;教学案的使用过程更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实践、自我升华的一个过程。而传统的教案根本就是一潭死水,没有“源头活水”,又哪来“如许清水”。
总之,在教学案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要立足教材,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课内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走出误区,争取提高学生的多项能力,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五让”:教材让学生自读;知识让学生探索;问题让学生解决;结论让学生概括;体系让学生构建。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教师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作者单位 河南省信阳市羊山中学)
9.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篇九
扁都九年制学校曹登玉
教学反思是教师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教育科研的重要方式。它对于教师总结经验教训,优化和升华教学经验,增强自己的理性自主,促进其隐性教学经验的显性化,形成和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己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教学反思”之所以引起理论界和一线教师的普遍关注,主要在于它带来了不同于常规的教学新理念,体现出教师自主进行思考和批判分析的态度和方法。从认识心理学的角度说,反思是一种复杂的内部认知过程。从教学而言,教师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有可能带来外显教学行为的改进,它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一条重要标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要反思些什么呢?
一、要反思自己的职业道德状况
一名教师是否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决定他是否能尽职尽责地教书育人,是否能脚踏实地,不断进取,是否能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科学施教,这些都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水平的发展与提高。为此,教师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对祖国的命运和前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教师工作的本质.责任和特点有深刻的理解,有“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和“爱事业”“爱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具有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
二、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教师应树立符合时代发展的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在教育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重视学生基本观念,思维技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应用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科技素养,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和人格的全面发展。
三、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人总是具有反思自己及自身实践的可能性。我们与自身实践保持一段距离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熟知它。我认为,教师为实现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思考自身的具体教学活动时,努力寻求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
四、要反思自己的知识系统
尽管教师在上大学的时候获得了一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是大量必需的知识仍然是来自自身的教学实践和自我反思。为了保证拥有知识的合理性和实践的有效性,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知识系统,清除自己知识上的误解和偏见,增进对教育实践及其复杂情境的洞察和见识。
五、要反思自己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教师要具有突出的教改实验能力,结合自己工作的实际,敢于对新的教育现象和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勇于通过不断的实践,完善自己的教育思想。因此,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与科研方面的能力状况,努力做专家型教师。
六、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常规
每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习惯,有必要经常进行深入反思,以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促进自身教学技能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因此,在教学常规中反思,择取精华而创新,是教师进行教育改革的一种稳妥而有效的方法。
七、要反思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育专家,学者编写的,是教学的基本依据。但是,教材也会存在不足。因此,教师要把教材当成扔需加工的重新改造的对象,根据本地的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认知水平,科学地调整教材的内容和数据,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及时作好记录,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八、要反思德育功能是否实现
就思想教育学学科的特殊性而言,德育功能不能缺失。思想政治课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针对学生的不良情绪,内心的矛盾以及思想上的模糊认识进行疏导和教育。教师要适时抓住教育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落实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而不能错失良机。
九、要反思自己的身心健康状况
身心健康是教师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难以保证完成教育教学,教育科研任务。健康的人格更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手段,它对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兴趣、爱好、性格等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身心健康状况。
10.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对策 篇十
我国正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目前教改看,反映出一个重要问题:不是大家不愿改革,而是不知如何因校而宜、联系教学、结合学生、围绕学科、根据实际来进行探索改革。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广大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深入实践、不断反思、提高素质,钻研教学,成功扮演好自己作为先进教育理论的实践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改科研的开拓者,学生学习的领导者的四种角色。为此,笔者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总结出六大对策。
一、先入为主,激发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们的教学工作也是如此,教师的举手投足、言行举止首先应当吸引住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其对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建议,巧妙利用课内课外两种教学资源,先入为主,先声夺人,一炮打响,争取“开门红”。对思想品德课而言,教师必须主动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大胆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重新建构。第一、故事导入,激起学生兴趣;第二、时事导入,唤起学生爱国热情;第三、问题导入,启发学生生成疑问,自主解决问题;第四、名言警句导入,启发学生思考,合作探究„„多种形式适时导入新课,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合乎学生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
二、目标明晰,展示具体
我们选用的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内容丰富、故事精彩、案例典型,以及不时点缀发人深省的格言警句,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
面对纷繁复杂、体裁多样的课本,教师务必牢牢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透过现象抓住课文的本质,提纲挈领、抓住要害、明确目标。众所周知,新课程要求的三位一体目标分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因此,教师应首先从形象生动的课文中提炼其精要和实质,确定每节课的三位一体目标;二是教师应把抽象、概括的教学目标描述语言具体化、明确化、清晰化,简洁、具体、最好概括为“„„是„„”、“为什么„„”、“我们学习„„,将会„„”;三是教师应把教学目标具体为问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预习,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围绕问题进行训练,围绕问题进行复习作业,如此,由形象具体到抽象概括,由表层了解到深入思考,再到掌握应用,问题解决了,目标也就随之水到渠成,顺利实现了。
三、自觉主动,事半功倍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为了培 1
养这种新型人才而进行的一种研究和探索。所谓“自主学习”是相对“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言的,它是在教学条件下的高品质的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对中学生而言,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一要在上课前,学生应预习课文,划出所谓的知识点,找出自己的不理解的、不懂的,这一过程十分关键,因为教师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学生又是每一个个体,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明确自己的薄弱环节,从而在课堂上集中精力,解决疑难问题;二是要在课堂上,对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中遇到的问题,要自觉主动提出,将问题当堂解决,不留死角;三要在上课后,教师要学生明确本节教学目标基础上,留置时间、空间,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四要在解决所有疑难后,为增加理解,提高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有必要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和自主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思考,找出自己认识上、知识上、能力上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纠偏补错,及时复习,融会贯通。
四、教后反思,完善纠偏
常言道,计划没有变化快。计划得再周详,教案写得再完善,课堂教学中往往也会遇到这样那样各种意料不到的问题,导致我们不能完整地实现教学计划,这些问题,需要教师深入进行反思,思考其原因,寻找解决办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服务。
问题的产生和出现主要表现在教和学两个方面。第一、教学理念是否先进。不能一味进行“填鸭式”教学,传授知识和技能,而要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持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二、教学目标是否合理,要考虑教材、学生、教师、课标等因素,制定出具体、明确、详细的教学目标,并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让教有目标,学有方向;第三、教学方法是否科学。要结合传统的教授法和现代的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教师轻松地教,学生快乐地学,教学相得益彰;第四、教学内容是否适当。俗话说:一口吃不成大胖子,教师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剪裁得当,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共长,能力与情感同进;第五、教学效果是否体现。知识性内容,学生不但能够理解,还能掌握,举一反三;能力性问题,学生能够客观公正地看待在实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并能够自主分析、自己解决。
五、课堂教学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11.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流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178-02
“生活—教学—生活”的教学流程是指生活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源泉,课堂教学是生活内容的一个熔炉和沉淀,最后生活又高于课堂,是课堂教学的目的。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教学—生活”教学流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回归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全日制义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应以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我们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教学—生活”教学流程的基本环节
1、貼近生活实际,唤醒生活体验(课前准备)
我们的教学应力求贴近生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源,优化思想品德学习的环境,扩大学生学习的空间,把封闭的、语言文字等的教学变为开放的、生活化教学。只有走教学生活化的道路,才能真正改变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窘迫境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现在的初中学生有自己的经验,有自己的感受,想把概念、理论直接灌输给他们已经是不可取的了,他们也会产生反感情绪,相反的,从他们的实际生活出发,利用他们已有的经验,感受更有说服力。所以课前,我认为教师应寻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案例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启发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最终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课本知识,用所学的知识再去体验生活,体验到思想品德教学即生活,生活即品德教学。
例如关于《做聪明的消费者》这个话题,每个学生都有过购物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教师在本课教学前应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调查,让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成为教学的重要资源。比如对于县城的学生来说,“超市”是他们购物的主要场所,学生经常会和父母一起去超市购物,但独立购物的较少,因此学生对超市购物的一般程序和常识并不十分了解。教学时,就可将学生的这些生活经历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学生、生活、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自主交流生活中的发现,介绍购物的经过,讨论问题的解决办法……在回归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实践、拓展、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创造和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2、从生活出发,情境感染,导入教学(新课导入)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在教学中我们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
让生活走进课堂,成为教育素材,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习欲望。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从哪里来,如何培养学习兴趣,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学生关注什么,喜好什么,找准学生的兴奋点。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并非是教学内容,更非教学目标。只有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同教学目标所应具备的体验与感悟之间的差距或落差,才是我们的教学内容。如此,教学切入的角度要针对性强、主题突出,服务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只有恰当地选择适合情境导入的生活素材,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从而带着探究欲望去学习。
例如在学习“消费面面观”这一课时,我以“做老师的导购,帮助老师买一部手机”作为教学导入: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品牌,有的说款式,有的说功能等等,活跃的气氛中一下子就让学生感受到买一部手机有如此多的选择,这样教学很自然地导入了知识的学习阶段——经济的发展,市场上的商品日益丰富,人们的消费选择越来越多样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以生活素材作为情境导入目的还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以便学生能从现有的经验出发,自主获取新知识问题。
3、生活与教学相结合,引领生活探究(课堂教学)
生活情景的创设也只是教学的一个过程,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才是学习的目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又是新课程理念下思想品德教学又一重要内容。所以生活化思想品德教学是在教师的引领下,把体验、感悟转化为知识。为此,在教学中,学生谈体验与感受时,教师要不断地通过设疑、质疑,引导学生合理地寻求对生活现实的体验和教材知识教学的结合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讨论、切磋,进行合作探究。
例如,在讲授《防范侵害保护自己》这一课题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需求和潜能,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创设出适合学生生活与活动的环境,选择以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视频《奇怪的陌生人》为载体,假设种种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判断、分析、辩论,学生在这种由典型生活素材整合而成的“准真实生活”的模拟活动中进行学习,让学生从所熟悉的情景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需要思想品德教育。
4、课外拓展延伸,回归生活(课外拓展)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也认为“课堂教育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身是实践的,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
所以,品德的效果应是知行并重,教学不能只满足于间接的经验和虚拟的沟通,因为知识的建构有赖于既有知识和直接经验的支撑。因此,我们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在课前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课后,我们也必须让学生把在课中所学的知识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最终让品德课程的教育成为一道看得见的风景。
学习了《孝敬父母》这一课后,我让学生以“孝心献父母”为主题开展了“当三天家庭小主人”活动,让孩子们通过买菜、烧饭、打扫卫生、交纳水电费等生活琐事,体会到当父母的辛苦与操劳,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博大的爱。对父母的关心、挚爱之情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在学习《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一课时,我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结合当前的限塑令给消费者购物带来的不便这一事实,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与解决的对策。开始同学之间存在着意见分歧,似乎各有各的道理,但经过讨论之后,大家都能从大局着想表示能理解并支持限塑令,有一些同学还提供了不少切实可行的方法。
在学习了“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之后,结合当时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的“我看改革三十年”、“岁月的变迁——我们家的变化”“走过六十年”等等节目,让学生们自己利用休息日制作一张手抄报。这既与学生家庭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增强爱国情怀,培养他们做人的责任感。有不少同学在活动结束后表示更增强了他们发奋学习,报效祖国的信心和决心。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结合的问题,很好的体现了知识、能力和学生情感的体验、升华相统一的原则。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能在思想品德课“生活—教学—生活”教学流程的每一过程中参与活动,积极思考,明白事理,感悟人生,懂得生活,创造美好人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资料
[1] 张文,高玉柏.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10).
[2] 余子侠,陶行知[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8.
12.思想品德课兴趣教学的探讨 篇十二
一、讲好开头和结尾, 引起学生的注意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讲好课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第一步。要讲好开头, 教师对教材应有准确的把握, 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情境。导入新课的方法方式很多, 我较多地运用联系现实生活的方法, 特别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导入新课。因为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比较感兴趣, 利用这种方式开头, 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讲八年级上册第十课的《诚信是金》这一框时, 我讲了一件发生在本班学生之间的事:学生小张向小林借钱买学习辅导资料, 过了半个月, 小林和几个同学讲起不知是谁向他借了10元钱, 当时小张不知如何面对这件事, 但最终小张还是告诉小林是自己借的钱。讲这件事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导入了新课。
结尾教学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也必须精心设计,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比较多地运用归纳式的结尾法, 结尾归纳, 提纲挈领, 便于学生记忆。如在讲授九年级《艰苦奋斗, 开拓创新》这课结尾时, 提出“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 我们应该怎样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这个问题提问学生, 让学生发表意见, 学生做了回答后, 我水到渠成地归纳:1.生活上, 注意节俭。2.学习上, 精益求精。3.信念上, 志存高远。这样做总结, 简单明了, 学生自然有兴趣。
二、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为了使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教学既懂得有关的政治常识, 又提高思想认识, 必须着力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为此, 我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过程应是“读, 讲, 议, 练, 导”的过程。读, 就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在阅读前教师要给出阅读提纲,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讲, 就是让学生带着有关的问题, 在讨论中畅所欲言, 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师作扼要的归纳。议, 就是指导学生用政治术语议论, 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和建议。练, 就是练习和反馈, 检查教学效果, 及时查漏、补缺、纠错。导, 就是教师组织教学, 指导学生读书, 精讲重点, 疏导难点, 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由于学生在这个“读, 讲, 议, 练, 导”的过程中他们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 探求知识的兴趣很高。
三、活跃课堂气氛, 增强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教学要恰当地运用有趣的教学手段和技巧, 突破难点, 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 现列举如下:
1. 运用幽默手段, 增强学习的兴趣
思想品德课教学, 恰当地运用幽默, 使教师的讲课风趣诙谐, 有利于创造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 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提高课时效率。
2. 让学生动手多做练习
通过鼓励学生勤做学习笔记, 动手做练习, 能促使学生自觉做到课前自己预习, 课堂互相督促笔记, 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3. 巧设悬念, 善于诱导
在教学过程中巧设悬念, 是促进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我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 一开始就设悬念, 让学生带着问题, 兴趣十足地学习新课。例如, 我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二课《严也是一种爱》时, 我讲了一个发生在本班学生家庭的故事:我们班有一个女孩, 从小家里就对她严格要求, 因此, 她养成了对事认真负责的态度, 有独立做事的能力, 一直是班上总成绩的前三名。我接着提问, 我讲的她是谁?学生们回答是我们的班长小强。于是我说严格要求也是一种爱, 我接着板书课题:严也是一种爱。
4. 表扬鼓励, 多点肯定
兴趣与注意一样, 也有它的不稳定的因素。一个学生听课, 如果理解不了, 会越听越糊涂, 越听越没有兴趣。学生的点滴进步, 如果得到教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 他就会受到鼓舞, 学习热情、学习兴趣随之而涨。在课堂上肯定学生的进步, 给以恰当的表扬鼓励, 不单有助于提高一个学生的兴趣, 对其他学生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5. 给以新知, 启发深思
一个班的学生, 听同一堂课也会有的觉得易, 有的觉得难。但是尽管难易有别, 他们都希望通过听讲而获得新知。努力给每一位学生新知, 启发他们对教学内容作深入的思考, 以求取得新的发现, 就能进一步手提高他们的兴趣, 学得更深, 收获更大。
6. 感情渲染, 形象激趣
13.初三思想品德课教学总结 篇十三
开学初,在学校德育工作思想的指导下,我细心地学习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领会其教育思想,认真撰写教学计划,做到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把握教材特点,联系学生实际,适时拓展资源,注重人文关怀,做到有的放矢。
二、以人为本,营造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给予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师生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到释放,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得以调动,课堂得以真正“活”起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要让其活力都得到充分的展示,就要让课堂完全成为他们自我发展和自我展示的舞台。对他们而言,课堂不能是一个简单的探求知识的过程,而是他们快乐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他们不能是“配角”,不能只是在老师的指挥下沿固定轨道前进去捕获某个答案,而是实际的参与者,教育教学中的主角。课堂是他们的,自由而且快乐,他们是在快乐中学习。这样,每个学生作为有生命的个体,作为活生生的人,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才能让他们的生命的活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三、俭以养德,创设情境
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在教学中我补充了低碳与我们的生活的相关知识,引导孩子们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好孩子,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因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我通过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环保的好公民。
四、拓展训练,指导行为
课堂上在认真学习教科书的知识之外,精心设计课外阅读资料:如国家大事,身边模范等,用品德与社会的眼光给予学生拓展训练,打开他们的思路,使课本知识得以有效的补充。让他们进一步了解我们这个社会,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与辉煌,感受社会,感受历史,让他们对社会中的是与非,善与恶有一个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样潜移默化地指导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本学期由于改革了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听其声”、“观其形”、“动其情”、“悟其理”,从而强化了感知理解,丰富了想象思维和情感,深化了道德观念,但是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不足的地方,如: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够丰富,教学媒体的设计还有待提高,个别学生的耐心辅导还欠缺等等。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要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学习,做好课后的反思。
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在这一学期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新课标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
1、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2、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总之,通过一学期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本学期,我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虽然本学期所承担的品德与社会课的学生比较少,但还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完成品德课的互动活动。
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14.思想品德课教学教案与反思 篇十四
黄国旋
“以学生为本、以贴近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给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实施新课程的核心和关键是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真正达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目的。
在六年级下册第1课《生命的奥秘》中就有非常贴近生活的内容,而在思想品德课中,往往是让学生明白某个道理、学习某种品质或了解某种社会现象。
一、设计思路:
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首先要从正确地认识生命开始。本课设计共三个层次,即“我从哪里来”、“我怎样成长”、“我到哪里去”。首先,本课顺应孩子好奇的天性,从关于生命的小问号入手,引导学生科学地了解人类生命孕育的基本常识,从而感受生命的美好与神奇;然后,营造温馨的氛围,让学生感受自己生命中所承载的爱与关怀。不仅知道自己的生命十分宝贵,它是家庭和社会的希望所在,而且认识到生命来之不易,它凝聚着父母乃至全社会的关爱,因此,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接着,通过展望美丽的人生历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到生老病死的客观规律,感受不同人生阶段的美好,从而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由此,引导学生能对生命心存感激,学着健康、安全、快乐地成长,对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负责任。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生命孕育的常识,感受生命的神奇,为自己的生命感到自豪。
2、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家人、学校和社会的关爱,认识到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学会感恩地生活。
3、初步了解生老病死的客观规律,从而树立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很难从表象阶段直接过渡到理性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某种现象,要让他们理解、判断它的好与不好,仅凭教师的讲解往往难达到很好效果。手段的单调,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去评判,而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则可以选用多媒体技术、人机交互手段结合在一起,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不易理解的社会现象,让它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精神,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因而制约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思品教育的实效,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关键在于:让思品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三、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由于孩子天性好奇,所以老师可以先问“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很多同学都能回答,但具体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翻开书本P1
四、教学内容:
1、老师是旁述者,P1小胚胎的故事:通过一段主题文字、“医生告诉你”的小资料以及三幅照片,简略地揭示了每一个人的生命诞生的过程。老师在同学们看完图后还可问,你有什么疑问吗?同学会问“妈妈能感觉到宝宝的心跳吗”、“几个月的胎儿能长成人形吗”等等。
在这儿可以设计一个活动:布置学生访问妈妈、查找资料,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下《小胚胎的故事》,描述“自己”从一颗受精卵长成婴儿的有趣过程。让同学在合作、讨论中完成。
2、翻开P2,P2以四幅图片展示了当一个新生命诞生时,父母家人、亲朋好友忙前忙后、奔走相告的温馨场面,暗喻每个人的诞生都是一个幸福的故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出生当天的故事,感受温暖的亲情。同时了解母亲生自己时所膑痛苦对母亲说声“谢谢”。
这儿又可设计一个活动:“我出生的那一天”。
(1)向父母家人了解自己出生当天的故事,记录一个最感人的上细节。(2)与妈妈进行一次访谈,有条件的可播放分娩录像,了解到妈妈生自己时所爱的痛苦。
(3)交流自己的故事——《我出生的那一天》。
3、关于生命的话题,孩子们从小就在思考。P3的内容顺应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去了解“为什么我是男孩,她却是女孩”等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的诞生都是奇妙的机遇,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
二、令人自豪的。而同学们还会有很多问题,如为什么会有双胞胎?老师在教学中要把切入点放在探究生命的奥秘上,落脚点不能偏离“为自己的生命感到骄傲”这一主题,所以老师设计了“我对妈妈知多少”的一次回家后的小调查,记录下自己的感想。这样更多地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增加课的开放性、实践性、活动性、自主性。
五、教学反思:
1、让同学们了解生命孕育的一般常识,能为自己的生命感到骄傲和自豪。
2、能尝试着自己探究感兴趣的生命话题,学会解决问题。
3、让我们应该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
这堂课充分根据新课改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注重提高个人品德修养,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未来,真正起到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作用。
15.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初探 篇十五
一、研读课程标准,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目前全国各地主要使用的思想品德课教材有多种版本。教材内容均是依据学科知识体系构建, 各年级进行的教学内容在标准中均有相同规定,即初一为心理健康教育,初二为法律常识教育,初三为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国策教育。据此,教材必然可以成为教学与考试的依据,教师只要将教材吃透,没有必要研究课程标准。而新“课程标准”首次打破学科知识体系和对具体年级的教学内容要求,以学生为本,围绕“成长中的我 ,我与他人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关系”有机地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相关教学内容,为教材的编写提供广阔空间, 教材的体例和内容的呈现形式多姿多彩,而教材已转变为一种学习课程标准的参考资料和课程资源。为此,教师备课必须先备课程标准,以了解并把握课程的总体要求,更好地运用教材达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简言之,教师只有通过研读熟悉课程标准才能胜任教学。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实际上,人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完善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帮助。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观察个人、他人与社会现象,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思考、分析我市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提高学生认识,实现知行的和谐统一,教学效果很好。
三、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 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外界的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 更需要经过自身的独立思考和亲身体验真正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 而不是将书本中的内容作为教条死记硬背。通过自主学习,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正确思想品德的自觉过程, 有利于学生不断地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形成持久的学习欲望和自我教育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创新各种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 为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条件, 使课堂教学呈现更开放、更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局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究与尝试了以下几种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效果显著。
1.课前搜索。讲授新课之前 ,可以先布置学生围绕即将学习的课本知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报刊、图书、互联网等方式,搜索、掌握相关事例、数据、图文等材料,为学生在课堂上熟悉、理解教学内容做好准备。如教学“有朋自远方来”前,笔者制订了在课堂上举行一次“民族知识大比拼”的活动计划,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各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学生通过浏览互联网等方式搜集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少数民族风俗和风情,竞相在课堂上展示,整个课堂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游戏娱乐。游戏是人的天性爱好 ,通过游戏 ,可以在愉快的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道德实践能力。如在讲授“法律护我健康成长”时 ,笔者组织了一场擂台赛。将全班学生四小组分成红、黄、蓝、绿四个方阵:红色———家庭保护队,黄色———学校保护队,蓝色———社会保护队,绿色———司法保护队。让各队学生阐述各种保护的重要性,并列举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加以证实。整个过程井井有条,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3.音乐感动。前苏联著名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在影响青少年心灵的手段中 ,音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如在讲完“相亲相爱一家人”一课后,笔者在小结中说道:“为了感谢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 我提议将时下一首流行的网络歌曲———《天下父母心》送给我们的父母。”很多学生是带着感情欣赏完这首歌的, 真正达到让学生心灵上有那么一点触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感染、情感上有那么一点体验的效果。
4.设疑导思。“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和动力。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对学生起到启其心扉、促其思维的作用。如在“走创新之路”一课新课导入时,笔者首先投影了以下一段材料:近年来,我国电子产业发展迅速, 但在发展同时存在高产值低附加值的经济现象。在学生阅读完材料后,笔者让他们思考材料提供的“一美元经济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
5.实践活动。实践性是思想品德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 ,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做中思考,在做中体验,形成和发展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在讲授“搭起创新的桥梁”一课时,为了提高学生“进行创新必须培养求异思维,打破思维定势”的认识,笔者请学生自告奋勇地到讲台前尝试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比如用6根火柴,搭出4个三角形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体验、感悟到打破思维定势的重要意义。
【思想品德课教学随笔】推荐阅读:
思想品德课故事教学法08-07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论文10-16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紧跟时代步伐06-14
思想品德教学总结06-30
浅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改革 论文08-29
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案例潘凤清06-22
浅析思想品德课教学环节中的课前预习10-13
让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论文06-19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工作总结07-13
浅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