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

2024-07-11

我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精选8篇)

1.我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 篇一

学 院:

历史与行政学院 班 级: 10行政管理B班 姓

名:

刘 挺

号:

104040269

我国城市水污染的现状及治理

摘要:自古以来,人类就是在水的滋养下生存和繁衍,今后也将同样依赖于水资源而继续存在和发展。无论社会如何进步,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不可以以环境的恶化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因为那将造成人类无法承受的恶果,并最终导致一切人类文明化为乌有。水环境的现状要求我们不懈地坚持治理工作,已取得的成绩激励我们更有信心地将治理工作开展下去。

关键词:水污染

净化

预防

治理

昆明作为云南省的政治中心,一直都在不断的发展中。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和其他城市一样,城市水资源都受到了污染。滇池,便是整个城市水资源污染中的一个典型写照。

滇池作为昆明市工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的重要水源,在维持流域国民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保障域内生态环境安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二十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滇池水体的富营养化日趋严重,水环境污染与水资源短缺的双重压力使昆明市的城市发展和城市功能的提高受到了严重的限制。滇池污染已成为昆明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最大障碍之一,是昆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滇池为春城人民生活提高的不仅仅是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同步提高,然而,在发展与利用滇池的同时,同样给滇池带来里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从滇池污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城市水资源在利用以及被污染的过程中出现的各方面原因以及现状。

一、我国城市水资源污染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被联合国确立为13个贫水国之一。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国内水资源短缺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当前,全国669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110个严重缺水。水污染是目前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保护水资源、控制水污染 是大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工业排放和城市生活污水的不断增加,造成水环境污染严重,使原本就短缺的水资源形势更加严峻。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全国1/3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的水体不适于灌溉,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

我国每年约有1/3的工业废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水域。据环保部门监测,目前全国城镇每天至少有1亿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生活污水排放量已经明显超过工业废水排放量,成为污染的主要矛盾。由于城市生活污水的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集中处理设施严重缺乏,污水处理技术还有待提高等原因,导致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而直接进入水体。

我国各地区水质污染状况分布情况,华北地区地下水污染普遍呈加重趋势。华北地区人类经济活动强烈,从城市到乡村地下水污染比较普遍,大城市中北京、太原、呼和浩特等城市污染较重。

东北地区重工业和油田开发区地下水污染严重。东北地区的地下水污染,不同地区有不同特点。各大中城市地下水的污染程度不同,其中,哈尔滨、长春、佳木斯、大连等城市的地下水污染较重。

西北地区地下水受人类活动影响相对较小污染较轻。西北地区地下水污染总体较轻。各城市水污染以点状、线状分布于城市和工矿企业周边地区,其中,兰州、西安等城市污染较重。

南方地区地下水局部污染严重。南方地区地下水水质总体较好,但局部地区污染严重。污染组分呈点状分布于城镇、乡村居民点,污染程度较低,范围较小。地下水总体污染轻微,但城市及工矿区局部地域污染较重,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浅层地下水污染普遍。南方城市中,武汉、襄樊、昆明、桂林等污染较重。

二、城市水污染的原因。

城市水资源污染的主要原因集中在人为污染方面,而人为污染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1、农业污染源引起水资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源包括牲畜粪便、农药、化肥等。我国的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大量的水土流失导致大量的农药、化肥流入江河湖泊,随之流失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使很多的湖泊受到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污染的危害,造成藻类以及其他生物异常繁殖,引起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的变化,从而导致水质的恶化。

2、工业排污及废弃物引起水资源污染

我国有很多工厂的工业废水和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水域,这使得绝大部分的 城市水域遭到污染,许多河段的鱼虾也绝迹了。污染同时也渗透到了地下水和近海域的海水。人类可以饮用和使用的水正在不知不觉中减少,水污染已对人类的生存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成为人类健康、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3、城市生活垃圾引起水污染

城市生活垃圾引起水污染主要是城市生活中使用的各种洗涤剂、污水、垃圾等。生活垃圾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也会进一步加剧水的污染。环境管理薄弱,环保意识淡薄 我国水污染防治立法不够健全,执法力度不严也是水资源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一大原因。我国一直没能形成一个健全有效的水资源法律法规体系,再加上地方的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对违法行为打击不力。因此,无制约地、不加处理地随意排放废污水的现象仍然随处可见。

三、对城市水体污染的治理和防治。

严重的水体污染,不仅是对环境的破坏,更是对人类自身生命之源的破坏。防治水体污染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条:

1、减少和消除污染物排放的废水量。

(1)可采用改革工艺,减少甚至不排废水,或者降低有毒废水的毒性。(2)重复利用废水。尽量采用重复用水及循环用水系统,使废水排放减至最少或将生产废水经适当处理后循环利用。如电镀废水闭路循环,高炉煤气洗涤废水经沉淀、冷却后再用于洗涤。(3)控制废水中污染物浓度,回收有用产品。尽量使流失在废水中的原料和产品与水分离,就地回收,这样既可减少上产成本,又可降低废水浓度。(4)处理好城市垃圾与工业废渣,避免因降水或径流的冲刷、溶解而污染水体。

2、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进行区域性综合治理。

(1)在制定区域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工业区规划时都要考虑水体污染问

题,对可能出现的水体污染,要采取预防措施。(2)对水体污染源进行全面规划和综合治理。(3)杜绝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任意排放,规定标准。第四同行业废水应集中处理,以减少污染源的数目,便于管理。(4)有计划治理已被污染的水体。

3、加强监测管理,制定法律和控制标准。

(1)设立国家级、地方级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执行有关环保法律和控制标准,协调和监督各部门和工厂保护环境、保护水源。(2)颁布有关法规、制定保护水体、控制和管理水体污染的具体条例。

4、发展绿色经济,推广生态产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废水排放量还会增加,因此必须发展生态工业,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发展绿色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倡导节水型产业。在农村,应该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做到科学地施用农药和化肥等。推行生态消费,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减少一次性生活制品的使用,加大可回收垃圾的回收使用力度。

5、抓好污水治理,控制污染物排放。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变为集约型,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重点污染企业要进行工业废水处理的技术改造,减少废水的排放量。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地方政府应筹集资金,加快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6、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公民环保意识。改善水资源环境不仅要对其进行治理,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各媒体的宣传作用,通过电视、报纸等宣传手段来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加强水污染的防治工作。

水污染治理过程应当同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紧密结合起来。环境问题以其固有的全方位、多因子的特点区别于其它任何部门法所调整的对象,这就要求在整治水环境问题的过程当中首先要考虑到水污染问题的流域性,加强河流湖泊沿岸省市地区之间的协调和合作。这一点在淮河治理过程当中已经获得重要的实践经验,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加以推广。其次,水资源作为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成分对于人类生产生活都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价值,因而将水环境整治与水权概念的开发相结合,明确水资源使用的受益者和水环境问题的治理者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实行全流域统筹兼顾的方针,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综合平衡,做到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促进水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节水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而使得我国水资源以及各个城市的水资源污染现状得以解决。

2.我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 篇二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其厚度一般在2 m左右。土壤不但为植物生长提供机械支撑能力, 并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肥力要素。近年来, 由于人口急剧增长, 工业迅猛发展, 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 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 汽车排放的废气, 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农业化学水平的提高, 使大量化学肥料及农药散落到环境中, 导致土壤遭受非点源污染的机会越来越多, 其程度也越来越严重, 在水土流失和风蚀作用等的影响下, 污染面积不断扩大。因此, 凡是妨碍土壤正常功能, 降低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物质都叫做土壤污染物[1,2]。

当土壤中有害物质过多, 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 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 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 通过“土壤→植物→人体”, 或通过“土壤→水→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 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 就是土壤污染。

2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与危害

2.1 土壤污染的现状

目前, 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严峻, 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 在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和城郊地区出现了土壤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土壤污染类型多样, 呈现出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土壤污染途径多, 原因复杂, 控制难度大。土壤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 土壤污染防治投入不足, 全社会防治意识不强。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多, 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3]。

2.2 土壤污染的危害

2.2.1 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

初步统计, 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 000万hm2, 有机污染物污染农田达3 600万hm2, 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16%~20%;污水灌溉污染耕地216.7万hm2, 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13.3万hm2。每年因土壤污染减产粮食超过1 000万t, 造成各种经济损失约200亿元。

2.2.2 土壤污染导致生物产品品质不断下降。

因农田施用化肥, 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许多地方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镉、砷、铬、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或接近临界值。每年转化成为污染物而进入环境的氮素达1 000万t, 农产品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污染严重。农膜污染土壤面积超过780万hm2, 残存的农膜对土壤毛细管水起阻流作用, 恶化土壤物理性状, 影响土壤通气透水, 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品质。

2.2.3 土壤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积累, 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 危害人体健康, 引发癌症和其他疾病。

2.2.4 土壤污染导致其他环境问题。

土壤受到污染后, 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污染土容易在风力和水力作用下分别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 导致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态环境问题。

3 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

3.1 过量施用化肥

我国每年化肥施用量超过4100万t。虽然施用化肥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 但长期大量使用氮、磷等化学肥料, 会破坏土壤结构, 造成土壤板结、耕地土壤退化、耕层变浅、耕性变差、保水肥能力下降、生物学性质恶化, 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 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未被植物吸收利用和根层土壤吸附固定的养分, 都在根层以下积累或转入地下。残留在土壤中的氮、磷化合物, 在发生地面径流或土壤风蚀时, 会向其他地方转移, 扩大了土壤污染范围。过量使用化肥还使饲料作物含有过多的硝酸盐, 妨碍牲畜体内氧气的输送, 使其患病, 严重导致死亡[4]。

3.2 农药是土壤的主要有机污染物

全国每年使用的农药量达50万~60万t, 使用农药的土地面积在2.8亿hm2以上, 农田平均施用农药13.9kg/hm2。直接进入土壤的农药, 大部分可被土壤吸附, 残留于土壤中的农药, 由于生物和非生物的作用, 形成具有不同稳定性的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无机物。喷施于作物体上的农药, 除部分被植物吸收或逸入大气外, 约有1/2左右散落于农田, 又与直接施用于田间的农药构成农田土壤中农药的基本来源。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 在植物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中积累, 通过食物、饲料危害人体和牲畜的健康。

3.3 重金属元素引起的土壤污染

全国320个严重污染区约有548万hm2土壤, 大田类农产品污染超标面积占污染区农田面积的20%, 其中重金属污染占80%, 粮食中重金属镉、砷、铬、铅、汞等的超标率占10%。被公认为城市环境质量优良的公园存在着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汽油中添加的防爆剂四乙基铅随废气排出污染土壤, 使行车频率高的公路两侧常形成明显的铅污染带。砷被大量用作杀虫剂、杀菌剂、杀鼠剂和除草剂, 硫化矿产的开采、选矿、冶炼也会引起砷对土壤的污染。汞主要来自厂矿排放的含汞废水。土壤组成与汞化合物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作用, 积累在土壤中的汞有金属汞、无机汞盐、有机络合态或离子吸附态汞, 所以, 汞能在土壤中长期存在。镉、铅污染主要来自冶炼排放和汽车尾气沉降, 磷肥中有时也含有镉[5]。

3.4 污水灌溉对土壤的污染

我国污水灌溉农田面积超过330万hm2。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 含有氮、磷、钾等许多植物所需要的养分, 所以合理地使用污水灌溉农田, 有增产效果。未经处理或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工业污水中含有重金属、酚、氰化物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 会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 在灌溉渠系两侧形成污染带。

3.5 大气污染对土壤的污染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有害物质, 在大气中发生反应形成酸雨, 通过沉降和降水而降落到地面, 引起土壤酸化。冶金工业排放的金属氧化物粉尘, 则在重力作用下以降尘形式进入土壤, 形成以排污工厂为中心、半径为2~3 km范围的点状污染。

3.6 固体废物对土壤的污染

污泥作为肥料施用, 常使土壤受到重金属、无机盐、有机物和病原体的污染。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垃圾向土壤直接倾倒, 由于日晒、雨淋、水洗, 使重金属极易移动, 以辐射状、漏斗状向周围土壤扩散。

3.7 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对土壤的污染

禽畜饲养场的厩肥和屠宰场的废物, 其性质近似人粪尿。利用这些废物作肥料, 如果不进行物理和生化处理, 则其中的寄生虫、病原菌和病毒等可引起土壤和水域污染, 并通过水和农作物危害人群健康。

3.8 放射性物质对土壤的污染

土壤辐射污染的来源有铀矿和钍矿开采、铀矿浓缩、核废料处理、核武器爆炸、核实验、燃煤发电厂、磷酸盐矿开采加工等。大气层核试验的散落物可造成土壤的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散落物中, 90Sr、137Cs的半衰期较长, 易被土壤吸附, 滞留时间也较长。

4 我国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

4.1 施用化学改良剂, 采取生物改良措施, 增加土壤环境容量, 增强土壤净化能力

向土壤中施用石灰、碱性磷酸盐、氧化铁、碳酸盐和硫化物等化学改良剂, 加速有机物的分解, 使重金属固定在土壤中, 降低重金属在土壤及土壤植物体的迁移能力, 使其转化成为难溶的化合物, 减少农作物的吸收, 以减轻土壤中重金属的毒害。针对有机物污染, 用植物、细菌、真菌联合加速有机物降解。针对无机物污染, 利用植物修复可以把一部分重金属从土壤中带走。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砂掺粘改良性土壤, 增加和改善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数量, 增加土壤对有害物质的吸附能力和吸附量, 从而减少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活性。发现、分离和培养新的微生物品种, 以增强生物降解作用。

4.2 强化污染土壤环境管理与综合防治, 大力发展清洁生产

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 组织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 筛选污染土壤修复实用技术, 加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集成, 选择有代表性的污灌区农田和污染场地, 开展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重点支持一批国家级重点治理与修复示范工程, 为在更大范围内修复土壤污染提供示范、积累经验。合理利用污染土地, 严重污染的土壤可改种非食用经济作物或经济林木以减少食品污染。科学地进行污水灌溉, 加强土壤污灌区的监测和管理, 了解水中污染物的成分、含量及其动态, 避免带有不易降解的高残留污染物随机进入土壤。

增施有机肥,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增强土壤胶体对重金属和农药的吸附能力。强化对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农用化学品管理。增施有机肥同时采取防治措施, 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 还能经济有效地消灭病、虫、草害, 发挥农药的积极效能。在生产中合理施用农药、化肥, 控制化学农药的用量、使用范围、喷施次数和喷施时间, 提高喷洒技术, 改进农药剂型, 严格限制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 大力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发展生物防治措施。

大力推广闭路循环、无毒工艺, 以减少或消除污染物的排放。对工业“三废”进行回收净化处理, 化害为利, 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浓度。大力推广和发展清洁生产。

针对土壤污染物的种类, 种植有较强吸收能力的植物, 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 或通过生物降解净化土壤, 通过改变耕作制度、换土、深翻等手段, 施加抑制剂改变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方向, 减少农作物的吸收, 提高土壤p H值, 促使镉、汞、铜、锌等形成氢氧化物沉淀。

根据土壤的特性、气候状况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特点, 既要防治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威胁, 又要把化肥、农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限制在最低程度。利用物理、物理化学原理治理污染土壤。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提高森林覆盖率, 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平衡。

4.3 调控土壤氧化还原条件

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使某些重金属污染物转化为难溶态沉淀物, 控制其迁移和转化, 降低污染物的危害程度。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主要是通过调节土壤水分管理和耕作措施实现。

4.4 改变耕作制度, 实行翻土和换土

改变耕作制度会引起土壤环境条件的变化, 消除某些污染物的危害。对于污染严重的土壤, 采取铲除表土和换客土的方法;对于轻度污染的土壤, 采取深翻土或换无污染客土的方法。

4.5 采用农业生态工程措施

在污染土壤上繁殖非食用的种子、种经济作物, 从而减少污染物进入食物链的途径;或利用某些特定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较快地吸走或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质, 从而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

4.6 工程治理

利用物理 (机械) 、物理化学原理治理污染土壤, 是一种最为彻底、稳定、治本的措施, 但投资大, 适于小面积的重度污染区, 主要有隔离法、清洗法、热处理、电化法等。近年来, 把其他工业领域, 特别是污水、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引入土壤治理, 为土壤污染治理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摘要: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严峻, 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 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多。针对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危害、原因, 提出了解决我国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 以为改良我国土壤污染现状给予理论支持。

关键词:土壤污染,现状,危害,治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徐月珍.防止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的措施[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989 (1) :29-31.

[2]任旭喜.土壤重金属污染及防治对策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 1999, 25 (5) :31-33.

[3]陈晶中, 陈杰, 谢学俭, 等.土壤污染及其环境效应[J].土壤, 2003, 35 (4) :298-303.

[4]孙铁珩, 李培军, 周启星.土壤污染形成机理与修复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3.我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 篇三

关键词 土壤污染;危害;土地板结;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5--02

土壤指的是在土地表面上下2 m左右的厚土层,一般情况下,土壤十分肥沃,能够支持农作物成长所需的大部分养分。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我国一味偏重于工农业的快速前进而忽视了客观规律,没有看到土壤与快速发展之间的协调性。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土壤与河水一样具有自净能力,但当土壤所承载的污染物质超过了其能够自净的最大范畴,就会导致相当严重的土壤污染的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发展的脚步。因此,从土壤污染的概念出发,对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危害以及主要的解决措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希望能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建言献策。

1 土壤污染的概念

从理论上来说,当土壤中污染物质的含量超过了一定的标准,影响到了土壤的正常功能,使土壤能够为植被提供的养分和保护作用的能力逐渐降低。此时,土壤中无法排解出去的污染物质就能够通过地表的农作物进入到人体内,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如此一个循环过程完成后,土壤的表现形式就可以称之为土壤污染[1]。通俗来说,由于工农业发展速度过快,与客观发展规律不相吻合,造成土壤自身的净化能力无法及时的分解大量的污染物质,导致污染物质停留在土壤之中,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的身体健康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此时土壤的情况就可以叫做土壤污染。

2 土壤污染的现状

从整体上看,我国土壤污染情况非常严峻,不容忽视。据统计,在我国有近48%的土壤存在着严重污染情况。其中,23%的土壤被判断为永久性不可利用土壤,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相当大的经济损失。在剩余的非重度污染的土壤之中,仍有近1/3的土壤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轻微污染,农业区的土地污染主要表现为土地板结,而工业区则表现为辐射物质增多和永久性不可降解污染物质的大量排出上。此外,在我国土壤结构中,受重金属污染物质污染的土壤占据总体的1/6。此类土壤污染还存在着严重的不确定性和辐散性,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质会随着降雨流入到河水之中,进而形成对其他环境的二次污染。

3 土壤污染的危害

3.1 对农作物及人体的危害

土壤污染的危害首先表现为农作物的质量上,由于土壤无法降解,其内部存在着的污染物质,只能通过将污染物质通过农作物的吸收作用将其排除出去。不过在此种情况下,土壤表层的植被的产量和质量就会受到相当严重的影响,而农作物内部携带的污染物质则会流入人体之中[2]。相比之下,人体的自净功能远不如土壤,相应的受到污染物质的危害就会大得多。

3.2 对其他环境的危害

土壤污染的危害是连续性的,通过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首先,土壤污染的有害物质并不是都存在于土壤内部的,有些物质潜藏在土壤表面,在狂风和大雨的双重作用下,此类有害物质可能随之飘散于自然界的各个地方。如果有害物质进入到了河流之中,就会造成水污染,并且在蒸腾作用下进一步造成大气污染,大气污染在一段时间后,又会通过降雨浇洒在土壤表层,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4 土壤污染的解决措施

4.1 出台环境保护政策并加强污染监测工作

针对现阶段土壤污染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我国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宣传土壤的重要性和环境保护对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3]。此外,我国社会监督部门应该严格的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对社会上的工农业发展情况进行监督,对于那些只求经济利益而使用违规化学药剂的企业采取警告或勒令停产等处理手段。同时,要建立整体上的检测系统。

4.2 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进行补救

除了加强未来的污染防护,还需要针对现今的污染现状进行及时的补救。如对于土地板结和重金属物质含量过多的情况,就可以在土壤的化肥中掺杂进石灰、氧化铁等化学物质,促进土壤的分解并加强土壤的自净功能;而那些污染极为严重的地区,则可以将土壤表层的污染层整体移除,防止污染的深化;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物质的含量,强化土壤胶体对重金属及化肥农药的吸附力;在生产中要合理控制化肥及农药的用量和使用范围,并大力发展用生物防治等措施。

5 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发展的现状与自然环境的承受力严重脱轨,导致我国自然环境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其中尤以土壤污染现象最为严重。土壤一旦遭受了污染,就会影响你农作物的产量,有时严重污染的土壤出产的农作物中还会携带有少量的污染物质。长此以往,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可见,土壤污染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近年来急需解决的发展问题之一。本文从土壤污染的概念出发,对现阶段土地质量差和污染严重等土地问题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出土壤污染对人类和社会造成的相当大的危害,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希望能够为我国土壤污染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冉建平.浅析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危害及其措施[J].中国农业信息,2013,11(15):180.

[2]熊严军.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18(8):297.

[3]魏样,韩霁昌,张扬,等.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5,21(2):15.

4.我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 篇四

我国的经济目前处于中高速发展时期,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就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 因此这就会面临很多环境污染的问题。在我国早期的经济建设中, 各个地区过于注重所获取的收益, 所以在环境保护这方面的工作措施并不完善。而近些年来, 我们国家的大部分地区政府已经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问题, 并制定一系列的水资源污染治理措施及环境保护措施, 可是由于社会中生产形式的多样化, 使环境的污染变得更加复杂, 提升了对于环境治理的总体难度, 所以所获取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1]。

1.2 城市中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民众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基础, 同时也是城市环境保护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 如果民众保护环境的意识较差, 在生活中乱丢生活垃圾或者直接焚烧废物, 这就会为当地的环境造成极大的负面印象。具体到水资源来说, 民众丢弃的生活垃圾并不会被土壤在短时间内降解,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被丢弃的生活垃圾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 这就会对城市的地下水源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1.3 污水排放水平与治理能力不匹配

由于我国现在很多城市是重型工业化的城市, 这类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每天都离不开水源的支持, 所以这就使工业废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工业废水的污染程度较生活废水来说污染程度更大、污染范围更广, 所以在治理上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因此这就使很多城市的工业企业铤而走险, 把一些没有经过相应处理或者处理不合格的.废水直接排放, 所以这就严重地破坏了当地河流的水质, 对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2 城市水资源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措施

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保护我们的水资源, 我们就需要改变我们以前的管理理念, 更新并完善我们的治理方法, 最终达到“既要绿水青山, 又要金山银山”的目的。

2.1 建立综合的水资源污染治理的长效机制

水资源的治理工作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 所以为了保护城市水资源的质量, 就必须要建设健全水资源污染治理的长效机制, 具体来说, 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作为水资源污染治理的手段, 紧抓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的源头, 这样就可以在根本上杜绝城市水源污染现象的发生;第二, 地方的相关管理部门要根据城市当前的污水处理情况及相关的要求及标准, 积极地向业内人士进行沟通, 同时还要广泛的征集当地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这种方法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第三, 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于各个污水处理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 要不定期的对其工作中所使用的设备和工作质量进行检查, 规范污水处理企业的日常操作流程, 进而提升对于污水处理的质量。

2.2 加强对于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措施

地方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于生产企业管理的措施, 对一些污染严重, 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和工作的生产企业, 要加大打击力度, 不仅要做经济上的处罚, 还要依据相关的管理规定责令其关闭并搬迁, 这样才会使城市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另外为了进一步保障污水治理的成果, 还要限制一些企业的规模, 并且要采取多样化的调查方式, 及时地了解是否存在偷排的情况, 如果存在的话, 要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 并追究相应人员的法律责任。最后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要充分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利用相关的技术实现对于城市水源的动态监测, 并通过计算机技术及时的反馈给相应的管理人员, 这样就能使管理人员及时的了解到城市水资源质量的变化动态, 通过这种办法既节省了大量人力资源的投入, 还提升了对于城市水资源的管理效果与效率[2]。

2.3 加强污水源处理及污水循环利用

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对于规划工作的重视程度, 依据相关的使用要求及建设规范采取分流设计。并且为了保障当前排水管道的正常使用, 还需要定期的对管道系统进行“划区域”的检查与维修, 这样才能保障整个排水系统的正常使用。另外地方政府还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 酌情的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 进而完善自身的污水处理体系, 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真正达到“污水零排放”的目的。另外在进行污水处理的过程中, 要根据污水的类别采取不同程度的处理方式, 使其满足相应的技术指标。比如说一些高浓度的有机废水, 在经过相应处理之后要通过相关的实验检测废水的耗氧量, 在合格之后才能排放, 这就有效的避免了城市水资源富营养化现象的出现。

3 结语

总而言之, 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为我们带来了一定的机遇, 同时也衍生出了一系列水资源污染的环境问题, 所以为了保证人民日常生活的质量, 就必须要加强对于水资源污染治理的力度, 把水资源污染治理作为当前的重点工作。相关的管理部门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明确治理的方法与目标, 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方法对污水处理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管控, 进而提升城市水资源污染治理的总体质量。另外为了可以更深层次的对污水进行治理, 还需要积极的吸纳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更加高效的“治水”措施, 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献出自身的宝贵力量。

参考文献

[1]王雪峰, 胡康利, 贾玉贵.基于城市环境保护的绿色建筑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分析[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4, 25 (02) :55-57.

5.薛城区水污染综合治理现状及对策 篇五

一、基本情况枣庄市地处鲁苏两省交界处,是山东省的南大门,面积4550平方公里,人口340万,是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薛城区是枣庄市新的政治、文化中心,西邻微山湖,总面积506平方公里,共46.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万人。枣庄境内河流属淮河流域京杭运河水系,全市共有主要河道13条,薛城区有3条主要的河流。其中,污染严重的有薛城大沙河和薛城小沙河以及小沙河故道。

薛城大沙河发源于枣庄市山亭区柏山飞来泉,由东向西横穿区境北部,下游沿金河水源地东侧向西南进入微山湖,干流全长44.6公里,流域面积260平方公里,多年来平均径流量6800多万立方米,为本区最大的河流,也是本区最大的纳污河道……

薛城小沙河发源于薛城区的袁寨山和钜山,流经枣庄新城和薛城区的东部(小沙河故道从城区内部穿过,在下游朱桥村汇入薛城小沙河),最后排入微山湖,干流全长16.6公里,流域面积64.9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700多万m3,是城区主要纳污河道之一。

二、水污染现状我区是一个资源型城市,工业结构以煤炭、水泥、造纸、啤酒、玻璃、化工、机械为主,工业废水重点排放企业9家,结构性污染较为突出,加之城区为开发区、枣庄新城、矿务局所在地,人口较为集中,生活污水日排放量达2万m3,水污染防治的任务十分艰巨。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干线汇水区,加强流域污染治理工作对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促进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围绕南水北调的大局,我区坚定不移地实施沙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确保取得预期效果。

三、水环境综合治理现状以改善水质为目标,按照《淮河流域污染防治规划》及《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污染防治规划》要求,薛城区水务局编制了《枣庄市薛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科技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薛城区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围绕治(水污染治理)——用(污水资源化)——保(流域生态恢复与保护)并重的思路,对污染项目制订目标,分类实施。对水污染治理项目,以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为指导,综合采用工业结构调整、清洁生产、点源再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废物综合利用、河流清淤疏浚等污染防治措施,解决流域内环境污染问题。对污水资源化项目,以节水为基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利用荒地及废弃河道,建设中水调蓄设施,合理规划污水回用工程,最大限度实行水资源的流域内循环,减少污水排放量。对流域生态恢复与保护项目,采用水土保持、小流域开发治理、湿地建设等生态恢复、重建技术,对流域的生态恢复进行强化,使之向提高自净能力、改善水质与生态环境、恢复自身应有生态功能的有利方向尽快转变。

按照《薛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自2003年开始,薛城区采取各项措施,对薛城大沙河、薛城小沙河及故道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水污染治理情况。

按照规划要求,分别投资600万元、200万元、200万元,对华众纸业有限公司、青啤(薛城)有限公司、海化煤业化工有限公司3家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计;投资600万元,对青啤(薛城)有限公司实施污水回用工程;投资4400万元建设4万吨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目前,我区重点废水排放企业外排废水基本达到I级排放标准,为流域内河流水质进一步好转打下了基础。

(二)污水资源化工程情况。

加大对大沙河的治理力度。投资800多万元,实施了华众、张桥、泰山三座橡胶坝污水截流工程,调蓄水量800万m3.通过层层建坝,层层拦蓄,上游水质经三级截污蓄水净化后,下游华众橡胶坝水质已接近地表水Ⅳ类标准,水质明显改善。投资3000万元,进行小沙河城区段河道疏浚治理,并实施雨污分流,扩宽河道达120米,治理长度达3000米,增强了河流环境容量,提高了河流自净能力,上游水质已接近地表水V类标准。

(三)河流生态恢复与保护工程情况。

投资500万元,种植草坪80万 m2、栽植树木20多万棵;投资850万元复堤30公里,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100多亩池藕已具雏形,发挥了人工湿地的作用,净化了蓄水后的水质。开挖整治河滩540亩,扩大了水环境容量。

(四)目前取得的初步成效我区通过近几年的水污染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全区9家重点排污企业基本全部达标排放,主要废水污染物大幅度削减,水质明显好转。从监测数据看,2002年大沙河水质COD为53.5mg/l,氨氮为3.0mg/l;小沙河水质COD为119mg/l,氨氮为12.5 mg/l.2004年,大沙河水质COD降至28.5 mg/l,氨氮降至0.5 mg/l;小沙河水质COD降至85.9mg/l,氨氮降至7.55 mg/l.2、经济效益初步显现。

大沙河通过治理回灌地下水1000多万m3,改善、节水灌溉面积16万亩。张桥橡胶坝上下游开发池藕100多亩,亩均纯收入1万元,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华众橡胶坝截污导流后的河水,已确定作为海化化工园的工业生产用水。目前化工园正在施工,建成后将进一步发挥截污导流工程的经济效益。企业通过废水治理,向环保要效益,节约了资金,促进了发展。华众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每天节约新鲜用水4000m3、节约资金8000元。大沙河、小沙河两岸治理后形成了旅游景点,人气趋旺,土地升值,房地产开发方兴未艾,已建成面积10万m2,增加了政府收入,区政府再将这部分资金反哺治理工程,形成治污工程投入机制的良性循环。

3、社会效益更加明显。

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使我区水质改善了,树更多了,环境更美了。特别是小沙河上游由烂泥滩变成了小公园,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环保效益、经济效益的显现,使企业、群众、社会各界对环保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文明程度有了新的提高。同时,水质的改善使跨界污染现象得到有效缓解,维护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促进了和谐社会。

四、几点体会及存在问题

(一)几点体会通过几年来的水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认识到位是搞好治理工作的根本动力,规划科学是搞好治理工作的前提条件,资金筹集是搞好治理工作的关键所在,措施得力是搞好治理工作的有效保证。

(二)存在问题通过几年来的水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感到一些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资金成为工程实施的制约瓶颈尽管我们采取了财政出、向上争、企业拿、社会筹、市场化运作等多种手段筹资,但由于水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大。资金缺口仍然很大,严重制约着工程项目的开展,影响整体规划的实施。

2、治理任务仍很艰巨尽管我区流域水环境有了初步好转,河流水质明显好转,大沙河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近IV类标准,但水中硫酸根、总硬度两项指标含量特别高;小沙河水质基本达到V类标准,由于生活污水管网没有完全改造好以及部分工矿企业没有实现达标排放,小沙河故道水体仍旧发白,污染严重,与治理目标仍有很大差距。大沙河流域原治理工程老化,需要修复更新,新开工的治理工程仅完成规划工程量的20%,后续工程接踵而至,仍有大量工作要做。小沙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受资金影响只有部分工程在实施,按照规划实现2007年治理目标仍有较大困难。

五、措施与对策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科技等多种手段,突破制约瓶颈,加快项目实施,确保发挥效益,实现治理目标。

1、围绕治―用―保的思路,继续实施水污染综合治理整体规划,落实工程项目建设。水污染治理工程,重点抓好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氮磷脱除等17个项目建设;污水资源化工程,重点抓好挪庄橡胶坝、天安橡胶坝等8个项目建设;河流生态恢复与保护工程,重点抓好张桥橡胶坝人工湿地、小沙河湿地、华众橡胶坝上游湿地3个项目建设。

2、多渠道筹集资金。在加大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运用市场化手段运作资金。推广小沙河治理经验,招商引资用于大沙河华众橡胶坝和泰山橡胶坝上游的开发治理,以环境换资金,以资金促环境。积极争取南水北调专项资金,为治理工程提供资金保障。

6.谷城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现状及建议 篇六

畜禽养殖污染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界人士重点关注问题之一,环保界和畜牧界的专家们仍然在致力于从降低治污设备设施投入、降低治污生产费用和可持续产生治污效果等方面积极发挥着各自的聪明才智,但至今还没有一套成熟的可大面积推广的处理方案。谷城畜禽养殖当前处于散养户逐渐减少、规模场逐渐增多的交替时期。散养户基本上都还延续着干粪堆积发酵,污水进入集粪池,最终都成为有机肥还田。而康利、再然、荆山源、魏家山等中等以上的规模养殖企业和小区,发展之初就把治污作为主要建设内容之一,并且期望通过销售干粪带来收益,因此一般都能够通过市以上环保部门组织的环保评价。目前对水体环境污染较大的主要是那些初步进入规模养殖阶段的养殖场,缺乏资金或忽视自身可持续发展环境,以致出现畜禽粪便直接排放或任意堆放的现象,这其中突出存在的主要是养猪场和蛋鸡场。对这类规模养殖场的规范整治也因此成为县畜牧兽医局多年来的一个工作重点和难点。

一、当前谷城畜禽养殖场采用的治污措施

2006年以来,县畜牧兽医局坚持对养殖场灌输着干湿分离、雨污分离的治污基本思路,结合不同的养殖类别和谷城种植户对养殖场粪肥的需要,采取了一些实用的治污措施。

1、猪场

不分猪场大小,整场实行干清粪工艺,干粪进入防渗漏、防雨淋的干粪棚,堆积发酵后销售给种植户还田或直接销售给有机肥生产企业。目前全县存栏量5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都采用的是该工艺。

年出栏量1000头以下的规模猪场,采取干清粪工艺后,日污水产生量在3吨以内,污水可经过封闭的污水管网流入沼气池,沼液和沼渣再作为有机肥使用。一般根据生产规模大小,全场建设2-5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可以满足治污需要。目前全县 家年出栏量50-1000头的猪场均在县能源办的扶持下建设了数量不等的沼气池。

年出栏量1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因日污水产生量大,污水处理工艺较为复杂:①人工及时从猪舍清理干粪;②粪水混合物从猪舍流入舍外沉跌池,经粗栅栏隔离去大颗粒固形物及塑料袋、草绳、树叶等杂物;③污水经过管网进入集污池,做初次三级沉淀;④上层污水进入调节酸化池,投入石灰絮凝剂预处理12小时;⑤上一步处理的污水进入厌氧消化池处理72小时;⑤厌氧处理后的污水进入二次三级沉淀池,沉淀处理24小时;⑥上清液经污水管网排入水生植物氧化塘中心底部,经氧化、沉淀、污泥吸附和水生植物消化吸收30天以上,达到<<国家城镇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I标准)>>B级排放标准后,供灌溉利用。这种

组合式稳定塘工艺模式是对环保专家提出的猪场粪污序列式活性泥处理法原理和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处理法原理的一个较为粗糙的结合,依据这种粪污处理工艺流程原理,康利、再然、金田园等县内各大规模猪场均建设了各具特色的污水处理系统,都取得成功,日污水处理量可达到40吨以上,且污水处理成本较低。

2、蛋鸡场

因蛋鸡粪药残较大,进入沼气池后极易杀死产气菌,所以使用沼气池处理无效。魏家山蛋鸡养殖合作社和荆山源公司分别采用的鸡粪处理措施是国内的普遍使用的两种不同的模式

魏家山蛋鸡养殖合作社围绕该镇蛋鸡产业,建设了有机肥厂,把养殖户的鸡粪收集起来,加入辅料,发酵后包装销售。这种模式对鸡粪以及辅料的需求较大,一般适合养殖量较大、较为密集区域使用。目前庙滩镇仅熊营社区、魏家山园区等几个蛋鸡养殖小区的鸡粪得到有效处理,汪洲小区的鸡粪还没有完全纳入处理范围。

荆山源公司采用高投入的方式,高标准建设鸡舍集粪板附属设施,鸡粪直接落在微热传送带上,传送出鸡舍后直接装车运送到有机肥厂处理。这种模式降低了生产有机肥对辅料的依赖性,蛋鸡生产车间不需要配臵传统鸡舍的集粪槽、刮粪机等设备设施,保持了鸡舍干爽的环境,是将来的发展

方向。

3、肉鸡场

肉鸡粪是最受蔬菜大棚种植户欢迎的有机肥,目前全县肉鸡养殖户生产的鸡粪不能满足蔬菜大棚种植户的需要,一般稍作堆积后就进入蔬菜大棚做高效肥料使用。

4、土鸡场

我县土鸡林下放养模式,按照每亩放养少于50只的标准,户外鸡粪直接供林地吸收,舍内鸡粪同肉鸡场的鸡粪一样销售给种植户使用。

5、牛、羊养殖场

我县牛、羊养殖场规模较小,产生的粪污一般杂入垫草后堆积发酵,销售给山药种植户使用。

二、当前我县畜禽养殖场治污仍然存在的问题 尽管各种治污措施可以有效地发挥作用,但是养殖户对粪污处理设施的不完善,仍然可以对环境造成污染。突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

一是污水管网和集污池不密封或者部分密封。这是小规模猪场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畜牧部门在指导猪场建设过程中强调最多的问题,但是养殖户的重识程度不够。

二是小规模养殖场只建设干粪池,不建设干粪池上的遮雨棚,每逢雨天都会造成粪污混流,除大规模养猪场和肉鸡场外,其它养殖场都存在这个问题。

三是养殖场缺乏自己的液体粪污运输设备。这种设备的缺乏造成了更多的大田生产稀缺养殖场粪肥,但是养殖场从防疫卫生考虑,却不愿意外来车辆进入场区收集液体粪污,从而造成粪污乱排放。

三、县畜牧兽医局对养殖场粪污治理采取的措施 一是根据省、市政府有关文件要求,对沿汉江、南河1公里范围内设定为禁养区,1-3公里范围内设为限养区。对这两类区域广泛宣传,要求这两个区域内的所有养殖场在2015年前必须做到治污措施到位,达标排放。禁养区内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就不准扩建、新建养殖场,既有养殖场治污不达标的不发放《动物防疫合格证》,不予投放具有竞争性的、激励扩大养殖量的国家项目。

二是利用项目对现有养殖场做标准化改扩建等规范性建设。自2007年开始,生猪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扩建项目就把粪污治理作为中央内容之一,2011年后,中央投资在40万元以上的项目,50%以上的资金用于粪污治理;中央投资在60万元以上的,资金全部用于污水深度处理。各类规模养殖场在创建部级、省级、市级、县级畜禽养殖示范场时,采用百分制考核,其中粪污处理考核占30分,总考核分在85分以下的养殖场,视为不合格,不合格养殖场不予晋级和奖励。

三是对规模畜禽养殖场着重强调标准化建设,其中粪污

处理无害化是养殖场“六化”重要建设内容之一。通过宣讲干湿分离、雨污分离和粪污无害化处理等内容,引导养殖户到老河口、仙桃、咸宁、荆州等地考察,在县畜牧良种场、康利公司、再然公司等各养殖场对比试验发酵床养猪、沼气池治污、生物菌治污等措施,推进了全县养殖场粪污治理的进程。

四、推进谷城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的建议

养殖场污染治理工艺方案必须考虑低成本建设、低成本运营、可持续有效治理和资源再利用,推进必须依靠加强领导、部门引导和监管,投入有必要采取社会多元化。从这几个角度思考,进一步推进谷城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深入、细化,建议如下:

1、加强领导,积极发挥部门职能推进养殖场治污。畜牧引导养殖场开展标准化改扩建,达标排放;环保部门重点对禁养区、引用水源上流区域、居民区等区域的养殖场加强监管,督促开展治污整改工作;金融部门把污染治理作为贷款安全发放考核指标之一;农机部门把潜污泵等治污、排污设备纳入农机补贴范畴;乡镇把养殖场、养殖小区规划在面积较大的农田、茶园、果园附近的区域,扩大养殖场粪污还田面积。

2、把养殖场治污与有机作物生产结合起来,不仅给予沼气池建设补贴,对适度规模的养殖场还给予粪污运输车、潜污泵等车辆、设备补贴,建立激励机制吸引养殖场转运处理后的液体粪肥到种植户约定的集污池供有机作物生产使用。

3、多方面收集国内外先进的粪污处理技术信息,考察、分析、引进、推广一批适合谷城地域特色、能够为养殖场接受的有效的粪污处理技术和设备产品,营造治污与盈利双丰收的局面。

4、大力开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工作,通过政策扶持改扩建一批、营造氛围吸引新建一批、规范整治淘汰一批三个部署,逐步实现治污不达标场关停,获批运营养殖场全部达标排放的目标。

7.我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 篇七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种植业,化学投入品,污染治理,环境教育,环境保护立法

农业污染具有非点源性。点源和非点源的划分是美国《清洁水法案》(Clean Water Act)针对水环境污染时所提出的概念。美国清洁水法修正案(1997)对非点源污染的定义为:污染物以广域的、分散的、微量的形式进入地表及地下水体。EPA(2003)指出点源是指任何容易发现的、具有一定空间限制的污染源,如管道、渠沟、河道、隧道、井口、动物集中饲养设施等,凡是不符合点源概念的污染源统称为非点源[1]。大量研究将点源和非点源污染的称呼应用到其他的环境污染问题中,如土壤和大气污染。国内部分学者也将非点源污染称为面源污染。非点源污染通过溶解的和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在降水(或融雪)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水体,并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或其它形式的污染。由于农业污染起源于分散、多样的地区,地理边界和发生位置难以识别和确定,随机性强、成因复杂、潜伏周期长,因而防治十分困难。农业生产中过量和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规模化畜禽养殖的畜禽粪便,以及未经处理的农业生产废弃物等,都是造成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直接因素。

随着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强度的增加,农业非点源污染已成为中国水污染的主要根源和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2]。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中国地下水有将近一半被农业污染源污染,严重威胁着中国、尤其是中国农村地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3]。2010年2月6日环保部公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全国农业污染物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较大。2007年农业排放的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分别达到1324.09万t、270.46万t和28.47万t,分别占到全部排放量的43.71%、57.19%和67.27%。污染的逐渐形成及加剧对农业赖以发展的生态与环境基础构成了较大威胁。中国正面临着以最短缺的资源承载着最大量人口的严峻状态,人口-资源环境-农产品供给的矛盾将更加突出,未来农业发展不容乐观。此时,认识农业污染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

1 农业化学品投入及污染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经济转型期,国民经济经历着较为快速的增长,农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的相关数据,1978—2010年,农业总产值由1118亿元(当年价)增长到36941.11亿元,年均增长11.55%,其中年增长在10%以上的有18年,负增长的有3年。研究表明,农业增长与劳动力、土地、化肥、农业机械等生产性投入有关,也与国家财政支持、农村经济制度、农业技术进步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化学品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重要贡献[4,5,6,7]。表1是农业国内比重及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比重对照表。贸易自由化程度逐渐提高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特征之一,1978—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8.4%下降到10.2%,农产品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6.95%降低到4.09%。同期农业贸易开放度不断提高,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3.98%提高到22.35%,中国的农业部门加速融入世界农业贸易体系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这一时期农业对化学投入品的需求增幅更大,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由86.72kg/hm2提高到346.15kg/hm2,农药使用量则由1990年的5.12 kg/hm2提高到10.94kg/hm2。农业对农药、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有较大的依赖,化学品的合理使用可有效预防各种病虫害,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与品质,还可以保持土壤养分与土地肥力。化学品的不合理使用甚至滥用会使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和进入水体及土壤的污染物(养分、农药等有机污染物)的数量大量增加,会引起对流层臭氧的破坏和湖泊及河流的富营养化[8]。此外,相关研究还表明,粮食生产的化肥利用效率并不高,这不仅是影响粮食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障碍,也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9]。由此可见,化学品使用所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计算。

中国目前已是化肥、农药的使用大国,化学品使用引起的农业污染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化肥的过量与不合理的施用导致土壤中形成大量无机物残留,使农产品重金属含量超标,水质遭到破坏;农药在农产品中的残留危害人类健康,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对野生动植物种群构成威胁;不易降解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影响耕地理化性状和通透性,同时分解产生有毒物质,导致土壤肥力下降[10]。CCICED(2004)认为中国每年在粮食和蔬菜作物上施用的氮肥,有大约17.4万t流失,其中接近一半的氮肥从农田流入到长江、黄河和珠江,对当地和全球环境及生态系统功能产生严重的影响[11]。以太湖、巢湖、滇池为例,进入并滞留于巢湖中的污染物分别有49%—70%的总氮和40%—52%的总磷来自农业污染。滇池流域的总氮和总磷负荷中,农业污染贡献率分别为33%—53%和30%—58%,相当于1.2多万t化肥直接流入滇池,占滇池流域年均化肥用量(10~12万t)的10%左右,构成非点源污染中氮、磷的主要来源。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总氮贡献率中,农业、生活、工业废水污染分别占59%、25%、16%,总磷贡献率中,农业、生活、工业废水污染分别为30%、60%、10%。每年进入长江和黄河的氮素中,分别有92%和88%来自农业,特别是化肥氮约占50%[12]。

2 农业污染的成因

2.1 粮食安全保障与产业政策

(1)粮食安全保障压力。粮食安全政策是造成中国农业污染的深层原因。中国人多地少,国内粮食供求平衡压力大,粮食安全一直是政府农业政策的核心内容。我国在发展农业生产上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高产,建国以来粮食不断增产,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科技进步的贡献之一就是提供了品色多样的现代农用化学投入品,如农药、化肥、农用塑料薄膜等。目前化肥、农药尚无更好的替代品,为了保证粮食供应及粮食安全,高水平的农业投入,尤其是化肥和农药的投入将不可避免。如果没有有效的控制措施,与农业投入相关的农业污染问题也会更加严重。

(2)产业支持政策。国内的一些产业支持政策(如农用化学品生产与使用政策)也导致了化学品使用的增加。以化肥产业为例,早在20世纪60—70年代,中国政府就以补贴等形式鼓励国内化肥生产企业的发展。为了鼓励粮食生产,政府也曾经对农民使用化肥给予相应的补贴。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以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上升,对化肥的需求增加,刺激了国内化肥工业的发展,同时化肥进口也逐渐增加。中国入世以后,国内市场的化肥价格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农民可以更容易地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化肥,这有利于中国农民参与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但同时也意味着化肥更便宜,农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使用过多的化肥,对环境的压力更大。有研究发现,国家对化肥行业的价格管制政策以及国家对农民实施补贴的财政支农政策导致了化肥要素市场扭曲的存在,进一步对化肥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有显著的激发作用[13]。

2.2 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

建国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限制农民入城的户籍制度以及长期以来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等城市偏向政策,使得中国的二元结构表现得十分突出,其实质在于城乡不平等。中国特定城乡分割二元结构的存在,可能是农村非点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深层原因[14]。主要原因有:(1)城乡割据加剧了农村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2)迫于生存压力的农民为过量使用化学品,忽略了农业污染的产生及控制;(3)小规模农业生产增加了污染的控制难度;(4)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不仅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影响,而且使农村居民的整体环保意识降低;(5)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的环保问题长期受到忽视,这是农村环境污染失控的一个重要背景。

2.3 农业污染治理资金投入不足

国家财政对污染控制的资金投入“重点源、轻面源”,对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十.五”期间国家用于环境整治的财政资金为7000亿元,占GDP的1%,其中2700亿元用于水污染的治理。这些投资主要用于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工程建设,对农业非点源污染源头的控制行动计划投资甚少。而且,财政对污染控制的资金投入“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战略使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具体到环保领域,主要表现为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的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15]。由于农村聚居点分散,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难以进行市场化运作,因而必须依靠财政资金。但乡镇和村一级行政组织普遍财源不够,难以建设污染治理基础设施。这就造成了农业污染日趋严重的后果。

2.4 缺乏对流域环境的综合管理

近年来,中国的水问题日益呈现出流域性特征且不断加重。这些问题突出表现为:复合型水污染及其在流域内的转移,综合性水资源短缺与饮用水安全、水利水电等工程引发的流域性生态服务功能减低和经济损失,由水旱灾害和污染事件等构成的综合性流域涉水灾害等。全球变暖的趋势更加剧了上述问题,增加了水问题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中国很多跨行政区的河流上游和下游贫富悬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极大,污染问题纷乱复杂,存在着上下游、干支流、水质水量、各利益集团间的相互冲突。目前对水污染的治理基本上都是地方各自为政,政府还没有介入其中并承担起主要流域的管理职责,因此,农业污染控制缺乏流域内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往往是下游控制好了,但上游没有进行有效控制,直接影响了下游的控制效果。省与省、市与市、县与县交界的地区污染特别严重,都不愿意承担公共流域污染治理的责任。如果没有正确的治水思路,我国的流域性水问题将会成为影响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

2.5 农业与环境政策的脱离

农业与环境政策的脱离,是指农业政策制定过程当中仅仅或者主要顾及农业自身的发展而没有或较少考虑到农业政策实施后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农业政策的制定没有将环境因素考虑进来。例如,农用化学品使用补贴政策可以降低农民生产成本,但补贴可以刺激农民更多地使用化学品,进而对环境造成污染。

再以畜牧业为例,近些年我国畜牧业得到迅猛发展,大大改善了市民的“菜篮子”,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大、中城市周边建设的一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以及畜禽专业养殖区、专业村和专业户,产生的大量畜禽废弃物不能充分利用并随意排放,对大、中城市区域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对水体、空气、农田生态形成污染。比如,湖南省作为养殖大省,在粪尿污染上已处于超负荷状态,汞金属超标严重,固体悬浮物和大肠杆菌对水体的污染达到严重超标的级别[16]。云南洱海流域的规模化养殖占全州的57.25%,在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流域区内畜禽粪便产出率占到了全州的17.5%[17]。可见,对养殖污染的处理和养殖规模的控制亟待进行。

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畜牧业产业政策与环境政策脱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制订环节上的脱离。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是农业部门的政策目标,但环境保护不是其核心职能,因此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在其政策目标中没有得以充分体现。此外,过去农村和农业的环境保护职能不在环保部门,环保部门主要加强了城市和工业的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也没有被纳入其污染防治的重点内容。这样,畜禽养殖的环境管理在强调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出现了所谓的“政策真空”。二是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脱离。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政策制订上的脱离不断被放大,在基层环境管理中,农业部门支持包括畜禽在内的农业发展的职能非常明确,但是,环保部门包括畜禽养殖业污染在内的农村环境管理问题却缺乏相应的职能和手段,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与环境管理相当薄弱。因此,农业与环境政策的脱离造成了农业污染的形成。

2.6 农业污染治理法律缺失

197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污染者付费原则(Polluter Pays Principle,PPP),由于这一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环境污染问题,很快成为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一项规则而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参照PPP的做法,中国于1979年在《环境保护法(试行)》第六条中规定了“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但该项原则主要针对点源污染,农业活动造成的污染长期被排除于环境管理之外,使得农民毋须对自己的污染行为承担任何责任。实际上,我国的现行法律体系并没有包含专门控制非点源污染的法律条文,针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专门立法也是空白。即使法律中涉及非点源污染问题的法律条款也是点到为止,这些规定只能算作与非点源污染相关,从指导思想上有利于非点源污染的预防与治理,但法律内容普遍不够细化、针对性不强,且缺乏法律强制效力,所以收效甚微。以《水污染防治法》为例,该法规主要是针对点源污染排放的控制,有关水污染防治的立法指导思想是以“末端控制”、“点源控制”为主。现行水污染防治法体系对企业建设项目的控制、生产环节的控制和污染物处理,对城市生活用水的处置都只体现了“末端控制”和“点源控制”的指导思想。大力提倡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实际上长期局限在对污染物排放的控制和治理上,根本无法体现“源头控制”,对非点源污染的控制更无从谈起[18]。

2.7 农民环境教育不足

公众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是控制农业污染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农民的农业生产引起了污染,但他们不了解过量施肥对环境的危害和对经济收入的损害,因此缺少避免过量施肥的意识和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农民缺乏环境意识,因而也没有对污染的控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成败。而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培养公民环境道德,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有效开展环境教育。然而,目前我国对公众的环境教育非常缺乏。据调查,在最近20年间,只有不到15%的家庭接受过施肥培训。很多农民对农药带来的污染和危害有所了解,但不知道化肥也会造成污染;有90%的农民所购买的化肥的包装上没有施肥指导说明;不少化肥和杀虫剂包装上的说明不充分、不恰当。因此,农民环境意识差的责任主要并不在于农民,而是政策上的疏忽。

3 农业污染治理的对策

农业污染的形成有很多原因,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均有其成因[19]。微观层面,迫于生存压力的农户为追求多投入、高产出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大量使用化学品而忽略了其对生态带来的危害,日积月累地污染了环境。本文则认为农业污染形成主要源于社会和政府政策的缺陷,包括粮食安全保障和产业政策、污染治理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对流域环境的综合管理、农业与环境政策的脱离、农业污染治理法律缺失以及对农民环境教育不足等。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还需要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更早地实现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3.1 农业———环境政策一体化

由发达国家农业发展历程来看,农业-环境政策一体化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农业政策需要根据其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我国的《中国21世纪议程》和《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均强调了“农业-环境政策一体化”原则。农业-环境政策一体化原则运用的重要领域之一便是粮食生产。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按人均400kg计算,粮食总产量应达到6.4亿t,需要在产量最高年份的基础上增产约1.3亿t[12]。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我国的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粮食增产的压力将非常大。建国以来粮食生产的历史事实,证明了我国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巨大成功,但这一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单产的提高,即是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在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新时期,国家政府不能仅仅考虑保障粮食安全这一唯一目标,还必须同时兼顾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协调粮食安全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处理好平衡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适当调整并制定粮食自给率,充分利用国内外粮食市场,可以减轻化学品使用对环境的压力,有利于环境保护。

3.2 高效建立环境友好的农业技术与推广体系

一是建立污染监测体系,全面监测农田环境容量和耕地质量。农村环境状况调查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科学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前提。应尽快开展农业污染环境状况的调查,重点是农村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的状况。同时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的环境污染监测体系,为制定政策和科学决策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二是建设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庞大的推广系统,并提升科技推广人员的素质,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工作效率。并将技术推广活动和各种商业活动(如经营销售等)严格分开,提升推广体系的运行效率。三是积极推广成熟的化学品使用技术。建立农药化肥清洁生产的技术规范,鼓励生产高效、长效、低残留的化肥、农药产品;因地制宜地推广成熟的化肥农药使用技术,采用平衡施肥、改良施肥方法和施肥时间等措施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量。

3.3 实行对流域的综合规划与管理

近年来,中国的水污染日益呈现出流域性特征且不断加重,如果没有正确的治水思路,我国的流域性水问题将会成为影响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欧盟和北美国家大多采用循环经济学和流域综合管理原理,以河流流域为单元,实施环境保护政策并制定法规,以便进行综合规划治理。我国在农业污染严重的区域应以流域/河网区域为单位,进行综合规划治理。节氮、控磷、控药的基础上,建设农田生态拦截系统,原位减低农田排放;建设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开展区域河流整治,建设生态河床。

3.4 增强地区农业污染环境管理的能力

农业污染治理能力建设还须从农村抓起。加强农村环境管理的能力建设,健全各级农村环境管理机构,提高农村环境管理能力。中央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农村环境保护计划,根据区域和流域环境管理的原则,分地区分阶段地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同时对基层环境管理人员实行培训并提供良好的技术。为防止新的农村污染,对农村项目和区域发展计划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已是迫在眉睫

3.5 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对农民环境教育力度

利用基础教育、大众传媒、街头巷尾的宣传、技术人员入户讲解与指导等方式,采取简易、方便的方式对大众农户进行农业环境与保护的宣传和教育,积极引导农户参与到日常的环境保护活动中来。结合科技扶贫、文艺下乡等活动、利用环保日等重要活动,联合一些社会组织和社团如工会、科协等,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开展环保知识下乡活动,对农村人口进行广泛的环保知识宣传教育。并且通过文字流通形式,组织人员编写贴近农村生活、通俗易懂的环保宣传手册和图文并茂的宣传画,让广大农民了解农村存在的环境污染状况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教育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环境保护。

3.6 建立和完善农业环境保护立法,明确各部门对农业环境保护的职能,协调各部门农业环保工作

8.农业生产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篇八

【关键词】农业生产;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0.概述

我国的农业生产事业,相对于过去有了质的飞越,随着经济腾飞,农业生产越来越倾向于机械化和自动化,尤其是在大规模喷洒农业、化肥及污水等垃圾处理不当时,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是不容忽视的,对土地、空气、水资源和生态平衡都产生了影响,对此应从农药、化肥本身质量和生产技术水平进行严格把控,建立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尤其迎从新认识科学化的施肥和喷洒农药技术的重要性,按大自然生态原理与农业技术结合产生有机农产品,科学有效的对农业土地及水资源保护等,这些措施是实施都可以阻止农业生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现象。

1.农业生产环境污染现状

农业生产中的污染物虽然没有工业污染带来的危害那么直接,但多种环境状态都遭到了破坏,分别是土地资源污染、水资源污染、空气环境污染和当地生态环境的污染,下面分为三点进行分析:

(1)土地资源污染,大家都知道我国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耕地面積居世界第四位,但这样的数据没能一直维持,因为在2009年国土资源部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由于退耕、沙漠化和灾化的发生让我国的耕地面积在逐渐减少,在2008年末时只剩下了约18.3亿亩,所以我国的耕地人均面积并不富裕,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农用土地的污染愈演愈烈,现代耕种主要依靠化肥和农药来帮助农作物的生长,但这样长期使用农化产品的危害就是土壤结构被改变, 导致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大大减少, 让本身肥沃土壤的产力每况愈下,然后为了提升产力,再次施加更多的化肥和农药,如此形成大量恶性循环,最后将导致土地彻底不能继续耕种的后果。

(2)水资源污染,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分配在全世界一直处在下游位置,而农耕所用的恰恰又是可以引用的淡水资源,对于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就是对未来的下一代最不负责的体现,对于农用水资源的污染,化肥、农药、排污和农膜都榜上有名,化肥的使用据有关部门统计“按播种面积计算,我国化肥使用量40.0 t/km2,大大超过发达国家规定的22.5t/km2的上限”[1]这样的用量直接将化肥中的氮、磷、钾等化学元素会被带进河流从而污染了水资源。农药同样带来的污染同样可怕,由于机械化大面积喷洒,导致农药必须用更大的量才能覆盖到农耕作物上,这样多余的农药会被各种渠道带入到水体河流中从而污染了水资源,农业生产的排污并不是指有毒有害物排放,而是畜牧和家禽养殖中产生的粪便、壳蛋、血水甚至尸体被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其造成这些污物与水源溶解发酵变质,让河水变成了死水臭水。再有就是蔬菜大棚的广泛运用,让家家户户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水果蔬菜,但使用后的农膜确实实实在在的白色垃圾,由于其特殊化学构造器不容易降解,不能焚毁都让这种白色垃圾,无法回收结果污染了水资源。

(3)空气资源的污染,空气作物我们每时每刻生存的必须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去年北方地区大面积雾霾就是空气污染的最有利证据,雾霾虽然不是农业生存污染空气导致的主要原因,但是空气的质量是有众多因素积聚而成的,所以在保护土地和水资源的同时,农业生产中产生的空气污染也应予同样的重视。农业生产里的空气污染主要是来自,秸秆的焚烧,如今农村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以前靠秸秆生活或者喂牛养羊的生活方式已经被电器化所替代,所以导致大量的秸秆被废弃和焚毁,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气体,会随着风向漂浮到空气中,甚至形成了可吸入颗粒物。还有一项污染就是农药的喷洒,刚才我们提到过多的喷洒农药一部分会落到河流里,另一部分就会漂浮于空气中进入云层,如果其中的氮元素堆积过多就会产生温室气体形成严重的“温室效应”。

以上几点就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会危害到环境的几种主要内容和现状。

2.农业生产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从上面的现状来看,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在“海、路、空”三方面都已经被染指,如果要治疗这种环境污染情况可以分为两方面入手

2.1建立法规改变思想

尽快设立相应的法律来约束环境污染行为,现状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有《环境保护法》还应当在此基础上设立相关污染的防治法案,加大对农业生产环境污染的处罚力度,制定相应的责任制度,明确责任义务,这样可以从法律角度对污染人或单位进行约束作用。还应该从思想上改变农业生产者较弱的法律意识和保护环境意识,应当在农村的中小学校里开始普及环境保护常识和知识,还应经常性的的对乡镇尤其是农村的农业生产者宣讲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相关法律法规,使其充分意识到保护环境对于我们当下及未来生活的重要性及特殊意义,这项对策应配合指定相关法律法规一起实施效果会更好。还有就是各地的政府部门要首先改变传统农业生产中的落后思想,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改进方法的学习,从而带动管辖区域的农业生产者更快的接触到最新的法律法规和生产方式,而且政府还要“疏堵”同时进行,对当地环境进行监测管理,制定有关农业生产中环境保护的奖惩制度,加强对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力度。

2.2改变现有技术

学习先进经验 首先要对污染的源头进行治理,污染土地和水源的主要是农业、化肥和农副产品排污造成的,对于大规模的农药和化肥进行疏导,走生态农业道路,全面的有效的推广无公害综合防治的新技术,对农药、化肥的制剂进行全面的升级,让专用型肥、复混型肥、生物型肥等等新型肥料运用到实际农业生产中,农药方面加大资金投入,购买高效新型的防虫农药,脱离原来的“以多靠量”的喷洒模式,对于污染水资源的污水直接排放,垃圾随意堆放的行为要坚决禁止,在处罚这样行为的同时,建设污水回收管道沟渠,将污物汇集在一起,进行集中的污水处理,在一些较偏远的地区,可以由政府补贴农户自行建设污水处理设备,以保障水体质量。最后,对于垃圾和农作物副产品的焚烧上,也应当进行集中管理,进行垃圾回收和分类,是一个可行的方式,将可降解与不可降解回收或再利用,对于需要焚烧处理的可以回收用作新能源的研究和开发。

总之,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治理要遵循大自然的生态系统进行建设,争取早日走上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道路。

3.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生产中所产生的环境污染情况以及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除了农民和生产者,政府及管理部门也应当加强认识和意识,现在很多政府部门都把工作重点设定在了农业生产中的经济建设,而忽略了保护环境是一项关于生存状态和造福子孙的必要性,所以加快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可循环性的农业生产经济利益链是今后这项工作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上一篇:贵州省计划生育证管理办法下一篇:大班特色美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