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除法的教学设计

2024-07-09

分数除法的教学设计(精选18篇)

1.分数除法的教学设计 篇一

首先通过课前谈话解决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接下去重点来研究第一环节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城西中心小学占地约为9/10公顷,如果按面积平均分成三块不同的区域,每块区域占地多少公顷?题目一出,学生马上就把算式列出来了,9/10÷3,怎么计算呢?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最终相出了好几种方法。

如9/10÷3=09÷3=03(公顷)9/10÷3=(9/10×1/3)÷(3×1/3)=3/10(公顷)9/10÷3=9/10×1/3=3/10(公顷)(因为把一块地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三块,其中的一块就占了这块的1/3,所以直接乘以1/3)等一些方法,通过比较最终得出9/10÷3=9/10×1/3=3/10(公顷)这种方法简便。接着我把9/10该为10/11,让他们再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进行计算。结果学生们发现还是用这种方法简便,10/11÷3=10/11×1/3=10/33(公顷),最后,让他们观察、讨论、交流9/10÷3=9/10×1/3=3/10(公顷)与10/11÷3=10/11×1/3=10/33(公顷)这两题的计算方法,学生们发现除以整数等于乘以整数的倒数。

第二环节解决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我把例题该为城西中心小学占地约为9/10公顷,如果每块区域占地为3/10公顷,平均分成几块不同的区域?有了第一题的基础,大部分学生马上就想到9/10÷3/10=9/10×10/3=3(块),我问他们,为什么其他方法不用了呢?学生们说马上异口同声的回答,如果你在把9/10换成10/11的话,小数不行,除数转化为1麻烦,反正只要乘以它的倒数就行了。接着我又问如果老师把9/10公顷换成1公顷,你认为又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们说还是乘以它的倒数。那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们脱口而出。第三环节,做一些练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是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样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快乐。

2.分数除法的教学设计 篇二

(1) 脱离实际生活。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侧重在结构、解题思路和做题程序上, 而且题目给的条件是必备的。至于是否符合实际, 题目里的数据是哪儿来的, 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什么数据, 怎样得到这些数据, 教学中则很少考虑。在这种封闭的教学目标、封闭的教学方法、封闭的教学内容的熏陶下, 学生除了考试时感到学习数学有用, 平时不仅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 而且真正遇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需要解决时, 就连学过的知识都用不上。

(2) 机械训练, 思路刻板。部分教师认为学生通过多做练习, 就会知道如何解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这类题型。虽然经过大量地分析和计算训练, 但是学生仍然会经常出错。在小学阶段的应用题中, 学生最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就是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这类应用题地分析、解答方法与以前所学应用题截然不同。这种教法, 解题方法呆板单一, 以致于学生只能死套公式、机械学习、不会思考、不会分析。这种教法不利于学生智力、思维的发展。

(3) 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教师在探究问题时, 缺乏对图与式的有效对照。部分教师教学生判断题目属于哪种类型的题就可以套用哪种解题模式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课堂枯燥乏味, 缺乏深度, 只重视对算法的探究, 忽视了计算教学以外的数学思想的渗透。其实, 教师如果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与线段图结合, 在教学中适当地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数学建模思想、比较思想, 可以将抽象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形象化。学生就可以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

二、小学教师克服小学分数乘除法教学问题的策略

(1) 针对脱离生活实际, 采取情境教学法。在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结合教材提供的实例, 或者选择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 甚至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学生所熟悉的问题情境, 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可以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应用的密切联系, 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在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具有一定难度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就应该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尽量舍弃那种远离学生生活的应用题情境。

(2) 针对机械训练问题, 采取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采取自主建构新知的训练方式, 让学生有效地建构知识。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求这个数”的问题都与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除法计算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加强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除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自主建构新知识, 正确地理解并解决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学生更应该清楚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是正确分析、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重要前提。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与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又是相互促进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是一个数乘分数意义的具体体现。学生只有通过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 才能深入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实际含义, 才能够领悟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就是把这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 求这样的几份是多少, 可以直接用一个数乘以几分之几来计算。在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 同样可以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题。

抓住分数乘法的意义进行教学, 为解决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奠定基础。分数乘法这一单元的教学很重要, 特别是学生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对解决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 针对忽视教学思想方法问题, 采取注重思维方式的训练。抓住线段图进行数形转换的思维训练方式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形结合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 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在一开始接触分数乘法应用题时, 借助线段图有利于理解题意。虽然解题时间会长点, 但是方便理解题意, 尤其是遇到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线段图的作用越突出。因为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比较抽象, 直接阅读题目, 很难理解。借助线段图, 就可以更加形象地理解题意, 可以将解题难度降低。

3.分数除法的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激活经验;迁移;探索解决;对比明晰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通过对比,发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习迁移和知识的融会贯通。

(3)能对生活中的有关数学信息予以选择(多余条件),提高分析、判断、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分析分数除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三、教学活动设计

(一)激活已有经验,促进迁移

教师引言:同学们,我们的生命之源是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大部分都是水。

课件出示:

(1)水是人类生命的第一要素。据测定,人体大部分是水构成的,其中:水分的重量约占人体重量的。

提问:你怎样理解“水分的重量约占人体重量的”这句话?单位”1”是哪个量,你能写出人体重量和水分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2)课件出示:骨骼中的水分是骨骼重量的 。

师:单位“1”是谁?你能找出数量关系吗?

【设计意图:单位“1”已知和未知这两种题型的联系就是数量关系相同,解决方法不同。尊重学生,从教学的关键找单位“1”和数量关系入手。】

(3)课件出示: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小明体重35㎏, 小明体内的水分是多少kg ?

提问:在哪句话找中单位“1”?谁是单位“1”?你能说出一个什么样的数量关系?谁会列式计算?

老师将这道题变动一下,改成(出示):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小明体内的水分是28kg,小明体重多少kg ?

学生读题,说已知信息。

提问:在哪句话中找单位“1”?谁是单位“1”?你能说出数量关系吗?师板书数量关系(小明的体重× = 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设计意图:先出示一道单位“1”已知的问题,从单纯的数量关系过渡到整体感知。再把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调换一下,变成例4,让学生整体感知,但没有多余条件,目的是先引导孩子掌握单位“1”未知题的解答方法,理清思路,减少干扰。】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探索小明体重的求法

(1)画线段图,理解题意。我们用一条线段表示单位“1”的量,也就是小明的体重,下边应该怎么画?请同学们在学习纸上完成线段图。

(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师:根据刚才的分析和线段图,完成1号学习纸。如果自己有困难,可以求助同组同学。

1号学习纸

数量关系式:

小明体内的水分是

要求的是:

自己尝试解答:

学生到前面汇报自己的方法。找用方程方法解的孩子多说自己的想法,师板书方程方法。同时鼓励学生相互补充与质疑。

【设计意图:用方程解题比较容易,是顺向思维,教师引导孩子逐步体会这种方法的意义和优越性,同时也为中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2.其它方法

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给予肯定,学生间补充。

3.辨别信息,回顾反思

(1)学生再次思考:出示书上37页的例4,加上多余条件(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让学生整体感知题目,不做讲解。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重点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做,突出选取有效信息。

(2)提醒检验。引导学生检验结果的合理性以及对方程解法价值的体会。

【设计意图:把回顾与反思和多余条件这两个知识点放在这里,在学生掌握了解题方法之后,分散了教学难点,再次突出了重点。】

(三)对比练习,明晰关系

图书馆中的故事书占全部图书的25,图书馆共有书8000册,故事书有多少册?

数量关系:

解答:图书馆中的故事书占全部图书的25,图书馆有故事书3200册,图书馆共有书多少册?

数量关系:

解答:

(1)提问:仔细观察,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怎样解答?

(2)全班交流,师生小结:这两题中所用的数量关系一样,解题思路一样,只不过单位“1”的量是已知和未知的不同,采用的方法也就不同。

【设计意图:对比练习是让学生从根本上弄清两种题型的联系和区别,再次理清思路,明确方法,掌握所学知识。】

(3)小结:明确本课学习内容,揭示课题: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四)设计练习,反馈评价

(1)人造地球卫星的速度大约是8千米/秒,相当于宇宙飞船速度的。宇宙飞船的速度大约是多少?

(2)一杯约250ml的鲜牛奶大约含有g的钙质,占一个成年人一天所需钙质的。一个成年人一天大约需要多少钙质?

(3)学生自编解决问题。

4.分数与除法的教学反思(通用) 篇四

在现实社会中,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那么应当如何写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分数与除法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分数与除法的教学反思1

《分数与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从除法的角度去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一、在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时,能够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说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由于我在教学时,疏忽了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演示说明的时候,叫的学生少,如果能多叫几名同学演示说明,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拨,我想这部分学生在理解这一难点时,就会比较容易了。

二、学生不是理想化的学生,不要指望他们什么都会,因为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说的不是很明白。特别是3个饼合在一起来分学生,每一份是多少快,学生不太理解,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特点。

三、小组的全员参与不够。在小组合作进行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时,有的小组合作的效果较好,但有的小组有个别同学孤立,不能很好的与人合作,我想,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前,教师如果能让小组长布置好明确的任务分工,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小组合作的效果就会更好了。

四、在教学设计环节上,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很罗嗦,练习的时间就相对缩短了。在操作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两次动手操作,都是分饼问题,分饼的目的是让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生分了两次,但还是有的同学理解的不是很透彻,如果只让学生分一次,把这一次的操作活动时间延长一些,汇报演示时让每个类型的学生都有参与展示的机会,我想这样教师就会有充足的时间在学生汇报展示的时候给予指导,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以上几方面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思考,也是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相信自己以后在这几方面会做得更好。

分数与除法的教学反思2

本节课在学习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数的意义是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揭示的。分数与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整数相除(除数不能为0)的商揭示分数的另一方面的意义,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为学习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作准备。

成功之处:

夯实分数的意义的.第二种情况。在教学例1时,将除法的意义与分数的意义联系起来。实际上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求每人分得几个,就是应用整数除法的意义来列算式,只不过结果是依据分数的意义得出来的。而在例2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学生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也是应用平均分的除法意义列出算式,然后让学生实际分一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三种不同的分法:一是把第1个饼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朋友分得1/4块,再把第2、3个饼同样均分,最后每人分得3个1/4块,把它们拼在一起,得到1个饼的3/4;第二种是把3个饼摞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朋友分得3个饼的1/4,拼在一起就是1个饼的3/4;第三种是把每个饼平均分成4份,一共分了12份,把12份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3份,也就是3个1/4份,即3/4块。通过两个例题的教学,明确列式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在计算时依据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不足之处:

学生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列式总是出错,被除数和除数容易颠倒。

改进措施:

1.加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列式训练。

2.在教学中还要加强分数意义的两种情况的对比,让学生明确分数不仅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还表示实际数量。

分数与除法的教学反思3

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学生很是配合,仿佛早已掌握了所有知识点,对于我的提问对答如流,甚至当我给出例题3÷4时,全班不假思索不屑一顾的脱口而出四分之三,而当我问出为什么时,他们甚至不愿意去思考,仿佛我问的这个“为什么”简直就是废话中的废话。整个班级躁动不安,是清明假期来临的缘故吧。看着即将发怒的老师,孩子们安静下来一张张稚气的脸望着我,眼神中带有一丝丝惊恐。我突然想笑,这不就是儿时的自己吗?我沉住气笑着说:明天放假了,看来大家很是兴奋吧!孩子们长舒一口气掩面而笑。我接着说:站好最后一班岗的战士才是真正的好战士。同学们心领会神的坐得端端正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接着说,“大家都知道3除以4得四分之三,那3除以4为什么等于四分之三呢?四分之三就相当于鱼。而老师想让你得到的是渔,你觉得呢?”果然还是聪明的孩子,轻轻一拨,大部分开始思考了,我和孩子们开始了我铺好的探究之旅。

一、通过操作,感悟算理。

我叫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个圆,让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验证对3除以4这一结果的猜想。孩子们或静下心来仔细思考;或把自己手里的圆形折一折、剪一剪;或在本子上画一画、写一写;或同桌小声交流自己的想法。我把想法不同的孩子叫上讲台,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并让他们一一介绍。通过学生的操作,得出两种分法,方法

(一):把三个圆一个一个分,每次得四分之一,分3次,就得3个四分之一,就是四分之三张饼。

方法

(二):把三个圆叠起来,平均分成4份,得到3张饼的四分之一,也是3个四分之一,相当于一张饼的四分之三。

不管怎样分,都可以验证3÷4用分数四分之三来表示结果。还有学生想出了方法

(三):3除以4得0.75,0.75化成分数也是四分之三。

通过学生自主操作让其充分理解其中的算理。

二、再次说理,悟出关系。

在学生初步感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我有意识地把例题改了一下,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人,把4块饼平均分给7个人,让学生通过画图或说理,快速的算出它们的商。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计算两个整数相除,除不尽或商里面有小数时就用分数表示他们的商,这样既简便又快捷,而且不容易出错。

通过学生自主生成的三道算式,让学生去发现除法与分数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并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最终学生小结出: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并明确: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种数。

三、对比练习,深化知识。

出示:

把三块饼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人分得这些饼的几分之几。

把三块饼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分之几块。

让学生观察这两道题目的区别,一道带单位,一道不带单位。第一道是根据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单位“1”的几分之一,是份数与单位“1”的关系,在数学中我们称为分率,分率不带单位。第二题带单位则表示的是一个具体的数量,则用总数量除以平均分的份数得到每份的具体数量,得数的单位跟被除数的单位一致。明确:分数有两种含义,一种表示与单位1 的关系即分率(不带单位),一种则表示具体的数量(要带单位),为以后学习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做好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交流汇报的基础上去推理和概括,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一直崇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总结,让学生能学习探究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单纯的教授一些解题技巧,因为我知道授生以“渔”永远比授生以“鱼”来的重要的多!

分数与除法的教学反思4

本节课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带分数与假分数互化。难点还是理解除法与分数的关系,虽然在复习旧知,如:把6米的绳子平均分成两段,每段长多少米?简简单单的复习为探索新知做铺垫,可课件呈现课件呈现把一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能得到几块蛋糕?学生把刚才复习的除法计算的知识进行迁移,很容易能用算式1÷2来计算,有的学生会直接用二分之一表示,我引导:既然都是正确,就说明可以用等于号了。

接着从课本的例子:如果有7块蛋糕,要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又能得到多少呢?学生很快就能列式表示,并用分数表示结果。然后让学生观察两个式子,看看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同组交流讨论,再全班反馈交流,学生能说出分数和除法有关系,就是说不出所以然,我只好问:这个分子和除法的什么好像相当?总算是把这些关系理清,可学生提出疑问:“能不能说分子等于被除数?”我说不行,只能用“相当”更恰当。

对于假分数化带分数,我从上次作业的一个图形引导,二又八分之六等于八分之二十二,完整一个单位“1”有八份,那么2个单位就是十六加上不完整的6就是22,看来分子除以分母后的商是整数部分,余数是新的分子,反过来是带分数化假分数,可以引导学生从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这样学生就很明朗。

特别强调的是:在带分数和假分数互化时,一定要演算,培养演算的习惯是学生学习中不可缺少的。

本节课遗憾的是讲得太多,学生思考的时间少了,虽然学生认真听讲,但不利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值得注意。

分数与除法的教学反思5

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难点是用除法意义理解分数意义。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或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能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这节课的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如果单纯的教学它们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是这样一来3÷4=的算理往往被忽视。因此我把重点放在例题2,3÷4=xx(块)的探究上。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

生1: 我们先把1块饼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人先拿其中的一份,有3个圆,那就是每人有3个1/4块是3/4块。

生2: 把3块饼重叠的放在一起,然后再平均分成4份,每人拿其中的一份,里面也有3个1/4是3/4块。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4,3块饼的1/4,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

5.分数除法教学设计 篇五

阜阳市颍东区新西小学

张 彬

复习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章所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法则,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复习重点: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复习难点:正确计算分数除法。复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近段时间,我们共同学习了第三单元分数除法,同学们的兴致很高,今天咱们就趁着这个火候来复习本单元的有关知识。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一)复习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1、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分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请大家回忆一下分数除法有几种类型?(学生独立思考后作答)

(1)分数除以整数,例如 ÷5;

(2)一个数除以分数,它又包括整数除以分数,例如20÷ ;和分数除以分数,例如 ÷。(3)学生独立做第52页“整理和复习”的第2题。(完成后全班交流)

2、复习分数除法的意义

出示第52页“整理和复习”的第1题。

(1)要把这道乘法算式改写成两道除法算式,应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根据乘、除法的关系进行改写,然后让学生将改写的算式填写在书上)(2)让学生说说是怎样题改写成两道分数除法算式的。

(3)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呢?(使学生明确,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3、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1)分数除以整数应该怎样计算?一个数除以分数应该怎样计算?(小组合作交流)(2)(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除法的统一计算法则: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3)完成P52“整理和复习”第2题。(4)P53练习十三第2题。

三、强化重点,拓展深化

1、练习十三的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要让学生说出判断正误的理由)

2、做练习十四的第2题.

3、做练习十四的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察看学生所用算法是否简便)

4、做练习十四的第7题。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1.小组内,组长带领组员检测答案。2.如小组内有创新答案,提出并全班解决。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

1、分数除以整数

2、一个数除以分数

6.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篇六

(一)教学反思

2016年9月29日上午第四节课,在学校领导的安排下,我在六年级4班讲了《分数除法之解决问题一》这一节汇报课。教学结束后,感触良多。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始终能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在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分数除法的应用题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能够分析思考进而得出解决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作为基础,因此教师必须正确分析学生的学情并根据此来设计教学环节。分数除法的解决问题的教学基础在于以下几点:找出每题中的数量及数量关系、找出单位“1”、解方程的方法等。这些知识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对于本节课内容的教学,学生就能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究问题。

二、面对新知识的学习,不是教师独自去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空间,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经历、去交流,对问题的研究确实很到位,而且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种。从研究的结果看,说明学生有求知欲,有去经历学习过程、探索过程的热情,这是学生个体的需要,也是张扬学生个性的过程。这一过程恰恰体现了学生们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

三、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教学结束后,特别是在与各位听课老师交流之后,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上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在整节课设计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怎么做到找出“准确的数量关系”这样的个过程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学生展示时要展示具有共性的问题,而不要只追求形式;对展示时所需要的题型要不同,要分层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上台展示,当然可以展示一道题后,让所有学生再共同练习一道相同类型的题以作检测;在最后的检测之中,可以让学生之间互批,这样不但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加巩固,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等等。探究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获取新知识、学会学习是教师们共同认可的。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如何找准教学的起点,如何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进行研究、讨论和交流,从而获得真正的数学知识,同时使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和谐的发展仍然是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相信在以后不断的教学尝试中我一定能有所感悟。

总之,通过这次的上课和各位老师的建议以后,我也有了一定收获,的确在教学义务上海需要全方位的提高,多向其他老师学习,多进入其他老师的课堂进行听课,然后请教有经验的老师,让他们多指点,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在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上有所提高。

反思时间:年9月29日

7.分数除法的教学设计 篇七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数乘除法,引导法,应用策略

分数乘除法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教学重点与难点,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教师应作为引导者,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促使学生掌握数量关系,领悟分数乘除法的原理等,通过各种方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最终全面且有效地提升数学综合能力与素养。

一、引导学生重视对数学思想的运用

小学分数乘除法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数学思想,其中数形结合思想是最基础也是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思想。依据数形结合思想构建数学模型,将生硬、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生动化,将复杂的数量关系进行简化,打消学生的畏惧心理,增强其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而小学分数乘除法的教学中,通过画图进行解答能够有效拓展解题思路,更快速地找到解题方法。此外,变换思想、类比思想等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分数乘除法教学中,单位“1”的意义更加明显,渗透对应思想,熟练掌握正确的方法,化繁为简,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综合能力。

二、善于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在小学分数乘除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有效创设教学情境,比如尽量创设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立足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促使其从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感知数学,更好地结合生活经验和数学学习,从而培养其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习惯与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与热情,引导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拓展其潜能。

三、善于引导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注意力不够集中,数学教师应致力于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在小学分数乘除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解题思路的训练,引导学生深入读懂题目的意义,找准分数乘除法习题的关键句,培养学生利用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寻找解题途径与方法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正确找出数量关系式,找准单位“1”的量

对于小学分数乘除法教学来说,找准单位“1”的量是十分重要且关键的。教师不能简单告知学生把谁分了谁就是单位“1”,因为这并没有帮助学生看清问题的本质,因此只有让学生真正了解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乘除法的原理,才能深入领悟分数的奥妙。

总而言之,分数乘除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且关键的地位。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思想,与时俱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与方法来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数量关系,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运算原理与意识,合理进行对比训练,有效提升问题解决的数量、程度与能力。同时,教师应重视运用引导法进行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感受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获取更多的解题经验,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

参考文献

[1]许更生.例谈引导法在小学分数乘除法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5(5):56.

[2]黄源.小学数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策略初探[J].考试周刊,2015(41):82.

8.再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篇八

学生根据平均分正确列出了除法算式,得到了结果。于是,我继续提问:“如果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块?”学生根据除法的意义,列出求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月饼数的算式1÷4。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如果从分数的角度去考虑,你能说出它的意义吗?”(把一块月饼看作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是四分之一,也就是四分之一块)我继续启发:“那1÷4表示什么呢?”从而总结概括出1÷4=1/4,进而得到初步的认识:一个分数可以用来表示两个自然数相除的商,即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1÷4=1/4(块)月饼。

进入例2的教学:“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多少块?”根据除法的意义,求每个小朋友分到的月饼数,学生列式为3÷4。“那3÷4的商应是多少呢?”我让学生拿出三个圆片,利用手中的工具自己去分一分。学生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等活动,出现了以下三种分法。

第一种

把三块月饼平均分成12份,每份是一块月饼的四分之一,然后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到了三份,即三个四分之一是四分之三,也就是四分之三块月饼。

第二种

把三块月饼摞在一起,把它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三块月饼的四分之一,然后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到了三份,也就是三个四分之一,即四分之三块月饼。

第三种

把每块月饼都平均分成四份,从每块月饼中取出一份,共取出3份,就是三个四分之一,即四分之三块。剩下的三个四分之一块分给一个小朋友,他也得到了四分之三块。因此,四个小朋友每人都得到了四分之三块月饼。

学生在汇报自己的学习结果时,都表现得异常兴奋与激动,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了正确的答案。思维形式的多样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我继续引导:“3÷4=3/4(块),通过观察算式,想一想分数与除法有怎样的关系?”学生们又陷入了沉思,通过对分数各部分名称和除法各部分名称的回忆与比较,得出了正确答案。

我想: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更应该多放手,让数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各种能力得到发展。

9.《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篇九

今天教学了“分数与除法”这一课,例题3——我备课时的一个重、难点,因此,在这部分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引导他们按着书上的提示去思考。我又从意义和算法两方面入手,分别详细地讲解了每种方法。一直讲了十多分钟,“明白了吗?”“明白了!”学生点头回答。我满意的笑了。

接下来的“做一做”中就有类似的题,我让学生自己完成,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心里还不免有些担心,怕他们说不好。哪知学生一张口竟是“和以前学过的谁是谁的几倍做法一样。”我一愣,可不是嘛,如果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这个例题十分简单且容易理解,可是竟被我弄的如此复杂。于是我大大表扬了这个同学一番,“你真会学习,能够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对比着学,真棒!”

课后我反思,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老师备课备的还远远不够。我们往往只备教材,却忘了备学生,忽略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时又只从本节课出发,却忘了应将旧知与新知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的学习。如果我们每次备课都充分考虑到了这些,恐怕会少走很多弯路吧!

10.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篇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会用两种方法叙述分数的意义。

2、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合作探索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抽象思维。

3、情感目标: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难点:理解一个分数所表示的两种意义。

三、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和除法的意义,具有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知道了除数不能为0。在此基础上学习《分数与除法》就显得比较轻松。而且,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动力往往被学习兴趣所左右,因此在教学的重要环节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在学习素材的选取和学习活动的安排上,更突出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学习数学是为自己所用,是必要的,从而调动学习数学、探讨数学知识的欲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1、师:同学们,老师想知道我们班有哪位同学准备要过生日呢? 今天我们就一边学数学,一边跟**同学庆祝生日好吗?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8个蛋糕)

2、师:如果要把这8个蛋糕平均分给小组里的4个人,每人可以 分得多少个? 师指名同学回答。生:2个,8÷4=2(个)(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师:同学们真棒,现在将8个小蛋糕变成1个大蛋糕,把这个大蛋糕平均分给他们4个人,每人又可以分得多少个呢? 生:1÷4=1/4(个)(板书)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怎样想的?

生: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人吃,就是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人吃其中的1份,这1份占这1个蛋糕的 1/4,也就是 1/4个蛋糕。

师:他的说法是否正确呢?现在请每个同学用手上的圆折一折,分一分,看看平均分给四个人每人得到的是不是1/4个?(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巡视时找一位同学汇报)(3)出示例1: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现在看谁学得最棒,老师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可以分得多少个?平均分给6个人呢?(师提问时

指着板书说)

生回答,师同时板书。(4)引出课题: 师:两个数相除,商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究竟怎样准确地用分数

表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分数与除法。(板书课题)

2、教学例2。(1)把例1变例2。

师:八月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银光洒遍大地。有四个小朋友他们是邻居,正坐在一起一边欣赏明月一边品尝月饼。可是他们遇到了一个麻烦,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吧。原来呀他们想将将3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可是不知道每人分得多少个,你们能帮助他们吗?说一说要怎样列式呢?结果是多少? 生:3÷4 师:你能猜想一下它的结果吗?

生:3÷4= 3/4(个)(板书: 3/4(个)?)(?号用红色粉笔板书)

师:大家的猜想都是这样吗?

(2)师:他的猜想对不对呢?请同学们亲自动手操作验证一下,听清老师的要求:四人小组利用桌面上的学具合作来分一分,剪一

剪,并讨论这两个问题。(课件出示)

1、每人可以分得多少个蛋糕?

2、你是怎样分的?

(3)学生动手剪拼,先独立思考,后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教师可用激励语言:这个小组合作得很好)(4)学生汇报,集体探究。

生1:一个一个分,把每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1份就是1个蛋糕的 1/4,每人可分得3个1/4 个蛋糕,就是3/4 个蛋糕。师:这个小组1个1个地分。其它小组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2:把3个蛋糕摞在一起分,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1份,这1份占这三个蛋糕的 1/4,相当于一个蛋糕的3/4,就是3/4 个蛋糕。

师:这个小组很聪明,三个一起分。

生3:先把2个蛋糕摞在一起,平均分成2份,得4个 1/2个蛋糕,再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然后把 1/2个和 1/4个蛋糕拼在一起,就是就是3/4 个蛋糕。

生4:1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 1/4个蛋糕,3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3个 1/4个蛋糕,就是 3/4个蛋糕。(5)课件演示分饼过程:

师:刚才四个小组为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的分法,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种方法:一个一个地分,把每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1份就是1个蛋糕的 1/4,每人可分得3个 1/4个蛋糕,就是 3/4个蛋糕;第2种方法:把3个蛋糕摞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1份,每份占这三个蛋糕的 1/4,相当于一个蛋糕的 3/4,就是 3/4个蛋糕。

师:其实3个蛋糕的1/4,就是 3/4个蛋糕,而1个蛋糕的 3/4也是 3/4个蛋糕。(师指着投影说)

(6)师:通过我们的合作,证明这个同学的猜想是对的。3÷4= 3/4(个),(7)补充练习: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出2道题考考大家,把3个蛋糕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学生口答:3÷5= 3/5(个)。

师:如果把2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又分得多少个呢? 学生口答:2÷3= 2/3(个)。

(分别请2名学生回答,师同时板书))

3、观察,发现分数与除法间的关系。

(1)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三组算式,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请独立观察思考后与同桌交流。(2)生汇报。

生1:我发现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

师:我们能不能反过来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什么?

生2: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

(3)师小结:所以,被除数 ÷ 除数=被除数/除数

(4)师:如果用字母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谁可以用字母来表示这种关系。生:a ÷b=a/b 师:b可以是0吗?

生:不可以,因为除数不能为0,所在b不能为0。(三)扎实训练,活用新知。

师:同学们,今天**同学过生日你们想送她一些礼物吗?可是你们并没有准备对不对,不过没关系老师帮你们准备了礼物。但是,只有你们闯关成功了才可以得到礼物,你们敢挑战吗? 生齐说:敢。

(1)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智力大闯关。请看第一关。

把下面的除法算式的商用分数来表示。

3÷2= 2÷9= 5÷12= 31÷5= m ÷ n=(2)师:同学们可真棒第一关就这样轻松的闯过来了,我们来看

一下

是什么礼物?(文具盒)下面走进第二关。把下面的分数用除法来表示;4/3 = 5/4= 4/2= 1/3= 13/22=(3)师:经过我们的努力又闯过了一关,获得了一支精美的钢笔。同学

们你们还想闯第三关吗? 判断对错:

1、把3米长的电线平均剪成8段,每段长1/8米。()2、7÷5=5/7()

3、把一个4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5块,每块是4/5平方米。()4、10/13=13÷10()

(4)师:看看这一次又是什么礼物?(一副羽毛球拍)**同学你的礼物这么多了你还想要吗?(想)同学们还敢闯吗?(敢)好,我们来看看第四关。教材p67练习十二第一题。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学生回答,教师订正

(5)师:我们又获得了一个崭新的书包,同学们,我们做什么事都不能半途而废,只剩下最后一关了我们一定要闯,是不是呀?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小明说:“我把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取其中的1段。”

小红说:“我把1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取其中的3段。” 请问,谁取得绳子长?

生互相讨论然后汇报,教师课件演示讲解。

(6)教师总结:同学们,你们可真棒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为**同学获得了这么多的生日礼物,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感觉怎么样?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老师同学们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11.分数除法的教学设计 篇十一

解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历来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一道题给出后,什么数量应作单位“1”?用分数乘法解还是用分数除法解?如果没有一条“规律”可循,学生往往难以判断准确。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材中分数除法应用题,几年来都引用了代数中的列方程解法。

那么,一种是用列方程解法,另一种是用“规律”解法,究竟哪种解法简单快捷呢?下面以一题为例来作比较。

首先,将“解题规律”精简为一句话(25个字),以便运用。即:分母作单位“1”,“是”、“占”、“比”后为分母,前为分子,求分子,乘;求分母,除。

二、用“规律”解(算术解法)

分析:根据“规律”可知,“是”字后的上衣为分母(3份),定作单位“1”,而“是”字前的裤子为分子的2份,是75元(已知)。

结论:此题已知分子(2份为75元),求分母(上衣的2份),用除法。

答:略。

经以上比较,不难看出,用“规律”解题,简单快捷(共58字),用列方程解较麻烦(97字外加图表),而且其中有些关系学生也不易理解。如题中直接给出“把上衣的单价看作单位‘1’”,但为什么要把它看作单位“1”,根据没有给出。而“规律”中第一句话就说:分母作单位“1”,“是”字后的上衣为分母。这样,当然要把上衣看作单位“1”,有理有据,一目了然。

综上所述,我们可得出:用“规律”解分数除法应用题比用列方程解更快捷。

12.分数除法的教学设计 篇十二

一、练习题的设计

分数乘法“解决问题”部份的教学要求有二:一是紧密联系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教学中要抓住关键的句子,找到两个相比较的量,弄清哪个量是单位“1”,要求的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解答,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二是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因为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比较特殊,而用线段图可以比较清楚的表示出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学时要充分运用这一工具,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从会看线段图入手,逐步学会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部分,教师要通过教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除法,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特点是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这些问题过去用算术方法解,较难理解,学生往往难于判断究竟把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特别是遇到应当把较小的数量看作单位“1”时,更容易出错。就是找对了看作单位“1”的数量,还要把数量关系归结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其中的“几分之几”,可能是已知的,也可能是需要计算才能得到的,比较复杂。现在可以直接根据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方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是:一要正确处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一些学生觉得用方程解需要写设句,比较麻烦,因此喜欢用算术解法。对此,教师一方面应肯定学生自己想到的正确解法,另一方面又要因势利导,从进一步学习的需要与方程解法的特点等角度,使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列方程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二要适当加强列方程的思维训练。列方程的基础,一是学会找等量关系,二是会写代数式。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组织这方面的专项训练。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在完成这部分的教学任务之后,教师可设计如下的诊断性练习,以便了解学生具体的错误所在。

1. 先用线段图把下面各题的意思表示出来,再列出算式或方程。

(1) 一堆煤120kg,用去总数的,用去多少kg?

(2) 一堆煤120kg,用去总数的,还剩多少kg?

(3) 一堆煤用去120kg, 用去总数的, 这堆煤有多少kg?

(4) 一堆煤用去120kg, 还剩总数的, 这堆煤有多少kg?

(5) 一堆煤用去120kg, 剩下的比用去的多, 剩下的是多少kg?

(6) 一堆煤用去120kg, 剩下的比用去的少, 剩下的是多少kg?

(7) 一堆煤用去120kg, 用去的比剩下的多, 剩下的是多少kg?

(8) 一堆煤用去120kg, 用去的比剩下的少, 剩下的是多少kg?

这组题中第 (1) (2) 题和第 (5) (6) 题反映的是一个已知数量中几个部份数量之间的关系,实质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这是诊断的要点之一。所求数量随着其对应分率的变化而变化,能否找出所求数量的对应分率是解题的关键,这是诊断的要点之二。第 (3) (4) 题和第 (7) (8) 题反映的是一个未知数中的几个部份数之间的关系,实质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这是诊断的要点之一。随着已知数量的变化,其对应分率在变化,能否找出已知数量所对应的分率是解题的关键,这是诊断的要点之二。

2. 先用自己的话把下面各图的意思说出来,再列出算式或方程。

上面这组题主要是从识图的角度来诊断。其中,第 (1) (3) 题和第 (5) (6) 题都是“求一个已知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诊断的重点是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方法,了解学生是否能够找出所求问题的对应分率。第 (2) (4) 题和 (7) (8) 题都是“己知一个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诊断的重点是了解学生能不能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了解学生会不会找出已知数的对应分率。另外,第 (1) (2) 题,第 (3) (4) 题,第 (5) (6) 题,第 (7) (8) 题都是两个易混的问题,诊断的要点是单位“1”已知和单位“1”未知时,解题方法的区别。上述几组练习,数量不多,既没有加重学生负担,又较全面地涵盖了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知识要点。通过练习,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学生存在的细节问题,以便教师重点解析。

二、练习题的处理

1. 及时收集信息。

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到有困难的学生身边,收集信息。收集信息的方式很多,可以让学生讨论后,由代表汇报;可以让学生直接举手向教师提问;还可以让学生把具体困难写成字条传交教师。每次诊断练习,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及时把每道题不会做的人数统计清楚,尽可能统计到哪些同学对哪个词不懂,哪些同学对哪句话不明白,或者哪些同学对哪条线段的段数、长短有疑问等等。

2. 适时给予解析。

诊断练习中要给足学生读题、思考、练习、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在多数学生切盼教师指点时给予解析,才有效果。要针对具体问题的难度和困难学生所占比例的大小,确定解析的方式、时间。多数学生有困难的题要先解析,面向全班解析,多花时间解析;少数学生不懂的题可放到后面解析,面向部份学生解析或课后个别解析。解析的任务,可以让成绩好的同学承担,可以让不懂的同学自请同伴承担,教师不要总是霸着讲。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成为练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3. 认真进行对比。

练习过程中,要在学生反复读题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找出易错易混题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在什么情况下,要首先找出所求数量的对应分率,从而求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在什么情况下,要首先找出已知数量的对应分率,从而列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方程式。

13.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篇十三

教者:尚剑峰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

3、会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用具:圆形纸片、直尺、小刀。教学过程:

一、复习分数的意义。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老师想知道我们班有哪位同学准备要过生日呢?

如果要把8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可以分得多少个?

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1。(1)课件出示例1。

现在将8个小蛋糕变成1个大蛋糕,把这个大蛋糕平均分给他们4个人,每人又可以分得多少个呢?现在请每个同学用手上的圆折一折,分一分,然后同位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板书)

(2)学生议论,教师巡视。(3)学生汇报。

(4)教师用课件演示验证: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人吃,就是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人吃其中的1份,这1份占这1个蛋糕的,也就是个蛋糕。

(5)补充练习:

老师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可以分得多少个?平均分给7个人呢?

生回答,师同时板书。(6)引出课题。

两个数相除,商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究竟怎样准确地用分数表1414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课题)

2、教学例2。(1)把例1变例2。

现在将他们带来的3个蛋糕平均分给他们4个人,求每人分得多少个,要怎样列式呢?

生:3÷4 师:你能猜想一下它的结果吗?

生:3÷4=(个)(板书:(个)?)(?号用红色笔板书)师:大家的猜想都是这样吗?

(2)师:他的猜想对不对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5页,四人小组利用桌面上的学具合作来分一分,剪一剪,并讨论这两个问题。(课件出示)

1、每人可以分得多少个蛋糕?

2、你是怎样分的?

(3)学生动手剪拼,先独立思考,后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4)学生汇报,集体探究。(5)课件演示分饼过程。(6)补充练习:

把5个蛋糕平均分给7个人,每人分得多少个?如果把7个蛋糕平均分给9个人,每人又分得多少个呢?

3、观察,发现分数与除法间的关系。

4、质疑问难。

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区别?

四、扎实训练,活用新知。

1、课本P66做一做:第1题。

2、课本P67练习十二:第1题。

五、全课总结。

14.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篇十四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4单元《分数与除法》

教材、学情分析:

前面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揭示了分数的意义。这节课从“分数与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整数相除(除数不为0)的商揭示分数的另一方面意义。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为学习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

经历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创设探究活动情境,促进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研究下学习的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

难点: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教具与学具:多媒体课件、圆片、剪刀。

教学过程

一、铺垫复习,导入新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分数的意义,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分数。

同学们能结合生活实例说说。

表示什么意义吗?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为下面学习分数与除法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一)唤起生成

1、提出问题

(1)6块月饼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几块?怎样列式计算?6÷3=2(块)。6在除法里叫什么,3叫什么,2叫什么?强调除数不能为0,同时板书除数和被除数。

(2)1块月饼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几块?怎样列式计算?1÷2=1/2(块)

(3)1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几块?怎样列式计算?1÷3=_____(块)(板书,同时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平均分除法的意义与分数的意义,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4)观察三个算式,两个数相除,商有时是整数,当得不到整数时可以用小数表示,当除不尽是可以写成分数,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除都可以用分数表示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研究分数与除法。(板书课题)

(二)尝试探究

探究一;体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提出问题

3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块?引导列出算式:3÷4这里把谁看做单位“1“?(板书)

2、尝试合作探究

尝试操作:拿三个同样的圆片看做3张饼,折一折,分一分,用剪刀剪下来,想一想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几块?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小组合作)

教师巡视,参与指导

(1)交流汇报,同时上台展示,并用多媒体展示。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分的,每一种方法都让学生多说。

使学生明确3张的1/4等于1张的3/4,所以,3÷4=3/4(张)

分法一:先把每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个有4个,一共12个,再把12个分给4个人,得到每人3个,把3个拼到一块就是3/4张。

分法二:把3个圆摞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剪开,再把3个拼在一块,每人得3/4张。(也许学生还有不同的分法)

多媒体课件展示这两种分法,使学生更直观清晰。

这些除法能用分数表示,其他的除法能用分数表示吗?下面我们继续分。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不仅加深学生对计算结果的理解,同时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补充事实,举一反三。

3÷4的问题的解决了,你们还想分月饼吗?

你想把(  )块月饼平均分给(   )人,每人分得(   )块。

【设计意图】学生随意把几块月饼平均分给几人,如果出现5÷4这样的情况,为学习假分数作准备。

刚才我们分饼,现在不分了,7÷8=   并板书,请学生讲清楚怎么想的,得数怎么来的?

探究二;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观察以上几个算式想一想;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汇报交流得出:被除数÷除数=_____谁是分子,谁是分母?(同时板书)

用字母表示:,a÷b=_____(b≠0)(强调分母不能为0)(同时板书)

使学生明确:

2、除法用分数表示时,被除数是分子,除数是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做两个数相除。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学生自主探究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1、你能行:

24÷25=     14÷29=   9÷5=     12÷6=

=( )÷(  )

=( )÷(  )

2、练习十二第1题(数学与生活相联系)

3、拓展提高

喜羊羊和懒羊羊分别要用一根彩带包装礼品盒。

懒羊羊:我用一根长3米的彩带,平均分成5段,拿出1段来包装。

喜羊羊:我用一根长1米的彩带,平均分成5段,取其中的3段来包装。

谁用的彩带长?

4、总结提升

同学们,现在再来看

这个分数,你怎样理解它?

四、回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6÷3=2(块)

1÷2=1/2(块)

1÷3=1/3(块)

被除数÷除数=   (除数不为0)

a÷b=(b≠0)

3÷4=3/4(块)

3÷5=3/5(块)

15.小数除法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篇十五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计算教学;教学设计

数与代数,是小学数学知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每个学段,每个年级都有不同的侧重。而计算教学更是贯穿整个小学数学的学习。怎样上好计算课也成了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研究的课题,实践中笔者在计算教学的设计方面做出相应改变。

■一、放手尝试,容错引导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长期的数学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放手学生尝试,他们会使先前的知识结构改组,通过自学或询问老师,使之形成能容纳新知识的更高一级的新知识结构。这既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能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对,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继续学习的动力;错,能在反思中总结经验教训,有利于后续的学习。

然而仅仅只有学生的尝试还是不够的,对于学生的尝试,我们应该具有容错的胸怀。爱因斯坦说:“在科学上,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于科学的一大贡献。我们的科学史,只写某人取得成功,在成功者之前探索道路的,发现‘此路不通’的失败者统统不写,这是很不公平的。”一名学生出错,对于整个班级来说是很光荣的贡献,对于学生自己来说是一段很荣幸的经历——“我曾经这样错过”。而对于教师来说,这也是难得的经验,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错题的研究,了解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对后续的教学设计进行相应的改变。

【案例】 《精打细算》的教学片断

展示。(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1. 11.5元=115角,

115÷5=23(角),

23角=2.3元。

学生的想法:把不会算的转变为我会计算的。将11.5元换算成115角,再把115÷5=23(角),23角=2.3元。

笔者的引导:他的想法好不好?好在哪里?想一想,在人民币单位计算的时候可以这样进行换算,如果你遇到的是单纯的数字计算呢?我们应该怎样表示,才能让人看懂?

2. 11.5=10+1.5,

10÷5=2(元),

1.5÷5=0.3(元),

2+0.3=2.3(元)。

学生的想法:被除数拆分开来,分别除以5,再把结果相加即可。1.5÷5可以口算。

笔者的引导:这种思考仍然是将未知的转换为自己已知的知识。这种想法是我们最常用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都可以思考如何改变为自己已知的知识。

3. 学生的想法:11.5除以5先计算整数部分,商2。余1.5(这个是关键),1.5÷5=0.3,因此得出结论,3应该在十分位商,所以商得加小数点,并且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笔者的引导:在对比中,引导学生发现15÷3比1.5÷3更容易计算,更容易试出商来,因此我们可以提前把小数点移到商的对应位置,想清楚15所代表的意思(15个0.1),计算出来的3所代表的意思(3个0.1),这样其实就已经把算理教给学生了。

4. 11.5÷5=2.3(元),

这是规范的书写,在学生说想法的时候,适时引导学生说出余数1以及余数15所表示的意思,特别是15所表示的意思(15个0.1),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学生对于算理理解的关键。

学生的尝试五花八门,但总归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大同小异,所以在学生尝试的过程中,在巡视的时候可以去寻找特例,在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讲解。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提出质疑,引导学生再次思考。

■二、留足时间,关注思维

在计算的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会去放手给学生尝试,但是往往有许多教师出于这样或那样的考虑而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为了教学的流畅又或者为了尽快地进入下一个环节,在学生尝试过一两次之后就开始由教师代劳,顺着话语说下去。教师的包办,看上去让课堂更加流畅,时间也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但是学生真的掌握了吗?对于学生的思维真的有帮助吗?学生真的能够获得成功的喜悦?能够从理解中去识记知识而非填鸭式地灌输知识吗?这值得我们广大教师去思考。

【案例】 《谁打电话的时间长》教学片断

看主题图,提出问题。

笑笑打了几分钟?你会列式吗?想一想你是怎样算的?(给予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的时间)

学生展示。

生1:

5.1×10=51,

0.3×10=3,

51÷3=17。

我是这样想的,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到原来的10倍,商不变。

师:这样的想法可行吗?但是想一想,如果每次遇到这样的算式你都在草稿纸上如此书写是否太麻烦?有更好的方法吗?

生2:

我是这样想的,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先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然后再写竖式进行计算。

师:这种方法与前面同学的方法差不多,都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进行计算,先改变除数和被除数,然后再计算。同学们想一想,你能不能把你扩大的过程在竖式中展示出来呢?让我们来看一看第三位同学的方法,你能看懂吗?他是什么意思?

生3:

学生看竖式,说意思。由生3来进行判定。

生3:我用画斜线的方式表示改变的过程: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到原来的10倍,再接着计算。

师:是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笔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nlc202309040608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算法的多样性及算法的优化,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不足而进行的改进。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肯定学生的想法,但同时也应该针对学生的想法设置困难,“逼迫”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样既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又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吸引学生进行探究的效果,还能引导学生掌握探究新知的方法。

■三、限时检验,培养习惯

新知探索之后,紧接着就应该是练习巩固了,这是数学学习的必要环节。通过应用加深印象,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对于计算教学而言,练习也更加重要。但是,由于每个人的基础不一样,习惯不一样,造成完成的时间不一致,即大部分学生做完,少部分学生做不完的局面。评讲吧,学困生还没做,等全班都做完吧,太浪费时间。那么,如何练习才能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呢?笔者认为应当在练习时进行时间的限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证明,课堂上的限时练习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措施。它可以培养学生上课专心的习惯。因为粗心会导致失误,导致不会做题。它可以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因为如审题不慎,粗心大意将会导致解题错误。它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限时训练说做就做,分秒必争,增强了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紧迫感。鉴于此,在课堂上及课后的练习笔者都坚持进行限时训练。

课堂上,在新知的学习之后,笔者会要求学生在2到3分钟内完成一两个变式练习,并鼓励最先完成的学生到讲台上去板演。

课后的练习,笔者坚持每天6分钟的口算限时训练。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20个左右的口算,然后立刻订正。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又能做到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总之,限时检验,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学生计算速度及准确率的有效手段。

我们说:“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笔者认为好的数学教学应该使所有学生都有收获,都有感悟。计算的教学应该摒弃原来算法的枯燥,转而激励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思考;摒弃单列的计算,转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面对问题,不是害怕,不是担心,而应该笑对错误,有效引导。

16.《分数除法》单元教学反思 篇十六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学习分数除法和比的初步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分数除法的意义与计算;解决问题;比的意义与基本性质,求比值与化简比,及其比的应用。

本单元由三小节组成,就学习分数除法而言,首先要明确分数除法的运算意义,在此基础上探究并掌握它的计算方法,然后学习分数混合运算。关于分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与整数除法的实际问题相同,区别只是数据由整数变成了分数。教材安排在第1节里学习。另一种是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表现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这个数。这样的实际问题,与上一单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即数量关系相同,区别在于已知数与未知数交换了位置。

在比的初步知识这一节里,也大体上显现出由概念到性质、方法,再到应用的递进学习过程。把“比”安排在本单元中教学,主要有两点好处:第一,比和分数有密切的联系,如两个数的比可以用分数形式来表示。加强比和分数的联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和对比的认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提早教学比的概念,可以为后面教学圆周率、百分数、统计图表等做好准备。例如,学生有了比的概念,就容易理解百分数为什么又叫做百分比。在这一节教材中,有关比的应用,只讲按比例分配的计算问题。

“分数除法”是本单元的教学的重点,它除了与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及其应用有联系外,还与整数除法的意义,以及解方程的技能有关。而比的初步知识,则要用到分数和除法的一些基础知识。因此,使学生掌握分数除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本单元后我的感受是:

1、计算分数除法的关键步骤,是把除转化为乘。列方程解答分数除法问题的关键,则在于理解问题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好这两个关键加强训练,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17.《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篇十七

分数除法(一)这节课在设计时让学生通过折纸让学生再次感受平均分,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及算理;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进行计算;能够运用分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清楚地知道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之后,我紧扣学习目标复习引入。先出示一组分数,让学生快速说出这些分数的倒数,并强调学生语言描述的完整性。出示第二个练习题,设计意图:依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引入,第二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作图并将所作的图留在黑板上,目的是让学生与书本第二个绿点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而联想到七分之四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其实就是求这张纸的七分之四的三分之一是多少”,在课前就进行了复习,其实就是将第二个绿点的难度进行了分散教学。改进:在听了孙主任的点评后,孙主任对此也给出了建议,听了之后茅塞顿开,如果还是想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引入,不妨将第二个问题改成“2个七分之二是多少?”学生自然能想到2个七分之二就是2乘七分之二,就是七分之四,并且能够作图进行说明。这时再抛出第一个绿点的问题,通过折纸操作,与所画的图进行对比,让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的意义同整数除法的意义完全相同。这样的复习引入同样能达到我们所想达到的目的。 在处理第一、二个绿点时,我在第二个绿点设计了小组合作的环节,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改进:由于将整张纸平均分成7份对很多学生来说有难度,在给学生提示方法时,语言描述应该更加准确;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让小组合作真正的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18.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教学新探索 篇十八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一定小数除法计算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教学难点是将除数是小数转化为整数,转化的依据是商不变的规律。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转化,如何进行转化,是本节课重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注重转化思想的渗透,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奥运赛事作为新授情境设计了两个问题,利用知识迁移进行单位转化,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知识在生长点上合理生成,使学生掌握了算法、算理,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探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掌握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解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转化思想的价值,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以及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93~94页例5,“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十七第1~5题。

教学实录与评析:

片段一:课前谈话预设转化思想

师简述“曹冲称象“的故事。

师:这个故事给我们一个启迪:复杂的问题可以用简单的办法来解决。这是数学学习中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转化。

(板书:转化)

在之前的学习中也运用过转化的方法,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我们把它转化成长方形掌握了它的面积计算方法。回忆一下还有哪些知识的学习中运用过“转化“的思想方法?

【利用生动的数学故事吸引学生对于“转化“思想的关注,回忆以往的学习经验,对新授部分将不容易解决的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方法渗透。】

片段二:口算分组,找出商不变规律的运用重点

(口算)学生抢答。师:请你找出商相同的算式,用线连一连!

呈现分组算式:

4.8÷8=0.6 5.1÷17=0.3

48÷80=0.6 51÷17=3

25÷50=0.5 3.5÷5=0.7

2.5÷5=0.5 3.5÷50=0.07

师: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想法?

生:只有在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时,商才不变。

【用算式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发现商不变的必要条件,并对其他情况进行总结。既复习了口算小数除法,又对新授的转化依据进行铺垫。】

片段三:顺应实际改编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熏陶

课件出示孙杨图片。

师:正是这位90后的年轻选手,在本届奥运会上为祖国赢来了无尚的光荣和骄傲!

(出示视频)

师:经计算,我们得知孙杨游93.5米,大约需要用时55秒,你能算出孙杨每秒可以游多少米吗?

学生练习:93.5÷55=1.7(米)。

出示:照这样的速度,他游28.05米,需要多少秒? 师:28.05÷1.7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板书)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用破世界纪录的中国奥运健儿获奖视频为导入,两个问题的设置承上启下、衔接自然,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关注度及爱国情怀。】

片段四:利用转化思想解决新授难点

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我们遇到的新问题,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来解决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以下三种情况:

(1)分别把米转化成用“分米”作单位的数量,把被除数除数同时乘10,再计算。

(2)把米转化成“厘米”作单位, 28.05÷1.7转化为2805÷170,再计算。

(3)直接计算28.05÷17,再将计算结果扩大十倍。

师归纳,并板书: 28.05 ÷ 1.7

280.5 ÷ 17

2805 ÷ 170

28.05 ÷ 17 (结果乘10)

师:这样转化的依据是什么?

生:商不变的规律。

提问:转化成2508÷170也是可以算的,为什么选择这种方法转化的人很少呢?(算法优化提炼)

师:请同学们再来回顾一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白板回放老师板演全过程,回放同时学生相机回答。)

【学生通过讨论和探索,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对除数和被除数进行单位转换。再次利用转化思想解决了新问题,并有了更加深刻感悟。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进行算法优化,让学生体会把除数转化成整数的除法更为简便。】

教学反思:

计算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学习经验?

本节课是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加、减、乘,以及小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另外一个知识生长点是商不变的规律。口算练习后,让学生将答案相同的算式练一练,学生通过对比和甄别,明确在什么情况下商才会不变,这也正是本节课新授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对比前几次试教的效果,这次复习环节的改动,比单纯的回忆商不变的规律和强调概念,来得更为具体实际,把老师要教给学生的重点,通过学生的连一连、比一比的操作和讨论,从学生自己口中总结出知识要点——被除数与除数必须扩大相同的倍数,商才不变。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新授的计算方法多样化预留伏笔,许多学生注意到被除数不变而除数缩小时,商的结果会比原来的式子扩大相应的倍数,因此才会有新授部分的创新发言,将28.05÷1.7转化为28.05÷17计算出结果后再把结果扩大十倍。

如何在计算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

课前谈话的环节,回忆并梳理了以前运用转化思想解决的问题,对转化思想给予一定生动形象的解释,让学生明白转化就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将难题变得简单易懂。转化的思想是本节课的重点,课前谈话为接下来的新授部分的难点攻克埋下伏笔,同时丰富了课堂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授部分,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对比商不变的口算分组练习做复习铺垫,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联系实际将米化为分米或厘米,将被除数与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使其成为除数为整数的除法或整数除法,从而轻松突破难点。

如何适应生活实际适度改编教材?

本节课在设计时考虑到联系生活实际,改编了苏教版教材原例题,利用2012年刚刚结束的伦敦奥运会中,破世界纪录的90后中国游泳健将孙杨的比赛视频作为情境,设计了两个问题,两个问题承上启下,为学习新知起到了良好的温故知新的作用。在刚刚落下帷幕的奥运会,中国男子游泳队突破性地为祖国荣誉添上绚丽一笔的时刻教学本课,既贴合学生假期生活,又能用现场的激烈场面给予学生一种情绪感染,教育学生学习孙杨刻苦努力的精神,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苏教版原例题买鸡蛋的数据已经不符合生活实际,所以根据实际情况将鸡蛋价格略作改动作为练习来完成。

如何让白板技术成为计算课堂的点睛之笔?

上一篇:如何才能当好一名优秀的数学老师下一篇:小学四年级微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