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迁移的分析(9篇)
1.学习迁移的分析 篇一
学习的原理与方法:学习的迁移
第二章 学习的迁移
一、迁移的定义、意义和分类
(一)迁移的定义
我们知道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经获得的动作技能,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而新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又会对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甚至学习策略等产生影响,这种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学习的迁移。简单的说,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另外,利用所学的技能、知识等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种迁移的过程。
迁移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例如,会拉二胡的人,学拉小提琴也比较容易;学好乘法运算,反过来有有助于更加熟练的掌握加法运算。关于迁移现象,古代人们就已注意到。如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还要求学生“由此以知彼”。“举一反三”、“由此知彼”就是学习中的迁移现象。
(二)迁移的意义
1.迁移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密切相关。
解决问题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对面临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以发现问题的起始状态和结果之间的联系的过程。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就是通过对当前问题的合理表征,将这种生成的问题表征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中的问题类型进行类比,也就是问题间的类化,然后将已有的知识经验具体运用到当前问题情境中,这种问题的类化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具体化的过程也就是迁移的过程。因此,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创造性与已有技能和知识的积极迁移是密切相关的。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会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
2、认清迁移的实质和规律对教材的选择和编写、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组织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而且,充分认识迁移发生的规律,也有助于教师把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教学经验迁移到新的教学中去。
(三)迁移的分类
1、按迁移的性质,可将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正迁移常常在两种学习内容相似,过程相同或使用同一原理时发生的。如方程式知识的学习有助于不等式知识的学习,数学学习促进理化学习等。
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负迁移的产生常在两种学习又相似又不相似的情境下,学生认知混淆而产生的。发生这种迁移,会使另一种学习更加困难,错误增加。如学会汉语拼音对学习英文国际音标的干扰现象;语文学习不能区分一字多义,一字多音;在数学负数运算时错误使用正数的规则等。
必须指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并非只有单纯的正迁移或负迁移。有时两种学习间可能是正迁移,而有时又可能是负迁移。有时负迁移是暂时的,但必须通过练习消极影响才能得以减少或克服,正迁移的积极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2、按迁移的内容,可将迁移分为认知迁移、态度迁移和技能迁移
认知迁移是指在人脑的知识结构中发生的迁移。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各有特点,当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的情境发生作用时,有时原有认知结构影响新问题的解决,也有时原有认知结构自身发生改变。如掌握平面几何知识较好的学生,与有关知识贫乏的学生相比,他们学习立体几何的成绩也会更好。
态度迁移是指一种态度对另-种态度的影响。 态度迁移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如一个不喜欢某数学老师的学生,在多次得到该老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之后,态度发生改变,不仅对数学老师产生好感,进而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
技能迁移可分为认知技能的迁移和动作技能的迁移。认知技能是一种认知性的内隐操作过程,而动作技能则是一种肌肉性的外显操作过程。一个掌握解数学中因式分解技巧的学生,解任何因式分解题都显得游刃有余,属于认知技能的迁移。而棒球选手打高尔夫球也会打出高水平则属于动作技能的迁移。
3、按迁移的顺序,可将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先学习对后学习产生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后学习对先学习产生的影响称为逆向迁移。如学会骑自行车,更容易学会骑摩托车,属于顺向迁移;而学生掌握英语语法之后,又可能反转过来对掌握汉语语法起干扰作用,则属于逆向迁移。无论是顺向迁移还是逆向迁移,其影响都有量的大小之分,正、负迁移之别。
二、迁移理论
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迁移的原因和机制,这就构成了不同的迁移理论。主要介绍下面的几种:
1、相同元素说
这是桑代克于本世纪初提出的一种学习迁移说。桑代克从联结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只有在原先的学习情境与新的学习情境有相同要素时,原先的学习才有可能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而且,迁移的程度取决于这两种情境相同要素的多寡。也就是说,相同要素越多,迁移的程度越高;相同要素越少,迁移的程度越低。这种理论是建立在桑代克与伍德沃思在19从事的一项实验研究基础上的。
在实验中,桑代克训练大学生判断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纸张的面积。首先,让被试估计127张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这一事先测验旨在了解被试判断面积的一般能力。然后,给每个被试估计90个面积从10平方厘米到100平方厘米不等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接着,把被试分成两组:要第一组被试判断13个类似于前面训练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长方形的面积;要第二组被试判断27个三角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结果表明:受过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判断长方形的面积,而对估计三角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没什么帮助。桑代克的结论是:如果在两种学习情境之间要有任何正迁移的话,那么这两种情境必须是非常相似的。
桑代克的相同元素说也揭示了迁移现象中的一些事实,对迁移理论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当时的教育界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学校在课程方面开始注意重视应用学科,教学内容的安排也尽量与将来的实际应用相结合。但桑代克指出相同元素也就是相同的联结,学习上的迁移只不过是相同联结的转移而已。他还设想这种共同的刺激-反应的联结是“凭借同一脑细胞的作用”而形成的。他把迁移现象都归结于联结的形成,把迁移局限于有相同的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未能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内在训练过程,未免失之偏颇。
2、.概括化理论
贾德并未考察刺激一反应之间的关系(相似或相异等),而是以实验研究了原则和概括性的迁移,强调在经验中学到的原理和原则才是迁移发生的主要原因。学习者在A学习中获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可以部分地或全部地运用到B活动的学习中。
贾德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水中打靶实验。他把十一二岁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分成A、B两组练习水中打靶。对A组被试先教以光在水中的折射原理而后进行练习,B组则只进行练习、尝试,而不教原理。当他们达到相同的训练成绩以后,增加水中目标的深度,结果继续打靶时,学过原理的一组的练习成绩明显优于未学过原理的一组。
贾德认为这是因为学过原理的一组已经把折射原理概括化,从而对不同深度的靶子都能很快作出调整和适应,把原理运用到不同深度的特殊情境中去。贾德说“理论(指折射原理)曾经把有关的全部经验--水外的、深水的与浅水的经验--组织成为整体的思维体系。他们(被试)知道靶子在水中的移动速度不同,因而遇到第二种深度的水的时候就能有效地应付了。换言之,他们在理论的高度上把握理解了实际情况后就能利用概括了的经验去迅速地解决需要按实际情况作分析和调整的新问题。”
3、学习定势与迁移
学习定势,是哈洛提出并用以解释顿悟现象的一个概念。哈洛认为:“学习情境的多样化决定我们的基本人格特征,并使在某些人变成会思考的人中起重要作用。这些情境是以同样的形式多次重复出现的。不应以单一的学习结果,而应以多变但类似的学习课题的影响所产生的变化来理解学习。”
学习定势既反映在解决一类问题或学习一类课题时的一般方法的改进(学会如何学习)上,也反映在从事某种活动的暂时准备状态(准备动作效应或预热效应)中。学习定势的这两个方面都影响作业的变化。
练习一类课题有助于类似的课题的学习,这一现象首先是在实验室用无意义音节进行研究发现的。渥德早在1937年报告:被试在记忆数列无意义音节时,前面的练习,影响后面的记忆,记忆速度越来越快。
哈洛1949年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他首先用猴子作被试进行研究,然后以儿童为被试进行重复实验。对猴子作辨别训练时,在猴子面前呈现两个物体,如一个是立方体,另一个是立体三角形。在一个物体下面藏着葡萄干,以葡萄干为强化物。通过几次尝试,猴子很快“知道”葡萄干藏在立方体下面,不在立体三角形下面。当它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立即给它呈现另一个类似的问题,如两个物体均为立方体,但颜色不同,一为白的,另一为黑的。它必须进行新的学习以解决这个新的辨别问题。当它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又呈现一个新的辨别问题,如此继续多次。当猴子解决了许多这样的辨别课题之后,它解决新问题的速度越来越快,尝试的次数越来越少。于是,实验者认为,猴子学会了如何解决问题或者说学会了如何学习。哈罗在谈到这个现象时说“猴子已经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学习定势”。
类似的学会如何学习的现象,在以儿童为被试的实验中得到了证实。例如,在一个实验中,智力落后的儿童(年龄为10岁,智龄只有4岁)在解决一个辨别问题时感到非常困难,但先从较容易的问题开始训练,然后转到较难的问题,学习效果就明显提高。实验分三组。课题是辨别油漆在方瓦片上的图形:黑的正方形■,黄的空心T形。实验中甲组无预备训练,学习成绩很差,虽经500次尝试并有反馈,仍不能始终如一地选出正确的图形。乙组和丙组先作预备训练。乙组在作预备训练时,要辨别的图形(即实验辨别图形)被割掉了一部分(瓦片被切割了一部分),被试可以借助于触觉帮助,辨别的难度降低。当他们在连续5次辨别尝试中有4次正确以后,转入实验课题,他们的成绩显著高于甲组的成绩。丙组用被切割的红色+图形和绿色+图形作预备训练,也在5次选择中达到4次正确之后,转入实验课题。虽然丙组在预备训练以后所要解决的课题是新的,但其成绩仍然超过甲组。
学习定势的研究启示我们,在安排练习内容时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练习课题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同一性,这样才有助于学习与迁移。
4.布鲁纳论迁移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类别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人是通过将新的信息归入某一类别,然后根据这一类别以及相关的类别作出推理,以此超越所给的信息。这些相关类别的有层次结构的安排就构成了编码系统,在编码系统中,较高级的类别比较抽象些,较低级的类别比较具体些。编码系统的这种非具体性对迁移具有重要的作用。正迁移就是把适当的编码系统应用于新的事例;负迁移则是把习得的编码系统错误地应用于新事例。
布鲁纳指出,迁移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特殊迁移,这是习惯和联想的延伸,主要是动作技能、机械学习的迁移; 一种是非特殊迁移,即原理和态度的迁移。布鲁纳承认一般的技巧、策略等有广泛迁移的可能性。在这两类迁移中,布鲁纳强调后者,认为后一类迁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他提出,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和领会基本原理和概念,是通向适当“训练迁移的大道”。从此,认知心理学家就特别强调认知结构与学习和迁移的关系。
5.认知迁移理论
认知迁移理论是由美国学者罗耶(I.M.Royer)提出的。他根据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理论,提出认知迁移理论具有两个基本假设:第一,人类是以一种系统方式储存和提取信息的;第二,知识结构的“丰富性”并非始终一致。所谓丰富性,是指知识结构内各单元(如节点、命题等)之间交互联结的数量。此外,认知迁移理论还具有一个前提,即领会是学习迁移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在没有领会的条件下我们虽然也可以习得信息,如机械记忆,然而,我们回忆或使用未被领会的信息的条件是极为有限的。因此,如果要形成学习迁移,领会是必不可少的。
根据这两个假设和一个前提,认知迁移理论认为,迁移的可能性取决于在记忆搜寻过程中遇到相关信息或技能的可能性。这样,教育的问题就成了如何增加学生在面临现时生活问题时提取在课堂中习得的相关材料的可能性的问题。由于提取的可能性与交互联结的数量有关,因此,任何增加交互联结网络的丰富性的教育方法,都将有助于增加迁移的可能性。
因此,在帮助学生建立抽象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图式时,应给学生呈现最大范围的实例和这些知识的应用情景,以使学生了解课堂中习得的知识是如何应用的。而且,这些例子最好与真实的生活背景相联系,因为最终来说,几乎在校学到的每一知识的价值都要以在校外世界中的应用价值这一标准来衡量。
6.有关专家-新手解决问题的研究
有关专家-新手解决问题的研究(Groot,1965;Chi,GIaser,&Rees,1982)发现,无论是象棋大师还是物理学专家,他们在解决问题时都表现出积极的迁移--用以有的信息解决问题。他们在解决新问题时共同的特点是: ①把新问题划归某一特定的问题类型;②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直观表征;③利用自己熟知的解决问题的路线解决。也就是说,他们用问题图式来解决问题,一旦发现他们对新问题形成的表征与他们长时记忆中的问图式相符,问题便迎刃而解。而新手则没有或缺乏这种精细的图式,因此,每一问题对他们来说都是全新的。
7.元认知与迁移
新近认知心理学对教育教学的研究日益重视元认知在学习中的作用和影响。弗来维尔(Flavekk,1979)认为元认知是对认知过程和认知策略的认知;具有元认能力的学习者能自动地掌握、控制自己的认知过程。在学习及其迁移中原认知有两种:有关自己已有的思考和有关如何调控自己学习过程的思考,后者又表现为对自己学习过程及其所用策略的反思,对自己学习掌握程度及完成情况的判断和预期等。可见,具有较好的元认知技能的学习者,在面临一种新的学习情景时,能主动寻求当前情景与已有学习经验的共同要素或联系,对当前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形成良好的建构,形成一定的组织,并运用已有的经验对当前的情境进行分析概括,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般地,具有较高元认知水平的人在学习的过程会就如下问题反躬自问:
①有关这个主题我已掌握了哪些知识?
②我需要花多长时间去学习这个主题?
③一个解决该问题的好的计划是什么?
④我如何去预测和评估学习的结果?
⑤我应该如何时时修正我的学习步骤?
⑥如果我出错了,我如何查出来?
⑦我理解我刚刚读过的内容吗?等等。
因此可以说,运用元认知技能学习或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种迁移的.过程。要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就要为学习的积极迁移创造条件,而元认知能力的提高又反过来会促进积极迁移的发生。
三、影响迁移的因素
(一) 个人因素
1.智力
智力对迁移的质和量都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广义的智力包括一个人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等,智力较高的人能较容易地发现两种学习情境之间的相同要素及其关系,易于总结学习内容的原理原则,能较好地将以前习得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运用到后来的学习中。
2.年龄
年龄不同的个体由于处于不同的思维发展阶段,学习间迁移产生的条件和机制有所不同。举例说明:例如,具体运算阶段的学生,其学习迁移的发生有赖于具体事物的支持和协助,学习的迁移更多地表现在先后学习内容间较为具体的相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形式运算阶段的学习由于已经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不必依赖两种学习情境间的具体的相同要素的支持,就能概括出共同的原理、原则,产生学习的积极迁移。
3.认知结构
在学习中,认知结构一般是指个人在以前学习和感知客观世界的基础上形成的,由知识经验组成的心理结构。其质量,如知识经验的准确性、知识经验间联系的丰富性和组织性都影响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时提取已有知识经验的速度和准确性,从而影响迁移的发生。
4.学生对学习和学校的态度
一方面,学生学习知识时的态度和心向影响他们把知识应用到社会工作和生活中的学习,如果学习知识时能认识到所学知识对以后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意义并能联想到当前知识可能的情境,会有助于他们在以后的具体情境中运用已有知识来学习或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对学校教师及其他学生的态度影响其学习和学习的迁移,如果学生认为学校是一个令人愉快的、能获得有益知识的地方,而且与教师和同伴建立了融洽的关系,将对他们的在校学习及其迁移有良好的影响。反之,如果学生养成一种害怕或厌恶学校和教师的态度,则对其学习及其迁移都是有害的。
5.学习的心向和定势
心向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具有利用已有知识去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状态比没有这种准备状态更有利于已有知识对新的学习的迁移。H.B.里德曾经让被试学习无意义音节,结果发现事先被告知用有意义的概念去学习的被试学习效果要好得多。
(二)客观因素
1.学习材料的特性 包括所学知识、技能之间有无共同的要素或成分,学习材料或新知识的组织结构和逻辑层次以及知识的实用价值等。那些包含了正确的原理、原则,具有良好的组织结构的知识以及能引导学生概括总结的学习材料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时的积极迁移。
2.教师的指导 教师有意识的指导有利于积极迁移的发生。教师在教学时有意地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知识之间的共同点,启发学生去概括总结,指导学生监控自己的学习或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和迁移产生良好的影响。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简单地说,学习的情境如学习时的场所、环境的布置、教学或测验的人员等越相似,学生就越能利用有关的线索,提高学习或问题解决中迁移的出现。
4.迁移的媒体 有时,两个学习情境并不能直接发生联系或产生迁移,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体才能使两种学习间产生迁移。此时,能否选择能引起正迁移的媒体会对迁移的发生和性质产生影。
四、学习迁移与教学
(一)注意把各独立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即要注意各门学科的横向联系。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把在某一门学科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中去,例如,要学生关注历史与地理、几何与三角、化学与生物、数学与物理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若有必要,教师可作这方面的示范。这就是加涅所说的横向迁移。
(二)强调简单的知识技能与复杂的知识技能、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教师要促使学生把已学过的内容迁移到新的学习内容上去。教师通过提问或简单的提示,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从而比较容易学习新的、比较复杂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纵向迁移。
(三)一方面,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概括化的原理,培养和提高其概括总结的能力,充分利用原理、原则的迁移。另一方面,在讲解原理、原则时,要列举最大范围的例子,枚举各种变式,使学生正确把握其内涵和外延;同时应结合原理、原则的具体运用情境进行讲解和学习,使学生能脱离学习原理、原则的背景把握其实质,并能在遇到该原理、原则适用的背景时,准确地运用原理、原则去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即达到对原理、原则的去背景化(deeontextualized),以防止学生对某一原理、原则的理解和运用仅局限于习得该原理、原则时的情境的情况。在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去观察、实践原理、原则的应用,如亲自动手操作的教学实验、实习、见习等;条件不允许或无法亲自观察实践的,教师也应利用直观教具或生动的教学语言、计算机模拟等手段,让学生尽可能地增加感性认识。在这方面,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所提供的虚拟现实环境具有较大优势。总之,要将所学与所用的情境联系起来。
(四)布朗等人(Brown&Palincsar,1982)在阅读理解的实验中,用矫正性反馈训练法教给学生元认知策略,结果不仅使学生对阅读理解问题正确反应的百分数明显提高,而且使其学到的元认知策赂迁移到了他们的常规课堂的其他学习中。可以说,认知策赂和元认知是可教的,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教学生一些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将有助于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从而促进学习的迁移。
(五)注意对学生的评论,当学生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某一学科的问题时,应予以鼓励。如果哪位教师对学生说:“我都被搞糊涂了,我们在讲历史知识,而你却在谈论地理知识。”那肯定会在学生中产生负迁移的效果。
(六)除了结合学生年龄持点,创设和改造学校的环境和气氛,增加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反馈和归因控制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关于学习和学校的积极态度。在每次学习前,也应注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避免不良情绪、反应定势等消极心态产生的消极迁移。
这些教学原则仅仅提供了一种“为迁移而教”的思路,以期帮助教师树立在教学中和日常生活中都注意促进学生学习积极迁移的观念。教师必须结合具体学科领域的特点和具体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地创设和利用教育契机去促进积极迁移的发生。其实,真正把“为迁移而教”升华为自己的一种教学思路和教学观念并能结合具体情境灵活运用的教师也就是一种“专家”教师:他们从经验中形成了丰富的教学图式,面临某一教学情境时,便会立刻激发自己记忆中的某一图式,并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这也是教师教学知识的一种迁移。
2.学习迁移的分析 篇二
迁移 (transfer) 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1]或者是指过去的学习经验对现在学习过程的影响;或是现在的学习对学生将来学习的影响[2].它的实质就是一种揭示新、旧课题共同本质、认知结构与新课题内容的同化过程.迁移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密切相关, 能力的形成需要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概括化和系统化, 这种知识类化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迁移.有人甚至把迁移解释为能力的增加, 把迁移看作一种能力.
对于迁移目前有两种研究方法:自主迁移和告知迁移.自主迁移指教师事先告诉源题和靶題的关系, 让学生自行的产生迁移.告知迁移指教师测试前告诉学生源题和靶題之间的关系, 要求学生可以参考源题求解靶题.对于自主迁移的研究较多, 比如喻平等人对具有抽象关系的数学迁移作了研究[3], 奥苏贝尔和他的合作者研究了原有知识的巩固性对新知识的影响, 章建跃等对中学生的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作了研究[4]等等, 在这些研究中不难发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主要包括经验的概括程度、认知结构的特点、自我监控能力等等, 本研究通过自编的测试题, 研究在告知情况下, 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迁移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的问题, 并进一步分析影响迁移能力的形成的因素, 希望能为教学上提供一些参考.
1调查方法
1.1被试的选择与实施
调查对象为南宁市一所示范性中学初三的2个平行班, 总被试83人.发放试卷83份, 收回有效试卷81份.
根据2011年元月期末考试成绩, 将81名同学按考试成绩从高到低分成三个组, 每组27个人, 分别是学优生组, 学中生组, 学困生组.但是, 施测时还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
测试得到的数据使用SPSS 17.0处理.
1.2测试材料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初中数学迁移能力的测试题》, 施测时命名为“数学测试题”.
试卷内容包括4道例题, 还有相应的4道练习题, 涉及的知识有2个是旧知识, 2个是新知识.要求学生在做练习题之前先看相应的例题.
2结果分析
2.1初中生对新旧知识迁移能力的比较分析
我们先计算出每个同学在新旧知识点的平均分, 然后对新旧知识平均得分进行整体的差异性比较, 对得到的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的独立样本T检验来进行分析, 得到在新、旧知识上的平均得分分别是:2.63、3.01, 它们的t值是2.018*. (注:*表示p<0.05)
可以看出, 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迁移能力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即学生对于学过的知识容易迁移, 对于没学过的、陌生的知识相对不容易迁移.并且这种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2.2不同水平学生对新旧知识迁移能力的对比研究
前面我们把学生分成了学优生组、学中生组、学困生组三个组, 那么不同水平的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迁移能力是否存在差异, 为了进一步比较这种现象是否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 我们同样对得到的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的独立样本T检验来进行分析, 结果如表1所示.
注:**表示p<0.01
从表1可以看出:学中生在新旧知识上迁移能力上的差异很大, 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性程度;对于学优生和学困生在这两方面虽然有差异, 但没有达到显著差异.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在下面将进一步的讨论.
2.3典型试题分析
为了更清晰的了解学生迁移的状况, 我们对部分典型试题进一步分析.
例1 求解不等式6x2-x-2>0 (解略) .
练习题 求解分式不等式
解 因式分解得
又
或
解得
辨析 因为本题是新知识, 所以导致该生一开始就照搬例题的格式, 但从第二步开始解答过程很正确, 这表明该生已深入到本题, 抓住了关键问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对数学对象的概括能力不错, 但是由于原有认知结构的清晰性不够而导致的表达上的错误.
例2 解下列方程x4-29x2+100=0 (解略) .
练习题 (x2+5x+5) (x2+5x+6) =120.
生1解 令y=x2, 原式化为
辨析 此题虽然已经考虑到换元的本质, 但解题策略上仅仅套用例题中的格式, 而没有深入到本题中即从整体出发、从全局考虑问题, 因此策略错了、方向不对, 这样使问题的解决变得复杂, 甚至不能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学生的概括能力, 解题策略性有待加强.
生2解 令y=x2+5x原方程化为 (y+4) (y+6) =120, 得到y1=-16, y2=6.
辨析 此题注意到了换元的本质, 但是由于学生马虎、粗心大意的习惯, 从而造成了错误的产生.由此可见, 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中反馈性上存在弱点, 有待加强.
3讨论
1) 初三学生在数学的旧知识的得分较高, 在新知识上迁移题目的得分上得分较低.此实验结论体现了与Ausubel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一致性, 即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包容性、连贯性等特性是迁移得以产生的重要中介.因此, 初三学生在旧知识的迁移能力水平比在新知识上的高.
2) 优生与中等生相比, 不仅基础知识牢固, 自我监控能力高, 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高, 更重要的是在无形中形成了有利于迁移的认知结构.陆昌勤等采用解代数应用题的认知过程训练初中学生[5]结果也表明, 个体良好的认知结构对成功地解决问题至关重要.因此, 因而优等生在新旧知识考查上差异不大.
3) 对于中等生而言, 告知在形式上使他们产生了积极、主动的倾向, 因此在旧知识方面产生了积极、稳定的迁移, 这一点和莫雷、刘丽虹 (1999) 探讨的结果‘对问题结构和内在类比的提示强调, 能够提高问题解答的成绩’是一致的.由于新概念及原则等认知, 只有当它们被充分地结合到认知系统中、才有可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而学中生在认知结构、概括水平比学优生弱, 他们往往更多地依赖教师的控制、自制力较弱, 学习中缺乏计划性, 缺乏必要的检验技能.因此中等生在新旧知识的迁移能力表现的差异很大, 且达到了显著水平.
4) 而差生的知识是贫乏的, 认知结构是缺乏组织、甚至是混乱的.概括性更无从谈起.正如有的学者 (Glaser, 1991; Glaser&Bassok, 1989) 指出的那样, 差生的头脑里不仅没装什么东西, 而且还装错了许多东西.这样的知识结构不仅不能提取必要的知识, 而且还会阻碍后继的学习.故迁移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程度的难度, 不论是在学过的知识和没学过的知识方面, 这都离实际水平相差太远, 即使是告知的情况下也对他们帮助不大.
4结论和建议
4.1结论
1) 初中生在数学新旧知识的迁移能力方面表现出了显著差异, 即:对于学过的知识比较容易迁移, 和未学过的知识方面相对不容易形成迁移.
2) 优、中、差生分别在新旧知识迁移方面表现出不同的差异, 其中优、差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但是学中生表现的差异性达到了统计学里的显著水平.
4.2建议
1) 老师在教学时, 最好能改进教材呈现方式, 注意知识的纵、横方向上的融会贯通.因为‘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是认知组织的基本原则, 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概括水平的提高.
2) 初三的学生, 即使学优生可能也没有明确的学习策略.因此, 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将策略教学作为教学目标, 可以通过:出声思考、写思考日记、计划和自我调节、报告思维过程和自我评价等手段加强学习策略.
3) 初中生尤其是学业不良的学生缺乏解题后的反思.而反思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检查答案的正确性, 更在于知识的积累与扩充, 完善认知结构.因此, 在教学时可以通过让学生对解决问题所涉及的知识、思想方法, 运用的方法, 问题的结构、类型及变式进行反思、以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水平.
摘要:本研究是在告知迁移的前提下, 从纵横两方面考察学生在新旧知识上的迁移能力有无差异性.结果表明:学生整体在新旧知识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在旧知识方面相对比较容易迁移;学优生、学困生的迁移能力没有显示出很大的差异, 但学中生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
关键词:初中生,数学学习,迁移能力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464.
[2]DavidA.Sousa.How the Brain Learns:A Classroom Teacher's Guide.Corwin Press, Inc, 2001:136.
[3]喻平.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式及教学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2, 41-50.
[4]章建跃, 林崇德.中学生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 2000, (4) :47.
3.学习迁移的分析 篇三
[关键词]英法双语;正负迁移;学习指导
语言迁移对语言学习过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迁移指的是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或者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或者解决新问题所带来的影响,在性质上来说,迁移有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之分。英语和法语都属于印欧语系,前者源自日耳曼语,后者源于拉丁语,虽然有所不同,但两者经过长期的借鉴融合,有很多相似之处。对于初学法语的人而言,很难找到汉语和法语的相通之处,而通过英语就能很容易的学习法语,因此,在学习法语的过程中,学生把英语和发育进行比较、融合,就产生了语言迁移。
一、英语与法语间的正负迁移
我们主要通过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的英法双语对比,发现两者间的正负迁移,促进双语学习,以期能够发挥正迁移的优势,规避负迁移的阻碍作用,对法语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1.语音的对比。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语音是一个必须攻克的难关,科学的发音能够对语言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为学习该门外语打下坚实的基础,方便日后的学习,找到学习语言的捷径。因此,作为学生必须要学习好语音,熟练地掌握该门外语的语音特点,由于英法双语都属于印欧语系,两者有很多共同之处,它们都有26个字母,并且,除少数字母有区别之外,其他字母在写法上完全相同,所以看法语词汇很像英语词汇。但是,两者的发音却有很大的差别,由于我们从小学习英语,对英语的发音已经习以为常,产生了很多根生蒂固的发音方式,此时再学习法语,就会有很多障碍,英语的发音对法语的学习产生了负作用,甚至比不会英语的人初学法语还要难。
法语有35个音素,其中包括15个元音音素,20个辅音音素,英语则有48 个音素,其中包括20个元音音素,28个辅音音素,在两者的音素中,有很多细微的差别,但也有一些相同之处,这导致学生会产生语音认同的趋势。此时就要加以区分,记住两者的区别,克服负迁移影响。
2.词汇的对比。词汇是各种语言学习的基础,没有词汇就没有语句,较多的词汇量能够使学生增强语言学习的精准性、深度与广度。相反,较少的词汇掌握,就会阻碍语言的学习。英法两种语言的词汇有很多相同之处,英语中直接或间接来自法语的词汇占英语词汇的26.4%,可见两者的关系非常紧密。在大量的交叉词汇中,同形同义和同形异义的词汇会给学生带来正负迁移的影响,
如果学好了英语,再学法语时,其中的英语和法语同形同义词会对法语的学习产生正迁移作用。与同义词不同的同形异义词则会给法语的学习带来负迁移作用。另外,部分前綴后缀在英法两种语言中,也有相同的意思,这些相同的部分,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快速的记忆词汇,这也是是英语对法语学习的正迁移作用。在外语词汇的学习中,应该多利用对比法,结语两者的相同相异点,对不同的词汇进行着重记忆,减少负迁移的阻碍作用,最大程度的发挥正迁移的促进作用。
3.语法的对比。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英语一般做为第一外语,法语做为第二外语,在法语学习中,语法也是一个必须攻克难关,而且这个难关是最困难的,很多学生学习不好外语,就是对语法掌握的不好,不能充分的理解语法的内涵,不会熟练运用语法。 由于历史等原因,英法双语发生了很大的融合,大量的法语词汇出现在英语中,两者的语法也进行了很多的融合,很多语法是通用的,学生在语法的学习过程中,会在心中不自觉的对两者进行对比,所以就产生了相应的正迁移或者负迁移。
法语和英语的陈述句基本结构非常相似,两者中的时态一般可以发现是对应的,法语语法中的简单过去时结构,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对应英语的一般过去时的, 法语中的最近将来时和简单将来时结构,一般可以对应英语的一般将来时结构,这些共同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对法语的学习和理解,产生了正迁移影响。但是,作为两种语言,肯定会有很多的不同点,语法方面就会有很大的差别,例如,两者中的形容词位置是不同的,冠词的使用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英语语法中,形容词放在被修饰的名词之前,在形成思维定式之后,再去学习法语,就会很吃力,学生很难理解法语中的相对复杂的语法规则,在很多情况下,同一个形容词放在名词的前后,就会有不同的意思,这对学生来说,会产生很大的负迁移作用。
二、正负迁移对法语学习的影响
在英语和法语中,存在着很多的正负迁移现象,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的对比,在语音学习中,要记住两者在发音中的相同点,注意区分不同点,最大程度的发挥正迁移的促进作用;在词汇方面,要重点记忆两者间的同形异义词汇,只有记住这些词汇,才不会发生错用的现象,而且还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语法方面,尽管英语语法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对法语语法的学习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法语的语法更加严谨,语法点非常复杂繁琐,这使得法语学习者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法语语法,再通过对比,理解和掌握法语语法。
三、结语
我们通过对英法双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对比,可以发现,英法双语间相互存在着联系,而且相互之间存在影响,在学习好英语的前提下,再去学习法语,就会发现法语学习变得简单,这是正迁移的影响,但同时要注意负迁移带来的阻碍作用,采用合适的学习方法,促进正迁移,规避负迁移,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永德.目的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迁移.心理科学,2008.
[2]叶伟玮.论法语和英语的联系以及英法对照的法语学习方法.中国校外教育,2009.
4.学习迁移的分析 篇四
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及其对策
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很难克服的,它一直困扰着英语教学和学习.其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法、句法和文化上.教师可以采用母语同外语文化背景之间差异的对比分析,比较母语文化外语文化在语义系统、话语结构、交际原则、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在积极的思维定势中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正迁移.
作 者:李继文 LI Ji-wen 作者单位: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福建,福州,350108刊 名:毕节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BIJIE UNIVERSITY年,卷(期):26(1)分类号:H319关键词:负迁移 母语 英语学习
5.学习迁移的分析 篇五
学习迁移历来都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对学习迁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学习的本质与规律,丰富和完善学习理论,而且有助于指导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来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的出现是对传统学习迁移观的挑战。因此对它的研究,同样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迁移观
传统的学习迁移观认为,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他们认为:在完成某一任务、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获得的知识能被应用在另一任务、另一情境意味着迁移的发生;迁移的实质内容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共同的刺激和反应联结、共同原理或两个学习情境之问的关系,忽略了学习者对前后两种学习的整合。而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恰恰弥补了这一缺陷。
建构主义的学习迁移概念是H.Messmer(1978)根据皮亚杰的理论体系提出的,他将学习界定为认知结构的建构,将迁移界定为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当前的建构主义学习迁移理论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只能通过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积极主动的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而存在于具体个体之中。该理论认为,不论是学习情境还是应用情境中都存在建构,建构过程对两种情境下的学习过程都存在影响。传统学习迁移中的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只不过是学习的两个方面或阶段。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迁移的问题本身就是学习的问题。
建构主义区分了知识的内涵、逻辑外延(知识的潜在应用范围)和心理外延(主观上的应用范围),并认为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知识的内涵和它的应用范围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知识的内涵决定它的潜在的逻辑应用范围(通常是开放性的),对于一个学习者来说,知识的潜在应用范围只有一部分是可能被实现的,这就是学习者主观上的应用范围,即心理外延。在此基础上,Prenzel和Mandl的进一步研究得出:学习过程(知识的建构过程)总是伴随着对知识应用过程的建构,知识的抽象水平与心理上的应用范围(心理外延)共同决定了知识应用的灵活性。一方面,知识在学习的各个阶段具有各种不同的抽象水平,知识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从非常具体变化到非常抽象的过程。知识越抽象,其潜在应用范围越大,主观上的应用范围才能更大。知识运用起来才能更灵活。另一方面,只有当心理上的应用与知识连在一起时,潜在外延才对学习者有用。而且,知识的应用范围含有越多的因素,越精确,知识就会变得越灵活。也就是说,如果知识是通过许多有变化的应用而被学习者抽象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就能被灵活运用。因此,为了促进知识在新条件下的应用,学习者必须从知识建构过程的开始就要生成较多的应用。
Greeno(1993)认为,学习基本上可以看做是情境性的,是一个人或一组人对学习赖以发生的情境的特征的适应。知识或许被称为“知”更好——知识并不是个体在任何情境下都拥有的一个恒定不变的东西,相反,“知”是一种与情境密切相关的特征,是以各种不同方式与外物及其他人相互作用的能力。学习就是这种能力的增长,理解学习迁移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要理解:一个人学会参加某一情境中的活动如何影响了他参加另外一种情境下的活动的能力。可见,知识的应用范围(尤其是主观上的应用范围)总是与一定的使用情境联系在一起的,包括知识学习时的物理、内容、活动以及社会情景,知识的用法不能脱离这些情景而单独存在,知识的学习与其应用的情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总之,建构主义认为,所谓学习迁移,实际上就是认知结构在新条件下的重新建构,这种重新建构同时涉及知识的意义和知识的应用范围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而知识的应用范围总是与一定的物理、内容、活动、以及社会情境联系在一起的。
二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对教学的启示
(一)引导学生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解决冲突
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对知识的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这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知识学习只能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积极主动地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在这一建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所谓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既包括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冲突,亦包括日常生活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冲突。在这里,教师除了要了解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外,还需要知道学生对这些新知识的固有看法。在此基础上,要创设情境以引导学生解决冲突。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经验和生活背景不同的个体对知识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教师可以在了解学生对知识已有看法的基础上,通过正确的引导去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真正意义。
教师应尽可能多的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对学生的疑问要尽量帮助解答,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准确表达他对知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找出学生的错误观念,并分析导致其产生这种观念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并从根源上纠正错误观念,以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二)引导学生及时地对知识进行总结,使知识的运用更加灵活
知识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知识被抽象出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知识的形式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知识越抽象,其潜在应用范围越大,主观上的应用范围才能更大,知识.运用起来才能更灵活。对知识的总结就是让知识变抽象的一种方法,是通过让知识的内涵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知识的逻辑外延和心理外延发生变化,进而使知识的运用更加灵活。适当的对知识进行总结既包括对知识之间关系的概括,也包括对具体知识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应用类型和对问题解决方法的归纳总结。这样的总结,有利于知识内涵的丰富,知识结构的清晰和知识的灵活运用。
引导学生及时对知识进行总结,让他们学会一般的总结归纳办法,如列表、画知识结构图、做卡片等,这样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条理清晰,知识应用也会更加灵活。另外,还可开展学习方法的交流,结合座谈会、报告会等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总结归纳的方法。
(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练习内容的变通性和练习方法的多样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只不过是学习的两个方面或阶段。练习的过程就是新知识的应用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在不同情境下对知识的迁移。练习的方法越多样,练习的角度越广,知识的应用范围包含的因素就越多,知识的内涵就越丰富,知识运用起来也就越灵活。如果在知识的应用范围中只有少量因素,这种知识将是刻板的。或者说,如果在开始时抽象知识只是在某个学习情境中被传递,那么,只有这一学习情境处于该知识的应用范围之中,这一知识就是惰性的。因此,为了促进知识在新条件下的应用,学习者必须从知识(内涵)建构过程的开始就要生成较多的应用。
在练习的过程中,形式要多样,内容要丰富,尽量做到从知识应用的各个角度和方向去联系,同时,要注意在确保一类练习已充分掌握的基础上再进行下一类练习。这里的充分掌握是指真正意义上对该类练习的掌握,包括纠正学生已形成的、固有的对知识应用的错误观念。最后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把已学知识与实际经验联系起来,培养他们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理论问题的方法。对于这方面的评价,除了一般意义上的通过考试及测试之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讲解解题过程,设计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
(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与一定的使用情境联系在一起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它只能与个体生活的具体情境和经验联系在一起而存在,知识的学习是对具体知识的再创造。无论是知识学习的哪个阶段,都不能脱离学生的个体经验和生活背景,而要以学生的实际经验为背景去帮助他们建构正确的知识体系。Prenzel和Mandl认为,知识的应用范围是由与学习情境相关的“使用情境”构成的。知识的应用范围取决于学习时的使用情境。当学习者面对新的或类型不同的、不属于当前应用范围的问题时,对知识的应用一开始时会显得相当困难,他就不得不从其知识的内涵开始生成新的心理外延,为此他必须投人很大努力。
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实际经验的基础上,选取与日后运用所学知识的实际情境相类似的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重设与学生生活及与知识学习密切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亦能在知识的不断应用中获得进步。
三总结
6.学习迁移的分析 篇六
一、把握“根基”, 夯实知识迁移教学的基础
“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这句格言, 对于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 同样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知识认知与教学过程中, 只有切实加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应用技能, 才能有腾飞跃进发展的根基。对于小学语文知识迁移教学来说, 只有让学生具有较为厚实的语文基础, 对具体形象的事物积累了较多的感性认识基础, 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对新学知识进行逻辑推理, 才能引导他们构建出良好的抽象概括能力, 并促使他们对知识的抽象能力不断提升, 从而促使他们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以科学的思维迁移到新知识体系当中, 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 促使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填鸭”“灌输”“囫囵吞枣”与“死记硬背”等现象的发生, 从而大大提升对新知识的理解速度与深度, 大大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质量与效率。
例如, 教师引领学生对课文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时, 可以从引入曾经教学过的方法入手, 示范性地引导学生把握“中心句子”, 抓住“引领句子”进行思维脉络的梳理, 让他们感知和体验到如大自然般的朴实“意境”和像行云流水般的“思维”, 从而在自己的大脑空间中构建出“中心主题”, 这种把握“根基”向外拓展的方法, 可以有效地夯实知识迁移教学的基础。
二、扭住“启发”, 增强知识迁移教学的内功
教育与教学实践活动表明, 传授学生知识固然非常重要, 但传授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如何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认知知识的形成与构建过程, 则更为重要。由上可见, “思维启迪”和“智力启发”是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渠道与目标, 在引领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 只有不断加强思维启迪, 促使学生从中获得对知识的求知欲的探究欲, 才能更加有效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教学, 促使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得到有效提高, 从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与此同时, 还将有助于培育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提升语文素养。
例如, 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中, 启发学生遇到任何问题切不可盲从草率, 应做到深思明辨, 促使他们得到心灵的启迪和触动, 切实从内心深处理解“汤姆爸爸的良苦用心”, 切实在内心烙下每时每刻、身处任何地方都要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由此促使他们的思想受到强烈震撼, 在感知美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全面、健全与完善之余, 深深地体验和敬佩人们行为的自觉。又如, 引领学生进行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练习六中的“想想做做”教学中, 启发学生实事求是、客观严谨、不以偏概全的探究与思维, 引导学生对学校或自身所处社区的绿化情况进行调查, 客观分析存在的不足, 并有针对性的可行的改进建议, 进而引导他们给校长或相关负责人写信, 为绿化建设工作积极献言献策。
三、扣住“通融”, 拓展知识迁移教学的外沿
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 综合两种或多种知识进行考究, 可以大大增强人的大脑皮层刺激, 对人的思维认知印记更为深刻, 特别是当他们相似因素越多之时, 引发他们产生知识迁移几率就越大, 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就尤为深刻和透彻。而由此实验研究引发的教育教学研究表明, 在教学思维与教学实践活动中渗透“通融”思想、手段与策略, 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横向联系思考力, 促使学生从已知知识向未知知识的迁移。因此, 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加强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培育过程中, 要加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通融, 从而拓展知识迁移教学的外沿, 增强知识迁移的质量与效果。
例如, 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水上飞机》教学之后, 学生对水上飞机主要功能、基本作用、性能与本领具有较为初步的了解, 然而他们对其了解还停留在表面上, 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 比如其外形设计、其动力装置、其安全系数等等。对此, 教师可以引领他们对“空气动力学”“流线体阻力”“安全预警”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课外自主式探究, 让他们学会查阅相关图书资料或通过互联网获取相关知识, 激发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热情, 增强他们爱科学的激情和学科学的兴趣, 还能培养他们动手操作的自动手能力, 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综合以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知识梳理、概括与迁移非常重要, 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有助于促使学生的智力得到有效开发, 促使他们的学习能力跃升到一个新的阶梯层次。每一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 只有充分研究和利用好教材, 引领学生学会知识迁移, 才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与无穷魅力。
摘要:知识迁移教学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升知识认知与应用层次。文章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引入知识迁移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立足“把握‘根基’, 夯实知识迁移教学的基础”“扭住‘启发’, 增强知识迁移教学的内功”“扣住‘通融’, 拓展知识迁移教学的外沿”。
关键词:小学语文,知识迁移,能力培育,要点探讨
参考文献
[1]王高良.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J].教育教学研究, 2014 (2) .
[2]钱李玉.知识迁移与小学语文教学[J].新课程研究 (教师教育) , 2013 (11) .
7.学习迁移的分析 篇七
【关键词】汉语;英语;迁移
随着世界各国语言和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加,英语这一世界通用语,正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从小学开始开设英语课程,有的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学英语。广大一线英语教师也各显神通,各种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层出不穷。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仍不是特别理想。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其中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英语是我国学生学习的第二种语言,学生在接触英语时,母语的学习习惯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根深蒂固。通常认为中国学生的母语是汉语,由于与英语完全迥异,因此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会相较其它类母语学生来得困难,也就是说作为母语的汉语对英语学习的障碍比较大。
既然我们不能摆脱汉语的影响,为什么不让汉语的学习经验为我们所用呢?学科之间有联系,现代教育倡导跨学科学习。英语和汉语都是语言,语言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11版英语新课标指出:在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时,应结合学生母语学习的经验和认知发展需求,针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和异同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教师们在千方百计培养学生英语这一语言学习策略时,事实上,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语言学习策略,即:母语学习经验。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对英语和汉语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发现,虽然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存在着许多差异,有的地方甚至大相径庭,但是同为表达思维的语言,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许多相似和相通之处。
不同阶段,不同种学科间学习的相互影响,心理学上叫迁移,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和启发。根据迁移的性质,即迁移产生的影响效果不同又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也叫“积极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阻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即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所有语言的学习本身有共同规律。汉语学习的经验、迁移对于已掌握汉语的学生学习英语是十分有借鉴意义的。在英语教学中,作为已经掌握了母语学习方法的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借助母语的规则。只要我们合理利用迁移规律,在教学中注意帮助学生促进和加强新旧知识(即,汉语与英语知识和学习方法的相通之处)之间产生积极迁移的作用,同时又注意纠正和防止新旧知识之间(汉语与英语的差异)产生消极干扰的作用,即促进正迁移,减少、避免负迁移,我们的英语教学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比较汉语与英语的异同我发现,汉语和英语在语音上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汉语根据拼音进行拼读,英语根据音标拼读。汉语拼音分为声母和韵母,韵母有单、复韵母,有时音节中可以没有声母,但一定有韵母,如:爱,饿。英语音标由元音和辅音构成,元音分为单、双元音。有时音节中没有辅音,但不能没有元音。如,I,an。汉语拼音与英语音标在发音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汉语b,英语/b/,汉语P,英语/P/,汉语ai,英语[ai],汉语ei,英语[ei]等等。邓一琳副教授撰写的《小学生要不要学习音标7——关于小学英语教学的一点另论》中对汉语拼音到英语音标的正迁移也作了阐述。文中说:“作为中文环境下的外语教学,学生们接触英语的时间十分有限,绝不可能像幼儿学习母语那样习得一门外语。而且10一12岁的儿童已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汉语拼音的学习和掌握已十分牢固。这时利用汉语拼音的正迁移作用,利用儿童已有的知识,像学习汉语拼音那样来学习英语国际音标及最基本的读音规则,是可行有效的办法。”
汉语学习经验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还在于学习方法的借鉴上。例如,汉语学习倡导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在校内,在家里,在街道,在社区,通过读书、看报、看电视,看商标字、招牌字、广告字等等进行自觉识字。这种无形中增长孩子词汇量的方法同样适用于英语学习。生活中,我们随处都可以看到英语,餐馆、银行、商厦、公益广告、橱窗广告等,如KFC(肯德基),Bank of China(中国银行),No Smoking(禁止吸烟),exit(出口)。教师应当利用生活中无处不有的英语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记。
再如,影视欣赏。对于方言地区的学生而言,汉语(普通话)除了在课堂有限的使用外,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方言的环境,几乎没有练习汉语(普通话)的机会,但这并不影响他们讲一口过得去中文(普通话),除了其它因素外,有一项生活的内容对此的促进是巨大的,就是影视的影响。影视作品的欣赏不仅传授了语言文化也自然而然的学习了汉语。所以对于英语学习缺乏语言环境的情况,也可以通过要求学生观看适当水平英文版的影视作品来实现。
在促进汉语和英语正迁移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思想情感等意识形态的载体。英汉两种语言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的载体。他们的差异更多的表现在社会文化的差异上。例如,对颜色的感受和表达,英语国家崇尚白色,我们国家则视红色为喜庆的象征;不同的节日和风俗,英语国家过圣诞节,中国则过春节;不同的喜好和生活习惯,不同的思维方式等等。文化的差异对学习外语有很大的影响,容易使人产生误解,造成交际障碍。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了解这种差异,防止汉语文化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
【参考文献】
[1]2011版英语课程标准
[2]郭巍,韩晓惠.普遍语法框架下“母语迁移作用的争论”.外语学刊,2002
[3]郭铭华.论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4]邓一琳.《小学生要不要学习音标7——关于小学英语教学的一点另论》
8.学习迁移的分析 篇八
姓
名
杨兴达
工作单位
河北望都中学
电
话
03127735501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作者:杨兴达
摘要:学习迁移是一个影响学习效应的基本问题,教学中为促进学习正迁移、防止负迁移,应注意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稳固的知识结构;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充分开展类化比较;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重视阶段性复习和练习;落实好教学三维目标;预防负迁移的产生。
关键词:物理教学; 促进; 学习迁移
平时教学中不难发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对学习物理特别害怕,他们大部分人从初中升到高中感觉物理最难读。究其学习行为,他们课堂上只知认真听讲,却不自主思考;课后只会死记硬背,却不消化理解;作业只会生搬硬套,却不善灵活应用;题海中苦苦挣扎,却不懂归纳总结,他们学不好物理的主要根源是他们初中时忽视了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美国心理学家ML比格指出:“学习的效率,大半依靠学生们所学得知识可能迁移的数量和质量而定”,可见学习迁移是影响学生学习效应的一个基本问题。为此,教学生活中教师要“善教”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重视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学生要“善学”探索科学的学法,学习时自觉进行学习迁移,克服干扰,从而提高学业成绩,真正做到“学会学习”。一 什么是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将先前已学得的经验(如概念、原理、技能、技巧、技术、态度、方法等)改变后选用于新情景。桑代克和布鲁纳认为,愈具有意义和组织的经验,愈抽象的原则和统整的经验愈容易发生迁移。因而,对布鲁纳而言,学习学科的架构知识是形成学习迁移的基础。所以除了学习学科的内容外,也应重视学科知识的建构。
一般学习迁移可有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已有的经验对新经验生成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而已有的经验对于新经验的获得产生消极的作用和影响,则称为负迁 移。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学习的正负迁移对于学生的学习及日后的运用产生极大的影响。一旦学生掌握了正学习迁移的能力及方法,同时注意防止学习负迁移的产生,那么学生的学习將事倍功半,且具有意义。
二 物理教学中,如何促进学习正迁移的发生,防止负迁移的产生 建构知识、技能结构,形成迁移的基础
学习迁移要基于正确而稳固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因为根据迁移规律,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牢固程度是实现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先前的学习越扎实、雄厚,就越容易产生迁移,效果也越显著。所以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重视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稳固的知识、技能结构,使学生获得高度概括化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这将大大有利于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
建立科学稳固的知识结构是将相关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图表、图解)有机的组织起来。世界上事物处于相联系之中,物理学知识就是以有机的联系来揭示物质的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因此,建立知识结构是符合物理科学的特点的。建立物理学知识结构的程序是:确定知识点及其认知层次,确立点、线、面、体 的知识体系,使知识形成网络。因此,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要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新课标教材,熟悉、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增强授课的目的性。并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性,依照认知层次选择合适的教学主线索,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课程知识。帮助学生将各个知识点理解清楚明白,并作联系连結,建构自己的知识网。例如:在学生学习力学时教师应抓住这样的教学主线索:先介绍力的基本知识,再介绍运动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最后介绍力和运动的关系(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以及分析力学问题的一般思路。这时再安排一个阶段性复习来对知识做一个归纳梳理,以帮助学生由点及线到面、体地构建动力学的基本知识体系。学生牢固建立这一知识体系后,再研究自由落体、抛体运动、圆周运动、卫星运动等等时便容易产生迁移了,而且从中又可以培养其学习迁移能力。形象一点讲,明确了知识的层次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而后将他们有机的组织起来,建立起科学而稳固的知识网络,“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知识可以活化起来,就容易产生迁移了。而学生的技能结构的建立则也贯穿于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的过程细节之中,关键是 3 教师在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方法和技能的总结、比较、归类,并经常创造给学生以训练提高的机会。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为迁移创设有利条件
奥苏伯尔认为:迁移是指先前的经验对当前学习的影响,但是这种先前的经验是累积地获得的,它依照一定的层次组织,而且在组织上是同新的学习任务有机地联系着的原有知识体系。在一般的课堂学习中,并不存在孤立的课题学习。所以教师在教学新知识时,要考虑怎样有利于学生的原有知识体系发生迁移。教师的教学程序,必须有个合理的规划,当引进一个新知识、新概念时,需考量是否适合学生目前的程度、状态等。一般在上新课之时,先复习一下相关知识,以便学生能从知识结构上了解新学知识在已有知识结构中的衍生点,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新概念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使知识发生顺向迁移。在难点教学时,要能依照的一定层次组织教学过程,寻找最优化的教学程序。比如可以先提出已有的物理认知和相同或相近的生活观念,确立相关科学观念——建立先行组织者,这对于化解难点,成功地发生学习迁移是个关键。在教授新知识点时若能对于学生先前所学的知识、概念作连接也能帮助学生建构有系统、组织的概念体系。例如讲线速度时,与学生先前学过的瞬时速度的概念相联系,使学生知道线速度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使它们在本质上相统一,使新旧知识之间发生双向迁移,这对于建立线速度这一概念非常重要。
3.应用“类化”和“比较”,促进学习迁移发生
史金纳的类比迁移理论主张用“类化”的原理产生学习迁移。所以在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教师也可以用类化或比较的方法来让学生延伸应用所学的新知识。例如,在学习质点、点电荷、单摆这类概念时,就可以先举不同的例子进行比较,再进行类化,形成表象、进而总结抽象出这些概念。若能进一步类比这类概念的形成过程,相互间还可产生思想方法的迁移。再如物理学中描述强弱、快慢程度的一类物理量,譬如密度、压强、速度、加速度、电场强度、电势、电流强度等等的都是用比值法进行定义,若能适当比较、启发,其思想方法也可以相互发生迁移。
怎样增强类比迁移的有效性呢?根据结构映射理论:类比迁移是一个结构映射过程,“源问题”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构)被提取并被用于解决“靶问题”,结构映射 是类比迁移产生的前提。所以教师在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渗透物理学科的思想方法,重视问题的结构。这样,学生对这些概念、规律的基础就能更加的巩固,从而增强其类比迁移的有效性。比如在电场一章中,电场强度、电势等概念对学生来说很抽象、难以真正理解其物理意义和实质。教师教学中可以通过静电场和重力场的类比来突破难点: 重力场和电场一样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在重力场中要受到重力的作用G,重力场的强度可以用物体所在位置的重力加速度g=G/m的大小来量度。分析可知:这种场的强度实质上是由场引起的对物体的作用(G)和物体的相关属性—质量(m)的比值来量度的,但这种场的强度是由场本身决定的,与所放入物体的质量m、其所受重力G均无关。类似的,电荷在电场中要受到电场力的作用F,电场对电荷的作用是电场力(F),电荷与这一作用相关属性是电荷量(q),电场的强度可以怎样来量度呢?教师先通过类比启发,再引导学生用试探电荷探索电场的性质,寻找电场强度、电势的定义方法。最后在电场的复习总结中,又可以从力和力的性质,功、能及能的性质,性质的形象描述等诸方面就重力场和电场进行比较,找出共性,深刻地理解电场的性质。
4..创设不同问题情境,引发学习迁移产生。
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需要,创设独特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学习迁移的产生。比如在讲电场的概念时,为了得到某点电场的强弱,放入一个检验电荷,某一点电场的强弱与检验电荷电量的大小无关。这一点学生很难接受。在讲到此问题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形象类比的物理情景,问:“ 同学们,外边有没有风?”大家急切地向外看,齐声回答:“有”。再问:“ 你们看到的是风吗?”同学们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很快回答说:“不是,是树叶在摆动”。“对。树叶是用来检验有无风及风向的物体。风的大小与有无树叶及树叶的大小无关。” 使学生尽快明确了电荷是用来检场的,电场的强弱是由电场本身决定的,与电荷的电量无关。教师应在备课中备好类比事例,做到类比通俗易懂,形象逼真,且切合实际,这样才能真正突破教学难点。
5.重视练习、实践的合理性,多提供迁移的训练
学生学习知识目的在于应用,同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也是一个学习迁移的过程。学习迁移过程伴随着所学知识的应用,但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是有区别的。“应用”是指把已有的知识用于解决作业中或实际生活中的课 题;而“迁移”是指先前在一种情境下获得的某一类知识或技能对于新情境下另一类知识或技能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复杂的知识应用中也总会有迁移现象,但简单的知识应用并不一定都存在迁移现象。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知识应用和学习迁移的关系,探讨并根据具体情况利用迁移理论,指导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比如通过练习与实践巩固知识是一种有效形式。但教学实践说明并非练习量越大,就越可能产生迁移。苦练固然重要,巧练更加重要。“熟能生巧”的关键在于掌握规律和“窍门”。而一般化的机械练习既浪费时间,又不利于思维灵活性训练。要指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多采用综合性练习和解决实际课题的创造性练习。
总之,迁移是学习过程客观存在的重要规律。它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重复有效性。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搞好学习,就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努力学习和提高迁移能力。学校的教学,应该科学地利用影响迁移的各种因素,合理组织教学活动,促进正迁移的产生。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质量,我们的教育才有效果,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创造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9.学习迁移的分析 篇九
一、单项选择题
1.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叫做:()。A.正迁移B.负迁移C.水平迁移D.垂直迁移 2.由于先前活动而形成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准备状态称为()。
A.迁移B.固着C.定势D.原型影响
3.懂得了(a+b)×2展开,就会解(2a+3b)×2等,属于:()。
A.顺应迁移B.同化迁移C.重组迁移D.逆向迁移
4.贾德所做的著名的水下击靶实验证明的是()。
A、智力技能中规则的迁移B、陈述性知识的迁移 C、动作技能的迁移D、认知策略的迁移 5.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迁移理论是:()。A.共同的要素说B.概括原理说C.关系转换说D.学习定势说
6.桑代克在迁移研究中的最大贡献是()。A、发现了迁移的心理机制B、最早进行迁移实验研究
C、否定了普遍迁移的说法D、用实验事实否定了形式训练说
7、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发展到一定逻辑抽象水平以后,这种思维形式适用于任何具体领域。从迁移的理论来看,这种观念与()接近。
A、形式训练说B、关系转换说C、产生式理论D、学习定势说
8、“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A.水平迁移B.垂直迁移C.负迁移D.逆向迁移
9、安德森的产生式迁移理论是()的现代翻版。
A.关系转换说B.经验内化说C.共同要素说D.形式训练说
10、根据近100年来迁移研究的结果,下面说法更有科学依据的是()。
A、如数学、计算机之类的学科能更有效地开发儿童的智力
B、汉字比其他文字更适合开发儿童的智力 C、单独设思维训练课是发展智力的捷径 D、通过广义知识教学可以全面发展认知能力
11、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B.对活动的影响C.对记忆的促进D.对智力的影响
12、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A.举一反三B.聪明过人C.思维敏捷D.物以类聚
13、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
A.态度学习迁移B.情感迁移C.知识与技能迁移D.气质迁移
14、学习原有知识对新学习的影响属于()。A.逆向迁移B.负迁移C.顺向迁移D.正迁移 15.闻一知
十、触类旁通指的是学习中的()。A.定势现象B.迁移现象C.记忆现象D.创造性
16.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被称为()。
A.正迁移B.负迁移C.顺向迁移D.逆向迁移 17.桑代克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B.经验泛化说C.相同要素说D.关系转换说
18.按照学习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化水平进行的划分,可以分为()。
A.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B.正迁移与横向迁移 C.普通迁移与特殊迁移D.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19.迁移的形式训练说强调()。A.学习材料的相似性B.发展了的心理官能 C.已有经验的概括化D.对情境关系的理解 20.会讲英语的人学习德语,学得比其他人快,这是属于()。
A.正迁移B.负迁移C.纵向迁移D.逆向迁移 21.由于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
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C.水平迁移D.垂直迁移
22.一个学生的学习迁移往往受他的学习意图或学习心向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
A.经验泛化作用B.学习定势作用C.分析概括作用D.相同要素作用
23.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正迁移现象()。
A.举一反三B.聪明过人C.思维敏捷D.物以类聚
24.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是()。
A.形式训练迁移说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类化迁移说D.认知结构迁移说 25.心理定势对解决问题具有()。A.积极作用B.消极作用
C.既有积极也有消极作用D.没有作用
26.心理学上“水下击靶”实验所支持的迁移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B.相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换说
27.最早的有关学习迁移的一种代表性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概括原理说D.关系转换说
28.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提出者是()。A.桑代克B.贾德C.奥苏伯尔D.布鲁纳 29.由于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
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C.水平迁移D.垂直迁移
30.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形成一种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这种迁移方式称()。
A.顺应性迁移B.同化性迁移C.重组性迁移D.水平迁移
31.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的是()。
A.一般迁移B.具体迁移C.垂直迁移D.水平迁移
32.我们平时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属于以下哪种迁移()。
A.顺应迁移B.同化性迁移C.重组性迁移D.具体迁移
33.注重训练的形式而不注重内容的学习迁移理论是()。
A.关系转换理论B.经验类化理论C.共同要素说D.形式训练说
34.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和影响效果的不同,可分为()。
A.正迁移与负迁移B.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35.根据迁移的不同抽象概括水平可分为()。A.正迁移与负迁移B.同化性迁移与顺应性迁移 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36.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将迁移分为()。A.正迁移与负迁移B.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37.以下不是影响迁移的客观因素的是()。A.教师指导B.认知结构C.媒体D.学习材料特性
38.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分为()。
A.正迁移与负迁移B.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D.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39.各种不同的武术动作的迁移属于()。A.同化性迁移B.顺应性迁移C.重组性迁移D.特殊性迁移
40.将原有认知经验用于新情景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这种方式称为()。
A.顺应性迁移B.同化性迁移C.重组性迁移D一般性迁移
41.根据迁移的性质可以把迁移分为()。A.正迁移和负迁移B.正向迁移和逆向迁移C.特殊成分的迁移和非特殊成分的迁移D.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
42.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反对形式训练说,提出了迁移的()。
A.共同要素说B.概括化理论C.关系转换说
D.学习定势说
43.认为迁移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迁移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换说
44.强调概括化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的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换说
45.重视对情境关系的理解的迁移理论是()。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概括原理说D.关系转换说
46.“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体现的是()。A.创适性B.学会学习C.学习迁移D.学习动机
47.教育心理学家()提出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A.奥苏伯尔B.安德森C.贾德D.桑代克 48.()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理论
D.关系转换理论
49.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
A.顺向正迁移B.逆向正迁移C.顺向负迁移D.逆向负迁移
50.在教学中,()强调要掌握每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A.桑代克B.布鲁纳C.维纳D.陆钦斯 51.心理定势对解决问题具有()。
A.积极作用B.消极作用C.既有积极也有消极作用D.没有作用
52.()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A.顺应性B.同化性C.重组性D.具体 53.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进行划分,迁移可分为()。
A.正迁移和负迁移B.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D.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54.最早的有关学习迁移的一种代表性理论是()。
A.形式训练迁移说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类化迁移说D.认知结构迁移说 55.下列属于影响迁移的个人因素有()。A.认知结构和态度B.智力和学习环境 C.年龄和学习材料D.学习目标和态度
56.()的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A.奥苏伯尔B.桑代克C.贾德D.格式塔心理学
57.从迁移的观点来看,“温故而知新”属于()。
A.顺向负迁移B.逆向负迁移C.逆向正迁移D.顺向正迁移
58.官能训练注重训练的()而不注重内容。A.技能B.形式C.方法D.技巧 59.迁移的实质是()。
A.新旧经验的整合过程B.新旧知识的同化 C.新旧知识的顺应D.新旧经验重组
60.数学学习中审题技能的掌握可能会促进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审题技能的应用,这是一种()。A.正迁移B.负迁移C.顺向迁移D.水平迁移 61.乘法口诀的掌握可以广泛迁移于各种情景之中,这是一种()。
A.水平迁移B.垂直迁移C.一般迁移D.具体迁
移
62.学会写“木、石、口”,有助于写“森、磊、品”,这是一种()。
A.顺向迁移B.水平迁移C.一般迁移D.具体迁移
63.地方方言影响学习普通话,这是一种()。A.正迁移B、负迁移C、顺向迁移D、逆向迁移 64.心理学家陆钦斯的“量杯实验”证明了()。A.迁移现象B.学习现象C、一般迁移现象D.负迁移现象
65.体现垂直迁移的具体事例是()。A.汉语拼音的学习影响英语字母的发音
B、“角”的概念的掌握影响“直角”、“平角”等概念的学习
C、“石”字的学习影响“磊”字的学习
D.在学校形成的爱护公物的习惯影响在校外的行为表现
66.学生学习了m(a+b)=ma+mb后,错误地得出lg(a+b)=lga+lgb,这在迁移心理学中称()。A、正迁移B、负迁移C、水平迁移D、同化迁移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学习迁移的分析】推荐阅读:
分析促进迁移的教学应该如何开展06-18
迁移词语的有关同义词01-19
关于大学生户口迁移的情况12-12
初中语文阅读到写作迁移的研究探索12-06
户口迁移程序06-18
迁移通知范文06-25
坟墓迁移协议08-13
户口迁移10-26
电表迁移报告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