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商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15篇)
1.论述商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 篇一
论文关键词:高职 商务英语 专业课程 标准体系 构建特色
论文摘要:改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首先从课程这个根本点出发,构建起多元化的完善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标准体系,从而指导和规范教学工作。本文就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标准体系的建构及其特色作一探讨。
一、引言
在全球化日益凸显、国际贸易往来日渐紧密的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一直是高职院校中广受学生青睐的专业;然而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使其在三年的高职教育中快速地掌握未来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并且良好地融合到相关产业当中,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有待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本专业的整体建设,其中体现高职特色、适应未来岗位需求的相应课程的开设和完善更是商务英语专业赖以安身立命的基本。
尽管经过10余年的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逐步凸显出有别于本科学院的自身特色,但仍然存在一些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需求相脱节的现象。要提升学生英语运用和专业实操双向技能,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建立起符合高职特色的课程标准体系,从切合高职教育特色和就业岗位需求的思想出发,重新思考各类课程的定位和要求,明确目标和方向,实现课程教学的合理创新和规范有序。
二、打造特色鲜明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标准体系
要打造体现高职特色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标准,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能力为本位、素质为核心、就业为方向”的课程设置。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xx]16号)中已明确提出“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建立课程标准体系首先需要从课程设置着手。商务英语专业应当遵守“与就业需求接轨”,“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与国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标准接轨”的“三接轨”原则,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以往与本科院校课程设置趋同的弊病,去除冗余的重复建设性课程,将“语言+技能”的培养理念贯彻始终。我们可以按照专业群必修课、专业群限选课和专业群任选课等模式划分,把学生经过高等职业教育所应具备的所有语言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都涵盖在内。以下三个方面可以体现这种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1。语言基础课程(专业群必修课)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基础,因此课程设置应该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努力提高英语运用能力的积极性,在基本语言能力上做到全面提升;同时改变学生过去那种被动、应付式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依其最大利益来读书,为他们将来就业、升学、终身教育做准备。
2。专业技能课程(专业群限选课)则显现高职商务英语教育的主要目的,即培养生产、服务、建设等岗位一线需要的,能直接应用所学知识,具备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设置要考虑英语教育的职业特色,满足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按照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将学生将来走入商务职场所需的技能课程纳入范围当中。
3。在提升语言和技能水平的同时,课程设置还应紧密结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开设一些针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所需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相关的任选课程。
(二)“多元化、全方位”的课程评价体系。
高职英语专业课程标准体系的建立还需要包含多样化和弹性化的评价制度,改革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建立灵活多样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多元评价体系。而从目前的课程评价方面来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评估考核学生的方法仅仅是英语卷面考试,主要内容是趋同于本科院校的知识性和基础语言性考核,标准则是分数的高低。这样的教学评价手段和方法无法适应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对学生的考核是单一片面的。
要想真正达到公正客观评价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目的,我们应该搭建起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根据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需求,不光要考查期末成绩,还要考查平时表现;不光要检验知识掌握程度,更要检验语言技能和专业技能的操作水平,从而实现平时成绩、期末卷面成绩和实践考核成绩的三方有机结合。同时,课程标准还应该依据社会、企业要求,由社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制定,将教育标准与企业(或行业)标准融合,并且把课程考核与相关职业证书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的知识点、能力点和素质点进行从头至尾、全方位、公正合理的考评,让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考核针对性强、实用性强,摒弃盲目和形式主义。
(三)将对授课教师的要求纳入课程标准范围。
课程标准的建立不能单一以课程本身为载体,还应该将课程的实际操作者――教师纳入课程标准构建的规范之内,对其提出合理的要求,让教师规避教学的盲目性,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避免课程安排的随意性。因此,这就要求从基本素质要求、职业能力要求和课程教学质量要求等几方面对课程执行者――教师进行理性规范,让教师明确职责,从而形成“教师―课程―学生”三者的有机结合。其中,职业能力的要求较为关键,让教师自身通过各种一线生产性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提高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技能,才能真正成为区别于本科教师的“双师型”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体现高职特色。
三、结语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标准的构建应该在对传统教育模式反思的基础上进行,要贯彻以人为本、能力优先的教育理念,把“能力本位、素质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和终身教育理念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特色。参与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标准构建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对中国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的实际进行一系列的调查和理性探讨,结合国内外外语课程与教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当今就业形势下对人才的岗位需求,构建既符合语言教学的规律,又符合现代社会人才需求的,具有中国高职特色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标准体系,为切实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柳茜。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主题的重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xx,(2)。
[2]黄克孝。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xx,(4)。
[3]王莉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若干问题探讨[D]。天津大学职业教育学院,20xx,(5)。
[4]杨凤翔。浅谈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xx,(6)。
[5]俞占祥。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J]。大众科技,20xx,(1)。
2.论述商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 篇二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独立的专业, 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相关学科各方面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因此, 明确财务管理专业的定位与合理安排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是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的一项课题。财务管理学科与相关的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等学科长期交融, 造成财务管理学科界限模糊, 所以, 正确确定财务管理学科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是进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环节。然而正是由于财务管理专业与相关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使得我国目前多数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不太明确, 专业特色不明显。笔者认为, 财务管理专业无论是从专业发展、政府相关规定以及从其工作性质来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定位应偏向会计学。
二、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我国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将“财务管理”设置为一个独立的本科专业, 并明确提出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即“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国内各高校应该在参照教育部规定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 以当前社会需求为导向, 来制定适合于本学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不能完全照搬其他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近些年来, 高等教育已经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迈向了普及的大众教育, 大学教育作为中学教育的延续, 对本科大学生的培养教育, 目前已经由精英人才的培养转化为一般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并且由于在大学本科的学习任务内, 大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都是比较有限的, 并且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经验也相对匮乏。所以, 在这种情况下, 目前各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培养难以满足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要求。笔者认为, 不应该将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定位为高级专门人才, 这种定位对于大众化的本科教育显然过高, 不切实际, 而应定位为培养一般专业人员, 相对比较合理;并且就目前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 多数同学的就业去向面对的是中小型的企业。因此, 根据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具备经济、管理、会计和金融理财等方面综合知识和技能, 能够在中小型企业的财务部门、金融机构、财务服务机构或者政府或非营利机构从事金融与财务工作的专业财务管理人才。
三、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高等教育法》对本科教育培养的相关规定, 以及上述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分析, 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致力于培养具备深厚专业理论基础, 广博相关知识面的通用复合型人才。鉴于此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当考虑并有利于该类人才较为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较为宽广的知识面使之能够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 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考虑上述因素进行设置。构建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注重基础理论教学, 在此基础上, 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培养,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好的相互融合, 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将公共基础课作为铺垫、专业基础课为基础、专业主干课为重点、专业选修课为补充, 于此同时强化专业实验实践技能课开设, 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性, 科学的构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一) 公共基础课程设置
财务管理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设置要以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全面基础的社会人文素质培养为出发点的。公共基础课的设置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经济数学、计算机基础、体育等。通过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 可以提高该专业同学的社会人文的基本素质和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要。公共基础课程在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设置相对稳定, 但也要随当前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而有所更新变动。
(二) 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高等教育各专业开设专业基础课的目的是为后续开设的专业课进行奠基的。要想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扎实全面的能力, 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必须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以及金融学等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主要包括:经济学 (宏观和微观部分) 、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会计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经济法、税法、财务软件、证券投资、等。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 使该专业学生掌握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经济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三) 专业主干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的开设目的是为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技能, 并具备从事本专业所需的实践工作能力。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包括:财务会计学、成本管理学、财务管理学原理、公司财务、高级财务管理学、财务分析、审计学等。专业主干课的开设学时在时间上要有充分的保证, 它构成课程体系的主干部分。通过专业主干课程的开设, 使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具备体系完善的财务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
(四) 专业选修课程设置
选修课程的设置主要是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与教学特色来确定的。开设选修课程时尽量做到门类广泛, 来以满足专业学生各方面的兴趣。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包括:财务制度设计、税收筹划、国际金融学、项目融资、现代财务理论前沿专题等。
(五) 专业实践课程设置
应用型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重要特色之一就是实践课程的开设, 如果不能够建立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 就谈不上应用型高校。专业实践课程成主要包括:会计手工核算实训、财务会计案例分析实训、成本核算实训、纳税申报实务实训、财务管理案例实训、年报审计业务操作实训、财务软件 (用友、金蝶) 实训、ERP沙盘模拟实训、投资模拟实训等。通过实践性课程的开始, 培养学生专业实务操作能力, 更好地胜任将来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张颖慧.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再探[J].财会月刊, 2011, (9) .
[2]邱婷.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科定位与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1, (12) .
[3]邵军.论应用型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J].学科教育, 2010, (24) .
[4]董恒英.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6) .
[5]李红安.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011, (4) .
[6]陈育俭.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问题探讨[J].科技与产业, 2001, (8) .
3.浅析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 篇三
摘 要:作为专门用途英语,商务英语应该充分考虑市场对于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策略。随着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高校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开设课程,并需要开设关于文化的相关课程,培养健康的商务文化意识有利于商务英语的学习。
关键词:商务英语;就业;文化
商务英语是一种为商务活动服务的一种专业英语,在中国的高校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同时,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逐渐成为英语教学的主流之一。这也就是当今对于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的原因之一。目前,很多高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
一、商务英语的背景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多,“语言基础+专业知识”成为就业市场对英语专业学生的一般要求。商务英语的三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为: 商务背景知识、商务语言的使用、商务交际技能。这三个教学目标并不是单独从教学角度制定的,而是以就业为导向,从商务英语的就业前景和商务英语的就业岗位需求的角度考虑。
商务英语的就业前景:根据的行业的基本人才需求,可归纳为:适应外向型现代商务管理工作岗位的要求,能胜任口头和书面英语交流的高级文员工作,并具备一定的工商管理知识。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用英语进行外贸商务活动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能较熟练地掌握英语读、写、听、说、译等语言技能,并掌握外贸活动的商务知识,以较熟练的口语为特长,以商务英语兼顾旅游、文秘英语为方向,培养能用英语从事商务、旅游、外贸、文秘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就业前景:中国对外开放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需要大量既懂英语又懂外贸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大都在外贸企业从事外贸业务工作,在涉外大型饭店、旅游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员和翻译工作,就业率相对来说很高。
(一)国际贸易实务方向
本专业方向培养掌握商务英语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技能及商业运作能力,能从事商务与秘书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人才。该专业由英语语言能力、商务运作能力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三个技能模块构建成整个教学计划的核心,就业前景乐观。
(二)国际商务管理及秘书方向
本专业方向掌握商务英语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技能及商业运作能力,能从事商务管理与项目策划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人才。该专业学生毕业后掌握商务运作的知识与技能,能熟练运用英语和计算机从事国际商务及秘书工作。
部分主干课程:秘书学、秘书实务、公文写作、商务模拟、国际商务谈判、进出口业务与单证、商务英语口译、商务英语、办公自动化、会计原理、企业管理等。
(三)会展英语方向
本专业方向培养掌握会展与广告设计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会展设计规划和运用计算机进行艺术创造设计的实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国际、国内各种会展的组织与策划、会展翻译、会展协调与服务、外事办公等工作。
就业前景:国际商务公司、外资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金融机构、跨国公司中国分公司、境外中国公司、涉外机构、政府、行政事业单位从事国际贸易、进出口贸易、商务谈判、翻译、涉外文秘和管理等工作。也适合各个外贸易公司、商场、宾馆、企事业单位办公部门等。
二、主干课程
商务英语专业开设以下主干课程:综合英语、口语、听力、商务英语、商务英语视听说、外贸英语、汉英商务翻译、分析商务英语专业的就业前景,以行业的岗位要求为目标。现在中国的高校对于商务英语专业教程、外贸写作、国际贸易与实务、电子商务、国际市场营销、管理学基础、日语、计算机等。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商务相关背景知识,巩固听、说、读、写、译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既能熟练运用语言技巧又能熟练运用商务技能,切实提高语言水平和使用能力,以便毕业后在生活和对外商贸活动中能基本正确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
具体归纳为以下四点要求:
(一)能听懂一般商务活动中的电话、产品展示、谈判、会议发言等,基本把握言语者的态度和意图。
(二)能用基本正确的英语进行一般商务活动,如:接听商务电话,进行社交活动、展示产品或价格谈判,筹备商务会议或作会议发言等。
(三)能读懂主要英语报刊、杂志有关商务活动的一般性报道、评论类文章。
(四)能填写并翻译一般性商务材料, 包括定旅馆, 填表格等。
既然商务英语教学培养的目标对象是在不同的商务环境、文化背景下进行交际的涉外商务人才,或为学校的教师,因此要让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的主体学生们适应真正的职场工作,在教学中不仅需要教授这些主干课程,商务文化和西方文化也是使其必要的。
三、商务英语中文化冲突
商务文化属于行业文化,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商务文化现象是实际商务活动发生过程中涉及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民族对于不同价值观念有不同的风俗、不同的礼仪习惯等。例如中国人思维逻辑间接、称呼语复杂、注重文化礼节、喜欢近距离与人交谈,喜欢重要的事情最后讲。西方人思维就直接,就是论事,称呼语较简单,不注重繁琐的礼节,喜欢谈话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喜欢重要的事情最开始讲。并且喜欢谈吐计较幽默,喜欢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用英语进行外贸商务活动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能较熟练地掌握英语读、写、听、说、译等语言技能,并掌握外贸活动的商务知识,以较熟练的口语为特长,以商务英语兼顾旅游、文秘英语为方向,培养能用英语从事商务、旅游、外贸、文秘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四、总结
综合上所述,以培养涉外商务人员的商务英语教学重点是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语言基础知识,也应重视培养具备一定商务文化意识的复合型商务人才。商务英语教学工作者应该充分熟悉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以培养出较强商务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超. 谈商务英语中商务文化的产异性[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5).
4.论述商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 篇四
6结束语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社会经济发展迅猛,直接拉动了物流量的持续增长;而产业集聚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又同步派生更多的物流需求。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需要一大批物流人才,培养一支高素质、强能力的高水平物流管理人才队伍已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首要任务。皖江城市地区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彻底摆脱传统教学方法和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框架,构建完整的、适用的课程模块,以培养地区经济建设所需的应用型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朱中华.论新世纪高校课程改革趋势[J].煤炭高等教育,(3):60-61.
[2]彭勃.长三角地区需求物流管理专业模块化体系构建研究[J].管理观察,(11):99-10
5.论述商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 篇五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要有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具体的教学内容应包含以下四个子系统,专业认知、专业实习、教学实验与第二课堂,注重全方位、多层次的培养,专业认知主要是教师对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前景与发展方向的介绍,完成该教学任务可通过安排学生参观工作现场、播放录像等形式。专业实习山教学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构筑,具体实施要与实习基地相联系,实训鉴地有饭店、旅游局与旅游景点,山旅游企业给学生安排岗位,在企业老员工的带领下,进行3到6个月的实行,掌握一定的工作经验。教学实验要进行专业基础课实验与专业必修课实验,在实验完成实验教学,实验内容有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能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规划,掌握基本景观设计、制图知识,对一些管理软件的应用有了解等。第二课堂是课堂内容的延伸,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进行学术研究,了解更多社会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提升实践能力。
6.论述商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 篇六
关键词 行政管理专业 应用型课程 实践教学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旨在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使他们获得受益终生的真才实学,这也是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与理论教学是相互支撑、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统一体离开了实践活动片面地强调能力的培养,充其量只能向社会输送“半成品”。①高等院校是培养和造就高层优秀人才的摇篮,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应当从根本上解决好“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的问题。
1 修订专业培养计划,增加“应用型、实践性、操作性”实践教学内容
在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修订中,要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教学新思想和“手动、腿动、脑动”的实践理念,以实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为目标。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和选修课中设计和增加“应用型、实践性、操作性”的实践内容。具体讲在增加课内实践环节的时数的同时,增加专门的实践性课程,并增加专业实践的周数,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建立实践教学三条线和三个环境:课程实践教学一条线、基地实践教学一条线、虚拟管理实践教学一条线;实验室环境、仿真模拟环境、真实管理环境,并使其高效率地服务于全面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进一步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措施。大力加强行政管理基础的教学力度;高年级学生实行分层培养,强化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实践技能的训练;课余时间,组织多种类型的课外兴趣小组,重视信息技术和虚拟管理模拟的训练,增强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 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走出去、请进来、坐下来”的“三位一体”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
2.1 强化课堂实践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课堂实践教学一直被行政管理专业教师有所忽视,但这一实践教学形式在时空选择的灵活性上、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上以及教师的跟踪指导上都优于其它实践教学形式,从本质上讲,行政管理专业也适合于实行课堂实践教学。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取代“填鸭式”教学方法,彻底改变教师讲,学生被动听、记的局面。应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使课堂由教师“要求学”变成学生“主动学”。根据行政管理属于应用性科学的特点,改变单一讲授法教学模型,可多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教学。这不仅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记转变为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而且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采取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彻底改变“一支粉笔”“一根教鞭” ②这种传统教学手段,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
2.2 丰富社会实践在感性学习中的内涵
第一,管理一线见习。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课学习之前,可以联系本专业的对口企业,把学生带入生产经营现场进行考察、观摩,使学生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专业有一个总体的感性认识。这是实践技能教学的第一步,目的是使学生明确所学专业应掌握哪些基本实践技能。
第二,专业实习。现在大多学校在该专业第八学期安排毕业实习,但这一做法至少有两个缺点:一是时间较短,一般均只安排八周左右时间;二是一旦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难以再回到书本中去。因此,建议在第五或第六学期即安排10周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去单位顶岗上班,挂职锻炼。这将有助于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更易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习收效,增加实际工作能力。待第八学期再安排10周时间去实习时,学生就会有更多的理性和知识,处理问题或许更加老到成熟。另外,任课教师也可结合所授专业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性社会实践活动。应该建立稳定的行政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行政实践提供可靠的平台。这也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行政管理人才的需要。③
2.3 发挥科研实践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中的关键性作用
结合社会实践、课堂实践的具体内容积极开展科研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行政管理专业课的科研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的能力,也是促使理论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可结合学生撰写调研报告、自学讲稿、命题论文、讨论提纲等形式完成。任课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写作要求、规定评分标准等方式指导学生进入研究的状态和研究领域。专业协会与兴趣小组是学生课外活动的良好基地。通过专业协会与兴趣小组这种具有共同专业知识和兴趣的群团活动,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群团活动中得以展示和检验。学生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某项实践活动或学术讨论,不仅能增加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动口能力。在指导其活动时,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动员大多数学生参加活动,还要注意正确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把学生活动的目标落实到培养科研和开发的能力上。比如我校的政治与行政学院的“政府管理学社”由学院原时事调研社发展而来,是我院青年学生中的群众性学术团体,是结合我院的专业特色而成立的一个以“政府管理践、学、研”(政府管理实践、政府管理理论学习、政府管理调查研究)为主的学习型社团。社团定期举行配套的专题讲座、论坛、研讨会、辩论、沙龙、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使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形式趋于多样化,使社团更加朝气蓬勃,富有生命力,有效地补充和发展了科研实践。
3 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有效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条件
实践教学环节对教学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离开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的支撑,实践教学则难以开展。当下实践教学出现的各种异化问题,就或多或少的与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相关。当然,就理想层面而言,教学资源越丰富多样,就越能够满足各种类型实践教学的需要。但是,我们提出的丰富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确实是实践教学所必须的基础条件。首先加快实践基地的开发与建设。实践教学是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进行,实践基地是联系学生与社会的中介和平台。实践教学除了要求实践基地数量充足外,还要求实践基地类型多样,能够满足不同目的的实践教学的需要。另外,实践基础的工作人员也是指导学生实践的重要力量,这就需要学校与实践基地之间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结合相关章节的教学要求,带领学生深入管理实践现场教学,以拓宽视野。二是行政管理专业要尽快加快实践操作平台建设,创建模拟实验室,为实践教学活动提供基地。根据行政管理的专业属性及特征,模拟实验室内要设置开展专门实践教学的电子政务、决策分析模拟厅、国家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文献资料室、我国公共管理体制模拟展厅等。学生在这些模拟教育实习实验室里,通过参与实践教学活动,逐步形成较强的专业技能。三是编撰突出实践教学的行政管理专业特色实践教材。这是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物质保证。在制定实践计划的基础上,要编写与之相匹配的实践教材和实践指导书。在编写实践性教材时,要把其技术指导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放在首位,详细阐述学生该掌握的本专业的知识要点、实习目的、方法和作业。在实践环节设计上,要注重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完整性,实现人财物等传统资源管理的一体化;在实践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反映教学重点及行政管理过程的实际要求。
4 提升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能力是实践教学实效提高的关键
教师是大学的灵魂,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再合理的培养模式也无法实行和取得成效。实践教学队伍,应该是由实验专家与学者、实验技术能手和实验管理人员组成的群体。学校要制订相关政策,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优化队伍结构。行政管理专业的许多专职教师是科班出身,他们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社会经历,懂行政学理论,却没有行政管理的实践经验,这势必导致对行政管理实际工作理解不深不透。④因此,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增加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如选送一部分专职教师“走出去”到政府部门挂职锻炼,到行政管理实践岗位进行调研,了解现实政府运作情况,参与政府的行政管理相关课题研究,结合讲授的专业课程,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把那些具有丰富党政机关工作经验的领导者“请进来”为学生讲解我国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各层次的权责划分以及运转情况、地方机构改革的难点分析和对策等,这种鲜活的实地教学,与呆板的课堂讲授相比,其教学效果不可同日而语。
基金项目:本研究是温志强主持的天津师范大学教学改革项目“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的成果
注释
①杨述厚,李百齐.创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治校与治学,(6):78.
②③陈永刚.关于我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赤峰学院学报,(3):81.
7.论述商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 篇七
一、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分析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在课程设置上, 学科本位思想的课程模式尚存。
在整体的课程体系上, 学科本位思想至今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仍产生重要的影响, 没有适合自身特点的改革与创新。
2. 在课程编排上, 存在着两种观念偏差:
一种是因循守旧的传统观念, 固守课程的学科性, 重理论、轻实践;另一种是盲目过急的观念, 忽视文化知识教育而过于偏重职业技能训练。
3. 在课程内容上, 表现出繁、难、偏、旧的弊病, 课程与课
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 缺乏有效整合, 既占用了教学时间, 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 又降低了教育教学质量, 不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4.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 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精神不协调。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 虽然提供了一个近乎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 但其不足是按照原来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过程, 使以工作任务为主要内容组织的课堂并未得到落实。
二、构建与开发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目前, 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实践不尽如意。为此, 构建与开发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 主要是培养电子商务企业、企业电子商务部门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商务活动或相关工作的高技能人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能否实现上述培养目标, 关键在于能否构建起反映这一本质特征的课程体系。因此, 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课程体系的依据。
2.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采用工作过程分析法分析电子商务人员的主要工作任务, 以任务定课程, 课程目标突出实际情景要求, 课程结构实现模块化, 建立以符合实际工作任务的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 使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工作过程, 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进行开发设计与实施, 从源头上保证高职电子商务专业高技能型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3.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主线。
根据企业对岗位和能力的要求, 把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把专业基本知识渗透到专业实习、专业技能训练过程中, 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相衔接, 从而构建“工学交替、能力递进、企业参与”的全程化校企合作教育方式的人才培养方案, 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三、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开发
根据上述原则,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由职业素质课程、职业技能模块化课程、知识扩展课程和综合化课程组成。
1. 职业素质课程。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应注意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职业素质能力集中反映了学生具备的良好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要培养这些能力, 仅有专业教学是不够的, 还应包括政治与人格教育课程、思维素质与科学素养教育课程、发展技能教育课程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2. 职业技能模块化课程。职业技能模块化课程由技能课程和理论课程两部分组成, 每部分由多个模块组成。
(1) 技能课程。通过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和建立, 设有网络技术和商贸管理两个模块。网络技术模块。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数据库、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等4个单项技能。商贸管理模块。包括网络营销和电子交易方面相关的单项技能。每个模块和单项技能实训课程制定独立的考核标准单独考核。对实践教学内容, 根据能力、技能培养规律, 合理安排实训进程, 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 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2) 理论课程。针对以上技能模块, 在进行训练时要同步建立相关理论模块。网络技术理论模块。包括网络技术、网页规划与网站设计、PHOTO、ASP程序设计、网站建设与管理等课程;商务管理模块。包括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网络广告实务、ERP实务、电子商务支付与安全、国际贸易实务、物流实务等。
3. 知识扩展课程。
知识扩展课程由商贸管理类和网络技术类课程构成,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网络技术类。包括EDI技术、电子商务系统设计、XML技术等;商贸管理类。包括电子商务与金融、商务谈判技术、供应链管理等。
4. 综合化课程。
结合本专业的发展状况、趋势, 以及本地区对人才的需要情况而设立综合化课程, 有针对性地完成就业上岗的培训, 为就业上岗做好充分准备, 进行综合运
用知识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般在毕业前完成。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经济的发展,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还在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 因此, 课程体系构建与开发要有一定的“弹性”, 使教学内容能随着社会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而变化, 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摘要:国家在十一五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发展企业间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的构建直接关系到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 影响着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 必须加大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建设的力度, 科学构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
8.论述商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 篇八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物流行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我国物流业现有从业人员约2000万人,物流业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可以新增10万个就业岗位。因此,培养高端技能型物流人才迫在眉睫。为此,必须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研究,积极探索和构建适合专业培养目标需要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前提
1.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高职人才培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与地方经济的结合上。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位于山东省日照市,学院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就是结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地区优势,以培养港口物流人才为主,服务区域经济。
2.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要突出物流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通过调研日照20多家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物流企业,相关的物流岗位群主要有:物资采购管理、物流客户服务、物流市场营销等。
3.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
我院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物流管理的基本技能和能力,能够胜任物流的客服专员、单证员、采购员、仓储与配送业务操作员、运输调度、港口调度、货运代理和报关员等职业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构建过程
由物流行业、企业的专家和校内专任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与物流企业合作,深入企业调研就业岗位群,确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且根据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
2.构建逐层深入的理论课程体系
按照人才培养递进规律将学生三年的理论学习划分为公共基础层、职业通用层、职业核心层和职业提高层四个紧密衔接、交替上升的层次。
公共基础层主要开设英语、数学、体育、思想品德、毛邓理论等公共基础课程;职业通用层主要开设经济学基础、会计学、国际贸易实务、物流学概论等专业基础课程;职业核心层主要开设仓储与配送实务、货物运输实务、采购管理实务、物流市场营销、国际货运代理实务、港口物流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职业提高层主要开设供应链管理、物流企业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就业及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根据学生的爱好,我们还开设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法律法规、物流运筹、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作为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构建能力进阶的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和理论课程相辅相成,我们将三年的实践环节划分为岗位认知阶段、岗位模拟阶段和岗位实践阶段。
岗位认知阶段主要通过入学专业教育和物流企业认知实习来熟悉职业环境,增强感性认识,培养认知能力,了解具体的工作岗位,培养学生学习物流的兴趣。
岗位模拟阶段主要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软件和实训设备进行专业核心技能的模拟实训,熟悉工作岗位,为下一步的轮岗实习和顶岗实习打下基础。
岗位实践阶段主要是企业与学校共同管理,让学生在校外的实训基地进行轮岗实习和顶岗实习,使学生完全胜任相关职业岗位,并能实现顺利就业。
三、基于职业岗位能力课程体系实施的保障
1.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我院于2009年10月成立了“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5名行业企业专家与6名校内专任教师作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制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10家大中型物流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建立实习基地。
2.拥有“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所以这就决定了我国高职专业课教师应具备“双师素质”。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2人,全部具有双师素质,同时从物流企业中聘请8名技术专家、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使专业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师队伍。
3.具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职业教育更要注重于实践操作技能,也就是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具备教学实训基地。教学实训基地由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组成。校内实训基地方面,我院已初步建成速递工作室、物流信息技术综合实训室、仓储与配送实训中心、国际物流实训室等4个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方面,我院已与省内外10家大中型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共建教学基地。这些企业全程参与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稳定接收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就业,确保学生在毕业前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工作经历。
四、基于职业岗位能力课程体系实施的成果
经过三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通过实施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培养了一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我院08和09级物流管理专业的400多名毕业学生就业率达98%,企业满意度达90%。学生主要就职于北京京东商城、顺丰速运青岛分公司、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山东荣庆物流有限公司、青岛福兴祥物流有限公司等大中型物流企业。
参考文献:
[1]吕永壮.物流管理专业“三循环”工学交替模式下岗课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科学与人才培养,2010(1).
[2]曹军,陈兴霞.谈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J].辽宁高职学报,2010(4).
9.论述商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 篇九
建与探索
摘 要:本文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院校的类型特点、功能定位、层次定位、学科水平、规模定位和特色定位,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体系构建的设想;结合我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中的探索和尝试,总结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希望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实践能力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型高校层次多、类型多、面广量大,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力量,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不同于基础深厚的研究型或学术型大学,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建设应突出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
一、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实践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
一般都是根据开设人力资源专业高校的原有基础,设立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工科背景的院校设立一些工科的实践实习、大管理类一般设立管理类的实践实习,没有形成具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的实践性教学。
2.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少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实习有很多需要到工厂、企业去完成,实际操作起来较为困难;另外由于受经费、教师及其他条件的限制,许多高校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使得学生实践、实习环节少,学时数少。
3.实践教学系统性不强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设立都是依托各学校原有的学科、专业的背景各异,在人才培养上只重视办学的基本规范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并没有形成符合学校定位与特色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也没有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不同层次的要求。加之培养过程的存在局限、教学设施的不完整,导致人力资源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性教学系统性不强。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构建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实践性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独立思考和实际操作能力,正确地掌握专业技能技巧,完善其智能结构,使之成为适应专业工作需要的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构建原则
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根据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应将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根据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即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的整体素质、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做到强化技能、增强能力,提升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按照“重在素质、面向应用、系统发展”的建设思路,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重在素质”就是加强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同时引导学生根据职业意向和自身特点,从根本上提高专业素质;“面向应用”就是面向企事业单位实际需求,面向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应用性能力的培养:“系统发展”就是综合应用素质教育、个性教育和自主教育、全过程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全面协调地发展。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构建
本科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应突出高层次的个性特征与功能,必须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专业实践教学应该包涵教学的整个过程,具体主要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社会实践模块、专业实习模块、课堂实践教学、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和实验教学等。
(1)社会实践模块。包括军事训练与理论教育、本专业有影响的知名的理论与实践的专家讲座、各类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社会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等。
(2)专业实践实习模块。一般包括专题讨论(学年论文)、教学实习以及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以上两条是教育部规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内容,一般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已做安排。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相对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所需的能力来说,单凭以上两条实践教学要求是不够的,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及社会的需求。
(3)课堂实践教学模块。课堂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课堂讨论、模拟操作、教学观摩、课堂辩论和课堂演讲等。在所有专业课程中都应根据课程特点确定课堂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形式。
(4)实验教学模块。将本专业相关学科的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整合为一套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如综合反映人力资源管理全流程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人力资源测评系统;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实验流程等。
(5)专业技能训练模块。教学实习应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全流程内容,但根据学生未来的择业方向和目标,可以有所侧重。一般包括:工作分析、人才招聘、绩效考核、员工培训、薪酬设计等技能的训练与培养。
另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中,还应将素质教育贯穿始终。采取多种措施,利用各种机会和手段将素质教育融入实践教学。
三、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
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根据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构建“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我院构建了较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计划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
(1)第一学期安排了军事训练与理论教育,专业思想的培养教育:第二、四、六学期分别安排了暑期社会实践。专业思想的培养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采用校内外专家讲座、学生专题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明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要求。根据学院的总体安排,常年不间断地聘请有影响、知名度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人力资源经理等介绍他们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现实问题,使学生及早了解专业的发展趋势及未来的职业要求,并要求学生在校参加相关的讲座不低于8场次。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实地从事一项调查研究或管理实践活动。在具体社会实践中我们根据专业的特点,由学生自主确定调查题目,报学院审核批准,并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学生根据题目开展调查活动,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写出调查报告(或体会)。
(2)第六学期安排了学年论文,第八学期安排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实习要求学生写实习小结报告,记录实习内容和实习收获;教师对实习单位进行定期回访,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毕业论文抓好选题、指导和答辩三个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所有专业课程中都根据课程特点在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中具体安排了实践教学,而
且保证具体学时要求:一般理论性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时数占课程总学时的10%以上;应用性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时数占课程总学时的15%以上。
(4)实验教学模块:依托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实验室,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教学中实际应用操作,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依托人力资源测评实验室,在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测评、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等课程中实验教学都得到了很好的开展;依托已建设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实验室,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建构知识和技能,在劳动关系管理、员工培训、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中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在第五、六、七学期,分别专门安排2周的时间用于专业技能训练。第五学期实习是“工作分析与招聘”,内容为某一岗位的工作分析,根据工作分析结果,形成职位说明和任职要求,并以此为据,进行模拟招聘,选拔出特定岗位的人选;第六学期是“绩效考评”,结合岗位分析的结果,对岗位和职工的绩效考评制度进行细致的资料收集,并进行诊断考评制度的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可以改进的方面,并提出对此制度进行修补和改进的意见和设想;第七学期是“薪酬设计”,总结某一具体的企业薪资福利设计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诊断企业的薪酬福利弊病,使学生积累有效薪酬福利和奖励政策的设计技巧及日常应用管理方法。
2.实践教学中多样化的尝试
作为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加强自身对人、人性、文化的认识与感悟,形成与激发相关认识及具备相关能力,十分重要。在教学及管理活动中可以开展许多工作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我院在实践教学中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1)实践教学中应用“协作学习”方法
协作学习就是在实践教学中运用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共同活动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在协作学习过程中,个人在必要时要借助组内成员的帮助与支持,同时要求学习者之间关系融洽,态度真诚,共同担负学习任务。通过这一方式让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学会与他人相处和共事的正确态度和有效方法,加深了对人的认识;在学习活动中,还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客观对待别人,有利于培养专业必备的基本素质,对他们的个人专业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在基础教育中全面提高学生身体、心理、文化品德的质量水平,促使其完整素质结构形成的教育,其中又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基础。人文素质包括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的培养。在教学中,我院主要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加以培养和引导。
①利用课余时间为二、三年级的学生开设影评课程,通过对教师精心挑选的电影背景、内容与手法的分析,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人性的复杂性与文化的多元性,为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提供了丰厚的人文底蕴,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亦有一定的帮助。
②在学习型组织、管理思想史等课程中还强化了我国古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经典文献的阅读。如对《弟子规》、《增广贤文》、《老子》第八十一章等都作为相关课程的课外补充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写出阅读的感想并进行课内外交流,增加学生对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及文明礼仪的修养,以适应本专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
(3)强化基本技能和素质训练
①在教学时加强了表达技能的训练。在“管理沟通”、“员工培训”中安排了相关的培训,锻炼学生做到口齿清晰、态度从容、言辞得体、说话目的明确、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条不紊、富有逻辑性。
②在学习之余,让学生积极组织社团活动或与教师一起参与对社团组织的活动的指导,让学生在接近现实的模拟环境中运用并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如组织或指导每年一期的全院校园模拟招聘活动,学生既可以在活动中表现自己的专业能力,又让学生了解完成一项真实的工作是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协作。
③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人力资源测试手段和方法后,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安排下,对全院的毕业生进行相关测试,并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为毕业生进行职业定位与职业发展提供咨询。通过这一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又培养学生了良好的职业自豪感;同时由于咨询工作的严肃性和长期性,使学生在工作中养成了良好的敬业精神。
[责任编辑:张冬梅
10.会计学与工程管理专业关系论述 篇十
一、学好会计学是进修工程管理课程的基础;
1)只有掌握了科学的会计计算方法,才能搜集整理市场信息,向投资者传达相应的市场讯息,从而使投资者规避风险,进而为掌握项目投资与融资的学习打下基础,从而更高效地完成工程管理的课程要求;
2)会计整理后的经济信息能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状况的好坏,能给项目管理者传达有效的内部讯息,从而为掌握项目管理知识打下基础,才能进一步地深入学习工程管理专业;
3)会计学与经济学相辅相成,学好会计学才能更好地学习经济财务等科目,从而为工程管理专业的学习打下基础;
4)会计学中各种科学计算方式和方法能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管理的重要性,增强了学生有效掌握管理方面的兴趣,以便更快捷的完善工程管理的专业知识;
二、会计学是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有效补充;
1)一方面,会计学中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补充了工程管理专业学科中的不足,丰富了相关理论知识;
2)另一方面,会计学中的科学计算和操作方法是对工程管理中管理学科的借鉴和丰富,从而拓展了管理学科的知识面;
三、会计学与工程管理专业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一方面,会计学是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有效补充,能够推动工程管理专业取得新的进展;另一方面,工程管理专业中所出现的各项问题也对会计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从而有效推动会计学的发展。
11.论述商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思路
中图分类号:G71
1目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
1.1部分学校简单沿用普通高校传统的课程结构
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结构对于各门课程在实际运用中相互之间的联系考虑得不够,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足,难以在就业后解决所碰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不便于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相结合,难以亲自动手去实践,造成学生动手能力不强。而高职教育对于学生有较高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如果简单地沿用普通高校的传统课程结构,就会使高职院校成为压缩了的本科院校,由于学制比本科院校短,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深入,对电子商务具体实践操作又训练不多,最终达不到现代企业及其它用人单位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所提出的高要求。
1.2课程结构随意化,依师资增减模块
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有以下几门:网络营销、电子商务英语、电子商务概论、办公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应用、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网络广告与促销。上述这些核心课程,是该专业每名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内容,缺少某门课程,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将来就业,不因为哪门课程师资不够就删减掉,如果这样,是对学生的不负责,对用人单位的不了解,对高职教育办学目的的不明确。
1.3课程结构中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欠妥当
有些学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结构中实践课模块所占比例很少,实踐课与理论课比例严重失衡。这样设置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学生很难有机会在学校参与各项实习、实训,动手能力培养被大大淡化,这样的毕业生,要成为“企业中电子商务应用方面合格的经理、规划人、分析家和编程员”,其难度可想而而知。
1.4课程结构没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
社会需求是高职电子商务课程的出发点,促使该专业课程结构必须要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但部分高职院在构建电子商务课程结构时,没有全盘考虑电子商务人才到底包括哪几类人才,具体涉及到哪些岗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这也知晓一点,那也知晓一点,一旦到实际岗位上时便不能有针对性做好电子商务工作。
2构建合理的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本科教育,因此,不必刻意追求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强调针对性和应用性,依据职业岗位的综合能力要求,以模块化的方式来构成专业课程体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主要有五大模块:
模块一:公共课模块。主要课程有: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大学语文、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概论、国防教育等。
模块二:专业基础课模块。该部分虽然是专业课模块的理论基础,但基于高职教育的特点,所以并不苛求理论的完整性,而是突出知识形态的技术应用性,针对岗位能力要求,为了实现能力培养目标而设置具体课程。该模块主要由商务管理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构成。
(1)商务管理基础部分:主要开设《管理学原理》、《会计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实务》、《管理沟通原理》、《商务英语》、《市场营销学》等。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可掌握市场营销、贸易流程和商务英语方面的知识,为后面学习电子商务专业课打下商务知识的基础。
(2)计算机网络基础部分:主要开设《计算机基础》、《网络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库原理》等。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可掌握计算机及网络通信的基本知识,能建立简单的网站,会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前台页面与后台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交互。
模块三:电子商务专业课部分:主要开设《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与调研》、《电子商务物流》、《电子报关实务》、《电子商务法》、《商页制作三剑客》、《商务网站设计与网络维护》、《电子商务安全与支付》、《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等。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可掌握电子商务的专业知识,在网上进行信息收集和发布,在线交易、支付、运输,会利Internet、Intranet、Extranet来运作电子商务,并掌握电子商务安全技术、网上支付技术和电子商务物流技术,熟悉国内外电子商务法律知识,可进行完整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设计。
模块四:专业方向课模块。该模块是在掌握电子商务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为了落实各项专业能力培养而专门进行的课程设置,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构建该模块时必须按照教育部专业调整的精神,专业设计不宜过窄过细,而应宽口径、厚基础,给学校、教师和学生以更大的发展余地。体现在课程设置中,就意味着应当增加选修课,使学科能够在宽口径的专业设置中办出自己的特色,使学生能够在厚基础的前提下有更多的选择。未来的劳动者仅有一项或几项技能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必须具备包括跨岗位和跨职业能力、竞争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所以,我们考虑了五个专业方向:
(1)网络营销方向。其主干课程: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与调研。
(2)网站开发与维护方向。其主干课程: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解决
方案。
(3)网络认证方向。其主干课程:电子商务安全技术、认证实务、电子商务法
(4)网络财务方向。其主干课程:网络财务管理、电子支付、网络银行
(5)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方向。其主干课程:电子商务物流、物流企业管理。
模块五:实验及实训部分。主要有《会计学》实验、《网络营销与调研》实验、《商页制作三剑客》实训、《网络财务》实训、《电子商务安全与支付》实训、《电子商务物流》实训等。通过这些实验与实训,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并应用于实际,使他们能学以致用,毕业后能及时上岗。
3.结束语
要为企业培养急需的、高技能应用型电子商务人才,就必须了解目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结构的现状,深入分析其不足,并借鉴即有研究成果,对现有高职电子商务课程结构体系进行变革,按照有关依据和原则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以培养一大批抢手的电子商务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电子商务概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蹇洁.电子商务概论[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6
12.论述商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 篇十二
行政管理专业的社会需求
作为当今社会三大支柱之一的科学管理不仅需要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科学的管理策略, 更需要一支包括高等技术应用型管理人才在内的结构合理、高效运转的管理队伍。调查机构的调查结果表明, 社会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始终位列各类人才需求的前十位, 而根据国家人事部对全国人才需求的统计数据, 2006、2007年全国对行政管理类人才的需求量每年约在79万人左右, 占人才总需求的17%。人才市场上参加招聘的单位, 若按需求数量排名, 排在前列的分别是私营和个体企业、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各类型企业, 事业单位 (包括全额拨款、自收自支和差额拨款事业单位) 在人才市场上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同时, 在全国的职位供求中, 大专及以下学历者较受招聘企业欢迎。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从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来看, 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依然保持旺盛, 该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2.从需求单位的情况来看, 目前人才市场上的用人单位以各类型企业为主, 占总数的95%以上, 这也反映出一种趋势, 即多种性质的企业需要大量的人才, 也愿意给缺乏工作经验的新人工作的机会, 而日益完善的劳动保障制度也可以让在各种性质的企业中工作的毕业生免除后顾之忧;
3.用人单位通常会安排刚毕业的行政管理专业大学生先从事基础性的管理工作或办公室工作, 因此大专学历的毕业生较受用人单位欢迎;
4.人才市场上的用人单位对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普遍要求是:掌握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知识, 具备较强的事务处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管理能力、调研能力及计算机和英语应用能力。
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首先, 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高职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式大多是本科压缩型, 包括行政管理学、市政学、社会学、行政领导与决策、组织行为学、西方经济学、行政法学、公共政策分析、国家公务员制度概论、行政公文与写作、机关管理与办公自动化等。很显然, 这些课程的设置主要适合政府部门, 而没有更多地考虑企业对行政管理人员的需求。由于受公务员考试制度的限制, 绝大多数高职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可能进入政府部门, 进入企业工作是现实的选择。
其次, 从课程教学设计来看, 高职行政管理专业普遍采用“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压缩课程模式, 教学内容的组织仍以学科为中心, 专业教学仍偏重于理论教育, 应用技能的训练则处于从属地位, 不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当前社会更需要的是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基层行政管理人员, 用人单位对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现有的专业教学还不能做到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再次, 从专业课程设置来看, 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分离, 而且作为文科专业, 普遍存在缺乏校内外实践场所、实践课程开出不足的问题, 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提高。
解决问题的思路
为解决当前高职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拟提出以下教学改革思路。
首先, 专业培养目标应从“培养公务员”向“培养企业行政管理人员”转变。由于公务员考试门槛较高, 高职院校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企业行政管理人员较为合理。
从层次上看, 企业行政管理岗位可以分为两类: (1) 事务性行政岗位。要求能够很好地完成诸如文件拟定、制度编写、对外联系、后勤和人事管理等基本行政事务, 工作岗位主要是文员、后勤管理员、行政事务员、人事行政人员等。 (2) 行政管理岗位。属于综合性的管理岗位, 要求能够组织他人开展行政工作, 对工作内容需要综合了解。根据企业组织结构, 进一步可划分为基层行政管理岗位 (如班组长等) 、中层行政管理岗位 (如店长、部门行政主管等) 、高层行政管理岗位 (如行政总监、行政副总等) 。根据职业发展的规律, 毕业生应该从事务性行政岗位做起, 逐步提升到行政管理岗位。作为高职专科层次, 专业培养目标应立足于事务性行政岗位及基层行政管理岗位。
从工作内容上看, 根据工作部门、专长的不同, 行政岗位主要包括: (1) 办公室行政岗位。类似秘书、文员等, 主要做行政办公的服务性工作。 (2) 人事行政岗位。属于人事、人力资源部门, 负责有关人力资源各环节的工作。 (3) 后勤总务行政岗位。主要是为企业员工提供内部服务的工作岗位, 属于事务性工作, 如员工餐厅、员工活动、员工福利管理工作及企业文化活动组织等。
其次, 应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式。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整合并调整专业课程, 根据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进行模块化设计, 提高课程的针对性, 着眼于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使其掌握企业事务性行政岗位和行政管理岗位的工作技能, 提高高职行政管理专业的竞争力, 保证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行政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行政管理专业模块化设置的总体原则 (1) 课程设置要进一步贴近社会实际。当今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具体化, 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技能要求不断提高, 根据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特点, 应加强行政管理的实务性、技能性课程, 以职业能力的提高为导向, 开设多种职业方向类课程,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2) 课程设置要进一步贴近学生实际。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自于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 前者职业知识与技能掌握较好, 后者则基础素质较高。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状况, 第一学年的课程设置应以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主, 目的在于打好行政管理专业的基础;第二学年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强调行政管理职业技能的培养和不同职业方向相关实务与技能的培养, 初步形成个性和特长;第三学年应与就业相结合, 以拓展类课程为主, 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 培养其个性和特长, (3) 课程设置要进一步贴近就业实际。课程设置应与本专业模块化培养方式相适应, 课程内容涉及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 各课程模块应包含对应的专项能力模块并有相关课程的支撑。
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模块设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模块应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 结合市场需求, 将全部课程划分为三大模块, 各模块包含若干专项能力模块, 专项能力模块由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构成。具体模式如表1所示:
行政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特点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实现课程方案的三个结合。一是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将学生的主要就业目标定位于各类型企业, 并针对用人单位需求进行课程设计;二是与学生职业岗位的现实需求及未来需求相结合,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 在学完全部模块后, 选择继续就业、升学或参加公务员考试, 以实现自己期望的目标;三是与学生的现实基础相结合, 课程体系三大模块依照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拓展的顺序按学年体现在教学计划中, 根据学生的现实基础安排课程, 便于学生掌握知识, 提高技能。
模块化课程体系突出了实践课程的地位, 在日常教学中重视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 可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 强调职业所需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
模块化课程体系有利于根据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更新教学内容, 有利于实施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13.构建16岁后的语文课程体系 篇十三
——基于课程视野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再探索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洪劬颉
内容提要
高中语文教育必须要考虑到高中生的特点和高中教育的特点,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一直制约着语文教学改革,但是教学之“效”必须要考虑教学的效果、效益、效能和效益。在课程视野下观照高中语文有效教学,必须完成四个“教学转位”,更要实现成人教育,而非公民教育;更应关注学习方式,而非教学方法;更应关注思维表达,而非有效教学;更应关注学习生活,而非课堂生活。实现这四个教学转位之后置身于课程视野下,方能建立起学校本体语文课程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课堂化,实践活动课程化以及旨在营造学生读书生活的必读书计划和改变学生日常生活的其他语文活动。
关键词
课程视野 教学转变 课堂生活 学校生活 日常生活
高中教育既是义务教育的延伸和提高,也是大学教育的奠基和准备,通过自己的努力、兴趣和选择,为自己的人生定向和定位,更是对其职业选择、人生发展的准备。所以高中语文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要考虑到高中生年龄所决定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我们提出构建“16岁后的高中语文课程体系”首先建立在高中生16岁——19岁这一年龄的普泛性特点上的。思考到这一特点,就要实现从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向现代语文教学的四个“教学转位”:
一、更要实现成人教育,而非公民教育
高中生更将自己当做一个“大人”来看待自己,也期望他人能将自己当做“大人”来看待,根据我从教十余年的观察,在学校组织的所有活动中,得到历届学生普遍性好评的就是在高三年级举行的“成人仪式”。但是老师和家长几乎还没有能够做到完全将高中生当做成人来看待。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有很多,影响的因素也有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就是高中生这一年龄段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现实状况。据研究表明:高中生的智力水平接近成人高峰状态,思维活跃,经常提出问题,并能够独立的判断是非善恶,情绪体验较初中更为强烈但更趋于理性表达,初步完成了从以形象思维为主到以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开始理性的思考问题,不轻信、爱争论,独立生活和社会适应的能力较初中增强,但由于社会结验和认识的局限,辨别力不如成人,出现求知欲强与识别力有限之间的矛盾,同时对职业的选择出现较为理性的思考,由幻想期进入预备期,能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社会价值取向以及切身利益的需求,选择具体职业和层次,并对毕业前夕的学习动机、态度、行为和学习水平产生影响。
基于此,高中阶段的任务不仅仅只是公民教育,事实上义务教育阶段也是公民教育,而更多体现为“成人教育”,诚然成人教育也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阶段之中,但是由于高中生的特点以及教育的最佳时期,成人教育更应该成为高中教育的主旋律。成人教育内涵很丰富,但是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升学和升学就业指导;二是职业选择、人生定向指导;三是健全人格和公民素养的指导。这三个方面不可偏颇,如果只是考虑某一个方面,哪都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唯升学论带来的应试教育泥淖还没有彻底走出,唯人文主义带来的虚无感仍在弥漫在教育的上空。高中的任务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或者公民基本素养。无论从国际还是从我国发展上来看,高中教育要超越工具性,转向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和人格。这种公民素质和人格培养并不排斥升学和就业的任务,而是为学生打好终身教育的基础,为学生升学、就业或者今后的发展打基础,它是一个更为宽泛科学的任务。
二、更应关注学习方式,而非教学方法
课改十年,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但是能说我们的教改就完全成功了么?我从事语文教育名师研究五年多,对近三十年尤其是近十年课改之后涌现出来的名师研究发现,轰轰烈烈的教改成果基本上并没有对语文教育发展其根本性全局性的变革,而只是产生局部的改良,或落实。相对于宏观视野下的教育变革,这些局部的改良产生较广泛影响的又往往拘囿于教学模式的建构,还没有跳出教学方式、教学艺术的框架。我不是说教学方式、教学艺术不需要、不重要,而是在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下,我们更要思考:语文教学之路应该朝哪里走?
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已经发生的变化,我们作为语文老师认识到了么?2011年11月底,中国移动用户第1亿个用户在北京产生,1984年,中国移动公司成立,用户发展到100万个,用了10年时间,而从1000万到1个亿,只用了4.5年时间,还有其他很多的通信运营商呢?互联网、微博、平板电脑、电子书、电子白板、电子教室……我们已经进入了“云计算”时代,但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没有与时俱进呢?有没有把握和反映这个时代发展的程度?信息传播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必然对我们为未来而学习的学习方式带来变化,那么我们的教学方式有没有发生变化呢?我们的语文教学究竟要往哪里走?这大概是时代教给我们的最大的问题!
教学观念的转变带来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必然带来学习方式的转变。当然,学习方式要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变,但是,如何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变?当我们把孩子置身于网络环境下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转变都很困难。
三、更应关注思维表达,而非有效教学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落实到语文学习上来,要带有语文学科的意味和涵泳。语文教育说到底还是“语”“文”两个字,一个是口头语,一个是书面语。但是,我们语文教学面临的窘境就在此:名词不断,概念纷争,性别不明,到现在都没有弄清楚语文的性质。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来说,我们完全可以不去理睬这些东西,但我们必须要弄清楚现代语文百年发展下来,有四个字是经验,是有效的东西。这四个字就是:“听说读写”。你看看,我们的课堂上现在还有么?我们扪心自问,我的课堂上还有听、说、读、写么?但是,吕叔湘先生、洪宗礼先生说,“想,是一个总开关。”在这四个字之上还有一个字是“想”,“想”是思维,是一个总开关。没有这个“想”、没有这个“思维活动”,我们的语文课就是白“干”。
现在流行用“有效”来评估我们的教学,但是,“效”有“效果”、“效益”与“效率”之分,而且必须要把这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考量有无之分、高低之分、远近之分,方能真正意义上谈“有效教学”。有些教学行为——譬如在课堂上的玩笑——表面上看看似是无效的,但是对学生调整课堂节奏和情绪却功不可没,这些场景却也成为学生若干年后对此时的课堂生活的绝佳回忆,成为那些把“老师教给你的东西全部遗忘后的”知识。所以,我们不妨反过来从“什么样的教学是无效的”来考量“有效教学”,我曾用三句话来表述:“学生学不会,无效;学生不会学,无效;学生不想学,无效。”学生学不会,是学习效果上来说的;不会学,是从学习方法上来说的;不想学,是从学习态度上来说的。不从根本性问题来思考有效教学,那么,可能就无法触及有效教学的灵魂。但是,我们又往往混淆了“学”与“考”的关系,把教学变成了现实的功利的“教考”,把我们的学习变成了功利的“学习如何去应试”。都是没有把听说读写思这五个字很好的处理。
我们学语文究竟是为了干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学语文?这个困惑限制了我们如何“教语文”。我的探索是:是为了“表达”。用三句话来表达这一点。第一句话是,不管是口头表达重于书面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重于口头表达,最重要的是两者背后的“思维表达”,你想什么,决定了你说什么、写什么;你怎么想,决定了你怎么说和怎么写;第二话是,怎么培养表达呢?围绕一个问题或者话题或者概念,你要能流畅地、有层次的、有自己想法的表达3分钟,也要能表达30分钟,3分钟大概就是一篇800字的作文,说成3个小时,那肯定是这一领域的专家,要能够把3分钟的话扩展成30分钟,更重要的是,要能把30分钟的话压缩成3分钟之内完成;第三句话,也是最重要的一句话,不管你说什么、怎么说,写什么、怎么写,最关键的是,要你的听众、你的读者能够愿意听、乐意听、听了还想听。所以,听说读写思,应该要坚持;而且要以“思”为中心,全面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只有坚持了这五个字,才真正把握了语文教学的规律。
四、更应关注学习生活,而非课堂生活
《语文学习》封面上有一句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怎样相等?我用三句话来说:一是语文学习不仅仅只是学生的课堂生活,还有校园生活,还有日常生活。要使我们的课堂生活成为学生校园生活、更要成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个成为一部分不是生硬的,而是有机的融入的,它本身就是校园生活和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三是这个“一部分”应该比校园生活、日常生活要高,是因为课堂生活是在教师的直接引导下,在“校园生活”中呈现出来的,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校园生活”是在语文老师和其他老师的间接引导、综合引导下呈现的,而“日常生活”则几乎是学生作为一个人,完全自主的,完全独立的体现出来的。这也就是古语所讲的“慎独”,也就是什么叫“习惯”,就是把在学校里培养的习惯带到家庭里,带到社会上来。所以说:下课铃响,语文课才真正开始。不要指望一节课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那是妄想;不要指望一节课就会掌握方法,那是空想。必须要用课程的眼光,在课程视野中重新认识和定位我们每天走过的一节一节的“语文课”。
什么叫课程?课程就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全部总和。所以,语文教学必须要超越课堂;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超越语言,以语言入手,但必须要超越语言,用文学教育的方式来实现文化教育。什么叫文化?就是以文化人。最终的目的是要“立人”,使人站立起来。教师必须要以营造课堂生活为中心构建起“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课程体系;以营造学校生活为中心构建起“学校课程课堂化”“实践活动课程化”的课程体系。从而使之成为学生的识见和习惯,从而影响和改变学生日常生活的态度和行为处事的方式。
基于以上四个方面的思考,提出“构建16岁后的高中语文课程”,从而实现学校本体语文课程实施。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构建学生课堂生活
在国家课程标准和省里制定的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开发建设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方案,从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安排等方面保证了每个模块的教学的基本底线。国家课程校本化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家必修课程校本化,一个是国家选修课程校本化。选修课程目前开设《唐诗宋词选读》、《史记选读》、《红楼梦选读》、《唐宋八大家选读》、《现代散文选读》等多门。主要是以班级授课制为组织形式,为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保障。在开展过程中,整合全校语文教师的力量,开发每一个模块和选修模块的《大课堂学本》,在选修教学阶段开发《新语文小报》,全程记录学生学习成果,完成国家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校本化设计,通过“组内公开课制度”和“集体备课校本研修”,积极探索高效、可行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形态;重点是研究学习方式的变化,和随之产生的教学方式的变化。
二、学校课程课堂化: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多年来,我们一直都在坚持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开设《论孟选读》《中外戏剧名著选读》《红楼梦选读》等选修课,在建设江苏省语文学习实验课程基地时,我们从“特长写作研学中心”、“传统经典研学中心”、“戏剧影视研学中心”和“金陵文化研学中心”等四大研学中心来重新建构学校课程,共开设19门选修课。例如传统经典研学中心下设论孟研学室、《红楼梦》研学室和英诗研学室,分别开设论孟研读、《红楼梦》选修、英语名诗鉴赏、中国古典诗歌吟唱等选修课程;戏剧影视研学中心下设戏剧演出研学室和影视欣赏研学室,分别刊社戏剧欣赏与表演、影视欣赏和表演、朗诵与吟诵、演讲与辩论等选修课程;特长写作研学中心下设特长写作研学室、学生创作研学室、新闻写作研学室和诗文楹联研学室,分别开设高级写作、少年文学、楹联欣赏与创作、新闻采访与写作等选修课程。这些课程都直接排进课表,在高
一、高二年级中每学期轮回一次,学生自主选择,我们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编班,实行跑班选修,建立起一整套选修课程的实施方案和评价方案,赋予一定的学分,并对优秀的学习成果进行表彰。这些课程的开设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发展的需求,有利于积极探索学生多样化、有效性的学习方式转变,探索学生多渠道、多样化的成才方式和途径。
三、实践活动课程化:营造学生学校生活
语文学习重在运用。只有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才能更好地学习语文。十多年来,我们坚持高一年级放飞青春诗歌朗诵会,高二年级戏剧节暨中外戏剧名著选修汇演,石山钟杯作文大赛、古诗文阅读大赛等语文活动,在我工作的第二年倡议成立了大唐文学社,创办社刊《石山钟》,定期举行文学社采风活动等等。建设省级语文课程基地后,整合这些资源,结合课堂学习、研究性学习,把社会实践、竞赛活动和文学社团整合为课程,以四个研学中心为框架和组织机构开展活动,使之课程化,发挥其课程功能,使课堂生活、校园生活和日常生活溶为一体。如金陵文化研学中心下设金陵古诗词研学室、金陵历史研学室、金陵地理研学室、金陵科技研学室,联通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和化学等学科,分别开设古诗词与金陵文化、历史文化名人与南京、辛亥革命与南京、旅游与金陵文化、南京水资源、物理与金陵文化等研究性学习课程。我在2001年带领全班学生开展的《名人与南京》研究性学习,从课题分解、到学生申报子课题到盛大的开题仪式,学生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去访谈名人,撰写论文,探访南京名人故居或遗迹,我有时候举着摄像机跟随在学生背后,有时候干脆就放手让学生去做。当我们在期末前举行结题报告会,所引发的影响全校瞩目,很多家长也感到震惊。最后,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被收录到由江苏省教研室编写的全省通用的研究性学习的教材之中。
四、推动必读书计划:构建学生读书生活
我曾经用“有闲不读书,无聊才读书,尽读无聊书”来学生的阅读情况,所以致力于推动学生阅读,构建学生的阅读生活。从2000年开始,我们开始拟定十三中必读书,并且不间断的开设《20本文化城砖》的必读书目微型课程,受到学生一直的欢迎。2012年,对原先必读书目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增加了很多时尚元素,更贴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50本必读书目从范围上来看,既有文史哲,也有科学人文。这些书,既有经典的,也有准经典的,还有很时尚的阅读,这对培养学生广阔的视野将会发生巨大的作用。如王梓坤《科学发现纵横谈》,本书作者以一个科学家的知识经验和学术视野,从自身经历出发,纵谈古今中外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及其过程,着重论述了德、识、才、学等成功者需具备的宝贵品质……这些对于我们的人生规划和发展很有启发意义。
我们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书目选择遵循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现实成长和未来需要,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对课本有益拓展,视野开阔,贴近经典,体现了适合学生的教育这一新的趋势。高一围绕课本,适当拓展,跟课文的贴合度还很大。高二年级适当增加了文史哲方面分量,让学生有一个发展空间,完成“自然而然的人生造型”。并且把图书馆办到班级,方便学生借阅。学校为每个教室配备了书柜,小小书柜成为班级的一道新的靓丽风景。还从课程角度考虑,将其常态化与课程化。原来每周有一节语文阅读课,学生到阅览室进行阅读,现在学生在自己的班级就可以开展阅读课。我们的必读书重在必读,规定每位学生每学期都要阅读至少5本书,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营造学生的阅读生态。
五、经典语文:60秒的语文人生
几乎所有的学生对我的课前抄写在黑板的句子深感兴味,有的学生在毕业多年之后给我的信中还能够深情记诵出当年抄写在黑板上的句子,这些句子曾经给了他暗淡人生一丝亮色,或者是给他迷惘之中一丝启迪。譬如说:“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漠然。”“朝前走,前方是天亮。”等等。后来,我把这个栏目定格为“经典语文:60秒的语文人生”。
这个做法大概萌蘖于我带的第一届学生。学生写作文常常为无米下锅犯愁。每到考试就要去背诵大批的名人名言和一些写作素材。再加上我在批阅学生作文时,发现字写得漂亮的每个班只有那么三四个,能够写得清清楚楚的每一届几乎不到三分之一,绝大多数同学的书写潦草,难以辨认。我也曾经推动过全校“每天练字10分钟”,但往往总是一段时间之后,由于老师不重视等这样那样的原因而作罢。我在第二届以“阅读短长”的方式开始在黑板上书写一段文字。这就是“经典语文:60秒的语文人生”的来历。
这些句子主要是我在阅读时候摘抄的富有警示性质的句子,因为往往一本书读下来只剩下一两句叩动心弦的句子,那么让学生抄写这些句子,也是对学生人生识见的一种启发和启迪;也有是我在批改学生每周两篇作文中发现的学生创作的精彩的句子,或者是他引用的句子;还有我自己的一些人生感悟等等。
抄写这些句子的起初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在抄写我写的字的时候,能够模仿我的写字,从而不知不觉之间实现练字的目的;二是提高对问题的认识、人生的识见,从而在作文中实现精妙的立意;三是为学生写作提供写作素材,这些句子本身就可以作为素材使用。此举一直受到每一届学生的欢迎,以及其他班级学生的欢迎,并且由于分班一些不是我教的学生也跟我教的学生借去抄写。在实践中,我发现此举还至少有四点妙处:一是起到静课之效。当我课前一分钟在黑板上抄写时,学生纷纷走进教室拿出课堂笔记,全班肃静恭敬抄写。二是起到引读之效。抄写一些我阅读书籍上的名句一段时间之后,学生跟我借书的多了,到我办公室跟我讨论读书心得的多了,家长跟我说孩子喜欢逛书店的多了,我的阅读趣味直接影响了孩子的阅读趣味。三是自我逼读。因为每天一句,所以我自己阅读的面也很广,必须要在第二天语文课上抄写一句话,令我自己即使再忙,也要准备好这一句话。可以说,此举坚持十多年,除去我离开讲台的一年多的日子里,空缺的非常非常的少。四是师生情深。高中生由衷佩服语文老师,主要在于他的修养和见识。而我通过此举也增进了学生对我的敬佩,这使我很多的想法很容易的在所教的班级中得以贯彻和落实。即使遇到挫折,学生也会用曾经抄写的句子来安慰我,来体谅我,来帮助我。我在很多文章中写道对学生的感谢,都是很真诚和坦率的。
六、五分钟演讲:演绎精彩的自己
坚持十多年下来的还有,课前五分钟演讲。演讲自成体系:高一上“说说我自己”和“我的阅读史”,高二上“共读一本书”和“史记人物谈”,高二下“诗歌我赏”和“时评杂谭”,高三上“我最得意的一篇作文”和“我最欣赏的”等。这只是一个大致上的序列。但是由于分班等原因,只有少数人全程经历过这个序列。当然,在不同届也有一些调整。
我的五分钟演讲是有具体的要求的。从程序来上看,每节课课前学生演讲5分钟,同座位点评一分钟,异性同学号点评一分钟,教师点评一分钟。共用时在8分钟到10分钟。从演讲准备来看,每一位同学都要针对主题进行深度挖掘,如说说我自己要从不超过3个关键词来谈,“我的阅读史”只能抓住感受最深的一点来谈等等。从演讲的方式来看,必须要做到创新,做到与前面的“不一样”。尤其是在“共读一本书”时,将江苏省文科加试的推荐书目进行分组演讲,要做到不一样就需要事先的讨论,而且还要求其他同学也要在这一段时间内将原著阅读完毕。
演讲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能够在五分钟内清晰、流畅、有层次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做到与前面的“不一样”,学生们付出了很多但毫无怨言,还乐此不疲。因为同学的掌声、同学的点评和老师的表扬,给予了演讲者以莫大的自信。每一位孩子都很珍惜在高中阶段的为数不多的演讲机会,因为我告诉他们:“即使你工作后,就是单位的一把手,你每个月都要在全体员工面前讲一次话,你到60岁,你的演讲也不可能超过500次。除非你做老师。”所以,将演讲作为一门微型的课程,也成为16岁后的高中语文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很小,但很受欢迎,很管用。对孩子以后的人生所产生的作用在此时我们都可以看得见。
“构建16岁后的高中语文课程体系”作为一种尝试,已经产生了积极的效果,遵循始终关注学生的“现实成长,走向未来”的原则。关注学生的现实成长是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也作为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实行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始终将学生的需求、发展放在首位。关注学生的走向未来是基于学生人生发展的未来需要,而不仅只是面向未来。十多年前,将“如果今天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就将生活在过去”刻在信息中心大厅,成为激励学生的名句一直在激励着学生,成为校园生活中的一种态度。当我们立足于学生的16岁,思考他在高中阶段需要为一生奠立什么样的素养,那么,他走向未来的脚步将更加坚定,信心更足,信念更强!
(本文为江苏省语文学习实验课程基地建设理论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姓洪,名超,字劬颉,人称洪劬颉。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水乡泽国的通榆河注入血液中流淌的灵气,六朝古都的石城文化融入哲思里谨严的思辩。人生阅历简单,唯有读书教学。1997年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本科毕业,获文学士学位;2005年获得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并师从何永康先生进行教育硕士后高级研修。南京市教研室语文中心组成员,获得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教育宣传(新闻)先进个人、江苏省作文教学最佳指导教师(全省共20名)、全国百佳语文教师等虚名若干,人民文学出版社全国中学生文学社拉力赛总评委、《江苏教育》特约栏目主持人、江苏《教育研究与评论》语文编辑等。做过《江苏教育》、《新语文学习》、《教育》、《新作文》、《教师月刊》等多家杂志封面人物。
从教十五年,一直为孩子们所喜欢,形成了“智慧教育”的教育主张,彰显着独特的“时尚、有趣、智慧、得法”的教学风格,在教育建模领域形成一整套有利于更好的、个性的学习语文的模型,由于智慧作文的业绩,被授予“中华少年写作园”称号。领衔江苏省语文学习实验课程基地建设,形成“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高质量建设语文课程基地为鼎,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个性化、苏派语文教育研究为足”的“一鼎三足”格局,在课程基地建设和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方面探索新路,在省内外产生了积极而良好的影响,被授予“全国语文课改示范校”。在《中国教育报》《中学语文教学》等报刊杂志发表相关论文和文章500余篇,《高考研究的四项基本原则》《以文学教育的名义》《高考作文:以不变应万变》等十余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复印。代表作《文本研读:以文学教育的名义》系列,《智慧的表达自己的智慧》智慧作文研究系列、研读性导学系列、“苏派教学研究”、“语文教育家研究”在语文教学界中产生一定影响,获“园丁杯”“师陶杯”“四方杯”等省级、国家级一等奖十余次。教育事迹被南京电视台《社会大广角》、江苏卫视、江苏教育台《成长不烦恼》、江苏教育报、南京日报、南京晨报、语文报、《新语文学习·关注》等媒体作专题报道或访谈。在北京、山东、宁夏、陕西、浙江、安徽、江苏等十多个省、市作专题讲座三十余次。
联系地址:
邮编:210008 地址: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电话:***
14.论述商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 篇十四
重庆市万州区五桥小学张胜
多年的德育实践证明:小学德育工作必须把认知性教育、体验性教育、隐性教育有机贯穿到学校德育工作中去,构建适应社会进步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新型德育课程体系,才能增强小学德育实效性。
一、构建认知性德育课程体系——启德
在构建认知性德育课程中,我们从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主题教育、心理辅导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具体来讲,就是在继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常规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意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组织了骨干教师队伍认真编写了以指导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的德育校本教材《成长的足迹》,每册安排18个德育实践活动;编制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段达标要求与序列训练方案》,对加强学生实践教育、养成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构建体验性德育课程体系——立德
体验教育是让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设定的各种各样的场景当中,学会分析,学会选择,形成正确的判断。体验性德育课程我们设置了学习形态、生活形态、实践形态、情境形态等四大板块13个小板块的体验性德育内容,每个板块都有具体规范要求。例如:学习形态的体验德育课程,我们完成了语数学科德育渗透教育目标及实施建议的编制,供教师在教学中参考使用。体验性德育课程实施难度较大,能效相对较低,需要教师事先做许多准备工作;直接体验比间接体验更多情绪性,难于使学生作出理性的思考和整体的理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加工。
三、构建隐性课程体系——冶德
隐性德育课程是广泛存在于课内外、校内外有目的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中,以隐蔽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品德及行为方式。我们通过精心打造校园物质文化、发掘校园精神文化、崇尚社会进步文化,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完美人格素养。隐性课程具有正向和负向功能,在设计中要重视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正向功能,抑制其负向功能,防止、克服其消极影响。
15.论述商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 篇十五
关键词:物流,课程体系,构建
物流业的发展已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这种形势下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职业能力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如何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成为高职院校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为此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
课程体系构建的作用
1.对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
培养目标是对受教育者质量规格的总体要求, 而课程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从某种意义上说, 所有培养目标均要以课程为桥梁才能实现。所以, 课程本身已成为达至教育目的的手段。
2.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课程体系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实训大纲都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体系开发的水平和实施的效果。
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社会导向原则
与产业界的密切合并, 是实现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为此, 在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必须有企业或行业专家的参与;在实施过程中宜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 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
2.能力本位原则
能力本位就是指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它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以能力本位思想构建课程体系, 体现了高职教育的职业针对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3.学生主体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 构建课程体系时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因素”, 如学生的专业兴趣、动机、需要等,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最投入地学习。
4.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如何选择课程内容也是构建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里主要应考虑适应性、系统性、现实性、前瞻性、职业性等。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构建
1.培养目标的确定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 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 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交通运输系自2003年开始筹办物流管理专业时, 为了构筑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多次进行调研, 并与陕西省内的多家物流企业合作, 共同进行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 共同开发了包括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实训大纲等文件, 初步确定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确定的培养目标定为:本专业培养具有较强的物流运作、管理和经济技术分析能力, 能适应交通现代化生产与管理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过程
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自2004年开始招生, 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学院教师到陕西邮政西安雅芳配送中心、中铁快运西安分公司、中国邮政物流陕西分公司等单位进行充分调研, 在此基础上开发课程, 这种课程开发的特点是以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来确定课程目标、制订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学, 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职业岗位针对性。具体实施时, 首先聘请上述几家企业从事该职业的专业人员与学校的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 定期进行职业分析, 尽可能反映近期物流行业急需的“综合职业能力”。然后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活动加以调整, 修订教学计划, 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特色。
3.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特点
“宽带”加专业方向———突出适应性。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学制三年。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顶岗实习、毕业论文五大模块, 充分体现出“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可操作性。增加实践性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传递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学习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 还应在校内建立了实习基地、模拟实验室, 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性实习,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出先进性。结合高职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特点, 就要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增强其直观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 通过课堂演示与讲解使学生尽快掌握实际操作技巧。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实践教学环节是保证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与规格, 培养应用型合格人才的必要保证, 也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基于此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制定了科学的、可操作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的集中实践环节内容及基本要求包括:认识实习、、物流运输组织课程设计、仓储管理课程设计、配送管理课程设计、供应链管理课程设计、物流设施设备课程设计、市场营销综合演练、集装箱运输课程设计、财会基础账务处理课程设计、电子商务综合演练、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了加强职业能力培养, 加大了实践性课程所占的比例, 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的比例目前达到1∶1左右。
结论
课程体系开发在高职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课程开发过程中, 应结合我国以及本地区的具体情况, 有选择、有分析地吸收先进经验。我院历届毕业生就业实践证明, 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 采用行业调查、能力分解、课程整合等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 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论述商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推荐阅读:
习总书记《论述摘编》心得体会之商务篇:风清气正 扬帆远航10-10
本科论文答辩论述范本一08-03
安全评价与安全管理的关系论述11-24
财务管理论述题整理08-08
城市管理学论述题08-26
企业管理论述题解答10-24
论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01-09
成本与管理会计论述题01-16
论述富国强军的关系06-10
论述类作文的写作思路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