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曹操感悟(共7篇)(共7篇)
1.易中天品三国曹操感悟 篇一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王劲松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正如他自己所讲的那样:“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我不是很喜欢读书,所以没读过太多的书。但是有一天妈妈打开电视,播到“百家讲坛”,看了易中天的品三国,原来读了一半的三国突然间想读了,原先枯燥的书籍现在突然很想反复阅读了.原来看的电视剧对诸葛亮无比的崇拜,但是有可能是被电视剧的夸张的艺术所引导了。真实的三国世界是不同于书籍和电视的。从那时开始喜欢上了“三国”,于是去读书馆借了这本书。在了解历史真相的同时,无不为易中天那诙谐幽默,机智风趣的谈吐所深深折服。易中天是厦门大学教授,可谓是一品三国一举成名,一下子拥有了数以万计的“粉丝”乃至是“骨灰级粉丝”,其盛名程度可与“超女”相媲美,无数的荣誉、光环紧紧笼罩在他的头顶,折射出了一个现代文人在文化熏陶下非凡的魅力。在如今人们对众
多演艺明星顶礼膜拜、奉若神明的时候,易中天却以他平凡的外貌独树一帜,缔造了一个文人的明星效应,红透了大江南北,我想,这就是知识的魅力,知识在一个人心中深深滋养后所爆发出的非凡的气度和风范。对历史更加感兴趣了.下面我就谈谈看完后的感受吧!
《易中天的品三国》跟《三国演义》大不相同,它很客观的去看待每一个三国人物,从历史的角度去评价三国时期的每一件事情,很简单的一点,很多人批判易老师,说他感情色彩太重。都是在说曹操如何如何好,讲的有失客观,可我不这么觉得,首先,易老师当时还没有讲完,谁也没有资格说曹操占的篇幅多还是少;其次,曹操是一个被误解的人,他的文学形象很大程度上失实与历史形象,那些只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的理解有失偏颇,易老师应该给他平反;再次,曹操确实是一个值得详细讲一讲的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最早的出场是他小时候装羊癫疯骗他父亲失去了对他叔叔的信任,我猜测他这时候大概8岁左右。刘备第一次出场是在桃园结义的时候,那时候他怎么也是个中年人了。孙权的第一次出场是他在18岁继父兄的霸业成人君的时候。从三大政权的领导人出场时间来看,曹操最早。既然出场的时间长,可以讲的事情也就多,这个合情合理。还有,讲曹操的很多时候穿插着在讲袁绍,袁术等其他北方军阀。而且从三家建国的路线上来看,曹操是探索者,孙刘是仿照着曹操行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多说几句何妨?三国演义对曹操更多是贬义,对诸葛亮是大大的赞赏,一个是穷凶恶疾,残暴,以至于看了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的看法就是坏蛋,而诸葛亮这个名人就成了老百姓心中永远的好人,觉得他就是神仙了。与此相反的是易中天却看好曹操给他很高的评价,当然了他对诸葛亮并没有什么与老百姓相违背的,同样也看好诸葛亮,并给了很高的评价,只是把三国演义上的事情客观的评价一下,比如说像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等等就与诸葛亮没什么关系,只是三国演义把剧情给戏剧性了,更好看一点而已。
这本好书扣人心弦,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了就不想再放手。这里面的故事也很真实。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群雄割据的时代—三国时期中的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刘备、孙权、曹操等英雄人物杰出的伟绩或事业。从诸候割据讲到三国鼎立,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这整个故事。在这本书中有三个主要人物:刘备、孙权、曹操。如果让我选择最喜欢的人物的话,我三个人物都喜欢:刘备,虽然一直寄人篱下,只有一点才华,但他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等气概,而且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团结同志,凝聚力量的品质,让我很佩服。孙权所领导的江东集团是一个历经两代三世建立起来的:创始人孙坚,奠基者不策,真正的领导是孙权。江东集团的前二世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可想而知,孙权也是不小的人物。孙权,他是一个有政治才能,是个老成谋国的人。孙权在十八岁时还年纪轻轻,但在政治上已经是非常成熟,真的值得我们敬仰。曹操他虽老谋深算,但他在政治、军事才能方面极其出色,思维也很敏捷,值得我学习。这正所谓曹操是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人。在三国时期,除了这三位杰出人物外,还有赵云、郭嘉、诸葛亮、张飞、关羽、鲁肃等杰出将领。这真是“乱世出英雄”啊!我们也要好好学习,成为杰出的人物。
其中,诸葛亮给我印象很深,他读书很马虎,他的朋友如石韬等人都“务于精熟”,唯独他自己“观其大略”而已。这其实是会读书。实际上,一个人如果不做学问,像陶渊明那样“好读书,不求甚解”就是对的。所谓“不求甚解”,其实就是不钻牛角尖;而所谓“观其大略”,其实就是善于抓住要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大气的人。一个大气的读书人,总是会一下子就掌握了书中的思想精髓和智慧所在,不会去寻章摘句咬文嚼字,就像一个大气的将领和统帅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一样。除了耕作和读书,诸葛亮还有两个爱好。一是喜欢“抱膝长啸”(据说是一种气功),二是“好为《梁父吟》”(是一种乐曲)。这说明青年时代的诸葛亮,心中充满了一种慷慨悲凉之气。这长啸,这诗歌,应该寄托了他对世事人生的深度关切和悲悯情怀。这其实就是典型的“士人”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当然,光有这志向不行,还得有能力和条件。诸葛亮就既有志向,又有能力和条件。“每自比管仲、乐毅”,就是有志向的证明;他后来治国家,平天下,定乾坤,就是有能力的证明。
以前对三国的理解很肤浅(其实我现在也没把这段历史弄清楚,也无法弄清楚),读完易中天的品三国,让我长了很多知识,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我在这里学到了,为人处事上有了一个新的观念,当然了现在不比那个战乱时期了,现在是和平时期,中国现在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能
丢的,像桃园结义这样脍炙人口的佳话,很直得我们当代的青年学习,不是让我们去结义什么的,是诚心,交朋友,待人要以诚相待,不能前脚交了个朋友后脚就出卖人家甚至害人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任何特点也都是双刃剑。孙权是很重感情,但多情者往往多疑,情天往往也同时是恨海。我们要关注历史,要向古代人学习,学习他们的智慧,学习他们打仗的方法,还有我们要向古代人学习他们的知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这句话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能想到的第一句话,三国的历史值得我们去品读,去研究,去分析。
2.易中天品三国曹操感悟 篇二
但也不全如此。央视《百家讲坛》就是一个很“特立独行”的例外,.靠纯粹的语言艺术,在纷纷扰扰的当世还给心灵一片宁静淡泊的空间。在这里,于丹老师《〈论语>、〈庄子>心得》和易中天先生《品三国》的风格也有很大的差异。前者解读先贤往圣心灵境界如何之高,力劝芸芸众生抛开“尘世”的一切烦恼,其解读方式颇为空灵精巧,对心灵空间的挖掘之深、拓展之广,足以让人叹为观止:后者则以今人的“尘世智慧”品读古人的所思所想,不回避矛盾斗争,直面江湖险恶和人生沉浮,阳谋阴谋、尔虞我诈,古人有,今人亦有,以今通古,以古喻今,古今通感,思想犀利,语言老道,快哉快哉!
源流如果非要将二者放在一起作比较,其实,于丹老师和易中天先生的风格差异是“心性之学”和“经世之术”的差异、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正因为源流路径的不同,便不宜分出孰优孰劣,实实在在的说,也没有那个必要。从思维逻辑上,“心性之学(浪漫主义)”与“经世之术(现实主义)”的分野是一种必然的客观实在,只要有人类思维存在,两者的分野就不会消解;从源流上追溯,两者的分流古往今来,只要有人类历史发展,两者的分流就滔滔不绝、绵延流长。百家争鸣时代,老庄取“心性之学”,从“无为”到“逍遥”;孔孟则取“经世之术”,向着“王道乐土”的彼岸,“知其不可而为之”。汉董仲舒取“经世之术”,究“天人感应”,后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国策,影响数千年。魏晋玄学倡“心性之学”,“呼马为虎”固为千古笑柄。宋明理学中朱熹取“经世之术”,“存天理、灭人欲”;陆九渊、王阳明则取“心性之学”,“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明末清初“三杰”皆取“经世之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西学东渐以来,当此民族危亡的严峻关头,诸种“实学”、“实业”勃然兴起,从洋务运动到孙中山,从马列主义到毛泽东思想,“经世之术”以焕然一新的现代面貌令人耳目一新。
3.《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 篇三
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易中天品三国》这本书,三国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三国大家都很熟悉的吧!不用我介绍了,可我们熟悉的〈〈三国演义〉〉并不真实,而这本书则结合各种有关三国的记载、演义来告诉我们真正的三国。这本书真实地写出了三国时代的种种迷案,告诉我们一个个历史真相。
劝大家如果有时间去看一看这本书,特别是爱看〈三国演义〉的同学,演义不是历史,想知道三国真正的历史,那就看看〈易中天品三国〉吧!
4.由易中天品三国热看 篇四
赖林海
知道易中天,是因为看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被他的品三国所吸引,后来便买来《易中天品三国》,置之床头,闲暇时便拿来细细地品读。关注易中天,是因为他为我们的历史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他的迅速走红让我反思我们的历史教学,为什么人们喜欢易中天的品三国,而不喜欢我们的历史教学?对比易中天品三国,对比我们的历史教学,我认为我们的历史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历史教学缺失了问题意识。易中天先生品三国,一般是先提出问题,由问题来引发人们的好奇,然后易中天先生再来“品”,通过问题来加强与观众间的互动。如第十六集《得寸进尺》中,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赤壁之战后,曹操又进行了三次战争,即破马、韩,征孙权,伐张鲁。三次战争时间都不超过一年。曹操甚至宁肯半途而废,也要返回邺城。那么,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每次都匆匆忙忙地赶了回去,究竟要做什么?是什么事情他一直在牵挂着呢?这是易中天先生常用的方法,每一集的开头都这样引入,即先叙述相关的史事,创设一个矛盾的情景,再从史实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往往缺乏教师跟学生间的互动,或者设置的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更有甚者有些教师把问题设置成了填空题的形式,把本来丰富多彩、给人以智慧的历史搞成了干巴巴的“木乃伊”,在有些学校,历史课成了“鸡肋”,什么人都可以教,兼职的、年老的、体弱多病的,使教历史成了“福利”,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历史教学,使历史教育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问题意识正在悄然流失。
二是历史教学缺失了个性解读,缺少“品”的意识。虽然我们也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往往不能“跳出教材看教材”,仍然存在着照本宣科的现象。比如有的老师在讲解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实现时,往往只局限于课本,从一国两制和发展两岸关系符合人民的利益方面来讲解,这两个问题课本上明确的答案,教师再来讲解,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讲解这个问题时,应该有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可以再从国际社会角度来“品”,国际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象美国、日本等国家,没有一个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的,这些国家的支持为我们维护国家统一扫除了外部障碍;二是从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方面来“品”,谁想分裂国家、破坏统一,谁就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中国人历来以维护国家统一为已任,这种价值观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约束力;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的认同感,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同祖同根;四是应跟现实联系起来“品”,台湾同大陆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台湾经济的振兴对大陆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从房地产价格的攀升、大陆观光团对台湾旅游业的影响等方面来加以说明。老师如果能从以上方面来讲解,在课本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拓展,相信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三是缺失对历史故事的重新解读。易中天先生讲故事,往往是为了说明一个观点,教给人们一种为人处事之道,而我们许多历史教师往往是为故事而故事,讲故事就是为了增加点趣味,博得一点廉价的笑声。如有的教师在讲解司马光与《资冶通鉴》时,往往会补充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借以说明司马光聪明,聪明是不可复制的、是学不了的,仅仅知道司马光聪明是不能让我们的学生聪明起来的。教师在讲解这个故事时可以换一种角度:从理清做事的方法入手来讲解,即救人的方法有两种:让人离开水,或让水离开人,我们一般想到的是让人离开水,即把人从缸中拉出来,而司马光急中生智,运用了让水离开人的办法——砸缸,让水流走,从而达到了救人的目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解决问题时应回到问题的“原点”,然后再想办法解决问题。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品”,让学生逐渐养成一种解决问题的技能,为他们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老师也应该学会运用这种方法去解决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如我们现在提倡培养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我们就可以考虑我们的备课存在哪些不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环节?我们可以设置成这样一个检核表:(1)学生自已能学会的问题有哪些?
(2)学生的兴趣点是什么?(3)讲解和点拨的问题是什么?哪种讲解和点拔方式更好?(4)需补充的史料是什么?(5)强化训练和检测的问题是什么?通过上面五个问题,来解决传统备课中忽视学生的现象。再如,学习孝文帝迁都时,通过课本中提供的迁都洛阳的故事,通过师生的“品”,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互相退让、实现共赢。
四是缺失了必要的史料教学,历史教学要“论从史出”,易中天先生常常让史料说话,通过史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从而使他的品三国很有历史的味道。而我们许多教师往往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结论,而没有告诉学生结论是怎样得出的,缺少说理性,没有起到“授之以渔”的作用,就象《西游记》中的算命先生袁守诚,只告诉渔夫“在泾河湾头东边下网,西岸抛钓”,而没有告诉渔夫为什么这样做“定获满载鱼虾而归”的原因。
总之,易中天先生“品三国”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让我们发现了我们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我们也要学会“品”,品悟历史教学的真谛、方法,使历史教学起到“使人明智”、鉴往知来、明得失的作用。最后让我们来“品”一下温家宝总理有关历史教学的一段话:“讲历史要联系现实,讲中国要联系世界。我们研究政策也是这么做的。历史警示我们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不能失之交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历史课太重要了,它可以使学生懂得中华民族的传统,懂得爱自己的祖国。历史课是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历史传统教育、民族文化教育的基础课,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附作者简介:
姓名:赖林海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长沙学校
联系电话:***
版本:初中版
5.《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篇五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在中国4大名著里,我一向觉得三国写的最好,也对它最感兴趣。其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以及事件和战争都是其他3大名著不可比拟的。易中天因为《百家讲坛》而一炮走红。的确,他讲的三国很好,其中也夹杂着现代幽默。之前我看过《百家讲坛》其他历史部分,有些很生硬,像普通的讲课。而易中天的讲评更像是评书。《易中天品三国》还原了真实的曹操,替周瑜辩诬,正说诸葛亮,重评司马懿。与人们眼中《三国演义》里人物形象有些许差别。有些人是英雄,但文学把他们 了。例如曹操,周瑜。《易中天品三国》采用的是各位历史学家和历史上的资料,还了“奸臣”一个清白,也写出了蜀国大将的许多文学没写出的`错误。比如,书中写到:事实上,历史上的周瑜气量是非常大的,《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就是气量大,品质好;当时的人对他的评价也非常高,刘备说他“器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所以他不可能因为妒忌别人而被气死。《易中天品三国》中幽默元素大概也是易中天成名的元素之一。例如:当时诸葛亮手上已经没有兵了,只好把城门,四个城门全部打开,派了20个老兵在门口扫地,诸葛亮自己搬了一张琴,焚了一炉香,带了两个小孩子,坐在城楼之上唱卡拉OK但保守派的人大概对这种评论很反感。但总之电视前和读者中的保守派是占少数的。
6.易中天品三国曹操感悟 篇六
曹操,那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他儿时虽然有一点纨绔子弟的形象,但在青年时代就已考取了功名。正因为曹操的正直,慷慨,大量,有眼光,才使得贾诩等有才能的谋士前来投靠。“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的曹操可谓是前途一片光明。论才略,“奉天子以令不臣”;论眼光,深谋远虑;论武艺,乱世之奸雄。曹操善于听谏纳贤,“奉天子,修耕植,蓄军资”就是毛?出的点子。
曹操的雄才大略,远胜于志大才疏的袁绍和袁术。曹操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虚名与虚荣对他来说只是过眼烟云,他要的是实力——身边的谋士、勇将。他的重义才使得关羽在危急时刻放他一条生路。而且娶妻娶贤惠,曹操的第一任夫人丁氏就十分有教养,十分贤淑,这才能为有一点野心的曹操开拓社交路线。只有能够体贴下属,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主人才能够得到下属忠心地拥戴。
如果曹操没有才略,就不会广招贤士;如果曹操没有雄心,就不会与刘备抗争;如果曹操没有宽大的胸襟,就不会有人为他出谋划策;如果曹操不会体恤下士,就不会受到众将士的拥戴和忠诚;如果曹操不会听取谏言,就不会用兵如神;如果曹操没有深谋远虑,就不会自己称王了。
现在,就来谈谈曹操的谋士吧!毛?为曹操提供的“纲领性文件”,使曹操赢在起跑线上;荀芏?恫懿伲?徊懿儆;张良”;张绣和贾诩,投靠,叛变再投靠,被曹操完全信任,因感恩而出谋划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作为初中生的我们,应该像曹操一样拥有远大的目标和志向,并为理想坚持奋斗,读后感《作文 人中豪杰,曹操——读《品三国》有感》。我们应该做好我们的本份工作——学习。学新知识,温故旧道理,才能进步,才能有所收获。我们不需求像三国时的人物那么出名,令后人敬仰,只求做到自己的最好,问心无愧就可以了。名利是身外之物,我们要像曹操一样把它们当做是过眼烟云,不足以为其启齿。我们只要脚踏实地,不断地向前走就足够了。
全览《品三国》,推翻了人们对《三国演义》中事件的印象,并使历史人物真实而又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假如说《红楼梦》是文学与历史的结晶,那么《品三国》就是感触与品位的精华;假如说《水浒传》是正义与勇气的代表,那么《品三国》就是谋略与才智的升华;假如说《西游记》是坚持与忠义的化身,那么《品三国》就是文治武功的冶炼。
7.易中天品三国曹操感悟 篇七
怀着对三国的向往之情,为重温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感受大人物的胸襟与智慧,我阅读了由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撰写的《易中天品三国》系列书籍。
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小说演义,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
《易中天品三国》系列书籍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大事,而且非常透彻,曹操、周瑜、关羽、鲁肃、刘备、孙权等人在他的妙笔下栩栩如生。易中天对人物的刻画比较全面,更显真实,《三国演义》里面的伟人就是高大全式的人物,明明一点功劳,作者敢加上十二分的想象,让鬼神都来显灵显圣,以突出人物的睿智与神圣,其实多看几遍,就很容易发现那些描述根本不靠谱。易中天对人物的评述比较真实,是因为在他看来:恶人不一定十分恶,时势、环境都是造就人向恶的因素;善人也不一定十分善良,都是有外在因素影响的。我不禁为易中天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
这本好书扣人心弦,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了就不想再放手。这里面的故事也很真实。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群雄割据的时代—三国时期中的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刘备、孙权、曹操等英雄人物杰出的伟绩或事业。从诸候割据讲到三国鼎立,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这整个故事。在这本书中有三个主要人物:刘备、孙权、曹操。如果让我选择最喜欢的人物的话,我三个人物都喜欢:刘备,虽然一直寄人篱下,只有一点才华,但他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等气概,而且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团结同志,凝聚力量的品质,让我很佩服。孙权所领导的江东集团是一个历经两代三世建立起来的:创始人孙坚,奠基者不策,真正的领导是孙权。江东集团的前二世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可想而知,孙权也是不小的人物。()孙权,他是一个有政治才能,是个老成谋国的人。孙权在十八岁时还年纪轻轻,但在政治上已经是非常成熟,真的值得我们敬仰。曹操他虽老谋深算,但他在政治、军事才能方面极其出色,思维也很敏捷,值得我学习。这正所谓曹操是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人。其中,诸葛亮给我印象很深,他读书“不求甚解”,他的朋友如石韬等人都“务于精熟”,唯独他自己“观其大略”而已。所谓“不求甚解”,其实就是不钻牛角尖;而所谓“观其大略”,其实就是善于抓住要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大气的人。一个大气的读书人,总是会一下子就掌握了书中的思想精髓和智慧所在,不会去寻章摘句咬文嚼字,就像一个大气的将领和统帅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一样。除了耕作和读书,诸葛亮还有两个爱好。一是喜欢“抱膝长啸”(据说是一种气功),二是“好为《梁父吟》”(是一种乐曲)。在三国时期,除了这三位杰出人物外,还有赵云、郭嘉、诸葛亮、张飞、关羽、鲁肃等杰出将领。这真是“乱世出英雄”啊!
以前对三国的理解很肤浅,读完易中天的品三国,让我长了很多知识,为人处事上有了一个新的观念。现在是和平时期,中国现在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不能丢的,像桃园结义这样脍炙人口的佳话,很直得我们当代的青年学习,对朋友同事要以诚相待。我们要关注历史,要向古代人学习,学习他们的智慧,学习他们的知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这句话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能想到的第一句话,三国的历史值得我们去品读,去研究,去分析。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感悟】推荐阅读:
三国曹操名言名句07-04
新版三国曹操经典语录06-23
三国志曹操传全攻略11-04
品三国、品论语、品营销11-16
中天建设管理07-26
中天质量月活动总结20111-16
中天素质拓展训练营11-27
王和卿《醉中天·咏大蝴蝶》鉴赏及译文06-14
三国是哪三国脑筋急转弯10-11
三国旅游日记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