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第三课预习教案(10篇)
1.初二语文第三课预习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学习其写作技巧。
2.了解课文内容,欣赏作者描绘的画面,感受文中体现的运动之美。
3.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比较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异同,理解新闻特写的新闻价值。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对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飞天”和“凌空”是什么意思吗?
预设“飞天”指佛教壁画或石刻中在空中飞舞的神。“凌空”指高高地在空中或高升到空中。
师: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被作者比喻成“飞天”仙女的运动员。同学们看看课文标题,猜猜她是谁?
预设中国跳水女运动员吕伟。
师:吕伟10岁开始练习跳水,14岁进入国家队,16岁拿下亚运会金牌。许多媒体都将“跳水皇后”的称号送给了她。在当时有许多关于吕伟的新闻报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很有特色的一篇——《“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中国一代“跳水皇后”的“飞天”之美。
(板书:“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设计意图】由“飞天”的含义引入课文,补充交代吕伟的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对新闻特写特点的探究做铺垫。
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了解新闻特写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补白部分“什么是新闻特写”,了解新闻特写的相关知识。
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题材。
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但由于其强调新闻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所以更接近于通讯体裁。简要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是新闻特写和消息的共同点所在。二者的差异在于,新闻特写主要描绘新闻事件中的片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本文体裁的特点,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2.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读记、书写、记忆,夯实词语基础。
3.扣住体裁特点提炼信息
设问1: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刻画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提炼信息,扣住新闻特写的特点来回答问题的能力。(学生举手回答)
预设这则新闻特写报道的是跳水姑娘吕伟在印度新德里亚运会上赢得金牌的故事。课文着重抓住吕伟跳水的瞬间(1.7秒)来细致刻画的。
设问2:吕伟跳水动作连贯流畅,全程只有1.7秒,但作者却解说得十分清楚,这里是怎么做到的?
(学生讨论作答)
预设吕伟完成跳水动作只是瞬间的事,想要解说清楚十分困难,所以,作者采用了动作分解的方法,把完整连贯的跳水动作分解为起跳、腾空、入水三个部分,逐一刻画,犹如慢镜头回放,精彩地再现了跳水的全过程,让读者仿佛亲眼看见一般。
三、探究写法,美点寻踪
1.分析写作手法之美
师:本文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效果?
(学生通读课文,小组合作探讨)
预设本文开头起笔不凡,采用了动静结合、对比烘托的写法。先是“静”中的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再用“飘浮的白云”“掠过的飞鸟”“翘首的观众”这些动态的物象加以烘托,动静相宜,充分展现了吕伟的沉着冷静、坚定自信和观众的高度关注,为吕伟的起跳做了一个巧妙的铺垫。
师补充:文中还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对吕伟起跳前的沉静自若及起跳、腾空、入水一系列动作的慢镜头回放采用了正面描写,而对大家的赞叹,观众的掌声、欢呼声,游泳场的气氛的描写则是侧面描写。这样结合起来写,更有力地烘托了吕伟跳水动作的完美,技艺精湛,精彩绝伦。
师:课文除了运用侧面描写、对比烘托的写法外,还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吗?
预设(1)比喻。如“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此句把吕伟跳水的动作比作“旋风”“流星”,形象地说明了吕伟空中转体三周的动作完成得非常迅速、完美、无可挑剔。
(2)拟人。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此句把时间拟人化了,赋予时间以人的情感,说时间“特别慷慨”,把时间写得有情有义,从而写出了吕伟的跳水动作完成得既快又潇洒。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在品味美词佳句的同时,感受动作描写、正侧面描写、修辞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
2.品味语言特点之美
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预设本文作为一篇新闻作品,语言很准确,这也是新闻语言的重要特点。作者不仅准确使用“舒”“蹬”“飞”“托”“插”等动词表现跳水动作,还以“犹如”“似乎”等词语,时时提醒读者注意文中的“慢镜头”只是一种描写。这样就区分了客观事实与主观感受,体现了写新闻“报道事实”的本质属性。
本文在修辞手法的使用方面也很值得学习。例如,以“飞天”这个极富动感的静态形象来比喻吕伟起跳时的身姿,既表现其优美,又体现了“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的动作特点。又如,以“轻盈的、笔直的箭”比喻吕伟入水时的身体姿态,既呼应了前文的“修长美妙”,又表现出她身体打开得很充分,并引出了下文对她精彩入水的描写。
作者在行文中大量使用四字短语,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概括力,体现了新闻“尽量简洁”的语言特点。同时,这些四字短语又使文章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典雅的美感,可谓以美写美,相得益彰。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新闻特写中语言的感染力,使学生对其“美”有更深的认识。
四、拓展延伸,体会价值
以下是1982年吕伟亚运会夺冠的一则消息:
课件出示:
中国运动员吕伟亚运会夺冠
新华社新德里11月24日电 11月24日,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在10米跳台跳水比赛中,技压群芳,一举夺魁。
新德里跳水运动馆,10米跳台跳水比赛进入白热化状态。八名各国选手按照次序登台比赛。4轮比赛过后,中国姑娘吕伟以微弱优势排在第一。第五轮比赛,选手们纷纷上了难度。吕伟在最后一轮选择的动作是“5136”,这是跳水比赛中难度系数的动作。只见她登上高台,静静站立。起跳,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身体打开,笔直地入水,压住了水花。对于这完美的表现,裁判给了9.5分的高分。凭借着这一跳,吕伟获得第__届亚运会女子单人10米跳台冠军。
师:请仔细阅读上面的消息,说说这则消息与本篇新闻特写的异同。
(学生讨论作答)
预设同:这则消息和课文写的都是同一事件——吕伟夺冠,都具有真实、简要、迅速的特点。
异:这则消息侧重写吕伟夺冠的经过,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语言准确精练。而课文侧重描写吕伟最后一跳之美,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语言生动形象。
师补充:由此可见,消息和特写的共同点是简要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不同点是消息往往简要地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而特写主要抓住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段展开。
师:与这篇消息相比,你认为新闻特写有哪些独特的传播价值?
(学生交流讨论,师小结)
预设一般说来,消息是要报道某一新闻事件的整体情况,并突出其中最重要的事实。新闻特写则描写最典型、最有表现力的瞬间或片段,将其拉长、放大、定格,从而形成一个焦点,将整个新闻事件折射出来,这样的写法细致入微且现场感强,为消息(甚至通讯)所不及。同时,由于新闻特写呈现的事实是真切细致的,而越真切细致的事实往往越能打动读者,因此,新闻特写往往能赋予新闻事实以温度,使读者深受感染。
从新闻受众的角度来看,他们对新闻报道的需求有不同的层次,对一些重大的或引人注目的新闻事件,他们往往不满足于了解“发生了什么”,还想进一步了解“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甚至想现场目击“具体情况如何”。在文字新闻中,新闻特写是最能满足这种需求的,它能与消息、通讯互相配合,使新闻报道更有层次,更加丰满、立体。
师小结:这篇新闻特写,善于捕捉瞬间,落笔集中,突出一点,在1.7秒的时间里,作者层次鲜明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相宜,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不仅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人物特写,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值得我们细细品鉴。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正掌握消息和新闻特写各自的文体特点,并认识到新闻特写独特的传播价值。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领悟本文所表现的新闻特写的重要特征,通篇以表现“具体情况如何”为主,重点而具体地描绘一个精彩的跳水动作,呈现出真切、细致的事实,赋予新闻事实以温度,从而打动读者。
五、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通过多媒体展示学校运动会上运动健儿的精彩照片,要求学生运用从本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新闻特写。
[学生自由完成习作(略)]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模拟写作,读写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写出有“新闻味”的作品。
2.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教案 篇二
(出示小儿“卧剥莲蓬”的图片。)
同学们,看看这张小儿“卧剥莲蓬”的图片,小儿的快乐感染着画外人,可见作者对乡下生活――(十分喜爱)。
二、交流平台。
1、谈话导入:在文章中有些句子特别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想法。
2、体会范例:出示“交流平台”中的句子,各自说说体会到了什么情感。
(1)我从《乡下人家》的最后一句“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的`、迷人的风景”,理解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想法。
(2)学习《天窗》这课时,我从“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这句话中,体会到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3、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
4、教师点拨:我们对文中重点句子的感悟,通过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的、迷人的风景”“独特、迷人”指的是非常的与众不同,只有乡下才会遇上的非常吸引人的风景。是乡下那种淳朴风格,优美而不华丽夸张的那种氛围。这样的风景又怎能不让作者喜欢和赞美呢!
“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两次,分别是在下雨时和在夜晚,孩子们被迫回到屋子后,因为小小的天窗寄托着孩子们的梦想,让孩子们枯燥闭塞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表达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奥秘的向往与追求。
三、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选两三个词语,说说你体会到的乡下和城市生活的不同。
繁华璀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大街小巷
肥沃麦浪炊烟袅袅依山傍水鸡犬相闻
名师指导:第一排的词语都是描写城市生活的,第二排的词语都是描写乡下生活的。
繁华:(城镇、街市)繁荣热闹。如:王府井是北京繁华的商业街。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如:这座古塔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高楼林立:高高的房子,像树林一样密集地树立着。如:站在国贸大厦上,举目四望,街道纵横,高楼林立。
车水马龙: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一般。形容热闹繁华的景象。造句:上海市街,整日车水马龙的,交通繁忙。
大街小巷:城镇里的街道里弄,概指都市里的各处地方。造句:国庆节到了,大街小巷彩旗飞扬,一派喜庆气氛。
肥沃:(土地)含有较多的适合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造句:山谷缓缓地斜向一处肥沃的平原。
麦浪:指田地里大片麦子被风吹得起伏像波浪的样子。造句:那一朵朵盛开的牡丹花似麦浪;似朝霞;似海洋。
炊烟袅袅:是指古时人们做饭时徐徐轻烟回旋上升,随风而逝的景象,也指摇曳貌,飘动貌,也形容香气散发。造句:傍晚,小山村家家户户炊烟袅袅。
依山傍水:指地理位置靠近山岭和水流。造句:我的家乡依山傍水,四季如春,是一个宁静不被打扰的地方。
鸡犬相闻:指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听到,指人烟稠密。造句:他厌倦了喧嚣的都市,宁愿在鸡犬相闻的小山村,颐养天年。
2、读一读,选一幅图画照样子写一写。
(1)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2)飞翔的海鸥,金色的沙滩,带着泡沫的浪花,构成了迷人的海岸线。
教师点拨:这两句话中,前一句选自《乡下人家》,为我们描绘的是傍晚的红霞、微风、归巢的鸟儿和乡下人家绘成的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充分展示了乡下人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好画面。第二句话描绘的是海边的景色:海鸥、沙滩、浪花、海岸线,无疑让人们沉浸在一幅静谧又宽阔的环境中,心情也会平静下来。
四、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卜算子・咏梅》
2、师范读。
3、学生模仿读。
4、同桌比赛读。
5、尝试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3.初二语文第三课预习教案 篇三
1、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情感
2、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会抓住景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3、学习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将学到的景物描写方法应用到实践中
教学难点:
欣赏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能力。
教学方法
1、自读法:将教师点拨与学生自读相结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诵读法:配乐朗诵,将教师范读与学生诵读结合起来,注意朗诵的语气、节奏,用诵读加深理解。
3、探究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己展开联想与想象,并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了解它的歌词,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合谐的旋律,它不需要那些五线谱上的音符,这就是雨,它似歌、如诗、像画,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凉,冬雨冷静,各式各样的雨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心灵。被誉为中国抒情诗的当代诗人刘湛秋的美文《雨的四季》就是这样一首四季雨歌。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他笔下如诗如画的文章,领略文章语言的美、意境的美。
二、基础知识:
1、作者:刘湛【zhàn】秋,当代诗人。1935年10月生。安徽省芜湖市人。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
2、字词积累
三、整体感知、鉴赏分析:
1、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的内容【自读课文】畅谈感受,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生1:我读这篇文章完全被她的美丽感染了,这是雨吗?更像是个翩翩走来的美少女,轻柔、热烈、奔放、含蓄,我爱雨,像作者一样,爱的深沉!
生2:作者以雨为原料,以情为酵母,在心的酒窖中酿出了一坛美酒,刚一开封,那芳香就扑面而来,醉倒了我们的苍白而干枯的生命,沉淀出生命醇香而诱人的的味道,这种美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悟
……
师:在这个匆忙的世界里,还有谁能摒弃尘世的杂念?我们无须等待四季的轮回,即使窗外寒风凛冽,我们可以搭车到心海去看雨,去那里不需要车票,但需要你带着真诚、乐观的背囊和一双清纯的眼镜,心海的雨很美丽:那里有春雨的飘飘,那里有夏雨的潇潇,那里有秋雨的潺潺,那里有冬雨的纷纷,那是雨的极致,当然也是人生的极致。
2、【音乐起】教师范读第1、2段,请同学们朗读其余段落。思考并找出体现四季雨不同性格的词语。
3、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不必强求一致):
明确:春雨:温柔、细润、甜美
夏雨:热烈、粗犷、奔放
秋雨:沉静、端庄、成熟
冬雨:自然、平静、纯洁
4、这四副美图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请谈谈你的看法。【提示:可以从感情意境、语言表达、修辞运用等方面畅所欲言】
例如:春雨图中把花苞滴下来的水珠子与少女的眼泪作比,说它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使本来平淡无奇的自然现象拥有了人的神态和情感。一滴水珠尚且如此娇媚,那么那朵花呢?那个春雨浸润下的春天呢?一定是更加美艳动人吧!
……
(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交流,让大家真正走进美景中,从而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同时也要教给学生鉴赏方法、提高大家的鉴赏能力。)
明确:
【一】“树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特别明亮的”生动形象地写出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时的那种鲜活的生机,用于别致新颖。
【二】冬雨图中作者把雪景比作“一副干净利落的木刻”,画中是“收割过的田野”,“没有叶的枝干,淋着雨的草垛”,似乎没有鲜艳的色彩,也没有勃勃的生气,但是它正孕育着所有的色彩和所有的生气,因此,作者感叹雪是“雨的精灵”。他带给人们的是内敛、含蓄和包容,表现了雪的自然和平静。
【三】他将秋雨比作“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秋雨的妩媚、端庄的独特魅力描写得十分充分,刻画了秋雨的沉静、稳重。
……
5、请同学们齐读第一和最后两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手法?
生:首尾呼应。结尾的“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再次强调了雨“美”和自己对雨的喜爱,表达对雨的渴望和爱恋之情。
师:全文的感情基调,也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是什么?
生:“我喜欢雨”干净利落的开篇点题,开门见山。
6、刘湛秋先生用他自然美妙的笔调,饱含深情的笔墨,深刻独到的观察,为我们描述了四季雨的不同画面。再来想象,作为一个能这样细腻地体会身边雨的性格的人,作者该有怎样的一种胸怀?你觉得象你所知的哪一位作家?
(注:此处答案灵活多变,强调发散性思维,学生可回答如李乐薇、席慕容等人,只要讲出共同点,言之成理即可。)
四、美读文章,品味情感:
作者用文字给我们提供了一场可触可感、亲切可爱的心灵雨。我们像作者一样,对雨也爱的深沉、爱的真挚!把自己的感情通过美读课文表达出来。
朗读指导:
雄壮、强健、慷慨、有力——强而浑厚
哀怨、缠绵、委婉、纤细——弱而缓
广大、空旷、迂缓——长而舒缓
急促、激动、狭窄——短而急促
优美、欢乐、活泼、轻松、清秀——清亮、圆润、饱满
【音乐起】
1、自由诵读,感悟品味;
2、踊跃美读,升华感情。
五、写作实践: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种种景物特征描写得淋漓尽致,下面让我们学习文章中的写作手法也来写一种你熟悉的景物,一段也好,一句也罢,只要能语言优美、描写形象就是我们的收获!
(学生写,读3-5个,略评)
六、小结:
多美的文字啊!在作者笔下没有生命的树生机盎然,没有情感的花意态娇羞,没有声音的成长沙沙作响,没有味道的空气四溢芳香。这种美源自自然,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秀美的文字向我们讲述着雨的四季。它们被作者饱含温情乃至热情的情感化、人格化了,一支神来之笔点染了四季,一支升花之笔写活了万物。只要我们用心去感悟生活,同样也会发现“美”就在我们身边!
七、作业:
1、课文脉络十分清晰,请仿照课文的结构,以“ ______的四季”为题(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写一份作文提纲。
2、搜集描写雨的古诗词、词语【是成语】写在笔记本上,并能理解意思,恰当运用。
4.初二语文第三课预习教案 篇四
挖荠菜
张洁
【教学目标】
1. 体会“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2. 学习课文中对比、夹叙夹议和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教学设想】
1.目标1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以此为贯穿教学的线索,旁及其他。2.以教师指导下的阅读、提问、讨论为主要方法。
3.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作者介绍、初读课文、正音释词、分段、研读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研读第二部分、总结写作特点、课内作业指导。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吃过野菜吗?你们懂得饥饿的感觉吗?听过你们的爷爷奶奶讲过旧社会的苦难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挖荠菜》就是与这些有关的文章。荠菜,一种野菜。〗
二、作者简介。(可写成投影片展示)张洁,当代女作家,1937年生于北京,从小被父亲遗弃,靠母亲扶养长大。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改革开放之初,她发表的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被认为是思想解放在文学界的反映。她的《森林里来的孩子》《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分别获得1978年、1979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她的作品在国外也有一定的影响,被译为十多种语言,三十多个译本。获1989马拉帕蒂国际文学奖,1992年被美国文学艺术学院选举为该院院士。是一位当代很有影响的女作家。
三、范读课文。
四、给自读提示中要求注音的字注音。
五、分段并归纳段意。(教师指导学生按时间分为两段)第一部分:(1──10自然段)回忆解放前的苦难,写“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第二部分:(11──14自然段)写解放后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感受和“我”的感慨和希...............................望。..
六、研读第一部分。(让学生先默读,然后提问讨论。)
1.问:这部分主要写了那几件事? 1写“我”小时候的饥饿状况。〖○.....2写因掰财主的玉米棒子,被追逼落水,险些丧命的悲惨遭遇。
○..........3写“我”挖荠菜时的感受。
○〗 ........2.问:作者在第一段一开始就说:“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为什么用省略号呢?这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
〖这句话后面按理说应该写是什么感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情,可它都暂且避而不谈,故用省略号。这段点明对荠菜有特殊感情,总领全文。〗
3.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小时候的饥饿的? 〖写了馋相,受羞辱和饥饿的感觉。〗
4.让两个学生分别朗读写“馋相”与“被羞辱”的内容后,问:为什么这么馋? 〖因为饥饿〗 5.让一个学生读描写饥饿的感受的地方,然后问:这么饥饿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旧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平等。〗
6.第4-8段可以分为两层来读,请划分出来并说出主要内容。〖4-6段主要写被追逼险些丧命;7-8段主要写不敢回家的感受。〗
7..请一个学生读4-6段后,问:前面说“我还一次也没有被人家抓到过”,是什么原因?后来为什么财主的大管家又要把“我”追逼落水呢?这种写法有什么特点 ?
〖“人们多半并不想认真地惩罚一个饥饿的孩子”所以没被人家抓到过。可是财主的大管家就不像一般人那么善良,这反映了财主的凶恶。这里用了对比的写法。〗
8.请一个学生读第7段后,问:“我”为什么不敢回家?怎样理解“我是怕看见她那双„„眼睛”?
1怕妈妈知道,2因为〖○“怕看见她那双被贫困的生活折磨得失去了光彩的、哀愁的眼睛。”○“我”与妈妈相依为命,“我”非常理解妈妈的痛苦,不愿再给妈妈增添更多的痛苦。〗
9.请学生读第8段后,问:这里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起什么作用? 〖一幅和谐美丽的“晚归图”。“我”面对着夕阳西下,百鸟归巢,牛羊入圈的情景,自己却有家不敢归。这幅和谐美丽的“晚归图”,反衬出“我”当时的那种孤独、寂寞、焦急、悲伤、恐惧的复杂心情。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10.怎样理解“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平生头一次潜入了我那童稚的心”?(可设身处地想想,当时的“我”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我”从懂事起就觉得饥饿最可怕,然而,这次经受被追打,跳河逃生,失落鞋子,有家不能归的遭遇以后,感受到生活的恐惧、痛苦、孤独、绝望,这种旧社会对儿童的精神上的摧残真是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
11.第9段起什么作用?
〖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点明上面的内容是“我“对荠菜有特殊感情的根本原因,又引出下文对挖荠菜时的感受具体的描写。〗
12.让学生读第10段,然后回答:这段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1荠菜下玉米糊糊是无上的美味。〖○2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3“我”心里的热切愿望。○〗
13.为什么说“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通过朗读理解描写挖荠菜时的那些词语表达的情感。突出:“提、迈、奔、不必担心„„甚至可以”等词语表达的感情。)
〖那是一种轻松、舒展、喜悦的心情,那是解除肉体饥饿的同时,获得精神自由的一种欢乐.......................................和享受。田野、小鸟、花儿和蓝天、白云都和荠菜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我”用“荠菜”概括了..........................................童年中美好的一切,代表了生的欢乐、自由和幸福。对荠菜的感受就是对欢乐、自由、幸福的感..........................................受。〗 .14.作者的愿望说明什么?写这个愿望有什么作用?
〖说明穷人一无所有,只有荠菜。既表达了对荠菜喜爱的原因,又揭露了穷人饥饿的原因。这个句子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上面童年生活的情感的升华,又开启下文,引出这个愿望实现后,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态度的叙述和议论。〗 七.总结:
〖第一部分,写对荠菜的特殊感情,却从小时候的遭遇写起,这写遭遇正是我对荠菜产生特殊感情的根本原因。由于饥饿,才会感到荠菜是美味;由于有了被追赶的遭遇,才有挖荠菜时的轻松愉快、自由自在的幸福感;由于贫穷,一无所有,才产生“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荠菜一样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愿望。小时候的不幸,与挖荠菜时的幸福感受,前后对照,互相呼应,既写出了对荠菜的特殊感情,又反映了旧社会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同时,第一部 分还与第二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
八、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注音三遍。2.解释下列词语。
掰: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
广阔无垠:广大宽阔,没有边际。垠,边际。
凶神恶煞:比喻非常凶恶的敌人。本课指凶恶的神。
绽开:开放。无上:最高。本课是“最好”的意思。
迁就:将就别人。
五味瓶:装着酸、甜、苦、辣、咸的瓶子。“翻倒五味瓶”,指什么滋味都有,即心里不是滋味。
恭顺:恭敬顺从。
隔膜:情义不相通,彼此不了解。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赏光:旧时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邀请。本课是“给人以体面”的意思。
附板书设计
挖荠菜
张洁
第一部分:(1──10自然段)回忆解放前的苦难,写“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1.写小时候饥饿的状况。
旧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平等
2.写一次被地主的管家追逼,险些丧命的悲惨遭遇。
恐惧、痛苦、孤独、绝望 3.写“我”挖荠菜时的感受。
无上的美味
是一种享受。
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 第二部分:(11──14自然段)写解放后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感受和“我”的感慨和希望。
第二课时
一、回顾第一部分的内容。
二、研读第二部分。
1.让学生朗读第11段,然后回答:这一段着重写什么?用了什么写法?
〖着重写解放后对长在野地里的荠菜的怀念。用了衬托和比喻方法。以菜场里的荠菜衬托野地里的荠菜;用“共过患难的老朋友”来比喻荠菜,表达了真切的感情。〗
2.学生默读第12、13段,然后提问讨论。
1“我”为什么总要带上孩子们到野地里去挖荠菜? ○〖作为一个母亲,总是想把自己的感受、信念和理想与孩子们分享,希望孩子们能理解“我”的特殊的感情,能从长辈的人生际遇中感悟到写什么。〗
2孩子们对荠菜是什么态度? ○〖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游戏,后来 “变成了对我的一种迁就”,“漫不经心地用筷子挑上几根........荠”,对荠菜并没有什么感情。〗
3“我”为什么会产生遗憾的心情? ○〖因为孩子们并不能明了母亲的苦衷和心情。,所以产生遗憾。〗 4为什么孩子们和“我”对荠菜的态度不一样呢? ○〖孩子们没有经历过“我”小时候的那种苦难,对荠菜没有“我”的那种体验,自然就和“我”对荠菜的感情和态度都不一样。〗
5“我的心里就像翻倒了五味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种感觉? ○ 〖“我的心里就像翻倒了五味瓶”,是说“我”心里感到不是滋味,难受。因为“我知道,这种赏光似的迁就,并不只是表现在对挖荠菜这一桩事情上,它还表现在对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些见解和行为上。在他们看来,我们的有些见解和行为„„不顶用了”,“我们”之间有了隔膜。〗 .........6作者对这种现象是什么态度呢? ○1“我并不认为我们的见解和行为就完全正确。2“我”〖○”○“愿意跟他们谈谈我们在探索人
3“希望我们之间不要成为隔膜生方面曾经走过的弯路,以便他们少付出一些不必要的代价。”○ 3 很深的两代人,而是心心相通的朋友。”〗(让学生齐读“自然„„朋友”)
3.让学生读最后一段,回答:这段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
〖写作者的希望。作者用亲切的语言,希望孩子们能理解长辈过去受过的苦难,理解他们对荠菜的感情。“珍爱荠菜,珍爱生活。”这里的“荠菜”显然是一种得来不易的自由、幸福、欢乐生活的象征。“珍爱荠菜”就是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热爱新社会,热爱新生活。只有珍爱生活,才能懂得什么是幸福,才能得到幸福。这段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总结了全文。〗
4.让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三、总结全文。(要求学生举出例子)1.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1“我”与孩子们对荠菜的不同感情和态度的对比。〖○2“我”对解放前野地里的荠菜和解放后菜场里的荠菜的不同感受的对比。○3解放前后做荠菜的不同方法的对比。○4新旧社会的对比。○通过对比,表现了新社会的美好,希望下一代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理解文中夹叙夹议的写法。
〖本文先是形象具体的叙述,在叙事的基础上展开议论。起到了明确中心的作用。作者叙事生动感人,议论深刻入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仿佛和读者促膝谈心,娓娓动听,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可让学生举例说明)〗
3.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作者善于把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鲜明而独特、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如2-8段,10段。〗
四、作业布置。
课内完成“一课一练”,课外完成《文段阅读》。
附板书设计
挖荠菜
张洁
第一部分:(1──10自然段)回忆解放前的苦难,写“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第二部分:(11──14自然段)写解放后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感受和“我”的感慨和希望。
“珍爱荠菜,珍爱生活。”
对比
夹叙夹议
5.初二语文课文台阶课前预习教案 篇五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探究主旨。
明确: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六、重温经典,感受父亲艰辛。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
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等我长大后
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
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
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为防老
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儿只有清歌一曲和泪唱
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七、与心灵对话——表真情
以“父亲,我想对您说......”向父亲直抒胸臆。
八、总结…
九、作业布置
1,课外寻找关于“父亲”的文章、诗歌进行自主阅读。
推荐书目:苏童《父爱》、梁实秋《代沟》 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
2,练笔:(二选一)
a.将父亲,我想对您说:……整理成一片情真意切的随笔。
b. 以我与父亲为题,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台 阶 李森祥
表真情
悟主旨
评人物
6.教案 第三课 篇六
《ie üe er》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复韵母er,整体认读音节ye,能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会读它们的四声。
2.过程与方法:学会拼读带有复韵母er的拼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看图说话,根据音节拼读词语和句子。
教学重点:
学会复韵母er,整体认读音节ye。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区别er和ye。
教学准备:
拼音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学习新课
(一)教学ye
出示ye,引导读ie。但已经变成整体认读家族的成员了,跟他打个招呼吧。指名读,齐读,分组读。带调读,并选择其一联系生活说话
(二)教学特殊韵母er
猜谜引出er的教学
1.猜一猜。
左一片,右一片,隔着山头看不见。指名说(耳朵)
2.出示er,耳朵的“耳”读第一声就是他的名字。教师范读er,出示特殊韵母er,讲解它是由e和r合在一起,但不是复韵母,它发音时舌头要往上卷。
指导学生跟读,练读,指名读,正音,开火车读。
3.教师重点说明er很特别,他不像其他韵母喜欢跟声母交朋友,他喜欢独来独往,人们都叫他特殊韵母。瞧,他带着帽子走来了。带调读er的四声。并选其一联系生活说话。
4.变化指导读er,练习er的四声。ér(儿童)ěr(耳朵)èr(第二)
5.小结:er发音时舌头往上卷,是个卷舌音。它只能单独做音节,不和声母相拼,用法很特别,所以叫它“特殊韵母”。
三、巩固练习
1.出示:ie ue er ye yue 开火车读,齐读。
2.比一比,读一读。
ie---ei ei--er iu---ui ie---üe
3.做个小游戏,比一比谁聪明。打乱次序认读带调ie üe ye yue
4.读一读,用音节口头组词。
yē椰子 yé爷爷 yě田野 yè树叶
ér儿童 ěr耳朵 èr一二三四
5.游戏:“看谁听得清,找得快”。拿出自制的复韵母卡片,老师找一位同学读韵母,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四、总结
这几节课我们ie ue er ye yue,同学们要多读多练。学会正确书写和发音。
五、作业
课后练习读写复韵母er
板书设计:
7.第三课 土地改革教案 篇七
第三课土地改革(教案)
【知识与能力】了解土改的必要性、土改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情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改的历史意义。注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课本图片、网站资料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改的信息,并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加深学生对解放后土改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的背景及土改开展的情况和意义 【难点】关于土地改革的原因及必要性的分析;
关于土地改革与新生政权的巩固和新中国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关系。【课型】新授课 【教法】讨论法,讲解法,探究法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随着开国大典的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你认为此后新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巩固政权)
2、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战胜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有上节课学到的什么事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个事件起到了什么作用?(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也为国内建设创设了良好的和平环境。)
3、承上启下:几乎在抗美援朝进行的同时,党和政府领导了土地改革运动。【新课】 【设疑自探】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1、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2、土地改革的开展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1950年-——1952年底。(2)土地改革的指导文件: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土地改革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呢?
(4)此次土地改革的效果如何?取得了什么成果?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疑合探】
1、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本第13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结合文献内容,说明此次改革主要是改什么?改的目的是什么?
补充: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有何异同?(提示:从土地占有者、地主阶级与农民的关系、产品分配等方面考虑)
2、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这次土地改革有什么特点?
3、【拓展运用】(1)选择题(2)材料解析
8.第三课多彩的消费教案 篇八
多彩的消费——消费及其类型教案
一、课程简介
1、课题: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的第一课时——《消费及其类型》
2、教材: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第一册
3、课型:常规课
4、授课时间:45分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消费的不同类型,消费结构的含义以及恩格尔系数的含义。(2)、理解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最主要的是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理解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以及租赁消费时商品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变化。
(3)、理解贷款消费的作用以及如何对待贷款消费。(4)掌握恩格尔系数变化对家庭消费及消费结构的影响。(5)、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深入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近几年发生的一些物价飞涨的突出典型,引出物价对人们消费的影响。以及通过给小A同学支招,导出消费的类型。
(2)、图表比较法:采用图表方式对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进行直观的比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本节教学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审视我们日常的消费,吸收理性消费的理念,并为下节课的《消费心理面面观》做下铺垫。
(2)、通过本框学习,正确看待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恩格尔系数的变化的含义 难点:贷款消费
四、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与教师课堂讲解相结合
五、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货币,商品的价格等知识,那么同学们,当你有了钱,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的时候,你会干什么?也就是当你有了钱,你会干吗?买东西,也就是消费。对,那么这节课,我就跟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关于消费的有关知识。马上就元旦了,家家户户又得买新的日历了,下面就让大家看一个关于“日历变迁”的视频,同时思考是什么导致了日历的变化?(插入视频)
提问:是什么导致了日历的变化?
过渡:根据“人们越来越有钱了”的答案,导出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进而带领学生学习这节课的一个重点问题,也就是影响消费的几个主要因素。
一、影响消费的因素
总括: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影响,主要包括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过渡:插入汽车、豪宅、白金项链的图片,导出有钱才能购买,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1、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收入增长较快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收入与消费是成正比的]。
因此要【保持经济增长,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过渡:手里有钱才可以消费,可是倘若你现在面临下岗,你还会像以前那样消费吗?
(2)根据回答得出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还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过渡:除了当前收入和预期收入之外,在收入里还有什么因素在制约着消费水平?
提问: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你是肯德基的那个老爷爷,你会选择在昆明开店呢,还是在呈贡县城开店呢?为什么呢?
选择在昆明市开店,是因为在那里有很多人能吃的起,也就是说
人们的收入差距比较小,而在呈贡县城的话只有寥寥几人能吃的起,因为县城里的人们收入差距比较大。
(3)由此可以得出,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收入差距的大小密切相关。
过渡:好的,了解了收入影响消费的三个原因,我们再来研究一下物价是如何影响消费的呢?首先,我们分组讨论一下下面这个问题(插入最近五年的物价变化趋势)
提问:面对这种情况各位如何调整消费活动?
嗯,大家的方法都很好,那么如果收入不变,社会总体物价都上涨,你会怎么做?对生活有什么影响?
2、根据之前讨论出的调整方法,得出物价对消费的影响。(物价变动影响购买力)
过渡:那么,买东西的时候,大家除了会考虑自己有多少钱和东西的价格高低之外,还会考虑什么呢?比如,让大家去买电脑,你们会买品牌机呢,还是买组装机呢?
3、根据回答得出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维修与保养情况都能影响人们的消费活动。
二、消费的类型
过渡一:学习了影响消费的因素之后,我们先放松一下,给找不到房子住的小A同学支支招。(插入第一张情景)根据学生回答,导出了租赁消费和钱货两清的消费,并肯定租赁消费是明智的。
过渡二:(插入一年后的场景)给予学生提示,导出贷款消费。
过渡三:既然将小A同学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就来学习第二个大问题,消费的类型。
1、按交易方式不同,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进一步结合小A问题的解决解释三种消费类型的含义,并插入图片让同学们加深记忆,了解每个类型的特点,并将三者就适用范围、所有权和使用权情况以表格形式进行比较)。
过渡:以提问方式(贷款消费有什么作用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大力提倡贷款消费呢?)导出本课的难点,贷款的作用以及我们该如何对待贷款消费。
2、按消费对象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举例:超市商品的消费和请保姆的消费,解释两种消费类型的含义,并插入图片让同学们加深记忆,了解每个类型的特点)
3、按消费目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举例:吃饭穿衣的消费、上学读书的消费和假期旅游的消费,解释三种消费类型的含义,并插入图片让同学们加深记忆,了解每个类型的特点)
三、消费结构
过渡:结合漫画分析三种消费类型的相互关系及不同层次(生存资料消费是最基本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是建立在生存资料消费的基础上的,是在生存资料消费满足之后,寻求身心的愉悦和全面发展的消费),而这个层次反映的就是消费结构的变化,进而导出消费结构。
1、含义: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过渡:在消费结构所反映的各类消费支出中,最为突出的是食物的消费所占的比重,也就是恩格尔系数。
2、恩格尔系数:
(1)根据城乡家庭恩格尔系数表格得出恩格尔系数的含义及公式。(2)进而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分贫国富国的标准,分析出恩格尔系数与家庭生活水平的关系(两者此消彼长)。
(3)承接上面恩格尔系数与家庭生活水平此消彼长的关系,继而得出恩格尔系数变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恩格尔系数减少,表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这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
七、课堂小结
在古风伴奏的《爱情买卖》音乐中带领学生梳理这一节的内容。
然后让学生猜伴奏曲目,借《爱情买卖》这首曲子让学生反思金钱真的是什么都能买到的吗,该树立怎样的消费观,从而为下节课做下铺垫。
七、巩固练习
1.下列选项中,影响消费的因素有()
①家庭可支配收入 ②商品的价格 ③商品的质量与性能 ④商品的售后服务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消费可以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这种划
分的依据是()
A.消费品耐用程度不同 B.消费品类型不同 C.交易方式不同 D.消费的目的不同
3、中国人民银行发出《关于严禁发放无指定用途个人消费贷款的通知》,明令禁止商业银行发放无指定用途的个人消费贷款。中国人民银行的这一措施,有利于()
①加强对消费的引导 ②降低信贷风险 ③提高消费质量 ④扩大信贷消费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C、B
八、作业布置
预习下一框《消费心理面面观》,并根据其内容,结合本课所学内容,模拟一份家庭消费计划,并结合个人行为,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9.初二语文第三课预习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了解一些杂粮的名称,以及它们对身体的好处。
2、通过学习,教育学生养成不挑食、多吃杂粮、常吃杂粮的好习惯。
3、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杂粮食物的制作方法,学会合理地搭配饮食。
教学重点:通过查找网上资料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了解一些常见 杂粮的名称和它们对身体的好处,从而教育学生养成不挑食、多吃杂粮、常吃杂粮的好习惯。教学难点:信息的提取和运用
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了解一些自己所知道的五谷杂粮对身体的益处。
2、预先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杂粮种子。
3、把学生分成若干组。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平时一日有三餐,你们都吃些什么呢? 除了三餐,你们还吃些什么呢? 你们喜欢吃哪些食物?学生交流: 生 1:想到了主食。
生 2:想到了各种精美食品。生 3:想到了零食。生 4:想到了水果。
师:说的非常好,大家知道,食物关系到我们的健康,我们因此一直在崇尚健康食品、绿色 食品。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类健康食品、绿色食品——“五谷杂粮”。
二、交流讨论:
1、认识一些杂粮的名称:(1)师:五谷杂粮是个大家庭,你知道哪些五谷杂粮呢? 学生交流:小米、玉米、红豆、黄豆、绿豆、红薯?(2)师拿出事先准备的杂粮种子,让学生认一认,了解它们的名称,同时了解一些常见杂 粮的范畴。杂粮种子:小米、玉米、糙米、荞麦、燕麦、黑豆、蚕豆、红豆、黄豆、绿豆、红薯
2、了解杂粮对身体的好处:
(1)运用你的生活经验,说说杂粮对身体的好处。先小组讨论交流,再派代表发言。阅读书本材料,准确了解杂粮的好处。老师总结归纳: 改善疾病 改善皮肤 促进消化 缓解疲劳 增强记忆等
(2)挑你熟悉的一种杂粮具体说说它对身体的好处。小组讨论,再派代表发言。阅读书本材料,详细了解玉米、黑米、小米、黄豆、绿豆、红小豆、黑豆的好处。
3、教育学生“常吃杂粮身体好” 师:我们了解了杂粮对身体的好处,那么我们在饮食中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交流发言
教师总结:不挑食、多吃杂粮、常吃杂粮 学学做做:
1、师:哪些食物是杂粮加工成的? 学生交流。
2、师:今天我们来学做窝窝头。看做窝窝头的录像。学生说说步骤。
教师总结(具体见书本)。
四、总结全课:说说你上了这堂课以后学到了什么?
板书: 常吃杂粮身体好 杂粮:小米、玉米、糙米、荞麦、燕麦、黑豆、蚕豆、红豆、黄豆、绿豆、红薯
10.初二上册语文诗四首预习教案 篇十
1.用课文原文填写。
①《归田园居》中描写诗人归田劳动情景的诗句是:
。
②《游山西村》中描写农家友情的诗句是:
。
③《游山西村》中写出了诗人欣喜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向往的诗句是: 。
2.《归园田居》是东晋时的文学家 所写,一共 首,《归园田居(其三)》中,“但使愿无违”里“愿”的涵义是:
。
3.《游山西村》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所写,他的字是 ,自号 。《游山西村》中,最富有哲理性的诗句是:“ , 。”
四.联想激发,引导无限拓展。
1.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提示】(分组讨论交流)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
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叠、流水萦绕的迷路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旬“又”把移步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描绘得宛然在目。当我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单欣赏了这难以盲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更领悟到它蕴含的哲理思想--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只要有梦在,希望就在.
2.归园田居》(其三)和《游山西村》都反映乡间生活,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处?
【提示】《归田园居》(其三)流露出了归隐田园后的遁世思想。
《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于对农家纯朴风俗的留恋。
3.还学习过哪些反映乡间生活的古代诗歌?
孟浩然《过故人庄》、辛弃疾《西江月》……
第二课时
学习《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一.基础激趣,引导基础自学。
1解释下面的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使:
征蓬:
胡天:
侯骑:
楚国:
海楼:
2)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3.围绕“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说说《使至塞上》的基本内容:
【初二语文第三课预习教案】推荐阅读:
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习作300字——说不尽的桥06-15
初二语文《春酒》教案设计07-27
初二人教下册教案语文12-12
初二语文爱莲说教案11-17
语文初二作文08-11
初二语文试题08-31
初二语文阅读计划07-24
初二语文期中总结07-28
绘画初二语文作文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