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贸易发展重点领域

2024-08-08

服务贸易发展重点领域(8篇)

1.服务贸易发展重点领域 篇一

十二五环保产业发展重点领域

1、水污染治理领域

“十二五”期间,将加强对氨氮以及总氮、总磷和重金属等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及总量削减。

重点发展: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技术(膜技术、脱氮除磷技术、高效节能曝气技术);高浓度、高含盐、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技术;重点行业氨氮废水(如氮肥、焦化等)治理技术;农村生活污水及畜禽养殖废水处理技术;景观水富营养化治理技术;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技术;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技术等。

2、大气污染治理领域

“十二五”期间,新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即将实施,新标准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大气污染防治将以区域、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和重点行业污染控制为重点,推进多种污染物综合协同控制。重点发展:火电厂脱硝关键技术;烧结机脱硫技术;火电厂脱硫脱硝脱汞协同控制技术;火电、水泥等行业细微粉尘治理技术及装备;高效袋除尘及其滤料国产化技术;火电厂脱硝SCR催化剂及其载体国产化技术;重点工业行业VOCs治理技术;机动车(柴油车)氮氧化物及颗粒物控制技术。

3、固体废物治理领域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和无害化处理率,推动满足环境保护标准的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建设,加强生活垃圾填埋场运行管理和渗滤液排放控制;推动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土壤修复;推进农村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强化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提高处理处置技术水平。重点发展:大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成套技术及关键装备;医疗废物焚烧及烟气处理技术;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土壤修复技术;餐厨垃圾处理技术;电子废弃物利用与无害化处理技术、污水污泥的处理和资源化技术;农村畜禽粪便处理及规模化养猪废水零排放技术。

4、环境监测技术领域

“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国产化率,实现功能多样化,扩大环境监测指标与范围,不断拓展温室气体、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生态等监测领域。

重点发展:废气中氮氧化物、汞、VOCs在线自动监测设备;废水中氨氮、重金属在线自动监测设备;地表水中有机物、重金属自动监测设备;空气中臭氧、PM2.5、持久性有机物(POPs)、温室气体自动监测设备;各项污染因子应急监测的便携式现场监测仪器和流动现场监测车等。

5、其他污染防治领域

包括噪声与振动控制、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

2.服务贸易发展重点领域 篇二

现代服务业经过十余年的战略定位、理论研讨、概念设定、范畴界定和重点领域凝练, 已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投资热点, 对于改善工农业生产、提升社会生活品质、加速智慧城市建设和智能产业发展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政策陆续出台。一批国家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城市、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相继涌现。在未来发展中, 台湾现代服务业的成熟经验和商业模式值得借鉴。海峡两岸在现代服务业领域有若干战略合作机遇。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的提出

“现代服务业”是我国近年提出的一种新的产业形态。这一提法最早出现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建议中, 再次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 改组和改造传统服务业, 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2003年6月,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工作启动, 将“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作为特定的专题进行战略研究。2006年2月, 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 (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指出:发展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 对信息技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发展思路上, 提出“以应用需求为导向, 重视和加强集成创新, 开发支撑和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技术和关键产品, 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技术升级”。随着工农业经济与知识经济的伴生发展, 各国经济的繁荣与竞争能力不仅取决于资源、资本的规模和增量, 更多体现于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科学技术的能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突出反映了这一特征。

《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以实现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为基本目标, 建成一个基于先进信息网络的、能够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人人受益的高效安全可信并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服务体系。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8%;服务业吸纳劳动力比重达到51%;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4000美元左右。并提出我国现代服务业应当实施“一体两翼”的行业发展战略, 即以“加速发展”为战略主体, 以“信息化带动”和“体制创新推动”为两翼;推动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 面向市场, 务实创新, 重点跨越”。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总体上包括两部分:一是由传统服务业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和经营模式的更新而形成的, 如通信业、金融业等;二是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 如移动通信、数字影视、网络传媒、信息服务、现代物流、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等。

《规划纲要》指出, 我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领域是:建设以“普遍服务、人人受益”为目标的面向服务业的先进信息网络综合平台, 是发展现代服务体系的基础;为提高国民素质, 发展科学、文化和教育资源共享的网络化学习体系, 是长期战略重点, 优先服务于生产, 提升国民经济质量, 发展现代金融业、协同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 已成为当务之急;发展现代传媒、现代医疗, 服务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是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并提出重点建设现代服务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示范工程、现代金融服务与金融监管系统示范工程、协同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服务示范工程、网络化教育示范工程、现代传媒服务示范工程、现代医疗服务系统示范工程。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

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精神, 做好“十一五”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 国家科技部在863计划中设立了现代服务业科技战略规划研究课题, 组织国务院各相关部委、行业协会、地方政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 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 编写并提出实施《“十一五”现代服务业科技行动纲要》 (简称《行动纲要》) 。指出:在“共性支撑、横向协同、模式创新、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下, 四项主要任务是:1.建立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 包括现代服务业共性服务技术与平台;电子商务与物流关键技术与平台;数字内容关键技术与平台。2.加强示范工程建设与应用推广, 包括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媒体、数字教育、区域协同医疗、数字社区、数字旅游、电子金融等八项服务示范工程。3.建立现代服务业标准规范体系, 包括通用数据标准、数据交换格式标准、交易流程标准、共性服务标准、服务接口标准、服务质量和服务集成标准以及相应的国际标准、测试工具和认证机制。4.构建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 包括组建若干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教育培训基地、测评认证中心、中介咨询机构;建立一批示范基地等。

“十一五”期间, 我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取得重要进展, 产业形态趋于明朗, 产业规模初步形成。2006年, 科技部组织召开了全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会议, 正式启动实施“现代服务业科技行动”, 随后加强了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支撑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开展了重点应用示范工程和示范基地建设, 优化了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环境, 提高了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水平, 有效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期间, 组织实施了一批现代服务业科技重大、重点项目, 共投入国拨经费10多亿元, 支持的内容涉及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医疗、数字内容、数字社区、数字教育、劳动保障服务、信息及空间服务、信息安全服务、残疾人信息无障碍服务、生殖健康服务、电子工商服务、药品网络市场监管服务以及现代服务业标准规范体系等现代服务业的多个领域和方向。

“十一五”这五年的主要发展成就包括:突破60余项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服务共性支撑技术;50余项带动性、战略性的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和集成了30多项第三方共性服务;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内容、数字医疗、数字旅游、数字社区、数字教育等典型应用领域开展了近160项共性技术和共性服务的集成应用和试验示范, 创新了20余种新型服务模式。共研究制定了91项现代服务关键技术标准, 其中行业标准32项、国家标准52项、国际标准6项。科技部认定了一批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组建了若干家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服务平台。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导向

为全面推进《行动纲要》四大任务的实施, 国家科技部提出八项政策措施:1.建立了跨部门、地方协调工作机制, 成立由科技部牵头、相关部委和地方参与的协调领导小组;2.启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与应用示范工程》, 同时加强与863计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科技计划的衔接与协调;3.建立现代服务业投融资体系;4.推进现代服务业产学研联盟的形成;5.加强现代服务业监督管理体系建设;6.加强服务科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7.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8.积极开展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为深入贯彻《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精神, 落实《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总体要求, 发挥科技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在现代服务业若干重点领域, 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集成创新, 推动传统服务业提升和服务业新兴业态的培育, 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国家科技部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专门设立了现代服务业领域, 继续组织实施相关项目和课题。2012年3月发布的《“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现代服务业领域2013年度备选项目征集指南》重点支持的方向与内容包括:

*数字文化方向。主题:动态数字出版关键支撑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数字化金融服务方向。主题:公众保险一站式服务体系研究与示范;新一代电子支付服务体系构建及应用示范。

*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方向。主题:消费品电子商务服务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城市物流配送服务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数字化教育服务方向。主题:面向中小学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及应用示范;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公共服务体系及应用示范

*数字医疗与健康服务方向。主题:第三方专科影像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社会化公共服务方向。主题:面向残疾人的无障碍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及应用示范

*科技服务方向。主题:专业化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系统研发与应用。

近几年来, 文化产业受到空前未有的重视。针对现代服务业重要领域之一的数字文化、文化科技创新领域, 科技部、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于2012年6月联合印发《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倡导全社会把握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性机遇, 加强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 全面提高文化科技创新能力, 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全面促进文化发展和科技进步。并提出了文化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阶段发展目标、五项主要任务 (包括加强文化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优化和升级;推动新兴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升文化事业服务能力;加强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建设) 和政策保障措施。2012年7月, 按照《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的总体部署, 科技部等六部委开展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2013年度预备项目的申报推荐工作。2013年度支持重点包括网络文化、文化旅游、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和文化科技服务等六个领域。在国务院有关部委、地方政府推荐的基础上, 已审核立项支持近300项重点课题任务, 国拨总经费10亿元。

*网络文化领域。主题:网络影视制作与传播;网络音乐制作与传播;网络监督与互动服务。

*文化旅游领域。主题:中华文化遗产数字化与文化旅游综合服务;文化主题展示系统技术集成与应用。

*文化艺术领域。主题:舞美设计和舞台效果集成系统应用;文物知识分析与设计素材再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广播影视领域。主题:实时交互虚拟化电影协同制作;互动电视媒体应用聚合云服务;立体视觉系统研发集成与内容服务。

*新闻出版领域。主题:数字出版资源投送服务。

*文化科技服务领域。主题: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科技服务;基于先进表现与传播技术的科普产品与服务;动漫游戏与虚拟仿真技术集成应用。

文化部组织实施的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和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是部级科研项目, 其实施目的是更好地运用高新科技提升文化创新能力, 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2013年度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申报主要支持以下七个领域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

*传统文化产业提升改造与新兴文化产业培育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救、利用及传承发展;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

*中华文化感召力和影响力的增强与提升;

*艺术创作与表演;

*艺术人才培养。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领域之一, 现代物流、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加快现代物流、物联网的发展, 培育和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在现代物流领域, 工信部、财政部自2011年起设立“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 每年财政拨款5亿元, 重点支持技术创新、产业化、示范推广和标准编制与公共服务四大类项目:

*技术研发类项目:重点支持智能传感器、超高频和微波RFID、传感器网络和节点等感知技术, 物联网应用中间件、嵌入式系统、海量数据存储与处理等应用技术, 物联网信息安全、标识编码、频谱等共性技术的研发。

*产业化类项目:重点支持传感器、二维条码识读设备、M2M设备、传感器网络通信模块/节点/网关、应用软件、信息安全等关键产品的中试和规模化生产。

*应用示范与推广类项目:支持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改造传统工业流程、促进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的工业行业应用示范, 以及在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社会信息化等社会管理领域中的应用示范。

*标准研制与公共服务类项目:支持物联网总体架构、接口、协同信息处理等基础和共性技术标准的研制;支持物联网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及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领域之一, 电子商务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拓展市场和创新经营模式的有效手段, 是满足和提升消费需求、提高产业和资源的组织化程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作用。为全面贯彻《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 工信部制定了《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 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8万亿元。其中, 企业间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超过15万亿元。企业网上采购和网上销售占采购和销售总额的比重分别超过50%和20%。并明确提出九项可操作性强的重要任务。

作为电子商务行业主管部门, 商务部于2011年9月发布《商务部“十二五”电子商务发展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提出, “十二五”期间, 中央及各级财政将加大对发展电子商务的支持力度, 设立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将对电子商务科研创新、模式创新、产学研成果转化、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中小电子商务企业融资、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公共服务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明确, 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鼓励中小企业应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拓展海外市场, 开展国际合作解决跨境电子商务中存在的问题;引导鼓励中小企业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拓国内外市场;鼓励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与有条件的省 (区、市) 建立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四川省、安徽省、广州市、宁波市、成都市、郑州市等地相继设立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

数字教育在行动。2012年4月, 国家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据教育部科技司透露, 国家拟尽快启动、组织实施重大项目——“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 着重解决教育信息化的全局性、基础性问题, 并开展前瞻性试点示范。其中包括“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与提升”、“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等五项行动。

*学校信息化建设与提升行动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 将在所有中小学校和职业学校推进信息化达标建设, 建设高校数字校园, 并选择一定数量的各级各类学校和区域开展教育信息化创新与改革试点, 探索信息化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机制。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行动是支撑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将建立国家和地方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推动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 并实现系统整合与数据共享。

*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行动将建设国家和省级培训基地, 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制定、推广和应用教育信息化标准, 建设技术支持体系、战略研究体系和人才培养基地, 促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行动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公共基础, 将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建设国家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络、国家教育云基础平台和开放大学信息化支撑平台, 为全国教育机构和相关人员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提供基础支撑环境。

数字医疗在行动。医疗卫生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之后, 基本药物的招标、采购、配送、使用和监管离不开信息化。新农合系统, 跨地区、跨县的即时结算也离不开信息化。“十一五”期间, 各地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两大资源信息系统建设方面, 已经展开了多方探索, 但试点项目多数仅涵盖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临床业务信息系统。2010年中央财政专款支持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专项总计投入27亿元。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 由于能够与医院电子病历有效衔接, 将有助于消除各家医院独立发展造成的“信息孤岛”瓶颈。鉴于此, 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已在逐年加大对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投入。卫生部正在研究医保卡的信息化问题, 将有助于实现跨地区的信息交流和共享。

数字城市建设、数字社区管理经过近些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 更已上升到智慧城市、智能产业的战略高度, 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已批准两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的建设, 涵盖近200座不同规模的城市 (区) 、县 (镇)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在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地方意见的基础上, 已研究起草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并于7月下旬报请国务院发布。《意见》明确提出了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思路、建设原则、主要目标以及信息安全保障等要求, 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加强对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实践、智能产业健康发展的引导。

网络出版、网络文化、数字媒体日新月异。电子图书即时发行。

微博、微信、微电影 (电视) 走进每个用户身边, 深得用户青睐。

数字家庭、数字旅游创新体系正在建立和完善, 并成为现实……

3.服务贸易发展重点领域 篇三

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在各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渐重要,其在2008-2009年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中显示出的抗冲击力,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服务业的发展和扩大服务出口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中国家来讲,服务贸易是其对外贸易的一个新领域,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为他们带来了机遇,而要抓住这种机遇,他们必须重视服务贸易,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和监管环境,培养相应的人力资源。

一、服务贸易:新的经济增长点

服务业在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已变得越来越关键,这主要归因于服务业在推动经济增长和开创就业两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数据,2009年服务业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分别达到74.3%和51.1%。世界银行2010年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2000年至2005年期间,有136个国家服务业的增长同其总体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这份研究还发现,1990年至2005年期间,在50个发展中国家,相比农业而言,服务业的增长与减贫之间存在着更密切的联系。在就业方面,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2009年服务部门的直接就业人数约占发达国家总就业人口的73%,在发展中国家则为37%。如果算上由服务业带动的在其他部门就业的人数,服务业所创造的就业就更多了。比如,德勤公司与印度全国软件及软件服务公司协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ftware and Services Companies,NASSCOM)共同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印度,信息技术服务或信息技术相关服务部门产生的每一个工作机会,就会在其他部门(如培训,运输,金融和房地产等)创造4个工作机会。世界银行上述同一份研究还表明,服务业就业比例相对其他行业高的国家,妇女在该国就业市场的参与比例就高。这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服务业的增长可以促进贫困减少的原因,因为有工作的妇女在减贫中起着特殊的作用,这表现在她们更倾向于把工作收入用在改善家庭生活环境、孩子教育、家人健康保健以及储蓄方面。在最不发达国家,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相关报告表明,服务业是这些国家1995年至2008年期间最大的经济部门,在这些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一直稳定在45%左右,虽然农业依然是这些国家最主要的就业来源,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在持续上升,2008年占其总就业人口的26%。

与服务业在各国国内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相应的是世界服务贸易得到了快速增长。1980年是有服务贸易统计的最早年份,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库显示,当年世界服务出口的金额大约为4000亿美元,而2010年超过了3.6万亿美元,2011年则估计将超过4万亿美元。在1980年至2010年期间,世界服务出口增长速度一直高于世界货物出口增长速度,服务出口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相应地从不到3%增长到20%以上。如果能够完整准确地收集到全球跨境服务贸易的数据,或者能够把以外商直接投资形式进行的服务贸易(即服务出口商到进口服务的国家建立商业机构,为进口国消费者提供服务)统计在内,那么世界服务贸易的规模还将大大扩大。以芬兰对中国的服务出口为例,根据芬兰官方统计(即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统计的服务贸易数据),2007年芬兰出口到中国的跨境服务金额为6亿欧元,同年诺基亚公司出口到中国的与其名下的一款手机(N95)有关的服务约为8亿欧元。从中可见,双边官方数据与实际跨境服务贸易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外商直接投资进口国服务领域是世界服务贸易的主要交易方式,占比约为60%,而这并没有在现行的服务贸易统计中得到反映。以美国为例,2007年,美国官方公布的美国服务出口额为4780亿美元,同年,美国公司在海外建立的由其占多数股权的分支机构向外国客户销售的服务就达到了1.026万亿美元。从全球范围看,联合国贸发会议发表的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称,服务业日益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目标,无论投资者是来自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如2007年至2009年之间来自发达国家的外商在服务业的直接投资是1990年至1992年之间的9倍,其金额从1050亿美元上升到9600亿美元。服务业占金球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也从1990年的35%提高到目前的50%以上。

服务贸易总体上被认为比货物贸易更经得起经济危机的冲击。联合国贸易会议统计数据也显示,2000年和2010年期间,世界服务出口以每年9.4%的速度增长,而同期世界货物贸易的增速为8.9%。众所周知,2000年世界网络危机爆发、2008年则爆发了更大影响的世界金融危机和随后出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服务贸易得以在两次世界性危机的影响下保持高于货物贸易的增速说明它对外部危机有一定的抗冲击力。特别是在2008-2009年的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中,服务贸易的表现好于货物贸易,与货物出口在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大幅下跌的情况不同,跨境服务出口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下跌情况(即所谓的“不同步性”)。总体上2009年全球跨境服务贸易的下降幅度比货物贸易要低很多,前者下降了12%,后者则下降了22%。此外,基本上所有货物的出口都在经济危机中遭遇重挫,而不同服务部门则有不同表现。尽管有些对收入敏感(即对服务的需求随收入的增加或减少变化)的服务,如旅游,零售和建筑服务以及跟货物贸易和旅游密切相联的运输等服务,在这次金融和经济危机中受到了严重影响,某些服务,如能源相关服务、健康相关服务,教育服务、通讯服务(包括电信服务)以及一些商务服务(如会计服务、法律服务和数据服务)被视为消费者或生产者必需的服务,对收入的增减或不那么敏感,因而此类服务贸易在危机中相对抗跌。除某些服务的必需性以外,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认为还有三个原因使服务贸易对经济危机具有一定的抗冲击力,一是服务贸易,特别是可通过因特网交付的商业服务,对贸易融资的需求不是那么大;二是服务不可储存,因而不会象耐用消费品那样受到因消费者突然减少开支而需求下降带来的严重打击;三是经济危机使企业普遍感到有降低成本的需要,因而产生新的服务外包机会。

服务贸易抗外部危机冲击的能力、对外资的吸引力、在创造就业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大多数服务部门少污染、低排放、低能耗和消耗更少可用竭资源的特性,已促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今后的发展战略定位为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带动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并使全民从经济增长中受益。欧盟2011年出台的新贸易政策“贸易、增长和世界事务”把服务业视为成员国极具出口潜力的领域;美国政府2010年制定的“国家出口行动”(National Export Initiative)将推动服务出口列为政府工作重点之一,该行动计划在五年内将美国的出口翻一番,以期在国内创造200万人的就业;在过去五年中,孟加拉几届政府均将信息技术业视为本国经济的重点部门,为其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包括对技术进口提供补贴,以及减轻企业税负等措施,以便为孟加拉在时机适当时参与国际业务流程外包(BPO)作好准备;中国在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中,制定了很具体的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量化目标,即将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从2010年的43%提高到2015年的47%,服务进出口则从2010年的提高到2015年的6000亿美元。

二、服务贸易是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新领域

尽管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数据显示,发达国家的服务出口占世界服务出口的比重在逐渐下降,从2000年的75%降到了2010年的67%,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领域仍然占据着绝对优势。发展中国家的服务出口能力则在逐渐增强,1990年和2000年其服务出口占世界服务出口的比重分别为19%和23%,2010年这一比重上升到了30%,由此可以看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的服务出口增长速度开始加快。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服务贸易是其对外贸易的一个新领域。

旅游和运输服务是发展中国家传统的出口项目,虽然占这些国家服务出口的比重在逐渐下降,目前依然是其主要出口项目,占其服务总出口的一半多。然而,有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在非传统服务,尤其是计算机服务和信息服务方面的出口增长很快,这些国家及时地抓住了信息技术进步以及全球供应链带来的机遇,信息技术进步和全球供应链的兴起使货物和服务生产的一些工艺和环节得以分离,更多服务得以进入可贸易领域,而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将其外包到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低且电信基础设施良好的国家。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表明,发达国家企业对外包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使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占全球相关服务出口的比重从2000年的15%增加到2009年的27%,这些国家在世界服务出口中的比重也从16.9%提高到23.9%,而同期非洲和拉美发展中国家的服务出口却停滞不前。

说到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外包出口,人们自然会想到印度,印度在全球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和BPO市场的份额从2009年的51%上升到2011年的58%,并在世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方面占据绝对领先的地位,2011年全世界70%的信息技术服务出口来自印度(2005年为52%)。但是,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加入到了出口BPO服务的行列,这使得印度在全球BPO市场的份额从2005年的45%下降到2010年的34%。因为国内有受过良好教育又会英语的低成本劳动力,同时政府在2005年将网上通讯服务(VOIP)合法化从而大大降低了长途电话的资费,肯尼亚已成为在国际呼叫中心服务方面可与印度和菲律宾匹敌的国家;埃及也在出口BPO服务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在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A.T.Kearney)公布的全球服务外包地指数中,埃及的排名从2007年的第12位跃升到2011年的第四位;孟加拉的身影也已在BPO市场显现,预计越来越多的欧美公司既将把技术含量低的办公室行政事务、图表设计和客户服务,也将把附加值相对较高的产品开发和拓展等服务交给孟加拉的公司做。这些在BPO市场活跃的国家具有的共同点是,英语或是官方语言或其中之一、或英语普及率高,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数量众多,并拥有相对良好的电信基础设施,以及政府有针对性提供的支持,如财政补贴,以及在相关的服务行业进行监管制度的改革。

信息技术服务和BPO服务出口为出口国创造了大量就业,尤其是年轻人的就业。根据印度全国软件及软件服务公司协会的统计,在印度,信息技术服务和BPO服务部门近80%的收入来自出口,这两项服务的出口占印度2010-2011财政年度服务总出口的26%(1998年不到4%),因此该部门的就业情况与出口密切相关。随着印度信息技术服务和BPO服务出口的迅速扩大,该部门创造的直接就业也从2000年的几百人增加到2011年的250万人,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则在2011年超过了800万,涉及培训、交通、房地产和金融等服务部门。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院的研究发现,印度信息技术服务和BPO服务部门就业的快速增长主要归因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客户降低成本的考虑使印度近几年来承接的外包业务以离岸外包(offsite,也叫项目外包)为主,而不是在岸外包(onsite,也叫人员外包),这使得在岸外包与离岸外包服务的比例从2000年的57%和43%转为2010年的15%和85%。虽然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印度一线城市,2009年占该部门就业人员总数的91%,来自印度二线和三线城市的从业人员在2009年和2010年均增长了50%。统计还显示,该部门开创的就业机会对改善妇女,青年和社会弱势阶层人士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具有积极意义,因为31%的从业人员为妇女,30%的从业人员年纪在18至25岁之间,另有4%的从业人员来自经济落后地区。

三、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服务贸易面临的挑战

服务贸易的发展前景广阔,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国际服务贸易方面的能力也在逐渐提高,但要想扩大参与国际服务贸易的程度并从中切实获益,这些国家还需要克服很多困难。目前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服务净进口国,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服务出口外汇收入主要来自旅游。商业服务,特别是信息技术服务和BPO服务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具备潜在出口能力的部门,在这方面他们也面临着增强服务供应能力,提高服务水平的挑战。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困难通常是多种形式的,从资金缺乏、融资成本高、基础设施不足到服务人才的匮乏等。

当今世界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部分服务贸易是中间服务(也可称为“生产性服务”)的贸易,与全球价值链中的中间产品贸易相关。这些服务包括运输、电信、能源、金融服务以及各类商业服务(法律、财会、设计、研发、管理等)。根据经合组织的研究报告,这类服务贸易占经合组织成员国服务贸易的73%,而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运输、电信、能源和金融服务(即所谓的“基础设施服务”)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比重达三分之一。联合国贸发会议的分析显示,发展中国家在出口这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因而附件值高的基础设施服务方面总体上能力很弱,只有个别发展中国家在一个或两个部门成为主要的出口方,如科威特是电信服务的出口主要国,新加坡是运输和金融服务的主要出口国,韩国是运输服务的主要出口国。

因缺乏国内服务提供能力而不能出口中间服务,对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中间服务对一国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具有实质影响。1995年以来美国国内生产力的提高很大一部分归功于商务服务和金融服务等中间服务的增长。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案例研究也表明,在阿根廷,改善道路运输服务对该国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享受农业相关服务,如合同农业(又叫订单农业或契约农业)的农民的生产力比那些不享受这些服务的要高很多。同时,中间服务还发挥着便利一国对外贸易的作用,尤其可提高农业生产者和中小企业从事出口活动的积极性。在赞比亚、马拉维和乌干达,金融信贷服务、运输服务、营销服务和市场信息服务便利了这些国家的农民种植出口农作物,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从事出口农作物生产所获得的收益大小。在巴西,邮政服务被用来向城市贫困区域和农村地区的中小出口企业提供信贷和运输服务,这些措施便利了中小企业的出口,使参与出口活动的中小企业数量增多。

中间服务之所以影响一国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主要是因为这些服务的专业性,这种生产者与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专业分工一方面可使生产者得到质量更好的服务,同时可集中精力从事主业,还可以使相关经济活动往深度进行;另一方面使一国的经济结构变得更复杂,形成更多的经济活动,因而扩大了一国有能力开展生产的范围。因此,加强国内中间服务的发展,强化这些服务同农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关联度,培养这些中间服务的出口,应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培养本国中间服务供应能力的过程中,可适当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一方面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另一方面引进国外先过的服务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通过外商投资企业带动国内企业的成长,为此可对外商投资企业施加条件,如使用国产服务,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雇用当地人并加以培训等。

此外,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应对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引起足够的重视,改变重视农业和制造业轻视服务业的认识和做法。政府在一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其作用体现在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有效的监管机制,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包括与本国所参加的贸易协定不相冲突的补贴),并将服务出口纳入本国现行的出口促进行动(包括为服务出口商提供出口信贷),采取措施便利服务的出口。建立和加强服务部门的多方沟通机制也很重要,因为通常有多个政府部门在不同程度上对同一个服务部门实行管理。

4.服务贸易发展重点领域 篇四

《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为:到2015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重点领域产业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部分领域产业技术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十二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产业技术创新工作将大力推进以下五方面工作: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构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大力开发关键和共性技术、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规划》指出,将加大现有财政资金对工业和信息化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继续发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税收政策的作用,促进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加快研究制订促进技术创新的新政策。

原材料工业领域

钢铁工业重点开发:品种结构调整与升级用先进钢铁材料制备技术,重大工程与重大装备用关键钢铁材料,新一代高效、低耗钢铁流程物质流、能量流网络集成优化技术与装备及信息化智能控制技术等。

有色金属工业重点开发:矿产资源勘查与安全高效开发利用技术,铝、镁冶炼重大节能技术,铜、铅、锌短流程连续化节能环保冶金技术,先进铝、镁合金材料制备技术,高性能铜合金材料制备技术,钨、钼、钛、锆、硅、锗、镓、稀土等稀有金属和半导体材料制备技术,高效清洁冶炼分离提纯稀土技术等。

石化重点开发:渣油沸腾床加氢、悬浮床加氢、灵活焦化、重油催化裂化等技术,符合国Ⅴ标准的清洁燃料技术,催化裂化烟气脱硫脱硝技术,乙烯装置的裂解、分离、深冷、精馏等先进控制和优化技术及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芳烃生产成套技术等。

化工重点开发:氯碱、纯碱及黄磷等基础化工节能技术,高效、低毒及环境友好农药制备技术,环保型高档染料、有机颜料制备技术、先进煤气化技术,高性能绿色、环保及功能涂料制备技术,煤制烯烃技术,煤制乙二醇技术,褐煤高效洁净综合利用技术,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生物质液体燃料(纤维乙醇)生产技术等。

建材工业重点开发:水泥低碳化生产等建筑材料绿色制造的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材料制品与结构功能一体化制造技术,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开发及高效深加工技术,建材产品的低品位原燃料生产技术,建材工业窑炉协同处置工业和城市废弃物技术等。

新材料产业重点开发:稀土功能材料、稀有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其他功能合金等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制备技术,高品质特殊钢、新型轻合金材料等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制备技术,特种橡胶、工程塑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制备技术,先进陶瓷、特种玻璃等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制备技术,树脂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备技术,纳米材料、生物材料、智能材料、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制备技术。

装备制造业领域

机械工业重点开发:百万千瓦级核电、水电设备设计制造技术,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装备设计制造技术,煤炭、石油、矿山等资源开采与集输成套设备设计制造技术,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设计制造技术,石化、冶金、有色等材料生产高性能成套装备及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技术,大型工程与施工装备设计制造技术,现代农业装备与食品深加工设备关键技术等。

航空航天工业重点开发:新支线飞机、大型飞机、先进直升机设计、制造、试验、适航验证技术,航空发动机设计制造检测技术,航空电子、机电系统设备及配套零部件生产技术,飞机客户服务与支援、维修改装技术,低轨移动通信卫星星座技术,遥感卫星中型敏捷平台技术,快速空间应急小卫星技术,对地观测卫星定量化应用技术,导航与位置信息网络平台技术,航天器数字工程样机技术等。

轨道交通装备重点开发:交流传动技术、网络信息控制技术、转向架及动力学技术、制动技术、轻量化技术及气动力学技术,直流断路器、大负荷开关、铜合金接触导线,高可靠性基于数字化轨道电路和无线通讯的列车自动防护系统(ATP),列车运行控制及调度系统(ATC),自动驾驶系统(ATO)等。

船舶工业重点开发:主流船舶优化与换代技术,LNG船、豪华游船等高新技术船型设计建造技术,船舶节能减排技术,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设计建造关键技术,海洋资源探测与监测系统设备技术,船用柴油机设计制造技术,自主品牌船用配套设备设计制造技术,船舶数字化设计与建造技术,船舶标准化技术等。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点开发: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普通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和机电耦合装置设计制造技术,先进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低阻零部件、轻量化材料与激光拼焊成型技术,高比能先进动力电池新材料、新体系的前瞻性研究和新结构、新工艺等应用技术,驱动电机系统与核心材料技术,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发动机及其关键核心技术等。

消费品工业领域

轻工业重点开发:家用电器变频技术、空调器制冷剂(HFCF)物质替代技术、太阳能制冷在冰箱和空调中的应用技术,绿色设计及废弃家电回收利用技术,食品营养等基础理论研究、食品生物技术、食品非热加工技术,氢镍电池、新型结构(卷绕式、管式等)密封铅酸蓄电池等动力电池设计制造技术,新型大容量密封铅酸蓄电池设计制造技术,节能型塑料成型设备设计制造技术,光机电一体化工业缝制设备设计制造技术等。

纺织工业重点开发:超仿真、差别化、多功能纤维产业化技术,高性能纤维材料及应用产业化技术,聚酯多元化产品及技术,生物质纤维材料产业化及应用和纤维素纤维环保型加工技术,新型纺纱技术,纺纱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毛、麻、丝专用纺织加工技术,新型针织编织技术,新型机织加工技术,纺织品的智能加工技术,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加工技术,环保纺织浆料及特种助剂,新型纤维及多组分纤维面料染整技术等。

医药制造业重点开发:重大疾病和多发性疾病领域自主知识产权药物,罕见病用药,单克隆抗体药物、疫苗、基因工程蛋白质及多肽药物、核酸药物等新型生物技术药物,市场用量大的新专利到期药物等。

信息产业领域

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开发:计算机产品工业设计、主板制造、轻薄便携、低功耗、触控技术,工业控制计算机体系结构;空中交通管制技术;高端通用芯片技术,12英寸先进工艺制造线技术和8英寸/6英寸特色工艺技术;集成电路关键设备、新型平板显示关键设备、半导体级单晶设备、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高亮度LED芯片生产线和后封装设备、新型元件生产设备和表面贴装设备等重点电子专用设备关键技术;新型太阳能电池和高质低成本多晶硅工艺技术、锂离子等绿色电池技术,高效、高亮度LED器件技术、电子级多晶硅、8-12英寸硅外延片等先进电子材料技术;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新型移动通信终端关键技术,全波光纤技术,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天线技术等。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重点开发:非结构化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实时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嵌入式软件技术,信息安全软件技术,智能人机交互技术,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地理信息处理技术,分布式计算技术,并行计算技术,虚拟化技术,网络化大型软件开发和验证技术等。

5.服务贸易发展重点领域 篇五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部署,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必然要求,是加强作风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强化职能转变、推动个私协会事业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

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以来,麒麟区个私协会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中央、省市和区委精神,全面贯彻区委的部署要求,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实践活动中来,准确把握教育实践活动的精神实质,认真贯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精心组织、周密实施,切实解决不同程度存在的“四风”问题,围绕“紧扣主题、贯彻要求、抓住核心、把握关键、突出实效”抓好贯彻落实。除此之外,麒麟区个私协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个体劳动者和私营企业主的桥梁纽带作用,并做到全体党员人人有笔记,个个有心得,认真履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责,全面提升协会额能力和水平。并在区委、区政府、市个私协会、区工商局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组织满意、群众满意的效果,各项工作取得了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麒麟区个私协会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建设面向西南桥头堡”主题,坚持办会方向,加强政治思想领导,积极参与社会管理,着力提高服务水平,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开创麒麟区个体私营经济协调发展新局面:创新宣传服务手段,全面提高党员和会员综合素质;创新工作服务领域,大力发展个体民营经济;创新维权服务手段,确保会员的合法权益;主动与银企部门联系,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破解中小企业发展瓶颈;通过形式多样的会员活动,创新服务会员内容,增强协会凝聚力;积极组织私营企业、会员和党员为各类公益事业捐款捐物,回馈社会,大力弘扬会员奉献精神;创新基层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获得了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一致好评。

自2009年个私协会换届至以来,区个私协会一直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大力宣传落实国家工商总局提出的意见,努力开创麒麟区个体私营经济协调发展新局面。截止去年底,麒麟区全体个体工商户有37000余户,其中私营企业4000余户,从业人数达到10万余人。此外,自换届起的五年来个私协会共组织召开了5次融资洽谈会,并为个体户、私营企业出具信用证明200余份,解决资金3亿5千多万元,促进了就业、创业的顺利开展。这五年期间,共1000余户私营企业被评为“守合同,重信用经营企业”。以多种方式开展慈善公益事业活动,一直是区个私协会的良好传统。几年来,区个私协会组织部分私营企业、个体会员、党员为各类公益事业捐款捐物,开展送温暖活动,截止今年,党员和会员们为各类公益事业捐款捐物累计达100多万元,送去慰问金30余万元,从而扩大了协会的影响,增加了社会凝聚力。同时,麒麟区个私协会党总支引导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和党员积极发挥作用,引导分会和各党支部抓好工作落实,坚持因企制宜,分类指导,加大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力度。

经区委组织部和区直机关党委批准,麒麟区个私协会于2008年个私协党总支部,并根据各行业分会的特色与需要,先后建立10个支部,进一步完善了组织建设。麒麟区个私协会党总支共为非公企业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发展新党员、建立考察对象及接收入党申请人数十人,使得非公企业党组织和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有力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提供优质高效服务。麒麟区个私协会对168户企业、工商户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增强了个私会员、“口袋”党员荣誉感和归属感,并实行民营企业定点联系制度,确定30户重点帮抚企业,推行联络员进行定点联系、重点走访,针对企业实际需求,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认真落实好非公经济发展优惠政策,进一步改善组织建设。

麒麟区个私协会党总支把部分非公企业作为党建工作联系点,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指导和帮助企业党组织开展工作,有针对性地做好业主的思想工作,开展以“把政情告知业主、将企情手机上来”为主要内容的沟通互动活动,变政情单向下传喂政情与企情双向交流,架起了党和政府与非公企业之间的连心桥。

6.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及对策 篇六

中国的服务贸易近年来也有了显着的增长,这反映在服务贸易结构上的升级上面。最初的时候我国的服务贸易仅仅是劳工输出,进行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结构升级之后成为了含有高智力附加值的服务了。

一、服务贸易的特点

一般人们所说的贸易大都指的是商品贸易,是以商品这种实物为媒介的贸易。与国际商品贸易比较,服务贸易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首先,服务贸易是无形的,是无形贸易的一种,具有不可触摸性、不可储存性和不易运输性,因而导致服务出口方式多样化。

其次,服务的生产与消费往往是同时发生的,通常无法将服务进行再转让和套利活动,所以服务的生产和出口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讲也就是服务的进口和消费过程。

第三,服务贸易的对象主要是智力,如专利、版权、法律和会计等,且贸易过程中通常不涉及服务所有权的转让,仅与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移动有关。

第四,服务贸易更多地依赖于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和服务机构的跨国设置,国际间的服务交换无论采取什么形式,都与资本、劳动力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移动密切相关。

第五,服务贸易的统计数据在各国国际收支表中显示,而在各国海关进出口统计没有显示。对服务贸易的监控不能通过海关监督和征收海关关税的方式进行,而只能通过国家立法和制定行政法规来达到目的。有些项目下出口的服务,进口国消费者不能在本国国内消费而只能到服务出口国去消费(如境外消费)。

二、我国服务贸易的瓶颈

虽然我国的服务贸易近年来有了显着的增长,但是由于基础的薄弱和发展时间有限,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第一,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服务业是发展服务贸易的基础,服务业的严重滞后影响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作为重要的出口领域,对我国经济发展做贡献的潜力仍有待发掘。

第二,国内服务业生产力水平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我国服务业生产力水平较低,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部门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而且这些劳动密集型部门本身发展层次又较低。

第三,服务贸易管理落后并且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协调也妨碍了服务贸易的发展。目前,中国对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和协调主要由商务部负责;这种管理体制在一段时间里对服务贸易的发展管理起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发展有很多的缺点,如中央和地方在服务业国际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的差别性,服务业各有关职能部门职责不明确,商务部管理多头、交叉且力量分散,容易造成行业垄断等。

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也不合理,服务业的供给能力相对于国民经济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我国服务业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自然和劳动力资源上,其产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其知识、科技和资本含量都比较低。

第四,服务贸易管理落后并且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协调也妨碍了服务贸易的发展。(1)目前,中国对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和协调主要由商务部负责;这种管理体制在一段时间里对服务贸易的发展管理起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发展有很多的缺点,如中央和地方在服务业国际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的差别性,服务业各有关职能部门职责不明确,商务部管理多头、交叉且力量分散,容易造成行业垄断等。(2)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也不合理,服务业的供给能力相对于国民经济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我国服务业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自然和劳动力

资源上,其产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其知识、科技和资本含量都比较低。

三、改进的对策

我国日益融入到全球一体化是对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严峻挑战,也是推动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良好机遇。

第一,加强政府作用,打破壁垒,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壁垒林立,据关贸总协定统计,全球服务贸易的壁垒有2000多种。《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的贸易规则也承认了这一领域管理贸易的合法性,规定彼此感兴趣的国家进行双边谈判,讨论服务业市场开放问题。因此,我国作为《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缔约国应该重视利用政府谈判,打破壁垒,发展服务贸易,我国政府对本国的服务贸易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国经济贸易发展中生产力要素的组织协调者,政府必须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第二,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为服务贸易奠定坚实的基础。重点发展:(1)投资少、收效快、效益好、就业容量大、与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行业,如商业、物资业、对外贸易业、金融业、保险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仓储业、居民服务业、饮食业和文化卫生事业等;(2)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主要是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行业,以及为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服务行业;(3)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主要是交通运输业、科学研究事业、教育事业和公用事业等。

第三,分层次逐步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仍有不少制约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因素,故而决定了中国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应结合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根据我国服务业的具体情况,稳妥、慎重、有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地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

第四,制定适度的服务贸易保护政策。凡涉及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和国家机密的极少数部门或项目,应采取明令禁止的政策,不开放,不允许外资进入;凡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人民生活安定的重要部门或项目,允许开放,允许外资进入,但不允许外商独资或控股,要规定其股份的最高界限;除以上两者外的绝大多数一般部门或项目,要安全开放,实行自由化的政策。

第五,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要明确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范畴;我国商务部作为服务业政策的归口管理部门,其宏观管理职能主要是规划进出口发展战略,制定或参与制定贸易法律、法规,对外协调与其他国家的服务贸易关系,并落实“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条款。可见,为出口而进口,以引进促出口,能够增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部门,拓展服务贸易发展空间,改善出口结构。服务贸易是新世纪重要的贸易形式,中国想由一个贸易大国变为一个贸易强国发展服务贸易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

[1]殷凤.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与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7,(1).

李丽.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J].统计与决策,2006,(01).

7.服务贸易发展重点领域 篇七

正确把握通信业“十二五”发展形势

要认清通信业“十二五”发展重点, 首先必须对通信业“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一是要充分认识通信业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全球通信技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宽带、融合、泛在的信息通信基础网络正在加速形成, 各国纷纷将发展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和应用作为新形势下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二是要充分认识信息通信技术创新及广泛应用带来的产业变革。通信业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新业态、新市场、新产业不断形成,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业务加速创新, 推动通信业从传统的封闭产业链向开放、融合产业形态转型。

三是要充分认识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通信业提出的更高要求。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为通信业发展转型创造了新的市场基础和动力, 与此同时, 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也给通信业带来全新挑战。

通信业“十二五”重点发展领域简析

“十二五”期间, 通信业概括起来有三方面的任务:一是构建宽带、移动、融合、泛在的下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二是发展新兴信息服务, 推动行业发展转型;三是提升通信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化中的应用和关键基础作用。

围绕新形势、新要求, 通信业“十二五”发展重点领域应当体现战略重点和突出工作重点, 以实现对行业各领域发展的引导和支持, 可重点关注以下七个领域。

重点领域之一:光纤宽带网络

宽带网络作为现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已经形成广泛的共识, 近年来全球宽带网络全面提速升级, “十二五”已成为我国宽带网络全面发展、赶超的重要机遇期, 否则将面临落后的危险。通信业需要把握网络技术发展规律, 以光纤宽带为重点, 加快信息网络的宽带化升级, 全面部署泛在、宽带、融合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一方面, 要完善、优化干线光缆传输网络, 丰富干线光缆路由, 完善布局国际海、陆光缆, 扩大骨干网络光纤容量。更重要的是要推进接入网的光纤化进程, 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接入需求特点, 发展多种模式的光纤宽带接入, 在新建住宅小区、商业楼宇部署光纤宽带网络, 实现光纤到楼入户;在已建住宅小区加速实施“光进铜退”的网络改造;在有条件的乡镇、行政村加快实现光纤网络覆盖;优先推进政府、学校、图书馆、医疗卫生、社区中心等公益性机构的宽带覆盖。

重点领域之二:移动宽带通信

我国3G已经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通信业务移动化、宽带化趋势更加明显, “十二五”期间无线宽带将得到快速发展。一方面, 需要在现有3G网络覆盖基础上, 扩大3G网络的深度、广度覆盖, 优化网络结构, 提升网络质量。另一方面, 需要统筹推进3G网络向LTE的演进, 加快部署LTE增强型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积极开展相关标准研究制订。其中, 继续加快TD-SCDMA产业化步伐仍然是重点推进方向, 推进TD-SCDMA增强型技术产业化和网络部署, 加强TD-LTE技术研发, 增强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主导权, 推动其长远发展。此外, 无线城市也是热点之一, 需要统筹2G、3G、WLAN等网络协调发展, 积极有序推进宽带无线城市建设。

重点领域之三:下一代互联网

当前, 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定了IPv6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 不断加快互联网全新架构研发, 与此同时, 我国互联网发展在IP地址等方面面临的资源瓶颈更加突出和紧迫, “十二五”期间需要加快部署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 完善互联网国家顶层网络架构, 加强互联网关键基础设施发展指导, 加强互联网域名、IP地址等业务资源管理, 引导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合理部署。为此, 首要而紧迫的任务是需要统筹推进IPv6商用网络部署, 加快骨干网、城域网、IDC、支撑系统等的IPv6升级改造, 支持重点网络、网站、域名服务器改造。其次要综合考虑能源获取的便利性、网络资源的可用性、安全性等因素, 统筹部署数据存储中心、云计算中心、CDN等互联网应用基础设施。从长远看, 要加快互联网网络新型架构及关键技术研发。

重点领域之四:三网融合

按照国家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的要求和部署, “十二五”期间将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当前三网融合试点正有序开展, 下一步重点应在试点基础上, 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 普及应用融合业务。制定适应三网融合的网络、业务、信息服务国家标准, 推进网络升级改造, 实现网络资源共享。按照三网融合试点要求, 探索建立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 力争在体制机制上有所突破。

重点领域之五:新兴信息服务

新一代信息技术、网络和终端的发展, 推动通信服务融合创新, 不断衍生新兴信息服务形态。“十二五”期间, 基于下一代信息通信网络的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中心、物联网等将成为培育重点。3G网络, 尤其是智能终端的发展, 加速推动全球移动互联网技术业务体系创新, “十二五”期间我国需要积极构建高速网络、业务平台、智能终端有机结合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创新体系, 突破操作系统平台等核心技术, 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在云计算服务方面, 除了在产业层面攻克云计算共性关键技术和关键架构, 构建产业体系外, 通信业需要积极提供云计算基础设施, 构建公共云计算服务中心, 开发服务平台和业务应用, 组织开展重点领域和主要行业试点示范和优先应用;在物联网应用方面, 加快通信网与传感网络及物联网的结合, 推进TD-SCD-MA等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与物联网融合应用, 围绕基础设施、工业控制、智能交通等领域, 开展物联网业务运营试验和应用示范。

重点领域之六:宽带普遍服务

随着宽带技术的发展, 世界主要国家均调整普遍服务目标, 将宽带接入纳入普遍服务范围, 积极推动宽带普及。“十二五”期间, 我国有必要深化普遍服务内涵, 拓展普遍服务范围, 在原有“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基础上, 将农村宽带信息服务、边防地区、海岛等特殊区域、学校、医院等公益机构通信网络覆盖纳入普遍服务范畴。重点是要逐步完善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技术, 逐步解决农村地区尤其是山区和其他边远地区的宽带网络覆盖问题, 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宽带进村”。同时, 要联合政府部门、相关行业和企业资源, 加快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应用, 打造面向基础公共服务的信息化平台, 推进信息通信服务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 促进公共管理的智能化, 提升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

重点领域之七:安全与应急保障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依赖性日益增强, 一方面, 随着网络规模不断扩张, 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对保障通信网络安全可靠运行带来的难度与日俱增;另一方面, 网络空间成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的新领域, 网络与信息安全已成为关系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 国际上围绕互联网的网络对抗愈演愈烈。“十二五”期间, 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要求通信业不断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技术手段, 强化传输线路多路由、重要节点互相备份, 加快部署高抗灾网络设施, 提升国家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8.服务贸易发展重点领域 篇八

四、新材料

44、纳米材料

纳米粉体材料、纳米膜材料、纳米催化材料和纳米晶金属材料,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纳米能源材料与技术,纳米生物医用材料与技术,纳米环境材料与技术,纳米电子、光子、传感材料及器件,重大疾病早期诊断与治疗用纳米材料与器件,纳米材料与器件的制备、加工、评价技术与装备研制,纳米材料规模化应用。

45、高性能、低成本钢铁材料

超细组织钢铁材料的轧制工艺、先进微合金化、高均质连铸坯、高洁净钢的冶炼工艺,高强度耐热合金钢及铸锻工艺和焊接技术,高性能碳素结构钢、高强度低合金钢、超高强度钢、高牌号冷轧硅钢生产工艺。

46、镁、铝、钛合金材料

高性能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及其复合材料,大断面、中空大型钛合金及铝合金板材,镁及镁合金的液态铸轧技术,镁、铝、钛合金的线、板、带、薄板、铸件、锻件、异型材等系列化产品的加工与焊接技术,后加工成形技术和着色、防腐技术以及相关的配套设备。

47、特种功能材料

超导材料,智能材料,功能陶瓷、功能薄膜、人工晶体等信息材料,气敏、湿敏、磁性液体、巨应力及巨磁阻抗等传感材料,氢的制备及分离、储氢合金和储氢容器、太阳能电池、高性能二次锂电池和新型电容器等能量转换和储能材料,汽液相分离膜材料,烯烃等聚合物及清洁生产所需催化材料,高纯银、高纯铑、高纯铋、高纯锑、高纯铟、高纯镓等高纯有色金属材料。

48、稀土材料

高纯度稀土氧化物和稀土单质的分离、提取技术,高性能稀土磁性材料及其制品,稀土催化材料,稀土贮氢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转换膜,超大磁致伸缩材料,稀土光导纤维,稀土激光晶体和玻璃稀土精密陶瓷材料,平板显示用高性能稀土抛光材料,稀土磁光存储材料,稀土磁致冷材料和巨磁阻材料,稀土生物功能材料。

49、高温结构材料

陶瓷一金属复合材料,高温过滤及净化用多孔陶瓷材料,连续陶瓷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性能、细晶氧化铝产品,低温复相陶瓷产品、碳化硅陶瓷产品,高温合金低成本制备技术,TiAl基和高熔点金属间化合物材料。

50、新型建筑节能材料

高性能外墙自保温墙体材料、功能墙体材料、热反射涂料、相变储能材料、高效外墙和屋面保温材料,楼地面隔热保温材料,高性能节能门窗,低辐射玻璃。

51、重交道路沥青

利用环烷基原油资源生产重交道路沥青,用重油和含硫原油生产高质量的AH-70、AH-90等牌号的重交通道路沥青,路面再生及有机大分子废弃物在改性沥青中的应用。

52、高分子材料及新型催化剂

通用塑料(PP、PE、ABS、PS、PVC等)的改性技术,氟塑料成形加工技术,聚烯烃催化剂、高效硝基苯加氢催化剂及原位聚合聚烯烃纳米复合材料催化剂,交联聚乙烯材料和电器用合成树脂材料,高性能聚芳醚酮类树脂材料,万吨级酯交换法聚碳酸酯(Pc)塑料、千吨级尼龙11(PAll)塑料、万吨级通信和电力电缆用及油气输送用聚烯烃管材生产技术及设备,邻甲酚醛环氧树脂。

53、复合材料

双金属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碳一碳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及其低成本制备技术,新型特殊结构复合材料制备技术。

54、特种纤维材料

高性能碳纤维、无碱玻璃纤维、氨纶纤维、芳纶纤维、芳砜纶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苯硫醚纤维、聚四氟乙烯纤维,高性能、高感性、高功能和环保型纤维,低成本、高性能、特种用途的玻璃纤维及其制品,绿色玻璃钢一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品,玻璃钢输气管道、轴承、渔船、汽车覆盖件。

55、环境友好材料

生态环境材料,环境友好光学玻璃材料,环保型可降解塑料,建筑与海洋防护用工程环保涂料,电子电器产品限用物质替代材料,材料的可循环回收技术,高分子材料环境友好技术,建筑材料环境友好技术,环境友好材料的分析检测技术和方法及标准物质。

56、膜材料及组件

功能高分子膜材料及成套装置,均相系列荷电膜及装备,聚烯烃类微滤膜及应用,纳米结构敏感膜,液体脱气膜,氯碱用膜材料,高性能复合纳滤膜材料,无机分离催化膜材料,生物功能和仿生分离膜材料,海水、苦咸水及中水处理用反渗透膜材料及组件,陶瓷分离膜材料与技术,渗透气化和蒸汽渗透分离膜材料与技术。

57、金属粉体材料及粉末冶金技术

超高温、高压惰性气体雾化制粉技术,超声振动雾化制粉技术,注射成形、温压成形、喷射成形等先进粉末冶金技术,系列化高性能粉末冶金产品,高强高导铜基纳米陶瓷弥散增强复合材料,低成本触点材料。

58、表面涂、镀层材料

环保型防腐涂料,环保型高性能工业涂料,高温陶瓷涂敷材料,高档汽车用金属颜料,水性重防腐涂料,耐高温抗强碱涂料,防火阻燃涂料,先进高能束表面改性技术,复合表面技术,锡系无铅可焊性电沉积环保工艺材料,超低表面能含氟表面保护材料与技术。

59、盐湖提锂、提镁技术

万吨级碳酸锂和高纯氯化锂技术,千吨级高纯度碳酸锂和单水氢氧化锂、万吨级氧化镁和高纯金属锂,电解镁、高纯镁砂、高纯度无水氯化镁和氢氧化镁,锂电池电解质、空调用溴化锂等相关产品,锂、钾盐精细加工工业过程二次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锂、镁盐产品的绿色过程优化集成系统和技术。

60、新型纺织材料及印粢后整理技术

新型合成纤维与纯棉、丝绸、麻、竹等天然纤维复合面料,新型纺丝技术,少水、少污染的清洁生产技术,微悬浮体染色技术,数字喷射印花技术和自动制网技术,四原色印花技术,激光处理技术,等离子体处理技术,高效短流程染色技术及配套的活性染料和助剂,生物酶加工技术,多功能染后整理技术,天然纤维织物的防皱整理技术以及环保型、功能性助染剂。

61、高性能密封材料

轿车及中高档轻型车动力传动、减振、制动系统用密封材料,大型成套设备高压、液压、气动系统用密封件,电力设备高温、高压机械用密封件,石油化学工业用高速透平压缩机的非接触气膜密封件,金属磁流体密封件。

62、子午线轮胎生产关键原材料

天然橡胶专用胶及其生产技术和成套设备,1万吨/年以上子午线轮胎用改性尼龙帘子布、高模低收缩聚酯帘线纤维,单套生产能力达5000吨/年丁苯吡胶乳、3万吨/年硬质新工艺炭黑、3万吨,年软质新工艺炭黑、3万吨/年溶聚丁苯橡胶及丁基橡胶,3000吨/年助剂新品种等新型原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再生胶与胶粉技术及产品,高模低伸聚酯长丝、高强度锦纶

长丝、无碱低密度E—玻璃纤维、高强度钢丝。

63、金属多孔复合催化材料

能源工业净化燃煤烟气用金属催化过滤材料,多孔过滤催化材料,金属多孔材料表面预处理技术,载体复合、催化剂活性组分附着等表面技术,金属复合催化材料的制备技术,催化过滤材料的制备技术,催化反应膜技术。

64、油田化学品

万吨级耐高温、耐盐聚合物驱油剂,万吨级钻井液用化学品,万吨级高效清防蜡剂和降凝降粘剂,千吨级高温原油破乳剂,千吨级石油压裂液增稠剂、采油和炼油缓蚀剂,石油开采中的环境友好型高分子驱油材料。

65、造纸化学品

2万吨/年造纸专用增强剂,万吨级涂布纸用专用化学品,万吨级造纸用树脂障碍控制剂,2万吨/年高留着型淀粉表面施胶剂,5千吨级印刷适应性改进剂,万吨级造纸增强填料石膏晶须产品,新型功能表面活性剂。

66、新型选矿设备及药剂

用于大型金属矿山(铜矿、铁矿)和难处理矿(铝土矿、钨矿、锡矿、钛矿及低品位氧化锌矿等)的成套选矿设备(包括高效节能的粗碎、细碎、浮选、磁选和大型过滤和焙烧设备),大型选、冶自动控制技术与装备,千米深井采矿技术与装备,大深度精细勘查技术与装备,数字矿山关键技术,高效低毒的捕收剂、调整剂、起泡剂等选矿药剂。

67、核工程用特种材料

高纯海绵锆及核级锆与锆合金、锆合金的表面改性,核级不锈钢、耐晶间腐蚀和应力腐蚀的镍基合金、抗液体钠腐蚀的材料、抗氢脆材料、抗高温热腐蚀低合金钢,耐腐蚀、抗辐照脆化、具有良好的焊接性能的高强度压力壳钢和2--3级设备超厚超宽钢板和锻件,安全运行监测控制用低熔点材料。

五、能源

68、燃料电池

1-200KW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产品及电催化剂、电极,纳芬—聚四氟乙烯(Naiion-PTFE)复合膜和双极板、质子交换膜、碳纤维纸等电池关键材料,直接醇(DEWFC)类燃料电池,微型燃料电池,中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及微型SOFC。

69、氢开发利用

天然气制氢,化工、冶金副产煤气制氢,低成本电解水制氢,生物质制氢、微生物制氢技术,金属贮氢、高压容器贮氢、化合物贮氢技术,氢加注设备和加氢站技术,超高纯度氢的制备技术,以氢为燃料的发动机与发电系统。

70、风能

兆瓦及数兆瓦级风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风力发电中的逆变系统的数字化实时控制技术,数字控制策略,保护检测技术,风能探测与应用技术及装备,海上风电机组基础及安装技术和风电场运行技术。

71、太阳能

高效率、低成本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新型太阳能电池及制造装备,中、高温太阳能发电技术与设备,数兆瓦或数十兆瓦级大规模太阳能高温热发电系统,兆瓦级光伏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太阳能采暖系统与设备,太阳能空调制冷系统与设备。

72、生物质能

非粮作物生物燃料乙醇生产技术,农林作物生物质能源专用原料新品种及其配套生产技术,绿色生物柴油炼油化工生产技术,生物质直燃、混燃和气化发电,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技术,垃圾、垃圾填埋气和沼气发电技术,植物油料的高附加值利用技术,秸杆、芦苇、麻类、藻类高效降解与转化技术、制剂和设备,中温、罐式、标准化、家用沼气以及小城镇用万吨级沼气工业化生产技术与装备,可降解地膜等生物质新材料生产技术与设备,二氧化碳藻类转化技术。

73、地热能与海洋能

地源热泵与采暖、空调、热水联供系统,水源热泵,潮汐发电、波浪发电、海流发电技术及装备。

74、石油勘探技术及设备

山地、沙漠、滩海、浅海和深海等复杂地区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单点数字检波器技术,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高性能数控、成像测井技术,特殊水平井、全过程欠平衡等钻井综合配套技术,地质导向钻井技术及装备,复杂结构井开发油气藏技术,复杂深井钻井技术及装备,气体钻井技术及装备,膨胀管技术及装备,凝析油气田、稠油、超稠油等复合驱工业化应用配套技术及装备。

75、油品加氢技术及设备

加氢裂化催化剂和相关技术,劣质原油和渣油加氢技术,催化裂化原料预加氢技术,煤液化油加氢提质技术,费一托合成油加氢改质技术,特种油品的加氢技术,催化裂化等二次加工技术,油品精制技术,润滑油加氢技术,生产超清洁汽柴油的油品加氢技术。

76、长距离高压油气输送设备

输送压力100MPa以上的输气设备,钢材、管材及施工机具的制造,管道监测机器人,网络监测系统、控制系统和安全维护装备,天然气脱硫、脱水技术及设备,富气密相管道输送技术,稠油长距离管道输送技术,多种油品或原油顺序输送工艺及配套技术。

77、煤炭的高效安全生产、开发与加工利用

煤矿地质与资源条件适用型的成套生产装备,大型矿井支护、采掘设备,短壁采煤技术,高效洗选、配煤装备,水煤浆专用设备及高性能添加剂,大型微泡浮选柱、煤泥水高效澄清及控制技术,型煤加工及利用设备,煤矿瓦斯高效抽放设备,煤矿用高性能抢险救灾装备,煤矿全矿井安全监控与预警系统,高精度煤田地质地球物理探测设备和煤矿地质灾害勘探技术装备,高效益、低成本的煤层气勘探技术,采掘机头地层可视化系统,煤层气规模开发与采煤一体化技术,中、小型低污染节能型煤气锅炉,大型煤炭气化及煤、化、电多联产装置,煤炭(直接、间接)液化技术。

78、高效低污染燃煤发电及水电技术系统

300MW、600MW等级循环流化床锅炉及辅助设备,低氧化氮(NOx)燃烧器、气体燃烧再燃、超细煤粉再燃等低NOx燃烧技术,300MW热电联产机组,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高效超临界(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空冷发电技术,100-200MW级燃用中低热值煤气和高氢燃料的燃气轮机及相关关键技术(包括燃烧技术、高温部件研制、核心部件等),复杂条件水电站开发关键技术。

79、核电及核燃料循环

百万千瓦级先进压水堆核电站关键技术与成套设备,铀矿勘查和采冶、铀浓缩技术及关键设备、高性能燃料零件、铀钚混合氧化物燃料,先进乏燃料后处理技术,核辐射安全与监测技术,放射性废物处理和处置技术,快中子堆和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技术及设备。

80、电网输送及安全保障技术

高海拔复杂环境地区电网电气安全运行新技术,大型变压器,直流换流变压器,开关设备和电抗器,无功补偿设备,柔性交流输电系统及设备,变电站及电气设备的智能化,在线监测及诊断装置,500千伏以上直流输电技

术及设备,800千伏以上交流长距离输电技术及设备,环保绝缘材料输变电设备,先进可靠的配电网和供用电系统技术,超大规模电网安全保障和防御体系。

81、半导体照明器件

高亮度外延片、蓝宝石衬底片制造及发光新技术,芯片及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检测新技术,大功率LED封装及散热新技术,高效节能、长寿命的半导体照明材料与产品及其制备技术与设备,LED照明标准。

82、高能耗工业生产节能与建筑节能

高效燃烧工业节能炉窑,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纯氧或富氧燃烧节能技术,铝、烧碱电解槽节能技术与新工艺、脉冲电解节能新技术,工业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等高能耗工业生产节能技术,建筑节能新技术,蓄冷和蓄热空调及冷热电联供技术,中央空调系统风机水泵变频调速技术。

六、现代农业

83、农林作物新品种

优质、高效、高产名优新品种,水肥资源高效利用型新品种,抗病虫、抗寒、抗旱、耐盐碱等抗逆新品种;特有或珍稀种质资源、速生丰产优质用材林、生态保护与城市绿化种/苗。

84、畜禽水产新品种

优质畜禽水产新品种及快速繁殖技术,地方品种/珍稀畜禽资源以及重要经济鱼类珍稀资源的挖掘、保存、创新与综合利用。

85、新型设施栽培技术

设施农业标准化建棚技术,环境控制技术和装备,设施专用农林作物新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包括设施农业模式化、低能耗、低成本、无公害、对环境安全的无土栽培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等。

86、安全高效、规模化畜禽清洁养殖技术

规模化清洁养殖所需的现代化养殖设备与环境净化设施,粪污无害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装备,畜禽精准饲养技术,草食家畜高效舍饲及轮牧技术,水禽及特种畜禽高效养殖技术,环境融合型畜禽疫病综合防治技术,新型饲草产品生产技术及其设备,草原生态保护技术、草地保育与人工恢复技术、草地虫鼠害防治技术。

87、水产品标准化养殖技术与装备

集约化养殖技术及设备,淡水养殖技术及水产品,水产养殖灾害控制技术。

88、农林节水技术与设备

低成本、智能型高效节水灌溉关键技术及设备,地面、地下固定式滴灌、移动式滴灌、自压软管灌溉及配套技术;多功能、中小型抗旱节水系统与机具,小型低水头大流量水泵;高效环保节水生化制剂;新型环保覆盖材料;雨养农区雨水与径流集汇技术与装备。

89、新型肥料生产技术

新型化肥生产技术与配方平衡施肥技术,有机、无机专用复合肥料新品种/制剂生产技术与装备,植物根瘤菌肥,制剂生产与施用技术,新型耕作、栽培模式与肥料使用技术,耕地质量监测、检测成套技术与装备,绿色缓释肥生产技术,水肥精量混施专用器具与设备。

90、新型安全饲料生产技术

氨基酸制剂、脂肪酸制剂、酶制剂、微生态制剂、植物提取添加剂、中草药提取物及其超细添加剂、幼龄畜禽专用饲料生产技术及设备,添加剂标准质控产品及安全检测技术与装备,木本饲料及其饲料添加剂技术。

91、动物重大疫病预防控制技术

预防控制禽流感、口蹄疫、狂犬病、猪链球菌等重大动物疫病的新型疫苗、免疫增强剂、诊断试剂,快速检测试剂盒,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用品,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用品,高效、低毒、低残留物、使用安全的新型兽药、中兽药(制剂)生产技术、标准质控产品、残留快速高灵敏度检测技术与设备。

92、农林植物有害生物检疫、预防、控制技术与装备

高效、低毒、低残留、使用安全的绿色化学、微生物、蛋白质、抗生素、促生长剂、植物源农药等新品种(制剂)、生产工艺和设备,新型农药标准质控产品,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及设备,农林作物病虫害、外来有害生物的检疫风险分析监测、检测、快速鉴定、预警、预防和控制技术及装备,检验隔离设施,物种资源出入境快速查验及快速鉴定技术及装备,检疫除害处理技术及装备。

93、数字化农林技术与装备

农林生产的专家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多媒体产品及农产品信息服务系统,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监测、管理、灾害监测预报、作物估产、粮食安全预警及宏观决策等领域配套应用的信息技术及其装备,农产品质量标准及安全生产全程质量监控与追溯信息系统,农林机械总线控制系统,农林科技服务“110”系统。

94、农林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

工业用原料和特种经济林产品的高效利用,植物提取物及其衍生物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技术,农/畜产品(水产品)贮运包与精深加工中涉及的高效分离、保鲜、杀菌灭虫技术和成套设备,多功能性分离材料生产关键技术与设备,食品加工质量全程控制与新型功能性食品生产技术及设备,新型方便食品的生产技术及设备,农林副产品资源化技术及设备,农林副产品超细加工技术与装备,食品生产加工数字监管标准化技术及信息化设备,现代食品物流标准化技术及设备。

95、林业生物质材料的精深加工与利用

新型木基复合工程材料的生产技术,实体木材的功能改进和深加工,新型结构用建材的生产技术,结构用木材单板层积材生产工艺、设备技术改造和在线检测控制技术;竹纤维提取与加工,重组装饰材及薄木生产技术,竹材精深加工和设备技术改造及其在线检测控制技术;结构用木质材料标准体系建设。

96、农林业机械

大马力橡胶履带/轮式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水稻工厂化育秧及机械栽插设备,保护性耕作和播种的复式作业机具,粮食、粮种的精选、干燥及仓储设备,大中型饲料加工成套设备,造林抚育机械、森林防火与病虫害防治专用器械,棉花、加工番茄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小型农业耕、种、收机械。

上一篇:如何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下一篇: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