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

2024-06-10

流域(共9篇)(共9篇)

1.流域 篇一

流域降雨量和土壤氮含量对流域出口氮污染负荷的影响

根据氮在土壤中的运移规律,运用建立的数学模型分析流域降雨量和土壤氮含量与流域出口氮污染负荷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氮污染的.形成机理.然后以管河流域为例,分析得出以下2条规律:在汛期随着流域土壤含氮量的增加,流域出口氮污染负荷增加;随着降雨量增加,流域出口氮污染负荷也增加.

作 者:王春光 叶水根 WANG Chun-guang YE Shui-gen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刊 名:灌溉排水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年,卷(期):2005 24(6) 分类号:X52 S273 关键词:面源污染   污染负荷   土壤含氮量   降雨量  

★ 高寒草甸退化对鹅绒委陵菜克隆生长特征的影响

★ 青藏高原沼泽与高寒草甸草地退化对生长期CO2排放的影响

★ 土壤盐渍化程度对造林的影响

★ 改良剂对土壤-芦蒿系统中镉行为的影响

★ 浅谈低碳经济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毕业论文

★ 简析人文环境对低碳消费的影响论文

★ 种植沉水植物和疏浚底泥对氮磷营养水平的影响

2.流域 篇二

河系及流域的定量地貌学研究是R. E. Horton于1945年[1]开始的。根据河流分汊来划分子流域,然后利用河流的拓扑关系进行编码有Gravelius法、Horton法、Strahler方法、Shreve方法和Scheidegger法等[2]。王光谦等提出了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数字流域模型框架应用于黄河数字流域[3]。王皓、李铁建等提出了大尺度流域河网二叉树编码方法,并进一步对此方法进行了修正来表示河网内部的拓扑结构[4,5]。Pfafstetter流域编码规则由Otto Pfafstetter于1989年第一次提出[6]。罗翔宇对Pfafstetter规则进行了改进并应用于整个黄河流域[7]。叶爱中等提出了不需要对DEM进行填洼处理,从DEM直接提取河网与划分子流域的方法(AEDNM)[8]。Zavoianu研究了能够由主干到支流且由支流到主干逐步分类编码的方法,并发展了新的基于Horton-Strahler原则的流域编码系统[9]。Fuerst利用程序对河网及子流域自动进行Pfafstetter编码以支持基于GIS的不同尺度的水文分析[10]。

自20世纪70年代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思想提出以来,分布式水文模型以其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参数结构和对空间分异性的全面反映,是探索和认识复杂水文循环过程和机理的有效手段。由于现有流域水文站网分布密度及其观测数据不足,缺资料地区水文预报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建立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问题[11]。为了清晰、高效地模拟流域内单元之间的水文过程,河网与子流域之间良好的数据结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12]。本文提出新的流域河网复合编码方法,和基于主干河网与测点稀疏地形情况下的子流域分割方法。研究中流域内各微小河段编码用RRS表示,河段连成的河道编码用RS表示,河道级别编码用RL表示,河道节点编码用RE表示。子流域分割以河道编码RS为基础,子流域编码与河道编码一一对应。子牙河流域河网中1 775个河段共71条河道被划分为15个河流级别,将整个流域内13 548个网格划分为71个子流域,这些网格集水后分别汇入到71条主干河道中。

1 子牙河流域模型的建立

子牙河流域位于海河流域的中南部,西起太行山,东临渤海,南临漳卫河,北界大清河,跨越山西、河北、天津3省市,如图1所示。流域面积46 868 km2,其中山区面积31 248 km2,占流域面积的66.7%,平原面积15 620 km2,占流域面积的33.3%。子牙河流域由滏阳河和滹沱河两大支流河系构成,两河系洪水在献县枢纽汇合后经子牙新河下泄入海,图2所示为子牙河流域水系图。滏阳河有大小支流20余条,其中艾辛庄以上各支流发源于太行山东麓山区,艾辛庄以下各支流发源于平原。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五台山北麓,流经代县、原平县及忻定盆地,在盂县阎家庄流入河北省,岗南水库以下右侧纳入最大支流冶河,经黄壁庄水库穿京广铁路,向下流经石家庄、衡水两市,在饶阳大齐村进入献县泛区,至献县枢纽与滏阳河汇流。滏阳河和滹沱河在献县枢纽汇流后,经子牙新河下泄入海。

流域网格剖分采用程序自动划分、逐级加密、分区优化的剖分方法。流域划分采用2 km×2 km空间步长的背景网格;在背景网格基础上,将流域水系网格化,河道将流域内矩形网格划分为不规则形状的多边形网格,河道本身被网格截为连续河段,各连续河段成为网格的通道之一,如图3所示。

将实际弯曲河段转化为不规则网格直线通道后,为避免将实际河流长度大幅缩减,记录原河段长度赋值给这些特殊网格通道的长度,保证在实际产汇流计算中汇流时间的合理性。由此建立的子牙河流域模型中共有1 775个河段共71条河道。

子牙河流域西部为太行山,最高峰五台山海拔3 068 m,东部为平原,一般地面高程在20~45 m左右。从图4流域三维地形图和图5流域等高线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子牙河流域自西向东,地形落差非常大,西部山区还包括忻定盆地等相对平坦地区。由于地形测点稀疏、且流域内地形复杂,采用DEM进行子流域划分有一定的困难。

2 河网复合编码

2.1 河流分级方法

采用的河流分级方法为:把最小的不分汊的河流称为1级河流,RL=1,只接纳1级河流汇入的河流称为2级河流。接纳相同级别河流汇入的河流,其级别在上级河流级别数上加1;接纳不同级别河流汇入的河流,其级别按汇入中级别较大的河流级别加1,其数学表达式为:

RL=max{RL(1),RL(2),}+1(1)

式中:RL(1)、RL(2)等为该河道的上游来水河道的级别,如图6所示。依此类推,直至将河系中大小河流命名完毕。

流域水系中的一般河道,其流向根据其地势自高处流向低处,并对部分特殊地形河道流向进行修正。如图7所示的河道中的特殊河道如分流或环状河道,汊口流出的河道级别为汇入汊口河道中级别较大的河流级别加1。

2.2 河网复合编码方法

在流域内数字化的河网中,每一条河道都由若干线段组成,这些线段即本文中所指的河段,所有河段在数据输入时要确定河段上下游和各河段交汇处汊口分枝的衔接河道。然后按照汊口衔接情况确定河道级别,最后按照河段级别顺序进行RRS编码。河道是指上游端点是上级河流汇入点或河源,下游端点是汇入下一级河道的汇流出口的一组连续河段,每条河道都有独立的RS编码值,每一个RS编码值与相应区段的RRS编码值相互对应。为了便于河流分级,在研究中将流域内所有的河道汊口按河段数据存储遍历顺序进行RE编码,并将该汊口所接纳上游来水的河道RS值和流入的下游河道RS值记录。

按照前述河流分级方法,利用计算机程序对所有河段进行河道分级的方法如下:

(1)遍历搜索流域内所有始于河源止于其汇入汊口的连续河段,将所有一级河道RL全部赋值为1,同时记录各个一级河道所包含河道的RS值及其汇入汊口的RE值。

(2)遍历搜索RL值未被赋值的河道,若其上游河道RL均已经被赋值,则按照式(1)对其进行RL赋值。依此方法,直至将流域内所有河道的级别RL赋值完毕。在赋值过程中,同样同步记录各个不同级河道所包含河道的RS值及其汇入汊口的RE值。图8给出了河流水系编码中各属性值赋值情况,图9与图10给出了研究流域内河网复合编码结果,将流域内71条河道分为15个河流级别。

3 子流域切割

3.1 子流域划分方法

子流域划分是基于流域内的河网水系分布和地形高程来进行的。利用程序自动划分子流域,分两个阶段对流域内所有网格进行遍历搜索进行子流域编码。

(1)第一阶段如图9所示,黑色线条表示河道,因每条河道内各河段本身为其两侧网格的通道,设河段两侧网格编号为A和B,这两个网格单元集水后全部汇入该河段,其子流域编号为该河段编号RRS,图11中灰色区域表示搜索到的河道两侧的网格。

分别从河段两侧网格A和网格B出发,采用向周边单元扩展搜索的方法,通过比较周边网格与起算网格的高程值大小来确定搜索到的单元所归属的子流域。以从网格A开始搜索为例,若网格A有n条通道,通道编号分别为pass(1),pass(2),…,pass(n),相应的周边网格分别为unit(1),unit(2),…,unit(n)。将这n个网格中未确定归属子流域网格的高程与网格A的高程相比较,若网格A周边第i个网格高于A的高程,则认为此网格内水流流经网格A汇入相应河段内,对其所属子流域进行编号后,等待下一搜索过程,以同样的方法从unit(i)出发沿其各个通道对它的周边网格进行搜索,直至搜索到的周边网格高程低于其相邻的已进行子流域编码的网格高程,则认为此网格为第一阶段搜索得到的子流域分界处,此网格内水流未经过网格A汇入相应河段,此阶段搜索停止。从网格B出发进行搜索的方法与此搜索方法完全相同,待此河段两侧搜索结束后,进入下一河段的搜索,直至将流域内所有河段搜索完毕。图12中灰色格点显示了第一阶段搜索到的归属于各个河道的集水区域网格。图中的空白区域表明,还有相当一部分网格(区域)没有确定所属的子流域,必须进行第二阶段的搜索。

(2)由于自然界地形起伏变化复杂,或采用的地形高程局地资料不够详尽,第一阶段子流域分割完毕后会有局部地区的洼地未被搜索到。如图12所示,灰色格点代表的是第一阶段搜索到的汇入邻近河段的网格单元,黑色虚线条表示河道,数字标识出的网格区域为洼地,需对这些区域进行二次搜索以确定其子流域编码。

以图13为例,说明二次搜索的思路和方法。比较洼地边缘1, 2, 5, 6, 11, 16, 15, 14, 13, 12, 7, 3这几个单元的高程值,若单元2的高程值最小,则单元2是洼地水流的出口单元;从单元2开始,按照第一步骤所述方法搜索,黑色线框范围内的单元水流均从单元2处流出,汇入与单元2相邻单元中高程较低的单元U1中,此范围内的子流域编号与单元U1子流域编号相同。单元10, 11, 14, 15, 16因地势低洼再次被遗漏,比较这几个单元的高程,单元14的高程值最小,那么灰色线框范围内单元水流经单元14汇入单元U2中,再次从单元14开始以相同方法搜索,直至所有洼地均被划分到各个子流域中为止。

依据前述子流域划分方法,将流域内13 548个网格划分为分别汇入71条河道的71个子流域,图14给出了整个流域各级河流子流域划分结果图。采用此方法进行子流域编码,给定任意河道过流断面,其上游集水面积可以很方便地提取出来,流域内几个代表性子流域出口控制集水区域如图15所示。

3.2 子流域划分结果验证与比较

根据河北省水利水电第二勘测设计研究院对子牙河流域防洪规划做的项目研究报告统计资料,本文对采用上述方法进行的子流域划分结果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见表1。通过比较可以得出,模型中得出的子流域划分与编码结果是可靠的。

图16所示为子牙河流域详细河网图与子流域划分结果对比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子流域划分结果与实际河网分布情况基本相符,说明通过河道主干采用本文方法确定的子流域区间与河道主干上的支流所覆盖的流域范围基本一致。分析部分子流域覆盖面积与支流覆盖面积之间的误差,主要原因是主干河网描述支流河网具有一定误差,同时地形格点不够致密也会产生一定的误差。但子流域划分精度基本能满足模型要求。

作者采用同样的地形高程数据,生成DEM 数字地形,利用ArcGIS中的水文分析模块, 对DEM 数字地形进行填洼处理,按照自然水流从高处流往低处的自然规律,根据区域地形的水流方向数据计算每一个栅格的汇流累积量。当汇流累积量达到一定值的时候,就会产生地表水流,根据给定的阈值,由这些潜在水流路径构成河网。图17中给出了阈值分别为50和10情况下提取出的河网,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地形数据不够精确情况下,提取出的河网连续性和真实性都不能令人满意,无法进一步进行河网分级和子流域切割。

4 结 论

在只考虑主干河网与测点稀疏地形情况下,河网复合编码方法与子流域分割方法能够高效、有序地模拟流域水流过程。采用上述方法,将子牙河流域河网中1 775个河段共71条河道分为15个河流级别,将流域内13 548个网格划分为71个子流域,这些网格集水后分别汇入到71条主干河道中。子流域划分结果经与流域较密集河网比较,代表性子流域出口控制集水面积比较,说明子流域分割方法能较好的反应实际流域情况。与传统方法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法优点在于:①河网复合编码方法精确描述了河系拓扑关系,实现了河系中任意河段的快速定位;②子流域分割方法适用于地形资料相对缺少地区,且无需进行洼地填充等前处理,避免地形资料的失真;③方便数字流域点、线、面之间的拓扑关系运算,为模型中进一步进行分区计算提供了良好的数据结构关系。本文提出的河网复合编码方法与子流域分割方法,为今后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建立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摘要:对改进的流域河网复合编码方法和基于主干河网与测点稀疏地形情况下的子流域分割方法做了详细的说明。河网复合编码将流域内各微小河段、河段连成的河道、河道级别、汇入节点逐次进行编码。子流域分割方法采用相对粗糙地形资料,无需进行洼地填充等前处理,直接从各微小河段出发遍历搜索汇入河段的集水区域,并对低洼地区进行二次搜索。将河网复合编码方法与子流域分割方法应用于子牙河流域,子流域划分结果与实际河网与流域控制面积资料对比基本吻合,为研究区域内各子流域的分区计算提供了良好的数据结构关系。数字流域模型的河网复合编码方法与子流域切割方法,能快速对流域中河段进行直接定位,方便流域点、线、面之间的拓扑关系运算,为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前处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河网编码,子流域分割,子牙河流域,测点稀疏地形

参考文献

[1]Horton R E.Erosional development of streams and their drainagebasins:hydro-physical approach to quantitative morphology[J].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45,56:275-370.

[2]雷晓辉,田雨,白薇,等.基于DEM的子流域划分方法改进与应用[J].人民黄河,2011,33(2):32-36.

[3]WANG Guang-qian,WU Bao-sheng,LI Tie-jian.Digital yellowriver model[J].Journal of Hydro-environment Research,2007,1(1):1-11.

[4]王皓,李铁键,高洁,等.大尺度流域河网二汊树编码方法[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5):499-504.

[5]Li Tiejian,Wang Guangqian,Chen Ji.A modified binary treecodification of drainage networks to support complex hydrologicalmodels[J].COMPUTERS&GEOSCIENCES,2010,36(11):1 427-1 435.

[6]Verdin K L,Verdin J P.A topological system for delineation andcodification of the Earth's river basins[J].Journal of Hydrology,1999,218:1-12.

[7]罗翔宇,贾仰文,王建华,等.基于DEM与实测河网的流域编码方法[J].水科学进展,2006,(2):259-264.

[8]叶爱中,夏军,王纲胜,等.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河网提取及子流域生成[J].水利学报,2005,36(5):531-537.

[9]Zavoianu Ion,Herisanu Gheorghe,Cruceru Nicolae.Classifica-tion and codification systems for stream networks and drainagebasins.Networks and Drainage Basins[C]∥Annals of DAAAMfor 2009&Proceedings of the 20th International DAAAM Sym-posium,2009,20:715-716.

[10]Fuerst Josef,Hoerhan Thomas.Coding of watershed and riverhierarchy to support GIS-based hydrological analyses at differentscales[J].COMPUTERS&GEOSCIENCES,2009,35(3):688-696.

[11]徐宗学,程磊.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与应用进展[J].水利学报,2010,41(9):1 009-1 017.

3.流域 篇三

摘要:以流域经济作为切入点,提出流域综合发展规划的思路以及基于城乡统筹的流域规划理论,并结合贫困地区流域发展的战略,探讨了重庆渝东北地区的巫溪大宁河及柏杨河流域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城乡统筹;流域经济;贫困地区发展

中图分类号:F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9)05-011-5

一、流域概念与流域经济

流域(Drainage Basin)是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集水区,它既是一个水文单元空间,也是一个生态系统空间,更是一个经济体系空间。流域空间有可能会跨越不同的行政边界,可能形成跨越几种差别性地方发展政策的区域性空间。在当下中国超常规快速城市化的语境中,从流域的角度来整体性地思考流域流经地区的发展问题,可以弥补目前基于条块分割的规划和发展模式的不足。

流域经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区域经济。它以江河为纽带和轴心,通过流域内资源、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优化与整合,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开放互利的经济区域。跨越不同的行政区划经济,流域经济更体现出一种开放性、协作性和整体性。要搞好流域经济,必须做好流域的综合发展规划,从整个流域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开始,进行环境保护规划、空间综合管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控制。

二、流域综合发展规划

流域规划是区域规划的一种特殊类型,也是国土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通常是以江河流域为范围,研究水资源的合理开放和综合利用。狭义的流域规划是以江河本身的治理开发和流域的水利开发为目标,包括干、支流梯级布置、水库群规划、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工程、相关枢纽建筑配置、水资源利用、水土资源平衡、农林及水土保持措施等内容。广义的流域规划是指流域综合发展规划,涵盖整个流域范围的城镇体系规划、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布局、上下游产业动态关系、主体功能区划分、流域转移支付政策等内容。

流域综合发展规划需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整体与局部、干流与支流、上游与下游、需要与可能、近期与远景的关系,梳理好防洪、发电、灌溉、航运、供水、渔业、旅游等产业之间的关系。科学的流域综合发展规划是落实“五个统筹”的规划,在流域范围内考虑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流域规划是反GDP崇拜的规划,是在公平的前提下兼顾效率的规划,是在社会发展的前提下考虑经济增长的规划,是注重地域差异与当下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约束的规划。

三、城乡统筹视野下的流域规划理论

(一)流域共生理论

流域共生是指在流域范围内城乡不同系统的单元之间信息交流、物质交换、能量传导以及合作模式的形成和运行过程。城乡发展的阶段模式经历了依存(农业社会)、统治(工业社会)、融合(工业化中期)和一体化(后工业社会)四个阶段,由生产力向生产关系的范畴逐渐过渡,由非对称互惠向对称互惠的过渡过程。在城乡统筹视野下,城乡不再是剪刀差作用下的二元空间①,而是环境关联、产业联动、生态共生、上下游市场资源与要素互补的整体性流域空间。从流域共生理论出发,对流域流经的不同行政区域的城乡规划进行统筹和协调十分必要。以流域共生理论为指导,在流域城镇体系的建立、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重大建设项目的选址、上下游发展的时序等方面,皆需要进行长远的、全局的、整体的思考,避免就事论事、行政区划本位、任期本位地看待问题。流域公共资源需要共享,劳动力、资金、技术、政策诸要素需要统筹考虑,重大项目要避免重复性、同质性、竞争性建设,实现流域发展外部性的最大化。

(二)产业关联理论

依托流域空间体系,产业梯度势能差通过资本投资、技术传播和劳动力转移推动经济要素实现空间的转移与扩散,并在此过程中产生产业的关联与集聚。通常情况下流域上游对下游的优势体现在水资源洁净度、能源充裕度、劳动力价格差异度、初级产品丰富程度方面,因而成为水资源、能源、劳动力和初级产品输出地。下游对上游的优势体现在技术资源、融资渠道、资金来源、产品加工能力等方面,因而成为技术、资本、次级产品或终端产品的输出地。自觉地重视上下游产业关联有助于流域产业的有效集聚和有序集聚,使城乡的各要素市场产生良性互动,流域内的就业问题、税收问题、环境保护问题、污染治理和排放问题都可以得到统筹考虑和解决。

在产业关联理论中,上下游之间关系的“半流域保护理论”和不同支流之间的“选择性流域保护理论”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前者是上游布局清洁产业,下游布局有排放限制的产业;后者是把有轻度污染的产业选择性地集中在某一支流上,有助于保护其他支流的水资源和提高该支流污水治理的效率。在流域产业布局中有的支流旅游资源丰富,那么休闲观光产业就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其他对该产业有负面影响的如采矿、化工、冶炼等就得让位。流域产业关联发展可以促进产业集群的有效有序集聚、做大做强和差异化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三)效益补偿理论

理论上讲,流域的上下游具有同等发展的权利。然而,从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角度来讲,上游的开发限制多,下游的开发限制小,下游的开发强度、产业多样性、产业开发密度、产业规模都要高于上游的相关指标。上游区域为了整个流域的发展必须自觉地做出让步和牺牲,而它的主动约束行为所带来的开发权损失应该从下游的开发权转移收益中得到补偿。流域发展的上下游之间的公平利益关系只有通过转移支付政策才能实现。同样情况也适用于选择性流域开发过程:污染重但GDP产出高的支流应该对排放少但GDP产出低的支流实现效益补偿和转移支付。

(四)流域可持续理论

流域的可持续理论是建立在流域的人一人关系、人一地关系、地一地关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上的。人一人关系是流域内人口分布和就业结构的关系,人一地关系是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地一地关系是流域内不同行政区之间的关系。在流域范围内考虑基于人口有序流动和就业平衡的城镇化模式是建立和谐的人一人关系的基础。在流域范围内对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进行统筹规划,对生态敏感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矿产资源分布区进行强制性保护,对自然山地、水体、绿地的自觉维护,是建立永续的人一地关系的前提。在流域范围内协调不同行政区的利益,放弃自我本位的利己主义思想,站在流域的高度考虑科学发展的问题,是实现共生的地一地关系的条件。

流域可持续发展是流域内全面的、长远的、整体的发展,其中对弱势人群、贫困地区、边远山区的关注是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贫困地区流域发展来说,教育、技术、政策、观念和资金的帮助和支持是必要的。

四、贫困地区流域发展战略的初步思考

(一)政策驱动战略

贫困地区是市场要素不活跃、市场机制未发育的地区。因此该类地区的发展,显然政策驱动是首要战略。对于某些贫困地区,各种级别的优惠政策不少,比如对于大宁河流域的贫困地区可以享用的优惠政策有:西部大开发政策、直辖政策、库区建设政策、移民政策、对口扶贫支援政策等。虽然优惠政策众多,光靠政策驱动的单一要素发展该地区是远远不够的。政策驱动是发动机和孵化器,关键是要发动市场要素和孵化市场机制,“看得见的手”需要“看不见的手”的配合。要带动“看不见的手”介入大宁河流域的整体发展,流域规划的作用是巨大的。政策驱动下的流域综合发展规划,是贫困地区流域发展的行动愿景、技术支持和法制保障。在政策驱动下科学地规划、广泛地宣传、实效地服务、跨行政区域的联动协作是大宁河流域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二)资金的运用战略

长期以来,贫困地区的政策性资金是不少的。比如包括巫溪在内的渝东北连片贫困地区,每年各种财政拨款和政策资金都向它们倾斜,如库区环保资金、高山移民资金、退耕还林资金、防洪建设资金和国家级市级的扶贫基金、教育资金等,然而该地区发展依然缓慢。贫困地区至上而下的拨款推动的城市建设,起点低、目的单一、复合效应差、操作粗放。这些扶贫帮助没有起到足够的边际效应放大作用和后续带动作用,也没有得到市场力量的配合和民间力量至下而上的跟进。战略上没有整体思路,空间上没有统筹布局,时间上没有有序安排。

中央政府也意识到原来的扶贫政策需加以改进。近年来,扶贫的改革政策和措施包括:由过去单纯分散救济的扶贫方法向经济开发扶贫方式转变②;从单纯依靠政府系统向主要依靠经济组织转变;从资金单项输入向资金、技术物资、培训相结合输入配套转变。

(三)其他思考

在观念方面,要认识到对贫困地区流域发展做减法也是一种发展。在上游和支流减少人口数量(向下游和干流的发达地区转移人口),减少建设用地(退耕还林)也是一种发展。对于生态承载力和产业承载力弱的地区,减少其发展的压力,外迁人口、退耕还林、退厂进园、以退为进不失为一种精明的策略。

在教育方面,对贫困地区流域发展要加大投入,从人一人关系来说,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不要输在起点上,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让贫困地区的后代先在知识上先脱贫。

在基础设施方面,对贫困地区流域发展要先行。很多贫困地区公共财政匮乏,基础设施欠账太多,可达性差,对外通勤时间成本太高。国家开发银行、世界银行贷款、国外长期低息援助基金、国债和地方债募集资金要向贫困地区流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倾斜。

在城镇发展思路上,集约化有序发展很重要。该策略可以提高贫困地区公共设施的服务水平和效率,减少基础设施投入,有助于在更大范围内保护生态环境和解决就业问题。

五、案例研究:重庆巫溪大宁河流域贫困地区发展思考

重庆市是一个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的具有省域特征的直辖市。都市区发展条件和水平可与中国东部沿海相比,渝西地区与国家中部地区类似,库区与渝东南相当于中国西部的情况。重庆市委、市政府在此背景下针对重庆大城市带大农村,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提出了“一圈两翼”的空间发展战略③。巫溪县属于“一圈两翼”中的渝东北翼,是三峡库区移民开发县,同时也是国家级贫困县④。它地处大巴山东段南麓的渝、陕、鄂三省(市)结合部,全县幅员4030平方公里,总人口51.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2万人。其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基础薄弱,总量太小;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结构落后;重点产业支撑作用乏力,兴县支柱产业尚未形成;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严重不足;城镇就业再就业困难,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较大。巫溪的发展受交通瓶颈的制约严重。目前境内无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大宁河航道的运力有限,标准太低。县城到重庆至少需8小时车程。

巫溪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红池坝森林公园为有国家4A级风景区),文化深厚(巫巴文化、盐文化、医药文化),生态环境良好(连同神农架地区成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涵养源组成部分)。由于水运交通的衰落,受制于交通瓶颈和区位劣势,大宁河流域的发展严重滞后于重庆主城和库区其他段的发展。然而近期规划中过境的奉溪高速公路、安常铁路、渝东北支线机场将给该区域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机遇。在城乡统筹的政策背景下,从流域经济的角度思考该贫困地区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流域经济作为巫溪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

与巫溪相关的流域体系从大到小分为三级:长江流域、大宁河流域、白杨河流域,也分别对应三个不同级别的流域经济体系。长江流域经济体系为国家级,大宁河流域为地区级(二三峡库区),白杨河流域为县域级。流域空间的统筹实际上也是政策的统筹、经济的统筹、社会发展的统筹。流域流经不同的经济类型、开发模式、发展水平的行政区域,是很好的城乡统筹的思考对象。

巫溪的旅游业、生态林业、绿色农业、中药材产业、民俗文化产业、手工业、巫文化产业等都有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借助参加巫溪马镇坝新区城市设计的规划实践机会,我们试图思考在物质环境建设的同时能否有全面促进巫溪社会经济发展的可能,而发展该地区的流域经济是研究思考后的答案。

该思路是点线面流域一体化发展思路:即培养开发点、延伸发展线、扩展增长面。流域经济开发点由巫溪水城(旅游基础设施)和五个集镇(五多金花式的差异化小镇)共六个点组成;流域经济发展线为柏杨河流域为主体的流域产业链;流域经济增长面为依托流域往纵深腹地发展的整个带状山谷用地,从而复兴巫溪桃源峡郡的历史美名。

通过流域经济战略,统筹城市经济、集镇经济以及乡村经济的发展(即老城组团、马镇坝组团、赵家坝组团、凤凰组团的城市经济,五个集镇的集镇经济以及腹地的乡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五个统筹:即统筹区域发展,发挥生态休闲经济的优势,整合区域的旅游资源、产业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统筹城乡发展,使县城、集镇、中心村、农村居民点纳入到流域产业链中来;统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产业孵化,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区域发展信心和居民幸福指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目前经济尚落后但文明深厚地区进行有地域特色的人居环境建设;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发展,利用网络和媒体工具让世界了解巫溪源远流长的巫文化、盐文化、药文化,神秘的神农架风光、秀美的大宁河风光、红池坝高山草甸风光,让巫溪走向世界。

(二)流域经济与渝东北贫困地区空间发展战略

结合项目调研对大宁河支流柏杨河上游、中游和下游的三个河段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结果具有启发意义。上游凤凰段是农耕段,处在未城市化期;中游马镇坝段是待开发段,处在城市化预备期;下游

快接入大宁河的赵家坝段则是建成区,处在已城市化阶段。从上游到中游到下游的调查发现三减三增现象:生态当量递减,人工痕迹递增;物种多样性递减,热岛效应递增;亲水性递减,工程性递增。上游凤凰段体现的是恬静的、田园牧歌式的农耕经济,下游赵家坝段体现的是高密度、粗放、低质量、赤裸裸的房地产经济,而中游马镇坝段基本上有大半还是处女地,如何策划和定位是规划前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我们的思路是借未来5年交通大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整合县域现有的旅游资源,在马镇坝新区进行巫溪水城和休闲驿站建设,打造柏扬河流域城乡旅游的中心基础设施。

结合项目思考,笔者认为渝东北连片贫困地区的发展在战略上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挥流域经济的统筹功能:在空间上对流域沿线开放空间进行整体性利用,兼顾防洪、生态涵养、市民日常休闲和游客观光旅游的功能;在时间上注重近期建设规划项目的带动作用,孵化作用;在战术上必须结合高水平规划、地方自然资源利用、地方适用技术应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发掘等综合手段相结合;充分用好每年各种财政拨款和政策资金,制订相关政策,鼓励市场力量和民间力量的配合;充分利用重点项目起到产业孵化和带动作用。

(三)城乡统筹发展的三个战略

重庆巫溪柏杨河流域在城市段流经四个组团:凤凰段、马镇坝段、赵家坝段和老城段。老城组团城区狭小,地势陡峭,房屋密集,人车混杂,具有交通瓶颈,发展策略为减容、增绿、留白;赵家坝组团已基本建设完成,具有土地资源和发展空间瓶颈,用地局限;马镇坝组团具有后发优势,总体规划规定的3,92平方公里,在13年集聚5万人;凤凰组团是丁业组团。近期建设主要进行城市化的区域是马镇坝新区组团。我们对地方政府提出的马镇坝新区战略包括三个部分:流域战略、新城战略、复合地产战略。

流域战略不是孤立看待马镇坝新区,而是把马镇坝放到整个柏杨河流域,把马镇坝打造成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的一个重要结点。通过马镇坝的建设带动柏杨河流域的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的建设。

新城战略是利用马镇坝组团的建设进行县城空间结构的调整,交通结构的梳理,产业结构的更新,文化结构的创造,综合地经营城市。巫溪旅游资源丰富,但资源分散,配套设施不全,需统筹县域旅游资源,整体推广。在马镇坝组团营建巫溪水城作为休闲驿站,携柏杨河滨河美食街、巫文化风情街、巫溪风情酒店、经济型民俗酒店、巫文化特色街坊,作为旅游基础设施配套,为统筹城乡发展打前战。

复合地产战略是希望统筹土地经济和产业经济。土地经济增长与固定人口增长相关,产业经济增长与流动人口增长相关。土地经济规模与固定人口规模相关,产业经济规模与流动人口规模相关。按照重庆“一圈两翼”的空间发展战略,巫溪县城人口要从6万人增加到12万人,县域人口从44万人减少到38万人。巫溪县城固定人口基数少,而且在“一圈两翼”的空间发展战略中的人口规划中县城增加6万,县域人口减少6万,因此土地经济增长有限。相比在交通瓶颈突破后,旅游潜力大,流动人口增长潜力大,产业经济发展前景好。土地经济是稀缺的、泡沫的、不可复制和再生的,旅游产业经济是长效的、可持续的、循环的。因此我们建议政府要根据巫溪的特殊情况预留一定比例的旅游产业用地,适当降低房地产开发的用地比例。

(四)基于流域经济理念的马镇坝新区建设规划

在明确了流域战略、新城战略、复合地产战略后,近期的工作为统筹土地经济和产业经济,打造开发点,培育发展线,形成增长面。开发点具体表现为巫风旅游度假水城项目,发展线具体表现为柏杨河流域旅游产品线示范段项目,增长面具体表现为峡郡人居环境样板项目。我们进行了巫溪城市化和产业化的战略研究,去四川平乐古镇进行了针对性调研,对渝东北的旅游、产业、文化、景观、流域进行了专项调查,对马镇坝新区开发强度、空间品质、环境承载力进行了深入思考,还对建筑风格、景观特征、场所精神,开发主体、盈利模式、永续发展的开发模式进行了研究。其中巫溪水城是项目规划的一个重点,希望开创一箭多雕的多赢局面。通过巫溪水城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造一个综合性的休闲驿站,建设一个生态绿岛和巫文化度假胜地,作为巫溪地方经济的助推器和特色产业的孵化器。水城的发展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主要以高档商务活动、旅游及休闲度假旅游集散中转为市场目标,同时兼顾大众休闲旅游市场,使之成为巫溪经济增长的增长极,成为巫溪新城名片。实行分期建设,前期先行进行水城特色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筑巢引凤;中期推动地产开发,市场力量跟进;后期倡导地产与旅游结合,旅游复合地产多赢,按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升当地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和发展的信心,实现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地方的知名度和集体的自豪感。

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认为,我们应该把人类聚居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将它作为完整的对象考虑。将局部地段的发展放人更大的整体的区域中是很有必要的。流域的视野就是一种整体观的视野。城市和区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城市规划和区域统筹是应对巨大不确定性的复杂性科学。选择准确的思考和研究的切入点很重要。针对以渝东北连片贫困地区的问题为导向,以流域经济为切入点,通过类似巫溪水城这样的重点项目作为开发点,带动流域产业链作为发展线,并结合类似马镇坝样板段人居环境作为增长面,以点、线、面一体化的流域发展思路来统筹城乡的发展是笔者的核心观点。随着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改革的深化,“一圈两翼”的空间发展战略的落实与深入,衷心期盼巫溪大宁河流域及其柏杨河流域经济能够形成规模效应,马镇坝新区战略能够实现,渝东北连片贫困地区的人们也能够早日跨入小康。

参考文献:

[1]赵英丽,城乡统筹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内容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6(1):32-38。

[2]黄天其。重庆近郊开发及有关问题的研讨[J],重庆城市科学,1986(3):10-13。

[3]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市巫溪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汇报文本(2007—2020)[R].2007。

[4]中国人口信息网,第八章一消除贫困[EB/OL],ht-tp://www.epric.org.en/yjwx/yjwx_detail.asp?id=2106

4.流域的综合开发教案 篇四

汉江流域人口的大幅度增殖带来了流域经济的全面发展,由此也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1)中上游山区因滥垦滥殖,而导致森林破坏,水士流失逐渐加重,生态环境最终全面恶化;

(2)下游江汉平原围湖造田恶性膨胀,淤塞河湖,导致水系紊乱,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3)自然植被遭到破坏,森林逐步丧失了调节气候的能力,气候逐渐恶化,水旱灾害频发。

学生阅读材料并思考:汉江上游地形,植被和气候与水土流失有什么样的关系?

设置此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人地矛盾有清楚的认识,植被破坏越严重,植被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能力越弱,水土流失就越严重,自然灾害就会加剧,生态问题就凸显。

一方面汉江流域的生态问题急需治理,另一方面汉江流域的水能资源又需要开发来增加GDP,这就自然的进入第四个内容。

5.小流域治理工程整改方案 篇五

****年**月**日,****人民政府和**村委会、监理公司、施工单位三方到小流域治理工程的施工现场进行计量、查找问题并提出整改方案。

一、存在问题如下:

1、***干沟1#、2#、3#拦砂坝(大挡墙)均不同程度的出现副坝吊脚(基础被水冲刷后悬空)现象。经现场检查,1#、2#、3#拦砂坝(大挡墙)都已按设计图纸施工。其中,1#、2#拦砂坝副坝的基础已经由施工单位处理稳固,3#拦砂坝副坝的基础还没有处理,还有被水冲毁的危险。

2、***干沟其他22道拦砂坝,都出现主、副坝的前后面填缝不满,表面不平整等外观质量问题,部分拦砂坝还出现吊脚情况。

3、其他干沟的拦砂坝出现的问题与**干沟拦砂坝出现的问题基本一样,主要是外观质量问题。

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施工单位:首先,项目负责人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不按照施工设计图纸和**小流域治理实施方案施工,不听从业主和监理的指示。存在随意选拦砂坝位置、基础开挖后没有经业主和监理验收合格后就自行入基、随意变更拦砂坝设计尺寸等问题。其次,施工中存在就地取材的问题,部分石料较差,砂子含泥量较大,难以保证工程质量。再次,施工单位为了省工,在冲沟内大石头或老挡墙上加固修复,也使拦砂坝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设计单位:设计深度不够,图纸与现场实际情况出入较大。图纸所示尺寸只能在比较平缓的河道上实施,但是在比较陡的冲沟内就无法按设计尺寸进行施工。拦砂坝的副坝(消力坎)基础埋置深度不足,因为在冲沟内无法开挖到硬基所以容易出现吊脚现象。

3、监理单位:存在监理不到位、力度不够的问题。工程点多、面广,有时候难以做到随叫随到。针对工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曾多次发《监理通知》给施工单位,但是并没有引起重视。

4、业主单位:订立的施工合同不合理。导致该项目是先拨款后施工,不拨款就不施工。失去资金控制权,很显然,监理单位也是无能为力的。

三、整改方案:

1、**干沟3#拦砂坝副坝基础已经现场确定处理方案,由施工单位处理完成,给予计量;

2、**干沟和其他干沟的拦砂坝,由施工单位逐一对照检查,对于主副坝前后面填缝不满的问题用砂浆填满;表面不平整的拉上工程线,用錾子修平,确保外观质量合格。对于出现吊脚的挡墙,由施工单位自行加固处理。上述处理费用由施工单位自己承担。

3、对于所剩余的工程,我单位将严格按照监理规范监理。首先是请业主(**村委会)和施工单位到现场指定需要打拦砂坝的位置,确保施工与设计相符,达到设计效果。实行原材料进场检验和基础验收制度,对基础等重点部位进行旁站监理,并在施工中采取巡视、平行检测等方法,确保拦砂坝工程质量。

4、在必要时,请业主找施工单位法定代表人,说明情况,希望能得到重视和支持。

总之,希望工程参建四方能通力合作,加强沟通联系,认真积极整改,使工程能达到设计意图和效果,圆满完成****小流域治理工程的施工任务!

6.流域 篇六

1 生态补偿标准的核定方法

1.1 补偿标准的参照

生态补偿标准的科学确定是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关键,也是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国外主要基于价值理论、市场理论、半市场理论来确定生态补偿标准的方法[1]。依据价值理论确定生态补偿标准的方法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生态效益等价分析法(HEA),依据市场理论确定生态补偿标准的方法有市场法,而在实际应用中使用较广泛的是半市场理论法。基于半市场理论方法确定生态补偿标准的方法有:机会成本法、意愿调查法、微观经济学模型法[2]。在补偿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主要有机会成本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和支付意愿法。机会成本法的优点在于可直接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供者进行经济补偿,准确的数据能计量出该地区的环境保护成本,通过计量出的机会成本确定生态补偿数据,从而促使补偿者自觉保护环境。同时,机会成本法避免了估算复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的优点在于: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看作是生态补偿的上限,在数据量大的前提下,为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依据,从而更好地激励人们保护生态环境。支付意愿法(Willingness to Pay,WTP)又称条件价值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利用效用最大化原理,在模拟市场情况下直接调查和询问人们对某一环境效益改善或资源保护措施的支付意愿,以推导环境效益改善或环境质量损失的经济价值,CVM充分考虑了受益方的支付意愿[4]。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支付意愿法和机会成本法体现了生态补偿标准是生态效益、社会接受性与经济可行性的统一。关于流域生态补偿标准域值空间的确定,主要参考的是生态系统的环境收益、受偿者的支付意愿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这里以前者为例进行分析。建立生态补偿的两个必要的条件是对象(对谁付费和对什么付费)和付费的标准。理论上讲,这些需要与给定预算下的最大环境收益一起考虑,因此最优的环境机制取决于接受者的反应。

1.2 石羊河流域生态补偿实践与问题

自2007年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作启动以来,流域内各部门采取综合措施,提前8年实现治理的两大约束性目标,治理成效逐步显现,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5]。但目前的治理工程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①后续扶持资金缺乏,水利工程运行难度大。一是地下水智能化计量设施缺乏后期维护资金。民勤县依托治理工程安装的机井智能化计量控制设施(共8025套)已连续运行7年以上,超出了设计使用寿命,加上运行中缺乏维护资金,软硬件更新维护不足,设备严重老化,故障率不断增大,严重影响了供水管理。二是滴灌工程设施缺乏后期扶持资金。民勤县已建成滴灌工程1.71万hm2,用水户需投入节水设备和设施维护费用5200万元/a,仅靠县财政筹措和农民自筹资金承担难度很大。②部分骨干工程和末级渠系未纳入治理规划内。民勤县红崖山灌区属井河水混合灌区,流域治理规划没有考虑该灌区的特殊性,尚有267km骨干渠道和1741km末级渠系未列入治理项目计划内,地表水灌溉渗漏严重。③生态灌溉工程未实施到位。近年来武威市通过关井压田,压减了配水面积4.2万hm2。关井压田区域内植被逐步恢复,由2006年的28%提高到2013年的36%。由于民勤绿洲气候干旱,人工植被的生存“非灌不植”,因此关井压田区域内的植被由于缺水,在自然状态下恢复较慢,亟需建设生态灌溉工程,快速恢复这些地区的植被。④水利信息化建设程度低。目前,民勤县对8000多眼机井的管理(如取水量的监控)主要是依靠人工,既耗时耗力,也无法进行实时监控,亟需加强对机井的信息化建设。由于缺乏全流域水量变化信息平台,基于信息化的全流水调动,水资源使用的末端缺少。⑤水资源与产业结构协同管理程度差。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导性、生态良性循环为导向进行流域水资源与产业协同管理。通过中长期流域气候预报,指导流域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适应水资源动态变化,阻碍了治理成果的巩固和扩大。

实现流域生态补偿“双嬴”的目的是在维护脆弱的流域生态系统的同时,寻求流域生态经济的持续发展。对流域居民来讲,只有在保护流域生态环境与他们的个体私利不相违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流域的“双嬴”。一方面,我们很难确定是否当前流域生态环境已接近最低的生态安全标准,但流域生态系统日益退化却显而易见。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必要的技术支持,监控、追踪非法的退耕还地复垦、复牧,流域生态补偿的效果特别是对参与项目流域居民生计的改善并不十分理想,这是当前我国很多生态补偿工程共同面临的问题。由于流域的特性,建立地区尺度上的生态系统交易市场有着成本上的优势。一旦“双嬴”各方都发挥优势,区域性的市场被激活,保护环境的服务就剩下两个问题———强迫和激励[6],国家层面的PES属于后一类。对无偿服务的提供者,财政转移可作为有效的支付机制发挥作用。依据不同的生态补偿目的,会有不同的生态补偿机制设计,补偿的差异也将影响到相关的环境服务与可获得的补偿,但理论上来讲,应当存在补偿标准的上下限[7]。

2 石羊河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域值空间

2.1 环境收益与机会成本的比较

石羊河流域上游的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河西走廊东南部,是石羊河流域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该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主要以涵养水源、水土保持为目标,对不同的植被类型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恢复技术,防止发生植被退化、雪线上升、蓄水能力减弱等问题,维护内陆河流域的生态安全。石羊河流域下游民勤地区实施生态补偿的目的在于防风固沙、防止土地退化[8]。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应采取转换土地利用类型,特别是对已退化的土地需退耕还林、退化的草场需要禁牧。因此,确定主要的补偿区域是祁连山区与民勤县的典型乡镇。为便于分析与比较,我们采用徐中民等研究确定的石羊河流域生态恢复目标[9](表1、2)。

注:羊单位是指牲畜的计算单位。一只羊等于一个羊单位,一头牛等于五个羊单位,一匹马、驴、骡各等于五个羊单位。

2015年7月我们开展石羊河流域社会调查,确定了民勤县各乡镇农民耕地转换机会成本(图1,见封四),而上游祁连山地区因农户耕地收益较少,采用民勤县最低标准确定。正如前文的推导过程中所指出,以农民耕作土地购买所有生产资料的机会成本投入作为环境收益值更为贴切,此处的环境收益值直接应用徐中民等利用最小数据方法测算的耕地转换土地利用类型的收益损失值[10],具体的分析结果见表3。

考虑到耕地存在一定的退化率,这里只比较补偿开始的第一年。我们对所列补偿乡镇的环境收益测算值为32303011.23元,而以农户耕地机会成本测算值为24839700元,生态补偿环境收益高于农户土地耕作的收益。在不考虑预算约束时,以农户耕作机会成本测算的结果将是理论上实现生态恢复目标投入的最少生态补偿资金。若为实现生态恢复目标,则平均的补偿标准为4357.5—5664元/hm2。随着补偿标准的不断提高,当补偿标准高于农户耕作的机会成本时,农户会积极地选择参与生态补偿项目,反之则会拒绝参与。从本文调查的分析结果可知,农户期望的补偿标准为7600.5元/hm2,该值略高于全面实现恢复目标的标准定价。

实际上,多数生态补偿投入存在资金投入预算约束。当生态补偿投资存在预算约束时,需要进一步考虑补偿的优先性,通过优先性排序确定优先补偿的区域。本文引入的优先性指标是通过单位面积的环境收益与机会成本的比值来确定的[11]。当存在生态补偿投入预算约束时,依照优先性指标进行排序,择“优”先补,直至预算花光。这里假定控制最低生态补偿投入资金的2/3来进行说明。综合比较优先指标、耕作的机会成本,在补偿标准确定在3000元/hm2时可作为首次出价,则有19个乡镇参加生态补偿项目(机会成本低于3000元/hm2的双茨科乡搭了便车),而其中优先性指标排名前十位的乡镇均参加生态补偿项目,同意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进行退耕还林、还草;考察预算剩余后,继续提高补偿标准,利用优先性指标进行筛选,直到预算花完。结果当补偿标准提高到7500元/hm2时,下游的东湖镇有110.6hm2进入生态补偿项目,剩余东湖镇85.5hm2、泉山镇252.7hm2、红沙梁乡43.9hm2、西渠镇100.9hm2、蔡旗乡200.5hm2、夹河乡146.2hm2,共计806.4hm2未进入参与生态补偿项目;如果依据调查农户期望的补偿标准为7599元/hm2计算,则将有3569.4hm2无法完成恢复目标,可见利用优先性指标排序,对控制生态补偿预算投资约束和完成恢复目标的作用十分显著(图2,见封四)。

2.2 支付意愿与生态服务价值比较

基于CVM的流域生态补偿支付意愿调查的结果,反映了受访者对假想市场商品的支付意愿。在实际调查中,受访者对周围的“生态系统服务”及“价值”概念是非常模糊的,并不能准确地理解与把握周围各种生态系统分类及其所提供的服务,而更多时候的理解是“我愿意为保护环境出多少钱”。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类型的ESV评估则更为准确获得研究区内各种生态系统类型,并通过单价来测算研究区的生态服务服务价值。比如,在流域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中,WTP或WTA的值可能更多被理解来保护生活或是生产环境不被破坏所需要个人支付的部分,但受访者生活与生产的环境中能提供什么样的生态系统服务与商品,受访者往往并不十分明晰,而通过事前判断受访者生活与生产环境的生态系统类型,则更为全面和准确。比较WTP与ESV值,特别是基于两类结果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确定,反映出来的补偿意义大不相同。前者更多地表现为所关注的“个人偏好”补偿对象,后者则更多地是侧重于“宏观政策偏好”。

从图3(见封四)中三期的ESV平均估值发现,石羊河流域上游地区的ESV平均值整体在减小,上游地区超过9000元/hm2ESV值的面积在减少,中游地区平均ESV在4500—9000元/hm2的乡镇面积在增加,而下游地区超过3000元/hm2ESV值的面积也有所增加,甚至出现超过9000元/hm2ESV值的少数乡镇。这表明就流域整体来看,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有所改善,特别是通过流域治理工程的实施下游地区的效果较为明显。从表4中两者的比较来看,在多数情况下WTP值要小于ESV评估的结果,WTP/ESV值的变化范围为0.27—0.90。

3 石羊河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选择与确定

从本文的分析来看,WTP更多地表现为所关注的“个人偏好”补偿对象,ESV更多地侧重于“宏观政策偏好”,而耕作的机会成本则是最接近于环境收益的“生态补偿偏好”。从表5中对三个不同补偿标准确定参考来看,通常采用的“一刀切”补偿标准并不科学,生态补偿实施的效率与效果会大打折扣。

总体来看,以WTP为参照确定补偿标准,实施补偿的投入可能最少。但由于受访者的主观判断有着强烈的对自身生活与生产环境的“个人偏好”,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整体性与系统性考虑较少,因此与实施生态补偿的初衷相差甚远。而以ESV为参照确定补偿标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民对生态系统服务认识,但对居民切身利益的考虑少,虽然生态补偿的财力投入有了较大提高,但对居民生态保护意识与行动的实际效果作用甚微。居民在生态补偿实践中最为关心的是家庭与个人的利益损失,而ESV并没有将家庭或个人的利益与生态环境的利益进行“捆绑”,生态补偿的效益有待分析。机会成本则将生态补偿实践与家庭或个人的生产实践联系到了一起,居民在接受可弥补他们因生态补偿实践中的实际损失又“何乐而不为”呢?尽管基于机会成本确定的生态补偿标准通常都高于WTP与ESV确定的值,但通过分析中引入的“优先补偿指标”指导以往的“一刀切”式的补偿实践,生态补偿实践的效率可得到保障。同时发现,当居民得到了放弃耕作活动而通过接受生态补偿保持其家庭或个人收益基本不变的时,解放出更多的剩余劳动力投入到社会生产实践中,以更获得更多的“生态补偿溢出”,享受生态补偿红利,实现生态补偿与生产活动的良性循环。但如何为解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创造更多获得“生态补偿溢出”的机会值得探讨。

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不仅关系到武威绿洲的生存和发展,还关系到作为丝绸之路“黄金通道”的河西走廊的生态安全和国家的生态安全。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筹资机制。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地吸引社会力量筹措流域治理资金,引导有关单位、企业和个人积极投资、共同治理石羊河流域;发行生态基金,将生态保护工程市场化,通过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来保证生态补偿项目的完成;通过开征生态税,并结合政府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和横向转移支付的方式,对石羊河流域进行生态补偿。二是实现民勤地区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最优化。对移民搬迁区和其他耕地压减区,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同时,同步实施人工生态林草的水资源保障工程,防止出现新的沙化。此外,应争取将压减的耕地列入退耕还林项目,在关井压田区域大力进行生态综合治理,探索发展生态经济。三是探索生态治理新机制。民勤县外出务工或直接迁出的人员较多,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普遍年龄大、技能低,这批农民将成为末代农民。要充分发挥这部分人员的力量,鼓励和引导他们参与到流域的生态治理工程中,使他们转变为第一代生态工人,不仅能增加其收入,还能更好地治理和管理生态工程[12]。

4 结论与讨论

7.流域科学发展与趋势 篇七

20世纪80年代以前以“管理”为主的流域科学仍然孕育在水科学及其相关科学之中,流域管理主要以水利工程、水电开发、水运等工程管理为主,生态管理处在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了应对全球变化,整合人与自然系统,在Charles(1985)出版的《生命之河》(The Living River)之后,许多由“生命之河”相关计划开始的河道恢复、河流生态治理、洪水预报、休闲规划等综合治理计划推动流域生态管理从理念走向实践。

20世纪末集成流域管理理念提出,全球水伙伴(Global Water Partnership)集成水资源管理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公众参与的流域尺度水文、生态、经济综合的流域集成水资源管理已步入实质性的研究阶段。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2007年报告指出,到2015年,结合各国和国际在研项目,通过综合集成管理的方式,恢复遭破坏的环境损失,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

集成流域管理的代表性工作有:2000年底欧盟实施水框架指令(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致力于流域规划、河道恢复和湿地保护,实施流域为单元的整体保护;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水权私有化,实现农业、河流和市场有机结合,政府购水恢复断流河,三级流域管理机构(流域部长级会议、流域委员会和公众咨询协会)保证流域水资源平等、高效、可持续利用。开始注重水-生态-经济过程研究,流域水—生态管理力求衔接市场机制,流域水—生态—经济系统的水循环、水平衡研究成为重要方向。

然而,历经半个多世纪发展的流域管理仍然是以工程管理为主,生态管理处在起步阶段,市场机制还只是经验。可以说,没有适合各个国家通用的流域管理模式,只能客观地研究和分析某一种流域管理的特点和长处,结合本国或本流域的具体实际去参考和借鉴。集成流域管理将依托流域科学的发展逐步完善理论框架。2007年,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提交了全球第一个流域科学的研究计划。将流域过程模拟与预测、环境流与河流恢复、沉积运移、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作用列为美国地质调查局流域科学优先领域,强调流域监测和数据集成等支撑体系。

二、中国内陆河流域科学

从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是奠定流域科学研究基础的时段。国家先后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甘青考察队”、“治沙队”、“荒考队”、“祁连山冰雪利用队”,开展了西北地区冰雪资源、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基础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前有两点认识提到流域的层面,一是冰雪水资源开发利用流域意义,冰雪资源约占河川径流年补给量的5%-30%;二是中国沙漠科学的西北内流河流域研究提出了内陆河流域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与沙漠形成演变、沙漠化发生、发展的关系,在沙源、水土资源利用和沙漠化防治方面形成了一些流域尺度的原创性认识。

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流域尺度上深入认识自然系统,明确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指出了甘肃省河西各内陆河可利用的水资源开发基本达到极限。在流域尺度上明晰了地表水、地下水多次转化、循环利用过程和机理,解决了水资源量重复计算等科学问题,形成了内陆河以流域为单元的水土资源研究方法,强调流域内可更新水资源不仅需要协调上中下游农林牧发展,还需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社会经济、城市用水成为流域科学研究的重要部分。

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流域尺度上协调自然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揭示了中国内陆河地区农业为主、工业基础差、产业结构松散、高产穷县、经济效益低的基本问题,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合理布局、人口迁移与城市体系、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整治的系统方案,首次估算了黑河流域的生态水。强调整体、系统、以流域为单元认识内陆河水资源系统,以中国典型内陆河为例,系统阐述了流域为单元的水环境空间特征及其演变,在两千年尺度上展示了人类活动驱动的水环境退化、绿洲迁移过程,形成储水于上、中游重发展、下游重生态环境的基本原则。

进入21世纪内陆河流域科学理念逐渐明晰。《黑河流域水-生态-经济系统综合管理研究》一书即将面世,该书依托黑河流域长期野外监测、试验、示范和数字黑河等平台,阐述了生态系统的水流过程、流域生态系统管理技术、节水型生态系统模式。该时期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将中国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划分为供水管理、技术节水管理、结构性节水管理和社会化管理四个阶段,并指出在20世纪末基本走完了前两个阶段,目前多处于第三阶段,很多流域试图通过结构性节水来缓解水问题。然而,中国的内陆河流域科学只是在起步阶段,尚无成熟的理论框架、系统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体系。

三、流域科学前沿与趋势

1、流域水循环——认识流域水环境

长期以来限于对水资源认识的局限性,水资源管理只关注蓝水,而对维持全球第一性生产力、占年可更新水资源60%~70%的绿水缺乏认识,以致流域水管理成为被动的水管理,实质只是1/3的蓝水甚至只是地表水的管理。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绿水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水资源评估范畴,成为流域水资源研究的重要方向。环境流量尤其是地下水流和绿水流的研究也成为干旱区流域研究的重要内容。

大气水汽输送、降水、地表蒸发构成水分内循环。流域水分内循环过程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当地的干湿状况、生态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全球变暖使水循环加剧,引起降水、蒸发、径流,冰雪、冻土组成的固体水库也正在快速变化,严重影响到地表的水资源和生态系统。

流域水环境研究长期以来忽略了成水环境。地球科学在千、万年尺度上解读水环境变化的过程和成因已有许多成果,自然系统、社会与经济系统、生态和环境综合的十年、百年尺度的流域水环境变化机理和过程的认识日益得到重视。人类活动改变成水环境的研究鲜见报道,生态恢复与重建经常有改善成水环境的效果,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空中水利用还在经验积累阶段。监测—试验技术的发展拓展了水环境的研究,在流域管理与科学中研究成水环境及其管理成为热点,许多恢复生态学理论和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2、流域生态水文——认识水文系统流域生命过程

流域生态水文学着重研究水文过程和生态系统过程之间的耦合关系,强调尺度转换的机理和过程研究,开展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水环境的相互关系、流域尺度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流域尺度综合、景观格局变化的生态水文影响以及如何协调天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用水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生命之河(Living rover)”在欧、美、澳等均有实施的代表流域。荷兰“生命之河”的保护恢复计划最初是为了恢复河流的水质,尝试把流域尺度与区

域尺度或者国与国之间的恢复措施统一起来,生命之河、河流健康被理解为一种综合性概念,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等参数可为其指征。中国科学家呼吁重建中国生命之河,推动基于生态系统的流域综合管理,恢复江河的生命活力,确保大江大河的健康与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3、流域演变驱动力——认识流域人类活动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人类主导的地球生态系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退化,人类成为生态系统演化最大的影响因素,人类活动已经引起水循环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子——土壤一植被系统的严重退化,陆地生态系统退化的总面积达50×108hm2,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从而改变了水文过程和生态过程的时空耦合机制,威胁着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水循环与生态系统。

人类对流域特性鲜明的水和生态系统的依存而规定了社会与经济系统的流域属性。流域科学成为水与人的科学,充满着地理科学人地关系的鲜明特色,流域管理首先是水的管理,人类文明也是人与水流相互作用的历史。生态水文学和生态经济学结合支撑的流域科学与管理,成为解决流域问题最基本的思路。

自然因素主要是依据分析对象的时空尺度,人文因素一般是考虑对象的分析尺度。将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纳入统一的框架中,统一分析尺度和时空尺度,研究水资源的社会经济循环规律、调控措施和管理战略,识别关键的人文因素及其演化规律,诊断并模拟景观变化和水资源系统中人文因素的作用及影响机制。

4、集成流域管理——解决流域水问题

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公众参与的流域尺度水文、生态、经济综合的流域管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经济增长、社会公平、生态环境改善,保证流域自然资本与经济财富的最大化成为流域科学的长期方向,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消除条块分割、追求流域福利最大化、构建流域科学框架和管理模式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流域科学发展和实现流域管理的主要任务。

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未来数十年,集成的水资源管理方法转化成具体的措施是克服与水有关的挑战的关键时期。调动社会资源,通过贸易途径以虚拟水的形式对区域内外部的水资源进行配置,强调社会资源对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适应能力,从更宽广的角度提高水资源的分配效益。

流域水管理首先是生态系统管理。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虽然消耗了绝大部分水资源,但也是流域水资源系统的重要成分。为了应对全球环境恶化、生态退化、生物多样性破坏正逐渐危及生命支持系统的现状,生态系统健康管理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生物多样性管理成为其中的重要主题。全球DIVERSITAS合作计划强调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5、相对完善的流域生态一水文观测网络和数据、模型平台

美国CLEANER(2006)科学实施计划指出:“我们还不明确如何设计最优观测站网和实施具体观测内容;我们还缺乏对水文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在流域尺度或更大尺度上进行空间和时间综合观测的能力”并着手建设大尺度综合环境观测站网,在流域尺度实现学科的综合与集成。国际水委员会2005-2015年“生命之水”十年计划也着手建立水资源观测网,筹建一个数据采集、传输、发布的流域监测系统。CSIRO水土分部为未来的流域科学强调数据、模拟、软件工程和团队战略。

在地理学从经验科学走向实验科学的进程中,地表过程的定量科学实验推动了地球系统科学的快速发展,许多观测实验甚至成为一个阶段科学认识和研究方法进步的里程碑。全球大气和水文循环模型难以准确预测流域尺度的水文过程,既缺少高分辨率的遥感观测,又缺少地面试验,极大地影响了生态一水文过程认识和建模。

8.地方流域污染整治工作方案 篇八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发展与规划并重,生产与环保并举,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谁污染、谁治理、谁缴费”的原则,坚持安全水源保护、依法综合治理原则,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全力开展槐南乡辖区内文江溪流域污染整治工作。

整治目标

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建立长效管理机制,12月底前完成辖区内流域河道沉积底泥和沿岸乱堆放煤矸石清理工作,确保流域水源水质达到Ⅲ类水环境标准。

整治步骤

第一阶段:调查核实阶段。进行辖区内文江溪流域地形图绘制,并标注工矿企业地理位置。

第二阶段:集中整治阶段。对辖区内工矿企业进行污染源排查,有污染源存在工矿企业责令停产整顿。责令责任单位限期清理流域内河道沉积底泥和沿岸煤矸石。

第三阶段:检查验收阶段。加强对辖区内流域的巡回检查力度,对完成任务较好的企业给予表扬,对完不成任务或完成任务不好的`企业给予通报批评。

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整治工作有效顺利进行,成立槐南乡辖区内文江溪流域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乡长任组长,分管水利、企业、矿山领导任副组长,党政办、安办、水利、国土、煤管站、供电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提供法律保障。各相关部门对流域内排污企业严格依法监管,加大整治力度和执法力度,利用法律手段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通过依法管理和落实执法责任,确保流域内整治工作顺利进行。

3、加强部门协调。切实加强部门联动,每月召开一次成员单位联席会议,通报整治进展情况。

4、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各成员单位要根据自身的职能加强对本次整治工作的监督管理,对监督不力、影响整治成效的,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9.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大纲 篇九

目录:

1项目背景:任务来源,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2项目选择地及概况:项目选定地区的小流域基本情况(自然状况,水土流失及防治,土地利用情况,社会经济情况等)3建设任务,目标,规模 4总体布置和措施设计

5保障措施:组织保障,科技保障,监督与保护

6效益评价:生态效益的分析与评价,社会效益的分析评价

项目背景: 1.1项目背景:

丹江口库区位于长江中游支流汉江的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为了保证丹江口水库具备足够的容量和高度,降低因落差不够引起的更多投入和更多技术难题。丹江大坝将进行加高,库区正常蓄水位也将由162米提高到176米。为此将有41个乡镇471个村被淹没,其中淅川县被淹没面积占全库区淹没面积的47.6%,库区移民总人数将达到34.5万人。库区85%以上面积为山丘区,坡陡沟深,存在地表岩层松散、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且多暴雨等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而近年来毁林开荒,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方式,开发建设项目忽视水土保持等人为因素使水土流失加剧。为此,应加强对丹江口库的综合合理规划做到资源的最大利用。

1.2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项目的进行有利于行政区的生态改善,水源涵养,蓄水保土,减少江河泥沙淤积,防灾减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引水渠,其水质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效益的发挥。

项目选择地及概况:

2.1项目区概况:

库区位于长江中游支流汉江的中上游,伏牛山南麓,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丹江口水库水源地库区流域地理位置是北纬32°36′-33°48′,东经110°59′-111°49′之间。库区流域涉及湖北省的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张湾区等和南阳市的有淅川、西峡、内乡、邓州的36个乡镇,其中包括淅川的全部乡镇,有荆紫关、西簧、毛堂、寺湾、盛湾、仓房、城关镇、上集、马蹬、香花、厚坡、九重、金河、老城、大石桥、滔河等16个乡镇,西峡的桑坪、石界河、米坪、军马河、双龙、二郎坪、太平镇、寨根、陈阳坪、西坪、重阳、丁河、五里桥、回车、城关等15个乡镇,内乡的西庙岗、瓦亭及曲、师岗的一部分,邓州的彭桥镇的杏山小流城。

2.2小流域基本概况:

2.2.1自然概况(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生物植被)

(1)地形:库区流域位于南阳盆地中西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地形复杂,地貌多姿。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北部被伏牛山所环绕,东部自北向南依次为山地、丘陵、垄岗、平原、南部开敞与江汉平原相连。丹江两岸为红色狭长盆地,属白垩及第三纪,主要是红色泥沙岩、页岩、砾石。北部山区,为元古界及下震旦统变岩系,主要岩性为片岩、片麻岩、混合岩、石灰岩,并有花岗岩和基性岩脉分布。海拔分布范围121-212.5米之间,构成地形起伏多变、交差悬殊、气候明显的地貌特征。

(2)气候水文:丹江口库区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属于典型的季风型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冬季严寒,夏季较热,春季温暖,秋季凉爽,四季分明,雨量比较充沛。年平均气温14.4-15.7℃,极端最高温度42.6℃,极端最低温度-13.2℃,最冷月平均气温2.4℃,最热月平均气温28.4℃,≥10℃的年积温平均为5123.2℃,年平均日照时数2121小时,年无霜期225-240天,年平均降雨量800-1000mm,但自然降水时 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基本上雨热同季。库区流域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河流均由北向南流向丹江口水库,主要河流有丹江、鹳河、淇河、滔河等,大部分河道深,坡降大,水流湍急。部分小河道属于季节性河流,汛期洪水陡涨陡落,春季则枯水甚至断流。

(3)生物:该区地处北亚热带和北暖温带的过渡地带,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尤其是北部山区地形复杂多样,垂直高差悬殊,为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各种植物提供了繁衍生存的良好环境条件,植物种类繁多,植物资源丰富,库区流域地形复杂,群山连绵,峰峦叠翠、沟壑纵横,林木葱郁,适宜多种野生动物生存、繁衍。2.2.2经济社会情况 2010年末,区域内总人口1709.1万,人口密度151.8人/平方公里,略高于全国的人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525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56,更低迷那几99.23万公顷,农村人口1031.78万人,三次产业结构16.8,46.3,26.7,农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2010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0.25亿元,市级财政支出586.03亿元,是国家财政补助的重点地区。43各县中,有国家级贫困县26个,省级贫困县8个,是扶贫工作重点县和革命老区相对集中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水平较低。2.2.3土地利用

1990—2007年期间,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主要以农田面积大幅度减少和林地、灌丛以及居民地面积的大幅度增加为主。在未来的2020年,经格局优化,农田、未利用地面积显著减少,林地、园地面积相应增加,生态环境状况良性发展。2.2.4水土流失及防治情况(1).水土流失现状

据全国第二次遥感调查资料,水源区水土流失面积51653.75km2,占土地总面积的53.11%,强度以上流失面积为1.57万km2,占流失面积30.41%。年均土壤侵蚀量1.82亿t,平均侵蚀模数为3517t/km2·a。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丹江口库区及其周边地区、汉江干流两岸和汉中盆地周边地区。从行政区域上看,陕西省水土流失面积最大、最严重,为33962.61km2,约占流失总面积2/3,其次为湖北省。(2)防治进展情况

水源区水土保持工作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1983年以来,长江水利委员会受水利部委托,先后在区内陕西安康、商洛、汉中等地的白鱼河等5条小流域开展了治理试点,为本区水土流失防治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1994年,经国家计委和水利部同意,每年从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经费中安排500万元,在丹江口水库周边水土流失严重的丹江口市、郧西、郧县、西峡、淅川、商南、白河等7县市 开展首批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作。1998年,又将房县、丹凤、山阳和邓州2001年调整为内乡 纳入重点防治范围。与此同时,各省也安排了一定专项资金开展治理,近几年国债项目的实施使水土流失防治力度进一步加大。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水源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1万km2。其中,坡改梯1551.57km2,水土保持林4344.20km2,经果林1528.94km2,种草860.39km2,保土耕作333.22km2,封禁治理2449.54km2。

(3)特点:量大面广,面蚀为主,季节性强,入库泥沙小。

建设任务,目标,规模:

3.1建设任务:

——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入河入库泥沙 ——蓄水保土,保护耕地资源,促进粮食增产 ——涵养水源,控制面源污染,维护饮水安全 ——防止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等,减轻山地灾难 ——防治风蚀,减轻风沙灾难

——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3.2建设目标

——水土流失治理目标,包括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面积等 ——生态环境改善目标,主要是林草覆盖率

——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包括人均基本农田,人均粮食占有量,农村人均纯收入 3.3建设规模

1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坡改梯,水窖建设,农田旱作节水 2森林植被:两岸封山育林,人工造林

总体布置和措施设计

工程设计 4.1梯田工程设计

4.2沟头防护和谷坊工程设计 4.3护岸工程设计

4.4小型拦蓄引排工程设计 4.5防风固沙工程设计

4.6林草设计规划设计(经济林栽培园和果园)

4.7沼气池,节柴灶,舍饲养畜,草库伦建设,生态移民等 4.8保土耕作措施

保障措施 5.1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协调 2强化地方责任 3坚持依法防治 5.2科技保障 1科学技术的推广

2监理检测体系(遥感普查,水土抽样调查,工程质量检测,重点防治地区的监测,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建设)5.3监督与保护 1.监督管理 2.预防保护

效益评价

6.1生态效益的分析与评价 1增加森林覆盖率和草林覆盖率 2水土保持效益

3生态服务功能(固碳,放氧,净化空气)6.2社会效益的分析与评价

上一篇:零犯罪实施方案下一篇:高中数学笔记误区分析解析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