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电影1942活动策划书

2024-12-30

爱国主义电影1942活动策划书(精选4篇)

1.爱国主义电影1942活动策划书 篇一

为了落实市教委开展“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电影”活动通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丰富中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我校决定组织全校学生到嘉定区影剧院观看爱国主义电影《外滩》。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时间、地点:

XX年10月22日下午13:00 嘉定影剧院

二、人员:全体学生

三、要求:

1、请各年级组长、班主任提前做好学生观看爱国主义电影的宣传发动工作。

(1)各年级组要结合学生观看爱国主义电影的机会,利用午会课不失时机地进行行为规范教育、文明纪律教育、乘车安全教育,教育学生文明乘车、文明观看,不带零食前往。

(2)观看时对号入座,保持安静,不喧哗吵闹,不随意走动或擅自离开剧场,随时注重观看时的礼仪,本次活动的学生纪律等作为本月的班主任考核内容之一。

2、上车安排:

10月22日中午从12:00开始集中教室进行行为规范以及安全教育,12:15请各年级组长、班主任老师组织学生在广播操出场点整队并清点好人数,特别是拆班班级的班主任注意,要求部分学生由该车带班老师引导学生按车号有秩序地上车,高度注意学生的乘车安全。下车后整队进入影剧院。

3、观看结束后,先引导学生有序退场,要求学生在下车点整队后按原车号上车,带队老师清点好学生人数后发车返校,晚辅导照旧进行。

4、在观看电影《外滩》后,各班班主任组织学生利用第八周的周记写下观后感,并每班级上交1篇1000字左右的征文,截止时间10月28日,要求以电子稿文档形式上传至ftp:“政教处——《外滩》”文件夹。

备注:回校后一切课程照常进行,包括晚辅导,请相关任课老师注意。

-----------------------------

一、活动背景

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传承着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记载了成千上万的革命英烈的奋斗足迹,永远都是鼓励和教育后来人的最佳题材。在建党90周年之际,为进一步丰富我校校园文化生活,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弘扬民族精神,展示我院学生释放激情的精神风貌,特策划开展“红五月”原声电影配音大赛活动。

二. 前期宣传

在宣传部的配合下,完成海报宣传工作。海报制作力求做到新颖,醒目,有气势,张贴到位。

各班团支书及文娱负责各班内部的宣传工作,以通告和开会等形式传达活动意义、活动主旨及丰富的奖项,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参与比赛,保证活动能顺利进行。

三. 大赛主题

追忆革命岁月,传承红色文化

四、活动目的及意义

通过以“追忆革命岁月,传承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红色革命电影原声配音大赛,激扬青春生命,传承红色精神,让团结之棒为之传递,让真理之情为之坚定!这次活动,也为让广大同学感受到红色经典的魅力和配音的乐趣,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提高同学们的爱国情怀。让红色经典超越时空的生命力,与你我缘梦相依。

五、活动对象:

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全体全日制学生(团队参赛)

六、报名方式

由各班文娱委员统计参赛者名单并上报学院团委文艺部邮箱。

要求每个班的报名表和成品在5月25日前上交团委文艺部邮箱。

七、活动时间及地点

时间: 5月28日 晚上7点半

地点: 教三 60

1八、活动内容及要求

1、本次比赛分为三个环节,分别为:原声再现、创意配音、组队pk。

a.原声再现。参赛者在广泛了解相关革命性的电影后,自选一段配音影片进行模仿配音表演。

b.创意配音。选手根据电影片段,发挥想象,灵活运用自己丰富的历史知识以及生活经验,用当代大学生的视角,为影片人物配音,向其注入新的血液。

2、影片内容积极向上(革命片或爱国片),能真实反映当时革命性的社会、人生和思想等;

3、参赛选手可上网查阅相关红色革命影片,并于比赛前自选相应影片,处理好配音片段(也可自选合适的背景音乐),成品上交团委文艺部。

4、选手报名时需填写好相关资料(报名表)。

5、选手必须提前20分钟到参赛现场,以利于比赛工作顺利进行,逾时将取消比赛资格。

6、遵守比赛纪律及规则,配合相关工作人员,尊重评委评判,如有异议,请赛后与院文艺部联系。

九、奖项设置(初定)

一等奖一队,二等奖两队,三等奖三队,优秀奖四队。

特色奖项:

最具创意奖,最具潜力奖,最高人气奖,最佳团队奖.

2.电影1942观后感 篇二

在学校的组织下,龙之队的全体成员,在影院观看了,由温故一九四二一书,改编的电影一九四二。电影讲述的是河南的灾民在逃荒路上的故事,展现了他们的痛苦和挣扎,希冀和愤怒。

这部电影中那一个个凄凉悲哀的画面,人物的血泪,命运的波折,无疑不深深地牵动我们的心弦。

当我看到日军的飞机,从天空中呼啸而过,投下枚枚致命的炸弹时,我的心揪紧了。炸弹在灾民中炸开时,耳边充斥是孩子撕心裂肺的尖叫声,老人伏在地上,痛苦地哭泣,声声唤着被炸得血肉模糊的儿女的名字。一个年幼的孩子,被炸弹击中,已经气息奄奄,一个神父跪在地上,想用手捂住从伤口涓涓涌出的鲜血,可那血还是溢出他的指缝,神父目光非常惶恐,他又用一本圣经堵住孩子的伤口,可是没有用,孩子的眼睛翻白,举着的手放下了,苍白的小脸痛苦地扭曲了,圣经的书页被染得血迹斑斑……看着日本人如同禽兽一般,操纵着冰冷的武器,攻击着手无寸铁的中国老百姓时,那在心中埋藏已久的,深深的愤怒和仇恨,全部涌上了心头。

如今生活幸福的我们,看到这一幕幕真实、血腥、恐怖的画面时,简直无法可想那时有多少和我们同龄的孩子,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被摧残,看着生命之花接连凋谢,同学们抑制不住心中的感情,我听见有同学啜泣的声音,有的同学已经泪流满面。

这一切,不禁会引起我们的深思。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的年代的我们,和那时的孩子比起来是不是幸运很多?那我们能做什么?是在那里冠冕堂皇地谈论报效祖国吗?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又该如何强?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我们应该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这样的话,大家已经听了许多,可是我们有落实到生活中去吗?我们是否为祖国昌盛尽到一些绵薄之力?我们祖国如今是比原来更加繁荣,经济也比从前发达,可是我们如果是强盛无比的大国,又怎会让日本和菲律宾这些国家,对我们的领土蠢蠢欲动?这一连串的问题,都该深深地烙进我们的心里,时时鞭策着我们。

3.1942电影观后感600字 篇三

幸福生活来自不易,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要珍惜身边的亲人,也要以实际行动参与到伟大祖国的建设中去,为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下面是小编整理关于1942电影观后感600字的文章。欢迎大家阅读!1942电影观后感600字

观看完《1942》,从影院出来,一位阿姨感慨:这是一部很正的片子。我觉得这是个很恰切的评价,《1942》包涵了很大的历史内容,有撼动人心的力量,是不能用悲剧或者喜剧来简单定义的。

《1942》改编自刘震云的同名小说,历时18年的等待,9个月的精心准备,奔赴8地拍摄,整个制作团队在重庆河南等地来回奔波。冯小刚如此大手笔的制作,绝不仅仅是为了煽情赚眼泪。观看时,除了感官上的震撼,更多的是心灵的触动。

1942年,太平洋战争进入第二年,中国的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此时河南大旱,又遇蝗灾,上百万民众遭遇饥荒,被迫背井离乡,开始从河南到陕西潼关的大规模逃荒。逃荒路上,饿死的病死的人不计其数,扒火车被踩,被轧死者也无数。影片以河南民众逃荒的时间和路线为轴,展开了对逃荒过程的真实再现,这期间还穿插了许多国际国内的大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重庆欢迎外国特使的演练……有这样一个大背景,河南的灾荒更显出复杂的意义,具有更深的内蕴。

面对生死,人性最容易呈现出来。为了生存,为了活命,人往往无法和多数的其他人站在一起,而是选择和自己最亲最近的人站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人们又需要不断做出抉择,不断地放下很多东西。为了活命,邻村的乡亲们准备去抢财主范东家的粮食,为了保住活命的粮食,范东家让乡亲们大吃一顿的同时,让长工拴住去报官。当乡亲们知道这一事实后,杀死了范东家的儿子,抢了他家的粮食。就这样,范东家带着剩下的余粮也开始逃荒。

影片将就这样将每个人面对灾荒的态度真实呈现了出来,丝毫不掩饰。为了活命,吃的问题已成为最大最重要的问题,对关乎生死的粮食的渴望已经超越了其他情感,包括乡情,邻里情,爱情,亲情……要吃要活命,饥民们不得不一次次放下这些原本在生命中极其重要的东西。人性的复杂多面真实地呈现出来,瞎露为救高烧的老母亲准备拿自己的女儿换小米,为了给刚生产的寡嫂熬汤补血气,星星杀了自己一路带着的猫。为了活下来,有借粮,分粮,后来又有了偷粮,抢粮,为了粮食相互打杀致死的人也不在少数。这是天灾,也是人祸。

人性阴暗的另一面就这面慢慢呈现。“国家贫弱,就得不断甩包袱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灾民死一个,地区还是国家的,上前线的兵都饿死了,国家就亡了”这是在河南抗战的蒋鼎文对河南政府主席李培基请求减免河南军粮上缴时说的话。李培基后又亲赴重庆找蒋介石反映河南灾情,美国时代周刊记者也多次向政府反映灾情的真实情况……等河南灾情终于引起政府足够认识,政府决定从军粮中抽调的八万斤赈灾粮给河南时,关于粮食如何发放,成为河南商界,工商业各行各业争论的话题,各行业代表都尽量为自己的利益而去尽力争取。如果说那些逃荒的流民是一个群体主角,影片通过范东家,拴住,瞎鹿等人物集中展示了人性不光亮的一面,那么独立于灾民之外的这样一个群体,影片对他们的揭露更是彻底和直接。想起影片中蒋介石的一句话“我特别怀念北伐战争的时候,那时候所向披靡,没有负担,尽可以和民众站在一起”,自然,国难当头,最理智的当是以大局以国为重,牺牲是不可避免的。可是为维护国家和大多数人的利益,流民被放弃和牺牲的时候,是否该用心去审度一下“这样被放下的生命,是不是太过于轻易,代价是否过于沉重”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无论身份地位,影片完整而真实地呈现了灾荒中每一个人的态度,这是最震撼人心的力量。逃难中的哭嚎声,争夺的厮杀声,日军的炮击声,影片用感官的刺激引起了我们的痛感,而那些真实人性的呈现,则直戳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心痛,更让我们流血。我们哀怜灾民不可避免地走向死的境地,我们震惊为求生人性阴暗的爆发,我们也愤怒对待生命的不珍重的态度。面对死亡,求生欲望燃烧到极致之时,生命中潜在的血性,残暴,恶被激起,人性处于本能的掌控中,失去了道德的光亮的一面,这时,那仅有的一点的微弱的善,就像黑夜的光芒,弥足珍贵,给我们心灵最大的慰藉,让我们觉得生命还是“正”的。

星星和花枝卖了自己换米,是为了活命,更是为了家人的生死。花枝和拴住分别时,将自己的破棉裤换给拴住穿,她说:“我的棉裤还比你的囫囵点。”范东家逃荒路上,尽力帮助别人:为了救拴住,不惜拿出三斤白面。逃荒路上,他始终不舍弃自己的小孙子,带着他扒火车。拴住为了救星星,臂上挨了一枪,后来为了寻找花枝的孩子,从火车上跳下来。孩子没有找到,铃铛的风车便成了他对孩子的唯一念想。当日本人烧了铃铛的风车时,他更是出离愤怒,拼死反抗,最后被日本人杀害。在逃荒途中,人性的闪光点也是通过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呈现的。正是这些微弱的光亮,我们看到活下去的意义所在。

在生死抉择中,到底什么改放下,什么该拿起,影片无意阐述。影片中安排了一个信仰的话语着——小安子。小安子是基督教徒,他试图通过主的福音让大家躲过这场灾荒,最后,他自己也死在日军的轰炸中。影片中的小安子,看似荒诞的一个角色,却表达出了有关该坚持什么的深意。面对生死,除了生命本能的求生意识外,到底何种力量能够引导我们不断的搏斗,坚韧地活着。对于生死的态度,影片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也在告诉我们应该葆有和试图拿起什么。

不少网友质疑影片内容,找出各种各样的史料来证实它的不真实性。真实是历史的事,精确是科学的要求,电影毕竟不同于这些,它是一种让我们认识历史,面对现实的途径,更接近我们心灵的认识。影片中杀戮,血性,残忍的呈现,也不是为了让我们去质疑人性,只是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历史,如何对待和选择生死。我们在影片中看到了生死面前,人性被考验,微弱却珍贵的善支撑人们对于活的信心。对于不曾经历过如此苦难的我们,不用做生死抉择的我们,不用艰难或轻易去拿起自己生死和他人生死的我们,对于生活,更多的是该是感恩和珍惜吧。

1942电影观后感600字

今天看了,真的很震撼,内心有太多的感触,好久没有看过这么深刻的片子了,真的拍得太好了,中国的电影太需要有这样的影片出现了。影片结束时,我哭了。情绪很复杂,悲伤、痛苦、同情、无耐好像都不能准确的描述这个情绪,我说不上来,更像是一种慈悲。我也不愿意去太多的思考这个情绪到底是什么,只是让自己流着泪。

回来的路上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觉得这部片子好看,但也在说,可能很多人会不觉得好看。我也在整理着自己,到底被什么打动了,绝对不只是影片拍得很真实。我在看的过程中,会去自然的对比现在的生活,比起生活在解放前的中国,真的犹如天堂一般。觉得自己太幸福,也感谢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但越往后面看,我确越多的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当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现在的中国去掉经济高速发展光鲜的外衣后,其实骨子里面的东西,跟1942年居然没有两样时,我不仅打了个寒颤。我脑子里开始浮现出那位外国记者反复问道的一个问题:“怎么会这样?”

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中日军队在此陷入胶着状态,大面积的蝗虫和旱灾使得夏秋两季绝收。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最后的出路就是贩人,年轻的闺女媳妇通常被买去周家口等地的窑子。电影中,徐帆饰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后,为了孩子能够有一口吃的,在于男人一夜夫妻之后又将自己卖了了出去,临走之时,她对仅处了一天的丈夫说:“你来,我的裤子囫囵(完整)一些,咱俩脱下换一下吧。”男人听罢,默默无语,只能无能为力的目送马车离去。

天灾也许还可以用“逃离”来解决,可是战争带来的伤害却是避无可避。即使河南已沦为半壁江山,仍是国民政府手里的粮食支柱,从河南征购的粮食支撑着整个西北的军队、官僚和城市。天灾来时,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他假装不相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即便是最后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系,最后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似乎摆出的是一盘没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几乎动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灾的外在手段:政府动用军粮的援助、宗教团体和国际社会的努力、民间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智慧而充满灵性的,在片尾出现了这样一幕,大当家收养了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姑娘。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人祸才能最终避免。1942电影观后感600字

冯小刚导演推出的贺岁片《1942》,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提到冯小刚的导演,相信大家的第一印象跟我差不多:他执导了中国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之后就以每年一部的速度推出了一系列贺岁片,其中的《大腕》、《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天下无贼》、《非诚勿扰》等都深为老百姓喜闻乐见,而他的每部电影中也都有几句台词成为当年的流行语。看冯氏贺岁片已成了当下年轻人在岁末年初最期待的事情之一。他的喜剧风格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我见到他的名字就会莫名地笑出声来。但当我看完《1942》后,就再也发不出往年的那种笑声了,反而感觉极端压抑,悲愤交加。这样的贺岁片确实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在影片中充斥银幕的尽是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中原大地的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没有良心、没有人性的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想趁机发国难财……。不过,偶而也有人性的光芒令人潸然泪下:老东家在瞎鹿欲卖掉自己的孩子为挽救母亲的性命时,毅然从自家所剩不多的粮袋里拿出了一碗小米;基督教徒小安为了救一个女孩全然不顾日军飞机的轰炸,差点丢了性命;花枝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讨价还价后4升白面就把自己卖给了别人……!

看完《1942》,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重新温故那个历史时刻,那个年头,本来就面临着日本的侵略,偏又赶上旱灾和蝗灾,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腐吏的不作为,让肝肠寸断、义愤填膺!生活在那个年代人们,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呀,实在是苟且偷生,毫无尊严与幸福可言。出影院,眼前霓虹灯闪烁夺目,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马路上行人如织,川流不息,行人们锦衣玉食,满面春风……。再回想观影所见,真是恍如隔世。

4.观看电影1942观后感500字 篇四

当人们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吃”不能被满足,于是,我们看到了1942年中原大地上的种.种罪恶,种.种扭曲,种.种我们无法想象,也无法体会的感受。感激刘震云先生完成的这一部调查体小说,也感激筹拍这部电影的每一位工作人员,他们所做的种.种努力,我觉得和在三尺讲台上的历史教师一样崇高,让我们铭记和正视历史。

在吃不饱的情景下人心都是丑恶的,当你能吃饱别人都吃不饱时人心更丑恶,因为人都有欲望。冯小刚最近的两部“灾难片”里开头都有“你懂的”场景,《唐山大地震》我觉得那完全就是个俗套,而这一次,在我们感觉到“虐心”的同时,已经说明了它更加真实,更加地还原了人性。每个人,在基本需求都满足不了的时候,心都是丑恶和扭曲的。而这个场景,莫言的小说里有几乎一模一样直击人心的描述。我想这不是巧合。

电影中很多卖自家小孩只为换两斗米的场景,而狗吃死人的场景,更是让人胆寒。可是在那个“饿疯了”的年代,更多的是人牛逼人吃狗,狗牛逼狗吃人,人吃人,大人吃小孩,甚至奶奶吃孙子这种说出来心都要一抽抽的故事。我们无法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到底是礼貌时代,还是蛮荒时代,究竟是新社会,还是奴隶社会。说出来都有一股血腥味。影片中日本军官想出来的狠招给灾民发吃的让他们为日本人做事,理由太过充分也太简单:“他们是中国人,但他们首先是人。”而我说,人是人,但人首先是兽。当日本飞机编队向雪原中已经不是“手里有没有寸铁”而是还有没有力气站着往前迈步子的中国人投,扫机枪时,成批成片的中国灾民倒下,当雪原已经变成“血原”,我相信那些在空中的日本兵体内有某种原始的性能被唤醒,某种蛮荒时代的欲望被满足。人是人,人首先是兽。兽有。

上一篇:地产工程师工作经验下一篇:母亲的电话优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