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生态建设

2025-01-17

榆林市生态建设(精选14篇)

1.榆林市生态建设 篇一

《榆林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2013—2030年)》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第十一次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座谈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今年4月,我市启动了《榆林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2013—2030年)》编制工作。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多次召开研讨会和征求意见会,于8月26日通过专家评审会,9月12日通过市政府常务会审查,11月15日,市委常委会议又对本规划进行了审查。为使规划更趋完善,现再次征求各界人士、广大市民的意见,欢迎大家建言献策。

榆林,一座古老传奇的边塞之城,闪亮数千年的塞上明珠。随着改革开放和能源开发的深入推进,一座现代化的“能源新都”异军突起,中国“科威特”、“区域性中心城市”、“陕西省重要一极”、“创新转型”、“持续发展”„„

荣耀伴随着使命,为着更多的繁荣昌盛和民生福祉!

一、规划背景

(一)四大背景:

1.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发展战略新动向榆林位于陕甘宁、呼包银榆、“三西两东”三大国家战略区域交汇之地,多项国家区域发展规划的实施,使榆林站在了更高的发展起点上,面临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要求榆林依托资源优势,推进特色产业升级,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城市。

在三个国家级层面的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三西两东”区域能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中,都对榆林发展有很高的定位。

2.陕西重要一极——陕西迈入“双轮驱动”时代依托资源优势,榆林的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二位,通过产业升级转型,打造陕西重要经济增长极,助力西安,领航大西北,形成陕西“双轮驱动”的经济发展格局。

3.区域发展新要求——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新时期我国提出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是党中央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科学把握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1 后我国处理城乡关系的经验教训,根据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突出矛盾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从城市优先到城乡协调,从高能耗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从“土地城镇化”到“人口城镇化”,科学发展理念贯穿始终,新型城镇化是相对原有城镇化的一个调整。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城乡一体协调健康发展是最终的目标。

4.周边城市发展新态势——竞相发展、竞争激烈榆林地处包茂、青银两条国家重要联系大通道的交汇点,同时也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主要辐射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能源资源支撑区。

榆林邻近地区城市均以能源化工产业为主导,产业趋同性较高,发展竞争激烈,从经济发展来看,榆林经济总量处于前列,以第二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发展特点明显,第一产业发展居邻近地区首位,第三产业发展较慢。

然而,相较其他城市,榆林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独特的农业发展条件、较为充足的水资源、多样化的资源条件,为榆林在区域中寻求突破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立足多样的资源基础,做到他无我有、他有我优、他优我特,在区域城市竞争中寻求突破发展。

(二)自身审视三大特征: 1.自然条件多样。2.资源开发主导经济沉浮。3.资源分布决定地区发展。

(三)自身审视五大优势:

1.区位条件优越。2.经济基础雄厚。3.矿产、可再生资源丰富。4.农林牧资源独特。5.地域文化多样。

(四)自身审视五大制约:

1.“能源独大”,产业升级转型压力大。2.地区发展差距大。

3.“小马拉大车”,以城带乡任务重。4.水资源紧张,用地受限,制约城乡发展。5.“保护与发展博弈”,生态保护压力大。

二、战略目标

(一)发展方向与思路

市域发展:发挥资源优势,做强做优高端能化主导产业,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培育壮大接续产业,成为中国绿色能源化工新都。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产业聚集和人口城镇化,支持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建设,探索城乡居民安居乐业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成为全省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中心城市发展:发挥区位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现代服务业,服务周边区域,辐射大西北,成为陕甘宁蒙晋接壤区“四化同步”的区域中心城市。

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塑造多元文化城市特色,建设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名城。

(二)总体战略

贯彻省委、省政府支持榆林持续发展的意见,以“四化同步”为动力,着力产业升级、空间优化、生态建设和机制创新;以新型城镇化为统领,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城、镇、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为切入点,针对榆林城镇化发展实际,以“中心引领、三区协同、南聚北优、双人联动”作为城乡发展总体战略,全力打造中心城市、大力推进县级城市、择优培育重点镇、合理布局一般镇和农村社区,因地制宜、差异发展,有重点分层次建设城乡居民点,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1.中心引领随着近年来榆林高速公路网建设的推进,横山、米脂、佳县,毗邻中心城区的发展优势已经形成。

横山县与中心城区之间的榆横工业区,已经形成区县一体发展的趋势。此外,榆神、榆米、榆佳之间均已建设起一批工业园区,但这些工业园区仅立足于各县承接中心城区辐射带动的基础上,园区之间同质化严重,难以形成中心城区与周边各县协同发展局面。

在这一发展条件下,借助中心城区及周边经济强县带动,有效整合区域资源,将横山、米脂、佳县纳入中心城市建设,组织协同发展,构建一 市四区的大榆林,不但能够做强榆林中心城市,打造区域核心增长极,有效带动市域经济跨越发展,同时对三县的城镇化及经济发展也将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2.三区协同以“大榆林”中心城市为统领,整合北、西、南三个发展区,根据各自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等特点,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以三个副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神府、靖定、南部三个经济区,明确发展思路与区域职能,协同推进榆林城乡一体化建设。

3.南聚北优结合榆林市域资源分布、发展条件及国家国土开发计划,榆林南部地区受地形及发展基础所限,以县城为中心,集聚发展;北部地区依托现状较好的城镇发展基础,优化结构,实现城镇网络化发展,总体实现“南聚北优”的发展思路。

4.双人联动受资源开发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市域城镇主要分布在长城沿线和无定河川道,如府谷、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定边,以及榆阳、米脂、绥德和清涧,形成了“正人字型”的空间形态,榆林中心城区处于人字型的中心。

同时,黄河沿岸和307国道沿线也形成了系列城镇群,如府谷、佳县、吴堡、清涧以及绥德、子洲,形成了“倒人字型”的空间形态。

双人字型发展轴线一直是市域城镇发展的重要集聚导向,已初步形成,并成为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地带。

(三)战略目标

1.发展目标以升级转型为主线,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途径,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将榆林建设成为:城乡经济协同发展,共同繁荣;城乡人口自由流动,共同进步;城乡空间层级分明,分类指导;城乡社会均衡发展,公平共享;城乡设施统筹建设,高效衔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持续发展。

2030常住人口375393450城镇化率(%)606575城镇人口(万人)225256338农村人口(万人)1501371122.推进步骤近期(2013—2017):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统筹发展步伐,率先在全省建成小康社会。

中期(2018—2020):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提升,建设中国经济强市。

远期(2021—2030):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全力迈进现代化发达城市。

三、空间布局

(一)城乡空间结构规划

规划形成“一主三区三副四轴”的“1334”城乡空间总格局。一主:即以榆林中心城市作为市域发展主核心,辐射带动整个市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区:即在中心城市外围,形成神府、靖定和南部三个经济发展区。重点通过产业差异化发展,在中心城市外围形成各具特色、协同互促的城镇发展片区。

三副:即以神木、靖边和绥德作为三个市域副中心城市,实现撤县设市,辐射带动片区发展。

四轴:即在无定河谷和长城沿线,形成主要的“正人字型”发展主轴。在太中银铁路和青银高速沿线以及黄河沿线,形成“倒人字型”发展副轴。

(二)城乡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构建“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镇—建制镇—新型农村社区”五级结构,形成市域“13513”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镇体系。

“13513”体系——1个中心城市:1市4区大榆林;3个副中心城市:3个县级市;5个县域中心城镇:5个县城;100个建制镇:30个重点镇、70个一般镇;300个新型农村示范社区。

(三)中心城市——构建大榆林中心城市

1.打造功能新区,建设“双百”城市在中心城区内建设高新区、西南新区、空港生态区、东沙新区、芹河新区五个城市功能新区,形成“一城五区”的中心城区新格局,壮大中心城区,打造“双百”城市。

2.产城一体发展,协调中心城区外围工业组团发展在中心城区外围建设榆神工业区、榆佳工业区、麻黄梁工业区、榆横工业区、鱼河工业园等产业组团,引导中心城区产业职能外迁,加强各产业园间的协同发展,构建产业环线,形成中心城区外围半环形经济发展圈。

各产业园区寻找差异化发展方向,围绕中心城区统筹布局、协同发展。吸引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型能源产业、物流服务,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榆林中心城市产城一体发展的城镇新格局。

3.促进“一市四区”融合发展加强中心城区与横山、米脂、佳县之间的一体化建设,统筹产业园、城镇建设,引导城镇化向一体化发展带集聚。明确各自职能定位及发展思路,强化中心城区吸引作用,形成“中心城区+5个产业园区+3个卫星城+45个镇(街办)”的中心城区圈层式发展格局。带动“三区”城镇化加速发展,促进“一市四区”融合发展。

4.提升城市宜居环境加大生态林带建设及沙漠治理力度;加快污染治理,提升环境质量,力争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大力建设生态产业园,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升榆林生态文明水平,建设宜居城市。

加大对王圪堵水库、红石峡森林公园、榆林沙漠森林公园等中心城市各类风景区的保护和开发,提升中心城市环境吸引力。

依托榆溪河及其支流兴建十三处水系公园,重铸“塞上榆林十八滩,水清草绿似江南”的景观意境,重现水丰草美、林木茂盛的塞上江南风光。

5.强化城区路网建设在中心城区构建“环+纵+横”的骨干路网格局,具体布局为“三环一线双十三”。

三环:内环(迎宾大道+长城路+文化路+沙河路),总长15km,围合面积9.6km;

中环(环城北路+榆林大道+明珠大道+朝阳路+金沙大道),总长30km,围合面积44km;

外环(环城北路+怀远十三街+榆马大道+ G210过境线),总长58km,围合面积184km。

一线:即绕城环线(北环线+西环线+怀远二十一街+榆马大道+G210过境线),总长90km,围合面积440km。

双十三:即榆林市中心城区“十三纵横”主干路网,总长度360km。6.县级城市强化服务功能,集聚产业和人口,引领县域城镇化。经过行政区划调整,2030年全市除市本级以外将辖3市5县。其中,神木、靖 边、绥德未来的3个县级市,为市域副中心城市、片区发展中心;府谷县城、定边县城、吴堡县城、清涧县城、子洲县城5县,为县域发展中心。

7.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①城市建设——主动对接中心城市、引领区域统筹发展。

神木、靖边、绥德三个副中心城市在做强做大自身的基础上,主动对接中心城市,并增强对周边县城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功能布局、产业发展和设施建设上相衔接与协调。

②产业发展——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以能源化工产业为主导,通过项目集中、产业集群、发展集约等策略,壮大优势产业,突出特色产业,提升现状产业,推动产业“循环联动、多元拓展”,实现城镇建设与工业园区互动发展,打造产城一体的城乡发展格局。

③设施配置——合理配置城乡设施,建立完善的区域设施配置体系。合理配置城乡设施,坚持设施配套建设与产业项目、新型社区建设同步实施,建立起与城乡居民点相对应的完善的区域公共设施分级配置体系。

8.五县做强做优强化县城服务功能,集聚产业和人口,推进县域城镇化。

加强自身综合发展能力,强化县城服务功能;推动“一县一园区”建设,做大做强园区经济;完善县城、重点镇和园区各项设施,提高综合承载力和服务品质。

9.打造特色重点镇建设30个重点镇,示范引领市域小城镇建设。10.做大集镇拓展城镇规模,引导周边人口集聚,助力县域城镇化。11.社区建设通过村庄撤并,在2030年规划期末,全市形成100个建制镇、300个新型农村示范社区、2000个村的村镇体系。

四、支撑保障

通过文化传承旅游开发、生态保护建设、产业发展布局、设施统筹完善和一系列的项目策划与政策措施,作为规划实施的支撑保障。

结语:从区域发展来看,榆林有机遇、有条件建设成为陕甘宁蒙晋接壤区的中心城市,引领区域产业转型,带动区域全面崛起。

从陕西发展来看,需要榆林成为重要一极,助力西安,领航大西北。从“默默无闻”的西北边陲,到“声名鹊起”的能源城市,再到“享誉世界”的能源之都,榆林应以“四化同步”为统领,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抓手,深挖潜力,发挥特色,通过调整战略思路,重构发展框架,实现在区域竞争中的崛起,实现再次腾飞!

2.榆林市生态建设 篇二

2009年12月17日下午, 陕西省榆林市水保生态建设成果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召开。会议由陕西省榆林市人民政府和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联合举办。来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水利报、陕西日报、榆林日报、水利部网站、中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网站等新闻媒体的记者参加了会议。

陕西省榆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长安向媒体发布了榆林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果。 参加新闻发布会的单位还有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陕西省水土保持局、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等。在新闻发布会上, 榆林市水务局局长艾平、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主任邰源临、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主任助理刘广全、陕西省水土保持局总工刘利年等分别回答了记者的有关提问。

3.榆林城市道路景观建设初探 篇三

【关键词】:榆林 道路 景观

中图分类号:TV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4-0011-02

Abstract: From the viewpoint of Yulin’s road and stree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paper bring up the viewpoint that yulin’s roa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hould be planned and designed according to road’s different character; there should be pay more attention to Yulin road Landscape’s local culture character; as well as developing yulin’s paving material industry while developing yulin’s roa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gram. In accordance with previous viewpoint, the paper bring up some advice which have certain feasibility.

Key words: Yulin Roadstree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景观形象的延伸和外在体现,好的城市道路景观可以形成人们对一个城市良好的第一印象。这种良好的城市形象无论是对于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还是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抑或是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前者比如京津高速公路进入天津市的入地段,后者比如深圳的城市景观大道。

榆林依托煤田和油气田开发的经济背景,随着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经济建设能力的增强,目前改善城市投资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形象,改善市民生活环境的愿望目前比任何时候都变得要为强烈。然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面对政府超速,高效改善城市整体投资和文化环境的强烈愿望,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作于榆林城市建设发展的组成部分之一,特地对榆林城市道路景观建设方面进行了如下思考与研究。

1. 榆林城市道路景观主要建设原则

城市道路景观建设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城市外部主要交通干道景观建设,以及城市内部

交通道路景观建设。榆林城市道路景观建设,主要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分类处理,各具特色

目前榆林的城市道路设计有程式化和同一化的趋向,不同的道路属性常常按照一个模式去规划设计,对于道路的交通组织、行人分流、商业服务等功能性考虑较少。作为城市道路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外部交通干道与城市内部交通道路在绿带宽度,车辆速度,形成密度,交通道路安全规范的要求等方面都各有不同,因此,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应当分门别类加以规划设计,不能一概而论。

1.2注意榆林独特的气候与土壤条件

作为通用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原则,包括榆林在内的新兴城市的道路景观设计一般都是从对东部地区和南方发达地区的模仿和学习开始的。这种模仿和学习主要体现在规划设计承担单位一般为东部发达地区的设计单位,或者对东部和南方发达地区规划设计方式的学习与模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榆林独特的干燥气候和沙质土壤,依赖于东部与南部地区植物资源的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在景观效果和植物适应性、性状方面表现必然会发生一些水土不服的情形。

1.3通过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突出榆林的文化特色与文化形象

诚如前边所指出的,在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方面对于东部地区和南方发达地区的模仿和学习,必然会导致榆林城市道路景观陷入千面一律,与国内其他北方城市和地区同一化的误区。

榆林具有独具文化特色的沙漠和黄土高原的风土景观和植物资源。要树立榆林文化大市的城市形象,在城市景观道路规划设计方面尤其是植物景观方面如何体现出雨林的地方特色与文化品位,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1.4城市道路建设与发展地方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相结合

榆林每年道路绿化的大量苗木、灯具和铺装材料等都需要外调。通过林业和建设部门的行政引导,市地方群众在育苗品质品种方面加以改进,地方建材生产企业在铺装、灯具以及铺装材料方面改进工艺,增加新品种,满足新型城市道路绿化的需要,借助城市建设发展地方经济,促进百姓致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几个具体问题的研究

良好的设计理念必须要在技术和可操作性方面落到实处。下面对榆林城市道路景观规划

设计原则在技术层面上如何落到实处,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探讨。

2.1明确城市道路的属性,考虑城市道路用地的综合功能

从榆林的实际情况来看,榆林的城市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的城郊部分;城市新区的外围道路和环城道路;城市内部的主要道路。

对于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的城郊部分,重点考虑道路两侧景观林带的宽度,景观层次,后期管护方式和成本问题。具有道路中央绿化隔离带的,在职务设计方面要考虑苗木间距与防止对行车辆的眩光问题;

城市新区外围道路和环城道路部分,要考虑城市未来发展的规模与空间,在道路绿地的宽度控制和实际内容方面要考虑道路绿地向市政公共绿地的转换弹性。榆林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市道路在绿地面积与城市道路商业活力之间的平衡力把握不足,在道路绿地系统规划设计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除此之外,还要考虑横向的交通绿带与纵向的城市次级道路的交叉与衔接问题;

城市内部的主要道路由于历史原因,老城区内和西沙的新区道路绿地面积狭小,缺乏与城市社区公共绿地的有机联系(榆林城区内几乎就没有几块像样的社区公共绿地)。在未来的城市道路景观改造中,重点突出街道铺装,街道家具的景观效果,强化街道景观的休息、集散、游憩等综合性使用功能。

2.2结合榆林的自然气候自然风土特点,突出榆林城市道路景观的地方特色与文化特色

东部发达地区道路景观绿化的核心模式之一就是基于草坪基础上的景观绿化模式。所有的植物配置和造景方式也是基于草坪存在的背景而来。榆林是一个以沙土为主的缺水地区,保水性不足,蒸发量巨大,单纯沿袭东部地区的道路景观绿化模式,建设成本、管理成本相比于东部地区要高,景观效果方面则较东部地区大打折扣。

从改善城市景观形象和建立榆林文化大市的角度来讲,榆林城市道路景观有许多文章可做。从乡村景色来讲,和东部地区相比,榆林具有特色鲜明的以沙地、农田、旱柳、杨树和渠道为骨干的乡村景观;从自然景观来讲,榆林有旱柳、沙柳、花棒、踏郎、柠条、苜蓿、胡枝子等植物组成的沙地植物群落景观。这些具有榆林地方特色的乡土景观和自然景观不但在景观特征上区别于东部地区的独特性,而且在性状表现方面也因为适合当地的自然气候而表现良好,管理维护费用相对较低。

建设榆林文化大市,不仅要向东部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的文化建设经验,同时也需要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在榆林自身的自然、气候、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在保持自身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学习吸收外来文化,而不是为外来先进文化所同化,丧失自己的文化主体性。

就建立榆林文化大市的这一命题来讲,在城市道路景观过化设计方面,如何在树种选择和植物搭配方面保持榆林自身地域特点,吸收东部发达地区的规划设计先进经验,还需要规划设计人员的反复探索与研究。

2.3通过榆林城市道路景观建设,促进榆林建材工业的升级换代

近年来,榆林每年都有大量的城市道路建设与改造项目。令人遗憾的是,面对如此巨大的建设投资,用于城市道路建设的建筑材料,铺装材料以及照明灯具和绿化苗木许多都需要从外地调入。这些相关产业的前期利润都落入到了外地相关企业的手中。

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榆林不可能永远依赖有限的地下资源发展下去。如何通过榆林近年来大发展的时机,通过城市建设,实现榆林建材产业和苗木繁育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扶持带动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建材生产企业与苗木生产基地,对于榆林经济未来的健康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可操作性的角度来讲,我市拥有丰厚的资本优势,充裕的石材、土地资源,巨大的市场空间。迅速引进国内铺装材料和石材精细加工技术,及时掌握国内铺装材料的市场动态和流行趋势,大力发展荷兰砖,环保砖,透水铺装材料等铺装类建材产业,以及以绥德为核心的地方石材精细加工业,不但可以满足榆林的市场需要,而且通过相关产业的发展,占领周边地区的相关市场份额,实现榆林建材产业的升级换代,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本地百姓的收入,把铺装类建材产业的前端利润留在榆林本地。

3. 结语

通过对城市道路景观根据不同性质分类加以规划设计的讨论,可以为规划、交通、市政和园林部门在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方面提供技术性参考;通过对榆林城市道路景观文化特色与乡土特色的强调,可以为政府决策部门在建设榆林文化大市的目标下,榆林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建设性思路;通过城市道路景观建设促进建材产业升级换代问题的讨论,可以为榆林建材工业升级换代的破题提供一个潜在的可选方向。

榆林城市道路景观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同时也是建设榆林文化大市的主要内容之一,它需要规划、交通、林业、市政、园林等部门在各个技术环节方面的共同的努力与衔接,如此才能在道路景观方面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具有榆林特色的文化氛围,形象良好的投资环境。

参考文献

[1] 徐家钰.城市道路设计 [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2] 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3] 李敏.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 (西)弗朗西斯科·阿森西奥·切沃.景观元素[M].陈静译.深圳.百通出版社,2002.

[5] (西)弗朗西斯科·阿森西奥·切沃.城市街道与广场[M].甘沛译.深圳.百通出版社,2002.

4.榆林市生态建设 篇四

主办单位:第七小学党支部地点:四楼会议室时间:星期五下午 会前准备:

1、背景与标语

党旗、国旗、校旗、队旗各两面,分别立于主席台两边。背景标题为:榆林市第七小学党风廉政建设讲座。(工会负责)

2、音响设备、麦克风,主席台面以及会场卫生。(办公室负责)会序

一、唱国歌

榆林市第七小学党风廉政建设讲座现在开始,全体起立,唱国歌。礼毕,请坐。

二、听讲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刚刚闭幕。为了使教师们进一步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组织观念,提高政治觉悟,树立全心全意服务意识,养成热爱教育、无私奉献高尚品质,我校党支部、校委会特别邀请了榆阳区党校同志、党校同志,做党风廉政建设精彩讲座,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教授们的到来。

为了使本次活动顺利开展,提醒各位教师注意以下几点:1、2、3、4、会议期间,做到四个不准:不准随便走动,不准喧哗吵闹,不准吸烟,希望同志们仔细听,认真记,活动结束之后,各年级组要开展讨论,把摄像组和宣传组就本次活动写一篇新闻,连同本次活动的相关影像材料开始授课。不准接打手机。(建议把手机关掉或者设置在振动状态。)收获和心得形成书面材料交回党支部,以备相互交流。及时向区教育局简报投递,以便交流。

三、贾书记讲话

四、结束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刚刚闭幕之际,我校党支部隆重地举行了党风廉政建设讲座,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希望全体教师深刻领会会议精神,本着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心,兢兢业业地工作,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为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本次活动到此结束。

第七小学党支部

5.榆林市生态建设 篇五

(2009年11月24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2009年,对绥德教育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们乘着省、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展评活动的东风,对我县八年来课程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回顾、梳理、总结、展示。最近,我们又迎来榆林市教育局标准化教研室评估验收工作组,对我县的标准化教研室建设工作进行全面评估验收。

我县教研室通过市级标准化教研室评估验收,是绥德县所有教育人的共同心愿。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根据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室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在市教育局、教研室的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的支持关心下,在教研室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科研兴教”战略,对照省、市县(区)教研室评估验收标准进行认真地自查自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顺利通过市教育局的评估验收。在这里,我代表绥德县县委、县政府和全县35万人民感谢领导对我们的肯定和厚爱!

通过市教育局标准化教研室评估验收,我们在欣喜的同时,感到了肩上的压力。我们决心以这次验收为起点,对照评估验收组指出的问题,严格按照标准化建设的要求,认真整改,进一步提升工作水平,规范教研行为,提高业务素质,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型人才。为教研室的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抓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6.吉林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实施办法 篇六

【发布文号】吉市政发[1985]182号 【发布日期】1985-07-20 【生效日期】1985-07-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吉林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实施办法

(1985年7月20日吉市政发〔1985〕182号)

第一条 第一条 市集中统一管理的城建档案范围:

一、城市基础档案:城市历史沿革、城市地形地貌,城市经济、技术、人口、文教、卫生、科研、气象、水文、地质、地震、勘测、测绘等图纸、图表、图片、照片、影片、统计资料、文字材料、录音带、录象带等。

二、城市规划档案:总体规划、小区规划、分期规划、国土规划、各专业规划方面的图纸和文字材料。

三、城市管理档案:征用土地执照、建筑执照、建筑用地现状、抗震加固方面的图纸和文字材料。

四、市政工程档案:主干道、干道、大中型桥梁、立交桥、重要的涵洞、隧道、暗渠工程、雨水管道、污水管道、雨污合流管道、污水处理工程、江堤、护岸、江河治理设施方面的竣工材料或现状图、文字材料。

五、公用设施档案:

1、引水工程、净化工程、水厂以及管径七十五毫米以上的供水管线、消防设施的竣工材料或现状图、文字材料;

2、跨越市区的特高、超高、普高线路,地下电缆、市区架空线、调度楼和一、二次变电所工程的竣工材料或现状图、文字材料;

3、城市照明的地下电缆、架空线路(主要街、路)工程的竣工材料或现状图、文字材料;

4、通讯电缆、架空线路(干、支线)、机房、微波、广播、电视工程的竣工材料或现状图、文字材料;

5、供热管线、加压站、集中供热的锅炉房及管线工程的竣工材料或现状图、文字材料;

6、供气管道及设施方面的竣工材料或现状图、文字材料;

7、电、汽车线路及沿线工程方面的图纸和文字材料;

8、公共厕所及垃圾场(站)的设置图。

六、园林及古建筑档案;古建筑、古遗址、革命遗址、革命纪念性建筑、城市雕塑、名人故居、公园、绿地、苗圃、名花古树等方面的图纸和文字材料。

七、交通运输档案:穿越市区的铁路、铁路区域的总平面图及地下管网、车站、货场、桥涵、隧道和公路、公共交通、客运站的竣工材料或现状图、文字材料。

八、工业建筑档案:电厂(站)工程,在城市规划区域内的国、省营厂、矿的全厂总平面图、地下管网、市属较大的厂矿总平面图及地下管网的竣工材料或现状图、文字材料。

九、民用建筑档案:

1、住宅小区建筑,市直管六层以上住宅楼、公寓楼、企事业单位八层以上住宅楼、公寓楼的竣工材料;

2、各级机关的办公楼、科研楼、试验楼、会议室、俱乐部工程的竣工材料;

3、大中专院校,普通中学、重点小学的办公楼、教学楼工程竣工材料;

4、文化馆、体育馆、游泳池、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影剧院等工程的竣工材料;

5、商店、商场、旅店、饭店、冷库、服务楼、浴池、宾馆、粮油库等工程的竣工材料;

6、医院、血库、药库等工程的竣工材料。

十、人防工程档案:地道、坑道、地下室及穿越市区的地下军事工程的竣工材料。

十一、环境保护档案:环境监测、环境治理工程的竣工材料,环境治理统计材料,环保科研成果材料。

十二、建筑设计、施工档案:标准设计,先进性、典型性设计全套材料;施工中采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全套材料。

十三、城建科研方面的成果、统计材料和城建法规文件。

十四、各县及郊区总体规划全套材料。

十五、全市各单位的城建档案目录。

第二条 第二条 各产生城建档案的单位都应当建立健全城建科技档案的形成、积累、整理、归档制度,做到每一项工程竣工后,将城建科技有关材料收集齐全,核对准确,系统整理出三套,组成保管单位(卷、册、袋、盒),填写保管期限和注明密级,由工程技术负责人审查后,由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移交两套,然后由建设单位向市城建档案馆移交一套。

第三条 第三条 凡在吉林地区内建设的所有地上、地下工程,均须按原国家建委《关于编制基本建设工程竣工图的几项暂行规定》,及时编好竣工档案。不能编制竣工档案的施工单位,不准招标和投标,不准进行建筑施工;对能编制竣工档案而不编制或不认真编制竣工档案的单位,城建档案管理部门要给予罚款。

第四条 第四条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在审批用地和签发施工执照时,应在批件和施工执照中写明编制、报送竣工档案材料的要求;建设单位在办理征用土地和领取施工执照前,要向市城建档案馆预交竣工图保证金,否则不得开工;工程验收时,建设单位要通知本单位城建档案管理人员参加验收,交接竣工档案;对国家、省、市重点工程,建设单位要通知市城建档案馆派人参加验收,审核竣工档案。没有竣工档案或没有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在验收书上签字的工程,不算竣工,建设银行不予结算拨款。

第五条 第五条 驻市各单位的城建档案,都要向市城建档案馆报送一套。在工程竣工后三个月内将竣工档案报送市城建档案馆。移交时要编制案卷目录一式二份,办理好交接手续。原有档案仅有一套的,要由产生或使用单位负责复制一套,原件交给市城建档案馆保存,复制件由本单位保存,所需费用由复制单位承担。对不按规定向市城建档案馆报送档案和目录的单位,城建档案馆有权按工程造价的百分之一以内给予罚款。

第六条 第六条 新建、扩建、改建地下管网在覆盖前,要按城市统一座标、高程进行实测,绘制整理出准确位置的竣工档案材料,在交付使用时报送城建档案馆一套。

第七条 第七条 凡是地下管网没有绘制出准确的竣工图或现状图的单位(包括以前工程及厂区内的管线),都要按城市统一座标和高程绘制出现状图,于一九八六年报送城建档案馆一套。

第八条 第八条 建筑物和各种管线发生变化时,有关单位必须及时对档案作相应的修改、补充,在半年之内向城建档案馆补报有关材料。

第九条 第九条 在建筑物、构筑物转移使用管理关系时,其档案亦要随之移交,并要办好交接手续,同时报送城建档案馆备案;凡停建、缓建、合建、转为他用的建设项目的档案,各有关单位要妥善保存,不得散失,重点工程项目要报送城建档案馆备案。

第十条 第十条 凡若干个单位协作共同完成的工程,其图纸和文字材料由主办单位负责整理移交。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城建档案馆对接收进馆的档案,要以专业、工程项目结合地域、时间进行分类编号,代字一律使用汉语拼音,代号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做到分类科学、排列系统、查找方便。同时,按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做好档案价值的鉴定和统计工作。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归档的城建科技档案材料,要完整、准确、系统,字迹工整,图样清晰,有利于长久保存和利用。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城建档案馆库房应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备有防火、防盗、防光、防虫、防鼠等安全设施,定期检查档案保管状况,发现变质和破损的档案,要及时修补和复制。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逐步实现档案管理技术现代化。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城建档案馆和产生城建档案的单位,要根据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需要,编制必要的检索工具和参考资料,办好阅览室,为各单位查阅使用档案提供方便。查阅和复制绝密档案要经市有关领导审批。查阅和复制城建档案时,按上级有关规定收取一定的费用(移交单位除外)对利用情况要建立登记、统计、分析制度。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吉林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是市科技事业单位,同时兼有行政部门的职能,负责管理全市的城建档案,日常工作由市城乡建委直接领导,业务受市档案局指导、监督和检查。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凡产生城建档案的单位,都要按照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配备专职人员,明确领导责任,建立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对本单位城建档案的管理。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各县(区)城建档案工作,由城建部门管理,并要确定专人和领导负责。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如与国家、省规定抵触时,以国家和省规定为准。

7.论榆林发展生态农业之优势及措施 篇七

榆林位于陕西省最北部, 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属高海拔区域, 平均海拔1 000~1 500 m。环境污染轻, 农业生产区域基本具备蓝天、绿水、净土等绿色无公害生产环境条件, 打“绿色牌”的条件充分, 发展“生态农业”优势明显。

1 土地优势

榆林属我国北部独具特色的农牧交错地区, 农业人均占有耕地0.73 hm2, 居全省第一, 特别是北部风草沙滩区, 地广人稀, 土地平坦, 地下水源丰富, 适合机械化耕作和现代化经营。从土地类型看, 其地形地貌多样, 土壤类型丰富, 为不同特色产品生产提供了适宜的土地条件, 是杂粮、杂豆、杂果、薯类和红枣等农产品的优质产区。

2 生产优势

榆林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总体特点是光照充足, 气候干燥, 雨热同季, 四季分明, 特别是光热资源属全国高值区, 昼夜温差大, 有利于植物营养积累, 农业生产潜力巨大。2007年, 榆林的高产示范田玉米单产突破1 100 kg, 创百亩连片全国单产最高记录;马铃薯单产突破5 000 kg大关, 创全国单产最高记录, 这些载入我国农业发展史册的纪录, 充分证明了榆林农业生产的巨大优势和发展潜力。

3 品质优势

历史上, 榆林就是传统杂粮、杂豆、杂果优质产区, 经过长期人工培育, 孕育了各具特色品质的地方名优产品。红枣、羊肉、羊绒、大明绿豆、小米、荞麦等特色农产品品质优良, 市场旺销, 受到消费者的青睐。2007年举办的“中国—榆林国际荞麦节”, 认定榆林大明绿豆、荞麦、谷子、糜子等12类作物48个品种为名优小杂粮品种, 认定榆林为绿豆、荞麦、谷子、糜子等12类小杂粮作物优势产区, 评选出了9个金奖小杂粮系列产品, 确立了榆林小杂粮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

4 前景展望

在榆林, 发展生态农业的新措施主要是:首治山、紧治坡;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山上缓坡修梯田, 沟里淤地打坝堰……。”使一个水土流失严重、植被彻底破坏的贫困山村变成山青水秀、树木葱茏、绿草如茵、瓜果飘香的塞上江南。适合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发展的成功经验, 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依靠生态农业走“绿色”希望之路。

在榆林发展生态农业, 不仅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防治污染, 保护生态平衡, 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 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 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还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结合, 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结合, 发展大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结合起来, 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 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 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 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的两个良性循环, 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摘要:列举了在榆林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土地优势、环境优势、产品优势, 展示了榆林地区依靠发展生态农业措施走“绿色农业”之路的美好前景。

8.榆林市生态建设 篇八

“351”工程即突出三个方面重点工作(完成无疫区建设任务、加快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深入推进五项加快发展的举措(品牌建设、特色畜牧业发展、养殖业保险、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合理化利用);探索一条新路(以“互联网+”为载体,率先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新道路)。

三方面重点工作:

第一方面重点工作:圆满完成无疫区建设任务。在硬件建设上,10个兽医实验室建设要全部达标,6个大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和88个乡镇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窖(收集点)、88个基层标准化兽医站、6个视频监控平台、176个检疫申报点要全部完成建设任务,专用车辆配置齐备。强制免疫、监测预警、监督执法、应急管理四大体系涉及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部完成。在软件建设上,对照无疫区评估要素的6部分96项内容,要完善相关标准、规范、实施方案和技术路线,补充完善各种文献资料,对无疫区建设全过程实行痕迹化管理、档案化保存。

第二方面重点工作:加快推进全产业链发展。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扶持蛟河德利斯、磐石宏润、舒兰德生牧业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2016年,全市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达到56家,销售收入达到23.1亿元。要加快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全年新建、改扩建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210个,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比重分别达到88%和58%。

第三方面重点工作: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突出抓好源头防控。坚持从严管理、从严执法、从严处置的原则,完成抽样3600个批次。突出抓好屠宰监管。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特别是对屠宰注水牲畜、病死畜禽的违法行为,要出重拳、严处罚、零容忍,真正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

深入推进五个加快发展的举措:

一是深入推进畜产品名优品牌建设。以吉林蜂道馆申办地理标志、蛟河万泷鹅业申办吉林省著名商标为重点,打造吉林市知名度高的行业品牌。全市国家驰名商标达到3个、地理标志畜禽产品1个,省著名商标达到6个、市知名商标达到10个。

二是深入推进特色畜牧业发展。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瞄准高端市场需求,抓好吉林地方鸡品种保护,吉林黑牛发展到5500头、桦甸金牛发展到5.5万头、吉林花猪种群扩繁达到1600头、肉鸽发展量达到44万只、貂狐貉等特种经济动物发展到93.2万只(箱)。

三是深入推进养殖业保险工作。充分发挥保险企业的主导作用,参保能繁母猪和育肥猪分别达到6万头和95万头,不断提高养殖户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

四是深入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广“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零排放”模式,促进畜牧业与种植业、农村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全市新建和改扩建粪污处理设施55个,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2%。

五是深入推进“草变肉”工程。深入开展粗饲料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和应用示范,推广普及青贮、黄贮等实用技术,全年力争新改扩建青黄贮窖200个,加工利用农作物秸秆72万吨,秸秆利用率达到16%。

探索一条新路:

9.榆林市生态建设 篇九

为规范我市建设工程的竣工验收工作,维护广大住户的合法利益,根据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79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暂行规定》(桂建质字【2001】第13号)、《广西壮族自治区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设施工程竣工备案管理实施细则(试行)》(桂建管字【2000】第56号),特对我市有关建设工程竣工验收规定如下:

一、工程竣工验收分为三个阶段:

1、工程竣工预验收阶段:由施工单位组织公司有关人员,对项目经理部申报完成的工程项目进行的验收。施工单位必须制订有效措施,在施工中提高管理和操作水平,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一次验收合格。

施工单位首先要依据质量标准、设计图纸等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自行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评定,对存在的问题,应发出整改通知,及时整改。工程质量达到合格后,提交《工程竣工报告》和完整的质量资料,移交监理单位组织竣工初验收。

2、工程竣工初验收阶段:由总监理工程师组织项目监理部人员,对施工单位申报完成的工程项目进行的验收。总监理工程师应组织专业监理工程师,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设计文件及施工合同,对施工单位报送的竣工资料进行审查,并对工程质量进行竣工初验。对存在的问题,应发出整改通知,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整改完毕由总监理工程师签署《工程竣工报告》,并应在此基础上提出《监理单位工程竣工质量评价报告》,《监理单位工程竣工质量评价报告》应经总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字。

3、工程竣工验收阶段:在工程项目具备竣工验收条件后,由建设单位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对完成工程项目进行的验收(简称五方验收),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建设单位必须取得桂林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环保部门对该工程出具的验收认可文件和法律规定应当由公安消防部门出具的对大型的人员密集场所和其他特殊建设工程验收合格的证明文件。施工、勘察、设计、监理单位的所有文件资料由建设单位收集整理并送交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审核。符合要求后方可组织竣工验收。

(2)由建设单位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各方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验收组,制定验收方案。在竣工验收7个工作日前,由建设单位将验收时间、地点、内容及验收组名单书面通知工程质量监督机构。

(3)竣工验收时,验收组应对参建各方文件资料及实体质量进行检查验收,质量监督机构应对建设单位组织的竣工验收实施监督,监督其组织形式、验收程序是否符合规定,抽查实体是否存在质量缺陷,工程质量的评定是否符合国家验收标准、规范。如验收中存在质量问题,经整改,确认合格后,签署《建设工程质量竣工验收意见书》。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应当及时提出《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报告》。

(4)在竣工验收过程中,发现有违反国家有关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规定的行为或者工程存在影响安全或使用功能的质量问题时,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责令责任方整改,建设单位应重新组织竣工验收。

参与工程竣工验收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不能形成一致意见时,应当协商并提出解决方案,重新组织工程竣工验收。

(5)凡未按上述程序及要求进行的所谓“五方验收”不能作为工程交付使用的依据。

二、《建设工程质量竣工验收意见书》上签署的工程竣工验收合格日,为按规定程序组织竣工验收,确认工程质

量合格的日期。如验收中存在质量问题,按竣工验收组和质量监督机构发出的质量整改通知书的内容整改完毕后,经复查符合要求之日为准。

三、本规定从发文之日执行。

10.榆林市生态建设 篇十

-----------------------来源:决策咨询委 作者:决策咨询委员会 日期:2007-3-24 10:44:15近期我们组织人员深入一些县(区)对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建设中的有关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本次考察调研中掌握的我市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中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有关的问题和建议报告如下:

一、存在问题

目前,我市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开始进入跨越式发展新阶段,正向大型化、国际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然而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中还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1、煤炭大规模、掠夺性开采

我市尤其是产煤大县神木县的煤田地质构造简单,埋藏浅、煤层厚,很适宜大矿综采。由于当前的煤炭市场看好,企业为追求最大利润不惜牺牲环境和资源,超设计能力开采已成为普遍现象,有的甚至到疯狂性掠夺的程度。例如神东公司大柳塔矿的设计生产能力为600万吨/年,活鸡兔矿的生产能力为500万吨/年,目前两矿实际生产能力已达2200万吨/年;榆家梁煤矿设计生产能力为500万吨/年,目前已达到1800万吨/年。如此大规模掠夺式开采,大大缩短了煤炭资源对地方乃至全国的服务期限,像神府煤田这块优质资源很快会被吃光采完。大柳塔矿原设计开采年限为108年,目前已缩短为37年;榆家梁煤矿由原设计年限34年缩短为11年;活鸡兔矿由96年缩短为40年。

2、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由于超强度开采,这些大矿在实现高产、高效的同时,势必形成集中连片的采空区、塌陷区。近年来,造成的山体崩塌、地表塌陷、地裂缝、水源泄漏等灾害日渐增多,给当地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2002年,根据国家煤田地质总局航测遥感调查数据显示,神木县大柳塔矿、活鸡兔矿开采造成的地表塌陷规模属于大型,塌陷面积共16.56平方公里;榆家梁矿开采造成的地表塌陷面积属于中型,塌陷面积为8.16平方公里。大柳塔镇三不拉村张家渠小组受大柳塔煤矿开采影响,村庄四周塌陷,塌陷区距村民宅院仅有30米左右,群众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店塔镇范家沟村因榆家梁煤矿的超强度开采,造成该村山体支离破碎,村民被迫背井离乡,山脚下的公路等设施也置于塌方的威胁之下。再如靖边、定边油气资源开发以来,对部分乡镇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曾造成五里湾乡、大路沟乡严重的山体滑坡及其它涉油地区多处土地塌陷。

我市位于黄土丘陵与毛乌素沙漠过渡地带,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一经破坏,几乎无法恢复,照目前的开采、开发速度,如再不加治理或治理跟不上,这些地区将逐渐失去基本的人类生存条件,必将透发各种经济、政治、生态、社会稳定等矛盾和问题出现。

3、水资源破坏严重

我市煤炭埋藏浅、煤层厚,煤矿开采过后,很容易造成地下隔水层破坏,从而引起区域性地表水泄漏,地下水位下降,严重破坏了矿区及周边地下水均衡系统。目前已导致不少井泉下漏、淤坝干涸、树木成片枯死,矿区村庄普遍发生水荒,好些塌陷区已丧失了基本的人类生存条件。据统计,神木县目前已有数10条地表径流断流,20多个泉眼也已干涸,黄河主要支流窟野河因一年三分之二以上时间断流,变成季节河。靖边、定边的油气资源开发也导致当地的杏子河、红柳河、芦河等部分河流污染、断流、水位下降及青阳岔、小河、天赐湾一些地段饮水污染,群众反响很大。

由于上述原因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被破坏,整个区域生态灾难日趋明显。当地群众被迫到数十里外的地方拉水或买水吃,河道流域的水地弃耕、植被破坏、粮食减产,给群众生活带来了很大困难。

4、环境质量每况愈下

近年来,随着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开采力度不断加大,采空区塌陷面积日渐扩大,地下千疮百孔、管线呈现蜘蛛网;地上环境恶化、植被严重破坏。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加工过程中排放的大量废水、废渣、粉尘等已严重污染了大气、水体,直接威胁着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大部分工业场区乱堆乱弃矸石、废物,居民生活环境已受严重威胁。如窟野河上游煤矿及洗煤厂废水、废渣直接排入,导致该河下游水质量恶化,进而使黄河水系受到污染。

再加之我市目前已投运的小火电机组总装机容量约1000MW,这些小火电机组绝大部分未通过环评审批;另外由于加装整套环保设施投资大(约占总投资的1/3-1/4),因此大部分机组尚未加装环保设施,大量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直接排入大气,使当地的空气质量严重污染。

5、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由于上述问题的不断加剧,加上目前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行业的高利润、干部职工的高收入与当地受灾群众日渐窘迫的生活形成了巨大反差,“两极分化”严重,地企矛盾不断激化,群众集体上访明显增多,给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埋下了隐患。

据神木县统计,矿区群众针对神东公司的上访已达100多批,4000多人次。仅2004年1至9月份的上访就多达22批,其中大型上访有9批,820人次,进京有2批,赴省有2批。再如,在靖边县境内的石油资源勘探开发权都已被长庆方面登记在其名下,靖边采油厂现有的100平方公里开发区块已全部投入开采,地方石油企业重组上划有效解决了资源问题,但没有解决资源划分问题,双方区块争议较大,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新井开发步履艰难。今年以来,双方已在十多个地方发生冲突,特别是3月18日的冲突事件,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受伤,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严重影响该县的社会稳定。急需有关方面进行区块变更登记,明确靖边采油厂与长庆方面的开发界限,确保双方都能有序组织生产经营,维护地方稳定。

生态环境破坏补偿、征地费用补偿、居民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利用问题也是当地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

如果以上存在的问题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势必出现新的局部不安定,甚至会诱发至周边地区社会的不稳定,因此必须采取科学、有效措施对上述问题进行解决。

二、建议

当前我市正处在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快速发展期,处在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高峰期。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榆林是生态脆弱区,又是地下资源富集区,在开发利用地下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同时,必须搞好地上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同时只有切实有效地做好环境保护及节约资源,上述问题才会逐渐减少或解决。

1、强化环境和节约资源意识,树立生态理念

无论是政府和企业都要充分认识环境保护节约资源与科学发展的高度一致性,正确处理环保、节能与建设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要大力普及环保、节能科学知识,提高全员环保、节能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普及科学知识,倡导正确的生活、生产方式,形成珍爱环境、保护生态、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

2、坚持环保先行和注重节约资源的原则

随着我市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快速发展,煤炭开采、大型发电企业的建设、化工项目的建设及转化、石油天然气开采,必将对我市环境及生态形成更加严重的挑战,在项目审批、建设和生产经营中,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作为决策的首要环节,从源头落实环保、节能基本国策。各级管理部门、各级领导要依法承担起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责任,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把环保、节能因素置于决策之外的决策模式,实行环保、节能与发展综合决策。同时,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畴,树立长远的、可持续的政绩观,改变以牺牲长远利益换来短期效益的政绩观。建立合理有效的环境保护治理与资源开发的补偿机制,并真正纳入政府工作范畴。

在规划和建设能源化工基地的同时,必须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有关规定,取得地质灾害评估报告,并制定详细的环保规划,在具体实施当中,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将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治理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列入项目预算,投产后列入成本,并从中抽取一部分,建立环境保护治理基金,集中由政府统一掌握使用,用于解决重大紧急的环保治理项目。在环保治理上要进一步明确地企职责,落实治理责任,实行环境保护治理责任追纠制度,严管重处。地方是第一责任人,做到“属地管、管属地”,对环境保护工作从预防、治理、土地复垦、生态恢复的全过程,强化监管,保证效果。坚决执行“谁破坏、谁污染、谁治理、谁赔偿”的原则,综合评估,科学决策,减少后遗症,保证治理资金及时到位。并在税收政策上予以地方倾斜,保证地方有财力投入生态建设和保护,做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在这方面,我市也有一些成功的范例,应大力推广,如:2003之前,靖边、定边县对辖区内的油井开采采用柴油机进行抽油,不仅生产成本高、资源浪费严重,而且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2004年榆林阳光电力公司与靖、定边石油钻采公司共同出资对靖边、定边县辖区油井实施柴改电工程,并于2005年投入运行。该工程的顺利实施,不仅可降低成本(每口油井每年可节约三万余元,全年大约可节约7000万元)、减少消耗、减少投入、提高效益、增加对石油资源的利用率,而且可以减少污染,大大改善油区生态环境,同时可以增加电力资源的供应,能够带动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的全面实施,推动水利、农业、林业、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油区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环保化管理。

3、坚持再循环原则

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作为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科技进步,最大限度降低煤耗、油耗、水耗,并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工艺技术控制,减少废渣、废水、废气等的排放。坚持再循环原则,从企业内部循环的角度,要大力发展生态工艺,推行清洁生产,优化产业结构,建立“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新模式。

我市的小火电装机容量比较大,而小火电机组能耗高、效率低。大型先进发电机组发电标准煤耗330-350克/度,而小火电机组的发电煤耗达到800克/度,甚至更高,对煤炭资源形成极大浪费。由于机组功率小、发电利用小时少,发电效率也比较低。小火电机组虽然对解决当地的劳动力就业和用电负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能耗高、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为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改变环境污染局面,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产业政策,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强行关闭,对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严格要求,定期审查,督促其进一步完善环保设施。热电联产可较大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对提高大气质量、改善环境效果显著。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体现了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现代化水平。集中供热不仅可以解决工矿企业的工业用气,还可以向宾馆、饭店以及住宅区提供热源。热电厂已成为经济开发区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对经济开发区的招商引资是十分重要的,因而对热电联产项目应予倡导和扶持。

4、能源要适度开发,就地转化,确保生态平衡

加强煤炭等战略资源的保护和储备是关乎国家和子孙后代长远利益的大事。要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确立能源适度开发、就地转化、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加强资源的保护和储备,并对大量耗煤耗水的开发项目也应从实际出发、认真规划、适度发展。如“煤转油”项目,其大规模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煤炭储量丰富、技术成熟、资金雄厚,还有就是水资源要充足。世界上拥有“煤转油”技术的国家是德、日、美以及南非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长期以来,除了南非因被“制裁”所迫而大规模商业开发“煤转油”以外,其他三国只是限于研究、试验、示范阶段,虽然建设了试验或示范厂,但始终没有真正投入商业运营。除了技术上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煤转油”的工艺技术复杂,投资大,成本高,风险也大。“煤转油”的另一个大问题是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缺乏。目前我国拟建设的“煤转油”项目,生产1吨油需耗煤3吨左右,需耗水近10吨,耗水量是获得油量的10倍。而全国“煤转油”项目大多会建在北方多煤缺水地区。因而国家对上“煤转油”项目持慎重态度是正确的,我市也不宜操之过急,适度稳步为好。

近几年我市的大型电力建设项目比较多。但是无论电源还是电网,在建设和生产运营中都需要占用和消耗大量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环境容量以及煤炭、石油、燃气等各类能源。在消耗资源过程中又排出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能源转化过程中,电力项目也要改变对资源的利用方式,提高能源转换效率,降低转换损失,包括节煤、节油、节水、节地、降低输送损耗等。从实施的过程看,贯穿于规划、设计、建设一直到生产运营全过程。因此要以大型高效环保机组为重点优化发展火电,提高燃煤机组的科技含量。加快发展“以大代小”项目和大容量、高参数机组,鼓励建设超临界、超超临界大容量机组,采用节水直接空冷技术,同步建设脱硫设施或采取其他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措施。同时安装烟气污染物在线自动监测装置,确保装置正常运行。通过新技术的开发运用,大幅度降低煤耗和污染物排放,可节约水资源,提高机组效率和环保水平。

5、实行资源有偿使用,从根本上解决浪费资源现象我市不少煤炭企业掠夺式开采的行为已造成恶劣后果并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而无偿或变相无偿占有资源是导致企业为获取近期高额利润进行掠夺式开采,浪费破坏资源,损害环境的主要原因之一。政府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政策,坚决实施资源有偿使用的政策,按实际占有量征收使用费,对投机倒卖资源者严格清查追缴。

6、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综合利用“三废”实现资源利用的多样化

可再生能源在自然中自身就构成资源循环,可以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更重要的是他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被利用之后,仍不改变其形态,对自然环境、生态的影响很小甚至是没有。国家对风力发电技术装备的示范风力发电场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项目投资贷款给予贴息。可根据我市具体的气候情况和天然气资源开发及天然气的市场情况,建设适当规模的风力发电厂和天然气发电厂。

榆林恒通发电公司,位于靖边县,是榆林阳光电力投资公司与榆林炼油厂合资的6000+3000KW发电机组,该发电机组燃料综合利用炼油厂产生的“废气”、“尾气”,做到了环保、节能、资源综合利用,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1.榆林市生态建设 篇十一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桂林山水达到了仁智一体的胜境。“两江四湖”指桂林市区漓江、桃花江、榕湖、杉湖、桂湖、木龙湖构成的环城风景游憩带, 也是环绕桂林的河湖水流系统。其中, 桂湖景区原为宋代城西护城河。榕杉湖景区面积16 hm2, 开凿历史已逾千年。木龙湖景区东起漓江, 西至翊武路, 北以东镇路为界, 南至叠彩山、宝积山, 占地面积18.5 hm2。滨水景观以宋代古城风貌为特色, 沉淀着桂林的历史文化, 具有城市居民休憩区域和旅游景观的双重特性, 在营造桂北景观特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桂林“两江四湖”生态景观设计特色

1. 显山露水, 体现桂林自然风貌

“两江四湖”是以桂林市南北朝向的中山路为轴, 由象山、遛马山、老人山、宝积山、叠彩山等环绕成一个椭圆形区域, 形成“群山环立水环流”的山水城市的迷人格局, 恢复了宋代以来“放舟游桂林”的独特旅游方式。在建设中, 结合环境布置形成了各种景观, 如湖、河、池、溪等。由于水面面积较大, 因此进行有效分隔后就会增加其曲折幽静的深远意境, 提高了其观赏效果。

2. 提升人文艺术气息, 体现文化艺术深厚底蕴

市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状态, 正是通过城市的文化氛围以及艺术气息表现出来的。它不仅体现在公共文化设施上, 也充溢于景观设计中的每一个角落。如古南门保留的黄庭坚系舟处、芙蓉亭、唐景崧五美堂戏台等, 都体现了桂林文化艺术的深厚底蕴。

桂林素有“摩崖石刻甲天下”之称, “两江四湖”的规划设计将人工雕塑与文化氛围巧妙融合。在榕湖与杉湖的两岸, 精选了桂林历代山水诗文37首, 由桂林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 再由著名篆刻工匠摹刻于奇石之上。

3. 拓宽城市视野, 丰富建筑物表现力

城市视野的开阔度、舒畅无遮挡的视觉感受以及环境的优雅宁静程度, 都是衡量景观宜人性和建筑物表现力的重要指标。“两江四湖”的建设, 开阔了桂林城市的视野空间。以山水湖泊贯穿于城市之中, 并用亭宇、桥梁点缀其间, 使江湖美景一脉相通, 构筑了桂林山水天人合一的生态旅游意境。“两江四湖”沿岸的建筑正是由于桥梁、园林、绿化等要素的加入, 展示出了回环曲折的空间效果, 使建筑物具备丰富的生态美、艺术美的特点。

4.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体现古典桥梁魅力

在“两江四湖”的景观规划中, 模仿建造中国古典桥梁, 强化了景区内传统美、社会美的特质, 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技术美和艺术美的统一。

在仿造的古典桥梁当中, 有仿照圆明园天宝坞桥设计而成的汉白玉桥——古榕双桥。此桥采用波型桥梁, 设计为人行并列的双桥, 优美而舒畅, 与周围的湖光山色相得益彰。有广西目前最大的汉白玉桥——北斗桥, 桥形布局是按北斗七星的曲折分布。而木龙桥是仿照北宋都城东京的木拱桥所建, 桥身用精木雕刻, 涌透出了浓厚的古文化气息。

三、桂林“两江四湖”景观开发经验思考

1. 关于外来文化的评价问题

“两江四湖”景区还建有数座“异域名桥”, 如参照梵蒂冈大教堂维特马尔桥设计的新阳桥, 类似罗马尼亚加勒斯特所锁桥的迎宾桥, 借鉴了美国金门大桥造型的丽泽桥等。但盲目模仿, 只会使建筑风格显得不伦不类, 造成建筑的视觉污染。桂林建设国际旅游胜地, 要避免景区同质化, 将自己的鲜明艺术个性和深厚文化底蕴展示在世界面前。以当地独特的“一元”, 在多元化的国际建筑文化中, 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2. 整体与局部建筑设计上有失偏颇

桂林旧城中原有的建筑以低层为主, 充分映衬桂林秀丽的山水, 如在“两江四湖”沿岸的桂山饭店和桂湖饭店等。虽体积庞大, 但仍是低层楼形。而附近层出不穷的中高层建筑破坏了传统城市轮廓线, 使江湖亭宇之间的“通视走廊”受阻, 建筑以及建筑物上的巨型广告牌与景区的风景不甚协调。事实上, 空间的组织协调要从整体出发。只有兼顾局部以及人的视觉感受, 才能达到自然与人文美的统一。

四、“两江四湖”的景观价值定位

桂林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在于山水风光、生态旅游和民族风情。生态旅游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 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 并且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 还要与后代人相平等。

1. 满足城市居民的休憩需求

作为城市生活一部分, “两江四湖”在景观设计中首先要满足城市居民的休憩需求。应该增强市民归属感, 形成具有个性化色彩的文化。因此, 需要合理规划用地, 平衡城市滨水区域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著名规划师勃南认为, 城市环境应起到净化公众心灵及塑造具有良好品德和善行市民阶层的作用。他提出:“一切从湖滨开始, 湖滨属于市民”。景区采取以防洪、治污、绿化、文化、安居和道路管网与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目标相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由河流、绿带、道路和建筑共同组成滨水景观, 形成水、绿、路和文化四个圈。从而把无形的文化内涵转化为有形的物质形体, 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文化归属感、认同感。

2. 满足游客的游览需求

今之“两江四湖”, 已成为中外游客流连忘返的旅游景点。区内景观资源丰富, 无论从园林绿化、园林建筑, 还是从名花、名草、中外名人雕塑博览园, 还是桂林山水诗廊、名人故居, 均能感受到桂林的天生丽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漓江自然山水游不同的是, “两江四湖”环城水系游突出了桂林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内涵。如通过古环城水系的恢复, 使原先一大批如舍利塔 (唐代) 、宋城墙、李济深故居等被湮没、遗忘的重要文物古迹得到修缮、保护和挖掘。

五、结语

“两江四湖”以城市市民和游客为受益主体, 即提升功能、活跃经济、改善风貌、彰显魅力。不同区位、功能定位、空间类型设计, 体现了发展中多样化的空间需求。目前的景观规划各种理念杂糅, 好坏参半。原因可能在于缺乏统一而清晰的主题和明确的方向, 没有立足于桂林审美文化底蕴, 盲目模仿国外名桥, 弄巧成拙, 失去了展现出“两江四湖”独特的审美和文化特色的历史机遇。

摘要:近年来, 虽然经济快速发展, 但桂林环城水系和城区景观环境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本文桂林“两江四湖”为例, 分析了滨水景观特色和旅游景观功能并总结了经验, 以期为桂林及其他城市的景观设计、建设与旅游提供参考。

关键词:桂林,生态,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2.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 篇十二

编辑:admin 时间:2011-1-31 21:19:00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贯彻落实这一精神,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发展生态经济,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是发展生态经济的根本举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必须始终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一核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为此,应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

大力开发推广节能、环保先进技术。一方面,加强节能、低碳、环保技术的攻关和突破。从政府层面来说,应制定能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科技规划,加强领导和指导,加大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组织科研力量推进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自主创新,努力在重大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特别是要根据现阶段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在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开发和循环利用技术、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技术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另一方面,大力推广节能、环保先进技术。引导企业引进和采用国内外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和设备,并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和装备。抓住落后产能相对集中的重点行业,依法坚决淘汰那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安全生产条件不达标的企业,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注重总结推广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的先进经验。

促进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能源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能源资源决定着经济发展的类型和性质,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布局。比如,建立在煤炭、石油等化石资源基础上的经济是工业经济,建立在土地资源基础上的经济是农业经济,建立在太阳能、氢能等资源基础上的经济是生态经济。从能源资源的视角来看,经济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煤炭、石油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其主要特点是资源不可再生、环境污染严重;二是以太阳能、氢能为代表的新型能源经济,其主要特点是资源可再生、污染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应逐步实现由以煤炭、石油为主的化石能源经济向以太阳能、氢能为主的新型能源经济或低碳经济转变。与此同时,还应重视废弃资源的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市生活垃圾急剧增多。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垃圾历年累积堆存量达60多亿吨,有200多座城市饱受垃圾问题的困扰,而许多城市现在仍然采取填埋、堆肥、焚烧等不科学的方法来处理垃圾。这不仅严重浪费可再生资源,而且严重污染环境。应改变以往把垃圾等废物视为包袱和灾害的观念与做法,将其视为再生资源和巨大财富,通过加快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等手段,努力防止垃圾造成的“二次污染”,并充分挖掘其巨大的资源潜力,实现“二次利用”。

重视利用荒野这一宝贵资源。所谓荒野,是指未受人类活动干扰或者人工改造较少的自然环境。在传统观念中,荒野是没有多少价值的。然而,在生态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荒野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有价值。荒野是一种具有原生性、多样性、开放性等特点的自然系统,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休闲价值、审

美价值。应进一步转变对荒野的认识,深入研究荒野资源的价值,在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原则的前提下不断创新荒野资源利用的方式,科学利用和合理开发荒野资源,努力做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13.保护新疆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篇十三

保护新疆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保护新疆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促进新疆可持续发展,实现新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一要做好新疆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二要加快新疆生态体系的建设.三要集中治理荒漠.四要加强新疆生态环境治理.五要发挥政府在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作用.

作 者:刘望秋  作者单位:阿克苏地委党校,新疆阿克苏,843000 刊 名:兵团党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XPCC OF C.P.C 年,卷(期):2008 112(3) 分类号:X2 关键词:保护   新疆   生态环境  

14.榆林市生态建设 篇十四

1 会仙湿地古桂柳运河生态修复保护工程简介

为了充分发挥湿地的综合效益, 广西壮族自治区对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项目进行了建设。广西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地处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境内, 主要有眭洞湖、分水塘与古桂柳运河等湿地, 是典型的岩溶湿地, 构成了复合湿地生态系统。广西进行湿地公园建设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气候宜人、降雨充沛、景色秀丽、浮游动植物品种丰富、交通便利, 文化内涵深厚。会仙湿地在漓江水生态系统的调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集“山水景”、“湿地生物”、“湿地文化”于一体, 是一个多样化的湿地景观。古桂柳运河是古人利用浅埋岩溶地下水开凿而成的, 开凿于武则天长寿元年 (公元692 年) ,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雁山区良丰乡、临桂县会仙乡、永福县苏桥乡境内。会仙湿地的古桂柳运河属古桂柳运河的中段, 全长约15km。经过历代的修整, 形成了独特的古桂柳运河景观, 运河名人辈出、文化深厚。当前, 湿地周围的水质、土壤大气环境良好, 没有出现严重的问题,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很多诸如政策管理的漏洞、人才技术失调、宣传认知欠缺等问题凸现出来, 这些问题威胁着会仙湿地的发展。对会仙湿地古桂柳运河生态进行修复保护不但能够有效调节气候, 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保护水禽栖息地, 还能疏通河道和调节洪水, 减少灾害的发生,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 此外该工程的文化价值、宣传教育价值、经济效益也不容小觑。

2 会仙湿地古桂柳运河生态修复保护存在的问题

2.1政策管理漏洞

政策具有导向的作用, 政府制定的生态建设政策为会仙湿地发展提供了平台, 但湿地的价值、运河的文化价值在一些政策中体现的不是很明显, 还有待进一步挖掘。会仙湿地生态修复保护工程管理机构众多, 具体有桂林会仙湿地管理处、临桂区会仙镇政府、桂林西江黄金水道办、桂林市临桂区文物管理所等, 但难免会有职能交叉、脱节。会仙湿地公园的基础设施落后, 为生态修复保护管理蒙上了一层阴影。

2.2人才技术失调

会仙湿地生态修复保护工程建设与开发需要进行环境容量、游客容量的评估、大气影响评估、水质影响评估, 需要进行灾害防治的规划。这些都需要专门的技术人才, 但实际操作中技术人员缺乏, 难以满足生态修复保护工程的需要。生态修复保护工程中的给排水工程、供电工程、广播电视与互联网工程规划都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 在实际建设与开发的过程中, 这些技术运用起来比较困难, 未真正的运用到工程中去。

2.3宣传认知欠缺

政府部门宣传力度不够, 很多民众意识不到湿地的重要性, 修复保护湿地就更加无从谈起了。会仙湿地古桂柳运河生态修复保护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工程, 但普通民众对湿地的作用不够明确, 思想认识上不够重视, 很多游客综合素质较低, 环保意识匮乏, 总觉得保护湿地是政府的事, 跟自己关系不大。这就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 失去了群众基础, 会仙湿地古桂柳运河生态修复保护进展就比较缓慢。

3 强化会仙湿地桂柳运河修复保护对策

3.1制定政策完善法规, 为修复提供法律保障

近几年, 我国的人口持续增长,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而我国湿地功能衰退, 湿地面积逐渐减少, 保护湿地资源势在必行。国家颁布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 制定的《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广西壮族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已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于2014 年11 月28 日通过, 现予以公布, 自2015 年1 月1 日起施行。国家还将保护湿地作为“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的一项重要措施。广西针对会仙湿地生态修复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对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修复保护予以倾斜。生态修复保护过程中环境评估、容量评估时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法律规定、政策制定的这些措施已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其真正的效能还未发挥出来。法律法规具有强制性, 一些措施执行起来更有保障。要进一步明确国家、地方的政策, 完善法律法规, 使会仙湿地桂柳运河修复保护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3.2明确责任加强监督, 为修复提供组织保障

为加强会仙湿地古桂柳运河生态修复保护工程的组织力量, 要建立领导干部问责制, 政府要把公园建设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任期目标责任制, 定期进行考核。对于具体的管理工作, 要细化分工, 明确每个人的工作职责, 出现了问题, 责任落实到个人。对会仙湿地古桂柳运河生态修复保护工程的监督也要到位。要设立专门的监督检查部门, 对工程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尤其要对工程资金使用状况进行审计和监督。要建立健全财务监督机制, 设立工程资金监督部门, 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核查和监督。通过对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财务使用状况、资金运用和管理过程的分析监督,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发挥监督的作用, 保证各项资金使用的合理性, 提高资金的安全利用率。通过明确责任, 加强监督, 保证公园建设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3.3注重工程管理举措, 为修复提供管理保障

为发挥湿地的作用, 要对修复保护工程进行切实有效的管理, 可以从质量管理、基础设施管理、资金管理和信息管理等方面入手。为保证会仙湿地桂柳运河修复保护工程质量, 运用一系列的手段、方法开展管理活动。资金管理可以通过建立严格的资金使用、报账制度, 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基础设施管理主要是通过建立日常维护管理工作机制, 协调公园内部管理部门的管理职权, 加强对基础设施的日常保养维护。多建一些湿地保护管理站, 更加方便管理。湿地公园信息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自动化是未来公园管理的趋势, 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 通过计算机系统, 实现信息的收集、更新、分析。信息技术的介入为湿地公园的开发保护、旅游状况、宣传教育和管理提供了有效服务。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 实现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 为修复保护工程提供管理保障。

3.4引进先进人才技术, 为修复提供技术保障

人才是实现湿地公园规划与经营目标, 促进公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面对人才流失, 高端人才缺乏的现状, 政府要引进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管理人才, 这些人具有旅游专业知识, 协调管理能力较强。对公园内的部分管理人员, 要定期进行培训, 提升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此外, 要保障外引人才和公园工作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提高人员的福利待遇, 保障其工作和生活条件。对会仙湿地古桂柳运河生态修复保护需要一定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 如水禽栖息地保护、生态系统管理、湿地恢复重建、岩溶植被修复等方面, 都需要先进的科技作为后盾。要加大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 与区域内科研院所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进行专项科学研究和调查。也可以在园区内部建立湿地科研课题和科研基金, 在湿地公园内部培养专门的科研技术人才, 保障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

4 结语

加强会仙湿地古桂柳运河生态修复保护能够改善该地区的小气候, 改善空气质量, 为生物提供赖以生存的活动场所。通过制定政策完善法规、明确责任加强监督、注重工程管理举措和引进先进人才技术, 切实强化会仙湿地桂柳运河修复保护, 为广西的生态发展提供更大的助推力。

摘要:作为全球的3大生态系统之一, 湿地不但能调节气候, 涵养水源, 为人类提供大量的原料, 还能净化水体, 保护生物多样性。因此, 要加强对湿地生态工程的保护力度。会仙湿地古桂柳运河生态修复保护工程是桂林市林业局重点开发建设的生态工程之一, 是2015年西江经济基础设施大会战项目, 采取一系列措施对会仙湿地桂柳运河进行修护保护, 是当前湿地保护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会仙湿地,生态修复,保护,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吴协保.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资源现状与保护修复[J].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4 (02) .

上一篇:商品房办理土地使用权分割登记程序下一篇:财务印鉴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