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立场读后感(精选8篇)
1.儿童立场读后感 篇一
《儿童立场》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儿童立场》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儿童立场》读后感1转眼,就到了小时候玛雅人谈论的最多传说的2020+年。细数一下,毕业后与儿童打交道已有两年了;提到儿童,想到了假期里阅读的《儿童立场》这本书。
对我而言,这本书的阅读视角有很多。有时候我是作为教育者在学习如何处理教学中的问题,如何和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时候也会让我想象成如果自己是一位家长,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扮演好角色;有时我又感觉自己只是一个与教育他人无关的第三者,回想起自己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否偏向于“我”的立场。静下心来,慢慢阅读,会与作者朴实却极具道理的话语产生共鸣。整本书围绕“儿童立场”这个大主题,延伸出了丰富全面的内容,收获颇多。
整本书读完,前两辑中有些内容偏向哲学,对于经验阅历尚浅的我来说,似乎还是挺有理解难度的。“第一专业”、“可能性”这些术语,对我而言就真的可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作者穿插的相关且有趣的故事却让我慢慢理解了儿童世界里文化使者的使命。其中整本书有这么几个小点挺打动我的。这本书中提到了教育的目的是让儿童成为他自己,儿童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考和对世界的认知,甚至每个儿童所生活的教育环境也各不相同,如果教师只是想让他的学生都考100分的话,那这位老师同按照模具来打造菜品的机械厨师有什么区别呢。
同时,这让我想到了我班上的一个孩子,他聪明伶俐、善于表达,课外知识非常丰富,如果按照应试教育的结果论来评判他的话,他获得的100分可以证明他是优生;但按照传统意义的乖孩子标准来看待他的话,他绝对不合格。在课堂上,他从不记笔记,但是当老师讲到他未涉猎到的知识时,他会聚精会神的倾听,积极动手完成老师布置的科学小实验。其中有一次我让同学们回去制作一辆小车,这个孩子给我、给我们都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利用编程制作了独一无二的小车。
了解之后,我才知道这个孩子不管在哪个科目上他都不记笔记,但是他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所以我在想虽然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必要的,但是有没有个例、或者能不能让孩子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呢?难道记满笔记本的方式才是唯一正确的方式吗?不,我觉得让孩子们学会选择,主动思考才是给予他们最好的礼物,就如书中所说“要让儿童沸腾起来,是要让他们的情绪和思维高涨起来”。
除此以外,书中提到了课本使用,作者提倡开学时可以专门提供一段学习时间让学生翻阅教材,引导学生初步领悟,把握教材的整体安排。仍然强调了学生主动学习和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开始学习。由于我们学科的教材是循环教材,所以这让我想到了日常在课堂上碰到一些孩子问我问题的场景,由于孩子们不能将教材带回家,碰巧某个孩子提出的问题就是与下节课有关的或者班上有同学给予了回答,在这时,我总是因为担心提前“泄漏”知识导致孩子们会对下节课没有探索兴趣而简单回应“下节课,你们就知道了”,我觉得这样的处理并不是最妥帖的,可又恼于没有更好的方法。阅读完该书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赞扬会提问的孩子,给予给出答案的学生肯定,再引导孩子们了解整个单元的编排,对下节课的知识进行重新设计,带给孩子们不一样的兴趣点,或许远比我简单回应更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小主人。
读完此书,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一直盘旋在我的脑海里,“人的发展既可以规划也不可以规划,最好的发展是让自己非连续性发展。”淡化目的,淡化规划,非功利非刻意,可能我们的生活会更加随性自由。就这样一句看似矛盾但于我而言分量极重的简单话语,同时更加点醒了我应以儿童视角看待孩子、看待教学,“随意”一点,对学生的教育也应如此。
《儿童立场》读后感2读成尚荣老师的《儿童立场》感触颇多。儿童研究是教育研究的母题,儿童立场是教育的基本立场,其实就是让孩子站在教育“舞台”的中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每个孩子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苏霍姆林斯基说:相信孩子。相信孩子,也就是坚持儿童立场。
从教至今,已经干了将近二十年的班主任。初为班主任时,总是喜欢自己说了算,事事独裁,尤其是班干部的任命,全凭一己喜好,成绩好的,讨老师喜欢的,看着顺眼的,就任命为班干部。这里面出了部分优秀的班干部;但也有一部分是撵鸭子上架,对班干部本人和班集体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经过几年的锻炼,我渐渐从前台走到了幕后,把“舞台”让给了孩子,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角。班干部自愿报名,进行竞选演讲,由同学们投票选举产生。自愿报名担任的班干部,工作热情都很高,相对来说,生命力就比较顽强,遇到困难挫折,大多能迎难而上,很少有叫苦叫累的。由同学们选举产生的班干部,群众基础比较好,在进行班级工作时,能得到大多数同学的拥护和支持,班级管理工作自然就顺畅的多。
当然班干部选举产生后,班主任并不是可以当甩手掌柜,而是要进行培养,也就是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班干部选举本身也不会一帆风顺,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去年,六位同学竞争一个班长席位,如何安慰鼓励落选的同学?今年,直升班选拔之后,班干部选举就出现了冷场的局面,如何调动同学的积极性?这些都是班主任需要解决的问题,考验着班主任的教育智慧和能力。
课代表的任命我实行的是任课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既要照顾任课老师的需要,同时也要尊重同学的意愿。让学生站在教育“舞台”的中央,并不是不考虑任课教师的工作实际。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让学生站在教育“舞台”的中央,就是要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我的课堂我做主。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情。不仅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学情不同,就是同一所学校,班与班之间学情也不同。
课堂授课时,既要有预设,更要重生成。课堂预设,体现了教师为主导;课堂生成,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要跟着学生的生成走,教师是陪伴着、引领者。
有的老师担心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的教学任务完不成。这是在实际教学中客观存在的问题。但不能因为完成教学任务,而置学生的需要于不顾,那样的教学任务不完成也罢。学生不仅是教育教学的对象,而且是发展需求的出发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完全可以成为创造者。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的教育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称其为真正的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总会遇到一些特殊儿童。他们比同龄人成熟的晚,生活自理能力差,或者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家长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提供具体的帮助,把他们放到了学校,就成了老师的孩子,从课堂到课后,从学习到生活,从安全到纪律,都考验着老师的爱心与耐心。
儿童立场就是让儿童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相信孩子,让他们在幸福快乐中健康成长。
《儿童立场》读后感3假期里酣畅淋漓读了好几本书,成尚荣老师的《儿童立场》早有耳闻,借着假期的作业与书籍相遇,使任务也变得充满了期待。
成老师了解儿童,执着于儿童的教育。读文的过程漫长,但是我有好几次被文字瞬间捉住心房,伸出浅浅淡淡的思虑。作为一线教师,作为离儿童最近的专业指导者,我们却被各种思潮声音大环境所裹挟,眼中的儿童,也似乎隐隐淡淡模糊起来。
成老师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我想,这真的好难。疫情期间,我每天守着自己的小阳台,静心浇灌着那几株月季花。我买来肥料和农药,小心地侍候那些待放的蓓蕾。月季花在春光中开得娇艳,我望着那些幽幽暗暗的花枝出神:人们常把老师比作园丁,但是园丁却比老师幸运许多。植物的种子是一早就明了的,而我们的孩子,天生是哪一颗种子,老师和父母确是无法做判断的!
纪伯伦在诗中写到:你的孩子不属于你,他们是生命的渴望,是生命自己的儿女,经由你生与你相守,却有自己独立的轨迹。给他们爱而不是你的意志,孩子有自己的见地,给他一个栖身的家,不要把他的精神关闭,他们的灵魂属于明日世界,你无从闯入梦中寻访也将被拒。
尊重孩子一切的未知性,不以自己的期望和对于世界的想象去“打造”孩子,这是多么重要的认知!
我想,最好的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发现星空下他选择的路途吧。我身处的启蒙教育,是带着孩子见识浩渺星空,并悄悄地领略那一颗让他注目良久的繁星,鼓励他踮起脚尖伸手够一够,不必急于上路,而是跟他一起振奋他们每一个独特的选择,如此而已。
想到曾经教过的一个女孩子,数学不好,语文也一般。可是她总是无比骄傲自己能做的一手美味的甜品早餐。孩子每次在日记里洋洋洒洒七八百字,全是细碎的叙述如何把甜品做到极致美味。这样的烹饪日记记录了好几个月,孩子没有一次倦怠,反而乐在其中。那些整齐的方块字仿佛是她雀跃在厨房里的身影,那是生命萌发的美好,作为老师的我,如果看不见,那是多么的遗憾!
最近电影院在回放老片子,我一个人窝在硕大的屏幕前,将《幸福来敲门》又看了一次。加德纳无疑是一位了不起的爸爸,纵使人生窘迫如斯,他依然能抱着孩子开松弛的玩笑,给孩子一个个安全感十足的夜晚。如此,最令我动容的台词,他对儿子说“对于梦想,任何人都不能说你‘不行’,我也不例外。”
回到成老师的《儿童立场》,让孩子成为自己,无论是作为母亲还是教师,要撑开大环境的偏见与纷扰,真的还是好难,但是必须撑起,待到孩子的种子生根发芽,窜入天际,我们要同他们一道手挽手享受雨露与阳光,笑着说一句:原来,这才是你。
《儿童立场》读后感4我们每位老师或许常常会有这样的感慨:哎呀,真忙啊,在学校忙、回家也忙。谁说不是呢,总感觉我们老师有做不完的事情。如果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甚或几件烦心事叠加在一起时,这个时候一般来讲,我们内心或多或少会窝着一肚子火,带着这样的情绪工作、生活,总在不经意间既伤了自身,又伤了学生。可能当一切烦忧烟消云散后,回想一下,往往发觉那些所谓的闹心事,压根就不值得大惊小怪,只徒增烦恼罢了。自己的内心平静了,心态平复了,该干嘛不还得干嘛吗?诸多不快自然而然也就置之脑后了。
然而,事过境迁,老师看似平常、不值一提的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微妙变化,究竟对学生的内心世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其实,我们的态度对孩子所发生的变化,每次都能从孩子的肢体语言、眼神变幻中显而易见地觉察到。成老在《儿童立场》第一辑《教育的大智慧是认识和发现儿童》中,引用了卢森堡所批评的话来定义这样“没心没肺”、随心所欲的教师的行为态度:“一个匆忙赶往伟大事业的人没心没肺地撞倒一个孩子是一件罪行。”成老这样评价到:一个连孩子都要伤害的人根本就不是一个革命者。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赶往伟大的教育事业的路上,也常常撞倒孩子,不管你是有心还是无意,也不管你承认还是否认。这是为什么?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不知道儿童在哪里,儿童是谁。成老认为,教育的大智慧正是认识儿童,发现儿童,促进儿童发展;教育的愚蠢与错误也正是因为“儿童缺场”,对儿童的漠视与误读。
我记得上个星期一上公开课《海底世界》时,有一个环节是现场指导小组内的学生边介绍边表演一种海底动物,然后请代表上台演一演。通常情况下,我都不会给成绩既落后又捣蛋的学生机会,(当然,平日里的常态课我必点他们无疑,虽然他们总是答非所问。)因为毕竟一个学期一次的公开课,且不说上得有多精彩,单是近乎十几天的闭关准备工作就足够折磨人的了。尽管每次的公开课,那些个孩子都铆足了精神,把手举得高高的,小脸憋得红通通的,好像只要老师一点他,就摩拳擦掌地厮杀一番。但我不能,我怕他们把戏演砸了,他们不按章法出牌,岂不乱了我的方阵,那可是公开课的大忌呀,鉴于此,一般情况下,我不会点他们,只笑笑视而不见。然而此次是请小组内最会表演的代表来演,组员们都推荐他,我稍稍愕然了一下,还不忘追问组内平素最机灵、最有分寸的黄同学:“你们确定是选俊同学吗?”四个孩子异口同声地回答我:“是!”眼里闪着同样的光芒。那一刻,我别无选择,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把俊同学请上台来表演,他演的那么专注、那么活灵活现,赢得了孩子们热烈的掌声。我赞许地摸了摸他的头,把最真诚的评价语:“谢谢你的表演,灵活的梭子鱼。请回去吧。”送给了他。
苏联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否热爱自己的学生,实际上也就是决定了教师教育工作的成败。教师对学生持有热爱的态度,其实会成为直接影响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依据。学生每天呆在学校的时间比较长,这时与家庭的关系开始减弱,与学校的关系开始加强。在对人的关系上,教师和同学关系也就越来越重要。教师的喜爱或轻视,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成了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从孩子或迎着我们的目光、或躲闪的神情,我们一般情况下都能判断出他们正在不断做出评价:“我是班上最好的学生,老师喜欢我”、“我脑子太笨了,学习不好,老师不喜欢我”。由此可见,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要来自教师,他们通过教师的语言、行为认识自己行为的对错与好坏,从而形成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是一种满怀希望的信息反馈和期待。因此,教师具有热爱学生、温柔以待的平和态度对于协调师生关系,获得教育成功是多么重要。
教师热爱学生,还能激起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教师真诚地爱学生、尊重学生,天长日久就会使他们内心感受到温暖,产生一种精神力量。教师的良好态度是促使学生前进的内部动力,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通过老师的言行、态度等把喜爱和期待的感情微妙地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在老师的期待中看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更加自爱、自强、奋发向上,力求使自己不辜负老师的期望,最终取得进步。可见,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和教师的态度有着密切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孩子的热爱与关怀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起一种美妙的东西,使他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而如果孩子在冷漠无情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变成善与美无动于衷的人。”法国教育学家卢梭:“热爱可以弥补才能不足,而不能弥补热心。”童年的回忆离不开母校,离不开当年的教师。对童年的回忆,常常是对母校的回忆、教师的回忆。
对此,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应当如成老在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努力追赶,当爱满溢心头的时候,当专业化水准提升的时候,当名师不断涌现的时候,当我们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教育家的时候,才会成为学生心中圣洁的母亲————我们会的。
《儿童立场》读后感5“教育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那什么是儿童立场?所谓儿童立场,就是儿童教育过程要从儿童视角出发,研究儿童心理,遵循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简单来说就是想儿童之所想,为儿童之所为。
教育有自己的立场,教育立场说到底是儿童立场。只有站在儿童立场上,才会有真正的教育、良好教育的发生。作为一个成人,怎样才能站在儿童立场里?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妈妈带着五岁的小男孩逛商场,商场很热闹,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孩子却突然拽着妈妈的衣服,一个劲儿说害怕,哭闹着要回家。妈妈觉得很奇怪,蹲下身来,想抱起孩子,就在这时,她突然发现使孩子害怕的东西了——腿,那一条条大人的腿不停地从孩子眼前晃过,孩子眼里全是腿,难怪他会不安。于是,妈妈急忙带着孩子回家。故事中的这位妈妈如果不蹲下来,也许她永远也不会知道孩子害怕什么,这位妈妈如果不蹲下来,也许她永远也不会知道孩子眼里的世界和大人有着如此的不同。这就是视角的不同,立场的不同,当然不单是身高差距这一物理现象,而是心理上的视角不一样。
很多时候,我们会感到学生的所做所为与我们的想象格格不入,想让他往西去,他偏要朝东走,于是我们埋怨、责怪学生。其实,距离产生是因为我们站得太高,离学生太远,没有站在儿童的立场里,甚至说没有看到儿童!就像书中多次提到的卢森堡的批评:“一个匆忙赶往伟大事业的人没心没肺的撞到一个孩子是一件罪行。”我们也常常在赶往教育这一太阳底下最崇高事业的路上撞到儿童,因为我们不知道儿童是谁,儿童在哪里,没有站在儿童立场上。
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站在儿童立场里,用儿童的视角来接近学生,走进学生,让他们感到尊重,哪怕面对的是学生的错误,甚至是有些幼稚、荒唐的言行举止!那么就让我们蹲下来,“放下身段”有意和儿童变得一样高,当我们和学生一般高时,我们就能读懂他的语言,读懂他的内心世界,我们就更容易走近学生,理解学生,甚至说把自己也看做是一个儿童,把自己变成一个儿童,与学生融为一体。
心中始终装着儿童,便能真正发现儿童,拥有儿童的视角。树立“儿童立场”的教育理念,倾听教育的可能性的召唤,从清纯的童心中发现阳光、友情、美好以及幸福,进而促使儿童成就想象之外的可能。
《儿童立场》读后感6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工作的内容是教书育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孩子,该怎样教育孩子,怎样对待儿童是我们终生思考的问题。当孩子的行为出现了偏差,我们应当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介入我每一次教育行为发生之前都要思考的问题,所以当我一看到成尚荣先生的《儿童立场》一书,就立刻被它吸引,立场是我们教育行为的第一步,只有正确的立场才能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教育行为,这本书的立意可谓是直指教育问题的核心。“教育是为了谁?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又是从哪里出发?”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的教育才有意义。成先生在这本书里指出,一切教育的核心都应当是围绕着儿童本身的,发自内心的尊重孩子,赏识孩子才有资格去谈论教育的技巧。
儿童的本质是自由。但这种自由是建立在规之上的自由。经常遇到家长说:我们的孩子只要快乐就行,学习成绩好不好无所谓。这简直是谬论。成先生在书中指出,学习和勤奋并不矛盾。我时常告诫我的学生要勤奋,并学会“玩”。人要快乐,但这快乐,如果是建立在勤奋之上的快乐,如此便能让自己的快乐更具意义。
儿童的最伟大之处是创造性。成先生在书中指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可能性,既要关注现实性,也要关注可能性。应当着眼可能性,着力现实性。可能性是教育出发点和目标,现实性是教育的实施过程。同样,儿童完整的生活,也包括现实生活以及可能性生活。既要步步生风,也要抬头览月。游戏方式是儿童的生活方式,也是儿童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应当遵从儿童的学习方式。而我认为,这种游戏,并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而是创造真实的游戏情景,让学生在游戏情景中,运用自己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幻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发现或者接受新的知识。
“教师,在赶往伟大的教育事业的路上也常常撞到孩子,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这是为什么呢?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不知道儿童在哪里?儿童是谁?教育的愚蠢与错误也正是因为“儿童缺场”,对儿童的漠视和误读。”有时候,不得不痛心的看到,教师:高高在上,对学生:管教、施压、重成绩……过程中缺乏温情的流动。
2.儿童立场读后感 篇二
1.故事是伟大的
不要小看故事, 不要小看故事讲述, 千万。
20世纪的思想家汉娜·阿伦特认为, “特定的人类生命, 其主要特点……就是它充满着最终可以当作故事来讲的事件……”的确, 故事与人类生命紧密相连, 进而可以认为, 故事本应是人类生命的一种形态, 创造故事是在创造生命, 讲述故事是在讲述生命意义。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把故事叙述界定为“戏剧性的模仿和人类行为的构想, 而叙述故事的艺术便给予我们一个人人可以分享的世界”。的确, 故事的叙述与倾听, 是在交流、分享, 是在感悟和思考, 在这一分享世界里大家都在进步。理查德·卡尼, 这位波士顿学院的教授认为, “叙述故事就是将时间从零碎的时刻与个人无关的消逝向一种模式、情节、神话转变。从而将时间人格化”。的确, 人格已融化在时间里, 融化在故事里。创造与讲述故事的深层意义是对时间的追寻, 对价值完善的追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赵汀阳用一个比喻来描述故事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是一个故事”。的确, 讲述故事正是讲述文化, 享用文化, 文化这一故事让我们拥有文化的思考, 而文化的进步让我们迈向自由的境界。
所以, 故事是伟大的。
2.儿童立场是神圣的
教育有自己的立场, 教育立场说到底是儿童立场。只有真正站在儿童立场上, 才会有真正教育、良好教育的发生;如果抛弃儿童立场, 站在另外的立场上, 教育很可能是一种“伪教育”, 甚至是“反教育”。
儿童立场既复杂又简单。说其复杂, 是因为儿童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复杂、丰富而又神秘的世界, 要对儿童立场进行界定、阐释, 还涉及诸多问题, 需要认证、厘清, 也是很复杂的事。说其简单, 是因为陶行知早就认为, “儿童社会要充满着简单之美”。儿童立场, 就是把儿童当主语, 从儿童出发, 把儿童发展当作评判教育的根本的、唯一的尺度和原则。因此, 说简单, 其实不简单, 真正想儿童之所想, 为儿童之所为, 谈何容易?
法国女革命家、思想家卢森堡曾经批评那些革命家, 在急急忙忙赶往伟大事业的路上常常没心没肺地撞倒孩子, 她认定这是一件罪行。而我们呢, 我们也常常在赶往教育这一太阳下最崇高事业的路上, 撞倒了孩子, 因为我们不知道儿童是谁, 儿童在哪里;因为我们没有站在儿童立场上。不管是自觉还是无意, 我们也会“犯罪”——这是站在儿童立场上勇敢的自我发现与自我批判。斯霞、霍懋征、李吉林……决不会这样, 因为她们有坚定而鲜明的儿童立场。儿童立场, 既是教师的教育法则, 又应成为教师的人格特征。实践与理论、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 优秀的教师首先是坚定地站在儿童立场上的出色的儿童研究专家;甚至可以说, 教育家首先是儿童教育家, 说到底是儿童教育家。
所以, 儿童立场是神圣的。
3.儿童立场在故事中
儿童立场不是虚无缥缈的, 它实实在在, 有自己的落脚点和载体。教育行为是儿童立场的落脚点, 也是儿童立场的载体。有什么样的儿童立场, 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不同的教育行为折射出不同的儿童立场。
一个个教育行为或者教育事件, 其实是一个个教育故事;教育故事是教育行为、教育事件的凝聚。犹如文化是一个故事, 教育也是一个故事, 是一个个教育行为编织的故事, 一个个故事中透析着儿童立场的密码。
儿童喜欢听故事。走进儿童心灵世界的不一定是知识、概念、道理, 而往往是故事。要让知识、概念、道理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 应当把它们寓于故事中, 故事走进了儿童心灵世界, 正是教育走进了儿童心灵世界。
儿童本身就是故事。童年是一个五彩斑斓的故事世界, 在童年的天空下, 是一片故事的田野。从这个意义上去说, 建构、丰富童年生活就是建构、丰富童年的故事田野。同样, 教师建构、完善、坚守自己的儿童立场首先要建构、丰富自己关于儿童立场的故事田野。事实上, 一个有故事的教师, 一个会讲故事的教师是一个有魅力的教师。教师的教育故事与儿童立场融为一体, 所以, 端正、坚守儿童立场不妨从创造与解读儿童故事和教育故事入手。
故事中的儿童立场, 更具体生动、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同时更易于流传, 能影响更多的人。我以为, 故事中的儿童立场, 应该成为教师校本研修和培训的课程, 关于儿童立场的故事, 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可以想见, 当所有教师都讲故事中的儿童立场, 都有自己关于儿童立场故事的时候, 这该是一种多么精彩、神圣的教育情景与气象啊!
所以, 从故事中去寻找、明晰儿童立场, 是一种智慧。
二、经典故事中的儿童立场
第一个故事:一棵倒长的树
一棵树树根向上翻长了, 而树枝树干往地下长了, 它倒长了。一个穷人家的小孩刨地时发现了这棵奇异的树, 压抑不住好奇心, 顺着树干往下爬。爬呀爬呀, 这棵倒长的树里是一个奇妙的王国, 王国里美丽富饶, 而且, 想要什么, 只要一按电钮, 就来什么了, 这真是个科学化、现代化的童话世界。可是, 这世界不见一个人影, 静寂得可怕。当他爬到最下边, 也就是树冠顶端的时候, 眼前一亮——他看见了一个人, 而且是与他年纪一般大小的小孩!那小孩坐在金碧辉煌的宝座上一动不动, 原来是一个小皇帝。小皇帝没有脚, 一双手只剩下右手残存的一根食指。小皇帝看到不速之客欣喜若狂。小皇帝告诉他, 老皇帝已将整个王国的生活都自动化了, 需要什么只要按动电钮就能办到, 于是老皇帝把除了他们父子外所有的人全部杀掉, 因为王国里已不需要人干活了。
小皇帝不喜欢这个华丽、富有却寂寞无比的世界, 老皇帝害怕儿子离开, 死前就把儿子的脚和9个手指都砍掉, 反正只要一个食指就能无穷无尽地享受。小皇帝陷入孤独痛苦的深渊, 央求穷小孩带他离开。于是, 穷小孩背着他从这棵倒长的树往上爬, 虽然树根外面有着许多的苦难和纷争。
这是个幻想故事。现实世界中的树不会倒长, 倒长的树虽然发生在幻想的世界中, 却是现实世界的映照。对这棵倒长的树, 可以有许多角度的解读。但是, 重要的是, 我们要站在儿童立场上来解读。倒长的树, 是一种隐喻和象征, 它是从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看世界和教育, 表达了他们对成人世界的控诉与抗议, 也表达了对真正属于自己世界的呼唤和争取, 其中隐藏着许多对儿童立场的认识与理解。其一, 儿童是人, 所谓儿童立场, 首先是把儿童真正当作人的立场。自由是人存在的本质, 失去了自由, 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故事中, 老皇帝砍掉了小皇帝的脚和手指, 正是剥夺了小皇帝作为人的权利和自由——小皇帝已不是人了, 更不是孩子了。而且, 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剥夺有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爱。这是爱吗?在儿童立场上, 爱是对儿童作为人的自由的保护, 否则, 再多的爱也不是爱, 因为, 这样的爱是一棵“倒长的树”。其二, 儿童发展有自己的规律, 所谓儿童立场是遵循规律, 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儿童的发展应当向上、向前、向外, 犹如一棵树, 伸向蓝天, 伸向太阳。倒长, 不是规律, 是违反了规律。违反规律的教育必然是对儿童成长野蛮、残酷的绑架与残害, 是从根本上扼杀了儿童, “倒长的树”, 伸向的是黑暗和地狱。儿童应当成长为一棵向上的树。其三, 儿童发展要经受锻炼, 所谓儿童立场就是要让儿童在锻炼中成长。倒长, 违反了规律, 但“顺长”并不否定挫折和困难, 免不了苦难与纷争。“顺长”需要爱心支撑, 还需要意志的支撑, 只有在风雨中, 才能长成一棵坚强的树。其四, 儿童需要过完整的生活, 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伙伴, 所谓儿童立场, 就是尊重儿童, 尊重儿童的生活方式。儿童脱离了伙伴, 就会寂寞无比, 甚至恐怖至死。儿童也不能没有自己的精神生活, 否则就成了一具物质的躯壳。让儿童去活动、去劳动、去游戏、去合作, 才会长成一棵健康之树。
这就是故事里透析着的儿童立场。假若, 还是用树作比, 站在儿童立场上的教育, 就是让儿童长成好大的一棵树。
第二个故事:鲜奶油蛋糕
有一天, 拉拉和弟弟 (故事中的“我”) 看见冰箱里有个大蛋糕, 妈妈告诉他们蛋糕是请客用的, 不许碰, 爱玛姑妈和可瑞姑妈今天会来。妈妈说完就去买咖啡了。拉拉打开冰箱, 看那个蛋糕。“我”说, 不要碰它, 那是给客人的!拉拉说, 我根本不想碰它, 我只是在想, 鲜奶油蛋糕也许坏掉了, 如果坏掉了, 姑妈吃了就会中毒。“我”当然不想让姑妈中毒, 就问道, 我们该怎么办?很简单, 拉拉说, 我们先尝一口看看。“我”当然赞成。拉拉尝左边, “我”尝右边。啊, 真好吃!“我”说, 蛋糕没有坏掉, 爱玛姑妈和可瑞姑妈不会中毒。但是, 拉拉说, 我们只能说这两边没有毒, 其他地方呢?于是姐弟俩尝遍了蛋糕的每一边, 确实也没有毒。“我”说, 蛋糕周围都是好的。是的, 拉拉说, 外面这一圈是好的, 但是中间也许坏掉了。姐弟俩拿来刀子, 切开蛋糕, 尝了它中间的部分。当妈妈回来时, 看到蛋糕的样子, 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我们不希望爱玛姑妈和可瑞姑妈中毒!”拉拉和“我”赶紧解释。“你们这两个馋鬼, 都给我吞下去!”既然妈妈这么说, 姐弟俩就照着做, 把整个蛋糕都吃光了, 最后一起肚子痛了。“你看!”拉拉对“我”说, “这个蛋糕真是坏掉的吧!”
读前一个故事, 心里有点沉重, 读这个故事, 会情不自禁地在心里发出笑声。忍俊不禁的是:孩子就是个孩子!没有责怪, 只有感叹:孩子真可爱。这就是真正认识儿童、发现儿童。真正认识、发现儿童才会真正站到儿童立场上去, 否则, 儿童立场只能是一句空话。
我们对儿童既熟悉又陌生:有时熟悉有时陌生, 有的地方熟悉有的地方陌生, 有的熟悉, 实际上是陌生, 自以为熟悉了就忽略了陌生。所以, 我们其实对儿童不熟悉, 如果让熟悉遮蔽了陌生, 说到底是成人的视角遮蔽了儿童。这是因为, 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是迥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几米说得对:“大人自以为能分辨梦与现实, 小孩们却觉得, 分辨梦与现实是全天下最无聊的事。”“小孩信赖大人, 大人却不一定值得依赖。大人不依赖小孩, 小孩却常常值得依赖。”只有站在儿童立场上, 才能摆脱成人世界的束缚, 走进儿童世界, 教育也才能成功。
让孩子真正成为孩子, 首先要让孩子说孩子的话。大雁为什么排队?因为大雁排队是为了去吃蛋糕。小猫咪为什么总爱舔爪子?因为小猫咪捉不到老鼠害羞了。吃饭时为什么不能看书?因为吃饭看书会把书吃掉……这就是儿童的思维、儿童的语言、儿童表达的方式。对儿童话语方式的尊重, 才会有与儿童共同的话语, 才会有共同的心灵。在共同话语、心灵的互动中, 儿童立场才会慢慢建构起来。
儿童的话语, 在其内部其实是他们的心理和思维。拉拉和“我”真的想吃蛋糕, 想的办法是“蛋糕坏了, 会中毒”, 这是智慧的借口。先吃两边, 再吃四边, 再吃中间, 最后全都吃掉了, 目的达到了, 可是, 肚子吃坏了, 却说“这个蛋糕真的坏掉了”。这个看不见的儿童心理, 让我们看见了, 体会到了, 发现了。妈妈的伟大之处在于:“你们这两个馋鬼, 都给我吞下去!”不是责怪, 只是嗔怪;不是痛打, 而是把蛋糕都吃完的“惩罚”。如果她不了解儿童心理, 不会有这样的处理方式。显然, 这是从儿童立场出发的智慧之举;智慧教育是遵循儿童心理特点的、坚定地立足于儿童立场上的教育。
第三个故事:成为路边鼓掌的人
台湾女作家刘继荣多年前写过一篇文章《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说的是女儿的故事。
女儿被同学叫作“23”号, 因为在50人的班级里, 她的成绩排名经常是第23名。爸妈为此想了很多办法, 但女儿的成绩仍是中等, 而她的梦想竟然是当一名幼儿园老师, 这大大出乎爸妈的意料。可有一次, 老师告诉家长说, 在语文考试附加题“你最欣赏班上哪位同学, 请说出理由”的答案中, 除女儿之外, 全班同学写的都是女儿的名字。刘继荣回去问女儿, 没想到女儿说:我不想成为英雄, 我只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故事简单, 也写得简洁, 但内涵相当丰富, 意义十分深刻。这一颇具思想张力的故事, 在表达着对儿童立场的认识与理解。
首先, 故事告诉我们, 儿童立场关乎教育宗旨。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知识?是分数?是升学?当然, 这些追求都没错。正如怀特海所说, 认知教育总得要传授知识;培根“知识就是力量”尽管有失偏颇, 但不能忽略知识的力量。同样, 让学生有一个好分数、好成绩、升一个好学校, 也无可非议。但问题是:这些是教育的核心吗?是教育的唯一吗?是教育的终极意义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个性健康发展, 这既包含知识、能力, 又超越了知识、能力, 更超越了分数和成绩。成绩不能说明一切, 分数更不能决定一切, 学生素质发展、成长则比成绩更重要。坐在路边为他人鼓掌, 是一种对自我的定位, 是一种素养。此外, 教育并不反对精英人才的培养, 但绝不能实施精英主义教育, 况且,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成为英雄, 即使成为幼儿园老师, 成为路边鼓掌的人都是成功的, 所以, 所有学生都可以发展自己的智力优势。显然, 学生可能性的发现和发展比名次更重要。
其次, 儿童立场关乎教育对儿童的认识。这种认识带来的是一种“慢活”, 需要慢慢来。慢慢来, 是对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完整、准确的把握, 是对急功近利、浮躁、浮华教育的抵抗和拒绝。因此, 当孩子不能名列前茅时, 不能心急, 不能焦虑, 坐在路边为同学鼓掌同样是一种进步。也许, 他永远不能跑到队伍最前面, 但他永远在队伍中, 永远在发展中。教育需要这样的心态。与儿童立场背道而驰的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有许多认识上的误区, 主要是把教育、把人生当成了百米赛跑, 因而带来心态的异化、心理的不健康以至阴暗。儿童立场的深意在于教育的平常心、在于教育的顺其自然以及顺其自然中的积极引导;在于学生的每一次参与, 每一个进步, 每一次起跑, 只要他在跑, 就在发展。而这一切都基于儿童的认识, 对儿童发展的认识。
再次, 儿童立场关乎教育的方式。不言而喻, 教育是一种唤醒, 是一种引导, 是一种鼓励。杜威把教育比作输电管, 而非输水管, 其深意在于开发学生生命能量, 积蓄发展能量, 这需要鼓励的方式。当女儿坐在路边为同学鼓掌的时候, 她鼓励的是同学;当班上所有同学都最欣赏女儿的时候, 同学的认同、赞赏鼓舞了女儿;当女儿回答父母, 我不想成为英雄的时候, 父母受到了教育和鼓舞;当母亲把女儿的故事写成文章的时候, 她肯定了女儿, 鼓励了女儿, 当然也鼓舞了所有的人。任何人都需要鼓励, 儿童更需要鼓励, 鼓励之于儿童犹如温暖的阳光。立足于儿童立场的教育, 就是要在儿童前行时给予各种鼓励, 把阳光洒满道路。儿童怀揣着阳光, 正是怀揣着自尊、信心和希望。此时, 儿童立场已伸展为一条快乐、幸福之路。
三、在创造故事中建构、坚守儿童立场
如前文所述, 故事是伟大的, 儿童立场是崇高的, 而儿童立场往往存活于故事中, 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来建构、坚守儿童立场, 无论是实践, 还是理论, 都说明这是一个准确的切入口, 也是有效的突破口。亦如前文所述, 教师应当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是一个创造故事的人。这样, 儿童立场就会萌发、生长, 而基于儿童立场, 教师通过体验、感悟、反思、行动, 可以成长为智慧教师, 成为有魅力的教师。
1.生活就是故事, 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故事, 并悉心观察和体悟。生活中有许多故事, 生活本身就是故事, 生活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所以, 教师应当开发生活中的故事, 使故事成为自己生长教育智慧的资源和途径。一位教师深有体会。她和5岁的“小芝麻”散步。一天, “小芝麻”问妈妈:“妈妈, 月亮的样子为什么不一样呢?今晚的星星为什么很少呢?”妈妈正准备给她讲一番科学道理, “小芝麻”自己回答说:“我看了好多天了, 月亮很圆很亮的时候, 星星就很少;月亮变成小船的时候, 星星就很多。为什么呢?”妈妈鼓励她说:“是呀, 为什么呢?”“小芝麻”说:“因为呀, 月亮像小船的时候, 是月亮没有吃饱, 肚子瘪着呢, 所以星星就多啊!等到月亮饿到好瘦好瘦的时候, 她实在受不了了, 就开始吃小星星了, 慢慢地吃饱了, 肚子就圆圆的, 星星就少了。”妈妈笑着点点头, 心想, 原来“月朗星稀”还可以这样解释。以后, 这位教师总是陪孩子去散步……故事很真实, 作为教师的妈妈, 智慧之处在于鼓励孩子观察、大胆提问, 而自己还悉心观察、耐心倾听, 不抢先回答, 更不包办代替, 不以所谓的科学答案纠正小孩。陪孩子散步是一种生活, 热爱生活, 观察生活, 生活中的故事就会跃然眼前。生活一定会开启智慧之门, 儿童立场定然随着故事的创造而生长。
2.教育细节是故事, 教师要在教育现场中细心捕捉细节、创造故事并认真思考。教育现场充满不确定性, 正是不确定性让教育现场丰富多彩, 充满魅力。细节往往无处不在, 等着我们去发现。一个小女孩因为画不出画来而生气。老师弯下腰看了看白纸, 让小女孩在纸上随便画什么。小女孩抓起一支笔, 在纸上狠狠地戳了个小小的点, 老师让她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一周以后, 那位女孩走进美术教室时, 惊讶地发现老师办公桌的上方挂着一幅画———她画的那个点, 老师还用波浪形的金色画框装了起来。“我还能画出比这更好的点!”小女孩涂啊涂, 用好多颜色画出了好多好多的点, 还画出更大更大的点。几个星期以后, 在学校举办的画展上, 这个小女孩画的点引起了轰动……这也是个真实的故事, 名字叫作“一切从‘点’开始”。孩子画不出画来生气了, 这是常常发生的事;老师不仅不责怪, 反而鼓励她只要画一个点;把画挂起来……这些都是细节, 老师没有让细节“溜走”, 而是敏锐地抓住, 细心地去开发, 于是就有了故事。犹如那个“点”一样, 教师的智慧也是从一个圆“点”生发的。的确, 细节是教育理念的具体显现, 开发细节是教育灵性的闪现。在一个个细节的开发中, 教师的教育智慧慢慢汇聚, 儿童立场也慢慢地凸显。这样, 看似偶然的细节也就成为体现教育规律的必然。也不难理解, 评判教师的儿童立场, 可以从关注和分析他的教育细节开始。
3.经典中存活着故事, 教师要在经典阅读中读懂故事, 潜心领悟和逐步提升。经典之于教师的智慧生长和专业水平提升的意义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 读经典, 是否潜心, 是否与自己的心灵滋养联系起来, 效果是不同的。比如, 爱, 大家都知晓, 教育不能没有爱, 爱是教育的力量, 也是教育的方式, 不过, 孩子究竟需要怎样的爱呢?教师又怎么施爱呢?不是所有教师都清楚的。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洛·梅曾写过一本书《爱与意志》, 他认为, 爱与意志是教育中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没有爱的意志, 只能是一种操纵, 而没有意志的爱则是平庸、肤浅的。最近看了王周生写于2011年的一篇文章, 题目是《桥在水上》, 我将其称之为经典, 因为, 我认为经典不完全由时间来裁定。她写在爱尔兰的某一个早上, 一位妇女带着两个孩子, 让他们去桥上给发烧的、浑身肮脏的流浪汉送早点, 孩子邀请没有家的流浪汉到家里去, 和他一起玩玩具, 3人拥抱在一起……故事的结尾这么写:“天空越来越晴朗, 太阳升高了。桥头的母亲抬手看了看手表, 喊道:孩子们时间到了, 该走啦!孩子依依不舍地站起来, 和流浪汉说再见。可是不一会儿, 两个孩子再次狂奔而来, 每人给流浪汉男子手里放了一张纸币。女孩说, 妈妈说了, 谢谢你陪我们玩得那么开心!男孩说, 谢谢你让我们有这么快乐的早晨……我用眼角遥望对面桥头的母亲, 她依然站立在那里, 粉红的围巾在飘动。”无须多说, 桥在水上, 爱在心里。这一经典, 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爱, 怎样去爱, 怎样教学生去爱, 当然, 也提醒我们思考:儿童立场在哪里?
4.实验研究和写作中活跃着故事, 教师通过研究去创造故事, 并要用心去表达对儿童立场的认识。写作让故事沉寂, 也让故事沉淀, 正是在沉寂与沉淀之中, 儿童立场从深处显露出来。写作, 也是对故事的淬化与升华, 原本略显模糊的会慢慢清晰起来, 原本略显表面的会渐渐深刻起来, 原本略显分散的会越来越聚焦。我有一个感觉———因为还没作科学的统计和分拆———文章写得好的或者故事写得好的教师, 对儿童立场的认知程度总是比较高, 行动也比较自觉。而写作的基础常常是教育研究与实践。最近看到一份资料, 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对小学生作文进行过实验。实验中, 托尔斯泰说: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有可能重复着同样的错误:在教师看来是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 对学生来说却是复杂的。多少年以后, 托尔斯泰编写了他享有盛誉的作品集《23个故事》。后来他又说:“只有当实验成为学校的基础, 也就是说, 只有当每所学校都是一所教学实验室时, 学校才不会落后于普遍的进步水准。”托尔斯泰的写作基于他的实验, 在他身上实验与写作是合二为一的。教师这样去做, 我们就会自豪地站在儿童立场上, 把脚踮得更高, 去瞭望未来。
3.浅谈“真正”的儿童立场 篇三
关键词: 儿童立场 小学语文教学 新基础教育
近期阅读了吴玉茹老师编著的《中小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与实践》一书,本书分为五个部分,从不同角度对中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提出新颖看法,给了我新的启发。参与“新基础教育”研究已经三年多,期间有理论学习,更有实践研究,如今阅读这本书之后,对于“真正”的儿童立场又有了新的理解和体会。
1.“真正”的儿童立场要关注学生当前状况
关注学生当前的状况是“真正”儿童立场最基本的体现。所谓儿童立场,当然就是要关注儿童,关注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儿童的心理特征,关注儿童的兴趣点,关注儿童的关注点。作为教师,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儿童,儿童是不断变化着的主体,这便要求我们时刻关注学生当前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低段识字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因此教师在执教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识字,可以根据字形的演变识字,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识字,可以将生字的几个部件加一加、减一减识字,还可以编个谜语,用猜字谜的方式识字。到了小学中高段,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后,教师则可以让学生自主识字,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便是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实际的真实事例,更是“真正”的儿童立场的最好体现。
2.“真正”的儿童立场要充分估计学生的发展潜能
要建立“真正”的儿童立场,只是关注学生当前的状况是远远不够的。在书中,吴老师提出,小学阶段每个学段都有这个学段的学生需要实现的能力目标,而这能力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是需要循序渐进的。就教材而言,三年级是学生突然提高的一个关键点。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我发现的确如此,在一二年级总能取得很好成绩的孩子,到了三年级成绩可能会有所下降。究其原因,还是教师没有充分估计学生的发展潜能。有一部分教师循环教一二年级,对于一二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能力目标相当清晰,但对于学生三年级的能力目标比较模糊。因此我们在正确估计学生发展潜能的基础上,要对所教年级的下一阶段能力目标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书中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只有一年级做好句的训练,二年级做好句群的训练,三年级做好段的训练,后面习作篇的教学才能顺理成章。
3.“真正”的儿童立场要促进学生发展
如果我们平时总在高喊着明确儿童立场,那么检验是否树立了“真正”的儿童立场的标准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教学措施是否促进了学生发展。结合我们班对诗歌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开展了一次诗歌创作表演活动。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识字量的增加,识字能力有所提高,加之一二年级每天坚持背诵《日有所诵》,积累了不少诗歌,因此学生具备了赏读和创作简单诗歌的能力。在征求了孩子们的意见后,最后确定了活动主题,把儿童诗的诵读、赏析、创作和展示作为本学期诗歌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和创作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小队合作、互动提升的能力。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积极性非常高,用多种形式展示了自己的诗歌创作。在活动结束后,我们班的杨华蕾同学对诗歌创作非常感兴趣,自己设计了一本小诗集,上面有好许多她自己创作的小诗,其中一首《彩虹》令人眼前一亮:“彩虹,很是漂亮。谁知道,紫,想离开彩虹!红,不理解!橙,很生气!蓝,却开口说,你想走就走!青,很冷静,粉,在嘲笑紫。青说,我们,是由浅到深,不可缺你!紫,留下来。从此,粉,不是彩虹的一员。蓝,排在青后面。留下的,全部是善良的颜色!这才是,真正美丽的彩虹!”通过一次诗歌研究活动,学生对于诗歌创作有了更大热情,我想,不论课本身如何,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已经是一种成功了。
4.“真正”的儿童立场要关注每一个学生
“真正”的儿童立场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体现,那便是关注每一个学生。以往对于关注每一个学生我的错误的理解是,每个教学设计都要兼顾每一个学生,每份作业设计都要考虑到每一个学生。而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每个孩子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是不同的。读完书后,静下心来思考,便觉得“真正”的儿童立场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现状,充分估计每个学生的发展能力,对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后,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能力的基础上有所提高,那便是关注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那才是“真正”的儿童立场。
4.儿童立场读后感 篇四
太仓市新区第三小学张艳萍,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成尚荣所长在《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一文中谈到“教育的立场”这一命题,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定位,儿童立场应是现代教育的立场。
其实,我们现在在教育教学中也都在提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比如我们学校践行的就是“绿色课堂”理念。但在实践中,有时候发现还是有很多是流于形式,比如前置性作业,大多数只是在公开课的时候才选择。这责任其实也不能全部推给老师,老师理念的落后,以及实践精神的缺乏是一个方面。还有学生家庭条件的限制也是一个方面,再者,学校资金的保障又是另一个方面。所以,这个观点的“必然性”“合理性”经常被遮蔽住了。
一切都是从学生日本作家佐佐木赫子的一篇幻想小说《遥远的声音》,看了让人心酸不已。可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如小说中的主人公正彦的还少吗?双休日的青少年活动中门口的拥堵,老师家的门铃的不断想起……再看孩子们的脸,有几个是带着微笑的?童年的自由,童心都已在补课中泯灭了!还有,学生一进学校,老师、学校就开始紧张,生怕出点啥差错,于是学校成了“鸟笼”,学生总有健美的翅膀也无法飞翔!所有时间都在教育者的掌控中!不知道学生他们的呼吸是否顺畅?不知道口中喊着“以学生为本”,是否只是停留在口号上。
5.《思辨与立场》的读后感 篇五
我给大家说一些我在书中新的认知。人的心灵有三个基本功能,即思维、情感和欲求。思维让我们弄懂生活的意义;情感监控或评估思维所产生的意义;欲求引发动力。
一句“思维塑造了你,无论你在做什么,无论你有怎样的感受,也无论你想要什么――一切都由你的思维品质决定。”“大多数人的大部分思维都是处在潜意识水平的,没有将思考的细节提升到词语水平。”
6.mun立场文件 篇六
Topic: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ntry:Portugal
Delegate:Li Han
Education is the key to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peoples abilit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It is a major for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ange, and for improving peoples ability to transform social ideals into reality.Education not only provides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skills, but also provide motivation, validation, and social support to pursue and apply to these skills.Everyone has equal right to education.However, on a global scale, current education exists many problems:education popularity is not enough, education gender imbalanc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 resources, education infrastructure is not perfect.In the long term, citizen quality is reduced and population quality gap caused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is widening , which will go against three pilla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social and economic problems.As a member of the committee, the Portuguese has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improving the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Since the United Nations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rtugal has held consultation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The government of Portugal spends 5.8% of the national GDP on education every year, and implements 12-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Public schools are free from primary to secondary school, and there are plenty of public and private universities.For the average level of education in European countries, 21.9% of the population aged 25-64 is below secondary school age.Portugal, however, more than doubled the figure, to 50.2%.In recent years, a number of relevant ACTS have been adopted, such as Principles and Tool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igher Education Region in Europe, On the Development and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on the Financing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on the Assessment of Higher education.For uneven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 resources:
for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Country should increase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education workers, and teachers of basic education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should be through the higher education course to obtain the appropriate qualifications;the University provides educational training for middle school teachers;.Encourage talents to the backward area scattered.Accelerate setting up resources to rural configuration of incentive mechanism.Guiding elements such as capital, technology, talent and management to the rural gathered themselves together, and encourage college graduates to work in the countryside, Mobilizing talent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health, culture and other fields to go to the countryside.Encourage more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outstanding teachers to teach at education backward place, providing them with more favorable terms.Promote distance education.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root cause of uneven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lies in unbalanced development.Therefore, to achieve balanced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gap between regions should be narrowed first.Portugal believes that all countries should speed up urbanization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increase support for rural areas and other backward areas.We should increase support and security for poor areas, build a new countryside, cancel agricultural tax, exempt tuition and miscellaneous fees, establish a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system, a rural minimum living allowance system and a new rural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etc.The government could introduce measures to provide student loans to students and increase financial assistance to students from poor families in ordinary universities.To conflict and war, the international crisis, since the outbreak of the 2010 crisis, Portugal is in financial difficulties and school enrolment is falling all the way.It took several years to rectify the situation before it returned to normal.Thu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a country is in and the peace or turbul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the education of a country.Portugal called for :
Oppose hegemonism and power politics and respect the right of all countries and peoples to live and develop in their own way.To ease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risis, the capitalist countries should moderate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to avoid overproduction.Raise the consumption capacity of producers, raise the national minimum wage standard, improve and implement the minimum wage system.Socialist countries should strengthen and improve all policies to support and benefit agriculture and strive to increase the income of grain farmers.Substantially increase direct subsidies for grain production, comprehensive direct subsidies for agricultural supplies, subsidies for superior seed varieties, and subsidies for the purchase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tools.Increase the range of wages and incomes of enterprise employees.Uphold the basic principle of opposing willful use or threat of force in dealing with international issues.Increase national defense input in building up the armed forces so that the armed forces of all countries can truly act as a strong backing to protect national interests.Safeguard national sovereignty, security and territorial integrity.For gender equality:
promote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female thought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make it clear that women have the political rights.There should be women in the election.Stipulate legal marriage time to reduce early marriage early childbearing.Portugal calls for countrie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UN womens agencys activities in conformity with the charter of the United Nations and give financial support.For education infrastructure:
7.基于“儿童立场”的数学高效教学 篇七
一、儿童数学“高效教学”的特质
1.“以学定教”的教学预设。在儿童数学“高效教学”的预设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儿童、认识儿童,包括儿童的知识起点、认知风格、年龄特征、思维特质、性格表征等,进而努力成为“长大的儿童”。唯有把握儿童学习的已知、未知与难易程度,才能让教学预设切入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在“以学定教”的教学预设中,教师要不断追问自我:儿童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在儿童的自主学习中,哪些内容无需涉猎?哪些内容必须组织探究?哪些内容要重点让儿童掌握、领悟?唯有基于“儿童立场”,预设到位,数学教学才能“有的放矢”“高效教学”。
2.多向度的教学交往。“高效教学”的课堂交往是多向度的教学交往,在这样的交往中,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对儿童进行数学知识的灌输,而是充分彰显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儿童经历数学知识的诞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追溯数学知识的“源”与“流”,努力向儿童展现数学知识本身。在这里,师生、生生、师本、生本等之间发生着多维度的思想启迪和方法碰撞,数学交往成为师生分享意义的不断流淌着的汩汩溪流。
3.“诞生主体性”的价值显现。在“高效教学”中,作为教师将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这是课堂教学“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的动态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地位将逐渐隐蔽、逐渐减少,而儿童的主体作用将逐步增强,逐步提升。这是儿童“多主体诞生”的历程,每一个儿童都能发现自我、展示自我、表达自我,这是一个独特价值主体的显现过程,由此实现“主体间性”(主体与主体的和谐融合)。
二、儿童数学“高效教学”的建构
建构儿童数学的“高效教学”范式,演绎儿童数学高效的“课堂精彩”,必须充分发掘儿童的数学“再创造”潜能,发掘充分的教学资源,让儿童对数学资源进行“自组织”,从而高效减少课堂教学的能耗,充分展现数学的学科本质和儿童立场。从儿童的数学生活、数学知识的生成、教学资源的生态、儿童生命的生长等诸方面营建。
1.高效的儿童数学是“生活数学”。生活是儿童数学的源头活水,儿童数学从儿童生活中来,回归到儿童生活中去。换言之,儿童的“生活边界”就是儿童的“数学边界”。由此,数学教学要从儿童的“生活世界”入手,从儿童的“生活体验”入手,从儿童的“生活直观”开始,从儿童的“生活想象”开始,让儿童经历“横向数学化”,将“生活数学”提升为“科学数学”,并进而实现对儿童生活经验的丰富、发展、改造,让儿童在生活中经历,在生活中感悟,在生活中体验。
2.高效的儿童数学是“生成数学”。数学学习在某种意义上是儿童的作品表现,是儿童的知识探险。因此,高效的儿童数学应该是一种“生成数学”。在充满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课堂中,要引领儿童从数学知识的生长处、生发处进行思考。在生成性的数学课堂上,要充分解放儿童的感知、思维与表达。比如,教学《认识时间》一课时(苏教版第4册),有的学生说:钟面上有时针、分针和秒针;有的学生说:钟面上有12大格、60小格;有的学生说:最短最胖的针是时针,又细又长的针是秒针,老二是分针;还有的说: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如此,所有的学生都分享着彼此的经验和思考,丰富着学习过程,这是一种动态生成的教学。
3.高效的儿童数学是“生态数学”。在课堂这一“文化生态圈”中,必须让每一个儿童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数学精神浸润的愉悦。比如,教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时(苏教版第5册),笔者让学生准备长方形纸片,引领他们的“生态思考”:(1)看一看: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手中的长方形(提示: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比长方形纸的角,用直尺或三角尺量长方形纸的两组对边,也可以对折长方形纸)。(3)说一说:长方形有哪些特征?这样的“生态化设计”远比教师直接对照课本,“告诉”学生长方形的特征效果要好得多。
4.高效的儿童数学是“生长数学”。“高效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儿童数学精神、数学价值观的生长。“高效教学”向着儿童思维的深处进发,向着数学本质的深处进发。“高效”解放儿童的心智、促进儿童的数学品质的可持续性发展。比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一课时(苏教版第11册),面对习题“小月读一本200页的故事书,前6天看了全书的75%,照这样计算,看完这本书一共要用多少天?”学生出现了诸多解法:(1)200÷(200×75%÷6)(2)1÷(75%÷6)(3)6÷75% (4)75%÷6 (5)解:设看完这本书一共要用x天。列式为:(200×75%)∶6=200∶x (6)解:设看完这本书一共要用x天。列式为:75%∶6=1∶x在小组交流中,很多学生认为第(2)、(3)两种解法不正确,因为这样的解法没有用上200这个条件。经过争辩,学生一致认为题目中的条件不一定要全部用上。最后,经过组间交流,学生否认了第(4)种解法,并且弄清了其他解法的意义,充分肯定了第(2)、(3)两种解法的简洁性。通过多向度的启发思考,探求问题解决最佳路径,实现了学习与儿童共同生长。
8.立足儿童立场,引导科学探究 篇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06-01
美国著名教育家施瓦布认为,探究学习活动是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技能,形成认识自然的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不少教师明白这个道理,但实际操作起来又发现相当困难,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儿童的立场,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一、站在儿童的立场,尊重探究起点的差异性
在一个班级中,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特点、专长、兴趣、情感等,作为教师,站在儿童的立场,就是要尊重儿童的差异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行探究。
例如,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简单的电路》时,笔者让学生尝试用一个开关、一组电源和导线让两颗电珠亮起来。笔者的预设是让学生用一个开关控制两颗电珠,没想到有个别小组很快就完成了实验,并跃跃欲试用两个开关控制两颗电珠。为了不让他们打乱实验步骤,笔者要求他们停止实验。于是,想进一步实验的学生无奈地停了下来。在下一阶段的实验中,笔者从他们的表情看出这些学生已经没有了刚开始时的投入和激情。
课后笔者进行了反思,在接亮小电珠这个探究活动中,为什么学生会由兴趣盎然转为兴味索然?其实还是因为自己只考虑到完成教学流程,没有站在儿童的立场,没有给他们任何的自主权,使他们只是在教师的既定步骤下被动地“做”了科学实验。其实科学探究课应该考虑到孩子能力、兴趣的不同,允许探究活动出现多样性,承认对同一个问题可能存在多种解决方法,而不是一定得让所有的学生从同一起点开始,然后到达同一终点。
二、站在儿童的立场,注重探究过程的实效性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站在儿童的立场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应怎样体现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呢?在此,以执教《被压缩的空气》一课为例,学生猜测手压球后球会瘪下去,可能与里面的空气有关。于是,教师给每位学生发了一支注射器,让他们玩一玩,比比谁发现的秘密多,并想想为什么。于是学生热热闹闹地玩起了注射器。7分钟后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汇报,但教师发现学生的探究过程发生了“短路”。当问到学生这节课的收获时,学生都说注射器挺好玩的,但对压缩空气的性质还是不甚了解。
从这个教学片段来看,教者似乎站在了儿童立场来引导科学探究,让他们“玩中学”,但作为三年级的孩子,很容易被材料本身所吸引,如果不让他们明白玩的目的,就放手让他们在玩中探究,忽视了教师的引领作用,那么让学生“参与、经历、体验”就成了一句空话,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大打折扣。所以,站在儿童的立场,并不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而是要引领学生走好探究的每一步,注重探究过程的实效性。
三、站在儿童的立场,接纳探究结果的多样性
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站在儿童的立场教科学课,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接纳探究结果的多样性,允许科学探究有不同的观点;教育孩子既要珍视自己的观点,也要关注别人的观点,更要反省自己的观点。比如,教学《简单的电路》一课时,教师不要用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如果有学生能把电珠点亮,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这是他的成功;如果学生能够用一个开关和几根导线接亮两颗电珠,那么我们可以夸奖学生了不起;如果学生能够想办法用一个开关同时控制几颗电珠,那就是一种创新了。教师只有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背景、兴趣的不同实施探究,才能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探究发现。其实,探究结果并不重要,我们更应该关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是否心情愉悦,是否获得了有趣的经验,是否有自己的创意,是否与小组的同学协助,等等。
四、站在儿童的立场,倡导评价手段的多元性
以往,教师常用考试的手段评价学生的学习,评价的功能落在诊断的层面上,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站在儿童的立场进行评价,应倡导评价手段的多元性。例如,评价主体应由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变为由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学生参与评价,包括自评和互评。自评可以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自己采取措施改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互评可以使学生互相欣赏,互相激励。通过家长参与教学评价,可以引导他们把关心孩子的着力点放在最恰当的地方。教师应该是整个教学评价活动的发起者、协调者。
总之,在科学课上教师要用心去呵护儿童心中那一颗颗好奇的种子,从儿童的视角审视科学教育,以亲近儿童的方式引导他们进行科学探究。
【儿童立场读后感】推荐阅读:
立场文件写作要求09-26
站在上级的立场考虑06-22
模联土耳其立场文件06-10
如何学会站在对方立场上说话08-17
模拟联合国金融稳定委员会立场文件08-17
学习儿童心理学读后感07-28
小学作文:《儿童恐龙百科全书》读后感08-08
儿童文学《小鹿斑比》读后感400字07-06
精选 儿童读物《成语故事》读后感相关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