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美术教学论文

2024-10-03

浅谈中学美术教学论文(精选14篇)

1.浅谈中学美术教学论文 篇一

一、感性阶段

写生观察与表现的内容,是学生以自然为师直接观察和发现的成果。“直观感受”是写生教学的优势,美术教学应当珍惜。“范画临摹式”的写生教学在今天的美术课堂中十分普遍,虽然能起到参照和借鉴作用,但是贻误了学生作画过程中的宝贵的心理操练。学生画出的画象一张复印稿,构图、角度、造型、线条,甚至表现形式都十分相同,学生没有感性阶段,仅仅复制了别人的理性表现,因此是不科学的,所以直有充分发挥视觉的直观感受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真正的接触到实物才是写生教学中科学的教学方法的前奏。

二、理性阶段

学生虽然没有依赖临摹范画和步骤图的要求了,可是单纯“师法自然”也会导致对自然的模仿依赖。写生教学毕竟也是一种模仿性教学,为了避免写生模仿教学养成依赖模仿的心理定势,在写生教学训练与发展写实表现能力的同时,需要注意保护和发展创造性的表现才能,保持写实表现与忆、想创造表现两个表现能力并行不悖地发展均势。遵循写生教学的科学性与忆、想创造的艺术性教学互相配合,以创造性表现为目标的美术教学指导思想,从而奠定学生更好的进入理性阶段。

写生基础知识,包括作画的方法步骤、构图、比例、透视、明暗调子、色彩知识等,这些基础知识虽然较枯燥,但营养丰富。老师要采取灵活且有趣的教学方法,反复训练学生巩固与理解写生的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这些基础知识是视觉可以看到的,经过观察思考和一些趣味性的表现活动是可以让学生理解的。例如:透视基础理论知识。以枯燥的理论讲解不仅收效甚微而且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兴趣。应以观察带动思考,让学生在写生过程中遇见问题,给学生心理操练的机会和解决问题的思考空间,然后教师再进行理论讲解和指导,在观察与发现中找到答案。作业讲评可以采用观察范画、展示学生作业展示、小组评比等形式,教师采用鼓励与暗示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进行心理操练的自觉思考。

三、再感性阶段

写生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反复递进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学生由于心理发育的原因,绝大多学生会进入一个被称之为“高原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对自己的绘画自惭形秽,不断产生抑制情绪,进而丧失了动手作画的兴趣。写生教学在此时采取“再感受阶段”的学习是尤为重要的。部分学生会对自己的作业不满意,更有极个别学生出现不愿再学的消极情绪。教师如果想采用强制交作业的手段来改变或者改善这样的局面,其结果总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就是违背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规律。规律之所以叫规律,就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违背规律,一定要初中学生完成相当数量的美术作业,非但不能达到目的,相反,只会增加教师和学生彼此的痛苦,得不偿失。顺应规律,才是明智的选择。

在此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找回自信、培养情操、加强理解、拓宽视野等方面心理教学过程和视觉感受再提高的过程。可以和学生多交流谈心,解答学生的困惑。将一些自己在学习美术过程中的坎坷和乐趣,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或看一些风光片,利用休息日搞几次郊游或看一些美展等,重要的是让学生放下画笔全心地感受生活。教师在此阶段要“放”且要“放”的开。学生经过此阶段后,描绘的内容和形式开始初显内心深处的内涵。

四、再理性阶段

写生是实物、表现、想象、记忆、创造、加工、情感的渗入等多方面的融合。配合的方法就是在备课时注意穿插,尽量综合写生教学在空间观念和造型表现训练方面,尤其在选择课题内容时,要充分发挥视觉表象、形象加工等方面的“美术语言”表达方法。学生在此阶段学习时,不仅仅是凭借感觉作画,而且在作画中凭借多次的直观感受不断找到新的发现,还可以进行大胆的创造性。让学生的智能得以升华。

美术写生教学不仅用眼睛观察作画,还要会用脑子思考、应用科学知识指导作画。通过写生观察发现理论知识,在作画中应用理论知识和检查验证理论知识的心理自修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的进行思考和选择,发展学生的智能,丰富学生的审美感情。

2.浅谈中学美术教学论文 篇二

一、教师授课方式多样性

1.教师要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有充分认识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还要积极搜集美术欣赏作品。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都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的美点分析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 有的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侧重于造型材质的表现力;有的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 有的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按理说,教材中每件作品教师都应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但授课毕竟是老师的个体劳动, 对教材作品哪些做重点分析欣赏, 哪些点到为止,哪些干脆让学生读文欣赏或课后自查资料欣赏等,灵活处理、具体安排。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逐渐培养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2.欣赏与绘画 工艺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

美术欣赏课不应一味欣赏,有的时候可让学生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 打破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 才能有效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例如: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想动手做一做,这时可让学生照着作品风格、形象临摹一下。在欣赏民间泥塑一节时,首先展示许多学生的优秀泥塑作品,则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些小玩意吸引住了。这时紧接着播放一段泥塑录像,讲解泥塑的故事和泥塑知识,最后观看泥人的制作过程。我让他们学着挂图上的样子做一做, 最后对自己的作品和图上的作品进行评价,了解泥塑作品美的地方。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点与不足,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展示发展方向,鼓舞学生继续探求美的愿望,为下一课学习做好铺垫。

3.情境创设,从中品味艺术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理念,或某种意味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音乐同样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假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将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地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并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如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让学生仔细观察纤夫们劳动时的各种不同表情、姿态,放上一曲《黄河号子》……这时学生开始自觉地“设身处地”,进入某种情景,从而自觉体验画面中纤夫们劳动的艰辛,产生审美同情。这时的欣赏主体(学生)受到欣赏对象(纤夫)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使自身情感融入画面。这时学生积极参与欣赏活动而推向深化,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

二、加强学生对美的认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希腊人对人体十分崇尚,认为只有健全的身体才能有健全的精神 ,他们把关 心集体利 益、积极参 与社会生 活、心绪宁静、善于克制自己的公民道德作为完善心灵寄寓在强健的体魄中,从而创造出身心统一的人体艺术形象。希腊人非常重视 体育锻炼 ,自公元前776年起 ,每四年一 次的奥林 匹克运动会是他们重视运动锻炼的表现。在最早的运动会上,运动员全是裸体的,并且用特制的名册记录胜利者的姓名,还为他们塑造纪念像,安置在神殿里。这样竞技成了希腊美术的主要题材,而且希腊美术成为古代最典型、最辉煌的现实主义艺术的直接动力。由于讲述了希腊人对体育的热爱及对人体美的崇尚,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希腊艺术的兴趣,不但没有初看人体雕塑的羞涩,而且要求老师多讲解、多带些作品欣赏。

三、鉴赏课要和多媒体相结合

3.浅谈中学美术教学论文 篇三

【关键词】改变观念 优化课堂 培养兴趣

当前在我们美术教学中,会经常听到或看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美术的学习抱着可学可不学的态度。原因很多,有的是中考不考,抱着不学没关系的态度;有的是觉得美术课带材料多,太麻烦,工具简单的就画画做做,准备材料复杂的就算了;还有就是学生有点兴趣的,家长阻止,不要在美术课上投入太多精力,应考的功利心重等等。长期以来美术课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时比较受欢迎,高年级不重视,初中可学可不学的局面一直存在。

一、改变观念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庭我们社会对培养教育的真正意义,从观念上行为上或多或少的存在偏差,在学校有的迫于升学的追求和压力,会出现占用美术课的现象,总觉得少上几节没关系,这种现象久而久之本身对学生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对学生没有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在家庭对学习美术认识上有不足,总觉得美术就是画画,社会上一些画家看着不三不四,好像有点不务正业,再者好像就是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被逼无奈才去学美术,有几个是有天赋的,我们孩子没天赋不需要学也没关系。作为美术老师我们有责任首先从观念上纠正这种不足和偏差。我们不仅要上好课,对于育人更要有针对性,贯彻好新课标的解读,做到:全体性和素质性。其实很多家长对美术的认知可能就是觉得现在的所有学习是和将来的考试挂起钩来考虑,没去考虑美术是德智体美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方面,是一种基本素质的培养,它是有别于专业性的。对此课堂上适当加入一些基本观念的认知,以此提高学生的认识;利用家长会,对家长做好认知宣传,提高家长的认识;作为教师不断探索提高教学水平。全方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相信良好的环境对学生学习美术产生兴趣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不断探索 寻找学生的兴趣点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前我们的美术教学,基本趋于程式化,自身缺乏新意,重复再重复的模式,久而久之学生也会生厌的。试想,一成不变的课堂又怎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不是说颠覆现在的课堂教学,只是在此基础上增添或改变一些方式方法,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效果。

1、一个有趣的活动可能会带动学生的兴趣

记得上《单色版画》一课时,上第一个班的课,总觉得有些沉闷,课间升国旗时,站在操场上,地上有雨后留下的水迹,脚踩上去,再踏到干地上留下清晰的脚印。顿时有了灵感,用脚印启发学生完成版画的制作。再上课,地上放了一张纸,让学生从上面踩过去,留下许多脚印,学生觉得特别好玩,课堂气氛一下子就不一样了。奥运会开幕式上留下五彩脚印的场景同学们也都记起来了。从中我们感悟到很常见的事和物,有可能是同学们觉得很有趣的事,也可能登上大雅之堂。关键是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它。

2、一个好的示范作品可能会增加学生的兴趣

八年级《墙壁小饰品》一课,可利用材料广泛,女生对此比较有兴趣,做个小手工来装点自己的空间。当时的示范作品是做了一个比较大的心形的玫瑰花的纸质墙饰和其它的小饰品,想表达的是利用废旧材料、常见材料化平凡为美,变废为美。从好看、做工精细、寓意美好几个角度启发学生完成小饰品。没想到的是有几个平时不想學的男生,对此有很大的兴趣,很主动的问怎么做,并且说一定要学会。对此着实让我有所启发,寻找兴趣点不正是我们追求的吗?

3、一次好的体验也可能促进学生的兴趣

《色彩静物画》一课,学习用改画法、写生法、创意法三种方法来表现静物。通常采取的都是讲台摆一组静物或看图片完成静物的表现。在上此课时,采取每组学生自己带3-5件小静物(水果类),老师准备每组一块衬布和一个花瓶,由学生自己组合摆放静物的做法,因为有自己准备的物品,又是自己摆放的物品,学生讨论积极了,同学们关注程度也有所提高,下课时自己带来的水果再给吃了,较平时有趣多了。

三、优化课堂 提高学生的兴趣

45分钟的课堂是初中美术教育的阵地。从课程的导入到新课的教与学,再到学生的实践以及课堂的评价完成。每一个环节的优化与否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导入: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端的好坏直接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也是最初学生兴趣的激发点,因此导入时就要引起关注,哪些事是学生感兴趣的就用那些,当然不能生搬硬套。实际应用中我们可采取:游戏导入(目前来讲很多学生听到游戏,兴趣颇大),谜语导入(谜语有它的有趣性),故事导入(我们可以利用它的情节性),角色导入(情境创设)等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学校配备了班班通设备,这无疑是丰富课堂展示的良好手段。经实践,无论是播放音乐用于辅导环节,还是随机查询相关的资料,效果都很好。通过音乐情景激发学生情趣,关注学生的喜好,在教学中把音乐和美术有机地结合起来,用学生喜欢的音乐伴随着学生美术作品的创作,以美的意境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激情。无形中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活跃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作画兴趣和愉悦心理的目的,课堂效果明显改善。

每一个环节我们都尽力去优化它,不老生常谈,不生搬硬套,不一成不变,在教学中不断的总结不足,及时的纠正,整个课堂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环节。

4.中学音乐教学浅谈 篇四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等崭新音乐教学理念。它的艺术教育功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不是其他学科可以替代的;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我们必须研究和努力实践的新课题。音乐教学中应不断拓展新知,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大胆发现、主动探究,尝试创新。

一、给学生营造自由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现敢于发现

新课程代表着新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新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首先要转换教学角色,把原来课堂上以教师教为主转换成以学生学为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才能激活他们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创新思维的潜能发挥出来。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前上欣赏课,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学生还没听到音乐,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代替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把音乐的多解性变成单解性,使得学生对音乐本身失去兴趣,放弃了思考与联想。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音乐的体验,去理解音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探索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相互信任的课堂氛围,创设师生共同参与、师生合作探究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在一种安全自由、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学习和探究,敢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因为,学生只有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体验到信任、理解、尊重和宽容,进而产生愉悦的情绪情感,才可能以极大的热情、无所畏惧的心态投入到创造性的活动中去,敢于说出疑惑、发表见解、提出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有一个自由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教师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一副为我独尊的模样,要让学生觉得和教师是平等的。在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时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求知欲,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依靠自己的语言魅力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所体会到的愉悦,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提高学习兴趣。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善于发现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的想象是通过声音来完成的,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的和谐完美,同时还在于它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学生时代是富于想象的时代,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在课堂中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的探究过程。

对于学生来说,音乐是生活而不是学科,让音乐充满生活,让生活充满快乐,这不仅仅是学生的愿望,也是我们所有人的美好愿望。这恰恰是音乐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因此,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逐步培养对音乐的感情,是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终身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最好体现。当然,兴趣和爱好的培养不是指一般性的接触,而是通过正确的音乐教育逐步建立起高雅、健康的兴趣和爱好,这其中必然包含着表现技能和欣赏能力的逐步提高和发展。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只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音乐上来,从而使他们产生自己的想法,才能创新。课堂上学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教师讲授,能否乐意地去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关键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阶段的学生表演欲比较强,根据这一点可以经常组织一些文艺小会演、音乐知识小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学生普遍喜欢通俗歌曲,在教唱欣赏教材歌曲时可以加入一些优秀的通俗歌曲,如:黄征的《奔跑》,周华健的《朋友》等。从而增加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

兴趣是创造力的源泉,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学生总觉得没有问题可问,盲目地、被动地接受老师“指挥”,这主要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让他们会问、能问。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搜寻、发现、探索、解决过程中,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解决问题的挑战性、问题解决的成就感相互交融,成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

三、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诱导学生主动探究

需要,具有追求探究的倾向,是积极行动的内在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如:成就性需要、情感性需要、创造性需要等。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利用音乐课堂,可以让学生一展嘹亮歌喉,来个模仿秀,在模仿中提升自我。还可以在课堂中开展一系列活动,如歌曲对唱、为歌伴舞、为曲配乐等,让学生各尽所能、人尽其才,给学生构建一个释放激情、展示才华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增强自信心。学生乐于求异、求新、求奇。为此,我在课堂上总要留出一定“自由”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唱、去舞、去想象。自己,以此满足学生的成就性需要。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过程也是他们探究创新的过程,把被动的实践创作变为自然的,发自内心的探究创新。

四、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尝试创新

5.浅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篇五

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科书上的知识是有限的,所以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要鼓励孩子们自己学习,在课堂之外学习,锻炼观察本领,思考、试验的本领,创作的本领, 还要让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学,有滋有味地学”。他还说:“自学的本领是用之不竭的能,储能就要储这样的能。”把自学引入课堂教学,并把它当做全部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学生就会从一个消极的接受者变为一个积极的探求者,教师也会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重在激励学生思考,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

例如,在word板报制作这一章中,我分配给学生一个任务:将家乡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及历史文化等内容制成宣传小册子,向大家作介绍。我把全班平均分配为8组(学生自由组合),每组设一个组长,负责全组的整体协调,组员各自发挥自己的所长,学生门可以上网查资料,可以去图书馆或在报刊上采集资料,我为同学们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如帮助他们扫描图片,提供网址等。小组的同学有的负责搜集文字资料,有的负责采集图片资料,有的负责筛选,有的负责编辑整理。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内的任务,让同学们通过组员之间的共同协作、努力,完成满意的作品。在整个单元的教学活动中,从电子旅游手册的栏目设置及文章和资料的采集、筛选、文稿布局的艺术性,都由学生小组共同讨论、共同商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然后,我单独上一节作品展示课,展示各组的作品,并由其他组评议作品的优、缺点,以及给你带来那些启示,对你有那些启发,你从中又学到了什么。学生从本单元不但循序渐进通过自学掌握了文字排版的基本技能,而且更难得的是学生学会了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是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所不可忽视的内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要着眼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也就是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能力是信息社会成员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在信息时代,信息本身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D套新的基本技能体系, 除了吸收传统技能的精华外,应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等信息能力,培养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供“资料库”,让学生到“资料库”中去获取有用的材料。例如,学生利用“资料库”中的各种各样的图片、表格,经过处理,完成一份图文并茂、精致华丽的电子贺卡送给老师, 或者制作课程表、值日表、通迅录来管理班级,甚至在网上浏览、查阅信息,讨论热点问题。也许有的学生运用笔和纸进行学习的能力不比别的同学强,但他们分析、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大大高于其它同学,这正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在。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受到了信息素质的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自己的能力和意识,学习计算机的动力也就提高了。相信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一定能把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学好。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不同,它是集知识与技能一体的课程,它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而信息技术教育,最终学习目的是能应用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手段,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操作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最起码的要求。信息技术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动手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管是从最基本的文字输入、编辑排版,还是电子邮件发送、网页浏览、网页制作等,都需要经过实际动手操作才能完成。尽管现在已经有了很多比较先进的声控(语音)输入等,但世界上会操作计算机的人当中,必定有90%以上还是习惯于通过使用键盘、鼠标等计算机输入设备,来操作、指挥计算机,来与计算机打交道。这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际动手能力打下了基础。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实用技术的技能,更应该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手段,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有最大限度的自由和发现自我而创造学习的机会。在普通中学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20xx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结合实践板块的内容。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和爱好,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法。而信息技术是人们学习的工具和手段,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强调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两者的结合, 将能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型学习模式构建全新的学习环境,学生能更有效更快速地促进学习。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最大价值是其应用性和实践性,它可以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学习环境。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学生在多媒体电脑和网络构建的学习情境中,通过各种渠道(网络浏览器、教学资源库检索)自行构建知识,教师在这研究性学习中扮演的是导师角色。如高二信息课中开设了Visual Basic,部分学生对编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自然找到计算机老师询问课题的开展,老师可提供诸如多媒体、网络各种类型的编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个人兴趣自主选择,自定计划。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激发了学习兴趣,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除此之外,还可以以小组形式开展合作共享型的研究性学习。

6.浅谈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心得 篇六

宁安市渤海中学 路荣秋

浅谈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心得

宁安市渤海中学路荣秋

浅谈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心得 宁安市渤海中学 路荣秋

据我观察如今市场上关于作文的书籍五花八门,每年都有大量的作文指导书籍层出不穷的出版着,教育界也十分关注学生作文的问题,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作文大赛。但是匀不能从跟本上解决初中生写作文难的这问题。很多语文教师都反映作文教学没有章法,学生也反映作文不好写,没有章法可寻,写作文没有步骤,自己感觉无从下手。本人执教中学语文有近20年了,对作文的教学一直很重视,在作文方面积累了些一的线经验,有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提高阅读兴趣,激发写作热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够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获取外部的信息和知识,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拓展人的视野,帮助人融入广阔的社会空间。”阅读中积淀着语文的基础知识,广泛地阅读又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教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了兴趣,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积极主动去认识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习过程的内动力”。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说:“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米开朗基罗在被视为平常的大理石中发现大卫,牛顿在苹果落地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卞和在执著信念中发现和氏璧。我们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先从阅读入手。在积极引导中,把写作文难化为让学生入“迷”。让学生从阅读中找到兴奋点。阅读能够沟通人与人类的心灵,使人得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吸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丰富文化的积累,发展思维和智慧,接受美的陶冶,丰富精神世界,提高人的修养和品位。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大量读书可以为写作积累素材。在课外书的选择上,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的,大可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可偏重于经典文学作品,借助电子设备,学校的图书馆等手段来让学生多读书。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学生阅读时间,有目的性地向学生介绍名家的作品,让学生借鉴别人的作品,从别人的作品中深入体验。可以把名家的作品中好的语句,段落摘抄记录,写好读书笔记,完成读后心得体验。我还经常把学校里写作好的同学的作文让学生阅读,让其借鉴比较自己的不足。

二、积累材料,成就美文

在长年的作文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很多学生的写作内容虚假、空洞、乏味,作文中常常出现“假”、“大”、“空”、“抄”的现象。初中生的经历少,头脑中的语言枯竭,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简单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没有太多的生活体验与感悟,材料的组织能力差。作文素材来源于实际,来源于生活。当务之急就是引导学生不断积累作文素材。在日常生活中,我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让他们写观察日记。引导学生观察某一具体事物时,首先明确观察的目的,使学生观察能有的放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的方法和顺序,进行有条理地观察。同时注意有重点地观察,观察要细致。观察过后记录写下来,可以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只要有感悟,真实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学,去求知,“艰苦”的学习活动在他们看来也是有滋有味的。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更缺乏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积累基础,借鉴别人的有效资源,这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举一反三,动笔成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要多练,多写。由于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要求每天都写高质量的日记不可以,过分要求学生写整篇文章,也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对于一次的要求我扩大了范围,可以对自己所看到的小事写写,也可以看到的新闻时政国事进行抨击,还可以写一句话,也可以对一个新的词语造句,更可以摘抄一些名言警句。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减轻了写作的难度。这样不知不自觉地就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了创作的热情。此外初中的孩子对写作有着自己的好奇和观念,做为教师更要注意引导,让学生写的时候提醒学生注意选材,让学生写贴近生活的内容,呵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乐意去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更应该引导学生写生活中积极乐观,有正能量的内容。用身边

小事物,感悟大世界。

7.中学政治教学浅谈 篇七

一、政治教学要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

在教育教学中, 应该潜移默化地把爱国情怀播洒到学生的心田, 使学生健康地发展, 这样我们的教育将更富有乐趣和意义。学校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具有示范社会的功能, 所以必须教学有方。目标是太阳的人能轻易登上山顶——我这样给学生点亮了一盏照耀青春的心灯。作为新时代的学生, 学习政治, 志须如宇宙恢弘, 心要似莲花高洁, 要目光远大, 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虽然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 但由于一直落后, 被别人瞧不起, 比如说我们常用的计算机的发展就一直是步人后尘, 计算机市场满眼盗版, 让人叹息。作为新一代的学生, 要有移风易俗的志向;要有旋乾转坤的理想;要有雷厉风行的行动, 金银珠玉非为贵, 满头银丝黑最难。千万不要让光阴空过, 要刻苦攻读, 要发奋图强, 要立志振兴我们中国, 要努力学习, 以期将来报效国家。

二、用真诚的情感对待学生, 建立浓厚的师生关系

我们应用真诚的情感对待学生, 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 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子女, 避免他们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当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遇到困难或讽刺后可能灰心丧气, 学习情绪低落。教师就应该主动关心学生, 进行上进心的教育。鼓励他们坚定信心, 排除一切阻力, 树立起强国献身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使其产生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去完成他的必修课程。在这个时候如果不及时地引导和纠正, 时间长了他们会自暴自弃下去, 一落千丈不可收拾。对家庭负担过重的学生, 利用星期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 帮助他们分担家务, 对生活困难的贫困生, 可以动员学生自愿资助向校方汇报免除部分学费。对卧病在床不能上课的学生, 教师可以入户补课。

我们应该帮助后进生向先进生转化, 他们起点是很低的。看他们的学习成绩不能与先进生一样的标准, 主要看他们的点滴进步。要知道他们取得的一点成绩是很不容易的, 这时如果及时给予肯定, 他们会得到很大的安慰, 会为自己的成绩而庆贺, 感到老师亲切, 会主动贴近老师, 亲其师, 信其道。只有通过各种交往活动, 师生建立深厚的情感, 学生才会有兴趣听课和接受教育, 情感教育才能及时实现。

三、使用思维导图, 政治知识网络的构建快捷有效

资源整合是思维导图的显征, 在绘制和整理思维导图的过程中, 在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理解和拓展的时候, 学生能够迅速地找到核心内容, 再通过关键的词语和表达这个关键词语的符号与图, 然后用颜色鲜艳的线条或者数字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学的归纳整理, 进行完整地再现, 形成独特的、有系统的丰富的知识结构。思维导图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把丰富的知识浓缩为一张图示, 宏观储备, 微观示现, 两个层面, 一个整体。知识经过这样的形象化、系统化、直观化地加工, 学生的学习过程得到全面的优化。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十分集中, 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增。比如, 在构建整个中学思想政治的必修模块中, 首先绘制思维导图, 同时对于某一具体的知识范畴进行微观定位, 这样学习的内容就在头脑中一目了然。

8.浅谈中学美术教学评价 篇八

关键词:美术教学;评价机制;人性化

评价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的标准要能适应学生现有的能力和水平,并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潜能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也就是标注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完善的、重过程、重创新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结果会产生重要的作用。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为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的理念。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事与愿违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个性的张扬和潜能的开发。主要表现的问题有:无视学生的能力差异,以技能评价为唯一标准;无视学生的个体需求和个性差异,评价方式单调统一;无视教学民主,只有教师评价,没有学生发言权;无视学生的自主体验,只重结果评价,不重过程评价。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改变传统的以作业的最后完成情况为评价的标准,而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重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和思索。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即时表现,也充分体现对学生创作成果的尊重。

教学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制定适宜的评价方法,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

一、评价标准多元化因人而异,尊重个体差异,体现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学生因为智力或者是家庭背景的不同,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结果肯定是有差异的,但教师不能因此而对一些学生“另眼相看”,而是要对所有的学生都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引导。这才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教育。

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学习实际和生活经验,而不是单独地从艺术性进行考虑,更不能制定过高的标准度量学生。评价的标准不能是求统一,而是要侧重于独创性,如内容或者表现形式是否具有一定的情趣性,是否对周围的生活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否有丰富的想象或者自己的个性成分。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多次多角度的尝试,并对作业进行讲评和修改,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灵活采用各种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家盖慈说:“没有什么东西更能增加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课堂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教学中,那些成绩较差,得不到教师鼓励和表扬的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消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也会降低。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各类学生的具体情况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学习的兴趣,对美术学习有良好的自信心。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等进行,例如,对待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要主要使用激励表扬的手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强,对教师的做法和说法都比较支持,也对教师的评价很关注,因此,当教师鼓励他们的时候,就能够较为容易地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对于毕业班的学生,教师就要谨慎地对他们进行评价,这些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鉴别和判断能力,他们对教师的评价往往会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比较敏感,如果教师的评价过于空泛,或者模棱两可,就会让他们对教师产生失望感,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采用实事求是的方法,该奖励就奖励,该批评就批评,让他们认清自己。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评价要细而微,起点低,目标小。评价要全面,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情感、生活状况等。

三、采用多种评价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中,评价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基于教师自己的审美观。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学生只是看一眼自己得的分数,很快就抛之脑后,对怎样改进并没有深入体会。因为这是教师的主观评价,所以难免存在疏漏或片面性,如果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多,更会只以成绩定位一个学生,这当然无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教师走过场,学生不重视的尴尬局面。

新课改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自评、互评和小组互评的多元评价方式。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多元的评价方式更具有全面性,能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明确学生需要克服的弱点与不足。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方式存在着差异性,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不同,当然采取的解决方法也各不相同。教师是成年人,往往用成年人的眼光看问题,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异。其他学生的意见,常常正是教师疏忽的。学生提出的建议,往往会使教师耳目一新,与教师的建议互补。这样,学生既为他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又加深了对作业的理解,更能提高自身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从师生共评、生生共评中,教师也会得到很大的收获。师生共评是指教师让学生先评价对方的作品,将自己的审美与认知表现出来,然后教师在一旁因势利导:“你觉得他画得好吗?好在哪里?这样有没有创意?怎样会更好?”然后教师再发表自己的见解,综合评价。学生互评能够让学生客观地看到对方的优缺点,在反思的过程中自觉地“见贤思齐”,或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而实现教学评价的民主、公平。

多元评价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信息,评价较为科学、宽松、现实,可以使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通过比较、反思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四、构建期末成绩的综合性评定体系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说明学校美术教学目的是“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记忆力、想象力与创造力”。

根据上面所述内容,在具体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改变以自己的主观印象或者是期末成绩而定学生最终成绩的评定方式,因为这对学生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适的。因此,我们应在教学中建立综合性的评价方式。

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构建以平时成绩为主,期末测试为辅的评价方法,按基础知识(20%)、欣赏评述(20%)、平时作业(40%)、学习态度(10%)、课堂纪律(10%)的累计分综合评价学生的整体美术素质。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适当降低基础知识的教学难度,使学生不再对枯燥难懂的知识有畏惧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评价学生时,我们应认识到,评价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是评价的目标一定要明确,应以得出客观、恰当的结论为目的。此外,我们还应知道,教师的评价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要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认识和反省的能力,从而为今后的进一步积极主动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9.浅谈中学语文的美育教学 篇九

爱美乃人之天性,这天性酿就了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谈美。21世纪人们谈美,寻美的兴趣更加浓厚,于是,美育也被提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所谓美育,就是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引导教育对象的心理情感,培育符合人类祟高理想的审美意识,从而使人们拥有健康的心灵,有高尚的情趣。文学是人学,是人写的,也是为人而写的。文学最根本的仍是深入到人的心灵,给人以启发或引导。培养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显然是文学首要的任务。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审美性,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审美欣赏能力,以及美的创造能力。具体做法为:

一、以美的人格熏陶学生。

美的人格即人格魅力。语文作为传统的学科之一,教师在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中,重视言传,更强调身教。因此,历代社会对语文教师的角色期待非同一般,讲求风范。语文教师的风范就是指教师的人格魅力,更多意义上的体现为一种“文人”气质。所谓“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语文教师给人印象深刻的往往也就是这种内在风范。加里宁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格,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部学生。”乌申斯基也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资源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当然,教师的人格魅力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或为一种风度,或为一种姿态,或为一种境界,泛而为一副好仪表,一手好文章,一笔好字,一口纯正的国语。著名翻译家草婴回忆60年前听韦月侣女士教古文,教的文章虽枯燥难懂,但韦先生一面讲解内容,一面用形体语言把它们生动表现出来,这种独到美丽的演绎方式深深地吸引了他,几十年后这位银发长者还难以忘怀。

语文教师应注意提高丰富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培养美好的生 活情趣和艺术情操,提高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无数实践证明:没有教师的大境界,很难对学生进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审美教育。

二、以美的课程展现美。

总观中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发现:能对学生直接进行美育的文学作品占了文选总数的30%,还有20%的文言文中也有不少篇目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这些审美的因子存在,就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珠子,一旦被发掘,便能使作品熠熠生辉,使读者赏心悦目。所以,语文教师在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切莫忽略了信手可得的审美素材而放弃了生动有趣的美育。另外,新课标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新概念,这要求我们必须打开视野,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扩大语文课程的内涵。语文教师应大胆创新教学内容,从教学参考书和权威中释放出来,遵循美的规律,贯彻美的原则,对一些内容做适当补充、调整或重新组合。如引进影视资料,电子课件、文艺演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等美的事物、美的活动。

事实表明,语文教学只有以审美的方式挖掘课程内在思想,学生才会从中获得审美愉悦,才会在审美中获得灵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实现具有个性特点的再创造。

三、以朗读感受美。

我们所说的朗读是指一种美读。它是艺术化的说话,是一项有声语言的艺术活动。它通过绘声绘色、入情入理的有声语言,阐发诗文的思想内容,实现诗文的艺术形式。朗读能品味语言美,正如果戈里说:“朗读一篇作文需要同作者分享他那充满心灵的祟高感受,需要用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词,每一个片段,每一个美的画面,进行美的熏陶,得到美的感受。”如《苏州园林》中“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经过反复朗读,就会发现,“艺术”一词准确地反映了设计者和匠师们在假山堆叠方面是富有创造性和追求自然之趣的。朗读能体味意境美。特别是古诗文,辞意典雅,读之,能把人引入辽阔无际的优美意境之中。尤其是放开嗓子高声朗读,其声韵铿锵,音律和谐,不仅能使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而且还能给人以高雅飘逸的美感。如北国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诗的意境十分辽阔、雄浑,虽苍茫,但不寂寥荒凉。读着、听着,学生能不随 着那高亢激昂的旋律,进入北国那画一般的草原世界么?

朗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作者的感情。从而感受美,认识美,并且能产生探求美、理解美的强烈欲望,这也为学生进一步赏析、理解课文做了良好的心理准备。

四、以赏析理解美。

作家是用笔蘸着自己心血和胆汁在写作,所以,要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博大蕴涵,领会他们高深的写作技巧,只凭初步认识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还要有重点,有深度地引导和点化,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用心与文章的内涵,从而使学生感悟到一种别出心裁的、深层次的美。所以,鉴赏、评析是必不可少的。所谓赏析,不是搞一言堂,把本来脍炙人中的名篇分析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令人觉得味同嚼蜡,而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进行审美化教学。赏析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值得一提的是有的放矢地点拔,因为它能让学生通过美的外表,看到美的实质。如:《海燕》,要是不交代时代背景,学生往往只注意该文的语言优美,不理解其象征意义,这就需要向学生讲清时代背景。再如:《空中楼阁》,学生一般认为文章中只有两种感情:一是体现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一是对台湾社会黑暗现实的不满。这时可提醒学生:还有一种难耐的痛苦在里边;当学生们感到新奇时,可在“空中”二字下面加着重号,对“空中”加以强调,从而暗示楼阁是虚幻的,结合台湾的社会现实,说明在那里根本找不到文章所描绘的那种美妙安静的地方,这样,学生就会茅塞顿开。

总之,课文是知识的海洋,是蕴美的宫殿,语文教师只有指导学生赏析美文,才能让学生发现其中美的精华,去拓展美的视野,使学生在怒发冲冠的激烈中,去感受人生、社会的悲壮与祟高,在赏心悦目里去体味人生、社会的温馨与美好。藉此引导和激发学生对人生对民族、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从而实现“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教育”的美学理想。

五、以写作创造美。

王充在《论衡·超奇》篇中说:“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 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做室屋,采草以和方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王充指责了那些儒生读千卷无以致用的毛病,提出了“文贵能用”的主张。的确,如果学生学习语文只是停留在鉴赏美文阶段,那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学习的目的在于创造,教师在指导学生鉴赏美文的同时,还应当指导学生写作美文。

写作美文分为模仿性写作和独力性写作。模仿性写作就是对所学美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片断、文章的整体结构等进行单一或综合的摸仿练习。这种训练方法适用于那些写作水平较低而有待于提高的学生,如在赏析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时,可让学生抓住特征对其他季节的草、花、风、雨进行片断描写。学习《一面》中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时,可让学生抓住特征描写一个所熟悉人的外貌。有时也可对一篇文章进行模仿练习。独立性写作就是让学生把自己在鉴赏美文时学到的方法独立地应用于写作实践中,从而创造出重文佳作,这是一种进一步深化了的高层次的写作训练。它适用于那些掌握了一定写作技巧或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

10.浅谈如何做好中学美术教师 篇十

我们通常问什么是美术?很多人就会回答,美术就是画画。我们再问,美术教师是干什么的,很多人又会说,美术教师不就是教人画画的吗。没错,美术教师是教人画画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中学美术教师首先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画不仅要画的好,设计也应做的好。但是现在的美术教师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教人画画那么简单了。

如果一个美术老师只能画画,那当我们的课本中出现欣赏课时,我们的美术老师总不可能还用画的方式来解决吧,所以这时还是需要用理论知识去讲解的。在中学美术课中要教会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审美,若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那怎样让学生更全面的去审美呢?因此作为中学美术教师除了要有较强的绘画能力之外,还应该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

例如,人教版初中美术课程七年级至九年级总共六册美术教材,每一册的第一单元都为欣赏?评述领域,教材围绕各个单元的主题,选择相关的古今中外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提供给学生欣赏。使学生能够在教师引导下步人欣赏的情境,通过欣赏层面的不断递进,学到欣赏的方法;学会欣赏和解析美术作品,能够体会美术家的创作意图;了解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了解艺术家为了自己的内心表述而采用的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语言,进而对美术作品产生较深入的了解;从不同层面深入了解优秀的艺术作品,去体会作品内在的深层意蕴,从而更好地认识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上好欣赏课,对中学美术教师而言,就不只是画好画那么简单了,这要求美术教师必须要有丰厚的文化理论知识。比如欣赏一幅美术作品教师要从它的作者、作者的经历、作者所出的社会背景、作者的思想、以及当时的时代潮流等多方面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的思想尽可能回归这幅美术作品所处的时代,设身处地的感受美术作品,从而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思想与意图,感受到美术作品的价值所在。在欣赏中有很大可能会涉及到历史、政治、地理、文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因此,在新时期的美术教育中,中学美术教师应当具备的教学能力,己超越了传统单一的学科界限,成为重新构建跨学科的综合教学的`整合力。不论是本学科内部的交叉整合教学,还是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重新整合教学,都需要创造性地运用综合学识、综合因素的有机整合才能获得成功。因此美术教师更应当全方位的去提升自己的能力。

作为初中美术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文化理论知识,还应注意自己的教学技巧。单一的传播文化知识很容易,但是要教会学生更多的知识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在美术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具备持续不断的勇于创新的精神,要大胆地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跳出来,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参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对学生的机械训练变成共同探究,把教师表演的课堂,变成师生之间互动的舞台。在充满情趣的课堂中,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开发出学生的生命潜质,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把死板的课堂教学转变为生动活泼轻松有趣的课堂,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活力。例如,人教版美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民间美术》,主要欣赏民间年画、刺绣、蜡染、编织、剪纸、皮影、玩具、陶瓷、风筝、面具等。对其不同材料、造型、内容等进行简要描述。也可请学生谈谈对民间美术的看法。之后,可以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分组制作面具,各组分别讨论制作出有主题,有故事背景的一组面具,然后各组同学可以依次带上自己制作的面具,为全班同学进行表演并且展示自己的面具。这样,学生就在愉悦轻松的课堂环境中了解了面具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还亲手制作了面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美术课是轻松的、愉悦的。

除了有趣的教学,教师还要很好的管理学生,保证课堂纪律。使课堂活而不乱。这就要求初中美术教师要时常反思,累积经验。现在的孩子,特别是进入初中后,就会有很强的逆反心理,老师的管理非常有难度,如何让学生信服自己,那就要求自身不断地充实和完善,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征服学生,使学生与自己成为朋友,在做朋友的基础上还要尊重你。那老师的人格魅力又如何体现呢?首先,老师要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基础,用渊博的知识来让学生感到钦佩。其次,老师要有很宽的知识面,要懂得很多课本以外的东西,比如,当代的时代流行、初中生喜欢的歌手、初中生关注的文学作品或作者,初中生喜爱的游戏、网上的一些流行词语等等,通过这些与初中生拉近距离,让他们意识到,你并不只是高高在上的老师,还有可能是爱好相近的朋友。很好的处理师生关系,要成为学生的朋友,能很好的洞悉学生的心态。这样的老师学生才会更加的佩服。现在的学生很多都喜欢民主的老师,但民主并不是放任学生,要让学生自觉的在老师的辅助下学习,这是老师的人格魅力所在。

11.中学美术教学改革浅谈 篇十一

关键词:美术教学;中学美术;创新教学

中学美术教学仅仅是美术教育整体的基础部分,在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互相并不衔节,没有关于“启蒙—基础—专业”的整体美术教学改革的设计,没有改革美术教育教学理论的研讨和没有明确进行美术教材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目标,其结果都是不管你“教材”和“教学参考”怎样变脸,最终都没有可能摆脱传统的、成人化的、模仿性教学的束缚。所以中、小学美术教学改革一直是在原地踏步裹足不前。

近几年以来,中小学美术教学改革有了可喜的新变化,特别是进行了把音乐和美术合二为一的“艺术”课的教学改革实验。尤其可喜的是,出现了以专家参与编写中、小学的“美术”和“艺术”教材,指导教学改革实验的新局面。专家介入中、小学美术教学改革,他们就有了直接参与中、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的理论建设和指导教学改革实验的契机,站得高就能望得遠,这给中、小学美术教学改革带来了希望。为了确保美术教学改革的权威性,应该广泛组织这样的学术研讨。

最近我有机会在小学看到了两种版本的美术教学实验教材及其实验课,还在网上见到有关改革实验的议论,特别是从山东儿童中心李力加同志的“实验调研”和“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实验报导文章中,看到了实验教学一线的教师们提出的疑难问题,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些问题我也曾经经历和思考过,联想到自己在二十年前指导“发展式”美术教学改革实验的经历我认为美术教学改革方案在没有得到美术老师的认同和理解时,他们提出上述问题是很正常的。受过传统的、成人化的、模仿性的美术教学训练的美术教师,接受新的发展“儿童画”的美术教学改革的理念,摆脱传统的、成人化的、模仿性教学的常规,需要经过一个从理论----实践的认识过程。所以我认为,改革中、小学美术教学,必须首先改革美术教学的指导思想,建树改革美术教育教学的科学的、艺术的、系统的理论。

改革美术教学的理论建设,首先必须要有由启蒙----基础----专业美术教学整体的改革理论的构想设计,进行改革美术教学选择最佳教学途径的理论指导。

其次,把“儿童画”纳入美术教学之后,要对“儿童画”自由表现的各个阶段的发展规律,特别是对终止“儿童画”自由表现的所谓“危险”阶段的普遍规律,对儿童艺术表现与心理发展的过程和对教学途径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提出科学的教学方略和改革设想。

再者,在儿童画的基础上向写生画和记忆、想象创作画等基础教学的引导、过渡和教学发展的途径,还有美术与音乐等其他学科配合的“度”和“量”等等,也都是必须认真进行科学的理论研讨的新课题。

因为传统的模仿性的美术教育和受多方面的模仿习惯的影响,不但我们的美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习惯于模仿性的教学常规,其实在各行各业的工作中也多是习惯于依赖、仿照、模仿式的工作。缺乏“创造性”,思想不解放,创新才能被严重束缚,是我们多数人普遍的遗憾。进行改革中、小学美术教学实验,美术启蒙教师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承担的历史使命----要用发展“儿童画”作为美术教学的启蒙教学,用保护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表现的教学引导和心理训练,实现促进学生发展创造性才能的教育目标。

12.浅谈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的形式 篇十二

第一, 围绕某个课题进行整堂欣赏, 这也是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形式。如, 《陶俑》, 就是关于“陶俑艺术”的整堂专题欣赏课, 类似的还有《中国古代建筑》、《雕塑》、《陶艺》, 等等。在美术课欣赏中, 教师往往让学生看着作品图片, 便开始讲解, 容易造成教师“过度讲”, 而学生“没事干”的尴尬场面。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变成了被动接受, 而不是主动参与。新课标指出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才能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 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的讲,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建议采用以下方法:1.引导学生课前就收集好和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 做到有备而战;2.欣赏时, 让学生先观察作品说说作品的内容, 自己的初步感觉;3.带着问题仔细地观察作品, 思考:作者想表达什么?你喜欢这件作品吗?是什么吸引了你?这里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 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4.班级交流欣赏成果, 老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结;5.利用课件适当的补充图片、文字、视频资料, 让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作品。这样循序渐进的欣赏方法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只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一定可以让学生爱上美术欣赏课, 并从中受益。

第二, 结合教学内容穿插进行的欣赏, 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常常用到。比如, 我们在讲到《中国画———写意蔬果》时, 插入国画大师齐白石、潘天寿等人的作品进行欣赏,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果。又如, 为了让学生掌握学生装的设计, 出示一些服装设计效果图, 都属于这一类型的欣赏。

在欣赏过程中, 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来引导每个学生,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 不轻易批评学生的欣赏不正确, 使每个学生能够不受约束地表达真实感受和观点, 在激烈的争论中, 让学生自己去理解美, 让认识得到升华。如, 在欣赏西方绘画作品时, 很多学生认为画毕加索、马蒂斯、梵高的作品不好看, 什么都不像。这时, 教师不简单评论对或错, 让学生去争论, 在争论中逐渐了解各种画派, 认识这也是一种美的形式, 艺术要允许不同形态的美并存。反之, 教师如果训斥学生不该对大师的画质疑, 批评学生欣赏水平低下, 学生的积极性遭到打击, 容易对美术欣赏失去兴趣。又如, 七年级上册《小伙伴》这课要求学生用线造型的方法画一副同学的肖像。学生画完后,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再把画中的同学请到讲台前, 让学生们比较一下真人与画像, 看看有没有抓住人物特征来画。老师和学生们共同欣赏评议, 学生一定情绪高涨, 积极参与, 因为这真是一件有趣的事。同时也可以将比例有明显问题的作品不点名地展示评议, 知道问题出在哪儿, 可以怎么修改, 但不要对学生进行批评, 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 利用专门的时间到现场察看所进行的现场欣赏。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画展、博物馆、工艺展览等。当然要特意组织学生外出参观比较困难, 可根据具体情况尽可能提供现场欣赏的机会。比如, 七年级上册《美丽的校园》这一课, 就可以带学生到校园里走一圈, 仔细观察校园建筑的透视变化, 欣赏校园的花草树木、雕塑景观, 加强他们的直观认识。既加深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 又有利于之后的绘画教学。又如, 在教学七年级下册《风景速写》这课之前可以利用学生外出春游的机会, 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景物, 为画风景速写打下基础。

第四, 与其他学科结合进行欣赏。在美术欣赏中, 有许多美术作品都在不同课本中有较详尽的介绍、欣赏、评析, 将欣赏内容与不同课本的内容结合起来学习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好处。学生不仅注意力集中, 兴趣浓厚, 对教材更容易理解与把握。如, 在学习七年级《有创意的文字》一课前, 我让学生找出历史书中《汉字的演变》相关内容, 不仅学习效果好,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 他们甚至主动在历史书、地理书、政治书、生物书以及课外读物中寻找相关材料, 以便与教师配合。这样, 中国古代的一些工艺美术 (如青铜器、磁器、漆器等) 、建筑艺术 (宫殿建筑、民居等) 、雕塑艺术 (秦始皇兵马俑、马踏匈奴、昭陵六骏等) 、园林艺术 (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等) 、古代名画 (《清明上河图》、《捣练图》、《韩熙载夜宴图》等) , 都可以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进行整合欣赏。欣赏课内容就是这样在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之下完成了。这种欣赏学习方法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接受, 也更容易让学生记忆与掌握。

另外, 在美术欣赏课中, 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 许多时候会补充一些书本中没有的欣赏内容。但一定要注意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贴近的作品;要选择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接近的作品;要选择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作品;要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理解的作品。教师可以在课前对收集的欣赏作品进行挑选、归类;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选择历届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 作为补充材料。这样, 学生就不会对欣赏作品产生距离感, 而是感到很亲切很有吸引力。

13.浅谈农村中学英语听力教学 篇十三

XXXX中学

XXX 摘要: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外语获取信息。听力教学是获取信息最重要、最初始的环节。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语言的输入是语言习得最基本的条件,听力作为一种输入型技能在学生的语言习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听是语言交际中最基本的形式之一,也是语言学习过程中最初的感知细节。英语听力困难是学生学习和实践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尤其对农村中学生来说,做好英语听力是非常困难的一个环节。目前,小学英语考试中也有听力题,且其占据比较大的比例。无疑,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听力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帮助学生排除听力障碍,掌握听力技巧,提高英语听力水平是我们中学英语老师着力探讨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教学、英语听力、语音语调、农村、因素、中学生、连读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外交往逐渐增多,英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中学生英语听说表达能力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在新课标的改革下,让学生尽情说英语得到了大力提倡。英语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分角色表演对话,齐声朗读等让学生们的英语口语得到很大的提高。相比之下,听力教学就显得略逊一筹。英语听力是听懂以英语为媒介所进行的口头交际活动能力。在日常教学研究中,正确地分析和研究学生听力困难的因素有利于指导我们的英语教学。

造成农村中学生英语听力困难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环境因素

农村中学里,学生一直使用本地方言交流。甚至,有些老师也是用方言进行教学。语言的局限性制约着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学生习惯把听到的英语机械地翻译成汉语来理解,有的甚至还要再将汉语转换成本土方言去理解。这种不良的习惯不仅阻碍学生的听力理解速度,而且一旦遇到到不懂的单词或听不清楚某一词时,就令他们束手无策。另外,农村的教学设备设施落后,学生的知识面狭窄等外部因素都影响着学生的英语听力。

二、心理因素

由于中学英语听力的分数只占总分的25%,比重不算很大,而且全部都是选择题,许多学生认为听不出来时,凭主观猜测,说不定也能做对几题。学生心存(),不重视听力训练,听力就越来越难。随之,他们也越来越害怕听力。这种不重视的心理因素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三、教学因素 现在农村学生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英语。小学英语教学要求比较低,学生能读会写即可。而教师队伍良莠不齐,教师不规范的教学,令学生的语音语调不标准。再且,真人读音与录音本来就有一定的区别。这也使学生难辨,摸不着头脑。这种因素令学生缺乏自信,难以提高听力水平。

还有许多其他的大大小小因素阻碍着农村中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的提高。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呢?以下是几点建议:

第一,做英语听力时,不管是考试时还是平时的听力训练,首先要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听录音机”。学生的精神高度集中对听录音时获取重要信息是非常重要。因为关键信息稍纵即逝,听过的话也如泼出去的水,不能再回头。例如,本学期的初三英语听力1至5题改成了听对话选相应的图片。形式如小学英语听力一样。但是学生却认为题型变难了。因为对话只听一遍。错过了,就只能猜答案了。所以,全神贯注的精神是必要的。

第二,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突破学生的语音障碍。掌握听力基本技能,首先要掌握音标和语音知识。音标是学生能否掌握单词拼读和记忆的关键。为此,本人重新教读音标。并且,在每次学习新单词时,教学生们看音标拼读单词。久而久之,许多学生不但巩固了音标,慢慢地也学会了看音标读单词。英语语音知识包括不完全爆破、意群、连读、音的同化与失音、句子重音及语调等。关于语音知识方面,本人在分析课文对话或朗读课文时,灌输学生一些关于连读、不完全爆破、失音、重音等语音知识。并提醒学生标记出一些例句。这样使学生脑海里有这方面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听力理解能力。

第三,英语口语与英语听力是相互促进的。教师应抓住其中关系,训练就能一举两得。例如,教师不但要要求学生背诵课文,还要求默写课文。而背诵的对话可分角色背诵。要求学生模仿录音的语音语调,假设课文的情景。课余时间先在老师面前背出来,讲新课前就在班上表演出来。这样可谓一石三鸟,不仅训练了口语,而且掌握了语音语调,又劳劳记住了重点句子。至于默写也是学生抽空到老师面前默写的。默写就加深了背诵的记忆,又记住了单词。对于一些难记单词,教师教给他们一些方法技巧,提醒用音标记忆法或者其他加词缀或变词性的方法等等。

第四,进行专门的英语听力训练。找一些英语听力题,老师在课堂上教导学生完成听力的全过程。以听选信息题为例。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个问题及选项。时间到,放录音,令学生快速写下他们自己的答案。比较难的录音可以播放两次。接着教师再重新一句一句放录音,并解析每句的大概意思。也可提问学生,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理解,纠正他们理解错误的地方。然后指出答案所在句子。并分析获取正确答案的关键词或句子。提醒学生一些关于干扰听力的多余信息或者容易听错和理解错误的地方。指出一些连读,重读等包含语音知识的句子。最后,再听一遍让学生梳理信息,清晰头脑。这样学生能渐渐地接受英语氛围中的交流。

14.浅谈中学体育教学 篇十四

一、当前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大多学校的体育教育得不到重视, 课时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尤其是临近期中、期末考试, 文化课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课成绩, 将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不考试科目的课要来上文化课。因此, 体育课很容易被文化课占用, 致使课时量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还有个别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 减少了毕业班学生体育课的课时量, 甚至取消体育课。也有的学校存在体育器材得不到及时补充, 学校体育场地有限或者体育场地上的器材老化不能使用或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 这些问题致使体育课不能有效地进行, 体育课变成了学生的自由活动课。

一方面, 由于学校对体育课不够重视, 因而学校的体育教师较少, 导致任职体育教师的课时较多, 再加上体育教师要负责学生的早操和课间操等, 因而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很大。此外, 还有部分体育教师是由文化课教师兼任, 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 缺乏教学经验。另一方面, 由于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的不完善, 体育教师很难获得有用的奖项, 致使体育教师在职称晋升等方面落后于文化课教师, 最终导致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同时, 由于学校缺乏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 没有针对学生体育项目达标的考核机制, 对体育课的要求较低, 致使体育课存在“放羊”式的管理模式, 缺乏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

(二) 体育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 教育部门和各个学校越来越重视体育教育, 大部分学校都已经开足、开齐了体育课, 学校体育教师的队伍也逐渐壮大, 但由于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的不到位, 致使部分体育教师思想落后, 不能主动钻研业务, 缺乏敬业精神, 没有创新意识, 最终使得体育课质量难以得到提高。另外, 因为学校没有健全对体育教师的考核机制和奖罚机制, 相对于其他科目教师, 体育教师评优选贤的机会更少, 最终导致个别体育教师缺乏工作积极性, 进而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方法

(一) 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

部分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课就是带领学生玩耍, 只要学生玩得高兴就行了;还有部分体育教师虽然教了学生一些体育动作, 但只是将某种运动的动作分解以后再进行教学, 缺少完整的动作指导;还有的教师没有完整地掌握教材, 而作为体育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体育教材, 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的高度去安排教学内容。因此, 体育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 合理利用体育器材, 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 要通过相应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体育常识和锻炼技能的过程中产生合作意识, 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为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品质。

(二) 激发体育教师的教学动机

学校要及时补充和更换体育器材, 并完善体育教师的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针对体育教师存在的问题, 学校要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 对体育教师进行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 以此增强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首先, 学校可以邀请模范体育教师做体育教学报告, 请有经验的体育教师指导青年教师教学;其次, 学校要多组织体育竞赛活动和优质课评选活动, 培养出一批年轻优秀的教师, 使之成为教师队伍中的骨干;最后, 学校一定要给体育教师更多评优选贤的机会, 尤其是在晋升方面, 要给体育教师一定的名额, 单独进行评比。另外, 因为体育课大多是室外课, 夏天较热、冬天较冷, 体育教师还要负责学生上操, 所以体育教师比较辛苦。因此, 学校要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 以此激励体育教师, 提高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 加大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

上一篇:创业指导中心工作职责下一篇:汽修求职信范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