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探讨背景(16篇)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探讨背景 篇一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汪洙的《神通诗》里有这样一句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可见,古人心目中读书是多么高尚、多么重要的事啊。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把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只要抓住阅读教学这一环节,就占领了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承载着知识、思想、情感等多项教学目标,所以,阅读教学不可能是机械地、独立地灌输,只能是自然地渗透。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以下是我对小学阅读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以“读”为主,抓住阅读教学的生命线。
我国古代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说法,因此,“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因材施教,采用不同形式的阅读方法。比如在学习《长城》、《颐和园》等写景散文时应该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在学习《巨人花园》、《小摄影师》等记叙性的文章时可以选择分角色读;在学习《蟋蟀的住宅》《雅鲁藏布大峡谷》等说明文时可以用抓住重点语句读等形式。还可以采用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对比读、默读、小声读、大声读、诵读、表演地读等。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另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理念,因此,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他们的评价和鉴别能力,鼓励他们自主地选择优秀的阅读资源,提高阅读的品味。要定期进行一些,如:故事演讲、读书笔记展览、课外阅读汇报会等活动提供交流与展示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二、围绕理解课文,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语文知识的教学,给语文知识教学以恰当的地位。一般说来,语文知识包括“文字知识”、“标点符号”、“基本的语法知识”、“常用的修辞方法”、“作家作品知识”、“文体知识”、“文化常识”、“写作知识”等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文知识基本涉及以上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将这些知识集中列在一起,也没有把这些知识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而是渗透于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之中,体现随文学习、学以致用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围绕理解课文内容,随文学习那些必要的语文知识。要抓住课文中那些最能揭示意蕴,最富表现力的语句,反复推敲,融会贯通,从具体的语境中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
三、自读自悟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突出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这一理念充分说明阅读教学中既要发扬小组合作的团队意识,又要突出每一位学生的个体特征(即课标中所说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阅读教学不能单纯地停留在集体讨论或者自读自悟的层面上,而要根据不同的文本采用不同的形式。如:在学习《鸟的天堂》一文时,有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中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引号,有的没加引号?”相对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应该在教师指导下全体同学集体讨论解决,而有些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读自悟,以个体的形式去加以解决。总之,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把握好“自读自悟与集体讨论”之间的关系,实现互利共赢而不越俎代庖。
四、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充满活力的“对话”课堂。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对话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这一全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以来,沉寂的课堂因为“对话”赋予学生“言说权”而显露出勃勃生机,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局面。课堂上,生本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思维碰撞、心灵交流、情感互动、意义感悟。这些都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阅读又是学习之母,其对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有直接的作用;对知识的获取、对智力的开发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不搞好阅读就没有办法使知识越来越丰富,视野越来越扩大;不搞好阅读,写作就无从借鉴,语言也不会生动、形象;不搞好阅读,智力也无法提高。因此,我们要认清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总结好的阅读教学方法,真正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使其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探讨背景 篇二
一、恰到好处地再现某些创作过程
恰到好处地再现某些创作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我们通常进行的写作背景介绍,往往是笼统的、抽象的,主要包括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代表作品之类,对文章的阅读补益不大。写作是作者在特定言语条件下的语言活动,作者的创作,必有具体的、个性的言语冲动、言语目标、言语环境、言语对象,也必定有语言技巧上的斟酌、推敲、选择、取舍。这些都是开启学生阅读智慧的钥匙。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我们要恰到好处地再现某些创作过程。比如教学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我们可以复现闻一多先生演讲时的场景,特别要说清楚听众的特殊性:既有李公朴的哀思者、崇敬者,也有国民党的特务。这样,学生就会对闻一多先生锋芒毕露的演说、视死如归的悲壮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再如教学毛泽东同志的《水调歌头·游泳》,我们可以告知学生,这首词原题为“长江”,后来正式发表时才改题为“游泳”,并让学生理解改换标题对主题表达所起到的作用:以“长江”为题,只能显示取景之宏阔,而以“游泳”为题,则能更好地烘托出诗人的博大胸襟。
二、介绍背景要抓住时机
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是一首语虽淡而情不薄的律诗,开头发出“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哲理慨叹,接着写“我辈复登临”,再到鱼梁呈现,水落石出,梦泽深远,萧条冷落的严冬之景,从而烘托出了作者的伤感情绪,最后引用羊祜的典故,使得作者“泪沾襟”。为什么作者登临之时见到羊祜的诗,引起这样强烈的情感冲突呢?此时如果适时介绍孟浩然的生平,那么就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了。羊祜为民做好事,名垂千古,与山俱存,而孟浩然想到自己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进士举,失意而归,怎不令人伤感,不免“读罢泪沾襟”了。吊古原为伤今,伤自己命运蹉跎。介绍背景要抓住时机,既使教学流程顺利,不给人生硬之嫌,又有老师的教学机智,从而更赢得学生的认可。细节决定成败,课堂教学中,看似不经意的一个细节,或许就隐藏着教学的契机。阅读教学中“生平”“背景”介绍的时机,是值得老师多加揣摩的。要大概根据不同类型的文体及学生解读时的具体情况,“相机行事”是至关重要的了。
三、提升语文课的文化内涵
在教《登泰山记》时,我对提升语文课的文化内涵做了点思考。很多教师大概免不了要介绍姚鼐和“桐城派”的。如果确实要介绍,是在开头就介绍还是课程进行中介绍更合适呢?作为一篇文言文,先应对文本进行逐段疏理,落实字词句,文章思路、章法。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后,此时补充姚鼐的生平,领悟《登泰山记》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其中会涉及安徽的文化与桐城的关系,从而达到文本精神内涵的升华,拓宽文本使用的价值。这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文言知识,也懂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让文言文跟现代文明连接,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看来,生平背景介绍的时机合适,无疑是能提升语文课的文化内涵的。
综上所述,介绍什么样的知识,或者不介绍相关知识,由什么决定呢?如果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领悟、主旨把握,那就得介绍。如果介绍时机合适,既可达到提高课堂效率、深入理解作品的目的,又能激发学生学习作品、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对学生学习产生深远影响。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探讨背景 篇三
关键词:阅读教学;现状分析;有效策略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是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基础,高中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对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一个重点内容,通过阅读教学能促进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语文阅读教学也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点。所以,这就需要全方位地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改革,通过理论研究对实际教学发展有着实质性意义。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以及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分析
从近些年的课程改革的情况来看,已经从很大程度上有了突破,在教学的理念上也逐渐地有了转变,教学目标也有着更为科学的确定。从高中语文教师语文阅读教学的经验来看,对阅读教学的目标主要体现在对教师阅读教学的理念进行有效转变和更新,并制定了更为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课程方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上更为科学化,在今后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面也有着新的目标,要培养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对学生的阅读迁移力以及鉴赏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都要逐步实现,对学生的信息收集、处理的能力以及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和合作意识能力的培养等。
2.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从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其中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阅读教学的目标没有达到明确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有效提升,但在当前我国应试教育向着素质教育转变的背景下,还没有充分将重点放在学生的素质培养上,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固有模式下,很难形成对高中语文阅读的兴趣喜好,逐渐会对语文阅读失去学习的动力。所以阅读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方向。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模式和方法没有恰当的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高中语文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老师对语文阅读教学还是采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单一化的模式和新的教学要求不适应,学生也很难有兴趣进一步学习,所以这一方面的问题要充分重视。
另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没有体现。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比较简单,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也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范围。对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不能形成有效的动力加以推进,这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实施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实施,要和实际教学情况相结合。要能对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有效激发。比较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就是讲授法和讨论法,在应用这些方法的时候,要和实际的阅读内容相适应,不能盲目地加以应用,只有针对性地加以应用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是一个关键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阅读的氛围中。可在阅读时穿插一些和阅读内容相关的娱乐内容。
阅读教学的重点还是要放在方法上,从而使阅读的效率得以有效提高。从具体的方法应用上要能将文体进行确定,并和文本特点相结合理解内容。例如,在亟须性的内容阅读教学中,要将人物、时间、地点等关键要素回味以掌握。要能对阅读形式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引导学生有层次性地对阅读内容加以理解。对阅读技术层面的掌握,能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效率的提升。
阅读教学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老师可为学生推荐一些比较优秀的课外读物,将国内外的名著加以简要介绍,让学生主动地去阅读。选择合适的阅读教材,是对阅读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要和学生的认知能力相结合,不能超出学生理解的范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教材价值得到充分发挥。通过网络资源,对文本阅读的内容加以拓展。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多样性进行说明,阅读模式的设置可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例如,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模式,以及审美能力培养模式等,都能够在阅读教学中加以应用,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通过多方面的模式应用,才能真正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提升,需要和实际教学情况相结合,应用的多样化教学模式,让学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学习模式。此次主要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以及目标等进行了分析,希望此次的理论研究,能够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彩虹.基于对话策略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
[2]黄淑熙.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教学探索[J].语文学刊,2014.
4.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的策略探讨 篇四
摘 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应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本文主要是对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介绍,并且针对出现的问题,分析了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的策略。
关键字: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策略
学生在小学阶段接受到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会影响其一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是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文字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最主要的途径之一[1],尤其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因此,应注重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
一、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注重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教学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性格特点上仍旧比较爱玩,虽然比起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理解能力及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但是总体上还不成熟,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没有结合学生的年龄及性格特点进行教学,只是为教学而教学,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得到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教师依然占据课堂主体,学生过于被动
对于语文课程中的阅读教学来说,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因素复杂多样,教师很难掌握,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大部分教师在面临困难较大的教学难题时,往往采取满堂灌、不漏掉任何知识点的教学措施,以保证学生对知识点、考点、难点的全面掌握,但是这种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养成,教师在讲台上长篇大论,将全部知识点都灌输给学生,学生不能很好的消化吸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在对整篇课文的学习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教学的地位,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2]。
3、阅读范围狭窄,不注重课外阅读
阅读是一项与基础和知识量有关的能力,有很多教师不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积累训练,学生也没有这方面的自觉性,没有丰富自己的视野,加大阅读量。只是靠在课堂上学习教材上的课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学生课余时间布置的作业总是局限于课堂上所学的文章内容,没有督促学生在课下进行一定的课外阅读,使得学生的阅读思维不够开阔,阅读范围狭窄。
二、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1、培养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事物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对普通文章的理解能力以及认字能力上已经不成问题,但是对于古诗词的理解上仍旧存在很大的难度,教师在教授古诗词阅读时,总感觉学生提不起兴趣,学完一篇古诗词,要求学生背诵下来,很多学生背的结结巴巴的,总是死记硬背,说明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不够透彻。教师为让学生对古诗词阅读产生一定的兴趣,应引领学生对诗词中的内容进行演绎,来实现对学生的情感培养,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首诗进行表演,主要注重对后两句的演绎,在保证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要制造一种乡村春季的意境来协助学生进行表演,比如可以播放一些春意盎然的音乐或者通过多媒体来展示春景,在班里挑选几位衣着比较艳丽的学生来表演春天的花花草草,通过一些小动作的提示,使学生的表演更加的生动活泼,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通过情与景的真实再现,对古诗词的意思更加的理解,并且印象深刻。让学生演绎古诗词所描述的内容,使得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也结合了学生这个年龄段的特点,让学生对语文阅读课更加的感兴趣,大大提高了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效果。
2、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在小学语文高段阅读课堂上,教师应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在教学方式上不断创新,突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一些新颖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其中,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语文阅读的乐趣。例如可以开展师生角色互换的活动,让每个学生当一次老师,站到讲台上面讲一次课。教师就坐在学生的位置上认真听讲。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挑选语文课本中还没讲到的任一课文,准备一周的时间,每个学生轮流上台讲课,讲的好的学生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学生为了充分准备,就会在课下积极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主动的学习,然后准备如何去讲,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使得学生在自学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提高。学生对于这样新颖的教学方式充满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这样教学使得学生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主要是起引导作用。学生的学习效率上去了,这样整个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就会得到显著的提升[3]。
3、课内材料与课外材料的有效结合
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将课内材料与课外材料进行有效的结合,让学生能够对课本中的文章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课外材料可以帮助学生以比较缓和的节奏接触模式独特另类或者难度较大的课文文本,教师也可以在展开教学之前对学生进行理论上的开导,但是要保证理论教学的通俗化,要让学生容易接受。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二泉映月》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问学生是否听过《二泉映月》,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互动之后,在进行文章的学习。继而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学生在欣赏这首曲子的同时,就会联想到课文中所描述的情景,想象着阿炳当时的心情,对文章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课外材料的辅助教学,不仅让学生开阔了视野,也使得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理解更加的深刻。教师也可以在教授完一篇文章之后有计划的将与教材文本有关联或者类似的课外读物介绍给学生阅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结束语:
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应结合高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内材料与课外材料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殷金凤.探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J].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11(03):103-104
[2] 方海玲.刍议如何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学周刊.2011,11(26):89-90
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探讨背景 篇五
1.课题提出背景
汉字的形美在世界各国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正由于这一点,以它为载体的书写技巧才成为一门精湛的艺术。它千变万化的笔姿和结构态势,足以涵尽一切自然物象和人类创造的博大精深的文明事物,它不是诗,却有诗的谙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意境;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祖国的文字具有严肃性:它代表着民族的尊严、民族精神,写好民族文字,是热爱祖国的表现,规范、工整、美观的字,是一个人的第二形象。学习写字还具有教育性,我们教育工作者抓写字教育,弘扬祖国书法艺术的传统,使之后继有人,更重要的是为了通过写字提高一代新人的素质。
写字教学是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小学写字教学是识字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语文基本技能训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认真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一种辅助手段,是保存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艺术的一项基础工程,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弘扬写字教育,是引领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修身养性、涵泳文化、和谐进步的重要举措。
然而,日前中国教育学会关于写字和书法教育现状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小学生汉字书写情况愈来愈差,出现了危机,主要表现是:书写不规范,不工整,不美观。字迹潦草,字形失去控制,歪歪斜斜。调查还显示,教师对学生书写状况完全满意的人数为零,认为整体较差的占75%以上。如此现状实在令人担忧,所以小学阶段抓好写字教学已经刻不容缓。在刚修订的新课标中,对识字、写字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要正确、规范的写字并把字写美观,同时强调写字要着重培养学生书写规范的意识,重视良好写字习惯、写字姿势的养成。
目前,乌鲁木齐市写字教学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通过识字、写字课堂教学大赛和对小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有65%以上的学生坐姿和执笔姿势都不正确,大部分学生还没掌握汉字笔画、偏旁、结构的书写方法,写字也马虎、潦草,不规范,歪歪斜斜。通过分析,我们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对写字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写字教学提到应有的位置,只把写字作为识字的途径,忽视了学生写字态度,学生写字良好习惯和技能的培养,从而导致小学生写字时的坐姿、执笔姿势不正确。教师更忽视从严谨的写字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想品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写字教学的要求,及目前写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经过深入思考,决定把《小学语文素养视野中的写字教学实践研究》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旨在通过对学生书写水平的训练,探索出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写字教育能力的原则、策略、途径与方法,从而提高教师的写字教育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写字素养,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
2.课题的内涵以及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2.1 当代著名书法家沈伊默先生说:“学书亦可养性习勤劬,切莫但作心眼娱”习字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的过程。要练好字,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奏效 的,需要长期的钻研和磨练,需要 “滴水穿石”之功,习字的过程是检验毅力的手段,是磨练意志的途径,字的好坏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一个人是否具有敢于战胜困难、百折不挠、力争上游的精神。同时,写字与美育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鲁迅先生说过,我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感目的“形美”,就是书写的文字之美,这种美既能陶冶情操,增强审美能力,又能丰富和调剂我们的文化生活,使我们生活愉快,在艺术享受中受到教育,从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写字还与个人修养有密切的关系,“字”是写给别人看的,好比一个人的“仪态”,字写得规范端正,好比人的衣着整洁,作风严谨,面目可亲,是一种文明礼貌,是对别人的尊重,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学写字就是学做人。
2.2 主体性教育思想是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主体性的表现形式为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在写字教育中,教师通过写字活动激发学生主动练字的动机,尊重学生对字体的选择、练习方法的选择,保护和培养学生在写字过程中的创造性,保证学生在写字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乐学求美。
2.3 2002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制定并印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训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提出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强调要加强中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汉字书写艺术,是我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它有着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凝聚着数千年中国文化的精髓。据《礼记》等典籍记载,我国西周时即设有“国学”、教育内容为“礼、乐、射、御、书、数”,谓之“六艺”,“书”列其中;春秋时,孔子说“书以道事,诗以达意”,“书”“诗”并重;汉时,学童习字之所称“书馆”,其师称“书师”;唐时,京都国子监设“六学”,“书学”列其中„„汉字在我国历代受到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汉字与其他文字相比,有艺术表现的优势,楷、草、隶、篆,形态万千,不拘一格。正因为如此,汉字书法作品经常被当作珍贵的礼品馈赠友人;也正因汉字有如此的魅力,东亚、东南亚乃至世界许多国家都有研究汉字书法的机构、团体,还有不少留学生来我国专门学习和研究汉字书法。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们为拥有如此优美的文字自豪,把写好自己民族的文字作为责无旁贷的任务。
3.课题研究的意义
3.1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学习写字不仅要练手、练眼,更要练心,需要学生大量的实践和闪光灵感,以透悟艺术规律,掌握精熟技巧,提高诸多修养,净化心灵品格,进而培养学生具有汉字书写所需的多种素质(如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思想素质等),达到健身怡情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指导每一个孩子写一手好字就是为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打造了一块非常结实的奠基石。
3.2 有效传承优秀文化,在习字中学做人。中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四大国粹之一。不仅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而且有着启德、益智、审美、健体的功能。抓好写字教学,促进学生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热爱和传承中国书法艺术。合理的写字教育途径,恰当的写字教育手段,能让学生从传统中捕捉精神,在创新中融进自我。培养学生细致慎密的观察力、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高尚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3.3 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郭沫若曾经说过:“养成书写的好习惯,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因为要写好字,既要集中注意力,还要善于对字性进行观察。在观察中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写法特征,同时培养了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以养成良好的细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写字也是一个创造过程,从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汉字的一笔一画都有创造性,一副作品更有创造性。它以情入法,法中见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字如其人”之说,通过汉字的书写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磨炼学生的意志,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人态度和做事习惯,在提高写字技能的同时,增进学识修养,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功效已远远超出写字本身。写字对小学生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意义更为深远。
3.4 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改革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对不同课型有不同的评价标准。通过“教”与“学”两个学评价标准为导向,不但反思自己的写字课堂教学,在反思中变革自己的教学观念,树立与新的识字写字课堂评价标准相适应的课堂教学观念,形成正确的课堂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并对实施研究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能力与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变化进行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4.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4.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必须强调中小学生写好汉字,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写字教育应该加强,不应削弱。《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基础。”并在低年级的阶段目标中提出具体要求:要学生 “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2 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
(1)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适当的教学和训练可以使人的每一种智能发到最高水平。因此,教学应该在全面开发每个人的各种智能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展现各种智能的情景,给每个人多样化的选择,从而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
(2)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主动行为都有其积极的基本心理需要为依据。小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包括:爱和接纳、自主和责任、尊重和肯定、取得成功、获得多种新的体验等等需要。因此,写字教学应努力唤起学生积极的需要,并创造各种既能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又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书写的能力。
(3)写字教学有关经验。香港著名人士安子介先生称“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他认为“汉字能使人产生联想,而联想是一切创造发明之母。”不少国内专家也表明,学习汉字有利于人的左右脑协调发展,有利于启迪思维促进智能的发展。郭沫若也才曾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得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横,最容易误事,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
5.课题研究目标
5.1通过课题的研究,逐步形成学校写字教学特色,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促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实学校的办学特色。
5.2 通过课题的研究,要提高全体教师自身的写字水平,增强其写字教学、写字指导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5.3 通过课题的研究,要在小学阶段扎扎实实打好写字基础。培养浓厚的写字兴趣,形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写字素养。
5.4 对写字教育涉及的各种理论问题与操作策略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尤其需要让写字教育的过程基于汉字的基本特点,基于合乎规律的书写章法,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等,使得写字教育教学的方法策略日趋合理、科学高效。
6、课题研究内容
6.1乌鲁木齐小学语文写字指导课的课型研究。通过写字指导课的课型研究,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调动学生写字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了良好的写字习惯。研究内容包括:学生写字指导内容的选择指导研究、学生写字指导形式的研究、学生写字过程的指导研究、探索、研究符合各个学段学生写字教学特点的有效指导方法、探索和创新学生写字指导方法,构建有效的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策略。
6.2乌鲁木齐小学语文写字教学策略的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五个写字教学策略。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策略;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策略;探究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策略;建立合理完善的评价策略;丰富写字实践活动策略。做到课内把握教材特色,识字、写字并重。人教版实验教材提出“多认少写、认写分开”,在识字编排上,注重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成语串、对对子、三字经、拍手歌、谜语、谚语等),使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文特点,在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诵读课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加强写字教学。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优化写字课堂指导。老师通过现代教育手段的示范,可以让学生亲眼看到并且亲身感受书写的全过程,化抽象为具体。所谓“具体化”的指导,就是要分析字的构造特点,教给学生生字的组合规律。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写字实践活动。同时,“提笔即是练字时”,平时的写字,语文教师还应与其他课任教师协同“作战”,“几管齐下”地抓。
6.3乌鲁木齐小学语文写字教学体系研究。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说:“普通系统论是对整体和完整性的科学探讨。”整体观点是系统论中最基本的一个观点。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这个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应紧紧围绕语文教学这个系统机构的整体目的要求来考虑,而不应该孤立地进行。写字教学也是识字教学这个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它是巩固识字教学的手段之一,要在复习音、形、义的基础上指导书写,使学生加深对生字的理解和记忆;要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展示汉字的审美价值,揭示书写的审美规律,体会书写的审美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引导学生自我分析字形,自我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悟性,从而保证写字质量,提高写字的整体效益。因此,通过此课题我们将建构语文素养视野中的写字教学体系。整合以各种形态存在的分散的写字课程资源,以课程的意识与视角进行写字教学 的总体架构。其中包括水平达标与兴趣提高之间,技能训练与素养养成之间的关系。改变写字教学或被边缘化或零敲碎打的局面,使其成为一项系统工程。
6.4乌鲁木齐小学语文写字教学的模式研究。写字教学模式重点做好课内指导课,练习课、评析课和书法教育欣赏和研究课的模式研究。指导课就是在教师示范、讲解过程中教给学生书写要领和书写方法。指导课重在“指”上下功夫,在“导”上做文章。要指导与练习结合,指导中练习,练习中伴随指导。指导是理论性,理论是名家多年精心探索总结出来的精华,练习是把学习的理论指导自己去实践,只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收效高。练习课主要以学生练习为主,适当加以指导或小结,学生练习中教师不可放羊式。有的教师认为既然练习课,老师也不能代替学生去练,学生就是反复去写呗。其实不然,这时老师应不停地行间巡视,对没有领会精神或要领的学生,要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评析课就是在学生练习基础上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讲分析或者非学生作品进行优劣点评。无论是评自己作品还是评别人作品,都要说出其所以然。即为什么说是好的,好在哪;为什么说不好,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剖析要透彻,切中要害,不可敲边鼓。书法欣赏课:书法作品具有悦耳的音美、悦目的形美、感人的意美。为欣赏到书法作品的妙处,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入手、如何欣赏。具体到一幅作品的用笔、用墨、章法布局、结构等方面,在书法的线条、结构中感受情感意蕴,获得特定的审美感受,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书法研究课:了解书法文化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如:对中国文房四宝的研究,对古币文字的研究,对兰亭文化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都可以帮助我们开辟了写字教学的新天地。引导学生从理论的高度分析研究书法作品、作家,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完成对作品的再认识、再提高。
6.5 乌鲁木齐小学语文写字发展性评价研究。建立以人为本,以评价内容全面性和评价方式多样化、情感化为基本特征的写字教学评价体系。使学生在宽松活泼、催人向上的良好评价大环境中,练好字、做好人,从而让他们掌握基本规范的写字技能,养成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品质。研究如何实现小学写字教育活动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与评价过程的动态化,将写字姿势,书写习惯与写字技能三者都作为教育活动评价的内容,并将其有机地纳入到写字教育活动评价的全过程中来。
7.课题研究方法
7.1 调查研究法:在相关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问卷、访谈、观察、列表、个案研究等方式,搜集资料,对小学写字教育的现状做出综合分析,并为研究提出具体建议。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写字教育体系建构提供现实依据。
7.2 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学习借鉴课程理论和写字教学的研究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通过多种途径搜索其他省市在相关课题研究方面好的经验做法,结合学校实际,借鉴使用。相关文章推荐给课题实验教师。购买有关字体、书法理论、写字教学方面的书籍,组织课题组成员经常学习,相互交流、研讨,搜集前沿理论信息,指导教师有效进行课题研究。
7.3 行动研究法:针对当前小学写字教育存在的问题,围绕课题,通过观察、计划、实施、反思等方式,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进行小学写字课程体系建构的实践研究,完善校本教材,探索写字教育的操作策略与方法,同时积极撰写阶段科研成果,从而转变教师的职 业行为,提高科研水平,促进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7.4 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提炼出切实可行,前瞻有望的研究成果。
7.5 个案研究法:建立典型学生的个人档案,以学生作业、写字作品和竞赛获奖为资料,研究学生写字水平发展的轨迹,从而反映教师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实效性。
7.6测评法:通过平时检测和阶段检测,专项检测和综合检测,定性评估和量化评估,师生评价和专家评价等对小学生的书写能力进行测评。
8.课题组研究人员及其分工: 8.1课题组研究人员
课题名誉顾问:陆志平(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修订组核心成员)
孙景华(南京凤凰母语教科所主任)徐晓华(南京凤凰母语教科所课题部主任)孙 铭(自治区小语教研员)
课题总负责: 曹宝志(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主任)
韩 辉(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初教室主任)
谭 莹(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小语教研员)
课题实施层: 乌鲁木齐市所属五区一县教研员 8.2课题组分工
根究研究内容分工如下:
《写字教学指导方法的研究》 沙区 《提高农村小学生写字水平方法研究》 达坂城区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写字教学策略的研究》 高新区、米东区 《加强农村低年级学生写字指导的有效策略的研究》 乌县 《天山区小学语文素养视野中的写字教学实践探索》 天山区 9.课题研究的步骤
准备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2月)(1)完成课题申报,制定课题实验方案和计划。
(2)组织课题组成员及教师学习相关理论知识,重点学习已有的写字教学相关资料和成果,为课题的顺利进行作铺垫。
(3)了解各区县写字教学现状,统计分析,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施阶段(2013年3月——2014年8月)
(1)通过研究不断拓宽写字教学指导课和书法教育欣赏课两大类型。如,写字指导课,重在“指”上下功夫,在“导”上做文章;练习课主要以学生练习为主,适当加以指导或小结,;评析课就是在学生练习基础上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讲分析或者非学生作品进行优劣点评。书法欣赏课:欣赏书法作品的妙处,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入手、如何欣赏;书法研究课:了解书法文化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2)构建乌鲁木齐小学写字教学内容体系。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这个系统中的一个重要 部分。写字教学也是识字教学这个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它是巩固识字教学的手段之一,通过此课题我们将建构语文素养视野中的写字教学体系。
(3)通过研究,实验区形成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策略。即: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策略;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策略;探究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策略;建立合理完善的评价策略;丰富写字实践活动策略。
(4)通过研究,实验区初步形成彰显区域特色的小学语文写字教学指导课模式。(5)探索写字教学发展性评价方法研究。开展写字等级评价,较好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指导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从而有助于爱国情感、良好兴趣及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养成。
(6)课题研究阶段性汇报。在肯定成果的基础上,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调整实验方案。
总结阶段(2014年9月——2015年8月)
1、课题组对材料进行总结、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2、课题成果展示
10.预期实验成果:课题组课型模式;个案、经验、论文集;记录学生和教师成长的各类音像制品、VCD光盘、图片、录音、笔记、专题片等。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 《对写字教学的再认识
张庆《小学语文教师》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设2003年11月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6.小学语文阅读作业的设计探讨 篇六
1.引导学生拓展课外阅读,帮助理解课文
在学习完教科书上的相关文章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相关文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通过拓展课外阅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然后在课上与学生进行具体交流,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写作方法进行分析讨论,并让学生提出有疑惑的地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学会阅读课文,掌握阅读技巧。比如在学习《船长》一课时,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雨果的其他文章作品,如《两个强盗闯进圆明园》,从中体会雨果先生对英法联军抢夺烧毁圆明园这一侵略事件的批判、斥责,帮助学生加深对雨果先生的认识,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还有,在教学《月光启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孙友田的《母爱似水》一文,()两篇文章都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爱,表达了作者与母亲的深厚感情,通过课外阅读,使学生在情感洗礼的同时更容易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提前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自主阅读,比如在学习完《小草和大树》后,引导学生课后阅读《简爱》的相关文章,并鼓励学生在阅读后写下自己的读后感、阅读笔记等,从而增加对文章的印象。
2.带领学生动手实践,寓教于乐
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喜欢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对事物都充满好奇。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将语文阅读作业设计得具有趣味性,寓教于乐,真正让兴趣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比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文后,让学生自由发挥,根据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举止神态等描写,画出人物形象,并写上该人物的简介。完成后,教师将学生的作品互相传阅欣赏,通过这种趣味性的练习设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提高语文阅读效率,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
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多角度理解课文
小学生比较富有想象力,对同一件事物持有不同的看法。教师根据学生的这一特性,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以下练习培养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的创新意识:
发散性练习――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能够用不同的词语描写同一个词义,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一种意思,从不同层面理解同一篇文章的内容等等。比如在教完《小草和大树》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给文章自拟一个题目。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扩展性练习――在对课文内容有个整体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课文中人物形象的外貌、潜台词、文章的意境、潜在的情节补充完整,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富于合理的想象,运用自己掌握的表达技巧,将文章表达地更生动、完整。在《地震中的父子》一文中,学生可以想象在当时的环境下会有哪些人来劝说父亲,父亲又是如何做的,补充描写父亲的神态外貌等方面,让学生从各种潜在内容体会父亲对儿子伟大无私的爱,在这一过程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变通性练习――引导学生跳出课文内容的局限性,突破现有对文章的观点和结论,寻求自己对文章不同的看法。比如《落花生》一文中,作者将花生与桃子、苹果、石榴等水果作比较,突出花生的优点。教师可以在此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根据文章的写作手法从另一个角度赞美桃子、苹果、石榴等水果,并独自完成一篇小短文。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更通过自己的想象,进行写作练习,加深印象。
4.培养学生语文阅读预习习惯,做好自习工作
教师应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预习习惯,通过自己课前预习,对文章的内容、所要表达的感情以及写作手法有个大致的了解,这样在课上的学习才能比较轻松,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具体为学生提供一些预习的方法和步骤,帮助学生尽快养成语文阅读预习的习惯,预习流程大致如下:第一步,先将课文通读两至三遍,力求能够掌握文中的生字及其含义;第二步,画出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词句、段落;第三步,对文中内容有疑问的地方做好标记;第四步,深入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技巧等;第五步,写出自己对文章的大体认识并将自己有疑惑的地方记下来与其他学生或老师进行讨论。通过这一系列的预习工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习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质疑能力等。
【结语】
7.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探讨背景 篇七
一、问问写什么, 速读课文, 明确主要内容
作为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 在开展阅读教学之前, 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悬念, 让学生在充满好奇中, 展开阅读。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 运用这种教学策略, 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对即将开始的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伴随着教师设置的悬念, 集中注意力进入到对篇章的阅读中。例如, 在学习《普罗米修斯盗火》时, 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 思考并回答课文“写什么”?通过这个问题的提出, 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迫不及待地想要通过阅读课文亲自探索出问题的答案。当学生们快速读完课文, 就会了解到课文写了普罗米修斯为了帮助人间而盗取天火从而被天神惩罚的整个过程。教学实践证明, 在阅读教学时, 让学生带着悬念展开阅读能够让学生切身进入到文本中、人物中、故事中, 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交流。
二、问问为什么写, 再读课文, 探究写作目的
很多学生之所以认为语文阅读学习是一项枯燥、乏味的工作, 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中, 没有精心创设有目的有价值有趣味的指向提问, 没有适时进行思维示范和引导, 不能一味为了追求课堂的新颖和热闹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如, 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时,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探究这篇千古名词的写作目的, 即“为什么写”。通过再读课文, 联系中秋佳节家家团圆的景象, 不难理解作者寄语“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之中的深刻意蕴, 从而明白著名词人苏轼是通过这一首词来表达对亲友的无限思念与祝福。由此进一步让学生明白, 写作是一件很有意义很愉快的事, 因为每一次写作的过程就是一次梳理心思的过程, 也是一次表情达意的过程, 更是一次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过程。
三、问问怎么写, 细读课文, 学习写作方法
在明确了写作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内容之后, 教师就要让学生认真探究课文, 针对文章的结构、布局、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以及遣词造句等进行认真的剖析, 从诗歌中学习优美的语言, 从记叙文中学习清晰、有条理的叙述方式, 从说明文中学会解说事物, 阐明事理。总之, 对文本的阅读不应当仅仅停留在阅读的表面, 更应该在阅读的深处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反复地品味, 让学生在课堂阅读中学习到表达的方式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实现多方面能力的全面提高。例如, 学习《蓝鲸》一课, 就要学生细读课文, 理解作者如何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来描绘蓝鲸的体型特点。通过对说明方法的学习, 学生对说明文的写作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那么在这节阅读课结束之后, 如果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动物或者事物进行介绍说明, 他们就会运用课堂上学习的说明方法来进行说明文的写作操练。
四、问问学到了什么, 精读课文, 交流学习收获
教师的可爱和伟大体现在无私奉献的精神上, 总希望所教育的学生大家优秀人人成才;教师的悲哀和渺小体现在无可奈何的现实中, 总只能面对所教育的学生个体差异良莠不齐。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保持学习的兴趣和习惯, 就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不同程度的享有学习的成就感, 所以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还要注重课堂教学交流与小结, 这时我们就可以问问学到了什么。这是一个非常开放而灵活、包罗万象又因人而异的问题, 应该说是所有学生都能参与都能回答的问题:可以是收获一个生字的读写, 可以是一句蕴含哲理的话语, 可以是一个言辞优美的段落, 可以是一种篇章结构, 可以是某种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或说明方法等等。比如在教学了《长城》之后, 问问同学们学到了什么?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交流起来:有的说“了解了长城的特点是既长又弯还大而且非常坚固”;有的说“学习到了写景写物可以采用从远到近的顺序”;有的说“通过文章我感受到我们祖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智慧和力量, 我们的祖国多么伟大”;有的说“‘远看长城, 它像一条长龙, 在崇山峻岭中蜿蜒盘旋。’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形象地写出了长城的雄伟壮丽, 我喜欢。”;有的说“‘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 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句话进一步描述了长城的长、大特点, ‘多少’‘才’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无限赞美。”……
总之, 只有将阅读教学变得更有指向性和操作性, 课堂教学才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彻底改变阅读课堂沉闷、僵化的气息。文章在探索了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的具体教学方法后, 可以看出, 完整的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在教师的积极创新下, 运用“‘四问’‘四读’‘一交流’”的教学方法, 从而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会阅读方法, 养成阅读习惯, 提高阅读能力, 不断形成并发展自己的语文素养。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识字写字、写作及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是广大语文教师极为重视的一项教学内容。基于“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的原则以及“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 我认为在各种精彩纷呈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中, 特别是边远落后的农村小学, 语文阅读教学可通过一问求内容、二问求目的、三问求方法、四问求收获的“多问多读交流教学法”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养成学习语文的习惯, 从而达到语文素养的不断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2.
[2]王云峰.长燕主编.语文教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7.
[3]蔡国华.语文创造性阅读多元解读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教师版) .2006. (12) .
[4]丁小明.阅读期待的重要性及其激发[J].文学教育.2007.
8.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197-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段话给我们的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但是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只重视学生知识的线性累积和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
小学生语文阅读的现状总体表现在:师生投入的精力与时间甚多,但收效甚微;应试阅读训练堆积如山,但阅读题的得分率普遍偏低。具体而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如下几个问题:
1、阅读教学观念陈旧
新课标倡导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创新,在阅读课上有些教师就摆起花架子,课堂形式是新了,但课堂上只满足于给问题找答案的热烈讨论,往往顾此而失彼。有些中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师让学生表演、合作探讨,只是在一些不重要的环节上下功夫,但学生真正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与否,教师却不在意,还美其名曰:我的课堂很创新。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往往唱的是主角,一个个问题牵着学生进入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轨道之中。对于一篇阅读材料,教师用自己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理解。教师的这种教学观念不仅影响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而且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
2、考点式阅读教学
当前阅读教学主要是针对考试的考点,教师被考试这一指挥棒所指挥,由此导致的是学生只注重死记硬背,教师只注重强硬灌输,而忽略了文章内在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情感,只是简单地将文章拆分为知识点,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创新能力的开发。这样不仅扼杀了学生的思考,长期以来会让学生思维方式机械化,还会阻碍学生个性发展。
3、教师唯教科书是从
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唯教科书是真理,唯标准答案是从。许多老师在备课、上课时只是被动地完成教材规定教学内容的教学任务,缺乏独立性与创造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成了“复读机”,逐渐丢失了对教材内容的批判性占有,丧失了课堂教学的积极心态,丧失了教学智慧。这样的备课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有些老师的教学一直是跟着教参走,教学辅导书上怎么说,备课时就怎么备,讲课时就怎么讲,而很少有人思考这样做有什么不妥。有些教师习惯从头讲到尾,讲授分析机械刻板,缺少变化,尽管讲得透彻明白,但学生却昏昏欲睡,学习兴致不高,甚至会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语文课往往事倍功半。
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阅读和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尽管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全新的阅读理念,围绕新课程标准构建小学语文阅读高效课堂的具体策略如下:
1、处理好课内学习和课外提高的关系、提升阅读技巧
正所谓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语文学习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有师指导”,另一条“腿”是“无师自通”。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在自然中、在社会中、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会用语文,体会并实践语文的“有用性”。我们的阅读教学应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见闻,开阔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多走走,多看看,多感悟,多思考;让学生在完备的课堂学习和丰富的社会实践中观察、思索、行动,为语文学习积累素材,为心灵成长寻找机遇,为全面发展搭建舞台。
2、更新教学观念、注重科学评价
我们首先要明确阅读的主体是学生。但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会时常发现有的教师依赖教学参考解读文本,无形中向学生灌輸着这是最权威的解读,这成了学生理解文本的一条不利的“捷径”,因为这纯粹是老师的阅读,不是学生自己的阅读,更谈不上是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了。
9.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探讨背景 篇九
开放式教学就是让课堂变得活跃起来,让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教学探索活动中接受知识的学习,实现教育的知识型到能力型的转变。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方式仍然较为单一,虽然多数教师善于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也存在着过度使用现象,效果并不理想。进行开放式的语文教学就要求教师要一改传统的教育观念,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使学生在一种相对开放的教学氛围中开拓视野,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升学习兴趣。在开放式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教材知识的学习,使其跳出惯性的思维模式。教师可以设置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区质疑和思考,同时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以多样化的方式展开教学互动,实现课堂教学。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知识的学习,也能让其在资源搜集的过程中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有效提升其课堂参与的主动性。
2.2创设网络化的教学环境
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也促进了师生之间交流方式和交流工具的转变。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资源,教师可以实现与学生的网络交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自主的交流,对语文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的改进意见。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有效反馈,对教学过程和方式进行改进和调整,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促进其语文学习兴趣的提升。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在线为学生解答相关疑问,布置在线作业,进行课外学习资源的推荐等。因此,在进行自主翻译的过程中,借助网络资源,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着更好的掌握,这相对于教师课堂中进行枯燥的文字讲解来说,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更有帮助。
2.3加强互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网络时代同样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创设新型的课堂学习势在必然。首先,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的课堂讨论,转变自身的角色,把课堂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对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有积极的意义。其次,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实现学生与学生、教师以及网络资源之间的有效互动和联系。作为教师,也要了解学生的个性追求,多与学生进行接触和交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对实现语文课堂有效性有很大程度上的促进作用。最后,教师要善于利用多样化的网络教学的手段,实现现代化的多样化的大学语文教学,保证教学评价的科学性。这需要语文教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建立完善的课堂评价体系,实现学生之间的互评、教师评价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评,切实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
3结束语
总而言之,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大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作为大学语文教师,面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积极推进语文教学的改革,实现开放式的语文教学,同时要善于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创设网络教学环境,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完成教学改革的目标,推进大学语文教学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王凤英.关于网络时代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读书文摘,2015,(4):54.
[2]刘波.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刍议[J].新校园(上旬),2016,(1):6.
10.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篇十
摘要:自新教材实施以来,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基础上,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根据现行新课标教材和学生特点,总结课堂教学第一手经验,来进行有效性教学,我根据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谈一下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希望以此有所贡献。
?P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析
一、教师要重视课前备课工作
我们提倡备课要备两头,即一备教材,二备学生。因此,语文教师备课时既要认真钻研教材,又要深入研究学生情况,力求制定出明确、具体而又符合生情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要以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安排教学过程,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编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既减轻学生的过重学业负担,又让课堂充满笑声,充满活力,学生怀着这种宽松愉悦的心情上课,只有这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才能面向大多数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应有的提高,真正让学生每天都有进步,人人都有成功的喜悦。
二、情感教学,体会文字之美
人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语文是一块充满情感的天地,只有学生情感投入了,语文课堂才能绽放出灵性的光芒,生命的激情才能被点燃,写作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只有教师倾注情感,把情感资源与语文教学充分融合,感动自己,以情唤情、传情,才能带着这份感动走向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对于人物、事物、环境等的情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三、引导学生多阅读,积累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在阅读中找到兴趣与关注点,再由点及面地进行短文阅读分享,最终生成长篇。很多学生在阅读分享方面很有困难,可以分组互助学习,每个人负责一小部分,所以比较容易专注的完成,想得全面仔细;同时,给别人负责的部分提建议时,大家的思路开阔,每位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集思广义,会更具有创造性,不知不觉中引导着学生多思考、多观察,开发想象力,进而把文学潜能激发出来。
四、个性化教学 激发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学生总是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能力。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写作,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写作教学的第一要务。可以让学生每天写一点有意义的事情,引导学生写日记,不仅可以锻炼文笔,还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老师要努力在班里营造一种轻松、融洽的氛围,要表扬那些敢于尽情朗读自己作品的学生,从而鼓励学生写作。
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而是要求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关注和鼓励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还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不同的教学课程,采取合适的写作教学方式,注重运用教科书上的种种开放性写作教学方法,积极开发课内外的 学习讨论,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写作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把语文学以致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五、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中锻炼写作
积极参与社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撰写小作文或者组织辩论赛,对社会现象进行讨论,进行年段评比。这样,写作教学逐步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对某种社会现象、某件身边小事、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通过摆事实和讲道理,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学小说时,让学生在课前讲一篇小小说,所选的小说可以是感人肺腑的,也可以是富有哲理的,也可以是令人惋惜的。在教学名著阅读时,让学生轮流讲名著的精彩故事情节。而在讲说明文时,便组织学生学写说明文并展示自己的作品。此外,还组织过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作文比赛等活动,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既活跃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也丰富了课堂的活动形式,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也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使语文课堂走向生活,联系生活学语文,使课堂得到有效延伸,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六、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课堂上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余地,多一点机会去表达自己,多一些愉快的经历成功。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可以改变生活习惯,固定的课堂模式,上课专注于教学,小组和个别辅导学习合作与交流相结合的综合模式,从而使课堂更有利于主动学习,鼓励学生继续掌握从逐渐学习的“学习”到“学习”,最后以“学习”的境界。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进行预习,让学生进行大胆讨论,各抒己见,在讨论的过程中,既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坚决摈弃那种“我讲你听”的被动式灌输,互动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为他们创造一个与教学相符的民主氛围。
七、结语
1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探讨背景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学后教
“研学后教”是我区提出的一种课程改革模式,该模式主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来完成构建主义的学习。在形式上表现为,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师授课——学生接受——复习——考试”的顺序,转变为“学生研究——教师指点——生成知识”的顺序。最大的变化在于学生对学习问题的探索前置到教师授课之前,教师则在课前通过研学案来引导学生思索探究,故被称为“研学后教”教学模式。研学后教教学模式实施后,我区各学科都在课堂教学中成功使用了这一模式。但是,目前这种鼓励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只局限在学科教学内使用。以语文教学为例,语文课堂更关注对教科书课文的理解,研学后教模式也只限定在课内阅读上。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课内阅读重于课外阅读。传统语文教学按照学生阅读内容的来源将阅读分为“课内”与“课外”两个部分,这种划分导致一个普遍的问题产生,即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课内阅读”上,容易忽视“课外阅读”。讲解课文和试卷的阅读文章占据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时间。然而,学生的实际发展环境中,阅读能力并没有严格的课内与课外分别,过分强调“课内”与“课外”的分别并将重点放在“课内”部分,将导致学生实际阅读能力出现障碍,脱离了“课内”阅读环境,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就受到严重的制约。
2、学生缺乏构建式阅读。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根据自身经验与教师引导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任何人类知识都是前人解释世界与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它们是一个不断被否定与丰富的系统,书本与教师知识在教学活动中的意义在于,它们能作为一种思考的典范启发学生构建自身的知识经验。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认为,阅读文本背后存在一种切近真理的解释,学生进行阅读练习的目的是通过技巧训练找到这个最恰当的解释。因此,传统语文阅读热衷于寻找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并通过给定的答案判别学生的阅读分数。诠释学理论认为,任何文本一旦产生,就已经不可能还原其客观真实,人们总会根据自身的潜在体验诠释历史文本,不同的阅读者对文本将有不同的诠释体验。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显示,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教师都把写出具有极强导向性的读后感作为一项阅读任务,这种阅读训练忽略了儿童对文本的差异化诠释体验,没有尊重儿童自主构建阅读经验的内在要求,使得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受到了来自各方的批评。
3、缺乏过程性阅读。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要更注重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体验知识的形成比获得既成的知识更重要。过去的语文阅读教学更注重阅读结果的获得,较少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和感受,有极强的功利目的。实际上,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从阅读活动中获得知识固然是阅读的重要功能,在阅读中体验生命、对话经典、感受自身的情感变化同样是阅读的意义。
二、基于“研学后教”理念的阅读策略
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问题,笔者结合番禺区研学后教教学改革的理念,制定了新的阅读策略,这些策略包括:
1、制作阅读研学案。研学案是研学后教教学的重要工具,它是指教师在课前设置合理的难题,将难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讨论难题的过程中进入新知识的新思考方式。阅读研学案则是指教师制定相关难题或提出相关生活体验,将之抛给学生,使学生在研讨该问题时对某一领域的内容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出了解该领域、阅读该领域的兴趣。例如,五年级上到主题为“父爱”的一组课外时,笔者结合图片、视频、音乐讲述了一个父亲的故事,引导学生讨论了自己的父亲,在此基础上,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木偶奇遇记》、《我心爱的甜橙树》、《爱的手势》等作品,学生对这几部作品立即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兴趣。
2、取消课内与课外的界限。笔者认为,接触经典作品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有效手段。相比于教科书课文,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更生动,更具可读性。为此,笔者取消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界限,将语文课本作为识字基础,语文课本的主题单元作为阅读材料选择的指导纲要,在语文课上大胆引进课外读物。学习叙事类课文阶段,将儿童文学作品作为主要阅读材料,低年级选择绘本,高年级选择长篇作品;学习说明类课文阶段,将生活中的说明书、简介类材料作为主要阅读材料;学习议论类课文阶段,将新闻、报纸、微博等作为阅读材料。同时,在语文课堂以外,组织读书会,带领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
3、建设构建式阅读课堂。笔者不再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以阅读分享取代之。按照研学后教的课堂改革思路,笔者将学生分成若干阅读小组,每个小组有各自的阅读文本,有时相同,有时不同。每个小组共同阅读,分工合作,在阅读分享会上,每个小组要向其他小组分享本组的阅读内容,其他小组学生可以根据内容讨论。阅读分享的优点在于,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直观地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教师参与阅读讨论,讨论的内容无须是阅读感受,可以是故事内容(且主要以故事内容为主),释放了学生阅读的情感体验,学生无须为了迎合教师而刻意标准化地写作。读后感的缺点在于,它有较强的结果指向,学生通过读后感只能表达与主流价值一致的观点,因为它的书面性决定了学生不能随意发言。
4、强调享受性阅读。阅读的关键在于使学生遇到喜欢的作品和作家。由于学生个性差异千差万别,故笔者鼓励学生进行差别化的阅读,每人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阅读不同的作品。教师在阅读课中的作用在于,通过广阔的视野为学生提供阅读线索,帮助学生发掘文本的乐趣,陪伴学生享受阅读的过程。从形式上看,读书会的形式有利于学生享受阅读的过程。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学生发现阅读的兴趣,并帮助学生体验阅读的过程。
三、结语
阅读是语文能力提高最重要的手段,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限制了学生的阅读体验,研学后教课堂改革给语文阅读带来了新的思考。重过程、重体验、重合作学习、重学生自主生成的研学后教教学模式可有效解决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低效问题。
1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讨 篇十二
一、积极引导, 热爱阅读
老师在要求学生多阅读的同时, 自己应该先树立起爱阅读的榜样, 再鼓励学生去阅读。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老师应该和孩子们一起阅读,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同一时期阅读同一本书, 然后在课堂上和学生们一起讨论读书的心得。如读海伦·凯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 明》, 可以讨论生命的意义及我们该如何珍惜生命;读《少年维特之烦恼》, 可以讨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这样就深化了学生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有了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 可以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自觉性。
在课文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从课内加以延伸。如学习了老舍的《草原》后, 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他的其他作品, 比如《骆驼祥子》。然后根据书上的内容展开一系列的活动, 如对人物的点评, 对故事的讲解等, 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这些活动,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更多地了解了课外知识。
二、激发兴趣, 培养习惯
兴趣是学习的关键, 是需求的动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喜欢阅读, 就像花香引来了蜜蜂一样。学生努力寻找阅读机会, 从中获取信息, 得到阅读的满足, 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并因此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不仅提高了阅读质量, 还满足了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为此, 我常常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 除学习与课文阅读相关的一些书籍以外, 还给他们推荐一些适合阅读的其他书籍, 供学生阅读。如向学生推荐科幻小说、童话故事、传记、游记、各国的风土人情、名人奋斗故事、百科全书等。 学生通过大量阅读, 拓宽了视野, 增长了知识, 得到了阅读满足, 在获得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后, 更提高了阅读兴趣。为了使学生自觉地、发自内心地阅读, 我还注重依靠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和吸引学生。让他们在有目的对象的阅读中逐渐培养兴趣, 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品味汉语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 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精心设计课前导语,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篇好的文章, 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 让你垂涎三尺, 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 一段好的导语, 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 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教学中我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 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 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 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 ‘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 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就像我们的好朋友, 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 风怎样? 雨水是怎样的? 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 “想! ”于是我就说 :“好,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 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 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 并寻求答案好吗? ”话音刚落, 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四、精讲多读, 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讲授、讲授、再讲授, 就像一个妈妈, 反复对孩子唠叨, 孩子必然产生逆反心理, 反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 我在讲课文时, 尽量做到精讲多读, 在整堂教学活动中, 只当配角, 不当主角;只当导演, 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 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 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 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 我则全权放手, 让学生自读, 自疑, 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问题, 先让他们互议, 然后做适当点拨。这样一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 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 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 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五、注重思维, 引导想象
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新课标也强调“让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时, 常常借助一篇篇课文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 教学《草原》一课, 课文构思有两条线:明线是景美、情深;暗线是草原的特点。教学中我抓住暗线设计提问, 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按照这条暗线从整体到部分进行分析, 经过思考得出草原的三个特点:草原是美丽的;草原是宽广的;草原的人民是热情的。每个学生都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 引导学生,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而且能深刻地理解课文。
六、选择合适的书籍
小学低年级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很多小学低年级考试中的作文体裁都是想象文, 童话就是一个很好的提高想象力的书籍。童话语言简洁易懂, 故事情节生动有趣, 小学生都很喜欢这样的童话故事。以孩子的兴趣为阅读的起点, 更能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再者, 童话中有不少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 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还能从文字中学到一些简单的写作手法, 为以后的写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描写划火柴的场景:“她又擦了一根, 哧!火苗又窜了出来, 发出亮亮的光。墙被照亮了, 变得透明了, 她仿佛看见了房间里的东西。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 上面放满了各种各样好吃的东西。一只烧鹅突然从盘子里跳出来, 背上插着刀叉, 摇摇晃晃地向她走来。几只大面包也从桌上跳下来, 一个个像士兵一样排着队向她走来。就在这时, 火柴又熄灭了, 她面前只剩下一面又黑又冷的墙。”这些简单的描写都很适合小学生去学习。想象文并不限于童话, 孩子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些其他的书籍, 女孩子会比较喜欢童话, 而男生或许会比较喜欢冒险类的想象故事。如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罗琳的《哈利波特》和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等都是很好的选择。
总之,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 课本内容实在有限, 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大量地阅读课外读物, 以扩充自己的知识, 提高理解能力。阅读伴随人的一生, 它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阅读最大的意义不在于获取信息和知识, 而在于从文字中提升自我, 在阅读中成长, 在阅读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 这才是阅读的核心。
摘要:文章认为,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去阅读, 去思考,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达到阅读的目的。
1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探讨背景 篇十三
——基于多元化阅读教学策略的探讨
摘要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当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教师应树立提高自身阅读水平的意识,做好课前准备,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阅读训练,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些措施实际上便是多元化教学策略的一种表现,因而本文从多元化角度出发,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进行探究,以期为其他教师应用该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多元化
引言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出发,提出多元化教学的思维模式与应对措施,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教师灵活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阅读教学方法较多,笔者主要从多元化阅读教学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教学方式。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仍停留于静态式教学模式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着重归纳字词、段落、语法句式、中心思想。如果涉及到具体的考试阅读题,则更多地注重正确选项。在语文阅读的拓展上,教师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没有得到有效激发。笔者大致总结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如下:
1.教师未能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开展阅读教学
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并存着“静态填鸭式”教学、互动教学、启发式教学等理念和方法。多数语文教师都认真讲课,力图从多角度,多层面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方法,以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升学压力的存在,导致语文阅读课程的新理念和新方法难以坚持,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静态式教学具备“简单明了、直奔主题”的特点,似乎能够直接提高成绩。但语文能力的提高,不仅在于分数的提高,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与文学文化素养同样重要。
2.教师备课方面的现状
语文阅读课程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教师的认真准备。认真备课,研究教学,是多数青年教师刚步入工作时的绝佳状态,但是在授课几年之后,入职时的激情与动力会逐渐减弱,准备的上课内容也由细变粗,由繁变简,对于知识的讲解总是单一匮乏。同时,备课过程简化处理,课堂内容单一枯燥,缺乏生动性,同学们也逐渐丧失了听课的兴趣。
3.授课知识的片面化
在对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往往着重讲解重要考点,要求学生反复背诵文章中出现的新字词、文学常识、名篇段落等等,却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要想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训练,老师应该带领同学们对文章进行深度解读、全面分析。
二、多元化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根据笔者自身授课经验,结合当下阅读课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采取多元化教学措施,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1.树立责任意识,加强自身阅读水平的提高
欲渡人,先渡己。语文老师自身能力的欠缺往往会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在教授过程中,语文老师会接触到各方面的知识,如自然科技,人文社科等。这对教师的理解力与钻研态度有很高要求,若是只停留在表面,不深入剖析理解,语文老师也许只能吃透文章中的知识点,但是对于文章深刻的内涵及道理,也就无法理解了,何谈将他们教授给学生?这对教育资源是一大浪费。为了减少老师自身因素对课堂的影响,语文教师要在平时养成多阅读、多思考的好习惯,加大自身阅读量,切实做好自身业务水平的提升。其次,态度决定一切,良好的教学态度可以弥补教师在能力上的不足。若教师有着良好的师德和高度责任意识,那么他的课堂一定是成功的,学生也是乐意加入到这样的课堂的。语文教师应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当成一项系统工作来做,将阅读作为一个系统的综合工程来考虑。
2.认真备课,做好授课前的各项准备
教案的准备是个细致的过程,认真备课,做好授课前的各项准备可以使教师面对学生们的提问时“游刃有余”。而这样的状态就需要教师做许多准备:确定讲课篇目,细致研读文章,提出问题,查找相关资料,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教师也应该有针对性的为同学们制定学习计划。制定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进行预习,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教师可鼓励学生查阅资料,用自己的想法将文章的主旨与写作手法表达出来,并将问题带到课堂上与教师进行交流,使学生在深入系统学习之前,能够充分体会文章美感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3.给予学生充分的课堂自主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师生有效的互动配合为课堂增添许多活力与生机,如果想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就要尽可能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将各自发现的问题带到课堂上共同探讨,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分析,以求获得全方位解读。如古文《<孟子>二章》中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篇的学习,将古今中外的诸多事例拿到课堂上来讨论,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刻苦学习不可懈怠的重要性等等。
4.加强学生的读后感写作训练
师生的课堂互动,可以说是意义非凡的。激烈的思想碰撞常会有一些好的看法观点出现,如果不能及时记录下来,很容易被遗忘。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下写读后感。学生通过将想法落实成文字这一过程,可以提升其阅读感知能力和写作水平。当然,部分学生可能对写作不感兴趣,认为“写读后感”是变相的要求多写作文,教师为了调整学生心态,可以将读后感与作文相结合,以充分提升学生的水平。
5.合理有效利用网络媒体资源
教师应合理运用网络媒体资源。通过聆听知名教育专家或学者的讲座,探寻合理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同时还可以将积极向上的优秀网络文章介绍给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面。
三、结论
阅读课堂应采取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从思想意识到具体措施,教师作为主要的把关者,应从备课过程的每个细节入手,充分思考各种合理的教学方式,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阅读课堂的时间分配比重向学生倾斜,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发言空间,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引导,促使他们喜欢语文阅读,享受语文阅读课给他们带来的乐趣,进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4.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 篇十四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为阅读能力在语文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能力,可是从目前看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阅读教学方面还有着很多不足的地方。在本文中,将对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探究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拓展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有着很多的问题,只有进行拓展阅读的教学,才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写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一)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拓展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养成读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产生了兴趣,才可以激发出读书、阅读的激情。拓展阅读原本就有延展性,它能够补充课堂知识,具备了灵活性和相对开放性,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的拓展书籍,能够有效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在小学语文当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语言的积累,开展拓展阅读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迈向更加宽广的新世界,也更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增长见识,塑造出良好的语文素养,从而更好地积累相关语言知识,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三)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小学语文中,写作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缺少了阅读能力,就会严重阻碍到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开展拓展阅读,可以通过大量阅读来丰富写作的素材,还能够让小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更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如何开展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
(一)营造阅读环境
大家都知道,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环境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阅读课程也是一样的,如果在阅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阅读环境,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时更加流畅、放松,从而逐渐进入阅读的世界,慢慢体会文字和其中的思想。教师不但可以营造出良好的阅读环境,还可以作出一定的引导,倘若教师可以给予学生细心的引导,学生也可以从另外一方面受到影响,激发出他们想要阅读的欲望。通过营造出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够将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从而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强化。
(二)引导阅读想象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选择各种不一样的方法来告诉学生,任何事物之间都有着一定的联系。比如说,在你看到一幅很好看的画时,可能就会想到很多与画相关的事物,阅读也是一个道理,在读到一些比较优美的诗句的时候,教师也可以给学生作出想象引导,逐步逐步地延伸开来,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文章当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三)丰富阅读内容
阅读具有着独特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并不是说只要量大就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的,最关键的就是阅读内容的丰富性是不是可以对学生起到启发的作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材料的选择方面,必须注意与科比的内容进行关联,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课本的纰漏,或者增加一些最新的文化知识,从而让学生可以取得全方位的发展。
(四)探究阅读方法
无论是哪一门学科,都会用到一定的方法与技巧,这样才可以让自己学得更好,所以说,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教学中,教师更加需要重视对阅读方法的选择,在进行课堂阅读教学的时候,方法尤其重要。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懂得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对于不同阶段的小学生要运用不一样的方法来传授语文知识。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需要它们放开声音读出来,而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则要教会它们进行默读,把自己的思考一起放到阅读当中。
(五)定期开展活动,进行读书成果的交流
开展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光靠学生的埋头苦读是没有用的,更加需要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另外,教师或是家长,也可以加入到学生之间的交流当中去,像这样来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能够有效地把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激发出来,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培养。
(六)举行与阅读成果相关的比赛
举行与阅读成果相关的比赛,有利于激发出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比赛来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可以让学生之间获得更好的互动,与此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七)改革小课堂
在开展拓展阅读教学时,我们可以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原来“照本宣科”这种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进行改变,让小学生更多的是自愿参与到语文阅读当中,比如说语文教师在讲述阅读方法的时候,可以运用游戏的方法,让学生来扮演阅读材料当中的人物,这样可以使学生深入到阅读材料当中,从而激发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就拿《峨眉道上》这篇文章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同类文章的阅读,让学生先学习或是温习一下《挑山工》这篇课文,让学生可以自觉领悟到“铺路人”与“挑山工”有着类似的地方,让学生发现其实“铺路人”、“挑山工”和我们是一样的,都是平凡人。运用这种方法把拓展阅读结合起来,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用心观察生活与感悟生活的能力。
三、结语
加强对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教学,可以让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有所提高,大多数学生对语文缺少兴趣是因为缺乏语文阅读。开展拓展阅读教学,不但能够提升小学生的语感,激发出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还可以帮助他们增加文化积淀,拓宽视野,让他们的创造力得到提升,特别是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5.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篇十五
一、精心筛选内容,不同角度提炼主题
在确定主题这一问题上,语文教材可以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首先,教师可以以语文教材为依托,从教材角度对阅读教学主题进行提炼和构建。在进行教学工作之前,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内容,不断琢磨作者的写作意图,确保课文主题提炼的确切性。其次,生活实践是很好的阅读素材来源。生活是语文的源泉,在这样一个广阔的教学平台下,我们可以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了解,如,秋天到了,落叶能够激发出学生怎样的灵感,体现什么样的“秋”的主题。有了明确的主题,教师便要开始围绕主题,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供一些能够作为写作范文的素材,让学生在反复、大量的阅读之后,通过寻找更多相关的主题或相反的主题,来多方面地、高密度地掌握语文阅读的重点。
二、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感知主题
在确定了阅读的主题之后,教师就要将主题教学付诸于实践。教学过程的首要步骤就是如何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此同时可以进入课程的主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式的阅读呢?对此,教师可以采用单元语来进行解说引导,通过情境创立、生活场景的链接与动画的引入来引导学生。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生活场景的链接是最佳选择,因为每一篇文章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地品味作品、留心发现生活的影子,从而促使学生深入主题研究,从中真正地体会蕴含有生活气息的文章。
每一篇文章都有真实存在的生活点,在进行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调动学生对这些生活点的切实感知,以便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应该抓住学生的具体生活经验,让学生自己来描述印象中的长城或其他的名胜、景点,分享各自的感受。这样一来,不仅促使学生的课前知识得到极大丰富,而且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也很有帮助。当然,学生之间的必要交流和经历分享也是有益的,这样学生可以更深入地领悟主题,更好地掌握阅读技巧。
三、促进交流,促使学生深刻剖析主题
主题阅读的交流部分可以说是整节课的主体部分,整个过程围绕着教学过程主体脉络,不断营造适应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参与集体讨论,促进其语文素养、学科学习能力的整体提升。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在围绕着一到两篇的教材课文来进行主讲的同时,重点对文章的词、句、段等进行反复推敲,深入思考,使得学生了解课文主题的内在含义和用词造句的魅力所在。这样的一个过程是教师在根据学生个体特点不断引导学生参与文本对话,促使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课文学习,以此形成创造性的运用的过程。另外,教师还应当努力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拓展阅读面,不断扩展主题,可以借助于多变的阅读方法和灵活的迁移策略来速读,达到快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体讲述内容和感情脉络、深入挖掘主题思想的目的。
四、实践拓展,强化学生的主题阅读技巧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最后步骤是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拓展,最终达到引导学生学习、领会主题,拓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目的,由此便可以促使学生走出校园,即其涉猎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而是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实践,以达到强化学生主题阅读技巧的目的。如在学习了人教四年级下册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之后,学生能够围绕“亲近自然、融入美丽风景”这一主题,展开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让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并根据自己的感受附上各式各样的导游词来完成一篇游记,并且声情并茂地对身边同学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同时在同学之间展开讨论。还可以采用编排对联的方式,来歌颂祖国的壮丽河山。这样的学思结合学习模式既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凝练语言和审美的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16.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十六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以读为本,注重感悟
纵观小学语文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材,每篇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第一题都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说明了读书就是重在于读,而且要认真读、反复读,读得滚瓜烂熟,这样,不理解的内容、意思就会自然明白。因此,阅读教学中的“读”应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处理。
无论从我国语言文字的基本特性和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来看,还是从阅读教学论和阅读认知心理方面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都应是一个“读”字。“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根据小学生的阅读过程可分为感知、理解、积累、迁移几个阶段。如何才能达到阅读的真正效果?几年来,我的做法是:初读全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理解感悟;精读课文,内化语言;赏读课文,体验情感。读写结合,注重迁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是以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需要注意的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非否定教师的作用。教师只有“导”得得体,学生才能“悟”得真切。如二年级课文《狼和小羊》,学生自读两遍便可知故事大意,无须老师再逐句分析提问。这时老师若能抓住“故意找碴儿”指导学生读书,使学生从中认识到狼的凶恶本性,也就达到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了。在执教《狐假虎威》一课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读书理解“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故事讲出来?”“课文中就有一句话把故事讲出来了”。学生找到并念出“狡猾的狐狸是假冒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继而老师又要深层引导理解“假”在这里的意思。颇具匠心地让学生在尝试错误中获得正确的概念。这些都是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而获得的。何须授鱼也!这恐怕就是所谓的以读促悟吧。实践证明,学生读得越充分,领悟得就越深入。因此,只有让学生多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二、注重理解,体会感情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多是感情色彩较浓的文章,既体现了作者健康向上、美好高尚的情感,同时又体现了作者对丑恶、虚假、病态、庸俗情感的批判。人的美好的情感是后天习得的。阅读教学要使学生在一次又一次体验课文中对各种美好的情感的赞扬和对丑恶情感的批判中,形成对美丑、善恶的分辨能力,形成爱美扬善、忌丑憎恶的比较稳定的、持久的态度体验,也就是在心中逐步形成美好的情感世界。因此,阅读教学在培育学生美好情感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得天独厚的条件。譬如《翠鸟》这篇课文的最后、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老渔翁跟我们说:‘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很深,逮它很不容易啊!’我们只好打消了这个想法,在翠鸟飞来的时候,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希望他在苇杆上多停一会儿”。
這本是一段充满情感的语言。但是教学中,有的教师却很容易将理解的重点放在翠鸟住处的特点上,大讲什么翠鸟的生活习性。这和作者的初衷就相去甚远了。其实这段文字处处都洋溢着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打消想法”是对“真想”的无奈与失望,“远观”和“希望”又是对失望与无奈的补偿,一个“情”字贯穿个这段文字的始终。如果忽视了这段文字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就可能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三、课内引导,课外强化
“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课外阅读成为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精神资源,已闯入了全新的人类生活领域。为了是使阅读教学真正落在实处,我通过组织语文教学阅读实践活动,把阅读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不断积累语言,丰富精神生活。
1、一日一首诗。几年来,我将吟读积累古代诗文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所任的教学班中,我在全班开展“每日一首诗”活动。在教室里,不断变换古诗内容。每日利用录音机播放著名艺术家的配乐朗诵。按我所教年级的不同,我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本古诗文手册。要求每节语文课前必须吟诵诗词,以保证此项活动落到实处。另外,每学期还要进行一次古诗文吟诵表演或书面知识问答活动。在这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学生们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2、每生三坚持。阅读能力是在阅读训练中获得的。没有大量的阅读实践,文化知识,语文知识就难以丰富,阅读能力也不容易增强。在我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在课外阅读方面,我努力要求学生做到“三坚持”:
坚持每学期组织一次读书专题活动。如“读书知识大赛”,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互相交流的平台。
坚持集体阅读与个人阅读相结合。让学生在每单元自由选择一篇课文,依据课文读其原著或与之相关的材料,然后在阅读课上进行汇报交流,以扩大知识面。
坚持每人一本读书笔记,每人定期办一份阅读小报,从而既增强了阅读积累,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探讨背景】推荐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12-20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摘编)01-2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综述06-2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讲座11-17
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12-08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总结07-1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技巧08-09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题要11-27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体会10-05
小学语文自由阅读课教学模式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