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伤寒论的题库

2024-10-04

传说中伤寒论的题库(共10篇)

1.传说中伤寒论的题库 篇一

脉诊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运用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其运用六经辨证之成就,一定程度上是仲景成功地运用平脉辨证的方法。为此,作者对《伤寒论》脉诊的特点作一探讨。

掌握六经病主症主脉,进行六经病辨证

《伤寒论》的六经,既是伤寒热病序变中的六个阶段,又是多种疾病所表现的六个病域。六经病各有自身的病理特点,并有着与病理相应的主症主脉。据此就能对六经病作出诊断与鉴别。如:太阳病风寒束表证,既有恶寒无汗,头身疼痛专主症,又有浮紧或紧数的主脉;阳明病中焦实热证,既有壮热出汗、面赤口渴专主症,又有洪大或数的主脉;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既有寒热往来、胸胁痞满等主症,又有弦数的主脉;少阴病肾阳衰微,既有神疲欲寐、四肢厥冷等主症,又有沉细或微细的主脉。《伤寒论》正是掌握了六经病的主症主脉,从而展开了识别六经病经证、府证、正局、变局、坏证、合病、病、传变等性变。例如同为太阳病的两个病例,均有恶寒头身疼痛的症状,但前者有浮紧脉,后者却为沉细脉,此时前者是风寒表实证,宜用辛温解表的麻黄汤治疗;后者为既有风寒在表,又有寒伤肾阳的太阳少阴合病证,宜用发表温肾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此种诊断即是根据患者具有太阳病的主症主脉和少阴病的主症主脉而展开的。《少阴疡》篇云:“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法谷者,四逆汤主之。”本条是根据浮脉主表热、迟脉主里寒而作的诊断,治则当先治里寒。在太阳病和阳明病由实转虚或由热转寒的演变中,平脉辨证亦起重要作用。太阳病风寒表实证的阶段是浮紧脉,得行之后若浮紧转为浮缓,犹恶风寒,已转变为风寒表虚证,当用调和营卫的桂枝汤治疗;若脉变沉迟,则邪去正虚,荣卫虚寒,当用温补荣卫的新加汤治疗。在阳明病实热证的阶段,多为洪数脉或滑数有力之脉,宜用清热的白虎汤治疗;虽有实热症状,若脉不洪而芤,或滑数无力,是阳明病热耗气津,实中有虚,宜选既能清热又益气津的人参白虎汤治疗;若脉沉数有力,又有腹满便闭等症状,是阳明热结胃肠,宜用通腑泄热的承气汤治疗。观察脉象的动态,及时了解病证的趋向和传变

脉象是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除特殊情况下,脉象总是如实地反映着机体的病理状态。因此,观察脉象的动态,可及时了解病情的趋向和传变。《伤寒论.太阳篇》云:“伤寒一日太阳受亡,脉弱为不传,颇欲吐,烦躁,脉数急者为传也。”“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症状……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以上两条,就是仲景的脉测证,观察太阳病趋向的例证。少阴病病机是真阳衰微,阴寒内盛;厥阴病的病机是阴阳交争,寒热胜复,均属危病证,此时观察脉象动态尤为主要。病由阴出阳,脉由沉转浮,由绝转还……均是由凶转吉之征兆。“少除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卒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上述条文,即是仲景观察脉象动态,平脉辨证,判断少阴、厥阴病机转和吉凶的经验总结。在某些变证和坏证中,脉象动态诊断的价值亦很突出,例“太阳病脉浮而动数……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心下因硬,则成结胸。”本病原为恶寒头痛脉浮的太阳病表实证,医反下之,则成结胸证。仲景这种以脉测证,注意动态,配合物理诊断的方法,值得今人在诊断结胸证和其他病证明借鉴。脉症互参,确定可汗不可汗、可下不可下等治疗原则

《太阳篇》云:“脉浮者,病在表,可发行,宜麻黄汤。”又云:“太阳病发热无汗,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从上可见,同为太阳病证,有脉浮紧或数的风寒表实证,当用汗法,使风寒随汗而解;虽有风寒而脉微弱者,为阳气虚弱,即禁止发汗,否则将导致亡阳亡液。在本书的《阳明篇》里亦有较多可否汗下的记载。“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又云:“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脯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上述四条,通过平脉辨证,前两条是阳明府实证,热结胃肠,宜用下法,使热邪下泄;后两条为太阳余邪末尽,禁用下法而宜用桂枝汤之类的汗法,使寒热表解。《伤寒论.太阴病》篇,尚有以平脉辨证来确定下剂的用量者,”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下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此一方法,亦可供今人借鉴。掌握阴阳脉法,从脉的组合和兼象来鉴别病因和寒热虚实

《难经.四难》云:“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阳脉主热、主动、主升、主实,阴脉主寒、主静、主降、主虚,浮、大、弦、数、滑、洪、促之类均为阳脉,沉、小、濡、迟、涩、细、缓之类均为阴脉。阳脉与阳脉、阴脉与阴脉、阴脉与阳脉之间的组合,均有一定规律。例如浮数、滑数、弦滑、弦数、洪数……都是二阳脉,分别代表着表热、里热、阳明实热、肝热、阳亢等病理;沉细、沉迟、濡细、濡缓、细涩……都是二阴脉,分别代表着阳虚、里寒、气血两亏,气虚血涩等病理;浮缓,浮细、细弦、濡数为一阳一阴或一阴一阳脉,分别代表看表虚、表证兼气虚以及肝阴虚、湿热等病理。仲景正是掌握了此种阴阳脉法的规律,从而有效地展开平脉辨证,从脉的组合和兼象来判断病因之异和寒热虚实之变。例如:在太阳病或表证的病例中,浮是主脉属阳,但可由病因不同或体质之异,浮脉伴随着属性不一的兼象脉。感受风寒者,由于寒为阴邪,其性收引,故见一阳一阴的浮紧脉;感受风温者,由于温为阳邪,其性升动,故见二阳的浮洪脉;感受风湿,由于湿为阴邪,其性凝滞,故是一阳一阴的浮?FDB2?脉;风寒束表,热郁于内,烦躁无汗的大古龙汤证,则是一阳一阴的浮紧数脉。在太阳病虚实夹杂病例中,外感风邪,营卫不和,表虚自汗,则是一阳一阴(一实一虚)的浮缓脉。气血本虚,又感风邪,则是一阳一阴(一实一虚)的浮细脉。在阳明府实证和少阴病里寒的病例中,沉为主脉,属阴,阳明府实,热结胃肠者,则是一阴一阳或一阴二阳的沉数脉或沉滑数脉;阳明虚寒、寒积于内,则见二阴的沉迟脉;少阴病真阳衰微,则是二阴的沉细脉;少阴病热化证,则是一阴一阳或二阴一阳的细数脉或细滑数脉。掌握寸关尺三脉的个性和共性,区别不同的病位与病证

《伤寒论》的三部九候法,兼用《内经*难经》的方法,而以《难经》的方法为主,尤其能掌握寸关尺三脉的共性和个性,以此区别不同的病位与性变。寸为阳脉,主心肺及上焦病证;尺为阴脉,主肾及下焦病证;关脉居中,主肝、胃及中焦病证。寸脉较浮,宜轻取而不耐重取;尺脉较沉,宜重取而不任轻取;关脉居中,适中取及中重取,此为寸关尺三脉的个性。一浮俱浮、一沉俱沉、一数俱数、一迟俱迟、一弦俱弦、一滑俱滑,此为寸关尺三脉的共性。“风温之为病,脉阴阳俱浮”“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此即寸关尺三脉一浮俱浮、一紧俱紧的共性表现。有些病例,由于虚实互见,寒热夹杂,寸关尺三脉往往显现各自的个性,出现浮沉大小,弦紧缓涩等不相一致的状况,这方面《伤寒论》亦有较多记载。例如:“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上述两条,前条之浮弱脉,即轻取为浮,重取见弱,浮显于寸,弱现于尺之脉,实为外感风邪后表虚而余邪未尽之常见脉。后条之浮缓弱脉,即浮脉的关部为显,柔缓的寸部为显,弱以尺部为显之脉,实为太阳中风后表虚证误下成痞之常见脉。寸脉主心胸部及上焦,太阳病或胸肺疾病,寸脉的病态较为突出,《伤寒论》瓜蒂散证云:“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梗,气上衔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中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此条表达了寸脉的个性。关脉主脾胃及中焦,《太阳篇》痞证的条文云:“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此条表达了关脉的个性。尺脉主肾及下焦,形较沉而可耐重按,肾气虚弱,营血不足,下焦有病。尺脉的病态较为突出,故仲景《伤寒论》中载有不少论疾诊尺的条义。”伤寒阳脉?FDB2?,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予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本条的阳脉,可以理解为寸脉及浮取,本条的阴脉,可以理解为尺脉及沉取,由于腹中急痛,阳气内郁,故阳脉?FDB2?;由于腹中急痛,阴脉拘掣,故阴脉弦。《伤寒论》尚有诊尺以决断可汗、下与否的记载。例如:“脉浮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所以然者,以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作迟弱解),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中弱者,复不可下。”上述三条,一为尺中脉微禁汗,一为尺中迟弱禁汗,一为尺中弱禁下,均体现了尺脉的个性。

明察脉症的内在联系,判断内脏生克乘侮的病理

在伤寒热病的演变过程中,六经病的二阳合()病,三阳合()病,二阴合()病、三阴合()病并不少见。所渭合病,是两个或三个脏腑同时发病;所谓?病,是脏腑与脏腑之间,由此传彼先后同病。在脏腑合病病的过程中,此虚彼实或此寒彼热,互相影响,容易发生生克乘侮的病理关系,这种关系往往可从脉症间的关系上作出反映。《伤寒论.平脉》篇谓:“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水行乘大,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火,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痰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仲景所言的纵横逆顺,实为中医五行学说生克乘侮的病理表现。《伤寒论.阳明》篇谓:“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剌期门。”本条所言之腹满谵语为阳明府实证,浮紧(紧作弦紧解)为肝气实之脉,肝旺乘胃,木郁土壅,治当泻肝,故刺肝穴期门,以泻肝实。《少阳篇》谓:“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贼,名为负也……。”本条言胆胃同病而有下利的患者,见滑数有力者为顺脉,因本病之下利是一热泻,脉当滑数有力;若见滑数而弦甚之脉,此为负脉,因弦甚是肝胆旺之脉,肝胆乘胃,下利更难治愈。此种生克乘侮的病脉,《伤寒论》举例不多,但临床实际并不少见。例如少阴病阴虚发热的病例,以平滑脉而寸脉(传统以右寸)盈满者为顺,表示肺气充实而金能生水,病将痊愈;若寸关(传统以左寸关)弦数而急者为负(横)脉,弦数表示心肝火旺,火旺者阴液更难复原,病更难治。又如太阴病虚寒证,下利清谷,尺脉(传统的右尺)重按有力者为顺,表示火能生土,以来助子,病将速愈;若尺沉细而弱,亦为负脉,示火不生土,母不助子,病难速愈;若关脉弦实(传统以左关)则为负(纵)脉,表示土虚木乘,脾气更衰而病较难愈。

脉症相反时的脉象、更有特殊价值

《内经》云:“阳证得阳脉,阴证得阴脉为顺症,阳证得阴脉,阴证得阳脉为逆症。”又云:“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风热而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者皆难治。”仲景在《伤寒论》平脉辨证中,充分应用了《内经》提示的原理,高度重视脉症相反时的脉象,分析病机所在,从而判断病证的吉凶顺逆。例如临床见恶寒无汗,头身疼痛等太阳病症状时,不见相应的浮紧脉而反见沉细脉时,当为太阳少阴合病,予温经发表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伤寒论.阳明》篇云:“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明日不大便,脉反微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予承气汤。”此条为热结阳明府实证,伴滑疾脉者是顺症,可用正治的下法;若脉不滑疾而反微,说明气血大亏,是逆症而不能用下法。《伤寒论.太阳》篇云:“结胸者,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此条言患结胸者当见沉紧脉,脉症相符,可用下法;若脉不沉紧而反浮大,为表邪犹盛,仍宜治表而禁用下法。《伤寒论.厥阴病》篇亦有脉症相反的记载:“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此言伤寒下利甚剧,脉当沉细弱数,方为顺症,今反实大者,为邪盛病进,是逆症而难治。寒厥和热厥是两类截然不同的病证,临床上均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症状,然而寒厥的脉象沉迟或微细,脉和症所表现的均是虚寒病理,当用温里的四逆汤治疗;热厥的脉象沉滑或滑数有力,脉症相反,脉象表示实热在里,外寒则是假象,当用清里热的白虎汤治疗。中医治疗不孕不育 重在疏肝《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上篇宫寒如何调理?教你几个暖宫方法按摩人体这几个“窝”,让疾病无处可藏伤寒《伤寒论》治疗各种感冒发烧的特效药方小孩发烧按哪些穴道退烧(详解)名方解析民间流传的治白发偏方白发与身体的关系,后悔知道太晚了中医理论《倪海厦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黄元御《伤寒说意》卷首

《傅青主女科》-带下(青黄黑白赤带)友情推荐幼儿园孩子不睡午觉有妙招

嘴有多贱,命就有多贱!

2.传说中伤寒论的题库 篇二

关键词:中医教育,伤寒论,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法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古典医籍, 其六经辨证体系, 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 奠定了中医临床治疗学基础, 在中医学术传承中占有重要地位, 历来是中医教育的核心课程。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强调突出中医特色, 提倡“读经典”的形势下, 中医教育对伤寒论课程教学的要求更高。2007年我校建立了“陕西省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009年我校中医学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第四批特色专业建设点。强化中医经典课程教学是我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中医学专业建设的显著特色。根据教学改革的要求, 在《伤寒论》教学过程中将传统的课堂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 取得一定成效。

1 参与式教学法在《伤寒论》教学中的尝试

1.1 设疑多问, 启发思维

参与式教学是以问题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学习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 其核心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1]。既往教学过程中, 教师多根据《伤寒论》古典医籍课程特点, 为了解释、弄清原文的基本意义, 以解析原文、单向灌输知识为主,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种灌入式教学法,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克服这一弊端, 可将设疑提问与课堂讲授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设疑多问, 启发思考, 使学生时刻处于紧张的不断思索过程中, 并加强师生互动, 激发其求知欲望, 调动学习积极性而提高学习效果。

在设疑提问时, 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 含义明确, 既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又要有一定启发意义。提出问题后, 给学生思考的余地, 教师把握时机, 适当启发思考的角度。如学习31条后, 可提出14条太阳中风, 项背强几几, 用桂枝汤加葛根治疗;而本条太阳伤寒项背强几几, 为什么不用麻黄汤加葛根而用桂枝汤加麻黄、葛根?只要再问“项背强几几的病机是什么?麻黄汤之功效如何?桂枝汤有何配伍特点?葛根汤是否含有麻黄汤方义?”通过逐步诱导, 学生在已学知识基础上, 通过积极思考, 不仅可以解决疑问, 而且也加深了对上述诸方证的理解。

教学中, 还可针对某一章节或全书所涉及的问题设疑, 要求学生通过综合归纳某一方面相关内容来释疑。如提出桂枝汤的适应证有哪些?《伤寒论》脉阴阳的含义有哪些?《伤寒论》利水法有哪些?《伤寒论》厥证之证治如何?《伤寒论》下利之治法如何?等等, 一个问题往往涉及数十条原文。通过对这些专题的综合归纳, 不仅巩固了已学知识, 复习了全书内容, 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

一般说的“问”, 多指老师对学生的提问。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 “问”是双向的, 而且要更注重学生对老师的提问。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因为只有深入思考所学内容, 才能发现问题。通过释疑解惑, 加强师生互动, 才能教学相长, 共同提高。学生深有感受地说:“无论老师还是同学, 都应多提问题。教师应让学生不断处于思考之中, 不是一味的接受。学生有问题也应大胆地发问, 形成学习发问的好习惯, 有助于独立思考”

1.2 学生备课, 试讲原文

为了培养学生阅读古医籍、正确理解原文的分析能力, 在教学的中、后期, 适当安排部分典型原文由学生讲解。具体方法是将原文提前交给学生, 通过查阅资料、备课准备, 上台试讲, 学生提问, 最后由教师点评小结。如此不仅让学生初步掌握了分析原文的学习方法, 而且确实感受到“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激发其进一步钻研的求知欲。我们曾安排学生讲解《伤寒论》第56、81、91、167、335、337、339条原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都能够认真对待, 精心准备, 收到良好效果。在学习小结中学生说:“老师留一些时间让学生亲自上讲台讲课, 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习了专业知识, 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实践能力、表达能力”;“老师还让大家轮流上讲台试着讲解原文, 这种方式很能锻炼我们的应辨能力, 培养我们的自信心……。为了讲课时表现好一些, 同学们下课总要做一些准备工作, 自己才能弄懂弄通原文, 上台才能得心应手。当学生讲完后, 教师再作点评, 指出其优缺点, 这样后面的就会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讲课学生自身也从教师的点评中受益。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 使我对伤寒论这门课程掌握的比较牢固, 理解的比较透彻”。“学生上台讲课对他本人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因为在自己私下准备资料时就能学到很多东西, 且上台讲课还需要自信、需要胆量, 如何把自己的看法在讲台上冷静、沉着地传授给大家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哪怕做的不够好, 也可以为以后的求职演讲等打下基础”。

1.3 联系临床, 病案讨论

为有机地将课堂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起来, 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 主要采取病案讨论及将典型病例请到课堂的方式, 让学生应用《伤寒论》理法方药直接参与对病例的辨证治疗。在病案讨论时, 可先将病案发给同学, 学生之间在课下小组讨论, 全班集中分析时, 随机抽取学生发言, 同学质疑, 教师引导, 最后归纳点评, 指出其得失。在课程结束之前, 将选好的典型病例请进课堂, 学生分组, 首先通过望、闻、问、切四诊, 全面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 再运用六经辨证方法进行辨证施治, 最后集中讨论, 教师归纳点评。

1.4 查阅资料, 撰写论文

为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将5-6位学生分成一个学习小组, 按教学进度及内容, 布置相应的专题, 要求学生利用现代图书及网络资源, 查阅资料, 通过交流讨论, 最后就这些专题写出学习体会或小论文。这种教学方法既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又锻炼了自习能力, 还可以使学生通过与其他同学的讨论交流, 提高其沟通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

如学习绪论时, 要求其查阅文献, 了解医圣张仲景的生平事迹和《伤寒杂病论》成书的时代背景等。《伤寒论》中存在诸多争议点, 以往授课多避而不谈。有意识地选择布置一些对临床指导意义较大, 学生感兴趣的专题, 让其查阅资料, 了解多种学术观点, 以开阔视野。如“发于阴、发于阳”、“六经病欲解时”、“太阳蓄血部位”等等。针对某些问题不仅仅有一个答案, 而且有多种不同的观点, 则让学生明确这都是历代医家从各自不同医疗实践得出的体会, 都有一定的道理。如此则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确立, 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也给学生提供了较广阔的思维空间,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后期或假期, 将《伤寒论》常用方剂的现代应用作为专题, 布置给各小组, 让学生分头去查找资料, 在教师指导下写出该方的现代应用综述。如此, 不仅使学生了解常用经方的临床应用概况, 而且学会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图书馆查阅文献, 整理资料, 撰写文献综述的方法。既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 又初步锻炼了撰写论文的能力。学生曾撰写出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新加汤、麻杏甘石汤、葛根黄连黄芩汤等方的临床应用概况, 收到良好效果。

为巩固《伤寒论》课程的教学成果, 让学生了解近现代国内《伤寒论》的研究现状, 了解著名伤寒学家的成才之路, 我们利用假期, 安排学生阅读《名老中医之路》、《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等有关书籍, 或收集资料, 了解著名伤寒学家的治学经验、学术特色等。学生广泛查阅资料, 通过读书、思考, 总结写出黄竹斋、李培生、刘渡舟、陈亦人、陈瑞春、何志雄、姜春华等数十位伤寒学家的学术成就。通过这个过程, 不仅使学生们从各位伤寒名家身上了解名医成才之路, 看到了《伤寒论》的学术价值, 增强了深入钻研学习的信心, 对自己今后的学习起到借鉴、鼓舞、鞭策作用;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读书写作能力。学生深有感受地说:“假期里, 我看了《中华中医名流》一书记载全国名老中医, 著名中医学家聂惠民教授关于《伤寒论》研习的方法。她指出自己学研《伤寒论》可以总结为五个步骤:学识伤寒→讲授伤寒→研究伤寒→诊用伤寒→论写伤寒。可见聂老师对《伤寒论》的追求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对它的认识从一开始知道的不多, 到慢慢地深入, 最后是爱之深切。虽然我们学习《伤寒论》的时间很短, 但教师教给了学习古医籍的方法, 我们仍然需要继续研读《伤寒论》”。

2 《伤寒论》教学中应用参与式教学法的体会

参与式教学是指在民主、宽容的课堂环境中, 学生作为教学中平等的一员, 积极主动、全身心地介入教学各个环节, 与教师共同推进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2]。这种方法重视学生的参与和教与学的互动, 以学生为中心,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将该教学法用于某些中医临床课程教学, 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创造性思维, 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3]。在《伤寒论》教学中引入参与式教学法, 有如下体会:

提高学习兴趣, 活跃学习氛围。长期以来, 中医教育的传统教学法多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灌入式。这种方法只重视理论讲解和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仅强调知识的继承, 而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新的教育理念主张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 而且要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潜能, 发展学生的智力, 让其掌握学习方法而学会学习。参与式教学法的介入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单一, 原文学习枯燥的弊端, 做到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理论水平与实践技能的同步提高,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钻研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习兴趣, 多种不同的参与方式也极大地活跃了学习氛围, 使学生通过学习实践而掌握古典医籍的学习方法, 有助于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如请典型病人来课堂, 给学生一种从未有过的新鲜感, 深受学生好评, 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体会到“病人进课堂, 更是让我们这些初入医门的学子有了自己亲自当医生的感觉, 也更让我们知道, 只有将实践与理论两者有机地结合一起, 才能让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发挥最大的价值”。

使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臧息相辅”。传统教学法主要寄希望于教学课时内完成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 新的知识不断涌现、新课程不断增设, 传统课程的课时数势必压缩。因此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外学习时间。参与式教学法能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学习, 通过课内设疑提问、布置讨论专题、试讲内容, 促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自习、节假日去查阅资料、开展阅读讨论、或临床见习, 将中医经典的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课外学习是对课内教学的补充与延伸, 只有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真正做到《学记》所言“臧息相辅”, 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学生深有感受地说:“学习《伤寒论》时, 老师调动了我们学习的自主性, 课外收集与课程相关的资料, 撰写某些常用方剂的现代临床应用综述, 并进行集体交流, 这样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这种学习方式大大调动了学习主动性, 同时也掌握了收集资料和论文写作的一些方法技巧, 为日后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使理论学习与临床相结合, 提高实践技能。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医学, 《伤寒论》的生命力就在于临床的广泛应用和肯定的疗效。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密切联系临床, 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学会并具备应用六经辨证方法灵活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 采用阶段性病例讨论、请典型病人进课堂等参与式教学法可以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正如学生所言“参与式教学不仅使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更给了学生难得的锻炼机会, 有利于打破传统的学生听老师讲的方式, 使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更好的掌握知识, 更好的理解条文, 更好的学习, 这样的锻炼确实使学生受益匪浅。病人进课堂更是大有益处, 就使我们有了一次相当于临床实习的机会。它对临床收集四诊资料, 及更正确的、快速的辨证分析, 得出诊断结果、治法、方药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进一步提高”。

使专业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提高综合素质。目前, 各种教学方法的改革都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为目标。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自学能力逐渐成为教学方法改革的导向。参与式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法。

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 将学生分为学习小组, 开展各项参与式教学实践活动。如讲解原文、病案讨论、专题研讨、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等。这样既能加深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掌握, 又能提高课外自学能力;既使其掌握了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 又提高了综合分析思维能力;既培养其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又能提高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使专业知识学习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步发展。“老师给学生多次机会上台讲解, 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也拉近了老师与学生、同学之间的距离, 在同学中反应甚好。老师多次强调要重视查阅相关医学资料, 了解最新医学研究动态, 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使以前不爱查资料的我养成了查阅资料、了解各方面见解的习惯, 不仅更好地服务学习, 也开阔了自己的眼界”。

采用参与式教学法需注意的问题。参与式教学法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只要以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为宗旨,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 积极思考、实践和总结, 在医学教育中应用参与式教学并不是一件难事[4]。但我们体会到, 采用参与式教学法首先需要教师大量的精力投入, 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热爱中医教育事业, 以发展中医药事业为己任。其次, 在教学条件上应小班上课, 30-40人为宜, 如人数过多, 则不利于互动和因材施教。最后, 还要看到, 传统教学法也有优点, 如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育人作用, 传授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参与式教学法则侧重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以增加学习自主性, 但学到的知识比较零散。因此, 教师要精心组织, 加强指导;最好把参与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进行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才能切实提高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瑞华, 欧珠罗布, 付强, 等.参与式教学方法在临床医学本科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6) :88-89.

[2]单颖.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皖西学院学报, 2006, 22 (4) :154.

[3]刘丽清, 郭树榜.参与式教学法在中医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25 (4) :644-645.

3.神话中传说的雷神 篇三

雷泽雷神

我国古代神话里的雷神不止一个,最有名的一个,出自《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据《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姜源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约期而生子。”说的便是它了。姜源生下的孩子取名为后稷,被认为是周民族的始祖,描写这段故事的诗歌《生民》也被收入了《诗经》之中。又传说华胥氏也有过类似经历而生伏羲,于是后来也有人把伏羲和后稷混为一谈。

雷神

还有一个叫做夔,住在东海流波山上,像只没有角的牛,苍灰色,只有一只脚,能够自由出入海水之中。每进出时必有大风雨,同时吼声如雷。黄帝与蚩尤大战时,士兵被蚩尤找来的各路山精水怪所迷惑,黄帝决定用些特别的材料来做面鼓,激励士气。于是上面这两位就倒了大霉,前者被抽了骨头做鼓槌,后者被剥了皮蒙成鼓。

雷公

黄帝还有个搞医疗的臣子名叫雷公,其事迹已不可考,只知他曾派使者采药,使者迷路而化做啄木鸟,或者后世雷公总是一副鸟脸的出处就在这里了。以龙身的形象而论,游戏里的雷神当以雷泽的那个可能性居多。

雷神信仰的起源 欢迎来到本站,一定要记下域名

雷神信仰起源于中国古代先民对于雷电的自然崇拜,因为远古时代,气候 变化异常,晴朗的天空会突然乌云密布,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雷电有时会击毁树木,击丧人畜。使人们认为天上有神在发怒,进而产生恐惧之感,对之加以膜拜。神的形象也从单纯的自然神逐渐转变成具有复杂社会职能的神。

走进神话世界的大门

雷神的民间传说

南朝时期,雷州有一名猎户叫陈洪,他有一只猎狗,长有九只耳朵,每次出猎,他都用狗耳占卜:如果一只狗耳跳动,只能打到一只猎物;多只狗耳跳动,就能打到多只猎物;如果狗耳不动,则不宜出猎。次方法十分灵验。一天,陈洪出猎前,看到狗的九只耳朵都在动,他不由大喜:此行会大有收获。猎狗走到一片荆棘丛里,狂叫不停,陈洪一看,原来是一个大肉球!陈洪把它带回家,突然,风雨交加,随着一声霹雳大炸雷,肉球即刻迸裂,从中跳出一个小男孩,左手掌中一个字“雷”,右手掌中一个字“州”,这也是雷州地名来由的传说。从此,每天都有雷声在陈家上空响起,进入小孩的房内,很有规律。一年后,小孩能吃饭了,陈家上空的雷声才停止,于是,陈洪将小孩取名为陈文玉。乡亲们都把他喊做“雷神”。陈文玉长大后,做了雷州刺史,他对老百姓多有善行,政声远播。他死后,乡邻立庙祭嗣他,颇为灵验,雷声隆隆,自大殿里发出。宋朝时,朝廷知道了这位雷神的灵验后,封他为“威德昭显王”。

清朝《广东新语》如此描述雷王庙大殿:雷神端冕而绯,左右列侍天将,堂殿两侧又有雷神十二躯,以应十二方位,及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像。庙中还有一个侍从捧着一圆形的卵,暗示雷神诞辰的典故。

北欧神话中的雷神

4.作文 传说中的棋盘滩 篇四

在这美丽的芒果之乡――田东,有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名叫做棋盘滩。棋盘滩位于在田东县那拔镇。

星期天,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棋盘滩游玩,放眼望去看见河面上满是一块块方块的大石头,勾勒着一条条整整齐齐地线条,就像一盘大棋子。棋盘滩两边都长着小苗,整齐地站立在哪?如同欢迎我们到来似的。据说,棋盘滩还有一个传说呢: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两位神仙没事做就下凡来到人间,一位神仙的眼睛一闪就看见了一条河,河水清澈,风景秀丽的地方,神奇地拿出一副棋子,下了几天几夜的棋,正当他们下得正激动的时候,玉皇大帝正想找他们俩做事。可是,在天上都找不见,玉皇大帝派了神仙们下凡到处寻找,终于在风景秀丽的.地方,找到了那两位神仙,就把他们捉上了天。于是,他们来不及收拾棋盘,就留了下来,才变成了今天这美丽的棋盘滩。

那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无污染的棋盘滩每天都迎来了不少游客,是田东人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喜欢田东,更喜欢这美丽的棋盘滩。

5.想像作文:宇宙中的美丽传说 篇五

12月25日,我一个宇宙生命学家,正在一个名叫非星的星球考察,因为我的任务是寻找到其他的生命。“夷,那时什么呀?”走进仔细一看。“原来是个岩石,不对上面还有一些字”写着:在宇宙的边缘有个黑洞,里面有着个发光的石头,只要拿到这个石头就可以找到其他的生命,至今无人得取。(只要一拿到这快岩石将自动爆炸)我二话没说就骑上光速飞行器飞回地球,几秒钟到地球了,我立刻带上所需工具骑上超光速飞行器,向遥远的宇宙边缘进军,连家都没回就走了。五分后到了目的地了。我吃了颗宇宙万能药就下去,宇宙万能药的功能有3000多种,如:在宇宙中能呼吸,可防超高热能,连黑洞都可随意进出。我发现目标黑洞了,我快速跑过去,使劲一跳,进去了,里面好黑什么也看不见只感到一丝微光,我知道那就是光石,我将光蛋粉洒了出来,顿时黑洞里亮了起来,一片光明。忽然一个岩石朝我撞过来,我来不及躲避,只是使劲往右游。“啊啊啊……“我的左臂被撞掉了一条,我觉有千万根钢针和蜜蜂使劲扎我的左臂,撕心的疼。我正好被撞到了光石的旁边,吃力的抬起还在的右手,拿住光石。一会就晕到了。

又过了几天,我的伤好了,走出这个小屋,一看哇美的无法形容真想住下来,这没有争执也没有战争这是和平的乐园。可我在地球还有家人,所以要回去。他们用光石将我送走了。

到了,我在一个无人的树旁着落了。回到实验室。我的同事扬小峰问我在非星有没有收获。“没有。”我果断的答到,因为我是不会将这些事告诉别人的,因为我要让它成为我心中的宇宙中的美丽传说!

6.传说中伤寒论的题库 篇六

《伤寒论》35条提到“太阳病, 头痛……无汗而喘者, 麻黄汤主之”。

病机为:风寒束表, 肺气不宣。表证是外感六淫之邪袭肌表而成, 证型因感邪轻重大抵为在表、半表半里、表里同病3类。“邪在表者, 汗而发之”, 开腠理非辛温莫达, 故凡表肌之证, 无论寒、热、虚、实, 皆可用麻黄。主证:恶寒发热, 无汗而喘。方剂选用麻黄汤。方解:麻黄苦辛温, 为肺经专药, 有解表散寒、宣肺平喘之功, 为全方之首。桂枝佐麻黄发汗, 杏仁佐麻黄平喘, 炙甘草调和诸药, 使其宣散而不伤正。临床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感冒等。

2 解表清热

《伤寒论》63条提到“发汗后……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 用麻杏石甘汤”。

病机为:风热袭表 (或风寒郁而化热) , 邪热犯肺。主证:高热寒战, 胸痛咳嗽, 鼻煽气喘, 咳痰黄稠, 舌红苔黄, 脉象滑数。方剂选用麻杏石甘汤。方解:麻黄解表宣肺, 有“火郁发之”之义;配石膏辛寒, 直清里热;杏仁苦降, 助麻黄, 石膏清肺平喘;炙甘草与石膏合用生津止渴, 调和寒温宣降。临床多用于呼吸道急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 如流脑、流感、急性支气管炎和病毒性肺炎等。

3 解表行水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21条提到“风水恶风, 一身悉肿……越婢汤主之”。病机为:风邪遏肺, 通调失职。主证:风水证。颜面浮肿, 继及全身, 恶风发热, 小便短少, 苔白脉浮。方剂选用越婢汤。方解:麻黄利肺气, 调水道, 气行水利;石膏清里热, 使肃降有权, 通调得职;姜枣调营卫。合而用之, 风散热清, 营卫调和, 肺令行, 肌表之水湿得遣。越婢加术汤和甘草麻黄汤所治之皮水亦寓解表行水之义。临床多用于血管神经性水肿, 局限型水肿, 急性肾小球肾炎及肾炎急性发作者。

4 解表退黄

《伤寒论》263条提到“伤寒瘀热在里, 身必黄,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病机为:湿热蕴蒸, 郁于肌表。主证:黄疸色鲜, 恶寒发热, 小便短黄, 舌苔薄腻, 脉象浮数。方剂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解:麻黄通肌表之壅滞;连翘泄经络之积热;赤小豆、生梓白皮清利水湿;杏仁宣利肺气;姜枣健脾和中, 使郁留之湿热从玄府而泄, 黄疸得遁。临床多用于病毒性肝炎、胆囊炎、溶血性黄疸。

5 解表蠲痹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10条提到“病历节, 中可屈伸疼痛, 乌头汤主之”。20条提到“湿家身烦疼, 可用麻黄加术汤”。8条提到“诸肢节疼痛, 身体尪羸, 脚肿如脱, 头眩短气, 温温欲吐, 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21条提到“病者一身尽痛, 发热, 日哺所剧者名风湿。次病伤于汗出当风, 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予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病机为:风寒湿热之邪痹阻肌腠经络气血。主证:肢体关节酸、麻、重、痛, 活动受限。有痛痹、着痹、行痹、热痹之分。方剂可选用乌头汤, 麻黄加术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解:乌头汤适用于痛痹, 方中麻黄散经络之邪而通阳气;麻黄加术汤适于着痹, 方中麻黄发肌表之汗以散湿;桂枝芍药知母汤适于行痹, 方中麻黄解肌散邪;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适于热痹, 方中麻黄、杏仁宣肺散寒利气;薏苡甘淡微寒, 主经脉拘挛, 不可屈伸而痹痛;甘草和中健脾。凡风湿郁表, 疼痛发热之痹证用此汤可除, 临床多用于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炎等。

6 解表温里

《伤寒论》301条提到“少阴病, 始得之, 反发热, 脉沉者, 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302条提到“少阴病, 得之二三日, 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以二三日无里证, 故微发汗也”。

病机为:素体阳虚, 复感寒邪。主证:太少两感, 发热恶寒, 无汗脉沉。方剂可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解:麻黄解太阳之表寒, 炮附子温少阴之里寒, 细辛交通肺肾, 助其辛温发散;若正气较虚, 以甘草代细辛, 取其微发汗。临床多用于生理机能减退或热量不足的阳虚体质, 又感受风寒之邪者。

7 发越郁阳

《伤寒论》365条提到“伤寒六七日, 大下后, 寸脉沉而迟, 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 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 麻黄升麻汤主之”。

病机为:上寒下热, 正虚阳郁。主证:厥阴病, 手足厥逆, 咽喉不利, 咳唾脓血, 泄利不止, 舌淡苔白, 脉象沉迟。方剂选用麻黄升麻汤。

8 解表止痉

《金匮要略·痉湿病篇》10条提到“太阳病, 无汗而小便反少, 气上冲胸, 口噤不得语, 欲作刚痉, 葛根汤主之”。

病机为:风寒束表, 经脉失养。主证:发热恶寒, 无汗项强, 口噤不语。方剂选用葛根汤。方解:方中桂枝解肌;麻黄开发腠理;葛根味甘气凉, 既解肌退热, 又起阴气而生津液, 滋经脉而缓其痉挛。合方能使表解热退, 经脉柔和, 而痉病自愈。临床多用于高热惊厥、高血压脑病、颅内感染, 破伤风等病引起的惊厥也可试用本方。

9 解表止利

《伤寒论》32条提到“太阳与阳明合病者, 必自下利, 葛根汤主之”。

病机为:二阳合病, 阳明邪盛。主证:发热下利, 苔黄脉浮。方剂选用葛根汤。方解:二阳合病, 里证为表证所引起, 重在治表, 故用葛根汤发表散邪。而葛根汤中解表开腠者, 属麻黄也。表解则里和, 里和则利止。临床多用于急性肠炎, 过敏性结肠炎, 肠吸收功能障碍及食物中毒引起的腹泻, 细菌性痢疾等。

1 0 解表止痒

《伤寒论》23条提到“太阳病, 得之八九日, 如疟状, 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面色反有热色者, 为欲解也, 以其不得小汗出, 身必痒, 宜麻黄桂枝各半汤”。

病机为:郁表, 久不宣散。主证:发热恶寒, 面赤身热, 无汗烦躁。方剂选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方解:风寒之邪郁遏肌表, 久而化热, 不得宣散, 故身痒无奈。由于邪郁正未复, 故需微汗解表。以无汗不得用桂枝汤, 汗少不得用麻黄汤, 故以1/3的桂麻合剂小发其汗, 达解表不伤正, 表解而瘙痒除。临床多用于过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 皮炎, 荨麻疹及皮肤瘙痒等。

1 1 解表涤饮

《金匮要略·肺痿肺痛咳嗽上气病篇》6条提到“咳而上气, 喉中水鸡声, 射干麻黄汤主之”。14条提到“咳而脉浮者, 厚朴麻黄汤主之”。10条提到“咳而上气, 此为肺胀, 目如脱状, 脉浮大者, 越婢加半夏汤主之”。23条提到“病溢饮者, 当发其汗, 大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亦主之”。

病机为:肺气壅遏, 水饮射肺。主证:呼吸不利, 喉间哮鸣, 咳喘气逆。方剂可选用射干麻黄汤, 厚朴麻黄汤, 越婢加半夏汤, 大、小青龙汤。方解:射干麻黄汤适用于寒饮郁肺型肺胀。方中麻黄发汗而散寒, 射干利咽喉而决壅塞;紫苑、冬花、半夏、细辛、五味子降逆涤饮止咳;大枣和中, 生姜宣肺。是解表散寒, 降逆逐饮之良方。厚朴麻黄汤适用于表邪引动内饮证。方中麻黄、杏仁外散表邪, 利肺平喘止咳;厚朴、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降逆蠲饮;石膏小麦清燥除烦, 合成涤饮清金之剂。越婢加半夏汤适用于饮热郁肺型的肺胀。方中越婢汤解表清热, 半夏降逆蠲饮;越婢散邪之力多, 蠲饮之力少, 故加半夏以补其不足。大青龙汤适用于外寒里热之证。方中麻黄、桂枝、杏仁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石膏散发肺热, 发越水气;姜枣调和营卫, 甘草调和诸药。小青龙汤发汗兼温化水饮。方中麻黄、桂枝发汗解表, 伍芍药酸收以防发汗太过, 细辛辛散, 五味酸收, 二者相伍, 开合相济以镇咳;干姜温肺, 半夏降逆, 二者相合, 温降相借以逐饮;再伍甘草和中缓急, 益桂枝温化水饮之力。临床多用于呼吸道感染, 急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扩张, 肺气肿, 肺炎和支气管哮喘等。蒉

摘要: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运用麻黄的主要条款归为11个类型, 来探讨麻黄的用药法度。六淫之邪多从肌表而入, 肺主肌表, 其病机总以肺失宣肃为主导, 治疗大法当开腠以散之, 开腠非辛温难达。麻黄辛温, 性轻扬, 主入肺经, 为解表要药。故凡肌表壅遏之证, 无论寒热虚实, 皆可选用麻黄。在组方中麻黄无论或主或从, 总不离发表启腠之功, 正中表证病机。同时结合现代医学临床, 拓宽麻黄应用范围。

7.还有哪些民间传说中惊悚的故事 篇七

男子被追上了,而且还因为地滑摔倒在地,女子渐渐举起菜刀,奋力向男子砍去......

“啊—”吴介从梦中惊醒,不知怎么了,那男子吴介觉得十分熟悉。吴介满头大汗,看来下得不轻。不过噩梦时常会做,所以他也没往心里去。不过,他的这个做法,很快会让他意识到,他是错误的。

吴介是一名二年级高中生,由于成绩不突出,所以只能在这所有“鬼校”之称的地方度过他的高中生活。

“唉唉,吴介,你知道吗?最近学校附近好像死了个人,跟咱们学校有关呢。”吴介在去教室的路上被左康拦住。“无聊。”吴介不屑地说。“不是啊,我们这学校,被称为‘鬼校’,你不记得了吗?”左康装成一副吓人的样子。“这你也信,就算是这样,那有代表什么?噢!我知道了,代表你今天早上没吃药。”随后吴介一边笑,一边走向教室。“切,那天真有个鬼把你吃了你才后悔。”左康撅着嘴说着,随后也回到了教室。

这天晚上,哀歌的声音十分的大,吴介以及他的室友都无法入睡。

“蹬蹬蹬...”突然一阵敲门声。这可把他们吓坏了,这大半夜的,谁会来呢?没有一个人敢去开门。奇怪的是,敲门的人过会后就走了,他们的心这才安心下来。“蹬蹬...”窗户又响起了响亮的声音,这下他们更害怕了,个个蒙到被窝里。吴介也一样。

吴介在被窝里发着抖,这个人都不舒服,突然,他面前出现了一张女人的脸,是一张惨白的女人脸,脸上还有一道疤,她的眼睛注视着他,他大叫了一声,翻开被窝。那个女人一下不见了。再看看大家,个个蒙在被窝。吴介去叫他们出来,可谁知,一掀开,竟是一个死人,而那死人,就是他的室友,正当不可思议的时候,胆惊受怕的时候,其他的被子也自动掀开了,而里面的,只是他的室友们。

他仓惶逃窜,可一打开门,迎来的是被窝的那个女的。他又关上了门,用背紧贴着门。

8.传说中伤寒论的题库 篇八

关键词:免疫乳,伤寒沙门菌,抗体消长规律

哺乳动物的乳汁是机体免疫协调作用的产物之一。所谓免疫乳是指给哺乳动物 (主要指奶牛、奶山羊等) 选择性地接种一些能够引起人或动物疾病的细菌、病毒或其他一些外来抗原, 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分泌特异性的抗体进入乳中, 这种含有特异性抗体的乳称为免疫乳[1]。当人饮用这种乳时, 其中的抗体及其他免疫物质就可为人提供被动免疫保护。美国Stolle实验室对免疫乳的生产技术、安全性、疗效等进行了一些研究, 目前国内已有学者对免疫乳的开发从事了一些有益的探索[2], 但国内关于免疫乳的研究报道较少, 更系统的研究特别是一些相关应用基础理论的研究还很不够。笔者以伤寒沙门菌为免疫原对妊娠后期的奶牛进行强化免疫, 定期检测其血液和乳中的特异性抗体水平, 摸索其消长规律, 为抗伤寒沙门菌抗体免疫乳的研制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

伤寒沙门菌50089, 由中国医学细菌保藏管理中心提供。

1.1.2 试验动物及分组

河南农业大学奶牛场的距预产期60 d左右的妊娠中国荷斯坦奶牛10头, 随机分为2组, 每组5头。试验组以伤寒沙门菌为免疫原进行免疫, 对照组不注射任何免疫原。

1.1.3 培养基

改良的营养肉汤和营养琼脂等。

1.2 方法

1.2.1 凝集原和疫苗的制备

将活化的菌液用棉花棒涂抹于营养琼脂平板上, 37 ℃恒温培养24 h;刮下菌苔, 121 ℃高压150 min;3 000 r/min离心20 min;弃上清液, 用0.5%石炭酸生理盐水离心洗涤2~3次;染色, 制备成染色凝集原, 用方阵试验确定各抗原的最适工作浓度;将活化的菌种在营养肉汤中进行传代培养 (37 ℃) 18~24 h;然后进行增菌培养, 在第4代扩大培养物中加入0.5% 的甲醛 (37 ℃、48 h) ;离心收集菌体, 用灭菌的PBS离心洗涤3次, 之后将菌体调至一定浓度, 加入佐剂分别制备大肠杆菌水剂疫苗、油乳剂疫苗。

1.2.2 免疫程序

试验组共进行3次免疫:在分娩前60天左右进行第1次免疫, 肌内注射灭活水剂疫苗;首免后10天第2次免疫, 肌内注射灭活水剂疫苗;分娩前35天左右进行第3次免疫, 肌内注射灭活油乳剂苗。

1.2.3 样品采集

采血时间定为每次免疫当天及产后0, 3, 7, 14, 21, 28, 35, 42, 49, 56天, 分离血清, 56 ℃ 灭能30 min, 4 ℃保存, 备用。分娩后采乳与采血同步进行, 分离乳清, 4 ℃保存, 备用。

1.2.4 抗体检测

用微量凝集反应检测乳清和血清伤寒沙门菌抗体水平, 判定标准:以100% 菌体凝集记为++++, 75%菌体凝集记为+++, 50% 菌体凝集记为++, 25%菌体凝集记为+, 微量凝集或肉眼不好判断的记为±或?。以出现50%菌体凝集 (++) 的最高稀释倍数作为抗体的凝集效价。

2 结果与分析

用伤寒沙门菌作免疫原免疫奶牛, 定期采集血样和乳样并分离血清和乳清。用微量凝集反应检测伤寒沙门菌抗体效价, 并比较二者的相互关系, 结果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 用伤寒沙门菌作免疫原所得乳和血中抗体变化规律如下:

(1) 在未进行疫苗注射前, 试验组和对照组血中都检测不出伤寒沙门菌抗体, 在分娩前60天进行首次免疫至分娩这段时间内, 试验组和对照组血中抗体水平均呈显著上升趋势, 且试验组的上升幅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

(2) 在分娩当天, 试验组和对照组血和乳中抗体效价均达到最高峰, 试验血为10 lb, 试验乳为8.2 lb, 对照血为7.2 lb, 对照乳为5.2 lb, 即试验乳抗体效价比对照乳高3个效价, 试验血比试验乳约高2个效价。在随后的3 d内, 抗体效价都呈平稳的下降趋势, 但在分娩后第3天试验乳抗体比对照乳抗体高3个效价。在分娩后第7天, 试验血抗体效价为8.4, 试验乳为6.4 lb, 对照血为4.8 lb, 对照乳为2.8 lb, 即试验乳抗体比对照乳抗体约高4个效价, 且对照乳在分娩后第14天降至较低水平, 第21天降至0。在常乳期间, 试验血、试验乳中抗体水平均呈缓慢的下降趋势, 在分娩后大约第49天试验乳中抗体水平降至3.6 lb, 试验血降至5.2 lb, 同时发现在整个试验期间试验乳抗体比试验血抗体约低2个效价。

由以上可知, 采用该免疫方法, 用伤寒沙门菌作免疫原给妊娠后期乳牛进行免疫, 试验组可以得到持续50 d 的含伤寒沙门菌高免抗体的免疫乳, 且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 (P<0.01) 。

3 讨论

3.1 奶牛免疫反应的观察

每次免疫注射后1周内都密切观察奶牛的免疫反应、应激反应或可能出现的其他异常反应。结果发现, 采用此次试验的免疫方法, 奶牛的体温、食欲和食量、精神状况都保持正常。

3.2 免疫方法的特点

本次试验采用在分娩前60天首免, 10 d后二免, 分娩前35天第3次免疫的程序进行免疫, 与国内学者何梦辉等[3]和王春风[4]所用的免疫方法相比具有引起奶牛应激反应小的优点, 更有利于提高奶牛的生产效率。同时, 采用该方法能够获得50 d的高效价抗体, 使得有关学者提出的免疫方法得以改进。同时还提示, 在奶牛免疫潜力允许的情况下, 在其泌乳期内如果进行多次免疫, 就可能得到持续高浓度的抗体以充分利用奶牛的整个泌乳期, 这就预示着免疫乳的开发有着广阔的前景。

3.3 乳和血中抗体效价的关系

乳的生成过程是在乳腺腺泡和细小乳导管的分泌上皮细胞内进行的, 包括复杂的选择性吸收和新物质的合成过程[5], 当乳腺生成乳汁时, 需要大量血液流经乳腺才能供应足够的原料, 乳房中每通过400~500 L的血液, 在乳腺中才能形成1 L的乳汁。Caffin J P等[6]证实了乳中部分IgM、IgA和IgG来源于血中, 因此乳与血中的免疫球蛋白有着必然的联系。故通过检测乳中抗体含量来推测血中抗体含量, 可为兽医临床提供一种方便易行的检测方法。本试验用伤寒沙门菌作免疫原, 检测血和乳中抗体的含量, 结果显示乳中抗体比血中抗体低2个效价左右, 因此通过检测乳中抗体效价来推测血中抗体效价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也减少由于采血而造成奶牛应激反应的发生。

3.4 初乳和常乳抗体效价的比较分析

试验发现, 对照组初乳中检测出高效价抗伤寒沙门菌抗体, 这可能是奶牛经常活动过程中少量特异性抗原刺激和大量非特异性类属抗原刺激的结果, 初乳过后对照组乳中很快检测不出伤寒沙门菌抗体。相反, 在免疫组由于大量特异性抗原的刺激, 除了在初乳中含有特异性抗体外, 还在常乳中出现了高效价的特异性抗体, 这就为充分利用大量的常乳作为免疫乳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和平, 郭军.免疫乳科学与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2]郭本恒.功能性乳制品[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3]何梦辉, 王春风.奶牛乳和血中大肠杆菌和轮状病毒抗体检测比较[J].中国奶牛, 2000 (2) :19-21.

[4]王春风.抗人轮状病毒和大肠杆菌免疫乳持续性的研究[J].食品科学, 2000, 21 (5) :42-43.

[5]金世林.乳品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88.

9.神话传说在现时文学中的引用 篇九

———以诗歌,散文,小说为例

摘要:查询字典我们可以知道神话传说是人类早期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即是文学的先河,又是一种证明早期人类为了认知自然、认知自我的积极需求。神话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寄托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思念。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大禹治水、精卫填海……这一个个流传广泛的古代神话传说我们都听大人讲过,在课本中学习过。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在现实文学中,如诗歌,散文,小说也离不开神话传说。中国神话传说对现实文学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字:神话传说

现世文学

诗歌

散文

小说

影响

查询字典我们可以知道神话传说是人类早期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即是文学的先河,又是一种证明早期人类为了认知自然、认知自我的积极需求。神话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寄托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思念。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大禹治水、精卫填海……这一个个流传广泛的古代神话传说我们都听大人讲过,在课本中学习过。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样,在我们的现实文学中,也离不开神话传说,诗歌,散文,小说因为神话传说的介入,我们的文学世界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

神话传说对诗歌的影响最明显的就应该看《诗经》了。他应该是我们古代最早受神话影响的作品了。《诗经》中《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写周民族始祖后稷诞生的种种神异经历,母亲生他时太顺,被认为是不祥扔掉了。扔到小巷有牛羊庇护,扔到森林,恰遇伐木工人,扔到寒冰之上,大鸟羽覆盖了他,大鸟飞去,他大声啼哭,哭声响彻云霄。另外就是屈原《楚辞》《离骚·天问·九歌》了,这些作品亦充满神幻色彩,上天入地、驰骋想象。另外 战国时的《庄子》一书中不少寓言就是根据神话改编的。如《逍遥游》中的鲲、鹏就是《山海经》中北海神兼风神禺强的化身。藐姑射也是《海内北经》中的“姑射国”。汉代的赋体,如曹植的《洛神赋》就采用洛水女神宓妃的形象素材进行的一次成功的创作。东晋诗人陶渊明《读山海经》组诗之九《夸父诞宏志》、之十《精卫衔微木》盛唐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梁甫吟》等。晚唐诗人李商隐《 瑶池》诗云:“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就是对神话意象的妙用。

神话传说对于散文的影响我觉得有一下几点。第一就是神话传说丰富散文的“意象”内涵。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说:“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象。”意指意象,言指语言,思指思理。意谓思想是由意象表达,而意象则由文学语言创造出来的。散文中的意象借神话来构建,对丰富其思想内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吴伯萧的《难老泉》一文,引用了“柳氏坐瓮”、“张郎分手”的传说,来说明晋祠的由来,难老泉的来历以及“北渠农民”清泉的来源。这些传说使人们领悟到难老泉深刻的内蕴:这里绿水长青,江山不老,原来是柳氏、张郎这样的劳动人民,用他们的血汗、智慧甚至生命换来的,同时又告诉我们:这里不仅有不老的清泉,不老的江山,更有不老的人民,不老的民族精神。这样难老泉的意象内涵就得到了新的充实。神话的意象,揭示了深刻的主题。第二就是赋予象征意义。象征,是借用某种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特定的事物或情理的艺术手法。它可以用于构思全局,也可以用于构思局部。神话在散文中的象征主要用于局部。巴金的《灯》引用了“哈里希岛上的长夜孤灯”和“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两个神话传说。“孤灯”与“火炬”是象征体,它们分别象征了姐弟的友爱之情和情人对男友忠贞的爱情。而两者都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都凝聚了人间的温暖和友爱。这无疑是作者借神话传说,给处于黑暗中的中国人民以希望之火和力量。第三点是增强神奇与神秘色彩。散文是美文,精彩神奇的意境往往是作者诉诸美感的一个因素。神话的基本素质就是神奇,所以往往被作者借来增强散文的神奇色彩。刘白羽的《长江三峡》写了“万仞高峰之巅,有一细石耸立,如一人对江而望”,这是险。但还够不上奇,一说“这就是充满神奇色彩的美女峰”,并讲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传说故事,这就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种神异感,引导着游三峡的人们产生翩翩遐想,险峻的美女峰显得更加神奇而美妙。朱自清的《绿》中,把“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比作“离合的神光”,那“闪闪的绿色”犹如洛神美丽的倩影,又如洛神洒向人间的点点柔情,她“招引”着我们去追逐,但毕竟人神相隔,我们只有向往之心和怅恨之意。“离合的神光”映射出神奇而美丽的色彩。最后一点就是舒缓紧张氛围。散文有时在写景状物时选择一些表现壮美的内容,而“壮美的巨大、粗犷中往往带有一些可怕的因素。大山、大海、悬崖、深渊„„都包含着险峻、凶猛、艰险、恐怖等因素。这样的带有可怕感的因素在散文中对人的生理感官刺激特别强烈,通常情况下,可以使人身临其境,深受感染,但有时超越了我们的生理感官所能接受的程度。这时该读者的精神处于一种极度紧张的戒备状态之中,就容易对壮美的事物产生抗拒的态度。阅读散文的负效应就会产生,而技艺高超的作者往往采用一些方法来进行调整,运用神话佳话则是舒缓紧张气氛的一种技巧。在《长江三峡》中,船进了泄滩,“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猛,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船一下子像流星随着怒涛冲去,一下子像流星随着怒涛冲去,一下子又绕着险滩迂回浮进”,在极其危险之处,连“江津号”都“剧烈地震动起来”了。在稍不留神船就要撞得粉身碎骨的三峡险谷中,在“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的西陵滩中,人油然紧张甚至产生戒务的心理是很自然的。这时作者引入了关于屈原的两个美丽的传说:“屈大夫死后,有人在汩罗江畔,看见他峨冠博带,骑着一匹白马飘然而去”和“屈原死后,被一条大鱼驮回秭归,终于从流放之地回到了故乡”。这样让读者缓了一口气,并且从中得到了更深的教益。读者会随着作者的叙述产生强烈的共鸣,看到“陡山”、“急流”会产生“惊险”、“可怖”的心理,但随着作者笔锋的回转,读者的心理也随之变化,不再由“陡山”、“急流”而产生恐惧和紧张,而是在“畅神”遐思,追忆着屈大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深受人民爱戴的美好形象,从心底深处油然而升起一种欣悦感。

引用神话传说对于小说的影响。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其实源头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陈鸿写的《长恨歌传》、白行简写的《李娃传》,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近现代小说中也有不少利用神话故事进行创作的作品,如新文学的旗手鲁迅在创作中常常采用神话化素材,特别是《故事新编》中的《补天》、《奔月》、《铸剑》、《理水》四篇,完全是选取神话题材来进行写作的。在《补天》中,他通过女娲的创造活动,表现了民族精神中不倦的创造伟力;《奔月》通过羿的英雄末路,表现了战士在无用武之地时的寂寞与悲凉;《铸剑》讴歌反抗的英雄;《理水》则赞颂民族的脊梁。他的这些作品,可以说是中国文学中最早的“寻根文学”。郭沫若是一个具有强烈神话意识的诗人。他对古代神话有一种近似宗教般的崇拜,曾说:“神话是绝好的艺术品,是绝好的诗。”在他的诗歌创作中,随处可见被赋予了浓烈感情色彩的神话意象,如凤凰、天狗、颛顼、共工等等,他将自己的代表作诗集取名《女神》,反映了他对神话的情有独钟。除了鲁迅和郭沫若外,茅盾、周作人、郑振铎、闻一多等人也从各个不同角度,对神话产生了浓厚兴趣。如郑振铎借用希腊神话故事写作的一些短篇小说,沈从文描写湘西风土人情的小说系列,吴祖光的剧本《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等等。其中沈从文小说中运用神话素材的方式,较以前又有发展,他不是简单地采用、改编或重写某个具体神话的情节或意象,而是另辟蹊径,在诸多民间文化原型的基础上,进行一种综合性的重构和再造。在故事的表层结构之下,潜藏着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例如有的研究者发现,在《边城》中,就埋藏着求仙原型、难题原型和命运原型,并运用了拟仙、三角和循环三种叙事模式。(注:李继凯:《民间原型的再造——对沈从文〈边城〉的原型批评尝试》(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年第4期。)这种新的运用神话素材方法,对后来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影响。

综上,其实古代神话传说对现实文学最大的一个影响就是中国古代神话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在这些作品中小则引用几个字多则用几百个字叙述神话传说故事,他们毫不吝啬对神话传说的篇幅运用,他们通过这些神话传说故事使文学作品显得更加的丰富生动形象。当然除了作为素材这一点外,中国古代神话在其他方面对现世文学同样有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代神话富于幻想的浪漫主义手法,为中国文学叙事抒情的传统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它奇特幻想、生动的情节以及夸张手法的成功运用,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总之,古代神话传说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参考文献:

(1)何新

《艺术现象的符号—文化学阐释》[M]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年

(2)刘叔成《美学基本原理》[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9月版(3)陆一帆

《文艺心理学》[M]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85年7月版(4)田益琳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

10.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文化精神 篇十

摘要

古老的希腊神话是世界古典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希腊神话是古希腊人最初的意识活动的成果,是古希腊人关于神的故事、英雄传说的总汇,它不仅艺术地概括了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集中了他们的经验和理想,也表达了他们对社会不平现象的义愤。正如马克思所说,希腊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传说中的英雄都被说成是神与人结合所生的后代,实际是部落集体力量和智慧的化身,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和社会的斗争。关键词:古希腊;神话传说;文化精神

一、引言

古希腊拥有灿烂的文化,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人给世界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古希腊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希腊神话对西方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思想、自然科学等领域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如在文学方面,莎士比亚、乔伊斯、雪莱、拜伦等文学巨匠笔下经常出现希腊神话中的题材、人物原型,甚至故事框架;在语言方面,英语中很多词汇和习语都来自希腊神话;在艺术方面,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菲迪亚斯、热拉尔等享誉世界的艺术家在雕刻和绘画等领域的不少传世之作都取材于希腊神话;而心理学领域则有俄底浦斯情节和埃勒克特拉情节。因此,要理解西方文化,必须了解古希腊神话。但是,为什么希腊神话如此备受青睐?又是什么使得它有着如此独特而不可抗拒的魅力?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曾留下一句至关重要的话: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揭示了古希腊人精神的源泉,也透露了古希腊神话的魅力之谜: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古希腊神话故事的形成时期很早,是远古一代代人集体创作的结晶。神话起初口传,后来见之于书面文字。它的最早的传世书面文献当推荷马史诗。史诗中除了主体故事外,还提及了许多其他的神话故 1 事,那些故事显然在当时已是广为流传、普遍知晓的。在荷马之后不久有古希腊诗人赫西奥德的长诗《神谱》,扼要地记述了许多神话故事,并立力图把那些故事谱系化。古希腊悲剧的题材基本都是取材于神话,是作家对那些神话故事的现实理解的戏剧体现。希腊神话在人类思想文化艺术史上始终光彩夺目,经久不衰。神话是原始人思想与生活的反映,是原始信仰的产物。古希腊神话的基本特征是它的人本 精神,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神话中对人的问题的思考,神在古希腊人心目中的形象,神具 有与凡人一样的复杂性格,神对感性现实生活的热爱。古希腊神话影响渗透到西方文化的各个 角落。它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及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产生过重要影响,为后世作 家提供了宝贵素材,丰富了绘画、塑的题材,还给西方语言增加了大量的短语和词汇。古希腊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它的人本主族为主体的谱系分明的神话系统。赫西俄德的《神 义精神。著名的瑞士古典文化学者安・邦纳写到 :谱》是关于神祗们的身世源流的记载,而荷马史诗则 “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它从人的需是以英雄传说为主线将奥林匹斯诸神的故事串缀在 要出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为了求得人的一起。

利益和进步,它同时既探索世界也探索人,通过一方古希腊神话的人本精神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探索另一方,在希腊文明的观念中,人和世界都是一首先,古希腊神话的人本精神体现在它对人的 方对另一方的反映,即都是彼此摆在对立面的,相互问题的思考。古希腊人十分注重关于人自身的思 映照的镜子。①古希腊民族对“人”的重视,与该民考。在古希腊一著名神庙大门前的石碑上,刻着这 族人的自然观、宇宙观有密切的联系。古希腊人一样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人的观念很早就深入 同自然分离后,就产生了强烈的个体意识,作为主体到希腊人的思维中,在神话中也不乏先人对人的问 的人就处在高于自然与社会的位置上,主张人对自题的思考。众所周知的“斯芬克斯之迷”,就是一个 然与社会的征服与改造,主体与客体处于分立状态。典型的例子。它说的是“在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 古希腊智者派著名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有句名午用两只脚走路,晚间用三只脚走路。在一切生物 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中这是唯一用不同 2 数目的脚走路的生物。

二、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文化精神体现

人类童年时代的自尊、公正、刚强以及秩序,在此展现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一直延伸至今,古希腊神话的优美、动人是举世闻名的。古代希腊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希腊人的活动范围主要包括现今的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区和地中海东部各岛屿。此外,他们很早与黑海沿岸地区的居民交往,向意大利半岛南郢沿海和西西里岛等地区移民,足迹远至西地中海和北非。古希腊人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创建了璀璨多彩的文化,传下丰富的遗产,神话传说就是其中之一。古代神话的产生历史久远,它乃是处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时期的远古人类借助想像征服自然力的产物。由此,古代神话必然包括神的故事和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和冲突的故事,即英雄传说两个方面。神的故事更明显地反映了古代人类把强大的自然现象形象化的丰富想像力,英雄传说则主要是对可能具有某种历史性的传奇人物及相关事件的崇拜和理想化,反映了远古人类的生存活动和与自然进行的顽强斗争。

(一)关于神祗

天神宙斯为众所周知的万物之主,而他的兄第波塞冬和哈里斯也分别掌管着海洋和冥界。既名曰为神,自然有许多不同于人的地方,比如他们的神力,太阳的升起,四季的变换,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来去都由神们控制,人类必须向神灵供奉,不然即会遭到灾祸。当然,神也有许多与人类相似的地方,比如天后赫拉,她是一位非常善妒的神,她的情敌伊俄就因为她而先被迫变成牛由百眼怪日耳戈斯看守着到各地,得救后又被牛蝇追逐到各地,后来她与宙斯的儿子厄帕福斯也被偷走。除了赫拉,天神宙斯在性格上也有一点瑕疵,他给释放后的人类的救世主普罗米修斯戴上了一个镶有高加索山上岩石的一个铁环,虚荣的表示普罗米修斯仍被自己囚禁。

(二)关于神谕

神谕像预言也似诅咒,无论如何回避,命运的指针也纹丝不动,没有谁可以改变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敬神的人无好下场,这对于神话中的人物就如 3 机器人不可以打人一样是铁律。俄底浦斯的父亲拉伊俄斯因劫走了另一个人的儿子而被神谕宣称要被自己的儿子杀死,妻子也将改嫁给儿子。纵然将儿子送走,纵然俄底浦斯为了逃避神谕而离开了以为是亲生父母的养父母,可他们仍摆脱不了命运女神的捉弄,神谕还是变成了现实。不只是俄底浦斯,剑步如飞有着惊人美貌的阿兰塔兰,阿克里西俄斯等等又何尝不是呢?神谕是人类无法冲破的命运枷锁。

(三)关于妖怪

神话中的妖魔鬼怪甚多这一点上中西方是相近的。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自然也不例外。火牛,毒龙,三头狗等等种类繁多不胜枚举。妖怪们的命运一般都不会太好。有的为主人辛勤工作却最终被迷惑杀死;有的因为成了英雄们的绊脚石而进一步又成了垫脚石。妖怪的出现要么演绎一个不属于他们的凄美故事,要么成就一位英雄的事业。虽然不是主角,但他们仍就是这部神话中重要的组成。古希腊罗马神话中,我最喜欢宙斯,因为他是目前我知道的最后掌管天下的神。我还喜欢的神还有阿波罗,妈妈只知道他是太阳神,其实,他还是音乐之神,更兼预言、弓箭、医疗之神。阿波罗非常喜欢音乐,会弹一种叫做里拉的竖琴;他还首先向人传授了医术。铁匠之神叫赫菲斯托斯,他和奥林匹斯的诸神不一样,长得非常丑陋,可能是基因突变导致的,被他母亲扔到了宫殿之外,他手艺惊人,能做各种珠宝首饰,爱美的女神们(包括爱和美的女神阿弗洛狄忒)都去找他打造首饰。诸神中,天空之神乌拉诺斯竟然和他的母亲大地女神盖亚结婚了,不过,如果盖亚不和她的儿子结婚就不会有神的王国了,神的王国真的是稀奇古怪的。希腊神话与传说是古代希腊人在原始社会阶段创造出的一部丰富的民间文学作品。作品内容,思想健康,是西方文化形态,人格精神的一种体现,对西方人的现代文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希腊神话故事的形成时期很早,是西方文明的灿烂起点,此著内容之丰富、艺术技巧之高超是举世闻名的,是世界文学遗产的一部分,成为后代文学艺术创作丰富的源泉。们常将为某项“大义”而付出生命,后人会顶礼膜拜的称之为“英雄”。而“英雄”的原意,指的是人与神的儿子。他们通常力大无比,有勇有谋,然而命运多难。按古希腊的意思,神不过是比凡人更完美罢 4 了,一样的七情六欲,一样的不敌命运的捉弄。

三、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希腊神话在欧美文学史上具有深刻长远的影响。从文艺复兴开始,希腊神话在欧洲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浓厚的兴趣。诗人作家都纷纷以神话故事为创作素材。仅以英国为例,莎士比亚曾运用希腊神话题材写了悲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和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弥耳顿的《科马斯》诗篇不长,却提到了三十多个希腊人物与故事。19世纪英美浪漫主义诗人对绚丽的希腊神话更是赞不绝口。美国大诗人惠特曼言简意赅地说,“神话真是伟大”。诗人引用神话典故往往是为了借景抒情,抒发忧愤,针砭时弊。希腊神话所描述的古人不屈服命运的顽强意志,以及神和英雄们以超人的力量和自然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都激励了浪漫主义诗人,激发了他们的遐想;浪漫主义的诗歌又赋予古老的神话以新的生命。雪莱、拜伦、郎费罗等诗人,都曾作诗讴歌为人类偷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在拜伦笔下,普罗米修斯确确实实凛凛有生气,成为反抗压迫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力量的化身。雪莱的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塑造了这位不屈的斗士的新形象,全剧情绪振奋,调子昂扬,色彩鲜艳,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革命的向往,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到了20世纪,由于工业文明的不良后果日趋明显,社会矛盾日渐尖锐,人们痛感文明的堕落,理想的崩溃,信仰的瓦解,道德准则的失坠,热切渴望新的美好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文明。文学家更喜爱用意味深长的神话故事抒发苦闷和愤懑,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进行抨击。最著名的是艾略特的《荒原》,这部20世纪西方文学的划时代作品,利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把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欧洲比拟成一片荒原,充分表现了欧美知识分子忧郁绝望的情绪。詹姆斯·乔伊斯的代表作《尤利西斯》借用了荷马史诗《奥德赛》的故事,乔伊斯把小说主人公布卢姆和奥德修斯(即尤利西斯)相比拟,把他在都柏林一昼夜的游荡和奥德修斯的十年漂泊相映衬从而揭示现代人的孤独与绝望。美国戏剧家奥尼尔的《悲悼》是以埃斯库罗斯的《奥瑞斯特亚》为基础,借用神话英雄阿伽门农一家冤怨相报的故事,描写了现代人的悲剧根源。其它作家如叶芝、福特斯、怀尔德、厄普代 5 克等都曾用神话题材进行创作,以古喻今。

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并不仅仅停留在文学领域。在艺术方面,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其罗、达·芬奇等大师运用神话主题作的画,已成为不朽巨作和人类文化的珍贵财富。在心理学方面,弗洛伊德借用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创造了“俄狄浦斯情结”一词,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一种欲望。在文艺理论方面,20世纪中叶涌现出一批以诺思罗普·弗赖伊为首的文艺理论家,认为一切文学类型以及所有作品的每个情节布局,包括表面看来极其复杂和十分真实的作品,无不重复某些神话原形人物和神话的基本方式。希腊神话还大大丰富了英语语言,有些词汇,如chaotic(混乱的)、hypnotic(催眠的)、martial(军事的)等,追根溯源都来自希腊神话。希腊神话在西方社会流传极广,影响甚远,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连科技发展计划的命名都有取自诸神话故事的,如我们常听说的“三叉戟飞机”、“阿波罗计划”等等。

四、结论

在当今的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形势下,仅仅了解本国的文化,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当前,深刻理解西方文化,已经成为潮流。而在我看来,古希腊神话传说正式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扇窗户。腊神话的影响程度较深,范围是世界性的。它的主体部分属次生态深化,主要表现的内容有:折射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的作品居多。古希腊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极其深远持久的。希腊神话内容集中完整,系统化程度非常高,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完整最庞大的神话体系。后世的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历史学家(如希罗多德)也常常征引希腊神话其中的材料,艺术家特别是雕塑大师们更以神话人物或情节为范本,创作出享誉天下的佳作,在美术方面,达·芬奇、伦勃朗、卢本斯都有取材于希腊神话的名画,对希腊神话相继做出精神研究推动人文科学的发展。奥维德的《变形记》是希腊神话稍加修改后的复述,西塞洛、恩尼乌斯、维吉尔的作品中也留有希腊神话的印记。现代主义的人文思想家们又惊喜地从希腊神话中发现一个自由、明快、充满原始生命力的世界,借鉴古希腊神话和戏剧,写出文学史的新篇章。从古罗马时代起,无数文人便把古希腊文学看成了他们不可企及的却试 6 图攀援的高峰,古老神话中的诸神以及史诗、悲剧中的英雄在抚慰他们心灵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无穷无尽的创作源泉。古希腊神话对欧洲近代的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启蒙运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古希腊神话中的以人为本的精神使人们从传统束缚中解脱出来。因此,希腊神话中的神与人同形同性,既有人的体态美,也有人的七情六欲,懂得喜怒哀乐,参与人的活动。神与人的区别仅仅在于前者永生,无死亡期;后者生命有限,有生老病死。希腊神话中的神个性鲜明,没有禁欲主义因素,也很少有神秘主义色彩。希腊神话的美丽就在于神依然有命运,依然会为情所困,为自己的利益做出坏事。因此,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文学的土壤,而且对后来的欧洲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上一篇: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新思路论文下一篇:充实的元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