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望月教案

2025-01-14

古诗望月教案(精选4篇)

1.古诗望月教案 篇一

张九龄《望月怀远》古诗赏析

《望月怀远》是唐朝诗人张九龄所作,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结构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其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

⑴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⑵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⑶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⑷末两句:月光虽可爱,却不能用手抓:送给远方的亲人,只好回屋睡觉,希望得个好梦。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译文 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这时,远在天边的亲人和我同样在望着月亮。多情的人怨恨夜太长了,在经过整整一夜后,思念之情变得更加强烈。熄灭了蜡烛,更觉得月色皎洁可爱,披衣走到屋外长久地望月,感到了深夜露水浸润的凉意。月光虽然可爱,却不能满满地捧在手里把它送给远方的亲人,倒不如回去睡觉,在梦中与亲人好好地相会。

2、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赏析:

《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开头紧扣题目,首句写“望月”,次句写“怀远”;接着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五、六句承接三、四句,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结尾两句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全诗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情真意永,感人至深。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满手的月光。诗人说:“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2.《望月》教案设计1 篇二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初读课文,学习了本课的生字生词,今天我们再次随着现代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一起去——望月(学生齐读课题)。

二、新授

1、师读:夜深人静,我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此时此刻,我看到的江上月景如何?请同学们轻声朗读文中相关部分,并谈谈你的感受。

2、学生谈感受,并结合感受指导朗读。

3、在赵丽宏先生眼中,今晚的月亮是——安详的。(板书:安详)

4、好一幅安详的月夜江色图,让我们一起读出今晚月光的安详。(配乐,全班齐读)

5、在江轮的甲板上,只有我一人独享这美丽的月色吗?(引出小外甥)

6、月亮,在“我”的眼中是安详的,那么在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默读文中相关段落,勾画出小外甥的解答,细细读一读,从中体会到什么?

7、小外甥不假思索地回答:“月亮像眼睛,天的眼睛”,这个比喻使“我”惊讶,“我”惊讶什么?

——小外甥的爱幻想、聪明

8、使“我”惊讶的不止小外甥这个别出心裁的比喻,还因为他是一位小诗人呢!你们看:(出示儿童诗)

我们不禁感叹这小外甥可真是——爱幻想、聪明

9、在小外甥的眼里这月是——调皮的(板书:调皮)

10、让我们品味品味这首儿童诗!(全班齐读)

11、我知道我们班的同学也像小外甥一样是爱幻想、聪明的,那现在不如你们也来练练笔,创作一首有关月亮的儿童诗,好吗?

12、学生写诗后集体交流。

13、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也像你们一样描写过月亮。(出示古诗)

14、望着这一轮安详、调皮的月亮,这舅甥俩也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请同桌的两位同学来像“我”和小外甥一样来对诗。

15、配乐,指名对诗。

16、文中那个大大的省略号,意味着什么?让我们一起往下对。

我背“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你对“

。”

我背“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你对“

。”

我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你对“

。”

我背“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你对“

。”

我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你对“

。”

我背“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你对“

。”

我背“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你对“

。”

„„„„

三、拓展

1、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在诗人的眼里却有着不同的情思。你看,她有时是诗人孤独惆怅的哀思,有时化作一片美丽的乡愁,有时变成诗人的天真与童趣,有时又是诗人郁郁不得志的人生感叹!为什么同是天上的一轮明月,可一落在人间,一落在人们的眼睛里,就不一样了呢?(是啊,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看到一轮怎样的月,源于你有一颗怎样的心啊!这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板书:一切景语皆情语)

2、介绍赵丽宏,及其两部经典作品,推荐学生下去阅读。

读赵丽宏的清新、宏阔、深邃

赵丽宏的散文创作历来备受瞩目。曾经有人以“清新、宏阔、深邃”来概括赵丽宏的散文风格,这确是恰如其分。

代表作品《小鸟,你飞向何方》,其文字清新、美丽。作品由婉转而忧伤所达到的意境是非常美丽的,但它的精致和灵动并不妨碍作品的宏阔性,它所展现的时代背景,它所揭示的人文主题,都是非常广阔的。

3.语文《望月》教案 篇三

1.理解“不假思索”、“绘声绘色”等词语;了解文中省略号和单句成段、省略提示语和衬托的写法;积累运用关于月的古诗词。

2.理解“凝望”、“出神”,体会小外甥望月的情景并想象朗读;在读文中,抓住

细节、标点、特殊写法感受外甥的聪明好学、想象力丰富,并有感情朗读。

3.想象写月亮的比喻和童话,感受望月的乐趣及写作的美好;在望月情境中,产生美好的想象和写作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不假思索”、“绘声绘色”、“凝望”、“出神”等词语;体会小外甥望月的情景并想象朗读;在读文中,抓住细节、标点、特殊写法感受外甥的聪明好学、想象力丰富,并有感情朗读;积累运用关于月的古诗词。

难点:想象写月亮的比喻和童话,感受望月的乐趣及写作的美好;在望月情境中,产生美好的想象和写作的愿望。

教学准备

课件、学习单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交流你心中想到的美好文章。(板书:美好)

环节一、复习导入

【回望“美好”——月】

1.上节课,我们跟随作家赵丽宏一起去望月。还记得那美好的月景吗?(课前板书:望月)

夜深人静,置身江中,看,月亮出来了(出示:图、提示)(音乐) (引导全班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这迷人的月景还吸引了谁也来到了甲板上?(出示:图)

3.这节课让我们跟着小外甥继续去——齐读课题。(出示:课题)

环节二、精读感悟人物

【初见“美好”——人】

1.小外甥是怎么望月的?浏览全文,找找答案。(出示:语句)

?交流:这句话你读懂了吗?他是怎么望月的?

“凝望”仔细地看

“出神”想象(板书:想)

?我们发现了小外甥望月时动作、神态的细节(板书:细节) 想象着他“仰起头凝望”的动作、“出神”的神态读这句话,他就能出现在眼前。

范读,你看到他了吗?

谁也能想象着他的动作神情读,

如果能带上动作神情去读,就更生动了。

2.他都想了什么呢?

3.这个孩子不得了,凝望着月亮,出神地想到诗句,脑海中还产生疑问,

【熟识“美好”——人】

1.其实他可比你们想象的厉害多了,让我们赶紧走进课文,走近这个孩子。(出示:读书要求)

(1)第5段(出示)

交流:“我一句你一句”(积累多、充满自信)语言

“眼睛一眨就是一句”(聪明、知识丰富、反应快)动作

你已经会关注人物语言、动作的细节了。

“挑战”——敢和大作家对诗(积累多、充满自信)提示语 你还从提示语读出了感受,真了不起。(板书:提示语)

(2)6—11段(出示)

交流:他能对出很多诗(聪明、知识丰富)

省略号单独成段(还对了很多诗)

从这个标点读出的内容比上面的句子更丰富。(板书:标点) 他们是怎么对这些诗的?(一人一句)你怎么看出来的? 无提示语(出示提示语标红的语段)这里没有提示语提醒你呀?

前边我们知道了提示语有很大的作用,这里为什么又不加了?(连贯、更表现出小外甥的聪明机灵)

一句一段不用提示语了,用什么提示你的?

(省略号里的诗句应该也是一人一句,看来他们难分胜负) 不用提示语,而是单句成段,这种构段方式多独特,它也是在告诉我们小外甥是聪明自信地对诗。(板书:段式)

汉语多神奇,一种段式、一个标点、一处提示语都告诉了我们小

2.出示文段指导朗读

他们可不光能帮我们认识小外甥,还能帮助我们通过朗读展现出那个聪明好学、充满自信的小外甥。

指名一生指导读 自信语气和动作

你看到小外甥的动作了吗?听到他的声音了吗?

再找一生(师生3人合作读)(评价鼓励)

你好像真的回到五六岁了

想想五六岁的时候怎么说话

再自信一点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只读语句指名两生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3.情景积累运用对诗

(1)省略号变大让我们也加入,和他们一起对指名对诗 总结:你们能对出这么多呢,真是和小外甥一样聪明!

(2)小外甥心中有诗,而诗中有月,月中还有情呢!古人喜爱月亮,认为月是美好事物的化身,他们共赏一轮月,却各自抒发着不同的情思。

当李白回想少时,便写下......

当苏轼心系故土,便吟出......

当张继泊船江枫,便诵出......(音乐起)

(情境图)(随机出示诗句)

当望见水面升起的明月,小外甥可能会想到......

当看见水烟笼罩江面为月披上轻纱,我会沉醉地吟诵......

当看到宁静的湖水中美丽的月影,小外甥会情不自禁地吟诵...... 当想起离别多日的故乡,我触景生情地低吟......

4.总结引读:

此时此刻,月亮的清辉洒落在我们肩头,美妙的诗句萦绕在我们身边,你有何感受?

多情的诗句,滋润着我们;

4.《望月谣》教案及反思(西师版) 篇四

教学内容:歌曲《望月谣》(西师版九册第十课)教学目的:

通过歌曲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培养学生思念台湾同胞,期盼台湾早日回归的民族感情。教材分析:

歌曲以简洁的四句歌词:“月儿弯弯,思念台湾,台湾回归,月儿圆圆”。深切的表达了祖国同胞思念台湾,期盼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民族情谊。

歌曲由带再现的二体贴式补充句构成。大调式,变换拍子。全曲基本上是以第一乐句的节奏为基本节奏贯穿,从而获得歌曲风格的统一,柔美的音调,表达了一种亲情。结束句强拍强位上的八分休止符,更为歌曲的情绪表达带来了情趣。教具准备:打击乐器 竖笛 多媒体课件 课时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谈话引入课题:

师:“我们伟大的祖国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我国的东南近海岸,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宝岛台湾。在你的印像中,台湾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引导学生谈谈台湾的形象)

师:“台湾是祖国的宝岛,可由于历史的原因至今还未回到祖国的怀抱,大陆的亲人人在盼望它早日回来,你听,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师范唱《望月谣》。

三、学习《望月谣》

1、跟着老师的琴声用“lu”音轻唱歌曲的旋律。

2、用“la”音哼唱歌曲。

3、轻声地礼视唱歌曲旋律。师指导。

4、轻声地练唱歌词。

5、进行分组分男女声比赛练唱。

四、巩固练习

1、竖笛练习《望月谣》。

2、师:“除了用歌唱、竖笛演奏的方式,还可以怎么来表现歌曲的感情?” 引导学生:表演、舞蹈、诗歌朗诵、写诗、画画等。

3、“让我们一边听歌曲,一边用画笔描绘你心中美丽的台湾吧!”(生画画描绘台湾的形象)课后反思:

本堂课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尊重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原则,课堂气氛较为活跃。

本课完成比较理想,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生掌握得较好,课堂始终沉浸在一种优美的环境之中,对学生起到了较好的教育意义。

上一篇:十一国庆作文400字下一篇:关于新形势下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