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的教学模式

2024-07-12

探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的教学模式(精选15篇)

1.探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的教学模式 篇一

数字化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堂生态探讨

摘要:数字化教学环境的介入,为大学英语课堂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对于教师和学生这两大课堂主体而言,在教与学的效果上并未产生质的改变,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关系反而被信息化技术所“遮蔽”。影响当前数字化教学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平衡的因素,成为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功能和现况,从生态的视角提出重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原则、路径和实践策略。

关键词:数字化环境;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堂生态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以后,大学英语教学的各教学要素、教学环节以及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终影响到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基于信息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经历了十一个年头,大学英语课堂也从传统课堂拓展到了空中课堂和网络虚拟课堂,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堂教学以及基于网络的学生自主学习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丰富了教学资源的表现形式,并有望变革课堂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可以说,数字化教学方式下的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教学主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课堂生态也随之发生改变。运用教育生态学的理论研究大学英语教学成为一种研究趋势,但是运用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理论来研究数字化教学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是建立在教育生态学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大学英语课堂的实地考察,将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从生态学和系统科学的视角考察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现象,其目的在于研究如何利用生态学的平衡原理有效构建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化环境。

一、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内涵

“课堂生态论”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教育学者沃勒(Waller)提出。对课堂进行生态学的考察成为教育生态学研究的新领域。李森,王牧华,张家军在《课堂生态论:和谐与创造》一书中以“课堂生态”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了课堂生态的内涵、结构、基本规律和理论框架等,并对课堂生态建设提出了实践策略。通过对课堂生态的全面考察,建构了课堂生态理论,丰富了教育生态学理论,为如何有利于课堂生态环境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的引领。根据教育生态学中主体与环境的角度来分析,课堂生态指的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即教师和学生与教学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式的课堂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也是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其课堂环境包括了硬环境(教学中所用的多媒体设备等)和软环境(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适合口语交际的会话情景等)。

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介入下的数字化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使得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但没能改变英语教学现状,反而成为了影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限制因子。数字化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既强调数字化网络环境下教师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又强调学生在这种和谐环境下与教师之间的共生。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教学主体与周围物理环境和文化环境在内的各种要素之间的良好、互动的共生关系是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本质所在。

二、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功能失衡现象考察

数字化教学环境下的多媒体手段,给大学英语教师带来更多的便利。海量的信息资源以及各种英语教学或学习的平台及软件的出现,都为学生开口说英语提供了优越的硬环境。然而,仍存在教与学的课堂生态功能失衡的现象。

(一)主体间关系失衡

英语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仍是“心向往之”,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大学英语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参与其中的课堂态势。教师以知识的实用性或知识点在考试中的重要性作为激励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这种外生型的学习动力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学生则是消极地应付考试,通过课程考试,而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与老师进行互动,其内生型学习需求的动力缺乏。尽管某些高职院校已将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定位为使学生“读得懂,听得懂,说得出,学得会”,可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仍然缺乏。课堂中设计的视频节选,课堂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课堂活动也只能激发少数人的学习兴趣,教学主体间的关系仍处于一种不和谐的局面。

(二)英语课堂学习环境失衡

在一项有关“你理想的大学英语课堂”的描述性访谈中,一位学生回答:

老师上课的时候能用英文和我们对话,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也尽量用英语,然后气氛很活跃,不要采取一板一眼的做法。我侧重的主要是口语练习,觉得开口说英语很洋气。

大多数的学生都希望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如另一位学生的描述:

类似于趣味学习,让课堂的气氛十分活跃,通过游戏等活动来使我们逐渐的深入语境。让不会英语的人可以爱上英语,充满乐趣的英语课堂是我们所期待的。

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实际交际场景中,学生首先害怕说英语。在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课堂中,尽管有的教师在尽量用英语表达,可在遭遇学生用中文回答,或礼貌的回答“Sorry,I don’t know”时,教师们便失去了坚持的勇气,由“全英文教学――半英文半中文――大部分为中文”的教学方式转变。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失去了其应有的语境创设空间。

(三)课堂的空间生态位不协调

教室是教学主体(教师与学生)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互动的主要场所。教室的布置与座位的编排是教室环境的主要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态度以及教室中的各种交往活动。[1]数字化教学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师坐在教师机前面,学生每人面对一台电脑,大部分的时间是由教师在操控主控台,或锁定学生电脑,或学生间在进行模拟情景会话,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受限。信息化手段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使得师生间的心灵沟通的空间缩小。课堂生态位的不协调不利于课堂教学软环境的创设。

三、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失衡的影响因子

教育生态学主要考察教育主体与周围环境的动态关系。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得教育生态系统处于不平衡――平衡――新的平衡的动态、发展的状态。导致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失衡的影响因子既有来自外部环境的,也有来自主体的内在因素,但其限制因子主要来自于内部因素对外部环境的改变。

(一)数字化外部环境下的“花盆效应”

数字化环境提供了便利的资源,且为学生的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提供了平台,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将来工作中可能用到的英语才能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当中。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教师考什么,就学什么,对于英语能力的提高“漠不关心”。这种学生对于教师的过分依赖和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的过度干预都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花盆效应”的体现。[2]学生在学习动力缺乏的情况下,对于数字化外部环境的依赖使学生一旦离开这种教学环境,没有教师的引导,便无法进行有效的自主的学习,更谈不上自如地使用英语进行自由交谈了。

(二)教师对课堂教学环境的适应

长期以来,中国的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是依靠教师对于语法知识的外部输入来影响学生对于英语的习得。英语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的英语教学环境,学生的课外英语多以应付考试为主。学生普遍对英语阅读、写作等应付技能比较重视,以致造成“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现象的普遍存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中,英语能力较好的同学极少,即使学生英语素养较好,在进入高职学校后,缺乏适当的学习,英语学习能力“退化”。教师在这种现状下,并没有深入挖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差的原因,只是在外部条件下通过多媒体影视等多种手段来改变上课的方式。目前,绝大部分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采取的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多媒体网络教学”,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课堂模式在高职英语课堂中比较少见。但过度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将演变为系统的限制因子,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师生关系。[3]教师应适应数字化环境,从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变,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入到英语学习情景中来。否则,数字化教学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会成为影响课堂教学环境的限制因子。

(三)学生对课堂教学环境的适应

教学主体与环境相互依存、良性循环是生态课堂的根本特征。它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是关注人性、充满活力和以人为本的课堂,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4]生态化的大学英语课堂旨在通过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的建构来帮助学生充分表达自我,让学生最大程度地体验英语会话与交流的魅力,在语言与文化的交融中感悟到教师教学的生命意义,从而使大学英语教学课堂本身的意义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

高职学生从高中阶段的课堂中进入大学的课堂,同样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基础教育的课堂,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相对较少,而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是以口语教学、情景交流为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成为毕业后胜任工作岗位的关键能力之一,因此,学生是否能尽快适应高职院校的英语课堂教学环境也成为目前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失衡的关键因子。师生之间良好积极的互动是一种共生互利的生态关系。[5]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能为学生的积极表达提供和谐互动的生态课堂环境。学生在这种氛围下更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由被动接受教师提问,变成乐于开口说英语,从而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

四、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堂生态重构的实践策略

通过对数字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活动这一主体与课堂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探索来发现并解决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指导我们如何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进一步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创设开放的课堂生态系统,优化课堂生态位

有效地维持教学生态环境的平衡,让学生在一种自然、简单、平衡、开放的生态系统中学习,[6]能使学生克服外界要素对自身的影响,减少“害怕出错”等心理压力,从而激发学生积极表达自我的欲望,在不断的自由表达中实现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现代化的设备不应该束缚学生的自由表达,而应该使学生从传统的教学环境中解放出来。教师也不要拘泥于教师的操控台,而应该加入到学生当中,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和谐的师生关系,与优良的课堂生态化,是开放式课堂生态系统的外部条件,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是课堂生态位的内在表现,多样化的数字化环境为其提供了空间的生态位,而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各自提升。独特的教学方式和个性化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成为“他想成为的人”。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课堂除了培养其口语表达能力之外,英语文化及英语素养的习得也成为了日后胜任工作岗位的重要营养之一。因此,生态位的优化是开放的课堂生态系统的首要任务。

(二)建立生态化课堂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微观的课堂生态的考察,我们发现其非生态化、不平衡的现象,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能使这种非生态课堂现象局面地得到缓解。然而,要使这种状况根本改变,必须从宏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上加以革新。生态化课堂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和学生秉承“让学生学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满堂灌”的课堂,关注了教师的“教”,可是再精彩的讲解也只是对语言知识的输入过程,学生“学会了什么”才是检测学生对于语言输出的重要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主体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更要关注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为上相互平等、相互理解和融合、双向互动、主动对话。[7]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能丰富“生本理念”的内涵,以和谐教学环境的创设为根本目标,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规避“花盆效应”,让学生在面对真实对话场景中能自由进行表达与交流。教学理念的改变能使教师和学生在新的教学手段、教学环境下不断适应与调整,保持课堂教学各生态因子之间的活跃状态,使物质的输入与能量的流动渠道畅通,产生课堂教学生态的“活水效应”。

(三)创新课堂教学评价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是改变课堂失衡现象的“指挥棒”。若还是以传统的学业成绩来判断教师是否“教得好”,学生是否“学得好”,应试化的课堂现象成为一种必然。对于教师的教学考核不在于教师使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是否科学,而是在于教师是否以学习活动为主体,以创设适合学生交际的情景环境来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以“教会了什么”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标准。而对于学生的评价,也不是以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而是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及表达能力是否提高,学生“学会了什么”作为评价的标准。不同水平的学生对于知识的输入――转换――输出的周期是不同的,因此在对教学学习水平进行考核或评价时,可以采取水平分级认定――分级评估的方式来进行,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过程性考核”效果,而不是只关注学生期末的“终结性考核”结果。

五、结

从教育生态学这一新的视角,结合高职院校大学英语一线教师的教学体验,通过对数字化环境下如何建立和谐高效的外语课堂进行分析,旨在为我们高职院校外语教学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启发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性及学生的学习心理创新性地开展“教”与“学”。大学英语课堂生态是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它的和谐、健康发展离不开以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的生态因子和其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促进。数字化环境给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信息的平台,但它不能作为阻碍师生建立互动、交流的限制因子。大学英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探索当前形式下课堂生态失衡的因子,进一步开启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创设和谐互动的课堂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3.[2] 魏娜.论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环境的构建[J].长春

教育学院学报,2015,(3):89-90.[3][7] 刘长江.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与

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106,171.[4] 刘信波.论大学英语课堂整体教学模式的建构――一个

教育生态学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5):122-125.[5] 章超.试论高职英语英语课堂生态的构建[J].职业时空,2015,(3):54-56.[6] 陈竞春.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多媒体课堂教学

环境的优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81-82.收稿日期:2015-03-22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学英语专项课题“高职院校数字化英语课件标准的研究与应用”(Xjk12yyb049)

作者简介:胡立(1983-),女,博士,湖南高尔夫旅游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和英语教学。

2.探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的教学模式 篇二

关键词:高职院校,应用英语,分级教学

笔者经过查阅和总结相关的文献资料,有关高职院校分级教学的论文和研究成果不少,但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公共课程的教学。而分级教学在高职院校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研究中少有尝试, 并且对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也是浅尝辄止,对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没有明确, 对教学质量评价也没有标准和要求,本文作者拟根据在我院外语系应用英语专业实施的分级教学,研究建立出更好地符合高职英语专业教学要求的专业分级教学模式,为更好地开展专业英语的教学探寻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一、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分 级教学的实施

十余年来,分级教学在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课程上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为探索分级教学在高职英语专业的应用, 研究建立出更好地符合应用英语专业教学要求的专业分级教学模式,我院外语系对2012级应用英语专业的135名新生展开了分级教学实践。该模式从我院应用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围绕因材施教而展开。在教学理念、班级组建、教学要求、教材选用、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考试评价上都要尊重个体差异, 以期提高班级教学质量,为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服务。

1. 应用英语专业分级教学的调查

2012年9月,课题组成员利用新生入校军训期间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 对2012级应用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以及分级教学的态度展开了问卷调查,共发放了135份问卷,回收了135份,有效问卷128份, 有效率为94. 8% 。

通过在2012级应用英语专业学生中开展的问卷调查以及师生座谈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可知: 各教学班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在高中英语课堂上就存在着有些同学“吃不饱”,有些同学“吃不了”的现象; 大部分同学对于高职英语专业学习感到茫然,对于英语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以及语音、词汇、语法的英语能力存在着不同层次的问题。

调查与访谈结果说明分级教学在高职英语专业教学上的实施也是势在必行。为了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题组成员在系部领导的支持下对2012级新生进行了分级教学的正确引导和宣传,介绍了我系分级教学的策略、教学模式、实施步骤及预期成效, 得到了2012级应用英语专业大部分学生的拥护,使我们即将进行的分级教学实践得以顺利开展。

2. 应用英语专业分级教学的模式

( 1) 入学分班,分层教学。学生分级主要采用尊重学生的专业意愿和实际学习水平,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动态原则。招录新生时,我们将学生意愿和高考英语成绩相结合,择优录取应用英语专业的新生。入校后,我校外语系根据学生高考英语的单科成绩制定出划分班级的分数段。我们把学生分为三个等级,分班教学: A班 ( 2012级应用英语一班) 为基础较好的学生,约占总人数的20% ; B班 ( 2012级应用英语二班) 为基础一般的学生,约占总人数的50% ; C班 ( 2012级应用英语三班) 为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约占总人数的30% 。为了鼓励各层次的学生积极上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我们实施分级教学的动态管理,每学期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测试结果,调整学生的分级层次,在动态变化中保持平衡。

( 2) 确立分级教学的目标。分级教学的核心是设计好不同教学层次的教学目标,明确各个级别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真正实现分类指导,因材施教。

A班: 提高班。“课证赛”制教学, 进行提高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加大听力训练和口语交际。通过教学,提高学生考取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广东省高职高专英语口语演讲比赛”。

B班: 常规班。依据教材进行循序渐进的学习,打好学生的英语基础,注重听、说训练。提高学生的四级及A级通过率。

C班: 补习班。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为主要教学内容,并辅以教材内容。以简单的听说为突破口,逐步加大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A级通过率。

( 3) 明确分级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们按照上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在各班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 并开设后续英语课程或实用选修课程来保证专业特色。在听力、口语、词汇、阅读和写作方面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

A班的课程从《致用英语》系列教程第二册开始。辅之以四、六级考试训 练内容,满足学生通过四、六级考试的要求。

B班选用《致用英语》系列教程第一册。增加课外阅读和听说训练,扎实地打好基础,保证学生顺利通过A级。

C班选用《致用英语》系列教程第一册,教学进度适当放缓。辅导基础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对高中英语知识进行补缺,逐步展开大学英语知识体系, 最终使学生向A级过渡。

针对各级别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在A班可以实施以行动导向理念下的各种教学法,如: 案例教学法、模拟实训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和工作过程教学。在B班主要实施的是传统教学方法: 如: 翻译教学法、交际法等,根据情况也可以运用A班的某种教学法。在C班也是实施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不断的强化练习来巩固英语基础知识。

( 4) 实施不同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在应用英语专业分级教学模式下, 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学班级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办法,实行分级测试,严格按照各层次教学目标科学统一地命题,分类考核。在A班加大过程评价的比例,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小组活动,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记录等学习效果,兼有以考带教的内容,以证代考的方式做好高职院校应用英语专业分级教学的实效分析。

二、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分 级教学的成效

1.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应用英语分级教学模式下,我们对各层次教学班级明确了不同的学习目标,制订了不同的培养计划,提供了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进度, 给予不同的学习指导,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授课老师有针对性地教学,使各班学生都感觉学有所获,体会到了学习成就感,A班实验班学生在英语口语上得到了很大的突破,B班学生英语基础更加扎实,很多学生打算通过考核进入A班,C班同学课堂上感觉没有那么吃力了,英语水平也在逐渐提高。

实践表明,采用分级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别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度大大提高。不少基础差的学生改变了在自然班里破罐子破摔的态度, 在相互竞争中更多的学生看到了差距, 找准了努力的方向。而成绩好的学生也不敢怠慢,生怕被后来者迎头赶上甚至超过。因而学院上下形成了空前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学生的整体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2. 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实施分级教学,就是要为各层级的学生最大限度地提供最佳学习资源,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获得最佳效果。对英语任课教师来说,有利于他们对教学方法的准确把握、对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他们上课时不必再为如何“头尾”兼顾而大伤脑筋、大费时间,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上,而非组织课堂教学上。

调查显示,我院90% 的应用英语专业任课教师认为,英语分级教学为他们节省了时间,节约了劳动; 87% 的英语专业任课教师认为,分级教学使学校可以根据教师的不同水平和教学特点分配教师资源,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专长。

三、问题及反思

我院外语系应用英语专业的分级教学实践表明,分级教学模式同样也能充分调动和发挥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有所提高,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和进一步改进。

( 1) 分级标准过于单一化,缺乏科学性。分级教学班是系部入校时按照学生高考英语单科成绩而划分,不排除学生高考发挥失常或失真的情况,所以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有些同学跟不上、有些同学“吃不饱”的情况, 影响了教学效果,也使得分级教学很难全面深入的开展。建议按照学生高考英语单科结合入校后英语水平测试成绩而分班,这样会更加科学和合理。

( 2) 分级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没有体现明显的梯度性。不同级别的班级选用同一套教材,只是在章节内容和讲解深度上有所差异,目前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分级教学的目的和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建议以后在教材选用和考评方式上能有所差异,真正体现因材施教。

( 3) 分级教学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不同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上课要准备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加大了教师的备课量和工作量,同时对老师的心理素质也是个巨大的考验。几个月的教学实践下来,授课老师认为教授A班课堂气氛很活跃,授课很轻松,但是C班的授课就很吃力,不同班级的授课反差比较大, 授课教师还应做进一步的心理调试。

3.探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的教学模式 篇三

【关键词】药学英语;教学;药学高职

近年来,我国医药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进出口贸易有了蓬勃的发展,这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有着巨大的挑战。若要适应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药学专业英语的学习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交流要求高校畢业生对药学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技能均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高校学生在进行了基础专业课及公共英语学习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系统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药学专业英语的学习具有了很好的基础。但高职专业药学英语的教学及学习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经历在此做一阐述并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

1药学高职专业药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1学生英语基础水平偏低,且参差不齐目前国内普通高校对高职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普遍不高,因此导致高职学生英语水平偏低。药学英语的难度相应于大学公共英语也偏高,教师上课时不但要讲解专业词汇,还要帮助学生复习基础英语中的词汇及句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感到力不从心,因而产生厌学情绪,教师的积极性亦会受到影响。

1.2教材单一,缺乏适合专科程度的教材目前医药院校高职专业缺少针对性的教材,常用本科药学英语教材代替,由于本科教材中采用的文章专业性过强、难度较大,高职学生难于学习掌握。个别院校使用内部自编教材,但所收录的内容其难易程度往往不能与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完全契合,同时由于不能及时补充药学领域的前沿知识,实用性不强。

1.3教学模式单一陈旧药学英语的教学普遍存在枯燥乏味、忽视不同专业差异的现象。在实际教学时未兼顾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药剂学、药物化学、生药学等不同专业的侧重点。教学方法通常是单一的课文翻译、重点难点词汇的讲解,而忽视了口语、听力等交流的能力。师生间缺乏教与学的互动。

1.4师资力量薄弱当前高校药学英语教师多是英语专业背景而缺乏药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因此这部分教师对于药学英语专业性内容的理解也会存在一些偏差;或者为药学专业毕业的教师,较难胜任英语教学。同时,许多院校对药学英语专职教师的培养缺乏重视,其结果是教学效果差,教学质量低。

1.5学校及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教育教学缺乏足够重视很多院校将学生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作为教学质量评定的一项内容,学生也将是否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学习的目标。部分学生在过级后放松了英语学习,对专业英语学习也缺乏兴趣和动力,很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药学英语在今后工作中的重要性,因此对于学习药学英语具有应付考试、获得学分的心态。某些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对药学英语的重视程度也不够,产生药学英语课时数偏少,不能满足教学任务的需要。

2对策

2.1丰富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可查阅一些专业文章及研究综述来丰富英语学习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因为这种方法能把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加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兴趣。以讨论、问答等方式加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及学习的过程,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2.2培养学生学习药学英语的兴趣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举办英语讲座,培养学生借助词典阅读药学英文文献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应用打下基础。放映欧美药学相关的视频,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能给学生最地道、最直接的感受,提高学习的兴趣。介绍专业的前沿与发展,让学生了解本领域的前景及就业信息,同时使其领会药学英语对于其竞聘工作及在本领域竞争中的重要意义。

2.3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药学英这门课程既不同于专业课,也不同于基础英语课,教师队伍也参差不齐,从业教师很难既具有药学背景,同时又具有英语专业背景。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应重视对药学专业英语教师的培训。定期组织英语、药学方面的资深老师辅导,安排中青年教师到相关院校学习交流。

2.4加强教材建设选择及编写教材应符合学生英语的实际水平以及其所学专业的特点,融趣味性、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既包括药学专业的词汇和特殊表达方式,同时又能详细介绍药学基础及专业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加入药品说明书、设备使用说明书、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等内容,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5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药学英语的开课时间应尽量安排在药学专业课程结束之后。这样学生在学习药学英语之前就对专业知识有了很好的掌握,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对所接触的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药学英语的内容又能促进学生对药学专业知识的回顾,加强对前期所学药学专业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总之,医药院校高职专业的药学英语是专业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其教学又有自身特点,对其各种改革应立足于培养新时期的复合型人才,并能学以致用,同时又与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药学教育工作者也应为这一教学目标和宗旨而不断丰富自己、提高理论教学水平,放眼医药前沿现状。

参考文献

[1]雷丽红,高等医药院校药学英语教学工作的思考,华夏医学,2007,20(3):577-578

[2]林玲,高等医药院校药学英语教学探讨,亚太传统医药,2010,6(8.):190-191

[3]黎晶晶,唐霖,徐格非,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药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卫生职业教育,2010,28(3):15-17

4.探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的教学模式 篇四

【摘要】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内涵建设,提升自身实力,打造品牌,凸显特色重要的一环。目前高职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其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的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中依托工学结合深入推进人才

培养模式创新,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郑州交通职业学院作为中原地区规

模最大的汽车类高职院校,按照“育人上质量、管理上水平”的要求,近年来在教学中不断推进改革,打造了诸如“奇瑞班”、“宇通班”、“长通班”、“标致班”等一个个响亮的品牌,在“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取得了初步

成效。本文仅对工学结合在其实践层面上所遇到的诸多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简单

探讨。

【关键词】高职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实践 探讨

工学结合在职业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从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

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最早提出“产教结合、工学结合”,到2005

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提出要改变以

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根据《国务

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

院校建设计划,更是将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

点,提到日益重要的地位。目前,高职院校开始转向内涵建设,强化市场导向,重视与企业的合作,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学生能力与就业市场的“零对接”。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所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习基础

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另一部分时间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岗位生产实

习,形成了学习—实习—再学习—再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实质是学校和企业

将共同承担起对学生的培养任务。

二、高职院校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和意义

1、增加实践锻炼,强化专业知识学习。

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实践锻炼机会,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学生与企业实现“零对接”,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学生只有领略了企业以及岗位的管理理念和文化氛围,才能在学生和企业员工的不断转换中,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2、优化社会资源,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工学结合的开展不仅能使学校比较好地解决实训、实践条件不足的供需矛盾,还可使学校面向整个社会统筹教育资源。高职院校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的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在企业进行锻炼后,其实践能力会快速增强,从而成长为理论实践双高的“双师型”教师。同时,教师和学生深入到企业一线,还可以真正体会到行业发展和相关行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学校可以及时地调整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3、拓宽就业选择、增强实践认识。

“工学结合”使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学生与企业一线工人长期接触,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学生在车间现场接受技术指导、职业训练,了解到行业发展相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层面,同时提升了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够深化学生对职业角色、职业选择、职业实践的认识,帮助他们开展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还能拓宽学生就业的选择途径,为有针对性地教学、实践、就业选择提供渠道。

三、当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未能深入开展的原因

由于受诸多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许多高职院校没有真正做到按市场的要求和高职教育自身的规律组织教学,尚未建立起动态、灵活、有针对性的课程结构,多方原因致使“工学结合”未能长足深入地开展,具体归纳如下:

1、理念认识不清,缺乏顶岗实习期间的有效管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工学结合”的认识浅薄,仍然习惯于教学实习的传统办法,一种形式是将学生大批次地安排在某一个企业,或者“以工代学”,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最常见是“放羊式”的顶岗实习;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以学代工”,把工学结合等同于以往的“见识实习”,仍然强调学生以课堂

学习为主,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不到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师,作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由于每个人的认识不同,实践能力不同,对教学的理解和把握也不同,故工学结合推进的难度很大。此外,在教学质量监控上,由于顶岗实习的学生分散在不同的企业,实习成绩的考核很难统一标准,而且当前多数院校工学结合质量管理停留在末端检验阶段,缺乏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使工学结合的实效大打折扣。

2、实践环节薄弱,人才培养的实习资源与教学需要不匹配。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最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特色,理应受到重视。但是,我国目前对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缺乏硬性的约束机制,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以高职学院为主,与企业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可提供的实习机会不多,所实践的内容往往与理论教学脱节较大,且实训时间短暂,导致实训部门资源与教学需要不匹配。

3、企业积极性不高。所谓企业积极性不高是相对学校而言,因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要任务而非以企业为主,因此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学校高理所当然。学生到企业不能很快上岗,影响企业的工作效率,所以企业没有义务为学生提供“练手”机会和业务指导。

4、教学计划制订的培养目标跟不上企业岗位的需求。职业院校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缺少实际的岗位群分析,不能依据岗位群应具备的职业资格和技能确定必须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训环节,课程过多缺乏整合,实践环节跟不上培养目标的需求,致使学生不能将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工”和“ 学”不能很好地衔接。如果按照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修改教学计划可能会带来三个问题:一是缺乏“ 双师型”教师,而建设高水平的稳健的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只有在密切产学合作的基础上才能实施与完成,目前国内由于校企双方缺乏稳定长效的合作机制,不少院校“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不足,理想中高水平的稳健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尚在继续建设中;二是缺乏资金,培养教师、学生到企业顶岗工作需要大量的经费;三是工学结合在实施过程中由于“ 工”和“ 学”的时间不确定,对教学计划不可避免地要做大量的调整。而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学计划管理过于严格,学校对教学计划变动的自由度不大,这一点对工学结合的实施也是有阻碍的。

四、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对策

1、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制定适合高职院校的工作制度。近年来,政府已通过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的各项法律法规,构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法律框架,做到“以法治校、以法治教”,使与职业教育有关的机构和个人都能在法律的约束下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在制定工学结合规章制度时,对法律真空、界定模糊、未有先例的制度、协议等,要引入律师、法律顾问、保险机构等参与起草签订,要做好工学结合预案,避免突发事件对工学结合的干扰。

2、继续推进“2+1”、“产学融入”等教学改革试点深入开展,扩大“订单班”投入力度。“2+1”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与实训,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产学融入”模式,即“企业提供仪器设备,在学校建立技能培训中心、实验室或实训车间,将企业的标准、规范和技术要求等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并通过开展生产性实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郑州交通职业学院自2006年以来,先后与广东中山纬创资通有限公司、上海展运电子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2010年5月率先在学院成立‘东风标致’培训中心,从多方面促进了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目前,我院仍在继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创新教学改革,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继续实行“订单班”培养。

3、依据企业要求,构建课程体系,明确核心课程。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科学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必须根据企业提出的学生就业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明确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是什么,岗位能力要求是什么,学院遵循学生特点和高职教育规律,和企业一起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共同对岗位能力分解,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岗位群及岗位核心能力,从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同时,学院要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构建岗位能力所对应的课程体系,在确定主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高职教育规律特点和企业要求,设计课程模块。在课程模块中不同的专业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二级单元模块,如机电专业在岗位能力提升模块中可以设置技术、工艺、管理等 3 个二级单元模块,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

划所拟定的未来就业方向来选择相应学习内容。

4、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师资队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是要有一支能够“工学结合”的教师队伍。因为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专业调整模式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设计并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都要靠这样的教师队伍去操作完成。所以,要真正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建立起完整的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制度,必须下大力气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5、共建共享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真正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这是以往主要制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瓶颈”之一。着力建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加大对实验实训室建设的投资力度,以满足多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需要;同时,大力开发满足各专业顶岗实习需求的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实习与所学专业能够有机结合。

6、严格考评机制,加强实习学生的管理,提高实训质量。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学院应逐步确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考核方法,取代过去传统的考试、考查相结合的两种考核方式。在实习开始前,由实习指导教师做出实习计划书,内容包括实习的目标、内容、操作技能和实训报告;其次与辅导员一起共同召开实习动员会,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实习任务。为保证实习质量,由指导教师和企业共同对学生操作能力、实习纪律、实习态度做出考评,在考核方式中尽量以企业评价为主,对实习成绩不合格学生,安排其重修。

五、结语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为了更好的推进和实施,高职院校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想方设法让学生得到高质量的实践学习机会,主动密切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人才技能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贺绍禹.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进展与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2]许士群.项东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几点思考《中国职业教育》2010.9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5]耿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J].机械职业教育.2007.(4).[ 5] 苏志刚.高职院校品牌

[6]何保荣,乔.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1]

[7]初景利.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2.(4).95

[8]钟 苹 莫勇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电力教育》2009.9上

[9]刘洋.关于高职院校推进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的问题与对策2011.2

[10]马树超.职业教育发展机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4,(7)

[11]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困境与思考。2012.7.13 论文在线

[12]邹伟.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辽宁教育研究》2008.1

[13]李占军.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模式探索[ J].职教论坛.2006.(18).个人简介:

5.探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的教学模式 篇五

1.1 教师因素

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很多英语教师比较重视阅读教学、翻译教学以及相应的写作训练,但是对于听力教学的重视度不够,留给听力教学的时间不是特别不多。加上教师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所要达到的教学训练目标缺少相应的安排,在英语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集中听力的时间也不是特别长,听力训练的模式还是相对比较单一,没有很好地突出学生的互动性,导致学生的听课效果不明显。

1.2 学生因素

6.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探讨 篇六

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及培养目标,从研究授课对象、教学现状、社会需求入手,根据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方法,从高度认识应用文作用、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如何完善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进行了探索.

作 者:刘瑞林 LIU Rui-lin 作者单位: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300400 刊 名: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VOCATIONAL INSTITUTES 年,卷(期):20xx 10(6) 分类号:H1 关键词:高职院校 培养目标 应用文写作 教学方法

7.探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的教学模式 篇七

世界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国际间科技、教育、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为适应社会形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并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高专教育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门技能,开设并提高专业英语教学促使高职高专类毕业生发展为复合型专门人才,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专业英语是在专业领域对学生英语能力进行培养,是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其特点是在掌握普通英语的基础上,以英语作为手段来解决专业领域的问题,强化巩固英语应用;是英语知识和能力与专业教学的结合与实践;对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现实意义。英语教学在近年里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学生的英语水平逐年提高,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专业英语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应予以高度重视。

1 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问题

1.1 对专业英语认识不足,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重英语等级考试、轻专业知识结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高职高专院校中强调和重视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忽视了对专业英语教学的高标准的要求,课时分配有限。大多数院校鼓励和要求学生参加全国高等学校英语能力考试,专业英语内容仅仅是对于基础英语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认为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和以后的工作实践而获得。目前,各类高职高专院校虽在专业培养目标上已经逐步形成特色,其专业课程的设置安排逐步趋于规范,但是,英语教学要达到什么水平,课程如何设置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尺,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在有限的课时内,讲练不精;教学效果与实际应用要求具有一定差距,专业英语教学与就业的职业要求联系不紧密,教学质量待以提高[2]。同时,教学对象生源质量本就相对较差,英语基础整体水平不高;一部分学生认为英语不重要,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能干好工作;对技术人才在英语上的要求因不了解而产生不良认识,继而造成对英语学习的误解。经过基础英语学习,大部分学生通过了与毕业“挂钩”的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认为已达到语言学习目标,因此,在相关专业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对课程不够重视,课业完成不够认真,学生为考而学,重知识轻能力,甚至对英语产生厌倦情绪。学生从思想上未把专业英语当作一门主干课来看,其学习的方向性、目的性不明确,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各专业英语与专业发展息息相关,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能力与知识结构才能赢得现代人才市场的竞争。

1.2 师资队伍需要完善,教学方法及环境有待提高

高职高专院校中具有的专业英语教学师资力量不足,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在高职高专院校从事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主要有两类:一是英语专业教师,二是专业教师中英语较好者。前者英语语言功底扎实,听说能力强,授课中往往把教学内容当作语言学习的课文来讲解,而接触到专业知识就有些力不从心;后者专业功底深厚,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但语音语调等语言水平参差不齐,能力较弱。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尚未健全教师进修和培训机制,中青年英语教师也少有机会参加全国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研修、研讨等高水平的会议,难以及时了解最新动向和举措,影响英语教学理论水平的提高。缺乏对专业语言的实践应用,专业实践经验也不够丰富。教师除了要具有本学科的知识、技能外,还要精通、熟悉英语教材以及用作教学语言的英语,两者兼备者毕竟少数。上述状况严重制约了专业英语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相对稳定的师资很重要。

同时,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教师对外语教学方法与规律的吸收应用有待挖掘,使实施英语环境下专业语言教学难度加大,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专业英语教学基于外语知识和专业知识,它的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其独特之处;专业英语教学对教师的英语能力、专业知识及教学方法的要求较高[3]。同时,教学基本环境和设施如多媒体应用、语音设备、教学仪器、图书资料等方面投入不足,亟待完备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提高教学方法与手段。

1.3 缺乏合适的高水平专业英语系列教材

从教材建设方面看,缺少针对性、实用性更强的适合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的专用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目前专业英语教材中公开出版的教材不够丰富,覆盖面不广,配备的音像图像等资料也不足,专业性与通用性有待提高。各院校教师们自编讲义,选用国外原版专业书籍的一些章节或与专业相关的科普读物等进行传授,作为通用教材推广使用具有不妥之处。需要进一步将英语、专业知识与学生实际情况紧密结合,配备高水平的、合适的专业英语系列教材。

1.4 评测不够规范化、标准化

形成一套严格的、比较科学的考试方式,才能使教师和学生对考试非常重视,而专业英语课程多设置为考查课。具体考试方式多数由教师把握,开卷考试或闭卷考试方式不一,采用课堂考试、交作业等,对词汇、文章翻译、命题写作进行考评,较为随意;同时由于时间关系,对口语应用,语言应用于专业领域的实操性,考评也不足,影响教学效果与评价。难以达到使评测效果与实际能力相符合。总而言之,专业英语考试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

2 提高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途径

为满足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专业英语在教学中应更加受到重视,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开发教材,完善评测体系,以学生为主,力图把教学和实践结合在一起。

2.1 明确教学目标,完善教学计划

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开发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使之符合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明确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学习,制定出合适的学习计划。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前提。对于任何一门课程,首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学好这门知识对自己具有重要作用[4]。由于其意识到重要性和实际需要,就会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语言教学指出重点、难点和要求达到的目标以及需要的背景知识等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和计划的制定。在教学计划方面,应按社会需求原则,将针对性与适应性相结合,按突出技能应用与实践为原则重组课程结构,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更新教学内容,使之具有阶梯性、广泛性和实效性;加强语言听说训练,把语言与专业知识合理结合应用,要针对不同生源的学生,因材施教,追求实效。通过多元化课程体系培养多元化人才。结合不同专业开设专业英语选修课。学生学好基础英语后,可以根据各自专业需要选修专业英语,满足学生专业发展及就业的需要。同时,可以增设礼仪英语、英语应用文写作、英美文学及第二外语等课程,加大选修课比重,使课时得到延展,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

2.2 充实教师队伍,改善教学环境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学法研究。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院校应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在不断引进既有实践能力、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素质教学人才的同时,重视对现有教师的继续教育。鼓励进行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多参加社会活动,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和学术活动,开展校际间的教学交流和观摩学习,深入企业进行调查和实践都行之有效。聘请行业资深专家开设专业英语讲座,激励教师接受各种权威有效的专业培训、获取专业资格证书,进行专业知识的进修和提高。尤其需要在中青年教师中培养一批专业知识广、英语能力强、教学基本功扎实的骨干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学校教学要求。

高素质的教学人才才能完成传授专业知识和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双重任务。专业英语的特点要求其具有特定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专业知识要与英语有机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有效的教学模式及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把课堂作为语言实践场所,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注重英语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大力开展有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规律的研究和探索[5]。

优良的教学环境是师生施展的舞台,有利于提高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便于发挥教学水平,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学校要加强在教学设施如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实训室、教学仪器、图书资料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逐步改善目前的教育环境。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强化教学效果。在专业英语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力争做到有直观的感性熟悉,更有趣味的理性讲解,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英语结合专业知识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在传统的专业理论教学与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上找到切合点,进行教学改革,达到高职高专教育目的的要求,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2.3 选用适当教材,精选教学内容

教材选用的精当性、合理性是衡量学科发展实力的重要方面。教材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好的教材往往反映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因此适合当代环境的专业英语教材必须注意吸收各种教学理论的优点,反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能满足学生同时学习语言和专业知识的需求;具有特定的知识范围和社会应用领域,肩负着语言学习和专业知识认知的双重任务。教材编写首先要考虑专业性、实用性与统一性。担任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在教材的编写、对教材的评估上要结合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来进行,高校应组织由外语教师、专业教师及专家学者组成的编写小组,综合各自优势,编著高水平、有特色的教材。随着全面素质教育的进行,人才培养的方向要拓宽专业知识面,相应地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就出现了教学内容面广与教学学时有限的矛盾。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点面结合来精选教学内容,保证教学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尤为重要。关注英语技能的实践性和辅助性,突出岗位特点,专业英语内容应避免与基础英语教材内容相重复;教材应增加一定量的阅读材料而不是纯粹的听说对话练习;避免直接使用国外不符合国情的原版教材以及过于高深的教辅资料。教材建设是提高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前提。重视专业英语教材建设,要精选教学内容,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教材建设要跟上基础英语和专业教材发展的步伐,与之相适应、相配套。合理选择和使用教材,不拘泥于某一特定教材,按照教学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取舍,补充大量教材以外的材料;根据主要教学内容编写出规范和标准的各专业课程的英文教案,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另外,要求学生以学习本国教材为本,涉猎外国教材为辅,指出英文教材中须重点阅读的章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4 改革和完善测评机制

测试与评价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客观并科学的评测机制对实现教学目标很重要。立足于高职高专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要以大纲要求和教学内容为依据,考核语言基础和应用能力,测试内容和形式分阶段的尽可能多样化,注重语言技能的考核;与专业知识有关的英语口语和听力测试,也需要兼顾。将学生自评,平时性考核,教师评价,闭卷笔试等多种形式相融合。建立集知识测试并以能力测试为主的试题库,形成全方位的评测,以达到全面考核的目的。同时,试后进行科学的试卷分析评价效果,对试卷、学生成绩、答题情况及反映出的问题等做出合情合理的研究分析,提出有效的提升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方法。积极开展考试内容、考核方式改革研究,建设完善的试题库,将行业标准、专业资格认证引入考评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最终形成职业化、全程化、开放式的考核体系。

3 结语

高职高专院校中的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着高职教育的声誉和培养质量。适应新形势要求,高职高专专业英语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及评测体系上都应该进行必要的改革和研究。受教育者为了自身知识的扩充,为了能进一步深入探索研究本专业、扩展相关知识与专业技能,必须学好英语。对专业英语予以足够的重视,协调好影响专业英语发展的各个因素,充分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活动更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双方都注重实效,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才能切实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摘要:英语作为信息的传递工具在各项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专业英语在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通过分析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观点,从专业英语重要性、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评测体系等方面探讨提高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专业英语教学,教学质量,提高途径

参考文献

[1]梁悦.浅谈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4,(4).

[2]李玲.论英语教材的使用与教师自主发展[J].中国英语教学,2007,(30).

[3]蒋芳蕊.浅论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应对措施[J].科技信息,2007,(20).

[4]于唐,宁莉.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08,(31).

8.探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的教学模式 篇八

关键词:电子商务教学;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电子商务作为一门基于产业链与商业模式变革的多生态、交叉性学科,在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得到了不断地演变与创新。通常,电子商务课程教学围绕公共基础、计算机课程、经营课程以及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交叉展开。但根据社会对多层次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电子商务教学也应因人而宜、因时而宜,从理论教学与实践双重维度来实现人才培养。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正处于起步阶段,教育体系尚未系统化、明确化,教学特点分散化。因而,在企业电子商务时代,高职院校应把握电商人才缺口的契机,提升电子商务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

一、电子商务的发展态势

从当前发展状况来看,在众多B2C电子商务企业中,淘宝的用户渗透率远高于京东、苏宁等企业,居于首位。根据2014年中国B2C网站交易市场份额的统计,超过50%的B2C注册用户选择天猫商城,而京东商城以26.3%的渗透率居于第二位。同时随着电子商务市场竞争地逐步加剧,部分企业由于物流配送、资金等短板面临淘汰,在市场进入壁垒较低的背景下反而吸引了更多的企业的进驻,进一步强化了电子商务市场的资本化发展。近年来,C2C与B2C电子商务平台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企业经营式,但同时也存在交易欺诈等诸多问题,物流配送、支付保障、退换货等问题也亟待完善等。总体来说,电子商务已逐渐成为主流的消费模式,其未来发展不容小觑。

二、高职院校电子商务教学的必要性

当前,中国的信息化建设正进入关键一步,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促使有实力、潜力与活力的广大中小型企业实现业务数字化、经营电脑化。在商业竞争中,时间、效率是制胜的重要因素,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正是提高发展能力与经营绩效的良好契机。电子商务是计算机网络的重要应用,并随着交互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逐渐突破完全性、保密性的制约,而电子商务教学也在此背景下日趋成熟。

近年来,随着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电子商务以年平均增长率超过30%的速度迅猛发展,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该领域人才的需求。知识面宽、实践与创新能力强的电子商务技术应用型与管理人才的缺口为我国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建立与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通过专业课程的讲授与实践课程设立,培养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及策划方面的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不仅实现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也为电子商务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全方位的“试验田”。

三、当前电子商务教学的矛盾

(一)“教”与“学”如何和谐。首先,专业教材缺乏针对性。大部分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直接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其它专业的教材,或者进行简单的拼接、杂糅,缺乏系统的有机组合。部分学校虽采用专业的教材,但教材内容较陈旧、重复性高,缺乏时代感。其次,课程学习以教师单方面授课为主。实际上,电子商务是由项目管理、网页制作、网络营销、网页美工、网站开发等课程组成的综合性、交差性学科,固化的说教模式无法适应其复杂多变的特点,不能满足学生对课程的综合理解与掌握,导致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主观能动性。

(二)“教学”与“实践”如何权衡。当前高职院校中,“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并未因素质教育的推行而得以改变,电子商务的教学也不例外,理论学习多、实训课程少,缺乏与时俱进的案例教学以及操作能力培养。由于电子商务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商务技能训练、电子商务研发等各项活动实现多层次人才培养。但当前高职院校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尚未在电子商务实训建设中投入充足资金,导致模拟实验室的软、硬件设施无法满足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需求。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实习也多以电子商务操作流程的简单了解为主,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显著提升。

四、对电子商务教学的未来预期与展望

(一)教学定位精确化、课程设置合理化。任何教学的开展都不是盲目的,未来高职院校在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中,应该明确自身特质与社会需求,并有针对性地设立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选择教学内容和范围,设置教学课程。学校应立足优势与特色,才能在激烈的电子商务人才供应市场中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研究电子商务的内涵,把握其知识结构体系,并合理划分教学模块、内容,整合知识点,避免课程内容的冲突、重复或遗漏。同时,加强学生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带领学生建立信息流、物流等与“认证机制”的联系,并结合国内外电子商务发展状态,对其经营规律、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另外,强化电子商务应用教育,使学生对虚拟经营、物流平台搭建以及安全管理有良好的认知。

(二)教材优质化。教材是当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教学的基础。学校应围绕信息流、资金流、安全管理等逻辑构架优化教材设置,并借助具体方案、实例等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讲解。在教材的组织、选择过程中,应结合对企业电子商务组织体系的系统提炼,加入企业电子商务的经营机制,阐述资金流与组织要素的关系,让学生清楚的了解企业的电子商务经营、盈利模式、政策环境与安全隐患。只有使教材优质化、新颖化,才能促使学生积极、高效地融入电子商务的了解与运用。

(三)实践教学程序化。实质上,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实践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应用型商务人才。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经济与营销知识后,运用网络与计算机通讯技术积极展开商务活动,以匹配市场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模拟实验室是学生熟练掌握、应用电子商务知识,模拟现实电子商务活动的必备条件。通常,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实验室的构建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设施等硬件以及各种软件、模拟系统的引进与开发。为加强系统化实践教学,高职院校有必要自建或与商企联合建立电子商务实践基地。通过体验电子商务的虚拟运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在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中,加密与防火墙技术、数字签名、数字证书以及时间戳的申请和使用往往超越了课程讲解范围。学生如果能够通过电子实验室,进行防火墙软件的设计,并交由其他同学攻击,不仅加深了课程内容的理解,也提升了学习兴趣,强化了实践效果。同样,网上购物与支付、信息数据库管理、网上税收、数字认证以及网上商检如果也能够通过模拟平台进行实践,将会使实践内容系统化、科学化。

结语: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电子商务在我国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视。高职院校应把握人才培养的良好契机,在未来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中因人而宜、因时而宜,在相关软硬件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精确教学定位、合理设置课程,进一步推荐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胡桃,尧舜.电子商务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10:67-70.

9.探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的教学模式 篇九

摘 要:通过对高职英语“走班制”分层教学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希望可以改善当前面临的问题,使“走班制”分层教学新模式在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中能够取得成功。

关键词:高职教育;“走班制”分层教学;学生主体性

一、何谓“走班制分层教学”

“走班制”分层教学是指让学生移动到符合自己层次的课堂学习。这种模式下,教师、教室以及学科是固定的,但学生是流动的,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习能力、基础知识等)进行安排,使他们到可以接受理解范围内的课堂进行学习,从而使学习效率更高。这种模式改变了我国传统的班级固定模式,学生不需要固定在一个班级进行所有学科的学习,而是按照自己本身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班进行学习,有利于因材施教原则的实现。这种流动性的学习模式扩大了师生、生生交流的机会,也使以往教学中难以做到的因材施教的原则得到充分实施。教师也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灵活变动教学内容,使原本固定班级授课制形式下,难以发挥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现状有所改观。走班制分层教学的本质是:以个性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二、高职院校实行走班制分层教学的依据

1.高职院校学生参差不齐是主要原因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成绩逐年下降,学生之间差距十分明显。如果无视学生个体差异,仍采用同一教材、同一教学目标、同一教学手段、同一教学评价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势必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提高教学效率方面还继续显示出它的生命力的同时,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信心,它的最大弊端是不考虑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个性差异,不考虑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兴趣、动机的不同,而从学生的“平均情况”设想出千篇一律的教育,强求他们齐步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统一的要求和一致化的教学过程中被扼杀,结果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学习效果极差,其局限性越来越多地暴露了出来,已很难适应学习方式的变革。

2.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分层教学能够较大程度地激发个性潜能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建构主义理论为分层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智力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点且依赖于前一阶段,需要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的发展。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教学活动需要结合静态因素和动态因素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静态因素即学生目前不同认知发展水平,不同的教学层次。动态因素指的是教学目标和方式。教师教学只有从学生现有水平和层次出发,不断调整教学目标和方式,才能达到各个层次学生均学有所得的教学效果。

三、高职院校实施“走班制分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勤率高,教师很难对课堂进行管理

“走班制”这一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缺勤的状况很严重。“走班制”分层教学按照学生实际情况分班以后,班级的学生来自各个专业的不同班级,导致会有许多学生趁机逃课。因为班级人员组成的复杂性使得教师很难对课堂纪律进行管理,在保证教学时间的同时就没有很多时间来整顿课堂纪律,这样就导致学生缺勤的情况愈发严重,长时间以后,就会有学生无视纪律的现象发生。

2.学生之间相互影响

将学习能力、学习基础相当的学生分到一个班级进行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这是“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优点。这样对于学习习惯好、成绩好的学生的好处尤其大,可以使他们在一起学习,相互竞争、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学习成绩。但是,对于学习习惯不好、爱玩的学生来说就是一大弊端了。本来这些学生就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还都比较贪玩,他们聚集到一起时“走班制”分层教学的优点荡然无存。他们不仅不能在学习上相互促进,而且还一起玩,忽视课堂纪律,这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保证分层走班制有效实施的对策

1.明确分层走班制的预期目标,完善相适应的配套制度

教育政策失真有时并非是执行过程中“实施阶段的问题”,而是爆发于执行过程中“政策本身的问题”,是政策预期目标未能揭示到位的后遗症。保证走班制并非仅仅依靠自身目标管理就能实现的,更需要建立起与走班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来提高教学质量。完善选课制、导师制、评价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等配套制度是推进走班制的必要手段和有效保障。

2.完善问责监督机制,反馈分层走班制阶段评价

建立和完善走班制的监督、评估和问责机制能够防止预期目标的偏离,促进政策的及时调整,防止不良政策的惯性和自由发展给教育现实造成巨大的损失和代价。“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对政策执行进行的监督检查是当代政策活动的重要方面和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0.浅谈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 篇十

浅谈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

本文主要探讨了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的方法,提出了实践性教学法的重要性,同时要注意因人施教,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开展课堂外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外语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

作 者:周芳 作者单位: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英文刊名: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H3关键词:高职院校 公共英语 实践教学 高素质人才

11.探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的教学模式 篇十一

关键词:国际商务单证;课程教学改革;改进措施

进出口业务中处理的不是货物,而是与货物有关的单据,单据的缮制贯穿整个进出口业务的始终,对于贸易的顺利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专业素质、实践技能的专业人员来从事有关工作。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国贸专业、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或物流管理专业都将本课程作为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是进出口业务流程各环节所涉及单据与相关证书的缮制与审核方法。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國贸相关知识,如贸易术语、结算票据、结算方式等内容的基础上掌握进出口业务流程以及T/T与信用证结算业务项下各项单据的流转,制单审单等基本要求。掌握开证、审证、改证相关技巧与方法,能够独立缮制外贸业务中的各种单据。培养学生处理外贸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外贸单证专业英语读、写、译的能力,要求学生考取外贸单证员资格证书。素质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能力、社会责任心、诚信与敬业以及团队沟通协作能力。

鉴于以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现行的教学过程中应主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际分析处理业务问题的能力。而在多次教学过程中发现现行的教学方式远远不适应当前实际需求,学生或对该门课程没有兴趣,或觉得外贸英语难而无从下手,或毕业后并没有从事相关岗位。在教研室教师共同探讨下,分析了《国际商务单证》课程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国际商务单证》课程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教学内容不够新颖

在制定教材时发现大多数单证教材编写中以知识模块为单元,讲解有关国贸基础知识,运输知识、货款结算知识、报关报检知识、结汇单据以及缮制方法,很少有从进出口业务流程、外贸单据流转程序上来设计编排教材。目前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单证》课程使用教材为《国际商务单证理论与实务》,姚大伟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该教材也是以知识模块为单元辅以相关实训案例。选择该教材,是从考取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的角度考虑,该教材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且内容结构与考证内容基本保持一致,相关实训案例也可作为实践操作之素材,锻炼学生操作的能力。

1.2 教学模式陈旧,考核方式单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教,学生学。教师按照教材内容讲解知识,学生做笔记。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幻灯快速演示,有时学生来不及做笔记或无法记重点;教师主导,学生缺乏主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课前不看书,课上随便听听,课后不复习巩固”模式。等下次再教学时,发现学生大部分已经忘了之前讲授内容,让他独立操作时根本不会。课堂教学难以形成互动良好氛围,不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状态,也无法达到授课效果。

目前《国际商务单证》课程考核采取平时加期末考试的方式,有些学生平时不注重积累,没有任何动力或压力只靠期末死记硬背突击考试,试卷成绩难以反映学生真实学习效果与教师授课效果。

1.3 机房资源紧张,实训操作系统有时无法投入教学使用

采用工学交替模式后,授课学期改为春夏秋冬四个短学期,每学期9周授完该门课程,使得周课时增加,各院系在排课时教学资源紧张,教室不明显,机房显得格外紧张不够用。《国际商务单证》课程有配套的《国际商务单证》实训软件,有时因为申请不到机房而无法投入使用,教学过程中就少了实训软件模拟教学环节,学生就少了上机操作制单机会。

1.4 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效果不明显

高职院校学生,大多英语基础薄弱,而制单作为贯穿进出口业务始终的关键环节,自然少不了专业的外贸英语。信用证以及全套的英文词汇,外贸函电都是学生头痛的内容,学生戏称该课为专业课中的英语,难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面对外贸英文,畏难,反感,不想学等情绪,无法达到授课效果。

1.5 双师型教师缺乏,师资队伍满足不了教学需要

大多数教师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师工作,也有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再从事教师工作,但是普遍缺乏外贸企业实战经验,这样在教学中,有些单据流转的关键环节无法讲深讲透;缺乏第一手资料,教学案例不够真实,不够丰富,也没有连贯的第一手企业外贸真实案例,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

2 《国际商务单证》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2.1 根据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

在外贸单证员岗位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以外贸单证操作流程为线索架构教学内容框架。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强调对各种外贸单证操作能力的培养,既能满足学生从事外贸单证岗位工作的基本需求,又能为学生今后从事外贸业务、外贸跟单等其他外贸岗位工作奠定基础。以具体进出口贸易项目为主线,各学习任务为载体。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综合实训教学相互融合进行。

教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以具体进出口业务流转程序为例,设计教学内容,分项目实施教学,制定实训操作指导书。以班级为整体设计仿真教学案例,让学生参与其中,模拟出口商、进口商、工厂、出口地银行、进口地银行的角色,依次完成进出口销售合同、内购合同,直至进出口合同全部履行完成。在合同履行的具体环节中,分别缮制不同阶段的单据。每节课回顾上次课重点,结束时布置下次教学任务。针对各环节制单的方法与技巧,要求学生在教材以及网络上预先学习,然后课堂讲授,结合幻灯,板书、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以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贯穿教学始终,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单证流转环节,教学时发现有一定的教学效果,大部分同学能够跟上进度,课堂氛围明显活跃很多。

2.2 改善教学方法,结合外贸单证软件实训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能力本位的项目教学改变之前的教学模式。根据进出口业务单证实际流转流程设计教学项目,针对每一个工作项目设计具体的工作任务,制定实训操作指导书,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各个工作任务。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国际商务单证》实训教学软件,布置具体实训任务要求学生上机操作完成。教学软件中自带培训课程,可供学生课后继续学习使用;也有具体的实训案例供学生学习。教学时首先以学生参与设计的进出口业务仿真教学案例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完成各个子任务,然后用实训软件自带的教学案例,布置任务,小组讨论并完成。同时可以印制相应的各项纸质单据,开展手工填制练习,便于学生掌握重點。

2.3 改善教学方法,结合企业实践进行实训教学

我们知道,《国际商务单证》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涉及企业的订舱,货代公司的接受订舱、运输、报检、报关等各种复杂的工作,而这些工作环环相扣,又具有很强的严密性,如果没有企业的实践性操作,则学生们便不会有很好的感性认识,也不会学到很深入的实践性本领。所以,学好此课程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到企业中“拜师学艺”进行实践性操作。但是,站在企业的角度,一次性不可能让一百多学生同时进入企业进行操作。所以,我们只能计划选取较少数量的同学到企业中进行挂职锻炼,拍得录像。其录像的内容包括企业操作,货代公司操作、海关实际报关、集装箱的运作、上船等各项具体的细节内容。待学生实习结束了,他们将此录像带回来播放给其他同学,并结合自己的实践与感悟向同学进行深入的讲解,以使同学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让大家都学习了相关的知识。

2.4 改革考核方式

手工填制单据完成情况可以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期末试卷改变原来纯理论模式,以基础知识占30%,综合案例分析占20%,综合制单部分占50%,分别考核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制单能力。考核方式由原来的考勤40%+理论60%变为考勤5%、手工填制35%、期末三个部分(基础知识+综合案例分析+综合制单)60%。

2.5 强化外贸专业英语

本课程的特殊性使得我们学生必须学习外贸专业英语,而我们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是事实,所以笔者认为不适宜让学生掌握大篇幅的外贸英语,这样只会让学生畏难情绪加重,更加不爱学习本课程。

所以针对此部分,有意识开展部分外贸英语强化学习。比如信用证重点词汇与语句,各项单据中英文表单部分,重点记忆与强化学习,要求学生做该部分的笔记,平时上课突出该部分,经常提问,使用这些英文词汇。在本学期教学中,发现有一定的效果,大部分同学能够识记重要外贸英文词汇。

2.6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是校内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下企业锻炼,也可以考虑组织教师脱产锻炼。也可以引进校外兼职教师,要求有丰富的外贸企业实战经验,可以给单证教学带来新的内容和新的视角。当然校外兼职教师时间无法固定,有时还会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学生易疲劳,没有校内教师负责敬业爱学生等缺点,所以还是要多考虑本院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

3 结论

《国际商务单证》课程教学中,应该结合外贸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强调对各种外贸单证操作能力的培养,既能满足学生从事外贸单证岗位工作的基本需求,又能为学生今后从事外贸业务、外贸跟单等其他外贸岗位工作奠定基础。这就要求一线教师依据市场形势、外贸相关政策、实际岗位需求不断调整更新授课内容,改善教学方法,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来展开教学。故而在后续教学中,需要不断探讨教学改革措施,并验证其教学效果,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否完成预定教学目标,能否满足学生从事外贸单证岗位工作的基本需求。

参考文献:

[1]康杰.职业能力视角下高职“单证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5(09).

[2]黄晶晶.高职外贸单证课程教学实践改革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06).

[3]陈淑芬.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单证包”改革中英语课程教学探析——以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14(10).

[4]王庆颖.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国际商务单证》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中国市场,2014(11).

[5]陈欢欢.国际商务单证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4(08).

12.探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的教学模式 篇十二

1) 从学生角度来看, 中学阶段英语学习多为应试教育, 实施题海战术, 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口语能力没有得到开发和锻炼。随着年岁的增长, 对口语能力的提高没有信心, 也更难开口。

2) 由于学生基础、兴趣、词汇等方面条件限制, 教师很难调动课堂气氛。于是口语教学仅是略略练习、草草收场, 自然收效十分有限。加上大班授课, 人数过多, 授课时数有限。这些都制约了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提高。

目前雅思考试已成为衡量合作办学项目英语教学水平和成果的重要标准, 而雅思口语考试的目的是测试非英语国家考生的英语交际语言能力, 从而保证他们能够在英语国家的生活顺利进行, 并且在大学中顺利完成学业, 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 而这些学生将来在英语国家的学习生活中与当地师生、居民的口头交流恰恰又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交流方式。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口语的重要性, 加大对口语的教学力度, 探索一套适合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英语口语教学模式。

1 激发学生说英语的热情

任何课堂设计的交际性都要以学生的思想、情感、情绪为基础, 否则就会失去其实践意义。为此, 在开课之初教师要把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再次学好英语的强烈愿望上。首先通过自己优美的英语语音语调来吸引学生, 也可以借助经典的英语歌曲、电影、演讲等把英语作为语言的美感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因为英语本身的美而产生渴望说英语的欲望。然后, 用切实的实例说明练好英语口语的重要性, 不仅要鼓励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开口说英语, 还要鼓励英语基础很差的同学开口。再者, 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愉快地讲英语的气氛, 让学生感觉到口语练习任务的挑战性、趣味性和成就感, 学生才会积极地参与进来, 口语教学也才能顺利地持续性地开展下去。

2 重视口语的语言因素的提高

2.1 重视语音语调

英语是有声的拼音文字, “音”是英语的灵魂。如果语音不规范, 自己说的话别人听起来会很费劲, 发音不标准也很容易逐渐消磨自己开口说英语的信心。

2.2 加强听力训练

“听”和“说”是相辅相成的。提高口语表达要注重加强听力训练。“听”从本质上说是输入信息, “说”属于输出信息, 两者互为基础, , 相互促进。

2.3 提高口语词汇量

就提高口语表达而言, 我们要着重提高口语词汇量, 即在口语表达时能灵活运用和各种生活场景相关的鲜活、实用的词汇。

2.4 灵活运用语法规则

语法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 是使用语言的依据。学生如果对语法规则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并能灵活运用, 则会避免在口语表达中出现一些低级错误, 口语表达相对就会比较规范准确。

3 了解一定的跨文化知识

语言是以文化背景为基础的。如果学生对交际对象的社会背景、生活习惯、风土人情了解太少, 就会妨碍他们的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因此, 在创造口语课堂的交际环境时向学生提供一定的跨文化知识, 是学生提高口语能力、从容得体地进行交际所必需的。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对英语口语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最终实现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方式正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应运而生的。

4.1 分组合理

合作小组一般以3-5人为宜, 可以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意向合作人, 然后教师进行整体考虑, 结合学生的已有成绩、学习能力、性格特点、性别等各种因素, 做适当调整。力求使各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 使学生在竞争中有“旗鼓相当”的感觉;同时组内保持良好的凝聚力, 能进行可持续的合作。

4.2 任务恰当

在布置口语任务时应注意其分量是学生通过合作能够完成的。过于复杂和过于简单的任务都不利于小组的合作学习。既要适合学习者英语口语的水平, 又是学生所关心、感兴趣或实用性强的口语任务。例如, 布置情景对话和表演任务时, 需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 力求通过学生自行根据主题设计角色和台词, 达到让每个人都获得练习表达的机会。在布置观点讨论和表达类型的口语活动时, 可以由教师随机抽小组成员代表该组发言, 从而促使每个成员必须在合作学习中了解本组的观点并进行表达。

4.3 主导有方

教师在布置任务时是指导者;当学生开始执行时, 教师是监督者及协助者;在小组出现由于知识面的局限造成在表达上有困难时, 教师是帮助者;当小组成员产生矛盾、分歧时, 教师又是协调者。总之, 教师在不同情况下的主导作用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非常关键。

4.4 评价适时

教师的鼓励与肯定会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表现会更自信, 尤其是那些原本内向、腼腆或基础较弱的学生在得到教师适当的指导、真诚的鼓励后思维会更活跃, 态度也会更积极。当然也有些小组会走题或冷场, 这种局面更需要教师及时做出全面评价, 在肯定其积极一面的同时, 鼓励对其不足之处再思考总结, 继续努力。

5 丰富第二课堂活动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如英语角、英语讲座、英语演讲比赛、英语知识竞赛、英语小品比赛、英语歌曲比赛、英语配音比赛、英语电影欣赏等, 能有效地延伸英语课堂, 拓展学生锻炼和提高英语口语的语言环境, 实现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的互动互补, 相互促进。

6 结语

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不断发展, 必将对英语口语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任重而道远。广大英语教师应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 立足本职,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更新教学观念, 大胆实践, 积极探索, 不断改革并完善英语口语教学模式, 全方位提高学生流畅得体地进行英语口语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爱敏, 黄金莲.从雅思口语考试看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J].考试周刊, 2011 (80) :2-3.

[2]宋艳玲.高职高专英语口语教学探讨[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69-71.

13.高职院校体育课田径教学改革探讨 篇十三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深入,高职田径教学要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以“健康第一”为主要目标,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目前高职院校的田径教学指导思想仍然不明确,田径教学模式陈旧单一,学校各极领导和体育教师对田径运动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兴趣不高,加之田径老师教学综合素质不高,使学生厌倦田径运动,田径教学很难开展。在21世纪培养符合社会人才的要求下,高职院校田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职体育 田径教学 改革探讨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246-02

一、当前高?院校田径教学的现状和普遍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中的田径教学依旧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技术指导为主,忽视田径强身健体的作用。现行的教学仍以传授竞技技术为主,过于注重对技术的要求,而忽视了对健身教育的挖掘和对学生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培养,以致造成教师只教技术方法,学生只是为了动作的规范而学,为了完成考试任务而学。长期以来,在以技术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了培养人才的一部分,而忽视了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如果不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

陈旧和多次重复的田径教学内容,不仅造成了体育资源的浪费,而且降低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抑制了大学生参与。这种教学方法无法挖掘运动项目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无法调动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的田径教学方法显得难以适应学生的体育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味地从时间上、速度上、距离上来强调田径运动的高目标,让很多大学生难以从中体悟到成功的心理体验,囹圄了学生催人奋进的体育精神。田径教学模式上缺少必要的创新。在田径课堂教学中,教师依赖于过去的教学习惯,从课前的热身,到运动技能各动作要领的讲解与示范,再到学生的训练和学习,最后以集体的测试等固有的课堂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好感和积极性。

二、高职院校田径教学改革的对策与措施

1.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课程教学理念。体育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自主地接受并经常进行田径锻炼。新的体育教育观念却认为,学生的体育课程属于健身的范畴,竞技体育内容不能作为体育课程的主线,健身体育内容才应该是学生体育课的可开发内容。因此,高职体育教师应当关注社会的发展动态、新时期学生的发展特点、新课程标准下社会及学生的需求,思考怎样培养出与新课程标准接轨的优秀学生。

2.加强对学生田径教学教育理念的认知。在当前的高职田径课堂教学中,对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与体育实践课的训练是两门独立的学科,教育理念作为教育改革的方向,如果不能从理念上给予体育课堂的教学作指导,将会直接导致体育教育的成败。为此,结合当前大学生体育教育实际,从田径教育的意义上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教育目标,最终实现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3.优化田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注重田径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知识性 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优化田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定向越野是体育教育者比较熟悉的项目之一,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竞技性以及健身性,田径跑步教学中,也可以利用定向越野的形式进行,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能够提高学生的速度、耐力等,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由于田径项目比较多,课时少,可以分项目设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及身体情况等,选择不同的田径项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田径教学顺利开展。

4.改变传统田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高职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充分利用学校的田径教学资源,创新田径运动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已的兴趣和体质自由地选择喜欢的田径项目。在教学过程中,田径教学要突破现有的田径运动教学模式,改革田径教学内容,优化田径教学内容,更新田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利用田径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创新适合现代学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和教师之间有着良性的互动,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自愿和积极地参与到田径教学当中,这加深了学生对田径运动知识的理解,不仅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了田径运动的基本技能和技术,也激发了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

5.强化田径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田径运动包含的体育项目比较多,对于不同体质的大学生来说,选择不同的体育项目更有助于自身体育素养的锻炼。为此,在田径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的根据学生的情况来突出田径教学的重点,切实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从中得到技能的训练和思想的培养,从中逐步树立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6.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思想的培养。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要从思想上重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健康的体魄是实现大学生未来创新能力的关键,没有良好的体育素养,就难以承担起时代对现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也只有从思想上高度的重视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才能促进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利用一切机会、一切手段来激发学生对体育教育活动的参与度,从体育保健知识的学习中来传播科学的体育训练的好处,并引导学生在积极的体育锻炼中将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主动自觉的从体育教材、体育教法、体育教师等方面来汲取有益的知识。

7.提高田径教师自身的能力水平。田径运动作为综合性的运动,并非每个教师都能够熟练掌握各运动项目的教学要求和动作规范,这就需要教师要从自身出发,努力提升自身的运动能力和知识储备,从专业化的田径运动中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知识,以适应未来田径教学的需要。为此,开展大学体育教师之间的交流,从田径知识结构的探讨中来扩展大学教师的知识结构。

8.完善高职院校田径运动的评价考核机制。要采用过程性的考核机制,全面考察学生参与田径运动的态度、参与的积极性、完成程度以及培养目标的实现等。新构建的考核评价体系一定要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付出的努力进行人性化评价。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学生努力的程度,学生进步的幅度,各项身体素质的提高幅度,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锻炼习惯的养成、学习态度、课堂表现等。

参考文献:

14.浅议民办高职院校之英语教学 篇十四

浅议民办高职院校之英语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扩招,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民办院校、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有了很大变化,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基础性和实用性也日渐融合.本文就民办高职院校英语教学问题提出了自己初步的看法.

作 者:李异显 作者单位: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刊 名:成功(教育版)英文刊名:SUCCESS年,卷(期):“”(6)分类号:H3关键词:民办 高职高专 情感因素 师生默契 实用

15.高职院校专业英语课程的探讨 篇十五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融合, 英语作为一种世界性语言, 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专业英语是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主要手段。而作为未来专业技术人员生力军的高职学生, 学好专业英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 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更要具备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

一、专业英语课程特色及教学现状

(1) 专业教师队伍薄弱。由于其专业性, 所以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往往枯燥乏味, 偏僻生疏的词汇也较多, 导致容易形成学生的畏难情绪, 过分依赖教师, 形成教师主宰课堂的现状。目前, 多数高职院校承担专业英语授课任务的均为该专业的专业课教师, 这类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与较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 在教授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 能指导学生理解所学习的相关专业知识, 这是英语教师所不具备的优势。但也有部分专业任课教师自身英语基础比较薄弱, 词汇量有限, 在英语发音、语法或是含义等方面不如英语专业教师理解透彻。

(2) 教学模式的单一性。教材内容理论性强, 文章冗长, 措辞较生硬, 行文比较严谨, 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因而教师在讲授 (5) 专题Relatives in Suzhou——传统文化:苏州园林建筑和文明;专题Encyclopaedias——传统文化:范仲淹生平等。

此外, 关注时事问题, 引导学生用英语谈论当前国际的热点问题, 各国对中国的关注及中国的国情变化。笔者每周都编辑热点新闻, 让学生掌握相关英语表达, 如:harmonious society (和谐社会) , 11th Five-year Development Program (十一五发展规划) , clean government building (廉政建设) , Township Health Service (城乡医疗服务) , cross-Strait relations (海峡两岸关系) 以及Spaceship Shenzhou VI/VII (“神舟六号、七号”载人飞船) , Chang'e I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 等。

3.开展课外活动, 实践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渗透也要依托形式丰富的课外活动, 展现真实社会人生的画卷, 让学生在学习、欣赏中感悟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启迪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1)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以学生为本,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笔者依据课本内容设计与开展既围绕文化主题, 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 让传统文化在学生心底扎根。如指导学生用英文来制作传统节日的英文小报;通过游览、调查、采访等, 了解家乡地方文化, 绘成英语宣传册, 然后用英语介绍等。如学习模块2 Unit 2中的香格里拉后, 便组织学生进行白马涧一日游体验。学生在活动中, 体验着家乡文化独特的魅力, 撰写的游记十分精彩。

(2) 开展英语竞赛。教师可以围绕传统文化, 设计各种形式的英语竞赛活动。比如英语吟诵比赛, 指定比赛的范围为古诗词的英语版本;又如英语短剧表演秀, 要求学生把耳熟能详的中国专业英语课时也往往采用“讲解单词+翻译课文”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 以讲授为主, 把专业知识灌输给学生。

二、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应拓宽自己的教学范围, 积极学习专业知识, 夯实自己的科技英语基础。专业英语有其独特的应用领域, 如何能够从讲授公共英语的领域跨越到专业英语的领域, 要求教师必须术业有专攻, 认真钻研专业领域的知识, 使英语教学队伍逐步形成“双师型”教学体系。

(2) 教学模式的多样性。专业英语教师要敢于突破以往的“讲解单词+翻译课文”这种枯燥的模式, 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创设仿真式职场情境。比如对于工科专业, 教师可以收集相关的产品说明书、相关元件、操作流程等让学生理解翻译;对于文科专业, 如商务英语和涉外文秘专业的教学不妨设计成模拟商务谈判、商务接待表演等形式。这些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 而且提高了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总之, 专业英语的学习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提高和拓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 无论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还是学生的专业知识的深化运用, 都颇具积极意义。

(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基础部)

传统小故事以英语呈现出来等等。诸如此类, 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 运用英语进行表述, 提供了语言实践和展示的机会。不仅激发了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丰富他们的英语, 而且很好地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3) 注重环境熏染。环境熏染不失为一种传递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在班级环境布置中, 可增添相关传统文化的英语元素。如在英语角中介绍与课文相对应的传统文化———春节、端午节英语短文, 并配以相关的照片、图画。这既美化了教室环境, 又让学生学习了英语, 还了解了中国文化, 可谓一举多得。

结束语:在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 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会产生认同感、归宿感和自豪感, 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 凝聚民族力量。同时, 学生不仅能用英语表达外国的事物, 也学会用英语向西方传播与介绍中国的优秀文化, 让中华文化更加国际化。要坚持优秀文化传统, 培养学生形成理性、多元、互补、互渗的文化意识, 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既不盲目自大, 更不妄自菲薄, 始终保持自尊、自强,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崔允漷.课程良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曹连文.英语教学中有机渗透中国传统文化[J].英语教学与研

究, 2009 (2) .

上一篇:关于预备党员学习总结下一篇:假如世上也有后悔药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