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数学教学随笔(精选19篇)
1.小学教师数学教学随笔 篇一
大郝小学王瑞云
三年级是个过渡时期,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转变,教学目标也有了新的变化。如何来上好三年级的语文课,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感悟,把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上,有了一点收获。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愉快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新课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而教师的工作就在于帮助孩子们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知道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语修订版大纲认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学习。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让学生自主制定详细的预习方案,让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能够在初读的时候学生字、组词、读顺课文,摘抄课文当中的好词好句,提高课前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同桌间互读互讲,小组讨论、一些朗读游戏的方式拓宽他们的合作能力。再者多问一些有创建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老师本身在这方面也得下苦功夫去研究,哪些问题是可以问的,如何问?学生会有哪些答案,是否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
二、创建趣味、和谐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三年级的语文教材,教材内容形式多样化。要想让学生一堂课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开始上课的时候常常觉得力不从心,觉得孩子总是不是那么认真的听课,不能那么专心,开小差,常常半路停下来处理课堂纪律问题。反省觉得是自己纪律没抓好。后来看了一位老师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才有所感悟,这位老师在里面写到“在我们班上课,孩子想开小差都难!”因为她足够的自信自己的课孩子一定愿意听。我开始反思课堂纪律不单是孩子的问题,更多的也是老师的问题,正如所说“我拿什么去吸引你--我的孩子。”我开始注重提高课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的备课。你的课有激情,同学们也容易被你的激情所带动,所感染;你的课有意思,同学们才乐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课堂,走进乐于学习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备课、认真备课,不备好课,不进课堂。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同时自己也要多读、多看、多思考。
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同时开设小小读书交流会或是让学生写读书笔记。既能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让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看过的书;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三年级的新增内容--作文,让他们把写读书笔记当成习惯积累,也当成一种练笔。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的论断。言尽之意就是说“名师出高徒”。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学生素质的提高对老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教材的内容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平时应该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更要重视新教材中参考资料的学习,因为这与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联系。渊博的知识,是每一位老师教好书的关键所在。
[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随笔 教师随笔]
2.小学教师数学教学随笔 篇二
1.1 读课文。
达到“三读”, 即把课文读准、读熟、读懂。《语文课程标准》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列为阅读教学第一学段目标, 足见其重要性。“三读”, 与课标中的“正确、流利、有感情”依次对应, 读懂了才能做到读得有感情。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必须首先做到。
1.2 理解课文。
就是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 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 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 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 也要把握好, 以便引导学生感悟、学习、运用。老师领悟得深, 学生才能领悟得深, 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 超常发挥。否则,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包括鉴赏能力) 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1.3 认真思考课后习题, 有的要先做一做。
例如, 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 (或全文) , 我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 我先读好。
1.4 查阅资料。
一是阅读《教师参考用书》, 二是上网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进行阅读。
2. 提倡创意阅读, 注重读写结合
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会拿书里的世界与自己周围的世界作比照, 拿自己与作者或书中人物作比照, 既理解了作者, 又更好地认识了“自我”, 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从而实现“有创意地阅读”。因此, 有时朗读中闭眼想象的效果反而要比看图片更好。我完全可以让学生边听边想象霍金的形象, 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 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近人物, 用心感受人物命运的悲惨。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实现的, 学生对人物的理解都会有自己的感悟。书是无声的, 但它有生命。只有当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才能让那些方块字涤荡幼小的心灵, 才能让阅读成为心灵的对话, 让学生眼前出现一个辽阔而绚丽的世界。所以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让学生在尝试读好的过程中, 不自觉地体会课文的思想与情感。
《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感悟霍金人格力量时, 我指导学生朗读体会, 在读中感悟霍金的哪一句话最打动人心, 学生说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带着无比感动景仰之情全体站起来表达了对霍金的崇敬。教学效果较好, 但如果我能把最后总结的话换成:“假如霍金来到我们教室, 来到我们身边, 面对这样的科学巨匠, 面对这样的生活强者, 你难道不想对他说些什么吗?”让学生动笔写出内心感受, 这样, 一定会比教师用美的语言渲染效果好得多。语文课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品位。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3. 关注学生行为, 帮助学生学会感恩, 懂得尊重他人
在生活中, 每天我们都会看到这样的画面:早晨, 家长送孩子来上学, 家长给孩子们背着书包, 孩子们在一旁边走边玩、打闹。快放学的时候, 家长早早地在学校门口等着接孩子。生怕孩子找不到自己, 尽量找显眼的位置, 让孩子能很快看到自己。放学后, 赶紧接过孩子手中的书包, 嘘寒问暖, 给孩子递上提前买好的吃的东西。孩子们一边悠然自得地吃着一边走, 无视家长的存在。我不知道当你看到这里, 会作何感想?我想要说的是:现在的孩子缺少感恩之心, 不懂得尊重别人。
作为老师, 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很多, 其中有一点非常重要, 那就是让学生学会感恩, 懂得尊重。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 爷爷奶奶娇惯, 爸爸妈妈忙于自己的工作, 很少有时间管孩子, 再加上生活条件也比以前好很多, 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要什么家长买什么, 不买就发脾气。在家里什么事情也不做。只管享受, 不懂感恩, 认为这些就是父母长辈们应该给的, 把“粒粒皆辛苦”,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抛诸脑后。我们在学校, 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会感恩, 知道父母长辈的不容易。可以结合重大节日开展一些活动。比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母亲节、父亲节, 让学生为自己的父母长辈们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让学生平时在家里做些家务, 长辈们生日时, 能为他们做点事情, 有的时候甚至是一个理解的眼神, 一句体贴的话语, 父母都很满足, 知道自己的孩子长大了, 懂得关心别人了。
4. 引领孩子读书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 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 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 只有在实践中, 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 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 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 我还结合教材所涉及的内容,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使学生尽量领悟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写作技巧, 同时, 鼓励学生阅读中外儿童名著, 领略书中的精妙所在。我们班还设立了图书角, 更加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总之, 我愿做一个牧羊人, 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尽情享受。
5. 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 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 学习及方法上的, 都要十分重视, 努力从多方面积极引导, 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 严格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 培养习惯, 正面引导固然重要, 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 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这样一说, 似乎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 其实则不然。笔者认为, 真正的“以人为本”, 并不完全是课堂上的热热闹闹, 一味地顺从和迁就学生, 必要时, 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 教师是为孩子的未来着想, 才是“以人为本”最本质含义。
对于小学生来说, 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非常重要:一是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二是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三是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四是大胆、大方、大声说话, 说普通话习惯;五是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六是好问的习惯;七是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八是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随笔 篇三
一、抓住学生特点,游戏引入,在玩中练
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意愿吧。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学会使用鼠标》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怎样握鼠标,怎样单击、双击、拖动、指向和单击右键这些要点的话,学生不但不愿学,更不愿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纸牌游戏》,比赛谁的成绩好。学生在玩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学会单击、双击、拖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再讲解单击、双击、拖动、指向和单击右键,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在后来的练习中,我又让学生练习了《扫雷游戏》,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又达到了练习的目的。
二、小组协作,互助学习
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就像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各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而我也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他告诉了我们合作、交流的好处。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学生差异,有的学生学习后就可以举一反三,而有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上有很大的困难,所以我们要注意因材施教。
1.“能者为师”,让学生走上讲台,当小老师。例如,学生进行指法训练时,因为键盘指法是计算机操作的基本功,也是初学者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所以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训练。但也有的学生对电脑很陌生,操作时很僵硬,所以我就挑选打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当小老师,而我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生之间更容易沟通,这样互教互学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以优助差”,充分发挥优生的作用,同学之间互助学习。可以采用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协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可以促进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成效。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利用局域网进行资源共享,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例如,学完word的基本操作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word制作电子报刊,小组内根据每个同学的特点进行明确的分工,有的负责收集资料,有的负责输入文字资料,有的负责制作图片等。同时,小组之间还在局域网上共享搜集到的资料,一种和谐合作的学习气氛使同学们的学习更加愉快、更有成效。
3.充分利用学生互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分享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每次上信息技术课时,有一些学生往往提前掌握了本节课的讲解内容,并能够做出一些基本的电脑操作,询问之下,原来他们的父母平时也在指导他们的计算机操作。于是我便利用这个时机请这些“高手”来给其他同学当“小老师”介绍自己的经验,并帮大家解决一些课程内的难题。此外,在日常学习中利用这些“高手”的悟性高、学习快的特点让他们去帮助教师指导那些理解速度较慢的同学进行学习。根据学生素质情况对学生分组,每一组中安排1名“高手”做老师的小助手,指导小组同学学习,帮助同学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分享、协作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另外锻炼了他们互相帮助的能力,加深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三、构建“主体—互动—探究”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布置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自主参与教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必要的社会性品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学人际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使学生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例如布置任务:应用FrontPage软件制作个人网页,链入班级主页。在大多数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从学生制作的网页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由学生自己介绍演示,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发表意见、看法,实现相互交流、学习的目的。教师在此过程中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为目的,适当地引导讨论方向,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主动研究,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并通过师生交流的互动作用和情境探索的学习,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实现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
四、灵活的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操作软件技能是计算机教学的另一重点,不同的软件有不同的操作方法,但从综合来看,适合学生用的软件总要用到回车键和方向键去选择菜单或目录,另外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提醒学生注意屏幕的提示,学生明确方法后,就可在教学软件中任意地调用操作。如教学益智游戏软件,我先把将会出现的画面讲清楚,让学生心中有底,然后出示投影片讲如何用这几个键去操作。当学生明白后,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操作,这样既节省了许多讲授时间,又可由学生自己分配时间练习,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方法的“活”,通过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
五、组织竞赛,提高操作能力
在计算机教学中,由于操作是主要内容,所以应尽量避免类似于语文数学的书面化考试。那么如何检测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呢?我采取的是竞赛形式。竞赛既可以反馈学生学习效果,也可以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如在练习指法练习时,最后阶段我利用金山打字小精灵,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比一比谁打得最快最准,最后还给他们颁奖,整个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六、实践小结,体验成功
实践是创新精神与自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是训练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能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在操作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问,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并分层指导,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进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
如“资源管理器”窗口和“我的电脑”窗口差不多,只是多了一个“所有文件夹”框,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操作实践,找出“所有文件夹”框的作用。学生上机时,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对学生进行提问,辅导、检查每一个学生实践操作的程度。
展望21世纪的教育前景,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必将能为跨世纪人才的成长铺路架桥,为迎接竞争激烈的、信息化的21世纪的来临积极备战。如何采取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计算机学科教学模式,也是教育界同仁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相信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总结出来,我们试目以待,计算机教育必将能在良性的轨道上阔步前进。
4.小学教师教学随笔 篇四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认知能力、生活经验客观地受家庭环境、地域所处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地使用教材、巧选素材、合理设置教学活动内容、使用有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我真正懂得“课标是源、教材是流”,逐渐具备创造性使用教材教学的能力。但也留下了一些教学遗憾:一方面部分学生计算速度慢、正确率不高。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一、用“发展”眼光去评价小学数学教育对象 1.教师要树立“发展”观
“发展是硬道理”,人的发展首当其冲是各种发展的核心,教学必需坚持“以人为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要打破“只注重书本知识,只注重问题结果”,以“结果对错”做为学生解答数学问题的唯一评价标准,以“得分高低”做为学生学习成效的唯一评价尺度等从眼前出发,急功近利,有损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落后评价观,而应该思考一下我们今天的教学对于学生的明天,对于他们能否自主地学习、发展有什么影响。
2.教师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好长远的服务 “终身教育”是时代对受教育者提出的要求,所以做为教育者的教师要从“服务”的角度审视每一天的工作,不仅是一本书、一个单元、几道题等该掌握的知识,而是学生在获得这些知识的同时,是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自觉的学习”将来能够伴随他们的终身。所以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做好今天的服务,从这样的角度加强自我反思和评价。
3.实现学生有差异的发展
“差异性”是人在素养方面的客观存在,它反映了人在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性,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个性化的教育,数学教学应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实施有区别的分层教学;在评价上,教师更要实施分层评价,使评价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实际。我们必须摒弃那种追求高平均分、高优秀率的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和评价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符合自身基础的前提下实现真正意义的发展。我们尤其要关爱“学困生”,理解他们的苦恼,帮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也能够在自身的进步中发展,不至于被排挤在数学、乃至整个学习之外。
二、针对个体进行有效评价 实施“分层评价”正体现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客观尊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体现了服务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宗旨。
5.小学教师教学随笔 篇五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外语教育研究界提出,当前,外语教学法正处于转变之中,其特点是在教师的直接教授与同伴及小组活动之间寻求平衡。外语毕竟不是我们的母语,如果不注重培养学生热情,往往会使学生觉得寸步难行,从而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英语教材内容浅显易懂,贴近生活,富有情趣的特点,创设课堂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热烈兴奋、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在自由地教与学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有讲有练,精讲精练;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有起伏、有节奏,使课堂上充满生机、挑战与激情。促成情感互动、师生互动的`局面。“互动”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认知互动、师生情感互动、师生实践性活动的互动等,形成多维互动关系,充分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施共同创设的各种情景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我们可以借助角色模拟,展现对话情景。
6.小学教师五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篇六
教师在新课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而教师的工作就在于帮助孩子们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知道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语修订版大纲认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学习。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让学生自主制定详细的预习方案,让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能够在初读的时候学生字、组词、读顺课文,摘抄课文当中的好词好句,提高课前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同桌间互读互讲,小组讨论、一些朗读游戏的方式拓宽他们的合作能力。再者多问一些有创建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老师本身在这方面也得下苦功夫去研究,哪些问题是可以问的,如何问?学生会有哪些答案,是否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
二、创建趣味、和谐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三年级的语文教材,教材内容形式多样化。要想让学生一堂课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开始上课的时候常常觉得力不从心,觉得孩子总是不是那么认真的听课,不能那么专心,开小差,常常半路停下来处理课堂纪律问题。反省觉得是自己纪律没抓好。后来看了一位老师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才有所感悟,这位老师在里面写到“在我们班上课,孩子想开小差都难!”因为她足够的自信自己的课孩子一定愿意听。我开始反思课堂纪律不单是孩子的问题,更多的也是老师的问题,正如所说“我拿什么去吸引你--我的孩子。”我开始注重提高课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的备课。你的课有激情,同学们也容易被你的激情所带动,所感染;你的课有意思,同学们才乐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课堂,走进乐于学习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备课、认真备课,不备好课,不进课堂。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同时自己也要多读、多看、多思考。
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同时开设小小读书交流会或是让学生写读书笔记。既能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让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看过的书;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三年级的新增内容--作文,让他们把写读书笔记当成习惯积累,也当成一种练笔。
7.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篇七
1.重新定位
面对新课标, 面对新教材, 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 我们有必要重新学习, 甘当小学生。要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明晰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不同, 吃透新教材的特点, 重构新的教学体系, 而不能自以为是, 否则在教学实践中只会“新瓶装旧酒”, 或是“换汤不换药”。语文教师不但要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 还有必要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充当教研的先锋, 边教学边研究, 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同时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 还要充当不同的角色, 既要当学生的教练员, 又要当学生的陪练员。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若是把握不好课改中的位置, 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只会失去方向, 无所适从。
2.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2.1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 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其基点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 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 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呢?
2.2尊重“需要”, 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 营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2.3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 、作者 、情景之中 , 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 有了它, 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3.有趣的作业形式
五花八门的教学内容和名目繁多的作业任务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理想, 并常以自主活动的方式开展。为了解决自己热衷的问题, 学生要做很多的工作, 如到图书馆搜集资料、到社会上做调查、写报告等。因为这些活动都是学生自己选择的, 所以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 也带给学生由衷的快乐。对问题的答案教师并不做统一要求, 而重在有自己的思考观点。学生可以探索, 可以怀疑, 可以批判, 也可以标新立异。也许正是这种自主的精神, 孕育出创新的火花, 使语文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4.师生共同走进文本, 进行有效对话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 一般是围绕文本中的话题或由文本生成出来的相关话题展开的, 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走进文本, 与文本对话, 并形成各自的想法和认识。试想, 如果自己对文本的内容一无所知, 那么你拿什么和人家“对话”呢? 因此, 师生共同走进文本, 与文本对话, 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阅读教学的实践证明, 师生双方与文本的契合程度越高, 师生之间的对话水平就越高。
教师和文本的对话, 就是要钻研好教材, 只有把教材钻研好了, 才具备与学生对话的“底气”。教师走进文本, 与文本对话最重要的途径有两条:一是读, 二是想。读, 是指反复朗读教材, 读出教材中的精妙之处, 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想, 就是要想一想: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 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有效策略有哪些? 从阅读教学现状看, 某些教师不把主要心思放在认真读书、钻研教材上, 而是粗略地读几遍课文, 就开始匆忙地写教案。这样做既不能提高对话教学效率, 又不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 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好, 除了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外, 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只有通过熟读课文, 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 才具备与同学、老师进行对话的“底气”。然而, 某些语文教师片面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 左一个讨论, 右一个交流, 挤掉学生宝贵的个体阅读的时间, 结果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常常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谬误, 甚至出现一篇课文教完, 学生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怪现象。这样怎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呢? 另外, 教师还要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架起“桥梁”。学生阅读文本, 不仅仅是单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要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既包括与文本作者的对话, 又包括与文本中的人物、事件、景象等方面内容的对话。为此, 教师应该为学生架设沟通文本的“桥梁”。例如: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 向学生介绍相关文体阅读的基本知识。如阅读小说, 可以抓住线索和环境理解人物形象;阅读散文, 可抓住作品中感人的意境和形象,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科技作品, 可抓住作品中所反映的科技内容, 体会作品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可抓住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领会作者思想感情倾向, 等等。
5.重视读的训练,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
在教学设计中, 主要是借助朗读、反复吟诵、感受形象美、品味语言美。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理解, 读中揣摩, 读中品味, 读中有所感, 读中有所悟, 读中进行积累。初读阶段, 侧重于认读感知。学生边读边感知语言, 在读中了解课文大意, 整体感知课文, 从而进入课文所蕴涵着的情感中。精读阶段情感的积累易于被内化。在学文的各个环节中, 把积累与读中领悟、读中品味结合起来, 有效地促进语言的内化。
6.写作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题材
8.新课程真好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篇八
【关键词】课程 小学语文 教学
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三、语文课堂的问题意识--学生没问题,教师有问题。
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就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积极理睬,教师有问题;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有问题。有效的问题: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位置,用适宜的方式提出。读应是语文教学的主干,想象,思维,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是附着在这一主干上的,是融合于其中的。课堂是要放手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 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 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的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 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 了。
总结: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新的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9.小学数学教师生活随笔 篇九
所以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应解决的问题。教学实践告诉我,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觉得数学并不难,而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
一、要有创造性地因材施教,从生活中选择素材。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我们数学应从生活中去“找”数学,“想”数学,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我们在设计教案时,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改编教材,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儿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的方位时,我先组织学生在教师外,让他们不断地旋转,胳膊侧平,我说停,学生赶快停下来,在不断地说出自己所处的地位和方向,让每一位学生都去感觉一下,看自己在生活当中原来注意过吗?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口答竞赛,这样利用学生熟知的数学实例,学生就容易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运用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10.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篇十
我认为数学课的导入最好是走近小学生的生活,从他们身边的一些事例出发,或者设置一些题型、或引用一些数字、或改编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然后进行教学,学生易于接受、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能使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特别好。我在教学《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课本上设计的导入是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一般小数的加减法进而直接开始探讨新授内容,我从课本出发,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我从去年我校测量过的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出发,通过设疑解决谁比谁高、谁比谁重的生活化问题来引导学生探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整节课学生自始至终情绪高涨,解决问题有针对性,解决了问题又有成就感,教学效果相当好,同时也使整个课堂非常活跃,教学效果也很好,学生因为有亲身体验,所以学习兴趣极高,课堂气氛宽松,不知不觉一节课下了,教学任务圆满完成了,学生学习热情也很高。
我们的数学源于生活用于丰富多彩的生活,或许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数学导入方法,有善于设疑者、有喜于归纳者、有惯于直奔主题者„„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学数学最终还要回归到生活中去,用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越接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学生就越容易接受和理解,当然我们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学生也能够对数学产生更大的乐趣。解决实际问题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教师走,而应是
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语,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这样,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随时调整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数学问题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小学生问题解决的质量,使其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11.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随笔 篇十一
关键词:班主任 亲近 关爱 表扬 批评
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也有人说:班主任是学校里最苦的岗位。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感触颇深,有几分劳累,几许收获。经历过一次次心灵的历程,我认为做班主任老师是不乏味的、是充实的。
至于我管理班级,没有太多经验,在领导、其他老师的帮助下,刚有些头绪。今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我做班主任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常规习惯,常抓不懈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节课、一两天说说就行的,它必须贯穿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由于低年级学生自觉性和自控力都比较差,避免不了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这就需要班主任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不能操之过急。于是,我经常利用班会、晨会、课前、课下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及时教育,给他们讲明道理及危害性,从而使学生做到自觉遵守纪律。
二、细处关爱,亲近学生,但要在爱中有严,严中有爱
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一个班主任要做好本职工作,首先要做到爱学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于细微处见真情,真诚的关心孩子,热心的帮助孩子。我深信,爱是一种传递,当教师真诚的付出爱时,收获的必定是孩子更多的爱!我常想,一个低年级的班主任要带好这些孩子,首先要当个好妈妈,要像他们的妈妈一样爱他们,要拿出自己的爱心去“哄”他们,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这样,孩子们跟我亲热起来了。我还采用各种方法来激励孩子们的积极性,表现好的小朋友我会奖励他们小花,口头表扬,有时会摸摸孩子们的头等。虽然这些举动在成人眼里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可是在孩子的心中却产生了巨大的涟漪。经常有家长和我说,自己的孩子回家以后是那么激动、兴奋,还说下次还想得到这种奖励。
三、具体要求,指导到位
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是整体性的,能熟知轮廓,但不注重细节。我在任一年级班主任开始,就常听一些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听不懂大人说的话。”我在工作中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如果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教师没讲清或学生没听明白的情况下,就让学生去完成某项任务,学生们只能是瞪着眼睛看着你,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或者其行为往往事与愿违。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使学生产生挫败感,而且不利于他们掌握做事情的技能。为此,我常常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听懂老师的要求并根据要求去出色地完成任务呢?
我认为,首先,要蹲下来,以孩子的视角观察事物,用孩子能听懂的话和他们交流。其次,要注重细节教育,把该做的事指导到位。比如,洗抹布,我通过观察发现,小孩子洗抹布的方法是,把抹布扔到水里,涮一下,一捏就行了,抹布根本没洗干净,因此,用这样的抹布擦过的地方还是那么脏。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孩子小、什么也不懂吗?是孩子有意糊弄吗?我认为都不是。这只是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使然。因为他们很想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很想把事情做好,但是,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好。针对这种情况,我专门找一个时间,教他们洗抹布。我先打来一盆水,然后教他们怎样搓,怎么拧,告诉他们只有拧出的水清了才算干净。这样的身教非常成功。现在再看看他们洗抹布,一个个可认真了,都洗得特别干净。同样的道理,打扫卫生、物品摆放等工作,只要把要求的细节说到位,小孩子就能听得懂、做得到。再来说说我怎样使学生学会收作业吧,我让他们同桌的作业摞一起,从后往前传,自己的作业放在下面。每组的传上来后,教他们怎样摆放,一组正,一组反,组组分明,便于批改,便于发放。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很快就领悟了要领,这样,哪一个孩子还能做错呢?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的教育、管理和约束,使学生的观察力、生活技能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给大家留下了反应迅速、能力超常的印象。现在,班级日常管理的各项工作如晨读、自习课的纪律,中午的古诗词诵读等,都有学生组织,管理效果特别好。
四、及时表扬,延迟批评
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说:“不应该使孩子们的注意力长久地集中在一些过失上,对此,尽可能委婉地提醒一下就够了。最重要的是要在学生身上激发出对自身力量和自身荣誉的信念。”教过低年级的老师都知道:孩子小,事儿多,一上课就“告状”。当老师的又不能不公平处理,这样耽误的时间太多,而且学生因为受了批评,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自己的过失上,情绪受影响,低落的情绪体验使智力活动水平明显下降,课堂吸收效率变低。针对这一情况,我的处理办法是:
1.要求学生下课“告状”,课上带着好的情绪听课。这样,课前的小矛盾、小问题没有谁会记到40分钟以后,“告状”的几率就低了,课堂的利用率提高了。
2.延迟批评,既培养学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又给予其改正和返回的机会。我把批评留在每一天快要放学的时候,这时学生往往已经在负疚的情绪中反思了自己的行为,老师只要加以指导,就能很好的解决问题。
说到表扬,那就要及时、准确。因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例如,学生值日时,当我看到一个表现特别好的例子,就会当众说:“某某同学真能干。”还摸摸头、拍拍背,用肢体语言鼓励学生。如果看哪个同学主动做好事,并且讲究方法,则更要表扬:“瞧,某某同学的观察力多敏锐呀,老师刚把小黑板放在地上,他就看出来需要擦。瞧,擦得多干净,大家都要学习他呀!”这样表扬后,班里课间擦黑板、倒垃圾等活大家都抢着干,谁也不袖手旁观,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管理和为班级服务。结果,班里越来越整洁,孩子们也越来越懂事理。
五、换一种方法与家长联系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我们来关注自己的孩子,甚至希望我们老师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自己孩子的身上,而我们可能联系家长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没按我们的要求来做事的时候再去联系,这样家长一看到我们的信息或街道我们的电话就在那里发牢骚,一个是自己最疼爱的孩子,一个是管教孩子的老师,怎么办呢,只能是当着老师的面来批评孩子,背着老师的面来指责老师,这也值得我们思考,因为他们接到的信息都是自己不愿意看到和听到的信息。换一个角度想,这要是我们,我们会是什么样子呢?我的学生中有一个叫子炫的,是个调皮的男孩,做题不马虎的时候太少了,课上听讲也总是走神,小动作也特别多。在期中考试还有两天了的时候,我发现他这天听的很认真,我就主动的和他爸爸沟通了一下,一句批评都没有,全是表扬,而且很诚恳的表扬,并恳请家长把我的表扬告诉孩子,家长很高兴,感谢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孩子听了出乎意料的高兴,因为他没有想到,他今天的表现会得到老师这么大的表扬,就在以后的两天里,他上课的时候都特别的认真,计算能力也有所提高,家庭作业完成的进步也特别大,一看就知道得到了家长的帮助.看来我们把表扬也作为与家长联系和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也很重要。
12.数学兴趣教学随笔 篇十二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基础, 也是达到预期教学目的的重要保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不但有利于教师顺利地开展课堂教学, 而且有利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 从而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很多学生存在自卑心理, 他们更需要关心和尊重。我常利用课间与一些学生闲聊、猜谜语、说说笑话, 与每个学生建立起亲密友好的融洽关系, 用爱心去打动他们, 使其尽快摆脱自卑感, 树立起自信心, 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要让学生喜欢数学, 喜欢数学课, 首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尊重学生,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使学生感到“我能行”, “我能有所作为”。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 转变角色, 对于学生发表的正确意见及时给予鼓励, 即使回答错了也不应责难。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法, 尽量让学生亲历学习材料的提供和处理过程, 让学生从心里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受到鼓舞, 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积极探求的心理状态。
三、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很多时候, 学生上课能听懂, 但课后做题却一错再错。究其原因, 就是他并没有真正理解掌握知识点, 还只是一知半解状态。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渗透数学思想和学习方法, 让其逐步学会学习。一是自学能力的培养。应在课内和课外同时要求, 课外要求他能更加自主学习, 而课内则带有强制性。二是自学习惯的培养。我们知道, 只有明白自己必须做什么, 他的潜能才会充分发挥, 学习效果才会显著。三是适时进行评价, 让学生时刻享受学习的乐趣。学生做的练习、测试, 教师要及时批改, 最好是面批, 对存在的问题, 能及时指出与矫正。四是设置错题集, 对在练习或测试中出现的新题或典型题目, 让学生记在错题集中, 以便及时理解, 不断地把未知转变为已知, 从而达到积累知识, 丰富解题方法的目的。五是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应该鼓励学生相互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 通过交流, 辨析疑惑, 同时也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要求学生能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让学生能体会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这就有助于数学兴趣的培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问题也与生活紧密联系, 逐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讲平行四边形时, 介绍它在建筑、艺术、语言、生物等方面的奇巧应用, 使学生惊叹数学无所不在, 神通广大, 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他们感到应主动掌握这一知识。
重视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不断探讨讲课时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对概念课或复习课, 还可采用竞赛方式, 这样可以激发全体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人人参与的积极性。在数学学习中, 学生对繁多的公式定理, 记不牢、用不好, 这时我对某些公式加以概括提炼, 找一些形象的口诀、图表, 学生会感兴趣, 乐于接受。
五、挖掘习题中的兴趣因素, 在练中激发兴趣
初中生的注意力易分散, 用枯燥无味的练习去检验学习效果, 是不会有所收效的。因此, 我们在练习时, 要挖掘一些兴趣因素, 让学生在练中激兴趣、趣中继续练, 巩固提高, 做到人人参与、共同提高。数学计算中, 我让学生出题和老师比赛, 然后, 在课后我们继续探讨问题, 借机传授学习技巧, 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博学, 进而愿意接近老师, 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六、在教学的组织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要让大多数学生都动起来, 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都抬起头来走路”。课堂提问, 让学生体面地坐下, 就要创造出学生能正确回答问题的情景, 氛围, 条件及方法, 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抬起头来。我在提问的时候, 会因人提问, 根据学习程度的不同而提问不同的学生。对差的学生, 问书上能直接找到答案的, 有时还提醒他在书的哪一页上;实在不知, 让其他学生答后让他重复回答, 使他能体面地坐下, 同时要提醒他上课要听讲。对有步骤的老师讲过的计算题, 我习惯一步由一个学生上黑板完成, 根据步骤的难易程度抽不同的学生完成。
七、因材施教, 注重个体情绪的调动
挫折感是学习上的最大障碍, 只有成功的体验才能增强学生兴趣。在学生活动过程中, 有些学生往往感到某一方面的学习很吃力, 寻根问底, 找出病源, 对症下药。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 教师不能一视同仁, 必须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地积极鼓励学生,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减轻学生的心理思想负担, 去掉他们多余机械的重复, 才能培养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13.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篇十三
本学期的教学真是问题不断,前一阵子是简便计算,好不容易将这一内容处理完,还没有过几天清闲日子,问题又出现,弄得我真有点招架不住。
这次的问题是名数的互化,这节内容,原义教版教材安排在五年级上册,而现在使用的人教版新教材将这一内容下放到四年级下册,以《生活中的小数》引出名数的改写,其实质内容并没有多大的改变。教学中,我通过实例“比高矮”,引出统一单位进行比较的必要,接着以自主探索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出名数改写的方法,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可一到练习环节问题还是接踵而至:第一次练习,17道题,全对的只有5人,占全班人数的1/12,只做对3题以下的有近10人,占全班人数的1/6;考虑到练习的效果差,第二节课又进行了对比练习,再次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高级单位的名数与低级单位的名数互相转化的特点,随后又进行了第二次练习,共练习了24道题,全对的8人,约占全班人数的1/7,只做对3题以下的有7人,约占全班人数的1/8;针对这7人的特殊情况,我利用了近两节课的时间进行了一对一的专项辅导:了解他们的`错因,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方法,不过这时的辅导是传授式的辅导。经过辅导发现他们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单位间的进率模糊不清;二、分不清到底属于哪种转化:是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还是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三、不能正确的移动小数点。其中第一类错误居多,后两类错误经过单独辅导大部分学生已经没有困难。上周末,又进行了第三次练习,相比较前两次单独的名数转化,这次的练习难度更大,有这样一些内容:(按从小到大排列)904千克、9吨4千克、9400千克、;0.72分米、7米2分米、7.02分米、0.72米;5.05平方厘米、0.505平方分米、505平方厘米。可这次课堂练习的效果还是不容乐观,全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出现了错误,由于错误面比较大,今天我又用了近20分钟的时间和学生共同分析这三道题,学生的课堂表现总体来说还不错,可随后的订正还是让我哭笑不得,出现同样问题的学生有近15人,主要分不清9吨4千克、9.04吨;7.02分米、0.72米;0.505平方分米、505平方厘米这几个数的大小,最后实在没有办法解决,我只好圈出容易错的地方,要求他们先转化单位再比较,一直到放学,还有5个学生没有过关。
经过三次练习与不断的辅导发现,与以往的错误相比,这次的错因并不是学生没有掌握方法,而是他们不会用方法,比如:分不清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针对这一情况,每出现一次错误我都要反复地问着同样的问题:哪个是高级单位的名数,哪个是低级单位的名数?大部分学生经过不断的提醒,都能顺利的找到方法,可问题还是不能解决,单位间的进率又会出错,致使错误不断。
14.初中数学教师教学随笔 篇十四
1.采取教学方法新颖
新颖的东西能激发人的兴趣,形象具体的东西易唤起人的情绪。强调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就是要尽量避免教学内容的单一化和教学形式的格式化,要使教学过程在内容上具有新意和亮点,在教学方法上不拘一格,多姿多彩,使其能够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并使学生易于接受。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全过程地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学习,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学生在轻松的探讨中学习,兴趣盎然。
2、有效的教学应该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过程。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是单向的,这样,必然存在着局限性。因此,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应该是多向的,教学过程应该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也就是说,知识是合作掌握的。同时,师生之间关系也应该是合作的,而不是权威型的命令或控制。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3、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去挖掘、探索其中的奥妙,并且为其目的而去广泛地涉猎相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
营造和谐气氛、创设引人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个充满激情并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景,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紧紧围绕教学的每一环节进行。为此,教师每节课都应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走进课堂,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轻松愉悦的笑容、适度得体的肢体语言来营造舒适的课堂氛围,把学生的心牢牢地固定在课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不断地创设情境问题,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开发学生的能动性,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致,使之自觉地去思考,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此外,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4、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
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引导学生思考:“我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的?”,“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今天学的这些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通过这样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地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学习中获得兴奋和快乐。
15.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随笔 篇十五
1.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日常教学中某些教师上课铃响过后,因手头任务还没有完成或其他事情拖延导致很晚才进入计算机教室;或者上课时,才发现有的学生机器出了问题,又要忙着先解决计算机故障,或正在上课时,被领导或同事打电话喊走帮忙维护计算机,这些行为都会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影响课堂正常教学。解决策略:教师应事先安排好自己的工作,提前2~3分钟进教室,让学生有过渡时间做好上课准备,教师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和部分学生沟通。这样上课铃响后,学生才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也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教师的课堂教学才会轻松、灵活、高效。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前有很多工作需要准备:(1)机房计算机和教学需用软件的准备。(2)对教学资源的合理准备。教师只有对教学资源准备充分,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才有针对性。(3)对上课学生准备,教师对学生要有充分准备,这样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点面结合、轻重有别,因材施教,教学效率才会高。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具有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活力的重要方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也一样,教师需要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手段,构建理想课堂。如讲解有关于计算机的Word文件知识时,教师要耐心为学生讲解计算机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讲解Word文档中工具栏的使用方法等。课堂中,有一部分学生具有良好的计算机素养,教师可以让这些学生帮助计算机基础不扎实的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信息技术的成就感,使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快速提高,激发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很重要,教师上课要带上良好的情绪、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尽可能让学生感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让他们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中,有问题才会及时提出来,师生双方才可以及时交流。教师应不断分析学生的感受,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把握好“度”,营造和谐课堂,为学生创造轻松、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教师在和谐中诠释教学,让学生在和谐中建构知识,从而在学生心目中不断提升教师魅力,让自己的课堂散发出灵性光辉,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喜欢的感觉,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4.加强知识的整体化、系统化、条理化
传统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首先,备课中,没有从整体教材或者总体课程出发,直接进入教材各个章节,即边讲边备课,这样,学生对课程教材根本没有立体结构感;其次,教师在初中教学中进行的备课对其教学方法产生一定影响,对知识零散的讲解使初中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不能完全依靠方法完成。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不好,学生对近期知识掌握较好,而对学过时间较长的知识则逐渐遗忘。这显然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所以,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知识之间的联系加以重视,将知识整体化、系统化、条理化。如学习Front Page,可设计一节网站制作课,对以前所学网络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和延伸。过去的经验和相关研究证明,在相对有序的结构中提取相对有序的知识,必然是迅速而准确的。显而易见,如果一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具备整体化、系统化、条理化的特点,那么他的知识就会更具备可利用性,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及时准确地提取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建立起有效的知识结构,使知识条块化、网络化、链条化。如学习Excel图表时,结合数学学科中的统计人口实例教学等。
5.运用游戏教学,优化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好玩中学到信息技术技能
所谓游戏教学,指在教学中以游戏方式把信息技术教学寓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练,以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比如: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中,巧用“警察抓小偷”、“太空大战”等富有情趣的闯关游戏,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由于游戏中都设置了由易到难多个关口,学生每闯过一关,心中就多一份成就感,他们在忘情的“玩”中不知不觉地熟练了指法,熟知了换挡键、退格键、功能键等多个键的功能与操作。
6.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
习惯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最稳定的素质。许多事例表明:不同习惯是成功和失败的分水岭,好习惯是开启成功大门的要素,而坏习惯则会导向失败的歧途。因此,学习中要时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平时练习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良好习惯。如Flash动画制作中,添加形状补间动画的时候,学生往往由于动作补间动画制作的习惯,常常右键添加补间动画。这样会导致学生发现错误时,很难把操作改成形状补间,甚至有时候还要重新操作整个Flash题。这里我要求学生一律在属性面板中修改,同时我将Flash的大部分知识都归结到属性中,培养学生使用属性面板的习惯。在Excel表格中做函数法时,要养成四步骤习惯:第一步放位置,第二步选择函数,第三步选择区域,第四步确定回车。培养这一习惯的目的是防止学生计算时把不该计算的部分数据计算进去。如统计成绩时学生往往求平均分的时候将总分也一起加进去。
7.创设参与学习情境,营造“听、说”的氛围
16.课堂教学随笔 篇十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想方设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有效的方法是在教学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在课堂上,多让学生去表演、去主持、去朗诵、去当小老师、去当小主持人,学生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我在教读《两小儿辩日》时,担心学生会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而消极对待。于是我在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学生是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另一组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编自演,把课文改为课本剧,在课堂上当众表演。刚开始,我还担心学生不会积极参与。可后来出乎我的意料,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结果,表演小组的表演自然、大方,孔子的扮演者是个天生的表演天才,表演的幽默风趣、活灵活现,两个小孩子的扮演者的表演,也十分精彩。他们把课文内容演繹的详尽而风趣。这节课上,学生真正参与到了课堂活动中,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也提高了。
二、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中,教师必须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授《人民英勇永垂不朽》时,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动了起来。因为这是一篇说明文,内容比较简单。为了让学生弄清纪念碑十幅雕塑的内容以及它们的分布情况,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个纪念碑的模型。并且依据课文内容,在“纪念碑”上标出各个地方的特征,也就是说,按照它们的排列顺序标出十幅浮雕的大致内容。任务布置下以后,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了。他们表现得都很积极,小组成员互相合作、共同讨论。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了纪念碑的模型,并且在上面标出了十幅浮雕的内容以及它们的分布情况。然后,我让组长上台给大家介绍浮雕的分布以及内容。这些人都表现的非常积极,争先恐后地上台介绍。这样,学生成了真正的主人,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我想:如果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能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那么学生的学习一定会渴望学习、乐于学习的。
17.小学数学教学随笔1 篇十七
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18.小学体育教师教学随笔 篇十八
经过国培教师的点拨,结合了我校的实际情况,我展开了如何上好体育课的思考。
在我校班级多,场地小,利用率高的前提下,如何开展体育课,什么是好的体育课,如何上好体育课,确实值得考虑,深思的问题。
经过实践,我发现要上好体育课,必须做到
1.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也就能抓住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此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抓住学生普遍兴趣去促进他们身心发展。
2.让学生共同参与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发挥好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共同参与,注重学生的`个体,个性发展。
3.增加课堂趣味性
教师如果能够运用幽默诙谐的语句,趣味的动作设计,引人入胜的主线等来对抽象的技术动作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示范,就会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而且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多采用激励表扬的手段
激励的语言,表扬的手势、眼神都能给学生带来莫大的信心,因此教师的肯定,给挫折的鼓励,都能提高教学质量。
19.关于“随笔写作”的教学叙事 篇十九
那天早上, 我从家里沿溪岸散步出发, 顺便观察周围的物象:混浊的溪流边, 漂着许多垃圾;对岸的几丛芒草荆棘边, 栖息着几只白鹭, 还有几只在溪面上低低地、慢慢地飞着。听说白鹭对生活环境非常挑剔, 而眼前这洁白与混浊两相映衬, 竟是如此和谐!再往前走一段, 水被橡胶坝拦着, 下游裸露出了深深的河床, 厂区排污出来的浓浓腐臭飘散回旋在鼻子里。这里曾经是自己小时候的乐园啊, 那滔天欢歌的白浪, 那偶尔出现几个旋涡的静静绿潭!只是, 这一切, 已经不再。
进入课堂, 为缩短彼此距离, 我谈了自己与学生的缘分, 又谈了自己路上的所见所感。因为对白鹭与溪水“两情相悦”情景太熟悉了, 所以许多同学有了表达的冲动。而这正是有效教学的交流基础。
恰巧这一天是“霜降”,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之后就是“冬雪雪冬小大寒”的漫长冬季了, 而且这时恰是学生刚学过的《滕王阁序》中的“时维九月, 序属三秋”。于是, 我借题发挥, 逗趣道:“我们该扯住这深秋的最后尾巴赶紧入题来回‘随笔’, 请随我来吧。”借题发挥虽有巧合, 却也能体现教学机智, 用得好, 教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更大。我先给出了一个问题:“秋, 你看到或联想到什么物象、人物或情感?”我想借此涤荡彼此间的陌生, 激发他们的思维与热情。学生的答案很多:有落叶枯藤、凉风寒水、流云飞霜;有黄橙橙的橘子、四处飘香的丹桂、织满石壁的爬山虎;有丰收喜悦、成熟思想、沉重生命、沧桑岁月、离苦愁绪、思亲怀乡;还有求学者、开拓者、漂泊者、打工仔、城市房奴的命运;等等。一位学生说他联想到了“一年一年地过去, 岁月不断消失”。这正是我想说的。我戏谑道:“你的思想和我共鸣, 我担心你也会和我一样头发早早掉光了, 也可以说是提前‘进化’了。”学生大笑。我又继续说:“上周五早读时, 听到一中有个班主任说, 他班级的一学生在树底下发现了一只死去的松鼠并掩埋了。”学生一下子沉静了, 是的, 生命是珍贵的。生命的教育比写作的教育凝重得多。在生活中, 如花的生命不幸凋落的情况还少吗?这堂随笔课倘若能让学生进一步去思考活着和死去的话题, 会更有“诗外”价值的。而后, 我们又从生命谈到了孝道, 谈到北大实名制招生“被限制推荐”的第一条就是:不孝敬父母。在这里, 我们至少可以看到民族传统中某些渐渐涌起的浓烈情绪已经击中了很多人脆弱的心弦并引起共鸣。然后, 又联想到刚学习过的《陈情表》以及《礼记》中的“五备”———居则致其敬, 养则致其乐, 病则致其忧, 丧则致其哀, 祭则致其严;联想到自己高龄的父母, 联想到“父母之年, 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 一则以惧忧”的古训。在此基础上, 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后的一道课外题目:你认为直呼父母的名字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还是文明堕落的反映?
教学生写随笔, 要教学生合理的联想并讲究联想的深度。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 创造一种师生亲密和谐的气氛太重要了。
之后, 我们一起探讨随笔的特点:随时、随地、随意和随体。随笔写法似乎没什么限制, 却往往因此让学生手足无措, 不知道这没有限制的“大葫芦”该如何使用。我告诉他们, 我们许多情感可以像王国维先生的“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一样, 借恰当的事物去“附着”, 力求做到用心感悟 (调动各种感觉器官, 力求写得色彩斑斓、丰富多彩) 、真实表达、个性彰显 (如视角独特、联想与想象) 和审美评判 (立意高远、追求情趣、鲜活精美, 这方面难度较大, 可以先不考虑) ;我还告诉他们, 他们曾经读过的蒙田的《热爱生命》、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巴金的《小狗包弟》以及即将学到的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很好的随笔范本。为让学生砌好第一个台阶, 我强调随笔应该从“有意思”写起, 再慢慢过渡到“有意义”, “玩”出语文的精彩。是啊, 随笔材料实在太多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 名山大川清风明月, 悠悠浮云款款流水, 古今中外名著逸事, 人生世相人情冷暖, 时事纵横邻里琐事……我还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新近的事物:“翼装飞行穿越天门洞的杰布·克里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被作为战俘交换的以色列大兵沙利特、充满传奇而又个性毕露的苹果公司CEO乔布斯、中央关于文化发展繁荣的大讨论、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 甚至我们县新立起来的招牌‘养生圣地’究竟应该用‘圣地’还是‘胜地’, 等等。这些, 都可以写入你的随笔。”
接着, 我卖了个关子问他们说:“吃过瓜子吗?”这个问题太出乎意料, 大家都笑了。学生开始分享自己吃瓜子的经历, 有的学生为了展现个性, 谈论的话题逐渐有了深度, 比如有学生谈到母亲为自己剥小瓜子时自己体会到的一种浓浓之爱。我故意急急地说:“你就说剥瓜子的细节, 说母亲的眼神、动作、言语。”这些, 对于写人物的随笔来说太重要了。我又告诉学生:“爱并不是轰轰烈烈的, 平常与非常都在你那冷静而真实的叙述中。如果能把几个镜头连在一起, 再加入适当的景物和个性感觉, 就是一篇很不错的随笔了。”我努力让学生知道写随笔真的不难, 当然随笔的成功不是朝夕可得的, 需要不断的揣摩与提炼。为能从感性去“消化”这吃瓜子中的“意思”, 我让学生当场读丰子恺的《吃瓜子》片断, 看作者如何写细、如何联想、如何做到生动形象。
关于“随笔写作”, 学生在课堂那特定的时间会学到一些基本的方法, 但只有让他们在课后细细体味才能“得乎其中”走出一片天地, 语文的“玩”就是这样一个积累、尝试和超越的过程。鉴于此, 我推荐学生再阅读梁实秋的《下棋》。
“文章切忌随人后, 自成一家始逼真”。这堂随笔教学, 我希望让他们学会只眼独具, 再细心“编织”而能独出机杼, 进而收获独到之见。学生很聪明, 但是我担心他们的惰性和躁性。教学除了鼓励, 也要鞭策, 他们如果能有所感悟并愿意尝试, 那就如播撒的种子开始萌芽了, 而这之后的成长得注重“肥、水、保、管、工”了。最后, 我把自己写的一篇小随笔《写在长寿边上》发给他们, 试图告诉他们如何在众人的共同认知中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化思考。班级的任课教师谢老师说我很勇敢。其实, 不是我勇敢, 而是学生喜欢看自己身边尤其是自己老师的文章, 而且因其亲切更愿意借鉴和尝试。我想, 只要有助于教学相长, 这样的“勇敢”是值得的。
【小学教师数学教学随笔】推荐阅读:
小学英语教师教学经验随笔06-12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随笔汇总06-21
高三语文教师教学随笔10-07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随笔11-16
小学数学作业随笔12-11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随笔08-12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随笔11-09
小学教学毕业随笔感言06-14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育随笔07-04
小学课堂随笔,突破传统教学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