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名词解释总结

2024-06-30

会计名词解释总结(10篇)

1.会计名词解释总结 篇一

会计名词解释:

1、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企业应按收入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时间,而不是按款项的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

配比原则:是指收入与其相应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匹配,在同一会计期间登记入账的原则。

2、会计凭证:是记录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也是登记账簿的依据。原始凭证:是指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在经济业务发生或者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是进行会计核算,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原则依据。记账凭证:是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编制的据以确定会计分录,作为登记账直接依据的一种会计凭证。

汇总付款凭证:是指按现金和银行存款科目的贷方分别设置一种汇总记账凭证,这汇总了一定时期内现金和银行存款的付款业务。

转账凭证:是根据有关除现金及银行存款收付业务意外的转账类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填制的记账凭证。

3、财产清查:就是指企业、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对本单位各项财产物资理金的实地盘点和对银行存款、往来款项的核对,来确定各项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往来款项的实存数,并查明实存账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定期清查:是根据管理制度的规定或预先计划安排的时间,对财产所进行的清查。

4、主要会计要素的定义: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负债:是指一个企业因为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实义务,履行该义务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收入。

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的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及净利润。

5、账户:是以管理的需要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具体要求,对会计要素的内容进行科学的再分类,并赋予每一个类别以名称及相应的结构。

账簿:是由具有一定格式,按一定形式相互连接的帐页组成的,是以经过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记录和反映经纪业务的簿籍。备查账簿:是指对某些在时序账簿和分类账簿中未能记载或记载不全的经济业务进行补充登记的账簿。它可以对某些经纪业务的内容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

6、未达账项:是指企业与银行之间对于同一项业务,由于取得凭证时间的不同,导致记账时间不一致,发生的一方已入账,而另一方尚未接到有关凭证没有入账的事项。

7、会计核算:是以账簿组织为核心,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记账程序有机结合起来的技术组织方式。

8、复式记账:是指对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记录和反映的记账方法。

9、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二字为记账符号,反映各项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

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是指根据会计等式,检查账户记录正确性的一种方法。包括总分类账发生额试算平衡和总分类账余额试算平衡。

10、损益表:是总括反映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年度、季度或月份)利润或亏损的实际形成情况的会计报表。

财务成果报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财务成果实现及其分配情况的会计报表,包括“利润表”及其附表“利润分配表”。

资产负债表:是以日常会计核算资料为依据,全面、概括的反映会计主体在一定时期内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报告文件。

11、永续存盘制:也称账面存盘制,是指会计人员平时根据会计凭证,对各项财产的增加数和减少数在有关账簿中进行连续登记,并随时在账簿中结算出各项财产的账面结存数量和结存金额的一种方法。

12、平行登记:就是根据会计分录一方面登记有关总分类账户,另一方面又要登记各总分类账户所属的有关明细分类账户。

13、合并会计报表:是指企业对外投资,当其投资总额占被投资企业资本总额50%以上的情况下,将被投资企业与本企业视为一体,奖被投资企业的有关经济指标与本企业数字合并编制的会计报表。

14、会计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各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会计信息功能。

15、实收资本:是指企业实际收到的投资者投入的资本,它是企业所有者权益中的主要部分。

16、明细分类账:是根据总分类科目所属的二级科目或明细科目开设的账户,用来分类、连续的记录有关经济业务详细情况的账簿。

17、会计科目:是对资金运动按其经济内容的性质进行的分类。

18、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已经支出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别负担、分摊期在一年以内的各项费用。

19、补充登记法是指记账以后,如果发现记账凭证上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无错误,但其所填金额小于应填金额,可采用补充登记法更正,即再填一张补充少计金额的记账凭证,并将其补记入账。

20、会计机构:是指有专职会计人员组成,直接从事和组织领导会计工作的职能部门。

简答题:

1、简述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

答:会计科目和账户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他们都是被用来分门别类的反应会计对象的。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但是会计科目只是账户的名称,他只能表明某项经济业务内容,而账户除了名称之外还有一定的格式,可以对会计对象进行连续的、系统的记录,以便反映某项经济业务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由于账户按照会计科目命名,两者完全一致,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会计科目与账户常被作为同义词来理解,相互通用,不加区别。

2、会计的基本任务。

答:a、反映各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会计信息,加强经济核算和

提高经济效益。

b、监督各单位对会计法规、制度以及各项财经制度政策的执行情况,维护财经纪律。

c、充分利用会计信息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

3、什么是复式记账?它的优点是什么?

答:复式记账是指对发生的每一项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

优点是:a、对于每一项经济业务,都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账户中进行记录,这样,在将全部的经济业务都相互联系的计入有关账户以后,通过账户记录不仅可以全面、清晰的反映出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还能够全面、系统的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b、由于每项经济业务发生以后,都是以相等的金额在有关账户中进行的记录,因而,可以进行试算平衡,以检查账户、记录是否正确。

4、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确认必须符合的条件有哪些?

答:a、企业已经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了购买方;

b、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售出的商品实时控制;

c、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5、简述成本类账户与资产类账户的关系。

答:成本类账户与资产类账户有着密切的联系。资产一经耗用就转化为费用、成本;成本类账户的期末借方余额属于企业的资产。从这种意义来说,成本类账户也是资产类账户,分类时有的账户,既可以归入成本类账户,也可以归入资产类账户。

6、简述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

答:a、填制凭证的日期;b、凭证的种类和编导;c、经济业务摘要;d、会计科目、应记方向及金额;e、所附原始凭证的张数;f、填制人员、稽核人员、记账人员和会计主管人员的签章。

7、平行登记企业净利润的计算步骤。

答:第一步:计算出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第二步:计算出营业利润;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第三步:计算出利润总额;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第四步:计算出净利润;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

8、简述账实核对的主要内容。

答:是指各种财产物资的账面余额与实存数额相核对。具体包括:

a、现金日记账余额与现金实际库存数额相核对;

b、银行存款日记账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相核对;

c、各种财产、物资明细分类账账面余额与财产、物资实存数相核对;d、各种应收、应付款明细分类账账面余额与有关债务、债权单位或者个人的账目相核对

9、一个完整的会计循环应包括哪些步骤?

答:a、根据复式记账原理,对经济业务进行分析;

b、按复式记账原理编制会计分录;

c、将会计分录过入各有关账户,期末进行试算平衡;

d、进行帐项调整,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编制调整分录,进行调整后试算;

e、编制财务报表

10、借贷记账法的基本特点。

答:记账符号: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

账户设置:账户不要求固定设置,可以设置双重性质的账户;

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试算平衡:全部账户借方本期发生额等于全部贷方本期额,全部账户借方发生额等于全部贷方发生额

11、账簿的分类。

答:按用途分:序时账簿、分类账簿和备查账簿;

按外表的表现形式:订本式账簿、活页式账簿和卡片式账簿。

12、资产负债表能够提供哪些信息?

答:某一日期资产总额,表明企业拥有的经济资源及其分布情况;

可以提供某一日期的负债总额以及结构,表明未来需要多少资产或劳务清偿债务;

可以反映所有者权益的情况,表明投资者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份额;还可以提供进行财务分析所需的基本资料,了解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等。

13、平行登记及其要点。

答:是根据就是根据会计分录一方面登记有关总分类账户,另一方面又要登记各总分类账户所属的有关明细分类账户。

a、对于每一项经济业务,既要在有关总分类账户中登记,又要在各总分类账户所属的有关明细分类账户中登记;

b、在各总分类账户及其所属的有关明细分类账户中登记方向应该相同;c、在各总分类账户及其所属的有关明细分类账户中登记金额应该相同。

2.会计名词解释总结 篇二

答:企业在编制首份年报时,应当对首次执行日有关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的账面余额进行复核,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在附注中以列表形式披露年初所有者权益的调节过程以及作出修正的项目、影响金额及其原因。

原同时按照国内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外提供财务报告的B股、H股等上市公,首次执行日根据取得的相关信息,能够对因会计政策变更所涉及的交易或事项的处理结果进行追溯调整的,以追溯调整后的结果作为首次执行日的余额。

二、中国境内企业设在境外的子公司在境外发生的有关交易或事项,境内不存在且受相关法律法规等限制或交易不常见,企业会计准则未作规范的,如何进行处理?

答:中国境内企业设在境外的子公司在境外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境内不存在且受法律法规等限制或交易不常见,企业会计准则未作出规范的,可以将境外子公司已经进行的会计处理结果,在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原则下,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调整后,并入境内母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相关项目。

三、经营租赁中出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以及融资租赁中承租人发生的融资费用应当如何处理?出租人对经营租赁提供激励措施的,如提供免租期或承担承租人的某些费用等,承租人和出租人应当如何处理?企业(建造承包商)为订立建造合同发生的相关费用如何处理?

答:(一)经营租赁中出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是指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可归属于租赁项目的手续费、律师费、差旅费、印花税等,应当计入当期损益;金额较大的应当资本化,在整个经营租赁期间内按照与确认租金收入相同的基础分期计入当期损益。

承租人在融资租赁中发生的融资费用应予资本化或是费用化,应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处理,并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进行计量。

(二)出租人对经营租赁提供激励措施的,出租人与承租人应当分别下列情况进行处理:

1.出租人提供免租期的,承租人应将租金总额在不扣除免租期的整个租赁期内,按直线法或其他合理的方法进行分摊,免租期内应当确认租金费用;出租人应将租金总额在不扣除免租期的整个租赁期内,按直线法或其他合理的方法进行分配,免租期内出租人应当确认租金收入

2.出租人承担了承租人某些费用的,出租人应将该费用自用租金收入总额中扣除,按扣除后的租金收入余额在租赁期内进行分配;承租人应将该费用从租金费用总额中扣除,按扣除后的租金费用余额在租赁期内进行分摊。

(三)企业(建造承包商)为订立合同发生的差旅费、投标费等,能够单独区分和可靠计量且合同很可能订立的,应当予以归集,待取得合同时计入合同成本;未满足上述条件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四、企业发行的金融工具应当在满足何种条件时确认为权益工具?

答:企业将发行的金融工具确认为权益性工具,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一)该金融工具应当不包括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给其他单位,或在潜在不利条件下与其他单位交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合同义务。

(二)该金融工具须用或可用发行方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如为非衍生工具,该金融工具应、当不包括交付非固定数量的发行方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合同义务;如为衍生工具,该金融工具只能通过交付固定数量的发行方自身权益工具换取固定数额的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进行结算。其中,所指的发行方自身权益工具不包括本身通过收取或交付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合同。

五、嵌入保险合同或嵌入租赁合同中的衍生工具应当如何处理?

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嵌入衍生工具相关的混合工具没有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同时满足有关条件的,该嵌入衍生工具应当从混合工上中分拆,作为单独的衍生工具处理。该规定同样适用于嵌入在保险合同中的衍生工具,除非该嵌入衍生工具本身属于保险合同。

按照保险合同约定,如果投保人在持有保险合同期间,拥有以固定金额或是以固定金额和相应利率确定的金额退还保险合同选择权的,即使其行权价格与主保险合同负债的账面价值不同,保险人也不应将该选择权从保险合同中分拆,仍按保险合同进行处理。但是,如果退保价值随同某金融变量或者某一与合同一方不特定相关的非金融变量的变动而变化,嵌入保险合同中的卖出选择权或现金退保选择权,应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如果持有人实施卖出选择权或现金退保选择权的能力取决于上述变量变动的,嵌入保险合同中的卖出选择权或现金退保选择权,也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嵌入租赁合同中的衍生工具,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进行处理。

六、企业如有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和其他非流动资产,如何进行确认和计量?

答:《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二十二条规定,企业对于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应当调整该项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使该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反映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但不得超过符合持有待售条件时该项固定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原账面价值高于调整后预计净残值的差额,应作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非流动资产应当划分为持有待售:一是企业已经就处置该非流动资产作出决议;二是企业已经与受让方签订了不可撤销的转让协议;三是该项转让将在一年内完成。

符合持有待售条件的无形资产等其他非流动资产,比照上述原则处理,但不包括递延所得税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保险合同中产生的合同权利。

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包括单项资产和处置组,处置组是指作为整体出售或其他方式一并处置的一组资产。

七、企业在确认由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投资产生的投资收益时,对于与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发生的内部交易损益应当如何处理?首次执行日对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投资存在股权投资借方差额的,计算投资损益时如何进行调整?企业在首次执行日前持有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取得子公司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如何处理?

答:(一)企业持有的对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投资,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在按持股比例等计算确认应享有或应分担被投资单位的净损益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投资企业与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损益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归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应当予以抵销,在此基础上确认投资损益。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内部交易损失,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等规定属于资产减值损失的,应当全额确认。投资企业对于纳入其合并范围的子公司与其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损益,也应当按照上述原则进行抵销,在此基础上确认投资损益。

投资企业对于首次执行日之前已经持有的对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如存在与该投资相关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还应扣除按原剩余期限直线摊销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确认投资损益。

投资企业在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按照规定计算应分得的部分确认应收股利,同时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二)企业在首次执行日以前已经持有的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应在首次执行日进行追溯调整,视同该子公司自最初即采用成本法核算。执行新会计准则后,应当按照子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中应分得的部分,确认投资收益。

八、企业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持有的限售股权如何进行处理?

答:企业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持有对被投资单位在重大影响以上的股权,应当作为长期股权投资,视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企业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持有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股权,应当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在首次执行日应当追溯调整,计入资本公积。

九、企业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因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产生的暂时性差异是否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母公司对于纳入合并范围子公司的未确认投资损失,执行新会计准则后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如何列报?

答:(一)企业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因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导致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在所属纳税主体的计税基础之间产生暂时性差异的,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同时调整合并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但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及企业合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除外。

(二)执行新会计准则后,母公司对于纳入合并范围子公司的未确认投资损失,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应当冲减未分配利润,不再单独作为“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列报。

十、企业改制过程中的资产、负债,应当如何进行确认和计量?

3.会计名词解释总结 篇三

摘 要 《企业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商誉摊销等国际准则通行的会计处理方式,并对企业合并类型进行了划分,根据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下不同类型的企业合并,规定了进行不同的账务处理。此外,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进一步对其中涉及的递延所得税问题进行了规范。

关键词 企业合并 账务处理 纳税调整 准则

一、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

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一直是会计工作中最重要、最复杂的问题之一。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确认被兼并净资产,要将购买价格与被兼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商誉,而且还应摊消商誉的处理方式,并将企业合并划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并分别规定了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法反映;而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应当以购买法反映。2010年7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以下简称“解释4号”),对企业合并中的递延所得税问题进行了规范和完善。

二、不同企业合并方式下的会计处理

(一)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在此类企业合并中,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应当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采用权益结合法处理。例如,甲、乙两家公司同属丙公司的子公司。甲公司以发行股票的方式从乙公司的股东手中取得乙公司60%的股份。甲公司发行2000万股普通股股票,该股票每股面值为1元。乙公司合并日所有者权益为2000万元。甲公司资本公积为180万元,盈余公积为100万元,未分配利润为800万元。则该投资的初始成本为2000×60%=1200万元。其中,差额800万元应首先调减资本公积180万元,盈余公积100万元,未分配利润520万元。其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12 000 000

资本公积1 800 000

盈余公积1 000 000

未分配利润5 200 000

贷:股本20 000 000

(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在此类企业合并中,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应当采用购买法处理。例如,甲、乙两家公司属非同一控制下的独立公司,甲公司以固定资产对乙企业投资,取得60%的股份。该固定资产原值1600万元,已提折旧400万元,已提取减值准备50万元,公允价值1300万元。乙公司所有者权益为2000万元。则该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为1300万元。该成本与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1150万元(1600万元-400万元-50万元)的差额150万元,应作为营业外收入,计入当期损益。其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13 000 000

累计折旧4 000 0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500 000

贷:固定资产16 000 000

营业外收入1 500 000

三、企业合并中的递延所得税账务处理

根据《解释4号》,在企业合并中,购买方取得被购买方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购买日不符合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条件的,不应予以确认。购买日后12个月内,如取得新的或进一步的信息表明购买日的相关情况已经存在,预期被购买方在购买日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带来的经济利益能够实现的,应当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同时减少商誉,商誉不足冲减的,差额部分确认为当期损益;除上述情况以外,确认与企业合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递延所得税属于资产类账户,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应以未来期间可能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根据会计要素确认的谨慎性和确定性原则,企业合并中取得各项资产、负债的入账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形成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购买日不符合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条件的,不应予以确认。但是,如果预期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并调整合并中应予确认的商誉等,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贷记“商誉”,如果商誉不够冲减,则将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合并对计税基础的确认,应结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的规定,正确区分免税重组和一般重组,这是正确计算递延所得税的前提条件。

四、新准则及《解释4号》对企业合并双方的影响

新准则及《解释4号》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企业净资产、经营成果以及利润分配等方面的影响。

(一)对企业利润和净资产的影响

首先,权益法中对长期股权投资不再设置就准则中所规定的“股权投资差额”明细科目。实施新准则时,原同一控制下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差额,全部结转,对以前年度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进行调整,公司净资产相应变动。其次,由于公允价值的运用,通过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换以及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式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后,原有资产的增值得以体现,产生当期损益,往往会引起公司利润的增加和净资产的增加。再次,由于权益法下初始投资成本按被投资单位可辩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和调整,对被投资单位来讲,投资收益会大大减少,影响母公司的净利润。

(二)对企业利润分配和会计报表的影响

新准则的实施对企业的利润结构、利润的分配以及会计报表也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首先,对于利润结构,新准则下企业原以投资收益体现的利润将以当期资产处置的损益和企业的资本公积或留存收益予以体现,使企业的利润结构和利润体现的时点发生较大的变化。其次,对母公司可供分配的利润产生影响。如子公司实现利润未进行分配,那么子公司的业绩难于在母公司的会计报表上反映,这将会减少母公司的可供分配的利润数。即使子公司对实现的利润进行了分配,但由于股利支付率不可能达到100%,所以对母公司的可供利润分配数还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篇四

1.会计目标——是人们通过会计工作所预期达到的目的。

2.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生产经营活动或者预算执行过程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和定期编制并提供财务会计报告等会计活动的全过程。

3.会计对象——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或者说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4.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所具有的功能。

5.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核算工作,提供会计数据,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成果,反映行政和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收支和节余情况。

6.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在其核算过程中队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所实施的监督。

7.会计方法——是指履行会计职能所采用的方法,包括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监督的方法和会计分析的方法。

8.会计确认——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确认某经济业务事项,应记入会计账簿,并列入会计报告的过程,包括要素项目确认和时间确认。

9.会计计量——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各项财产物资都须以某种尺度为标准确定它的量。

10.会计记录——是指各项经济业务经过确认、计量后,采用一定方法在账户中加以记录的过程,包括以原始凭证为依据编制记账凭证,在以记账凭证为依据登记账簿。

11.会计报告——又称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以账簿记录为依据,采用表格和文字形式,将会计数据提供给信息使用者的书面报告。

12.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对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和综合的核算,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既为外部有关各方的投资、信贷决策服务,也为内部强化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是一个生成和提供财务信息并用于管理的系统。会计要素——就是对会计内容的基本分类,即将会计内容分解而成若干个要素,统称为会计要素。

14.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15.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内或者在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

16.长期投资——是指不准备随时变现、持有时间在一年以上的股票、债券投资和超过一年的其他投资。

17.固定资产——是指持有期限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其原有实物形态不变的资产。

18.无形资产——是指能够长期使用、不具有实物形态、能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超额利润的资产。

19.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20.流动负债——是指应在一年内或者在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

21.长期负债——是指应在一年以上,或者在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偿还的债务。

22.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23.收入——是指企业由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24.费用——是指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25.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26.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成果,是企业的收入扣除成本和费用后的金额。

27.会计等式——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反映各个会计要素数量关系的等式。又称会计方程式或会计平衡公式。

28.账户——就是在会计内容划分会计要素的基础上,按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一步分类,以分门别类地记录和汇集经济业务数据的工具。

29.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是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的项目,也是账户的名称。

30.复式记账法——就是对于每一笔经济业务所引起的会计要素及其项目的增减变动,都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相互联系地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

31.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二字作为记账符号的一种记账方法。

32.会计分录——就是根据经济业务的内容,确定账户、金额和记账方位(即借方或贷方)的记录。

33.简单会计分录——是只涉及两个账户的会计分录。

34.复合会计分录——是涉及两个以上账户的会计分录。

35.过账——是指在会计核算中根据会计分录记入有关账户。

36.账户的用途——是指设置和运用账户的目的,即通过账户记录提供什么核算指标。

37.账户的结构——是指在账户中如何登记经济业务,即“借方”登记什么,“贷方”登记什么,期末是否有余额,余额在哪一方,表示什么内容。

38.盘存账户——盘存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各项财产物资和货币资金的增减变动及其实际结存数的账户。

39.结算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与其他单位和个人之间债权、债务结算情况的账户。

40.资本和资本增值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及其结余情况的账户。

41.集合分配账户——是用来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中某个阶段所发生的应由多个成本计算对象共同负担的某种费用的账户。

42.跨期摊提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应由几个会计期间共同负担的费用,并将这些费用在各个会计期间进行分摊和预提的账户。

43.成本计算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一阶段所发生的,应计入成本的全部费用,并确定各个成本计算对象的实际成本的账户。

44.收入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所取得的各种收入和利得的账户。

45.费用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所发生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各种费用的账户。

46.财务成果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并据以确定企业利润或亏损数额的账户。

47.调整账户——是用来调整被调整账户的账面余额,以便计算被调整账户的实际余额的账户。调整账户按照其调整方式的不同,可进一步分为备抵账户、附加账户和备抵附加账户三类。

48.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事项的发生和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

49.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和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记账原始依据的一种会计凭证。

50.外来原始凭证——是指在同外单位发生经济往来事项时,从外单位取得的凭证。

51.自制原始凭证——是指在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时,由本单位内部经办部门或人员填制的凭证。

52.记账凭证——是对经济业务事项按其性质加以归类,确定会计分录,并据以登记会计账簿的凭证。

53.收款凭证——是用来记录现金和银行存款收入业务的记账凭证。

54.付款凭证——是用来记录现金和银行存款付出业务的记账凭证。

55.转账凭证——是用来记录与现金、银行存款无关的转账业务的凭证。

56.会计账簿——是由具有—定格式、相互联系的账页所组成,用来序时、分类地全面记录一个企业、单位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簿籍。

57.序时账簿——也称日记账,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

58.普通日记账——是用来登记各单位全部经济业务的日记账。

59.特种日记账——是用来登记某一类经济业务发生情况的日记账。

60.分类账簿——是对全部经济业务进行分类登记的账簿。

61.总分类账——简称总账,是根据总分类科目开设账户,用来登记全部经济业务,进行总分类核算,提供总括核算资料的分类账簿。

62.明细分类账——简称明细账,是根据明细分类科目开设账户,用来登记某—类经济业务,进行明细分类核算,提供明细核算资料的分类账簿。

63.备查账簿——是对某些在日记账簿和分类账簿中未能记载或记载不全的经济业务进行补充登记的账簿。

64.订本式账簿——简称订本账,是在启用前将编有顺序页码的—定数量账页装订成册的账簿。

65.活页式账簿——简称活页账,是将一定数量的账页置于活页夹内,可根据记账内容的变化而随时增加或减少部分账页的账簿。

66.卡片式账簿——简称卡片账,是将一定数量的卡片式账页存放于专设的卡片箱中,账页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增添的账簿。

67.对账——就是对账簿记录进行核对。

68.结账——是在将本期内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全部登记入账的基础上,于会计期末按照规定的方法结算账目,包括结计出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

69.财产清查——是指通过对实物、现金的实地盘点和对银行存款、债权债务的核对,确定各项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债权债务的实存数,以查明账存数与实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70.未达账项——是指单位与银行双方之间由于结算凭证传递的时间不同,而造成一方已经入账,而另一方尚未收到结算凭证从而尚未入账的款项。

71.实地盘存制——又称“定期盘存制”,是指平时根据会计凭证在有关账簿中只登记存货的增加数,不登记减少数,月末通过实地盘点,将盘点的实存数作为账面结存数,然后倒挤推算出本期发出数的一种存货核算方法。

72.永续盘存制——又称账面盘存制,是根据账簿记录,计算期末存货账面结存数量的一种存货核算方法。

73.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

74.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

75.利润表——是反映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

76.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

77.中期报表——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的报告期间的报表。

78.单位会计报表——是指一个独立核算单位以本单位为范围,根据本单位的账簿记录和其他会计资料编制而成的会计报表。

79.汇总会计报表——是指上级主管机构根据所属单位的单位会计报表和汇总单位本身的会计报表汇总而成的会计报表。

80.个别会计报表——是指会计核算只以一个特定的会计主体的核算范围所编制而成的会计报表,它不反映投资单位和其他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81.合并会计报表——是指把投资单位和由其投资的各被投资单位视为一个整体,在投资单位本身的会计报表和所属被投资单位的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合并编制而成的会计报表。它反映投资单位和被投资单位的整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

82.会计信息质量——是指通过会计核算生成的会计信息是否符合会计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规范;是否能够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并能够真实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可靠性和透明度。

83.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84.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85.相关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86.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以及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87.可比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88.及时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

89.清晰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90.会计循环——就是按一定的步骤反复运行的会计程序。

91.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就是对会计核算的存在条件,如空间、时间、计量尺度等以及核算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提出假设,并以次为会计核算的前提和基础。

92.会计主体——会计核算须以一个特定单位为其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这个特定单位就称为会计主体,也叫做会计实体。

93.持续经营——也称继续经营,是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既不会停业,也不会被兼并或破产,并以现有的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或扩大的经营规模和扩大的经营范围)持续不断地进行经营运作。

94.会计分期——是指将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期间划分为若干会计期间。

95.货币计量——是指会计核算中对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采用统一的货币单位予以综合反映。

96.权责发生制原则——亦称之为应收应付制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中,按照收入已经实现,费用已经发生,并应由本期负担为标准来确认本期收入和本期费用。

97.配比原则——是指企业应将某一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为取得这些收入而支出的费用相互配比,并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

98.实际成本原则——亦称之为历史成本原则,它是指企业对所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计量时,都要以经济业务事项实际发生时的取得成本或实际成本作为登记入账的依据。

99.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

100.谨慎性原则——亦称之为稳健性原则,是指企业在处理含有不确定因素的经济业务时,必须谨慎从事,即只确认可以预见的损失和费用。

101.重要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102.收付实现制——亦称实收实付制,是指在会计核算中,以实际收到或支付款项为确认本期收入和本期费用的标准!

103.应计费用——是指那些在本期企业已经受益、但尚未支付款项的费用。

104.应计收入——是指本期已经实现而尚未实际收到款项的收入。

105.递延账项——是指虽然已收入或已付出款项,但是尚无法确定为已经实现的收入或已发生的费用。包括预付费用和预收收入。

106.预付费用——是指本期或前期已经支付款项,但因属于后续会计期间受益,故由后续会计期间负担的费用。

107.预收收入——是指本期已经收款入账,但由于尚未提供商品或劳务而没有实现的收入。

108.固定资产折旧——就是固定资产由于损耗而减少的价值。

109.固定资产减值——是指由于技术陈旧、损坏、市价持续下跌、长期闲置或其他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

110.坏账损失——坏账是指企业不能收回的账款,企业因此而发生的损失,称为坏账损失。

111.直接转销法——是指当企业确认坏账实际发生时,作为损失计入当期期间费用,同时冲销应收账款及往来账户的一种坏账核算方法。

112.备抵法——是指在每一个会计期末估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并记入当期期间费用,同时记入“坏账准备“账户,待实际发生坏账时再予以冲销的一种坏账核算方法。

113.虚账户——是指损益类账户,即收入类和费用类账户。该类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在会计期末都应转至“本年利润”账户,结转后均无余额,因而又称为“临时账户”。

114.实账户——是指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该类账户在会计期末结账后,通常都有余额。这就是说这些余额必须结转下期,以便连续记录。因此,又称为“永久账户”。

115.会计核算形式——也称会计核算程序或账务处理程序,是指凭证和账簿组织、记账程序和方法相互结

合的方式。它是记账和产生会计信息的步骤和方法。

116.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是以直接根据各种记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为特点的一种最基本的会计核算形式。

117.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又称记账凭证汇总表核算形式,是以定期将记账凭证按会计科目汇总,然后再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为主要特点的一种会计核算形式。

5.管理会计名词解释 篇五

固定成本:其总额在一定期间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变动的影响而保持固定不变的成本。

变动成本:在一定期间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其总额随着业务量的变动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

沉没成本:过去已经发生并无法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所改变的成本。

付现成本: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所能够改变其支出数额的成本。

作业成本计算法:把企业消耗的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并把作业收集的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

作业成本管理;企业利用作业成本计算获取的信息来进行作业管理,以达到不断得消除浪费,实现持续改善,提高客户价值,并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一系列活动。

投资报酬率:投资中心一定时期的营业利润和该期的投资占用额之比。

剩余收益:投资中心获得的利润,扣减其投资额(净资产占用额)按规定的最低收益率极端的投资收益后的余额,是一个部门的营业利润超过其预期最低收益的部分。

机会成本:被放弃的次优方案所可能获得的潜在利益。

酌量性固定成本;管理当局可以改变其支出数额的固定成本。(约束性相反)

盈亏临界点:利润为零时的销售量和销售额。边际成本:每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增加的成本。

增值成本:高效率的执行增值作业所发生的成本。

非增值成本:低效率执行增值作业所发生的成本◎发生在非增值作业中的所有成本。业绩考核与评价系统: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运用特定的指标,按照统一的标准采取的规定的办法,对经营者业绩作出判断,并与激励结核的考评制度。

零基预算:以零位基础编制的计划和预算。责任中心:是指根据其管理权限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并能反映其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内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单位。

成本中心;是指在履行职责时,只耗费资源却不能产生收入或购买资产的组织部门。

判断:

1、固定成本是指总额在一定时期间内不受业务量的影响而保持不变的成本。错

2、产销不平衡是导致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存在诸多差异的最直接最根本原因。对

3、当需求价格弹性>1时应提价,需求价格>0且<1时降价,才使企业获得更多收入。错

4、当亏损产品能够提供贡献毛益时,则该企业就一定不应停止亏损产品的生产。对

多选:

历史成本法通常包括:高低点法,散布图法,回归直线法。

影响保本点的因素:(SP同向VCFC同向)与V相比

影响利润的因素:VFCSPVC 定性销售预测包括:判断分析法,调整分析法

定量销售预测包括:趋势预测分析法,因果预测分析法,季节预测分析法,购买力指数法

相关成本包括:1差量成本2机会成本3付现成本4专属成本5可选择成本

无关成本包括:1沉没成本2联合成本3约束性成本

影响价格的因素有:1成本因素 2需求因素 3商品的市场生命周期因素 4竞争因素 5科学技术因素 6相关工业产品的销售量

作业的分类:1单位水准作业2批量水准作业 3产品水准作业 4设施水准作业

业务方面预算:1收入预算 2采购预算 3费用预算

6.会计名词解释(最牛逼版) 篇六

支付票据是以签发支票来支付款项,所以算是银行存款支付....以支票支付,那银行存款相对就是要减少啦~

未付款的时贷方作 应付票据,支付(票据)付款时贷方...那贷方就应该是银行存款.应付票据是由出票人出票,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应付票据也是委托付款人允诺在一定时期内支付一定款额的书面证明。在我国应付票据是在采用商业汇票结算方式下发生的。

商业汇票,是指收款人或付款人(或承兑申请人)签发,由承兑人承兑,并于到期日向收款人或被背书人支付款项的票据。

商业汇票,按承兑人不同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如承兑人是银行的票据,则为银行承兑汇票;如承兑人为购货单位的票据,则为商业承兑汇票。商业汇票按是否带息,分为带息票据和不带息票据。带息票据是指按票据上表明的利率,在票据票面金额上加上利息的票据,所以,到期承兑时,除支付票面金额外,还要支付利息。不带息票据是指票据到期时按面值支付,票据上无利息的规定。目前我国常用的是不带息票据。

物业管理企业开出承兑的应付票据应设置“应付票据”帐户进行核算。开出、承兑时,按票面金额记入贷方,到期承付时,按票面金额记入借方,余额在贷方,表示尚未到期的应付票据数额。应付票据的明细核算按照其收款人的姓名和收款单位设明细,并应设置“应付票据备查簿”,详细登记每一笔应付票据的种类、号数、签发日期、到期日,票面金额、合同交易号、收款人姓名或收款人单位名称,以及付款日期和金额等。到期付款时,应在备查帐簿内逐笔注销。

(二)应付票据的帐务处理

商业汇票经过出票承兑以后,应借记“库存商品”、“应付帐款”等帐户,贷记“应付票据”帐户。例 某物业管理企业购入防盗门20扇,每扇600元,按合同开出4个月无息商业承兑汇票,支付购货款。另前欠红砖厂应付款4 600元,现以一张为期2个月的无息商业承兑汇票付款。根据开出的商业承兑汇票作会计分录如下:

借:库存商品——防盗门 12 000

应付帐款——红砖厂 4 600

贷:应付票据 16 600

2个月到期归还红砖厂货款,根据付款凭证,作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付票据 4 600

贷:银行存款 4 600

开出并承兑的商业汇票如果不能如期支付的,应在票据到期并未签发新的票据时,将“应付票据”的帐面余额转入“应付帐款”帐户,等下次支付款项时再按不同的付款方式做不同的帐务处理。如以存款支付,则贷记“银行存款”帐户;若重新开出票据时则贷记“应付票据”帐户。银行承兑汇票,如果票据到期,企业无力支付到期票款时,承兑银行凭票向持票人无条件付款时,对出票人尚未支付的票款金额转作逾期贷款处理;并按每天万分之五计取罚息。开出汇票的企业到期无力支付银行承兑汇票,在接到银行转来的“X X号汇票,无款支付转入逾期贷款户”等有关凭证时,应借记“应付票据”,贷记“短期借款”。

1、权责发生制:是指企业以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归属于

本期为标准来确认收入、费用的一种会计处理基础。

2、收入: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3、费用: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4、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5、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的延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因破产、清算、解散、等不复存在。

6、会计分期: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相

对等距的会计期间。

7、货币计量: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应采用货币作为计量

单位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

8、资产:指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9、负债:指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

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10、所有者权益:也称股东权益,是指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

有的剩余权益。

11、会计分录:指预先确定每笔经济业务所涉及的账户名称,以及

记录账户的方向和金额的一种记录。

12、账户:是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及其结果进行分类记录、反映的工具。

13、跨期摊配账户:用来核算和监督应由诺干个会计期间共同负担的费用,并将这些费用摊配于各个相应的会计期间的账户。

14、原始凭证: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或填制,载明经济业务具体

内容和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

15、记帐凭证:根据原始凭证进行归类、整理编制的会计分录凭证。

16、序时账簿:也称日记账,是按照经济业务完成时间的先后顺序

进行逐日逐笔登记的账簿。

17、分类账簿:是对全部经济业务按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进行分

类登记的账簿。

18、划线更正法:是先将错误数字或文字全部划一条红线予以注销,并使原来的字迹仍然清晰可见,然后在红线上方空白处,做出正确的记录,并由记账人员在更正处盖章。

19、红字更正法:先用红字填制一张内容与错误的记账凭证完全相

同的记账凭证,在摘要栏目中注明“更正第X张凭证的错误”,并据以用红字金额登记入账,冲销原有错误记录,然后再填制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并据以登记入账。

20、补充登记法:在科目关系对应正确时,将少计的金额填制一张

记帐凭证,在摘要栏中注明“补记X字第X号凭证少计数:,并据以登记入账,以补充原来少计的金额。

21、未达账项:是指在企业和银行之间,由于凭证的传递时间不同,而导致了双方记账时间不一致,即一方已接到有关结算凭证并

已经登记入账,而另一方由于尚未接到有关结算凭证尚未入账的款项。

22、永续盘存制:通过设置存货明细账,逐笔或逐日地登记收入数、发出数,并能随时计算出结存数的一种存货盘存制度。

23、实地盘存制:在期末,通过盘点实物,来确定存货的数量,并

据以计算出期末存货成本和本期发出存货成本的一种存货盘存制度。

24、资产负债表:属于静态报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

状况的报表,主要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方面的信息。

25、利润表:属于动态报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主要提供有关企业经营成果方面的信息。

26、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

和流出情况的报表,属于动态报表。

27、会计报表附注:是对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或

股东权益)增减变动情况的报表。

28、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是指企业根据经济业务发生以后所填

制的各种记账凭证直接逐笔地登记总分类账,并确定编制会计报表的一种帐务处理程序。

29、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是指根据各种记账凭证先定期按会

计科目汇总编制科目汇总表,然后根据枯木汇总表登记总分类帐,并定期编制会计报表的帐务处理程序。

30、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是指根据各种专用记账凭证定期

7.会计信息解释力低下原因探讨 篇七

实证中对盈余低解释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 暂时性盈余假设

会计盈余项目按照可持续性大小可以分为两类:永久性盈余项目和暂时性盈余项目。Brooks和Buckmaster (1976) 以及Ou和Penman (1989) 的研究证实了盈余中暂时性成分的影响作用。Basu (1997) 发现, 会计数字反应收益和损失在“速度上”是不对称的。Ball, Kothari和Robin (2000) 发现, 会计盈余反映不利消息的速度远远快于有利消息。因此可以认为会计亏损具有暂时性, 亏损通常被认为是不持续的。Lipe等 (1998) 认为当期股票收益和当前会计盈余之间关系系数的大小取决于每种盈余的持续性。因此所有过激的消息 (不管是亏损、盈利还是持平) 的ERC都较低。因为这些消息通常被认为不如温和消息具有持续性。然而, 他们发现关于亏损的过激消息的ERC比关于盈利的过激消息的ERC更低。

2.“噪音”理论

随着对证券市场研究的加深, 人们发现证券价格不仅反映了信息, 还反映了“噪音”制造者的“噪音” (Black, 1986) , 证券市场可能并非人们所假设的那样有效。Beaver, Lambert和Morse (1980) 的研究使得“会计盈余‘噪音’”一词得以流行。他们构建了“真实盈余+‘噪音’”模型。该模型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会计盈余等于“真实盈余”加上与报酬非价值相关的“噪音”成分。

当期盈余中的“噪音”信息可能是导致会计盈余低解释力的原因之一。如果能够根据当期盈余对未来盈余进行较好的预期, 那么报告的盈余被认为是具有较高质量的 (Penman和Zhang 2002) 。然而很多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当期盈余的预测力很弱。Collins et al. (1994) 发现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的应计制会计的应用是导致“噪音”信息的原因。价值无关的“噪音”信息与所有期间的股票收益都无关 (当期、上期和未来期间) 。也就是说, “噪音”信息不仅在当期价值无关, 在其他所有期间都价值无关。他们认为由于管理层当期在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的时候没有考虑“噪音”信息在未来是否真的发生或没有发生。这与股票市场对现金流的估计是不同的。只要投资者在证券估价时没有考虑这些“噪音”信息, 那么这部分“噪音”信息就与收益价值无关。

3. 会计准则不完善假设

Lev (1989) 认为:不完善的会计准则将“生产”低质量的盈余信息, 从而导致盈余信息与证券报酬之间的弱相关性 (或相关性不显著) 。该假设本身假定财务报表在表现同期市场价值的信息时是迟缓的。

不完善的会计准则是盈余低解释力的一个潜在原因, 它导致会计确认缺乏时效性。

4. 公司特有的因素

传统的研究方法假设投资者对不同公司盈余的反应是相似的。然而研究表明该假设导致结果产生了偏差。因为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特点, 与其他的公司不同, 这可能影响了收益——盈余关系。

Jeter和Chaney (1992) 发现ERC的大小与公司的杠杆水平和盈余能力有关。他们假设ERC和风险之间存在一个反向关系。高风险产生一个高折现率, 而高折现率导致较低的E R C。并且对于杠杆程度高的公司, 它们往往通过操纵盈余改善公司的表现。另一方面, 盈利较低的公司ERC较低。这是由于它们更倾向于操纵盈余或平滑盈余。因此市场会认为这些公司的盈余含有更多的“噪音”。Brown和Kim (1993) 假设:由于规模小的公司主要是由公司管理层披露非盈余信息, 他们往往倾向于披露好消息, 而规模大的公司, 外部披露了很多关于公司的非盈余信息。并且这些非盈余的好消息往往和盈余同时期发布, 导致研究者错误的认为非正常收益率是由于盈余公布本身带来的。

5. 行业相关的因素

有学者认为, 相对于低科技行业而言, 会计盈余信息价值相关性的降低在高科技行业中更加明显, 例如计算机、通信行业等。这是因为在高科技公司中, 财务报告不能确认一定的交易和事项 (例如无形资产) , 而这些项目预期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是与投资者价值相关的。

Francis和Schipper (1999) 发现高科技公司的财务报告比低科技公司的财务报告的相关性更弱。Hayn (1995) 发现在高增长的公司, 当期盈余被无形资产的长期投资曲解了, 导致当期亏损而不是盈利, ERC和毫无疑问也产生了偏差。Amir和Lev (1996) 发现无形资产的投资扭曲了盈余和资产的价值相关性, 投资者也察觉了会计在这些方面的不足, 因此主要依赖非财务和非会计信息进行决策。Lev和Zarowin (1996) 证实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由于不断的发展变化, 盈余、现金流和账面价值的有用性降低了。重大、快速的变化主要出现在高增长和高科技公司。其结果是在准备财务报告时忽略了经营的变化, 从而导致了报告中数目不正确, 反映在回归结果中就是高增长和高科技公司的R2和ERC较低。他们发现在模型中加入经营变化相关变量之后, R 2有显著的提高。

8.河北工程高级会计名词解释简答 篇八

非货币性资产:是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非货币性资产的根本特征是其在将来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是不固定的,甚至是不可确定的。

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做出的让步的事项。

租赁内含利率:是指在租赁开始日,使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与未担保余值的现值之和等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之和的折现率。

或有资金:是指金额不固定、以时间长短以外的其他因素(如销售量、使用量、物价指数等)为依据计算的租金。

履约成本:是指租赁期内为租赁资产支付的各种使用费用,如技术咨询和服务费、人员培训费、维修费、保险费等。承租人发生的履约成本通常应计人当期损益。

资产余值:是在租期结束时,未能实现未回收本金部分加上该值在整个租赁期间产生的应收利益,在合同中预留出来的未来值。

商誉:是指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在用户中享有较高信誉、经营情况特别良好而形成的高于同行业一般水平的获利能力。

最低租赁收款额:是指最低租赁付款额加上独立于承租人和出租人的第三方对出租人担保的资产余值。最低租赁付款额,是指在租赁期内,承租人应支付或可能被要求支付的款项(不包括或有租金和履约成本),加上由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

最低租赁付款额:指在租赁开始日就可以合理确定的租赁期内承租人应支付或可能被要求支付的各种款项(不包括或有租金和履约成本),加上由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

企业合并: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一.债务重组协议中涉及或有应付加总数额的基础上,分别计算会计款项时,债务方和债权方如何处报表中的资产项目,负债项目,所理?

有者权益项收入项目和费用项目债务人的会计处理。修改后的债务的合并数。(五)填列合并会计报表。条款如涉及或有应付金额,且该或即根据合并工作底稿中计算出的有应付金额符合或有事项准则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有关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债务人成本费用各项目的合计数,填列正应当将该或有应付金额确认为预式的合并会计报表。计负债,并根据或有事项准则的规 定确定其金额。重组债务的账面价 值与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即重 组后债务的公允价值)和预计负债 金额之和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利 得,计入营业外收入。上述或有应 付金额在随后会计期间没有发生 的,企业应当冲销已确认的预计负 债,同时确认营业外收入。考试用 书

债权人的会计处理,以修改其他债 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修改后的债 务条款中涉及或有应收金额的,不 应当确认或有应收金额,不得将其 计入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在或 有应收金额实际发生时,才计入当 期损益。

二.融资租赁的判断标准

1)在租赁期届满时,资产的所有 权转移给承租人;(2)承租人有购 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所订立的购 价远低于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 的公允价值;(3)租赁期占租赁资 产使用寿命的大部分(≥75%);(4)就承租人而言,租赁开始日最低租 赁付款额的现值几乎相当于(≥ 90%)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公允 价值;(5)租赁资产性质特殊,如 果不作较大修整,只有承租人才能 使用。

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基本程序1.按照相关会计准则规定确定资产 负债表中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 延所得税负债以外的其他资产和 负债项目的账面价值。2.按照会计 准则中对于资产和负债计税基础 的确定方法,以适用的税收法规为 基础,确定资产负债表中有关资 产、负债项目的计税基础。3.比较 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 础,对于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的,分 析其性质,除准则中规定的特殊情 况外,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 抵扣暂时性差异,确定资产负债日 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 产的应有金额,并与期初递延所得 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 相比,确定当期应进一步确认的递 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金额或应予转销的金额,作为递延 所得税。4.就企业当期发生的交易 或事项,按照适用的税法规定计算 确定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将应纳税 所得额乘以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 算的结果确认为当期应交所得税。5.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四.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程序(一)编制合并工作底稿。在合并工 作底稿中,对母公司和纳入合并范 围的子公司个别会计报表的各项 目的数额进行汇总和抵销处理,最 终计算得出合并会计报表各项目 的合并数。(二)将母公司和子公司 个别报表各项目的数据过入合并 工作底稿并进行加总,计算得出个 别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 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各项目合计 数额。(三)在合并工作底稿中编制 调整分录和抵销分录将母公司与 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发生的经 济业务对个别会计报表有关项目 的影响进行抵销处理。

(四)计算合并会计报表各项目的合 并数额。即在母公司和纳入合并范 围的子公司个别会计报表各项目

1.编制调整分录

(1)对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进行调整

①对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取得的子公司,应当根据母公司在购买日设置的备查簿中登记的该子公司有关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对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进行调整,使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反映为在购买日公允价值基础上确定的可辨认资产、负债等在本期资产负债表日应有的金额。

②子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期间与母公司不一致的情况下,则需要考虑重要性原则,按照母公司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期间,对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进行调整。

(2)将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按权益法进行调整。2.编制抵销分录

在合并工作底稿中编制的调整分录和抵销分录,借记或贷记的均为财务报表项目(即资产负债表项目、利润表项目、现金流量表项目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项目),而不是具体的会计科目。

(四)计算合并会计报表各项目的合并数额

1.资产类各项目

合并数=该项目加总的合计数额+该项目抵销分录有关的借方发生额-该项目抵销分录有关的贷方发生额2.负债类各项目和所有者权益类项目

合并数=该项目加总的合计数额-该项目抵销分录有关的借方发生额+该项目抵销分录有关的贷方发生额

3.有关收益类各项目合并数=该项目加总的合计数额-该项目抵销分录的借方发生额+该项目抵销分录的贷方发生额

4.有关费用类项目合并数=该项目加总的合计数额+该项目抵销分录的借方发生额-该项目抵销分录的贷方发生额

合并会计报表编制的前期准备事项

9.会计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篇九

1.资本保值:资本保值意味着投资者希望风险最小化,实际上指投资者希望维持其投资的购买能力,或者说收益率必须不低于通货膨胀率。

2.商业风险:商业风险是指在商业活动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而随机出现或必然出现的对经营主体利益造成损害的可能性。

3.财务风险:由公司固定筹资成本(如利息支付)引起的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固定财务成本的影响是放大营业利润或者每股收益变动的影响 4.市净率:市净率指的是每股股价与每股净资产的比率。

5.市现率:是股票价格与每股现金流量的比率。

6.债券基金:是一种以债券为投资对象的证券投资基金,它通过集中众多投资者的资金,对债券进行组合投资,寻求较为稳定的收益。

7.竞标发行:竞标发行通常以密封投标的方式进行,随后再把债券出售给哪些符合发行者的规定且具有最低利息成本标的的承销商。

8.欧洲债券:是一种以非发行地国家货币计价的国际债券。包括欧洲美元债券、欧洲日元债券和欧洲英镑债券。

9.有效前沿证券市场线:反映不同投资的风险与收益组合的线。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风险是由系统风险(β值)来衡量的 10.ETFs:ETF又称“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的缩写),简称“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又称“交易所交易基金”。

11.增发:是股票增发的简称。股票增发配售是已上市的公司通过指定投资者(如大股东或机构投资者)或全部投资者额外发行股份募集资金的融资方式,发行价格一般为发行前某一阶段的平均价的某一比例。

12.规模效应:规模效应又称小盘股效应、公司效应,是指投资于小市值股票所获收益比大市值股票收益高的金融现象。

13.等价应纳税收益率人们把与免税债券收益率相对应的纳税之 前的收益率即应税收益率称之为应税等价收益率。

14.一月效应:一月效应是从统计学角度分析股市走势的一种惯常现象,指一月份的回报率往往是“正数”,而且会比其他月份为高;相反在十二月的股市回报率很多时会呈现负值。

15.期货合约:一种协议,规定在交易所指定的交割日以特定的价格交易特定的资产。

16.有效边界:有效边界(前沿)

是在给定风险水平收益上收益率最高或在给定收益率水平上风险最低的所有资产组合的集合。

17.货币市场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是指投资于质量高、期限短的投资工具(指期货市场投资工具)的投资公司。

18.信用债券:承诺偿还本金和利息,但无任何资产抵押的债券。债券持有者对发行者的收入和未抵押财产有第一求偿权,又称为无担保债券。

19.持有期收益率:又称实现收益率,是债券的预期复利收益率,即债券在到期日之前已经出售,假设所有现金流量以某一利率再投资所获得收益率。

20二级市场:所有者而非发行者买卖已发行债券的市场。

21协议发行:承销商与发行者签订合同协议的方式进行的,在协议中规定承销商帮助发行者准备债券的发行、定价,且承销商拥有销售该债券的独占权的发行方式。

22.股利贴现模型公式:

股利贴现模型是股票估值的一种模型,是收入资本化法运用于普通股价值分析中的模型。以适当的贴现率将股票未来预计将派发的股息折算为现值,以评估股票的价值。

23.专家经纪人:美国股票交易所的主要做市商。可充当经纪人或自营者进行交易,以确保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和连续性

24.周期型股票:收益率高于整体市场收益率变化的股票,或具有较高贝塔系数的股票。

25.有效市场:有效市场是指一个够根据新信息的出现而迅速进行调整的市场,即现行的证券价格能够反映有关证券的全部信息。

26.强势有效市场假说:证券价格可以反映公开和内部的所有信息。

27.成长型公司:拥有卓越的管理能力和良好的投资机遇,能使投资收益率高于公司必要收益率的公司,这一必要收益率即为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28.投机型股票:有很高的概率获得低收益率或负收益率,同时有小概率会获得正常收益率甚至高收益率的股票。 29.资产配置策略:指因应投资者个别的情况和投资目标,把投资分配在不同种类的资产上,如:股票、债券、房地产及现金等,在获取理想回报之余,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策略。

30.非系统风险:任意一项资产的个别风险都会被资产组合中的其他资产的个别变动性所抵消,这种可被分散的风险称之为非系统风险。

31.私募发行:发行者把债券直接卖给单个投资者或者投资者团体的发行方式。

32.金融期货:针对一些金融工具(长短期国债等)的期货合约。

33.欧洲美元债:是向非美国投资者出售的以美元计价的债券。

34.ADR:由美国银行发行的一种所有权凭证。它代表对某一外国公司一定数量股份的间接所有权。该公司的股份存于公司所在国的银行中。

35.内幕交易:内幕交易是指内幕人员和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内幕信息的其它人员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泄露内幕信息,根据内幕信息买卖证券或者向他人提出买卖证券建议的行为。

36.小盘股效应:又称规模效应、公司效应,是指投资于小市值股票所获收益比大市值股票收益高的金融现象。

37.市盈率:也称收益乘数,与每股收益相乘可以得到股票的预期价格

38.战术型资产配置:是根据资本市场环境及经济条件对资产配置状态进行动态调整,从而增加投资组合价值的积极战略。

10.会计名词解释总结 篇十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及《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均规定:商誉初始确认产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对于商誉初始确认时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形成,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 (以下简称《讲解》) 的解释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 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 按照会计准则规定应确认为商誉。因会计与税收的划分标准不同, 按照税法规定作为免税合并的情况下, 计税时不认可商誉的价值, 即从税法角度, 商誉的计税基础为零, 两者之间的差额形成暂时性差异。”这种对于商誉暂时性差异的解释既不全面, 又不符合实际情况。首先, 按照我国税收法规, 除了免税合并, 应税合并同样会形成暂时性差异;其次, 认为免税合并的情况下计税时不认可商誉的价值 (即商誉的计税基础为零) , 与我国现行税收法规不符。

对于商誉初始确认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及其会计处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以及准则讲解均未涉及。《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对此的规定是:“如果企业合并引起的商誉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 两者的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由商誉的初始确认引起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应当作为企业合并的一部分予以确认, 只要有足够应税收益供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抵销。”可见, 同样是商誉初始确认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国际会计准则对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不予确认, 而对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则允许确认。这样的不对称性规定, 国际会计准则没有给出解释。

《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对于由商誉初始确认产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不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而对于不是由商誉初始确认产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则允许确认。然而准则所作的解释难以自圆其说, 有待我们进一步分析和澄清。

二、商誉暂时性差异的形成

商誉暂时性差异是指商誉的会计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 因此, 分析商誉暂时性差异, 必须弄清楚商誉在会计上是如何形成的, 其账面价值是如何确定的以及商誉在税法上是如何形成的, 其计税基础是如何规定的。

(一) 会计上商誉的形成及其账面价值的确定

商誉产生于企业合并, 但会计准则和税法对于企业合并的定义及分类方式有所不同。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根据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是否受同一方或相同多方最终控制, 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两种类型, 每一种类型又分别包括吸收合并和控股合并两种情况:吸收合并时, 被合并企业的全部资产和负债并入合并企业, 合并企业继续存在, 被合并企业的法律资格消失;控股合并时, 投资企业投资于被投资企业并取得被投资企业的控制权, 投资企业和被投资企业法律资格都存在并继续经营。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不可能产生商誉;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可能会产生商誉, 其金额为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企业取得被合并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 其中吸收合并产生的商誉在合并企业的个别财务报表中确认, 控股合并产生的商誉在合并财务报表中确认。

(二) 税法上商誉的形成及其计税基础的确定

我国税法没有对商誉作出明确的定义。《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五条在给无形资产下定义时指出, 无形资产包括商誉;第六十七条指出, 外购商誉的支出, 在企业整体转让或清算时准予扣除。

税法上的商誉同样产生于企业合并, 但税法中的企业合并定义与会计准则明显不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9]59号) 将企业重组分为企业法律形式改变、债务重组、股权收购、资产收购、合并、分立等六种情况。其中, 股权收购是指一家企业 (收购企业) 购买另一家企业 (被收购企业) 的股权, 以实现对被收购企业控制的交易;企业合并是指一家或多家企业 (被合并企业) 将其全部资产和负债转让给另一家现存或新设企业 (合并企业) , 被合并企业股东换取合并企业的股权或非股权支付, 实现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的依法合并。

可见, 税法上的企业合并不包括控股合并, 而是包括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而企业会计准则中所规范的企业合并包括吸收合并和控股合并。

税法上的股权收购不会产生商誉。因为:第一, 在股权收购之下, 被收购企业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存在, 其资产和负债并没有并入收购企业, 所以股权收购不属于税法上的企业合并, 也就不会产生商誉;第二, 我国税法以法律主体为对象而不是以企业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为对象核算和征收所得税, 所以股权收购后税法不要求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自然也不会确认商誉。

税法上的企业合并发生后, 被合并企业资产和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 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 企业股东在该企业合并发生时取得的股权支付金额不低于其交易支付总额的85%, 以及同一控制下且不需要支付对价的企业合并 (有文献称之为免税合并) 。在这种情况下, 合并企业接受被合并企业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 按被合并企业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 (2) 不符合上述条件的企业合并 (有文献称之为应税合并) 。在这种情况下, 合并企业应按公允价值确定所接受被合并企业各项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

对于上述企业合并的第一种情况, 如果被合并企业原来有商誉, 那么合并后该商誉将计入合并企业, 而且其计税基础等于被合并企业商誉的原计税基础。

对于上述企业合并的第二种情况, 如果被合并企业原来有商誉, 那么合并后该商誉也将计入合并企业, 而且其计税基础等于被合并企业商誉的公允价值。

(三) 商誉暂时性差异的形成

尽管商誉在会计和税法上都是产生于企业合并, 但是因为会计和税法对企业合并的界定及分类不同, 以及会计商誉和税法商誉的确认、计量方式不同, 所以商誉的会计账面价值和其计税基础自然会产生差异, 从而导致商誉暂时性差异的形成。概括起来, 商誉暂时性差异至少会形成于如下几种情形:

1. 会计上属于非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 且存在商誉;税法上属于免税吸收合并, 且被合并企业存在商誉。在商誉初始确认时, 会计上商誉的账面价值等于合并成本大于被合并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税法上商誉的计税基础等于被合并企业原计税基础。如果前者大于后者, 即为商誉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相反, 即为商誉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2. 会计上属于非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 且存在商誉;税法上属于应税吸收合并, 且被合并企业存在商誉。在商誉初始确认时, 商誉的会计账面价值如上述第一种情况;商誉的计税基础等于被合并企业公允价值。如果前者大于后者, 即为商誉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相反, 即为商誉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3. 会计上属于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 且在合并报表中存在商誉;税法上属于股权收购。在商誉初始确认时, 合并财务报表中商誉的账面价值等于合并成本超过合并企业取得的被合并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商誉的计税基础为零, 从而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4. 会计上属于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税法上属于免税或应税吸收合并, 且被合并企业存在商誉。在商誉初始确认时, 商誉的会计账面价值等于零;商誉的计税基础同上述第二种或第三种情况, 因此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5. 在商誉初始确认后, 会计上的商誉发生了减值, 而税法上的商誉因为不允许摊销和减值, 仍维持其原计税基础不变。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商誉后续计量中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或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三、商誉暂时性差异的会计处理及其解释

(一)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及其解释

1. 商誉初始确认产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 对于商誉初始确认产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不确认与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对比本文对商誉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分析, 《讲解》对商誉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情形的概括是不全面的, 而且认为免税合并的情况下计税时不认可商誉的价值 (即商誉计税基础为零) , 与我国有关税收法规的规定不符。

《讲解》对于商誉初始确认产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不确认与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理由归结为两点。第一条理由:确认该部分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企业应增加商誉的账面价值, 同时商誉账面价值的增加还会进一步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从而导致递延所得税负债和商誉价值量的变化不断循环。第二条理由: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进一步增加商誉账面价值, 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这两条理由其实可以归纳为一条, 即确认该部分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将导致增加商誉账面价值, 且形成循环确认。这样的解释恐怕很难成立, 因为确认商誉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并非必然同时增加商誉的账面价值。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相对应的一般应是递延所得税费用, 该递延所得税负债在未来期间转回时, 将会减少转回当期的所得税费用。

2. 商誉初始确认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对于商誉初始确认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是否确认与此有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及有关会计处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解释及讲解均未涉及。

3. 商誉后续确认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商誉后续确认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既可能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又可能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及其解释对此无规定;《讲解》对此有所涉及。《讲解》指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在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确认了商誉, 并且按照所得税法规的规定该商誉在初始确认时计税基础等于账面价值的, 该商誉在后续计量过程中因会计准则规定与税法规定不同产生暂时性差异的, 应当确认相关的所得税影响。这一规定只是涉及商誉后续计量产生暂时性差异的一种情况, 即:商誉初始确认时其账面价值等于计税基础, 后续计量时商誉的账面价值发生了减值, 而商誉的计税基础保持不变 (因为我国税法不允许对商誉进行摊销) , 此时商誉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对于该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讲解》无进一步说明, 根据理论推测, 或许是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 贷记“递延所得税费用”科目。对于商誉后续计量产生暂时性差异的其他情况, 《讲解》未涉及。

(二) 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及其解释

1. 商誉初始确认产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规定, 对于商誉初始确认产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不确认与此相关的所得税负债。

在解释商誉初始确认如何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时, 国际会计准则认为:“许多税务当局不允许在确认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时将商誉账面价值的摊销作为可以抵扣的费用。而且, 在这些税收管辖区域, 当一家子公司在终止经营、处置资产时, 取得商誉的成本经常不能在税前抵扣。也就是说, 商誉计税基础等于零。商誉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就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但是, 本准则不允许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原因在于商誉是一项残值, 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会增加商誉的账面金额。”这一段关于商誉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原因的解释是符合逻辑的、正确的, 它在特定的税收管辖区域、特定的纳税环境下成立。但该段解释中所说的税收管辖区域的政策规定与我国不同:我国税法对于商誉, 尽管不允许在经营期内摊销, 但是在公司清算和处置时商誉的成本允许在确定应税利润时扣除。

然而国际会计准则对于该暂时性差异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给出的理由却不能令人信服。因为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未必增加商誉的账面金额, 而是可以增加递延所得税费用。

2. 商誉初始确认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规定:由商誉的初始确认引起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应当作为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一部分予以确认, 只要有足够应税利益供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抵销。这一规定说明, 国际会计准则对于商誉初始确认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只要符合条件就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但是具体的会计处理语焉不详。

“作为企业合并处理的一部分予以确认”, 可能是指冲减商誉的账面价值, 但问题是:商誉账面价值的减少会进一步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从而形成确认的循环。

3. 商誉后续确认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第21B段规定:如果商誉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商誉初始确认无关, 则由它引起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应当确认;而第21A段则规定:如果该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商誉初始确认相关, 则由它引起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不能确认。

事实上, 商誉后续确认产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基于商誉初始确认的, 不可能与商誉初始确认无关。《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第21A段所作的举例, 之所以对后续确认产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是由于该举例中的纳税背景条件使该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在未来期间无法转回, 因为举例中的商誉计税基础既不能在平时摊销, 也不能在公司清算或处置时从应税利润中扣除。而第21B段所作举例, 之所以对后续确认产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是由于该举例中的纳税背景条件使得该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在未来期间能够转回, 因为该举例中的商誉计税基础可以在平时按照20%的比例进行纳税抵扣。

对于商誉后续确认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国际会计准则没有规定。

(三) 从理论上看商誉暂时性差异的会计处理

对于商誉暂时性差异是否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 主要是看该商誉暂时性差异能否在企业正常经营过程中转回。

如果商誉暂时性差异不能够在企业正常经营过程中转回, 不管是商誉初始确认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还是商誉后续确认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都不应确认与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

相反, 如果商誉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能够在企业正常经营过程中转回, 不管该暂时性差异是由商誉初始确认产生、还是由后续确认产生, 都应确认与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同时确认递延所得税费用。

如果商誉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能够在企业正常经营过程中转回, 且在未来期间能够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利用该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那么不管该暂时性差异是由商誉初始确认产生、还是由后续确认产生, 均应确认与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同时确认递延所得税收益。

具体到不同的纳税环境, 商誉暂时性差异是否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 则应进行具体分析。

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七条规定:外购商誉的支出, 在企业整体转让或者清算时准予扣除。也就是说, 我国税法不允许商誉在企业正常经营过程中摊销并扣除, 只在终止经营 (即非持续经营) 的条件下才允许扣除。因此在我国, 商誉暂时性差异在企业持续经营的条件下无法转回, 也就不应确认与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

在国际会计准则的举例中所说的纳税环境下 (比如某些税收管辖区域的税法允许商誉每年以一定的比率进行纳税扣除) , 商誉暂时性差异在企业正常经营过程中可以转回, 那么对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及递延所得税费用;对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如果未来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该暂时性差异的应税利润, 则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收益。

摘要: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纳税环境下商誉暂时性差异的形成过程, 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准则在商誉暂时性差异会计处理及解释方面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商誉暂时性差异的正确会计处理方法及其解释。

关键词:商誉,暂时性差异,会计处理,解释

参考文献

[1] .IASB.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8.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2]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3]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4] .国务院.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 号, 2007-12-06

[5]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 2009-04-30

[6]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小学生数学报》竞赛试题五年级下一篇:祈愿的散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