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标准管理制度改革

2024-10-14

企业标准管理制度改革(精选9篇)

1.企业标准管理制度改革 篇一

第一条为了更准确、详细掌握职工信息、安全状况,更好地排查出安全管理的重点人员,不断提升职工综合素质,同时为职工评先、职务晋升及考核提供依据,特制定本制度,建立全矿职工安全档案,并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第二条经管科每月分单位向安检科提供全矿所有人员的基本信息(人员情况变更的要注明),包括姓名、年龄、性别、民族、身份证号码、参加工作时间、工种等。

第三条安检科统一制定员工安全档案格式,对全矿员工安全档案进行统一管理。

第四条安检科在信息站建立事故、“三违”、隐患、不规范登记记录本,各级管理人员将日常查处的“三违”、隐患、不规范行为等情况在安检科信息站设立的记录本上进行详细登记,安检科把登记的问题纳入当天安全考核。

第五条安检科每天在矿早调度会上通报当天员工发生“三违”、隐患、不规范及处理情况。

第六条安检科信息站根据在早调度会通过的处理决定,将员工出现的事故、“三违”、隐患、不规范等情况在员工个人安全档案台账上分单位进行登记。

第七条各单位、科室及时将专业检查、隐患排查及事故追查中有关员工安全档案所需相关资料及时报送到安检科,以便统计建档,安检科及时完善修订档案管理的相关内容。

第八条员工安全档案及相关资料由安检科指定专人负责管理,电子版做好备份。档案建立必须及时、完整、准确,不得随意更改、严禁弄虚作假。

第九条需要向其他科室或单位提供有关员工安全档案资料时,必须经安检科科长同意,特殊情况需请示分管矿领导。

第十条因员工安全档案管理不善,对员工利益或者有关单位造成损失的,根据影响情况,对责任人罚款200元到1000元,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或纪律处分。

第十一条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2.企业标准管理制度改革 篇二

多年来,我国企业标准化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和健全企业标准体系。有的企业刚刚开始建立不久,有的企业已经建了半个多世纪,投入了大量资源,同时也制定了大量标准,但是离“包括现有的和今后发展应有的各种标准”这个目标还相当遥远, 总是处在年复一年的“继续”,永无止境地“健全” 过程中。近年来不少企业和地方标准化机构的人员产生了一个共同的疑惑:这个标准体系有什么用?

他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呢?有的企业说, 我们是响应号召才建的,都说这个体系非常科学, 特别有用,我们投入了很多资源,搞了许多年,到现在“没有感觉”;有的企业说,原以为这个标准体系能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可是当企业遇到困难问题时,它却无能为力,例如当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急需创新产品和再造生产流程时, 许多标准都要重新制定;有的企业则说:“我们已经把它束之高阁”;企业里的标准化工作人员则抱怨:当我们向企业领导汇报体系建设的成绩时,领导却毫无兴趣,我们在企业里是最不受重视的;更多的企业对此无怨无恨,只是迫切地希望知道:这个标准体系该怎么办?

2问题的症结

为什么会出现这类问题呢?原因可能有很多, 大体上可归结为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是企业认识上的原因,在有的企业里把建标准体系当成了标准化的中心任务,只知道按规定的模式不停地制定标准,较少考虑如何用标准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结果是标准化的中心任务与企业的中心任务脱节,形成了所谓的“两张皮”现象。更有的企业建标准体系就是为了应付检查、评比、拿证,建体系时急于求成,拍脑袋、抄书本、照搬其他企业标准的现象不在少数,他们的标准体系是赶制出来的。上述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是为建体系而建体系,所定标准不切合企业实际,让它发挥作用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是企业标准体系本身的原因,也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原因,即企业标准体系的结构问题。也就是说,企业标准体系的结构所产生的功能, 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上述企业对标准体系的抱怨,归根结底反映的是标准体系实际起到的作用 (发挥的功能)与企业对它的期望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是怎么发生的呢?通常情况下,系统的功能与其结构密切相关,也就是说,结构不同, 功能就不同。当初企业建体系时,或者由于对体系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了解不够,或者是听了不切实际的宣传,对体系的作用产生了过高的期望。 同时,几乎所有的企业在建体系时又选择了分类结构,这就深深地埋下了矛盾的种子。因为绝大多数企业的标准体系几乎都是按照GB/T 15496《企业标准体系要求》这个标准中主张的结构建立的,它主张企业标准体系由技术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构成,这就注定了标准体系是个分类结构(如图1所示)。

实际上它把企业标准分为三大类(3个体系的提法不妥,因为它们不具备系统属性,不能称其为体系), 每一大类里都是越分越细的同类标准。这种分类结构的优点是便于对标准的管理。结构无所谓好坏优劣,关键看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以积累标准和管理标准为目的,分类结构是最佳选择。它对于那些生产流程和组织结构长期不变的企业应该是适用的。 但是如果岀于别的目的和需求,如为了应对市场竞争, 企业需要持续的产品创新,生产流程和组织架构也要经常改变,这种结构不可能提供你所需要的功能。

采取这种分类结构的企业,相当于建了一个标准库。库里分门别类地存放标准,标准体系表就是库里的货架。建货架必须遵守“全面成套”原则,即企业标准体系“应涵盖企业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和企业应遵守的法律、法规,不能缺少其中任何一项,企业技术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都应建立起来,一项都不能少”,不仅包括 “已有”标准,还要包括企业今后发展“应有”的标准。由于这些因素是很不确定的并且是在不断变化的, 实际很难做到“一项都不能少”。货架上就有永远填不完的空位,企业就要年复一年地往货架上填标准。 企业里有限的标准化人员,他们不仅要按计划完成库存任务,还要去处理那些过期变质的标准。企业的规模越大、标准化历史越长,仓库的规模也就越大, 管理的难度随之增大,仅仅处理过期变质的标准就令他们伤透了脑筋,标准化人员的担子变得越发沉重, 他们被牢牢地锁在库房里,根本没有精力去考虑如何把库里的标准派上用场,如何用标准去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这就是分类结构的特点,这就是现在许多企业对标准体系感到困惑的原因。

3问题的根源

中国有数以千万计的企业,中国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之多呈“丛林状态”,应该说这是合乎市场经济的逻辑的。照理说,企业标准化的方法和管理模式也应该千姿百态才对,然而中国企业的标准化模式却惊人的一律,它们不仅都把建标准体系作为中心任务,而且所建体系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大而全层级式分类结构。他们是怎么被统一化的呢?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没有这个能力,无疑,只有标准化才有这个力量。前面提到的GB/T 15496它规定了企业标准体系由技术、管理和工作3个标准体系组成,奠定了标准体系结构统一化的基础。起推动作用的是与其配套的GB/T 19273《企业标准体系评价与改进》,这是一个专门对企业标准体系进行评价考核的标准。被评价的企业标准体系如果符合上述标准的要求(得分较高)可授予盖有国徽章的证书并被称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于是那些不甘当“行为不良”的企业便纷纷按统一的要求建立标准体系并申请接受评价。评价时,根据得分高低,还要把“良好行为”分级,最高为5星级,发给一块有5颗金星的牌匾,很是装企业门面。在此基础上,再加上行政力量的推动和宣传,企业便自然地按评价标准的要求选择这种统一的模式, 如果企业的做法不符合评价标准的规定,就有可能被淘汰。有一个企业各方面工作都很岀色却被评为3星级,问其原因是他们开发的新产品举世无双,由于没有相应的国际标准可采用,少得了20分而被沦为3星级(良好行为刚刚及格)差一点变成“行为不良”企业。从这件事当中,我们既能看到标准的强大统一作用,又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标准的双刃剑作用,它的杀伤力不可小视。但是,这一切都是自愿的,我们的许多企业至今还没有学会在市场经济的大海里游泳。一遇到评比,就非争先恐后不可;听人一说“这是你的标准体系被政府认可”就不再问青红皂白。他们至今还不懂得被市场和顾客认可该有多么重要。企业的标准化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顾客的要求,企业标准体系怎么建?建成什么样?同样要从这个基本观念岀发,外部的干预和吸引力不论有多么大,都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和偏离,但许多企业至今做不到,总想走捷径,这就是他们常常决策失误的原因。

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标准体系结构,最终几乎都建成为相同的模式,除了上面所说的原因之外, 还有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标准化工作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从零起步的,由于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当时只能把加快制定标准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国家和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奋斗目标就是:把国家和企业当前以及今后所需要的标准全部制定岀来,放到仓库里备用。那种以分类为特征的标准体系,恰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工具。因为它对规划标准的制定以及对已有标准的库存管理都提供了便利,应该说这是顺理成章的。在从前那个技术进步比较缓慢的年代,尤其是没有竞争的计划经济年代,这种生产库存标准的工作模式还是顶用的,这跟当时的企业都生产库存产品是一个道理。

为什么从前很少听到企业对标准体系的抱怨而现在却多起来了呢?原因极其简单,那就是生产库存标准跟生产库存产品一样都被时代抛弃了。今天的企业面对的是瞬息万变的市场,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只有适应这种变化,它必须不断地开发新产品、不断地调整生产结构乃至组织结构。用张瑞敏的话来说就是:“企业里什么都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从前的企业几乎千篇一律地生产库存,现在这样的企业越来越少了。零库存、按订单生产、定制和个性化服务已成普遍趋势,与此同时,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将垂直一体化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改变为扁平式、 分布式、网络式结构的情况下,企业所建的那种与以往的生产结构和组织结构相对应的标准体系也应随之改变才行。然而,那种大一统的、层级式的标准体系,是遵照“从下层到上层的共性形成或制定关系”、 “从上到下的指导制约或贯彻关系”建立起来的“金字塔”式的结构,全部标准上下左右盘根错节,任何一个标准的变动都要牵连其他标准或者受到其他标准的制约,这是一个非常稳定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刚性结构,让它应变,谈何容易。由于这种矛盾和纠结长期得不到解决,终于酿成了企业管理者对“标准体系到底有什么用?”的困惑乃至将其束之高阁。

4结构改革是可行对策

系统的功能是由其结构决定的,采取什么样的结构,是由建系统的目的决定的。分类结构,也适合特定的目的。如果岀于标准化规划和计划以及对标准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的目的,传统企业标准体系就是合适的结构。当我们的目的发生改变时,对标准体系提出了新的功能要求时,可行的办法就是改变结构,使其产生所需要的功能。

为什么分类结构就做不到呢?因为分类结构是按标准的种类、属性、适用范围等特征加以归类的, 它是把同类要素集中到一起。如:GB/T 15496要求企业的标准体系由“技术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构成”,然后再把技术标准分门别类地集中起来,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也分别集中起来。 在集中过程中不论分多少层次,实际上都是按归类原则,把同类标准排列或叠加起来。这种同类要素的集中,不论要素(标准)有多少,它都不成其为系统 (体系),因为它不具备系统的必备条件,它们没有共同的目标、要素之间互不关联、没有形成特定的功能等等。因此,所谓的“技术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工作标准体系”都是不能成立的命题。它们只是一类标准,而不是标准体系。不是体系(系统)也就不具备系统功能,它的结构不是功能结构。

以分类为特征的标准体系不是没有用,它“不仅为编制制修订标准计划提供依据,而且也为企业提供一套必须遵循的层次清楚的企业标准目录”。目录很有用,但不能要求它具有额外的功能,如:产品创新、技术改造、节能降耗等等。而若使其具备这类功能,则必须把相关标准组织起来,另建功能结构。例如:企业要实现某项节能目标,就必须把与实现该目标相关的标准组织成一个有机整体,它才能产生节能这项特定功能。特定功能是由组织起来的一整套特定标准产生的。而标准目录则恰好相反,它把这些本应组织在一起的各类标准拆散,分类存放起来;把有机整体打成碎片,割断了相关标准之间的联系,这就使它丧失了功能。标准目录只能把同类标准依次排列起来,它不可能把标准按照共同目标的要求组织起来,无组织即无功能。所谓结构就是要素的组织形式,改变结构就是改变组织形式。只有改变组织形式,改变结构才能创造新功能

5模块化结构是创造新功能的结构

一个企业的全部标准总不能杂乱无章地堆放在一起,必定要采取一种存在方式。要想发挥作用还必须把它们组织起来。通常的做法是把它们全部放一个“一体化”的标准体系中。用这种方式管理贮存标准是可取的,但它无法把标准组织起来,难以产生我们所需要的功能。结构改革就是要变一体化的分类结构为模块化结构,做到既能有效地管理好标准又能把标准组织起来,产生需要的功能。模块化结构如图2所示。

模块化结构是怎么创造新功能的呢?

模块化结构打破了传统标准体系的一体化金字塔结构,把企业标准分成许多块,并且呈分布状态。

首先它把全部标准分为“库存标准”和“在用标准”两大区块。

“库存标准”指的是处于存档状态的企业全部标准,可设立两个库,一个是“通用标准库”,一个是“基准库”。“通用标准库”相当于现行的标准体系, 它继续承担企业全部标准的分类管理使命;“基准库”里存放的是企业标准化的依据文件,如法规、强制标准、企业标准化规定等。

“在用标准”即正在发挥作用的标准,以“标准模块”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在建模块时,首先到 “通用标准库”中选择适用标准,不能满足需要时需制定新标准。新标准同时在通用标准库里按类归档。

“标准模块”是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逐个建立的成套标准,如开展综合标准化时建立的标准综合体。模块内的标准不是随便拼凑起来的一堆标准,它们是按照综合标准化的方法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的目标,标准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协同,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模块不仅具备所需要的特定功能,而且具备了系统的全部属性,它才是名副其实的标准体系。标准模块是标准综合体,是新功能的缔造者,是企业标准化的宝贵资源,是标准化为企业排忧解难、创造效益的前沿,是发挥标准的作用和标准化工作者聪明才智的广阔舞台。

企业可根据不同的对象和管理需求,建立不同的标准模块,这就是上文所说的把标准组织起来的活动。如何组织?没有统一模式,也不应该有统一模式。因为这是企业标准化的顶层设计,不能照搬照抄,只能根据管理的需要自行设计、量身定制。这就必然会出现结构形式多元化的局面。

可以按管理职能建立标准模块,如:产品创新管理、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安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资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营销管理等等。企业到底建哪些标准模块(设立哪些管理职能)?这是企业组织设计的任务。这项活动应与企业的组织设计互相契合、协同进行,为企业奠定长远发展的基础,意义十分重大。某流程型企业与其组织架构对应的标准模块分布示意图如图3所示。

图中的管理职能模块是与企业的管理部门对应的;生产模块是为各生产厂组织生产而设立的。 如果生产厂的内部组织结构和生产过程较复杂,它可再建立本组织内部的模块,如该企业的炼钢厂就按生产流程建立了一系列二级模块。这样一个模块化架构把企业方方面面的管理全部覆盖了起来。管理职能模块的内部组织形式可参考ISO的管理体系通用结构; 生产模块的内部组织形式,不论是针对产品还是针对流程的都可运用综合标准化的方法建立具有特定功能的标准综合体。

可以按产品线建立模块。如果企业出于对产品制造过程进行管理的目的,可以整个产品线为对象,建立一个或多个标准模块。如果产品不太复杂, 一个模块(标准综合体)就能解决问题;如果产品较复杂,可能要建多个标准模块;如果产品的设计和制造采用的是模块化架构,则标准模块常与产品模块并行开发,每一个产品模块都有相应的标准模块, 如汽车就可能要建发动机、底盘、传动系统、信号系统等标准模块;如果其中的标准模块还复杂,可再划分,直到满足管理要求。

可以按项目或任务建立模块。如:新产品开发、 技术改造、节能降耗、流程再造、工程项目等等。由于这类项目任务急、工作量大,难度高,需要许多部门互相配合,没有标准导向难以运作。在企业里最适于用综合标准化的方法建立标准综合体。这类项目或任务常常是一次性的,项目完成后,模块(标准综合体)可能解体,标准分类入库。生命周期很短的产品开发也属于这类情况,标准模块通常是“即需— 即制—即用”,用后即废,非常灵活。

可以按流程建立模块。为了加强对关键流程的管理,可针对流程建立标准综合体。

如产品生产流程、物资流程、信息流程、工作流程、管理流程等等。他们有时以子模块的形式存在于职能模块和项目模块之中。这类模块的内部结构,即标准的组织形式,通常可按过程的先后顺序或所处位置,形成串列式、并列式、网络式等分布式系统结构。

可以兼而有之。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可能上述各类标准模块都有。总之凡是需要制定一整套标准才能解决的问题,均适合用综合标准化的方法建立标准综合体,每个标准综合体就是一个标准模块。

每个企业建多少标准模块?建哪些模块?完全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这就决定了结构形式不可能千篇一律,必定是多元化的。不仅企业之间互不相同,就是同一个企业不同时期也可能不同。只有多元化,才有选择,才不妨碍创新,才能与企业的实际需要相契合。

由于模块化结构的这些特点,就使企业可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属于自己的标准系统。离散型企业创建的基于制造单元的标准模块分布如图4所示。

6标准体系模块化结构的意义

(1)使复杂系统简化,处理问题分散化,降低了管理难度。从前的标准体系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体系越复杂管理难度越大。模块化结构把大一统的标准体系分解为许多块,并且实行分工管理,降低了管理难度必能提高管理效能。

(2)易于实行有区别的管理,做到精细化管理。 把全部标准划分为许多块,这就把标准按性质进行了区分,从而为实行有区别的管理和精细化管理创造了条件。例如:“标准库”的管理重点是做好标准的分类和更新,为选用提供方便;“基准库”的管理重点是做好信息跟踪和及时通报;对模块的管理重点是解决标准的适用性、协调性和成套性问题。有了明确的管理重点,就有可能使企业标准化管理走向精细化、科学化。

(3)模块绑定项目,项目的目标就是标准模块的目标。有了具体目标才知道要制定哪些标准。每个标准规定什么,参数指标达到什么水平,标准之间如何互相配合;才能使标准具有目的性、针对性、适用性和成套性,这是标准产生功能的根据。就是说,模块是为解决具体问题而组织起来并经过整体参数协调的一整套标准,它有针对具体问题的特定功能,那种大一统的标准体系之所以功能匮乏,就在于它做不到这一点。

(4)模块授权执行主体分管。许多企业习惯于制定标准与执行标准分离,我制定你执行,自上而下的强制贯彻,使执行者感到标准是强加给他们的外来之物,这是执行难的深刻根源。在企业里开展综合标准化,建立标准综合体过程中,不仅制定标准时要请执行者参加(因为他们有实践经验),而且标准综合体建成后还要授权他们分管。他们不仅会把这些标准作为做好工作的有力武器,而且还会细心照料每一个标准。哪个标准好用,哪个标准不好用,只有他们最清楚。这样做既有利于标准的实施又有利于信息反馈,使标准始终保持最佳有效状态。

(5)模块可独立演进,这是模块化结构区别于一体化结构的突出特点。一体化结构牵一发而动全身, 无法演进,这是大而全的标准体系必将落后于时代的结构性根源。模块化结构把一体化结构化整为零,模块是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每个模块的变化不影响其他模块,模块内部的标准有限,变化难度小、 影响少。从而使企业的标准系统处于整体稳定局部动荡状态,并且具有自下而上即时更新的能力,这就使标准系统有了动态性和柔性。这个动态性和柔性是标准化能否适应时代要求的核心问题。

(6)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市场形势的急剧变化, 库存标准必定快速失效老化。通常的做法就是复审, 但是间隔多长时间复审?怎么复审?复审什么?谁来判定?都是极难确定的问题,许多规定实际做不到。模块化结构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复审模式:当我们建模块时,需要标准先到库里搜索,如果搜索到了相关标准但内容不适用,第二个人搜索的结果也不适用,这等于经过两次复审没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原理,可实现随机自动复审。模块作为检验平台,在实际应用中判定取舍,这符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7)大一统的标准体系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式的管理,是少数人高高在上的管理,这是形成“两张皮”现象的体制上的原因。模块化结构易于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并最终走向全员管理, 形成人人懂标准、人人关心标准、人人管标准、用标准的局面,一旦达到这样的境界,“强制”就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人们会像尊重科学那样尊重标准,这才是企业标准化管理的最高境界。

7标准体系结构改革是转型的切入点

结构改革是许多领域体制改革和转型的切入点, 企业标准化也不例外。标准体系结构改革的落脚点是建立模块化结构。模块是怎么形成的呢?模块是为解决某项具体问题而组织起来的一整套标准。它不是同类标准的堆积,而是按照系统科学的方法即综合标准化的方法建立的。在企业里为了管好一项业务、 为了开发一种产品、为了解决一项关键技术难题、为了实现某种管理目标等等,都可运用综合标准化的方法。每开展一项综合标准化,都会建立一个或几个标准综合体,这些综合体就是“在用”的标准模块。

在企业里,通过开展综合标准化,不仅能建立起模块化的标准结构,解决标准的功能问题,更重大的意义是有利于推动企业标准化转型,这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利于转变标准化发展模式。它能推动企业由以积累标准为主向以用标准解决问题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也就是从“制标主导型”向“应用主导型”转变。这个转变的实质是摆脱计划经济模式转向市场经济模式。这个转变是根本的转变,只有完成这个转变,标准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企业的创新发展做出贡献。

(2)有利于转变工作理念。企业标准化工作会更加切合企业实际,关注企业发展,参与市场竞争,解决关键难题,为企业创效益,彻底解决“两张皮”现象。

(3)转变管理体制和工作方法。为企业采取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全员参与、区别管理的工作方法打下基础,实现企业标准化管理科学化。

(4)利于人才成长。企业标准化工程师不仅仅要管好标准仓库,而且还要把库里的标准调岀来让它发挥作用;他们不再整天锁在仓库里,而是从库里走岀来,到企业生产、管理第一线用标准去解决问题;不再是整天制定、修订和积累标准,而是为了用标准才去定标准,并且只制定有用标准。通过深入实际,参与解决重大关键问题,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尽情的发挥,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组织能力得以迅速提高,必能成长为高素质的人才。

(5)改变标准化的地位和形象。由于“应用主导型”的突出特点就是“用标准解决问题、为企业创效益”,使标准化产生增值作用。只要做到这一点,企业标准化不仅会得到各方面的认可,还会用事实证明标准化是一项有较高专业水平和特殊功能的技术活动。标准化工作不仅会得到支持、受到重视,而且会有更多的人热爱这项工作,积极投身到这项伟大事业中来。

参考文献

[1]GB/T 15496—2003企业标准体系要求.

[2]GB/T 19273—2003企业标准体系评价与改进.

[3]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统一宣贯教材——企业标准体系实施指南.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4]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企业标准管理制度改革 篇三

[关键词]ISO9000族标准 高职教育 教育质量 质量管理体系

[作者简介]张桂宁(1962- ),男,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研究与管理、机械设计与制造;刘宁生(1970- ),男,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技术中心主任,讲师。(广西 南宁 530007)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ISO9000族标准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应用的研究”(课题编号:2003B27)的部分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039-03

教育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是高等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当前,教育质量管理改革与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应用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基本原则和过程方法,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是快速有效并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管理滞后现状,实现教育质量管理规范化的方法和模式。

一、ISO9000族标准及其对教育质量管理的适用性

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一系列国际标准。该标准突显了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即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质量形成过程的控制为重点,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因此,该标准被称为当今世界质量管理思想的精华,成为确保和提高产品(服务)质量的标准化统一模式,我国也采用其为国家标准,代号为GB/T19000。

该标准的适用范围分为三十九大类,其中第三十七类是教育。在教育界,英国是率先使用ISO9000族标准来保障高校教学质量的国家。从世界范围来看,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已占相当的比重,其中包括哈佛、剑桥、牛津等名牌大学。我国较早引入ISO9000族标准的学校有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运学院、青岛远洋船员学院等。显然,该标准对高等教育的适用性是毋庸置疑的。

教育质量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质量管理不是一个单纯的教学质量问题,还包括与学生全面素质形成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其他工作环节。因此,教育质量管理更不能仅限于事后管理,必须依靠PDCA(计划、实施、监控、改进)的循环机制,把教育质量管理延伸到教学工作开展之前、之中、之外,扩展为一所学校全面的、全方位的、全员相关的质量管理。这就要求我们开展教育质量管理时,要把所有影响教育质量形成的过程系统地整合起来,以过程管理为核心,确保教育质量的形成和持续改进。ISO9000族标准恰恰为我们的教育质量管理系统化、过程化、规范化提供了方法论。

二、在高职教育中贯彻ISO9000族标准的切入点

贯彻标准并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在技术层面通常遇到的难点包括:教育产品的定位、教育过程的识别与再造、体系文件的架构和内容、质量组织机构的改造等。

(一)教育产品的定位——教育服务

ISO9000族标准是把教育作为服务性行业予以适用的。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是一种服务,这在高职院校尤为明显。根据ISO9000族标准对“顾客”的定义:顾客是指“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消费者、委托人、最终使用者、零售商、受益者和采购方”。因此,学生、家长、社会用人单位和国家,都是学校这一组织的顾客。

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并不取决于学生(顾客),而是取决于学校能否向学生提供与顾客(学生、社会和国家)要求相符的人才培养模式、必要的实训条件、优秀的“双师型”教师;能否通过优质的教育服务去发现学生的素质潜能,从而帮助学生开发、锻炼、提高自己的意识和技能;能否通过优质的教育服务,帮助学生迅速成长为适应用人单位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岗位所需的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提高教育质量,本质是要提高学校的教育服务质量,这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要求。因此,教育质量管理的对象不是学生,而是学校的教职员工和教育服务的过程,是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过程进行规定并使其持续受控。

(二)高职教育服务过程识别与流程再造

ISO9000族标准认为“所有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强调将相关的资源和活动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其采用的方法模式,是把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作为体系的四大主要过程,描述其相互关系,并以顾客要求为输入,提供顾客的产品(服务)为输出,通过信息反馈来测定顾客的满意度,评价质量管理的业绩。这一过程方法模式,要求系统地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开展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建立教育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首要工作是正确识别并再造教育服务的流程。

对于教育服务过程的初步识别,可采用“功能分析法”,即从职能工作出发,描述每一项职能的内容和分工,从大过程向小过程分解,最后得到整个学校各个职能的工作环节。当然,这尚未能识别出职能之间的工作相联度。因此,需要从工作流程的角度,把流程中涉及多个职能部门的工作环节找出来并建立先后的顺序,形成“条块清晰”的教育服务“过程网”。

伴随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迅猛发展,教育教学服务过程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应结合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规律,吸纳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论、新成果,进行教育服务流程的再造。流程再造,就是要确保产品(教育服务)能更快、更好、更易地满足顾客(学生、社会和国家)对质量的期望和要求,合理去除产品(服务)生产(提供)中多余的中间环节。当然,也会有新增的过程,如“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教育服务质量内部评审”等。

最后,基于教育服务的基本理念,可把相应的高职教育服务过程套入ISO9001标准条款,建立它们的对应关系,以利于对标准的理解和执行。如表1所示:

(三)体系文件的架构和内容,应有利于理解和执行

为便于文件的发放,以及使用者的持有、保管和理解,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结构通常设计为自上而下的三层次结构,依次为:

质量管理手册(A层文件),明确质量管理方针和目标、部门职责;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对特定的教育服务术语予以定义;编制程序文件与标准条文对应表、质量职能分配表。其作用是:有效帮助各部门正确理解部门职责及各项职能工作所应依据的程序文件。

程序控制文件(B层文件),主要针对跨职能的工作过程,明确“做什么”“由谁或哪个部门做”“为什么做”“何时何地以及如何做”,明确完成工作所需的资源(人员、培训、设备和指导文件),明确每一个过程的输入条件和输出的结果,明确需要做出的记录。对程序文件的策划,应考虑:第一,将高职高专教育规律融入文件,如编制《顾客及相关方需求调查、鉴定控制程序》《毕业生跟踪调查控制程序》,将人才需求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予以程序化;第二,将高职教育的先进理念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如编制《教育计划设计开发控制程序》,将教书育人、专业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互结合、相互融合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文件;第三,对以往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予以强化,如编制《记录控制程序》,对工作记录的填写、整理、保管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第四,重视质量的预防、监控与改进,编制《内部审核控制程序》《不合格教育服务控制程序》《纠正措施控制程序》《预防措施控制程序》,形成教育服务质量的PDCA闭环管理;第五,为便于各级工作人员的对工作要求的理解和执行,宜采用“文字描述+流程图+过程控制表”的方式予以陈述。

作业文件(C层文件),明确了每一项工作的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主要用于指导每一个岗位人员如何完成本岗位的具体工作,使岗位人员在从事其工作时,有“法”可依。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重新建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并不是对学校原有管理制度的简单抛弃,而是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系统化、流程化,使之更易于被工作人员理解并能真正指导他们完成工作。体系文件应明确每一项工作的具体要求,使之成为全体教职工都能够做到的质量准则。因此,在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应结合学校个体的实际情况和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具体要求,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所组织的高职高专院校各类评估的有关指标,转化为高职教育日常工作的控制要求和准则。

(四)组织机构改造

质量管理机构的设立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应划分并明晰教育质量管理的“监、管、办”三层机构,从而使每一项质量工作都做到“有人办理、有人管理、有人监督”。第二,应根据教育服务流程的需要,重新构建组织机构类型,减少管理的层级,提高管理效率。第三,应落实质量方针,分解学校总的质量目标,在部门职责、岗位职责中明确质量目标、职(工作内容)责(质量责任)、工作协作关系、任职要求(包括基本条件、知识技能和所需能力)、权限等,使质量管理工作实现“人人身上有责任,人人工作有目标”。

三、建立教育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步骤方法

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是一次重大的管理变革。剑桥科特学院院长JohnP.Kotter教授的变革理论,对开展此类工作的方法和步骤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步骤如下图:

在这一变革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我院实际,学院领导采取以

下步骤和措施开展贯彻标准工作:

1.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将当前教育质量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及对学院发展的不良影响向50%以上的教职工宣示,以增强教职工的危机感,产生改革的紧迫感,为构建新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奠定群众基础。

2.组建领导团队。必须为贯彻标准工作建立一个有魄力、位高权重的领导班子和一个术有专攻、富有牺牲精神的工作团队,通过团队的协作开展改革工作。

3.设计改革愿景和改革战略。针对质量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改革的目的,提出贯彻ISO9000族标准应实现的目标或可能达到的状态,并设计行动的路线,以指导教育质量管理改革工作的开展。

4.传播质量管理改革的愿景。通过逐层展开的培训,向教职工传播构建质量管理体系的愿景,使他们相信,我们有能力也有可能实现改革的目标。

5.授权实施行动。为体系文件编制者扫除工作干扰和障碍,鼓励他们提出创新性意见,授权他们在相关的工作领域组织开展相关的调研、讨论、试验和总结。

6.创造短期效应,巩固改革成果。可通过体系的试运行,让工作人员看到我们正朝着成功迈进,并很快就能实现预定的目标,而且试运行也在帮助他们不断巩固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7.转化为校园文化。应通过对体系文件的学习和严格执行,将构建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过程所形成的教育服务观、质量观转化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学校员工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才能确保新建的质量管理体系成为长效机制。

四、建立教育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成效

我院紧密结合学院工作实际,建立起了符合ISO9000族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于2005年底顺利通过了国际认证,成效显著。

1.促进教育观念更新,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深化。贯彻ISO9000族标准,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以及管理体系运行过程,可促进广大教职工正确面对教育市场,树立教育服务观,真正理解“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本质就是满足多样化的国家、社会和学生的需要;促使广大教职员工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使学校功能由被动保障转化为主动服务;促使全体教师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积极研究“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改革,遵循多元智力理论,因材施教,相信人人有才,帮助人人成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使广大教职员工树立教育服务质量观,认识到“优秀的毕业生来自优质的教育服务”,认识到“质量不仅仅是一项管理内容,更重要的,它是我们每一位员工的责任”,做到“质量工作从我做起,全员参与,全程参与”。

2.实施教育服务过程控制,有效保障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全员、全过程、全面的质量管理,程序文件、作业文件为教育教学管理的全过程以及每一个工作岗位提供了可供测量的管理准则、技术准则、工作准则;“监、管、办”三个层次权责分明、各司其职,为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提供了组织保证。因此,使学校教育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均处在学校可监测、控制的状态,对教育质量的形成提供了保障。

3.教育服务持续改进,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强调以顾客为关注的焦点,以不断满足和超越顾客的期望为目标,这就促使高职院校必须持续深入了解学生、社会用人单位、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最新要求,定期开展教育服务质量的数据统计,并依据《内部审核控制程序》《管理评审控制程序》实施教育服务现状分析,正确评价专业教学团队、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等诸方面存在的与顾客要求不相符合的缺陷,并通过《不合格教育服务控制程序》《纠正措施控制程序》《预防措施控制程序》建立信息反馈系统,推进专业建设,减少和消除不合格教育服务,形成闭环式持续改进,以优质的教育服务确保教育质量的提升。

基于国际标准的高职教育质量管理改革,教育观念更新是前提;建立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教育服务过程控制是关键,从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和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罗国英,林修齐.2000版ISO9000族标准——质量管理体系教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5.

[2]刘大明.ISO9000与质量改进[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10.

[3]Jamds D.ISO9000管理体系手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1.

[4]王化义.转变教育观念是教育改革的关键[J].教育与职业,2001(8):15-18.

4.企业管理中心工作标准 篇四

企业管理中心副经理营造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研究公司所处的政策环境,尽可能争取和利用各种外部资源,营造公司的外部经营环境。行政管理。根据公司运行需要,加强企业行政事务管理,沟通协调其他部门,抓好公司决议、任务的督办,推行公司规章制度,增强企业文化建设,创造内部生产经营环境。部门内部管理。配合企业管理中心经理,合理安排岗位人员工作职责,制定考评标准,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4.体系管理。根据9000质量体系和14000环境体系的要求,组织建立健全企业的质量环境体系,并监督其运行。

5.会务组织安排与其他。负责公司级的各种会务组织、安排工作;负责公司来访客人接待工作,负责公司报纸的组稿与编辑工作。

6.后勤管理。组织后勤保障工作,完善后勤服务,保证职工的就餐、住宿,企业的安全卫生。

7.客户投诉管理。根据客户有关产品、服务质量的投诉,开展调查取证工作,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公司。

8.车辆调度安排。合理安排,科学调度公司用车,保证生产、销售、其它业务用车。

9.完成公司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体系主管

1.体系建设。根据公司发展的需要,负责公司管理体系的策划和实施工作,编写和修订“环境管理手册”/“质量手册”,竟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后发布实施。

2.体系管理。根据体系运行的要求,负责公司管理标准的综合管理工作,合理规定文件的发放范围,确保管理标准合理、有效、统一的指导工作。负 1

责全公司体系记录的综合管理工作,保证各部门按文件规定控制记录,发挥记录的追溯作用。严格执行体系文件、标准借阅制度,防止文件散失。管理公司记录的样单和总目录,确保记录总目录完整、正确。

3.体系运行与改进。根据企业发展和体系运作的需求,做好体系文件的打印、更改、审批工作,规定合理的会签范围,保证文件的统一性、完整性。负责质量信息反馈、质量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确保公正、及时。使体系得到持续改进。

4.体系审核。根据体系标准的要求,开展内部审核工作,按计划组织审核,保证计划的完成率达100%,对相关部门的工作按ISO14001/ISO9000标准予以指导、监督,深入生产现场,检查文件的指导情况、记录的使用情况,对不适用的项目及时提出修改意见,确保体系外审的通过。

5.事故及质量信息反馈调查。负责各类事故、质量反馈的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分析原因,保证纠正预防措施得到落实。

6.完成公司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工会干事

1.工会工作。负责公司工会常务工作及对外联系工作,合理制定工会工作计划,并根据计划组织职工开展劳动竞赛和各种文体娱乐活动,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2、食堂管理。根据《食堂管理规定》,负责监督管理食堂工作,组织炊事人员搞好食堂卫生,提高职工生活质量。

3、职工培训。编制公司职工、季度和临时、转项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检查和总结,按规定做好公司新招收员工、下岗换岗人员的培训工作和特殊工作人员的上岗资格评审及资格证书的发放、审核工作,做好公司职工培训档案(包括外出培训)的建立。

4.劳动纪律。负责公司劳动纪律的检查、督促工作,保证工作有序运行。

5.完成公司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商务行政主管

1.物资外购与出口业务。根据生产准备计划,对需要国外采购的物资,及时对外询价,经确认后,准确起草、签订采购合同,办理银行购汇、付汇或申请开立信用证等手续。负责办理进口货物许可证,完成到货后的通关、报检工作。根据市场拓展的需要,负责办理出口货物许可证和出口手续。

2.组织货物运输和保险。根据货物买卖合同,负责货物启运前的租船订舱,及时办理投保手续,保证货物安全快捷到达。

3.外汇管理。根据国家外汇业务管理规定,负责办理进出口物资的外汇核销工作,确保外汇渠道的畅通。

4.资料翻译。负责公司相关国外商务函电、技术资料等的撰写、翻译工作。

5.行政事务。根据公司运行需要,负责日常行政事务的办理,做到准确、及时、到位。负责公司票务工作,制定接待方案,负责公司报纸的组稿与编辑工作。

6.投资业务。负责公司的投资论证,日常的证券业务,以期获得投资收益。

7.档案管理与维护。根据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公司《档案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做好各类档案资料的归档、整理、立卷、保管、借阅工作,保证档案资料的完整、正确。

8.完成公司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人事劳资员

1.人事管理。根据各部门要求和领导安排,按公司规章制度办理公司员工的聘用、解聘、续聘、辞职、辞退等有关手续,员工的内部调整,负责公司员工的试用鉴定,劳动合同的签订及管理、员工转正、定级手续的办理。

2.薪资管理。根据公司工资分配方案,做好公司当月工资、半年及全年奖金的核算、分发,工资表的审核、传递工作,做好职工养老保险、公积金的核算、交纳和转移手续及职工养老保险证的管理,保证工资发放准确无误。

3.建立健全人事档案。负责公司员工的人事档案管理,建立和完善职工个人档案,负责各类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申报工作,及时将人事变动情况报表报公司领导,确保人事资料的完整性。

4.文秘工作。负责公司一般行政管理文件的拟稿、公司级会议记录;做好

文件的会签、复制、发放及归档工作。各类公函、外来文件、函电等资料的登记、传阅、处理和归档工作,负责会务工作,保证工作不脱节。

5.完成部门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办公自动化管理员

1.软件开发。根据公司各部门实际工作需要,开发出严密、实用、高效的计算机应用程序,并根据各岗位职能、公司现有工作流程,利用企业网整合成有机的软件系统。

2.计算机软硬件维护管理。购进计算机设备,定期检查所有计算机,指导各部门操作员进行计算机的维护工作,对公司领导的计算机进行维护工作,对公司内计算机进行适当调配,使计算机达到最佳应用。学习、引进新的计算机技术,并对各部门操作员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培训。

3.企业网维护管理。定期检查企业内部网络线路、设备和软件的运行情况,并负责维护工作、定期作数据备份和杀毒等安全防护工作。

4.广域网应用与维护管理。负责公司网站的建设、维护工作,负责上网设备和相关软件的维护工作,负责公司领导上网帐号申请、维护等工作。

5.通讯与监控设施维护。负责公司电话、手机、传呼机的维护管理,负责公司监控系统线路、设施的检查、维护、维修,保证通讯与监控设施正常工作。

6.消防安全。根据《消防法》和公司的安全规定,负责公司消防设施、器材的检修、保养、更换,保证按要求配备消防设施器材,并根据培训主管人员对各部门人员进行消防知识培训,确保安全生产。

7.日常事务。负责多功能厅音响、灯光的调整工作,及时完成公司报纸的排版。

8.完成部门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体系管理员

1.体系管理。协助体系主管,做好体系管理工作。

2.体系运行与改进。负责体系文件的复制、会签、审批、发放、更改、归档管理工作以及各种作废文件的回收和销毁工作。严格执行体系文件、标

准借阅制度,防止文件散失。负责公司各部门新增/更改记录的审批工作,保证现行记录有效、适用,保存好样单目录。

3.体系审核。协助开展内部审核工作。深入生产现场,检查文件的指导情况、记录的使用情况,对不适用的项目及时提出修改意见。

4.事故及质量信息反馈调查。协助进行各类事故、质量反馈的调查。

5.完成部门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企管干事

1.日常行政事务。负责公司文件的复印、发放。

2.客户投诉处理。根据客户有关产品、服务质量的投诉,开展调查取证工作,以书面形式上报公司。

3.完成部门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车辆管理员

1.车辆维护管理。负责车辆证件,随车备用工具管理,及时投保,按时完成车辆年审工作。根据车辆状况,定期对车辆进行维护保养工作,协助部门经理提出车辆维修计划,并联系购买质量符合要求的配件,确保出车需要。

2.出车任务。根据领导安排或下达的出车计划,完成出车任务,准时做好来宾接送工作,严格遵守交通法规,树立良好驾驶作风和职业道德,杜绝违章驾驶,保证行车安全。

3.费用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公司要求,按时办理养路费、保险缴纳手续,严格控制车辆维护保养费用。

4.完成部门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保健医师

1.计划生育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公司计划生育管理工作。

2.员工体检。做好卫生宣传教育工作,定期进行职工查体和已婚育龄女职工体检工作,确保职工疾病预防。

3.考勤管理。根据公司考勤制度,负责考勤管理工作,准确及时核实公布员工出勤、缺勤情况。

4.劳动纪律检查、卫生检查。每周通报一次。

炊事员

1.餐饮管理。根据公司规定,保质、保量做好各种花样的主、副食,搞好饭菜票的收集、日清周结,保证职工按时就餐。

2.餐具卫生。根据国家食品卫生法和公司规定,对厨房设施及餐具定期进行消毒,保证餐具物品整洁,摆放有序,保证就餐卫生。

3.安全管理。根据公司消防安全要求,增强安全意识,搞好防火、防毒工作,避免出现人身及饭菜质量事故。

4.物品管理。做好物资管理工作。

警卫

1.门卫工作。根据公司安全保卫制度,负责车辆、人员的通行管理工作,做好记录,负责信函收发工作,保证工作秩序。

2.安全工作。负责厂区的防火、防盗,夜班加强对厂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保障公司的财产安全。

3.考勤工作。协助考勤管理人员,负责职工考勤登记管理工作。

4.劳动纪律检查。夜班对生产车间劳动纪律进行检查,做好记录。

清洁工

1.公寓管理。根据公寓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公寓用品发放登记制度,定期检查公寓宿舍卫生。负责夜间公寓的管理工作及职工住宿、退宿的登记工作,对非住宿人员进出予以控制,保证公寓的安全。

2.卫生清洁。做好厂区、公寓的卫生清洁工作,负责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及清运垃圾,保持生产、办公、生活区文明卫生。

5.企业产品标准管理规定 篇五

(二) 技术内容应具有先进性、合理性和完整性;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应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技术要求应反映产品的真实属性;

(四)其它应符合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

第九条 企业制定产品标准,由企业法人代表或法人代表授权的主管领导批准、发布。

6.企业标准管理制度改革 篇六

一、保健食品质量验收专职质量验收人员负责,验收人员须具备有关规定的条件。

二、验收员应按照保健食品验收程序对到货保健食品进行逐批验收。验收应在规定的待验区验收,待验区必须保持整洁、干净,有黄色明显标志。

三、验收保健食品应包括保健食品外观性状检查和保健食品内外包装标识的检查。验收抽取的样品应具有代表性。

四、验收时应按照保健食品的分类,对药品的包装、标签、说明书以及有关要求的证明或文件进行逐一检查。

1、验收保健食品包装的标签和所附说明书上应有生产企业的名称、地址,是否在显著位置标有保健食品的专用标识、品名、批准文号、产品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等。标签或说明书上还应有保健食品的成份、保健功能、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以及贮藏条件等;

2、验收整件包装中应有产品合格证;

3、验收进口保健食品,进口保健食品应凭《进口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复印件验收。

4、验收首营品种,应有首批到货保健食品同批号的保健食品出厂质量检验报告书;

5、对销后退回、配送后退回的保健食品,验收人员应按进货验收程序的规定逐批验收,对质量有疑问的应抽样送检。

五、验收员应严把进货关,验收后在 “进货质量验收通知单”上签署验收意见并签名,真实、完整地电脑录入检查验收记录。其验收记录包括供货单位、数量、到货日期、品名、批准文号、批号、生产厂商、有效期、合格证、质量情况、包装情况、外观质量、验收结论、验收人员等项目。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7.刍议我国产品标准管理之改革 篇七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2月11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提高产品和服务标准是关键。必须深化改革,优化标准体系,完善标准管理,着力改变目前一些方面存在的标准管理“软”、标准体系“乱”和标准水平“低”的状况,促进提升产品和服务竞争力, 激发市场活力,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会议确定, 一是完善标准化法规制度,开展标准实施效果评价, 强化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二是全面清理和修订现行国家、行业、地方标准,整合现行各级强制性标准,在涉及公众利益的健康、安全、环保等领域建立统一的强制性国家标准,逐步缩减推荐性标准,推动向公益类标准过渡。三是鼓励学会、协会、商会和产业技术联盟等制定发布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选择部分领域开展试点。允许企业自主制定实施产品和服务标准,建立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四是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放宽外资企业参与中国标准制定工作,以有效的市场竞争促进标准上水平。努力使我国标准在国际上立得住、有权威、有信誉,为中国制造走出去提供“通行证”。

我们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对当前我国标准化领域改革中之产品标准管理谈点浅陋的观点。

2 完善标准化法规制度,开展标准实施 效果评价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9月15日首届中国质量(北京)大会指出,要努力构建全社会质量共治机制,坚持标准引领、法制先行,树立中国质量新标杆。要加快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完善国家标准体系,推进强制性标准改革,提升标准和检测的有效性、先进性和适用性。我国的《标准化法》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初期制定的,已经无法适应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修订《标准化法》的呼声和准备工作虽然一直未停止,但迄今未列入全国人大的修订计划,不能不说是件憾事。

由于《标准化法》修订滞后,在中国快速发展的30年中,我国的标准化工作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像产品标准中技术指标的确定,围绕着是体现“先进性”呢?还是“协商一致”呢?一直争论不休,反反复复。产品标准制修订中也出现了“话语权”和 “垄断权”的争论。产品标准的立项、制定、发布、实施和复审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还在原点上绕圈,未得到很好解决。

因此,政府标准化管理职能部门在制定、完善标准化法规制度时,要接“地气”,充分听取、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像产品标准,它的生产在企业、消费在社会。在制定各类产品标准管理规章时,应充分听取各行业、各种所有制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因为,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多,创新力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66%左右的新技术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相对大型企业而言,中小型企业的标准化管理要弱些。征求他们的意见,一是使法规制度的制定部门更全面掌握国情,制定的规章更切合实际;二是使中小型企业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标准化管理的方针、政策和任务,使规章实施起来更有效。

产品标准实施后,是否符合生产实际促进产品提升,是否满足市场需求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对标准进行实施效果评价是关键,是产品标准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标准水平“低”的状况,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

3 全面清理和修订现行国家、行业、 地方标准

清理和修订现行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清理应是第一位的。就像清理房屋,废旧的东西不清理掉,新的东西就没有合适的地方放,而且会越理越乱。一直以来,我国对标准的清理,特别是产品标准的清理,主要采用“搞运动”的方式——清理整顿。 王忠敏在《标准质量解析》中提到,2001年9月国标委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国家现行标准的清理整顿工作,历时3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取得了明显成果”。“但是由于理论问题没有解决,很快就成了前清后乱,不但使整顿成果毁于一旦,而且造成了目前存在的更为严重的后果。” 所以我国产品标准老化问题成了“顽疾”,一直未得到很好解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第二十条 “标准实施后,制定标准的部门应当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适时进行复审。标准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5年”。在实际中是做不到的。依照我国目前的标准制修订体制,一项国家标准从申请立项到批准发布大概要5年时间,假如从标准一发布就着手申请立项,标龄也要过5年,而且计划不是上报就能批的。我国标准的制修订是无规划的有计划。怎么说呢,每年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是多是少是根据领导的意志执行的。像2007年国家标准计划之多和批准发布之快可谓创历史之最,各标委会是手忙脚乱,至于标准质量如何,只能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如何防止标龄过长又避免运动式清理整顿,首先是解决好“理论问题”——简政放权。对标准的复审不要搞5年的“一刀切”,就产品标准而言,应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类别的标准规定不同的最长标龄,并在产品标准的前言中规定该标准的最长有效期,在有效期内,除被新标准代替外,到期自动作废, 以促进标准的更新。随着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产品标准标龄过长,水平就落后,适用性就差,就没有了市场,没有了市场就没有价值。

国家产品标准应以强制性标准为主,正如国标委田世宏主任所言,把有限的行政资源集中用于事关国计民生、兜底线、保基本的标准制定上。对涉及国计民生的产品,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制定国家强制性标准。通过严格的强制性产品标准管理, 规避不法趋利行为,维护公共利益。除涉及公众利益的健康、安全、环保等产品(商品)建立统一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之外,其余由各行业建立相关的产品标准体系,制定行业推荐性标准;对量小面窄的产品由企业自行制定标准;有地方特色的产品(主要是农副产品)可制定地方标准,但应控制地方标准数量。不允许已有国家强制性标准,又制定地方标准,以避免出现类似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地方标准应在省级,市(县)级不宜制定地方产品标准, 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保姆式”管理。同时,应考虑将我国产品的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和发布权限放给各行业联合会,以加快行业标准的更新。

为避免相同产品出现多个行业标准,解决标准 “打架”问题,国标委应大幅合并(减少)相邻(近) 行业的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数量,增加分技术委员会(SC)数量。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机构在制修订产品标准过程中应充分落实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条中的规定,“国家制定有关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强制性标准,应当听取消费者和消费者协会等组织的意见”。

4 鼓励学会、协会、商会和产业技术联 盟等制定发布团体标准

鼓励学会、协会、商会和产业技术联盟等制定发布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产品团体(联盟)标准, 是改变以政府单一形式主导标准供给和适应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政府简政放权的一种形态。为了使这项改革有序健康进行,首先应确立团体标准的法律地位及与其他层次标准的关系,做到依法依规管理团体标准。要尽快制定相关规章和运行管理机制,划定团体标准管理边界(界定范围), 防止同一产品出现不同的团体标准,避免标准交叉、 重复和相互矛盾。处理好生产者与使用者和“先进性”与“协商一致”的关系,以适应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创新大国转变”这一战略转变。

团体标准要体现“硬起来”和“严起来”,让其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应由拥有创新技术的企业引领,促进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标准,体现出标准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制定团体标准要有前瞻性,不但要全面反映市场的需求,还要为将来的技术提供发展余地,促进产业调整。同时针对不同水平企业和不同层次市场的需求,规定不同等级的技术指标,推动个性化和差异化竞争, 引领低层次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在审查时应有使用者共同参与,采取少数服从多数,而不是协商一致原则。要防止有的企业利用制定团体标准“抱团取暖”保护落后。像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标准水平低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但有些生产企业喜欢营养成分规定得越少越好,指标越低越好;添加剂种类越多越好,指标越高越好。此前媒体热议的“出国买马桶盖”问题,李克强总理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农业界联组会的讨论时有两点表态,其中第二点就讲到,中国的企业要升级,如果国内也有相同质量的产品,应该更有竞争力。“起码能为消费者省下机票钱!”。2013年的“到香港抢奶粉”, 2014年的“出国买马桶盖”现象,也说明国人对中国标准的不信任。

团体标准文本的前言中应有联络方式,以便使用者咨询和反馈标准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适时维护,使其更趋完善。监管部门应做到“法定责任必须为”,落实好团体标准效果评价的责任主体, 及时清理“垃圾标准”,确保标准的质量和时效性。

制定发布团体标准是我国标准化体制改革中的新尝试,是为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创新大国转变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要防止出现标准层级种类众多导致产业规则混乱。

5 企业自主制定实施产品标准,建立企 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这一流行多年的表述不一定全面准确,但它说明企业是产品标准的生产者和实践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六条中规定:“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企业的产品标准须报当地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但在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的实践中,存在备不备案产品照卖的现象,而且很多商品的标签上执行标准印的都是“Q/****”(企业标准),消费者无法了解“Q/****”的真实内容。

国家标准委在2014年发布了三项标准化改革举措,其中第二项是开展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试点,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企业可以在企业产品标准信息公示平台上自我声明和公开企业标准信息,声明公开后即视同完成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实行这举措进一步强化了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同时也应注意到,实行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也会给企业带来困惑,因为一些企业的产品标准(特别是主导产品)是企业科技人员长期以来研发、创新和技术积累的结晶,是企业和员工财富的源泉,是一种特殊“产品”,一般情况下不愿对外公开。以前标准备案后不遇到特殊情况,受理备案的部门是不提供对外查阅的,现在实行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有的企业为了技术保密,可能会搞个“应付式”的产品标准放在“企业产品标准信息公示平台”上。

国标委的“企业产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应逐步增加平台的功能,设立企业诚信档案,及时公布标准公开企业商品抽查、消费者对商品与标准符合性的评价信息。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生产的产品未公开标准信息或超过备案有效期限的或标准文本质量和内容质量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应当通过平台和书面通知责令企业限期改正。

为了充分发挥“企业产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市场监督作用,应将商品条码升级为“二维码” (很多商品上已有二维码),增加商品的相关标准和质量信息。消费者通过扫“二维码”,就能了解所选商品的基本信息或通过登录平台全面了解该商品质量信息。一旦发现无信息的商品或公开的标准与实物不一致的,消费者可通过平台投诉或举报。近来在电视频繁出现的“每晚只要1度电”的空调广告, 就是缺乏标准支撑的“忽悠”广告。

开展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刚刚开始,有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政府职能部门应充分发挥事中事后监管中的积极作用,真正体现中央提出的: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该管的管住管好,把该放的放开放到位。完善、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强化公众的监督作用。

6 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新任主席张晓刚说, 中国制造业对世界经济贡献良多,中国品牌很多也在国际市场上打响,可是当企业的体量发展到一定程度,想在国际市场上得到认识、了解和承认,最终的追求还是要参与到本行业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去。 将我国优势特色技术制定为国际标准,增强世界话语权。

过去倡导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对提高我国产品质量,破除国际贸易壁垒,推动全球贸易一体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现在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标准化领域中的参与度越来越高,众多企业已不满足于采用国际或国外先进标准这一层面,而是要参与到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去,掌握产品在国际标准领域中的话语权,作为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战略手段。但很多有“欲望”的企业“找不着北”,不知道如何起步,行程怎么走。国标委虽然组织了多层次的国际标准化知识和人才培训,但具体到指导、援助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还有待提升。国标委应编制我国企业(单位)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或国际标准制修订指南;我国承担的国际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秘书处(TC/SC)名录和联系方式;我国与各国际标准化组织对口的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名录和联系方式。一言以蔽之,就是“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导航清晰”,为中国企业(单位)提供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指南器”。国标委要担当起“红娘”的角色,引领我国企业参与到国际标准化的活动中去,争取发挥我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努力使我国标准在国际上立得住、有权威、有信誉,为“中国制造”和“中国创新”走向世界提供“通行证”。

7 结 语

2015年是我国深化标准化事业的改革年,中央对标准化工作已作出了顶层设计,我们相信通过对我国《标准化法》和各项标准化制度的修订完善,彻底改变现行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中的不完善部分。经过简政放权和强化标准的实施与监督,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和企业在“实施国家标准战略”中的作用,更好发挥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摘要:本文对我国当前进行的标准化改革中有关产品标准制度管理、标准清理、标准制定、团体标准、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和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等问题发表了观点。

关键词:标准化,产品标准,改革观点

参考文献

[1]首届中国质量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标准委推出三项改革措施,会员通讯,中国标准化协会,2014,5.

[2]王忠敏.标准质量解析[J].中国标准化,2014,12.

[3]国务院确定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EB/OL].国标委网,2015,12.

[4]田世宏.更好运用标准构建公平规范的市场秩序[N].人民日报,2014,10,14.

[5]张松.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J].百度文库.

8.企业将按四级信用标准管理 篇八

发展改革委、卫生部部署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

为抓紧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国家发展 改革委、卫生部近日召开工作会议部署实施工作,力争通过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用 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一个适合国情、覆盖城乡、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 续发展的医疗救治体系。

会议明确,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拟重点解决好三个主要问题:一 是增强应对能力,提高救治水平;二是调整资源结构,促进合理布局;三是健全救治体系, 完善救治功能。核心是加快提高医疗救治能力。根据《规划》,今明两年的建设任务有四项 :一是在各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地级市,分别完善或建立1个规模不同的紧急救援中心;二 是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分别建设1个病床规模不等的传染病医院(病区)或后备医院 ,在县级区域依托综合医院建设病床规模不等传染病病区;三是依托实力较强的综合医院, 在全国建设若干个职业中毒、核辐射应急救治基地;四是建设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建设所需 资金,由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地方财力和利用国内外优惠贷款等多种渠道筹措解 决。

进口废物政策即将变化

从湛江海关获悉,我国将改变对进口废物的监管政策。新的政策一旦实施,将对废物进 口加工企业造成极大的冲击,海关提醒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相关企业应引起高度重视 ,做到未雨绸缪,确保废物进口规范运作,尽可能减小政策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进口废物政策的变化有以下方面:一是国家质检部门将对境外供货商实施注册管理制度 并限定国内进口废物口岸。从10月份开始,供货商要向质检总局提出注册申请,经审核合格 的予以注册;对未经注册的供货商,不受理其报检;已经注册的供货商,如发现有不符合环 控标准的废物进入我国,则要取消其注册资格。二是针对目前各口岸检验检疫人员、检验设 备的配置情况,质检总局将对各废物进口口岸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口岸方准进口废物。三 是建立再生资源加工园区,今后废物加工企业只能设在园区,园区内设立独立的污水处理、 废物焚烧处理等环保设施。

我国农业标准体系初步建成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农业方面的国家标准1911项、行业标准3144项、地方标准5463项, 一套涉及多方面的农业标准体系初步建立。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全国质检、农业、水利、经贸、林业 、气象、粮食、烟草、供销、商业等部门,以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优势农 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为主线,以推进种子工程实施、围绕深化粮食和棉花流通领域改革、配 合促进农产品出口贸易为重点,普遍加大了农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力度。这些农业标准涉 及农业基础管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和水产业、饲料、林业、农产品生产加工、动 植物检验检疫、农药的合理使用、土壤与肥料、农林机械与设备等方面。

这位负责人说,农业标准化的推广,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如江苏洪泽 湖的有机稻米,通过从产地环境、种子、生产技术规程到加工全过程按标准化管理,顺利打 入城市超级市场。北京平谷区在发展大桃种植业中,通过建立标准体系、科研体系、检测体 系,培育出的"平谷大桃"年产值达3.2亿元,果农增收30%。

工商总局确定重点监管食品市场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近日确定10个重点监管的食品市场,今后将加强对它们的指导和 督促检查,以确保食品消费安全。

这10个市场是:吉林省长春市光复路市场、江西省南昌市洪城大市场、河南省郑州市食 品城、四川省成都市华丰大型综合食品批发市场、甘肃省兰州市金刚城副食品批发市场、河 北省廊坊市兴安市场、山西省阳泉市凯源商城、山东省临沂市华丰副食品市场、湖南省岳阳 市枚西桥副食品批发市场、福建省南平市胜利市场。组织开展粮、肉、蔬菜、水果、奶制品 、豆制品、水产品等食品的专项抽查,及时发现和查处不合格食品。

9.供电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标准 篇九

GXD

广西电网公司企业标准

供电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标准

广西电网公司发 布

Q/ GXD216.03-2009

目次

前言.................422 1 范围....................42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423 3术语和定义.....................423 4总则....................423 5职能职责................423 6管理的内容与要求...............423 7统计与报表.....................424 8检查与考核.....................425 9回顾与改进.....................42

421Q/ GXD 216.03-2009

前言

为加强和规范广西电网公司物资采购管理,全面提高公司的供电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水平,按照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要求,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广西电网公司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西电网公司物资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彭林华

本标准主要审核人:邢建、王伯杨、张晓沙、陈

本标准审定人:李弛

本标准批准人:何朝阳

本标准由广西电网公司物资公司负责解释。

422丹、张近胜、何基斌

Q/ GXD 216.03-2009

供电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广西电网公司供电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职责、管理内容与考核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所属供电企业,代管供电企业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1999年8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200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1999年3 月)

广西电网公司物资阳光采购实施细则(桂电物〔2007〕3号)

Q/GXD 216.01—2005设备材料招标管理标准

供应商管理标准(桂电企〔2009〕13号)

设备材料评标专家库及评标专家管理办法(桂电物〔2006〕1号)

上述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本标准颁布时,所列文件版本均为有效。有修订时按最新版本执行。

3术语和定义

劳动保护用品以及其他物料物品。

4总则

为规范供电企业物资管理,提高物资使用效率,实现物流畅通,控制生产成本,保证供应、优质服务。促进物资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完善物资采购管理标准。提高供电企业的整体效益和规模效益,特制定本标准。职能职责

5.1 物资职能部门

5.1.1 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上级公司有关规定,负责制(修)订本企业物资管理规章制度,履行物资管理职责;

5.1.1 负责本企业的物资采购管理工作,负有组织、协调的职能;

5.1.1 负责物资采购信息的收集与发布,建立和管理本企业物资信息系统。

5.2 财务部

5.2.1负责在其职责管理范围内协助物资职能部门做好物资采购工作,参与相关项目设备材料招标活动;

5.2.2 落实项目资金,按工程进度、合同拨付项目款项,监督项目资金的使用。

5.3生产技术部

5.3.1负责在其职责管理范围内协助物资职能部门做好物资采购工作,参与相关项目设备材料招标活动。

5.4 市场营销部

5.4.1负责在其职责管理范围内协助物资职能部门做好物资采购工作;参与相关项目设备材料招标活动。

5.5 工程建设部门物资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购入的原材料、燃料、辅料、零部件、设备、配件、办公用品、42

3Q/ GXD 216.03-2009

5.5.1负责在其职责管理范围内协助物资职能部门做好物资采购工作;参与相关项目设备材料招标活动。

5.6 监察部门

5.6.1按照监察相关规定,有权对本企业物资采购活动全过程实施监督和必要的责任追究。

5.7 审计部门

5.7.1按照审计相关规定,有权对本企业物资采购活动全过程实施审计、监督和必要的责任追究。

6管理的内容与要求

6.1 物资采购管理原则

6.1.1物资采购应遵循计划采购原则;物资采购坚持先利库、后采购和直达、短距、批量的原则,适用、及时、经济原则。减少中间环节,努力降低采购成本,减少资金占用和降低库存积压;

6.1.2 在物资采购工作中,要坚持比质比价、择优采购的原则。坚决杜绝人情货、关系货,确保物资采购质量。必须坚持按计划采购,实行采购责任制,责任到人,谁采购谁负责;

6.1.3物资采购工作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相关规定,遵循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6.1.4 招标工作应遵循“三分离”原则:推荐投标人与评标与定标分离。

6.2 物资采购管理内容

6.2.1物资采购管理工作包括:选择采购方式,选择供应商,选择评标专家、采购实施、合同管理和采购档案管理。

6.2.2 选择采购方式采购方式包括招标采购与非招标采购两种方式。

6.2.3建立健全本企业招投标组织机构,成立本企业招标采购领导小组和招标采购工作组。

6.2.4按照广西电网公司《供应商管理标准》及有关规定选择供应商。

6.2.5 参照广西电网公司《设备材料评标专家库及评标专家管理办法》制定本企业的评标专家库,按照有关规定组织物资招投标活动的评审工作。

6.3招标采购

6.3.1由本企业组织采购的大宗设备材料且金额较大的物资,具备招标条件的应实行招标采购,报本企业招标机构组织招投标。招投标工作须按照国家《招投标法》及广西电网公司《设备材料招标管理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贯彻执行供应商推荐、评标、定标三分离。

6.3.2对同一批次且同一类型的物资采购金额达到10万元及以上的,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广西电网公司《设备材料招标管理标准》有关规定,采用招标采购的方式进行采购。

6.3.3非招标采购可采取以下方式: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采购。

6.3.3.1竞争性谈判采购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货物或者服务,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采用竞争性谈判方式采购:

a招标后没有供应商投标或者没有合格标的或者重新招标未能成立的;

b技术复杂或者性质特殊,不能确定详细规格或者具体要求的;

c采用招标所需时间不能满足用户紧急需要的;

6.3.3.2单一来源采购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采用单一来源方式采购:42

4Q/ GXD 216.03-2009

a、只能从唯一供应商处采购的;

b、发生了不可预见的紧急情况不能从其他供应商处采购的;

c、必须保证原有采购项目一致性或者服务配套的要求,需要继续从原供应商处添购的。

6.3.3.3询价采购

对同一批次或同一类型的物资采购金额在10万元以下的(公司规定需要招标的设备除外),采购的型号规格、标准统一、现货货源充足且价格变化幅度小的物资,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2003年)进行询价采购,实行集体会审(会签)制度。坚持货比三家的原则,除仅有唯一供货单位或企业生产有特殊要求外,物资采购应当选择三个以上的供货商,从质量、价格、信誉等方面择优采购。由物资职能部门根据询价采购情况,编制采购清单,注明设备材料的生产厂家、数量、价格,经相关部门(生技、工程、营销)、财务、审计会签,经本企业领导批准后进行采购。

6.4 采购人员要做好采购物资的提货、结算、运输、进库验收工作。提货过程中,按提货单验明设备材料的型号规格及参数是否符合,同时与供方及时进行结算,在设备材料进库验收后7天内与财务进行报账,不得拖延。在运输过程中,要确保设备材料安全运输,严防丢失。设备材料进库后3天内配合保管员完成设备材料的验收工作。

6.5 合同管理

6.5.1在物资采购过程中,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条款与供应商签订物资买卖合同,杜绝口头协议或不规范的订货行为;

6.5.2对合同的履行和执行情况要及时跟踪,及时与供货方联系,对已履行的合同要及时注销,装订归档保存;

6.5.3建立合同台帐,做好合同的催交、付款和合同质保金的管理工作并做好记录。

6.6 采购档案管理

6.6.1在物资采购活动中,对采购文件应当妥善保存,不得伪造、变造、隐匿或者销毁。采购文件的保存期限为从采购结束之日起至少保存十五年。

6.6.2采购文件包括采购活动记录、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评标标准、评标报告、定标文件、合同文本、验收证明、质疑答复、投诉处理决定及采用非招标采购方式其他有关文件、资料。7统计与报表

7.1收集、汇总、整理招标采购和非招标采购资料,按有关规定及时统计编制报表,按要求按时逐级上报。

8检查与考核

8.1按照企业内部经营责任制考核办法对物资采购管理进行年终考核。

9回顾与改进

本标准由供电企业物资职能部门针对执行情况按照每年一次进行总结回顾,并提出改进或修订意见报广西电网公司物资分公司。

━━━━━━━━━━━━

上一篇:劳动最光荣作文结尾下一篇:雅思g类写作万能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