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端午节活动的总结(共19篇)
1.社区端午节活动的总结 篇一
下午三点到四点半的电影播放顺利的举行,小朋友、老人和社区居民到电影播放室欣赏电影《举起手来2》带来一阵一阵的笑声。并且大家还建议以后可以有更多的播放电影的机会。
活动按着计划顺利的完成了,活动结束后我们向社区居民和小朋友、志愿者了解对此次活动的看法和感受。引来社区居民的不断夸奖,社区居民各个都面带微笑,都觉得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也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并希望能够有更多这样的活动。活动中,参与者都积极的表现,观看着也认真的欣赏并不时的带来掌声。我们工作人员和小志愿者们也投入到活动中,为大家带来无限的快乐。
营造了端午喜气的气氛,把社区居民聚在一起,增进了社区居民间的交流,增强了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小志愿者主持活动流程并让每个人负责一个节目,培养了他们的自我管理和增强了自信心。锻炼了居民尤其是参与活动和表演的居民的各方面的能力,培养了小志愿者们得责任感和荣誉感。并且为我们心家园社工机构在社区做了宣传作用,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增加了我们以后工作的信心,促进我们工作的开展。
虽然我们的活动圆满的结束了,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在活动前期的准备不足,活动物资不够充足,例如:活动的音响和话筒设备出现问题,只能用小蜜蜂代替,影响了活动开展得效果。前期的宣传工作不够到位,仍然有一部分居民尤其是距离活动中心较远的居民不知道该活动,致使到来参加活动居民不是很多。人员的不足及分工不够明确,由我主要负责活动的互动环节,另一同事负责摄像,一个志愿者照相,在发放礼品,观众席,备演席,物资准备上缺少人员。在志愿者工作上,事先没有做很多的准备工作,致使活动时有些纷乱。客观上,由于天气原因,气温越来越热,没有做好防晒的设施准备,居民在中途有一些就离开了。
经过此次活动开展,为以后开展活动提供了经验教训。不管以后是什么性质的活动,都应该在活动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活动内容的准备、物质的准备、人员的分工安排、场地的布置、活动的宣传等。在开展活动的过程汇总,要不断的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控制场面等各方面的能力。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活动,但是在我的工作上和个人的成长上带了很多的启示。虽然为了这个活动付出了很多,但是我认为是值得的,付出是有回报的。
2.社区端午节活动的总结 篇二
一、社区文化的规模
社区, 通常指现行的行政划分。社区文化, 是具有文化部门协助, 由该社区民众主办文化的性质。所以, 社区文化区域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划分, 大体是按人们活动方便, 民众意识确定的一个城市自然区域。可以把一个街道居民区的文化视为社区文化, 也可以把几个街道居民区的文化视为社区文化, 还可以把一个住宅小区的文化视为社区文化。社区文化既然是“一片地域”, 那么它的规模就有大有小, 社区内的人群就可能是多种行业的人, 是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二、社区文化的特征
社区是混杂于多行业人群生活与工作的区域, 构成社会中的一个文化小区域, 人群的复杂性决定人员的复合性, 单一的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等都可以复合在社区文化之内;但不能简单地说搞好了某一单项文化就是搞好了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是城市的综合文化现象。单一的文化活动, 只具有个体的行业特征, 不具备社区的复合特征。社区文化的复合性, 又决定了它的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多样性和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
三、社区文化的活动内容
社区文化活动几乎可包括城市群众文化活动的全部内容。但由于每一个社区的条件不同, 文化活动又各有侧重。改革开放后, 城市居民人群结构复杂起来, 人们的多种文化思潮碰撞, 使民众的思想起了相应的变化。就经济而论,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成了大款老板, 一部分人还处于相对贫困, 下岗职工增多, 就业矛盾突出, 加剧了民众思想的复杂化。处于贫困状态的群体, 一些人容易产生低落情绪, 对文化活动冷漠, 对前途悲观失望, 正需要催人上进的先进文化活动刺激他们振作起来。处于较为富裕的群体, 容易产生骄妄, 对利欲的追求胜于思想追求, 缺少自我调控, 同样需要先进的文化给予校正。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文化的先进, 不是文化设施的高档, 是指教育导向功能, 寓教于乐的文化高品位, 通过搞各种教育功能强的文化活动, 去占领社区民众的思想阵地, 提高民众自觉抵制不良行为侵蚀的能力, 给民众创造一个美好
社区文化的群众文艺创作, 也要面对社区的实际情况, 创造性地确定文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深入到社区民众中去, 了解群众的真实生活, 创作和演出贴进他们生活的作品。组织群众能够自觉参与活动, 着力开展有效的各种社区文化活动, 安定一方, 树立正气, 弘扬民族精神。
社区文化不可忽视老年文化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 生活条件, 卫生条件, 医疗条件的改善进步, 人们的平均寿命增大, 老年人群体增多, 社区老年文化活动应占较大比例。在别的文化活动中, 老年人因身体关系参加活动较少, 社区文化要针对老年人的特点, 举办些老年读书, 老年休闲娱乐, 老年健身运动, 老年心理卫生, 老年琴棋书画, 老年文艺小型演出等活动, 都是社会文化活动的内容之一。
四、社区文化的联手共建
社区文化的活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都是该社区人, 所以社区文化一般不是政府行为的国办主体文化。如果这个社区是一个行政居民区, 组织发动文化活动相对容易;如果这个社区是复合区, 组织活动就要有相关的人大力配合。由于社区地域相对较小, 人力物力财力都有限, 需要多方相助的联手共建行为。
一个城市里的大型文化标志性建筑, 如风景点、广场、雕塑等, 尽管坐落在某个社区, 但并不属于这个社区的文化设施。社区文化的建设投入, 除政府必要的投资, 更多的经费是社区自筹和找企业厂家商家赞助。每一个社区经济实力不同, 设施建设就要考虑不要搞大而全, 要综合利用场所, 根据自己的财力决定项目。要立足于长期活动, 长期受益, 花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根据社区的文化队伍状况, 扬长避短, 搞自己能承受的活动。
城市的每一个社区都有自己的强项, 这个社区的文艺演出队伍整齐, 那个社区的创作队伍可能见长, 取长补短, 联手开展活动, 可以促进人才交流, 作品上档次, 扩大相互的影响。还可搞社区之间的文艺比赛, 专题性演讲比赛, 知识竞赛等活动。
在一个社区里通常有多种行业和单位, 组织者可以与商家、厂家和单位联合, 搞经贸专项宣传, 利用附近的场地和人才, 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3.社区端午节活动的总结 篇三
【关键词】社区;糖尿病患者;健康干预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391—01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加,并且发病年龄趋于低龄化,我国目前大约有3千万,患病率3%。目前认为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和胰岛素的作用不足(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的全身性代谢紊乱性疾病。临床上分为4型,其中2型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是预防与健康教育的重点。糖尿病本身对生活不造成影响,而其并发症却足以严重干预生活质量。因此,控制好血糖,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对糖尿病人进行科学的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为患者提供科学合理的健康促进、用药指导以及人文关怀,对于预防糖尿病进展,控制医疗费用都有着显著的指导意义。
1 活动形式
1.1 进行系统性学习糖尿病知识健康教育,播放糖尿病宣传片,发放健康宣传册,把糖尿病的病因、危险因素、发病机制、治疗原则及各项指标的控制目标、预防措施等介绍给患者,通过不断学习,强化正确的方法,干预其建立健康的行为,促使患者能坚持正确的治疗方法,获取有效的治疗效果。
1.2 在社区服务站,通过问诊,检测血糖在就诊患者中发现或诊断糖尿病患者,对符合高危人群的进行血糖筛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收集糖尿病患者。利用健康体检、巡诊,能够发现检查出糖尿病患者。
1.3 健康饮食,运动实施干预。糖尿病的发生与摄入能量过多、动物性脂肪摄入量过多等营养不平衡因素有密切关系,因此,科学合理的营养与膳食指导是糖尿病预防及健康管理的基本手段。纠正不科学的饮食习惯、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教会患者自己搭配食物和大致的食物热量换算关系,并根据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调配。体力活动及运动可以消耗血糖、減少体内脂肪蓄积,增加全身肌肉组织(尤其是骨骼肌)和肝脏对对胰岛素敏感性,改善机体的总的代谢功能,不仅是预防糖尿病的有效措施,而且对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及体重均有诸多益处。因此,运动对全面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综合风险非常重要。医生依据患者年龄、性别、体力,病情及有无并非症等不同条件,指导其有规律地进行循序渐进有氧运动,一般每周3-5次,每次30 min左右,运动方式以打太极拳,跑步快慢相结合,以慢跑为主。加强体重管理,控制在体质指数范围内,合理的减肥速度应控制在每月1~2公斤为宜。
1.4 心理实施干预。糖尿病的健康管理非常重要,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经常与糖尿病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有意识地对糖尿病患者运动、饮食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注重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良性循环的建成。每天的血糖均有波动,故仅仅依据一两天的血糖控制值评价糖尿病病情并不可取,而健康管理帮助建造的良性循环可以将血糖值控制在相对平稳的状态,在长期、周而复始的健康反馈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最大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5 药物治疗进行干预。教会患者及家属如何进行自我监测病情,指导患者如何使用携便式快速血糖仪,每次就诊携带记录,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控制血糖的重要性和终身治疗的重要性。降糖药物使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保持血糖相当的稳定,对无症状患者强调复诊。如血糖控制不满意或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就诊。告知降糖药物的名称、剂量、作用、用法及不良反应,不要擅自停药。用药因人而异,尊医嘱采用小剂量,平稳控制血糖,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保护重要器官,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2 结果
通过对社区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社区行活动的干预,4个社区的150名患者三级预防效果明显,使患者不良生活习惯、饮食行为方式明显改善,提高了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有效地控制血糖和心血管系统疾病并发症发生,提高治疗效果,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因此健康社区行活动干预是有效的,值得推广。
3 结论
4.社区端午节活动的总结 篇四
2015年社区端午节活动总结 两篇
2015年社区端午节活动总结【1】
今天的庆端午节趣味活动在上午10点如期举行,持续了一个半小时。活动圆满的结束了,达到了我们预想的效果。
我们工作人员和小职员们八点就到场地处布置,布置舞台、吹气球、摆放座椅、弄好音响设备、给表演者化妆、进行彩排等。把音乐放着的时候,就陆续有居民过来,九点半的时候我们让小志愿者给社区居民发心家园社工的资料。
十点的时候我们的活动正式开始,由工作人员讲解开场白,并简单的介绍心家园社工机构的相关信息。接着是由我热身游戏——有错你就说,接着是表演环节、互动环节、表演、互动、集体合唱、爱心墙环节、给大家发小礼品、最后是大家合影留念。
活动结束后,社区居民和小志愿者们帮着收拾场地、打扫卫生。一起快乐一起劳动,真正的体现了共度快乐端午。
下午三点到四点半的电影播放也顺利的举行,小朋友、老人和社区居民到电影播放室欣赏电影《举起手来2》带来一阵一阵的笑声。并且大家还建议以后可以有更多的播放电影的机会。
活动按着计划顺利的完成了,活动结束后我们向社区居民和小朋友、志愿者了解对此次活动的看法和感受。引来社区居民的不断夸奖,社区居民各个都面带微笑,都觉得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也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并希望能够有更多这样的活动。活动中,参与者都积极的表现,观看着也认真的欣赏并不时的带来掌声。我们工作人员和小志愿者们也投入到活动中,为大家带来无限的快乐。
营造了端午喜气的气氛,把社区居民聚在一起,增进了社区居民间的交流,增强了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小志愿者主持活动流程并让每个人负责一个节目,培养了他们的自我管理和增强了自信心。锻炼了居民尤其是参与活动和表演的居民的各方面的能力,培养了小志愿者们得责任感和荣誉感。并且为我们心家园社工机构在社区做了宣传作用,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增加了我们以后工作的信心,促进我们工作的开展。
虽然我们的活动圆满的结束了,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在活动前期的准备不足,活动物资不够充足,例如:活动的音响和话筒设备出现问题,只能用小蜜蜂代替,影响了活动开展得效果。前期的宣传工作不够到位,仍然有一部分居民尤其是距离活动中心较远的居民不知道该活动,致使到来参加活动居民不是很多。人员的不足及分工不够明确,由我主要负责活动的互动环节,另一同事负责摄像,一个志愿者照相,在发放礼品,观众席,备演席,物资准备上缺少人员。在志愿者工作上,事先没有做很多的准备工作,致使活动时有些纷乱。客观上,由于天气原因,气温越来越热,没有做好防晒的设施准备,居民在中途有一些就离开了。
经过此次活动开展,为以后开展活动提供了经验教训。不管以后是什么性质的活动,都应该在活动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活动内容的准备、物质的准备、人员的分工安排、场地的布置、活动的宣传等。在开展活动的过程汇总,要不断的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控制场面等各方面的能力。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活动,但是在我的工作上和个人的成长上带了很多的启示。虽然为了这个活动付出了很多,但是我认为是值得的,付出是有回报的。这也使我更加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将会有更大的进步和成就。
2015年社区端午节活动总结【2】
1、开展端午民俗文化活动
2015年6月2日,社区党总支与南宁市育才中学组织开展了民俗民风知识讲座暨端午节主题班会活动,普及端午知识,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相关来历、传说故事和习俗活动,感受传统节日折射出的浓郁文化气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
2、开展关爱互助志愿服务活动
2015年6月3日下午,社区党总支结合正在开展的全国文明城市复检工作,积极组织社区居民和志愿者开展社区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营造舒适、整洁、和谐的节日环境。社区还组织志愿者到孤儿、低保户、贫困户家里,帮助他们打扫卫生、整理家务,与他们共度端午佳节,增进人际交往,弘扬社会新风,促进社会和谐。
5.社区开展的端午节活动主题方案 篇五
(一)组织保障
为了使社区端午节活动健康、有序进行,特成立社区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八、活动内容
1、其乐融融包粽子
2、巧手做香袋
3、邻里赠香袋
4、袋鼠运瓜
5、蛋体彩绘
6、宝贝健康爬
九、活动说明:
(一)、其乐融融包粽子:通过预先报名的形式挑选手艺好的居民进行现场包,不计时间,材料由社区统一提供,将包好的粽子分发到居民。
(二)、巧手做香袋:通过预先报名的形式参加活动,自己准备好做香袋的相关材料,活动当天到现场进行做香袋比赛,社区将做好的香袋现场统一进行评比。
(三)、邻里赠香袋:社区将预先准备好现成的香袋,活动当天对参与活动的小朋友进行分发,活跃节日氛围。
(四)、袋鼠运瓜游戏:通过预先报名的形式以儿童家庭为单位参加,人数为3人,社区设定运瓜路线,听哨音游戏开始进行计时,进行运瓜接力,限时3分钟,按运瓜数量评选出前三名。(参与者一名必须是儿童)
(五)蛋体彩绘:通过预先报名由一名家长带一名孩子参加,材料由社区提供,参加活动者每人持一个鸭蛋,自由发挥,在蛋壳上现场作画,一展身手,最终由社区评委评选出前三名。。
(六)宝贝健康爬:通过预先报名的形式参加活动,参与者为2周岁以下孩子,社区预先准备好场地,设起点和终点,在场地当中设置吸引孩子的障碍,由爸爸妈妈做引导,一起完成爬行任务,按时间取前三名。
★ 端午节主题活动策划案经典
★ 端午节猜灯谜活动主题
★ 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心得
★ 幼儿园端午节主题活动方案
★ 中学端午节主题活动总结
6.社区端午节活动方案 篇六
为了更好地发掘、传承和创新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使之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唱响“我们的节日”主题,给古老的节日注入新的因子,让社区居民以贴近现实和现代的方式来过好端午节,近而引导社区居民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增强社区的凝聚力,我社区特组织如下活动。
一、立夏居干与新开养老院老人一起包饺子
时间:6月15日
地点:新开养老院
参加人员:社区居干
活动目的:6月15日正好是,南通有立夏碰蛋、吃蛋的习俗,以寓意不疰夏。新开养老院现有20多位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为了让老人们在敬老院也能享受到天伦之乐,安度盛夏,社区居委会干部利用中午时间,到养老院,与老人们一起包饺子、斗蛋、吃蛋。
二、骨健康知识讲座
时间:6月18日
地点:居委会
参加人员:社区老年居民
活动目的:健康的身体来源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有健康知识引导。为了让社区老年居民了解更多的健康知识,邀请骨健康专家来社区上骨健康知识讲座。
三、包粽子比赛
时间:20XX年6月16日
地点:居委会
参加人员:社区居民
比赛细则:
范文网【】
1.每位参赛者包2斤糯米,比时间、质量、外观、口味。
2.米、芦叶居委会准备,盆、勺子等辅助工具自带。
3.粽子口味自定,辅料诸如红枣、红豆自带。
4.最后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鼓励奖若干名。
5.包好的粽子送给社区孤寡闻老人,低保户。
7.社区开展幼儿早期教育活动的探索 篇七
一、掌握好社区未入园幼儿的情况, 为开展好社区未入园幼儿的早期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如为了提高社区未入园幼儿的受教育率, 帮助家长寻求科学有效的家庭教养方式, 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水平, 让社区每一位未入园的0岁-3岁幼儿都能够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 我院工作人员就对所处的付家巷社区内0岁-3岁未入园幼儿的家庭情况 (包括人口结构、经济状况、住房条件、受教育程度等) 、家庭早期教育现状 (包括育儿观念、行为、教养方式、育儿环境) 、早期教养需求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 这为下一步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促进社区未入园幼儿的发展, 丰富社区未入园幼儿家长科学育儿的经验
1.小时班。即家长每周可带孩子到社区亲子园活动一小时。根据幼儿所处的不同年龄段, 小时班又可分为三类:乖乖班1岁-1.5岁, 宝宝班1.5岁-2岁, 贝贝班2岁-3岁。针对0岁-3岁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社区亲子园内配备了科学的活动操作材料和特殊的训练教具, 幼儿们每周来园通过唱歌、游戏、精细动作训练、大动作体能训练等活动, 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了快速提高。社区亲子园内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不但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可, 孩子们的喜爱, 而且使我们更加努力地参与这项工作, 以便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受益。
2.亲子共游。即我们积极利用大自然提供的有利条件, 组织幼儿和家长一起参加亲子游戏活动。如在美丽的西湖公园, 孩子和父母一起捡拾美丽的落叶, 亲手去喂公园里的小动物, 和父母一起骑木马、坐飞船等。亲子共游活动不但增进了幼儿和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 而且还拓展了幼儿的视野。因而, 他们时常盼望参加这样的活动。
3.家长沙龙活动。在家长沙龙活动中, 我们设置了一些有关幼儿成长的热点问题, 如 (1) 当您的宝宝被抓之后, 您怎样处理这件事情; (2) 您如何为宝宝补充营养, 您是怎样面对宝宝偏食现象的; (3) 冬季锻炼与保健对宝宝的身体健康十分重要, 请您传授一个小窍门; (4) 在集体环境中, 如何让宝宝与同伴相处, 如何让宝宝懂得怎样做才算友好和谦让。并组织家长进行交流和讨论。这为家长们提供了互相交流和借鉴的平台, 也为家长科学育儿奠定了基础。
4.幼儿档案的建立。幼儿档案中除了记有幼儿和家长的一些基本情况外, 还包括家长观察宝宝游戏情况的记录表。通过如实记录, 家长对孩子的进步与不足做到了心中有数, 从中也了解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并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参加游戏活动奠定了基础。
5.为社区未入园幼儿的养护人建立培训档案。即我们专门为幼儿家长建立了培训档案, 并经常邀请有关专家对家长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0岁-3岁幼儿家庭教育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讲座, 通过专家面对面的辅导, 提高了家长的育儿水平。
6.家庭入户指导 (针对0岁-1岁的幼儿) 。亲子园教师通过调查了解到0岁-1岁的幼儿由于年龄小, 他们更多的时间是在家中, 家长迫切需要专门机构的教师进行入户家庭指导, 而通过入户家庭指导可以使家长和家庭其他成员懂得怎样教育幼儿, 这对幼儿的发展十分重要。为此, 一方面, 我们先让家长懂得如何与宝宝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一个新生命来到这个世界时, 他们最需要的是有人关爱。虽然宝宝刚出生, 但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已经产生了要与人亲近的强烈需求, 因此家长的抚爱、拥抱, 都会让孩子身心得到满足, 而他们的人格发展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踏出了第一步。另一方面, 我们还让家长明白, 0岁-3岁的幼儿一天中会用很长的时间来观察周围的环境, 双手时常会不由自主地摇来摇去, 有时还会把玩具放在嘴里咬一咬, 只要是幼儿清醒的时候, 他们的双手、双眼、嘴巴、耳朵就不会有片刻的休息。这也要求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有趣, 具有感官刺激, 内容丰富的环境, 这对开发幼儿的潜能, 让幼儿主动进行探索至关重要。
7.早教知识进社区。早教知识普及到社区千家万户是做好未入园幼儿早期教育的必要条件, 那么该如何普及呢?我们认为灵活使用社区的宣传板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为此, 我们与社区主任联系, 争取到了社区的一块宣传板。宣传板上的内容每月更换一次, 主要有早教理论知识、早教教师创编的亲子游戏、卫生与保健知识、社区未入园幼儿活动的照片等。通过宣传板的宣传, 家长可以了解到幼儿教育的动态和方法, 这丰富了家长科学育儿的经验。
8.其他形式。如我们在中秋节时与幼儿及其父母一起做月饼, 大家像一家人一样团团圆圆过中秋。又如新年到了, 家长和孩子同台演出, 一起唱歌跳舞迎新年。再如“六一”到了, 为了使社区其他幼儿能体验到“六一”儿童节的快乐, 社区散居儿童与我院社区亲子园幼儿及家长举行了“快乐六一走进社区”大型活动。
三、取得的成果
1.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 使得社区未入园幼儿的看护人对幼儿早期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表现为孩子的看护人能主动参与社区未入园幼儿的早期教养活动, 在活动中, 看护人能主动地配合教师, 并逐步掌握了教育幼儿的方法, 形成了看护人行为规则。
2.解决了社区未入园幼儿家长在教育幼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 丰富了整个社区未入园幼儿家长科学育儿的经验。
3.社区未入园幼儿通过各种活动, 能力得到了锻炼, 素质得到了提高。
8.社区端午节活动的总结 篇八
关键词:三亚,城市社区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方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要把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在这一阶段,城市社区体育如何适应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物质文化需求,将是城市社区体育面临的主要任务。
在调查中发现三亚市居委会的历史都不长,大多数居委会都是农村城镇化的产物,因此以原先农村邻里为基础的居委会有比其他城市社区较强的心理认同和凝聚力,附之以海南文化特有的开放性,三亚社区居民表现出很强的吸纳外来文化而改变自身生活方式的适应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三亚人的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生活方式等发生许多新的变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如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建设,是三亚市体育事业发展中面临的十分重要的课题。
为此,笔者对三亚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现状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是29个街道办事处的社区体育。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检索1991年以来有关社区及社区体育方面的论文、文件等文献资料,在三亚市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查阅、分类和整理分析、研究;问卷调查法。遵循社会学问卷设计的要求,设计了“三亚城市社区体育开展情况调查(居民问卷)”和“三亚城市社区体育开展情况调查(管理者问卷)”,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0份,回收率为95%。管理者问卷采用普查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9份,全部收回;访谈法。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三亚市河东区、河西区街道、居委会的有关干部进行走访,与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的部分负责人访谈,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真实数据和资料;现场观察法。通过到有关的经常性社区体育活动场所进行现场实际观察,直观发现和了解到与所研究的内容相关的信息;数理统计法,利用spssl2,0软件,对所有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处理。
一、结果与分析
1,三亚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的活动状况
研究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日常性的社区体育活动多以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的形式开展。在对三亚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进行调查时发现,在活动地点的形成方式上三亚和其他城市的情况基本相同,大多是以趋于分散,多标化且规模多呈现小型的简单体育活动,是采取就近的方式,根据实际的参与人群等情况进行活动的。
(1)体育活动场所的组成方式。调查结果显示,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的形成方式主要有5种。其中29个街道都存在居民自己组建的体育活动场所,5l%的街道办事处都对所辖区的活动场所有不同程度和不同内容的帮助。这一调查结果显示,三亚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的建立主要以居民自发组织为主。这一部分活动组织主要是一些兴趣相投的居民聚集在一起进行身体锻炼,具有强身健体和交流感情的双重目的。三亚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的组建,基层政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街道的居委会参与了对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的组建,对本社区的体育活动场所实施了内容和不同程度的管理。22%的街道有事业单位对体育活动场所的组建加以帮助;8%的街道有体育协会帮助了体育活动场所的组建。可以看出社会力量在社区体育组建中发挥的作用较弱。值得注意的是有68%的街道有住宅区物业管理机构帮助组建体育活动场所的现象。这主要发生在城郊结合区的一些街道,主要与近几年三亚新兴的物业管理小区有一定的关系。这也说明了物业帮助管理社区体育组织的新趋向。
(2)体育活动场所的分布情况。调查后发现,社区居民自主参与的活动场地大多集中在社区内的广场、空地等,人数比例较多。而在市内体育场馆和公共体育场馆锻炼的人数仅占17.9%。产生这种差异性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在活动场所里所设置的项目时对设施的合理性没有作进一步的研究,另外就是社区内的现有体育器材也不是特别到位。在和有关社区体育管理人员的访谈中得知,目前社区中场地资源还没有得到很好发挥,特别是有很多学校的设施很好,但是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基本上没有向社区的居民开放。目前活动场所的场地设施较差,很多居民非常想就地就近参加体育活动,强身健体,如果周围没有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的场地设施,就有许多人放弃了在本社区内锻炼的机会。如果想动员社区内各个年龄层次的居民都来参加社区所组织或是其他群体组织的体育健身活动,就要改善社区内的体育设施条件。在这一方面我们应大力借鉴国外的经验:在日本,社区体育组织中。利用本社区学校体育场地及设施占58.8%,使用公共室外及室内场地设施的分别占13.2%和36.5%,而使用公园和广场绿地的仅占13.2%。
目前三亚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的活动内容多以健身操、拳和舞蹈为主要活动项目。健身操有关节操、养生操等;拳类主要是太极拳;舞蹈类有健身舞、筷子舞、扇子舞等,还有一些本地民众自编的地方传统的健身活动。这些项目都非竞技性、保健性、表演性等特点,并且对活动场地、器械的要求不是太高。参与的居民大多是老年人,老年人在打發时间的同时渴望健康和长寿,而这些项目活动量相对较小,身体活动的强度也不太大,适合他们的实际需要。在社区里,这些项目在老年人当中普及得较好。但是这些项目对于青少年、成年人的多元化体育需求来说,就显出很大的不适应性了,要想保证社区居民的体育生活化,经常化,社区所形成的活动项目就应该将目前较为单一的健身保健类活动项目扩展到多类型、多方式的活动项目,这样的话,能改变体育活动场所内容项目较偏的现象,让更多的居民有机会参加自己喜爱的活动项目。根据对活动指导员的访谈和参与观察发现,社区所进行的健身内容大多是更新的少,除非由指导员学习新的内容后教给组织成员。
(3)体育活动场所的经费现状。研究结果显示有50%的居民选择由物业给予支持,有35%的人选择没有经费,其他居民所在活动场所都有不同渠道的经费来源。物业给予支持显示出了社区居民健身的新趋势,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居民在参加健身活动时是没有经费的,他们需要自己进行筹办,有的是社区体育协会来统一组织,以个人交纳会费为主,还有的是个人组织大家进行筹集,经费主要用来活动时音响设备所消耗的电费,购买光盘、磁带等。总之,目前组织自筹经费是主流,经费来源呈多渠道,其中以交纳会员费为主,反映出了大多数活动组织自我投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民间型组织,大力发展该类组织,可以促进社区体育社会化进程。
2,三亚城市社区体育场所的设施和参加者状况
在调查三亚的29个街道中,有20个街道有自己管理的室内体育场地,占所调查街道数的70%。只有2个街道的室内场地面积达到200平方米以上,拥有一套4件以上的室内体育健身设备,而其他的只是在社区里有几组普通的室外健身路径而已。另外还有的只是乒乓球室、棋牌室等小型室内场地。在所调查的相关社区里很少有室内场地和全民健身工程设施。而广大的体育设施资源都分布在学校、事业单位、广场、公园等。调查中显示辖区内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场地设施向社区内居民开放的很少。
通过对三亚城市相关居民的调查结果表明,三亚城市社区体育的活动人群中,女性多于男性,表现出进行锻炼上的性别不平衡。在健身的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他们拥有大量的余暇时间,又有健康长寿的需求。表明了三亚城市社区中群众体育活动场所的内容多以适合老年人参加的运动强度较小,行动比较缓和的健身为主的舞蹈类活动项目为主。
二、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社区居民自主参与的活动场地大多集中在社区内的广场、空地等。在活动场所中的健身项目在活动内容上多以健身操、拳和舞蹈为主要活动项目。
(2)三亚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场所在活动场所的组成形式上主要以居民自发组织为主,但出现的以小区物业支持的现象将是以后主要的发展趋势。
(3)在社区里,仅仅是有一些室外的健身路径,很少有自己管理的室内外场地设施。辖区内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场地设施相对比较完善,但基本上很少向社区居民开放。大多街道居委全每年用于社区体育活动的经费数量很少。
(4)在社区体育场所里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中,年龄结构失衡,表现为中老年居多、青少年比较少的现象。在进行健身的居民中呈现了性别不平衡,即女性多于男性。
2,建议
(1)社区体育运动项目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樣化需求。建议改变目前体育活动项目较偏的状况,开发更多的运动项目,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
(2)增加对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的经费投入,加大社区体育协会的管理职能,提高体育协会的指导水平。
(3)加强对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的利用,鼓励辖区内的学校、企事业的体育场地设施、设备在空余时间为社区居民服务。
9.社区开展端午节活动 篇九
“子曰 :礼尚往来,举案齐眉至鬓白,吾老人幼皆亲爱......”伴随《礼仪之邦》的音乐,社区的儿童们身穿着传统汉服诵读着中华经典拉开了活动的序幕。
6月3日,泸州市江阳区大山坪街道纪念标社区的院坝里热闹非凡,居民聚集在一起参加由社区主办的“中华经典颂文明,粽叶飘香迎端午”主题活动。纪念标社区把院坝设计成一个“民俗文化集市”,按着泸州人的端午习俗设置“谜语长廊”、“粽子馆”、“龙舟铺”、“香囊店”等民俗体验展示台,让居民朋友们通过自己亲自体验包粽子,戴“猴狲”,动手做香包等活动,近距离接触和感受传统习俗折射出来的浓厚文化气息。
10.社区端午节活动简报 篇十
端午节前夕,广西区桂林市秀峰区的东西巷招商中心二楼会议室欢声笑语一片,秀峰区解东社区的孤寡、空巢老人、残疾人和低保户欢聚一堂。秀峰区解东社区联合工会和社区“小红帽”志愿者服务队、桂林东西巷商业管理有限公司“东西巷爱心志愿者”服务队联合在此开展“粽情端午欢聚一堂与爱同行”为主题的庆祝端午节活动,会议室里洋溢着浓浓地爱意和亲情。
工会会员和头戴小红帽,胸佩微公益志愿者徽章的志愿者们与在座的孤寡、空巢老人、残疾人和低保户聊天、拉家常,嘘寒问暖,询问他们的生活起居和需要提供哪些服务和帮助,还把剥了皮的香蕉递到孤寡、空巢老人的手上,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工会会员和志愿者们还将早已准备好的粽子和苹果一一送给他们。
紧接着,工会会员和志愿者们又到社区行动不便的残疾、孤寡、空巢老人家里送粽子和苹果,并祝他们端午节快乐,一生平安。
11.社区端午节活动的总结 篇十一
【摘要】随着全面健身理念的提出,加强大学校园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互动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发扬大学体育的人文精神,整合大学与社区的体育资源,而且可以推动全面建设体育氛围的形成,其中,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过程中主要包括互帮互助、集中管理以及资源共享三大模式。
【关键词】大学校园体育 社区体育活动 互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2.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23-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重视健身运动,应当加强大学校园体育与社区体育两者之间的互动,进而实现对资源的共享。然而,在互动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完善的动力机制,导致互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急需解决,加强对大学生校园体育与社区体育活动的互动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校园体育与社区体育活动互动的重要意义
(一)发扬大学校园体育的人文精神
大学基于一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为了教育目标的实现,在体育长期实践过程之中,逐步地积累、整合以及提炼的健身目标、信念、体育传统以及行为准则等内容,将其称之为大学体育的人为精神,具体包括以以下几点重要内容,分别是:第一,“真”“善”“美”的人为精神;第二,奥林匹克的精神;第三,终身体育的理念等。
大学体育以及社区体育在互动过程之中,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分别是:第一,传播体育知识;第二,传授体育技能;第三,完善体育设施;第四,拓展体育项目;第五,组织体育竞赛等。在大学校园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过程中,起到宣扬大学生体育人文精神的作用,让人文精神注入至社区体育之中,奠定大学生体育的人文精神的实践基础。
(二)整合大学校园与社区体育资源
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社区体育的发展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首先,体育基础设施的不足;其次,缺乏专业的体育指导人员,阻碍着社区体育的进一步发展,然而,大学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却面临着体育设施闲置的问题,每逢暑假与寒假大量的体育设施处于闲置的状态,进而造成资源的浪费。由此可以看出,大学校园体育与社区体育可以有效地整合体育资源,具有资源的互补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学校园拥有富有专业水平的体育人才,可以为社区体育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其次,大学拥有数量众多优质的体育器材,不仅可以弥补社区体育缺乏体育设施的问题,而且避免寒暑假大学体育设施出现闲置的问题;最后,大学生的体育文化与世界体育精神以及国家的文化政策相互对接,可以为社区的体育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指导。
(三)形成全民健身的氛围
大学生选派专业教师以及学生亲临社区,对社区居民的体育运动给予必要的指导,有利于推动社区体育运动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有利于大学生的体育精神的宣扬。此外,大学教师以及学生加强与社区运动人员的沟通与交流,可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大学生感受到社区生动有趣的体育项目魅力,在丰富大学体育师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可以让大学生师生受到社区体育精神的感受,推动全面健身热潮的形成。
二、基于大学校园体育与社区体育活动互动机制运行模式
(一)互帮互助模式
互帮互助的模式主要是为处于困难的对方提供必要的帮助,构建大学校园体育以及社区体育的互帮互助模式,一方面推动和谐校园的建立,另一方面推动和谐社区的建立,其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应用可以推动实现大学体育以及社区体育的互帮互助模式,例如:首先,大学可以免费无偿地为社区提供所缺乏的体育运动场所;其次,大学生可以免费无偿地为社区提供必要的体育指导人员,而且互帮互助模式核心内容便是无偿性。
(二)资源共享模式
虽然资源共享模式与互帮互助模式存在一定的共通性,但是两者同样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主要区别就在于资源共享模式下,所提供的任何服务是有偿性的,基于资源共享模式下,大学校园与社区通过自身资源的利用,防止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例如:每逢寒暑假大学校园的篮球场以及足球场等处于闲置的状态,这个时候可以租借给社区,同时收取一定的收益。通过资源共享模式的应用,双方不仅可以获得自身所需的各种资源,而且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
(三)集中管理模式
集中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是由政府主导,在大学校园体育以及社区体育不断地深化的背景下,要求需要由第三方加强对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管理,而且在中国社会环境下,由政府管理属于最佳的选择。所以,政府会为大学体育以及社区体育的互动专门在体育局设立单独的管理部门,由其负责加强对大学校园体育与社区体院各项事宜的管理,例如: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如大学体育设施租用制度等,同时处理好在负担过程中两者存在的纠纷。通过集中模式的设立,一方面推动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朝着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贯彻落实全面健身的计划。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社区体育的发展,然而,受到社区资源不足的限制,阻碍着社区体育的进一步发展,这就要求大学应当发挥自身资源丰富的优势,树立起体育服务的意识,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应当为社区体育的发展贡献自身的理念,开辟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社区体育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黄志豪,朱曦.大学体育教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融合[J].学术交流,2013,S1:229-231.
[2]苏寸草.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作用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155.
[3]陈文烈.社区体育与大学体育之间的互动方法探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4,06:105-106.
[4]孙旭辉.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14,08:93-94.
12.社区端午节活动的总结 篇十二
另外, 需要指出, 认识服务社区的含义, 应注意与社区服务相区别。社区服务是指政府、社区居委会以及其他各方面力量直接为社区成员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其他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服务[2]。与此不同, 边疆民族高校开展服务社区有着特别的内涵。在服务者方面, 是以高校成员, 尤其是学生为主体, 不同于社区服务的政府等各方面力量;在服务目的方面, 社区服务是以满足社区成员需求为目的, 而边疆民族高校所开展的服务社区活动是一种互惠局面, 社区与高校各有所得。因此, 本文所言的服务社区是指由边疆民族高校开展的, 以学生为主体, 以服务学习为基本理论指导, 面向社区, 实现互惠局面的一种社会实践方式。
一边疆民族高校开展服务社区活动的理论价值
(一) 在服务学习理论拓展与应用方面
1 进一步丰富服务学习理论内涵
简言之, 服务学习是指一种以学生为中心, 将社区服务与知识学习结合起来的开放式的教育方式。受多方面条件的限制, 当前关于服务学习实践的研究, 多集中在东部地区, 关于边疆地区此方面的研究甚少。另外, 服务社区以服务学习为理论基础, 其能否顺利进行, 深受社区环境的制约, 而边疆民族地区的社区, 有着特定的社会背景, 比如民族文化多样且复杂等。边疆民族高校在这种特殊背景下开展服务社区活动, 其实践经验, 有着重要研究参考价值, 这无疑是对当前服务学习研究重东部、轻西部缺点的一种弥补, 是对服务学习理论内涵的进一步丰富。
2 促进服务学习理论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应用
边疆民族高校开展服务社区活动, 作为一种实践, 需要理论的指导, 而社区服务的理论基础就是服务学习, 所以在理论层面上, 边疆民族高校对服务社区活动开展越频繁, 并及时总结经验, 就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服务学习理论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应用。同时, 这种活动的开展, 拓宽了服务学习理论宣传渠道, 使得服务学习理念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理论的探讨, 而是更多地进入了实践层面。
(二) 在服务社区理念推广与机制创新方面
1 利于服务社区公益性理念的推广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高校所开展的服务社区活动, 应该实现产业化, 采用经营性策略。但是, 我们应认识到高校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事业, 不能完全经济化, 更应认识到, 边疆民族高校开展服务社区, 是高校发挥自身社会职能的体现, 更不能完全产业化。再者, 利益干扰下, 高校和社区双方也很难实现共赢的局面。所以, 只有服务社区的理念以公益性为核心, 才能不至于偏离方向。边疆民族高校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开展的服务社区活动, 也是对公益性理念的推广。
2 利于实现服务社区管理机制的创新
服务社区管理机制的核心问题, 归根到底就是如何处理服务社区活动中经营性与公益性的关系。边疆民族高校所处的社会环境与东部发达地区不同, 除了呈现出民族文化的差异, 经济水平也有较大差距, 所以经济收益也难免是边疆民族高校开展服务学习活动时考虑的重要因素, 在这种特定背景下, 如何处理服务社区活动中经营性与公益性的关系更加重要。现有的边疆民族高校开展服务社区实践, 利于实现这方面的机制创新:兼顾两者, 以公益性为主, 同时辅之经营性运作方式, 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值得注意的是, 这里的经营性运作方式, 只是为了在实现社会效益前提下, 适当获取经济效益的一种措施, 而不是单纯以经济收益为目的。
(三) 在发展综合实践课程和推动田野工作方面
1 进一步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面向全体学生、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和体验, 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综合性课程[3]。根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界定, 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作为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内容, 有着重要价值。边疆民族高校开展服务社区可以从两个方面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第一,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种践行方式, 服务社区可以推动综合实践课程的具体实施和应用;第二, 实践经验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
2 利于服务学习与田野工作的有机结合
边疆民族地区有着民族文化多样的独特优势, 这使得边疆地区的某些社区成为田野工作的首选之地。边疆民族高校广泛开展服务社区, 在两方面可以促进服务学习与田野工作的有机结合。一方面, 有助于高校建立服务学习与田野工作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 推动高校课程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 可以更多的接触优秀研究人员, 在扩大本民族地区文化影响力的同时, 与研究人员形成良性互动, 促进服务学习与田野工作的有机结合。
二边疆民族高校开展服务社区活动的现实价值
(一) 对边疆民族高校的价值
1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为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提供途径
一方面, 服务社区注重参与者的自愿和能力, 强调互动性, 注重逐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4], 这利于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并在服务中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 学生参与服务社区, 利用已学知识参与有组织的社会服务活动, 并从做中学, 在巩固知识的同时, 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这种学习方式是体验式学习的体现。
2 创新教师教学模式, 利于教师进行知识积累和创新
教师在高校课程体系和自身经验的指导下, 带领或引导学生深入社区, 在服务中进行学习, 这让教学走出课堂, 无疑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创新, 利于克服班级授课制枯燥无味的弊端, 增强了教学趣味性;同时, 教师的备课与授课不再局限于书本, 而是密切联系社会实际, 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知识积累和创新, 这也是边疆民族高校开展服务社区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
(二) 对服务社区的价值
1 为社区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构建学习型社区
一方面, 高校与社区最明显的外在表现形式, 就是学习氛围的差异。边疆民族高校所开展的服务社区活动, 其核心就是服务学习, 这将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入社区, 带动居民自觉学习, 利于学习型社区的构建;另一方面, 高校开展服务社区活动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满足社区需求, 并将知识和校内教育资源引入社区, 这为社区的经济、精神文明等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2 能有效维护和宣扬社区优良的传统文化
在边疆民族地区, 传统知识与文化是高校课程与教学的重要基础。社区作为一个社会基本单位, 其文化是民族边疆地区特色文化的子细胞, 而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 这使得学生进入社区, 在与社区文化接触时, 无形中受到社区文化的影响。与此同时, 学生作为知识的学习者和未来的传播者, 其对社区文化的继承, 无疑对社区优良传统文化的宣扬和维护有着重要作用。
(三) 对当地社会的价值
1 引进和普及信息技术, 改善当地不良传统观念
一方面, 高校服务社区, 帮助社区引进并在生活和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 这在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 是对当地社会文明的推动;另一方面, 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 有着不良传统观念。以伐木为例, 在某些民族地区, 部分居民认为树木是上天的恩赐, 不需要保护, 树木缺乏时, 上天会重新给予, 这就造成了滥砍滥伐的现象。边疆民族高校开展服务社区, 宣扬环保重要性, 利于改善这种不良传统观念。
2 缓解当地服务社区体制与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
当前在我国, 高校开展服务社区活动, 多以课程形式对学生传达理念, 并在实践中配备指导教师予以引导, 但尚未形成完善的服务社区机制。与此同时, 我国社区对志愿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 这就与尚未完善的服务社区体制形成了矛盾[5]。边疆民族高校开展服务社区, 是对服务社区机制的探索, 利于在完善机制的同时, 满足社区志愿服务需求, 从而缓解服务社区体制与志愿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5]关尔佳, 熊紫珺.论中国高校“服务学习”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中国青年教育, 2011 (8) :100-102.
[2]唐忠新.城市社会整合与社区建设[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0:100-104.
[3]房玉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 2005:13.
13.社区端午节活动简报 篇十三
紫云居委会的残疾人过了一个不一样的端午节。活动中,身残志坚的残疾女老板王文杰讲述了自己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故事,她从遭遇意外失去右手,丈夫背叛离婚的苦难中走出来。独自带着儿子来到合肥打拼,从摆摊卖碟片、旧书到拥有自己的旅馆,成为老板娘,在合肥买了房,有了幸福的家庭。她说:“我这一路走来,要感谢很多帮助过我的人,在我创业最艰难的时候,紫云居委会帮我申请创业基金扶持和创业培训让我度过难关,身边很多朋友都给予我很多帮助,今天,我要唱一首感恩的心,献给所有曾经帮助过我的人。”一首感恩的心,让在场的所有人热泪盈眶。随后,志愿者和10名残疾朋友们聚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样团圆,齐乐融融包粽子,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场面温馨。大家先把粽叶卷成漏斗状,填米、压紧、扎绳,很快一个个粽子便在巧手中完成。经过大家的相互协作,一会功夫,一摞摞粽子展现在眼前。忙了一下午,几大盆的粽子全部出锅了,大家一起分享着胜利果实,愉快的过了一个喜悦热闹的端午节。
此次活动的开展使残疾朋友都感受到了和谐社区大家庭的温馨和浓浓的节日气氛,让大家共同度过了一个美好而祥和的端午节。
14.开展社区端午节活动简报 篇十四
青年志愿者们带上米油、粽子、咸鸭蛋等生活日用品和养老院的老人们提前过端午,在院方负责人简单介绍后,青年志愿者们分成了若干小组,替老人们整理房间、打扫卫生;对老人们嘘寒问暖、与他们促膝谈心。“孩子们,赶紧喝点水歇歇,真是辛苦你们了。”一位老人看着忙碌的志愿者们,感激地说。
值得一提的是,志愿者们还给老人精心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老人们一边吃着水果,一边观看着演出,幸福之情,溢于言表。优美的舞蹈、动听的歌曲博得了老人们的欢笑和掌声,其中国投集团青年志愿者何强表演的脱口秀更是将活动推向了高潮,给平日清静的敬老院带来了阵阵欢笑声,整个敬老院洋溢着温馨、祥和的气氛,老人们欣慰地享受着孩子们带来的关爱和幸福。
15.社区端午节活动的总结 篇十五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推进,构建策略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 步入老年社会的中国, 老年人事业建设, 成为新时期中国社会建设、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截止2015年, 我国有6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2.1亿, 庞大的老年群体, 强调老年人文化娱乐事业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当前, 我国老年人文化娱乐事业的发展, 缺乏一定的公共资源, 社会参与的力量欠缺, 以至于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单一, 仅仅依靠广场舞等文化娱乐活动, 显然无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求。因此, 社区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的推进, 应紧扣老年人的现实需求, 通过多元化的文化娱乐的构建, 为社区老年人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提高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本文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 就如何抓重点、突实效, 提出了以下构建策略。
一、组织开展广场类文化娱乐活动, 益于老年人强身健体
针对老年人肥胖、动脉硬化等老年疾病的发生, 社区老年人可以开展广场类文化娱乐活动, 通过在公园、广场等场地, 组织开展有氧活动。跳友谊舞、打太极拳、跳集体广场舞等, 对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广场类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中, 强化了社区老年人之间的交流, 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并且, 老年人在有规律、有节奏的文化娱乐活动中, 能够加快新陈代谢, 调节全身的经络, 进而消除或降低诸多老年疾病的发生。因此, 社区在推进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建设的过程, 应针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切身需求, 依托公共设施资源, 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文化娱乐活动内容, 服务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二、组织开展表演类文化娱乐活动, 激励老年人的“年轻心态”
老年人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的组织开展, 应更好地激励老年人。通过丰富老年的生活内容, 让老年人树立“不服老”的自信心, 端正老年人心理状态, 进而构建和谐、平和的社区文化。对于广大的社会社区老年人而言, 社区文化娱乐资源相对有限, 但很大部分老年同志有喜爱戏曲、音乐、书法等群众文化。在社区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的推进中, 应重视表演类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 满足老年人对于文化精神的需求。通过, 老年人戏曲表演、书法展等活动, 让老年人在文化活动中找到昔日的自己, 找到老年生活的乐趣, 这对于调节老年人衰老过程中的心理, 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社区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的推进, 应以“文化活动”为导向, 强化老年人对文化精神的追求, 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精神内涵, 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组织开展学习类文化娱乐活动, 激活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学习是一个人永不停歇的工作。在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的推进中, 对于学习类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视, 是提高社区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建设的重要途径。从街道办事处到社区, 都应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老年人再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通过老年人大学, 定期组织老年人学习关于养生、时事等内容的学习活动, 让社区老年人在学习中自我提高。因此, 社区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应以各类老年人活动室、老年人大学作为载体, 通过举办各类活动活动, 如培训班、报告会等, 让老年人之间相互学习, 提高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能力, 调节好心态。“全民联手、社会共助”的文化活动建设模式, 有助于提高老年人学习文化娱乐活动的质量, 提高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的质量。社区组织开展、老年人积极参与的文化娱乐建设, 更符合当前社会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的发展需求。
四、组织开展观赏类文化娱乐活动, 提升老年人文化活动品位
老年人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 良好的文化品位要求, 强调社区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的建设, 应着力于老年人文化修养的提高。通过有人文品位的活动, 让社区老年人走出家门, 去感受并欣赏自然、人文景观, 不仅怡然身心健康, 也让有着摄影等爱好的老年人, 在观赏类文化娱乐活动中, 收获兴趣爱好的满足。通过建立兴趣爱好老年团, 让老年人在各自爱好的活动中, 收获快乐、获得生活上的满足, 这更有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例如, 有书法爱好的老年人, 可以通过书法展, 让老年人在书法创作中, 陶冶情操、愉悦心境, 这对于提高老年人文化修养, 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 要建立健全社区老年人文化志愿服务队, 通过志愿服务, 为老年人观赏类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 创造更多的活动资源。
总而言之, 社区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的推进, 应切合老年人的现实需求, 从健康身体锻炼、心理健康、提高文化修养等方面, 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文化娱乐方式, 创造更加完善的文化娱乐活动资源, 让老年人在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中, 收获活动带来的快乐, 保持更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张琳婧.社区老年文化娱乐活动的社会工作介入[D].长春工业大学, 2014.
[2]刘雅琼.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参与状况的研究——基于巢湖市居巢区三个社区的调查[D].安徽大学, 2012.
[3]马香香, 李秀, 等.咸宁市社区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 2016 (03) .
16.社区端午节活动的总结 篇十六
关键词:冀东地方音乐 评剧发展 社区文化 新轨迹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识码:A
冀东地方音乐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且具有中原、塞外以及少数民族(满族)文化交叉融合的多元文化之优势,因此在中国民族文化,尤其是中国地方音乐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既顺应时代需求,也顺应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社区文化是一种新兴文化形式,具有大众性、普及性。作为冀东地方音乐主要部分之一的评剧,在新时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尝试新的发展轨迹,与社区文化相结合,以点带面,以社区带动社会,才能使评剧在现代城市中站稳脚跟,并繁荣发展。
一 冀东地方音乐的区域环境
冀东的区域是指唐山、秦皇岛的绝大部分(青龙除外),北京东部诸县以及天津北部的宁河、宝坻、武清和蓟县,冀东地方音乐则主要指的是唐山评剧、滦州皮影以及乐亭大鼓这三种形式。
二 评剧的历史与现状
1 历史
评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原名蹦蹦戏、落子戏,又名平腔梆子戏,简称评剧。清末年间产生于唐山,深受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影响,具有评古论今、爱憎分明、警世醒人的鲜明特征。1908年前后,以成兆才(唐山滦南人士)为首的蹦蹦戏艺人以莲花落为基础,并在其剧本、伴奏、表演等方面做出了改革,同时加入了京剧和梆子大戏的一些程式,创作了一批大戏,取名“平腔梆子戏”,即评剧的雏形。同年冬天,在滦县首演,名声大振。次年初,于唐山小山西下坡的永盛茶园演出,倾倒了各层观众。1935年正式使用“评剧”一词对此进行命名。评剧是冀东地方音乐的代表,和滦州皮影、乐亭大鼓并称为“冀东三支花”,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以及东北等地,有着突出的地域性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一新兴的戏曲声腔剧种后来又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关于评剧在那时能够兴盛,其中有两个重要原因:其一,题材选择符合当时历史背景及社会动向。评剧剧本中,爱情婚姻这一艺术界永恒的话题,依旧占了一半的比例,此时评剧中的爱情婚姻不再反映封建婚姻的束缚,而是反映自由恋爱和自主婚姻,这无疑折射出清末民初中国人民对于婚姻生活认识的新动向。因此可以说,艺术是存在于历史之中的,时代造就艺术。其次是评剧的通俗性,评剧的情节基本都是与平民百姓密切相关的事,极少有涉及帝王、将相的内容,与此同时,评剧的语言也有自己的特色,即语言的通俗性,将口语再三斟酌、精简,从而形成地域性强、通俗易懂、贴近普通百姓生活的特色剧本语言,这也正是评剧吸引观众、兴盛一时的重要原因。
2 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重生的评剧经历过低谷期、沉寂期,现如今,在文化软实力备受关注的新时期,评剧也已经进入其发展的新时期。
唐山,作为评剧的发源地,自2000年开始举办中国评剧艺术节,一年一届,首届中国评剧艺术节定名为“首届中国(唐山)评剧艺术节”,从第二届开始,正式更名为“中国评剧艺术节”。从第三届开始中国评剧节改为了两年一届。艺术节上,除了有来自全国各地顶级评剧艺术家的表演外,还举行了评剧艺术研讨会、评剧票友大赛、评剧电影展等。中国评剧艺术节既是评剧专业艺术家交流的平台,也是评剧票友参与的平台,对于评剧的宣传和发展有着很好的积极作用。
三 当下评剧艺术面临的问题
发现当下评剧艺术面临的问题,观其本质,就是要明确为什么新时期评剧要寻求新的发展轨迹。
1 参与人群较少,观众老龄化
目前,以评剧为代表的冀东音乐面临不少问题,其一便是参与人群较少,同时观众老龄化严重的问题。无论是公园晨练队伍里的评剧,还是风俗文化街里的皮影,或是剧场里的大鼓书,从参与者到台下观众,都明显地反映出老龄化这一问题。以冀东地方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例,评剧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洪影已年过八旬,皮影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齐永衡也年近八旬。总而言之,包括评剧在内的冀东地方音乐,无论是参与者、观众,还是传承人,严重的老龄化是不可否认的一个现状。冀东地方音乐作为一种传统音乐,从一定程度上已经和青年群体脱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时代相脱节。
2 剧本创作与现代都市文化脱节
之所以和时代相脱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评剧的剧本内容与现代都市的文化相脱节,与中国展示给世界的精神面貌相脱节。
以2000年唐山成功举办的首届中国评剧(唐山)艺术节为例,参赛的剧目主要有中国评剧院的《祥子与虎妞》、天津评剧院的《狗不理传奇》、石家庄评剧院一团的《窦娥冤》、黑龙江评剧院的《血溅乌纱》、沈阳评剧院的《疙瘩屯》、唐山市评剧团的《红龙泉》等,尽管都是优秀的传统评剧作品,但从剧本名字上不难看出,大多评剧还都是延续老的套路,都以古代故事为题材,反应的也大都是旧社会的中国。而当今中国社会是和谐社会,且当今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基础之上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评剧显然与此存在一定的差异。
3 现代化音乐对其的冲击
除了上述两个严峻的问题外,现代化的音乐也给评剧这一传统地方性戏曲音乐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以港台文化为代表的流行音乐文化传入我国内地,同时西方艺术也不同程度地渗入,加之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使得人们的审美取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必然使得流行音乐和外来音乐枝繁叶茂,占据了很大的艺术舞台,而作为传统艺术的评剧,则不免有些萎缩凋零。流行元素、流行音乐充斥的电视、网络,在这种严峻的环境下,评剧作为传统剧种如何寻求新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 评剧发展的新轨迹
1 传统艺术与新兴文化——社区文化相结合
艺术具有主体性,而艺术的主体是人,所以艺术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的。艺术产生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艺术离不开生活。社区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是人们生活的一个“小社会”,社会的千姿百态在社区中应有尽有。社区文化作为一种新兴文化,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区成员在社区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社区文化贴近人民生活,是一种家园文化,具有社会性和群众性双重特点。将评剧这一传统音乐与社区文化相结合,作为以人为本的方针政策的集中体现的同时,还能将社区文化这一新兴文化发展壮大,并强化社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倡导社区特有的民风民俗,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使社区居民在生活中接触评剧,感受评剧,作为主体参与评剧,最大限度地发挥评剧艺术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维系社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区,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2 传统形式与新时代相结合
(1)利用网络加大宣传
在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的传播效应可谓不小。很多歌曲通过网络这一途径,迅速红遍大街小巷。评剧若要发展,就必须创新,若要创新就必须先跟上时代的脚步,合理利用网络作为传播媒体,目前,已经有了中国评剧网,中国评剧论坛等网络交流平台。有了这些网络平台,另一个问题便随之而来,评剧的参与者、观众的老龄化,致使网络这一便利平台的传播速度受到限制,因此,仅靠网络加大宣传是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的,还需要其它一些新的发展途径。
(2)利用外延场所扩大影响
加大宣传,扩大影响,仅凭两年一届的中国评剧艺术节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文化学者李河认为,文化有其外部成分和内涵之分,建文化广场,修庙盖城,建民族风俗一条街等都是文化的外部成分,亦称为外延,而文化的内涵是精神上的。对于评剧而言,剧院、民俗文化一条街都是其文化外延的典型体现,利用这些外延的硬件载体,扩大评剧的影响,从而使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这是其发展的创新路径。唐山的运河唐人街,滦州古城的民俗一条街,都是传统文化、传统戏曲的外延部分,将其与旅游文化产业相结合,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评剧在普通民众中的影响,让更多的人接触评剧,认识评剧,喜欢评剧,这才是评剧得以传承、发展的基础。
(3)拓宽参与群体年龄层
冀东地方音乐,与其它一些地方音乐相同,大致是以中老年群众自娱自乐的活动方式保存和传播着的,参与者和观众的老龄化是其重要特点之一。若要地方音乐与时代接轨,从而得以可持续性传承,扩大参与群体,拓宽参与群体及观众的年龄层则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让新时代的青年人认识冀东地方音乐,认识评剧,逐渐接受评剧,喜爱评剧,评剧作为传统地方音乐才能真正的发展、传承。地方基础性教育院校也是一个很好的平台,特别是地方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在校生平均年龄为18至22岁,当下的他们可以说是耳听着“海豚音”,满眼尽是“韩流”,对于传统音乐,哪怕是本地的地方传统音乐普遍知之甚少。为了使传统音乐能更好的发展,笔者建议地方普通高等师范院校,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入以评剧为代表的冀东地方音乐元素,对于音乐专业而言,应当添加冀东地方音乐必修课,而对于占有在校生绝大部分的非音乐专业来讲,则可以将冀东地方音乐相关的课程设置为公共选修课,这样以来,可以使在校生这一为数不少的社会青年群体接触、认识评剧;其次,校园内建立评剧交流平台,辅助冀东地方音乐相关课程,供爱好者互相交流,共同进步,此类交流平台和一些院校成立的英语口语交流平台——英语角有着异曲同工之意。
(4)社会各部门的后方支持
与此同时,社会各部门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图书馆相关资料的备份,文化馆、群艺馆定期的艺术作品呈现,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宣传,多方面的鼎力合作,是评剧发展新轨迹中的重要一步。
3 剧本创作与新时代风貌相结合
艺术都是存在于时代当中的,任何艺术的形式和内容的诞生都是在一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同时反映历史文化。评剧在清末明初之所以盛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那时评剧的剧本内容符合当时人们生活的新动向,反映了当时相关的新思想。而在新时期,若要寻求可持续性发展的新轨迹,剧本创作与时代的结合也就成了必然之趋。传统艺术若要发扬光大,就必须要从内容和形式上紧扣党的方针政策,符合并体现时代精神、时代特征以及中国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中国这一主导思想。在保存原有经典优秀剧本的同时,寻求创新,创作一些反映当下时代风貌的新作品。继承和发展总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在剧本内容创新的同时,应评剧通俗性、语言的地方性色彩,用评剧经典的“旧瓶”来装新时代新都市文化这一“新酒”,这样才能历久弥香。
四 结语
评剧,作为我国第二大剧种,有着艺术性、欣赏性、通俗性,是宝贵的地方艺术,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可持续性发展思想的指导下,评剧应与时代同步,沿着当今国家文化、精神文明发展的大方向,寻求新时期发展的新轨迹,合理地继承与发展,这样才能可持续性传承。
注: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区文化活动中地方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以冀东民族音乐为例》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B12YS024。
参考文献:
[1] 陈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剧的音乐辨析》,《乐府新声》,2009年第2期。
[2] 陈钧:《论评剧音乐的传承园发展》,《乐府新声》,2007年第4期。
[3] 乐亭民间艺术编委会:《乐亭大鼓》,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
[4] 秦华生:《中国评剧发展史》,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5] 秦杉:《唐山皮影的保护性旅游开发》,《沧海》,2009年第3期。
17.社区端午节活动通知 篇十七
大家好!
端午节也称端五,端阳,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了庆祝传统的节日,社区服务中心于20xx年5月31(星期六)在xx城阳光会所广场,特举办包粽子活动,活动设有端午节包粽子送邻居、志愿者招募、邻里照片墙展示等。
活动中,包的粽子您可以自己留着品味,也可以送给您的邻居(认识的、不认识的都行);您还可以送给花城的空巢老人,让那些独居老人也能感受到花城业主朋友们的热情及端午节的气氛。
服务中心诚邀您加入,详询欢迎致电xx服务热线:
特此通知!
xx社区居委会
18.社区端午节活动方案 篇十八
一、举办单位:前村社区居民委员会
二、活动地点:前村社区门口
三、活动时间:6月22日
四、活动主题:粽叶飘香过端午,幸福和谐邻里情
五、参加人员:辖区居民
六、活动安排及布置
1、场地布置:进行现场勘察,准备各种活动道具,划定活动区域
2、准备各种奖品及纪念品
3、配置节日音乐并拍照
19.社区端午节活动的总结 篇十九
目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中华民族传统文艺娱乐项目——秧歌, 在城乡已成为部分群体茶余饭后参与的一个休闲文化娱乐活动。文化馆可根据群众自发的参与业余文化活动这一现象, 规范管理、引导推广使健身秧歌普及社区乡村, 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在组织规范培训实践中, 作者系统地探索了开展健身秧歌推广普及应具备的综合条件。本文从硬件设施、人力资源, 培训资源等方面对社区开展健身秧歌推广应具备的条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一、立项
县级文化馆是群众文化活动的推广普及的引导者, 推广一个项目要做出计划由县文化管理办公室审核通过, 备案后由文化馆有关部门下达推广任务并配备多媒体教室、室外运动场地, 解决在推广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硬件设施条件
秧歌不像其它舞台项目需要建立专门的场地, 它直接利用社区、乡村院落或自然形成宽阔的场所, 是较理想的健身秧歌场地;器材包括:锣、鼓、嚓、唢呐、录音机、放大器音箱、彩带彩绸等;
三、人力资源
拥有具备秧歌表演与理论能力的师资力量是开展健身秧歌推广的基本条件。教师应具备:秧歌的基本知识, 熟知秧歌的起源、文化底蕴;具有较扎实的秧歌基本功, 对社区、乡镇文化站的辅导员进行系统、规范的培训;由于健身秧歌处于推广时期, 所以文化站辅导员是工作在第一线直接接触群众、应具备组织与协调能力, 是健身秧歌普及发展的主要力量。拥有高等级裁判员的单位是比较少的, 这里所指的裁判员是具备健身秧歌比赛能力的辅导员和秧歌的参与者, 他们是社区开展健身秧歌的专业人才, 是健身秧歌普及开展的基本保障。
四、教学资源 (文件)
目前国内健身秧歌教材的已经出有影音VCD教程。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健身秧歌培训内容应包括:概述部分 (包括起源, 发展和定义, 秧歌特点的特点, 秧歌的益处, 秧歌分类、竞赛分组和国内赛事) ;健身秧歌技艺 (包括秧歌道具的使用, 正确的道具使用方法, 秧歌技术要领, 各种组合动作;健身秧歌实践部份 (最基本的秧歌技艺;秧歌的竞赛规则;社区举办初级秧歌比赛, 标准套路比赛) 。在培训过程应根据教学对象进行合理的选用教材, 一般说来秧歌基础适合于初学者;秧歌综合技艺实践适合于有一定基础的秧歌爱好者;基层辅导员适用于秧歌动作研究与竞赛部分。培训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学安全:秧歌是一项户外运动, 在舞动中有不可预见性, 在培训教学中首先要安全第一。培训中理论与实践时间的配比:通过实践认为理论学时应占1/4, 实践学时占3/4。经过实践证明是最佳配比。考核的难度:秧歌考核的基本内容包括基本动作的连贯与协调进行分级考核。培训内容与考核内容相同:
1.秧歌的基本技能:单式动作、动作衔接、组合动作, 成套动作。
2.综合训练:秧歌道具、手帕彩绸、扇子综合运用, 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针对培训对象在练习和考核中应设计与他们水平相当难度的秧歌套路动作。在培训教学与实地练习中要使学员养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和习惯, 这是秧歌等户外培训不可缺少的德育教学环节。
在秧歌培训教学中需要一定的经费支出。秧歌器材需一次性投资 (录音机、放大器音箱、电瓶、充电器、锣、鼓、嚓、唢呐等) ;场地在校园、近郊、公园、运动场等。
3.人力资源:如果培训初期只有一个教师, 他必须是一个“秧歌舞蹈音乐全才”, 需要有特别的热情和十足的敬业精神才能够应付在培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可在学员中培养助手。
五、结论与建议
1.完成一套秧歌动作不仅靠体力, 也包含科技、智力、音乐感等方面技艺;身体的舞动靠体力, 动作节奏要靠录音机传出的音乐节奏;整套动作正确与否要靠智力和身体的协调性。
2.有必要对秧歌在社区、乡村的开展进一步的系统研究。
3.领导重视, 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的社区是保障秧歌普及的前提。
4.建议开展和举办各类培训班, 对秧歌在社区的普及和推广设立专门的课题, 深入进行理论研究和全面实验, 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 在有条件的社区、乡村系统实施, 长期追踪, 比较鉴别, 总结推广。
【社区端午节活动的总结】推荐阅读:
社区端午节的活动计划01-04
社区端午节包粽子活动策划08-14
社区庆端午活动方案06-18
新闻里社区2011年端午节总结10-30
学校“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活动总结10-30
端午的活动总结09-27
乡镇端午节活动总结08-28
关于医院端午节活动总结09-21
端午节主题活动总结202010-26
刘辛庄小学端午节活动总结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