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研究课堂的基本方法

2024-10-27

教师研究课堂的基本方法(共13篇)(共13篇)

1.教师研究课堂的基本方法 篇一

【摘要】课堂管理是影响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利保障。本文通过分析新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新教师在初中课堂管理的方法与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新教师;课堂管理;方法

课堂一直都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学习场所,它是由教师、学生、周围环境共同组成的复杂的社会体系。因此课堂管理成了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过分的注重知识的学习,教师主要是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而忽视与学生的交流,这就形成了教师命令式的管理模式。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学生强调个性发展,他们对新教师仍沿用传统的课堂管理模式表现出不满,较多的教师感觉到学生难以管理,课堂效果也越来越差,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就是新教师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新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的现状

1.课堂管理方面缺乏培训,课堂管理的能力和技巧不足。我国的教师培训政策与实践主要是理论性过强,实践性差。一方面,在新教师培训的过程中,培训方式、学习方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与教师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培训的组织体系僵化。另一方面,新教师没有直接将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在进行课堂管理的过程中,凭自己的直觉和经验,缺乏一定的技巧。2.自我创新意识弱,课堂管理效率低下。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推行,很多初中新教师在课堂管理中仍坚守自己陈旧的管理理念与方式,对于新的理念不予采纳,拒绝接受。当遇到新的教育问题时,并没有什么好的解决方式,从而造成了课堂管理的效率低下。3.教学方式与课堂管理缺乏平衡。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的同时,没有及时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使得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弊端。新教师可能用自己觉得最好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课堂管理的,没有考虑学生的特点,教学的目标等,因而对课堂管理造成消极影响。

二、新教师管理初中课堂的策略及方法研究

1.加强课堂管理方面的培训。在目前的师范教育仍然比较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课堂管理技能的培养的情形下,师范生在学习阶段仍缺乏对课堂的管理体验。在进入工作岗位后,缺乏课堂管理理念的理论指导,新教师的课堂管理方式主要是来自自身的经验总结以及模仿其他教师的做法。因此,针对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学校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培养体系,不仅仅是针对新教师教学过程的培训,而是要全面培训,提高整体的素养。让新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进步,尽快的成长起来。2.增强新教师的创新意识,提高课堂管理效率。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新教师要改变自己原有的理念,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以便更好的实现有效的课堂管理,千万不能固步自封,一定要积极探索,将改革中的优秀思想转化为自身的素养。要有勇于探究的精神,在实践中积极进行反思、转化和改造。在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教学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3.处理好课堂管理与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会采取两种教学方向:一是以自己认为学的最好的方式来教。二是运用曾经被教的方式去教。这两种教学方式都是建立在教师自身的基础上,并没有考虑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此一定要把握好教学方式与课堂管理之间的平衡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管理模式,把课堂管理建立在尊重、民主、平等、合作的基础上,注重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与合作,而不只是一味的灌输。4.关爱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积极看待学生的发展。在实地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教师都喜欢听话,认真,成绩好的学生,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也往往是以成绩为标准。因此,教师在处理一些问题上会不由自主的心生偏爱,无法做到公正。与此同时,教师就会与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关系陷入危机。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新教师应在关爱学生时做到不偏爱,对每一位学生都寄予期望。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一视同仁,鼓励优秀生,关怀后进生,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这不仅仅是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是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良好交往的桥梁。对于评价学生方面,应全面的看待每一个学生,不仅仅是拿成绩衡量,应看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相信每位学生都会有美好的未来。

本文通过对新教师在初中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主要从新教师的内在因素出发,研究了新教师在初中课堂上的管理方法与策略,有利于新教师课堂的有效管理。课堂管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法对课堂所涉及的因素进行整合、实施的过程。因而如何实现有效的课堂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课题,课堂管理不仅仅是教师单向的,而是需要各个因素、整个环境的支持。

作者:吴学斌 单位:宁夏中卫市宣和中学

参考文献:

[1]刘娜.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师课堂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2]郁洪兴.初中数学有效课堂管理方法与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3.

2.教师研究课堂的基本方法 篇二

一、察——察言观色,准确把握主体的情绪状况

课堂观察是干预的第一步。只有了解学生的言谈举止,才能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从根本上找到不良情绪形成的原因,进而有的放矢。教师要静听学生的朗读是否合乎要求,学生的展示是否积极认真,学生的质疑辩论是否得体、有理有据,以衡量学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探究的深度,从而判断学生课堂活动的自主性、积极性和有效性。还要静观,静观学生的神情是否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肢体语言是否恰当,进而快速地判断学生的内心情绪和外在神情处于何种状态。

学生朗读 《孔乙己》 一文时感觉到好笑,以为有趣。这是学生没有真正走入文本,停留在浅层感受上的具体表现。这种调侃的味儿不能真正反映小说沉重的主题;学生探究孔乙己的命运时,争论得面红耳赤,两组甚至发生了人身攻击,情绪激动,这偏离了探究的方向;部分学生眼神游离, 面无表情,这是没有参与其中,或者自学效果欠佳……可见,只有科学观察、积极观察、始终观察、习惯观察, 才有可能探察学情,获得精准信息, 为调控干预提供依据和奠定基础。

二、激——激情生趣,营造主体的求知氛围

激情生趣是干预的必要措施。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尤其是初中学生,尚缺乏较强的自控力,注意力容易分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是创设积极的求知氛围的良好的开端。激发兴趣务必考虑语文的学科性,契合语文课堂活动的实际需要,不哗众取宠,流于形式。

故事性强的文本比较容易吸引学生,但是真正落实到探究文本、咀嚼言语形式上又缺乏热情,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精心的问题设计来创造兴奋点,吸引他们乐此不疲地探究。而相对抽象的文本则似乎成了先天性兴趣生成的难点,这就更需要老师的教育智慧。 《谈生命》 是冰心年轻时创作的一篇散文,但是不少学生并不买账,如果通过朗读教学法,将文本放置于作家创作的背景中去,通过比喻的行文艺术探究,通过仿照写作等形式,积极引领学生研读,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个人魅力是激发求知欲望、产生浓厚兴趣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和动机状态。”可见,激发兴趣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教师多方位努力,而不仅仅单凭课堂上的教育智慧。

三、导——因势利导,进入主体探究问题的情境

因势利导是干预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师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导”上, 即引导,引领,点拨, “导向 、导学、导法、导疑、导用”。“导”必须严格区别于“授”,教师的角色只能是课堂活动方向的引领者、学习方法的建议者、学习评价的示范者、学习运用的践行者、学习行为的推动者。这要求教师归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积极创设、调整探究问题的情境。

一节严谨的课堂探究问题应当经过科学的预设、论证,并且最好能经过验证过的、具有实践性。教师不妨围绕这些预设尽可能地组织、规范课堂活动。导要抓住时机,比如学生学困时、争执不下时、偏离方向时;导要适可而止,不要越俎代庖、剥夺学生的探究权,导而不是讲,更不是合盘给出答案,降低学习情绪。总之, 要做到“适时引导:让课堂讨论更具深度;适当点拨:让课堂讨论更具指向”。有了这样的引领,学生的的情绪自然会高涨起来。比如 《谈生命》 一文采用朗读教学法即创设了朗读教学情境,有效地铺垫了探究,这就是以读促研的策略。如果采用辩论赛的形式,设置生命的意义在于快乐还是在于痛苦这个辩题,就创设了辩论的探究情境,能够引领学生兴趣高昂地参与探究。

四、评——优化评价,形成主体情绪的良性辐射

优化评价就是确保课堂活动评价的有效性,是干预的助推剂。积极中肯的评价能够将评价者的人格魅力、 良好的学养、积极的情绪传递给受评价者,形成“晕轮效应”,从而对主体情绪构成良性辐射。

你读得声情并茂,打动了我。如果能够模拟人物的对话会更好一些。

我觉得第五组B同学的发言能够有理有据地表达对生命的解读,支撑、发展了作家冰心的观点,很有参考价值。

谁的发言最为精彩?请举手评选。

……

3.教师研究课堂的基本方法 篇三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师提问;有效性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如今教师的教学任务已经不是单单的教会学生知识,而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怎样学习。当前,高效课堂已经成教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问题,而在课堂中教师有效提问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同时,教师的有效提问能够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可以及时展开针对性教学,进而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所以,即使在如今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多元化的今天,课堂有效提问仍然是不可获取的一部分。

一、悬念提问法

悬念能够通过关系事物发展和人物命运紧张的一种心理活动,每个人都对悬念充满了好奇心。事实表明,悬念提问法在教学中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它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力达到最佳状态,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加理解作者内心情感,从而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1】。例如在讲解鲁迅的《药》一文时,教师要将故事的概况绘声绘色的介绍一遍,当讲述到夏四奶奶吃惊的发现夏瑜的坟头多了一圈红白的花时,教师可以根据此内容进行悬念提问:“坟头的花是从哪里来的?”(野生花自主开的)“但是此花没有根,应该不是自己开的”(别人送的)“亲戚已经几乎没联系了”(革命党送的)“有可能,但是在文中找不到一个送花圈的人物,并且当时也没有这种习俗。”(那是哪里来的?)通过教师不断设悬提问,让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并且在不断被推翻中,对问题的兴趣越来越强,最终教师给予问题答案“这是鲁迅先生‘凭空’加上去的....”。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悬疑问题,让学生对问题充满好奇,并自主的参与到问题之中,最终得到意料之外,同时也在情理之中的答案,让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更加深刻。

二、启发提问法

从更深层含义分析,“启发”可以说是教学的最终目的,通过启发学生,可以让学生从“学习”转化为“学会学习”。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提问法来打开学生学习思路,让学生能够在问题中,找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在日常教学中,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走进“死胡同”,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思路,让学生找出问题的本质,之后通过准确的语言将答案表现出来【2】。例如在教学罗贯中的《失街亭》中,当教师讲述到马谡大笑王平“汝真女子之见!”时,教师可以进行提问“马谡在笑王平什么呢?”,这时不了解三国历史的学生会一时不解。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路“回忆一下封建时期有关女子的学识!”(学生纷纷思考)教师:“王平作为将领,马谡嘲笑王平像女子一样目光短浅,表明马谡是什么态度呢?”学生豁然开朗答到:“轻蔑!”。

真正能够体现出教学质量的方式,不在于教师将知识全盘托出,而是在对的时间做出对的引导,而引导正式通过提问和指点。教师通过不断提问学生,让学生心理出现自相矛盾的状态,进而将学生的认知逐渐引向深处,最终解决难题。所以,只有提问具有启发性质,才能让学生获得领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习惯这种思考、领悟,进而打开学生的思路。在思考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形成良性循环。

三、情景提问法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情景教育模式已经成为教育者非常喜欢的教学方式之一,其通过语言、形象、声调、情感等方式让学生融入其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情绪和情感的一种想象式教学模式,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到文中的情景之中。当然情景教学模式也适用于高中语文教师提问之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一边要接受教师的问题,另一边要解决教师的问题,学生只有在认知和情感中、分析与思考中才能够得出准确的答案。情景提问法能够让学生的思考不仅限于思维过程,而是一种带有丰富情感体验的认知过程,让学生能够通过想象,更加深入到作者内心之中,从而起到更好的提问效果、教育效果【3】。

例如在上文案例《药》中,其中有一个桥段是“华大妈‘痨病’这两个字,变了一些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时,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提问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华大妈为什么会不高兴呢?为什么变了脸色呢?”(因为华大妈听到别人说她儿子得了这种病),之后教师再次提问“在过去医疗水平不够发达,‘痨病’在当时是一种绝症,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身边有一位癌症母亲听到他人在谈论自己的儿子得了癌症,那么癌症母亲会高兴吗?再想想华大妈的感受。”

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文章问题,紧接着通过第二设问让学生去感受现代相似类型的情形,学生通过与实际情景相结合,拉近了学生与文章情节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走进文章的情节中,同时消除了学生对文章中“华大妈”的陌生感,让学生通过现实情景感受到癌症母亲的感受。情景提问法的核心就是“情”,并且重要体现在“景”中,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情景问答中,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静态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优化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而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结束语

课堂提问教学法是一种比较传统方式,之所以流传到现在,能够说明教师课堂提问在不断创新与发展中能够顺应时代潮流。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方式,通过有效提问来拓宽学生思维,无论是悬念提问法、启发提问法、情景提问法,都能够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通过提问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让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能够学会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侯向阳.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艺术初探[J].现代语文.2014(10):4-5

[2]宁建新.发问的策略与问题意识的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13):45-46

4.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 篇四

教学的全部职能的有效实现,一方面要看能否正确地确定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看采取什么方法去达到目的,因此,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对什么是教学方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是教学工作方式的总和,也有的说是教师引导学生由不知到知的途径,有的说是教学内容的形式等等。一般地说,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的工作方式和在教师领导下的学生的工作方式,借助于这些工作方式,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技巧,并可以培养他们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和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简言之,教学方法就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而协调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方法。

教学方法具有双边性,它包括着指导者和被指导者双方的活动,但教师在组织安排学生活动时,应注意教学方法的内部的和外部的两个方面。所谓内部的,是指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这种认识活动是由学生完成的。正是学生的这种认识活动,才是他们掌握所学内容的主要条件。所谓外部的,是指教学活动的外部形式。

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既可继承,又是发展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自古以来,各个时期的教学任务,虽有不同,但都离不开知识教学和能力的培养等,只是侧重点不同。所以对完成这些教学任务的有效方法,可继承下来。但随着社会的前进,不但对教学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且近代以来,生产力和自然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也提供了使用一些先进教学设备的条件,特别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地位的变化,如在教学中逐步加强学生认识的独立性,从而使自学的成分更多地进入教学过程,使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所以我们在继承有效方法的同时,还要不断予以完善并不断地有所提高。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任何方法都不能够永远同样地认为永恒不变,永远有益和永远生效的,这完全是自然的道理,教育学是辩证法的科学,绝对不允许有教条主义存在。”

由于教学方法具有双边性,所以必须区别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但教学的实质主要是在于教学是师生的相互作用,没有这种相互作用,也就没有教学,如果教师讲课不考察学生的条件和活动,那就谈不上教学。同样,如果只是学生自己学,没有教师专门组织的活动,那也谈不上教学。因此,进行教学就必须有教师的活动(教),也还必须有按照教师的目的组织的学生活动(学)。如果教与学互不干涉或截然分开,不把二者结合起来,就无法进行教学研究。学习方法决定于学习的对象和讲授方法,反过来,讲授的方法 必须要适合设计好的学习方法。只有弄清楚教和学的关系,才能分别对教和学进行详细的研究,而且始终要考虑到二者在教学方法中的连带关系。本章就是在这个前提下,着重论述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

方法,即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便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发展培养学生智力、能力、并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而采用的方式方法。

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依赖于教学科目内容所表现的科学思想的逻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科目的科学研究方法,所以历史课的教学方法,既有教学论所谈教学方法的实质、特点,又必须根据历史知识特点,采取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才能全面完成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

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就其教学过程来说,可以区分为感知理解教材的 方法以及复习、巩固检查学生成绩的方法等,本章则着重论述感知理解教材的方法,至于历史知识的复习、巩固和学习成绩的检查等,另有专章论述。

中学历史课堂讲授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基本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讲述法

讲述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生动地、形象地、富有感染力地讲述历史知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的过程和内容,因而是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我们知道,历史知识有过去性、具体性及综合性等特点,所以只有通过教师对史实的讲述,学生才可能系统地了解完整的历史过程形成历史的表象,进而向概念的认识发展,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在教师讲述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并通过对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教学内容的讲述,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感染和教育。讲述法适用于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也适用于复习巩固旧知识,因而在课堂教学上广为运用。

讲述法又可分为:

1.叙述。叙述是指历史教师按照历史年代的顺序,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进行有头有尾的具体讲授。这种方式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历史教材,如主要历史现象的发生和发展、重大历史事件的经过、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每一历史事件都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是来自于具体的情节,情节可以说是历史的血肉。而叙述方法的主要特点,就是对情节的发展变化有着生动、具体、形象的介绍和较为全面的交待。

叙述的内容来自一定的史料。而教师要把这些史料讲得既生动形象又有条有理,就必须对叙述材料进行组织和安排,特别是要安排好叙述的层次和中心。历史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中口头叙述的创造者,就需要在备课和讲课时,把讲课的科学和艺术结合起来。英国一位教育学家说过:“艺术家的道路以最明白、最确切的形式表现着基本上合乎理想地属于一切生活的道路。我们从此引出一个结论,即最好的教育道路是这一思想最有效地得到应用的道

路”。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象文学作品通过叙事的结构来反映主题一样,进行有情节、有头尾、有起伏的安排。因此,叙述也称为“叙事性的叙述”或“故事性的叙述”。

我们叙述历史事件的过程,大体上是这样的结构:①起点;②进展;③ 发展的最高潮;④后续;⑤结局。在具体叙述时,“起点”要交待清楚,并有吸引力;“进展”要有条理,展开矛盾;“高潮”要把矛盾斗争的顶点充分讲清;“后续”要简要交待矛盾的解决过程;“结局”要明确。

例如,讲授《英法百年战争和农民起义》一课的“贞德领导的抗英斗争” 一段内容,是以1415年英军诺曼底登陆,百年战争再起为背景,把法国女英雄贞德抗击侵略、保卫国土的事迹作为法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主动英勇抗击英军入侵的突出代表。教师在运用叙述法讲授这一段历史时,先要以介绍贞德的生活时代为起点:

“贞德出生在法国东北部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过着牧童生活。她生活的时代正是英法百年战争时期,从小就亲眼看到了英国侵略军的暴行,听到过法国人民英勇抗敌的故事,使她萌发了爱国思想,经常考虑祖国的未来。”

这样,把贞德的出身放到时代的背景下进行交待,就比较简明地说出了贞德的爱国思想和行为的由来。而她又是怎样以自己的行动去拯救祖国的命运呢?这就是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了。教师接着讲事情的发展:

“1428年10月,英军围攻通往法国南部的门户奥尔良,企图灭亡法国,形势十分危急。在这困难当头的时刻,年仅16岁的贞德挺身而出,决心拯救危难中的祖国。于是她以宗教为号召,她宣传说,参军勤王就是献身于上帝的召唤。她的爱国热忱和宣传在农村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群众纷纷起来响应她的号召。1429年,17岁的贞德换上男装,带领同乡,费了很大的周折见到了当时执政的王太子查理。处境十分危迫的查理,不得不听从爱国人民的代表贞德的意见,答应给她一支军队,让她去解救被围的奥尔良城。”

这样交待了贞德请缨提锐旅、为国赴沙场的过程,而后就进入高潮阶段,即解救奥尔良的战役:

“1429年4月,贞德女扮男装,披戴盔甲,腰悬宝剑,手执长矛,骑着一匹白色的战马,率领7000名法军向奥尔良进军。5月初,战斗开始,贞德一马当先,奋不顾身,全军将士士气大振,英勇冲杀。5月 8日,在法军内外夹击之下,围城的英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四处逃散,被围困了209天的奥尔良城终于解围了。奥尔良的居民倾城而出,夹道欢迎爱国女英雄贞德,并亲切地称贞德为„奥尔良姑娘‟。奥尔良的胜利扭转了战局,法国的抗英斗争开始走向胜利。此后,贞德又率军收复了北方的一些城镇,并向巴黎进军。”

接下来便转入事情的后续和结局,讲述由于贞德的胜利,引起法国封建主的惧怕,一心

要除掉她。在 1430年的一次战斗中,封建主们故意关闭城门截断贞德的后路,使她落入敌手。1431年5月底,贞德被活活烧死在卢昂广场的火刑柱上,牺牲时年仅19岁。

以上的设计,使事情有头有尾,情节有张有弛,内容有主有次。这样来讲授这一段的史实,可以说是浓缩了历史(把法国人民的抗英斗争浓缩为以贞德为代表的斗争,把贞德的抗英事迹浓缩为解救奥尔良这一典型),又突出了历史(突出了法国人民在抗英斗争中的伟大作用,突出了贞德的爱国主义事迹)。

历史教师在运用叙述的方式讲述历史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史实要确凿、典型。教师所叙述的史实,应来自反映历史真实情况的可靠材料,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如果以演义、小说等为材料,就违背了历史教学的科学性原则。例如有人讲“贞德抗英”时,以一些史话书为材料,在讲奥尔良战役时说:“法国士兵一看十来岁的少女贞德都如此英勇,我等堂堂须眉大丈夫,难道还不如她吗?所以都奋勇杀敌。” 这样讲,是没有什么历史根据的,不过是一种文学想象罢了。此外,还要注意要选用具有典型性的材料,即选用的材料,能够突出地反映整个事情的发 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和决定性的问题。贞德的故事和传说很多,教学中不可能都讲,而应以奥尔良战役为重点,来突出贞德的抗英活动。

(2)叙述要有系统性。叙述的历史事件,要尽可能讲清来龙去脉,要注意讲清该事件所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等问题;也要考虑到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叙述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必须是有头有尾的,这样才完整。如讲贞德,从她的幼年一直讲到英勇牺牲,最后给予简单的评价。如果在讲述的中途,主要人物消失了,或者不交待问题的结果,都会直接影响到叙述的完整性。

(3)叙述要具体、形象、生动。所谓把历史讲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具体、形象、生动的讲授。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如亲临其境,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场面。比如讲到贞德遇难,如果只说:“贞德被俘后,被判处火刑,烧死在卢昂广场上。”就显得过于简单、平淡。如果这样讲:“英国侵略者把贞德关在一个铁笼子里面,动用各种酷刑残酷地折磨她,迫使她投降。可是贞德英勇不屈,她义正辞严地说: „为了法兰西,我视死如归!‟后来,英国侵略者把她移交给教会法庭审判,教会法庭以„妖术惑众‟的罪名,判处她火刑。1431年 5月 30日,贞德被烧死在卢昂广场的火刑柱上,骨灰投入塞纳河中。贞德牺牲时,年仅19岁。” 这样讲,就更加突出了贞德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才能给学生以具体的历史感受。

(4)叙述时的感情要有感染力。教师在叙述过程中,讲清线索、层次和重点是很重要的,但如果教师以纯客观的态度去讲授,就不可能感染学生。所以,教师应把自己鲜明的阶

级立场和是非观念,融于自己的叙述当中,以自己强烈的情感来感染和教育学生。如讲贞德被俘后宁死不屈,面对敌人的酷刑义正辞严地说:“为了法兰西,我视死如归!”教师的情感应是慷慨激昂的;讲到贞德的牺牲,教师的情感应是沉痛而悲愤的。鲜明的感情,能增强叙述史实的效果,并能加深对学生的感染,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除了上面应注意的问题外,叙述时还应注意教学的直观性,乌申斯基说过:“高明的叙述者叙述事件时,不是把它们说成一种久已过去的事情,而是把它们说成仿佛是他们昨天才看见或听到的事情” ①。为了加强直观成份,就要注意语言的直观,注意运用直观教具。

2.描述。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历史教师还要对某些典型的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特征等具体情况,进行细致的描绘,这就是描述。描述与叙述的区别是:叙述侧重于讲过程和情节,描述着重于讲具体对象的特点。如果与电影相比的话,叙述象电影中一般场面的镜头,描述就象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教学中的描述,可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使他们对重要的历史现象、事件、人物感受得更为逼真。

教师要运用好描述法,首先是选择好描述的具体对象。这些对象在叙述的过程中,须是有代表性的,须是能使学生通过教师对这些具体对象的描述,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过程和掌握历史的主要特征。可供描述的具体对象是很多的:①历史人物。对历史人物的外貌(容颜、服饰等)和内心情感、语言、行为进行描述。如讲《中法战争》镇南关之战,讲冯子材身先士卒、英勇杀敌时说“就在敌人猛烈攻击的危急时刻,只见年近70的老将冯子材,头裹方 ① 乌申斯基:《教育论文集》第2 卷,第192 页。巾,身穿短衣,脚踏草鞋,双手紧握长矛,大呼一声跃出壕沟,率先冲入了敌阵”。②地理环境。对重大事件所发生的地点进行描述,包括地理位置和特点、城镇的规模和形状等等。如讲《中日战争》的平壤战役,介绍平壤时说“平壤是朝鲜北部的一座历史名城。它南濒大同江,北依牡丹台。城垣坚固,南北绵长10余里,城墙高达10公尺。可以说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③战争场面。对重大战役中交战的双方人数、装备、阵形等情况进行描述。如《中日战争》的黄海之战,“丁汝昌下令迎战。北洋舰队十艘战舰以„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居中领先,其他八艘战船分列左右两翼,作人字雁行阵。日本舰队则排成单列纵队阵形,12艘战舰依次衔尾航进。到中午12点50分,海故开始,顿时„硝烟掩海,炮声震天‟……”。④科技成就。对一些科学发明和创造的成果进行描述,具体介绍它们的形状、结构功用等。如讲商代青铜器,介绍司母戊大方鼎“鼎重875公斤,连耳高133厘米,长是118厘米,宽78厘米。周身有兽面花纹为饰。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铭文。这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⑤生产劳动的场面和情景等也可以进行描述。此外,在展示和运用直观教具(如图画、图片、照片、模型等)时,也要运用描述的方式来说明。

描述法的要求和所应注意的问题,同叙述法是一样的。教师要运用好描述法,须有一定的细节来充实描述的内容。

以上举例中,都对一些具体的情况加以说明。这些情况,要来自于具体的史料,不能靠自己的想象和编造。为了更形象地说明描述的对象,可以适当地运用比喻和比较的方法。象古书上介绍北宋的瓷器时,形容是“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就很形象。

3.概述。概述是以简洁的语言,扼要地概括历史发展的过程。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对所有的内容都以叙述和描述的方法来讲授。对于教材中较为次要、但又是必须讲到的部分,就可以用概述的方式,以便勾勒出历史的全貌和线索,配合重点问题的具体叙述和描述。概述法的特点是不必有情节,也不强调形象化,只是要求教师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有条理地扼要说明历史发展的过程或历史现象的合个方面。

课堂教学中常在以下情况时运用概述的方式:①为了叙述的清楚而对一些问题进行背景性的介绍,或联系旧知识以过渡到新知识时。如讲《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一节,在开始时对19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资本主义逐渐向帝国主义过渡就要进行概述性讲授。②教材中的非重点部分。如《中日战争》中重点是平壤战役、黄海战役和威海卫战役,而对日军攻占岫岩、海城、牛庄、营口和田庄台等就可用概述来交待。③一些一般性的介绍。如疆域区划等。④新知识讲授完毕,教师进行本课小结。

运用概述法,重要的是条理要分明,逻辑性要强;尽管简单扼要,也不应丢悼和删去应讲的内容。

叙述、描述、概述这三种方式,构成了讲述法,它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密切结合起来,根据具体的历史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而恰当地选择使用。

(二)讲解法

讲解法是进行分析事实科学论证,形成历史概念和揭示历史规律的讲授 方法。其特点是对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如概念、规律、原理等,进行严密的逻辑分析和科学论证。

通过教师对史实的具体讲述,学生了解了具体的历史知识,开始形成历史表象。在这一基础上,教师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讲解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本质,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使学生形成历史概念,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在深入理解历史本质这一过程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去具体地分析、认识历史。同时,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历史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讲解法常常是用于讲授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制度,会议、条约的内容,历史事件的性质及其影响等方面的教材。在具体运用时又有很多方式,其中 主要的是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比。

1.分析与综合。分析,是把对象分解为各部分,分别加以考察的逻辑方法;综合,是把对象的各部分综合成一个整体加以考察的逻辑方法。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的思维过程的两个方面,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不能截然分开。在历史的教学中,如果不对史实加以分析,就不可能掌握它们所具有的属性和特征,不可能认识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各个方面。但是,如果只有分析而不进一步综合,也不可能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本质属性得出整体的认识,不可能最终揭示出历史发展的规律。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分析和综合常采用以下的方式:

(1)先提出论点,然后对有关的史实进行讲述,通过具体实例进行分析说明,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方式也称为“实例论证”。比如讲《世界历史》下册中《农奴制度的废除和沙皇俄国的侵略扩张》一章,讲到“19世纪沙皇俄国的侵略扩张”这一子目时,可以先提出“19世纪时,沙俄对外的侵略扩张变本加厉,力图建立一个世界帝国”这样一个论点。然后具体讲述在这一时期,沙俄向北抢夺芬兰,向西攫取华沙大公国的大部分土地和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地区,向南夺取巴尔干半岛和中东地区、吞并整个外高加索地区,向东侵略并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的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最后总括:通过强取豪夺,到20世纪初,沙俄已成为一个拥有22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殖民大帝国。这样用事实来证明开始时提出的论点。这种方式也适用于阐释一些历史概念和理论问题,如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说明。

(2)先讲述整个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具体过程,然后依据其过程中的特点进行分析,最后综合、概括,推出结论。这种方式也就是“逻辑论证”。如讲《五四爱国运动》,就先讲述“五四”运动的全过程,讲清运动爆发的背景,讲清运动的参加者以及运动中所倡导的思想。然后进行分析:由于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由于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的参加,由于运动中大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和反帝反封建的思想,然后就可以概括综合出运动的本质特征,即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起了领导的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革命成为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最后可以得出结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3)把分析运用于讲述史实的过程中,边讲述边分析,最后综合,得出结论。这种方式多用于对一些历史上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措施、条约的讲授。如讲《鸦片战争》一章,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的主要内容进行逐条的介绍和分析,综合其危害和影响,最后得出结论:鸦片战争后,中国从 封建社会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进行讲解,不论采取以上哪种方式,都必须使具体的事实、实例与得出的概念、结论相统一,以便于学生的感受、理解和记忆。这种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具体史实相结合的统一。千万不能认为讲解法的重点在“解”,从而轻视对史实的介绍和联系。如果只重视“解”,即使教师讲的道理头头是道,那也不会有说服力。汉代学者王充说过:“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论奠定于有证”。这种认识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在进行分析和综合时,教师应注意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不能以自己能讲得顺理成章为满足。如果学生对教师所分析综合的史实、概念不明白,那么再精辟的讲解也达不到所期望的效果。所以,在讲解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反应和活动,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2.比较与对比。比较,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联系的事物(两种或两种以上)加以对照,来认识它们之间的异同及其关系,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共同特征;对比,是把彼此相反的、不同性质的事物加以对照,以便更深刻地认识事物间的区别。比较和对比都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 方法。在历史教学中,比较和对比有利于揭示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本质,认识共同的和特殊的历史规律。在实际教学中,有利于防止概念混淆、张冠李戴,有利于避免用单一的公式去代替具体的历史过程。

“有比较才能鉴别”。用比较的方法讲解历史教材中属于同类的历史问题,可以区别它们的特殊点,更好地认识它们的共同点。一般说来,可以比较的材料是依照历史的纵、横关系来进行的。一是不同时代中相类似的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比如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农民战争,如果不进行一定的比较,就容易讲得雷同,使学生最后分不清各次战争的特点,只记得由于天灾人祸,农民忍无可忍,造起反来;结果是失败,但沉重打击了统治阶级。这样一来,具体的历史发展就被装进一个公式化的框子中,使学生不能真正掌握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影响学生认识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的发展,甚至影响学生在以后学习同类问题时的学习兴趣。反之,如果我们在讲解各次农民起义在起因、规模、组织方式、纲领口号、作用影响等方面的特点时,注意与前面讲的同类问题进行比较,就可以使学生掌握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斗争的发展过程,认识历史上的农民战争在认识水平和组织程度上不断提高的状况。二是同一历史时期相同的历史现象。比如讲到世界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形成,用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特点:美国是托拉斯帝国主义,英国是殖民帝国主义,法国是高利贷帝国主义,以及德国、俄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的具体特征,使学生最后认识整个帝国主义世界的共性,以及各个帝国主义国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所形成的各自特点。这样的比较,有利于学生对“帝国主义国家”这一历史概念的掌握和分辨,也为学

生在以后学习20世纪的历史时认识和理解各帝国主义国家所充当的角色打下了基础。

运用比较的方法时,不要轻易地把两件事情进行比拟,斯大林说:“历史的比拟总是冒险的” ①。就象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所谓“相同” 是指相对而言的。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比较的方法就应注意到:①所比较的须是彼此有关联的现象。如对王小波、李顺起义同钟相、杨么起义所提出的口号进行比较,来认识农民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革命要求。②比较是在同一属性、同一种关系上来进行的;不同属性的事情不宜比较。如果把王小波、李顺起义的主张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相比较,就不伦不类了。③应选择具有重要的、本质的属性来比较。如果想用比较两个国家的气候条件的不同来说明两个国家的制度的不同,就不能揭示这两个国家制度的本质属性。④比较是为了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各自的特点,而不是混同和代替。简单的类比甚至乱套,是违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文革”时期出现过的借古论今、以今度古的学风,在认识方法上是一种唯心主义,这个教训值得我们铭记。

历史教材中还有一些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是有着完全不同的本质及特征的。如果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讲解,能使学生获得更深的印象,掌握各自的本质特征。如通过对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革命性质等问题的对比,能使学生深刻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这一论点。再如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世昌、丁汝昌等爱国将领的英雄事迹同李鸿章、叶志超、方伯谦等投降派的丑恶行径的鲜明对比,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在课堂教学的实际中,教师运用比较和对比的方法进行讲解,应该注意要在学生对所比较和对比的对象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去进行。这就是逻辑学所要求的:概念要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概念要与具体史实相联系。如果学生对史实不掌握,若明若暗,那么进行比较和对比的效果就不会好。此外,在进行比较和对比时,要注意概念的准确,防止概念的混淆,象“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改革”、“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 等概念,不能毫无区别地混为一谈,否则也达不到比较和对比的目的。

分析和综合,比较与对比是几种处理感性材料的逻辑方法,是在归纳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在历史教学中,归纳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历史教学,最合适的方法是先使学生认识一系列历史事例,并对这些事例加以鉴别,然后指导学生作出结论。虽然在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中,扩大了演绎传授知识的途径。但根据历史教学的特点,归纳法仍是不可忽视的,应当找出一条在具体条件下采用或结合这两种方法的最好途径。马克思主义关于归纳和演绎在认识过程中的辩证统一原理,是大家都熟悉的。

(三)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这种教学方法古已有之,孔子的教学多是采用谈话法,《论语》一书便是孔子与学生的谈话集。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教学方法。谈话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更大程度上使教师与学生互相呼应和配合,共同积极完成教学任务。谈话法能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的学习更为主动,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由于学生通过谈话获得的知识,是经过他们自己思考而得出来的,因而掌握得会更加牢固。谈话法还能随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程度,便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谈话法的运用,还有利于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历史课和文学课上,谈话起着特殊作用:它能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运用谈话法进行课堂教学,改变了只是教师一人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无声地听这种局面,能活跃课堂的气氛,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谈话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各个不同的教学阶段。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谈话法,可以在多种情况下进行:

1.用于复习旧知识以便导入新课。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通过提问学生来复习旧知识,使学生把已学过的知识作为学习新课的前提。比如讲《中日战争》这节课,教师可以通过谈话使学生回忆以前讲的《中法战争》的内容,并提问学生:“中法战争的结果如何呢?”当学生回答了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结果后,教师就可以顺利地导入新课:“由于清政府推行投降卖国的政策,从而助长了帝国主义国家的侵华野心,加剧了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就在中法战争10年后,一场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爆发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中日战争》。”然后教师便转入新课的讲授。

2.用于讲授新知识时。在讲新课的过程中,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去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新课的知识,同时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讲中国古代史《氏族公社》一章,讲到山顶洞人已懂得人工取火,教师可以提问:“北京人时期用火的情况怎样?”学生通过回忆就可以答出:“北京人学会使用天然火。”然后教师讲述人工取火技术的产生过程,再引导学生认识这一技术的作用:“人工取火的发明有什么重要意义呢?”学生通过思考就可以答出:人工取火的发明,比用天然火更方便、更有保证;可以扩大人类的生活领域和活动范围,等等。

3.用在讲授完新知识进行总结时。教师讲述了新知识后,在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综合,以得出恰当的结论时,可以用谈话法来进行。如讲完太平天国运动最后被中外反动派联合绞杀后,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进行总结时,可以通过谈话使学生参与对历史意义的探讨。教师可以提问:

“太平天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的具体成就是什么?”学生在分析了这些成就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去综合:“这些具体的成就比以前历次农民战争有什么突出的发展?”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联系比较,来认识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4.用于复习、巩固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见本书有关复习和检查一章的具体论述)。运用谈话法进行课堂教学,应当注意体现下列基本要求:

1.谈话的中心应围绕和服务于教学目的。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是涉及教材的关键之处,要能够突出教材的重点,以保证教学目的的完成。教师应当尽量避免提一些与教学目的无关的、对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帮助不大的问题。比如讲人工取火的问题,如果教师提问:“你们谁知道怎么用火石打出火来?”提这样的问题,意义不大。因为在人工取火的问题上,主要是要学生掌握人工取火发明的时期及其意义,至于摩擦生火的方法可以由教师简单介绍就行了。因此,教师在课前应作好充分准备,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认真考虑需要谈话的内容,拟出谈话的提纲。此外,即使是课堂上的临时提问,也不要漫无目的地进行。

2.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谈话。这是历史课堂谈话的一个特点。因为在学生没有掌握基本史实、尚未形成历史表象时,教师就提出有关问题要求学生回答,这样容易造成“冷场”,甚至出现学生胡答乱猜的情况,反而会拖延教学时间并影响教学效果。比如讲人工取火,如果提问学生:“人工取火的发明对原始农业和原始手工业的作用是什么?”由于学生尚未学习原始农业的火耕和原始手工业的制陶、冶炼等方面的知识,当然就回答不出教师的问题。再如教师提出:“谁知道恩格斯对摩擦生火的发明给予了什么评价?”这个问题更是超出了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因为初一的学生不可能读过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是答不出恩格斯“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① 的评价的。所以,只有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谈话,促使学生去回忆思考、分析综合,才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与能力,使谈话法真正发挥出作用。

3.提出的问题要明确。题意明确具体,才能使学生领会要求,考虏怎样回答。如果问题提得笼统、模糊,学生会感到难以回答。特别是提的问题不准确,还能使学生以错就错。例如一位教师讲《中法战争》时,在复习旧知识时提问:“19世纪七八十年代有哪些国家侵占了我国哪些地区?”教师的要求是让学生回答出美、日侵略台湾,俄、英侵略新疆,英国侵略云南和西藏,但教师的提问中不用“侵略”或“侵犯”而用“侵占”一词,那么学生要是只答俄国侵占了新疆七万多平方公里领土,就不能算答错。因为其他国家对我国边疆地区是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活动,但并未最终占领那些地区。提问要提得明确,还要做到适当。如有的教师在讲世界历史《英法百年战争和农民起义》时,复习提问:“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分为哪几个阶段?兴起后的城市内部有哪些矛盾?”学生要答好就比较难,因为教师的所问在教科书上是四页篇幅中的内容。所以,问题提得过大,会超越学生的现有能力,也会占用过长的时间,从而影响教学进度。

4.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以便调动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问题提得要使学生经过思考才能答出。如果只问“对不对啊?”、“是不是啊?”则意义就不大。提问时教师的话语要清楚,如果语速很快地发问或突如其来地发问,学生会感到紧张或一时不能领会,这都影响教学效果。

5.提问要面向全班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加。教师的谈话是和全班学生一起进行的,故不要每次都只同几个学习好的学生进行谈话,而置其他学生于不顾。其实,对学习差的学生提些较易回答的问题,对他们的学习是一种激励,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对教师的信任感。提问不要先叫起学生再提问题,这样容易使被叫的学生来不及思考而紧张,而班上的其他学生也就不去思考。应该是先提出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进行思考,然后再指名回答。如果被叫的学生答不上来,教师不必勉强,可以引导启发或转让别的学生回答。

6.教师对谈话中所提的问题要作出明确的结论。学生回答完问题,教师应表示是否正确,使学生明白自己的回答是对是错。谈话进行到一定阶段,教师要作出小结,使分散的、个别的知识得到归纳和系统化,并对出现的错误作出纠正。

7.一般不要在一堂课上完全采用谈话法。谈话法是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而不是为了谈话而谈话,故不应单纯追求谈话的次数,更不能认为只有多提问才是启发式教学。特别是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完全放弃正常的讲述,完全采用谈话,那么就影响学生形成历史表象,不利于学生掌握具体的、系统的历史知识。实践证明,满堂问和满堂灌一样,教学效果都是事倍功半的。

(四)讲读法讲

读法是指让学生阅读教科书,并配合讲解的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阅读教科书,并加以教师的讲授。这种方法是加强历史基本知识教学的一种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

历史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依据和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引导学生根据教科书去理解掌握历史知识,使学生把教师讲授的内容与教科书上的内容联系起来,并使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来进行预习、复习、练习等活动。在这些方面,运用讲读法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讲读法,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一般是在以下这些内容上运用讲读法:

1.讲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引文。教科书中选用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论

述,这是教材的编者所精选的。这些论述,是革命导师正确地分析、总结历史的科学论断,深刻地揭示了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学生学懂和掌握这些论述,不但能准确地理解革命导师的具体论点,而且能从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因此,教师对这些引文的认真讲读,是十分重要的。

2.讲读历史上的典章、法令、条约的内容。教科书中涉及政治经济的措施,法律内容和法令条文,条约的内容时,一般是简明扼要地列出数条。学生学习时要能领会掌握,必须把握住它们的要领和层次,弄懂具体的内容,克服难解的词句。而运用讲读法,按教科书中的内容依次讲解,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3.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教科书中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作用和意义,一般都有总的评价。教师通过讲读法,使学生依据教科书中的论断去掌握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把历史事件的过程同它们的历史意义结合起来,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还可以节省课堂讲授的时间。

4.讲读教科书中难于理解的词句。历史教科书中有一些字词、概念甚至读音,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产生困难。对于难懂的词句,教师应读给学生听,并作适当的解释,为学生充分使用教科书而扫清语言文字上的障碍。

5.讲读教科书中的插图。历史教科书中配合课文内容的插图(图画、地图、照片等),有的是为了形象地反映历史情况的,有的本身就是教材内容的一部分。教师通过让学生看图,并配以讲解,使书中的插图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

讲读法是一种讲和读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运用时要灵活多样。课文内容 不甚复杂,学生又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这时就可以用“先读后讲”或“只读不讲”的方式。课文内容较深而且头绪又多,或在讲完新知识进行小结时,可用“先讲后读”的方式。对于法令、条约的条文,历史事件的评价等内容,为使学生在内容上和理论上都能理解,可用“边读边讲”的方式。

讲读法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可以由教师、也可以内学生来阅读教材和讲出含义。一般说来,教材内容浅显易懂,所读段落又不冗长,就可以由学生来读(领读或默读均可),然后由教师或学生依据所读的内容,进行讲解。对于学生的读与讲,教师应采取逐渐的有计划的步骤去培养、训练和提高。

教师在运用讲读法进行教学时应当注意的问题是:

1.备课时应当安排好,以便在课堂上有目的地运用讲读法进行教学。临时即兴安排,把讲读法当作一种打发时间的手段,是极不正确的作法。

2.教师在领读教科书时,语言应当准确、清晰、有节奏,要使学生听得清楚明白。如果是由学生诵读,教师不要中途打断和随意插话,以免影响学生的阅读。可以在学生读完后,教师再进行解释或纠正。

3.讲和读要有机地配合在一起,不应相互脱离。只讲不读和只读不讲,都容易使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不深刻。特别应该强调的是,历史教科书是认识历史的工具,并不是历史本身,只有通过教师对教材的讲授,或引导学生阅读,学生才能逐步认识客观的历史。

4.讲读法的运用不仅应能调动学生的眼和口,而且应调动学生的手。书中的重点内容,可以让学生动手划出来;书中的重要段落,可以指导学生加上批注。这样是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和便于学生以后复习时自己使用教科书。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运用讲读法最忌讳通堂读书。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让学生一遍遍读书,自己至多解释几句话,或指令学生划书,而没有具体讲述历史的基本知识,没有深入分析复杂的历史现象,这样就从根本上取消了历史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实际上取消了历史课堂教学的作法,是不可取的。

(四)图解法

图解法是通过图解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所学习的事物和现象的一种教学方法。历史课的内容有时是较难理解和记忆的。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运用图解的方法则可以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穿插使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收到明显的积极的效果。如在讲授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建立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政治制度时,就要讲到中央和地方的政权机构等问题。这时,教师就可以边讲边画图表(或先画好图表再讲解),这样就在黑板上写出:皇帝(御史大夫、丞相、太尉),郡(郡守、郡尉),县(县令县尉),乡 里 亭。

又如,讲到东汉至西晋统一的历史过程,对学生来讲是不易记忆的。如采用下面的图示,就显得较为简明(略):

对于历史上的一些重要战役,采用这种方法就更为简明易记,如官渡之战(略): 讲完后可把以上图示再简化为(略):

5.教师研究课堂的基本方法 篇五

蔺阳中学:雷玲红

古人云:“名师出高徒”这句话精辟地诠释了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设计者、合作者、参与者。课堂的好坏、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程度以及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都与教师密不可分。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下是我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素养的几点浅见。

一、教师之基——风趣的语言艺术:

一个教师,即使做不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最起码要让我们的语言生动有趣,学生才会喜欢我们的课。一个说话没有标点、没有抑扬顿挫、不懂激趣的老师,纵有再高深的知识,也很难让学生喜欢听你的课。所以要想做一名出色的老师,就要想法设法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生动幽默,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尤其我们英语老师,流利的口语表达和动听的语音、语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敲门砖,是我们教学中人格魅力的重要体现。有人曾经形象地比喻道:教师的语言犹如金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激发他们追求真、善、美的兴趣与欲望;教师的语言犹如火炬,能让知识的火花在学生眼前放射出诱人的光辉,照亮他们的前程。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标准的语音、语调和流利的口语表达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有一种莫明的喜悦和美的享受,从而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的学习的积极性。明白了流利的口语表达对一名英语老师的重要 性后,曾经口语不自信的我经常有目的的从网上学习和训练自己的口语,经常收听VOA(美国之音)和BBC(英国广播公司)的一些英语节目,平时看一些全英对白的英语电影和电视剧,通过不同的渠道来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尽量用全英组织课堂,在不断地学习和努力下,我发现我的英语口语表达 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二、教师之本——打造灵动的英语课堂:

灵动的英语课堂是高效英语教学的保证,而灵动课堂的打造和生成是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体现。教师敏捷的思维能力是创新教学的基础、是娴熟驾驭课堂教学的重要本领、是活跃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需要灵活创设情景的法宝。教师怎样将枯燥无聊的语法课上的生动有趣,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这都要求我们英语老师要有高超的教学技巧和灵活多变的课堂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外研版英语必修二Module3.Body Language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的第二课时 Introduction and Reading 时利用了Guessing Game游戏让学生猜不同面部表情、不同的手势以及不同的身体动作行为所表达的交际信息和所传达的意思。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让学生对Body Language充满好奇,激发学生主动去学习的兴趣,同时去实践了他们听、说和理解英语的能力。学生们积极发掘表达不同意思的身体语言,为后面文章的更好理解埋下伏笔。细心观察学生课堂上的言行举止实时加以修饰让学生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阅读文章,最大限度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重点内容。整堂课的学生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去自主创新学习、合作探究,效果很好。

三、教师之魂——富有个性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个性和魅力是教师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具体说就是教师的亲和力和感召力。他们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最为重要的条件,是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保证。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常见到一些教师在学历上并无差别,可是有的教师教了几十年的书,给学生打了一辈子交道,师生关系不亲也不密,教学效果平平常常,甚至有些教学效果很差;而有的教师出道时间并不长,便崭头露角,受到学生的亲睐,跟学生关系要好,教学效果甚佳,成绩斐然。

分析这两种结果的产生原因,我认为是教师自身素质的问题。具体一点说是教师人格魅力的问题。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心灵与心灵的对话与交流。要搞好教学,教师就必须走进学生,去亲近学生、去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和爱护学生,以自身的魅力感召学生,使其“亲其师,信其道”。要具备亲和力和感召力,首先教师得笑着做教师,教师发自内心的微笑是在传递内心对学生的爱和尊重;是真诚与学生交流和沟通的基础。教师课堂上的微笑使学生减轻了英语学习的紧张感和压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为学生主动和积极参与课堂增添了信心,为互动课堂的生成增添了催化剂。其次,教师得“蹲”着看学生的,教师“蹲”不仅只是肢体上的距离缩短,追求与学生的表达式平等,而是体现教师心灵上与学生的平等,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亲切的去关怀和感染学生。只有这样学

6.教师研究课堂的基本方法 篇六

一、教师必须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案,认真上课,不得有无教案上课的现象。

二、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讲普通话,不得在课堂上用不规范的语言与学生交流。

三、教师必须规范行为,保持站立的姿势上课,不得酒后进入课堂或上课时间吸烟和坐着讲课。

四、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不得在课堂上玩手机和接打电话或接待客人。

五、教师必须重视教学安全,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对学生出言不逊,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七、上课精神饱满,信心十足,不把个人不好的情绪带进课堂,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不说与学生无关的话。

7.教师研究课堂的基本方法 篇七

一、对课堂观察的基本理解

所谓课堂观察,是一种广为使用的课堂研究方法,它是一种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以及观察表、 录音录像设备等辅助工具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出相应推断的研究方法[2]。课堂观察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有助于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3]。运用课堂观察的研究方式,能够提高课堂研究的水平,也是对普通教研活动的一种改进,这种教学研究的方式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建立观察分析的过程中,能够促进体育教师教学思想与教学策略的成熟,有助于体育教师深刻的分析课堂教学现象。其次,课堂观察工具与“任务驱动机制”,使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观察点,形成分工明确的合作群体,使课堂观察更加有动力,更加持续。再次,有效提高组织此类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二、从有效学习的视角,构建体育课堂观察的基本框架

1.关于体育课堂观察的基本框架的再解释

要观察课堂,首先必须解构课堂,课堂教学涉及的因素较多,需要一个简明、 科学的观察框架作为具体观察的抓手或支架[1]。体育课程既有其他学科共同拥有的四个维度的观察点,即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又有其特殊性, 如体育教师要通过自身示范呈现教材;身体练习是学习的主要手段;学生身体要承受生理负荷;教学活动对场地器材的依赖性较强等等[4]。

因此只有在宏观上明确了课堂观察的 “视域、视角、视点”这些基本的指向,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发观察工具。

2.体育课堂观察基本框架的构建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 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5]。根据体育学科的性质,以及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特征,本文以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体育课堂观察框架之一(见下页表1),期望以此为切入点,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由表1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观课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地逐个进行观察分析,而是聚焦关键的问题,设计针对性的视角和视点,以“小”见“深”,才能去触及“为什么这样教”的教学机制的讨论,以及“怎么实现教学”的教学行为分析。根据视角和视点设计观察工具搜集相关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论,让体育教师有机会从不同的视角重新审视、反思自己的教学,由不满足而产生改变的愿望,并由此形成研究的主题。当然,体育课堂具有定性和定量的观察,需要观察者带着一定的课堂教学评价量规,针对体育课程的核心价值与教学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一旦明确了学生学习维度的框架设计,则可以以此类推出其他维度的操作思路。

三、基于有效学习的视角,开展体育课堂观察

1.明确观察目的,抓住关键问题

开展教研活动前,组织者要让参与者明确此次活动的目的,团队成员之间开展分工合作,才能富有实效的完成观察活动。 课堂分析报告不要仅抓住细节,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的关键问题(比如学生自主练习时间、次数、 合作学习具体实施等) 进行有深度的讨论并解决实际教学问题。

2.科学设计体育课堂观察量表

课堂观察量表是在基本的框架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设计或改造的。针对以上学生学习的课堂观察框架,针对体育课堂技能目标学习领域设计了具体的观察量表(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课堂观察工具的设计要针对观察视角(框架)进行合理的展开, 针对可被直接观察到的点为主要内容进行设计,形成系统的支撑。表2聚焦“体育课堂技能学习”的视角,选择了“观察与注意力保持、倾听与回应、合作与交流、身体练习”四个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观察。实施课堂观察工具的设计要因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环节的基本结构而区别对待,既要有一般普适性的观察要素,也要有一些特殊的观察要素。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要求,不同的课堂具有不同的侧重,因此自主开发记录工具在不同的现实情境下选择不同的量表设计是课堂观察的基本原则。

四、课堂观察的局限性

“课堂观察是一种变革的研究形式, 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或方法,它只是解决它能够解决的问题。它善于对课堂行为的局部进行分析与诊断,而不善于对课堂事件的整体的、综合的、宏观的把握[6]”“它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普适性比较差,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的保障,来完成程序的三步曲[6]”。它主要完成的任务是依据教学行为诊断教学问题,改变教师的惯常课堂研究行为。在以往的体育课看评课中,看课教师往往对一节课会从各个角度提出各种改进意见,问题不够聚焦,研讨缺乏深度,因此采用体育课堂观察的操作模式则有利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8.例谈语文教师课堂点评的基本策略 篇八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点评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6)15-0022-03

一、课堂点评的涵义及价值

课堂点评指教师通过“点”和“评”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的点拨和评价。教师要在学生学习思路受阻时给予“点”,在学生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后给予“评”。课堂点评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的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大的一种方式,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理解”,充分体现了课堂点评的激励功能、引导作用。有效的课堂点评应简洁准确,得当到位,是对事实的肯定,对精神的唤醒,对行动的鼓舞,也是对含混的廓清,对偏差的纠正,对错误的否定。

二、目前课堂点评中存在的问题

在日常教学中,由于教师对课堂点评认识不够,时机和尺度把握不准,方法欠缺多样性和智慧性,常常出现以下情况。

1.不点评。轻视学生的思考成果,漠视学生的思维过程,一声“坐下”敷衍了事。

2.小题大做,随意赞赏。对十分简单、思考价值不是很高的问题,教师却为赞而赞。

3.一味肯定。忽视学生出现的偏差,对学生回答中的错误不加辨析和更正。

4.轻易否定。发现不了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对不符合标准的答案,一律否定。

三、语文教师课堂点评的基本策略

在确保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如何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才能使课堂点评不流于形式,体现出点评在课堂教学中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呢?现结合语文课堂实例,谈谈有效课堂点评的基本策略。

策略1:真诚热情,表扬激励

评价不是简单、机械地罗列成绩、揭摆问题,更不是一味惩罚、指责。评价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成就感、荣誉感,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可见,每个学生都需要教师的激励,激励性的评价就像扬帆的劲风,是学生前进的动力。

示例1:一位普通话讲得不太好的学生朗读课文时,非常尽力地使用普通话,结果南腔北调,引得同学哄堂大笑,教师点评道:“笑什么,这位同学朗读得很棒呀,简直是赵忠祥第二!”同学们笑得更加疯狂,这位同学以后再也不愿意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了。

点评:赏识和鼓励,每个人都期望,都需要。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客观地肯定和表扬,但教师“廉价”的和随意的表扬是不科学的,甚至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示例2:《春》师:“说得真好!你对春天的人和自然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你充满想象力的语言也把我们带人了那个美丽而神秘的境界之中,感谢你!”“太好了!你是用心在全方位地感受春天,感受作品。”“听了你的回答,连老师都对那春天的草地无限向往了!”“说得真是太好了,充满想象和联想,老师相信,像你这样用心的孩子一定不会辜负春天。”“你真是独具慧眼!竟然发现了这么美丽的一处!的确,疏密结合,动能结合,给画面平添了许多魅力。”

点评:教师用欣赏的眼光,与学生真诚交流,全身心地关注学生的价值倾向,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领会学生的情感意图,随时捕捉学生思维活动的信息。通过师生间真诚的沟通和交流,贴近学生的心理,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明是非辨善恶”。

策略2:明辨是非,指导纠正

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的前提是实事求是、严谨科学。对学生知识、思维上出现的偏差或错误,绝不可简单否决,更不能一味迁就。该肯定的肯定,该引导的引导,该否定的也要否定。当然,教师在指出学生错误时必须适时适度,讲究方法。让课堂教学真正实现思想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

示例:《春》一个学生给春雨中的人命名为“雨中的静默”,显然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师:“春雨中的人是静默的吗?”生:“好像只有房屋是静默的。”师:“对,春雨中的房屋是静默的,春雨中的人是忙碌的!我们叫‘雨夜春忙。大家觉得可好?”

点评:这种点评,教师特别注重纠误纠偏,拨正航向,既肯定了学生的敢想敢说,又大胆巧妙地说“不”,进而引导学生会想会说。那种学生说什么都对,说什么都好,动辄鼓掌喝彩的做法,不但不能给学生积极的鼓励,继续下去,反而会给学生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

策略3:顺水推舟,方法引领

教师点评,要点之有法。“点”在要害,“评“在关键。看似随意,却能一语点醒梦中人。

示例:师:“古人喝春酒,半酣千日醉。”作者笔下的人物是否也因这春酒而沉醉呢?请大家勾画句子,品析人物。

生:“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地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对春酒的喜爱。

师:如果把“偷偷地”、“指甲缝”去掉,好不好?

生:不好。去掉“偷偷地”不能表现小孩子调皮,“多少个指甲缝”更能表明出“我”到底喝了多少的酒。

师:再想想。

生:这里还和前面母亲说的“只能舔一指甲缝”照应,生动地写出我偷喝春酒时的情态,也说明我的顽皮天真以及对春酒的喜爱。

师:原来,我们赏析句子可以抓修饰语,还要注意上下文的街接。

点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优秀作品的魅力很大程度体现在语言文字中,正所谓“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只有引导学生真正阅读文本,才能领悟作品的深层内涵。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运用删除法,引导学生关注“偷偷地”“指甲缝”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修饰词;通过“再想想”这样的等待,引领学生再次回归文本,找寻上下文的联系,发现文章情趣。这种课堂点评,点之有法;这种语言学习,不浮夸在文字表面。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惊喜地发现他们的成长。

策略4:水到渠成,拓展思维

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开放式的语文课堂非常必要。在开放式的语文课堂上,智慧高效的教师点评可以打破原有教材或教学参考用书的封闭性以及唯一性,为形成趣味性的语文课堂补充“源头活水”,拓宽学生视野,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满足学生的求知、求新的期待心理,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示例:《斑羚飞渡》通过分析关键句子,体会斑羚的内在品质。

师:大家的发言让我深深惊叹于老斑羚们在最危急的时刻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折服于老斑羚在危难中表现出的勇气和智慧。有一段感动人物颁奖词:“不是骨肉,却都是她的孩子,她展开羽翼,撑起了他们的天空。风霜饥寒,全都挡住,清贫劳累,一肩担起。在她的家里,水浓于血,善良超越亲情。泉水最清,母爱最真。”大家可否也给“最感动自己的斑羚”写一段颁奖词?

点评:语义课程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大语义”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语义教学再也不能与世隔绝,这样的点评,巧妙地将文本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无缝对接。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理解、鉴赏、迁移、创新等能力得以全面提升。

9.地籍测量的基本方法研究 篇九

1、地籍测量的含义和作用

1.1地籍

地籍是指由国家监管、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用数据、表册和图等形式表示。地籍按发展阶段有税收阶段、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和日常地籍。根据特点和任务、地籍又可分为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而按特点可分为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

1.2地籍调查

地籍调查时遵循国家的法律规定,采取行政,法律手段,采取科学方法,对土地及其地上附作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基本状况进行调查,是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的技术性工作,是为土地管理、房产管理、税收和城乡规划、国土整治与开发等方面提供及时、可靠和使用的重要基础资料。

地籍调查的基本程序是:准备工作(资料收集等)、地籍测量、资料整理、建立地籍档案、检查验收。

1.3地籍测量

地籍测量时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是地籍调查中依法认定权属界址和利用现状的技术手段,是地籍档案建立的信息基础。其基本内容是测定土地及其附作物的位置、权属界线、类型、面积等。

地籍测量应根据“测量尽可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多方面的需要”的原则,除能为土地管理和土地税收提供测量保障外,还必须为国民经济建设各有关部门提供信息,提供服务。地籍测量成果资料具有以下几个方面功能。

⑴为不动产的位置、面积、质量和权属线提供几何或数字资料,并建立在全国统一的坐标系内,这属于地理性功能。

⑵为不动产的权属、租赁和利用现状提供资料,经一定的法律程序颁布发证件后,则地籍测量的成果资料既具有法律效力,这属于法律性功能。

⑶为不动产的评价、分等定级、征税、有偿转让等提供资料,这属于税收或经济性功能。

⑷为区域规划、城镇建设、环境保护、旅游开发和古迹保护、国土整治等方面提供基础资料,这属于社会性功能,也就是土地利用管理和规划性功能。

从上述地籍测量的基本功能来看,地籍测量成果资料,不应局限于某一部门的单一要求和需要,而应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和多用途的功能。

2、地籍控制测量

地籍控制测量时根据界址点和地籍图的精度要求,视测区范围太小、测区内存在控制点数量和等级情况,按测量的基本原则和精度要求进行技术设计、选点、埋石、野外观测、数据处理等测量工作。

2.1利用GPS定位技术补测城镇地籍基本控制网

在一些大城市中,一般已经建立城市控制网,并且已经在此控制网的基础做了大量的测绘工作。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的发展,已有控制网的控制范围已不能满足要求,有些控制点被破坏,为此,迫切需要利用GPS定位技术来加强和改造已有的控制网作为地籍控制网。

对于边长小于8km~10km的二、三、四等基本控制网和一、二级地籍控制网的GPS基线向量,都可以采用GPS快速静态定位的方法。应用GPS快速静态方法,精度可达到1cm~2cm左右,完全可以满足地籍控制测量的需求,可以大幅缩短观测时间和成倍提高经济效益。

建立GPS定位技术布测城镇地籍控制网时,应与已有的控制点进行联测,联测的控制点最少不能少于2个。

2.2利用已有城镇基本控制网的方法

凡是符合1985年发布的《城市测绘规范》要求的二、三、四等城市控制网而未布设一、二级控制网的地区,可以其为基础,加密二级地籍控制网。

在利用已有控制成果时,应对所利用的成果有目的地进行分析和检查。在检查与使用过程中,如发现有过大误差,则应进行分析,对有问题的点(存在粗差、点位移动等),则应避而不用。

2.3应用光电测距仪进行一、二级导线地籍控制网的布设

在城市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一、二级导线地籍控制测量,可以采用光测距导线布设。

3、地籍碎部测量

3.1常规地面测量方法

3.1.1极坐标法

在控制点A上架设仪器,并以控制点B定向,测量目标点P与控制点B之间的角度B和目标点P与控制点A之间的距离S及垂直角C1,即可测定目标点的位置。由于全站仪的防范使用,该法已成为目前获取地籍要素的主要方法,通过直接将每个碎部点的高度角、水平角和斜距自动记录在外业电子手薄或掌上电脑上,直接解算界址点的三维坐标。

3.1.2白纸成图法

白纸成图法包括大平板仪、小平板仪配合经纬仪等作业模式,它是一种图解成图法。在建立图解地籍时,最初图解地籍测量时建立在平板仪测图技术基础上的。由于平板仪测量法不能提供精确的野外实测坐标数据,而只能得到图解资料,因而只能提供图解地籍。随着解析测量方法以及摄影测量法的广泛采用,平板仪测量法已逐步被取代。

3.2摄影测量方法

摄影测量法也称航空摄影测量法,它是按航空摄像片及其测制底图获取目标的位置。主要采用全数字摄影测量的方法求得界址点点位坐标。

3.3GPS测量方法

GPS作为一种当前最先进的定位工具正成为地籍信息十分重要的数据采集工具。近几年来,GIS型GPS接受机用于采集地面上的位置数据及详细的属性信息正日益发展。

GPS只提供地理空间位置,地籍空间书记还应该包括属性信息。例如,地籍信息系统中一条道路包括了该路的一系列的空间坐标及该道路的属性信息(宽度、等级等),而GPS只能在外业采集到一系列离散点的空间坐标。要想让这些点连成道路并知道其属性信息,就必须在外业采集这些离散点时加以说明和描述。说明和描述的方法可以借鉴大比例尺机助成图中采用的数据字典技术。数据字典是描述属性及空间数据间相互关系的字符集。利用GPS采集数据时,数据字典带有属性和特征项,特征项反应了被测点的特征。

利用GPS采集数据时,一般都配有电子手薄或掌上电脑。测定了某位置后,可以在电子手薄上输入其相应的特征和属性项。利用GPS采集地籍空间数据时切实可行的,但实际应用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⑴GPS定位模式和精度要与地籍信息系统匹配GPS定位精度及模式多种多样,确定GPS处理方法之前一定要仔细研究以达到地籍数据所需要的精度。

⑵坐标系统的转换。由于GPS定位采用的是WGS―84坐标系,因此它测出的坐标与一般的GIS不相同,必须将WGS―84坐标进行转换,我国现在一般还是采用GIS系统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的平面投影方式,因此,要对WGS―84坐标进行坐标转换及投影变换,才能满足地籍测量的要求。

作者简介

10.小学中学英语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篇十

本课研究的基本手段

(1)对我校学生的英语语言的实践能力的状况进行问卷调查,以了

解中小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现状。

(2)根据调查的结果分析中小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低下的原因,为 在英语教学中研究培养中小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寻找突破口。

3)以调查分析的结果为依据研究在英语教学中提高中小学生英语语

言交际能力的具体有效的方法

(4)寻找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研究的重点为:研究在英语教学中提高中小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

力的具体有效的方法。

研究的难点为:在英语教学中探索适合中小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

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研究的途径

一、学生方面

1、培养学生热爱英语的兴趣,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

2、拓展学生的跨文化知识领域,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感情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师方面

1、从教学相长上刺激教者不断学习,以此来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文化水平,充实自我;

2、营造一个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教师群体。

“研究重点:

11.教师研究课堂的基本方法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三教学;历史组题;复课;做题评估

G633.51

高三历史教学直接面对应考,所以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组题工作是教师备课的重要一环。现实教学中,第一是限于教学工作量大和考试频度高的原因,一部分高三历史教师对组选题热情不高,很多人借助于“组卷网”等网站资源进行智能化选择。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很快完成组卷任务,但是试卷质量特别是和学生学情之间的差异是存在较大问题的。第二缺乏对学生学力的准确分析与把握,组题难度与学生的高考复习要求差别较大。第三采用“题海训练”战术,有些教师让学生每天练习历史试题高达50道选择题和3至5道非选择题,这种题海战术有两个问题,一是一部分学生的历史学科成绩有较大幅提升,但总体成绩却出现倒退,二是一部分同学在学业负担加重的情况下,随意敷衍历史作业,课后练习和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效果根本就不能达到。笔者前几年一直承担着高三历史教学工作,因所在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的教研能力提升,组卷工作也成为了日常备课中的重点。本文以笔者亲身经历和实践谈一谈高三历史教师组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紧扣课标和考纲,尊重学情选组合适之题

历史学科课标和考试大纲是高三历史教师备好复课的指导文件,那么组题工作就要严格针对具体的课标要求和考试大纲而制定出习题考查的主要目标内容,然后根据不同班级的学情和不同学生的学力状况分层次确定习题组选的基本框架。例如必修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课,课程标准要求是“知道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理解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考试大纲规定为“分封制和宗法制”。细分课标和考纲,可以得到三个层次的出题目标,一是“分封制、宗法制的实施目的、内容、作用”第一级识记类的出题目标,二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早期政治秩序的维系方法与原则”为第二级理解类的出题目标,三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概括和体现”为第三级归纳运用的出题目标。三个层次目标环环相扣,学力中等偏下的学生第一、二层次必须深入理解和掌握,学力较高学生则必须真正熟练第三级目标。

通过对课标、考纲和学情的准确认识及细化,教师就可以基本确定每课、每单元以至于每个阶段的练习重点,这就能更好地推动学生准确理解基础知识和高考要求的契合度,使得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练真正结合起来最终达到提升应试能力和学科思维能力的目标。

二、优化题量和形式,重视效度提升学练质量

高三学生的学练要遵循其学习规律和体谅其学业压力,学练要体现高效而非多量。各类模拟题数量非常大,但是质量确实层次不齐的,同时历史是一门重视思维凝练的学科,学练安排应该以强化学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和体会高考命题思路、考查要求为终极目标。各校高三历史课时普遍增加,但历史教师不能因为学时增加而盲目扩充题量和随意变更试题形式。高三中低学力学生每天保证12道历史选择题和2道非选择题的题量即可,学力较好的学生可适当安排一部分自选题,但也不宜过多。

选择题的形式要尽力紧靠高考真题,每一章节如有近五年高考真题应该有序安排测试练习,而且真题要反复练习。非选择题的形式建议最好以知识简答题和一道高考形式题为好。周测试题应该进行高考全仿真训练,另外加一道附加题,供学力较好的学生提升能力。这样的题量和形式,才能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和全面调动知识的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创新做题与评估,强化分层兼顾学优学困

高三平时的学与练属于检测性质,目的是为最终高考大目标而服务。所以日常练习并不是要把一部分同学卡在某条线之下,而应该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做题强化已掌握知识,提升解更高难题的能力。学力中下的学生在基础复习阶段,因为其做题障碍较大,单一的闭卷测试效果并不一定能达到最佳。这是可采用分组合作和相互讨论做题法,这可以杜绝随意做题行为,提升做题正答率;讨论过程中,现场解决部分疑问,提升评价效率。学力较好的学生应该采取快练快检的形式,学生自身可以较快明晰部分错题的错因,教师组卷时应该注意学力较好学生的标准答案和详解的需求。通过这种分层兼顾学优学困的做题和评估方式,让不同层次学生找到自己在学练活动中的真正所需,这才是学练活动的本质。

12.教师研究课堂的基本方法 篇十二

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乒乓球练习,同时在各大高校、小学都进行了普及,乒乓球普修课也成为学生较为喜爱的课程。科学、合理、全面的对乒乓球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能够更好的提高课堂质量,以及教师的综合能力。如何提高乒乓球教师授课能力,提高学生技战术水平,当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

这些指标体系,无论是在教师工作态度还是教师的教学水平,难以对其主客体、内外环境等要素进行综合评价,因此,此指标的分类与遴选还存在一些问题。近几年兴起的WSR方法论,侧重于从物理、事理、人理三个方面来研究,更符合系统发展的本质规律,更能科学的找出其本质的发展规律。为建构对乒乓球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进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基于此,笔者将用这个方法对乒乓球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形成一个较为合理、科学、全面的乒乓球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乒乓球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网站,以时间为轴,检索国内外近5年关于本研究的文献,查阅乒乓球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相关论文,按照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进行分类研究,了解各类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研究结论,对预选指标进行初步的确定。

(2)德尔菲法。

主要围绕乒乓球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从物理、事理、人理三个方面,对相关专家、教师进行访谈,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基础和条件。对我国乒乓球教师的课堂水平进行量化评估,在文献资料法与专家访谈法的基础上,对乒乓球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初步建模。选择相关专家及教师15名,分两轮进行问卷调查。第一轮主要对预选的不适合指标进行删除,第二轮是对指标进行优化。

(3)层次分析法。

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次指标权重及各具体指标的权重。调查的人员仍为德尔菲法中参与调查的相关专家及教师。

3、结果与分析

3.1、乒乓球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乒乓球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预选。

在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定性与定量综合评价原则下,从物理、事理、人理三个方面对指标体系进行建构。最后选出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8和,三级指标24个。(见表1)

(2)专家第一轮筛选。

初步建立乒乓球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聘请15位相关专家与教师对预选指标进行筛选,各指标按“选取”、“不选取”、“建议选取”三个方面进行考虑。筛选结果:本研究初选的3个一级指标得到了相关专家与经验丰富的教师的一致认同,但对于二级指标相关专家与教师给出的意见是C3教学目标与C5教学效果有重复,建议合并为C3教学目标与效果;C7与C8合并为C7课堂参与者,其他指标合理,可直接保留使用。经过第一轮的筛选,最终确定为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和24个三级指标。

(3)专家第二轮筛选。

根据第一轮的调查结果,剔除相关专家与教师认为不选取的指标,对初建的指标体系进行修改与完善,然后根据各个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设计,将各指标划分为5个等级:“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重要”、“比较不重要”、“非常不重要”,让相关专家与教师对各指标进行进一步的评价。在第二轮的指标筛选中,通过综合相关专家与教师的意见,对指标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合并,使最终的指标体系既能够全面涵盖各视角下的各个方面,又不会使得整个指标体系显得过于繁杂。最后构建出包含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6个、三级指标16个的乒乓球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图1)

3.2、基于WSR的乒乓球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1)物理视角下的分析。

WSR方法论中的物理是指设计某项系统项目或问题在处理过程中人们面对的客观存在,强调物质的客观性,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就乒乓球教学影响因素而言,物理因素主要是构成乒乓球课程开展的物质基础以及客观存在的组织结构,如课堂教学设施和资金投入等。

(1)课堂教学设施

课堂教学设施是一堂完整的乒乓球课的基础,因此课堂教学的设施是十分重要的。课堂教学设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参与乒乓球课程的兴趣,是评价乒乓球课堂教学的基础指标。

(2)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的多少,直接关乎校园乒乓球课程开展的质量,教学用的乒乓球球台多、质量好,在课上参与在实践中的学生就多,就能大幅度提高课程的密度与进度,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不会因没有练习的球台而浪费时间。因此,资金的投入在进行乒乓球课堂教学评价中是重要的。

(2)事理视角的分析。

WSR方法论中的事理是涉及某项系统项目或问题在处理过程中,人们面对客观存在及其规律时介入的机理,主要体现在“人———物”界面上。乒乓球教学事理维度因素主要涉及一些教学目标与效果、教学方法等,目的是促进乒乓球教学有序开展,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增强教师水平。

(1)教学目标与效果

在整个乒乓球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整个课程的开始,教学目标的确立决定了课程的教学效果,乒乓球的教学要保证大多数学生通过本堂课能够熟练的掌握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确保尽量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练习当中,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是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要根据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教学,要注意要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教学内容,避免因为教学内容过难,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要灵活的应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3.3、指标体系权重赋值

本文采用AHP的权重赋值方法,层次结构模型绘制以及下面对指标权重的赋值,均在集成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利用AHP专用软件yaahp10.0版本完成。

由表3可以看出,在所有三级指标中利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确保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对场地器材的管理与维护、选择适应学生水平的教学内容、课堂所用的活动场所、活动器材的权重较高,说明这些指标在乒乓球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起着较为重要的结果。

4、结论

乒乓球课堂教学设施是整个乒乓球教学的重点,对整个乒乓球教学起着基础性作用;资金投入是完善教学设施与场地的必要条件,虽然与课堂教学设施相比较所占的权重相对较小,但是资金投入仍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乒乓球教学目标与效果是教学的开始于结束的部分,是整个教学的重点,好的教学目标是好的教学的开始,再加之好的教学方式,以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虽然教学方法较教学目标与效果所占的权重较小,但是在教学中,好的教学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课堂的参与者是教学的主体,而课堂的管理者是教学的主导,因此,课堂参与者所占的权重要比课堂管理者所占的权重大,课堂的参与者是整个教学的根本,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更佳明显。

物理———事理———人理维度影响因素贯穿整个乒乓球课堂教学中,构成了一个“W-S-R”系统。物理维度因素是影响乒乓球课堂教学开展的前提与基础;事理因素是物理因素得以合理引用的具体方法与手段,并贯穿于整个乒乓球课堂教学过程中;事理因素是乒乓球课堂教学的结果。在对乒乓球课堂教学进行规划时,应充分重视物理、事理、人理的影响因素,使这三个因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基于WSR方法论对乒乓球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重构,根据此指标体系各个指标所占权重的大小,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对乒乓球课堂教学那些指标的影响更大,可为乒乓球课堂教学提供参考,对乒乓球课堂教学的发展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注释

13.研究生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篇十三

第六稿----定稿

研究生院 二○一二年十二月

目录 为什么要提出《研究生课堂教学基本要求》............................................1 1.1 背景.......................................................................................................1 1.2 定位.......................................................................................................1 1.3 局限.......................................................................................................2 2 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2 2.1 以生(学生)为本...............................................................................2 2.2 研究生课堂教学更应重视“授之以渔”...............................................3 2.3 教学研究必不可少...............................................................................3 3 备课................................................................................................................4 3.1 整体备课...............................................................................................4 3.2 教学设计...............................................................................................5 3.3 课前备课...............................................................................................8 4 讲课................................................................................................................9 4.1 讲课的基本要求...................................................................................9 4.2 讲课的更高追求.................................................................................12 5 作业..............................................................................................................13 6 答疑与考试(查)......................................................................................14 6.1 答疑.......................................................................................................14 6.2 考试(考查).......................................................................................14 为什么要提出《研究生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1.1 背景

当今,站在哈工大教学讲台上的老师,大部分是青年教师。他们大都拥有很高的学历、很高的专业知识水平,甚至很强的科研能力,他们也大都拥有继承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发扬“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治学志向,但他们中的多数人大都还缺乏作为名校教师的教学基本训练(如师范的训练)与历练,这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帮助在编的教学型、教学兼科研型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们提高教学水平?如何促进全校教师从建设世界一流水平大学的高度潜心治学,精育良才呢?

为了确保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哈工大研究生院于早些年就施行了教学督导组听课制度,并制定了《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以便于统一把握听课的评价。实际上,这份教学文件,就是研究生课堂教学在讲课这个环节上对教师施教的基本要求框架。

怎样理解评价表中那些基本要求?又怎样做到那些基本要求?这便是提出哈工大《研究生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之为《要求》)的初衷和背景。

1.2 定位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虽然对于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师,课堂教学会呈现出多样性,且教无定法,各有特色。然而实际上的课堂教学质量有优、良与差之分。一堂高质量或理想的课堂教学和基本达到质量要求的课堂教学的水准是不一样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显然,对于任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首先,应努力地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达到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然后,再经不断地实践、研究与提升,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进入理想或较理想的境界。因此,本《要求》只是作为胜任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或底线要求和参考标准,并鼓励所有教师为达到更高的标准而更加努力。

1.3 局限

为制定本《要求》,哈工大研究生院曾责成专门研究小组对校内多位教学名师和资深教授进行了促膝访谈,收集了教学名师们资料,研读了他们和外校知名学者的专著以及有关教学文献。实际上,本《要求》中的一些观点、经验、做法,都是以那些教学名师为原型的。本《要求》的第二稿形成后,还专门听取了一些专家与教学第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所以,《要求》是广大教师、学者以及教学管理工作者们的认识与经验的汇总,是一大批人与相关部门群体通力合作的工作成果。然而,上述研究工作囿于深细而且就其学科门类来说多局限在理工科尤其是工科范畴之内。总之,本《要求》之所言,会存不当并受限于理工科尤其是工科的教学实际。故敬请教育教学的专家、学者们以及广大教师、管理工作者们不吝指教,使之渐臻完善。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

理念,是驱动行为的指导思想,是指导思想的灵魂。确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会激励教师为履行自己神圣职责而焕发出旺盛的原动力。确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会激励教师为践行自己核心价值而保持着强劲的牵引力。

教育教学理念拥涵许多方面。从研究生课堂教学考虑,其基本理念有:

2.1 以生(学生)为本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培养高层次人才,是研究型大学教育教学的根本使命。积建校近百年来之经验:大学(尤其是国家之重点大学)的核心价值追求在于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精英人才,他(她)们是国家的根本财富。《教育法》中明确:“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胡锦涛同志在“清华百年”讲话中强调:要注重更新教育理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以生为本就是要求任课教师认识并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包括:

(1)学生是教学全过程中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完全为了学,教好是为了学生学好。学生有享受良好教育的权利,教师要努力做好教学服务与服务质量。

(2)课堂教学是执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的重要环节,完成这一光荣使命,体现了当代教师的核心价值。

(3)为人师表,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身为人师要在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等方面为学生们做出表率。

2.2 研究生课堂教学更应重视“授之以渔”

重视“授之以渔”的理念,是考虑学生的长远需要,强调在课堂的教学中,不仅要给“鱼”,更要传授如何“捕鱼”,即重视对思维与方法的教育、对能力的培养。思维与方法的把握、能力的提升,对于被培养的未来人才来说,是长远起作用的重要素质。为此,作为任课教师,不仅要对任教课程本身透彻掌握,还要了解本学科、本领域的基础知识,更要结合课程中一些重要问题与相关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再将研究体会与成果馈入到教材与课堂教学之中。当然,作为年轻教师,很难一下子做到这些,但要重视,要朝此方向努力实践。

2.3 教学研究必不可少

科学技术问题需要研究,教育教学问题也需要研究。从课程内容到教学的方式方法,从备课到讲课,从课堂教学到考试(查),从初次讲课到多次讲课,都必须从事教学研究。也就是说,作为教学型或教学兼科研型的教师必须终身从事教学研究,包括:

(1)教师对课程的理论体系要有深刻理解,对课程内容的学术内涵要有深刻理解,对诸多问题的教学描述所映射的物理意义要有深刻理解,对相应前沿知识与发展趋势要有深刻理解。为此,必须进行付出、进行教学研究,进行二度创作——教师用自己深刻理解后的体系、内容等实施课堂教学。

(2)课堂教学得讲究方式方法。针对每门课程的性质与特点,要找到使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并不是件易事,也必须进行教学

研究,这也是二度创作的一部分。上述二度创作的水平,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提高教学水平?教学研究必不可少。考虑到教学及其研究需要做出心力、精力上的艰辛付出,一般情况下,每位教师同时承担少数课程教学任务为宜。

(3)教学水平的提高无止境,随着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一次又一次地完善二度创作,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水平一定会提高再提高,乃至进入名师、大师之境界。备课

备课是讲课的前提,是讲好课的必要条件,至关重要,是教师必做的功课,也是哈工大校训“功夫到家”的一个重要内涵与呈现,需花费大量心力、精力和时间,作为教师,必须在这方面舍得给力投入。

备课,需要经历整体备课、教学设计以及上课前备课等过程。

3.1 整体备课

整体备课,应从学科的角度对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内容(包括讲授的内容、引申与材料的取舍等)、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学科前沿进展等进行整体地全面地把握并做出教学设计(关于教学设计另见3.2节)。

做好整体备课,须做到:

(1)准确认识本课程在学科教学中的定位。包括正确认识本门课程在学科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其他各课程之间的关系,从而确认本课程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与具体要求。

(2)彻底吃透课程的学术内容。对于课程的教材与相应的参考资料、文献,做到深刻理解、透彻把握,使之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是教师自学习并加工的过程,包括:①根据教学大纲和课时数,确定投入的知识总量;②从教材与参考资料中精选课堂要讲授的内容,含基本内容、拓宽的内容、科学前沿的内容等;③处理好拟讲授内容的取舍后,用一条线索将它们有机串起来。

为此,教师要多读几本书或教材,多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达到概念清晰、理解深邃、表述精准、娴熟于心的境界。

(3)做出精细的教学设计。

3.2 教学设计

要想让课堂教学达到两个提高,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是要在备课中,重视教学设计,善于教学设计,并写出好的教案。

(1)重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为了使学生实现高效地学习,任教教师预先所选取的教学决策,即课堂教学的预谋、策划和规划,包括教学目标的编制,教学体系和内容的圈定、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学方法与手段筹划,拟定教学操作蓝图等等。教学设计,既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思想,又反映了教师驾驭课程教学的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际上,虽然多数教师重现教学,但少数教师不重视或忽视教学设计的情况还是存在的,他们对做好教学设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侥幸地认为:跟着教学大纲走、把大纲涵盖的内容都讲到就行;或者按着教材/某本资料照本宣科几个定理与例题就行;或者按前任任课教师的讲稿照搬照讲就行等等。这些都是任教老师缺少必须亲自做好教学设计意识的表现,必须克服。

不重视课堂教学设计,并非个别现象。由此带来的课堂教学,常表现出无序重复、层次混乱或粗糙浅薄、枯燥乏味或教学学时虽用得不少、精力也耗费不少,却仍不能使学生获得要领,收效甚微等等。这些都是任课教师缺少亲自做好教学设计实践的表现,必须杜绝。

诚然,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上下足功夫、精巧设计,才可能有精彩的课堂出现。

(2)善于教学设计

首先,要做好整体教学设计,包括科学地设置课程整体结构与层次、知识总量及其分配;结合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将一门课程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如绪论、理论基础、本课程的若干主要教学内容、总结等。其中,几个主要教学内容之间,可以是递进的,一个较一个深入;也可以是并列的,从不同角度进行阐析,以使本课程拥有一个完整的教学体

系。

然后,要做好每个教学单元以至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包括设置哪些单元、每个单元需要多少课时,乃至每个课时所要讲授的内容和问题,重点是什么、怎样讲透,难点是什么与怎样拆解,什么情况下要写板书、板书写什么内容、写在板面的什么位置,什么情况下要用ppt、怎样用ppt,精选讲课用的例题、哪些内容可以留给学生自学或思考、哪些内容作为课堂上演示或互动或提示实时思考,课后的作业等。对于这些细节,都要逐一做出精心细密设计,不可粗略、不可偏颇、不可疏漏。

上述两个层面的教学设计既站在整体高度,虑及课程教学的系统性与完备性,又对每个教学单元以至每一次课进行精细设计,确保课程教学的深刻与生动。

尽管,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同一次课堂教学,可以做出不同的教学设计。虽然,教学无“定法”,但并不等于没有“法”,并不等于教学无规律、无要求。这里说的“规律”、“要求”,其内涵丰富,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将以生为本的理念和教学大纲的内容落到教学设计中去,如:

①正确设计教学起点

要正确设计教学起点,必须先了解学生。在做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一般都能从“教”的角度来考虑和处理问题,但更重要的却是必须从“学”的角度去了解和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益。着眼于激发、引导、促进学生学习来设计并确立课程教学起点。抓准教学起点,才能确定哪些内容应重讲、详解、深讲,哪些内容应少讲或不讲,避免让学生“跟不上”或“吃不饱”情况的出现。这就是教为了学、教好为了学好、以(学)生为本的一种体现。

②精心设计“问题”

当一节课/一单元开始时,讲什么、怎么讲为好?这里所谓的“好”,是指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们听课的浓厚兴趣。为此,教师应结合学科与课程的实际需要,设计出精巧的问题:提出学生暂时不懂但能激起兴趣的问题,或提出学生有怀疑的问题,或提出学生渴望探究的问题。教师的问题一旦提出,学生们经其大脑思维的转换,即产生出强烈要学习、要探究下去的内驱力。于是,听课的学生们被老师的问题所牵引,学生们的思绪与教师的讲述齐飞,出现了师生心灵的碰撞与心理的共鸣。课堂上,那些懒洋洋、打瞌睡、看别的书、玩手机等消极现象被一扫而光。学生们静心汇神、竖起耳朵、瞪大眼睛、企盼着课程的继续展开!

同样,当课程是进入高潮,或内容上的转换,乃至单元/课程结尾时,都应结合学科、课程的教学需要,设计出各种精巧的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们主动学习,以问题诱导学生们深入思考。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为学之驱动力。即课堂上以疑—问题作导,展开授业解惑,师本为让学生无疑,无疑又为了再有疑,教学贵在不断生疑,往复不已。

③适当设计一些教学相长的环节

上面刚提到:要引导学生们主动学习。为什么把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看得那么重呢?因为,主动学习表明学生把学习当成自己的第一需要和最高追求,主动学习能开动机体各器官而高速运转。

怎样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们主动学习呢?这需要设计出多种方案,如围绕某主题,教师先不讲,让同学们来研讨;又如围绕某教学单元,教师先指定一些参考文献,让学生课外查读,然后安排课堂上交流讨论等等。研讨和讨论等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为了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切磋问题,达到教学相长,使教与学都引向深入。

④调动各种辅助教学手段的设计

当前常用的教学手段,包括板书、多媒体、实物演示等,它们各有其长/短。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预先进行设计以调动它们的积极因素、扬长避短、相互谐配。其中,最根本的还是要符合以生为本、以有利于学生学习为目的。这是对教学认识的问题,要首先从思想上重视并解决。

板书、多媒体等手段多以视觉形式,配合教师的口头语言讲述,对课程的重要内容给出准确、生动的(包括文字、图、表、曲线、公式等)表述,相辅相成,起到深化教学效果的作用。其中,板书应精选其内容,并做到准确、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的水平应作为衡量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一个重要方面。ppt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板书不尽相同。大多情况下,对于讲课中那些涉及较复杂的图、表或难于用板书绘制的图表或用板书费时的某些教学内容,则可选用ppt来表达或演示。究竟什么情况下用板书,什么情况下用ppt,要视教学需要而设定。ppt的制作,要力求简明、要点突出、生动,不要变成教材或某些参考材料的拷贝或翻版,力戒冗长求全。

有个别教师先是照教材或某资料,转录式地做成全部教学ppt,然后在

课堂上又基本上照ppt展读,插进一点语言解释。学生们多数对这种讲课没有兴趣,甚至干脆不听,或人在心不在,只是对该ppt进行拷贝以应付考试而已。显然,这样的教学设计是不可取的,要力戒之。(3)写出好的教案

教案是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由学科制订、学校批准的重要教学文件)针对每一次授课而撰写的教学实施方案,是课程教学的总体规划和具体教学设计的落实和体现,起到符合教学大纲要求、保证教学质量的作用。

教案可以由概述和教学进程组成,其中概述部分表述任课教师对本次课的基本认识和实施教学的指导思想,包括:课程内容、教学定位、本次授课的题目、教学目的、教学意义、教学思路、结构层次、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讲授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教学进程部分表述具体的教学步骤,包括教学过程中细微段落以及每个段落的教学内容与讲授要求,表达方式(含问题的提出、语言讲述、演示、讨论、板书或ppt使用)以及时间分配等。

教案应达到的要求:①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定位清楚;②教学内容充实,信息量大;③教学重点突出、难点明确,讲析策略清楚;④教学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进程合理;⑤教学方法科学得当,体现启发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安排合理;⑥运用板书/ppt设计得当。

除了教案,有的老师在备课时还撰写了讲稿,它应为任课教师根据教案写出的讲课内容提纲或全部。多数的讲稿,相当于教案中教学进程部分的教学内容的细化。可见,教案是任课教师对教学过程起重要引领性文件——教学大纲的理解后的派生教学材料;而讲稿是任课教师对执行教案的更具体文字产物,直接用于课堂实践。在实际操作中,也可以把它们合并处理。

3.3 课前备课

要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得到课堂上的上乘表现,做好课前认真备课是不可或缺的。

课前备课要做到:①明确每次课的大题目、教学目的;②明确并熟练把握具体的讲授内容、重点、难点及讲析思路;③明确要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④熟悉/完善教案。讲课

讲课,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是我国高校教学中一直沿用的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教学方式方法,而且,无论是那种教学方式方法,其中都少不了讲授(课)这一环节。所以,讲课是所有教学方式方法的基础环节。讲课的质量是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的重要体现。

4.1 讲课的基本要求

讲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坚持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角度考虑,起码应做到下面的要求:

(1)备课充分

首先教师本人要对教学内容做到透彻消化理解,掌握精准并烂熟于心;其次,做好备课与教学设计,上课前要温习相关内容,并能熟练运用教案,力戒照本宣科,包括:讲课不拿讲稿,也不要以ppt代替讲稿;要避免将某一本教材上的错误或不当内容也拿过来给学生讲。对于教材中的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科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和本人的理解,进行正确地消化整理、审慎取材并重新编排,不要一揽子照搬上课堂等等。

(2)讲课要有激情

教师一上讲台就要精神饱满、积极认真、焕发热忱。从行为举止到真情实感透出热爱学生、热爱学科、热爱课程、热爱学习和研究,以老师的教学激情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人之师,不仅要以知识的力量,更要以精神的力量感染学生,让教师讲课的激情与学生听课的热情相碰撞,呈现出和谐、理想的课堂。

(3)理论、方法正确,概念清晰 这项要求是讲课的最基本要求。

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它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本质的特有属性,是知识系统的第一要素,影响深远。一门课程都是由许多本学科特有的概念、规律、方法和结论组成的,其中首要的就是概念。概念,有其内涵和外延。明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正确运用概念。因此,从备课到讲课,要下功夫把概念,特别是重要的基本概念表述清晰,包括:概念的形成、概念 的内涵、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应用、实例与反例等。在概念的表述上,要做到精准,即字斟句酌、准确无误。

(4)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内涵充实

这项要求具体要做到:①内容科学性强,即在每一堂课中都包容本课程或本学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学术内容;②内容实践性强,即对于理论性的内容,要包容该理论联系实际的部分,如阐述该理论是怎样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以及该理论怎样应用到实际中去等问题;而对于实践性/操作性的内容,则要包容理论指导或理论阐述的部分。这项要求虽不一定在每堂课中做到,但要在一门课或课程某单元中体现。③内容先进性强,即结合讲课的某些基本内容,恰当地将本课程或本学科的最新进展与前沿内容以及理论基础与前沿之间关系引进课堂,彰显基本理论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深化对基本理论根基的学习,还可以用前沿性课题及其研究成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即使讲授那些仍属保留下来的传统内容,也尽量联系现代观点并加以阐述。这项要求,也只要在一门课或课程某单元中体现。

(5)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课堂上如何将已确定的教学内容讲授好?首先,要能引起听课者的兴趣,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接着,要基于听课者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和认知规律展开讲解,让学生始终处于紧跟老师的思路和积极思考之中,尽享课堂佳境。因此,要根据具体教学任务,按预先设计好的:如何开头—如何一步一步展开—如何推向高潮—如何结尾,乃至何时讲解、讲什么—何时板书、书写什么—何时用多媒体,用其中的什么—何时互动、互动什么问题、互动深度—如何插入演示等,使整个讲课进程环环紧扣、引人入胜。对于上述,也可以表述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出结论—举例阐述并引出新的问题。值得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解决问题,其指导思想、具体方法及其过程,正是培养学生智力、能力、情感、品质的重要内容,要认真做好。

课堂上,如何给一节课或一教学单元的内容分段来讲,体现了教师的基本功。在前面的“备课充分”中说到:教师要对教材中内容进行正确消化、整理,审慎取材并重新编排。这样做使得重新编排的每一段各有相对独立的任务,且段与段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理顺好这个顺序,就形成了有

助于学生理解的教学思路和层次。

课堂上,板书或多媒体屏幕上的各段教学内容标题,只是教学思路和层次在形式上的体现。而对每一个问题的解决,实际上都应体现解决本学科问题的范例,从而使学生不仅在某具体问题的解决上获得收益,而且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能力上也受到启迪。

(6)重点突出,难点化解,详略得当

重点,是一节课或一个单元要讲授的重要知识点或要培养的重要能力点。重点突出,就是要调动多种教学手段,多角度,多方面地讲析与演示,使重点内容超出一般点内容,给学生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这是展现老师教学功夫的一个方面。

难点,是学生难于听懂或难于理解消化的内容点。难点化解就是要运用备课时设计好的教学策略,将难点的难度降低或消除,使难于理解转化为易于理解,难转化为不难。这是展现老师教学功夫的又一个方面。

研究生的课程,不要不分重点与非重点地满堂灌,而应该详则详,该略则略,详略得当,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空间。

(7)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学习

教学本来就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的。其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给学生单向灌输知识和学生在教师启发诱导下进行主动学习,二者的教学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坚持启发式教学的理念和做法,尤其是研究生课堂教学,对每位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讲,诱导学生想,以至师生之间互动,这些都是在教师的诱导下发生的,是教师的教学主导在起作用。如何让课堂实现这种良性积极的互动,教师在备课中就要做好设计。

(8)重视对思维与方法的教育、对能力的培养

授课时,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们的思维状态和他们之间的水平差异,引导他们对教学内容及其背景的深刻理解,强调把握好对教学内容的应用。

重视“授之以渔”的理念,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懂得老师自己是怎样思维、为什么要那样思维的,以此激发诱导学生学会科学思维。例如在讲公式推导过程中,要讲清老师是如何思考和处理的,即使不讲公式推导,也要讲清楚公式是怎么来的、怎么应用等等。

(9)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相辅互补

前面说过:板书、多媒体等是常用的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对如何使用某种辅助教学手段做出具体而详细的教学设计,以备讲课时恰当运用。

必须再强调的是:在讲课过程中,一定不要将预先已做好的ppt一页一页地播放并照屏幕内容述说一遍,将ppt作为公开的讲稿,造成变相的照本(照ppt的本)宣科。

(10)语言清楚,语速适中,声音响亮,教态大方

这是一名合格教师在教学素质方面的必备要求,即使某些教师口音的自然条件不够好,也需努力练就并做到。对于一些新任课的青年教师,往往忽视此要求,以致影响教学效果,这是不应该原谅的。

4.2 讲课的更高追求

讲课本身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青年教师在达到讲课基本要求之后,如何稳步而迅速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步入更高的境界?什么是讲课的更高追求?教学名师、大师们的教学实践道路彰显出讲课的更高追求包容了以下几个方面:

(1)拥有高深的学术造诣

教师在教学中,不只是对课程所涉及的理论、方法和专门知识等起到传送带的作用,而是要经过自己的消化、理解、取舍、整理等精细加工,结合本学科前沿最新研究成果(包括自己研究的)进行二度创作,形成对课程应包含的教学体系及教学内容的独到认识与见解,并成功应用于课堂教学,对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基本概念等推出了精辟阐释,呈现出高深的学术造诣。这是功夫的体现,谓之为学术基本功,是最重要的,第一位的教学基本功。教师的教学水平总是受限于他的学术水平。不学不练不研究无术,少学少练少研究乏术都是不会成为优秀教师的,应以此为戒。

(2)拥有高超的讲授艺术

教师在教学中,要经过教学研究与磨练,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呈现出高超的讲授艺术,讲授生动、精湛、深邃、引人入胜,以很强的教学迁移力,诱导学生举一反三并进入到高效率的自主学习之中。这也是功夫的

体现,谓之为讲授基本功,也是重要的教学基本功。

上述的学术基本功和讲授基本功,共同构成教学基本功。(3)能让学生的头脑总在积极思考问题

前面说过:教师在讲课中不只是理论、知识与实验等教学内容的传送带,讲课的优良效应还表现为激发学生头脑的积极思维,所谓:“使有疑者无疑,无疑者有疑”。

(4)与时俱进,常教常新。

同一门课或同一节课重复讲(对不同班级),不应简单地重复用同一版本的教案或讲稿,而必须重新准备,不失时宜地加入新的内容、更新讲法乃至新手段,反映时代进步前沿。

重复讲课,应成为一种研究、一种学习、一种创新的过程,每次讲课都能再生冲动与激情,使自己主持的教学活动总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深受新学子与时代的欢迎。作业

任何学习,仅靠听课是远不够的。作业,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堂所获得的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通过做作业,可以引导学生:①对课程重要内容进行复习,加深理解、巩固;②通过解决某些具体问题,以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锻炼并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可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做好作业,是在讲好课之后的又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要做好:(1)精选或自行设计适当数量的高质量作业题。这里所说的高质量,是指那些有助于达到教学目标的命题,包括①作业题的解决及解决的难度能检验学生对某些知识(含概念、规律、方法)的理解与否及其程度,②作业题的解决及解决程度能检验学生具有的思维能力及具有的程度,③作业题的难度要比同类型的考试题的难度要稍大一些。

(2)教师一定要亲自做过全部的作业题(包括思考题)。作为教师通过亲自做过全部作业,一是要加深对知识(含概念、规律、方法)的理解,二是要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增强讲好课程的底气。

对于某些新开出的课程,一时缺少成型的教材。对于这类教学实情,有的任课老师采取给学生指定几篇阅读文献,并留出阅读问题或给出一些

点拨性讲述,让学生自己做课外阅读。这也相当于一种作业,是一种可取的做法。答疑与考试(查)6.1 答疑

答疑,是继讲课之后又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对于工作压力较大的青年教师,往往容易忽视。每位教师应给出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专门答疑安排。答疑无论是个体(学生)答疑和集体答疑,都是针对学生的疑惑与关注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的解惑与交流,都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理解的延续与加深,都是亲近学生、了解学生并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方法与能力的绝好机会。一个负责任的老师,应舍得投入(因为答疑的时间并没有计入教学时数),为人师表,为了学生,应尽力做好答疑。

答疑的过程,很适宜进行启发式教学。有时,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不一定直接告知答案,而是设法启发学生,所谓:“开而弗达”,即打开学生的思路而不用直接解答。这样,学生的收获可能会更大。

6.2 考试(考查)

考试(查)也是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通过考试(查),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增长等方面的进步作出评定,同时对教学状态、教学差距作出反馈。因此,考试(查)环节,既是针对学生的学,也是针对教师的教。

考试(查)一般包括:命题、考试(查)、评卷、总结等环节。其中:(1)命题

试题应能全面且有重点地反映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反映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与能力。因此①试题覆盖面要宽、重点内容的数量、深度、复杂程度都要足够;②试题难易度适当;③试题的测试结果要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即实际学习水平高的学生成绩应高,反之亦然,成绩区分得好。

(2)考试(查)

没有纪律的部队不可能成为好部队,拥有良好纪律的部队造就了优秀的指战员。同样,严格执行考试(查)纪律,是建设良好学风、培养高端人才的需要。因此,从制卷、考试(查)到评卷,都要排除各种干扰,坚

守纪律。

(3)评卷

评卷要做到严肃、客观、公正、细致,不受外来干扰以保证成绩真实可信。

(4)总结

总结的重点是考试分析。其中,一个是考试本身的质量分析,即评定本次考试的结果是否有效和可信。另一个是本门课的教学分析,即对本门课教学成功之处与存在问题的分析,找出教学改进措施。这必将对教师有很大收获,必将促进他们更好提高教学水平。因此,不论要不要上交“总结”,作为教师,自己要自觉地去做好。

上一篇:当前不少中学生怕写作文下一篇:职场中年人应该怎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