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矫正基础读后感

2024-10-30

行为矫正基础读后感(精选10篇)

1.行为矫正基础读后感 篇一

行为矫正案例报告

摘要:在本案例中,我通过使用强化、前提控制、完全任务呈现、自我管理等行为矫正技术,成功地形成了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心理学知识这一目标行为。在这过程中出现过消退和目标行为受到其他行为干扰等问题。最后在矫正停止后,目标行为得到了较满意的保持。

1目标行为的提出和界定

因为学习在大学生活中依然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但我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能够很好的掌握学到的知识,我认为这样的学习是需要改进的。经过分析,学习到的知识掌握不牢固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学以致用。由此提出:希望自己能够灵活的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这一目标行为。具体的目标行为定义为:在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时能够使用一些心理学的词汇和理论。

2矫正方案制定

2.1记录方法及工具的选择

采用自我监控,连续记录的方法。使用频率数据表作为记录工具。由自己对使用了的心理学词汇和理论的交流次数进行每天的记录。如:10月2日这天,我在与同学的三次交流中使用过心理学的词汇,就在频率数据表10月2日行对应的方格中画一个“○”。

2.2确定强化物

选择条件强化物(在我提到专业名词和理论时同学的关注)和非条件强化物(吃一顿半更的砂锅)各一种,作为目标行为的强化物。

2.3功能评估(B)

采用间接法对问题行为(不是本案例的目标行为)进行功能评估。A描述行为

引起关注的行为是我在日常生活中不会使用学过的心理学知识 B可能的生态事件

无特别的生态事件 C前提

在我与喜欢活用心理学知识解释问题的同学交流时,最有可能出现我也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还有在讨论人际交往的问题时较容易使用专业知识。其他情况下,除非是心理学特征很明显,否则我很难出现对已学知识的运用。D识别不适宜行为的功能和后果

作为行为的后果,我与同学进行了顺畅的交流得到了同学的反馈。但同时也感到没有学到知识的苦恼、焦虑和恐惧。E界定不适宜行为的效率

不运用心理学知识付出的努力以10点评分可以得3分。但不是每次这样做都能得到利益,随之而来的对自己无知焦虑有时会抵消与同学顺畅交流所得到的惬意。F与不适宜行为同样功能的行为

在与同学交流中使用心理学的知识可以达到同等的交流效果 前提——————————行为————————后果

跟其他同学交流 给出非专业的评论 得到同学的反馈 前提——————————行为————————后果

跟其他同学交流 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分析 得到同学的反馈

2.4主要的矫正技术 2.4.1强化(作用于C)

2.4.2前提控制(作用于A)

2.4.3链接——完全任务呈现(作用于B)2.4.4自我管理

3具体实施

3.1基线收集

不进行矫正,记录一周内的目标行为出现情况。3.2实施矫正 3.2.1强化(C)

及时强化

每次在交流中使用了心理学方面的词汇和理论,心里的满足感和在这样交流时引起的同学对我的注意力作为强化物。

间隔强化

使用代币。在频率数据表中记录的“○”达到7个时,就奖励自己吃一顿半更的砂锅。

3.2.2前提控制(A)

创造前提环境:多与同学讨论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增加与能够自然运用专业知识同学的交流时间。

促进与渐消:在遇见一个问题,一时想不出心理学上的解释时,向同学提问得到启发使目标行为发生。同时多留意学到的知识,在一段时间后,不再需要同学提示。

刺激泛化 在能够在人际话题中自然运用心理学知识后。讨论到其他话题也会想到运用心理学知识。同时,除了在与人交流的时候,在日常生活的其他环境也会想到一些心理学的知识运用。

3.2.3链接——完全任务呈现(B)

在面对问题时,把分析问题的任务分为以下几步:

1、想到用心理学知识分析;

2、想问题属于哪个心理学领域;

3、思考哪个具体的概念和理论可以用来分析该问题。

3.2.4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法与前三种方法有交叉的地方,主要有:

行为契约 强化中的间隔强化以行为契约的形式实施。

自我指令 在进行与人交流的时候,提醒自己要尝试用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对谈论的话题进行分析。

4结果

矫正结果如下图,前七天为基线期。然后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矫正,在撤销矫正后,目标行为有所下降,但比起基线好很多,而且保持较好。

讨论与反思

从由本个案的治疗结果来看,在矫正期间及矫正结束后,目标行为比基线水平都高了很多,说明所采用的行为矫正是有效的。但在整个矫正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1、从结果可以看出,有部分时间目标行为出现的次数特别多。这种数据的出现不是矫正的直接结果,而受到了正常学习的干扰。可能当时正好有某一门专业课要做报告或者作业。这样在平时与同学交谈的过程中,就自然而然的会更多的谈论到与专业有关的话题,使得目标行为出现次数突然增加;

2、虽然签订了行为契约,但由于整个过程是以自我管理为主,缺乏监督。在习惯形成之前,有时候需要付出很大的意志努力,中途出现过消退,使得目标行为不稳定;

3、目标行为的记录方法只是记录出现的次数,在矫正开始后看上去就没有特别大的进步。但我在矫正过程中,体验到:虽然是做同样多的心理学分析,但随着矫正的进行,需要付出的努力减少了。这一点无法在数据中体现。如果没有发现努力减少了这个进步,很容易给人挫败感。不利于目标行为的进一步稳固和保持;

4、在本案例中,使用的方法其实不止文中列出的这几种,但其他方法在使用时,感觉对目标行为帮助不大。而且有时候为了使用其他方法,使目标行为发生偏差。在进行角色扮演时还引入了人际交往这另一问题,对目标行为造成了干扰。在结果中出现矫正实施后就没有进步可能与此也有一定关系。

5、可能由于缺乏经验,在进行矫正方案制定时考虑不是很全面,这一点在前几个问题中也有体现。而且在具体实施方案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最开始设计的不是单一基线的A→B设计,而是改变标准设计,即在达到一个标准后重新设立新的标准。但实施的时候才发现,设定高的标准是没有必要的:如果我的所有生活都围绕心理学而展开,遇见什么问题都要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解释,那也不是我的目的。而且设立改变的标准具体要什么时候改,改多少,我没有一个基本的概念。所以最后也就改成了A→B设计。

针对以上5个问题,我觉得可以进行如下改进:

1、要排除学习需要对矫正效果的影响,可以不记录因为需要完成学习任务而进行的与心理学有关的谈话。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提到心理学词汇和理论不属于真正的运用。

2、对于行为监督缺乏的问题。因为是小组学习的过程,像我一样自控能力不是很好的同学,就可以采取两人结对互为治疗师,来代替自己做自己的治疗师这种方法。

3、在确定目标行为的记录方法时,应该考虑全面一点,并随着矫正的进行对方案进行改进。在这次矫正过程中,我记录的指标由最开始的书面写下用心理学对社会事件进行的分析,改为记录在与人交流中运用心理学词汇和理论的次数,极大地减少了记录本身带来的负担。但在后来矫正结束看结果的时候发现,记录的次数这个指标太单一了,不能反映随着矫正进行我在运用心理学知识时感到更容易了。

4、在实施矫正的过程中,我之前会想尽量多的使用一些方法。但最后发现方法合适才是最重要的。而且在整个过程中,行为目标可以有所调整和改变但是一定要单一。不然就很乱,不利于矫正。

5、要解决经验问题,如果靠实际操作在短时间内有困难。但可以通过多看案例和多对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各种情况的猜想来帮助自己更好的制定方案。而且,在矫正进行过程中有必要调整的应该进行适当的调整。

除了以上以一个咨询师的角色感受到的需要改进的地方之外,同时作为一个来访者。通过行为矫正,我确实形成了我希望的行为,感觉也很好。但是在这个形成的过程中会觉得有点太机械了,而且没有感情。虽然本来是自己想要形成的行为,而且在整个过程中也是我自己在一步一步的给自己矫正。但当这个行为形成的时候会觉得有一点被强行形成这种行为的感觉。虽然这种感觉是很微弱的,但我觉得如果在行为矫正的同时也能加入一些其他流派的方法,可能效果会更好。

2.如何矫正孩子不良行为习惯 篇二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不良行为是正常现象,简单粗暴的打骂不仅不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使情况恶化。正确的矫正手段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对待第一次

很多家长往往意识不到孩子某种不良行为的第一次出现而没有认真对待。我的孩子在一岁半左右,上街第一次哭着要买糖,第一次打小朋友或拿别人东西,我都非常严肃地先告诉他这样不对,同时给予小小惩戒,比如让他独自站在一边或大家不理睬他一段时间。然后抱着他再次认真地告诉他这样做为什么不好,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的不良行为第一次就被及时责罚,即使以后二次出现,稍作劝阻孩子就听从了,出现三次、四次的可能性更少,甚至不会再出现。但遗憾的是很多家长总抱以“孩子还小不懂事,现在讲没用”的态度,错过了第一次最佳教育机会,导致以后的矫正确实困难重重。下面再介绍几个经心理学研究证实有效的方法,可以用于孩子不良行为的矫正。

2.及时惩罚

不良行为一旦出现必须立即施以惩罚,千万不要采用有些家长的口头威胁“等你爸(或其他人)回来收拾你”。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只能了解眼前的直接后果,不能想象更不能顾及将来的可能结果。相信家长一定经常发现此年龄段的孩子哭的同时转眼就笑,更不用说一个漫长白天之后他怎能记得爸爸(或其他人)回家批评他的原因,而且家长自己往往也已经忘记了应该责罚孩子。及时惩罚孩子的作用在于让孩子明白自己是因为什么错误行为被责罚的,他也才明白应该改正什么错误?

3.冷处理

心理学上又称“爱的剥夺”。比如孩子有骂人现象,一旦他脏话出口就应采取罚站并不许周围人理睬他的方式,可以让孩子单独处于房间的角落,使他更深刻地体验到不被人理睬的孤独难受滋味,当然之前先告诉他为什么罚他。需要强调的是很多人不了解合适的冷处理的时间期限,并不是越长越好。应该是年龄几岁就罚几分钟,比如孩子三岁就应只罚站三分钟并在此期间周围人不理睬他的任何举动。这样既让他认识到为什么被罚与体验孤独的滋味,又没有超过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家长会问:“孩子哭着往我怀里扑不认罚怎么办?”,很好办,家长在告诉他为什么之后,只要闭起眼睛不理他,到应该的时间,效果是一样的。粗暴的打骂反而可能使孩子也具有暴力倾向,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4.教给孩子合适的行为标准

大多数家长认为责罚过孩子就完事了,其实并非如此。孩子的行为都是有自己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欲望。矫正的极有效的方法是,责罚之后教给孩子合适的满足自己欲望的方法。比如孩子拿其他小朋友或幼儿园的玩具回家,不用说那些不予处理的家长会给孩子带来多么不好的影响,很多家长也是简单批评一句“不能拿别人东西”。这种情况下责罚反而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告诉孩子:“明天把它还回去。你想玩别人的玩具要先经过别人同意,玩一会以后要还给人家。”孩子只有知道了正确的行为,才不会再出现错误的行为。

5.抓住重点,持之以恒

3.行为矫正基础读后感 篇三

《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行为失范矫正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合江县幼旭学校课题组

尊敬的教研室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我代表《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行为失范矫正策略研究》课题组向大会作这一课题的开题论证报告,不妥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选题意义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施行,教育部重新修订了《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守则》从大处着眼,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提出了基本要求,《规范》从小处着眼,从行为习惯养成入手,提出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要求。新近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四章义务教育”中明确指出:“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它们的颁布实施,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工作应以德育为首位,同时也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校地处县城城区,是一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是县委县府指定的进城务工子女就读学校,也是合江镇唯一一所初级中学。在校中小学生有1500人,在现有招生体制下,我们学校农民工子女占到20%

以上,有近40%的留守少年儿童,这些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机制尚未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存在各种问题。特别是初中学生中,集中了合江镇和县城周边乡镇各小学输送来的大量学困生和品困生。这些学生除了表现在学习困难外,内在为道德失范,外在为学习、生活和交际等行为失范。这类学生的存在,不仅严重制约了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学校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失范不加以矫正,将对学生成长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并产生大量社会问题,直接影响学校的安定和社会的和谐。同时,学校德育工作机制、管理和评价体系也有待完善,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区教育为依托,以政府行为作保障的德育运作机制并没有形成,家庭、社区和学校德育根本没有得到有机整合。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缺乏长效机制,没有真正解决“父母监护缺失”的问题,不少活动存在“运动式”、“一阵风”的问题,现有教育管理也多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办法,缺乏针对性、科学性,效果不理想。德育工作评价虽然有制度可依,但这些制度缺乏对评价指标的量化,德育工作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多停留在教学成绩和学业分数上,德育评价虚多实少,学校、职能部门和班级的多级评估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或者有了雏形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在我校开展“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行为失范矫正策略研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本课题预计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效果预测

(一)、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1、通过课题研究,逐步构建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行为失范矫正运作机制。

具体办法是: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网络,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区教育为依托,以政府行为作保证,形成家庭、社区、学校德育的有机整合。

2、通过课题研究,构建学生行为失范矫正策略。

采取的途径为:

(1)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德建设,转变育人观念,创设良好的师资环境。

(2)办好家长学校,更新家长育人观念,改善家庭教育状况。

(2)找准活动的载体,拓宽德育渠道,构建适合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矫正的系列活动体系。

3、通过课题研究,形成适合我校的学生行为规范检测与评价体系。

我们的想法是:完善德育工作评价量化评价指标,德育评价要由虚变实,由软变硬,建立学校、团支部、少先队和班级等的多级评价体系。

(二)、预计达到的效果。

1、学生道德素养得到提升,乐观向上,行为文明,习惯良好,社会公德和法制观念明显增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2、教师育人观念得到更新,育人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形成了一支优秀的德育教师队伍。

3、学校管理理念得到优化,构建起先进的、可行的、高效的德育管理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和德育教育评价体系。

4、育人环境等到改善,书香校园打造成型,学校社会声誉越来越好。

三、本课题的改革主张与改革措施

(一)本课题的改革主张

我们认为本课题的提出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和学校教育的需要,课题的研究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提出本课题《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行为失范矫正策略研究》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当代中小学生的思想脉搏,探索符合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更好地解决我们德育工作中暴露的那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构建起先进的、可行的、高效的德育运作体系,使我们德育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本课题的研究与我们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紧密结合,与学校日常教学活动和教师日常工作密切相关,要研究的内容基本上就是要做的工作;研究的内容力所能及,研究的条件基本能具备,研究的保障可以落实;该课题具有研究价值,且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鉴。只要我们充分准备、精心设计、认真操作、加强管理,注意及时调整和修改完善,一定会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

(二)本课题的改革措施

本课题研究分为准备论证,实验验证,总结提炼三个阶段。具体措施是:

(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研究的状况和已有的研究成果,用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主要用于前期准备。

(2)教育调查:运用教育调查法研究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调查研究学生行为失范的现象等,从而制定切合学校实际的德育的方法和策略。主要用于实施初期。

(3)行动研究:在自然条件下让德育工作者进行亲身实践,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拟定具体计划、实施计划、反馈信息并对实践进行不断反思,指导下一阶段的工作。为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提供实践和研究的丰富信息。主要用于实施阶段。

(4)邀请师培部门、专家、优秀班主任教师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作专题学术报告,并对本课题研究给予指导、引领。适用于课题研究全过程。

(5)案例研究:注意抓住典型人物和典型事物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应不同级别的学校和不同类别的学生的不同的德育工作范式。主要用于实施后期。

(6)经验总结: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重视资料数据的积累、归类并整理研究资料,寻找成果和过程蕴含的规律,并进行总结提炼,撰写研究报告。主要用于总结阶段。

四、本课题活动规划

①对学生生活的家庭、社会和学校环境调查活动。②家庭环境、社区氛围、校园文化、学校制度、政府政策检视活动。③专家引领活

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对课题组人员及相应教师进行培训与指导。④通过网络技术搭建交流平台展开交流活动。⑤学校及各部门的德育系列活动,具体为学校 每学年一次优秀德育工作者评选,每学年一次优秀班主任评选,每学年一次优秀教师评选,每学年一次师德标兵评选,开展“家长学校”各类活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每学期一次主题关爱教育活动,打造“书香校园”系列活动 学校支部每学期一次优秀共产党员评选,每学期评设党员示范岗,进行流动管理,师德师风学习活动,工会 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开展贫困生慰问活动。教导处 定期开展德育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研活动,每学期拟定学科德育渗透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活动,每期一至二次班主任培训活动。团支部与少先队大队部“幼旭之星”评选(周星、月星和期星评选),每周一次班级百分竞赛(学期末总评一次),每周一次“国旗下的讲话”教育活动,每学期一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少先队员评选,按月开展“主题教育月”活动,定期开展“留守学生之家”活动,每期“艺休周”活动。班主任 《学生守则》与《一日常规》学习系列活动,幼旭之星评选活动,每周开展主题班队活动,每月开展“主题教育月”活动,开设“家校路路通”,每学期至少一次家长会。科任教师 每期写一篇德育工作论文,每月交一篇“德育与学科教学”的教学反思或教学心得体会,每期写一本读书笔记。

4.关于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与矫正 篇四

关于农村中小学生生活习惯行为的规范与矫正 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世界多元化的结构,人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农村小孩由于接受教育的的水平相对落后,易受到其年龄特点、心理素质和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是非观念不清、法制观念淡薄,从而养成诸多生活上的不良行为习惯。

如何有效矫正中、小学生生活上不良行为习惯,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呢?先看下中小学生不良生活行为习惯的现状:

中小学生的道德观念淡薄,行为举止轻浮,意志脆弱,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的依赖性严重,生活秩序混乱没有规律;时间观念不强,贪睡、迟到,不注重学习与休息的协调性,睡觉时喜欢高谈阔论,夜不归寝或半夜逃离寝室现象时有发生;安全意识淡薄,没有科学的安全防范意识;饮食习惯差,不注重合理的饮食规律和健康的饮食卫生;经常吃烟、酗酒,身体各项发育指标均不理想;个人形象不佳,前卫的衣服、古怪的帽子、时髦的发型、奇怪的发色、不文雅的口头禅时常出现在校园……所有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这种生活行为现状,要怎样着手解决呢?首先来探究下其现状形成的根本原因,农村中小学生的生活上不良行为主要受到的影响,家庭的影响:一是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言传身教影响差,为孩子树起了坏榜样;二是教育方法不当,简单粗暴、缺乏耐心、引导不够,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相加,体罚折磨,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造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三是家庭结构缺损,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得不到家长的细心调教和关怀,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四是居住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家庭无固定经济来源;五是家庭成员经常闹矛盾,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不和谐的环境。正是这些不当的教育方式和不利的家庭环境,导致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促成了学生行为的怠慢、攻击、欺骗、逆反及破坏心理,养成了早恋、酗酒、吸烟、吸毒等不良生活行为习惯。

学校的影响: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教育依然有急功近利的做法,过分强调学生智育发展,忽视学生良好品行的培养,直接造成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学校不良因素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学校教育评价机制的缺陷,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的评价还局限于学生智育考核,忽视了德育的培养;二是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修养,不能为人师表,言谈举止极不文明,给一些品行不良的学生起了“示范”作用;三是教师教育方式不当、教学方法陈旧,不关心、尊重学生,甚至体罚或“鞭策”学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四是个别教师处理问题感情用事,方法简单,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仅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反而增大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面对这些情况,又怎样进行矫正中小学生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呢?

首先,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把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放在学校德育工作的首位。进一步健全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考评机制,不单纯以教学业绩的好坏来评价教师的工作成绩,要鼓励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路品行。教育引导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做事,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使其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新型人才。强化前途理想教育,培养正确人生价值观念。学校应定期开展以理想抱负和责任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注重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充分开展家长的亲子教育,让家长以良好的道德品行、高尚的道德情操潜移默化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学校应积极主动协调街道社区和其它单位的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周活动、阳光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锻炼其强健的体魄,陶冶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减少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养成的机会。此外,家庭、学校要密切配合,根据学生爱好、特长和潜能,引导其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指导、帮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克服重重困难,用辛勤的劳动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行为矫正基础读后感 篇五

曾经读过一篇名为《佛桌开花》的文章,那故事告诉我们:最可怕的不是错误的心,而是不肯原谅错误的那颗冷酷的心。作为一个教师,我被故事的寄语所震撼了,我们都喜欢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对文化课差了一点,思想品德后进一点的学生,我们是否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呢?毋庸讳言,但对问题学生怀有一颗滚烫的心,并非易事。但能成功开展个别指导教育活动,成功地教育和转化某一特殊类型的学生,是最能显示班主任功力和底蕴的重要方面。它既是班集体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又是教育平等赋予每一个学生的权利。“教师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因此, 班主任应给与那些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多的爱。

一、问题学生的类型及特点

对问题学生的理解,我们应该至少有以下的认识:第一,这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与同龄人、同集体其他成员相比较而言;第二,他是个别的,即集体中的绝对少数的学生;第三,他的核心特征是品德不良和心理不健康;即经常性有比较严重的问题行为;第四,问题是相时的,可以通过教加以转化。这几点认识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是相当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对问题学生认识上的几种偏差。一是避免将偶发问题行为的学生错划为问题学生。二是以学习成绩来划分,甚至对学习成绩优秀学生的问题行为持谅解态度,为之开脱,结果是失去教育的机会。三是用成人化的标准来衡量,即用成人的标准衡量中学生行为。四是忽视存在退缩压抑型问题学生的教育。问题学生明显的共同特点。

1、是非观念模糊。这类学生常犯错误的原因是道德无知、是非不清,如把违反纪律看成是“英雄行为”。

2、缺乏强烈的求知欲,学习能力较低。问题学生由于精力不在学习上,怕苦畏难。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较差。

3、自尊、自做、自卑、自弃交织在一起。问题学生经常遭到批评,甚至打骂,存在严重的自卑、自暴自弃,甘居下游的情绪。可是出于自尊的需要,他们有时又表现为傲慢无理。

4、意志薄弱。他们有时虽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有时也迸发进步的火花,但已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束缚他,有时身不由已,这也是他们在转化过程中出现反复的原因。

二、问题学生的一般问题

问题学生一般问题行为有心理原因造成的,也有品德方面原因造成的。对于这两类问题我们都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因为心理性与品德性不仅可以相互制约,而且有时可以转化。只有把两方面的问题加以解决,才能对问题行为给予比较彻底的纠正。一般来说,班上的主要问题行为有以下类型:

①品行性问题行为:主要由自私、遇事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怕苦,追求享受,学习上生活上怕苦、怕累,追求吃、穿、玩,爱说谎;厌学,不想学习,逃避学习,以至逃学;退缩,胆小怕事,孤独,不参加集体活动。

②违纪行为:主要有攻击、无事生非,经常骂人、打人,对他人构成威胁;作弊,用各种方式进行考试作弊;早恋;与异性同学传字条、信件,甚至约会;出入“三室一厅”,沉湎于不适合初中生娱乐的场所。

三、问题学生的行为矫正

问题学生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现象,老师该怎么去处理这个问题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1.尊重问题学生的自尊心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从某种程度上讲问题学生的自尊心甚至比一般人还强些。由于种种原因,问题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创伤,如:多次受到批评,或纪律处分,同时成绩又差,因而他们十分自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真诚地去关心他们,用炽热的爱去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另外,尤其是班主任不要过多注意他们的缺点、短处,而要多肯定其长处和优点,不要动辄在办公室、教室或公众场所批评、讽刺、贬低、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学生经常受到批评指责,就会对老师产生反感和憎恨等逆反情绪,事后见了老师横眉冷对,老师说东他偏往西。长此以往,不仅会严重打击他们的自尊心,影响他们的正常发展,而且会使师生感情产生隔膜,关系十分紧张。2.树立问题学生的自信心

大多数问题学生都意志薄弱、自卑感强、对自己的成长进步缺乏信心。我们要以正面引导为主,多安排合适的工作让他们干,一旦工作干出了一点成绩,就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3.创新教育手段,丰富教育活动

问题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看问题片面、容易过激,他们犯点小错误、违反纪律是在所难免的。当问题学生出了问题后,不能采取强迫命令的方式,我们要采取正面教育、积极疏导的方法,充分利用先进的典型事例进行教育,要变当众批评为促膝谈心,或轻言细语,或声情并茂,或暴风骤雨,要因情而定、因人而定,形成强大的感染力和震慑力,变说教一大堆为跟踪督促指导,防治结合,防患于未然。4.培养师生情感,做好转化工作

在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师生间融洽、和谐的情感配合以及由此产生的良好的教育氛围起着重要作用。问题学生由于自身有较多的缺点错误,在班级群体中往往被歧视、被冷落,在家庭里也会受到很大的压力。他们内心很痛苦,心态矛盾重重,表面上傲慢自得,对缺点、错误满不在乎,但心里常常悔恨自责,强烈要求别人理解自己、重视自己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老师,我们要给问题学生以亲子之情、平等的友人之情,学生应该能感知出来,这样就会在情感上产生沟通,就能激发学生对教师亲近、理解和仰慕心理,进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问题学生亲近、信赖老师时,教师的要求就会很容易转化为他们的需要,使其感到亲切与善意而乐于接受教育。

5.恰当地运用榜样作用进行教育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身教重于言教”,班主任必须参加的活动一定要参加,自己能办的事一定要自己办,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用尽一切办法,在问题学生中树起一个学习进步的榜样,用榜样的接近性所产生的威力去感染问题学生。

总之,问题学生及其错误行为是学校教育管理中不可避免的客观现象,我们对此既不可感到惊奇,又不可置若罔闻。要针对问题学生的身心特点、个性、觉悟和各种形成诱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充分发挥教育功能,促进问题学生由量到质的飞跃,成为名副其实的好学生。

6.行为矫正基础读后感 篇六

健康信念理论模式(HBM)是由美国的 Hochbaum, Kegeles, Leventhal and Rosenstock 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来的。用于解释为什么人们不接受“疾病预防性筛检”。健康信念是个体对自身健康的追求、认识、期望和标准,即欲达到的目的。现以健康信念的内容来对吸烟行为的矫正进行具体应用。

健康信念模式主要包括3部分内容:(1)个体的健康信念,即人对健康与吸烟的看法,吸烟的危害及戒烟的认知等。(2)行动的线索或意向,通过教育和宣传使吸烟的人能否树立起足够大的信念戒烟,开始吸烟的人能否引起足够重视不去吸烟,不吸烟的人能否劝诫吸烟的人戒烟。(3)影响及制约因素,是指影响及制约吸烟者决定戒烟的因素和未吸烟者开始吸烟的因素。其中心就是个体信念影响个体的行为。

2.针对适用人群进行健康教育

按烟草的接触程度和接触途径可以将人群分为以下几类:一般人群、开始吸烟、烟草依赖、健康危害的人群四类。四者可以通过被动吸烟环节建立如下关系:

进行健康教育及干预方式:

环节一主要原因为:同龄人的影响;长时间压力过大;以为吸烟有一定好处;老师或者所尊敬的人持续吸烟等。其主要对象是青少年等低年龄段人群。主要策略是进行健康教育宣传等,可以通过大众传播媒体的宣传、学校教育等措施,高素质人群的劝告、卫生保健人员的提醒、报刊杂志的介绍、家人或朋友患过此病等,特别是要反复提醒教育青少年远离烟草,还可以通过政府立法提高香烟价格,提高香烟质量等。目的是让其树立其吸烟对身体有害这个信念模式。

环节2、3产生的原因是烟草的依赖,需要通过监督戒烟。主要策略是督导戒烟。吸烟者戒烟的几个阶段是戒烟前、准备戒烟、采取戒烟状态、维持戒严状态。戒烟的主要问题是戒烟者的决心。戒烟前鼓励患者充分了解吸烟的危害和戒烟的好处,寻找戒烟的障碍,明确戒烟的激发期和制定合理的戒烟计划。开始戒烟阶段要采取着实可靠的方法,如逐渐减量戒烟法(如每周一包烟减为一周半包),突然停止戒严法(如依靠人监督,不带烟不带打火机),以及尼古丁替代法(如用咀嚼胶或贴剂形式的尼古丁替代产品)。戒烟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不适症状,如烦躁、入睡困难等症状,可以通过深呼吸、睡前运动等方式进行适时调节。坚持戒烟的持续阶段,要采取一些有效地方法远离诱惑,如吸烟的场所尽量不要去。当然也要运动和保持愉悦的心情,适时缓解压力对于戒烟很有帮助。

E 环节主要靠宣传和政府、行政等部门制定相关法规。主要通过减少吸烟人数、隔离吸烟人群(如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可以采取罚款等措施或者设立专门吸烟区)等措施。

3.健康信念模式在戒烟行为中的评估

健康信念模式认为个体的健康信念影响个体的行为,也就是说患者是否有健康教育需求和是否愿意接受健康教育.这主要和患者的健康信念密切相关。此外,还和许多的外在影响因素有关。

1.对吸烟者健康信念的评估 健康信念模式认为个体的健康信念受以下4种认知程度的制约:(1)对疾病易感性的认知。如对“你知道吸烟有哪些危害?”等问题的回答较充分者则表明认知好。(2)对疾病严重程度的认知。如说“每天都有很多人死于吸烟”等.则对吸烟的严重程度认知好;(3)对戒烟所产生的效果的认知。如认为“我准备戒烟以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则理解为其已认识到遵守预防性措施的利益及好处。(4)对预防性措施障碍的认知。如认为“我将劝说周围人少吸烟”认知较好,对健康信念的评估主要是从其对这4个方面的认知情况进行评估。以确定其健康信念程度的高低。

2.对促进作用的因素 健康信念模式认为,人能否采取预防性措施,除个体的健康信念起作用外,他人的提醒、报刊杂志的宣传、亲朋好友的忠告也起很大的作用。因此,注意了解这方面的情况,确定患者的行为是否受他人的影响。如果有亲人的鼓励则动员其朋友来鼓励效果可能更好,如果有朋友戒烟成功则又会有很大的鼓励。

3.对制约作用的因素 健康信念模式认为,影响个体采取所建议的预防性措施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人格、文化程度、职业、经济条件等。例如吸烟者比较内向适应能力比较差,工作者应尽力帮助患者,如争取患者的亲朋好友的支持。如果比较活泼开朗,适应能力强,则对戒烟者的负面影响小。

7.行为矫正基础读后感 篇七

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在中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带坏其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研究表明13-15岁是初犯品行不良行为或劣迹行为的高发期,15-18岁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这说明中学生中不良品德行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新形势下犯罪“低龄化”的趋势,给中学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重视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的矫正教育,已迫在眉睫。

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不良品德行为之所以在初中成为高发期,这主要是由于初中生身心变化的过渡性与学校教育的不当以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造成的。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极大,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独立地接受周围人的价值观念,学习他所认同的社会行为方式,这是积极走向社会、渴望成为社会成员的表现,但他们缺乏是非识别能力,加上自我行为控制较差,极易沾染社会恶习,成为不良品德的行为问题儿童。具体分析,不良品德行为是由于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家庭教育中不良影响,学校“教育不当”及学生不良的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造成的。下面我们着重从学生的心理因素方面来谈谈对学生品德行为的影响。

一、 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

中学生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也是形成品德不良的原因。这些原因包括:

1、不健康的个人需要。学生脱离实际过分追求高消费、虚荣心重,或者追求低级的`性刺激,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但是学生的某些合理的,尤其是基本的心理需要,如自尊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或遭到剥夺,会盲目寻找补偿,如心理性的低级需要、畸型的物质或精神需要,从而导致产生不良品德行为。

[事例一]:因摆阔奢侈浪费某市初中一年级学生周海过生日时,定做了100块钱的大蛋糕,买了三箱可乐,又让爸爸妈妈在国际大饭店订了一桌800元的酒席,非常风光排场地宴请同班10个同学参加自己的生日晚宴。同学们对周海的派头惊叹不已,周海也因自己的一掷千金而自鸣得意。

2、消极的情绪体验。部分学生爱憎颠倒、好恶颠倒、喜结伙、重“义气”,被集体所冷落、受歧视,自尊心受到损伤,这么多的失败和挫折都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加上青少年情感强烈,易冲动,自控力弱,这些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品德不良行为。

[事例二]:因哥们义气打架斗殴某市高一(1)班学生方宏伟躺在医院里,因失血过多而面色苍白。原来,昨天同班好友蒯彪找到方宏伟,让他一起去教训教训高一(2)班的李和林,因为李和林总是带着一帮人欺负蒯彪。方宏伟和蒯彪是铁哥们,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结果,他们和李和林一帮人恶战了一场,最后,方宏伟被人捅了一刀,昏迷在打斗现场。

3、人际关系的不正常。有的孩子缺乏家庭温暖,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养成自我中心主义,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有的同学与教师关系紧张,对立情绪严重,有的与集体关系不好,感到孤寂苦闷,有的学生在外另找“伙伴”,加入“团伙”等。这些人际关系的不良倾向,都可能成为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

[事例三]:因自视

8.行为矫正基础读后感 篇八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大家好:

我叫姜维,来自我们转向架焊接车间,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思想决定行为 忧患意识奠定安全基础》。首先,我来讲一个小故事可能有很多人听过“有位记者到大西北一个偏远山区的农村去采访,在山坡上遇到一个看似年龄应该还在上小学的儿童在放羊。

记者就问:娃,为什么不上学而在这里放羊?娃说:为什么要上学?

记者说:那你放羊为了什么?娃说:羊长大了可以卖钱。

记者又问:卖了钱以后呢?娃:有了钱可以盖房子。

记者:盖房子为了什么呢?娃:娶媳妇。

记者:娶了媳妇呢?娃不耐烦了:生娃。

记者:那娃长大了干什么?娃:放羊。

看似这个故事很自然,可却反应出一种思想。思想决定行为,就人的活动层面而言是完全正确的。人的活动包括主观心理活动和客观机体活动两个方面。主观心理活动的核心内容是思想活动;客观机体活动的重要形式是行为活动。所以思想支配着行为,而行为却能造成安全隐患和质量意识。

只有拥有忧患意识,强化忧患意识,才能促进我们的生产和发展的活力,我们才能拥有工作的动力,最终促进我们车间生产和安全的和谐、顺利发展。

说完了这些,再说说我们自己。我们很好,我们身边的设备设施也很好,我们的安全工作还很好。这就使得我们员工的安全意识,缺乏安全性,没有忧患的意识。这就是我们车间很多员工的意识,也是一个很危险的意识。意味着什么?大家知道吗?意味着我们要落后,意味着我们要吃安全的苦头,意味着我们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寻找我们失败的原因,总结失败的教训。

正是因为这样的意识,这样的没有安全忧患的意识。我们的员工在做工作时,不但自己粗心大意,为了图省事省时间,为了偷懒,不按我们车间和我们公司的安全操作规程操作。还在遇到自己身边同事违章操作时,不吭声,不说话。原因吗,很简单。一是因为自己也是经常这样违章操作的,怎么会好意思说别人。二是怕得罪人,对自己又没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说,为什么要找事呢?没有好处的事情自己才不会做?三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正是在这种思想观念下,正是在这种没有忧患的思想观念下。我们虽然天天在喊安全的口号,虽然在做无休止的安全培训,虽然在开无休止的安全会议,却没有得到我们所期望的安全效果。因此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不但要坚持我们先前的安全工作,还要让我们的职工拥有安全忧患意识,有了安全忧患的意识才有顾全大局的意识。使我们的职工不但可以在自己工作的时候,时时刻刻地考虑到安全,能够正确地安全操作。还可以在遇到别人违章操作时,能够积极地、主动地、勇敢地站出来制止别人违章操作行为。只有这样,我们车间,我们个人的安全工作才能很好地开展起来,我们的安全工作才能很好地在我们车间运行,我们的安全才能很好地与我们相伴。

9.行为矫正基础读后感 篇九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门店的基础服务,树立并维护良好的品牌形象,维护公司劳动纪律和各项制度的有效贯彻执行,保障公司工作的正常运行,特制定本制度。第二条 各店店长对店铺员工的执行情况具有监督、检查和指导权和建议权。第三条 运行中心对店铺的执行情况具有监督、检查、处罚、指导、建议、组织培训的权力。

第四条 服务核心:整个服务流程员工需为顾客提供及时主动、亲切热情、细心周到、微笑诚恳且专业化的服务。

第二章 日常行为规范

第一条 工作期间不允许出现以下行为:①扎堆聊天②大声喧哗③嬉笑打闹④干私活⑤看无关刊物⑥会客长谈(5分钟以上且与工作无关)⑦上外网,看手机视频,新闻等与工作无关的事⑧ 卖场播放相声,小品二人转等不适合音频。相应处罚:第一次发现处罚50元,并通报批评;第二次处罚100元,并做公开检查;第三次处罚200元并停职进行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从新上岗。

第二条 穿工装在卖场内抠鼻、挖耳、梳妆、修剪指甲、吃东西、着工装无故接打私人电话。(特殊门店用餐时间可在店内就餐,用餐后及时清理;特殊情况可以接打私人电话)

相应处罚:第一次发现处罚20元;第二次处罚50元,并做深刻检查;第三次处罚100元并停职进行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从新上岗。

第三条 上班期间应根据门店实际情况,按照《服务礼仪》进行服务,严禁出现以下行为:①趴②倚③靠④坐⑤蹬⑥踩柜台⑦双手抱臂⑧插腰⑨插兜等现象。相应处罚:第一次发现处罚20元;第二次处罚50元,并做深刻检查;第三次处罚100元并停职进行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从新上岗。第四条 严禁出现与客人发生争吵。

相应处罚:第一次处罚100元,并作深刻检查;第二次处罚200元,并立即停职进行岗位在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从新上岗。

第五条 员工间应团结有爱,相互帮助,严禁出现相互辱骂,拉帮结派,排挤,散步谣言等现象。相应处罚:情节轻微的由店长批评教育;情节较为严重的处罚100元,店内做深刻检查;情节特别严重者,上报公司运行中心,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处罚。第六条:遵守保密协议,保守公司的机密资料、商业信息和成果不向任何公司和个人透漏。

相应处罚:一经发现立即开除,情节严重者追求其法律责任。第七条:遵守考勤管理规定,不迟到、早退、不脱岗、不擅自离岗。

相应处罚:迟到10分钟以内的处罚20元,迟到10-20分钟以的处罚30元,迟到20-30分钟以内的处罚50元,早退、脱岗、擅自离岗的处罚200元。特殊情况报备店长。

第八条:营业前10分钟打开店门(建议:7:30准时开门营业),做好开店前准备,确保正常营业。

相应处罚:不能准时开门的门店扣除绩效10分。

第九条:按照规定时间关门并进行闭店前的检查工作,确保电脑、打印机、电灯、空调等设备全部关闭无安全隐患,确认110报警系统设防成功。清场后不能提前换便装,营业结束后方可换便装。

相应处罚:一经发现未造成严重后果者处罚人民币100元。造成严重后果者追求其相应责任。

第三章 仪容仪表

第一条:着装要求:①穿工装,下身穿黑裤子(店铺员工外出办事回店后需及时更换工服),工装穿着整齐,工装保持干净整洁。②夏季女员工可穿裙装但裙子下摆不得超过工服下方边缘,男员工夏季不得穿短裤必须穿长裤)③穿黑鞋,保持鞋面洁净,夏季按夏季着装要求,冬季按冬季着装要求执行④佩戴黑色头花,工牌。

相应处罚:发现其中任何一项不达标,处罚20元。不穿工装者,处罚50元。第二条:男性头发不宜过长(鬓角不允许超过耳朵的二分之一处)保持干净卫生。女性头发过肩的应将头发盘起并用头花整理美观,短发应梳理整齐。严禁出现奇异发型及颜色。(标准参照下发图片)

相应处罚:出现不达标的扣除人民币20元,出现奇异发型及颜色的处罚50元。第三条:双手应保持干净卫生,严禁出现留长指甲(指甲长度不超过2毫米)及指甲染色。双手可适当佩戴饰物(不得超过两枚戒指,不得佩戴奇异配饰)。相应处罚:出现不达标处罚人民币20元。

第四条:可以适当佩戴头饰,项链等饰品,但不可以太过夸张,以素雅美观为准。相应处罚:出现不达标处罚人民币20元。

第五条:站姿标准,微笑自然,指引手势标准。(标准参照《仪容仪表规范》)。相应处罚:出现不达标处罚人民币10元。

第四章 店铺形象

第一条:保持门店橱窗、窗台、大门、门前、门头、地面干净整洁。要求门店按照门店具体情况划分卫生区,划定卫生区责任人。

处罚要求:检查不达标,处罚卫生区责任人。发现一处,处罚人民币20元。第二条:保持门店内的所有公共设施(座椅、空调、冰箱、灭火器、饮水机、电脑、银台等)整洁卫生,不留卫生死角。要求门店按照门店具体情况划分卫生区,划定卫生区责任人。

处罚要求:检查不达标,处罚卫生区责任人。发现一处,处罚人民币20元。第三条:宣传品、赠品、展示盒以及其他陈列物品摆放整齐美观,无明显尘土。处罚要求:检查发现不达标处罚相应负责人。发现一处,处罚20元。第四条:可适当摆放装饰品为顾客营造一个明亮、整洁、舒适的购物环境。处罚要求:检查发现不达标的,限期整改。对整改不达标的进行通报批评。第五条:保证门店灯箱、门头、照明、音响的正常使用,(出现故障及时上报工程部)。

处罚要求:检查发现不达标的,限期整改。不能达到要求的处罚人民币30元。对特殊情况不能及时改正的不予处理。

第六条:禁止顾客视线范围内有与销售无关的物品(例如:水杯、包、手机、化妆品、餐具、衣物、书籍(与销售无关的杂志报纸)、抹布、未及时收回的顾客遗留物等物品)。没有隔间的门店设置固定储物区,放置赠品、水杯等物料,但必须在不显眼处。

处罚要求:检查发现不达标,发现一处,处罚相应责任人30元。第二次发现同一责任人,发现一处,处罚人民币50元。

第七条:禁止商品出现倒置或正面未面对顾客,及货架出现商品空位现象(未陈列补货价签或同一层货架货与货之间的间距大于现陈列货品的同一个排面都视为空位。)

处罚要求:对于不达标店铺,同一责任区发现3处及以上,处罚相应责任人20元。

第八条:货架及商品须保持干净整洁,摆放整齐。

处罚要求:对于不达标店铺,发现一处,处罚相应责任人20元。第九条:不得出现商品有货无价签 或者货签不符的情况。处罚要求:对于不达标店铺,发现一处,处罚相应责任人5元。

第十条:货架、柜台、端头、促销台、黄金货位等不能堆放杂物或办公用品。无办公室的门店可将物品放在固定的柜台最下一层。

处罚要求:检查发现不达标,发现一处,处罚相应责任人30元。第二次发现同一责任人,发现一处,处罚人民币50元。

第十一条:按规定张贴服务电话及投诉电话。店堂内的分区牌、分类牌、文化宣传展板、门贴、指示牌保持完整、无损、干净、整洁无污渍。

处罚要求:对于不达标店铺,发现一处,处罚店长20元。

第十二条:休息区、办公室卫生需保持干净整洁无杂物,无异味,物品摆放整齐以及吃完的食物及时清理。

处罚要求:检查发现不达标,发现一处,处罚相应责任人20元。第二次发现同一责任人,发现一处,处罚人民币50元。

第五章

服务规范

第一条:严格未按照岗位服务流程规定接待客人(标准参照标准服务流程要求)。第二条: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做到微笑、主动、专业、热情、诚恳、耐心、周到的服务。让顾客感受到亲切、热情,为公司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注释:1.以上所有处罚要求都针对到相应责任人。

2.店长对门店不达标项负有管理责任,对店长处以处罚要求标准的50%。

10.浅谈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矫正 篇十

-----新李小学教导主任邱石

农村小学生受其年龄特点、心理素质和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极易导致是非观念不清、法制观念淡薄,从而养成诸多不良行为习惯。如何有效矫正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已成为当前农村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

(一)学习习惯。学生不良学习习惯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兴趣不浓,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不严,课堂注意力分散,反应不积极,不能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对待作业敷衍了事、急于求成、书写潦草、从不注意作业的规范要求;不懂得知识的共享和合作交流,读死书、羞于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抄袭作业“蔚然成风”;没有正确的学习姿势,喜欢趴着或躺着看书;沉迷小说、网络等虚幻世界,厌学情绪严重。

(二)生活习惯。学生不良生活习惯主要表现为:道德观念淡薄,行为举止轻浮,意志脆弱,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的依赖性严重,生活秩序混乱没有规律;劳动意识不强,劳动技能差,怕苦怕累,享乐意识逐渐增长;时间观念不强,贪睡、迟到,不注重学习与休息的协调性,睡觉时喜欢高谈阔论,夜不归寝或半夜逃离寝室现象时有发生;安全意识淡薄,没有科学的安全防范意识;饮食习惯差,不注重合理的饮食规律和健康的饮食卫生;经常吃烟、酗酒,身体各项发育指标均不理想;个人形象不佳,前卫的衣服、古怪的帽子、时髦的发型、奇怪的发色、不文雅的口头禅时常出现在校园„„所有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 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人际交往习惯。学生不良人际交往习惯主要表现为:同学之间不能正常交往,“哥儿们”义气严重;男、女生之间“亲亲热热”,突破了同学的纯洁友谊界限,早恋现象时有发生;日常交往中,缺乏基本的礼貌,不懂得文明用语;暴力倾向严重,遇到矛盾动辄打架斗殴、欺负弱小;性情孤僻,不喜欢与人沟通,不善于与人交往。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长期不良影响。

(一)家庭的影响。当前,绝大多数的学生家长由于受自身素质及观念的影响,在对待子女教育的问题上认识有偏差,管理方式方法欠妥,与孩子缺少情感沟通。同时,受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制约,部分学生家长忙于农活或长期外出务工,对子女的教育无暇顾及、疏于监督,导致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言传身教影响差,为孩子树起了坏榜样;二是教育方法不当,简单粗暴、缺乏耐心、引导不够,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相加,体罚折磨,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造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三是家庭结构缺损,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得不到家长的细心调教和关怀,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四是居住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家庭无固定经济来源;五是家庭经济富裕,对子女过分溺爱、娇生惯养,把子女当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六是家庭成员经常闹矛盾,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不和谐的环境。正是这些不当的教育方式和不利的家庭环境,导致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促成了学生行为的怠慢、攻击、欺骗、逆反及破坏心理,养成了早恋、酗酒、吸烟、吸毒等不良行为习惯。(二)学校的影响。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教育依然有急功近利的做法,过分强调学生智育发展,忽视学生良好品行的培养,直接造成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学校不良因素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学校教育评价机制的缺陷,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的评价还局限于学生智育考核,忽视了德育的培养;二是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修养,不能为人师表,言谈举止极不文明,给一些品行不良的学生起了“示范”作用;三是教师教育方式不当、教学方法陈旧,不关心、尊重学生,甚至体罚或“鞭策”学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四是个别教师处理问题感情用事,方法简单,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仅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反而增大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三)社会的影响。俗话说:十人教学好不如一人教学坏。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各种惠农政策的落实,校园周边一些不法经营应运而生。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自律观念不强,经受不住诱惑,常常沉迷于网络游戏,抽烟喝酒、聚众赌博、滋生是非,严重影响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影响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社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对中、小学生人生价值观念的影响,诱发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致使大部分学生缺乏理想,不思进取奉献;二是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外界条件腐蚀、毒害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三是当代小学生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磨难,心理十分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自控能力、抗诱惑能力差,容易造成心理错位和行为反常;四是色情、盗窃、抢劫、凶杀、恐怖的录像、书刊时有出现,网吧、舞厅、游戏厅秩序混乱,违法经营,严重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

三、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对策

当前,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已严重阻碍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必须有机结合、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从学生的道德认识、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方面出发,逐步培养其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重新塑造和培养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一)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以往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品德培养的错误做法,把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放在学校德育工作的首位。进一步健全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考评机制,不单纯以教学业绩的好坏来评价教师的工作成绩,要鼓励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路品行。完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变过去的“分数制”为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机制,适当增加学生德育量化得分在学业成绩中所占的比重,教育引导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做事,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使其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新型人才。(二)强化前途理想教育,培养正确人生价值观念。理想是前进的灯塔,是前进道路上的动力源泉。学校应定期开展以理想抱负和责任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注重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充分开展家长的亲子教育,让家长以良好的道德品行、高尚的道德情操潜移默化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学校应积极主动协调街道社区和其它单位的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周活动、阳光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锻炼其强健的体魄,陶冶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减少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养成的机会。此外,家庭、学校、社会三者要密切配合,根据学生爱好、特长和潜能,引导其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指导、帮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克服重重困难,用辛勤的劳动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三)注重行为常规训练,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是一种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而获得,因此养成好习惯需要不断地重复良好的行为。小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时间相对家庭较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重点在学校,学校可通过周会、班会、文娱体育活动、社会调查、小发明创造等活动的开展,在群体性活动中培养其与他人合作共事、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可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的方式,邀请成功人士现身说法或学生自我体验,进一步强化训练、反复强调,逐步提高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家庭、学校、社会每位成员,都有教育学生的责任,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他们身上存在的细小问题或毛病要坚决指出,并要求其尽快改正,不能置之不理,任其发展,真正杜绝不良行为习惯的滋生和蔓延。

(四)严格规章制度约束,强化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严格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发展,使其在规定的范围内按照正确的要求去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目前,青少年自觉性不强,说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需要必要的纪律约束予以“惩戒”,要大力提倡积极的行为,抑制不良的行为。克服不良行为习惯不仅需要内部的意志力,也需要外部的强制力,要鼓励学生向良好行为习惯的方向努力,并提醒学生不要做违规违纪的事情。学校要根据具体实际制定学校德育工作纲要、学生一日常规、学生文明标准等规章制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逗硬执行,强化监督检查,真正实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在制度约束方面,要加强执行文化建设,经常检查,及时公布情况,奖优罚劣,形成风气。

(五)做好榜样示范引导,矫正学生不良言行实践。俗话说:“正人先正己”。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楷模,因此,作为教师、家长,要求学生、子女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教师要大力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在思想上明白自己行为的榜样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教师在学问上要明白、要通达,善于给学生讲明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道理。作为教师,有义务不断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不断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表彰,要多了解学生情况,因材施教,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不良习惯一一列出,要求学生用好习惯取代自己的每一项“恶习”。同时,学校、家庭、社会成员要随时注意自己的仪容、饮食、卫生、社交、活动等,在文明行为习惯上给学生以榜样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自觉地向其学习。

(六)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因材施教搞好特殊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应高度注重“潜质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其自身特长,对其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做好特殊教育,帮助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适当鼓励,从而引导其自觉主动地养成良好地行为习惯。针对特殊群体,学校可组建专门的“行为规范强化班”,对部分屡教不改的学生,进行强制教育,组织他们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一日常规》等规章制度,组织学生观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影片、撰写学习心得体会等,逐步规范学生的品行。家庭应加强对“潜质生”这类特殊个体的关心、关爱,用自身良好的形象和规范的言行来熏陶、影响孩子,教化孩子,以达到“近朱者赤”的目的。社会大家庭要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尽力优化社会环境,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

上一篇:齐东野语原文及翻译下一篇:生物柴油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