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生命(精选14篇)
1.初中作文生命 篇一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爬满了虱子,再精致的衣裘也有被蚀破的时候,生命是一朵芬芳的花,压满了雨痕,再美丽的花也有凋谢的时候,于是只求完美的张爱玲就不得不舍弃了。虽然它曾经是完美的东西。
看着手中的散文《私语》,品读张爱玲。她的才情,她的文章,她的人生,她的悲剧。
照片中的张爱玲,下颌微收,嘴唇轻抿,眼神淡定,似乎又轻蔑的看着远处,被修的漂亮的柳叶眉稍稍挑起,她在对她悲剧性的一生冷眼相对吗?还是傲慢的看着那些可笑可悲的人?旧上海的文坛寂寞的恐怖,只出这样一位才女。华美和芬芳是她所摆脱不掉的,愈舍弃,愈深烙于心。
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那朵花孤独的开放,倔强,透出芬芳的生命力,即使是如此惨凄的空气,她仍然屹立,幽幽地,幽幽地透出一片难以名状的悲情的芬芳。
她的人生如她的文字,只是轻描淡写,便呵成一片苍凉的气氛。在她的文章中,痛苦是冷的,没有撕心裂肺的号叫,没有炽热的怒火在心中燃烧,仅仅是几笔描绘,似于自己无关的语言,这便是她的人生――惨淡、悲凉。一代才女的幽怨冷对,静听海声潮起潮落。
哦,或许记得黑的漆黑,绿的碧绿的黑水洋绿水洋,渲染进亲切的.红色。侉气而快乐的样子。张爱玲爱红色,红色使得她与周围漂浮的世界形成更鲜明的对比。如此吧。
她真的是一朵花,无垠的荒凉的土地上的野花,不失高贵,虽没有恒久的身躯,却有着隽永的芳香。更鼓声、梆子声或许也并不是伴着她生命流逝的声音。
2.初中作文生命 篇二
一、认识生命的由来
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产生的? 生命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生物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如何生存下来的? ……这些生命现象, 学生都非常好奇。部分学生从书本上看过生命的起源, 也有部分学生是从其他人口中介绍得来的, 但他们知道的东西都不是很系统的, 甚至是根本无法考证的。在学习“生命进化的长河”一章时, 就对生命的由来进行系统分析, 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使其认识生命的神奇。
在学习“生命的由来”一节时, 我先让学生猜想生命的由来, 大部分学生认为生命是地球上慢慢演化出来的, 但具体怎样演化的, 就很难说清楚了。当时我给学生补充了一些原始地球的环境及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 然后参照书本的介绍, 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生命产生的过程。学生的研究热情高涨, 小组内互相发表自己的观点, 当我到小组中查访时, 学生都会询问我他们的观点是否正确。最后我让每个小组发表他们研究出来的观点, 并且让全班同学判断是否正确, 最终得出一个最科学的观点: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的无机物, 是历经无机物—有机物—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的几十亿年的化学进化过程才产生的。由此让学生真正认识了生命的由来, 认识了生命的来之不易。在此过程中, 任何一个细小的自然条件的变化, 都有可能将生命扼杀在摇篮中。
在学习“生物的进化”一节时, 让学生能够解释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原因。通过让学生分析两个案例了解达尔文对生物进化的解释。第一个案例是:家里养的鸡有蛋鸡、肉鸡、斗鸡、观赏鸡……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 主要是解释书本上插图里蕴含的答案, 使学生明白:家里养的鸡是人工选择出来的, 根据人们的需要把原鸡不同的变异选择了下来, 这种变异不断地积累, 就出现了现在不同类群的鸡。第二个案例是:在英国的一个小山村, 原来生活着很多浅色的桦尺蛾, 自从小山村的工业发达后, 浅色的桦尺蛾的数量明显下降, 取而代之的是深色的桦尺蛾, 解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我提示学生在小山村上有很多树木, 原来这些树的树皮都是浅色的, 自从工业发达之后, 树木受到污染, 树皮变成深灰色, 并且那里还生活着一种吃桦尺蛾的小鸟。通过我的介绍及以前学过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知识, 学生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小山村没有受到污染之前, 浅色的桦尺蛾停在浅色的树上, 就不容易被小鸟捕食, 因此浅色桦尺蛾数量比较多;自从小山村受到污染后, 树皮的颜色变成深色, 浅色的桦尺蛾停在上面容易被发现捕食, 数量会下降, 而深色的桦尺蛾停在上面不容易发现, 数量会急剧上升。通过上面两个例子的分析, 最后得出自然选择的概念, 也就是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付出了巨大代价, 不适应环境的生物被无情地淘汰, 现存的生物类群都是经历了残酷的生存斗争,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 才得以存活下来。在教学中, 再配上相关的视频, 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到生物进化的残酷, 唤醒学生对生命的敬畏, 激发他们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
二、懂得珍爱每个生命
近年来, 学生自杀的事件频频曝光, 主要是考试没考好、受到父母或老师的批评、失恋……究其原因, 就是这些人缺乏生命意识, 不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 因此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生命, 懂得自己的生命来之不易。
学习“人体的生殖和发育”一节中, 通过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的学习, 引导学生知道生命来之不易。首先我介绍人的生殖过程:女性一生排出400颗左右的卵子, 其中只有少数的几颗可以发育成新生命;男性一次射精可排出上亿个精子, 但最多只有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并发育成个体。因此你肯定是最优的那个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发育而来的, 你是“亿里挑一”, 你是竞争的优胜者。但在孕育过程中 , 处处存在危机, 母亲身体一旦出现问题, 你就有可能无缘来到这个世上, 所以说母亲在“十月怀胎”时, 身体上和心理上都承受了双重负担。在此基础上, 我让学生做了一个小实验, 每人在书包里放10本较厚的书, 然后把书包挂在胸前, 闭上眼睛, 站立10分钟, 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 这个实验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母亲在孕育过程中的艰辛。全班学生都一致反映实在太累了, 从而联系到母亲怀你的时候, 每天都是这样生活, 实在很辛苦, 让学生领会母亲生育自己很不容易, 进一步使学生珍爱生命, 好好学习, 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如何珍爱自己的生命呢? 除了爱惜自己的生命外, 平时还要注意自己的健康。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规定, 健康包括三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这些在课堂上都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
除了人之外, 地球上还有其他生命, 包括微生物、植物、动物等, 这些生命我们也要珍爱它们, 因为它们也是地球上的一分子。不同的生物繁殖新个体的方式往往也不一样, 但都充满艰辛。如被子植物的繁殖, 首先要开花、传粉、受精, 然后才会结出种子, 只要这中间有一步出现问题, 就不会形成种子。种子萌发后才会形成植物个体, 种子的萌发也需要条件。首先自身必须是完整的, 然后需要空气、适量的水、适宜的温度等, 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 被子植物才可以顺利繁衍后代。被子植物的繁殖我们可以在课上做这样的实验, 让学生繁殖蚕豆, 虽然时间比较长, 但学生都很乐意做这个实验, 从而体会到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多么不易, 珍爱生命、热爱生命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在探究“不 同温度对 鲫鱼生活 的影响”实 验中 , 在完成实验后, 我问学生:“这些实验后的鲫鱼怎样处理呢? ”有些学生就回答得很好:“我们要把这些鲫鱼放生, 让它们更好地在水中 生活。”最 后 , 我让学生 写一篇文 章 , 以小鱼的 身份, 谈谈在实验过程中怎样处理“我”, 怎样减少对“我”的伤害。从学生写的文章中可以发现, 学生很有爱心:抓小鱼时尽量轻拿轻放;不要立刻把小鱼从冷水中移到热水中;实验过程中不要惊吓了小鱼。通过这样的教学, 学生自然会珍爱生命。
三、欣赏身边的生命
有这样一则骇人听闻的报道: 某大学学生为了测试狗熊笨不笨, 居然用硫酸泼向了狗熊, 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害。一位大学生, 居然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难道不知道狗熊也有生命的吗? 地球上的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 没有什么贵贱之分, 人类是无权剥夺其他生物的生命, 我们要一起和谐地生存, 欣赏大自然中的生命之美。
学习“地面上植物”一节时, 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存环境, 有自己特定的结构适应这样的环境, 如:仙人掌适应干旱的沙漠。我先让学生说说仙人掌哪些特点能够适应环境, 可以相互讨论, 也可以到图书馆查找资料, 整理出来的资料要有理有据, 让其他学生觉得很有道理, 最后认识了仙人掌适应干旱生活的特点:茎肥大, 可以储存水分;叶变成针形, 防止水分的蒸发等。学习“水中的鱼类”一节时, 我让学生在课上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通过学生自己做实验, 认识了鱼类体型、鱼鳞、鱼鳍、鱼的侧线、鱼鳃等, 这些结构都和鱼的游动有关, 少了一样鱼都不能生活在水中。通过对生物适应环境的学习, 学生了解了大自然的造物之美, 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之间天衣无缝的统一美。
每种生命在地球上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即使它再微小, 也有它的地位, 如细菌等微生物。在学习“土壤中的微生物”时, 我让学生培养微生物, 主要利用腐烂的食物培养, 要求每天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并进行记录。让学生知道它们虽然微小, 却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 能在人类都无法生存的恶劣环境中顽强地生存和繁衍, 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了分解者的重要角色, 没有这些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地球上动植物的尸体将堆积如山, 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生命也将无法生存。可见, 任何生命都是有价值的, 我们要爱护它们, 欣赏它们。
四、倡导与自然界中的生命和谐发展
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是一个有机整体。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使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达到了完美的和谐, 我们不能人为地破坏这种和谐之美, 因此, 在教学中要善于渗透生命的和谐美, 培养学生与自然界中生命和谐发展的情感。
在学习“生物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节中, 在课上让学生扮演不同生物, 然后按照吃与被吃的关系进行排列, 然后假设中间的一个生物消失了, 让学生思考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学生都能理解一种生物消失了, 很可能会影响到另一种生物的生存, 甚至整个生态系统也会受到破坏。如:稻田中的青蛙遭大量捕杀, 会引起稻田中大量害虫的繁殖, 最终会破坏水稻, 整个农田生态系统就会受到影响。现在地球上大部分的生物消失都是人为造成的, 据统计:每小时都会有一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那么这样下去, 最后地球上就会只剩下人类, 可能由于没有食物人类最终也会灭绝。因此, 我们要和地球上的生物和谐发展, 共创美丽的家园。
在学习“环境影响生物生存”一节中, 我们知道环境因素有两种, 一种是非生物因素, 包括水、空气、阳光、土壤、温度等。另一种是生物因素, 与生物生存有关的其他物。非生物因素的改变会影响生物的生存, 我们通过小麦植株对水分需要的实验进行证明, 不管是给小麦多浇水还是不浇水, 小麦都不能正常地生长, 只有浇适量的水, 小麦才能正常地生活。生物因素主要是生物之间的竞争、捕食、寄生、共生等关系, 如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之间的关系, 它们之间就是一种共生的关系, 真菌为藻类提供水和无机盐, 藻类则为真菌提供有机物同时生物也影响环境, 如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其排出物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 从而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森林中的树木和草原上的野草, 可以调节气候, 保持水土, 净化空气, 等等在教学中, 要让学生明白整个自然界是和谐共处的, 生命之间是息息相关的。
以前人们认为:人定胜天, 人类可以驾驭大自然, 改造大自然。这种观点现在看来是错误的, 人类只有适宜自然, 与其他生命和谐发展, 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近几年来的洪水、干旱、雪灾等自然灾害, 可以很好地说明我们在大自然面前是脆弱的、无能为力的。出现这些的灾难是我们人类不懂得自然规律, 破坏了生态, 从而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我们要时刻牢记这样一句话:只有和谐发展才能维持丰富多彩的生命。
地球上的生命来之不易, 经过亿万年的进化才有现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 我们怎么忍心破坏呢;我们自己的生命包含了父母的心酸, 是父母身上的精华造就了我们, 我们要时刻怀有感恩之心;我们身边的生命同样珍贵, 都有权利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并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要懂得珍惜它们生命的美在于其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 我们要发现美、体验美、学会欣赏美, 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品位;长期的进化, 造就了生命的和谐, 我们只有与其他生命和谐发展, 生命才更有意义, 生活才会更精彩。通过课堂中的生命化教育, 希望中学生再也不会出现自杀、他杀、破坏环境、虐待动物等事件, 让我们度过美好的青春年华。
摘要:本文主要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 珍爱生命,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 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文章主要从认识生命的由来、懂得珍爱每个生命、欣赏身边的生命、倡导与自然界中生命和谐发展四个方面介绍了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生命化教育。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命课堂,生命化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李素梅.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尝试.生物学教学, 2009 (2) :28-29.
[3]徐国良.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生物学教学, 2009 (1) :18-19.
3.初中散文教学的生命化探索 篇三
一、散文的概念及特点
由于散文内容驳杂,形式多样,历来难有明确的界定,一般认为,散文是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对应的一种文学样式,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自由灵活的文学体裁。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接近生活,抒写作家的真实感受和生活境遇。著名的散文家巴金曾在总结他的散文创作时说:“我的任何一篇散文都有我自己,这个‘我’是不出场的,然而他无处不在。这不是说我如何了不起。绝不!这只是说明作者在文章里面诚恳地负责地对读者讲话,讲作者自己要说的话。”山东青年散文家藏利敏说:“散文是我在现实之中心灵之旅的记录,真诚和自然是它的灵魂。散文是最伪装不得的文体,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他的思想与情感的品质,均在他的散文中一一呈现,想要欺骗和蒙蔽读者的眼睛,往往是徒然的”……由此可知,散文是最接近生命的文体,是作者心灵、情感最直接最自然的流淌。散文本身与生命的契合,为散文教学的生命化提供了可能。
二、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初中阶段的孩子,年龄大都在12—15岁,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身心状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内心世界日趋丰富,自我意识逐渐觉醒,独立精神逐步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开始逐渐形成。他们期望成为生活中主动的探索者、发现者和选择者,这是人生过程中由单纯对外部生动形象的世界探究到关注内部精神世界变化的转折时期。如此看来,初中阶段是一个可塑性非常强的时期,也是一个很容易受到外部影响的时期,更是一个急需教师正确引导,塑造健全人格,打好生命健康成长基础的时期。在这一阶段进行生命化教育,不仅是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最大的需求。
三、当前散文教学存在的弊端
(一)教学过程的模式化。
在新课改的冲击下,散文教学过程较过去来说有所变化,更加切合新课改的要求,可叹的是教师又将其变成了一个模式,第一步课件导入,激趣;第二步介绍作家、作品;第三步整体感知;第四步精读作品;第五步拓展延伸;第六步布置作业。这一教学步骤,可以说颇为合理,甚至可称为精妙,偶尔为之,又何尝不可,可是若课课如此,堂堂如此,学生怎能不觉得味同嚼蜡,无任何兴致可言。出现这一情况,从本质来说,是因为 教师对学生生命的漠视,授课时只关注自己讲授的是否完备,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提前将一切设定,上课时按部就班,其实正是一种“生命不在场”的表现。
(二)提问的繁琐化。
现在许多语文教师在教散文的时候,喜欢用连珠炮似的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被老师的问题牵着鼻子走。教师通过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好不容易将学生的回答诱导到教师想要的轨道上,于是乎自鸣得意,教学目标顺利达成了,而可怜的学生根本没有时间自己去思考,探究文章。这是我们老师惯用的一种方法,美其名曰“循循善诱”,其实是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抹煞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学生最后得到的不是自己真正思考的结果,而是教师思考的结果。
(三)殊途同归的一元化解读。
新课改要求给学生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平台,所以在散文教学中,所以在散文,教学中,小组讨论便大行其道,本来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可叹的是,在许多课堂上,讨论只是一种形式,是一种点缀,教师在设计学生这一讨论活动时,并没有多少期待,教师真理在握,讨论的结果最终要和“标准”进入同一轨道。形式不同,结果却都是一样。出现这种情况,不能说都是老师的错,这和我们的考试制度有莫大的关系,“标准答案”禁锢了我们几代人的思想。其实从生命化的角度来看,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都应该给予肯定,即使不能肯定,也应该包容。
四、散文教学生命化的方法探索
(一)以“言”入“文”。
这里的“言”指的是文章的语言,“文”则指的是文章本身。叶圣陶在他的《文艺作品的鉴赏》中说:“文字是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段桥梁,读者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语言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媒介。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初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行文线索、情感基调,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及主旨,为后面的深入阅读打下基础。
(二)以“情”入“情”。
第一个情指的是学生的情感,第二个情指的是文中作者的情感。教科书中所选之散文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经典之作,情感的抒发真挚自然,是大家们多年人生经历的积淀,内涵丰富深厚。初中生年龄小,人生经历和情感阅历都非常有限,要理解大师们的情感恐怕只能流于表面甚至字面。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作品,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笔者认为只能以“情”入“情”,以“情”体“情”。朱光潜说:“本来每个人都只能直接地了解他自己的生命,知道自己处于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情感、意志和活动,至于知道旁人旁物有同样的知觉、情感、意志和活动时,则全凭自己的经验而推测出来。”学生可能没有与大师相同的经历,却可能有相似的经历,让学生以自己曾有的情感经验去体察文中作者的情感,这样相对于字面的感受,可能会深刻很多。即使学生没有相似的经历,我们也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走进作品,与作者的生命相遇,课堂也才能真正的实现“生命在场”。
(三)以“情”入“境”。
许多经典的散文作品都是有情有景情景交融的,含情之景就造成一个“境”,这个“境”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意境存在于作者的心中,出于笔端就化进文章的字里行间,读者若想进入,就要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还原”,这一“还原”不是指和作者所想的一模一样,而是通过读者个性化的创造与自己心中所理解之情相对应。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样的“哈姆莱特也始终是哈姆莱特,不会变成其他什么人”,这就是作品的多元化解读和它内在的共性。我们这里说要以“情”入“境”,是因为“情”就是内在的共性,“情”把握的准确,“境”才是真实的,才不会脱离文本,远离作者。
(四)悟“理”入“心”。
初中语文教科书所选之散文篇目中,论理类散文是所占比重最大的,这与《语文课程的标准》的要求是相适应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 目标有明确的规定:“学生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在大多数的散文篇目中,都会说明一个生活道理或人生哲理,这也是与学生初中阶段的身心特点相适应的,这时正值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是教育所应承担的使命,也是散文教学所应承担的使命。悟理是不难的,重要的是如何使所悟之理走进学生的心灵,融入学生的实践。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将所悟之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并进行具体化,使学生学有所用,知行合一。至此,散文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完成点化和润泽生命的使命。
(五)出“境”审“美”。
引导学生“入境”而不“出境”,就教学而言也不是成功的。“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对文章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客观的评价,就必须“出境”,以一个欣赏者的角度,品其语言之美,结构之独具匠心,意境之美轮美奂,情操之阳春白雪,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这样散文教学的生命化才算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五、结语
行文至此,也可做一个暂时的终结。在以上的文字中,我们以生命化的视角对散文特点、初中生特点以及当前散文教学弊端进行了观照,探索出了一些散文教学生命化的途径,但总的说来还是略显粗糙与单薄,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让散文教学在生命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张文质.跨越边界---生命化教育的一些关键词[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27.
[2]薛艳丽.中学现当代抒情散文教学初探[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3]青未了·写作·山东青年散文写作展[N].齐鲁晚报,2006-2-10.
[4]张晓梅,张英宏.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8.
[5]朱光潜.朱光潜全集(1)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235.
[6]叶宏.初中散文的个性化阅读初探[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6.(7):28.(编辑王影)
4.珍惜生命初中作文 篇四
过了好几天,我回老家,晚上我在院子里吃饭,一不小心,几粒大米掉到了地上,等我吃晚饭时,发现那里有许多的蚂蚁,它们不断地利用它们的触角小心翼翼地向四周探索,像是找什么东西的摸样,又想一个猎人找到它的猎物一样几快小粒米让它们看来是一个庞然巨物的米,它围着米走了两圈,跟着自己又试试味儿,恰是一个年老的考古学家全神贯注地研究着一大块化石那样小心。
这时,我想起来一个同学说的话,于是,我睡便拿了一只蚂蚁吧它的头拔掉,然后又把它放在了地上,令我震惊的是:它居然真像同学说的那样,当我正在发呆回过神时,哪只蚂蚁一爬出了好远。
5.生命初中作文 篇五
站在这片土地的任何一点,向任何一个方向望去,看到的只是满眼的荒芜。遍地的黄土,偶尔几块巨石挡住视线。
在这死寂的荒野上,万物具息,毫无生气。或许再这被人遗弃的土地上,唯一的生命只是那段残根,可谁又知道;她是将再抽新芽,还是永世腐烂在土底。
春来兮
夜至,死一般的沉寂。忽微风来袭,纯雨随风入夜,滋润了这久旱的土地,带来一丝生气。雨滴垂直落下,渗入土层,流向更深处。残根像着了魔似的,拼命地汲水。她不想就这样放弃,她明白她还有她的使命未完成。天已亮,雨已停。是奇迹?还是生命之理?那残根的身体上分明伏着一点绿。残根更加拼命地汲水,她的根不断地伸长,伸长。绿一天天长大。放眼望去:万顷黄土一撮绿。绿已初长成。
夏来兮残根还在不停地收集水份,她的使命还未完成。残根把所有的养分都给了绿,绿已葱茏。夜至,只是不再寂寞。月光轻轻泻下,撒在这株不知名的植物上,增添了几分诗意。夜依旧宁静,安详。太阳醒了,发出耀眼的光芒,隐去了月亮的光辉。看,绿梢托着一个圆球。那是花骨朵儿,正含苞欲放。她小心翼翼地绽放每一片花瓣,终于,所有的花瓣都打开了。是一朵美丽的粉色花。每一天,她静静地成长着。她始终朝者太阳,或许那是她宿命的追寻,那里系着她的梦。只可惜,她从不低下头来看一眼给她生命的残根。秋来兮。
话还是不渝地朝着太阳的方向。残根还是在努力汲水,不放弃任何一滴水。她希望绿长得更高,更高,和太阳一样高。一切就这样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花最终还是放弃了。太阳太遥远,远得遥不可及。花失望,花容已憔悴不堪。原本美丽的粉色褪去,成了枯萎的黄。花低着脑袋,无精打采。她哭了,哭得好伤心。泪水从花瓣滑落,以自由落体的姿势滴向地面,溅出一朵朵凄美的泪花。不,这泪是滴在了残根的心里,苦涩不堪。
冬来兮
在一个清晨。花再也坚持不住了,花脱离了茎。很奇怪,是一整朵。她开始下落,“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她笑了。笑自己的直着,笑自己的傻,笑自己那不可实现的梦。笑声在空旷的土地上荡漾开去。话要归根了。在这千钧一发之时,残根撕裂了自己的身体。那浅浅的花茎插入了残根的身体。天使落泪了,雪轻轻飘飘地落下来。
又是几度春秋
6.初中作文生命通用 篇六
鲁滨逊是一个从小热衷于航海的人。他认为航行在那广阔无垠、碧涛万顷的大海上,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因此他不顾父母的反对与劝诫,毅然出走,最终寻找到了机会踏上了航海的路途,但也因此而陷入了苦难的深渊。在1959年的一次航海中,船翻了,除他之外无一人生还。他被巨浪送到了一座荒岛上。这是一座怎样的孤岛啊?
四面环海,看不见人影,只有野兽的踪迹和怪异凶猛的鸟类。刚到孤岛的他近乎崩溃,他说:“我整天悲痛着我这凄凉的环境,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衣服,没有武器,没有出路,没有被救的希望,前面只有死,不是被野兽吞没,就是被野人所嚼……”
但求生的本能使他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渐渐地他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他觉得自己成了隐士,虽然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虽然有野人、野兽时常出没,但他却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说:“我身边有辽阔的海洋,青翠的草原,可爱的飞禽走兽,香甜的水果。在这里我可以得到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更多的快乐。”
他变得坚强起来,开始一心一意地设计自己的生活,建房子,制器具,种植物,养牲畜……他没有助手、工具不全、经验不足,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的劳力,费好长的时间,他做的许多事情都是徒劳无功,但他从来没有放弃,
他曾经这样说:“我要尽全力而为,只要我能划水,我就不肯被淹没,只要我还能站立,我就不能倒下……”终于,他变得富有了,有了种植园,有了牧场,有了较“豪华”的住所,有了吃的,有了用的。他用勤劳的双手和超人的毅力创造了自己的王国,创造了孤岛生存的奇迹,最终他如愿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7.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刍议 篇七
一、杜绝科学主义生命观,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化学是针对物质基础展开研究的自然学科,因此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以物质的视角对自然、生命产生正确的认识,通过解释生命与物质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
在意识观念上,教师必须杜绝科学主义生命观的干扰,这种观念将人理解为一种自然生理生命,从化学物质的复合体等角度来强调“科学理性”地认识人类生命,并与宇宙时间与空间进行比较。在这种生命观念中,人如同自然科学的物质一般没有实际的价值,易导致学生形成漠视生命的错误思想,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危害社会的稳定性。同时,学生在科学主义生命观的影响下,还容易形成消极的情绪,否认自身存在的意义,极易酿成悲剧。
为了避免科学主义生命观的形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从学生的思想入手,使得其对自然与生命产生一种热爱与敬畏的感情。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物质发展变化的经历与过程(从无机物到有机物,有机物到生物;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使学生在学习中领略生命与自然的伟大,自然而然地萌生敬畏之意。其次,教师应该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人的作用。通过解释自然界中常见的化学反应,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让学生在初中化学课程学习之中,认识生物能量的来源,认识到自然的整体性与联系性,从而促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把握自然规律。
这种启发式的教学与正确意识理念的传输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还能从探索的角度诱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借助多种化学实验,加强对生命的理解
初中化学教学不能脱离不同类型的实验,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各个角度加深对化学现象、化学知识的印象,同时通过不同类型的实验教学同样可以加强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首先在化学实验开始前,教师会反复强调安全性问题,并举出多个案例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事故会带来哪些严重的后果,使学生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与生命的脆弱性。其次,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将实验作为载体,使学生能够形成环境友好意识。例如,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等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后的废液酸碱性分析与检验,结合生活中废液处理的问题,使学生能够积极树立环保意识。最后,教师还可以组织指导学生自己去进行与化学相关的调查,例如空气质量调查、水污染调查等,将化学知识学习与环保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观察能力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环境污染的反思,从而形成保护环境的正确观念。
三、通过多种课外活动,提高生命教育素质
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化学课外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生命教育素质。
教师可指导学生观看融入了较强生命意识与知识的化学课外书籍或者相关影视作品,组织学生书写观后感来增强学生对书籍与影视的感悟,提高学生对生命重要性的认识;教师可组织情景体验活动,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来加深学生的感官体验等。
8.浅谈初中生物学科生命教育渗透 篇八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初中生命科学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目的,立足教材中可渗透生命教育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亲身课堂实践,介绍了实施生命教育的方法、途径和效果,提出了目前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生物学科生命教育 教育途径和方法
近年来,青少年杀人和自杀的事件屡见不鲜。分析案例不难发现,一些青少年在遇到挫折以后主观认为自己没用了、被社会抛弃了,因此产生了活着没意义的错误认识,从而走上了人生的不归路,给亲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这些青少年不懂得生命的宝贵价值,漠视他人和自己的生命。生命教育无疑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的教育。生物学科在实施生命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适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延伸,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对自己、他人生命的热爱。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通过初中生物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热爱大自然,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珍惜生命,初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关注与生命科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生命的价值等,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具体的培养目标。
渗透生命教育的方法及途径
完善的生命教育体系应该是以课堂教育为主体,充分利用学科教学的优势,利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教学体系。凡是课本中直接讲到的生命教育的知识,要讲深讲透,不折不扣地用好教材;凡是教材中与生命教育有联系的内容,要作必要的补充和延伸,扩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认识程度。结合本人实践浅谈具体做法如下:
一、紧密结合教材内容,点滴渗透生命教育
济南版初中《生物》教材中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很多,在教学中将这些内容与生命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组织教学,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在“人类的进化”一节课的教学中,通过播放“原始生命的诞生、从猿到人以及新生命的诞生”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从鲜活的画面里领会到:经历了几十亿年的时间,原始生命才进化成拥有高等智慧、高级情感的现代人类,揭示生命历程的艰辛和漫长、人类出现的艰难,可见人类生命的来之不易。而作为人类的每一个个体,新生命的诞生也同样来之不易,从而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通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高度协调、密切配合,让学生理解人体是地球上最完美的生命体之一,学会悦纳自我,欣赏自我。又如:在学习“生物的多样性”这部分内容时,生物界的基因、物种和生境均是多种多样的,地球上有些生物在人们看来好像是“多余的”,或是可有可无的,然而它们是天然的基因库,每一个基因、每一个物种对人类的生存都是无价之宝,正是生物的多样性,才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自然界,给了我们无限的美感。在教给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发现大自然的美,欣赏大自然的美,从而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塑造完美的人格,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二、抓住实验课教学的契机,强化生命教育的功能
实验教学是生命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在实验课上,教师都曾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在“观察蝗虫”实验中,有的学生有畏惧心理或怜悯之心,不愿动手实验;而有的学生却大开杀戒,把实验动物残忍地肢解而面无惧色。这些现象不但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教师特别要注意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上找到一个平衡点,帮助学生在学习科学方法的同时,建立热爱生命、爱护生命的良好道德品质,把实验课中体验到的对生命的热爱转化为对人类生命的热爱,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如:在“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和“观察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的实验中,教育学生应尽可能地创造出其正常的生活环境,以减轻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对它的伤害,实验完成后绝不能草草处死了事,而是要及时放归大自然;在“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这个实验中,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吸烟,不饮酒,懂得善待生命,珍惜生命。
三、参与生物学实践活动,从中体验生命的真谛
近年来课程理论的研究表明,经验和体验性课程有着学科课程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可以使学生亲自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生命教育也同样如此,任何的说教都及不上让学生参与到生命的实践过程中去,使学生在体验生命的过程中,领悟生命的真谛和意义,产生珍爱生命的共鸣。当参加生物科技活动的同学看着自己亲手播种、施肥、除虫和精心呵护的植物从小苗长到开花结果时,他们不仅对丰收充满了欣喜,更在个过程中体验到了生命的产生、发展和壮大的历程,敬爱生命之情由然而生。饲养兴趣小组的同学则从饲养的家兔、广场鸽等小动物的身上,体验了生命的乐趣,产生了对生命的依恋和感动。这些生物科技活动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活生生的生命教育,是值得我们广大生物学教育工作者给予更多关注的有效教学策略
四、举办生命教育专题讲座,深化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专题讲座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延伸,它以开放的时空,灵活的选题,丰富的内涵等特点,为生命教育开启了一扇新窗口,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感悟到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重要性。如:在“健康地度过青春期”的系列讲座中,通过对人体生殖器官结构的讲解,使学生了解男女在生殖器官上的差异,消除神秘感,从而认识到男女有别,明确各自性身份的规范和责任,使自己的行为举止符合社会要求的性别规范。根据性生理的发育特点,了解人体的第二性征,正确认识青春期的各种变化,沉着应对青春期出现的各种问题,教育学生正确的处理好与异性同学之间的关系,尊重异性的身心发育特点,形成健康的青春期性心理。同时也可结合人体胚胎发育的教学,让学生理解母爱的无私伟大以及生命的来之不易,从而从心灵深处孕育出关怀生命的情感,欣赏生命诞生的美丽和神奇,学会珍惜和珍爱生命,懂得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结合“艾滋病”、“非典”和“禽流感”等传染病,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危害及预防传染病的三大基本措施,教育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传染病,使学生领悟人类的存在历史也是不断地与疾病作斗争的历史,了解生命存在的不易,同时也增强学生战胜传染病的信心,懂得关注健康,关爱生命的重要性。
在当前学校生命教育的实践中,实施生命教育的相关制度、形式、内容等方面均不够完善,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传统的生命科学教学注重传授生命科学的知识和技能,教师的备课大多是围绕如何注重知识点的落实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来进行,很少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的因素,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及相应的教学规律,关注生命教育的细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熏陶。
主要参考文献
[1]胡明,李少毅《生物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修订本)第48页
[2]冯建军《论生命教育的意义》,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年第5期,第25—28页
[3]王北生,赵云红《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生命教育》,载《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2期第16—19页
[4]郭元祥《课程设计与学生生活的重建》,载《教育科学研究》2000年第5期第48—54页
[5]袁维新《论生命化教学设计》,载《生物学教学》2008年第6期第13—15页
9.谱写生命初中作文 篇九
我想伸展一下手臂,我想弯曲一下腿,我想晃动一下脑袋,但是全身的酸痛令我动弹不得,也许,身上的劲仅供我想象了。
但是,身边有水慢慢浸透开来。一点一点,快了,快了,先是浸湿我的衣襟,最后一股暖流直冲进我的幼小心脏,使我猛地站了起来,挺直了双腿,容不得懈怠。
睁开眼睛,仰望天空,天还在下着蒙蒙细雨,时不时的吹着暖人的风,我想我来对了。但一低头,我却是落脚在一片荒凉的陡崖上,没有鲜美的花簇拥着,没有细嫩的小草在低低细语,更没有美丽的蝴蝶在身边翩翩起舞。“真是乐极生悲呀!”我仰天长叹。“真是天不容我呀!为何命运如此不公?我会怎样……”
身为一粒种子,我消极了,我的心彻底凉透了。
“唉!?”我转头一看,原来是一只黄鹂鸟在悠悠的唱着动人的歌。真是好听极了!但这又怎样?会改变些什么呢?
这儿怎么会有黄鹂鸟呢?这儿是陡崖啊!一系列的问题在脑海里闪现。这儿的环境凄凉,她为什么来这?难道她想飞得更高,飞的更远吗?她能行,我为什么不行呢?我为什么不茁壮成长,开出这陡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呢?
从那,我便高高兴兴的面对着太阳,享受着大地的滋润,每天都聆听着风儿低语。每次下雨,我都会看到彩虹,彩虹不是完美的,她的身体也是曲折不平,但这样的她更值得欣赏。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开出了花,一朵属于这陡崖的花。我生在这儿,我就要为他奉献,我要用生命来装饰他。
我想我生命净土已经出现,我正用美丽的乐符谱写生命的乐章。
10.初中语文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篇十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命教育;人教版;实践与思考
生命的宝贵性是深刻在我们脑海中的一个概念,而生命与教育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教育在提高生命的质量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的语文中融入生命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在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就很巧妙的融入了生命教育的成分。
一、生命教育的概念
顾名思义,生命教育就是一种关于我们宝贵的生命的教育。广义上来说,生命教育就是全人教育,它主要包括培养生存能力、提升生命价值以及关注生命等方面的教育。狭义上讲,生命教育仅仅是指对生命的关注。学校里面所进行的生命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以及方法。在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女娲造人》一文中就直接描绘了童话故事中生命产生的现象,这是生命的开始。学生们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在略带童话色彩的故事中了解到生命的开始,也了解到了生命的宝贵性。这种形式的语文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直接性质的生命教育。直接的学习给予学生的是直接的感悟,生命教育是在感悟中进行的,对学生生命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在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生命教育的形式还有很多,与生命教育的主题相紧扣。
二、初中语文中进行生命教育的方法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生命教育的有关素材
在初中语文的教材中,有一些可以进行生命教育的文章是显性的,比如《再塑生命》一文中就直接描写了对生命的塑造历程,学生们可以直接从中感悟到生命中品质的宝贵性。通过自我阅读学生会从文章中收获关于生命的感悟,再经过老师的细心讲解,对于《再塑生命》这一课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不小的高度。学生们会渐渐提高对自己的生命的要求,会争取做一个拥有高贵灵魂高贵的生命的人。这样一来,对学生们进行生命教育的目的就轻松的达到了,这是教材中的显性素材所起到的重要教育作用。但是除了这些显性的教育素材外,还有一些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的素材。还是举一个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例子,《沁园春——雪》这一篇中抒发了红军最终将会取得胜利的信念,这一主题是大家很好理解的,但是我们对于文中所描绘的傲梅却没有深究。但是深入的想一下,梅花在寒冷的深冬开放其实也是一种生命的态度,是一种坚忍不拔的生命,这就是可以深入挖掘的生命教育的素材,是对学生们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工具。充分挖掘教材中生命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的素材是初中语文融入生命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对学生关于生命的意识进行加强
老师若想很好的通过语文教学来完成对学生们进行生命教育的任务,首先要做到对学生们充分的信任。但是只是通过简单的学习课文这一种方法来对学生们进行生命教育,这会使得生命教育始终停留在书面。因此,初中语文老师要学会在课堂中进行一些有目的的体验形式的教学。有的老师就很好的将体验方式的教学与生命教育结合在了一起,产生了很好的教育成果。老师将《威尼斯商人》这一课布置给同学们,让同学们用话剧的形式对文章内容进行演绎。学生们从中选取自己喜爱的角色,有的贪婪,有的善良,拥有各式各样生命品质的人共同组成了一个大舞台。故事的每一个拥有不同生命品质的人拥有着不同的结局。当学生们置身于这个故事之中,他们会感受到贪婪的低劣,也会感受到善良大度的美好。通过实践,学生们对于生命的认识更上一个台阶。这样的课堂实践比书面学习来的直观,学生们的印象也更加深刻,是初中语文课堂中进行生命教育的常用方法。
(三)扩大阅读面
初中语文对于生命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课本之中。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所包含的内容丰富,但总是有限的。因此,扩大学生们的阅读面是初中语文老师所要做的工作。在我们浏览很多初中的课程表时,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语文课会备注阅读课,这节课老师会带领学生们去学校的阅览室进行阅读,并且要求学生们做好摘记。这种方法是一种很好的扩大学生阅读面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生命教育来说也是很有必要的。现在初中语文教材大多为人教版的,这里面包含生命教育的文章有很多,但是与学生们之间大多有距离,多以小说、诗歌、散文的形式体现。像汶川地震这样的新闻报道其实也是一个进行生命教育的很好的素材,但是课本中却不能包含。因此,通过扩大学生们的读书面,学生们不仅仅可以接触时事,还能在贴近生活的文章中真实感悟生命,提高对生命的认识,增强对生命的理解。
综上可知,初中语文生命教育的实践历程早已展开,老师们正在采取各种方式对学生们进行生命教育。对学生们进行生命教育需要老师们掌握一定的技巧与方法,科学的进行教育,这样才能达到对学生们进行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季树涛.渗透生命意识.关注精神成长[J].语文教学通讯.2012(05):28
[2]汪云.构建生命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谈语文生命课堂之魅力[J].文理导航(上旬).2011(11):87
11.开展四化模式的初中生命科学教学 篇十一
一、课前准备丰富化——充分利用多样的影像资料
生命科学是认知自然的科学,是人类与生俱来对自然界探索欲望和实践的高度概括与提炼。如果在教学中仅仅围绕书本知识点来展开,往往会使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教师如果能够从生命科学的多样性与现代信息技术使用的结合去进行课前准备,充分利用多样的生命科学影像资料,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生命科学教师在课前准备制作课件时多加入一些相关图片或影音资料,就能更好地满足初中阶段学生的好奇心与个性化需求,提升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例如,教师在准备《生命科学》教材的第四章“生物的类群”知识讲解时,可以通过一幅看似荒谬的漫画展现各生物类群被人类发现的种类数量的多少。在画面中,昆虫的个头比森林树木还大,大象却长得比蘑菇还小。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比例失真的原因”,最终使其深刻认识到“昆虫是目前地球上种类最多的动物类群”“哺乳动物虽然高等却种类很少”等科学事实。再如,在准备“人体构成”这一知识点讲解时,教师可以插入手术刀、剪刀、镊子、解剖针等实物图片,展示常见的解剖工具的种类和使用方法;在准备“人胃结构”讲解时,可以拓展介绍反刍动物并配以牛胃图片;在准备“祖国医学”讲解时,可以加入“中医五行”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中医基本理论和阴阳五行思想。
二、教材使用差异化——尊重学生特点与生物发展的规律使用教材
教师在教材的理解和使用上,不能千篇一律,不能拘泥于课本知识和考纲,要充分考虑学生特点与生物发展的规律使用教材。我校学生能力强、知识面广、思维活跃,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学生情况对教材内容作及时的调整与处理。以上教版《生命科学》教材中“动物”一节为例,教材安排的授课顺序是先讲脊椎动物,再讲无脊椎动物。在我看来,这样安排的出发点在于先易后难,从学生较为常见和熟知的脊椎动物入手,便于学习的理解和记忆。然而,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自然界先有无脊椎动物,再演化出脊椎动物的顺序是不能颠倒的。为了使学生对“动物”这一概念有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整体把握,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调整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先讲无脊椎动物,再讲脊椎动物,将知识结构的层次整理得更为清晰。
由于学生的差异性,对教材的使用不能千篇一律。对于资质相对较好、有生物学习兴趣的学生,教师就要及时补充一些教材内容,既照顾学生的特点,又考虑生物内容的完整性。例如,上教版《生命科学》教材中“植物”一节,提到被子植物的六大器官是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然而接下来教材只详细描述了叶、花、果实,对另三种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则未提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结合高中生命科学教材与《普通植物学》等教材知识,对被子植物的根、茎、种子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更为完整。再如,在讲述“细胞分裂与分化”概念时,教师可以结合《细胞生物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研究前沿成果等资料,向学生介绍细胞分裂抑制的简单原理以及与癌症的关系,使学生对细胞分裂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多种学科融合化——把握生命科学交叉学科的发展方向
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越来越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整合,使得生命科学的发展呈现多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因此初中生命科学教学要尝试让学生理解生命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教师应注重多种学科的融合,把握生命科学交叉前沿的学科发展方向。
在生命科学教学实践中,可以尝试两种方法。一是“先导法”,即将某些合适高中的知识提前引入到初中教学中来。例如,在讲到“基因与遗传”时,基于本校学生数学能力见长的优势和特点,引入部分高中才学的遗传学内容,并布置学生做一些基础的遗传概率计算题,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二是“穿插法”,即通过其他学科阐释某一生物学现象或理论。再如,在讲解“泌尿系统”前,为减轻学生的尴尬情绪,教师可以展示布鲁塞尔第一公民小于连的铜像图片,通过对语文课文中小于连意外浇灭炸药导火索拯救城市的故事回忆,活跃课堂气氛,顺利导入正题。
生命科学教学可以与数学、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跨界融合,引起学生兴趣,提升学科魅力。不仅如此,生命科学学科还应与相近学科发生紧密关联。学科领域交叉是当前科学研究发展的总体趋势,生命科学又是跨学科、跨领域最为广泛的学科门类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导入其他学科进行融合,无论对巩固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知识基础,还是对今后学术能力的锻炼培养,都有裨益。例如,教师在讲解“人脑结构与功能”时,可向学生强调“心理是大脑活动的产物”这一重要概念,并适时介绍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理论、斯金纳与行为主义学派、皮亚杰与认知发展理论等心理学的重要人物与理论要点,将心理学与神经生物学的紧密关联展示给学生。
教师还可以将生命伦理学的部分内容引入课堂,向学生介绍安乐死、器官移植、人工生殖技术、克隆人等学科前沿且颇受争议的生物技术,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和思考其中的社会、伦理问题,以期达到科学素养与人文底蕴相结合的更高境界。
四、教学技巧实效化——结合生命科学学科特点灵活使用小技巧
在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化方面,教师可以结合生命科学学科特点灵活使用一些小技巧,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科学知识与提升学科素养。
1. 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
如前文所述,在备课阶段搜集整理的大量图片和音频视频资料,是丰富课堂教学的最佳“法宝”。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播放BBC和Discovery的纪录片和影片片段、推荐优秀科普读物(如《科学美国人》《新发现》杂志)、介绍相关网站(如果壳网)等方法,让学生在直观感受和寓教于乐中领会生物学的乐趣,同时也使学生在课堂之外能继续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
2. 组织开展课外实验
生命科学学科是一门实践类学科,需要走进自然,亲身体验万物之美。我校教师在教材规定的课堂实验之外,利用学校资源,长期组织学生开展水质调查、叶脉书签制作、水果及各类食物维生素C含量检测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拓展实验活动,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充分运用所学知识。
3. 授课时注意语音语调变化
从人体神经系统兴奋性与适应性原理来看,教师讲课的语音语调切忌太轻、太响或过于平缓,应富有情感和变化,以最大程度引起听讲者的关注。此外,生命科学教师的周课时普遍较多,如果不运用发声技巧、不爱护嗓子,则会影响到后续的正常讲课与教学。因此,运用气息将声音维持在“学生集中注意力刚好能听清”的程度,也许是最好的。
4. 灵活布置作业
基于学生能力和作业难易程度不同,需要教师批改的作业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学生容易做的、学生难做的、教师容易批的、教师难批的。对于教师而言,有些不易批改的题目可采取当堂做完、教师讲解、学生订正的方法,再收上来批改。这样,教师的负担减轻了,批改作业的效率提高了,学生对难题的掌握也能更进一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练习册中的“拓展与思考”,有一题要求学生从模式图分析心肌和骨骼肌的功能差异。这道题难度很高,大部分学生答不到点子上。教师先启发学生观察图片,回忆笔记中“心肌细胞有分支”知识,使学生意识到“心肌细胞通过分支彼此相连”。随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心肌细胞和心脏的功能”,将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联系起来,从而了解“心肌细胞互相连接,多个细胞可以一起收缩,与心脏的泵功能相统一”。在教师的启发过程中,许多学生很快领悟到正确答案并能够准确表达,一道难题就此迎刃而解,教师也不用费尽心思批阅原本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着边际的作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2.绿色生命初中作文 篇十二
记得在表弟生病期间,表弟的病情不容乐观,让我们大家都很着急。更令人难过的是,在他每次做完痛苦的化疗之后,都想要放弃治疗。我们都躲到一边悄悄地流泪。但是,表弟显得很坚强,眼睛里没有一丝泪光。我想,死神在他面前已变得不再可怕了。
意外地,我想起了他的一个爱好――看树叶。记得他曾经和我说过,他喜欢树叶,是因为树叶代表着生命。我便欣喜地摘了几片很绿很绿的树叶带给了住在医院中的表弟,表弟十分高兴地对我说:“姐,谢谢你。我想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看到树叶了。”我强忍住眼泪泪没有流了出来,但流到了我心里,咸咸的,涩涩的,我安慰他说:“不会啊,以后你会经常看到树叶,你说过树叶代表生命,你的生命也会像树叶一样精彩啊!”他看着手中的树叶,嘴角只是微微地上杨。突然他张着那双乞求的眼晴对我说:“姐,你以后要经常来看我,并且要带着树叶来哦!”我十分爽快地回答他:“好,没问题!”我第一次看到了他内心真正的微笑。
直到那年冬天,表弟去了一个很遥远的地方。而他的床头边上放着一幅画,用绿色的彩笔染成的一片树叶。在这片树叶中,我又一次看到了表弟的微笑。
13.加强初中生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篇十三
一、加强初中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古今中外,对于生命问题的探讨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许多人穷其一生寻找生命的奥秘,也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生命观。 生命属于每个个体只有一次,其可贵可想而知,只因时代不同,赋予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不同。 当前,加强初中生生命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认识生命而珍惜生命存在
教育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身心健康,生命的存在是一切价值创造的基础,所以教育之“ 育”应从认识生命开始,了解生命的起源、发展和最后的终结,充分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和可贵性, 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和爱惜生命,达到与人为善,从内心唤起生命美好的善根,学生不仅要知道“ 何以为生”,更要知道“ 为何而生”,要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生命追求。 对初中生,应加强生存能力的教育、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自救能力的教育等, 使学生能够应对复杂多变情况的威胁、不可抗力的损伤和不法侵害的防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伤害自身生命和侵害他人的生命都是对有限生命的践踏。
2.尊重生命而担当生命责任
一个人的生命既是自我存在之载体,也是家庭血脉之延续,更是社会力量之组成。 生命承负着家庭、国家责任与担当。 所以,生命教育就是要学生清楚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责任,使他们认识到一个人并不仅仅是个体生命的延续,还应该承载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懂得报答与感恩,真正懂得生命来之不易, 理解父母对子女的殷切期望和养育子女的艰辛, 激发学生的生命热情和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这样才能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幸。 挫折难免,但跨越挫折不是靠金钱、地位,而是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和内在的精神力量。 面对挫折应积极进取,将其作为生命坚韧与强大的磨刀石。 这样才能在其生命进程中行进地稳当,才能承载起生命所赋予的责任与担当。
3.理解生命而追求生命价值
教育学生通过认识生命的进程,珍爱自己的生命以及生命所赋予的责任和担当后,科学地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真正地理解生命进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价值的意义,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教育是教育的核心。 当前,初中生主体意识增强,往往对待生命多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并不了解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因此,对初中生加强生命教育就是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理解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使他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并努力实现生命价值。
二、初中生生命意识淡化和价值观念迷茫的原因
1.多元价值观念的碰撞与冲突是导致初中生生命意识淡化的社会因素
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价值观念的变革、碰撞与冲突较之以往更加复杂而激烈。 在社会物质财富丰富的同时,带来了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混乱与冲突。 网络的飞速发展更使得处于世界观形成阶段的初中生很容易受到消极思想的影响。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导致初中生价值选择与整合的困惑、疑虑和迷茫;个人意识飙升、功利意识增强,自身行为方面过多强调自身利益而忽视生命价值与追求,缺少对其生命和他人生命的爱惜、敬畏和尊重之情,甚至产生悲观消极、厌世轻生的念想。
2.基础教育评价机制的弊端弱化了人文关怀和素质教育
目前, 中国的基础教育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差距。 虽然进行了多年的基础教育改革,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教育评价机制。 第一,教育评价机制的导向弱化了素质教育的初衷。 教育评价的重中之重应该是人才质量和人才素质,但现在的教育评价不是评教学质量,而是评教学设施;不是评教学水平,而是评教学材料。 这种评价的结果误导了教学的价值取向,分散了教师的教学精力,错误引向了做表面工作和评估材料的准备上,没有达到真正的素质教育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评价机制不变,素质教育就落不到实处,甚至会将素质教育引向素质教育的背面。 第二,以升学率作为学校评价的标准,导致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弱化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这一点在当前基础教育中尤为突出,“ 变相择校”、“ 择校费”、升学率争第一、“ 重点班”改名“ 创新班”等等,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片面追求“ 升学率”。 择校择的是升学率;“ 自愿”交择校费为的也是升学率;“ 重点班”改名“ 创新班”的原因还是升学率。 虽然没有人会承认自己在片面追求升学率,但谁都知道社会对学校的认同、主管部门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标准多半还是升学率。 很明显,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背后是评价机制的问题。 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负担沉重,全社会都对教育提出种种希望与要求,最终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校长、老师都集中到学生身上,将处在全面发展中的初中生推向重知识轻能力、片面追求分数的独木桥上。 这种现状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动机异化,异化到升学率、考大学。 教育应该是塑造人的灵魂,但教育评价机制制约了学生多样化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繁重的课业冲淡了学生自由快乐的天性和感悟生命快乐。 为考试而学习,抑制了学生的内在求知冲动,消解了人性中至为高贵的自由而独立的精神和对生命美好的体悟。 因为升学率的无形压力和老师、家长的责难,学生心理负担沉重,容易引起焦虑、困惑、迷茫以及对社会、家庭和亲情的淡薄,对其自身生命沮丧和对他人生命的冷漠。
3.家庭结构的失调引起教育缺乏
家庭的启蒙教育和养成教育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健全的家庭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前中国社会,传统的家庭结构逐渐解体,新的家庭结构破碎,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出现诸多问题。 第一,家庭结构破碎,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亟待解决。 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 子女由父母一方或由非父母进行监护的儿童。留守儿童在其生命的行进中有断层,缺乏家的温暖与归属感,缺乏爱与被爱,尤其是父母的爱。 父母的爱是儿童生长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是孩子最基本的心理需要。 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而造成心理上的隔阂,缺乏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 在这种情况下的父母,通常从物质层面来弥补愧疚,这种爱之不当,使处在这个年龄的儿童很容易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下误入歧途。 父母单一地从子女的学习成绩来判断其学习状况,容易忽视子女心理健康、人文关怀、生活态度和生命意识的培养。 从而导致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低,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能力弱,遇事易冲动、走极端。 第二,经济条件的改善与对孩子教育的悖论。 教育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改革开放以来,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理应使孩子的教育有较大的提升。 但现实中社会的进步与子女教育之间还存在较大的鸿沟。 从过去的贫穷到现在家庭经济的宽裕,对子女教育反而不够重视,出现金钱交易、功利性至上、享乐腐化、无视他人、漠视生命等诸多问题。 从校园里屡屡出现的群殴事件、报复行为,甚至将拳头砸向自己的老师等,与这种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做好榜样,成为其子女生命教育的引导者,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体悟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追求人生的理想,这是最为基础、最为直观的生命对生命的感化与觉悟。
三、加强初中生生命教育的途径
初中生在个体心理发展上是一个从童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 处在一种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是一个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成熟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时期。 教育和培养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应有效地加强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珍视生命、爱惜生命。
1.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引导初中生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必须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 1) 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将珍爱生命与增进知识紧密结合起来
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厘清多元价值观念的误区,分清是非、甄别真假,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这是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 教师可根据本学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引入生命教育、人生态度、价值追求的理念,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和丰富有趣的知识来影响、感染学生,让他们对自身的生命和他人生命产生深切的感受,将珍爱生命与增进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在传授生命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 生命的有限性和局限性,树立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追求生命的价值。
( 2) 开设有关生命教育的专题讲座,将主题化教育与常态化教育相结合
在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同时,可以结合本地的资源优势,与当地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定期邀请生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医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开展生命教育的专题讲座,能够很好地将常规教育与主题教育相结合。 配合初中生成长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积极开展有关生命健康、生命安全、法制、恋爱、家庭、社会、人生规划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教育,使初中生获得多样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感悟,对生命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和感触。
( 3) 开展形式多样、体现时代精神的体验式生命教育活动,将生命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教育重在受教育者自身的感悟和其内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和培养。 初中生的生命教育必须与社会现实和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增强其生命教育的实效性。 教师应以生命教育为目的,以生命教育内容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创设实际的活动或虚拟的情境,积极引导,使学生在实践、交流、反思和总结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内化并建构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从而焕发出生命教育的生机与活力,促成学生真正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感悟生命、提升其生命价值。 除此之外,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法制观念;组织学生定期帮扶敬老院、特殊学校和福利院等,使学生直观地获得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和体会。 让学生走出校园,将学校与家庭、社会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地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强化初中生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培养初中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生命观念,追求有意义的人生和实现生命的价值。
( 4) 充分利用校本资源与网络资源,将生命教育内容与现代文明相结合
发掘和创新校园本土生命教育素材,诠释和营造健康的校园生命教育文化氛围, 利用好宣传栏、黑板报,透视生命教育的内涵和真谛;借助各种纪念日进行生命健康方面的宣传; 通过校园网络、校园广播、QQ群、微信等现代媒体传播和探讨生命教育知识;依托学生社团、家长会、校友会、合作单位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使学生感受生命的快乐和生命的可贵;通过文体比赛、知识竞赛、辩论会等形式,让初中生重视和参与到生命教育活动中来。
2.加快完善教育评价机制
从制度上加快和完善我国教育评价机制,将初中生从升学率压力下解放出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生命态度,真正回到素质教育,这是解决当前初中生生命教育的根本。
( 1) 加快推进十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纲要, 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推进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真正将初中教育阶段从高考的战车上摘下来,让高中阶段成为大学预备阶段,初中阶段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情操。 义务教育有小学六年和初中三年,如果在这九年里面素质教育到位了,九年可以影响一生。
( 2) 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从根本上解决和缓解就业竞争所带来的升学压力,尤其是在就业门槛的设置上改革创新,这是目前的重要问题,不解决和开拓多渠道就业和就业门槛多元化问题,就都要挤高考这条路,如果这个导向不改变,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 3) 严格规范素质教育,制定素质教育阶段评价法规
严格规范素质教育,真正做到每一个公民德智体美的健康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制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评估法规,重点规范的应该是不能向义务教育学校提出升学率、高分率等指标,义务教育的初衷就是面向全体,必须将一些竞争性、选拔性和选择性的行为从义务教育阶段中排除出去,精简各种竞争性的考试,着力加强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和行为创造能力,关注学生健康的心理和人文关怀,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和特长发挥。 要将学生的个性参与作为丰富而重要的教育资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培养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这样,才能使义务教育阶段真正地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初中教育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学生知、情、意三维教学目标,真正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健康人生态度和生命观念。
3. 切实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多渠道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家庭是每一个人认识世界、 感知世界的第一站,同时也贯穿和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家庭教育在每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生意义的形成和培养等诸多方面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其他教育载体所无法替代的。
( 1) 完善社会管理,加强社区建设,增强社区的服务功能,以弥补和救济家庭教育的不足
完善社会管理,加强社区建设,宏观上建立关爱机制,真正做到让亲子之爱、教育力量、社会关爱与促进区域发展协同。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要选择好代养人,努力营造相对完整的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和家庭环境,用情感和理智促使子女不在父母身边的情况下能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帮助他们能健康成长。
( 2) 摆脱狭隘的思想观念束缚,切实重视子女的教育
一方面,父母应努力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留守儿童的父母可以通过电话、网络、书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询问子女的状况及学习情况,积极地关注和鼓励他们进步、解决他们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与子女做最贴心的朋友;另一方面,父母要全力支持子女的教育,保证其上学的权利,将子女的健康发展和学习进步放在首位。
( 3) 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发展情况
父母应转变用金钱弥补愧疚的心态,切忌过度的物质满足。 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发展。 为子女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 留守儿童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让子女在校寄宿从而融入学校的大家庭,随着学校社会对留守儿童越来越关注,寄宿制成为目前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难题非常有效的措施之一。其优势在于寄宿对锻炼一个人的适应能力很有好处,能够帮助留守儿童改善生活,促进个性发展,提高学习成绩,改变辍学倾向,培养道德情感、社交技能,提高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 4) 留守儿童的家长应充分利用外出打工的资源优势来加强对其子女的教育
在关注留守儿童教育困难的同时,不能忽视留守的背后蕴藏着一个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将自己在外面的见闻以及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以及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事情用来教育自己的子女, 将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有利于引导子女增加勇气、树立信心,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因此,以父母外出打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为教育媒介,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也可以成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一个亮点。 另一方面,父母还可以依据自己在外打工的实际情况,为子女提供一个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感触现实社会生活的实践机会。 如利用假期将子女接到自己打工的城市共同学习、生活,使其开阔眼界、增加亲情, 并且用这段时间加强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变化和人生志趣,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正确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人生态度和生命意识。
摘要:受到当前诸多因素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与冲突,对当前的初中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初中生由于学业竞争的激烈和升学率的压力而牺牲了丰富多彩的生活,造成其价值取向的迷茫和混乱,导致其生命价值观念的困惑和缺失。加强初中生生命教育,不仅要深化和拓展其知识结构,而且要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升和创造生命价值。文章在阐释当前初中生生命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初中生生命意识淡化、价值观念迷茫的原因,并针对现实情况提出了对当前初中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具体措施。
14.初中作文生命 篇十四
关键词:生命课堂;信息技术;阅读技巧;小组合作;星级评价
如何打造生命课堂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一、精选阅读材料,激发学生兴趣
在学校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教的很累,学生学得痛苦。尤其是在阅读课上更是如此。 这是因为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阅读材料主要以教材、复习资料和试卷为主。 这些教学内容的题型相对单一、内容相对枯燥。在整个阅读过程中, 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都不多。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基本体验不到快乐,更别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英语阅读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了解西方国家的人文地理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为什么同样是文章,比如《读者》《情感读本》学生就爱阅读了,关键是阅读的欲望。学生能不能第一眼被故事情节所感染是很关键的一步。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叶澜教授也说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以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成长,课堂教学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我们要选择一些有趣味的或者包含某种寓意的文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所选择的阅读材料有教育意义,甚至能引起学生产生共鸣的更好。在材料选取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自编练习。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降低了难度,也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最后,教师还需要通过巧妙设计,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逼真的英语学习环境和氛围。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思考,轻易地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未知知识的认知活动中去。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要理解作者刻意想要表达的内容,并且掌握与之相关的信息。因此教师不要把阅读理解课当成精读课,注重对词义、句子、语法结构的讲解。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挖掘文章的主题和寓意。教师要敢于给学生交流和切磋的时间,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甚至是在小组讨论中寻找乐趣。这样,学生才有机会进行交流。在小组讨论中集思广益,听取别人的见解,这也是锻炼阅读理解能力的好机会。他们可以取长补短,了解别人看待问题的角度。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辨析,举办一场辩论会。如果学生还有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教师可以做适当的补充。当然,教师还需要做一些针对性的练习。比如:专门寻找段落大意和文章主题,寻找文章中表示转折和并列的词语,猜测推敲文章中某个单词或短语的含义。限时阅读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针对性练习,培养学生对文章细节的分析、推理、归纳,就更能帮助他们彻底理解文章的内涵和外延。
三、开展星级评价制度,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以‘导学案’为载体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旨”的课堂教学改革,最终目的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高度依赖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小组合作能力的提升。所以,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必要对学生的当堂表现进行一下量化,开展课堂星级评级制度。“星级评价”体系即包含对学生个人的评价又包含对小组的评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当堂表现,选出每堂课的星级学生和星级小组。个人星和小组星可以在周末月末进行一下汇总。明星小组和明星学生可以晋级为二星小组或二星学生,依次递进。通过星级评价制度,鼓励更多的学生更好地自我完善。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效率和学习积极性。
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要营造有生命的阅读课堂,就是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成为一个个有生命的精灵。这就要求教师要丰富阅读训练的模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守纪情况等情况进行分组,每组6人,按长方形围坐,以作启发引导之用。小组成员间要分工明确,各尽其责。务必人人都有事做,人人都能有贡献。教师可以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让每一位学生明确自己要做什么,寻找什么。同时,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不要过多的去要求他们。 要给他们留出独立思考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此外,小组合作还能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集体意识,增强学生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
不管以怎样的方式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只有打开学生的心扉,使学生们的生命在课堂上灵动起来,才能彻底释放他们的青春活力。只有每个学生在阅读课堂上都“活”过来, 阅读理解课的高效课堂才能有所保障。
参考文献:
1.余娜.浅议如何提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2009,3.
2.金子明.农村中学如何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2008,10.
3.吴延安.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2009
4.朱海艳.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2011.
作者简介:
【初中作文生命】推荐阅读:
初中作文:阅读生命12-16
初中生命的高处作文10-10
生命需要奋斗初中作文11-17
生命,在于拼搏初中作文12-20
倾听生命初中优秀作文06-26
感悟生命的优秀初中作文08-23
留住生命的绿叶初中作文09-06
感悟生命初中作文450字11-05
生命的本质初中优秀作文08-02
生命的价值初中一年级优秀作文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