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建议

2024-11-05

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建议(20篇)

1.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建议 篇一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逯陇刚

近些年,伴随着中国的逐渐强大,与其他国家的摩擦也似乎愈来愈多。有人说:“中国人来了”;有人说:“中国威胁”;有人说“黄岩岛是他们的”;还有人说“钓鱼岛也是他们的”等等。但与此相反,让人担忧的是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却也使一部分人(不乏一些中学生),集体观念淡薄,法制意识弱化,爱国情感缺乏,对国家毫不关心。就此形势,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加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爱国主义教育长期以来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中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相比较其他初中学科,历史教学思想性强,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是中学阶段进行爱国教育的主要“阵地”。由此,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工作,试谈一下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几点看法。

一、感知历史教材,重视爱国主义教育

连续几年初中的各科教材都有一些变化,历史教材也在其列。平常的教学工作加上2012年的国培计划学习,使我明确认识到初中历史教材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例如八年级的两册教材的编写。上册以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开始,再到日本侵华战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列强的无耻、残忍,激发学生勿忘国耻的情感。同时在其中详细穿插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黄海大战以身殉国、台儿庄战役、抗日战争胜利自豪感尤然而生,使学生能深刻感受,理解革命先烈的伟大,产生爱国共鸣。下册从新中国成立讲起,全面讲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的辉煌成就。从而达到使学生努力读书,树立加入国家现代建设的宏伟目标。所以,感知教材,才能深刻理解爱国主义教育。

二、认识爱国,关注时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首先,在教学中让学生认识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期,负于了不同的时代特征。爱国主义在中国近代,它是反对侵略,保家卫国;艰苦奋斗,支援抗战;在现代,它是努力工作,投身现代化建设,做好本职工作等。这些都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

其次,关注时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最近几年,中国与周边的好几个国家摩擦不断;还有大国从中干预。历史教学中都可以加以利用。例如中日钓鱼岛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对整个事件加以说明,让学生寻找有关这一地区的史料,教师以引导,旁敲侧击,加深了学生对保卫国家疆域的理解,让学生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再比如:美国干预我国与他国事务。我们可以让学生深入的讨论,寻找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等等;从而通过时事讨论,理解国家与国家之间只有利益的道理。这样我们不仅关注了国家大事,学习了教材知识,也培养了爱国情感。使学生具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多样的教学手段展示爱国主义教育

传统的历史教学,依然是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和情感教育。这与当下的新课改是不相符的。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这就要求教学要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而这恰恰也为我们更好地传达爱国主义教育创造了契机。比如大量的使用多媒体,搜寻一些相关的影像资料,《甲午风云》《火烧圆明园》感受屈辱;《百团大战》《抗美援朝》体验激情;《焦裕禄》《邓稼先》理解伟大。通过这些影像,可以最直观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又如举行爱国教育班会,在讲完抗美援朝战争后就邱少云,黄继光等先进事迹,展开讨论让学生从自身出发谈感想,说体会,如何爱国。还可以组织编排爱国历史故事,写历史小论文等,即增强学习的乐趣,又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了历史,身临其境理解爱国主义。自觉地树立起立志报效祖国,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

四、结合当地实际亲近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乍一看,概念很大,好像离我们很远。其实它需要我们结合当地实际。爱家乡就是爱国,国家是由一个一个小地方组成的。我们的家乡就在其中,相应的我们的家乡也成了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最具体的教材。千百年家乡的发展变化,是国家发展变化的缩影。所以教学中我们可以大量的联系当地的历史资源施教,把本来生硬的历史知识,亲切化、熟悉化。这样学生不仅倍感亲切,产生自豪感,也能激起对家乡,祖国的热爱,进一步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望。

总而言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更重要的是应该让爱国主义思想常驻学生心中。

2.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建议 篇二

一、要进行中国辉煌历史和优秀文明教育

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了解, 才能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崇敬之情, 进而产生对创造祖国灿烂而悠久的文明和现代经济政治生活文明的人民的热爱尊敬之情。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 华佗、蔡伦、毕升、宋应星, 人才辈出, 在创造物质财富对人类文明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 还创造了不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屈原、李白、杜甫、顾炎武, 群星璀璨, 不仅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 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论衡》、《梦溪笔谈》、《资治通鉴》、《红楼梦》, 硕果累累, 不仅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 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麻沸散、赵州桥、敦煌莫高窟还有“四大发明”, 不仅缔造着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同时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通过讲授大量丰富的史料, 激励学生在祖国优秀的文化宝库中不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 进而体验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及其对整个人类的卓越贡献, 同时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进取心, 学习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 并使之发扬光大。

二、要进行中国屈辱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是跨世纪的一代青年, 应该知道并牢牢记住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历史, 不忘国耻。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 中国人民就开始了反抗外来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伟大斗争。从关天培抗英到左宗棠收复新疆, 众多的地主阶级爱国志士深藏一份爱国之心, 奋力抵御外寇;从太平天国运动到义和团运动, 无数朴实的农民兄弟怀着一片赤子之心, 尽力挽救着祖国;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 无论是资产阶级改革家还是资产阶级革命家, 都抱着同样的目的, 那就是“救亡图存”。但是他们还是失败了, 可是我们仍然要歌颂他们, 他们无愧于一个中国人。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到土地革命, 从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 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有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和英雄的人民军队这三大法宝, 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中国人民才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当家作主人。这其中包含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的丰功伟绩, 也包含了李大钊、杨靖宇、刘胡兰、董存瑞等无数先烈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爱国精神。在教学中, 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 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 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 前赴后继, 浴血奋斗的精神和业绩, 使学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极好的革命传统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教育。

三、要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教育

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要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自古以来, 我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历史上虽然有过春秋战国诸侯林立, 有过三国鼎立群雄逐鹿, 有过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但统一始终是主流, 搞分裂是不得人心的, 是注定要失败的。在祖国的大家庭里, 各民族人民都为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做出过不懈努力和历史贡献, 北魏孝文帝改革, 文成公主入藏, 澶渊之盟, 回族的形成等等, 无不饱含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曾经饱受外国侵略欺凌的中国人民十分珍惜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戚继光抗倭, 郑成功收复台湾, 林则徐虎门销烟, 三元里人民抗英, 具有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全体中国人民一定要维护国家主权, 完成中国统一大业。

3.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建议 篇三

关键词:历史教学 爱国主义教育 乡土历史 中国梦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137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在长期发展当中,孕育了其特有的民族精神。其中,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应当为当代青少年继承和发扬。因此,在中学的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而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对于提高学生对爱国主义内涵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着巨大优势。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针对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浅谈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历史学科的特点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奠定了基础

历史真实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发展的每一个脚步,不管是源远流长的古代历史,还是曲折坎坷的现代历史,都给时代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知国才能爱国,爱国才能报国。所以,应该指导当代中学生好好学习历史,从而培养其爱国感情。在近些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总结了历史学科中极具感染力的真实历史故事和鲜明的历史人物,并且通过多种方法向学生们呈现,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了爱国情感的共鸣。

以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历史的学习为例,在讲述“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时,通过让学生观看文天祥誓死不投降元朝的感人历史过程的相关视频,使学生感受到古人追求卓越的艰辛与智慧。许多历史人物为推动历史发展和探求自然奥妙做出了卓越功绩,将其栩栩如生地呈现给学生时,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在讲述八年级上册中的抗日战争时,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历史事件真实生动地再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并学习中华民族英雄用坚强之躯铸就的“血肉长城”“民族之魂”,激起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刻苦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二、真实的历史故事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

翻开中国古代史的扉页,令人觉得心旷神怡、扬眉吐气。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开始,我国就进入了古代文明社会,直到15世纪,中华民族始终走在世界人类文明的前列。先秦的诸子百家争鸣,南宋的纸币——交子,隋唐时期的科举制考试,明清时期的四大名著,都使古代中国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为全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天下的风云变幻,人世的陵谷沧桑,一批批杰出的历史人物不断涌现,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各个领域都总结了宝贵经验,经过继承和弘扬,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优秀文化。

中国近代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我国面临四分五裂的关键时刻,总会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终于在危机四伏的逆境中,中华民族找到了唯一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古代到近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丰富的历史知识使学生鉴古知今,继往开来。引导学生系统学习,让学生懂得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为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看图说故事、听老人讲过去的事件、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多种教育形式,使学生重温历史、感受历史。影视资料具有生动饱满、真切自然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使其犹如身临其境般真切地体验历史的发生、发展,从而更加深刻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如有发生涉及到爱国主义的现当代事件,比如钓鱼岛事件,可以及时地让学生了解新闻报道或者观看爱国的演讲视频,使学生从内心迸发出爱国主义的情感,再加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实现新形势下历史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统一整合。在清明节到来之前,组织学生去南宫冀南烈士陵园扫墓,踏着英雄先烈的足迹,重温红色教育基地,让学生感受英雄先烈们为了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壮举,让学生了解他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从而增加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起学生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的决心。

同时,为了巩固和加深学生的爱国情感,可以让学生写有关观后感或进行其他形式的讨论,通过写作和分享,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同时,进一步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悟爱国主义情感的深刻内涵。

四、结合乡土和实践进行教学进一步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作为有关地方历史研究的乡土历史,更加贴近学生成长的经历,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说服力极强的材料。如果能在历史教学中结合乡土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可以增强爱国故事对学生的感染力,不仅可以丰富历史故事的内涵,又从实践的角度扩展了历史教学的外延。对学生而言,增强了其对历史故事探究的兴趣。通过了解家乡的历史故事,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就会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地加深对家乡发展的热爱和自觉投入家乡建设的热忱。同时,为了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也会更加强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乡土历史故事与教材知识的关系,正确使用乡土资料,合理突出重点,使得乡土历史故事和教学内容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从而一举多得,既可以传承社会历史文明,凸显乡土历史的文化特征,又切实地实现了现代历史教学的新目标。

爱国主义是永恒的主题,是对于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应当作为我们不变的价值追求。在新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也并不过时,而是有着新的时代内涵。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至关重要。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其奋发向上、振兴中华的决心和意志,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李志英.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6).

4.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建议 篇四

三水区西南街道河口中学

刘艳云

佛山教育学会二等奖

【摘要】《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已明确规定:“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需要数学教师去钻研、探究。我在自己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做了一些尝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利用数学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利用数学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3、利用数学之美,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辨正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5、利用课题学习,让学生正确应对生活。

【关键词】数学 利用 德育教育 学生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已明确规定:“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需要数学教师去钻研、探究。我在自己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做了一些尝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利用数学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版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地挖掘出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我国古代有关三角的一些研究》、《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它国家11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400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1000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等,这些典型真实的数学史实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能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二、利用数学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不仅在于数学应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们在讲授初三几何《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引言课时,针对学生不重视这类问题的通病,向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事实:早在公元前两千年,我国的治水英雄?大禹,为了解决在治水中的地势测量问题,就巧妙地利用了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了不少治水工程的难题,这种方法要早于西方三角术的研究达两千年之多。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使学生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积极性。在以后讲授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时,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数学知识只有最终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实用价值。

讲正负数的时候引入个人或单位的收入和支出,温度的升降,河水的起落,股票的涨跌;讲数据的统计可结合学生的零花钱、校服型号、年龄;讲方程、不等式更是可以以生活中的买卖问题、行程问题为实际模型,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里磨练并提高数学思维。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一些实习作业,如自己制作测角器,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河流的宽度;或者建议学生到农村、工厂、建筑工地参观学习,了解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并让他们对生活事例建立函数模型。让学生秉弃数学是空中楼阁的思想,学习实实在在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总之,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必须密切配合社会形势,市场经济变化态势,及时增加渗透生活、生产常识、金融投资常识、市场竞争常识等,引导学生处处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利用数学之美,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早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

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我启迪学生,你们个人就象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同时,圆也隐含完满、团结的力量,圆的终点也是起点,让我们深深明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道理,它激励学生们不懈的奋发向上,追求完美的自我。

当然,每个几何图形都有它的教育意义。三角形让我们学会沉稳,四边形让我们学会灵活应变,矩形帮我们塑造个性,圆帮我们打磨棱角,一次函数为我们指明方向,二次函数带我们冲击人生的高峰,三角函数指导我们穿越人生的起起落落;再比如黄金分割,让我们以一种完美的比例去欣赏世界、创造世界,迸发了模特行业,巴农门神庙,还帮我们制造出新型的农药、医疗药品、化学制剂,也让学生们在熏陶中以一种全新的心情投入到追求完美之中。在教授二次函数时,通过二次函数图像既可以描绘篮球运动的轨迹,又可以刻划天体运动后轨迹的教学,提示数学中的奇异美。

数学美还体现在简洁上,数学中概念(包括定义、公理、定理、法则、公式)的产生与发展,都具有高度的严密性、概括性与准确性。数学中的简洁美无处不在,大到整个知识体系,小到一个定理的语言表达都体现着数学的简洁美。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数学中的这些美学因素挖掘出来,揭示出来,通过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美、鉴赏美,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思想情操。

四、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辨正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主要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是物质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运动变化的观点、量变到质变的观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观点的教育。数学自身充满着矛盾、运动、发展和变化,体现着唯物论的辩证法,是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更具体、更广泛的学科。

数学教材中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素材很多。例如,正数与负数、有理数与无理数、常量与变量等都是对立统一的;函数等体现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观点,互相联系的观点;数的概念、角的概念等都是由实际需要不断扩展,充分说明了事物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每一个数学概念的建立,性质、定理、公式、方法的发现和总结,总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过程;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总是把它转化为熟知的问题,或者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这就是矛盾转化的原理„„这些为数学教学中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数学课程对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有着特殊的有利条件,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五、利用课题学习,让学生正确应对生活。

初中数学中有许多的课题学习,《制作长方体》、《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调查吸烟的危害》等让学生们在研究或调查过程中受到磨练或浅尝挫折,通过他们的小组分工、协作、合作,会让他们在探究中自学到许多课本中没有的知识,为他们将来踏入社会生活的社交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会培养他们遇败不馁,在逆境中成长的思想。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重要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进行这一课题实践时必须注意方法上文道结合,做到自然妥贴,切忌生搬硬套,使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恰如随风潜入夜的细雨,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教师教育研究》

5.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篇五

隰县第一小学

冯小梅

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许有无数种,通过我十几年来一线的学习和总结身边教学质量高的教师工作情况,特别是通过听专家的讲座和名师的上课,我对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把功夫下在课前,向备课要质量

教师上一堂课并不难,上一堂有质量的课就不容易,经常上高质量的课就更不易,其功夫应该下在课前。

1、精益求精备好课

备课越充分、越认真,课堂教学质量越高。备课备什么?备教材、备教参、备课程目标、备重难点、备教法和学法、备教学环节、备学生活动、备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备课堂及时检测和反馈等。这里所列的需要“备”的每一项内容无不要求“认真、充分、精益求精”。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备课上花的时间越多,教学质量也就越有保障。反之,越没时间备课或备课越马虎、随意,教学质量就越没保障。

2、充分利用好资源,运用好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在声、光、色、图的配合下,来营造一种赏欣悦目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在多媒体课件的选择与加工制作中,一定要精心设计,将共性资源变为个性资源,发挥它真正的辅助教学功能。同时还要注意多媒体本身的不足,因为多媒体上的画面具有相对的短暂性,呈现给学生的教学内容不能像教师的板书那样长久,学生必须跟上它的节奏,否则学生就会掉队。这就是多媒体的画面不能代替教师的板书的道理。

第二,把力量放在课内,向40分钟要质量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向40分钟要质量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我认为课堂教学要做到“四个一点”,即“容量大一点、节奏快一点、讲得精一点、练得多一点”,尽量减少教师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占领,把大部分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生产”知识。教师必须关注课堂教学是否有意义、是否有效,关注学生是不是真正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其次,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心声,也养成倾听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以便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上,努力为学生创设自由、民主、和谐、安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要学、想学、乐学,并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把学习看作是一种有趣地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和谐、乐学中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

第三,把补困加在课后,向学困生要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全体学生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是不现实的,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跟不上其他同学。教师决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而且更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建议采取如下措施:(1)建立后进生成长档案;(2)任课教师必须对任课班中的后进学生做到心中有底,教学时要分层次教学;(3)教师须利用课余时间对后进学生进行个别辅导;(4)经常与后进学生谈心,鼓励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只要他们有所进步,就给予肯定和鼓励。

6.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建议 篇六

摘要: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体系中的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教育的核心学科,其教学内容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教育资源,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较为容易和轻松。本文首先分析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然后重点论述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的渗透德育理念,以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综合素质;语文教师;渗透 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的重要性分析

1.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一直是教学所奉行的宗旨,这就意味着学生的成长不能仅依靠学习成绩来进行评判,而是要全方位的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德育教育的渗透,一方面能辅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理解思想情感内涵、内化道德品质,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提高小学教育质量

小学语文教学是师生间情感交互和传递最直接、最容易引起共鸣的学科,通常的小学语文教学意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能够加深学生的情感认同,从而在提高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拓展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为塑造良好的人格魅力奠定基础。

1.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深入贯彻以生为本理念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明确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深入挖掘教学内容德育内涵的基础上,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从而让小学生在性格形成初期就能学会做人的道理、掌握做事的规范,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贯彻以生为本理念的必然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理念的措施

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是基础性强、人文性突出,涉及的教学板块系统性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分别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教学体系设计三方面进行渗透,从而为培养道德高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基础。

2.1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需要语文教师能够巧妙的、多维度的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各个教学模块和教学内容之中。具体德育理念渗透形式主要包括:

第一,在课文朗读中渗透德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过程中,通过让小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来体会、领悟课文中所蕴含的真情实感,从而一方面在情感塑造上对小学生起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在提高作文写作水平、加强生活交际、沟通能力上对小学生起辅助作用。例如,在学习革命英雄舍身取义的课文时,要让学生有感情进行朗读,在文字中领悟情感,再将情感转移到文字之中,从而实现德育教育和语文学科教育的融会贯通。第二,在识字组词中渗透德育理念。识字、组词、造句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基本内容,在识字组词中渗透德育理念,需要结合汉字的发音特点、构成特点和象形特点,来引导小学生将汉字的音形义与做人道德准则相联系,从而在增加教学趣味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例如,在教写“人”字时,其笔画简单,但是在做人的学问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进取,从而才能贡献社会。

第三,在诗词名篇中渗透德育理念。诗词歌赋、名篇古文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因此,在小学语文诗词名篇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让学生能够体会出诗词意境,进而勾勒成唯美画卷,从而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清楚的明白诗词中所蕴含的的高尚道德情操,如“慈母手中线”“锄禾”等诗词意在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珍惜粮食的高尚品德。

第四,在作文训练中渗透德育理念。写作文、写日记都是提升小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情感抒发能力的手段,在小学作文训练过程中,教师要不仅要引导学生将自身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还要引导学生够清晰的辨别生活中的是与非、善与恶、真与假,从而指导、规范小学生自身的行为。

2.2在小学语文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理念

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外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从而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首先,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团体活动来加强学生对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的深入认识;其次,推进课外阅读活动的实施,从而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的基础上,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从多个维度构建道德体系,提升自身素质。

2.3在小学语文教学体系设计中渗透德育理念

首先,加强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和教学目标完善,积极将德育教学融入到课程体系之中,从而实现语文专业课程和道德培养课程的相互渗透和补充;其次,要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教学成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和总结,从而改进教学不足,完善教学方式;最后,要以学生的需求和意愿为导向,加强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因为德育教育是一种动态的、需要人与人进行沟通的教学过程,如果忽视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势必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结束语

7.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建议 篇七

(一)开展心理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其身心的健康成长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与维护,能够帮助学生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这样不仅对于学生自身有积极作用,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同时,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并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高尚的品德,最终达到育性、启智、导行的效果。由此可以得知,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开展心理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理应得到高度的重视。

(二)小学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

之所以选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是因为小学语文教学正是促进心理教育对学生发挥积极作用的主要途径,语文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学科,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小学这个教学科目较少的阶段,语文是除了数学之外学生所接触得最多的科目,在此中渗透心理教育就能够为时间方面提供充分的保证。又因为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富有生趣,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课堂中去,而在这个时候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就能够得到非常良好的效果。

二、心理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开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传统,学生提不起足够的学习兴趣

虽然素质教育不断普及,信息技术也逐渐作为教学有利辅助工具被进行运用,但是很多学校的小学语文教学还是存在教学模式传统的问题,使得学生提不起足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只是单纯地借助教材作为主要媒介来对学生进行授课,这样的课堂枯燥乏味,没有任何吸引力,而小学生又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注意力不集中的年龄段,缺少乐趣的教学课堂会让他们逐渐失去耐心,被外界的诱惑所吸引。学生在这种情况下的语文学习效率得不到保证,那么也就无法顺利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教育。

(二)小学语文教师不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教育渗透,没有对学科优势进行有效的利用

现如今学校和家长衡量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基本上都是通过考试成绩为标准的,这样片面但是又普遍存在的现象就使得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让学生取得优异成绩为主要目标,不重视心理教育渗透,丝毫不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成长发展,只一味地将学生局限在考纲之内进行学习。而且就上文所说,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能够促进心理教育的方面,但是小学语文教师也没有将学科优势进行有效的利用,使得心理教育的渗透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学生也会因此受到不良影响。

三、如何能够促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运用情境教学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活跃班级的学习气氛,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的方式来丰富课堂,比如说在学习《亡羊补牢》、《南辕北辙》两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要求学生预习,并安排学生分别扮演寓言中的角色,并在课堂上按照故事的来龙去脉进行表演。这样有趣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由于为了更形象地再现任务,学生都会对课文进行仔细的研读,认真体会其中人物的角色定位及心理变化,能够让学生从这两个故事中分别学到“无论什么事情都要知错就改,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以及“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方向,否则就会一无所获”的两个道理,是心理教育渗透的具体表现,也发挥出了心理教育的重要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给予心理教育渗透以高度的重视,有效利用学科资源

心理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发展,同时也能够侧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取得优异成绩,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给予心理教育渗透以高度的重视,明确心理教育的重要作用,并且有效利用学科资源来使其产生有利影响。小学语文教学内容非常广泛,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其他的更多例子来对学生做更多的讲解,如在学习《井底之蛙》这一课的时候,教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习知识是无止境的,不要把眼光总是局限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安于现状,也不要盲目自大的道理,因此教师还可以举出汉高祖刘邦在彭城之战中因自大而兵败项羽或是夜郎自大等例子,让学生对该道理有更深入的理解,由此受到启发。

四、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心理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开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能够促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有效策略进行论述,认为在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应该得到重视和推广,同时也希望文中所提出的有效策略能够在该方面产生真正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艳.教书育人,润物无声——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2(43)

8.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建议 篇八

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学科,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历史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责无旁贷的。而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本人有以下几点看法: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利用各种条件,采用多种方法,课堂教学为主,社会实践为辅,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收潜移默化之效。

江总书记曾经指出,“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应突出:①加强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②加强祖国四个现代化的教育;③加强改革开放的教育;④加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教育;⑤加强促进祖国统一事业的教育。认识明确后,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紧扣课本内容突出上述几方面的教育。如讲述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击败沙俄对我黑龙江流域的侵略,平定噶尔丹分裂势力和大小和卓的叛乱,加强对西藏的管辖等等,我们都突出地引导学生明确:这些都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利益的历史事实,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进步,是爱国之举。

2.明确目标,制定计划,进行系列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很广泛,必须明确目标,制定计划,进行系列教育,持之以恒,才能完成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工程。我们历史科组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经过研究制定了爱国主义系列教育的计划,主要内容是:①初一年级主要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教育;②初二年级主要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③初三年级主要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教育。通过历史节日,开展形式生动活泼的系列专题教育。每年的“一二·九”纪念日,我们又以《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精神》为题进行专题历史讲座或歌咏比赛。我们还让学生写学习心得,出版墙报,从而反复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热情。

3.紧扣课本,把握历史信息进行教育。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历史信息源源不绝,尤其是在近百年历史中更为突出。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最有效的历史信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讲述鸦片战争历史,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学信息就是林则徐禁烟;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就是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下令向日本吉野号撞击,中鱼雷沉没,全体官兵壮烈殉国;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就是孙中山为救国奔波于海内外,奋斗终身,等等。我们在这些最有效的历史信息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把握三个环节:①教师在课堂上分析这些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和作用;②教师分析后让学生发表意见,补充与这些历史事件有关的资料;③让学生在课后写小论文,评述这些事件中主要历史人物的爱国之举。通过上述三个环节的教学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对学生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

4.通过电化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最乐于接受,教学效果也较好。在讲述中国近代后期文化史的时候,我们把解放前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取得优异成绩,解放后拒绝英国优厚待遇的挽留立志回国作出重大贡献的华罗庚的事迹,整理录音后结合讲课播放给学生,学生听后非常感到,甚至热泪盈眶,纷纷表示要向华罗庚学习,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决心为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而勤奋攻读。

爱国主义绝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每时每刻都在现实中具体地反映出来,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存在。因此,我们必须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之古为今用。讲述鸦片战争的历史,我们便把当年林则徐禁烟和今天的禁毒联系起来,说明两者都是不同时代的爱国之举,其宗旨都是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我们青少年绝不能上当受骗吸毒。讲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的历史,我们便把它和今天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联系起来,说明两者都是为了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和国家的统一,都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进步,我们青少年应该拥护党和政府这一正确的方针,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9.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建议 篇九

有很多学生更加喜欢数理化、体育等,他们在历史课上总想睡觉,总以为历史是副科,其实不然,在初一和初二阶段,历史的确是作为一门副科,在平时的月考、期中、期末考试中并不计入总分,因此,很多学生在初一阶段就养成了上历史课就不认真听的坏习惯,到了初三一时之间改变不过来,但历史是一门中考科目,教师从帮初三学生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就应该帮他们改变以往的错误观念,让他们从充分意识到历史学科在中考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二、精心设计导入

新课的导入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环节,好的导入对整个课堂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导入的方式有旧知回顾式、故事式、漫画插入式等等,我们在讲课时可以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而选择导入的模式。例如在《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一课中,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多媒体显示漫画《三头怪兽》,让学生思考图中的狮子长着三个脑袋,你知道都是谁吗?这三头怪兽的寓意是什么?顿时,学生们全都议论开了,课堂气氛非常浓烈,学生也更加容易记住这三个人分别代表: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

很多教学实践表明,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加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多媒体的利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枯燥的局面,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的内容更加言简意赅,更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例如,为了更好的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笔者运用PPT分别展示了德军突袭波兰,德军突袭苏联,日军偷袭珍珠港来表示分别战争的爆发,扩大,最大规模这三个阶段,从教学效果来看,对学生加深印象有很大的帮助。

四、让学生表演历史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学生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在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真正的兴趣。”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光靠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是肯定不行的,更需要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勇敢的说、勇敢的做。例如,在帮学生复习商鞅变法的时候我让一位学生扮演秦孝公,另一位学生扮演商鞅,并给与当堂点评,从这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的积极性全都被调动起来了,整个教学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

五、科学合理设计作业

10.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建议 篇十

一、紧跟时代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互联网、多媒体、计算机、各类书籍等现代化设备能够大大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还可以加速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在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尽自己所能充分利用好多种媒介高效传播数学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现代数学科学发展也是日新月异,而初中数学教材的更新换代肯定会落后于数学学科的高速发展,这又要求教师们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还要利用多种途径,为学生带来多方面的先进的数学知识。比如制作幻灯片演示文稿、动画等形式将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的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形象地展示出来;还可以利用网络等资源搜寻最新数学研究结果,作为平时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如此,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教材的理解。

二、注重实践

分析《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新课标要求下更加注重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这也要求教师们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生活中。数学教学为日常生活提供了理论基础,日常生活又为数学提供了一个演练平台。两者密不可分,而连接两者的重要纽带之一就是教师的引导。学生们思维不如老师缜密,同时缺乏深入思考,教师在这期间就要引导学生去思考生活与数学间的关系,将数学课堂上的理论运用于生活中,将生活中的难题还原成数学模型再来解答。

如在讲解初中相似三角形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家中装修需要切割三角板的实例,真正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关、数学是很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联想解题能力。

三、引导探究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标下要求学生在数学上有所体验有所收获,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深入的思考、是否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一个数学理论。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求教师们不仅仅将数学的结论告知同学们,更重要的是将结论的思考过程传授给大家,引领学生勤于动脑、乐于思考,让学生具备初步的数学思维、掌握基本的数学研究方法,让其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比如说,教师在讲解勾股定理的时候,不应该仅仅把何为勾股定理讲给学生,更要将勾股定理的推导过程向学生简要介绍,帮助其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还可以号召学生组队参加诸如数学建模大赛之类的比赛,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四、全面发展

这里所说的“全面发展”有两层意思,一是学生间的全面发展,二是学生本身的全面发展。学生们因为生活经历不一、家庭条件不一、思维方式不一、兴趣爱好不一等种种原因,导致对于初中数学的学习能力不一。新课标要求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适当加深难度,鼓励其继续保持学习的积极性;而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则要重点引导,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找回对于学习的信心。

五、情感教育

分析新课标下的《数学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同以往的应试教育不同,情感教育被放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情感修养,另一方面,教学中要不断注重激励学习法,不吝啬对于学生的表扬,时刻做好准备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增强学生们学习的信心,不断加深学生的德育教育。

总之,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同应试教育时期的数学教学有了很大不同,需要教师认真分析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敢于突破传统教法,抓住学生心理,与时俱进,注重实践,不断创新,全面发展,投入情感,这样才能让数学教学事半功倍,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符合我国各项现代化事业的高素质学生!

参考文献

[1]普丽萍数学教育如何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03期。

[2]景具仓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师角色的转变[J].数学教学研究,期。

[3]何文忠从“效率”走向“效益”——谈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04期。

11.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建议 篇十一

一、课前深入备课,挖掘品德教育素材。

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篇课文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课的教育点,即每篇课文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例如在备第十一册教材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定出思想教育内容。《开国大典》《狱中联欢》《长征》等课文,讴歌革命传统,表现革命前辈的献身精神,可以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继承革命传统,为建设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伟大的友谊》《一夜的工作》等课文,赞颂了伟人的高尚品质,为学生树立了做人的榜样。《长城》《桂林山水》《林海》等课文,描写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可以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家国热情,并能使学生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教师应充分、全面、深入地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注 重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教育,把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注重实践,深化学生情感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互动。德育也如此。品德素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课文课程强调“以读为本”。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受到德育教育,如:在《小伙伴》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这时,安东走到玛莎跟前,什么也没说,把夹着黄油的面包掰成两半,把大一点儿的放到玛莎手里,说:‘赶快吃吧。’” 教师在教学这里时,应引导学生多读,且精读,把它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从而才能让学生了解安东那种舍己为人,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又如:《落花生》中有这样的句子:“它的果实埋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有所感悟,对落花生产生敬佩之情,同时也明白了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道理。这种直觉的情绪体验对学生品格的内化和健康道德认识的形成作了准备,同时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我在教《三袋麦子》时,为了让学生受到启发,我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自己体会小猪、小牛、小猴各自的优点。这种角色扮演,既有趣、生动,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利用各种手段,强化课文情感渲染。

教学课文应该以与课文相适应的情感介绍资料,模拟真实情境以制造氛围,使学生似身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地方描述的情景是无法得到再现的。教师要创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一种心理场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的内容,以产生强的情境感应效果。如《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教师可播放桂林山水中漓江、象山、老人峰、骆驼峰等景点剪映,让学生大饱眼福,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再加上配乐情感朗读,使学生沉醉于祖国江山分外妖娆的美感之中,一种爱美情趣,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由衷而发。这时教师可让学生浮想联翩,谈谈云浮景色秀丽的蟠龙洞,云雾山等,由此想到全国各地的名山名水名城名人,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河山处处秀美,爱国之情随之倍增,立下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的雄心壮志。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课前,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的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更显示了它的高尚与肃穆。录音机里,播放着震动人们心扉的贝多芬交响乐《葬礼进行曲》,如泣如诉,低沉悲壮。教师身着灰色西装,深情悲哀而又庄重。这样,万年青、白花、哀乐、服饰、神情,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悲伤的情境。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对周总理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这就是教学与德育的统一。

四、树立榜样,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品德基础的建立不是靠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用榜样的砖块一天一天铺砌起来的。语文教师一定要用好教材,借助教材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向文章中的人物学习,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例如,可以通过《我不能失信》等课文进行诚信的教育;通过《赵州桥》等课文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通过《爬天都峰》等课文进行意志性格的教育。另外,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品德教育,在课后也应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就会对学生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成为学生的镜子。

12.关于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十二

一、以“活动”为载体, 渗透三维目标

新课程在传统单一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基础上, 增加了教学目标的立体感, 多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维度, 而且这三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对学生的学习而言, 如果缺失了情感, 学习没有内在的动机, 看不到历史学习的价值, 仅仅是为了高考的“B”等级而学习历史, 这样的学习显然是缺乏动力和后劲的。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进步的速度及其成就动机的水平。那么应当如何有效渗透三维学习目标呢?

一是提高活动设置的目的性。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明确的, 所以我们的课堂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 确保目的指向三维目标。二是控制活动, 使其与教材有机结合。纵观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 有些教师错误地理解了新课程理念, 过于注重组织课堂活动, 每个知识点、每个信息都借助活动来呈现, 从而出现课堂气氛虽然活跃但是偏离了教学主旨的现象。笔者认为, 教学必须关注教材, 教材不仅仅是教学资源, 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我们应该立足于教材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努力将教材中的知识更为有序、更为鲜活地呈现出来, 让学生重视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学习及过程体验, 通过活动的设置引导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有效的对话, 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效率。

二、灵活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 提升课堂呈现度

历史教材给学生呈现的都是静态的史实,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与理解。因此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感性材料, 多媒体技术、信息革命的发展, 给我们多维度地呈现历史提供了可能。

传统教学手段如挂图、史实材料分析不可偏废, 因为传统的教学手段较为成熟, 但是这些手段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度不够。如果能够将其与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 就能够生动地呈现教材内容, 加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 变抽象的历史为形象的历史, 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当然, 多媒体技术是辅助教学的手段, 切忌滥用, 必须科学把握运用的时机和度。

三、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

新课程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组织者。教师要对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错误因势利导, 并且善于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拓展延伸;要有灵活的教学机智, 能够驾驭课堂, 做到心中有案而无定案;要运用巧妙的语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迪学生的心智,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引导学生爱学、会学, 学有所得。

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 越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为学生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掌握学习策略;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所以,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并不是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是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才能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更加和谐与自然。

四、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引导

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两翼, 两者不可偏废, 那么, 好的习惯和方法有哪些?又该如何形成呢?教师要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预习学习内容, 做好课堂笔记, 整理知识结构,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从而使学生在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中感知历史, 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学习历史绝对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 历史既然是门科学, 就要求学习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告诉学生, 学习历史可以以时间为线索, 以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外交等为线索, 时间与空间结合, 进行联想记忆、对比记忆。同时要学会抓重点, 先现代后近代、古代, 先中国后外国, 先大国后小国, 先关系密切国后关系生疏国。此外, 我们还可以关注最新的考古发现, 有条件的可以到一些历史景点去参观, 增强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13.九年级历史教学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篇十三

我从事毕业班历史教学有三年时间,虽然不长,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

首先,历史教学的关键问题是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我个人认为历史课堂应该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畅游。当然学习方式应灵活多变,阅读、教师设问、学生探讨,材料阅读、自编历史剧,绘制表格,梳理线索,自制知识结构图,大事年表等。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成为孩子们动脑、动手、动嘴的乐园。

其次,要学会联系各学科的知识。

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当前历史教学与语文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如材料的阅读,中心的把握,答案的归纳,甚至包括作文,语文学习的成败直接关系着历史课的学习。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这本身就属于政治的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地理的方位概念直接决定学生能否看懂地图,利用地图解决问题。因此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平时教师应广泛学习各科知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其它学科知识解决历史问题。

再次,联系必要的课外知识。

纵观近三年中招历史试题,问题设置逐渐与时政接轨,与热点问题联系密切,而且与地方历史,甚至与当地当前发展相联系。例如16年设置了这个问题:联系生活实际,举一列家乡所在城镇的发展成就。如果教师在平时没有引导,学生在作答时有一定困难。特别是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接触外界比较少。而且这一点也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是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讲到文化课部分,可以提到中央2套的《鉴宝》,让他们知道中国文化遗产的价值,保护中华文化遗产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责任。以上这些就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

总之,我认为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今后我会继续成长,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提高自身素质,做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导学案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⑴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过程,思考与探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⑵简述《权利法案》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影响。【学习重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

一、自主学习。(边读、边写、边划、边记忆)

1、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时间_____________

3、领导阶级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经过

①1640年查理一世重开议会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②________年__________公开挑起了内战。

③1649处死________________,5月19日宣布英国为共和国.。

④1653年______________担任护国主,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策。⑤1660年_______________王朝复辟。

⑥1688年发生不流血政变“______________”,推翻了_______________

5、巩固

《权利法案》的颁布

①时间_____________②机构________________ ③目的_____________④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康熙皇帝说“尽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结合你所知道的中外历史知识请比较中国古代皇帝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国王有何异同。从而概括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三、归纳总结,请你用网格的形式为本课做一个系统的总结。

四、牛刀小试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对于以上材料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该材料摘自《权利法案》 B、限制了国王的权利 C、体现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的学说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2、有人认为英国“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这表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

A、君主专制 B、民主共和制 C、总统制 D、君主立宪制

3、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和反复性中得出的启示是()

A、资产阶级革命的条件不成熟 B、人民群众没有积极参加革命 C、封建势力不如资本主义实力强大 D、新旧社会制度的更迭需要经过长期的斗争

4、确定英国为君主立宪制政体的法律文件是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英国《宪法》 D、《独立宣言》

5、国王虽是国家的象征,但却不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这种政治制度的确立是哪一次革命的成果。()

14.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建议 篇十四

现行初中生物教材的内容涵盖了植物、动物、生理卫生、微生物、遗传及生态学等方面的内容。21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我们国家又有着许多世界上其它国家无可替代的生物资源,也出现过许多为生物科学的发展作出过卓越贡献的优秀儿女,教材中列举了许多这样的事例,生物教师应利用这些事例结合近年来我国生物科学工作者不断取得的成就,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首先,教师要在备课中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并有机地反映到教案中去。

七年级上册78页《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节借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古诗不仅仅说明春天来了,水中的藻类植物开始大量繁殖,使江水泛起了绿色这一科学道理,更真实再现了江南令****连忘返的自然风光、表现出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和对祖国山水的挚爱之情。教师要力争将学生带入这个意境之中,从而让“我”与诗人共鸣。我国是人类发展史上最早利用中草药治病的国家。公元前200多年战国时期间世的《神农本草经》一书收录了药用植物和动物360多种;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收录了药用植物达1095种,令世界各国称奇。通过这些素材,一方面可激发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有着丰富的认识生物、利用生物的知识了,从而达到以“古人”激励“今人”的效果。在第96页介绍的著名的中国工和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每年可多养活三千万人,功勋卓著,还被国际上赞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一例,同时结合课外读物中的我国的断肢再植手术、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等事例,让学生知道我国在生物学领域有着许多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让学生明白 21世纪将是生物科学大展宏图的世纪,鼓励同学们将来能在生物学领域有所造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二、教师要结合课本内容,注意搜集我国生物科技的发展成果和科学发现,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比如在七年级下册就可以向学生补充“我国是世界上养兔最早的国家,也是家猪驯化最早的国家”;“金丝猴、白唇鹿、羚羊等我国特产的珍稀动物”; 在讲鸟类资源时,可补充“我国有鸟类1180多种,约占世界鸟类种数的13%以上,是世界上拥有鸟类种数最多的国家,丰富的鸟类资源,是我国和人类宝贵的自然财富”;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世界。在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一章时,特别要利用由中、美、英、日、德、法六国合作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科学家们完成了对人类基因组的测序,也就是说,他们终于撰写完了曾经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人类生命之书;这本书中,包含着人类自身的许多秘密;包含着改造医药、了解疾病的关键;更包含着所有人对生命科学改造生活的殷切期望,从此以后,一个全新的生命科学时代拉开了序幕。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描绘未来生物科技发展的蓝图,让学生们体会这一成果即将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深刻变革。从而由衷地敬佩我国生物科学工作者所取得的成就,并为我国能有力量参与绘制基因序列图而感到自豪。

三、教师可用实物,录像,实习等方式结合课文,以增强爱国主义的教育效果。

我在跟同学们讲述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时,就利用了学校图书馆的《本草纲目》一书,让学生们亲眼看一看书的内容,加深他们的体会。我还喜欢录制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节目,那丰富的节目内容,和赵忠祥磁石般的声音都很能打动和吸引每一位观众,我知道用这个更能打动我的学生们。在讲述《水中生活的动物》和《空中飞行的动物》这两节时,我曾分别放了一段我国丰富的鱼类,鸟类资源的录像,学生们非常兴奋,边看边“哇!太美了!太美了!”地叫个不停,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看过录像后,他们知道那些数目众多、色彩斑斓的鸟儿鱼儿,就生长在我们的周围,就生长在我们祖国的领土上。有些学生马上表示要自觉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我就引导他们一定要学好知识,才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富强,更美丽。在讲到植物根的作用时,我还通过带领学生到长江边去考察长江水的浑浊程度及原因,告诉他们长江一年流失的国土和下游地区洪涝所带来的巨大损失。这次考察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又是对学生心灵的一次震撼。后来,一位父母均在福宝林场工作的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我非常理解并支持我国对天然林采取的保护措施,并为在林场工作的父母自豪。多年以后,当大家走在青山碧水之间时,一定会由衷感谢父亲他们今天所付出的一切。今天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用最好的方法为祖国披上绿装。” 我还利用春游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佛宝森林公园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到大自然去听、去看、去感受和领略这里丰富的生物资源。另外,教师在向学生介绍这些材料以及在讲述每一篇课文时都应充满感情。只有对祖国有着深深的爱,那爱才能发自肺腑,而只有发自肺腑的语言才具有感染力。

15.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建议 篇十五

一、依托教学内容渗透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学生生活为基础, 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品德课教学内容中包含了很多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所以, 依托教学内容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以《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为例, 教材内容十分丰富, 包含了品德、科学、历史、地理、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学习内容, 四个单元具体涉及了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其内部间的相互关系, 如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人类需要、社会文明;二是国家近代以来的历史与发展, 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领导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三是建国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对外交流及其人们的生活水平等各方面的飞速发展;四是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的生活及文化。包括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以及“讲文明、讲礼仪”的全部内容。

我在教学第三单元“腾飞的祖国”时, 除了让孩子们了解和掌握教材中“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日益富强的祖国”“告别贫困奔小康”“打开国门走向世界”。我还特别补充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 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 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时, 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面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因为教材本身就以鲜活的事实、生动的表述、灵活的方式充分地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操, 以及典型人物的爱国、敬业精神, 因此对孩子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就水到渠成。

二、借助课堂讨论渗透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 没有多少生活阅历, 他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感觉比较抽象, 没有深刻体验。因此, 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例如, 在学习“抗日烽火”时, 我在课前让学生阅读教材并通过报纸、网络、调查等途径了解日本鬼子在中国乃至家乡兴安盟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了解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悲壮故事。然后进行分组讨论, 场面非常热烈, 超出我的预想。在讨论中, 孩子们不仅能讲出生动的事例, 有的还绘制了图表, 有的还在网下载了有关钓鱼岛的音像资料, 表现出了空前的爱国主义热情。因此, 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 教师可以借助课堂讨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渗透。

三、通过课外拓展渗透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育即生活。”所以, 教育不仅局限于课堂这一有限的空间, 而是要延伸到生活这个广阔的大舞台。

例如, 在“历史的丰碑”这课的学习中, 通过课件演示, 让学生了解江姐、狼牙山五壮士、杨靖宇、董存瑞等英雄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 使学生学有榜样。以此引导学生树立起热爱祖国的情感。可是缺乏具体的事例, 总感觉学生体会的不是那么深刻。所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从网上找来了一个关于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故事中讲到:1950年, 数学家华罗庚放弃在美国的终身教授职务, 奔向祖国。归途中, 他写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 其中说:“为了抉择真理, 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 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 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 也应当早日回去, 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 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回国后, 华罗庚进行应用数学的研究, 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 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被称为“人民的数学家”。通过这个拓展的课外小故事, 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16.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建议 篇十六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客观研究解读教材文本,培植学生的拳拳爱国衷情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课文内容编排上对所包含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反映祖国壮丽山河、丰富资源的诗文,如《中国石拱桥》、《济南的冬天》、、《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云南的歌会》《斑羚飞度》等。

第二种类型:反映报效祖国、眷恋故土的小说与散文,如《最后一课》、《藤野先生》等。

第三种类型:反映祖国灿烂文化艺术、优良传统的精美品文,如、《故宫博物院》、《苏州园林》、《核舟记》、《背影》、《散步》等。

第四种类型:反映中华儿女争取民族独立、国富民强艰苦奋斗的经典篇章,如《芦花荡》、《过零丁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

二、正确理解教材内容,滋养学生片片爱国真情

初中语文教学中所进行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教学工作的一项系统工程。如在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就有一些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每一单元后面的“写作、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等、其实,在这一部分当中,无一不是同样也蕴藏着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巨大资源。些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学习的过程,而且能让学生在进行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在思想认识上有所提高,对祖国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彰显学生的堂堂爱国激情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存泥更护花”“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华上下五千年,历代的文学家灿若群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古文一般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学习这些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对于启迪学生智慧,增加学生知识,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弘扬古代文化,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这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契机,从而进一步激发、彰显学生的堂堂爱国激情。

四、欣赏秀美壮丽篇章,振奋学生的滔滔爱国热情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描写祖国大好河山、名胜古迹的诗文很多,如《与朱元思书》、《沁园春·雪》这些名篇佳作,往往是通过写山写水,写物抒情来表达作者的爱国情怀。在教学这些情文并茂的诗文时,教师要借助于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描绘和赞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如《与朱元思书》一文,作者实感出发,着力描绘了富春江的山山水水,展现了山水之美,抒发了作者由政治失意转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绪。一代伟人毛泽东《沁园春·雪》一词, 作者抓住“长城、大河、群山、高原、”等具体事物的崇高伟大形象描写,借助于“舞”“驰”等动词的传神描绘,以及修辞格的巧妙运用,把一幅气势恢宏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祖国河山图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美丽如画、雄壮磅礴,情不自禁发出“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之情。通过教师课堂上的点拨指导,既激发了学生的欣赏经典诗词的美感,又能让学生自然生发出热爱祖国的情怀,学生救能够进一步认识到年青一代正在肩负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历史使命,更加振奋出学生自己的滔滔爱国热情。

五、注重课堂内外学习结合,催动学生的浩浩爱国豪情

渗透爱国主义思想,语文教师还要加强学生课堂内外学习结合,要让学生明白爱国主义思想不仅只是在课堂上才能体会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指导学生处处都能体会,教师要利用网络资源、文化传媒、报刊杂志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接受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如在电视节目、网络上收看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优秀人物”颁奖晚会;积极参加学校及上级部门安排的各项活动,如“清明节扫墓”、参加“烈士纪念日”等,通过让学生了解优秀人物的事迹,拨动学生的爱国心弦,才能让他们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他们才会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懂得只有努力学习,将来才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才能与千千万万的有共同理想的中国人一起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学生的爱国情趣,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包含爱国主义教育因素的不同载体不同内容的课文,运用图画、音乐、多媒体等方式,让学生眼看文字、耳听音乐、脑现图象,仿佛身临其境,从而使学生的爱国情感油然而生,让学生从心底里自觉催动他们发自心底的浩浩爱国豪情。

17.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十七

引言:历史学科是一个教育功能很强的学科,新课程标准就针对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提出了很多的要求。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然而,要实现这个教育任务和目标,我认为教师需要进一步挖掘蕴藏在历史过程和历史知识中的巨大精神财富,采取一切可行手段,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上,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还要充分尊重学生亲自体验与感受的权利。

初中世界史教材向学生介绍了许许多多鲜活的历史人物,丰富震撼的历史事件,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和发人深省的历史哲理。二十世纪既是人类高速发展的时代,令人欢呼雀跃备受鼓舞,同时又是人类一个大破坏大恐怖的世纪,其中两次世界大战就爆发在这个时候,大大小小的局部战争,民族矛盾,种族屠杀更是层出不穷。我们应当怎样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历史事件,如何正确认识人类自己身上出现的问题,如何正确分析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以及对其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是我们历史课堂当中值得关注和探究的问题。下面我以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一课为例,就德育教育在历史课堂中的渗透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过程:

一、体验历史真实,抨击反动统治

1.历史图片再现历史情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并形成正确的认识。

本节课在导入时用到“勃兰特惊世一跪”和“东史郎鞠躬道歉”两幅图片,学生由观察生兴趣,由兴趣生疑问:前西德总理为何要跪倒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馆前?日本老兵又为何要对中国人忏悔谢罪呢?他们的这种做法有什么现实意义呢?由此导入课题“德、意、日法西斯的暴行”,既顺理成章,又牢牢吸引住学生,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为接下来的正课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勃兰特和东史郎这种勇于改过的作风还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对同学们以后的为人处事起到良性影响。

在讲述“德、意、日法西斯的暴行”时,我首先向学生展示 “燃烧中的德国国会大厦”、“德国法西斯焚毁进步书籍”、“德国法西斯迫害犹太人”、“法西斯党徒从毒气室里向外运送尸体”、“巨大的焚尸炉”等图片,再现当时的历史场面。这些真实血腥的历史图片让学生震惊不已,不少同学皱紧眉头,满脸悲愤。不用我过多解释,学生从真实的历史场景中很快理解了法西斯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本质,深切体会到法西斯的惨无人道,其罪行真是罄竹难书、令人发指!2.历史视频再现历史情景,让学生更直观深刻地体验历史、感受历史、认识历史。

接着我还用到了视频文件,给学生播出“奥斯威信辛中营犹太人惨遭屠杀”、“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等录像片断,让学生更为深切的体验那段历史。德日法西斯对于犹太人和中国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被虐杀者虽然肤色、民族、年龄、性别不尽相同,却有着人类面临死亡和非人折磨所共同的本能的惊恐绝望和惨烈哀号。教室里一片肃静,同学们群情激愤。很多男生攥紧拳头咬牙切齿,不少女生低下头去不忍目睹,甚至有的女生泪眼模糊。这时候任何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只有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才最具有说服力。同学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法西斯无与伦比的邪恶残暴和不可饶恕的滔天大罪,认识到法西斯的做法是对人类生命权的蔑视,对民主自由和正义真理的践踏,法西斯的统治是极其反动的,从而反对法西斯、追求正义真理的健康情感。

二、给予科学方法,匡正偏差认识

学生中尤其是个别男生,很是崇拜希特勒,喜欢希特勒能呼风唤雨,不可一世,把希特勒巨大的破坏能力认为是骄傲的壮举,将希特勒遗臭万年、千夫所指的形象认为是英雄的榜样。学生的这种认识偏差和盲目崇拜,是因为他们年龄尚幼,还未形成科学客观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尚未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观其个别,不看其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我告诉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要用客观辨证的方法进行全面分析,历史人物是否值得肯定,关键是看他是促进还是阻碍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然后,请一位在课前做了充分准备的男生扮演希特勒,以演讲的形式进行自我介绍。这样,希特勒通过欺骗、谎言和蛊惑人心的宣传,由一个不名一文的流浪汉一跃成为不可一世的国家元首。希特勒这种盗世奸雄的丑恶嘴脸形象被这位同学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之后,“希特勒”又得意洋洋地描述他是如何剿杀共产党人、如何进行文化专制、如何打破国际和约、如何实行种族灭绝以及如何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位同学表演得滑稽可笑却又入木三分,同学们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开始用科学的方法和确切的史实重新评价希特勒,匡正了原先错误的认识。对于希特勒,有的同学说他是不折不扣的疯子和邪恶的魔鬼,有的说他是战争狂人和历史的罪人,有的说他是乱世枭雄„„总之,希特勒带领纳粹党破坏民主和平、践踏人类文明,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是不值得肯定的反面人物。最后大家形成统一认识:一个人的本事和能力再大,但如果用于邪道,带来的只能是灾难,而且能力越强,破坏力越大,破坏程度越深。

三、纠正狭隘民族观念,尊重人类普世价值

德日法西斯分子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叫嚣犹太人和中国人是劣等民族,理应消灭,而德意志民族和大和民族才是优等民族,理应统治犹太人和中国人。这种荒谬言论其实反映了德日法西斯分子狭隘的民族观念,他们不懂得尊重人类的普世价值。对于这一点,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大家找出实例去驳斥种族优劣论的荒谬,从而证明不同民族之间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应该友好相处。同学们经过激烈讨论,纷纷举例:有的小组说,马克思、爱因斯坦和弗洛伊德都是犹太人,而他们对整个人类社会科学的进步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的小组说,被德国纳粹关在集中营里、受尽折磨的犹太少女安妮写出了著名的《安妮日记》,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还有许多像莫泰尔、阿莱娜这样的处于战乱时期的犹太少年也都留下了美丽的文章和诗歌,他们非常的优秀顽强,与其他孩子一样追求美好,向往自由与和平;还有的小组说,前西德总理勃兰特向犹太人下跪谢罪,以及东史郎、小山一郎、吉田勇雄等日本侵华老兵向中国人赔礼道歉,都说明他们已经承认了民族之间的平等性,当年法西斯分子的种族优劣论只是他们为侵略扩张寻找的借口而已。通过同学们的集思广益,大家明白了民族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大家都是国际大家庭的一分子,应该和平共处,任何一个民族都没有权利凭借其势力去侵略和奴役其他民族。

四、联系现实生活,呼唤世界和平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已经胜利63周年,法西斯的反动统治已经成为历史,成为过去。但是,直到现在,日本的右翼组织还矢口否认侵略中国,叫嚣“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他们甚至篡改教科书,抹杀侵华罪行,迷惑日本的中小学生,让他们不能了解历史的真相。另外,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每年都要参拜供奉战争罪犯灵位的靖国神社。历史的悲剧已然发生,不能重新再来,我们现代人须要做的是正视历史,反省历史,思考如何才能防止法西斯势力的东山再起?如果大家都像日本某些领导阶层那样对历史不负责任,甚至否认历史,那么人类就不能获得真正、彻底的和平与安宁。在当今世界,类似法西斯反人类、反和平、反自由的恐怖主义正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和平与安全的一块毒瘤。我们如何才能消除恐怖主义呢?这两个问题大同小异,但解决起来比较困难。我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留给学生,提醒他们从政治、经济、宗教、思想文化和种族矛盾等多方面思考,给他们两周时间去查阅资料,加以完成。两周后作业返回,同学们从多个角度回答了这两个问题,我加以归纳有如下五点认识:第一,正视并反省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悲剧,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第二,加强对和平自由与民族平等的倡导宣传,让大家都热爱和平,求同存异,友好相处;第三,缩小贫富差距,加快贫困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达到共同进步;第四,发展中国家要自强不息,努力增强综合国力,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不变真理。第五,大家团结一致、坚持不懈地与恐怖主义做斗争。

新课最后,我缓和了一下沉重、压抑的气氛,在衔着橄榄枝的和平鸽的背景画面下,在《友谊地久天长》的优美旋律中,我做了如下小结:同学们,新课到这儿就结束了,但是,德、意、日法西斯的暴行给我们留下的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我们要正视更要反省这段历史,吸取教训,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在全球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视生命、坚持正义,自觉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携起手来共同建设一个和平美好的人类大家园!

反思:《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是一节比较沉重的历史课,但最终在同学们的若有所悟中比较完满的结束了,由此可见这节课还是较为成功的,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德育效果。通过这节课的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我得出一些认识。

在历史课中进行德育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然而,今天的青少年生活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新时代,他们更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而历史学科的内容却有着明显的“过去时”和“既往性”特征,因此,必须用“历史联系现实”的方法,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才能使德育有机渗透在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中。

那么,怎样才能用“历史联系现实”的方法优化思想教育?我想,除了对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之外,还要做到三个结合:

第一,历史与时事热点的结合。结合时事热点进行历史教学,从本质上讲,体现了唯物史观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时事热点构成了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不仅公众关注,青少年也感兴趣。每当教材内容与某个时事热点有某种内在联系时,有些学生总希望能发表自己的“高论”。作为一名教师,这不正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契机吗?例如,1999年5月,“北约”用导弹袭击我驻南使馆,举国上下,群情激奋。我在上课时讲述了“北约”成立的背景目的、“北约”东扩的过程、“北约”嚣张的原因,又让学生展开讨论,课堂教学已经演化为对“北约”罪行的声讨。这样的思想教育效果,一定会使学生铭心刻骨、终生难忘。

第二,历史与生活的结合。学生对什么知识最感兴趣?不是考试要背的死知识,而是与他们生活有关的“活知识”。因此,要以教材为依托,广泛联系学生的课外生活,并且要使“联系”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环节。例如,在讲授“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时,我问学生:大家看过香港电视剧《新龙门客栈》吗?其中的“东厂”干了多少坏事呀!学了这一节,大家都知道了,原来所谓的东厂、西厂都不是生产经营的工厂,而是明朝君主专制下用来杀人的“工厂”。学生在学习中使自己在影视剧中得到的历史表象上升为对历史理性的认识,加深了对明朝“厂卫特务机构”这个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第三,历史与能力培养的结合。从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历史教学目标的三大块:知识传授、思想教育、能力培养应该是一种有机的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到底要培养学生的那些能力?人们总是以了解历史知识的多少作为培养的目标。这是对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窄化”。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根本目的是学以致用,以史为鉴。“以史为鉴”的目的是什么?就是“鉴史知今”。从学习历史到认识今天,这是一种认知“迁移能力”。要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把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转化为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如果我们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依托教材,联系现实,“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那么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还会不生动活泼吗?历史教学的目标还会不能达到吗?

最后,要强调的是,历史与现实总是有着巨大的差异,即使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也会因其时空的不同、形成条件的不同,导致其发展趋势和结果的不同。因此,在利用三个“结合”的方法建立“联系”时,也要注意其“区别”,不能牵强附会、简单类比。

南京沙洲中学 陆斌琴

18.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几点教法 篇十八

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教学只有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教学中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而在中学阶段学生由于知识及阅历的不足,对历史的学习比较费劲,再加上历史的学习时间少而内容多,这样在学习时就比较头疼。从而对学习历史提不起兴趣,要想提高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有效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在教学中需要教师转换角度来思考教的问题,转变教学理念,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就会做到事半而功倍。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把历史教学目标问题化,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缩小学生与历史之间的时代距离,是所教的历史知识由被动的死记硬背转变为对问题积极主动地解答和理解,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不同的问题和问题群,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和理解有关的知识,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一步步掌握和理解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标。通过提问和解答问题,使学生在思辨中加深对历史知识、历史规律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二、图表直观教学,使知识线索脉络清晰。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活跃,采

用图表直观的教学的方法进行历史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揭示出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对初中学生来说学习历史不免有大海捞针之感,从而萌生出对历史学习的畏难心理。运用图表进行教学,逐层深入,多角度剖析历史,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对所学知识获得整体性、丰满的立体认识,能生动的再现历史的发展过程,使学生懂得不能静止地看待历史,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观。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直观的图表进行教学,并适时地插入相应的说明、描述和关键性的词语,图文并茂,能够使学生通过听觉和视觉同时接受和传递信息,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受到思想教育。

三、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及时的归纳总结相关的历史知识,在历史教学中非常重要,在每一单元或每一阶段历史教学结束后,进行及时的归纳总结,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同时通过归纳总结,使分散的知识形成体系和网络结构,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教材,纲目并举、脉络清晰,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同类的知识点。如:讲解《侵略与反抗》一单元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从帝国主义发动的四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和一系列的不平

等条约的签订来认识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使学生在把握历史发展线索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列大事年表,理清思路、把握脉络

学完一段历史后,把散落的重大事件按年代先后顺序排列,列成历史大事年表,从而构成总体知识框架,通过列大事年表,把历史时间和历史事件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来加强学生的历史时间观念,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较为系统的、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既有利于突出历史主干知识,是历史知识系统化、整体化,又可提高学生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列大事年表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把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联系,培养学生辩证的历史思维能力。

19.上好历史课的几点建议 篇十九

本人认为,要上好历史课需要注意的方面有很多,本人只是从教学的几个环节作一简略的叙述。

首先,处理好课堂的导入。

好的导入,是教师送给学生的一缕春风。课堂能否抓住学生的心,关键就在于上课前的导入,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想设计好教学导入,就要从一开始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我在设计“甲午中日战争”一节的导入时,从中法战争结局导入,简单明了,不拖泥带水,使学生很快就能从旧知识进入新知识中。要处理好导入,工夫应该下在平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多看书、报、影视,搜集整理各种与历史知识有关的资料和信息,这样设计导语时才会有丰富的材料;二是要全面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内容的特点,这样才能用生动的导语来达到突破教材重点和难点的目的。

其次,选取的事例要典型。

例如讲红军长征一课时,为了突出长征的艰难困苦,可以选取以下几个事例:

①血战湘江,突出此战役的惨烈,举陈树湘师长的事例,红34师全军覆没,师长陈树湘被俘后也壮烈牺牲。

②为了突出遵义会议后毛泽东主席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举四渡赤水。

③为了突出红军长征的艰苦,重点讲授雪山草地,讲草地时,选择红军小战士和九个炊事班的故事。

在故事中学生们既能体会到长征的艰难困苦,同时也学习到了红军不怕困难,勇于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应处理好重点结论的讲述。

在讲授“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一课时,将自己收集的重要结论直接让学生记在课本上,以应对考试。这样的做法是历次考试经验的总结,可以有效地补充书本中欠缺的地方,这样学生才能适应考试。

教师要给学生讲好历史的重要结论,并在备课时充分思考如何解释给学生。教师做出的分析若能准确到位,会使学生感觉记忆历史不再枯燥,因为他们已经在理解中掌握了。

第四,注意课堂语言的抑扬顿挫。

语言是教师的法宝,教师要运用语言来传授知识。生动活泼,充满起伏的课堂语言,会在学生的脑子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要使语言充满抑扬顿挫,就需要在课下做经常性的锻炼。怎样使自己的语言抑扬顿挫?首先要练好发音,发音纯正了,还不要忘了节奏和语调,这是抑扬顿挫的基础,是理论,也是实践。

最后,应处理好板书与多媒体的关系。

板书是课堂知识的重要展示。实际上大多数时间,我们并不能做到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在今后的公开课中,应坚持使用板书教学,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不能代替板书。在授课中,适量的板书能强化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暗示学生做好笔记。通过书写板书,控制讲课节奏,可以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快慢,同时也能体现任课教师的教学特色。

20.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建议 篇二十

一、挖掘教材,把握内容,有机渗透思想教育

语文教材中的体裁多种多样,它体现着不同的类型特征。对道德思想的表现,在手法上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在内容上有品质和习惯之别,在风格上有明快和舒缓之异。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文章的个性特征,钻研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教育内涵,发挥教材的德育功能,把握其思想教育内容。

如《囚歌》《芦花荡》和《我的战友邱少云》等三篇课文,它们的题材内容都是以抗战为主,叶挺、老头子、邱少云都是革命英雄,但三篇课文对英雄的歌颂又有区别。叶挺是为了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为了建立新中国而入狱的,他对共产主义具有坚定的信念,对推翻旧世界怀有无比的信心;芦花荡中的老头子是为了争取民族的解放斗争,面对日寇,浩然正气,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邱少云之所以能在烈火焚身中坚如磐石,是因为他能顾全大局,有着高度的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我们在挖掘思想教育要点时,不要笼统地教育学生学习他们不怕牺牲的精神,而要寻找每一个英雄身上的特殊闪光点,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二、情感朗读,抑郁起伏,在声情的氛围中加强德育教育

学语文离不开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与作者的交流,与课文主人公的交流,与写作背景的交流。当学生抑郁起伏,声情并茂,让自己沉醉于文章时,他的思想感情一定会融入到爱恨交织的情节中去,他的思想会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在这情感声中,学生的思想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一定能让学生产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力量。

语文课本里的《陋室铭》《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等课文都是非常适合学生反复朗读的篇章,文章的感染力很强。这类文章不必多讲,只要读得好,读得有情,对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一样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重点词句,仔细推敲,在品味中让德育素养升华

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个中心思想,作者对中心思想的表达,或直抒或隐含,都离不开关键的词句。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分析文章中的道德因素,可以使学生在推敲、品味这些重点词句时感受到思想道德内容,从而受到教育和感染。

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一句就是一个重点句子,“救济的文化药方”就是突出中心的关键词。认真分析这句话,让学生从中懂得闻一多先生正在用文化研究、文化宣传在寻找救国的道路、拯救我们这个多难的国家。作为一个民主战士,他用语言和行为争取民主,义无反顾。对重点词句的研究就像在不断咀嚼着一块槟榔,越嚼越有味儿。

四、利用影视,直观形象,让学生的思想在多媒体帮助下提升

现在有条件的学校,已经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了。语文教学借助这一工具,对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会有很大的帮助,直观形象的情节展示,震撼心灵的声响效果,都会产生出说教不及的影响。如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时,我插播了一段《火烧圆明园》的影视片段,激起了学生对八国联军破坏人类文明行径的极大愤慨,也让学生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了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自信心。

五、拓展教材,放宽眼界,利用一切有价值的资源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教材中所选择的文章都是很典型的很突出的,同时由于教材的容量所限,一个单元内不可能涉及过多的同一个主题的文章。教师要想在一个主题上强化思想教育的效果,就应该拓展教材,利用身边的人物事例、乡土教材、可借用的图书中的优秀篇章补充到课堂中去,增加学生的知识含量,拓展学生的视野,深化思想道德教育。我根据教学内容,针对一个单元的思想教育主旨,经常从《读者》《少年文艺》等图书中找一些短小精悍、德艺双馨的文章给学生欣赏。有时候,我会利用乡土教材和本地方的人物事例,找出其与课本的契合点,插述到课堂中去,增加思想教育的效果。

六、作文教学,文道统一,在褒贬中明辨是非,提升自我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写作的过程就是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抒发情感的过程。我们平时所说“文如其人”,实际上含蕴了文道统一的理念,也就是说文章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和精神。作文教学,我们就是要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明辨曲直是非,学会感恩扬善。我们要紧紧把握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把握德育教育的契机,多从正面进行教育,在褒贬的评价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水平。如在作文《我爱**》中,有些学生把家乡、祖国、父母、同学作为爱的对象,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情感,我们应该给予表扬、鼓励。而一些学生把吃喝玩乐作为了爱的对象,沉溺于“物欲”和游戏人生中,这种消极的思想我们应该给予适时教育和引导。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较之其他学科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好阵地。社会的需要、学生成长的需要都要求我们必须利用好发挥好这一阵地的作用,相机而动,适度渗透。让我们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为培养出高品质高能力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初一青年节作文200字:青春风采下一篇:幸福金婚老人推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