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公开课反思(共17篇)
1.青年教师公开课反思 篇一
一、指导思想
以我校“学案导学,少教多学”为课堂教学改革理念;以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化素质为目标,以提高常态下课堂教学效率为宗旨,按照“立足岗位、全员参与,互评互议、提升素质”的.工作思路,以规范的制度建设为保障,大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我校教育教学再上新台阶。
二、活动目标
开展“人人公开课”活动是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的一项重要措施。此项活动将以人人一堂公开课为载体,突出“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深化课改思想,提高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引导广大教师深入探讨课堂教学改革,钻研教材教法,以我校目前课改成果为前提,进一步统一我校课改的步伐,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做到让学生自学探究、归纳总结、学练结合、发展创新,在全校范围内人人都上公开课良好教学氛围,切实打造我校教师师德高尚、教法多样、学法多样、展示多样、教研一体、创新发展的课改标兵。
三、活动原则
1、全员参与原则:执教公开课活动的对象包括全校所有50周岁以下学科任课教师。
2、注重过程原则:活动要关注结果,更要重视过程。要做好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和反思,提炼经验,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学校对每一位教师的听评课、教学反思等要保存记录,存档备查,避免流于形式、走过场。
3、实事求是原则:活动要立足实际,关注发展,注重激励。评优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
四、组织机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教务处所有成员、教研组长与各相关科目的上课教师
五、上课要求:
少教多学。还课堂与学生,让学生充分自信,充分进行形式多样的展示,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造就学生的课堂表现力。希望每位教师要深入钻研课标、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学情,仔细备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六、活动范围
七、八、九年级所有科目的科任教师。
七、评委组成
校级领导与全体科任教师组成
八、评价总结。
1、每位公开课上课教师上课后都要进行上课反思,认真撰写教学体会,并交教务教研处存档,以做教师考核的资料。
2、学期末,公布各科上课教师排名。靠后的老师与领导对话。
九、保障措施
为有力推进公开课活动,调动老师们参与上课、听课、评课、制作教具课件、学习交流的积极性,学校给予充分的物质保障。在管理上,研究评估细则,制定评课标准;活动过程中严格考核记录,布置上课、听课、评课作业,及时收缴上课反思、学习体会。制度上,将公开课活动纳入到学校的教师业务考核,其结果与老师的学校年度的评优选先相挂钩,以激励老师们的参与热情。
2.青年教师公开课反思 篇二
关键词:语文课堂,性质,阅读,留白
笔者前不久参加了甘肃省某小学一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 三位老师同时准备了小学四年级北师大版《草帽计》第二课时, 《草帽计》讲的是红军长征路上贺龙同志巧用草帽施计, 粉碎了白军围剿的阴谋。三位老师风格迥异的课堂教学令我收获良多。A老师大胆创新, 以先了解战争前和战争结果, 然后再分析战争经过的方式设计本课。B老师以读成语, 复述课文, 概括课文的这种突出语文知识, 突出语文文体的方式设计课文。C老师的亮点在于将板书精炼成了妙趣横生的四句诗。三位老师教学流程设计合理, 思路明确, 课上挥洒自如, 课堂气氛热烈, 师生互动效果好, 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 在拍案叫绝之余, 也引发了笔者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一、性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 但从这三节课看来, 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活动中, 只是凸显了语文的工具性, 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下面是笔者节选的课堂实录。
课堂教学实录节选1:
A师:首先请同学们看两段视频。 (第一段是中国百年屈辱史, 第二段是长征以及新中国的诞生。) 约5分钟
A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草帽计》 (板书) 。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个“计”怎么理解?
生1:是计谋。
生2:是计策。
生3:是谋略。
A师:对。大家都说得很好, 那草帽和它有什么关系呢? (同学们窃窃私语了一会儿, 老师打断。) 草帽实际上是实施计谋的办法。现在请大家默读第一段, 请问战争的双方是谁?
约三分钟后。
A师:好, 请同学来回答。
生:贺龙同志和蒋介石同志。 (哄笑)
A师:好的。我纠正一下。贺龙同志和蒋介石。接下来请大家浏览第1、2自然段, 画出描写白军战争行动的句子, 画出贺龙同志面对敌情的句子。
约三分钟后。A师叫某生读了句子。
A师:很好。贺龙同志面对敌情时, 镇定自若, 点了点头。统帅的风度可见一斑。接下来请大家讨论一下, 贺龙同志为什么不率领红军与白军面对面的PK?是贺龙同志胆小软弱吗?
约三分钟后。
生:不是。是贺龙同志要用计谋。
A师:不错。贺龙同志要用草帽施计。哪些自然段写了战争的结果?咱们一起读一下。
师生一起读…
A师:说说你看到这个结局的感受。说一个成语。
学生纷纷发言。
A师:老师来说一个成语———大快人心 (板书) , 接下来是我们的精读揭秘。请大家读第4自然段, 思考白军为什么会戴上红军扔掉的草帽?
约三分钟后。教师示意停止阅读, 范读该段。然后让大家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
……
一堂课下来, 教师提问学生十余个问题, 每个问题的思考和阅读时间大约三分钟, 可见, 教师支离破碎地梳理课文代替了学生在诵读中体验情感, 教师一问一答式的课堂互动代替了学生对文本中人物命运的关心, 教师精彩纷呈的课堂表演代替了学生自己感受文本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学生来不及细细咀嚼如此惊心动魄, 险象环生的一次战斗——《草帽计》, 而被肢解成了一道道认知题摆在面前, 不得不说这是语文性质含混不清的表现。从学生的角度讲, 语文课程是学生主体理解和运用母语, 积累语言, 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养成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逐步形成独立、自由、自强、自律、合作、宽容的主体性素质的过程。老师事无巨细的解说和频繁的提问占据甚至代替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与同伴的交流时间, 学生似懂非懂地接受着老师关于文本的理解, 很难想象这样生吞活剥的文本理解方式, 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是否有推动作用?小学语文课堂的本质就是要回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起点, 充分尊重学生的文本感受, 带着感情赏析课文, 引发共鸣。
二、阅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血肉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甚至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多重对话。
课堂教学实录节选2:
B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草帽计》。首先我们先检查一下请同学们预习的效果, 读一读白板上的这些词语。 (生读)
B师:读第二段, 看看红军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读后, 回答)
B师:读第三段, 贺龙同志做了什么? (生读后, 回答)
B师:分角色朗读战士们听到贺龙同志的命令。 (生分角色朗读, 有的……, 有的……, 有的……)
B师:请大家说说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
生1:这是一支纪律严明的队伍。
生2:这是一切行动听指挥的队伍。
生3:这是一支狡猾的队伍。 (哄笑)
B师:“狡猾”是一个贬义词。在这里形容红军不妥当。好的, 同学们现在默读第四和第五自然段, 思考白军看到草帽有什么表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课堂教学实录节选3:
任务一:我们会读。 (白板上出示了五组成语)
C师要求成语接龙, 读这些成语。
C师:观察这些成语是哪些自然段出现的?描写了红军还是白军? (生答。)
C师:根据这些成语复述课文。 (一位同学复述了课文, 其他同学鼓掌。)
C师:请其他同学找出这位同学复述的错误。 (生一一找出。)
任务二:我们会概括。 (C师在白板上出示了事先准备好的填空题, 让大家来补充。)
__ 同志率领一支红军队伍向 __ 进发途中, 施 ___, 战胜蒋介石白军, 赞扬了贺龙同志的____。 (答案:贺龙, 贵州, 草帽计, 神机妙算)
读不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提问, 不是为了找答案而蜻蜓点水。教师应指导学生钻研文本, 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和点拨, 但不应以越俎代庖的剖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草帽计》多处运用成语以及大量的场面描写, 故事情节曲折丰富, 扣人心弦。根据文本的特点, 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多样的阅读方法, 例如, 在《草帽计》第二课时, 应以朗读为主, 一方面有利于纠正口语中不规范的语音, 另一方面, 在朗读过程中, 通过语感训练, 受到思想感情的感染, 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形成了独特的文本感悟。文中贺龙同志命令扔草帽时战士们的表现以及白军看到草帽的表现, 可以指导学生精读, 教师范读、分角色读、全班齐读:演式读等形式, 对该段字、词尤其成语细加品味反复揣摩。
三、留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
三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或多或少地都超过了40分钟。下课铃响后, 还没有结束课堂教学, 而且教师在留下问题让同学们去读或思考的时间很短, 笔者统计了一下, 三位老师在课堂上说话的时间占整个课堂时间的70%。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仅占30%左右。虽然新课改反复强调切记满堂灌, 满堂问, 但实施起来却阻力重重。
因而, 笔者想到了留白这一独特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恰当的留白含蓄、言简义丰, 给欣赏者的再创造留下了余味无穷的深远意境。德国心理学家蔡格尼克也摆出了客观的事实:人们对于未完成任务的记忆比已经完成任务的记忆保持得更好。这种现象就称作“蔡格尼克效应”。心理学家的科学实验和艺术家的“留白”都证明了教师在课堂上有意的安排空白, 反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例如, 《草帽计》中天气酷热的描写, 此处留白———仿写某个天气酷热的场面来代替老师天衣无缝的分析讲解, 定会为课堂营造一个天高海阔之境界,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语文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 也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如何引领学生、感动学生甚至创造学生, 其实很简单, 回归语文, 回归学生, 回归艺术, 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
参考文献
[1]靳健.后现代文化视界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2012:62
3.一堂公开课的反思 篇三
[关键词]一堂课 思想品德课 反思
教师们都习惯了每天的上课,却不习惯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当前,实行新课程,我们没有更多的经验借鉴,只有在反思中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如我在上一堂公开课——《让我们选择坚强》一节中,就坚强意志品质的表现,我选取了《千手观音》中的领舞人邵丽华作为材料介绍给同学们,让他们阅读邵丽华的生平经历后来谈一谈:“同学们从她身上看到了哪些优良品质?”本想用《千手观音》这一幅很精彩的画面着重介绍邵丽华,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学生从邵丽华的生平经历中怎么也谈不出她的优良品质在何处,更谈不上坚强意志的四个表现了(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这显然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于是我课后在想:“这是什么原因呢?我的教学失误在哪儿呢?……”
一、选材不适当
千手观音虽然同学们都在年欢晚会上看过,但对邵丽华根本不了解,甚至他们并不知道千手观音是由聋哑人来完成的,当然就谈不上感受到什么?因此要想新课程拉近学生的距离,我们必须从学生生活情景入手,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境中,并选取贴近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例,然后通过“再创造”活动引入课堂,既有利于学生借生活经验去主动探索,又有利于学生的感受。
二、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参与意识不够
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阅读邵丽华材料后,你能感受到什么?同桌相互讨论,或者同学们可以走动走动,听一听其他同学的想法是什么?时间过了好长一会儿,然而学生既不展开讨论,也不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是因为学生对邵丽华不了解,老师提出的问题也太笼统,学生就感受不到问题的存在,最为重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造成学生不善于思考,不善于提出问题,也不知道从何提起?因此课堂上要多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基础的问题提出,然后逐步提出更深入更有价值的问题。当学生有了这种问题意识的时候,老师要及时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勇于探索、创造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才能逐步参与到问题中来。
三、尊重学生的回答,未做好学生的引导教学
在本节课中学生了解了坚强意志品质的四个表现后,我让学生阅读书中的四个材料,让他们分析这四个材料的主人公主要有哪些坚强意志品质的表现?
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
生1:中学生不怕吃苦、不怕累,对自己的奋斗目标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所以他读完了初中……
生2:下岗工人冷静、办事果断,说明他面对困难,冷静地分析了形势,果断地采取了措施,从而迎来了新天地……
生3:“我”被一句话“不学习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得到了启示;发奋学习,给自己立下一个严格的规矩,保证自己有充分的学习时间,最终成立一名博士生。说明有志气、有理想……
生4……
同学们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来回答了四个材料,但他们的回答都比较单一,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不很全面。于是,我课后在想,学生运用知识、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表现,我没有及时的进行评价。虽然他们的分析、理解不是很理想、不很透彻,但对于他们来说已经达到了所要理解的地步了。至于如何来进一步引导到课文中的价值取向呢?作为教师就得进一步作引导、分析,从材料中去挖掘出结论,从而让学生得到更高一层次的理解,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又达到了课文的价值取向。这才是我们授课者的真正目的。
四、信息过量,控制了学生思维
迷信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依赖心理过强,误认为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就能提高教学效率。但在制作课件过程中,唯恐内容单薄,将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全部纳入课件。比如:在这次公开课中,最开始我选取了张海迪的故事引入了课题,继续又有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杰出人物的画面,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这些人物成功的背后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靠的是什么?紧接着又选取了邵丽华、爱迪生、毕玉玺等人物的经历来讲解。其结果内容都没有上完……。课后思考,如果将集中在一个材料上,比如张海迪,也许这堂课还上得比较成功。这就充分说明信息技术无限制地增加了知识传授的密度,教学的方式就由过去的“入灌”变成了“机灌”的过程。这似乎比传统的满堂灌教学还要过分,这与当前的教学改革不是背道而驰吗?
4.一年级教师公开课反思 篇四
1、不局限教材,要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重组。例如教认识长度时,我就把很多生活中的长度测量和教材的举例结合在一起。
2、要信任学生,一年级的学生一样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只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如教学“进位加法”时,学生不仅能总结出5种组成方法,还会把5种方法并成3种。
3、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
二、不足与困惑
1、我虽然参加了过培训,看了较多的课改书籍,理论上明白该怎样做,但在实施中往往还会变样。虽然思想开放,也大胆尝试新的教法,但在课堂组织方面显得有点无力,秩序不是那么好,学生一声高于一声,做什么的都有,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无法实施。
2、像好多课得准备很多的材料,但平时上课,自己本来就很忙,不可能一一去准备的。
3、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还不够。学校的有些设施也跟不上,像我们学校还算好了,有多媒体教室,但没有投影仪。
4、一年级学生起点不同是令老师们头疼的问题。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好生“吃不饱”,差生“撑不了”的局面。如何对不同程度的孩子因材施教呢?这又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三、几点思考
1、自己的教育观念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比如学生不懂的问题,有些学生站起来想解答,可是我们就是不让,偏要自己点一个学生起来讲;又如学生列出的式子是对的,但由于不合常规,而我一时没想透就不予肯定等(当然这有时我也怕考试不这样考),都暴露出自己的教学观念还跟不上学生的发展需要,还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
5.青年教师课改汇报课教学反思 篇五
莹
这周进行的汇报课上,我上课的内容是《反冲运动》。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反冲运动以及结合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反冲问题。
于课堂效果,总的来说,自认为按计划完成了课程内容的教学,基本达到了教学预定目标。我在课前准备了几个小实验,一开始上课就让学生进行吹气球体验反冲运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以录像蒸汽炮车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反冲的印象。总结提问结束后,让学生结合身边的实例,讨论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反冲现象,使学生知道我们身边还是有很多有趣的物理现象。其中吹气球实验及电吹风小车实验很贴近生活,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一定提高。
内容上安排稍微多了一些,学生没能充分体会理解反冲运动,可以将一部分内容适当减少。而在教学程序里的时间安排上,我觉得自己还是疏忽了合理设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能充分调动起来,导致在讨论、展示阶段的时间过短,也让整节课显得教师讲过多,没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节课比较突出的情况是问题设置方面没能结合学生实际,应该引导学生从某一确定方向思考问题,针对所任教的班级,问题设置的深度可以浅显一点,注意点拨学生解题的方法技巧。在问题设置的顺序上,可以把实验观察问题放在实验前展示出,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带着问题观察思考。这个情况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未能体现。
这次汇报课中,我学会在教学中要巧用身边的器具及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让学生有亲近感,在玩中学,学中玩,让学生兴趣高。另外,还要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练成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如,当学生在探究时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能立即分小步子设问启发,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
6.公开课反思 篇六
魏君青
二年二班
我上的是二年级上册第22课《窗前的气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上是按照字、词、句再到篇循序渐进的结构。其中考虑到时间关系就省去了生字教学,直接在第一课时完成全部生字教学。课堂上听、说、读、写都有体现,由于自己的紧张遗漏了部分环节,其他环节都有序的进行。我将自己本次汇报课存在的最大问题归纳如下:
首先,二年级学生受形象思维的限制,知识点的理解多以“读”为主,但是课堂上读得不够充分,讲解替代了学生读中感悟。朗读指导用语上比较单一,抽象,缺乏可实施性。这也是自己平时在教学中的大疑惑——如何用有利的语言指导学生读出文章的情感、不同情感的变化。朗读形式不过多样,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便捷加入适合的音乐渲染文章感情基调。
其次,课堂的教学组织比较缺乏,不够及时有效。课堂教学组织有些“头重脚轻”,一开始有组织,到最后自己只顾着完成教学任务忽略了课堂上对学生的鼓励和评价。评价上也有所滞后,不够及时有力。
再者,课堂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地位没有明确。为了尽快的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给学生思考和自由探讨的时间不过充分,这就必然导致学生的体悟不够充分,其实反而达不到教学的目标,也背离了新课标中的教学理念。
最后,教师语言不够儿童化,不够简洁、干练、精确。正像邹校说的,要明确自己授课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该降低身份就得降低身份,运用儿童化的语言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听得懂教师所讲的内容。
经过一二年级全体语文老师的精心指导和一个星期三次的磨课、评课以及汇报课后各位领导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自己也是受益颇丰。这也为自己在今后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上课前,必须本着严谨、负责的态度,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参》和《课标》中的要求,做到“不拔高、不降低”。教学重难点不但要突出还得要突破。在问题的设计上,做到简练、周密,问题宜大不宜小。
上课过程中,首先要用有效的手段组织教学。及时有效的给予学生评价和鼓励。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全面关注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通过及时的评价和鼓励来巩固学生的这些优点。全面的关注学生还要求教师给与学生充足的思考、讨论、和回答的时间,不要急于给答案,允许学生回答方向的多元化,对学生不同的回答给出恰当积极的评价。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积累不断的更新自己的评价语言,做到中肯,言之有物。教学语言应当儿童化,激趣一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每堂课尽量多提问不同的同学,多关注后进生、学困生。
上完课后,及时的反思总结,查缺补漏。
借鉴周五会议上各位领导的真知灼见,除了上述改进点,就我个人的专业水平提高上,我打算从这些方面入手学习:首先多阅读与朗读教学有关的书籍,提高自己朗读指导的专业水平;其次,勤练粉笔字,学习书写指导的知识,夯实自己的生字教学能力;第三,继续多听课,通过借鉴名师们的教学,快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在教学技能上尽快成熟,能够独当一面。
7.青年教师公开课反思 篇七
一、评价结果的剖析
听完这位教师的“完美”自述, 但是评委们对这样的课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结果。一种认为, 这堂课非常成功, 不愧为“精彩”。理由是课前准备充分, 对教材的认识和处理非常到位, 讲解富有感染力和穿透力, “演技”高超娴熟, 对课程进程的把握简直是水到渠成, 学生回答问题的错误率低, 说明达到了良好的互动和教学效果。另一种认为, 这样的课充其量只能说是“精彩”, 不能说成功, 甚至没有价值。两者评价为啥反差如此之大?这是因为前者评课观点深深跟植于传统教学观, 而后者是基于新课程理念的评价观。笔者下面就以新课程的视野对这堂课做一下剖析, 探讨一下这位教师经历和感受的问题所在, 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1、违背了“以学论教”的教学理念。
在教师的经历和感受 (1) 至 (7) 中, 大都以教师教的成败来论课的优劣, 属于“以教论教”的范畴:课前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 目的是为了很好地展示自己, 以我为主容易忽略学生的参与;内容的烂熟更增添了表演的自信心;整个课堂教学进程应该是开放的, 具有不可预知性, 不可能完全按照预先的部署有条不紊、毫无差错地进行;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说明学生缺乏一定的主体性;多媒体的过多使用, 易使多媒体成了表演的工具和舞台的道具;时间掐了太巧, 不可能给学生留有一定量的及时反刍消化的时间, 教师也不可能及时了解大部分学生的反馈信息。因此, 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不能再一味地锁定在教师身上, 而应更关注学生主体。要“以学论教”和“以教促学”, 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 改变单边的“我讲你听、我做你看、我问你答、我写你抄”的不良局面, 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凡为教, 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之教学最高境界。
2、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论是课堂内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可为什么在课后有些学生问这问那?在实践课上碰到的情况会更多, 说明了学生们在一些课上尤其理论课上多属被动的接受知识。究其原因, 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没有明显残缺的条件下, 一方面说明教学理念和方法出现了问题, 没有提供给学生思考、讨论与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也反映师生关系可能不够融洽, 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没有营造好宽松、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本”, 在“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情境下, 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充分开启和解放学生的脑、眼、耳、口、鼻、手等感官, 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自主去建构知识, 形成综合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鲜有体现。
上面这位教师教学方式显然主要采取了“授受式”的单向信息传递教学模式, 偶尔体现的“启发式”双向传递教学模式也过于简单和流于形式, 目的还是为了“授之于鱼”, 而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多维互动学习方式鲜有体现, 学生“渔”的本领也难以形成。试问:学生在这种过分注重教师“演技”的氛围熏陶中, 长期缺失方法与行为的指导和训练, 如何能达成世界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做事, 学会做人, 学会与人相处”的终身目标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型最终还是源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更。教学方式不变, 再精品的课程也只能变成庸品课程, 只能为教学披上华丽的外衣。
4、教师角色的单一。
教师的角色不能仅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多元化。除了常规的管理者、组织者等角色外, 更重要的是要扮好学生朋友、引路人和学生学习的咨询者、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促进者等角色, 与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多的创设问题情境,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予以点拨, 遇到挫折时予以激励, 与全体学生一道参与讨论和探究, 充当学生知情意行生成的“催化剂”。
5、学习达成状态过分注重知识本位。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应试教育的根基还是扎扎实实。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 为了争夺升学率容易导致分数“军备竞赛”, 重点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来论教学的好坏, 并以此作为评价教师优劣的标准。这当然与我国甄别和选拔人才的体制有关, 也与这种评价方法易于衡量且易做到公正、公平有关。但“高分低能”的事例也多不胜数。职业学校培养的不是理论型而是应用型的人才, 在追求学生成绩的同时, 更应注重能力的养成和训练。这就要求在评课时, 要注重课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同时更要关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二、评价结果的反思
上述两种评价结果的分歧, 实质上是传统评价观和新课程评价观的部分观念冲突所致。笔者认为, 应该辩证的看待问题, 全盘否定传统评价观肯定不妥, 也不符合文化传承的习惯, 我们也不能死抱传统评价观裹足不前。新课程评价理念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 而且经过国内外学者的论证和实践检验, 它应该比传统评价观更具有旺盛生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全面地接受和理解新课程教学理念, 了解新课程视野下的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 从思想上深刻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 并以此作为考量上课优劣的指南。教师在发挥传统“演技”优势的条件下, 要尽量缩减“演出”时间, 完成好“导演”和“演员”的双重角色, 精心设计互动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 让学生达到“愤”“悱”状态, 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舞台。有了课堂舞台的锻炼, 也会大大地缩短融入社会这一大舞台的时间。只有这样, 我国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才会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李建平.聚焦新课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8.由一堂公开课引发的反思 篇八
每个星期三的下午是我们学校英语教研组教研活动时间,今天下午第二节课我们去听了八年级100班饶龙艳老师的一堂课,她上的内容是Unit 4 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的Section B(2a-2c),听了她的这堂课后,使我感触很深,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一、微观方面
Step 1:这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一开始上课,老师就让学生们运用刚刚学过的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进行Free talk, 同学们积极展示,很多同学谈到了My best friend and I, 基本上都能用流利的英语进行交谈。
反思一:学习英语的目的是用来交际,所以在英语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口语和听力能力的培养,否则学生就把英语学成哑巴英语了。在进行Free talk的时候,说的同学练习了口语,听的同学练习了听力。因此,Free talk是练习听力和口语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Step 2: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几道题,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来复习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首先让学生自己做,然后到黑板上展示。
1. China is one of (larg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2. Which city do you think is (beautiful) Sanya, Beijing or Harbin?
3. Dick sings (good), and he sings (well) than everyone else in his class.
4. Of all my friends, Lily is the (creative).
5. The Yellow River is the second River in China. (long)
反思二:学习英语最关键的就是要做到学以致用,通过一些习题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学生展示后,老师对解题技巧的点拨尤其重要,老师一定要教会学生找关键词,比如第一题的关键词是one of, one of后面要用最高级和名词复数形式,第二题的关键是三者比较要用最高级,第三题第一个空主要考副词修饰动词,第二个空的关键词是than, 看到than要知道用比较级,第四题的关键词是Of all, 看到of all要知道用最高级,第五题的关键词是second,看到序数词要知道用最高级。在点拨讲解之后,老师让全班同学齐读这些知识点,英语教学要注重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复习要乘热打铁。
Step 3:学习29页的文章Whos Got Talent,老师分配任务,小组合作学习,找出这篇文章的短语和完成2c。
反思三:小组一起讨论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这篇文章的短语,培养了写的能力,然后老师让全部同学齐读短语,培养了读的能力,通过对文章的翻译,学习了这篇文章的基本句型,通过完成2c,同学们掌握了这篇文章的基本大意。
Step 4:达标测评,老师根据文章的内容出了几个题。
1. It s always interesting other people show their talents. (watch)
2. Talents show are getting
(越来越受欢迎).
3. They try the best singers? (寻找)
4. Who can the best?(弹钢琴)
5. That you to decide. (由某人决定)
6. They usually play a role in (decide) the winner.
7. Not everybody enjoys these shows. (watch)
反思四: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做题,不仅能帮助学生复习学过的文章,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重点知识,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宏观方面
通过对饶老师这堂课的认真分析研究,我发现她真正做到了任务型语言教学,她把任务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到了知识。她还关注学生的“闪光点“,能做到适时地鼓励学生。在这堂课中,她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把听、说、读、写四个技能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技能的培养。她采用学生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结合,真正做到了老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学生积极、主动,大胆展示,参与面很大,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能选择典型的题型让学生训练,紧扣考点,在做题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找突破口,注重对解题技巧的培养,做到了把应试教育很好地融入到了素质教育当中。在这堂课中,师生配合得非常默契,可以看出,对于七年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只有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八、九年级的教学才能得心应手。这堂课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快节奏,大容量,真正做到了高效课堂。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潭常流水,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必须加强学习,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学研究,才能不断完善我们的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9.公开课观摩反思 篇九
高三 生物组崔荣娥 新的一轮大公开课又开始了,周四上午听了学校组织的生物组大公开课,两位老师授课各有特色,课后组长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点评。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使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一、课堂上,两位老师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欠缺的,教学中通过提问,学生讨论,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完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的思想。课堂提问要有技巧,层层深入,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适当的评价,尤其是鼓励性话语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语言要做到严密,有条理,语言要凝练,语调上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时刻引起学生的注意,避免重复啰嗦,做到言简意赅,句句精炼,重点突出,这样才能很好的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多媒体的灵活应用,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尤其有关实验操作及现象的演示更直观、生动、形象,而且紧密结合板书,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四.四、教学设计上要体现出本学科的特色,只要这样才能更好的吸引学生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生物是一门以生活实际为基础的学科,两位老师在教学中都很注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像以上两位老师为榜样,练好自己的教学基本功,教给学生学习生物的方法,让学生热爱生物,学好生物。
10.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十
昨天我们语文教研组长公布了公开课的安排表,而我是第一个,并且只有一天的准备时间。这么突然的任务,让我有些慌乱。昨晚草草地整理了课件,今天就直接开讲了。我班的学生本身就不活跃,没有大胆发言的习惯,加上今天听课,好多学生更是沉闷不举手回答问题。尽管有几个学习好的同学举手并很好的回答了问题,但还是没有达到调动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总之,自我感觉效果不好,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
我对新教材也有一些的想法:虽然我是非语文专业且被“赶鸭子上架”的接受这门课程,但对于去年的教材来说,我感觉上课还是可以的,而现在的教材让我有些为难了!怎么说呢?我感觉现在的教材是对知识内容的硬性要求减少了,而软性的要求提高了很多。它没有那么多明确的定性的东西让学生去记,而是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就像今天这节课《桥》,它是一个小小说,而对于教学要求和目标来讲,不仅仅了解什么是小小说,还要让学生去体会文章是如何通过环境和情节描写来体现人物特点和精神品质的,特别是一些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些让学生感悟领会的东西,我觉得很难引导让学生掌握。另外这种能力性的目标实现也不是当堂就能反馈出来的,也是需要时间去锻炼,才能在写作中表现出来。我在开学以来的教课中也很能感受到这种对教学能力高要求的压力,有好多时候都是在上完课才会“恍然大悟”,但却已经“后知后觉”了。所以就给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时间需求。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感受,也许是我的教学能力不足吧,但更希望能向同仁们多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的同时,能够更好的服务学生。
11.英语公开课存在的若干问题与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英语 公开课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4-003-02
伴随新的课程改革,越来越多的学校以教学引路的形式,开展这些公开课,引起了广大教师的极大关注,帮助了广大教师积累了一些经验,对“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跳出英语公开课来反思,总觉得有若干问题存在,既值得重视,更需要改进。
一、写译型的英语公开课很少
众所周知,英语的基本技能有五项——听、说、读、写、译,“五技”应全面发展,绝不能重此轻彼。迄今为止,英语公开课大部分是听说课和阅读课,即教材中的热身(Warming-up),听力(Listening),口语(Speaking)和阅读(Reading)部分,写译型的课寥寥无几。
原因何在?原因在于写译型的课堂难调动气氛。上写作课,学生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教师要给学生安排足够的时间构思和拟稿,课堂就会出现长时间的安静,对公开课来讲,这就是冷场,是教师意识深处所避免的。上翻译课,师生必定要说中文,而说中文又违背了英语新课程全英文教学的教学理念。
二、当堂“表演” 新课内容的要求高
我国课程改革的导向是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出发点,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课堂气氛是英语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也是判断英语公开课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为了追求课堂气氛,教师让学生表演对话或课文,就是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运用、掌握英语,实际上是英语交际法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为此,大部分教师误认为:如果一堂课没有一点情景表演,其课堂气氛就有所欠缺,就不能成为一堂好课。在英语公开课中,大部分教师要求学生当堂表演,其教学时段安排在教完新对话后或简单地领读了几遍后。我认为,这是让学生为难。因为记忆力很好的学生,也难以把当堂课所学内容背诵下来,更何况还要当堂表演。当然,在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的对话或课文内容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不当
把“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入课堂,是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与必然。其课件的制作与使用如果恰当,可把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有趣的动感内容,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纵观已有的英语公开课,大部分教师制作并使用了异彩纷呈的多媒体课件,或展示单词图片,或拓展语法练习,或创设语言情境。很多老师从课堂开始的单词复习到新授内容以及练习巩固,都用课件来完成,学生时而看PowerPoint,时而看Flash,令人眼花缭乱。这也难免不给人造成错觉,认为英语公开课非有课件不可。
值得思考的是:如果停电或电脑坏了,怎么办?不少教师可能遇到过这样的公开课场面:在上课的过程中,电突然停了,课件不能用了,授课教师心慌意乱,其课前针对课件的充分备课,转眼间显得苍白无力!由此可见,我们不能让课件牵着我们的鼻子走,它只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而已。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讲究“辅助”二字,从而彰显教师本身就是最好的“媒体”。
四、教学评价缺乏层次性与交互性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尊重和赏识。在已有的英语公开课上,每当学生回答完一个不管难易程度的问题后,经授课教师倡导,教室里就响起了整齐划一的“Good, good, very good”等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很少看到有小组间、同学间和师生间互评的其它语言。
授课教师不根据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的实际情况,随意地对学生进行表扬或奖励,实际上是为了迎合学生,使评价失去了应有的的作用和意义。究其根本原因,是授课教师对新型师生关系的含义还没有完全理解,对那些在学习上取得了明显进步的“学困生”,这种集体评价可增加他们的自信心,但对中等生还可追加“What?”,对优生还可追加“Why? ”等。
五、“探究性学习”理解高深化
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各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然而,在英语公开课上,寥寥无几的教师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大部分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与事实等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靠听讲、阅读以及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无需探究的问题如拿来探究,会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
这类教师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其根本问题是误解了探究学习的方式,将探究性学习高深化了。探究学习的本质是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亲身体验,主动获取知识和信息,并应用这些知识或信息去完成英语交际任务。这种学习方式,并不是什么新教学法,我国早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公开课是一种特殊的课,是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探讨的平台,是教师之间相互取长补短的场地,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最直观、最有效的一种方式。教师对其观摩、研讨与反思,能发现双方教学中的诸多不足,对营造科研氛围、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本文只反思了英语公开课中比较突出的几个问题,藉此注意:要上好公开课,广大教师应抛开公开课流于表面的形式主义做法,从英语教学的实际、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情出发,踏实钻研,勇于创新,这样才能把英语公开课真正上成“课堂高效”的教学示范课。
12.青年教师公开课反思 篇十二
考试前三天, 在一个班试讲, 好于预期, 让我信心倍增。
考试前一天, 我带上了平时最得意的弟子, 雄赳赳地踏进学校多媒体会议室。接下来事情的发展远远超出了我的控制。我像个小丑一样在讲台上兴高采烈、手舞足蹈, 学生却像路人甲乙, 忙着偷瞄课本, 无暇关注, 偶尔的善良让他们抬头望我几眼, 想要配合地说些什么却显得一脸茫然。几次尝试的结果便是失望控制了我的大脑中枢, 沮丧弥漫了我周身血液, 于是我心安理得地放弃了对学生的要求, 也强颜欢笑地表演着独角戏, 并草草结束。
对我来说, 这次公开课是失败的, 对学生的错误预测, 直接导致了我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组织的失误, 并影响了上课的情绪, 巨大的落差让我沮丧万分。
正当我反省时, 不经意间瞥见了空荡荡的会议室后面有个害羞的小男孩还在望着我, 看我抬头看见了他, 他才鼓足勇气, 怯生生地说:“老师, 我帮您拎电脑吧。”他边说边走到我面前, “您千万别生气, 我们班同学今天表现不好, 不是针对您, 主要是因为明天就要考试了, 大家都很紧张, 心里不踏实, 昨天都不是这种状态;其实您上课的内容真的很有用, 也挺有趣的, 我都能感觉到您费了很多心思, 可是发言的太少了, 我都觉得对不起您……”听到学生的话, 我热血上涌, 堵住了喉咙, 泪水充满了眼眶, 想说句谢谢, 却感觉那么吃力和苍白。
回到办公室, 送走了学生, 我才渐渐稳定了情绪, 为自己轻易的沮丧而懊恼。
坐在课堂上的学生, 从来都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容器, 我们教师说什么就接受什么。他们首先是人, 有自己的思想, 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师上课的责任就是把人类积累几千年的智慧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知识。因此, 教师在“备学生”的过程中更要综合考虑, 不仅包括与教学相关的知识掌握程度、接受能力、思维习惯等, 更应该分析他们的学习环境、揣摩他们的心理状态、体谅他们的苦衷与不易、容忍他们的小脾气甚至错误。
即便如此, 也不能时时事事都照顾周全, 因为时代在发展、环境在变化、学生在成长, 所有变量都决定了教育的不可复制性, 即便面对同一群孩子, 也没有一种教育方法是万能的。所以我们没必要对自己求全责备, 而是要在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尝试中不断完善对学生的判断, 并因势利导。教师, 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对学生的了解能力, 更不能期望一劳永逸, 丰富对学生的认识永远是教师的必修课。
13.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十三
本周轮到我讲公开课,学校里刚刚告诉我这个消息,我就在心里想怎么讲好这节课。我要讲的是直接引语转为间接引语,难度较大。我好好地研究了一下相关材料,然后才写详细的教案。经过认真思考,对教材加工整合,心里有点底了,所以预备铃响后,我一直很紧张的心理一下子有些放松,心里想,就是那几步,按步骤来就好了。学生口号一喊,师生情绪都比较高涨。接着评课,各位亲爱的同事都认真评了课,使我对自己的讲课理念有了更新的认识。这也许就是听评课的意义所在。高老师建议,应更多地让学生起来表达。扩大训练面;赵老师建议,肥皂剧这个话题占用时间较多;郭老师建议,重点句型应该在中间多训练一点;白老师建议,有一个环节1b宣布答案和跟读顺序有点颠倒,2a让学生读后老师没有必要再读;丁老师建议,老师给学生应该提供更多的语言材料例如短语等让学生进行更充分的练习,给学生准备对话的时间不够充分;另一位高老师很赞成本节课,没有进一步建议;刘老师对每一环节的时间做了记录,建议在许多环节上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总起来说时间安排上有点前重后轻。
我详细地认真地做了记录,感谢各位老师的中肯的建议。如果说我的这节课有点可取之处的话,那很大程度上是英语组长期不懈地研究学习的结果,我以后一定更加认真地研究英语教学,使自己在课堂上更加得心应手。
14.公开课反思[范文模版] 篇十四
上周三晚学部举行了公开课,这是我从事教师工作以来第一参加学部公开课。这个第一次结果貌似不是很让人满意,但是从这第一次的经历中,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也许就是这堂公开课对我最大的收获。
首先我想谈谈自己在课堂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公开课上,学生可能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课,心里既紧张又胆怯,以至于可以
回答很完美的问题,因为紧张,说的丢三落四,缺乏条理性。当然这与我平常在课堂中的引导有很大关系,日常教学中没有注意培养学生在表达方面的能力,致使这种大的场合,缺少展现自己的勇气。这种案例反馈说明,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学习,还要教会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敢于创新,敢于发言,提高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在课堂上辅助小组讨论以及掌声鼓励,这样的课堂不仅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上,我不仅需要学习和加深理解刘校长的“整体建构和谐教学”理论,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强化。怎样才能熟练应用“通用工具”来进行课堂教学,并且让学生掌握“通用工具”,“以不变应万变”,这是我需要攻克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这一节,实际就是讲了两个基本关系式:sin*a+cos*a=1,tana=sina/cosa,实际上升到一定高度就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已知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可以求出这个角的其余三角函数值,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可以解决所有与同角三角函数相关的求值、化简、证明恒等式问题。只要掌握了最高层“通用工具”:y=kx+b,站到最高角度来理解所学的问题,就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再学起来也就容易多了,正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次公开课,对我自己来说确实很失败,学生在配合方面不积极,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不强,“整体建构和谐教学”的实践应用能力有待提高。不过我不怕失败,也不怕丢人,只有把自己的问题彻彻底底地暴露出来,自己才会深刻反思,然后想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并付诸实施,让自己的业务水平得以提高。失败只能说明我的提升空间还很大,年轻没什么不可以。古语云:“置之死地而后生”。当一个人面临的处境糟糕到不能再糟糕的境地时,说明下一步就是转机,只要熬得住,挺过去,一切皆有可能!
15.青年教师公开课反思 篇十五
一、脱离教材, 教学目标不明
案例:这是一堂新授课, 教学内容是Go for it!7 B Unit 8 I’d like some noodles.教师在授课时, 首先展示有关“Food”的图片来复习巩固上一课已学的词汇, 并用“What’s this/that?”和“Is this...?”等句型结合图片引出关于“Food”的其他词汇;接着教师运用自己设计的调查表格, 调查学生喜欢的食物, 调查时让学生使用了“What do you like?”和“Do you like...?”等句型, 还有其他的一些活动。整个授课过程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整堂课从表面看热热闹闹, 但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脱节, 教学收效不大。
分析:这堂课最根本的问题不是授课教师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 而是该教师没有把握好教材所设定的教学目标, 导致对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也不适当。本课关于食物的词汇是一个要点, 但这只是一个基础目标, 不宜花大量时间操练;而句型“What kind of noodles would you like?”“What size bowl of noodles would you like?”“I’d like...”才是重点, 教师最终要教会学生在餐馆“Order food”的场景中运用这些句型和词汇, 达到交际的目的。教师设计的调查活动的确是一个交际性任务, 然而在完成这个任务时所使用的“What do you like?”和“Do you like...?”句型却严重偏离了本课的目标, 而且使学生容易混淆“would like”和“like”。
对策: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使用了目前较为流行的任务型教学模式, 但有时任务设置随意性较大, 乃至脱离了教材, 偏离了当堂课的教学目标, 造成教学收效甚微。[1]课程标准倡导跳出文本, 并不是不要文本, 跳出文本首先要基于文本。教材每个单元都根据某个话题提供了相关词汇、句型等教学内容, 给教师处理教材和实施课堂教学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但这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教师要具备把握教材和分解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的能力。而当前一些教师对教材把握不到位,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 有必要通过教师培训引导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和恰当处理教材。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量力而行, 这个“力”就是学生和课堂的实际情况, “行”就是增、减、改变、重组教学内容。教师要从学生和课堂的实际出发, 紧扣教学目标, 灵活运用教材, 使教材服务于学生, 而不是让学生来适应教材。
二、提问方式不当, 师生互动形式化
案例: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有的教师为了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是否熟悉, 预设了十几个问题, 然后指定学生一个一个“开火车式”地回答这些问题。从表面看, 参与的学生面比较广泛。下面是初二年级某位老师的一段课堂提问实录。
T:What is Jiaming’s favorite sport?
S:Football and..
T:Football?Not exactly...
S:Swimming.
T:That’s right.
分析:上面的例子是颇具代表性的课堂上教师把“问答”当“对话”的现象, 教师设置的大量问题是“对不对”“是不是”“怎么样”“好不好”等一些毫无启发性的问题。教师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俗套的问答。这种课堂上的一问一答, 表面上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 实际上是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在“灌”。在上例中, 教师预先设定唯一可接受的答案, 这是实践中典型的课堂提问方式, 即寻求答案的唯一性。教师在鼓励学生回顾事实因素或者预先阐述语言项的同时, 也伤害了学生用目的语表达他们自己想法的积极性。这种以封闭式问题为主的提问, 很难激起学生交流思想的愿望, 而且还会限制学生的语言输出。
对策:通过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 让教师明确如何有效选择提问方式。课堂交互的主要部分是由教师的提问所引导的, 而提问又是教师寻求信息的主要途径。提问方式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教师对信息的获得和学生对语言的输出。提问方式有如下分类:1.封闭式提问 (close question) 和开放式提问 (open question) ;2.特定提问 (special question) 和常识性提问 (general information question) 。这两类提问的本质区别在于是期待特定的、封闭的回答, 还是期待有一定质量的、开放式的回答。3.展示式提问 (display question) 和参阅性提问 (referential question) 。前者指对知识的核定性的提问, 教师是知道问题答案的;后者指教师没有确定答案的提问, 是更高认知水平的提问。[2]对学生的语言输出而言, 封闭式提问比开放式有更多的限制。在一个封闭式的提问中, 如果教师提供句子结构来诱导回答的话, 那么学生受到的限制就更多了。上课时教师需要对知识进行核对性的提问, 但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跳出对教师的依赖, 多说敢言, 主动质疑, 因此教师应多使用一些没有确定答案的开放性问题, 也可以设计一些存在信息沟 (information gap) 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交流。
三、滥用鼓励与夸奖
案例:在课堂上我们看到每当学生参与并完成了一个课堂活动后, 教师马上使用“Good”或“Very Good”等激励性的语言给予学生表扬。但是教师使用的评价语非常单一, 有时一堂课单单一个“OK”就反复使用了数十遍, 似乎已变成了教师的口头禅。有的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还频繁地使用实物进行奖励。
分析: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 但并不意味着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而一味地表扬。在课堂上, 经常有一些教师不加思索, 也不根据学生完成的课堂活动的实际情况, 随意地表扬或奖励。这实际上已经失去了评价的作用和意义, 究其根本是教师对新型师生关系的含义还没有完全理解。正如体罚不可取一样, 一味表扬也是不可取的。对学生而言, 过多、过滥的夸奖会失去它应有的激励作用, 也会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
对策:首先, 教师应当注重评价语的多样性, 引入分层次评价。面对水平不同的学生, 教师应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在学习有关水果的词汇时, 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 教师让他们摸一摸装在袋子里的水果, 玩一下“What is it?”的猜谜游戏, 学生能说出水果名称即可;对程度中等的学生则追加“What’your favorite fruit?”;对程度好的学生再问“Why?”此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分别根据学生参与和完成课堂任务的难易程度, 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可使用“Good./A good job./Very good./Great./Wonderful./Wel done./Excellent.”等激励性语言。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因人而异、灵活机动的分层评价方式, 多给学生获得“成功”机会, 尊重、理解、宽容地对待每个学生, 让学生处于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其次, 注意纠错方式, 多用期待性评价。在学生出现错误时, 不要急于纠错, 更不要马上说:“No.You’re wrong”, 而可以说“Take it easy.”“Think it over, Please!”也可以根据情况对其他学生说“Who can help him/her?”还可以通过加重语气, 启发和诱导学生自己纠错。这样做可保护学生的自尊, 培养学生的互助精神, 更重要的是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用“How clever you are!/You’re so smart./You can do it.Let us try it again.”等语言来表明教师充分信任学生, 对学生寄予期望。
四、把自主变成放任自流
案例:有的教师上课时让学生自己看书, 提示不足, 具体要求不明, 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 由学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师还提出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定, 如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 如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有的教师在尝试使用合作学习方式时, 对学生的讨论既没有合理的引导, 也没有适当的监督。
分析:使学生能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是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但是, 让学生自主学习不等于放任自流。上面例举的现象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的学习方式, 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 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这种学习方式导致学生无所适从, 不明白自己究竟要做什么、要学什么, 完全处于一种盲目状态。
对策:要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教师必须让学生拥有独立自主学习的条件。首先要提供学习的材料, 并使学生能驾驭这些材料;其次, 要交给学生使用语言材料完成的交际任务;再次, 还要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制订实施计划。这一切首先需要教师根据所学语言内容设计出能够使用所学语言的情景、实施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呈现任务结果的方式。
五、有活动, 无体验
案例:教师在课堂上常常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来组织课堂教学。如有的教师在教完有关颜色的词汇后, 把课前准备好的没有着色的房屋图发给学生,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审美能力, 以四人小组形式给房屋涂上颜色。学生涂完颜色后, 进行展示并评出最佳设计图。
分析: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 教师设计的涂颜色教学活动是贴近学生实际的, 也达到了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的目的。然而, 根据观察我们发现, 学生在完成该任务的整个过程中没有把新学的有关颜色的词汇运用到整个过程中, 使得英语课成了一节纯粹的美术课, 虽然有了“任务”, 却根本谈不上语言的体验。此外, 有的课堂上经常出现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 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 动手与动脑相脱节, 目的性差, 没有体验与反思, 应该说是一种无效和无价值的活动。
对策:新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 培养学生“为用而学, 用中学, 学了就用”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就上面的情况, 笔者在课后和教师讨论后, 重新设计了活动。首先是让教师在活动前呈现学生小组合作时可用的句型“What color do you like?/Do you like blue?/Let’s color the door green./Can you pass me the red pen?...”其次是学生活动时, 教师在各小组巡视, 帮助学生使用这些语言, 通过语言来引导学生进行着色活动。事实证明, 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帮助学生体验语言的应用, 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六、合作有形式, 无实质
案例:课堂上, 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往往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如教师在上阅读课时先呈现一些问题,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找到问题的答案, 然后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说出答案, 进行答案核对。
分析:教师片面追求小组活动这一学习方式,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问题不分难易, 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进行讨论。讨论的时间有时没有保证, 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 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结束了活动。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 学生仍处在被动的讨论中。对学生而言, 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没有组织引导好, 往往就会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结果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 学习能力差一些的学生变成陪衬, 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听众, 在小组汇报时他们的意见往往被忽视。
对策:为了让小组合作的形式真正成为改变教学方式的手段, 教师要注意下列几点:1.不要把所有问题都拿来进行小组讨论, 如果一切问题不分主次平均用力, 只会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往往“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事实性、陈述性的问题成了讨论的重点。2.对讨论的重点问题, 尤其是一些开放性、值得探究的问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 并为学生提供汇报他们意见和想法的机会。3.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在分组时要处理好“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的关系, 引导组内优秀学生、中等学生和后进生三者间的平等交流和沟通。
七、探究性学习高深化
案例:本次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各科教学中, 面向全体学生, 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然而在英语课堂上, 很少有教师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在与教师访谈中, 有教师这样认为, 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 靠听讲、阅读、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 无需探究的问题却要去探究导致了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探究需要一定的学科基础, 而初中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还处于起步阶段, 还不能达到探究这样的高度。
分析:这位教师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 但根本问题是其误解了探究学习的方式, 将探究性学习高深化了。探究学习的本质是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亲身体验, 主动获取知识和信息, 应用知识或信息去解决问题, 完成交际任务。这种学习方式其实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 我国早有“鱼”和“渔”之说。很多教师采用由学生观察、发现、讨论、归纳、应用的方法来处理, 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
对策:教师要把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做的事情留给学生, 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选择、决定, 去思考、实践、体验、感悟, 去创造、应用;而不是由教师灌输。教师要勤于运用自身的聪明才智, 在教学中提供可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素材和机会。
八、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案例:课堂上, 有的教师在讲到某个主题时, 比如教到“sports”这样一个主题时, 往往在教完相关的词汇、操练完有关句型后, 就会很自然地将运动的好处亲口说出, 来凸显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分析: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 然而一些教师对到底如何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显得有些困惑, 不知道如何有机地将三者结合起来, 所以出现了上面课堂上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 孤立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现象。
对策:教师要尽可能把情感态度的讨论渗透到具体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比如, 在学习日常活动时, 教师可以列出学生经常从事的日常活动, 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活动分为两类:一类为自己独立完成或从事的活动, 另一类为必须与其他人合作才能完成的活动。然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从事某些活动必须与他人合作, 这样就把培养合作精神渗透到了英语教学之中。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教师一定要克服这些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力求在“实践教学理念—反思教学实践—改进教学设计—再次实践理论”这样的循环中不断体验课堂教学, 并从中积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能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陈琳, 王蔷, 程晓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16.青年教师公开课反思 篇十六
因此,课前教师务必要多下功夫,下苦功夫,吃透文本,把握其魂,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课堂才能高效。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因此,设计的教学方法要适合学生。孙老师教的学生是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她采用自读与点拨的方法,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符合学情,方法恰当,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他的课堂上,学生都争抢着发言,真是你刚唱罢我登场,这一组刚回答完问题,另一组的学生又抢着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时而争得面红耳赤,时而掌声不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合理恰当的教学方法似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哦,原来语文的世界竟如此绚丽多姿,原来语言竟有如此的魔力,不但学生沉醉其中,连我也难以自禁。
再次回顾她的课堂教学,我更是百感交集,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是多么的重要,在课堂上,学生充分地展现了自我,提高了自信和勇气。在辩论中,提高自我,生与生智慧的火花在碰撞,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合作探究,既能集思广益,又是一次情感的互融,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么能恹恹欲睡呢?这样的课堂效率怎么能不高呢?这样的课堂怎能不令为人师者深省呢?
孙老师的课堂导入更是新颖。出示了几个伟人的坟墓图片与托尔斯泰的坟墓图片进行对比,让学生谈谈每个坟墓美在哪里。
直观的教学手段一下子把学生的眼球吸引过去,学生纷纷举手发言,畅所欲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真是未入佳境趣亦浓,课堂氛围的第一次高潮已经开始了。
孙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对比手法更是精彩的瞬间。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对比,小组合作探究对比的作用,课堂上讨论此起彼伏,回答问题声一浪高过一浪,智慧的结晶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看到学生那如痴如醉的样子,我的心也醉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引导学生把对比手法用到写作当中,做到了学以致用,学生纷纷拿起笔来,沙沙的声音仿佛天籁一般。
情感的熏陶更是本课的一大亮点。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了托尔斯泰的与众不同,这种伟大之于朴素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如同万丈悬崖上的瀑布飞流直下落入深渊时所击起的巨大的震撼力一样,在孩子的心中产生了一种震撼,这种人格的塑造远比空洞的说教不知强多少倍。
我在努力回顾自己的教学历程,课堂上,我神采飞扬地讲着,学生的反应却不尽如人意,有交头接耳闲聊的;有你捅我一下、我捅你一下百无聊赖的;有东张西望魂不守舍的;更有与周公会面的,诸如此景是司空见惯。我也曾迷惘、困惑,甚至迁怒学生,哎,现在的孩子都不好好学习。今天的一课,令我如梦方醒,导致学生厌恶学习语文的原因在于本人教学理念的陈旧,教师的一手遮天、满堂灌等教学方法,严重地降低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应一潭活水的课堂却变成了死水一潭,可怜、可悲。
经此一课,我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似一缕春风飘进我的课堂;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好中差搭配,学生共同提高,共同成长。每个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组内的同学互相帮助,关系和谐融洽,课堂上争辩针锋相对,气氛热烈,答题有理有据,令人折服,那新奇的想法令我折服、令我眩目,我眼中的那些学困生都变得那么睿智而可爱,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碰撞,令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从此,我不再迷茫。
这一堂公开课令我茅塞顿开,新的教学理念如一缕阳光照亮我的心房,从此,学生为文体的观念已根植于我的教学观念之中,而且已经开花结果,“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用于本课是再恰当不过了。
参考文献:
[1]张建伟.反思: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新思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4).
[2]巩建鹏.论教学反思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9).
17.音乐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十七
总结本节课音乐教学,我坚持贯彻音乐课程的“培养兴趣,发展音乐感受、鉴赏、表现、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学生情感体验,陶冶情操”的总目标,把音乐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体落实到让学生喜欢音乐、爱上音乐课方面上来,把教学中的过程及方法,作为教学目标来追求,把知识技能融于学生喜爱的各种趣味性实践活动来体现,把培养学生丰富的生活情趣做为教学目标来设置。在教学中,我努力实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音乐兴趣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发展,注重音乐实践的基本理念,并认真把它们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在教学中,积极思考面对学生教什么、谁来教、对谁教、怎么教,预见目标能否达到和实现,牢固确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原则。通过每节课的教学不断检查已成的教案,针对课堂教学的进展,学生的需求,及时加以补充、修改、完善。深入挖掘音乐教学资源中的音乐审美要素。将围绕学习材料中的审美要素的体验和表达设计出明确的学习行为渗透在教学目标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揭示学习内容中审美因素,课堂中的语言美,选择美的音像,动作美,音乐作品处理美等。将这些点滴的美贯串整节课中,使学生对音乐审美的体验和感受得到步步深入。在教学过程中追求以音乐为主体,追求教学环境的美和学习过程的优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设计适合学生课堂参与音乐学习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如:听,看,唱,舞,表演,创作等,使学生在音乐活动实践中不知不觉中体会到更多的美,在追求美的学习过程中认识和享受美,在表现美的过程中创造美!
总结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就现有条件还不够完全满足学生的愿望,需要在今后、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进一步提高诸多能力,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满足学生在学习中的不同希望。从现有的音乐教学资源来看,教材上的内容还不够丰富,有些内容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要完成单元主题目标,还远远达不到要求,需要从各方面加以汲取、补充,而问题是有些急需的课程资源却难以寻觅,“巧妇难为无火米炊”,造成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难以表达,学生难于体验,接受的现象。
因各种因素,心理上有时产生的稳定及厌烦情绪,特别是在工作压力大,备课受到阻碍时,情绪易产生波动。这种不良情绪有时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甚至无意间伤害了学生,我觉得这是值得自己认真反思的问题,做为一名老教师,无疑这是错误的,不该发生的。原则地说,这是职业道德问题,是敬业态度问题,在今后工作中,必须坚决纠正。
回想这节音乐课我感觉自己讲得多,要学生用心聆听的少;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非讲个清清楚楚不可,留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用情感体验的少。因此,语言多,音乐少,全然没有了音乐中的自我,也没有了“音乐作品是要悟的”这个道理了。这样的结果只会是充耳不闻,学生对音乐作品积累少,对音乐的感悟浅薄,最终导致学生失去了对音乐课的热情。因此我这学期每堂课前都要尽力搜集、准备大量的音像资料,精心备课,多让学生“动”;高中生思想逐渐成熟,具有自己一定的世界观,已具备一定的分析、判别能力,单纯的听觉欣赏也许太“闷”,很难提起兴趣来,于是,我准备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一次实验,让学生“动”起来。在课前设计时,我想突破欣赏课沉闷的模式,在教学方法的模式上设计较多的活动,尽力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拓展参与点、扩大参与度,看看是否能让课堂 “活”起来。
【青年教师公开课反思】推荐阅读:
青年教师汇报课简报10-09
青年教师研讨课总结11-18
青年教师汇报课阶段总结08-14
教学反思:青年教师学习体会12-12
13、青年教师汇报课听评课活动01-02
日语系青年教师说课大赛12-29
幼儿园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总结09-08
凉山州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说课评比10-08
后村中心小学开展青年教师听评课活动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