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写字教学

2024-11-15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写字教学(11篇)

1.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写字教学 篇一

浅谈小学阶段如何进行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起始阶段,是小学教学的基础,识字教学的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普通教育的水平,而且也影响到全民族的文化科学素质。因此,提高识字教学质量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我们的教学不仅要培养孩子们的识字兴趣,还要教给他们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以往那种教师讲,学生学;教师写,学生抄;单调的课堂教学方式已不复存在了。那么如何进行低年级识字教学呢?下面我就谈谈我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以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不断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低年级孩子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一堂课中如何牢牢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显得更为重要。

1、采用直观的教具、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低年级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单凭教师的讲述很难对某个字产生深刻的印象。遵循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尤其是电教手段,可以使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显得比较简单、明确、具体。如在教学时我把字的部首或易出错的地方用红色粉笔标出,再配上多媒体的演示,艳丽的色彩、生动的图象、动听的声音,把孩子牢牢吸引住,大大提高了识字的效率。

2、游戏激趣

在识字教学中,能否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这是识字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令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因为低年级识字量大,课时紧,教师要想在一堂课中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学会,的确很难完成。根据低年级学生顽皮、活泼、好动的特点,又喜欢游戏。把游戏引进课堂,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识字,寓教于乐,让学生真正喜欢汉字,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课堂上教会孩子识字方法

1、形象记忆法

在识字教学中,通过简笔画、动作、语言等,创设情景,使汉字与事物形象地联系起来,能有效地提高识字效率。如教“哭”字时,学生比较容易写漏一点,老师可以出示一幅小妹妹哭的图画,再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她哭的样子,老师指出“哭”上两个口表示眼睛,一点是哭的眼泪。这样,学生写“哭”字时,就会想到这滴眼泪,就不会漏写这一点了。在教学“轻”的时候,学生就意外的自己找到了识字的技巧——他把工上面的想成了货物,工人用车搬货物就更轻了,瞧!多聪明的学生啊!接下来就有好多学生说出了自己的发现,我相信这些学生想忘记这个字都难了。

2、猜谜识字法

学“碧”字的时候我就编了一个谜语:王子和白雪公主坐在石头上说悄悄话。这个谜语利用了学生喜欢童话故事的心理编的,这样学生就高效率地记住了这个生字。如“午”也可采取类似的方法:远看像头牛,近看牛无头,时间正是日当头。

3、顺口溜识字法

遇到难、易错的字,借助顺口溜教学。如教学“美”字: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金”字:一个人,他姓王,口袋装着两块糖。顺口溜识字教学,幽默风趣寓教于乐,琅琅上口,易学好记,学生印象深刻,既能展现语文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识字效果

4、找规律识字法

在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寻找规律的方法。

5、故事识字法

小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在识字教学中,若能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让他们通过听故事、讲故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住生字,更能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如教学“ 望”字时,我给孩子们讲了个小故事:从前,有个小王子,他的妈妈死了,他很想念妈妈,人们告诉他妈妈到月亮上去了,于是他常常抬头望月亮想妈妈。同时教儿歌“王子望月望、望、望”。这样孩子们很快就记住。

6、用比较法识记。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了多数,因此掌握好这类字的造字规律将对今后提高生字的识记效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形声字有两部分组成:形旁(表义),声旁(表音)。教学时,要将汉字音、形、义三者结合起来识记。如教学“青、请、镜、睛”,告诉孩子们“青”是声旁,所以这几个字的韵母都是后鼻韵母ing, “请”跟语言有关,部首是言字旁,“镜”是金属,部首是金字旁,“睛”是眼睛,所以部首是“目”旁。运用这种方法能使孩子牢固建立音、形、义三者之间的联系,有效地提高识记效率。

7、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创新者,他们喜欢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得到肯定后往往会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并会用更高的情趣,更积极的方式去探索新知。教师要想方设法保护他们这种热情,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识字,不要强求统一。如:认识“玩”字时,有的孩子用“元”字加“王”就变成了“玩”,有的孩子用“王”加“二”再加“儿”;学习“挂”,有的说把“蛙”的“虫”变为“扌”,有上说“扌”加两个“土”等;出现这种情况,老师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有利于激发孩子识字的兴趣。

8、生活中识字,课外阅读识字

语文是最开放、最容易和社会发生联系的学科。因此识字教学也应该是开放的,不只局限于课堂,我们要运用好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我们要让孩子们主动认识出现在身边的字,如:学校的标语,街上的广告牌、店名,食品上的名称等。我们可在班上开展“读故事讲故事”活动,既扩大了识字量,丰富字词积累,又培养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及时巩固,防止学生识字回生

低年级学生识字的主要问题是学得快,忘得也快。识字回生的现象相当普遍。其实这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过程。因为遗忘的进程是在多种因素下产生的。如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学习程度等。为了避免学生识字回生现象大量发生后难于补救,要适当控制识字速度,不要过分贪多求快,适当控制学习程度,尽量避免低度学习和过度学习,学后及时复习巩固。总之,只要我们多去探索,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去挖掘汉字中的奥秘,通过各种教法,各种途径,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生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识字学习由枯燥变为有趣。

2.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写字教学 篇二

一、一定要打好基础

要求小学生大量地背诵, 在积累知识的同时, 也提高了记忆力。学习过程中有很多知识, 只有记住了才会对自己有用。一定要想方设法地去记忆知识。要养成从小就精读字典的习惯,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 要求小学生每天精读一页, 学习过程中, 对不懂的字词要养成当即查字典的好习惯。

二、培养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 只有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语文产生了兴趣, 才能心甘情愿地、全身心地投入。

要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培养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兴趣的形成和巩固, 要建立在明确的目标基础上。要利用各种形式, 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懂得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 进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 把语文与个人前途、家庭利益、国家建设联系起来, 从而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 使消极情绪转变为积极因素。

以语文魅力激发起小学生的共鸣, 逐步养成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 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 善于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主动创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等。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创设使小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 调动学生的情感, 引发学生的注意, 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获得知识, 陶冶情操。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情感和美感作用, 并辅之以教师得当的教材处理和动情的朗读引导, 恰当和富于启发性的提问, 清晰还美观的板书等等。久而久之, 小学生就会喜欢语文课, 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日益形成和加深。让每个小学生都有发挥的机会, 从而激发对语文的兴趣。例如, 组织学生出小组墙报、班级黑板报、办手抄报、讲故事、成语接龙等。因为每一位学生的特长优势不同, 有的字写得漂亮, 有的语言表达能力强, 要让他们尽情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教师也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 及时评价, 并给予鼓励, 与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给予小学生成就感与自信。在小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 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帮助。避免小学生知难而退。让小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 这是学习语文的关键。所以在语文课堂上的教学中, 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 以平等对话的形式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培养小学生的学习方法, 使其主观能动性得以更充分的发挥, 使其学习变为爱学乐学主动学。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 课堂效率才能提高。

三、让小学生养成多观察的习惯

小学生不光要随时要求说和写, 表达意思要明白, 还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例如, 教师要求小学生仔细观察图画, 小学生从浅蓝的天空知道是早晨, 从倾斜的树冠、天上漂浮的白云知道有风等等。养成了仔细观察的习惯, 就会学到学多知识, 多观察也会丰富自己的阅历, 为写作积攒素材。所以, 仔细观察这一学习习惯尤为重要。

四、让小学生养成积极参加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

教师要多了解小学生的内心世界, 了解小学生所喜欢的学习方式和语文课堂, 了解小学生不喜欢学习语文和不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主要原因。根据获取到的信息, 从实际出发, 消除小学生对语文学科的乏味性, 让小学生对课堂学习活动产生兴趣。在课堂活动中, 教师应该给小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 还应该给小学生人文熏陶和情感体验, 还要给小学生自由思维空间。通过研究让更多小学生喜欢参与的语文课堂学习活动, 在课堂上大胆表现自己, 把课堂当成自己表现的天地, 让语文课堂学习更有效果。让小学生参与到语文课堂活动中去, 教师能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 学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小学生积极地参加课堂学习活动, 一方面, 能很好地锻炼自己, 另一方面, 还可以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五、让小学生养成大胆发言的习惯

有的小学生胆子很小, 上课不敢发言, 怕说错。可是, 要想学好语文, 敢开口讲是必不可少的。在平时的课堂上, 教师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为小学生的大胆发言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教师要笑对课堂, 笑对学生, 使小学生在心理上不惧怕教师。对于回答错误或者回答不上来的学生, 也不打骂不责怪, 而是要鼓励他, 给他信心。对于不作声的学生, 要鼓励他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同桌间或者前后桌间进行讨论, 也有助于锻炼发言的胆量。还有教师要多组织小学生进行发言的活动。例如, 教师可以每节课都叫学生去讲台上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或者讲解一道题。要求讲解时要声音洪亮, 吐字清晰, 保证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听到能听清, 如果能加上肢体动作那就更好了。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上课发言情况, 然后及时作出总结, 平时发言比较积极的, 要鼓励他继续保持, 平时不怎么爱发言的, 要多让他发言, 并多鼓励他, 帮他树立自信心。教师要以学生为主, 尽量让学生来想, 让学生来提出问题, 让学生来讲解问题, 这样就能很好地锻炼小学生, 有助于小学生养成大胆发言的好习惯。

六、让小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三年级的教学主要就是教学生如何写作文, 的确, 作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必须重视它, 正视它。但想要写好作文, 就要增加课外阅读。希望小学生要多读书, 在保证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多读课外书, 慢慢地, 在写作上, 就会语言优美、生动、妙语连珠、信手拈来。这些都是因为阅读面广, 知识渊博。也希望家长可以重视阅读, 给孩子多准备几本课外读物, 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七、让小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最好给小学生一个单独的房间, 让小学生不受干扰地完成作业。要求小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要启发小学生开动脑经, 有些小学生之所以不能独立完成作业, 就是因为懒得动脑筋, 总想依赖教师或者家长。再聪明的学生, 如果不动脑, 也相当于不聪明。因此, 平时要多启发小学生动脑筋, 可以多和小学生玩些开发智力的游戏, 例如, 成语接龙等游戏。还有, 在小学生做作业时, 教师和家长最好不提供帮助, 最好让他们自己完成, 只有这样, 他们才会摒弃依赖的心理, 自己独立完成。

3.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写字教学 篇三

关键词:写字教学;激发兴趣;有效指导;笔法技巧

G623.2

规范、端正、整洁的书写汉字,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长期认真地写字,可以陶冶情操,增强审美能力,养成良好习惯,提高文化素养。小学低年级是学生习字的起始阶段,这个时期的字写得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成人后的写字水平,因此有必要对这个时期的写字教学做一番讨论,以提高学生写字的总体水平。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开展小学语文写字教学呢?

一、激发兴趣,调动写字的积极性

写字并非一朝一夕能练成的,关键是在于持之以恒,要让生性好动的孩子喜欢写字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必须重视对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根据低年级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兴趣培养。

1.编儿歌,激发兴趣

儿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文字简练,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易读好记。因此,把教材中的执笔方法、书写规律等编成儿歌,让学生乐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如“撇”像扫把,“捺”像剑,“点”像小雨点,“横”像小扁担,“竖”像小棒棒,“钩”像人踢脚。这样就让学生一下子记住了基本笔画的形状。如“三点水这样写,上点下提一直线,半点突出才好看”,“撇捺在上像把伞,在中像鸟飞,在下像支架”等。生动的讲解,准确的示范,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形象动作,亲眼看到了起笔、行笔、收尾的全过程,书写汉字也就化难为易了。

2.讲故事,激发情感

小学生爱听故事,爱讲故事,通过生动的故事,可以让他们明白道理,学到知识。岳飞在沙上练字,王羲之每天“临池学书”,清水池变“墨池”等古人勤学苦练的故事就是练字的生动教材,能够激发学生习字兴趣,从而引发他们对汉字的喜爱。在分析字形结构的时候,可以根据字的各部分,特别是一些象形、会意的汉字,编写小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能够在活跃轻松地课堂氛围中对汉字产生好奇的探究之情。还可以把国际友人对中国书法的赞美,把知名人士对中国书法的论述讲给孩子们听,激发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明白中国书法是我国几千年来灿烂文化的结晶与瑰宝。是我们民族独有的艺术,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是责无旁贷的。

3.搞比赛,激发意识

形式多样的竞赛不但能调动学生练字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的集体意识。每节写字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写字比赛 ,书写规范的同学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每月进行一次写字比赛,优秀作品在学习园地中展出。另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项书法竞赛,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心。

二、把握课标,有效进行写字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要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因此在学生习字的起始阶段,教师要做好有效的指导。

1.教师以身作则,对学生来说就是无声的引导

教師具有示范性的特点,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平时的课堂板书,批改作业都要注意书写的知识和握笔的姿势是否正确,字的结构安排是否合理,字的笔顺书写是否流畅,力求展示给学生正确、规范的汉字。

2.引导学生抓住写字姿势的要领

如教学生正确执笔时,先让学生整理感知怎样执笔,再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讲清执笔要领:一捏,拇指、食指的第一节相对捏住笔杆:二托,中指第一节由下向上拖住笔杆;三垫,无名指和小指垫在中指下,增加中指的托力;四靠:笔杆斜向右后方靠在虎口上约45度,指关节均向外凸出,手掌成中空,握笔杆处约距笔尖一寸左右即可,学生分步学习执笔要领,仔细模仿,规范训练。

3.重视学生养成习惯的培养

学生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螺旋上升的过程,不可能只靠几节写字课就达到教学效果。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日常写字,使学生的习字由课内向生活之中延伸,要求学生写字课内与课外一个样。与科任教师齐心协力,要求各科作业的书写都非常规范、认真、端正,同时向家长宣传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要求家长积极配合,并对班级中表现突出,进步较大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真正使学生做到“提笔即练字”。

三、勤学苦练,掌握笔法技巧

汉字的结构变化多样,每个汉字都由基本笔画构成。因此,写好一个字,就要写好它的每一个基本笔画,教师要交给学生写字方法,如八种基本笔画的写法,结构要领五十法等,扩大学生求知量。而每个笔画都要经历起笔、运笔、收笔几个过程,教师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反复体味各种笔法运用,包括轻重提按,运笔方法转换,行笔长短,各部分比例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等。切实掌握笔法技巧,充分调动发挥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竖的运笔教学为例,先出示各种竖画,让学生仔细观察,认清竖画的种类和形态:在讲解竖画的形态特点,指出何以称为垂露竖、悬针竖,它们的区别在于收笔形态的不同。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两种竖运笔的不同之处,学生需要反复观察、体味,然后书空练习和复述,再在作业纸上进行书空练习。眼到,手到的通史,还要求做到心到,这样才能把字练好。

4.高年级如何进行识字写字教学 篇四

[摘 要]阅读理解和言语实践是高年级的一个教学重点,但识字写字也不可忽略,教学中不应该孤立地进行生字教学。教师可将识字写字教学与学生的习惯培养、阅读理解、言语实践等有机联系起来。具体可从四个方面进行:生字拦路,紧抓莫放;重视字理,巧妙辨析;联系语境,深化理解;多样方式,丰富书写。

[关键词]识字写字教学 字理 语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92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的重头戏,到了高年级,课堂教学的重点向阅读理解和言语实践转移,识字写字渐渐淡出了语文课堂。在低年级进行识字写字教学时,重在分析字的音、形关系,指导学生认识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那么,到了高年级是不是还这样进行孤立的生字教学呢?显然,识字写字教学应添加更多的元素。在教学《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时,我就将识字写字教学与习惯培养、阅读理解、言语实践等有机联系起来。

一、生字拦路,紧抓莫放

阅读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不认识的字,有时候他们会连蒙带猜地跳过去,下一次再遇到,还是如此对待。结果,很多字眼熟,却不知道它的读音和准确含义。因为没有及时使用工具书,久而久之,很多汉字与他们擦肩而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独立识字的能力,就是要学生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了解生字的读音和含义。在语文课堂上,我要求学生人手一册《现代汉语词典》,一遇到不会的字词,立即翻阅词典,赶走“拦路虎”。

教学《姥姥的剪纸》时,学生遇到了“薅”字,因为课后一、二类字中均没有标注它的读音,于是他们迅速查词典,立即掌握了读音“hāo”,“薅草”意为“除草”。姥姥洗衣服、纳鞋底、择菜、淘米、喂猪、薅草„„可见,姥姥是一个多么勤劳能干的人!

经过大量持续的训练、严格的要求,学生已经养成了遇到“拦路虎”及时查字典的好习惯。这样的习惯让学生终身受益。

二、重视字理,巧妙辨析

字理识字正被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推崇。用这样的方法识字,对学生掌握奥妙无穷的、博大精深的汉字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如果学生从源头上理解了汉字的演变过程,他还会写错吗?

《姥姥的剪纸》里出现的“驮”,很多学生都会在“大”的上面多加一点,变成“犬”,于是我从网络上搜出“驮”字的字理演变过程让学生观看。原来这个字的左边是一匹马,右边站立的是一个高大结实的人,写成汉字,右边就成了一个“大”字,跟“犬”一点关系也没有。直观的图片演示给予了学生深刻的记忆,以后写“驮”字就再也不会错了。再如课文中“耍赖”的“耍”字,许多学生误写为“要”。看了字理字源后,学生可以明确辨别了。

字理识字的优势不言自明,但是也需要适当的时机,用在难于记忆时,字形相近容易混淆时,效果会更出色。

三、联系语境,深化理解

高年级的识字教学不是阅读、写作的附庸,它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但是它的教学流程不是孤立的,应该与阅读、写作有机结合。

《姥姥的剪纸》写到了“我”刁难姥姥,让姥姥摸着剪“喜鹊登枝”。理解“刁难”这个词语,查词典可知是故意为难别人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刁难”的意思是“我”捂着姥姥的眼睛,让她摸着剪纸。透过对“刁难”的理解,我们看到了一个心灵手巧的姥姥,她的剪纸技艺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课文接下来写姥姥练习剪纸的经过,三伏盛夏、数九隆冬、日光下、月光下、灯光下,不停地剪,终于熟能生巧,她的手指就是眼睛,剪刀成了姥姥延长的手指。作者表面上是刁难姥姥,实际上是对姥姥出神入化的剪纸技艺的高度称赞。这样理解“刁难”,就加深了学生对文中主旨的认识。

高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联系语境,灵活理解词语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四、多样方式,丰富书写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每天的语文课中有10分钟的书写时间,如何保证这些时间落到实处呢?我以为,这10分钟不仅仅是练字,还包括课堂中的做笔记,进行仿写、续写、创写等训练,书写时注意行款、字迹。这些与课堂教学结合,不仅促进学生识字写字意识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也让学生的自身价值得到体现。

《姥姥的剪纸》一课到了最后意犹未尽:“我”离开了家乡,姥姥给“我”寄来了一幅剪纸――“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我知道,这是姥姥对我的期待”。姥姥在剪这幅作品时,心里在想些什么?“我”收到作品,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围绕这些问题,学生的思绪又回到了那一幕幕温馨的画面,对姥姥自然而然有了更亲切的情感,写出了一段段感人的文字。

最后还需要强调的是,对高年级学生识字写字,教师得培养他们提笔就练字的习惯,将字写规范、整洁、美观。当学生将写好字作为常态追求,识字写字教学才有成效。

5.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词语教学 篇五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词语教学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内容,让学生有效地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有时候抓住课文中的一两个关键的词语,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然而审视当前的词语教学,我们的语文老师总是竭力回避或者“滑过”,或者教得一丝不苟,从字音到字形到字义进行科学准确地诠释, 一些教师甚至要求学生照搬、照抄、照背参考书或字典对词语的解释,显得呆板,缺乏生命活力。那么,怎样让词语教学情趣盎然呢?

一、朗读,让词语教学“有情”

常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加深对词语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并且在情感体验上得到一个升华,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人教版小学语文《盘古开天地》词语教学片段: 师:这个词谁会念? 生:滋润。

师:字音读准了,能读出感觉,读出意思吗?

(生茫然,这样的“词语教学”对他们来说也许是头一次。)师:大家看,这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 生:三点水。

师:对啊,水分多了,干燥的秋季变得滋润起来,万物滋润了,人滋

润了,感觉就舒服了!那该怎么读?

生:(齐)滋润。(有进步,但还不到“位”,还不够“味”。)师:声音柔软点,再舒服点。

生:滋润。(声音柔柔的,感觉很舒服的样子。)

尽管学生可以通过工具书知晓“滋润”的意思,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就使学生不但真正记住这个词语的意思,而且懂得这个词语的感情色彩,知道这个词应该在什么样的语境中运用。此时,“滋润”在他们眼里不再是一个平面单调的词汇,它有着充沛的水分,它象征着万物复苏,它更带着人们舒服的感觉。这样,抽象的语言符号化为具体的事物,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语言文字的距离,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感情,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学以致用”。

二、表演,让词语教学“有趣”

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演员。”的确,小学生特别喜欢模仿和表演。因此,借助有效的表演,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这较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会有更深刻、灵动的效果,而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得到放飞,想象得到展现,创造力得到开发。

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第二自然段中“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这里的“拎”字表达了小村庄的村民非常随意砍伐树木的心态。如何让

小学生感受到“拎”字背后的随意,作者的惋惜与谴责呢?我们可以创设情境,请孩子们分别演一演村民“拎着斧头上山砍树”与“拿着斧头上山砍树”,通过动作的对比,他们一定会切身感受到当时小村庄人们的那份随意与无知。

三、演示,让词语教学“有味”

词语理解最直观最便捷也最让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是演示法。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写水“渐渐地升高”一句中的“渐渐地”,教师可通过演示使学生理解词义。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往装有半瓶水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高的情景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到“渐渐地”的意思。除了教师演示,学生也可以自己“演示”。如教学二年级的《从现在开始》的“轮流”时,教师出示词语卡片:“现在,请这一列的同学,开炮念这个词?”学生念完后,教师启发说:“刚才,你们一个接一个,怎么读了这个词?”教师指着词语卡片,学生心领神会地答道:“轮流。”

四、多媒体,让词语教学“有景”

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可以起到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便于他们准确生

动地理解。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缤纷”,这个词语比较抽象,但是当我们教学这一段时,可以适时出现“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美丽的菊花„„”,孩子们惊喜的目光、张大的嘴巴、啧啧的赞叹声,不正告诉我们:他们已经知道“五彩缤纷”是什么意思了。这时,你只要叫他们认真想一想:这么美的景色,这么多的颜色,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用哪个词呢?在孩子们不约而同喊出的词里一定会有“五彩缤纷”。又如象形字的教学,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其演变过程简单明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在教学“日”时,屏幕上首先出现一个火红的圆圆的太阳,随着鼠标的控制,那圆圆的红太阳就演变成了一个色彩鲜艳的“日”字。学生的识字兴趣被激发了,这一由形象到抽象的变化,使原本抽象的汉字变得具体可感。而会意字教学,利用课件提供丰富的图景,学生只需看看画面,对字义就能意会,无需教师多讲。如教“笔”字,屏幕上先出现一支毛笔,上面是竹竿,下面是笔毫,学生很清楚地看到竹竿变成“竹”,笔毫变成了“毛”字,他们明白了为什么“笔”是竹字头和毛字组成,并牢牢记住了“笔”的字形。

五、游戏,让词语教学“有思”

“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在词语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恰当运用有效的游戏,一定能激发孩子们的识字学词的兴趣,不但能增强识字学词的效果,还能培养学

生多方面的能力与素养。如一位教师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操场上》的教学中,在教学完六个新词后,设计了“词语归类游戏”。教学准备:“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词语卡片,同桌两人一份。教学方法:

1.同桌两人分别把词语读正确。

2.把这些词语中同类的摆在一起,然后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摆。3.归类方法可以任选一种。

生组1:与“手”动作有关的为一类(打球、拔河、拍皮球),与“脚”动作有关的为一类(跳高、跑步、踢足球)。

生组2:由两个字组成的词语为一类(打球、拔河、跳高、跑步),由3个字组成的词语为一类(拍皮球、踢足球)。

生组3:属于球类运动的为一类(打球、拍皮球、踢足球),其他的为一类(拔河、跳高、跑步)。

这一“游戏”环节不但复习巩固了六个新词,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正确给词语归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当然,让词语教学情趣盎然的方法还很多,不过,我们更要透过表面看到方法背后渗透着的设计理念。

彰显人文性,是让词语教学情趣盎然的关键所在。传统的字词教学中只突出它的工具性一面,而未能凸显它的人文性,因而显得严谨有余而温情不足。字词教学不但可以教得一丝不苟,还可以教出浓浓的人

文关怀,让孩子在生字新词教学过程中培养情感,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和谐发展。

早在半个世纪前,斯霞老师教学《我们爱老师》(一年级)一课中,是这样引导儿童读懂“祖国”一词的:

师:你们可知道“祖国”是什么意思呢?什么叫“祖国”? 生:祖国就是南京。(好多学生笑了,知道祖国不是南京。)师:不要笑。祖国就是南京吗?不对!南京是我们祖国的一个城市,像北京、上海一样。大家再想想,什么叫祖国?

生: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这个学生对“祖国”理解得比较扩大了一些,但还不对。)

师:噢!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对吗? 生:不对!(答声中也有说对的。)

师:美国是一个国家,日本也是一个国家,我们能说美国、日本是我们的祖国吗?(因为常有美国、日本朋友到我校来友好访问,所以学生对这两个国家比较熟悉。)生:不能!

师:那么什么叫祖国呢?谁能再说一说?

生: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经一再启发,学生逐渐理解了。)师:施尉宁讲得对,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祖祖辈辈生活的这个国家叫祖国。(强调一下,使学生加深印象。)

那么,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称呢?

生: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师:对了,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大家都热爱我们的——

生:(齐)祖国。

美学教育家朱光潜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斯老师在教语文(建立词的准确概念),在教思维(层层深入,十分严密),也是在教做人(渗透爱国的情感),真正做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训练、情感熏陶的融合,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字词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强化,还促进了学生其他能力与素养的形成,开拓了思维,培养了语感,激发了兴趣,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化的灿烂,从而让字词教学显得情趣盎然。

激活词语,激发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上几个来回。”词语是文本构建的基本单位,离开词语探究文本,语文阅读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传统的查字典释义式或教师直接告诉词义的词语教学,调动不起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如何给乏味的词语教学注入生命之水,激活词语,激发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呢?

一、创设情境,美中赏词

利用小学生形象的思维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在优美的情境中赏词、悟词、学文,给学生以新奇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单调沉闷的学习氛围变得轻松愉快,枯燥无味的词语学习变得趣味盎然。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与教学的需要,有的放矢地创设相应的情境,如巧借插图、听音乐、看录像、演课本剧等。在教学《荷花》一课时,一位学生对“冒”字产生了疑问:“老师,我只听说冒烟、冒水泡,会动的东西才会冒,荷花是静止的,课文中为什么也用‘冒’呢?”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没有直接告诉答案,而是播放录像动画:荷花从荷叶中往外钻的情景。看完了录像,一名学生说:“老师,我明白了。我看到了荷花使劲挤荷叶,哪怕是一点缝隙它也要钻出来,‘冒’字是形容荷花使劲从荷叶中钻出来。”另一名男生感悟道:“‘冒’字写出了荷花的动态美,同时也写出了荷花充满生机与活力,它其实是不断往外长,并不是静止的。”因为教师巧妙地创设情境,及时点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赏荷情境中感悟、探究“冒”字的深刻含义与语言的魅力,从而升华了学生对荷花充满活力的体会,让学生走进情境而浮想联翩,既关照了“冒”字的本义,更揣摩了语言文字背后所蕴涵的深刻意蕴,完成了生疑——探索——释疑的自主学习过程。

二、品读文本,触文悟词

品读是学生获取文本信息的基本途径。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

生真正地走进文本,有滋有味地读,全神贯注地体验,去感受其中绚烂的语言,让阅读触动心灵,激发学生探究、感悟词语的兴趣,这种借助文本探究出来的词语是充满灵性、血肉丰满的。如教学《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教师先让学生自由小声读,并圈出描写颜色的词语,初步感知秋天的颜色美;接着教师又让学生放声朗读,并相机引导学生读出秋天绚丽多彩的美;最后教师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听录音朗读,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什么。听完录音朗读后,学生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菊花争奇斗艳,在微风中频频点头。它们把秋天打扮得更美了。”教师见时机已成熟,便让学生找出文中哪个词最能体现秋天的美,学生轻而易举地找到了“五彩缤纷”这个词,学生在充分地与文本对话中感受到秋天的颜色美,在美的情感熏陶下,“五彩缤纷”这个词的含义便逐渐丰富成熟,学生对“五彩缤纷”这个词的理解如同春风化雨,悄无声息,对词语意义的认识更加深刻难忘。

三、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教师从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出发,精心设计对话切入点,通过引领学生亲历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内化语言材料,触动学生心灵,唤醒学生原有的词汇积累,再利用旧的词汇过渡理解新的词语,使新词在旧词的再现中融会贯通,从而使新词的意思逐渐清晰明了。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探究“千钧一发”的含义的:教师先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感悟红军处境的险(1.地势险要——

泸定桥离水面十多米,只剩下十三根铁链„„2.重兵把守;3.桥头燃起熊熊大火。)在教师的指引下,在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中,头脑便油然而生“险”字,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说出形容险的词语,此时学生触“险”生词,脱口而出:“危在旦夕”、“生死攸关”、“迫在眉睫”„„在感触红军惊心动魄的险境中,学生各抒己见,平常积累的关于险的词便如泉涌而出,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回到文本情境中,“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指什么样时刻呢?此时,学生在文本语境徜徉中,在原有词语的重现中,“千钧一发”的含义就了然于胸了。

四、分析比较,品词悟文

探究词语必须有一个整体的语言环境为依托,只有在对文本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词语,才会让词语充满生命的色彩。在文本的语境中替换词语,比较词语,探究词语,从而感悟我们汉语用词的艺术,从中培养学生对词语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能力。如教学《盘古开天地》一文中,教师采取欲擒故纵法,在朗读时故意读错字,把“用脚使劲蹬着地”读成“用脚使劲踩着地”,学生马上矫正教师,是“用脚使劲蹬着地”。教师笑着说:“哦,是我读错了,盘古是用脚使劲蹬着地,我读踩着地了。那你们说说用‘踩’或用‘踏’行吗?”学生说不出所以然来。这时教师要求学生再次走入文本,然后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盘古的动作表情,使学生明白此时的盘古的脚要用很大的力气。教师又问:“现在,你们说它们能替换吗?”这时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不行!因为‘蹬’字写出盘古要把天地分开,他的脚要用很大的力气,而‘踩’与‘踏’不能体现盘古的脚要用很大的力。”有的说:“从‘蹬’字我还知道了盘古的伟大,他要把天地分开是多么辛苦,可他没有放弃,始终头顶着天,脚使劲地蹬着地,直到累倒。”„„在学生独立阅读文本中,在师生共同合作探究词语的运用中,学生不但感悟到‘蹬’字的本义,而且透过‘蹬’字看到了盘古伟大的人格,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对文本的阅读。

斯宾塞说过:“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讲。”词语教学应是教师智慧的引领与学生自主的探究并举,课堂上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观念,自己的心灵去阅读文本,感悟、探究词语,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才会由肤浅走向深刻,由片面走向全面。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又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从多方面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

浅谈小学低年级词语教学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对词语的正确理解有利于感受、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利于积累书面语言。《课标》在第一学段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借助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由此可见小学低年级词语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低年级学生虽然有意注意在发展,但占优势的还是无意注意。他们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易被新鲜的刺激吸引,常受兴趣和情绪支配。枯燥的词语教学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既费时又缺乏实

效。怎样才能让词在他们的意识里占有一席之地呢?这取决于小学低年级词语教学的有效性。小学低年级词语教学应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才能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促使他们思维活跃、情感丰富、识记创新能力增强,词语教学效率才能达到最优化。

在多年语文教学中,我对低年级语文词语教学有了肤浅的理解:

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词语。

字词教学要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接通,让学生在联想中调动起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相似记忆,用心领会,使一些字词打上学生各自鲜明的个性烙印。

在教学《夏天的夜晚》一文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感受“热闹”的:

师:大地这个舞台上有哪些小演员?

生:青蛙、蛐蛐、萤火虫。

师:它们怎样表演的?

生:青蛙唱歌,蛐蛐弹琴,萤火虫跳舞

师:青蛙怎么唱歌?蛐蛐怎么弹琴?萤火虫会怎么跳舞?哪些同学愿意表演表演?(学生表演)

师:有了青蛙、蛐蛐、萤火虫的表演,大地变得怎么样?

当学生回答出“热闹”一词时,我进一步引导:“生活中,你在哪儿感受到热闹?”当学生在交流中说出菜市场、节日的大街、运动

会等场面热闹时,学生已经对“热闹”有了准确的把握和体会。

二、巧妙运用体态语言,创设语言情境学习词语。

“在语言情境中学习语言。”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巧妙地运用体态语言,用机智的即兴表演创设出具体的语言情境,能诱发学生自己要介入语境的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完成对词语的理解和学习。

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指导学生理解“盯着”,我是这样做的:“瞧,老师正盯着教室天花板!大家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学生马上举手说:“老师在看天花板!”师:“对,‘盯’字里有一个目字旁,说明是用眼睛看的意思。大家再观察,老师是怎样看的?”我再一次盯着天花板,学生又举手了:“老师看得很认真!”“老师看得很专心!”“老师眼睛眨也不眨一下!”这样通过动作演示,化抽象为具体,生动有趣,学生对词语的意思可谓心领神会。

三、把直观形象的图画、实物与认识事物和理解词义相结合。

一些和学生的生活经历相距甚远的字词,尤其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可以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简笔画、实物甚至是多媒体给予再现,让学生在可视、可听的情境之中认识事物,自然而真切地感悟到这些字词的意思。

仍然是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细长的葫芦藤”是什么样子,我让学生打开课本,观察插图,并用一两句话说一说自己看到的葫芦藤是什么样儿。学生通过观察色彩鲜艳的插图,再自由描述,对葫芦藤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

力也得到了训练。

四、联系上下文感悟词义。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对词语的理解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在课文具体的语境中去揣摩,能帮助学生攻克以词解词的难点。

如在教学《称象》一文时,指导学生理解“议论”,教师出示文中的句子指名读,问:“是谁在议论?”

学生回答:“官员们。”

师:“官员们说明人很多。他们在议论什么?”

生:“议论怎样称出大象的重量?”

师:他们会怎么议论呢?请几个小朋友当官员来议论议论。

(学生纷纷议论)

师:“这么多人发表意见,你一言,我一语,这就叫议论。”

五、在老师创设情景的情境中理解

有些词语在随文学习的过程中,可创设情境,在体验中内化词语。课文《三个和尚》需要理解“争先恐后”。“争先恐后”是三个和尚情急之中采取的补救措施,这个词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得相当紧密,学生经常表现出争先恐后地做某件事的情景,但对这个词他们是不懂的。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这个词,我创设了特定的情景:现在讲台就是寺庙,寺庙起火了,大火熊熊燃烧,大家快来救火呀!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纷纷离开座位涌向讲台争着来救火,老师不失时机地点拨:“争先恐后”就是争着来救火,谁也不愿意落在后边。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轻松地领悟到了词语的意思。

六、通过师生对话,让词语的含义深刻起来。

在词语教学中,见得最多的是教师联系课文内容解词,由于学生知识经验的不足,认识水平的欠缺,对词语的理解往往是浅尝辄止,停留在肤浅和表面的层次上。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和学生一起走近词语,感受其中蕴涵的深意。在教学《梅兰芳学艺》时,在学生体验、感悟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终于”一词。你能从“终于”一词里读出什么吗?不容易,时间长、坚持不懈等,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挖掘出“终于”一词丰富内涵,在词语中感受人物的品质。从“终于”可以看出梅兰芳能成为京剧大师很不容易,要有勤学苦练的意志,还要持之以恒。从而总结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决心,就能做好事,升华主题。

七、巧借多媒体的优势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电化教育中的课件展示可以为学生提供可视形象。有些词语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但借助形象的课件演示,就能让学生很快理解。

《鸟岛》中有一个句子:“„„一群一群的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为了让学生理解“陆续”一词,在设计课件时,我有意识的安排鸟儿飞来的场面:先是一两只飞来,接着又飞来几只,后来又飞来几只„„就这样,鸟儿一批一批的飞来,有先有后,学生看到这个画面,很自然就领会了“陆续”飞来的意思。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小学低年级词语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因词而异,因生而异。作为一名低年级的语文老师,要善于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精心设计,采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

教学方法,把机械呆板的词语教学变得妙趣横生,赏心悦目,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进行探究式学习,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词语的意思,恰当地运用词语。

2013年11月29日星期五

6.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写字教学 篇六

窦忠爱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而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突破口又在于创新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勇于思考,主动探索,大胆质疑敢于标新力异,使语文阅读教学真正活起来。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会自己想学的东西。”的确,在教学改革的今天,是应该让学生的头脑及感觉和运动器官得到充分的施展的时候了。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重想象,在想象中创新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挖掘课文中想象点,激发学生浓厚的想象兴趣,让学生对文字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由于课文内容通俗,语言优美,在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特点理会感受的基础上,教师设一创新性问题加以引导;如果你亲自来到桂林,你眼前会出现一种怎样的画面呢?这样,学生一定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江底鱼虾、螃蟹活动的情景和水面船只来往,游人欢笑及山上树木清翠,鸟语花香的又——优美景象。

二、重质疑,在质疑中创新

巴甫洛夫曾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他们主动参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随时质疑,敢于怀疑权威,怀疑教材,怀疑老师。教学《滥竽充数》揭示中心时,一位老师把责任全推到南郭先生身上,一些学生便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齐宣王深入实际,了解实情,或其它人出于善意,给予指出,或他家里人目光远大,不贪小利,南郭先生还会滥竽充数吗?这些问题就富有创意,值得探索。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麻雀》一课时讲:“这篇课文通过讲老麻雀勇敢救小麻雀的事,表现出一种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立刻有学生反对说:“全文从头到尾只说老麻雀,没说公的、母的,不能用‘伟大的母爱’归纳。这也是一种质疑创新的结果老师与同学们一起经过讨论、分析,将“母爱”改为了“亲子之情”。

三、重讨论,在讨论中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科学地组织学生讨论,既能提高学生的思辩理解能力,又能提高他们合作学习的意识。这是一种调动学生投入自我探索的有效手段。如理解《捞铁牛》后,教师有意引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怀丙和尚想的办法是不是完美无缺呢?如果有不完美的地方,你想应该怎样修改呢?这样学生通过讨论,就能想到,原有的办法有费时又费力的污染水源的不足,可准备两只备用船,捞铁牛时直接把泥沙铲到搭木架的船上,这样既减少了污染,又节省了人力。

四、重表演,在表演中创新 表演是语言和动作的有机统一,是思维的物质外部表现。小学生好说好动,好表现自己。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剧情编导,表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发明和创造。如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课,狼在不同的情况下几次说自己是狗,而老山羊又在这曲折辗转的剧情中发现它是狼。这里教师有意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并鼓励学生拓展思维丰富剧情。通过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后,学生先分小组表演,再在全班表演,结果有些同学的表演还真有创意。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增加了对狼这种虚伪、狡诈、凶狠的本性的充分认识和理解。

另外,在看图学文的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重观察,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画面,在观察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挖掘教材中的“创造点”,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现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学生的阅读创新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做法

葛炳臣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作为语文学科来说发展阅读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3 但是,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自己怎样“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只重视知识结果的获得,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也只停留在的被动的接受上,阅读能力和创新意识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转变教学观念,搞好阅读教学,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提升学生的境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而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几年的阅读教学,我尝试了以下做法:

(一)质疑阅读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贵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一环,必须加强。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的更具体形象: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是问号。读书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读书有所思,方能有所得。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质疑,增强质疑求异的信心,营造求异问难的氛围,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敢问、善问,并把这种质疑扩展到课外阅读中去。学生的质疑问题,能使学生对教学活动更深入地参与。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大胆质疑,在质疑中阅读,在质疑中领悟。基于这一思想,我在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质疑。教学一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看书自学,并给学生指明学习方向,阅读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疑问,全班同学共同探讨,搞不懂 继续阅读,教师辅助讲解,直道知道弄懂为止。对于那些也想质疑,但由于各种原因提不出问题的学生,我根据他们的情况,讲课时注意给学生留下余味,以便发展他们的思维。如在教学《窃读记》一课时,当学生初读课文后都会产生这样的问题:读书为什么要窃呢?我便让学生紧紧抓住这一问题展开来读,使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感受到了作者当时生活的贫困,对读书的渴望,并教育学生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养成阅读的习惯。

(二)个性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个性。”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作为阅读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个性气质.生活经验,每时每刻都展示着自己的个性。“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一个再创造、再认识的过程,是一种个体的情感体验。学生的阅读应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我们理当尊重学生不同的阅读感受,这样学生才敢于发表独立见解,才能够“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我在教学《向往奥运》时,出示了奥运相关课件,展示了那激动人心的场景,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后,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同学为我国成功申奥而欢呼雀跃;有的同学为祖国的日益强大而自豪„„课 堂气氛异常活跃,我为学生张扬的个性而感染,并充分肯定了大家的感受。我的体会是:阅读教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到作者的感受,感悟作者情感,感悟到整个作品的风格和情调,感悟到文本的丰富性和多意性,从而获得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张扬这种个性,最后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三)自主阅读

自主阅读意味着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名组织者和辅导者,应创设一种让学生自由翱翔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能自觉去阅读、识记、品味、感悟,从而把握一篇篇文质兼美的阅读作品的真正意蕴和表现方法,体会作者的审美倾向和思想感情,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进而使学生养成主动积极、科学严谨、不屈不挠的态度和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如我在教学《丰碑》一课中,学生自编自导,在课堂上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课本剧,故事情节曲折感人,很有戏剧色彩。课堂上各学习小组踊跃登台表演,准备了各种各样的道具,给人物增加了很多个性化的语言,表演的惟妙惟肖。在准备的过程中,他们充分自学了课文内容。这样的学习过程让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而且自学后的效果往往比教师讲给他们的要好许多倍。在这种开放自主的阅读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教师阅读课上的旁观者,而是实现了真正意 义上的自主,他们自主的阅读,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加深了理解和感悟,体验创造的快乐、实现成功的喜悦。

(四)拓展阅读

叶圣陶提出“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可见语文的学习不能局限在课堂上,而应树立大语文观,通过课外阅读、语文实践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阅读教学向课外延伸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学习信心的不断加强,创新思维也不断得到提升。如举办朗诵会、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制作读书卡片、故事新编以及交流读书心得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提高。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认为,创造力的培养要落实到“做”之中,落实到活动中,他说:“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

总之,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顾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导学生调动思维围绕整篇课文,从整体出发,突破具体,又在具体方面得到升华。这样,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注重了知识的联系,因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陷,遵循了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可以使教与学思维立体化、动态化,7 消除传统教学中教与学的平板、单向和静态性。特别是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注重了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更体现素质教育,更有利于人才培养,更切合现代阅读理念,更贴近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

阅读教学中,如何做到“以读为本”

任送暖

“以读为本”即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然而,以读为本,并非是将阅读教学倒退到那种私塾式的教学形式。如果让学生一味地读,整堂课都是学生捧着书,不知所云地摇头晃脑地背课文,这大概是没有人会同意的。读书总是要有层次性和指导向性,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在课堂上,教师如何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带动学生通过读,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展开与文本的对话。

我认为,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吃透“两头”,一头是“文本”,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有条理地指引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使学生更容易地与文本开展对话;一头是“人本”,能始终引发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的读课文的高涨热情,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吃透两头,才能做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自觉地将“读”贯穿 教学全过程。

一、通读感知

我们拿到课文,应先通读一遍,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总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因为我觉得如果学生连最起码的“通读熟读”课文都做不到,又何来的读懂课文呢?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我都习惯性的让学生去自由读、默读、分角色来读……对于难读的长句,我还进行示范辅导。我觉得,花这个时间,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我们老师再加以指导,那么他的效果将会是事半功倍的。然而以往的课堂教学,我们很少听到教师开始就说“自由高声朗读,把课文读准确、读流畅”的,而是想方设法地巧设导语,或创设情境,或改变教学程序,出其不意地“直奔中心”等。当然,做得好,这样会使课堂更灵活,更能发挥师生的创造性,提高阅读效益。但也有许多课前的导入,不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而标新立异,让人有一种“作秀”之嫌。譬如课堂伊始,教师就问学生:“你最喜欢读那个段落?为什么喜欢”试想,学生没有对课文的充分阅读,何来的感悟?

二、细读悟语

通过细读,梳理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及表现形式,做到有所感悟,这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叶圣陶老先生指出:“至 于文字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离开了语感,一切说写都无法进行。”必须强调的是“细读悟语”的“悟语”包括两层意思,既要悟语言所传达的思想内容,也要悟语言的表现形式,即学生在阅读活动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透过内容,有所感触而领悟,包括对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等的领悟,体现了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和思想内容的人文性的内在统一。“细读悟语”阶段的教学最能反映出教师的创造力,往往是课堂教学中最精彩之处。我们教师在评课时,常是用“高潮迭起”“异彩纷呈”等词加以赞美。但教师在追求这些效应时,却往往犯这样的毛病,语言训练不扎实,忽略了学生深入地“读”课文的过程,使分析架空,也就是忽视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不是教师拼命地讲解与分析,就是学生游离了课文的语言,高谈阔论。

这一过程的开展,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仔细阅读,问一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建立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开展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这些“对话”反过来,又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细读,发展了学生的语感。要保证学生细读的质量,细读必须体现以下三个特征。

1、读思结合。“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学而不思则罔。”这都是强调思的重要性。“思”是语文教学的第一需要。学生也只有爱思,善思,深思,才可能真正尝到学习语文的甘甜,真正进入学习的角色。教师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思维原则和主要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问题有时可以是教师点拨的,但更需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文与先前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联系起来,就能找到所学课文的异点,从而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目标明确,就读有所得,读有所悟,达到大纲所要求的“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2、读议结合。课堂就是同学们交流的平台,读书要与讨论交流相结合,要强调师生、生生互动。当前,《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少不了课堂的交流。没有交流,与文本的对话就无法开展,交流会促使阅读活动更加深入,交流也会使学生在一些阅读误区中返回过来。教师适时点拨、导读,正确处理“自主感悟”与“价值观导向”之间的关系,肯定正确,纠正错语,平等对话,又发挥好“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读议结合,以议促读,以读促悟,以悟导读,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自由地开展阅读活动。

3、读练结合。阅读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各种训练都要以读为基础。语文教学只读不练,学生学得不扎实,体现不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征。目前,也有把语文课上成表演课的现象,这更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功能和性质。而朗读既有训练功能,又有教育功能,学生从中可以受到感染和教育,领悟做人的真谛。练习并非都是要学生拿起笔来写,通过比较读、对比读、换词读、删词读等的精心设计,都是体悟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效的训练。比如《小珊迪》,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功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

全新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

姜新财

通过近两年来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学习,使我们认识到:

1、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

从我们出生那天起,我们就用眼睛观察着这个世界,用心感受着这个世界,用头脑思考着这个世界。起初我们不会说话,我们用各种表情和手势,表达着我们的需要与想法,与父母交流着。渐渐地,我们学会了说话,学会了写字,于是我们开始用语言、用文字表达我们的观察,表达我们的感受,表达我们的思考,表达我们的心声。同时,倾听和阅读别人的表达。这种语言的交流与对话在我们上学以前一直自然地进行着。

儿童带着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初步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来到一个叫学校的地方,倾听成人对这个世界的科学的观察、感受与思考,数学的观察、感受与思考,艺术的观察、感受与思考,文学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哲学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儿童带着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朴素的解读,在学校里与成人对这个世界的科学的解读、数学的解读、艺术的解读、文学的解读、哲学的解读开展交流与对话。在此基础上,丰富、充实、深化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观察、感受与思考。

在语文课上,当学生面对一篇篇课文、一部部作品时,他们实际上是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初步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朴素的解读,与另一个人(作者)进行交流,倾听与理解他所表达的对这个世界的另一种观察、感受与思考。这样,阅读首先是学生通过文本(作者的作品)与作者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学生阅读作品,本质上是通过解读文本,解读作者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最终理解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观察、独特感受与独特思考。这就是阅读的本质。

2、阅读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

在阅读之前,学生与这个世界有一个对话的过程(即观察、感受与思考的过程),学生与世界对话的结果是学生获得了对这个世界的解读。在作者写作之前,作者与这个世界也首先有一个对话的过程,其结果是作者获得了对这个世界的解读,并以文学的手法表达出来成为作品。作品是作者对这个世界的解读的意义的载体,即“文本”。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首先与文本开展对话(即解读作品字面意思的过程),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和交流,达到与作者就这个世界的某个方面开展对话与交流的目的。

因此,阅读从其自然固有的本来面目来说,它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探索、研究、理解、发现作者对这个世界某个方面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学生之所以能够去主动探究,是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朴素的认识。当然,在学生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时候,教师要适时地提供帮助与指导。

3、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强调尝试探究式学习意义重大

过去我们上语文课,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注重课文分析。学生主要在教师带领下阅读课文,除回答一些教师设计好的问题外,以倾听教师的讲解为主。教学的目标和重点是引导学生加深对某一篇课文的理解。课堂教学的计划性强,基本上按照教案中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进程一步步进行。一位教师在不同的平行班教同一篇课文,教学情形基本相似。

现在,国家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除古诗文外,对选文没有具体限定。各套教材根据标准可以自由确定各自的选文,因此,不同版本教材的选文将会有很大不同。将来的考试是根据课程标准来出题的,而不是根据某套教材出题。因此,试题不会与课文扣得太紧,而是与课文游离的。试卷重点考查的不再是学生对某些课文的理解,而是考查学生的一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

因此,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就不应该再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某一篇课文的理解上,如让学生理解并记住某篇课文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精彩句段分析等,而应把重点放在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课文的自主探究,提高学生阅读理解与鉴赏作品的能力和水平。探究这些课文只是手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和水平才是真正的目的。因此,探究哪些课文并不重要,只要是 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课文,都可以用做学生探究的材料。也就是说,这些课文并不是不可替代的。

当然,教材编写者精心挑选的这一篇篇的精美的课文,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是最适合不过——不仅力求每篇课文适合作为学生学习阅读的范例,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而且力求每篇课文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美感。如果教师出于某些考虑,想对这些选文作些调整,也是完全可以的。一方面,教材本身就是供实验检验的;另一方面,根据现在“校本设计”的最新课程与教学理念,教师有责任根据自己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确定校本或班本课程与教学,拥有课程和教学的最终决定权。但最终的语文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

7.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篇七

一、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

语文离不开生活, 作文更是如此。善于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 就会拥有许多有趣的作文素材。写作文需要清晰的思路, 这种思路可以在生活中一点一点地培养起来。世界上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现在很多小学生写作文, 千篇一律, 缺少新意。原因就是现在的小学生们不知道如何发现生活, 放学回来写作文, 打开电脑手机百度搜索, 或是翻翻作文书直接找素材, 这样的方法怎么能够写出好的作文来呢。因此, 老师要教育学生, 学会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每一个东西,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在观察中思考, 思考清楚以后作文就可以信手拈来。

举一个苏教版小学语文的作文例子———我的老家, 这是苏教版课本小学三年级的一篇作文。那么这篇作文应该如何让小学生们通过观察生活来找思路呢。首先, 让小学生们放学回家以后, 仔细观察家里的布置、摆设, 包括有意义的家具等等, 这是老家的环境。其次, 仔细观察了解家里每一个成员的外貌、性格, 也可以记录下一些家人之间的有趣的事情, 这是老家的家庭成员。最后, 可以观察一下房子外面的有何建筑啊, 树木啊之类的标志性物品, 使整篇作文更加有趣。观察完以后仔细记录下来, 认真思考, 理清思路之后, 开始写这篇作文。

二、滴水穿石, 注重积累

想必小学生们都明白滴水穿石的故事。任何一件事情只要认真坚持的去做就会成功, 只要功夫深, 铁杵磨成针。平时的积累对于小学生的写作尤为重要。目前小学生作文中的表达能力不强, 成语、歇后语、修辞手法的运用不恰当等都是非常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那么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呢?答案就是要注重平时的积累。

积累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一, 可以利用日记积累。养成良好的写日记的习惯可以加强小学生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对生活的观察力。老师们可以一周布置三到五篇日记来训练小学生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其二, 好词好句积累。老师可以要求小学生们准备一个本子, 每天都把自己认为优美、有趣、有意义的好词好句记录下来, 可以是成语、歇后语, 也可以是名人名言, 唐诗宋词。每天通过课本、课外书、成语词典等相关书籍阅读一些对写作有帮助的故事、文章, 然后将这些好词好句记录在本子上时不时拿出来阅读一下, 日积月累, 对小学生的作文水平会有很大的提升。其三, 老师可以将课本内容中较为有意义的段落划出来告诉学生, 例如五年级上册中的名言警句等, 多多注意这样的写作手法并加以运用。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 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例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 在这里就可以提醒同学们将这句话记录在本子里, 有需要时可以加以运用。

三、及时修改, 互相交流

小学生们对写作经验匮乏, 想要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求老师在收到小学生们的作文时, 及时进行修改。并且要认真修改, 将作文中修辞手法运用不恰当、病句、错别字、段落分析等有错误的地方认真做标记, 尽快地修改完然后发放到同学们的手中。老师的批评和鼓励对小学生们都非常的重要。不对的地方要适当批评, 好的地方要多多鼓励, 但是要批评鼓励相结合。发下去作文以后先让小学生们之间进行互相交流, 讨论出修改意见。然后认真修改, 将修改过的作文再次上交, 老师看完之后, 进行师生之间的意见交流。多让学生们自己认识到错误在哪里。老师和学生要做朋友, 拉近师生关系, 对于小学教学有着莫大的好处。这样的同学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 非常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对于作文中出现的错误也能够及时改进, 下次不再犯同类错误。而相互交流, 可以使作文教学更顺利的开展, 何乐而不为。

以上三点, 便是我对小学生语文作文教学的建议。每一个建议都是根据小学生语文作文的现状进行提出。如果能够认真做到上面提出的三个建议, 就可以使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很大的提高。进步是一点一滴累积而成的。观察生活、记录生活, 可以使小学生的作文更加真实生动, 读起来别有一番趣味。日积月累好词好句, 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画龙点睛, 使作文更上一个层次。及时修改, 互相交流, 不仅是老师和学生做朋友的一个良好机会, 更可以使老师及时意识到学生的想法,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作文中错误的发生原因。总而言之, 做好这三点对小学生语文作文教育是一个莫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游江萍.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作文教学[J].时代教育.2016 (02)

[2]魏孝梅.浅议小学语文作文教学[J].新课程 (小学) .2015 (12)

[3]刘键.浅析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J].新课程 (小学) .2015 (12)

[4]潘莉.小学生作文能力训练方法剖析[J].科技视界.2015 (36)

[5]高泉.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J].作文成功之路 (上) .2015 (12)

8.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写字教学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 写字 兴趣 习惯 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的写字要求作了明确的规定:“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崔峦老师在教学观摩研讨会做总结性讲话时指出:“字是一个人的另一张名片,是一个人语文素养、文化素养的一部分,我们要让孩子塌下心来,好好地写字,我们的老师也要写好字。现在,我国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不能丢掉这一传统。评估语文课的质量,不要忽视这一点。”不容怀疑,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写字教学在课改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示范,规范教学

语文学习讲究潜移默化,尤其是对小学一年级学生,他们注重形象思维,教师作为引导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课中看不到板书是不正常的,示范是写字教学的先导,教师在写字教学中应规范板书写好每一字,做出正确的示范,这对学生学写字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有作用。教材中每课都有五至六个字要求学生会写,而我让学生先认读,观察字形,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的。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记住字形,把字写正确。没必要做过多的字形分析。然后就开始在带田字格的小黑板上规范指导书写,向学生示范书写每个字的全过程。在范写过程中结合生字教基本笔画名称,每个笔画我都认真示范起笔、运笔和落笔;在示范中教给学生笔顺规则、间架结构以及写在田字格中的正确位置。如:“语文园地”也有“我会写”或“比比写写”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在田字格中规范地写字,所以老师正确而规范的示范指导显得尤其重要。

二、激发兴趣,美感熏陶

一手漂亮规范的字,可以给人有愉悦之感,可以这么说看一手美观的字跟看一幅漂亮的画的感受是一样的。小学课程发展与改革的目标之一是:“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与训练,调节小学生心理与生理机能,开发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与活动,来促进小学生装的素质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要求。”画画是小孩喜闻乐见的形式,也是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因此,我把写字教学与画画结合起来,不仅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下乐写、爱写,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兴趣。《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我们一年级所要求写的汉字大部分都是象形字、会意字,而它们与画密切相关,本身就像一幅美的画。由于象形字跟图形在形状上相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看图比较从而认识了生字,并且兴趣很高,我就趁机启发引导学生:同学们都喜欢画画,其实写字就跟画画一样,要认真观察字形特点,注意间架结构以及写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才用心地照着“画”好每个字。我还经常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生字的书写过程,学生都爱看,还不由得说:“真漂亮!”写字兴趣也越来越浓了。此外,我还鼓励学生参加校书法兴趣班,进一步感受我国汉字的形体美,提高写字兴趣。

三、严格要求,习惯培养

在写字习惯方面,刚开始学写字时,有很多学生总是把本子擦得黑黑的、烂烂的,写一个字擦一下等。这样,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我严格要求学生,鼓励他们用心去写,有备而写,想好了再写,不要涂涂改改。我还注意提高学生的书写速度,为什么在考试时有的学生做不完试题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书写速度太慢。所以我要求练习一定要当堂交,不管写完没写完都必须交,目的是要求大家都达到一定的速度,久而久之,写得慢的学生也赶上来了。

四、交流展示,增强自信

9.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写字教学 篇九

教学设计是我们一线教师的一项主要常规工作。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怎样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提高课程实施质量,是广大一线教师需求不断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依据专家的教学理论,结合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针对老师们平时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首先,我们在思想上明确什么是教学设计?

一、如何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一堂好课犹如一段美好的旅程,老师是向导,学生是旅伴,教材是载体,教学目标就是我们要到达的驿站,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教学目标支配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那么怎样确定的教学目标呢?

1.依据课标、教材——把握方向

课程标准是开展教学活动纲领性的文件,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它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是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一般包括

基础性目标,即核心的基础知识,必须掌握和解决的障碍性知识。比如,语文课每课的字词,要求背诵的段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核心目标,即本节课重点要教学的内容,一般为单元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为解决某类问题而开发的方法,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

附属性目标。一般而言,思想情感与价值观或由本课知识所延伸出来的知识等属于附属性目标。

进行教学设计时,只有全面理解课标的内涵,准确把握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内容,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确定教学目标,一是要了解课程标准各年段目标,二是明白所在单元教学目标,三是清楚本节课教学目标。

二、如何科学合理的组织教学

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它既包括教师对现成教材的沿用,又包括教师对教材的“重构”——加工、处理、改变以及增删、更换。合适的教学内容建立在良好的学科知识,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正确理解,对学生学习状态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蕴含着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和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设计一课教案,除了熟悉课标要求之外,还要围绕本课教学目标,以教材为抓手,优化教学内容,并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铺路搭桥。

(一)正确合宜的研读教材

研读教材,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之本。研读什么呢?研读文章主题思想,表达结构及重点字词句意思。正确合宜的教材解读,是教学中“教什么”的抓手,也是教师用好教材恰当选择教学内容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进行正确合宜的教材解读呢?

第一:恰当运用单元主题和阅读提示

我们教师在教学时习惯于就一课教一课,就一节教一节,往往忽视了教材在编排上突出的特点———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以“导读”的形式点明每一个单元的学习主题,并且在每一篇略读课文的前面也都有相关的阅读提示。单元导语部分既点明了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又提示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单元训练重点,既便于老师整体把握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又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做到教学单篇课文与单元主题相联系,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相联系,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资料)与教师课上指导(交流展示单元主题内容)相联系。

所以,对文本的解读,教师要明确单元主题,同时要解读单元导语,明确导语的指向,需要将导语作为一项教学内容来引读。基于这一点,我们提倡,在教学单元新课前要利用单元导语进行“单元导读”教学设计。“单元导读”设计其实就是对学生学习本单元课文的预习指导,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单元学习的整体意识,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本单元的主题内容。第二,可以满足学生先睹为快的心理,对课文先整体把握,引发阅读期待,为单课学习做准备。第三,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可以指导学生收集有关本单元的学习资料,做到课内外相结合。

我们来看一位老师执教人教版四上四单元的“单元导读”教学设计:

这样的导读设计,是在明确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教材,把教材放到单元和学生认知中去研读,以一个单元的内容为背景,既体现了单元主题和单元训练重点,又降低了教学难度,体现了知识间的链接。导读课导出了单元主题和学法,指出了精读课要紧紧围绕主题,从品词析句入手,突出学法指导和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进而整体把握和理解全文,在语言文字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及感染。略读课则要从同一单元的精读课文中引出课文内容,要体现出“放手”,运用在精读课中习得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读自悟,有所收获,有所感悟。这是一种“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研读观,也体现了教材研读的广度和深度。因此,恰当地运用单元主题和课前阅读提示,能够促使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第二:有效利用课后思考练习题

课后思考练习题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集体智慧和汗水,它直接体现了编者意图,反映了教学目的和要求,有助于教师对课文的解读和把握。每一个教师都应该重视课后思考练习题,将每一道课后思考练习题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1.依托课后习题,引导自主感悟

课后练习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提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又给学生自主学习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因此,教师要在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借助课后思考练习,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例如,《葡萄沟》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读读想想”: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在展开阅读感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此为切入口,边默读边思考。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广泛交流和教师点拨,充分体会到葡萄沟不仅景色优美、物产丰富,葡萄和葡萄干享誉盛名,而且当地老乡热情好客。这样围绕课后问题展开教学,既能使教学主线明晰、层层深入,又能在阅读交流中提纲挈领、凸显主题,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2.借助课后习题,落实语言训练

许多课后习题的设计体现了文本的语言特色,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结合文本阅读进行语言训练,并细化指导,落实到位,定能深化文本内涵,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例如,《画家与牧童》课后的“读读写写”中有: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一_______,就_____________。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写出了戴嵩是个著名的大画家。当学生交流到“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时,趁机点拨文本中的“一„„就„„”写出了戴嵩的画很吸引人,他是个名副其实的大画家。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模仿说句子,尝试运用文本特有的“语言点”写句子。借助课后习题,切合文本进行实时语言练习,不仅能扎实指导好习题,更能使课文的阅读感悟和语言训练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第三:深入适度的文本细读

直面文本,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文本细读。教师直面文本,进行深入适度的文本细读,首先要把教材当成一个“文质兼美”的读本,静心沉入文本,入境体悟,与文中人物、与作者同悲同喜,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其次是在反复阅读和品味中,对文本的精彩语段、重点词句甚至是细小的标点细细咀嚼,并通过深入思考,读出每个空白处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韵外之旨,品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丰富的情味理趣,获取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再次是在深入研读的基础上,不局限于文本阅读,广泛搜集相关资料,获取更多信息,在广阔的背景资料中进行深层的思考与钻研,准确把握文本的深度和宽度。所以说研读教材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文本个性对话的过程。要以读者之心与作者对话,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以教师之心与编者对话,思考编者的编写意图;以儿童之心与学生对话,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努力做到教者、作者、编者、学者四心相同,才能真正吃透教材,把握要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深入细致的文本细读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以读者之心与作者对话,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一文,它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蕴涵着“信守诺言,珍惜情谊”的思想。对课文蕴含的道理,学生的认识可能不太一致。教学中有学生谈到要“信守诺言、珍惜友情”,也有学生会提出要“爱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感受和见解,那么,教师就要及时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充分的理由来支撑,而不是相机拓展和展示有关破坏环境的资料,给学生渗透“保护环境”这的人文精神。教学中如果一味地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就会冲淡了童话的主题——“诺言和情谊”,脱离了文本的本意,也就泛化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教学也就会避重就轻,失之偏颇。

二是以教师之心与编者对话,发掘文本的教学价值

语文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它是教师的教本,又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教材中的文本,作为一般性的阅读文章,本身就具有阅读价值——文章写了什么,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信息,受到情感感染和人文熏陶。而一旦这些文章被选用到语文教材中,它的价值就发生了变化,除了保留原有的阅读价值,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教学价值——文章是怎样写的。也就是文本的教学价值就是使学生获得言语的智慧——简单地说就是获得表达的方法与艺术。

比如《慈母情深》中有一段话,跟我们习惯的表达方式很不相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教师在解读这段话时,就要想想,作者为什么将“我的母亲”放在句子的后面,为什么要重复写三次?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反复研读课文,你就不难发现,这种“倒装”和“反复”的写法,强调的是母亲的背、脸以及眼睛在恶劣的工作条件下的变化,这样的描写就像特写镜头,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突出的是母亲的动作,对母亲为全家操劳的艰辛就有了更深的体验。文中还有类似的写法,“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通过理解“立刻”的连用,加深了对慈母情深的体悟。教师只有在研读教材时发掘“倒装”和“反复”这一表达方法的教学价值,教学中学生才有可能习得这种特殊的表达方法,也才能让学生在感知文本思想美的同时,又能领悟到文本表达的形式美,进而才能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实践中,体现了由学到悟、由悟向行迁移的学习过程。

(二)使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果说教学目标给我们指明了要去目的地的方向,教学内容可以看作是我们要去目的地的具体路线,那么,教学方法就是我们在这条路线上要乘坐的交通工具。方向正确,路线清楚具体,要到达目的地,这就要涉及到我们选用哪个交通工具,也就是说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课文。我们来看三个老师处理“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这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救助车夫”这件事中的一句话。抓“饱经风霜”这个语言训练点进行教学,一是这个成语的意思学生容易误解,二是这个成语能形象地反映出车夫的身份,进而帮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对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老百性的同情。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效果就不同。

评:这两个教学细节,充分挖掘了文本的教学价值——“饱经风霜”这个语言训练点,既体现了文本由言到意的过程,让学生理解了“饱经风霜”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又体现了由意到言的融合,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饱经风霜”这个词背后我们看不到的意象。两个案例分别通过语言描述想象“饱经风霜”的画面和读写结合想象“饱经风霜”的画面,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都是让学生通过品析言语表象,体悟“饱经风霜”这四个字背后的种种不能直白,但是必须去意会的东西——那就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饱受煎熬的生活状况;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为谁俯首,为谁孺子牛呢?就是这些劳苦大众。鲁迅先生对处于社会最底层老百性的同情和关心,在学生在一次次地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如细雨滋润般的熏陶和感染着学生,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也发自内心地领悟着和感动着,心灵也因为感动而变得丰盈了。这就是作者、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同生共构。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即“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这是小学阅读教学的一种常用流程。该流程可以用一课时完成也可以用二、三课时完成,具体讲: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优美的文章可用一课时完成;篇幅较长又难懂的课文可用二至三课时的时间进行教学,但原则上以两课时为主。

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

激趣导课,揭示课题——初读交流,整体感知——细读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1、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导课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间接导课,二是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预习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画面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等。前六种导入法其导入要和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游戏导入法可以和教学内容无关,目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

2、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初读的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课文的内容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读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需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1)读课文,找生字,指导学生识字、写字。(2)读课文,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通顺。(3)谈收获,提问题,初步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

第一个环节中要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找出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借助拼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正确认读生字新词,了解部分生字新词的意思;还要根据课文篇幅的长短、生字新词的多少适当设计组词造句、记忆字型、指导写字的环节;检查学生识字情况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

第二个环节要体现出“过程性和指导性”地有机结合,让学生按自然段去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遇到难读的句子或长句子教师要通过范读指导学生将句子读通顺流利。

第三个环节主要是验证学生读书的效果。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积极谈收获,敢于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学生的收获,可以是对字词句的理解,可以是对教学内容的感悟等,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要点及主要内容;如果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要板书出以待后续解决;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收获和问题,以便顺学而导,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

3、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该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4个环节:(1)梳理初读及整体感知情况。(2)围绕疑难问题,师生合作探究。(3)体验思想情感,积累语言材料。(4)小结理解课文的情况。

第一个环节要紧扣第二阶段中的第(3)环节,要在第(3)环节的基础上总结读书及感知课文的情况,以表扬激励为主。第二个环节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是解决重点克服难点的环节,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二是要突出重点句段的学习;三是是要采取多种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譬如,可采取读议法、读画法、表演法、以问促读法、理解感悟法、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进一步掌握课文的要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四是要注重朗读的指导,要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在指导的过程中要看到学生由读不好到读好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不会学到会学的过程;

第三个环节,是教师要根据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课文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读重点段落,反之可读全文,感情比较浓厚的课文可以配以音乐进行烘托渲染,朗读要达到以情激情的效果。第四个环节:一是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明确课文的要点、主要内容及文章主旨;要让学生在读好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4、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该阶段要和第三阶段中的第(4)环节相吻合,要体现出顺接关系,低年级可安排一些表演性的活动,中高年级可安排一些阅读拓展活动。第二,要做好归纳总结。三是布置作业,明确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复习导入,明确内容——巩固梳理,迁移应用——归纳总结,拓展实践。

1、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导入主要是起到一个承接上课时连接下课时的过渡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环节:(1)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2)明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2、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本阶段是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中”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并形成语言积累。该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3个环节:

(1)梳理学习内容,提升价值观念。(2)适度拓展阅读,扩大学生视野。(3)进行综合练习,开展实践活动。

第一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要在熟读课文,形成积累的基础上梳理学习内容,进一步明确课文的主旨,提升学生的价值观;二要进一步突出重点句段,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主题思想的。第二个环节中阅读的材料可以是学生搜集的也可以是教师搜集的,无论是谁收集的一定要和教学内容有关,通过以一篇带多篇的阅读形式,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第三个环节中的综合练习和实践活动以迁移运用为主,该环节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写字练习、读写结合的片段练习以及辩论、表演等活动。

3、归纳总结,拓展实践。

这是第二课时教学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任务:一是就学生对正篇文章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明确优点,提出努力方向;二是布置实践性活动,向课外延伸。

以上阐述的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一般流程。这些教学步骤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和灵活性。各教学步骤常依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及学情的差异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这四个步骤不是刻板的公式或机械的流程,而只是基本的教学思路。语文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工作。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因文而异,量体裁衣,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最佳的流程,达到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之目的。

(四)板书的设计

10.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写字教学 篇十

乔云霞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教师的评价应当诚恳、饱含真情,通过丰富的评价语言,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品尝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发挥。下面我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评价,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采用激励性评价,营造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

课堂上我常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如“相信自己,你们一定能读好。”“再努力一下你就成功了。”“你说得太好了,我怎么没想到呢?”“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你真行!”“我看到了大家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这样的鼓励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一种驱动。

在一次朗读课文中,我们班的一个男同学起来读一段课文,读得很不好,漏字、添字不通顺。于是,我说:“你很有勇气,很高兴听到你的朗读,但有几个地方要注意一些就更好,(师指出错误)你愿意再读一边吗?”生又读一遍,错字、漏添字情况好多了。“你读的有进步了,声音要再响亮些,让每个人都听到就更好了。”孩子又很乐意地读了一遍。“读得好,响亮、流利,如果速度放慢一些,注意停顿、掌握语气,就更棒了”。孩子很好的又读了一遍,读得非常棒,“读的真好,掌声送给你!”我带头鼓掌,孩子开心地笑了。这样带有鼓励性、欣赏性的评价,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作为教师,我们要以关怀、关爱、理解、赏识的心态评价学生,启发学生的心智,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苟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吝啬赞许与鼓励,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学生答得好,及时称赞,“说得很有道理”、“对了,你很会看文章”、“见解独到”等;学生发言不对,说不到要害,说不清楚教师及时补充,不使学生感到难堪,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但是,教师在对学生给予鼓励时还要注意因人而异,体现个性化。一个班学生的智力、品德、个性等方面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我在教学中给他们的评价也是不同的。我赞誉鞭策优秀生;肯定、鼓励中等生;宽容激励后进生。

二、融入真情,丰富评价语言 1.评价语言要丰富

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如果能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语言的回旋余地就可超出简单的评语范畴,趋向更生动、更丰富的境地。而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运用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让学生如坐春风,课堂内总是生机勃勃。就拿读完课文后来讲,我总是这样来评价学生:“读得真不错!”“大家听了都在佩服你念得好!”“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听!”“老师都被你读得感动了。”“你念得比老师还要棒!”“到目前为止,你是念得最出色的一个!”“老师觉得,你长大肯定能当一个播音员!”„„

如此生动、亲切、明朗的语言,学生听后怎么会不被深深感染?怎么会不大受激励呢?学生们跃跃欲试,一个个教学的高潮就这样形成了。

2.巧妙运用体态语言

除了有声语言之外,教师还需要适当地运用体态语言。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都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当学生发表见解时,教师多微笑,多点头,极其专心地听,诸如此类的态势语可以明确地传达这样的信息;“我喜欢你!”“请继续说下去!”行之有效的体态语言能体现出教师在评价时感情的投入,与学生极易产生心理上的共振。

3.评价要有真情

现在不少评价浮光掠影,轻描淡写,有的鼓掌成了打拍子,有的表扬成了背口诀。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由此可见,无论什么样的评价必须要有真情。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带着我们的一腔真情去唤起学生的真情,对于学生的精彩之处,通过老师的语言、面部表情、眼神等随时给予学生评价,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爱。

在平日的教学中,当我的学生写出工整又美观的一页作业,我除了给他一个“优”,再写上一句“老师真喜欢看你的字呀!”当一个平日胆怯的孩子能上台发言,我除了给他一个灿烂的笑脸还摸摸他的头,说:“老师为你高兴!”

如果说一堂成功的课是一曲动人的交响乐的话,那么课堂评价则无疑是这首乐曲中的一个个震撼心灵的音符。在和谐课堂中,能起点睛之笔的莫过于教师的课堂评价。

11.有效进行小学生写字教学的策略 篇十一

一、提出明确的要求

以前,无论是语文新课里的生字练习,还是写字课上的写字训练,教师往往只布置任务,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导致学生应付了事。这样,即使教师布置了写字训练的任务,也起不到任何效果。因此,在布置学生练习写字时,笔者总是先做示范,引导学生看清楚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然后再参照笔者的示范进行练习。在完成了笔者布置的写字任务后,学生还要不断地与笔者的示范进行对比,以便从中发现不足后及时改进。通过反复的对比、修改,学生的写字水平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写字习惯,提高了写字的效率。现在,虽然笔者没有经常布置写字任务,但是学生还是会用心地对待笔者精心布置的写字训练任务。

二、认真批改写字作业

笔者认为,教师在批改学生的写字作业时,不能只粗略地看学生是否完成了布置的作业,然后再评个分数了事。在批改学生的写字作业时,笔者会把学生写错的字打上红圈,勾出写得不规范的部分,并要求学生重写,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写字的好习惯。

另外,为了引起学生对写字的重视,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笔者经常把学生写得好的字以及写得不好的字用田字格写在粘胶片上,再用投影仪放映出来,让学生一起观看,并分析这些字的优点和缺点,再点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做示范。这样正误对比、优劣比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

三、做好针对性的辅导

针对性的辅导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以前,教师认为只要学生的成绩好,字写得好坏无所谓。长此以往,也会让学生形成这种错误的思想,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在写字教学中,笔者注重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写字积极性,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先对成绩好、字写得不好的学生提出要求,指出他们在写字中存在的问题,端正他们对待写字的态度,再布置适量的作业,帮助他们提高写字水平;对成绩差的学生,笔者严格要求,并细心指点、耐心鼓励,以增强他们写字的自信。

在写字教学中,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地帮助和鼓励学生写好字,必定会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实现写字教学的目标。

上一篇:物理实验室下一篇: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