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精选12篇)
1.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 篇一
有人说,神话把历史变成了自然,而我则说,对话把历史变成了当今,所挑战的是自我认知,这种冒险于我,必然是带来明显的困境,甚至是惆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计划2021年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计划2021年5篇【一】
新的学期开始了,我继续担任九年级四个班的历史教学任务,这是初中阶段最后一个学期,对于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工作中,特制订计划如下:
一、工作目标:
1、认真落实贯彻教体局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和义务教育教学常规,努力提高个人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2、做好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争取做到中考成绩稳中有升。
3、完成八、九年级历史知识的整体复习,落实双基,提高能力,备战中考。
4、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为迎接中考做好充分准备,提高整体成绩,为学生的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九年级四个班级,就历史学科而言,不同班级的学生在个性、学习风格等方面截然不同:五、六班学生思维敏捷,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上常常能和老师的思维迸出火花,课堂气氛较活跃。三、四班学生课堂比较沉闷,成绩较好的学生也不积极参加课堂活动,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导致老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消化程度,发散思维不发达。四个班级都存在不喜欢动手书写的问题,甚至有些个别学生只会说,不会写。而且语言表述不规范。
三、中考复习工作及教学安排
(一)复习要求:
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把握历史中考的方向。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考试的范围要求、内容要求,应该对照教科书,逐个板块、逐个单元、逐个知识点落实学生的学习。
2、仔细研究教材,落实基础知识和主体知识。
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主体知识是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它包括了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线索等。基础和主干知识是载体,是分析问题的依据,是理解、思考问题的依托,是解决问题的工具。为了更有效地记忆、掌握基础和主干知识,在复习的过程中,继续采用构建知识网络和线索的方法,教会学生全面系统地阅读教科书,熟练使用教科书中提供的目录和大事年表,教会学生善于归纳和总结知识之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与对比等。
(二)具体工作及措施:
1、备课
针对九年级的复习课,我的教学设计尝试以下五步骤:第一步,理清单元阶段特征或专题特征,由学生自主完成本单元基础知识的梳理。即学生完成每课的知识点填空。第二步,由讨论思考题组成。针对单元重点和近年来中考的试题,设计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题目,简单的东西由学生回答即可。疑难点,尤其是热点、预测到的考点问题由老师引导分析、作出解答。这一部分是课堂操作的主体部分.通过分析加深教材或专题知识点的理解,这一部分主要强调的是老师“导”的作用,学生是思维的主体。第三步:巩固练习。学生完成本单元的试题,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评,巩固本单元知识的作用.这样通过上面几个环节,“梳理”、“探究”、“训练”三环节完成。第四步是课后反思。对老师来说,本单元有什么不足和遗憾及补救措施可总结一下,对学生来说,本单元有什么缺憾的地方,或者有什么补充,甚至是对教师讲课的建议都可以相互交流,第五步是矫正反馈,针对发现的问题,经过分析,确定对策,给予恰当的补救。
2、上课
高质高效的上课,在课堂上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习过程交给学生,努力删除教学中的无效环节。尤其是复习课,我们必须要从“细讲”过渡到“精讲”,讲要讲出新东西、新意境,而不是重复过去学过的基础知识;从“演员”过渡到“导演”,充分发挥教师的“导”的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要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要“授之以渔”,而不要“授之以鱼”,重点、难点问题要讲深讲透,把大量的剩余时间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最大限度的提高自习效率,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针对四个班级不同的风格,在上课时,也要区别对待。对于较为活跃的学生,关键在于如何引导他们的思维朝正确的方向思考,并严格要求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落实到书写上,避免出现说的好写的差的方面。另外可以在复习深度上挖掘一下,触类旁通。对于另外的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发动学习优秀的学生参与课堂,要求他们必须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于学困生做到面批面改。
3、训练、批改和讲评
训练:科学的布置训练,力求做到举一反三。整个九年级阶段的复习分成两个轮次。一轮复习按教材章节顺序切块复习,选题要体现基础性,强调覆盖面,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二轮复习体现专题原则进行复习,选题要注重本学科内知识的纵向联系,要体现学科内综合的特点,目的是加强学科内的综合;临考前(或一、两个星期)的时间的复习要回归课本和进行适量的综合训练,选题要突出热点、联系现实,以达到综合训练,提高能力的目的。教学和复习中就必须在注重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形成。在学习方法、知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要保证做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任务要求,做到激励智优生让其吃饱,关注中等生让其吃好,兼顾学困生让其消化得了,充分落实分层次教学的原则。
批改:合理利用时间,争取做到面批。班级学生的人数不多,尽量集中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训练,并及时批改,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做,可以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有助于学困生改掉拖沓的习惯,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讲评:试卷讲评要重视学生的薄弱环节,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查漏补缺。引导学生关注命题意图,了解解题方法,找出解题规律。认真书写讲评教案和讲评后记,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加强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掌握答题技巧,规范答题语言。
针对复习中暴露的问题,归类分析后,进行解题方法的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审题、构思、组织材料、成文的能力。要认真指导学生做好中考复习的能力检测题,通过自我测评,让学生了解试题类型、掌握解题方法、思路、技巧等。在练习和考试中都应注意审题、解题、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审题过程中,要审题型和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答思路和答题方法,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文表述的规范化,要用规范的历史语言回答问题。
5、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要求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考查,不但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更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双基”是历史考试考查的重点。复习时要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的同时,注重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科学、灵活地复习,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复习方式。
6、融会贯通,注重中外历史知识的联系。
在复习时应对教科书融会贯通,要重视整合专题知识,突出重点,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适当打破单元、课之间的界限,做到将基础知识“联线串珠”。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史与世界史相互交融、密不可分。复习时应尽可能地将中外历史知识相结合,相互呼应联系,做到复习中国历史时,把历史现象、事件置于整个世界背景之下;复习世界历史时,把教科书中的中外历史知识有机地整合,这样在解题时就能触类旁通。复习时应该注意加强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联系,逐步形成较为整体的历史观来观察历史现象,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7、关注重大纪念、社会热点和时政。
复习时要重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注意历史的时代性,重视历史的史鉴作用。把握时代脉搏,关注国家及世界重大的纪念活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时政问题,做到学以致用,能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比较,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8、学困生的辅导
强化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让学困生学得轻松。鼓励学困生,帮助他们树立可以学好的信心。在教学设计时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注。复习时及时敦促学困生做好学习准备,准备教材,积极参加学习活动。训练时,注意分层次和梯度。批改时,一定做到面批,并监督其及时改正。讲评时,多让学困生来回答问题,并及时表扬。
(三)复习进度安排
1、八年级系统复习阶段
三月初——五月初三课时结束一个单元,八年级上下册考试内容共分为10个单元。预计在第十一周结束复习。
2、八、九年级综合复习阶段
五月中旬———六月上旬
3、自我调整阶段
临考前1~2个星期。主要是学生自我检查阶段,查漏补缺,多浏览一些以往的中考试题。
四、个人提高计划
1、认真执行九年级复习计划,争取九年级历史成绩稳中有升。
2、积极参加学校和上级部门组织的学习进修活动,并做好反思。
3、本学期继续进行课题研究,撰写九年级复习教案,做好活页补充。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及时些随笔、心得、反思。做到及时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上交有质量的论文。
4、坚持做到向他人学习,积极参加学校听课、评课活动,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听课达到16节。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计划2021年5篇【二】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完成教学大纲所提出的教学任务,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学生基本情况
初二4-6班的学生年龄在14——15岁之间。我所教的3个班156名学生,基本素质较好,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男女比例相当。学习态度端正,理解记忆的能力比较强,但个别同学心理素质较差,要提高他们的抗挫折力,能使学生健康成长。大多数学生在目标明确,思想上积极进取、热爱班级体,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二、本学期教学任务及要求
通过对历史学科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全面的评价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使之由“学会”变为“会学”,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锻炼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教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教材共23课,教学中心是中国近代史,重点是教会学生爱国。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初二学生注重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措施
1、作为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研究并深刻领会思想历史教学大纲,吃透教材,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材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2、精心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精心设计,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3、讲究恰当的学习方法,精讲多练,采用多种方式,巩固练习。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优化课堂结构,做到在愉快和和谐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5、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拓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6、分期搞好单元测验。以使对学生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计划2021年5篇【三】
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近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以及“动脑筋”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
五、教学措施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计划2021年5篇【四】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除两节文化课文外,教科书以《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两课对应“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来“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8、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计划2021年5篇【五】
一、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大多数学生课堂上缺少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不注意知识点的整合,缺乏归纳分析能力,这些都是教学的不利条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改善。
二、教材内容分析
《历史》八年级下册,内容主要包括了中国现代历史部分,历史时空跨度大、历史问题高度概括、具有历史现实感和社会实践性、渗透了较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它承接《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设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五个学习单元,概述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历经的两次历史巨变,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教学任务和目标:
1、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力求向学生传授中国现代历史基础知识,基本线索,让学生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及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了解现代中国基本国情,认识新中国的建国史、探索史、发展史、外交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2、继续传授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学会归纳整合历史知识,学会从众多历史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揭示历史规律,开启联想和想象,自主探究,从学会到会学。
3、通过中国现代爱国史实,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社会主义国情教育,领袖人物的开拓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具有创新和开拓才能,掌握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本领。
四、具体措施
1、本学期继续以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为己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素质、思想、培养能力,按质按量完成教学教育任务,使学生掌握中国现代时期的的历史。
2、重点学习前五个单元的内容,为中考打好基础。
3、认真钻研课标、教材、教参;
认真备课;
精心设计每一个导学案,上好每一堂课;
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4、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5、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6、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深入学习教学理论,搞课题研究,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7、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和学会学习和做人。
五、教学资源的开发:
利用学校图书室、网络及其它媒体开发教学资源,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影片等播放给学生观看,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对历史资料的理解。
2.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 篇二
纵观我县初中历史学科, 无论是在学科教学上, 还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无论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掌控方面, 还是对教育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方面;无论是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上, 还是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上, 个人认为, 都有了新的变化。
(一) 备课方面
教学过程设计得死板, 缺乏学生创新的空间。教案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目前教师的教学设计除了对本课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注重外, 往往想法更多的是教学过程的整个设计, 且详详细细, 包括每一个子目怎么讲, 每一句话怎么问, 学生如何回答, 板书写哪些字等, 这样看起来似乎是特别认真, 然而, 这样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 而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忽视了学生个体认知, 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哪些途径。在这样教案的误导下, 学生很可能变成机器人, 影响了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 教师在备课编写教案时, 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生成。
(二) 课堂教学方面
以教师为中心, 以书本、课堂为中心。课堂教学过程中, 仍以教师为主导地位, 以教师传授为主, “规范”操作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课上口若悬河, 而学生死记硬背, 基础性知识倒是背得很熟, 但不会应用, 时间长了还容易忘记。学生综合、判断、分析、思维等能力都受到了束缚, 影响了发展。这也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
我认为要改变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这个弊端, 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 考虑我怎样才能开发学生智力, 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分析, 总结出规律、方法, 特别是在学生发现问题时, 有的东西不理解的时候, 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探索, 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养成创造性学习的好习惯。
(三) 专业知识方面
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知识点的把握仍然不够到位。由于历史新课程教材缺乏整体融合的大历史观, 教材呈现的是编写者的单方面理念, 教学内容庞杂且跳跃性过大。因此, 对历史“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仍然是制约多数历史教师, 特别是薄弱学校历史教师和年轻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具体表现在:教材处理不够简明、历史问题挖掘没有深度和厚度、课程资源的运用不够多样、有效等。
(四) 工作态度方面
部分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还不够明确, 研究教学的劲头不足。获得高级职称的部分历史教师存在着明显的惰性;部分年龄稍高的历史教师存在眼高手低现象, 主动学习热情欠缺;缺乏课题 (项目) 研究的兴致。
二、基于以上问题, 提出几点建议
(一) 教师自身的角色要改变, 这是当前新课程改革前提下的关键
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更要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全方位的综合能力。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 生硬地问, 学生老老实实地听, 认认真真地记笔记。只有师生平等、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 才会主动探究、研讨, 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 教学方法要革新
我们提倡“让历史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要求任课教师追求一种个性生动、富有激情的授课境界, 以一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 上出历史课的“味道”, 教出历史的深沉、宽厚与博大, 发掘历史内在的真、善、美和智慧, 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历史, 建构自己独有的教学模式, 发挥自己独特的教学作用。
(三) 教材使用要灵活
灵活使用教材。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 不会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 把教材进行进一步梳理, 前后章节、单元、课时量等照搬照用;还有的教师不会进行学科整合, 浪费了大好的资源。实际上, 灵活挖掘新教材, 会有无限的效果。
(四) 业务素质要提高
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博览群书, 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同时, 还要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历史知识涉及方方面面, 有政治、经济、文化等, 现代科技发展迅速, 有的学生所见所闻远远超过教师的知识领域。这就要求教师知识不能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 必须对各种知识都要了解, 才能把课上得生动、丰富、有趣。
(五) 注意知识的积淀
由于受中考开卷考试的影响, 高一新生时, 往往缺乏历史学习的知识基础。而历史作为一门小学科, 又不能占用学生太多的课余时间, 这就要求教师要精讲多练, 且不要放弃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有哲人说:“你站在何处, 你就深深地挖掘!下面就是清泉!”同样, 在学科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我们可能没有成为一个美丽的故事, 但我们却依然是其中的一分子, 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谓“芳菲馥郁各千秋”, 让我们一起努力, 为新一轮课改带来更多的精彩。
摘要:教育形势的发展日新月异, 用发展的眼光看, 部分教师在思想理念、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工作态度等方面, 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参考文献
3.农村初中如何做好历史学科的教学 篇三
农村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近年来,素质教育改革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并且随之不断的深入和推进,新课程标准改革成为了势在必行的趋势,也因此每一个学科都变得非常重要、变得不可缺失。历史是一门教育性很强的学科,他引导了学生拥有高尚的爱国情操以及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说在未来学生的终生发展中,非常的重要。它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思索的习惯并且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所以说历史学科的教育在各种教学中一直有这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农村初级中学的教学,应试教育的思想还是无法动摇,成绩还是教学的最主要目的,所以,一部分初中学生学习目的并不科学,而是具有强烈的目的功利性。他们觉得只要是中考考的内容就好好学,中考不考的学科便不好好的学,也没必要学。所以,在农村初级中学的教学中,历史教学的开展是比较难的。根据目前较难的严峻事实,同时也为了学生的良好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的重点,我们需要快速的改变目前的教学方式及学习状态,高度重视历史教学的教课模式,使历史教学真正地发展起来。
重建历史学科的教学,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点是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增加学生学习动力的前提,也是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并积极的去了解去认知。所以说如果能够在历史学科的课堂上引发学生的兴趣,便会使学生能够积极并主动的去了解要学习的知识,并且富有创造力的将课堂的学习任务进一步完成,历史教学也就变得轻松和容易。下面,笔者就分析一下将历史学科重建于农村的初级中学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学习历史的意义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主要就是说通过学习历史,学生不单单学会了与历史相关的基本知识,还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知,并且通过学习历史也可以让学生逐步学会用一种新的分析事情的观点,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做一名有理想有素质的爱国青年;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形成并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学习历史这一门学科,并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并不只是为了参加中考,不只是为了取得成绩,也是为了将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具体地说“读史使人明鉴、明智、明里、明白、明瞭”,这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素质教育所必须坚守的目标。学生如果能够明确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便能够增加学习的动力及兴趣,那么他们的内在动力便会促使学生更好的完成对历史的学习。
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俗话说“爱屋及乌”,不论什么学科,只要学生喜欢这位老师,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可见,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搞好师生关系,也就是说老师要构建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要想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就必须营造一种师生和谐相处的氛围,让学生对老师有亲切感。长期以来,我们老师总是居高临下、威风凛凛,对学生耳提面命、严防死守;学生对老师畏如虎狼,敬而远之;而老师的教学也不外乎一讲到底,一问到底,一练到底。学生完全是被动接受、处于受支配地位。这样造成师生关系的严重隔膜。学生不敢说不敢想,更不敢去做,动辄得咎,谨小慎微,学生的思维、创造力被死死的束缚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比“孔乙己”强不了多少。其实,老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老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和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尤其要帮助学生清扫心灵的垃圾。老师要走进雪山的心灵世界,点亮学生的心灵之灯。所以历史老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师生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在教学活动中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
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老师在讲台上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很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基本处于孤立、静止的状态,历史学习只靠个人死记硬背,效率极其低下,同学之间也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为改变现状,我们要开阔思路,改变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体验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第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高科技的教学方法、手段。比如投影仪器、幻灯片播放机、录像录音、精彩影片等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教课,使教师可以形象将历史原貌向学生进行描述,为学生创造一个形象逼真的学习氛围以及动态十足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轻松中重温经典,感知历史。这样能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历史长河的源远流长,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增加学习历史的热情。
第二,要积极地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开展多样的历史教学活动。比如,课堂内部经常进行小组讨论;校内组织各类与历史相关的辩论会、历史故事大赛;校外对历史方面的内容进行一次真实的社会调查等,这些方法都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更深刻的将学到的历史知识记入脑海,并将理论联系实践,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这门学科在日常生活中是很重要的,逐渐增加学生对于历史学科学习的热情。
第三,要充分使用历史课程所能涉及到的各类教学资源及学习资源。比如说历史教科书、相关的图书报刊,历史教学挂图、讲述历史的电视电影、网络传播、新闻报告会等;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历史辩论会、历史问题研讨会,集体参观历史纪念馆、博物馆等文物古迹丰富的馆所等等……如果能够充分的利用好这些课内外的资源,便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四,要充分的利用直观教学资源。在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的运用多种直观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例如历史地图册;历史彩图、挂图;教材内容旁边的插图等直观的图片来不断的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的感性认识,目的是能够更多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其感性认识逐步上升成历史知识的理性认识,使历史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容易地被理解、更方便地被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五四运动》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研究教科书上学生暴乱罢课等插图,学生根据插图来想象当时的场景,进一步走进历史,了解历史,学习历史。
三、结语
总之,针对目前学生认为学习历史没有用,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实际,教师要通过尽可能多的利用新型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让其了解学习不单单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才能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堅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 篇四
邵庄初中
鞠岷山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目前没有绝对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历史学科而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了要注重学科价值和学科特点外,还必须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二、准确理解教学目标;
三、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今天,借此会议的机会,简单的谈谈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另外说说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问题。
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能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是课程改革逐渐深入的一个表现。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挑战,如何以高质量教学迎接挑战,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他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学会到会学;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余教授还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我认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正确看待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而是一名向导和顾问。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塑造他们到引导他们。教师在新课程中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加大了,做教师更“难”了。怎样看待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教师首先是课程的执行者。在这个前提下,尽可能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和 “开发者”。但是,教师“研究”、“开发”的内容不是课程研究者研究和开发的内容。教师也是理论的“消费者”,同时肩负教学思想和方式的创新义务。只有对老师的角色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在新课改中结出累累硕果。因此,正确看待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二、准确理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师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忽视了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育人目标,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窒息的人。课堂教学因此丧失了实效。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课程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全面合理的教学目标”。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并没有理解教学目标真正的含义。他们在制订教学目标时,特别重视三维目标中的后两项,对“知识与能力”目标却不敢深化,似乎强调了知识就不符合新课标要求,重视能力就会落入传统教学的俗套。于是便有了一些不知所云的互动、游移离散的讨论、浅薄乏味的表白、肤浅单调的角色扮演、看似华丽多彩,形式新颖,实则完全是低效或无效的作秀。这样教学不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也不利于历史教育培养新公民的课程宗旨。
事实上,新课程并不排斥或贬低知识本身,恰恰相反,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的知识。我们必须认识到,知识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永远是第一位的。它既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因此,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三、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历史教材跨越时空之宽,信息量之大是众所周知的,教材中绝大部分内容对中学生来说并没有生活经历或生活体验。而且教科书所选的历史资料非常有限,不可能全面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历史的求知欲望。利用网络辅助教学,是非常有效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能够直接阅读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学生可根据本人的学习水平自主地选择学习资源,2 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全班学生都只能听什么,课本里有什么,学生只能看什么的被动学习局面。知识面得以拓宽,新信息及时获取。利用网络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去思考、去寻找答案。通过网络教学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视野,使历史课更富有吸引力,学生们也乐在其中。能够利用或经常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其结果是明显的、高效的。但并不是课程资源现代化了就是教学现代化了,多媒体网络资源只能是课程资源中的一种,不能从根本上取代教师的地位。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条件、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课程资源,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为了追求课程资源的丰富、新奇而忽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目前已经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推销自我,个性得到了极大张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聂幼犁教授认为:“学生主体”的核心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如教学目标、认知逻辑、实施方式、处理方法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情况,而不是某种形式。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作教师的就一定为学生创造条件,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做,不能包办学生的一切。充分尊重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敢于向既定规律挑战,向权威挑战,批判地对待人类的认识成果,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正是历史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最本质的体现。卢梭有句名言:“大自然塑造了我之后,就把模型打碎了,所以我正是这世界上第一个‘我’,也是最后一个‘我’。”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发展良好个性的空间,使学生在标准中有变化,在规范中有自由,一致中有特色,统一中有个性,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可缺少的养料与气候。
诚然,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是当前众多历史教学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今后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真实的才是有效的,有效的也才会是真实的。
五、关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如今,我市初中课堂教学改革在市教育局的大力推动下,高潮迭起,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学方式大有改观,学生活动丰富多彩,综合能力不断提升。
根据我们市各学校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学科特点和定性的教学时数,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应该是“揭示目标、预习讨论、分组展示、质疑解惑、巩固提高”五大环节。教师纯粹的讲解不超过15分钟,保证学生30分钟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
揭示目标,就是上课伊始明确学习目标,问题细化、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拓展适度;预习讨论,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带着“学习目标”预习教材,讨论问题,形成共识(讨论的重点问题不能局限与某个学习小组,带有层次性的问题可以分散到学习小组);分组展示,就是讲解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共性的结论),允许学生阐述个人见解,鼓励学生学习历史要联系现实,展望未来。并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取讲解回报。质疑解惑,就是激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没有明确的问题,教师启发引导其他学生答疑,结论不准确或有争议的教师要给予及时纠正,明确是非。巩固提高,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形式检测达标情况,巩固学习成果,强化综合能力的提高。
5.初中历史学科工作总结 篇五
初中历史学科工作总结1
这个学期,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还是踏踏实实地做好教学计划,认真执行教学的各个环节,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把培优与补差工作纳入常规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保护学生;同时注重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学习,努力进取。还要发扬教学民主,使学有所得,教有所长;更要发挥集体的智慧,使教师与教学共同成长。
一、备课与听课
①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注重处理教材的能力的使用及提高;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及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三维目标,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导课及学生活动。
④每人听课人不少于15节,本学科的必须参加评课。
二、上课与交流
①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生活情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如临其境。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
②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堂训练,精心准备题目,提倡原创,尤其是材料解析题。
③面对全体学生。初中的孩子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后进生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三、教研与比赛
①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做好学习笔记。
②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积极组织同年级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或突破重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各年级集体备课15—20节。(集体备课的具体内容待各年级安排后再作表上报)
③围绕校第二十一届教学节活动,历史教研组极参与,李蕾蕾老师展示的是《洋务运动》一课,深受好评。组织好青年教师的汇报课,从备课到听课,再到评课,认认真真。
④积极参加市级省级的教学论文比赛活动,锻炼,增识,多学习,为校增光。还参与了省级有效备课的培训者培训。
⑤积极参与小课题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⑥开发的校本课程有初三年级《学生同步训练》及许亚鹏老师的《开卷考试一本通》。
四、中考备考
积极参加省市教研活动,听取海南史的主题报告,还有市一中学的展示课《抗日烽火》等,学习充实,不断进取。参与省市的命题工作,在锻炼中成长。科组老师积极参加对永兴的支教活动,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初中历史学科工作总结2
我校历史教研组的工作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和关心下,一如既往的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研为支柱,围绕中考指导、有效教育教学改革、校本教研、开展备考研究等新型教研活动,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尽力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开展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工作,经过全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使我校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教学教研工作
根据学校安排,组织全组老师对新课程标准、课改理论进行学习,使全组老师把握新课程的基础理念,理解教材的内涵,在深入地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采用的适当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共同探讨如何上好课。并充分利用集体备课活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研讨、分析教材,八年级组做到组内统一备课、基本上统一进度、统一讲义、统一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认真搜集每课的知识要点,七年级组编写历史学案与练案。
二、认真听课评课。
本组老师都能按规定完成听课任务,经常互相听课,互相探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并进行有目的地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教学工作。
三、增强上课技能,构建有效教育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讲解力求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通过创设教学情景,设计程序式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逐步进行探究发现,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一些新问题,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让其自己去思考探索,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得出结论,教师及时点评小结,指出最佳途径,揭示正确的规律和一般方法。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
工作总结/计划
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
四、认真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做到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历史学科主要事迹
1、20xx年4月,成立八年级历史集体备课组。2、20xx年4月,召开历史学科中考备战大会。3、20xx年4月区初中毕业班有效教育竞赛课获一等奖4、20xx年5月执教校级历史研究课。5、20xx年7月我校15人考重点高中
我校政史获A+23人占7.4%,A:23人占7.4%
初中历史学科工作总结3
本学期要结束了。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得也有失。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方面,由于我校地处农村地区,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新的学习环境,同学们还不能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中日战争”,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当讲完课的时候,我拿出准备好的小故事,让学生朗读学习,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因为历史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搞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因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上课时,我坚持课后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
6.初中历史学科活动日活动方案 篇六
一、指导思想
为推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学科教研、专业引领和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帮助广大历史教师进一步学习、研读、感悟新教材,突出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我市初中历史教学教研水平的整体提高,根据教研室2017年教研工作的整体思路,结合我市初中历史教学实际,特制定本活动方案。
二、活动主题
新教材、新理念、新课堂
三、活动时间、地点
2017年12月15日 李店初中
四、活动内容
1、公开课展示
2、说课评课
3、学科交流
4、主题讲座
五、参会对象
各乡(镇)选派1——2名初中历史教师参会(含市直)
六、活动要求
1、各乡(镇)初中学校应组织学科老师认真研读新教材,积极组织教师按时与会。
2、主讲公开课的教师要围绕新课标结合新教材精心备课,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公开课要体现新教材的特点和新的课改理念,力求讲出特色。
3、参与主题讲座的的老师要针对活动主题做好材料准备,要让与会老师有所收获。
4、活动时间及地点另行通知。
7.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 篇七
一、现状分析及原因探究
新课程实施以后,初中历史以及社会学科的丰富的内容对初中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目前初中历史以及社会学科作业的有效性还较差,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学生认为历史和社会学科作业无足轻重。其二,学生难以对作业产生兴趣。其三,过分依靠书本和教师,这样就很难真正地提高历史以及社会学科的教学质量。新课改以后,各学校都充分重视了历史以及社会学科的重要性。但是作业的主要形式依然采取的是传统的问答式书面作业,题目没有新意,基本上所有的作业的题目的答案都能够在书本中找到,很难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一定程度的发散。历史以及社会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完善学者的自身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但是传统的作用方式往往难以达到这一预期的效果。通过传统的教学和作业方式,很难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其完全违背了新课标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的目的。造成目前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其一,对历史以及社会学科的功能作业缺乏科学的认识。学校虽然在表面上引起了重视,但是没有正确的认识到学科的本质,仅仅按照其他学科进行重视落实,这难以发挥出历史以及社会学科的功能。并且学生也没有真正地重视起来,他们认为历史或者社会学科的内容生动有趣,但是却仅仅像看故事会一样去欣赏,并没有体会到历史以及社会学科的精髓。其二,考试方式决定应试方式。课程改革在进行的过程中,各地的考试方式的差别仍然较大,一些地区仍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这样就会导致学生死死的背书,难以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一些地区采取开卷的考试方式,这种方式会导致学生疏于学习,仅仅在考试的过程中依赖书本,同时也会造成作弊盛行。其三,作业设计较为单一。作业大部分是从课本进行选择的,教师在进行作业的选择的过程中,往往大多数直接套用课后思考题或者书本中加粗黑体字部分。同时作业往往都是一份,没有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分开,这样难以起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的。另外,对作业答案的评定,往往是采取标准答案式的作业评定。教师评定作业的过程中仅仅是进行标准答案的比对,然后进行正误评定,这样就强硬性地将同学的思想引入标准答案,难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二、对策与建议
(1)加强师生、家长对历史与社会学科重要性的认识。只有加强师生、家长对历史与社会学科重要性的认识,才能真正发挥出历史以及社会学科的效果。历史和社会学科对学生价值观的建立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对开始认识世界的初中生。历史和社会学科对每个人都有认识、决策以及导向的功能,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以及其发展现状,这有利于他们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另一个方面来说,历史和社会学科是培养社会个体, 其能够培养学生提升自身素质的能力。读史使人明智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其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社会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2)优化作业结构,丰富作业形式。教师只有优化作业结构, 丰富作业形式,有效地吸引学生做作业,才能发挥作业的效果。在作业结构的优化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内容,同时还需要根据不同的功能进行组合,以形成科学有效的作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认知水平,对作业进行分层设计。然后分别针对优等生、普通学生、基础差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样优化的作业结构才更具有针对性, 并且因为作业层次的区别,成绩差的学生不会抄袭优等生的作用,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作业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书面和非书面作业相结合,要符合新课标激发学生求知创新的导向。优化作业结构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学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作业结构的优化设计,以达到丰富作业形式的目的。
8.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 篇八
一、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实施之必要性
初中生学习的学科数量在不断增加,学科之间则往往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也十分明确地指出,课堂教学需要关注其它学科领域,根据需要渗透其它学科知识的内容、思想和方法。因此,历史教师绝不可以孤立讲授历史知识,更需要引导学生在整体上去感知每一个历史事件的背后,寻求历史发展的横向与纵向联系,更为全面的理解历史事实。
二、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的有效途径
1.跨学科课堂教学
历史学科具有很强的时序性。所以,为了让历史事件的时序更清晰,我们经常会借用数学学科中的数轴。如:在学习初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内容时,需要学生强化对概念的精确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除了用语言来梳理本课知识点以外,我们还经常使用数轴来展示该事件的时序。在数轴的直观展示中学生有了更多的直接认识,他们对五四爱国运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刻意义的理解机会更为明晰。再如:初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内容时,我们讲述到一个重要知识点:遵义会议的意义。此时,我们通常会借助数轴让学生能直观感受遵义会议前后中共革命经验的累积,中国共产党又幼稚走向成熟。进而认识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
历史学科中经常会涉及到战争中交战双方力量对比变化的情况,如果只用口述法,那么会太过苍白,不利于学生想象真正的战争场面。如:在学习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两大军事集团的力量对比如何,以及美国、中国的参战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局造成了什么影响。这两点比较难理解。此时,我们经常会利用物理学科中的杠杆原理来讲解,教师在课件上通过天平展示战争双方力量的变化对战争形势变化的影响。
人文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精选更好的历史文化案例来要求学生客观认识、正确理解人与社会及自然的关系,在提高人文素养的同时增强对学科的兴趣,逐渐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了体现这一学科性质,历史课程必须借用各种素材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如:在学习初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4课内容时,学生们对中国共产党提出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不够理解。为了帮助学生感悟当时的民族情感,此处教师引入了一则民谣,如:“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中国军队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学生集体朗诵该歌谣,并且用语文学科的思维重点分析“恭恭敬敬”“让”等词的作用。通过分析,学生开始对不抵抗政策产生厌恶情绪,并认识到日本侵华对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影响。
每门学科都依赖在其他所有学科上面而发展成立,又为其它学科所依赖;每一门科学都包含着其他所有学科的信息。所以,历史学科教学中经常与其他学科的只是相渗透。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需要借鉴音乐、美术的审美方式去引导学生深切地体会各个时期文化的美。中共奋斗过程中革命理论的不断深化,需要借鉴政治课的专业理论去帮助学生理解等。
2.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
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多个学科的知识构建成体系并与自身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学校文综教研组就策划了一组名为“我爱我家”综合实践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历史、政治、地理三个备课组通力合作,在2015年9月给学生带来了各具学科特色的主题活动。其中包括政治备课组主导的“校园安全行”、历史备课组主导的“美丽校园我命名”、地理备课组主导的“校园平面图绘制”三类活动。
该综合活动中,学生运用自己历史、政治、地理三个学科的知识,亲身经历了校园文化的创建。学生一方面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增强了对三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能极大地增强自身对于校园的热爱与归属感。
三、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的改进之处
跨学科教学活动没有常规化,教师教学设计时能渗透其它学科思想的机会微乎其微。跨学科活动成果没有系统保留,教师完全可以由此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甚至可以由此形成校本课程。
总而言之,在课程改革背景下,跨学科教学确实有效,更可以成为当下课堂教学的新常态,它利于初中历史教学,更可应用到其它各学科。
9.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 篇九
历史学科工作室计划
为进一步落实教育局教学改革学科工作室的精神,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动我市基层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推进“以教学案为载体,构建四环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改革试验的深入开展,所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我们初中历史学科工作室在局领导和院领导的指导下,开展一系列有利于学科建设的工作,切实发挥好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目标任务
1、以学科工作室为平台,立足于教学一线,打造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适应我市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教师团队。
2、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3、进一步推动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推进“以教学案为载体,构建四环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改革试验的深入开展。
4、为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而刻苦钻研。
二、具体要求
1、理论提升:
工作室成员结合教学实际工作,研读教育理论专著,要用理论指
导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教育改革方面的书籍,教育学,心理学,尤其是在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时刻关注各方面的信息,并做好收集整理,灵活运用,掌握最前沿的教改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要求每名成员在白山历史群QQ上每月推荐一篇教改文章,并写出学习心得,与大家分享研讨。具体安排如下:每月第一周为八中,第二周为二十一中,第三周为外国语中学,第四周为解放、朝中。
2、有的放矢:
课堂教学要以“四环节”课堂教学改革为主战场,在观念、内容、形式、方法、评价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研究,每位工作室成员都要认真研究“四环节”中的每一环节,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各个环节,对每一环节都要有自己的实践体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文字材料,在QQ群里交流展示,大家互通有无,使“四环节”尽量适应我们地区的学生们。
3、身先示范:
成员们要积极主动上好研讨课、示范课、汇报课,作好教学设计、教学案、教学反思、教学课件,有条件的学校作好教学实录,写好听课、评课记录等资料的收集整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研究与展示活动,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形成名优群体效应,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4、重点突破:
在“四环节”研究中,可以二人一组重点突破一个环节,然后兼
顾其他环节,到时汇总研究,争取拿出最佳方案。对于校本课二人一组,分任务重点攻克。每人都争取在某一方面有质的提升,三年后形成有价值的课题。具体安排如下:八中重点研究“寻疑质疑”;二十一中重点研究“合作探究”;解放、朝中重点研究“展示交流”;外国语重点研究“实践提升”。
5、展示交流:
每周都要在QQ群里展示这一周里自己的研究心得体会和成果汇报,包括教学案、心得体会、经验总结、论文资料、专题讲座、教学案例、教学课件、各项记录、图片视频等材料及时上传QQ群,以供大家分享交流。让我们的学科工作群真正发挥它的平台作用,让所有教师都积极参与进来,并发挥我们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在线解答教师的各种问题。
6、归类存档:
做好资料收集和分类整理工作,让我们研究的每一点一滴都有据可查,成功的素材和疑惑的问题,我们都及时归纳整理出来,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更为对我们的考核提供依据。
7、考核机制:
工作室成员需要积极参加每次活动,并做好相关记录。不定期抽查成员档案内容,工作计划,总结,专题讲座,论文,研究成果,教案,课件,听课、评课笔记,图片视频资料等,每人不少于三篇。奖惩办法参照教育局和学院文件。
三、措施办法
1、二月份:
(1)建立QQ群,提供交流平台。(2)起草工作室计划。(3)建立每个人及工作室档案。
(4)召开全体工作室成员会议,商讨布置任务。
2、三月份:
(1)阅读理论与实践著作,收集积累研究素材。发表到群共享里。
(2)共同研究教改方向,找准突破口。
(3)外国语闫代红、王玮娜二人为一组,组织研讨课或示范课。教学案、课件、各种资料上传群里,做好材料存档工作。
(4)分配任务,二人一组,重点研究“四环节”中的一个环节,其他环节兼顾。八中重点研究“寻疑质疑”;二十一中重点研究“合作探究”;解放、朝中重点研究“展示交流”;外国语重点研究“实践提升”。
3、四月份:
(1)二人一组,重点研究“四环节”中的一个环节,其他环节兼顾,对于每二人研究的“四环节”中的一个环节做展示交流,研讨修正并汇总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案”,共享后供大家在实践中操作使用,并在不断的修改中使之日臻完善。
(2)二十一中吴先凯、孙秀琴两人,组织研讨课或示范课。要求同第一组同。
(3)教学随笔,读书心得等要上传至少两篇,原则上每个月都有上传,这个月重点检查。
4、五月份:
(1)校本课筛选结果初步对接,二人一个课题,汇总定大致轮廓。
(2)八中王洪雁、李莉组织研讨课。(3)及时更新QQ论坛内容。
5、六月份:
(1)每组选一人人做专题讲座,并深入研讨。(2)论文定稿。(3)学期科研总结。
(4)解放王嘉琳、朝中张丰艳组织研讨课。
6、九月份:
(1)新学期工作会议,回顾上学期成果与不足,布置新学期工作任务。
(2)两人一组研讨课继续。
(3)假期读书心得,教研体会交流研讨。
7、十月份:
(1)两人一组研讨课。
(2)每个人重点研究课题展示交流,共同完善。(3)检查QQ群上传研究资料。
8、十一月份:
(1)两人一组研讨课。
(2)“四环节”优秀课、案例、课件、论文、成果、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展示交流。
9、十二月份:(1)两人一组研讨课。(2)上传课题论文。
(3)资料归类,形成系统完整的资料库,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白山市初中历史学科工作室
10.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 篇十
(2009年)
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2.根据具体条件和需要,选用适当的社会调查方法获取社会信息。
3.结合实例,说明区域是社会生活的空间,知道现实社会中有各种不同的区域。
4.运用资料,描述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6.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特点。
7.列举环境变化的实例,说明历史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8.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
9.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形式,描述其主要特点。
10.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
11.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1、12.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化与政权更替概况,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对格式的要求
知网学位论文检测为整篇上传,上传论文后,系统会自动检测该论文的章节信息,如果有自动生成的目录信息,那么系统会将论文按章节分段检测,否则会自动按每一万字左右分段检测。格式对检测结果可能会造成影响,需要将最终交稿格式提交检测,将影响降到最小,此影响为几十字的小段可能检测不出。都不会影响通过。系统的算法比较复杂,每次修改论文后再测可能会有第一次没测出的小段抄袭(经2 年实践经验证明,该小段不会超过200 字,并且二次修
11.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学科素养 历史 初中 课堂
新课程改革下,将学科与素养结合起来已经是各个学科对于学生的共同要求了,那么如何将素养与历史学科结合起来,如何做到引导学生夯实历史基础,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感悟,真正让学生做到“读史明智”就是当下对于初中历史学科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与当前新课程标准对于历史学科的要求以及历史学科的特点、当前的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历史学科基本素养的培养方法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夯实历史学科基础知识。初中历史学科的素养包含甚广,但是无论包含的如何广泛,首先必须要扎实的掌握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常识。只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做到将历史知识灵活运用,从而培养历史思维,将历史常识与实际的阅读与生活感悟联系起来,并利用这些基础常识来解决历史问题。好的课堂设计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方向性,而从历史的主题进行立意,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感悟历史,从而在历史课堂当中对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进行培养。比如“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这一节当中,教材的定位是处于封建社会解体过程当中的欧洲向资本主义的过渡,主要是新型的资产阶级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与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在其的指引下,欧洲人开始向外进行探索扩张,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殖民掠夺使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可以说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对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以及世界的近代史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而将其作为一个主题进行构建,让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同时,又使其思维连成一体,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历史感知能力,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其次,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一个学科的思维能力也是其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如若想要提高其历史素养就必须要具备归纳、概括、分析、推理等能力来帮助其解决历史问题。因而,如果想要更好的运用这些能力,那么培养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则是必备可少的。首先要掌握历史的基础知识,其次要养成一定的分析问题与思考问题的习惯,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回答问题,最后要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将自己的见解、观点记录下来,以便能够在以后的学习、阅读当中形成一个完善的知识链条,并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实现学科内的迁移。只有养成了这些习惯与技能,才能够利用相关的历史知识去评价历史事件、揭示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的发展脉络并最终形成历史思维能力。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是我们践行学科素养的重要依据与指导方向。因而要将课程标准落到实处,将课标当中的概念细化成操作法则,引导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进行教学。
最后,树立正确的民族、国家意识,以史为鉴,学以致用。中华民族传承着几千年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其他的民族一样,我们对于民族与国家的感情深厚,学习历史也是为学生建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是民族观与国家意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也就是培养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是培养社会主义的信念,因而利用历史这一学科的特点,利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当中那些保卫国家的重要人物与民族应用的光辉形象,与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操,并最终能够学以致用,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与能力指导自己的实践与行动,辩证的看到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史料是还原历史的证据,是我们与历史对话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与培养学科素养的媒介与载体。比如中国与苏联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苏联失败了,但是中国却成功了,这是为什么?可以引导学生从我国有别于苏联,我国立足于本国的国情,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进而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引导学生进行史料分析的时候,要通过历史知识,运用历史思维贯串历史线索,最终学以致用,能通过历史的学习正确的看待当今的现象与事物,并最终在实践的过程当中获得学科能力,培养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春忠.中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J].基础教育课程,2015,22:14-20.
[2]李小锋.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策略研究述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22:60-62.
[3]贺千红.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途径初探[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02:21-26.
[4]王必闩.中学历史学科素养基本内涵及培养策略探析[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6,05:40-43.
[5]朱鹏.例谈学科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的落实[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04:13-15.
12.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 篇十二
一、势在必行:培养中学名师团队
(一)契合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的引领
教育大计,教师是关键。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因此,浙江省适时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力推出“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重点培养1600位名师、名校长,着力在全省选拔一批师德高尚、专业素养优良、发展潜能强劲的优秀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与校长,全面提升我省中小学教师及校长队伍的水平。其中,首期14个培养项目中就包括了历史与社会学科,培养对象控制在20名。
(二)破除新课程改革困境的需要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提出课程设置的原则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历史与社会》正是在这种理念背景下创设的课程,它是新课标实施以来教学方式变化较大的课程。该课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为综合课程的‘历史与社会’,将历史、人文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韩震教授认为:“这门课程的独特价值首先在于凸显综合视野和问题意识。”综合课程更有利于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以问题为导向,以分析为逻辑,注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综合课如何“综”是课程改革带来的教学难题,也是学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难题。毋庸讳言,与分科教学相比,综合课实施遇到了更多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教师综合理念的缺乏、分科教育培养背景等制约,师资的继续教育培训任务也具有极大的挑战性。面对现实困难,以“综合”的高度去培养“浙派名师”这样一支前所未有的全面性、开放性、社会性的骨干教师是至关重要的。
(三)树立浙江区域名师品牌的需求
浙江,是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自古文明鼎盛,科教昌达,教育名人辈出。自东汉至现代,如王充、吕祖谦、陈亮、叶适、王阳明、刘宗周、黄宗羲、朱舜水、龚自珍、王国维、孙诒让、蔡元培、杜亚泉、经亨颐、杨贤江、竺可桢等,一代代先贤大儒传递浙江教育史的火炬,对中国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是他们塑造了“浙派名师”的光辉形象。如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浙江,更需要重树浙江教育的领军旗帜,培养年轻一代的教学名师。依据《浙教电传〔2012〕420号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组织实施“十二五”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的通知》,其指导思想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为目标,培养一批具有高尚师德修养、先进教育理念、宽阔国际视野、精湛专业素养、独特教育教学或学校管理策略与风格、较强研究与创新能力的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引领和促进全省中小学教师和校长队伍建设。
二、因地制宜:探索名师培养机制
因地制宜是历史与社会学科的重要观点,体现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的发展策略,区域名师的培养机制也需要因地、因校、因课、因人而异,有效地针对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一)培训单位竞争,因特色而明
《2012年“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培养机构资质条件与培养项目申报办法》提出了培养项目总体设计要求。当时,浙江省教育厅特意在网络上设置了两所学校的项目竞争,两所高校提出的培训方案自由选择,这大大增加了培训的针对性与人性化。良性竞争也让培养对象更加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与专业发展的选择。浙江师范大学精心推出的“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历史与社会培养项目,特别针对综合学科课程教师培训的综合性、实践性要求。由浙江师范大学的地理环境学院与人文学院联合承担了这个学科培训项目,两个学院的副院长共同担任我们历史与社会浙派名师班的项目负责人和首席专家。
(二)项目顶层设计,因课程而设
浙江师范大学针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浙派名师培养工程”制订了《基于实践共同体的任务驱动式初中历史与社会名师培训》计划书,具有群体高端性、定位科学性、课题研究性、模式创新性、培养个性化等特点。围绕“实践共同体,任务驱动式”的思路开展培养,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培养项目按照五个模块设计,包括理论研修、实践浸润、思想凝练、成果展示和示范辐射,培养培训周期为2年,其中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4个月。培养项目结业基本要求共有11项任务:包括做课题,发表论文,上示范课,开专题讲座,写读书报告,听特级教师的课,带青年教师,等等。
(三)培养导师推荐,因双轨而择
名师培养是否有效,导师非常重要,浙江师范大学实施了理论与实践双导师制,并以文件形式加以落实。严格依据《“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首批导师资源库人选推荐办法》,保障培养质量,建立了“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导师资源库,以提供一批各学科、多元化、实力雄厚、满足需要的理论导师与实践导师人选。人选范围包括高等院校、教师培训机构、教科研院所的教授专家,中小幼职教等各学科、领域的优秀教师和教研员等。最后,班主任在全体学员自由选择导师的基础上合理调配,保证了每位学员都有一位浙江师范大学教授为主的理论导师与一线特级教师为主的实践导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双管齐下,指导名师培养对象的专业化发展。20位学员拥有18位高水平导师,其中浙江师范大学的理论导师10位,并由8位省教研员及特级教师组成了实践导师。
(四)培养对象选拔,因潜能而定
“浙派名师”培养对象这个群体的水平怎么样?取决于其项目注重对象选拔过程中的公正、公开和公平。《2012年“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培养对象选拔办法及选课程序》培养任务是初中社会与历史的名师培养对象各20名。培养对象选拔范围为全省中小学上述学科的专任在职教师,要求具有较高师德修养与思想政治素养、较强事业心与责任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可持续发展潜能,在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实践中具有较强的改革创新精神;近5年内主持过市级及以上教科研课题或项目,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与较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学业绩突出,教学研究及实践成效显著,受到了同行、学生及家长的认可与好评。省教育厅总体按培养对象人数将推荐名额下达到各市,各市教育局根据文件下达的名额,按一定比例将推荐名额分配到有关县(市、区),通过教师个人自主申报,所在学校与县(市、区)择优推荐,由设区市组织专家评审、面试答辩、差额择优评选并公示后,确定推荐人选。省教育厅根据各市推荐情况,通过总体审核与综合平衡后确定培养对象,并在省教育厅门户网站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这个过程保证了名师培养对象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五)课程菜单选择,因需求而选
浙江师范大学依托高校优质教师培训资质,同时设立相关实践基地、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等,要求每位学员填写个人专业两年发展规划,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开展理论与实践、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的、系统且全面的培养培训。为了切实有效地开展培养活动,浙江师范大学推出《“浙派名师培养工程”培训前情况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围绕基本情况、进修情况、科研成果、教学成果等展开,让学员填写好各项调查内容,并对今后开展的培训活动提出建议。例如,列举近3年来指导青年教师取得的成绩;陈述教学理念与实践;陈述自己的教学特色或打算追求的教学特色、教学风格;对浙派名师培训的建议,围绕最突出的问题、最想学的内容、最希望的培训活动等提出建设性意见。历史与社会综合文科课程开班后,教师们对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学员们最期待学习培训的内容。每个培训阶段,笔者还与全班学员一起,针对大家的发展需求,提出下阶段培训的有益建议。
三、开放大气:丰厚名师培养过程
(一)和合共生,凸显综合特色
浙派名师培训课程是多元丰富的,除了课程内容,还有教育科研、影视文化、信息技术、名师成长等内容。尤其针对历史与社会综合课程的特点,邀请了地理、历史、政治等学科名家参与培训,并组织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基地与异地相结合的培训。在两年不到的时间里,我们已经进行了7次集中培训活动。每一次的活动都安排得既充实又有意义,过程都记录在《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初中历史与社会项目培养手册》。例如,在2013年3月17日~23日的第一次集中学习中,省特级教师、义乌中学物理教师吴加澍老师给我们作了一场《优秀教师的修炼》的报告,省教科院方展画院长专题讲座《转变教育理念促进专业发展》,上海师范大学李稚勇教授专题讲座《国际视野下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省教研员牛学文老师专题讲座《基于综合性学习的课型课例研究》。各位专家角度各异,场场精彩,引人深思。
(二)研训一体,推进课程改革
浙派名师培训最重要的是提升学员们的实践教学与教育科研能力,这需要学员在教学一线中不断实践与反思。学员依据自身工作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选择一项研究课题立项,并有序开展研究。2013年11月,全班同学赴嘉兴秀洲实验外国语学校观摩省优质课,并组织学员间的教学展示活动。笔者与两位同学进行了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还有学员开展了专题讲座。2014年3月的广州培训,深圳的历史与社会教研员唐云波老师的报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2014年9月底,在浙江师范大学地理环境学院桑广书教授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陕西师范大学取经。
(三)虚实结合,落实成效评估
为了提升“浙派名师培养工程”实施的成效,浙江师范大学还提出了《“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考核指标》,针对培养机构、导师、培养对象分别加以考核。其中对培养对象的考核评价,采用个人自评、培养机构评价、所在单位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总体考评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了加强培养工程的过程管理,组织开展“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阶段性情况检查。检查递交材料包括“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简报、学员研修日志、集中培训课程反馈表、理论导师登记表、实践导师登记表、学员研修心得等。
为了透明管理培养工程情况,充分利用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平台开展虚拟社区管理。学员们要经常登录“省教育厅门户网站—教师培训管理平台”,选择相应的培训项目,及时上传培训活动日志,提交反馈意见。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初中历史学科构建高效课堂教学建议07-30
初中历史学科课堂理念06-11
初中历史学科的重要性08-16
初中历史学科活动日活动方案06-25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考历史四轮复习策略11-08
初中历史教师期中教学总结06-18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08-07
初探初中历史教学方法08-15
初中历史常用教学方法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