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科技版三年级下册《了解土壤》教学反思

2024-10-04

苏教科技版三年级下册《了解土壤》教学反思(精选11篇)

1.苏教科技版三年级下册《了解土壤》教学反思 篇一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肥沃的土壤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土壤里面能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物,在他们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本着“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根本”的理念,以“解放孩子”为目标来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解放孩子的眼睛”,让孩子多看一看——发现问题;“解放孩子的大脑”,让孩子多想一想——讨论猜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孩子多做一做——实验验证;“解放孩子的嘴巴”,让孩子多说一说——得出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里,我一直以灵活的、综合的策略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充满快活,实现鲜活,展现灵活。

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使学生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由此建立腐殖质的概念。同时,知道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蚯蚓的作用,确立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的意识。让学生亲历成肥的全过程,又是培养学生恒心和毅力的大好时机,从而达到“坚持长期持久观察,在科学学习中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关爱生命”的目标。

2.苏教科技版三年级下册《了解土壤》教学反思 篇二

感性阅读,是当前许多教师迷恋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多数情况下教师会以文本的情感主题为主线来设计教学,将教学的着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上,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只局限在一篇课文的视域里。

而理性阅读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言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教学设计的主线;教学的着重点是设计循序渐进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习得语言文字;显化学法指导,让学习过程有法可循;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课文,而是通过对两篇及以上同主题文章或内容的学习和渗透,将文本的情感价值隐形,成为教学的一条暗线,从而实现教学的情感价值诉求。

笔者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黄河的主人》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对理性阅读的实践探索。

一、理性阅读的目标诉求———学习文本的表达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的言语作品。教师通过设计“听、说、读、背、写”等学习活动,让学生进入课文所设定的“言语学习场”,在规范的言语材料中悟得语言的法则、形成自己的语感,并能运用于自己的言语活动———说、写中,从而实现学生的言语生长。特别是像《黄河的主人》这样的名家名篇,更值得教师去研究言语材料,将作家言语表达的密码揭示给学生。

许多教师教学《黄河的主人》,把教学落脚点放在“品读课文语句,体悟艄公的品质”这个层面上,而对“烘托”这一写法,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笔者在教学时不仅注重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关注词语在语句中的表达效果,而且将“烘托”的写法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深入浅出地教学,让学生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言语训练,实现了阅读教学的学科价值回归。

新课标对中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描述中,虽没有要求本学段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但是《黄河的主人》所在的单元是四年级下学期的最后一个单元,此时引领学生关注词语的表达作用,领略文本的表达方法,还是十分可行的。

目前,教材仍然以情感主题为单元来安排选文,这就更需要每个年段的教师理性地思考每篇课文该让学生学习文本的什么表达方法。比如,一、二年级重点学词学句式,三、四年级重点学段式,五、六年级重点学篇式。如果教材的单元安排能按照语文本体性知识和方法为系列,循序渐进地训练,梯度螺旋地上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不愁不提高。

二、理性阅读的方法诉求———显化学习的过程

维果茨基说:“思维不是在言语中表现出来,而是在言语中实现出来的。”“思维在言语中的具体化,同时也就是对具体表现在言语中的意义结构的改变,也即‘思维的语法成了言语的语法’。”《黄河的主人》一文作者运用的“烘托”的写法,是将与艄公有关的景、物、人与艄公形成对比和映衬,从而突出艄公的形象,是作者比较思维的显现,亦即作者“思维的语法成了言语的语法”。

作者的比较思维,给了笔者教学设计的灵感。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将“比较”这一学法教给学生,让学生直接触摸语言文字。由浅入深,从词语比较、语句比较、篇章比较,最后到课外的练笔,教学环节层层推进,学生学习时间充分,语文能力不断提升。

可以说,比较,是笔者提供给学生打开文本言语密码的一把钥匙,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引领,是学法指导的显性化。

笔者将本课的几个教学环节呈现如下:

【教学环节1】词语比较,在句式表达中巩固理解

师: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先考考你们对词语掌握的程度。谁来读这两个词?

生(读):胆战心惊、提心吊胆。

师: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两个词的意思比较相近,都是形容比较害怕。

师:再比较,它们的程度一样吗?

生:“提心吊胆”应该是微微害怕,“胆战心惊”是十分害怕。

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了这两个词语的细微差别。那你会用吗?谁来填一填?(出示练习)

生:手里拿着成绩单,我(提心吊胆)地往家走。走在不到一米宽的悬崖边上,我顿时有一种(胆战心惊)、心跳加速的感觉。

师:请问拿着成绩单,你为什么不填“胆战心惊”?

生:因为拿着成绩单没有那么害怕。

师:那么站在悬崖边为什么胆战心惊?

生:因为悬崖非常高,关系到生命,让我感觉很害怕。

师:在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中,像这样的近义词很多,我们要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去察觉它们细微的差别,这样才能准确运用。

【教学环节2】语句比较,在合作探究中体悟写法

师:请大家找出课文中描写艄公的段落。

学生找出课文的第6和第8自然段。教师出示这两个段落,并用红笔把不是写艄公的句子先去掉(如下图)。

师:和原来的句子比较一下,看行不行,如果不行,得说出理由。请大家独立思考,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看法。(学生交流)

生:我觉得“我不禁提心吊胆”不能去掉,因为这和“艄公却很沉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生:我觉得“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这句话也不能去掉,因为这些乘客以前也坐过,他们知道那个艄公身系乘客的安危,也很熟练,不会有生命危险。衬托出艄公技术高超。

生:乘客既然能表现出谈笑风生的神情,说明他们对这个艄公的技术很放心。

师:平常我们在什么情况下看到哪些人谈笑风生?

生:我看见一些老奶奶聚在一起谈笑风生。

生:亲戚朋友们很久没有在一起,团聚的时候谈笑风生。

师:同学们发现,我们说的这些谈笑风生都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

生:在安全、悠闲的情况下发生。

师:可是乘客们在哪里?

生:黄河上。

师:从“谈笑风生”这个词语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艄公?

生:我看到了一个驾驶技术很好的艄公。如果他的驾驶技术不好,乘客们在船上就有可能提心吊胆。

……

师:说到这里,我相信同学们已经领悟到了作者的一种写作方法。大家请看,他本来想写的是艄公,可他偏偏不用太多的句子去写艄公,而是用大量的笔墨来写“我”、乘客、黄河、筏子,通过写这些和艄公有关的景、物、人,来为写艄公服务,这种方法叫烘托。(师板书:烘托)

在学生交流自己观点的同时,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既能让学生加深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又能体会作者运用“烘托”这一表达方法的妙处。

在学生了解了“烘托”这一表达方法之后,再让学生读课文的其他段落,寻找还有哪些词语或句子也在烘托艄公的品质。由扶到放,让学生自主表达,深入体会“烘托”这一写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环节3】篇章比较,在略读训练中强化写法

在学生了解了《黄河的主人》所运用的“烘托”的表达方法之后,笔者又推荐学生读苏联作家尼古拉斯的《大森林的主人》。让学生略读短文,并比较一下,《大森林的主人》和《黄河的主人》的写法一样吗?

学生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比较,明白《大森林的主人》用了很多的篇幅详写了大森林的主人猎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是正面描写,而《黄河的主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进行侧面描写,也就是烘托,从而让学生对烘托与正面描写这两种写法进行区别,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理性阅读的价值诉求———隐形文本的情感

感性阅读执着于文本情感的渲染和品读,其实文本的情感不需要着力去讲,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已经接受了情感的熏陶和濡染。知识经验、生活经验、情感经历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本所受到的情感熏陶程度是不同的。教师的讲,作用微乎其微。

理性阅读,不是忽略文本的情感主题,而是将情感变成一条暗线,贯穿于教学始终。比如《黄河的主人》一文的情感目标———对艄公品质的感悟,笔者就将其淡化处理,隐藏在主题设计之中,让学生在表达中自己去体悟。

在课的结束,笔者布置了这样的课外作业:

最后,笔者的课堂结语是:希望你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战胜一切困难,成为生活的主人。

从课文《黄河的主人》的精读到课内拓展《大森林的主人》的略读,再到课外《鲁滨逊漂流记》电影的观看以及以“学习的主人”为题进行的习作练笔,都是以本文的情感主题为主线来设计的。虽然笔者整节课没有一个环节讲艄公的品质,但学生在体悟《黄河的主人》“烘托”写法时,在比较阅读《大森林的主人》时,已经用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实现了对情感态度的学习和迁移,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感受精神气质,立志成为生活的主人。

理性阅读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给学生说、写的表达空间,更多地给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的观念和情感在说、写等学习活动中自然倾泻,从而实现学生言语能力的自由生长。

摘要:理性阅读,是相对于感性阅读而言的。理性阅读以学生言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教学设计的主线;教学的着重点是设计循序渐进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习得语言文字;显化学法指导,让学习过程有法可循;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课文,而是通过对两篇及以上同主题文章或内容的学习和渗透,将文本的情感价值隐形,成为教学的一条暗线,从而实现教学的情感价值诉求。

3.苏教科技版三年级下册《了解土壤》教学反思 篇三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认识固体

一、几点不成熟的成功之处:

1.本课中研究的是固体的性质,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我能够完全放手让学生对固体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认识和描述。能积极地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动手做”的机会,放手让他们去真刀真枪地搞科学。

2.小组合作方式的运用,很好的培养了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学生对牙膏这种物体分不清是固体和液体时,我及时用和面的方法让其明白它是一种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把问题简单化,学生接受效果很不错,还能举出生活中一些类似的物体,真正达到了学而用之。

4.运用比赛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对固体性质的多方面认识,既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又实现了教学。学生的积极性特高,教学效果特好。

5.在每一个实验前,都让学生计划实验的步骤和目的,从而使实验有条不紊的进行,让学生养成做事前先思考的习惯。

二、不足需改进之处:

1.备课不充分,对课堂中时间的把握心中没数,至使提前完成教学任务,更惭愧的理当自己发现时,还用让学生看书的方法去弥补少的时间,失败呀!

2.课堂上有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没认真的去听,也没能及时的给予评价。其实这期间我是在思考我自己的问题而忽略了学生。这是不应该的。

3.最后一个环节固体的混合与分离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其实应先让学生看书上的那两个最典型不过的例子,然后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去举一些例子。而我却没能做到。很是不应该呀!

4.苏教科技版三年级下册《了解土壤》教学反思 篇四

这次是市课题揭题汇报课,自己感觉应该要像平常课一样上,所以就根据自己上课的进度选了一堂计算课,计算课教学中很难体现 我的课题《培养低段学生提数学问题的能力》,本来试教时只设计一个题目让学生根据信息提数学问题的,由于时间很匆促,加上大家都很谦虚,没有作出太大修改。只是为了更能体现我的课题内容,我把导入作了重新修改,从自己给定问题到学生从各信息中观察思考提出数学问题,并逐步解决。从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整十数口算引入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相比,算理和算法是一致的。本课教学的关键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中来。因此,本课的设计,没有孤立地看待三位数乘两位数,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学会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上,而是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帮助学生形成笔算的技能,构建知识网络。

由于对教学活动进行了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巧用知识迁移,让学生真正经历了探索和发现的研究过程,学生参与到认知的自主构建中来,不仅会自己提出数学问题,思考问题并且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而且掌握了新知笔算方法。

自我感觉自己教学时学生掌握比我试教时有所进步,但是教学中某些环节的处理还是有待优化的。

1.时间安排上存在欠缺。原因是让学生尝试笔算时请的第一个孩子笔算过程是错误的,等教学后又请这位学生上台来订正了,而其他学生是看着她修改的,这里如果让其他孩子在下面都互相说说笔算过程。这样不仅节省时间而且人人都参与笔算方法的掌握中。还有是练习笔算时本来打算让其他学生自由上来修改并用红笔作上记号,可是我说的学生自由上来修改,都成了上来板演的孩子自己上来修改了,所以修改的地方不是很明显,而且有一个学生明明是对的,改来改去被改错了,并且很费时。如果把这里的时间省下来学生就有机会让学生在提高练习中说说思考过程了,我在学生做题时问了几个孩子是怎么想的,他们的方法很灵活,我相信他们的答案很精彩,我错过了让其它学生倾听他们精彩汇报的机会。

2.当我问到学生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时,有一学生说:4个卫星环饶地球多少分?师:一周吗?好(未作出任何其它评价)因为板书内容有效,我没有将这一学生的提问资料板在黑板上,是否会让这一学生感到失望,或许在没有板书的同时我要给这个学生作出更好的评价,以呵护她,我可以说:你真勇敢第一个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就更能培养这一孩子的学习自信了。

3.当学生估算85乘12时,生:把12估成10,等于850,应该问:你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估小了几个几呢?而且学生计算后还得让学生对比与刚才估算的接近不,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而且更能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5.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五

由于课文内容浅显,本课教学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自读、互读、个别读、指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等形式,让学生多层次全方位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效果明显。在朗读中,我让孩子们联系课文及课前预习(阅读《补充习题》中的相关资料)说说植树的好处,从而也明白了为什么我们要多植树的道理。

在深入理解诗歌时,我抓住“走,我们一起去植树”这句话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这句话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两次,是本首诗中的关键词句,是学生理解这首诗的课文核心。我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表达的表层意思看到文字背后更为深层的意义——表明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改造自然的决心之大。并通过阅读第二段落,逐步了解植树的具体好处,在此基础上,了解“绿色工厂”、“绿色的希望”、“绿色宝库”等词语的具体含义。

最后,在共同朗读植树标语中,学生对文本有更好的理解。相信学生也更加明白了“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第一朵杏花》是一篇物候学的小故事。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前后两次向孩子们查询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具体时间,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这个故事告诉学生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本课的学习,以读贯穿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初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细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学生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3.《燕子》是一篇散文。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

4.《古诗两首》中国人历来是喜欢春的,多少文人墨客都留下了春的印迹。本单元的课文可谓是多彩的春天。在《古诗两首》中也安排了这两首关于春天的诗,展现了春的多姿多彩。《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的作品,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触景生情,意兴所致而写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新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是目的,也是理解的手段。因此,在教学古诗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发现。

在指导学生读通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通过看图、查字典、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读透诗歌,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春日的美丽。再品读诗歌的三、四两句写了什么内容?看看诗人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描写的,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基础,所以一眼就找到了诗眼“乐”,也就能感受诗人当时的心境了,也就能够有感情地背诵了。

5.《苹果里的五角星》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课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传”给“我”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把苹果拦腰切下去,苹果核部分就会出现一个“五角星”的图案,这使“我”从中受到启迪——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由于课前孩子们早就做个这个实验了,所以苹果里藏着五角星早不是什么秘密了,也就没什么玄机而言。本以为这篇课文很容易就讲透,可是课堂上却没那么顺利:有些孩子连苹果里的五角星到底是什么都不知道,更不用说从大处说什么叫创造力了。这节课我上得心灰意冷,我决定采取办法补救,我不允许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学得一知半解。于是利用第二天早读时间,我进行了回炉教学,我首先让孩子们继续读课文,把课文读透,接着揣摩人物对话的语气,从而判断我和小男孩各自说的苹果里到底有什么的不同含义。在此基础上,再列举了多个关于创造力的故事,让孩子们感受到创造力的魅力,感受到人物打破常规思维而创造奇迹的魅力。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回到课文,孩子们的理解就比上一课深刻多了。经过这样的回炉,也让我更加审视自己的语文教学,简单与不简单,有时就看你如何运筹帷幄。

这是一篇童真童趣的文章。文章叙议结合,重在引人思考,给人启迪。细读课文时,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在自主阅读、相互交流中深刻领会课文的内涵。

课文的开头先概括介绍了邻居家的小男孩。通过“常客”“差不多每天”“报告”“新闻”“显示显示……新本领”等词语让学生体会这个小男孩活泼天真和好奇心强的特点。接着,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当小男孩要向“我”显示他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新本领时,“我”是怎么说的,为什么会这么说?进而体会“我”根据自己切苹果的经验,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知道里面是什么”。课上认真指导学生朗读,把小男孩的天真活泼与“我”的不以为然的情态充分表现出来。

第三自然段具体介绍了小男孩切苹果的过程。教学时,让学生画出文中描述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及由此而产生图案的句子,引导学生与通常的切法进行比较。结合实物演示理解句中的“拦腰切下去”“横切面”“清晰”等词语,帮助学生读通这些句子。6.《最佳路径》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而大伤脑筋,无意中从老太太打理葡萄园的方法中,受到“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启示,从而设计出了世界最佳路径。整篇课文叙事形象生动,语言简炼,人物丰满,言简意赅,韵味深长。

学习“遇到难题”这部分内容,我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抓住关键的字词句,感悟人物特点。“攻克过无数个难题”“微不足道的路径设计”的对比描写,“40多年的研究”“已修改了五十多次,没有一次是他满意的”的列举数字,让大家感受到格罗培斯的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人格魅力。也为后文终于茅塞顿开设计出最佳路径埋下伏笔。

“受到启发”中,葡萄园主卖葡萄的方法与格罗培斯路径设计方案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这部分内容,我直接放手,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引导他们采用读书做记号的方法来画出两种卖葡萄的方法,比较结果,思考哪种卖葡萄的方法好,探究好在哪里。充分尊重、信任学生,放权给学生,给他们独立阅读、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组织他们讨论、质疑、交流,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连平时课上经常沉默寡言的人也积极举手发言:许多园主把采摘下来的葡萄放在路边,向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吆喝,结果却是很少有卖出的;而一个无人看管的葡萄园,只要你投入5法郎就可以摘一篮葡萄,结果却是在绵延上百里的葡萄产区,这里的葡萄最先卖完。在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感悟能力、创新思维得到了体现。他们惊讶地发现,卖葡萄的老太太就是那个

“换一种思维方式”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她卖葡萄的方式与众不同,却体现着人文的温情与魅力:她尊重他人,信任他人,给人自由,任其选择。

在此基础上,再研读格罗培斯的设计,引导学生们发现总结他这样设计路径与老太太的异曲同工之处:采用与众不同、顺其自然的方式,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他人,让大家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东西······也就顺其自然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7.《人类的老师》这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想动物学习的几个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学习的收获。文章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结构简明,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读自悟。因而,在教学中,打破以往的教学常规,还自主学习于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探讨与研究之中,亲身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感和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强烈愿望。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时我遵循了这一原则。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预习的能力,所以,自主预习时,我让学生多渠道搜集相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以便小组交流。精读课文时,主要抓住重点段,即三、四、五自然段,反复研读,挖掘文本内涵。因为这三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因此,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给学生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重点学习自已最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筛选有价值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讨。如:“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给我们什么启发?除了文中列举的那些事例外,人类还向哪些生物学习过?等等。

通过小组的交流,展示学习成果,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合作。合作的过程,是师生、生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是相互学习的、接纳的过程,也是分享学习成果的过程。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求知的欲望特别地强烈,课堂气氛空前高涨。

8.《三顾茅庐》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字、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潜心和文本对话,纷纷找到了文中的关键词句:①第二小节中张飞和刘备的对话。张飞“嚷道”“捆来”,短短的一句话,一个“鲁莽”“草率”的猛张飞跃然纸上。孩子们读起张飞的话语都饶有趣味。了解了张飞的态度,孩子们又谈起刘备的表现。从“生气地”,“你就不要去了”孩子们看出为了诸葛亮,刘备对自己的结拜兄弟都动了火,足以说明他的“诚心”。②在体会“恭恭敬敬”一词时,我向他们介绍了“恭”字的含义,底下的小字加一点,其实是“心”的变体,这个词语就表示对发自内心的尊重别人,从而在词中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③体会刘备的一些行为“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站在台阶下等候、快步走进”,通过体会这些细节描写,孩子们体会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虔诚和敬重。④抓住时间词“半晌工夫、一个时辰”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还告知他们刘备当时已经47岁,而诸葛亮年仅27岁,让学生领悟到刘备颠倒军臣之礼,体会他的谦虚有礼和不耻下问,更深入地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可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9.《祁黄羊》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祁黄羊让位荐贤的故事。祁黄羊由于在多年征战中,腿脚落下毛病,无法担任“中军尉”一职,便向晋悼公请辞,推荐他的杀父仇人解狐接替他,但此人重病,不久就不治身亡了。祁再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接替他,表现了祁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做事出以公心的崇高品质。

教学这一课,我主要以“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做事出以公心”这句话为切入点,先从理解句子意思开始,然后提问:祁黄羊为什么举荐自己的仇人解狐,后来又为什么举荐自己的儿子祁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研读对话,入情明理,感受祁黄羊一心为国、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在学习重点段3——11自然段时,我把它分成两个层次进行。课堂中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了3——7自然段,即“外举”部分,然后放手让学生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学习8——11自然段,即“内举”部分。学习“外举”部分时,我先挑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祁黄羊竟然举荐他的杀父仇人担任中军尉这一职位,老师认为他是一个很糊涂的人。”学生表示不同意,“想说服老师吗?”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让学生找出关键的词语或句子进行品味。以读为主线,进行点拨,并让学生大胆想象当时人物会怎么想,怎么说,如:“祁黄羊想了想,他在想什么?”“祁黄羊的亲朋好友听说他居然举荐他的杀父仇人担任中军尉这一职位时,他们会怎么说?”层层深入,将学生的体验不断引向深处,使其充分领悟到文本的内涵。最后进行学法迁移,自学习“内举”部分。效果不错。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深刻地体会祁黄羊的品质,我采用了想象表达的形式。我说:“祁黄羊竟然举荐他的杀父仇人担任中军尉这一职位,不但悼公感到意外,解狐也非常不理解,你觉得我说他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当亲戚朋友听说此事,又是什么反应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不仅深刻体会到了祁黄羊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当教学到后面,我又抛出问题:“祁黄羊举荐了他的儿子祁午,朝中大臣听说了,会有何反应呢?再次点击中心。之后我又给学生们补充了有关祁黄羊的故事,一心为国、大公无私的祁黄羊形象在学生心中更为稳固了。10.《公仪休拒收礼物》

这篇课文是一出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的故事。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一下几点方法:

一、在对比中了解剧本的特点

课文导入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和以前学过的记叙文比较一下,发现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找到了不同点:开头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方括号里交代布景及人物活动等。括号里交代说话时的语气、动作等。括号内的不用读。“幕起”即幕布拉开,“幕落”就是幕布闭合。我还特地说明:我们把只有一幕的戏,叫做独幕剧。一幕以上的戏叫做多幕剧。

二、在分析中感受人物品质

课堂围绕几个问题展开:①公仪休爱吃鱼吗?从什么地方可以出来?②公仪休是怎样拒收礼物的?③公仪休喜欢吃鱼,为什么拒收鲤鱼?学生很快找出了写公仪休喜欢吃鱼的语句“(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通过对这些词句品味、体会公仪休对鲤鱼的喜爱之情。从管家和公仪休的对话中体会公仪休的睿智,子明的不解,管家的阿谀奉承和无奈。学生也抓住关联词语来理解了他拒收礼物的原因:“因为……所以……”、“如果……就要……就……”、“如果……还能……”。这里公仪休作了两步假设:第一步,如果收了人家的鱼,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而难免会违犯国家法纪;第二步,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就根本吃不上鱼 了。由此得出结论:“不能收人家的鱼”。公仪休承认自己爱吃鱼,但想吃鱼就必须自己去买,这样才会一直吃到鲜鱼。从中学生体会到了公仪休高人一筹的见识和清正廉洁的品格。

三、在情境表演中加深理解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排练进行即兴表演,加深对人物性格的体会。第一组的学生表演完后,全班同学对于他们的表演给予了肯定,但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因此在第二组表演的时候,学生相对来说更投入、更淋漓尽致了。11.《永远的白衣战士》反思本堂课我做得比较好的就是教学目标很明确,抓住了“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这句中心句展开教学,让学生分小组寻找、讨论哪些地方你体会到了叶欣工作的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对“三高”的理解不是很透彻,在交流句子的时候,不能混起来讲,要帮助学生分清这句话是属于哪个“高”,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三个词语,更好地感悟课文。

通过师生的平等对话交流,让学生自己发现受感动的地方,然后根据自己生活中的已有经验认真读读,细细品味。这样,不仅能体会人物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还加深了对“白衣战士”的理解,激活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但是,可能由于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课堂交流气氛不够热烈,学生学习起来有点被动;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适应各种教学方式。

12.《“番茄太阳”》教后反思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从文章的主线——“我”的心情变化入手,抓住“作者在对你说什么”,“有着怎样的情感和心情”,带领学生阅读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

必要的教学资源是语文课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第一小节时,我有机地拓展了本文作者卫宣利的生平介绍。第一位学生朗读情感并不到位,未能读出“生活很艰难,心情灰暗无比”,我引入了卫宣利遭遇车祸、双腿致残的介绍,学生被震撼了,这时我再叫这位学生再读这一小节,果然投入了情感。随后,我又引入卫宣利离家出走、在陌生城市以写作为生的遭遇之后,再引导学生读这一小节,学生被深深地震撼了,朗读时更投入了,真正地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与文本产生了对话。由此再跳入到文章的最后一小节的学习,让学生品味出作者现在的阳光心情,我把从第一小节体会作者“心情灰暗无比”与末一小节作者的心情“阳光温暖”作对比,引发对改变原因的探究作为理解全文的钥匙。

在深入了解明明的身体情况和探究作者“我”的心情变化的原因后,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明明美好童心对“我”的感染,从而让学生明白,残疾人尚且如此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向往光明,追求美好,那我们岂不是更应该如此?

13.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以朗读为主,以关键词句的理解为主,让学生感悟母爱无边,母爱无声。首先让学生读好重点句:“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思考“我”的心里为什么这么难过?是因为什么而难过?轻声读课文2—5小节,好好体会体会“我”难过的心情。然后交流讨论,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老师适当地点拨。当然,不能仅仅是词句的理解,还要有感情地读出课文。在读中悟,在悟中读。既然是无声的母爱,就应该在无声息中让学生领会课文的感情。所以,更多的是要让学生自己读,读出语中意,悟出浓浓的母子亲情,14.《我不是最弱小的》这是一篇激励学生自信心做生活强者的好文章。课题是萨沙坚强而自豪说的一句话,也是文章的题眼。课文所叙述的故事最后就落脚在这句话上:我不是最弱小的。因为我可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因为我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和物。所以在本节课开始的时候,我先请学生读题目,读题后,让学生谈谈“我不是最弱小的”这句话是谁说的?(萨沙)追问:谁认为萨沙是最弱小的呢?(妈妈)由此引出妈妈和小萨沙对话。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比如说:当教学在滂沱大雨中弱小的蔷薇花的时候,我设计了“在滂沱大雨中,娇嫩纤弱的蔷薇花会说些什么?”来引导学生进行想像说话,使学生进入文章的角色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15.《鸟语》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课文以生活中生动真实的事例情真意切地表达了“我”倾听、揣摩鸟语的情景,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小作者为了成为鸟儿的知音,“经常试探着和鸟儿接近,跟它们交谈”,“作出各种各样的猜想,编织出许多有趣的故事来”。

反思这节课,不足之处有很多。我觉得作为第一教时,初读课文时,我只是用一问题让学生们自读课文,没有逐节朗读,理文脉、归纳主要内容课文部分稍淡了点,这点主要是时间原因,因为考虑上后面内容比较多,学生较难理解。当然这也是我一直在考虑的问题之一:一课两教时在结构处理上如何兼顾容量,训练等。另外,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得不够充分,还没有能够真正照顾到全体的学生,学生在学习方法的过程中的问题还没有能真正暴露,学法指导应该还要让学生有更深的沉潜。

16.《天鹅的故事》作者用饱蘸深情的笔,讲述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撞破冰面的神奇壮观场面。天鹅,在人们心目中是那样高贵的动物,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它们团结一致,顽强地与困难作斗争,最后,取得了胜利。它们有着人类一样的灵性,它们的那种精神感动了老人斯杰潘,使老人斯杰潘放下了手中的猎枪,从此再也没有动过。

在这篇课文中,老天鹅破冰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是最震撼人心的一段文字,在教学过程中,我整理了老天鹅英勇破冰和天鹅群齐心破冰的句子,带领学生品文本。我抓住“腾空而起”“重重地”“像石头似的”词语,让学生体会老天鹅的坚决、勇敢、奋不顾身,以血肉之躯撞击冰面。抓住省略号这一空白,让学生体会老天鹅是一次次反反复复的撞击冰面,每次撞击冰面之后身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来体会老天鹅遍体鳞伤,甚至会失去宝贵的生命,它却还一次次的撞向冰面。在品读中,我以“假如你就站在湖边,看着老天鹅,和老天鹅交谈,你能想象着老天鹅的话吗?”让学生体会老天鹅一次比一次艰难却仍然坚决,让学生在读中感动。17.《生命的壮歌》这篇课文有两则故事:《蚁国英雄》、《生命桥》。虽然为我们展现了不同的两幅壮烈的画面,但都蕴含了同样的一个主题,那就是团结协作,勇于献身的可贵精神,共同为读者谱写了最悲壮的生命之歌。在教这篇课文时,我一直立足于“感动”,展开教学。

一、找感动

文中蚂蚁们抱团突围,外层蚂蚁被烧焦仍不松动分毫让人感动,老羚羊为了让小羚羊得以生存,做桥墩摔下悬崖让人感动。我让学生通过读读、圈圈画画的方式去文中寻找感动,并说说为什么感动,让学生边找边看图边感受外层蚂蚁和老羚羊的无私奉献、蚁群和羚羊群的团结拼搏。

二、读感动

在找感动的过程中,读是不能少的。没有反复的阅读,没有进入情景的朗读,文章不能走进学生内心,学生就很难理解课文。因此,我利用多种形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在美美的读中品味字里行间带给我们的震撼。学生的表情告诉我,他们被感动着,震撼着。

三、演感动

在找感动、读感动的过程中,我又穿插了表演,让学生们一起跟着作者再次深切感受那奉献场面的震撼,那团结精神的感人。在动情的表演中,学生们更能体会到其中的“感动”。

四、说感动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学生们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让我感到孩子们长大了。

18.《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课文。作者向我们具体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白茫茫的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先采用对比教学,让学生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沙漠的句子,通过有感情朗读,体会沙漠当时恶劣的环境。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绿洲的句子,体会绿洲的风景如画。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沙漠与绿洲的差异,从而激发学生对阿联酋人民如何让沙漠变成绿洲产生兴趣。

19.《云雀的心愿》是一篇呼吁环保的童话故事,通过云雀妈妈带着小云雀在外游历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告诉我们森林的重要性,从而呼吁我们要植树造林。文章富有童真童趣,语言通俗易懂。

教学中,因为有学生的预习,所以先让学生说说“云雀的心愿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心愿?”当学生通过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答案“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时,我以此导入教学“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呢?让我们跟着小云雀和它妈妈一起去看看吧。”随后,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很快找到了小云雀和妈妈飞过的三个地方,找出了看到的情景,再通过理解云雀妈妈的话,从而认识到森林的三大作用:保护水土、储蓄雨水、调节气温。本文主要是以人物对话形式讲述的,所以我就引导学生在文本对话中整体揣摩人物的情感。譬如在前两次的人物对话分别是小云雀和妈妈分别飞到沙漠上空和大河上空的对话。当看到地上黄沙漫天飞舞的时候,小云雀是“讨厌”、“埋怨”,当看到汹涌的、浑黄河水冲垮河堤,淹没村庄时,小云雀内心充满恐惧“不由得挨近”等等,这些地方的角色朗读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感悟人类破坏环境给自身带领的后果;而云雀妈妈的“心疼”、“叹了一口气”、“唉”等词,则很好地表现了云雀妈妈对于人类破坏森林带来的严重后果的惋惜与痛心。在此基础上,我拓展学生思维,联系第一课《走,我们一起去植树》,谈谈自己对森林作用的认识,更深地了解了森林与我们人类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了保护环境、保护森林的重要。

20.《古诗两首》 教后反思本课的两首古诗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小孩的形象,所以把两首诗整合在一起学习。学生手中的资料比较多,所以预习时我要求学生充分展开预习,读懂诗歌的意思。课堂上我主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空间,促使学生读懂诗歌。加上之前背诵70首时略做过讲解,对学生来说,这首诗理解上没什么大的困难。课上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想象上。如:想象荷

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原因、采莲的过程,遥招手的原因等,通过让学生想象,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最后补充阅读了一组描写儿童的诗歌《村居》、《宿新市徐公店》。

在教学《池上》这首诗中,我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听老师范读等形式,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相应的画面。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这首诗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没什么大的困难,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引导学生联系“莲叶何田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原因、采莲的过程等,通过让学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天真可爱。

《小儿垂钓》一诗,在讨论“蓬头稚子”时,学生都知道“稚子”就是小孩子,我让学生说说对“蓬头”的理解。有的说 “蓬头”就是“头发很乱”;有的还联想到上学期学过的《维生素C的故事》中的“蓬头垢面”一词;有的说“蓬头”一词写出了农村孩子形貌不加粉饰,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还有一个细心的学生发现文中的插图上,垂钓的小男孩头发梳得很整齐,他认为“蓬头”就是头发蓬松的意思。我对他们的理解一一给予肯定,特别是最后一个同学,我还告诉她,古时候男的到了一定的年龄都要把头发束起来,而文中的小男孩显然还没到这个年龄,所以“蓬头”是很正常的。

21.《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讲述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段,表现了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节的平凡而伟大的品格,以及他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课文里写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三次见面,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三次见面各干了什么事。在导学单的引领下,学生们进行独立思考,随后我让他们小组交流,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全班交流,由此把握课文的主要环节。通过讨论,学生们了解到,第一次和第二次地点都在路上,小女孩都发现爱因斯坦衣衫不整。第三次的地点是爱因斯坦的家里,由此小女孩看到了爱因斯坦的不擅长整理房间的一面。而后小女孩教爱因斯坦整理房间,结下了深刻的友谊。

随后,我让学生就三次见面,说说眼中的人物形象。学生从提示语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中,能感受到爱因斯坦的不拘小节、和蔼可亲,也能感受到小女孩的天真善良。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以宋庆龄说的“我舍不得这两棵树”这句话为主线,紧紧结合文本,结合学生的认知,以学定教,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展现自我,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首先,我抓住樟树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始终保持蓬蓬勃勃的生命力这三方面,慢慢地使学生脑海中,两棵樟树的形象越来越清晰。特别是在“蓬蓬勃勃”环节中,我抓住“无论……总是……”这一关联词,让学生体会樟树一年四季旺盛的生命力。体会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树的原因。

其次,通过让学生读文,再让学生想象,无论是在文本内外,都在不断地强化这组关联词,也不断地加深学生对樟树那种种高贵品质的印象。从而让学生深深感悟到宋庆龄之所以不舍这两棵樟树的真正原因。因为学生慢慢地从老师出示的资料中,明白宋庆龄身上就有那种一直让反动派惧怕的震慑力存在。通过课文中那两组“即使……仍然……”、“只要……就……”关联词又巧妙运用到资料中,让学生不仅能加深对宋庆龄高贵品质的印象,更加深了学生对两组关联词的掌握与运用。让人清楚地看到了一种借助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策略。而后,再次回到“樟树之形”这一自然段,让学生再来想象这两棵樟树,我们相信

这两棵樟树已不再是刚开始的那样普通了,而是凝聚着宋庆龄精神的两棵独特的樟树,两棵樟树已植根于学生们心中,也许他们有时看到路旁的樟树,便会想到曾记得有这样一位中国最伟大的女性。

整堂课中,我做到读中悟形,形中悟神,把樟树的“形”与“神”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让学生得到了有效的收获,更是一次独特的体验。

23.《黄河的主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即“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理解这个重点的关键是放手让学生读通课文,帮助他们借助语言文字创设的情境,展开想象,感知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惊心动魄的景象。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弄清课文各部分和中心之间的联系。

6.苏教科技版三年级下册《了解土壤》教学反思 篇六

教学反思: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所谓学习,就是学生对原有知识建构的合理解释,对新的现象和观念建构自己的态度、情感,而建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原有知识的相互作用实现的。事实表明当学生被教师设计的情境所感染,教学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怎样为学生营造了有效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好奇,然后去探索、去质疑、去寻找答案呢?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我对“解决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主动地构建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有了新的认识。

一、呈现的独创性。

“能够用来促进学习的任何正当方法和手段,都是合理的,假如为了促进学习,必须把要教的东西包上糖衣,那么,你不应当吝惜糖。” 教学媒体大都具有强烈的新奇性,很容易吸引学习者;对教师而言,也能在课程设计上发挥较多的创造性,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同时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于是,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以“参加大象生日会”的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采用逐个出示动物头像,随即消失的动态呈现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数一数”不能正确地统计图形的个数,从而产生了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了学生自主选择和使用学习策略的意识。

二、探索的自主性。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即强调活动、操作,强调直接经验,与传统教学中强调间接知识学习截然不同。此外,实践出真知,真正的学问是在不断的自主实践中体会、内化,进而形成的一种能够灵活运用的个性化智慧。否则,一切只能是纸上谈兵,不会产生真正的力量。实践证明: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构建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他们的认知结构,获得深刻的理解。学生在电脑动态的演示中,发现用已有的经验已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于是通过观察、讨论、分析,自己探究出记录数据的方法: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进行统计,再动手将图形的个数统计出来,亲身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数据的整理与归纳的思想得到了发展

三、体验的创造性。

“活动、体验、探究、建构”是一次次再创造的学习过程。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创设这样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究、建构起知识的轮廓。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尊重学生的学路。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该用哪种方法最好,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活动,去体验,通过探究发现最优方法。整个过程,教师只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学习过程,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创新意识,提高了探究能力。

7.苏教科技版三年级下册《了解土壤》教学反思 篇七

鸟岛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课文,针对我的研究主题:抓关键词,品读感悟。我在教学中注重抓重点字词,指导学生在品读中体会鸟多,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我在本课的教学中

一、引领学生品味具体词句,在读中品,品中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这就是说,只有引导学生抓重点字词句,把课文读准确,读流畅,才能充分体验到文本所表达的内涵,也就是有“披文入情”而“情动而辞发”。在读书过程中,我将朗读和理解词句于一体。通过看图演示、动作演示等方法理解词义。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体会鸟岛上鸟的多。如在教学中,通过换词法理解了“挨”就是靠意思,通过画简笔画、学生做用手势做鸟窝理解“密密麻麻”的意思,从而感受到了鸟窝的多,通过看动画、创设情境理解了“一群一群、陆续”两个词。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品词品句,体味文本的景色之佳,情感之浓,文字之美。

二、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语文课就得要有语文味,既要有人文也别丢了工具性。在本课中,语言训练寓于读之中,说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实实在在的语言训练。这之中,有字词、句式的训练,有动情地读,有深情地说。在文中“成了鸟的世界”后面接上“有的,有的,还有的 ”这个句式让学生填空。我抓住了文本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悟鸟岛上鸟多的情景,既训练了句式,锻炼了语言,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这个句式我没有孤立于文本而单独出示,而是将它放在文本的特定的语言环境当中,让学生融合着文本的主流价值和意蕴自由地展开想象。

三、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自悟自得。

在识字教学中,我让学生自主记忆字形。如在教学“密”字时,我请学生自主记忆字形,他们用换部件的方法,知道“密”与“蜜”的区别

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尊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自读自悟,以“你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写了鸟多”这一问题抛下去,让学生在自由、形式各异的朗读活动中读读、评评、议议、再读读,充分感受鸟岛的鸟多。如读后有的说:鸟岛上的鸟真多,有的说:是鸟窝真多,还有的说:鸟蛋多。我又让学生连起来说:鸟岛上鸟多,因此鸟窝也多,下的蛋自然就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鸟呢?学生有的说,那里适合鸟生长,有的说那里有很多鸟爱吃的食物,还有的说那里没有鸟的天敌。还有的说,那里没有人抓鸟。最后老师总结,鸟岛是鸟的天堂,那里的人们都知道爱护鸟,鸟是人类的朋友。这样较好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自主发展的主体教育的思想,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充分地发挥和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但是我很遗憾自己的评价性语言还不够丰富,语言应变能力不够灵活,教育机智有待提高。其

8.苏教科技版三年级下册《了解土壤》教学反思 篇八

第一单元 我们长大了

第三课人生之旅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第1单元《我们长大了》中的第3课。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认识人生命周期的一些基本情况,主要了解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阶段,从婴儿到成年再到老年,对人的一生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先引用古希腊神话故事“斯芬克司之谜”入手,猜测这种动物是“人”来激发他们学习研究的兴趣。在神话故事中就告知了可以将人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幼年、成年、老年。但我们不惟课本,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标准来划分阶段,不要求按严格意义上的生理和心理标准,只要合理、恰当就行。充分体现了《科学课程标准》中这样一个教学理念: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是让学生主动地去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在进行人的一生阶段划分时,我并没有只告知一种划分方法,而是倡导多种划分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但认识了教材上的划分方法,而且还根据了自己的标准进行划分,划分的结果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9.苏教科技版三年级下册《了解土壤》教学反思 篇九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中“武将”、“战利品”的意义。

4、凭借对课文的反复朗读,感受“我”童年时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课文,感受“我”童年时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我”童年时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我们一起欣赏欣赏。这是一首,《大海啊,故乡》,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每当我唱起这支歌,我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板书

11、赶海,跟我一起写)咱们一起开心地读读课题。

你知道什么是“赶海”吗?(师介绍:当大海退潮后,人们常去海边捡贝壳、捞海带、玩耍等,我们把这些活动称为赶海。)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着小作者去赶海吧,一起享受赶海的乐趣。让我们来读读课文。打开书60页,听好老师的小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让老师听到你们读书的声音。

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你是否掌握了? 出示词串:

嘿 暑假 舅舅 去赶海 哎 喧闹 沙滩 抓海星 咦 夹住 长须 捏大虾 哦 逃窜 螃蟹 成俘虏 分别找四个同学读读这四行词语。舅是本课的一个生字,写好这个字要注意什么?舅这个生字不好写,跟着老师写一写,上面表音,下面表意。

书写生字:舅。再分别找四个同学读读这四行词语,2.概括文章意思

(1)看来生字朋友难不倒大家,结合屏幕上的词串,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讲了一个孩子跟着她的舅舅去赶海,去捡了一些海产品 师:谁还能说得再概括一些,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就是讲课文的主要人物干了一件什么事。生:暑假里,跟舅舅去赶海

师:是啊,课文讲述的就是“我”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事。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那美丽而热闹的沙滩,一起去赶海喽。孩子们,赶海在“我”的印象中是怎样的?(有趣)

(板书:趣)请同学们来默读一下课文,动笔画出你认为课文中有趣的地方,不动笔墨不读书。(师巡视)

老师刚才看到同学们都画了2、3自然段,有的同学把第三自然段全画下来了呢!看来同学们都认为这两个自然段最有趣事吗? 你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们注意到这个词了没有。看我写“闹”。读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你的脑海当中有没有出现小孩闹大人的情景。我们来演一演。纪老师来演舅舅,谁来做我的小外甥或小外甥女,你来闹腾让我带你去赶海。会吗?互相商量一下应该怎样闹? 师:先找一小外甥女,舅舅正在家看书,甜甜的叫我声舅舅,娇滴滴的叫我声舅舅,找我有事啊?生:演。

师:这是这个同学理解的闹字,他可真会闹,快去吧,再不去就要坐到地上了。再来读读第一句,从这个闹字中你读出了什么?看出了什么?

生:作者非常想去赶海。

师:作者非常想去赶海。为什么呀?因为赶海有趣呀,所以我闹着要舅舅带我去赶海。再一起读读这句话。读到这你们真是把这个闹字读活了。

师:你再来读读第二段。(生读)

师:海水一浪一浪往下退,小朋友们都喜欢在海边玩水,飞跑着追赶远去的浪花,兴奋不已,多有趣呀,不过有趣的还在后面呢。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想这段话中哪一句话概括写了赶海的场景,还具体写了哪些趣事?

三、品读课文、感知趣味

(一)感受总述句

1.师:哪句话概括写了赶海的场景?第一句话像我们描述了整个一个赶海的场面是吗?就像电影,电视中的一个远景描写。当我和舅舅一起来到海边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生读)有的—(生读)有的—(生读)~~~还有吗?看看后面你发现了什么?(省略号,说明还有很多趣事没写完呢,那么你能用有的、有的这个句式往下说吗?)

师:就让我们走近热闹的人群,看看最有趣的是哪些事呢?(相机板书:抓海星 捉螃蟹 捏大虾)

下面就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这三件趣事,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那件事,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读一读,画出让你觉得有趣的字或词甚至是标点!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认为哪件事特别有趣?

(二)细读品趣

1.我在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你觉得哪一件事特别有趣? 生:抓海星

师:原来你是觉得抓海星那个片段呀,小作者是怎样捉住这只小海星的呀? 师:摸呀摸呀。海星容易被摸到吗?你怎么知道不容易被摸到?你读读看? 师:

1、从你的读书声中,老师感觉你摸了很长时间。

师:

2、谁再想试一试?(找生读)你为什么摸得这么慢,这么小心呢?(我一边在寻找,一边在摸,所以读的很慢)

有进步,老师感觉到了,你们是那么的仔细,那么的小心,不放过任何一个地方

3、谁再想试一试?有进步,老师感觉到了,你们是那么地仔细、那么地小心,不放过任何一个地方。

4.你捉到海星了吗?说说你此时的心情如何!(又惊又喜)从这一句话中哪里可以看出我又惊又喜?(生:嘿)对啊,把这个字读好,用你的读书声把摸海星的快乐表现出来好吗?

5、老师教你个好方法:嘿,要笑着读,读出欣喜劲,谁来试试?齐读:(板书:

惊喜)

你认为什么地方还有趣?读一读

交流四: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做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他的手。

板书:捉螃蟹

1、谁来读一读:①哎表示什么意思?(奇怪)为什么奇怪?请你继续读。A谁能告诉老师,小伙伴为什么不做声,?(担心把螃蟹吓跑了)B所以要读得轻些,什么叫努努嘴?表演我看看。师:不要做声啊,惊动了小螃蟹,只能同我努努嘴,告诉我那里有一只小螃蟹。谁来做努努嘴儿的动作?找生表演。课件出示:这就是细节描写,好文章之所以能动人肺腑,精彩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

C束手就擒的束字典上有三个意思:①受约束②量词③捆绑 这里的束是什么意思。生:捆绑。成语都有引申意:这里指螃蟹不甘心就这样毫不抵抗的让人捉住,不甘束手就擒,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谁来读?

D“突然”后面又该怎么读呢?(大声)为什么?(因为小伙伴是叫起来的。)提一生读,谁能更大声来读。

E老师听出来了,你的“哎哟”一声读得特别有味道!你从“哎哟”中听出了什么?

生:我听出了作者很疼。

师:你来读读这句话。你再来读读。从你们的读书声中我听出来了,你们虽然疼,但疼的高兴。如果轻而易举地捉到就没那么有趣了。小伙伴真是痛并快乐着。)

F(指导学生)捉螃蟹这件事太有趣了,努着嘴的小伙伴,四处逃窜的螃蟹以及那哎哟一声的疼痛大叫,让我们感受到了赶海的乐趣。谁再来读读,读出捉螃蟹的有趣。

还有有趣的地方没有?指读

交流五: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板书:捏大虾

你来读读这一部分。老师觉得这一句挺有意思的,我把它改改,你再来读读,你觉得这样改合适吗? 生:不合适。

师:你从咦中体会到什么?(惊奇)读读这一句,读出你的惊奇。“哦”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恍然大悟),你来读读。你看作者恰当的运用咦和哦这两个语气词,就把作者当时的心境和神态形象的表现出来了。

师:咦和哦这两个语气词读的很好?这里有一个“捏”字,怎么捏?老师表演。又快有准。如果捉大虾时的句子再读的轻一点,捏这个字读的快一点就更好了,谁再来试试?

读得这么好,老师要奖励你们亲眼看看这只大虾。(点击出示大虾画面)这只大虾怎么样?怪不得作者说它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呢!你们见过戏台上的武将吗?(出示图片)在这里武将是指?(大虾)同学们,把你们的手伸出来当作长须,也威武地摇摆吧!看着你们神气的样子,好像要对我说什么呢?生自由说。怪不得我的脚这么痒,来咱们比试比试,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威武的大虾们,你们已经被我束手就擒了,别再这么神气了!快坐端正吧!

师:你们再神气,也逃不出我的手掌心。瞧,(引读)我轻轻——(生读),只——(生读),这武将就——(生读),再也——(生读)啦!D 这一块太有趣了,还有同学想读吗?(又一生读)有没有那位同学能超过他?(生再读)

同学们这就叫读书,去琢磨文章中的词语、句子的意思,把隐藏在里面的感情体会出来,再通过朗读来表达作者的情趣。

回归整体,美读生华:

现在让我们把这三个片段连起来读一读,当一回赶海的小孩儿,再次体验一回赶海的乐趣!(配乐)

师:我们一起看黑板,赶海是有趣的,在海边追赶远去的浪花也是有趣的,捉螃蟹,捏大侠都是那么有趣。之所以有趣,所以我才闹着要舅舅带我去赶海。赶海的趣事说也说不完,当我们还沉浸在一片快乐之中时,时间不早了,太阳已经偏西了,赶海的人们满载而归,我也提着战利品和舅舅往回走,海风吹拂着,我觉得舒服极了,一边走一边哼起了我最爱唱的歌。

细心的同学最会发现问题,再来读读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谁来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开头和结尾相同)

你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为什么开头和结尾都有相同的歌词呢?聪明的同学,好好把第一、第五自然段读读,再想想他们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开头和结尾内容相近,互相照应,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这样写的好处是能把作者对大海深深的怀念和浓浓的爱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同学们以后可以把这种方法试着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相信一定会使你的文章更加完美!

10.苏教科技版三年级下册《了解土壤》教学反思 篇十

1、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学习作者观察荷花的方法和是怎样把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

3、练习用“有的……有的……有的……”写几句话。

4、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白荷花开放的姿态,图文结合想象一池荷花这“一大幅活的画”。

2、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三.教学准备:配乐带、三幅不同姿态的荷花图、幻灯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欣赏美丽的荷花。

1.(看荷花图片)让学生自由说说看到的美丽的荷花。(学生自由说.)

2、听课文配乐录音,出示课文荷花图。

2、听完了,你最深的感受是--“美”

3、你觉得荷花哪一方面的美给你的印象最深?(味、形、姿态)原来荷花的美是因为它味美、形美、姿态美,你们读课文真仔细。

(二)、精读感悟美文

1、指导读好第一自然段

问:你从“一……就……”知道什么?所以就把我们吸引到荷花池去欣赏荷花。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荷花的美给你留下了深深的美的印象,我们来细细研究研究叶圣陶爷爷是怎么把这些美表现出来的。(分组:重点研究味美的同学组成一组。重点研究形美美的同学组成一组。

重点研究姿态美的同学组成一组。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点拨,和他们一起体味。)

(2).生先自由朗读课文,美美的品(做好读书记号)

(3). 作者用比喻句写出了荷叶绿、大、密,用三个“有的”写出了荷花姿态美。那么,他是怎样从写荷叶过渡到写荷花的呢?(用“有的……有的……有的……”造句)

重点点拨

荷叶:形--荷叶多、大、挨挨挤挤像大圆盘

荷花:全开、未开、含苞欲放色--白、嫩黄

味--清香

长势--冒

(4)、学生按顺序汇报交流。教师及时给予肯定。

(5)、你们说的非常好,能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吗?

看着这一池的荷花,我们陶醉了,觉得眼前这池荷花简直就像是一大幅──活的画。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导语引入情境。

2、⑴ 什么是翩翩起舞?现在我们也变成一朵荷花,当风吹来时,我们轻快地舞蹈,好不好?(全班一起随风起舞)

⑵ 问:看着这池荷花,你为什么会翩翩起舞?

3、看着,看着,人和花已经融为一体了,开始一起舞蹈,一同欢乐了。这时──

(出示句子“不光……好梦……”,齐读)

⑴ 问:蜻蜓在荷花上空飞行,为什么会感到快乐?

⑵ 问:小鱼在这么美丽的荷花池中游过,它会梦见什么?

4、指名配乐读第四节,分角色再现课文情境。

5、让我们满怀爱的感情来配乐读第四节。(配乐齐读)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我们迷醉了,过了好一会儿才清醒过来。一齐读第五节。

五、拓展练习

刚才共同体会荷花的美丽,了解作者是如何表现荷花的美的。那我们也来用诗句赞美荷花吗?(学生自由讨论,师点拨。)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六: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 荷花(清香)

叶:挨挨挤挤像大圆盘 活的画

花:有的……有的……有的……

11.苏教科技版三年级下册《了解土壤》教学反思 篇十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①正确理解“小儿麻痹症、忧郁、文静、”3个词语。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英子的内心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起学生学习本篇课文的兴趣,感受语文的魅力和朗读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①知道“小儿麻痹症、忧郁、文静、”等词语的意思②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英子的内心情感;

教学难点:整体把握课文情感走向,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四、教学准备:PPT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师: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听课,林老师真是好紧张啊!同学们能不能用掌声鼓励鼓励我呀!同学们热情的掌声,使老师充满了自信,那你得到别人给你的掌声,心情怎么样,会怎么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9课《掌声》。

1、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注意“声”字上横长,下横短。

2、齐读课题。

3、说说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教学新课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①师:哦,对呀,是谁在鼓掌?为谁而鼓掌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看一看课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阅读课文之前用PPT展示出读课文的要求)

师:我们文中的主人公是谁?谁愿意来说一说英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出“文静、小儿麻痹症,用“造句”强化学生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

②学习词语后,再请一位学生回答这个问题,进而引出“英子是个忧郁、自卑的女孩”。(板书忧郁、自卑)

4、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通过朗读大家知道了这是一个忧郁的小姑娘,那忧郁是什么意思呢?(引出忧郁,并用“造句”强化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前面我们知道了英子是一个忧郁的小姑娘,那请思考这一段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文字)

师:谁愿意来读读这一自然段?

师:谁来说说这一段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课堂小结

师:是什么令她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下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六、板书设计:

29掌声

忧郁、自卑-?-开朗、自信

上一篇:升旗仪式演讲稿小学下一篇:班主任例会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