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共13篇)
1.初中历史学科的重要性 篇一
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更新时间:2017-3-21 11:13:00 [摘要]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教师要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选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核心素养;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这是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达到的教学目标。本文试探讨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求教于方家。
一、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选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课程有着非常明显的学科特征,所以可以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不同的核心素养。比如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明晰初中历史的时空观念,要求学生将每个时空中的重大事件以特有的方式贯穿起来,放到时空中进行观察分析,让学生懂得在时空中理解历史事件,并将各事件进行关联,体会不同时空中历史变化的延续性,体会历史事件中的局部和整体。这个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这样的教学目标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与学生最近发展区进行整合,选择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又比如,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就要选取合适的史料对学生进行训练。比如在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下同)八年级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内容、深圳等经济特区腾飞及历史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搜集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的面貌、深圳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前后的面貌等相关的图片、文字、音视频资料,并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由每个小组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而让学生通过史料进行实证,证明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值得一提的是,学习小组可采用同组异质的原则,每组四至六人,自由组合,不同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在同一小组中交流,既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史论结合进行分析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核心素养
自主探究是新课改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课堂的主人。初中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就是要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如在七年级上册《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研究中,真正去探索南方经济的发展。首先,教师要向学生展示研究目标,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让学习小组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处理。其次,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学习心得。再次,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理图表,让学生通过阅读图表,指出南北地理分界线,区分南方、江南的地理范围,找出南北方的两条大河。学生在小组内部的交流过程,就是历史理解这个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通过交流,学生真正理解了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过程,理解了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研究成果,并进行全班交流。这样,学生在多环节学习中通过主动参与探究,逐步形成了历史观念和历史价值观,切实提升了核心素养。
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精讲多练,使学生在能力训练中提升核心素养。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仅凭一张嘴一支粉笔就完成了整节课的教学,但在新课改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教师要调动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九年级《“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一课,在导读中提出了让学生思考“巴黎公社”这个政权有什么特点,又是怎样失败的。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个导读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思考这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课本上展示的史实进行论证,引导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多角度、多层面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比如课本上为学生展示了拿破仑三世被俘的过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对这个问题进行佐证,从而让学生了解拿破仑三世被俘前后的历史。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查找巴黎公社形成的特点以及“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的条件,并在课堂上进行小组研讨及全班展示交流、辩论。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不断学会如何主动进行历史的学习,这对其历史时空观念、历史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1]朱汉国.浅议21世纪以来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J].历史教学月刊,2015(10).[2]曹祺,姚锦祥.关注史料证据价值的试题设计和教学要求——以上海卷“丝绸之路”题为例[J].历史教学月刊,2015(10).[3]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11).
2.初中历史学科的重要性 篇二
一、基于中职学生的历史知识现状
笔者在2012年9月18日举行了一次历史常识的问卷抽样调查, 问卷设置10个客观题, 一个主观题 (见下表) , 内容来自初中社会学科, 问卷难度系数设置为0.75, 调查对象为笔者所在学校学生, 发出问卷100份, 收回96份。
从调查结果来看, 没有一个问题的合格率超过0.75。据另一份关于青少年对中国历史知识掌握情况的抽样调查显示, 受测试的1065名参加者, 平均得分为27.69分, 及格率为15%, 而受过高等教育的平均得分也只有33.46分, 仅比一般人高出5.77分。有的学生竟把八年抗日战争认为是清朝发生的事, 甚至新中国成立在哪一年都不知道。历史知识的匮乏到了“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的可怕程度。因此, 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开设历史学科迫在眉睫。
二、历史教育是国民教育, 应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的历史教育源远流长, 至今已有数千年。辛亥革命前后, 中国废除科举制, 建立现代学校, 历史课一直是各级学校教育的必设课程。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认为“史学关系到国家的存亡”, “是国家兴亡之学, 民族盛衰之学”。江泽民在《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的序言中写道:“一个民族的历史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现在和未来;要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 我们不仅应懂得中国的今天, 而且还应懂得中国的昨天与前天。”当今世界许多国家, 如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十分注重对国民进行历史教育, 突出民族危机意识、忧患意识的内容, 通过在历史纪念日举行各种活动, 激发国民的民族情感, 变压力为动力、变劣势为优势, 在日益激烈的世界竞争中防患于未然, 力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历史学科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殊价值
首先, 可促进学生感悟现行德育课程。现行中职德育课程的设置, 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 突出了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与职业教育特点。这在主观上明确了对中职学生德育的具体要求与标准。增设历史学科, 历史学科中丰富的德育事例与故事可以弥补德育课程理论性强与内容枯燥的缺陷, 可以使学生增进人文素养, 提高道德水平;避免德育课生硬的说教, 摆脱德育课教师的两难与学生的厌倦情绪。
其次, 民族复兴是时代赋予我们炎黄子孙的使命, 如果中职学生不学中国近代历史, 怎么去感知民族复兴使命, 怎么树立民族复兴之价值观?目前, 我国中职在校生已达到2000多万人, 他们是中华民族未来的生力军, 他们毕业后, 大多数奋斗在生产一线。他们拥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 直接关系到服务质量与产品质量。民族复兴意识是中职学生奋斗在岗位上不可缺失的精神动力, 也是激发其创造性潜能的精神源泉。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纳入精神文明全过程, 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笔者认为, 历史教育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渠道, 历史学科在培养中职学生民族复兴意识上有着其他教材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开设历史学科是适应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需要
近几年来, 我省部分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文化课考试的课程中, 数学科目改为历史科目。由此可见, 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开设历史学科, 是与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接轨的一项工作。当然也是增强我们职高学生升学竞争力而必须做的一项工作, 因为自主招生考试的竞争对手是普高学生, 而历史学科是普高学生的必修学科。在自主招生这个问题上, 职高学生虽然有专业课上的相对优势, 但没有文化课的优势, 如果没有学历史课程, 我们学生的文化课劣势就会更加明显。面对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科目的变化, 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开设历史学科是适应学生升学的需要。
杰弗逊认为:“对自己的根和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位置一无所知, 就不会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和共同的社会意识, 而最充分的个人发展和有责任感的公民权都建立在这两种意识之上。由此可见, 历史和人文学科在学校课程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总之, 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开设历史学科是国民教育的体现, 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需要。
摘要:历史教育是国民教育。历史学科记录着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是人类精神遗产的载体;历史学科涵盖领域广泛, 且蕴含爱国主义精神, 可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与人文素养的素材。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开设历史学科是国民教育的体现, 更是中华民族复兴赋予的使命。
3.初中历史学科有效教学的研究 篇三
关键词:历史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不仅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而且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而自能的境界。但受传统教育和非考试科目观念的影响,很多历史教师对教学的有效性缺乏积极的探索,多数历史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便能看懂的课本知识,上课不得要领、枯燥乏味,使学生的学大倒胃口,剥夺了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从而阻碍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的发展,从而失去学的兴趣和热情。那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就结合近几年我的教学实践谈谈。
一、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好的关键是好学。因此,历史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对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只有当学生有了兴趣才能培养其历史能力,促进历史的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发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若学生对学习历史有兴趣,喜欢历史学科,会主动学习历史,教师的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新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改变教学方式,抛弃以往呆板的填鸭式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采取措施,变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方法为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和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我认为学习历史并不是单纯记住时间、人物和事件经过就可以,必须学会发现现象的本质、由现象而学会归纳历史规律,这才是真正会学历史。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的看法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有引导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才能引发其智慧火花,这个目的实现的最佳途径就是发动学生进行讨论。讨论是能非常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形成学生独特见解和观点的方法。比如,提出“是不是华盛顿拯救了美国?”“你如果是谭嗣同会不会逃走?”等论题,鼓励学生进行讨论的同时,一定要给学生指明学习方式和方法、技巧。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意识
历史是不能重演的,但是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却可以让历史“重演”,那就是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播放音视频渲染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等多种方式创设有效的教學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兴趣。
比如,我们在讲授“三顾茅庐”时,可采用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的教学方式。课前找五个同学分别扮演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门童,向五个同学交代演出的内容:刘备如何三次拜访诸葛亮,张飞、关羽如何显得很不耐烦,最后刘备终于请到了诸葛亮并成就了一段佳话等。让学生结合平时从广播、电视等平台中获取的相关知识自编台词,教师帮助修改,同时进行简单的布景设计,学生边看演出边体会刘备为成就大业而三顾茅庐的辛苦。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引导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逐渐改变其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三、设置适度问题,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否动起来,关键取决于问题的设计与生成。问题的设计,首先足以让学生真正开启思维而进行一番苦苦思索的;其次又应当是使学生可以有一定的思维成果,即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品尝到问题解决的喜悦。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促使他们自觉投入到对有关历史问题的探究中去。这样的问题设计才具有其存在价值,才能使课堂更加生动有效。
在学习“伏尔泰启蒙思想的意义和影响”时,课本中这样描述:“伏尔泰等人的思想宣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思想解放”。此时我就引导学生思考“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也促进了传播这些思想的国家的思想解放”。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这些?此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互相探讨,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大的活跃状态。这样既达到教学目的,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总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门很有研究的教学艺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需要占用教师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只要我们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有敢于尝试的胆量,有恒于坚持的毅力,加强学习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初中历史学科活动日活动方案 篇四
一、指导思想
为推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学科教研、专业引领和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帮助广大历史教师进一步学习、研读、感悟新教材,突出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我市初中历史教学教研水平的整体提高,根据教研室2017年教研工作的整体思路,结合我市初中历史教学实际,特制定本活动方案。
二、活动主题
新教材、新理念、新课堂
三、活动时间、地点
2017年12月15日 李店初中
四、活动内容
1、公开课展示
2、说课评课
3、学科交流
4、主题讲座
五、参会对象
各乡(镇)选派1——2名初中历史教师参会(含市直)
六、活动要求
1、各乡(镇)初中学校应组织学科老师认真研读新教材,积极组织教师按时与会。
2、主讲公开课的教师要围绕新课标结合新教材精心备课,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公开课要体现新教材的特点和新的课改理念,力求讲出特色。
3、参与主题讲座的的老师要针对活动主题做好材料准备,要让与会老师有所收获。
4、活动时间及地点另行通知。
5.初中历史学科的重要性 篇五
限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初中历史教学,需要渗透情感教育,用情感来激发学生,使其在强烈的情感氛围中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陶冶情操。而信息化技术高度发达为我们在学科教育中进行情感教育,创造了必备的硬件。下面谈谈我是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条件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的。
一、改革传统教学手段,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创设优良教学情境,以境生情
为了帮助学生学好历史,我在历史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学习《长征》一课时,我选了红军长征的几段视频,通过播放视频感染学生。雪皑皑的高山,夜茫茫的草地,红军艰难地走在长征途中,有的战士一不小心滑下了山坡,有的战士跌入泥潭再也看不见踪影。影像没有声音,教室里安静极了,我悄悄地观察学生,他们神色凝重地看着影片,有的学生脸颊上已流下热泪。学生犹如进入了当年长征的行列,有身临其境之感。在讲述教材长征情况时学生容易接受,很自然理解了红军的艰难。接着播放了一段歌唱红军的乐曲,激发了学生对红军的崇敬之情。最后,引导学生朗读《长征》一诗,进一步加强了情境的效果,升华了情感因素,在下一课时对本课进行测评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营造近似真实的历史情境,以理育情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层层分析其严密的逻辑性、深邃的思想性使学生心悦诚服,这样培育的爱国情感会更牢固持久。吴某,初二(1)班(我任历史教学并担任班主任)学生,该学生从入学以来一直爱和同学们闹别扭,老是爱占小便宜,反正不吃亏,我从班主任方面,多次教育,找谈话,通过我的努力,有所好转,但还是不尽如人意,虽然和同学闹矛盾的次数减少了,但只要和同学出现问题,总为自己开脱,找理由。但是,升入初二以来,他变了……
初二,我们开始学习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侵略与反抗》,强大的西方国家侵略中国,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在教学《中日甲午战争》一课时,我先从电影《甲午风云》中截取几段反映出战争前奏、战争的过程、战争的结果的电影场面,收集了邓世昌等北洋水师英雄人物的照片和甲午战争的战略立体图,再把这些影、像、图、文等资料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制作powerpoint课件。营造出一种近似真实的历史情境,从而消除了学生和这段历史的时空距离,学生很快被这种情境所吸引,融进了这段历史当中。在声情并茂的场景当中激发出学生们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对清政府统治者的憎恨。我不经意间发现吴某在历史课上开始有了变化,对邓世昌的崇敬,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明显表现出来。又如,在学习“南京大屠杀”这一问题时,让学生分组从互联网上搜集有关日本右倾分子否定南京大屠杀的新闻资料,以便让学生掌握搜集信息、甄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课堂教学时,让学生拿出资料提炼自己独特的见解。吴某整理的资料很有说服力,发言引来同学的一次次喝彩。
吴某变了,老师们说他变了,同学们说他变了,他不再和同学们闹意见,纵然有矛盾了他也主动承认他有错误,不仅如此他还变得爱帮助同学,抢着给老师们抱作业,从吴某的变化中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在历史教学中情感运用的必要性。
三、通过网络拓宽师生双方的学习空间,拉近彼此距离,减少代沟,以情激情
教师自身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极大的影响,教师运用不同的情感进行教学,学生也会相应地做出不同的反应。随着岁月更替,老师年龄渐长,思想已有所老化,接触的新鲜事物比学生少。而作为21世纪信息时代的学生们,他们对于离他们生活比较遥远的课外知识就知之甚少了。如果我们不相互了解,不相互弥补,那师生间的距离就会拉大,学生会觉得老师跟他们没有共同语言;老师对他们的生活不加以关注,那他们自然就对老师缺乏感情。而一旦这样,势必会造成对老师所教的学科不感兴趣,师生之间就缺少良性的互动和交流。为了缩短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减少代沟,我借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就可将课本中所涉及的一些课外知识教给学生们。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加深了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活络感情。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借助多媒体技术设备,与学生一起学习,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互动,共同探究历史知识。这样,同时借助扩音设备,让自己的教学语言饱含感情,准确、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强烈的历史氛围中,使学生为之动容,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课堂资源的形态,转化为历史的艺术之美,以美孕情
过去,教师上课只能依赖教材和教参,现在,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教师准备教学的重要工具,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查找的资料不仅丰富百倍,而且形态多样,文字、图片、表格、动画、音频、视频……教师可以有效地将这些资料运用到课堂中来,丰富课堂内容。初中历史教学中美的内容俯首皆是。爱国主义有林则徐的“苛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如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有曹操的割发代罪,尊师敬贤有程门立雪,以天下人为公的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言壮语,等等。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美,如“书圣”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美妙书法,“画圣”吴道子传神的绘画,雄伟的万里长城,壮美的布达拉宫,文化宝库敦煌莫高窟,精彩的历史文学作品……我就将网络上这些资源搜集整理,制作成精美的教学课件,把历史的艺术之美以其独特的神韵将学生带到一个神圣的殿堂,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珍爱人类文明,并努力追求去创造更美好的艺术,为人类作贡献。
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情感是融洽师生关系的纽带,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桥梁,是点燃智慧火花的火种,是传授知识、追求真理的动力。因此,情感教育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让我们积极、大胆探索,使历史课堂成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道德培养的主阵地。
6.初中历史学科的重要性 篇六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文学语言、历史哲学、美术音乐等方面的素养,结合日常生活,通过内心感悟形成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它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即软国力(国民的道德水准,情感,意志,心态,价值观,哲理思维水平,凝聚力等)。通常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看做是关于人的生存目的的教育, 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实际上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它具体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的执著追求。“提倡人文关怀,提高人的素质,弘扬人的精神”,这不仅是历史教育的一个新热点、新亮点、新视点,而且是整个素质教育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初中教育现状分析
重理轻文的现象不仅体现在高中学段, 而且初中时期十分明显。有人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以看出学生对理科的偏爱。当然, 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全部归咎于学生,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的地区政史地不参加中考,有的即使是参加中考,分数也打折扣。在这种教育大背景下,学生自然而然地将学科分为主副,将政史地纳入次要科目,而更多关注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和价值观的教育及对学生德育的渗透。
三、初中历史学科教育目标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说明初中历史 教育目标是:学生通过中外历史基本知识的学习,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初步理解唯物史观;感受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树立爱国主义情感、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观念,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以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开阔国际视野,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成为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一生的基础。为此,初中各学段,可根据不同内容设立不同培养目标。
初一年级,激发兴趣,陶冶爱国情操。学生从初一开始完整接触历史这一学科,老师应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并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二年级,树立学生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初三年级,树立学生的全球意识。
四、如何在历史学科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1.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理想的历史课正如厚重的历史一样是博大、精深、睿智、理性的统一体。要上出这样的课, 历史教师必须有渊博的哲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还要有娴熟的教学技巧。因此,历史教师除了要在从教前积累丰富人文知识和树立以人为本的历史教育观,还要在从教后,利用各种类型的业务培训和学历进修, 广泛涉猎并一定程度上了解和掌握构成历史的各要素如语言、文学、哲学、音乐、美术、宗教、民俗等各学科的基本知识,从而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2.营造人文教育环境 。
校园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 因而要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充分利用橱窗、板报,彰显学校的人文底蕴。设立“历史长廊”、“历史的脚印”等专题展示各种历史素材,使校园“处处存诗意,字字总关情”。让学生每日踏进校园就能呼吸到浓浓的人文气息,感受悠久的历史传统。
3.转 变教育 观念 ,创新教学模式 。
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 从学科成绩的桎梏下把自己解放出来,认识到学业成绩并非学习的全部。历史学科的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探索历史的过程中, 提高思维品质、明确价值取向、摆正人生道路等,这些智慧的生成远比对历史知识的把握更有价值。比如讲《贞观之治》一课时,可以系统地让学生了解唐太宗其人, 为什么他能开创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 作为“一代帝王”,他能虚心纳谏,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认真听取别人善意的规劝? 在学生的讨论中,道理会越来越明, 这些学生自己讨论出来的结论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远非“死记硬背”的效果所能比的。
4.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 。
历史教材中有人类几千年的文化, 字里行间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人文情怀、深厚的人文内涵。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内容,充分发掘历史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才能真正把人文精神传授给学生。如在1985年,中国发行的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的邮票里,我们明白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与很多亚非国家有友好往来。友好交往自古以来就是不同国家交往的主旋律。鉴真和尚六次东渡,虽双目失明,却矢志不渝,成为中日友好往来的使者。西行天竺,历经磨难,九死一生,却信念坚定的玄奘,最终求得真经。华盛顿坚决不参加第三届总统候选人的竞选,开美国民主政治的先河。林肯为维护美国的统一献出了生命。通过对这些伟大人物的了解,寻找伟人的成功经验及人生智慧,从而启迪学生,丰富学生的人生,这将对学生一生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体现绝对价值。
5.多渠道增长学生的历史见识 ,丰富学生生活阅历 。
历史是人生的大舞台, 历史学习的过程就是增加生活阅历的过程。历史上有喜剧、悲剧、闹剧、丑剧;历史上什么人都有,有君子小人、忠良奸佞、书生政客、游侠流氓。相关历史现象的学习, 可以使学生从中加深对人生的思考并获得人生的智慧,从中学到应世处事和待人接物的经验,有利于学生在增长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理解人性和人际关系, 有利于社会性情感的形成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历史课程向来是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进行的。杜威认为历史学科是形成人的道德品性的最优良的学科。他坚信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都可以从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中找到典范,并由此下结论:“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全体历史教师的不懈努力。我们都要关注历史学科对人文素养的熏陶, 在历史教学中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真正给国家、社会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所具有的思想性、人文性、基础性和综合性,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一样,对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历史教育的独特性是:在学生学习人类社会按照时序的发展过程中,提高初中生的人文素养。
7.浅谈初中历史学科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七
关键词:初中历史;阅读能力;培养对策
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学生的过程,历史教学凭借其特殊性在当前的初中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教材丰富多彩的内容信息,可以有效开发学生的智力能力。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整个学科的阅读能力培养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也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一、初中历史教学阅读能力培养重要性
阅读作为语言性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主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认识到学习的实际内涵,实现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历史教学作为一种依靠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进行相关教学活动的课程,需要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进行相关的描述,学生在学习中通过阅读了解到更多的历史事件,以此提升自身到文化内涵,并且指引自身的发展。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实际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阅读的作用直接体现在未来教学发展方面,通过良好的教学训练可以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一般来说历史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事件发展的相关脉络作为教学线索,我国在长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建立了一整套的阅读教学能力培养方式,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不断提升当前的实际教学质量,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初中历史学科阅读能力培养对策
阅读能力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际作用已经充分发挥出来,在实际教学中提高历史阅读能力的手段是多样的,不同的教师在实际中国会采用不同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的实施都能够在实际中发挥好的作用,建立一个高效合理的教学管理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1、目录阅读。历史教材中一般都会设置相关的目录,可以有效方便学生进行各种类型的学习工作,适当的目录指引可以起到优化教学方法的作用,学生在阅读目录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了解到相关的学习内容,这样以来可以在学习中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后期的学习有着很强的帮助作用。简化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教学中要针对性的进行目录阅读教学工作,培养学生阅读目录的兴趣和能力。目录阅读的重点在于教授学生相关的阅读方法,在多样化的教学中,每个教师的实际教学方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如何利用这种差异性开展相应的教学提升,是未来历史教学的基础和关键,每一本书中都有相关的教学目录设计,在讲授之初就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目录阅读习惯,这样以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起到优化教学质量,采用更为积极有效的教学管理方式,这样以来才能转变当前教学中的不利现状。
中学历史教学通常涉及到大量的历史资料,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一章时可以看到,在书中包含了大量的知识点,如果采用内容讲授的方式难以起到好的作用,适当的目录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此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目录阅读不仅对整个历史教学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同时对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提升也具有很强的帮助作用,教师要在实际中不断变换新的历史阅读培养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兴趣,在有效的时间内起到强化教学质量的目的。
2、提纲阅读教学。列提纲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管理形式,主要的目的在于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为学生创造一个高效的学习环境,历史教学建立在史学资料的基础之上,单一的教学管理手段很难满足这种教学需求,而且教材对阅读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学习负担加重,为了达到减负的目的,要教会学生列提纲,将主要的学习内容采用更为简单的方式罗列出来,这样以来可以在复杂的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而且能够起到加深记忆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对阅读理解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把握的教材内容,为降低难度,便于学生自学掌握,可采用提纲式阅读法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列提纲阅读的重要性已经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来,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会安排相关的阅读课,让学生自己提前了解相关的学习内容,这样以来可以起到优化教学方法,对学生全面能力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是当前教学不断提升的有效方式。适当的阅读教学可以在实际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形成一种无形的动力激发,如果在教学中不注重阅读的重要性就很难在实际中起到良好的教学目的。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师在列提纲的过程中,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教会学生提纲阅读,理出知识要点和重点,为学生阅读指出思路,从而达到降低难度的目的。提纲教学的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习惯,帮助学生在最少的时间花费下,得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提升,实现整体教学的推进的目的。列提纲的过程中尽量建立在阅读需求基础之上,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实际兴趣,构建一个合理高效的教学氛围。
三、结论
教学有法但是在实际中可以发现,每一种教学行为都没有固定的方法,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工作才能在实际中发挥作用,任何类型的教学组织活动在实际中都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而且直接关系到其未来整体发展,因此要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在教学中要认识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积极探索相关的教学管理手段,提升历史阅读教学能力与水平。每个学生的实际能力有着一定的差别,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这种差异性教学的重要性,只有针对性的培养才能实现教学质量有效提升的目的,实现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维婷.提高初中学生历史资料阅读能力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2] 陈亚.初中生历史课堂阅读能力培养和测试[D].南京师范大学,2011.
[3] 邵建春.初中历史人文学科阅读能力培养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6.
[4] 罗燕.初中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阅读能力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8.初中历史学科的重要性 篇八
彭春兰 宜宾南广
【摘要】笔者所在的学校正在以“学、议、讲、练”为教学课堂改革模式,进行着教学育模工作,这种模式下的教学工作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合作,笔者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个新鲜的学生学术职务——学科小组长。学科小组长:学科组各项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我们可以把学科小组长理解为教师的思维线,是教师与组员之间沟通的桥梁。笔者认为能不能用好学科小长直接关系着教师的课程效率的高与低。然而,初中学生大多均为未成年人,他们要担任起一个小组的学习组织工作,确实是有难度的。因此笔者认为要实现高效课堂,开展对“学科小组长”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将从:历史学科小组长的基本素质、历史学科小组长的选拔、历史学科小组长的培训,三个方面去谈一谈初中历史教师将如何运用学科特色培养“学科小组长”。
【关键字】课堂改革 学科小组长高效课堂
【正文】
我校是以“学、议、讲、练”教学模式来打造高效课堂的,在这个过程中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合格的“学科小组长”能提升课堂效率,不称职的“学科小组长”能降低课堂效率,因此为每个合作学习小组培养一名合格的“学科小组长”将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本文将从:历史学科小组长的基本素质、历史学科小组长的选拔、历史学科小组长的培训,三个方面去谈一谈初中历史教师将如何运用学科特色培养“学科小组长”。
一、初中历史学科小组长的基本素质
初中历史学科课程目标:要使学生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真诚善良、积极进取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情趣,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历史学科小组长首先应该具备:善良、积极的思想品质;其次还应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善良与积极的思想品质是学生在过去的生活体验中已经形成了的,我们可以通过选拔找出这样的苗子,而组织能力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正是可以培训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这门学科只要选好了小组长,再加上后继的培训,培养一个合格的“学科小组长”并不难。
二、历史学科小组长的选拔
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彼此信任是在小组共同完成一个目标的重要因素。信任:相信而敢于托付。因此我们在选拔组长时需要挑选出能让教师、组员都彼此信任的学生。为此在实际操作中常采用以下三个策略。
首先是教师要完成对学科小组的职责进行介绍:是小组本学科带头人;
本学
科小组合作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指挥者。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做小组长是为大家服务的最直接方式。最后还要让学生明白在这个服务的过程中,小组长可以得到组织能力的锻炼等。接着依次按照按照以下过程产生组长。
上策:鼓励学生自愿申请
历史学科强调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人类的发展史充满着曲折的历程,积极向上是我们发展的主线,因此首先挑选出积极主动的同学。这样挑选出来的学生即便日后被老师批评他能能够勇敢的接受。
中策:组员互荐、推选
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害羞心理常常困扰他们。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毛遂自荐的过程中如果力度不够,或者其他原因都可能导致学生不敢推荐自己。所以中策乃是:要求组员间互相推荐,投票选定。
操作方法:小组内轮流推荐,每个组员必须推荐一人,并且说出推荐理由,行政组长做好相关记录。最后由行政组长统计确定出小组长。这个过程的优势在于,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民主的氛围,同时被推荐的人员心理上会受到鼓舞,从而面对问题时有足够的信心去解决。
下策:教师指定
在经历了自荐、推荐都无法产生小组长时,教师只能采用为该组指定小组长的做法,这种做法的风险在于:被教师指定的小组长容易出现优越感,认为自己是教师眼里最优秀的孩子,与此同时如果工作中犯错被批评时,常会有逃避责任的念头。
三、学科小组长的培训
当我们挑选出学科小组长以后,首要任务就是对其展开工作培训。在培养学科组长时,教师可以分别从以下方面去考虑:
1.指导学科小组长熟悉教师导学案
在小组合作中,有一项特殊的工具——导学案。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配合教师科学的评价,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自主发展的路线图。所以教师在培训小组长时,首先从培训小组长熟悉导学案的结构开始,衍生到课堂各环节的任务中去。
以我的历史学科“导学案”为例说明:
我们学校是以‘学、议、讲、练“为课堂模式开展课改工作的,因此我的“导学案”也是由这四个环节组成。
学:是指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做到心中有学生,把设计“教师如何教”转变为设计“学生如何学”,对于课堂上的这一环节,教师都要问自己:我设计的这个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我设计的这个问题,能否使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学生的“学”能学会多少?不能学会多少?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课上的每一分钟都有效从而为下一环节的“议和讲”奠定基础。该环节的时间为十分钟,要求学生自学,对学,群学。为此,我要求学科小组长负责好小组纪律,并赋予其评分权利,纪律分会计入总分中。
议: “议”才是一节课教学中的中心环节。也就是说,让学生自主学习不是教师不讲,而是根据教学需要,不该讲的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该讲的则通过教师和师生共同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可以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把教学知识融于生活实践中,使学生在情绪上引起共鸣,发现数学奥秘。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感和愿望。如我在教学《伐无道,诛暴秦》一课中,为引导学生理解“得民心者的天下”的道理,设置了一下“议”的环节:
该环节的时间为15分钟,要求学生分小组完成合作探究议论学习部分。为此,我要求学科小组长负责好中心问题的确定,并组织好讨论的秩序,当同学们的议论与中心问题无关时需要提醒。在这个环节中,小组长需要完成展示任务的安排,赋予他安排展示人员的安排权。
讲:是再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议论学习之后的“精讲”。并不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进行讲解,不和学生进行探究,教师在教学中应“精讲”,应精讲的是什么?我认为教师首先要精讲的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不懂的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学不懂的问题可能存在这样的类型,一是比较简单的概念类的问题,另一类的问题可能就是课程标准规定必须让学生掌握还必须让学生理解的问题。该环节的时间为10分钟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理解和完成之前两个环节为完成的学习任务。
练:教师精心设计拓展类问题,给学生自由展示的空间,实现课堂教学中的“练”。不能体现能力的课堂不符合新课改理念,不能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堂也不能体现新课改理念走进生活,学以致用,这实际上就是贯彻历史课最基本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课本上的理论来源于历史的记载,曾经的古人的生活,最终还是要回归于生活,即生活——理论——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学”和“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历史课堂中的“导行”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中“练”的环节体现,教师精心设计当堂达标问题等都是实现新课堂教学中“练”的环节的最好体现。
2.辅导学科小组长开展组内合作学习
学科小组长要能够承担起小组一起学习,探讨的活动,让各类活动在正确轨道上完成老师意图,对组织能力的要求是较高的。但是我们挑选出来的同学最初在这方面能力大多都是比较欠缺的,甚至连小组活动的规则都不了解。因此我们的培训应涉及到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如何组织组员“对学”、如何要求组员“展示”等细微的地方。
首先我要求小组长根据不同环节,分别给组员安排不同的工作,并明确具体的任务。并根据其配合程度量化打分。如下表所示,即为最初我要求小组长掌握
3.培养学科小组长语言表达能力
小组合作时时刻刻离不开交流,如讨论环节中的提问与回答、任务安排中的安排与协调、展示环节中的发言与点评等。
对小组长的语言表达能力培训,首先从规范小组长的语言表达格式开始,如:布置任务时必须点出同学的姓名,不可用“你、他”代替姓名;提问时必须以“请”字开头等。其次当组员在发言时,小组长带头要认真倾听,当同学发言完毕再提醒违纪者,并做好违纪记录。最后在问题讨
论结束后,组长必须做总结性发言。
4.帮助学科小组长加强与教师的联系
课堂上教师通过小组长开展着组内的合作学习,课后小组长还需要将相关的信息
反馈给教师,但现实中我们的小组长依然不
敢与教师展开常态交流,因此我设计出了一
张《小组合作学习每周积分表》要求学科小
组长每周填写。内容涉及到组内成员《导学案》的完成质量、课堂纪律的表现、组员意见及建议等相关信息。笔者通过这个表册的使用,让组长可以系统的向教师反馈小组内的合作学习情况,同时也完成了对小组长工作方案的文字指导。小组长为了能够顺利完成这个表格,他在组织合作时自然紧密的围绕在了《导学案》的周围。
5.关注学科小组长的品德评分
学科小组长手中有了“反馈权”,深感自己是学科教师最信任的合作伙伴。此时学科教师得让小组长明白他与每一个组员之间是平等互助的伙伴关系,学科组长没有“可以享受特权”,学科组长要时时处处起榜样作用,做好示范等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以自己谦和、公正的品质去影响我的小组长。同时我还会关注他们的品德评分情况,及时了解小组长的思想变化。
9.初中历史学科的重要性 篇九
载大全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教改的基本思路为指导;以《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学部总体教学计划,结合本年级教学需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前提,以学生终生发展为教育目标,落实学科教学任务,特拟定教学计划。
二、学情分析:
本年级共有学生105人,都是从小学升上初中的新生。从年龄结构方面看,学生的年龄偏小,认知水平与小学生差别不大,在适应新的初中生活方面还要有一定的磨合期;从知识结构方面来看,刚刚小学毕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还比较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还比较简单;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来看,不少学生来自非课改地区,也有不少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对于起始年级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材分析: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内容,主要以地理知识为主。从对社区的了解,到对地图的认识,再到对世界大洲大洋的的分布和主要国家的了解,然后是对时间自然环境的初步把握,最后是中国国家地理的展示,从中国在世界的位置—中国国土的组成—邻国—地形类型—平原—山地—高原—盆地—河流—以及村落城镇的发展。
主要特点是:
1、教材内容的综合性较强,知识面较广,着重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的训练。
2、培养学生素养,注意知识的有机整合,大胆处理和创新教材,具有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第二、三、四单元
难点:比例尺的计算和运用;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和归纳地理事物的特点。
五、预期目标:
1、所有学生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
2、课堂创新,高效,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亲近自然、建设和谐社会的情感;
4、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力争使本学科成为优质学科,学生成绩优秀,不出现低分现象,培养高分层。
六、实施措施:
1、掌握课改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落实课改精神,创新课堂教学,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2、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
3、以学案教学为主,本期学案力争超过教案的三分之一,少讲多读,精讲多练;
4、加强教学研究,进行内容整合,减轻学生负担;
5、辅差帮困坚持不懈,确保无人掉队。
6、自觉做好教学各项常规工作,按质按量完成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单元测验等常规教学任务,尤其认真实施课堂目标教学法。
7、切实抓好学科培优工作,通过会议、辅导、谈心等方法努力提高优生率,把学科成绩跃上新台阶。
七、教学评价:
1、评价目标:学生能力是否提高;是否具有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评价方法:活动法、观察法、项目评价法、自评法
3、评价过程:要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按期积极参与的程度和能力的体现作出评价。
八、教学进度与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
6课时
预备课
1课时
第一课
我的家在哪里
2课时
第二课
多种多样的社区
2课时
探究课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课时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7课时
第一课
大洲和大洋
2课时
第二课
自然环境
2课时
第三课
世界大家庭
2课时
1课时
10课时
3课时
3课时
3课时
1课时
13课时
2课时
探究课
从地球以上看世界
第三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第一课
国土与人民
第二课
山川秀美
第三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探究课
游历华夏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
家住平原
第二课
与山为邻
2课时
第三课
傍水而居
2课时
第四课
草原人家
2课时
第五课
干旱的宝地
2课时
第六课
文明中心——城市
2课时
探究课
来自家乡的报道
1课时
以上总计课时为36节,其余为机动课时,可以用于复习、考试和其他安排,但总体上不与学部教学处的安排相冲突。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人本学期任初一(5)、(7)、(8)班历史科教学,经过两周的观察,学生基本能完成学习任务,(5)(7)班学习兴趣较浓,组织纪律性较强,(8)班同学反应相对比较慢,学习氛围一般,学习上存在一定障碍,针对这一点,在本学期要在课堂上课下多花时间鼓励,做好培优扶困的工作,缩小后进面。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整体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出版的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真正反映了课改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该书主要以人类文明史发展为主线,该教材重点突出,以点带面,建立了新的评价机制。该书图文并茂,生动规范,单元,课和子目的设计合理规范,更注意吸收当代文化的变化发展,对历史的分期历史发展的动力,民族关系等重大史学问题进行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把握和处理。
初中七年级上册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在课型设置上,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新教材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增加了“学习与探究”课,在栏目设置上,出现了许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式学习栏目,而图文资料的有效运用,大大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同时也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半坡聚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区别
4、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直到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
5、说出西周分封制主要内容,直到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6、通过商鞅变法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认识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7、了解“百家争鸣”主要史实,以都江堰等为例,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8、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9、列举汉武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讲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0、了解“四大发明”,名医华佗,张仲景,李时珍以及祖冲之和《九章算术》。
1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主要史实,《史记》和《资治通鉴》。
12、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人口南迁河民族交往。
13、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和的措施。
14、《水经注》、《天工开物》等著作,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四、教学改革的设想(教学具体措施)
1、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即把历史科的地位提升到主科地位。
2、抓好课堂纪律,充分利用“45分钟”。
3、多讲述名人历史故事,与历史典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适当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或历史博物馆,让学生增长见识,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5、多组织一些历史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表演能力。
6、每天布置适当的作业和练习,巩固知识,大约80多次。
7、做好“培优扶困”工作,提高两率临界生的成绩。
五、拟定本学期教学目标: 任教班级
学生人数
原及格人数
目标及格人数
原优秀人数
目标优秀人数一(5)班
43
40
20一(7)班
43
40
20一(8)班
43
40
10.初中历史学科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篇十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历史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动机。因此,培养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是历史教学过程 中的重要一环,可采取的方法有:
1、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探索多种教育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一堂课要有引人入胜的导入、丰富多彩的内容、留有韵味的回味。教学时要史论结合,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丰富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体验,如利用精彩的故事、电影、谜语、典故……;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趣闻轶事、哲理故事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还要锤炼教学语言,做到科学性与知识性相统一,趣味性与幽默性相并存,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奥的问题具体化,从而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加强学法指导。陶行知先生说:“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因此学习方法得当,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并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愉快的情感,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反之则产生内疚、痛苦、厌学等消极的情感,随即降低或失去学习兴趣。因此老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指导,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如历史知识的记忆方法;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与吸取,教科书的阅读、解题答题的方法等,都应进行科学的指导。
二、重视过程与情感和知识目标的统一
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一些老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对历史教学任务的理解从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上看,有一些教师忽略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表现为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新知识,或是上课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样一来,学生缺乏对历史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历史的具体感受,因而很难积极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甚至很难展开讨论。教师这样安排,可能是认为应当让学生来建构新知识,或是认为讲多了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教学的活动难以深入,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处于尴尬的被动状态。我们知道,历史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学的目标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整体目标的具体体现,都不应该忽视某一个方面。而且,正是由于历史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才使得历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生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一切活动都难以展开,一切能力也都难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生成也会成为空泛之谈。所以,现在要注意避免对教学目标整体把握上的失缺,要全面和正确地理解历史教学的任务。
三、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贯彻整体知识结构的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尤其还要对内容的深广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规定,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学。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即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在学生的智能培养方面,要想使智能培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应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入手,具体说:一是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辨的讨论;二是教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過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要谈古论今,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总体看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是个普遍现象,当然学科的思想教育的阵地作用也就远未得到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内容笼统地讲,在中国史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在世界史教学中主要是审美观、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
11.初中历史学科的重要性 篇十一
PCK被誉为教师专业化的显著标志,大量研究表明,是否拥有PCK是区分学者与教师、高效教师与低效教师的主要依据。可以说,“学科教学知识不断完善、学科教学认知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近一年来,笔者以优秀教师A、普通教师B为对比样本,通过开展“同课异构”等教学活动获得第一手资料,对初中历史教师PCK的生成进行了粗浅的研究,现就PCK的构成要素——关于教学内容的知识、关于教学对象的知识和关于教学策略的知识这三个方面谈谈认识,供大家批评指正。
一、关于教学内容(即“教什么”)的知识
格罗斯曼认为,教师应具备关于一门学科教学目的的统领性观念——关于学科性质的知识、关于学生学习哪些重要内容的知识或观念。这一统领性的观念在教学决策中起到“观念地图(conceptual map)”的作用,它是决定教学目标、恰当的教学策略和选取教材、评价学生的基础。初中历史学科的课程内容是什么?每一节课又应当有哪些教学内容?看似简单的问题,其答案未必是唯一的,“统领性观念”不同的教师在处理上述问题时一定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以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为例,A、B两位老师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及设计如下:
准确定位教学内容“应源于对学科知识、教学目标的知识和信念、关于课程和教材的知识、学科性质、社会文化、特殊背景知识等的综合考虑。”只有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内容,才具有分明的层次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才能引导师生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其导向、激励、规范作用。本课的课标要求是:简述《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评价其历史作用。从上表可知,A老师能够紧扣课标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做到重难点突出、主次分明、详略得当;B老师的教学重心则落在法国大革命的背景、进程、影响及拿破仑战争等知识点上,明显偏离课标要求,说明该教师的课标意识不强、教学内容的确定有偏差,由此所导致的教学效果的差异也是可想而知的。
生成关于教学内容的知识需要经历三个程序:
首先,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科知识。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材教辅、历史文献、历史读物、历史期刊等,要广泛涉猎历史小说、乡土资源、影视作品、遗迹遗址、网络资源等,从而深刻理解初中历史学科的内容、价值、性质、产生过程、知识间的联系及整个课程结构,并能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联合,从而为下一步的选取奠定基础。
其次,教师要科学选取学科知识。教师要具备较强的鉴别、取舍能力,要从初中历史学科具体的教学目标出发,以贴近初中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原则,以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宗旨,在极为丰富的学科知识中选取最有必要、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选取的原则有:第一,针对性,即围绕教学重难点来选取,要深入浅出地运用经典材料来引领学生形成鲜明、生动、形象、具体的历史表象和历史概念。第二,情趣性,即选取的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从而加深学生印象、深化理解运用。
再次,教师要恰当转化学科知识。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丰富多彩、角度多维,若千篇一律、原汁原味地传授给学生,只能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教师要立足学情,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转化方法,如对于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和基本线索等可以采取讲述、演示、自学等形式;对于历史概念、规律、评价等,可以采取讨论、探究、课本剧等形式。
二、关于教学对象(即“教谁”)的知识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有何特点?思维品质有何特点?其认知水平又达到何种程度?这些都是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研究教学策略时必须考量的因素。在执教《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一课时,A、B两位老师都注重引入材料、创设情境来处理相关知识点:
A老师在处理“《人权宣言》的内容”时,是这样设计的:
材料: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第六条法津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所有公民有权参与法律的制定.
第十七条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任何人的财产不得受到剥夺。
——(人权宣言》
问题:根据材料,概括《人权宣言》的主要内容。
上述材料主要来自教材且阅读障碍较小,设问与课标要求一致,体现出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考查基础知识与学科能力相结合的特征,与初中阶段教学要求和南通中考命题趋向吻合度高。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活跃,教师指导恰到好处,目标达成度高。
B老师在评价拿破仑对外战争时,运用了下列材料:
在拿破仑统治区,人身依附关系、等级制度、贵族和僧侣的特权被取消,代之而起的是资产阶级的平等、宗教自由……实行行政集中化并设立了新式的、各司其职的政府部门以取代封建特权和由此而产生的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这一切大大激发了人们对年轻的天才皇帝的敬慕。
——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
问题:根据材料,请你分析拿破仑对外战争的积极影响。
上述材料引自史著,严谨规范,设问指向明确无歧义。但是该材料的阅读要求高,且与教材的离散度较大,初中学生很难做到理解准确、分析到位。从课堂教学来看,B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理解材料方面显得力不从心,颇有“小马拉大车”之感;学生的答题情况也很不理想。
以上A、B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对比告诉我们,执教者不仅需要掌握尽可能多的学科知识,还需要对学习者的思维习惯、认知状况、学习过程中可能拥有的共性困难等熟稔于心,只有这样,才能准确选择教学内容、科学运用教学策略,以达成预期的教学目的。
生成关于教学对象的知识需要经过三个步骤:
首先,要全面了解学习主体。全面了解学习主体,才能确定最佳教学起点,才能决定历史课堂教学是否具有针对性和适切性、是否能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要通过课堂提问、黑板演练、考试测验、作业批改、试卷分析、课后调查、个别谈话、平时观察等多种途径了解初中生学习历史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心理特点、兴趣动机、思维方式、困惑疑点、个性差异等,在此基础上想学生之所想,补学生之所缺,解学生之所惑,帮学生之所需。
其次,要灵活预设教学过程。“具有有效学科教学知识的教师为了对学生提出的特殊问题做出反应,或者为了对某一事先未预料的事件做出反应,可以改变或停用原有的‘脚本’,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去体验历史、思考问题,找准他们思维发展的连接点,以准确预见课堂中可能生成的各种问题。同时,针对某一教学问题,尽可能全面考虑准备几种处理方法,才可以在教学中激活、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经验判断。
再次,要科学评价学习状况。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巧妙运用充满智慧、饱含激励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及时、直接、客观、有效、富有个性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了解自己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优势、进步、成绩与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强化历史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
三、关于教学策略(即“怎么教”)的知识
“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行为。”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从上文可以看出,A、B两位老师的教学策略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A教师根据新授课的课型特点,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立足知识基础,着眼提高能力,通过“创设情境、理解新知——组织探究、运用新知——拓展整合、归纳新知”的流程,以问题激起思维,以探究产生共鸣,以问题解决实现目标达成,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B教师虽然也设计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但是局限于基本史实的浅层掌握,触及不到历史的真正内涵,也就无法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同时,课堂教学环境相对封闭、保守,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受到应有的尊重,没有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效率不高。
生成关于教学策略的“怎么教”的知识需要经过三个环节:
首先,要广泛吸收教学知识。教学知识范围很广,包括特定主题教学策略和表征的知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知识、一般教学的知识、教学环境知识、情境知识、技术知识等,凡是与教学相关的、能够促进有效教学的实践性知识都可以纳入此范畴。因此,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活动,广泛阅读专业书刊,以获取最新最全的教学知识、教育观念,并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对各种教学知识、教育观念进行理解、分析、判断与整合,从而形成自己个性化的学科教学知识。
其次,要合理确定呈示形式。“着眼于教师呈示知识与演示技能为主的行为,称为呈示行为……依照使用手段的不同,主要有语言呈示、文字呈示、声像呈示及动作呈示四类。”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呈示行为往往是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行为、教师指导学生行为一起构成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行为。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呈示形式过于单一或使用不当,则难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深入剖析教学内容中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评价等每一个知识点,根据知识点的自身特征及目标达成要求,确定最适合的呈现形式。
再次,要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不同的教学策略有其自身的特点、独特的性能、适用范围和条件,没有任何一种教学策略能够适用于一切范围和条件。因此,有效的教学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来确定对于教与学的活动程序、组织形式、方法和媒体等的相对最优的选择。同时,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多种因素的交叉干扰,如学与教、师与生、知与行等矛盾交织,需要在教学全过程中,随时注意已选定的正在运用中的策略可能出现的不协调,及时给以相应的调整、补充以至创新等,使策略过程与认知过程同步。
综上所述,“学科教学知识必然是教学中的知识,是基于教学(in teaching)、为了教学(for teaching)、关于教学(on teaching)的复合统一体,仅为从事教学实践活动的教师所独有。”构成学科教学知识的三个组成部分不是相互独立,而是三位一体的;不是平面静态,而是立体动态的。实践性、生成性、情境性、个体性是其鲜明的特征,因此教师的主动建构和不断反思是生成学科教学知识(PCK)的必备途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循环往复中,再造、重组、交融已有的知识储备,创新教育理念和实践智慧,不断促进自身PCK的发展。
摘要:“学科教学知识”(PCK)被誉为教师专业化的显著标志,对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学效益至为关键。近年来,有关PCK的内涵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围绕如何生成PCK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以优秀教师A、普通教师B为对比样本,通过开展“同课异构”等教学活动获得第一手资料,试图分析初中历史教师PCK的生成轨迹,以改进教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生成,对比
参考文献
[1]Diane Barrett,Kris Green.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s a Foundation for an Interdisciplinary Graduate Program[J].Science Educator,2009,18(1).
[2]冯茁,曲铁华.从PCK到PCKg: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转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
[3]Grossman,P.L.A study in contrast:Sources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for secondary English[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89,40(5).
[4]汤杰英,周兢,韩春红.学科教学知识构成的厘清及对教师教育的启示[J].教育科学,2012(5).
[5]白益民.学科教学知识初探[J].现代教育论丛,2000(4).
[6]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28.
[7]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19.
12.2022年初中历史重要知识点 篇十二
1、公元前2,秦王嬴政(始皇帝)灭亡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割据局面。
2、秦朝规定全国规范的文字是小篆,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圆形方孔钱。秦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宁。
3、公元前2,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在大泽乡爆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
4、公元前2,刘邦(汉高祖)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5、西汉初年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与景帝两代,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发展农业,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迅速,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休养生息的政策实行,促进了西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6、汉武帝的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促成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7、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著名学者是西汉时期的董仲舒。
8、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定都于洛阳。刘秀在位时,政局渐趋稳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国力日益强盛,史称为“光武中兴”。
9、西汉时的播种工具是耧车;东汉时出现了新型灌溉工具是翻车;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内冶铁,比欧洲早1000多年。
10、秦朝末年,匈奴首领冒顿单于在蒙古草原建立统一的奴隶制军事政权,第一次实现了对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大统一。
13.历史学科教学的论文 篇十三
摘要:历史教学的基础功能是通过描述基本的历史史实,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历史概念,而历史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多项联系。
因此历史教学中注重和其它学科的渗透,能更好地完成历史课堂教学的任务。
关键词:历史教学 学科渗透 人文内涵
历史是一门内容相当丰富的综合性人文学科,它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以史鉴今”、“使人明智”、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
中学历史教学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历史教学,要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从历史角度去关注人生,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吸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与其它学科的多项联系,因此教学中既要重视指导学生感悟历史、积累历史和掌握历史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又要加强历史教学和其它学科的沟通与渗透。
一、历史与政治的渗透
爱国主义是历史教育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历史教育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要适时把握历史知识和时事政治的关联。
今天的政治热点往往蕴涵着复杂的历史因素,或是历史的延续,或是历史对今天的影响,可巧妙地利用或借助时事热点追本溯源,加深对热点问题或历史知识的正确认识。
如“围绕香港回归祖国”这一热点,让学生思考:历史上香港问题的由来?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历史的耻辱?新中国又是如何着手解决的?经过梳理这一历史线索,学生就能认识到:香港的被侵占是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
香港的顺利回归,充分体现了“一国两制”政策的正确、改革开放的成功和新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也进一步印证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要使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就必须不断发展我们的综合国力,提高全国族的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另外,无论评价历史人物还是历史事件,我们都要力图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引导学生,充分体现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思想。
如对秦始皇的评价,可以因为他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所以他是伟人;出可以因为他确立皇帝制度,建立君主的强权统治,以及穷奢极欲、统治暴虐,所以他是暴君。
另外,对屈原之死的评价,有学生说他的跳江正是他高风亮节的体现,也有学生说他是胆小鬼,都像他这样逃避现实选择死亡,谁来继续革命呢?
二、历史的地理的渗透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突破,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这就要求在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以史鉴、以古为训,
力求让学生既具备古往今来的时间思维方式,又具有上下四方的空间想像能力,逐步增强学生联想思维及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当学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时,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谈开辟的有利条件。
学生通过讨论认为: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的中段,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四周各县都是产粮区,农产品丰富,便于筹粮筹款;这里的群众基础较好,
大革命时期湘赣边境曾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农协会;它位于湘赣两省之间的山区,距离大城市较远,敌人的统治力量较弱。
再如,学习南宋经济发展时,除分析“苏湖熟,天下足”的历史原因外,我们还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地理知识来分析,江南地势辽阔,气温较高,雨量充沛,
江河湖泊多,适俣水稻等农作物生长,再加上江南内河航运发达,沿海港湾多,也有利于江南经济的发展。
由于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强化了学生对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自然条件的关系的认识。
至于课本上的地图,具有文字的内容所不可代替的作用,与地理的联系就更为密切了。
如在学习“赤壁之战”时联系作战地图,就是将地理知识自然的溶入历中事件中,此战中诸葛亮借东风又联系到气象知识。
这种知识的横向联系,有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迁移,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历史与数学的渗透
电视剧《DN》师中讲,21世纪的战争不仅是高科技的战争,更是数学战争。
为了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我们有意把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运用于历史教学中。
如在讲授“20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时,向学生说明,这场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不仅是一次政治斗争,而且是一场数学战争,
数学的许多分支在其中都发挥了不少作用,如在导弹的瞄准系统中得到了广泛运用的控制理论,多国部队用来处理雷达及卫星信号的编码理论,
多国部队用来通信联络及破译对方密码的密码技术,以及用来指挥战争的计算机系统,无一不显示出科技的潜在威力,显示当代战争不仅是综合国力的战争,
更是高科技的较量,也增强对数学实用性的了解。
四、历史与语文的渗透
新课改已经走入我们历史教学中,适应新的教育理念,我们进行了“多维互动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改,其中有一个环节就是教师将一些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及历史书籍推荐给学生,指出重点、难点,让学生结合教材进行新课预习,学生就教材领悟知识点,这个过程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
另外,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历史现象都是通过特定的文学来反映的。
如《包身工》,生动地再现了中国无产阶级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
其中有“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人的尸体,那么,我也这样联想,日本纱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灵魂!同时,在这千万被压榨的包身工中,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人道。
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通过这些富有哲理性的语言,让学生体验出文学语言所带来的生动形象的历史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历史与艺术的渗透
历史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它与音乐美术等的联系和交叉。
如让学生结合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工艺术风格,说出这幅画的意境,学生不仅得到艺术的熏陶,而且提高了艺术鉴赏力和审美力。
【初中历史学科的重要性】推荐阅读:
初中历史学科课堂理念06-11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09-28
初中历史学科活动日活动方案06-25
初中历史学科构建高效课堂教学建议07-30
从历史的字句中收获真谛初中作文08-03
论初中历史课堂上的有效提问策略06-08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10-28
初中历史年代史07-31
初中历史知识讲座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