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第2课时教学设计(12篇)
1.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一
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康成缘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按照春夏秋冬季节的时间顺序来写作的方法。
2、理解课文中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重要词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3、体会小兴安岭四季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重难点:
1、学习作者按照春夏秋冬季节的时间顺序来写作的方法。
2、理解课文中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重要词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情景教学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动画)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地方美吗?(美)这就是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的地方,这个地方在咱们祖国的东北,它的名字叫小兴安岭,是啊,这里可美啦!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坛,课本上称它为《美丽的小兴安岭》(板书课题
23、美丽的小兴安岭)
2、让咱们像欣赏动画那样先把课题美美的读一读:美丽的小兴安岭
我相信同学们还可以把它读得更美:美丽的小兴安岭
3、过渡:同学们看了动画,发现小兴安岭可真美!接下来,让咱们把动画变成文字,来读一读,好吗?(好)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那好吧,同学们赶快打开语文书,翻到91页,第二十三课,让咱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读课文吧!你可以默读,也可以轻声读,还可以大声读,读的时候请同学们带着大屏幕上的小问题一起读:
课文写了小兴安岭的哪几个季节?(4分钟)
2、都读完了吗?谁来说说,课文写了小兴安岭的哪几个季节?
(板书 春夏秋冬)像作者这样按春、夏、秋、冬季节来写作的顺序叫时间顺序,同学们记住了吗?
3、过渡:是啊!小兴安岭的四季都有着不同的很美,那读了课文你喜欢小兴安岭的哪个季节呢?(自由发言)按赶快找到相应的段落,带上大屏幕上的表格去读一读吧!你喜欢哪个季节就就填哪个季节。
三、抓重点句段,品读体会:
(一)学习春天段落
1、同学们读了课文有自己喜欢的季节,很多同学和康老师一样,都喜欢春天,现在康老师就自告奋勇的来当一回导游,咱们一起先去看看小兴安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康老师要带着同学们开始遐想旅游了。
2、老师朗读春天段落(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3、同学们,你们眼前仿佛看到什么了?(板书:树木、积雪、小溪、小鹿)
4、那这些景物,你最喜欢哪一种呢?(找到相关的句子来读一读吧)
①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A一个“抽”字用得真好!它体现了树木吮吸着春天的阳光雨露,充满着活力,在使劲儿地长(边讲边用手势)!哪位同学能当回新枝条,给咱们边读边演示。
B全班同学一起当回小枝条,体会抽出是什么样子的。(齐读)
(这些新枝条多有劲呀,真是生机勃勃啊!)
②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A看来,你是一个喜欢动物的孩子,还有喜欢动物的孩子吗?我们一起都来读读这句子吧!听你们的读,康老师好像看到了小鹿们在溪边悠闲的散步,有的口渴了,就俯下身子喝上两口干净的溪水,有的在喝水的时候看见了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心里想着,我多美啊!那还有的小鹿在干什么呢?
(老师称赞:这是一只调皮的小鹿,这是一只可爱的小鹿。。。。。)b、谁能把小鹿的调皮,可爱带进这句话中,再来读一读呢?(抽读,男女分组读)
③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
春天来了,就连山上的积雪也按捺不住了,它们把自己变成了雪水,流进小溪,淅沥沥,哗啦啦,唱着动听的歌曲向前方奔去了!
5、是啊,小兴安岭的春天到处生机勃勃,美丽极了,现在,让咱们把对它的喜爱之情再一次读进这段文字,读出小兴安岭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全班齐读春天段落
(二)学习回报夏、秋、冬段落
1、过渡:听着同学们的朗读,大家都还沉浸在小兴安岭温暖的春天的美景当中,可是阳光灿烂的的夏天已经向我们走来了,喜欢夏天的同学咱们一起来当回小导游,读一读这段文字吧。
2、学习汇报夏天段落
3、、秋天、冬天听说有客人来了,它们也迫不及待地排着队等着我们欣赏呢。喜欢秋天的同学,谁来告诉咱们,你到小兴安岭的秋天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A回报景物B展示图片C读出秋天丰收的喜悦之情。4A汇报景物B 展示图片C把动物可爱读进这段文字
四、今天,咱们一起去欣赏到了小兴安岭四季的美,小兴安林不仅景美,而且物美,有价值美的实在,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的时候可用了许多好词好句呢,请同学们把你觉得美的句子找出来,抄一抄,好吗?
2.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二
(一) 教学内容分析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 是一篇记实散文。结尾处“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隐藏着并不那么融洽的父子关系, 查阅背景资料得知, 实际上从1920年开始, 父子间间隙逐渐加深, 但父亲来信中“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坦诚相告, 似乎是一位英雄迟暮的父亲放下身段的软弱祈求, 终于触动了儿子忏悔和歉疚的深情, 作者理解了父亲“待我渐渐不同往日”的心灵世界, 更理解了父亲始终如一的父爱。作者曾说:“我写《背影》, 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 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 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 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 走过这样复杂的心路历程后, 作者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完成了《背影》的创作。当年, 父亲行动不变, 遭受家庭一系列变故的打击, 自己母亲离世的创痛, 中年失业的沮丧, 在作者8年后的回忆中, 更加涂抹上一层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儿子复杂心境下的回忆和父亲特殊心境下的父爱, 也许是《背影》产生亘久不衰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吧。编者将本课编入二单元, 意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 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学会关爱父母, 珍惜亲情。本课的父子深情需要学生沉潜其中, 涵咏体会, 体会后的动容更是学生写作的良好促因。
(二) 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学生阅读量少, 阅读领悟力较低, 课前通过“互动讨论”了解到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基本停留在以下层面:父亲给我买橘子让我很感动, 但为什么会让自己感动, 大多数同学认为就是父亲身体不好, 行动不便还为“我”买橘子, 很让我感动, 至于特定情境中的“父爱”, 学生体会的不够、不深。也有学生认为, 这种感动来的有些“假”。对8年后的作者追忆父亲的心境是怎样的?同样出现了几乎一致的“声音”--感动, 但仅仅是感动么?学生对文本的这种浅层次解读是教学的切入点。同时, 就平时对学生的了解, 学生在平时不爱朗读课文, 写作中反映出来的普遍问题是, 叙述粗糙, 描写僵硬, 尤其是无法很好的刻画出一个画面, 以上这些都是设计本课的出发点。
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说明
基于以上教学内容分析和学情了解, 本课学习我将主要采用以下方式和手段:
第1课时
细读文本, 体会深情。
1.组织阅读文本, 把握内容、情感。
2.组织反复朗读, 就质疑点、介入资料, 展开讨论。
3.组织完成相关问题讨论, 并上传第6段朗读作业 (上传到互动讨论平台) , 组织为优秀音频作业“投花”。
4.上传平台作文要求:过往生活, 点滴人情, 总会有一幅感动或触动我们的画面, 请你在e本上画下这个画面, 并描述这个画面, 让这个画面感动或触动你我。组织学生完成好作业。要求:用1-2句话交代一下画面产生的背景, 描述、刻画这个画面。
第2课时教师准备
组织学生在“互动讨论”平台上展开两个讨论话题:
1.儿子为什么会被父亲买橘子的行为感动得流泪?父亲的不易表现在哪里?
2.作者在创作《背影》时的复杂心境, 包含哪些?教师做好学情调研。
第2课时
读中悟情, 读中引趣
1.反馈学生在“互动讨论”平台上上传的朗读作业。
2.跟读名家, 体味特殊背景, 读出儿子的感动。
3.配乐朗读, 琢磨特殊心境, 读出复杂的心情。
探究背影, 深研写法
由朗读体会, 刻画背影, 形成画面, 画面传情。
由平台作文, 描写粗疏, 无法成画, 无法传情。
学写背影, 学以致用
1.例文修改, 交流总结。
2.平台修改, 分享经验。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深悟父爱;体味作者创作背影时复杂心境、情感。 (第二课时)
2.探究第6段感人至深的原因, 根据自己画的画面写出一段描述文字。 (第二课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话交流读出理解, 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写法, 通过平台分享写作成果--写出自己的“令人感动的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父子深情, 陶冶情操。学会关爱父母, 珍惜亲情。
四、教学环节设计 (第2课时)
【课前准备】指导学生朗读作业, 上交整理朗读作业。教师上传讨论及写作话题。
【设计思想】整个教学以四个大环节展开:
环节1:体味背影, 读出味道。环节2:探究背影, 赏析写法。环节3:学以致用, 共改习作。环节4:分层作业, 上交作品。
五、教学特色说明
《背影》一课, 是一篇传统篇目, 在内容的解析上已经无过多创新点。将教学思路集中在读写结合上, 是本教学设计的一个出发点。如何做到写的有效性, 是本设计的关注点, 为此, 我主要在两个方面着力:1.只有读出感动才能激发写的欲望。因而教学起始就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 每次读, 都是在上一次读的基础上, 逐层体味背影的感人之处, 潜在的艺术魅力。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潜藏在“感人背影”后的写法。2.只有探究分享有效才能练的有效。因而, 在教学环节上又设计了两个层次的赏析, 一是从作者聚焦点--第六段———体会赏析画面描写可以表达出动人的情感。二是选取学生上传到平台中的问题语段, 探究如何形成画面式的描写, 实现每个学生对例文的“独特感悟、理解”。最后总结本课收获, 修改自己的习作, 使每个学生通过本课学习, 实现写作进步, 自我成长。
六、教学反思
(一) 反思设计思路
1. 基于学情:
一直在利用“写作平台”指导学生写作, 8个孩子上过《背影》, 10个上过第一课时。但都没有从写作的角度讲授过, 就想从写作入手设计教学, 这是本设计出发点。如何做到写的有效性, 我主要在两个方面着力:1.只有读出感动才能激发写的欲望。因而教学起始就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 每次读, 都是在上一次读的基础上, 逐层体味背影的感人之处, 潜在的艺术魅力。通过读实现了学生的体验、感悟、理解, 《课标》也重点强调了这一点。也引发学生探究潜藏在“感人背影”后的写法。2.只有探究分享有效才能写的有效。因而, 在教学环节上又设计了两个层次的赏析, 一是从作者聚焦点--第六段体会赏析画面描写可以表达出动人的情感。二是选取学生上传到平台中的问题文中语段, 探究如何形成画面式的描写, 实现现每个学生对例文的“独特感悟、理解”。最后集合本课收获, 修改自己的习作, 使每个学生通过本课学习, 实现写作进步, 自我生命的成长。
(二) 使用“电子书包”感受
1. 上传、分享音频朗读, 实现促读、互听、互评。
2. 孙道临朗读和背景音乐, 可以在平台上资源共享, 反复使用。有助于学生深化了解文意后再读。
3. 使用“中控”, 可以实现教师不用走动, 即可了解学生赏析语段的现状, 实现动态观测。
比传统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学生的赏析笔记可以保留, 有助于教师后续思考哪里点评不到位, 利用教师反思。
3.《画风》(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在读、议、画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3.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到事情要善于思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文中小朋友“画风”的情景,让学生从中感悟,学会“画风”。
2.让学生通过读、画,发挥自己的想象去“画风”,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2.在教学中生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到事情要善于思考。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出个谜语让你们猜一猜。
(看不见,摸不着,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水儿见它皱眉,云儿见它让路。)
(学生猜谜语。)
你知道哪些有关风的词语或句子呢,有哪位同学能说一说?
(春风拂面、和风细雨、暴风骤雨、寒风刺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你们知道的真多!风姑娘都迫不及待地跑来和我们打招呼呢!大家听一听!(播放风的声音)是呀,风可以听到,感受到,可以唱出来,说出来,可是,风可以画出来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画风》
【设计意图:以谜语导入新课,并针对课题进行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继续进行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复习生字,巩固旧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生字的时候,认识了三位新朋友,你们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把他们请出来吧!(出示图片:宋涛、陈丹、赵小艺)今天这三位小朋友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词语朋友呢,看看有哪位同学可以来读一读?
(指名读词语)出示:乌云、旗杆、雨丝、斜斜的、忽然、眨眼、转动、呼呼的
学生开火车练读词语。(注意易读错的字)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以文中的小朋友带来的生字词语朋友的形式,进行开火车练读,使枯燥无味的读生字变得更加有趣,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巩固生字词。】
(三)学习课文,理解感悟
1.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这三位小朋友是怎样把风给画出来的呢?
2.小组讨论,用波浪线标出三个人画风的句子。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3.学习赵小艺画风的句子。
有谁来告诉大家,你找到了谁画风的句子?(点名回答)
板书:赵小艺——旗子飘动(画)
你找的真准确,大家看,(开窗)流动红旗随风轻轻地飘着,好像也在夸奖我们呢!赵小艺第一个画出了风,她的心情怎么样呢?(高兴、自豪)那谁愿意来当聪明的小艺,用高兴自豪的语气来读读这段呢?(点名读)刚才小艺读得多自信呐!
我们从宋涛的话中可以知道,赵小艺画出了风,是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我们再来说说,还有谁把风给画出来了?
4.学习宋丹画风的句子。
原来是宋丹不甘示弱,有谁找到了宋丹画风的句子吗?(指名朗读)
板书:宋丹——小树弯腰 (画)
瞧!小树正在风中点头弯腰呢!多可爱啊!老师都忍不住想要读一读了呢!现在请大家站起来,想象自己是一棵小树,听老师读,你们来做动作。
(师范读,合作表演)
5.学习宋涛画风的句子。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小男生宋涛是怎么画风的呢?(指名朗读)
我找一位同学来当宋涛,到黑板上来画一画!(请生上台)我们轻轻地读,他来画。
(生齐读,指名画)
你画的真不错!同学们你们看,太阳公公悄悄地躲起来了,天边飘来了几朵乌云,不一会儿,小雨点们就一个接一个地跳了下来,形成了细细的雨丝,可是为什么雨丝会是斜的呢?(有风)
板书:宋涛——雨丝斜下
斜斜的雨丝好像一幅帘子挂在空中,多美啊!请漂亮的小女生们一起来读读这段吧!(女生读)
读的真好听,现在三位小朋友都把风给画出来了,画完了吗?有谁又画出了风吗?
6.学习赵小艺第二次画风的句子。
赵小艺真爱动脑筋,她又画出了风,有哪位同学来读读赵小艺第二次画风的句子?
(指名读)原来啊,赵小艺又画了个风车,我们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有风呢?(转字)
板书:赵小艺——风车转动
风一吹,风车立刻就转起来了,多神奇啊!课文中风车转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大家能模仿一下吗?(呼呼!)
听!转得多快啊!那我们在读课文的时候,也要注意“呼呼”要读的重一点,用力一点!在座的小男子汉们,我知道你们最会表现这种神奇有力的样子了,请你们读一读吧!(男生读),读的真给力!
7.读完了课文,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位小朋友呢?为什么?
8.这三位小朋友都非常聪明可爱,现在我们来分角色朗读。(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读旁白),注意,“我能”“我也会画风了”“我还能画”这几个地方要读得一次比一次更自信,更自豪!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以读带讲,在读中感悟,明白了三个小朋友通过不同的方式“画风”,更懂得了事物之间的联系,遇到事情要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宋涛、陈丹、赵小艺会画风,我们班的小朋友会画吗?假如你是一位小画家,你要怎么来画风呢?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播放音乐,师朗读启发灵感)
一阵阵的风向我们吹来了,它在小朋友的身上,它在家中的阳台上,它在我们的教室里,它在高高的天空中,它在清澈的小河里,在碧绿的田野里……
【设计意图:借助文本,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让学生发挥想象,动笔画一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
(五)课堂总结
学习了《画风》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呢?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吧!
(学生谈收获。)
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三位小朋友通过平时的观察和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终于把画风的问题解决了,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也要向这三位小朋友一样,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畅谈收获,既巩固了新知,完成了知识的构建,让学生在总结中提升。】
(六)作业超市
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项去完成吧!
小画家:用你的画笔,画风或声音、气味。
播音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演员:和好朋友一起表演课本剧。
小诗人:编一首关于风的儿歌。
小巧手:做架纸飞机或风车,到风中去放飞你的欢乐。
【设计意图:设计作业超市,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业去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习在课后得到延伸。】
4.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了解鲁迅先生,学习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练习从课文的主要内容中理解课文的思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材分析】
1、重点:练习从课文的主要内容中理解课文的思想。
2、难点:练习从课文的主要内容中理解课文的思想。
【教具】
投影、挂图。
【教学方法】
讲读法、讨论法。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理解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继续学习课文内容
研读讨论第二部分(谈《水浒传》):
1、齐读第二部分课文。
2、动手批注勾画出四个字组成的成语。
3、讨论:
“囫囵吞枣”、“张冠李戴”这两个成语是什么意思?书中哪些句子写出作者是囫囵吞枣地读书,结果说得张冠李戴?
4、鲁迅是怎样教育作者的?
“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听了这句话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5、小组汇报:
⑴ 从谈《水浒传》到送两本书给作者的这件小事中,能体会到鲁迅先生是什么样的人?
(关心下一代。)
⑵ 教师小结:
整理学生质疑,引导体会“伯父”通过一件小事对“我”的关心、爱抚。
三、研读讨论第三部分(谈“碰壁”)
1、请勾画出“伯父”和“我”的对话。
2、鲁迅先生说“碰壁”的原因是什么?“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意?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3、“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作者当时真的明白了鲁迅的话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我”领会错了?
4、分角色读课文(表演),指导读。
5、小组汇报:
⑴ 分角色朗读(全体学生对朗读情况作评价)。
⑵ 谈谈你对“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的理解。
研读讨论第四、五部分(救助车夫)(略)。
四、学习迁移
1、学生根据本组讨论的内容谈体会,理解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学生汇报总结:
学会了什么?还想学什么?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⑴ 受爱戴
⑵ 谈“水浒”──关心下一代
⑶ 讲“碰壁”──抨击旧社会
⑷ 救护车夫──关心劳动人民。
5.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五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好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着重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并背诵。
3.了解小兴安岭四季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并进行课堂小练笔。
教学重点:
1.积累好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着重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并背诵。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并进行课堂小练笔。
教学难点:
1.了解小兴安岭四季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并进行课堂小练笔。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复习新词。(开火车读、齐读)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小兴安岭的?相机板书:春夏秋冬
4.小兴安岭的春天和夏天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看视频)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小兴安岭的春天
1.课文哪一段描写了小兴安岭的春天?
2.出示: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
(1)读课文,找出文段所讲的景物。
(2)画你喜欢的词句,体会景物的特点。
(3)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季节的特点。
3.范读第二自然段,用“------”画出小兴安岭春天的景物。相机板书:树木、积雪、春水、小鹿
4.小结:同学们找得真仔细,谁来读一读描写树木的句子?
5.重点理解: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1)这句话里哪个词语让你有新鲜感?
抽出是什么意思?换成“长出”行不行?(学生动作展示)
(2)出示这两个句子比较。男女生对比读。
(3)指导个别朗读:“抽”字要读快,不拖腔。读出枝条长得很快的感觉,边读边想象画面,就是最好的朗读。
6.这一段中你还喜欢哪些句子?“山上的积雪……春水”指名读。
7.“小鹿在溪边散步……”
(1)谁也来凑热闹了呢?小鹿在干什么?它们的心情怎么样?指名、分组用快乐的语气读,(2)你是在溪边散步的小鹿这时候会看到什么?小鹿多开心啊,我们一起用开心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3)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用“有的……有的……有的……”展开想象描述小鹿活动的画面
8.你们看小兴安岭的春天多美啊!分四小组读这一自然段,后师引读诗意文段,指导背诵。
9.你能用哪些词来描述小兴安岭的春天吗?五彩缤纷、多姿多彩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小兴安岭的夏天
1.小兴安岭的春天五彩缤纷,那么美丽。那小兴安岭的夏天是怎么样的呢?我们继续用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的方法来学习小兴安岭的夏天。再次出示学习方法。
2.这段话分别写了哪些景物?生默读并在文中画出,反馈,师相机板书:
树木 浓雾 金光 野花
3.这段话有许多好的词语,你积累到哪些,请你读一读。(通过图片理解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严严实实)个别读后齐读。
4.谁能读出夏天树木生机勃勃郁郁葱葱的样子?指名1、2位同学读 评价:老师从他的读中仿佛看到了小兴安岭夏天树木茂盛的样子。齐读。
5.除了葱葱茏茏的树木,你还喜欢夏天的小兴安岭的什么景色?:浓雾
A找出相关的句子,谁愿意读一读?
B“浸”:树木在雾里,看从这个“浸”字你看出了什么?雾大,森林像披上了轻纱,多美的雾中景色啊。C把这个句子美美地读一读。
6.阳光:
雾散了,太阳出来了,这利剑一样的阳光照得人真是舒服。
A、男生读
B、出示课件:指导读好比喻句知道它的妙用,让我们感受到了阳光的灿烂。像利剑一样的阳光多美啊,齐读
7.野花:最后一句是怎样描写的?
A、指名读,指导读好表示颜色的词,通过高低语调表达野花的美。
B、齐读
8.小结:小兴安岭的夏天美在树木,美在浓雾,美在阳光,美在鲜花,因为有了它们,小兴安岭这一片大森林,更加散发出无穷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朗读这一个自然段吧!
四、课堂小练笔
1.出示春夏两段文段,对比读一读,引导说一说抓住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2.你的家乡一定很美,剩下的时间我们就来写一写我们的家乡夏天吧。
3.出示:家乡树木、高山、金银花、黑山羊等图
图片里边有哪些景物?我们应该怎样描写这些景物?可以用上今天积累到的词语。
4.成果展示,集体评议(用上本课积累到的好词佳句提升练笔能力)。
五、课堂小结
小兴安岭是我们祖国的一部分,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巨大的宝库。我们要去爱护它,保护它。小兴安岭的秋天和冬天也很美,下节课再由你们的老师带你们去欣赏吧。
板书设计:
20.美丽的小兴安岭
春:树木 积雪 春水 小鹿
6.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六
三、教学目标:
教养:⒈有感情地朗读第2、3自然段
⒉了解小兴安岭春天、夏天的美丽景色。
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发展: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捉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
⒈感受小兴安岭春天、夏天的景色
⒉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学习作者捉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学习作者捉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六、课型讲读课
七、教学方法:
谈话法、合作学习法
八、教学媒体:小黑板、投影仪
九、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兴安岭真美呀!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欣赏。
二、学习第2、3自然段
⒈学习第2自然段
过渡:春天到了,树木抽出新的枝条,积雪融化了,小鹿还在溪边散步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春天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
⑴请大家翻开书本40页
⑵我们来看看学习要求(指名读)
读第2自然段:
①标出有几句话
②用“—”划出描写的景物
③找出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⑶检查学习情况
1> 第2自然段里有多少句话?(指名回答)
2> 第2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板书)
3> 你最喜欢哪个句子?
逐句指导朗读,结合插图逐句理解。
⑷春天的小兴安岭真美呀!我们一起把它读得更美。
⒉总结学法
(1)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指名回答)
(2)(出示学习方法)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四人小组一起学习第3自然段。
⒊学习第3自然段
(1)四人小组自学第3自然段
(2)地位置认得有多少句话?(指名回答)
(3)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板书)
(4)你最喜欢哪个句子?
逐句指导朗读,结合插图逐句理解。
(5)夏天的小兴安岭真美呀,我们反它读得更美。
4.春天、夏天的小兴安岭怎么样?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学生站起来读)
5.在这两个自然段中,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6.我们再来把1、2、3自然段有感情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自己就站在这美丽的小兴安岭里。
三、小结:
7.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七
一、“读进去”——品味语言
“读进去”就是要引领学生熟读精思,充分感知文本语言,深入体会语言的内蕴,感受语言的魅力。要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披文得意的基础上,感受语言的神韵和作者语言运用的匠心,学习语言表达的技巧。教师要慧眼识珠,精心选择课文中值得揣摩品味的语言,让学生推敲传神的字眼,品评优美的句式,剖析独到的表现手法,玩味精妙的构思,领悟含义丰富的句子,咀嚼富有个性的对话,并从中感悟课文的意蕴、主旨。可引导学生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紧扣下面语句品味小兴安岭的美丽。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可以引导学生品味“抽出”和“嫩绿”写出色彩的鲜嫩,准确地表现出叶子初长的特征。“小鹿在溪边散步……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侧着脑袋欣赏”,既安然恬静,又顽皮可爱,而且有了人的意识,人的情感。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句中的“密密层层”作者原来是用“密密麻麻”,为什么做这样的改动?“密密麻麻”虽然写出枝叶的茂密,但有纷乱、芜杂之感,而“密密层层”不仅写出枝叶的葱茏繁茂、层层叠叠,又没有纷乱、芜杂之感。“封”字不能改作“盖”。“盖”字有由上而下覆盖的意思,而小兴安岭树木繁多,枝叶不仅将上面的天空遮盖住,而且上上下下的空间都被浓密的枝叶封闭得严严实实,因此“封”字既准确又形象地表现了树木枝叶遮天蔽日的景象。“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小兴安岭的雾很浓,它从地面生成,自下而上蔓延开来,范围跟森林一样广,逐渐使整个森林沉没在浓雾里,“浸”既写出雾之浓,也写出雾之广。“太阳出来,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为何将“金光”比作“利剑”?阳光能穿透繁茂严实的森林,的确如“利剑”一般。阳光穿过树叶的空隙,形成一道道细而长的金色光束,形状犹如“利剑”一般。
“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这里用“飞舞”而不用“飘落”,“飘落”是被动地随风而落,“飞舞”是主动地欢快地舞蹈,不但写出落叶在秋风中的优美姿态,也表达了一种活泼、欢乐的情趣,流露出作者对秋天小兴安岭的喜爱。
教师引导学生从揣摩言语意义的生成机制、领悟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入手研读课文,在研读过程中,始终离不开领悟语言意义,即语言负载的内容、思想、情感,是一种意文兼得的好方法。
二、“记得住”——积累语言
“记得住”指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增强语感,把文章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课程应“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言积累是发展语言的基石,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因素。
教学本文,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语言。一是换词。比如:“山上的积雪融化,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淙淙”可以换成什么词?(哗哗、潺潺等)从“淙淙、哗哗、潺潺”的声响中,你感受到什么?(小溪清亮悦耳的声音,唱着赞美春天的歌。)二是适当进行创造性复述。比如:“春天,我们来到了小兴安岭,我看到 。”“秋天,我们来到了小兴安岭,我看到 。”“小兴安岭是一座地方,也是一座。”三是背诵优美的片段,摘抄妙词佳句。多管齐下,可以强化积累的力度,提高积累效果。
三、“用得好”——运用语言
“用得好”就是学生在深入体会语言的魅力和丰富语言积累的基础上,经过借鉴、迁移、实践,发展语言能力,落实“语言学习”这一核心任务。我们要尽可能地挖掘有利因素,给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
《美丽的小兴安岭》无论在遣词造句还是布局谋篇上,都值得学生模仿、借鉴。在词句学习上,可以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有关语句说说家乡春、夏的美景。如,春天,。夏天,。课文第2~5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紧紧围绕“景色美丽、物产丰富”作具体介绍,几段的结构、写法相似,适宜学生仿写,课后可以安排这样的练习:“观察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抓住特点,像课文一样用‘总述——分述’的方法写一段话。”
作者单位
福建省古田县第一小学
8.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八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认读词语
2.听写生字词。
3.课文写了小兴安岭的什么?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小兴安岭,看看他的四季到底有哪些美丽的景色?
二、细读课文,品词品句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读第一自然段。思考:第一自然段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你又是怎么理解的?
2.集体交流
(1)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小兴安岭的树木非常多,也非常美丽。
(2)抓住“数不清”“几百里连成一片”“绿色的海洋”等词语来理解,突出小兴安岭森林广阔无垠,一片绿色,非常美丽的特点。
a.“数不清”一词说明什么?
b.省略号表示什么?你能再说出几种树的名字吗?
c.“几百里连成一片”又说明什么?
d.“绿色的海洋”是指什么?(小兴安岭的树)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要让学生带着对美丽的小兴安岭的赞美之情。)
(二)扶学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①你觉得小兴安岭的春天怎么样?②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来写的?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谈谈你的理解。
2.集体交流。
(1)小兴安岭的春天很美丽。
(2)作者抓住了树木、积雪、小溪、小鹿、原木等景物来写。
(3)学生抓住“抽出”“欣赏”等词语来理解,突出春天刚刚到来时,小兴安岭景色美丽,生机勃勃的特点。
①“树木抽出新的枝条。”
“抽出”还可以换成哪些词,比较哪个词用的准确,为什么?
明确:“抽出”还可以换成“长出”,“抽出”准确,“抽出”虽然也是长出的意思,但用“抽出”就把枝条快速长出来的样子写出来了,形象生动,枝条一般是笔直的,长长的,像一把剑,把枝条“长出”说成“抽出”非常贴切。
②“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面的影子。”
抓住“散步”、“欣赏”这两个词语。把小鹿当作人来写,使更生动、更活泼、更有趣。说明作者对小兴安岭中的树木、动物都充满了喜爱之情。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4.小结读书方法。
(1)先读课文,感受到了小兴安岭的春天很美丽。
(2)抓住了作者所描写的词句进行理解。
(3)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小兴安岭春天的美丽。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半扶半放)
1.自由读课文,自己思考并理解下列问题:
(1)小兴安岭夏天的景色怎样?
(2)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来写的?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的?谈谈你的理解?
2.集体交流
(1)小兴安岭的夏天很美丽,作者抓住树木,晨雾,太阳,草地,野花这些景物来写的。
(2)抓住“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严严实实”“封”“挡”“遮”等重点词语理解小兴安岭夏天树木葱茏,枝叶茂密,抓住了“浸、穿”来理解晨雾、阳光、野花的美丽。
①“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a.“葱葱茏茏”是讲树木长得非常茂盛。
b.“密密层层”可以换成什么词?(密密麻麻)写出了夏天枝繁叶茂的特点。
c.“封”可以换成什么词?为什么要用“封”字,用“盖”字行不行?
“盖”字有由上而下覆盖的意思。而小兴安岭树木繁多,枝叶不仅是将上面的天空遮盖住,而是上上下下的空间都被浓密的枝叶封闭得严严实实,因此这个“封”字用得恰到好处,再次照应前文的树多得就“像绿色的海洋”。一个“封”字既形象地表现了树木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严的景象,也显示出树木在夏天生长的勃勃生机。
②“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a.比较句子
“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罩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b.讨论“浸”和“罩”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在字典中“浸”是泡的意思,一般指沉没在液体里。小兴安岭的雾很浓,而且是从地面生成,自上而下蔓延开来的;范围跟森林一样广,逐渐使整个森林都沉没在浓雾里。但“罩”是扣盖、覆盖的意思,有由上而下的内涵。相比之下作者把浓雾比作液体,用“浸”来形容雾中的森林,十分确切。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合作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2.自由读课文,你觉得小兴安岭的秋天怎么样?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来写的?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3.分小组讨论学习。
4.集体交流,明确:
第四自然段
(1)小兴安岭的秋天很美丽,很富饶,作者抓住了树木、落叶、山葡萄、木耳、人参等景物来写。
(2)抓住:“飞舞”“献”等重点词语来理解,突出了小兴安岭的秋天不但景色美丽,而且物产丰富。
①“落叶在林间飞舞。”
“飞舞”还可以换成哪个词?比较用哪个词更准确?
明确:“飞舞”还可换成“飘落”。“飞舞”是形容树叶随风飘落的样子。作者看到树叶飘落联想到彩蝶飞舞的情景。用“飞舞”而不用“飘落”,表现了落叶随秋风悠悠飘落的情景,使我们体会到秋天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的用词准确。
②从白桦、栎树的叶子“变黄”、松柏显得更“苍翠”,可以看出秋天的森林色彩艳丽。③“这时候,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
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
在这句话中,作者用“献出”一词,赋予了森林以人格化的描写。告诉人们,森林里的野果成熟了,这里的特产正在被采集利用。由此可见,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是联系在一起的,既有收获,又无私“献出”,表现了小兴安岭的奉献美。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活泼、快乐的情绪
第五自然段
(1)小兴安岭的冬天美丽,富饶,作者抓住了树木、积雪、西北风、紫貂、松鼠等来写。
(2)学生们抓住“飞舞”“刮”“只好”“散步”等重点词语来理解,使学生们体会到小兴安岭冬天的美丽和富饶。
①“树上积满了白雪。”
“积满”一词用得非常恰当,连树上都“积满”了白雪,既可以让人想象出小兴安岭冬天很冷,雪很大,又可以反映出小兴安岭森林的密密层层。
②“黑熊只好用舌头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
a.“只好”就是只能这样。冬天,遍地是雪,黑熊无法出来活动,无法外出觅食,只能舔自己掌上分泌出的养分过冬。这是动物生存的本能。
b.作者用“只好”一词赋予了黑熊人格化的描写,显得生动而富有情趣,表达出作者对自然界的喜爱之情。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五)学习第六自然段
.齐读最后一段。
2.想一想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又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呢?
明确:宝库,是指物产丰富。花园,是指一年四季美丽。因为小兴安岭物产丰富,其中还有很多珍贵的动植物,而且一年四季景色美丽,所以说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三、朗读课文,升华情感
感情朗读课文,注意体会小兴安岭的景色优美和物产丰富。
四、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重要的收获?
2.总结:课文首先写了小兴安岭树木多,再写春、夏、秋、冬的景色;最后点明它的美丽、富饶。是按总-分-总这样的顺序写的。
五、拓展延伸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抄写。(提示)
2.当一次小导游,把感受到的小兴安岭的美景讲给父母听。
3.选择家乡的一处景色,仔细观察,再写一写。(运用本文学习的语句和方法)
板书设计
春
美丽的小兴安岭
夏
大花园
秋
巨大宝库
9.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九
激情过渡:
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生:我为你自豪,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齐读课题《一面五星红旗》(课前板书课题)结合上节课学习的1、2自然段,那么,五星红旗对于作者我来说,又是什么?
我们先来读1、2自然段,说一说。
(是作为中国人的骄傲)
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学习理解课文
在作者我的眼里,这面五星红旗还会是什么呢?快速阅读课文3到10自然段。
交流:
用歌词里的话说是比生命还重要。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1、重点句理解:
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
(突然,我摔倒在地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生读后出示句子)
⑴ 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从哪儿知道的?
(拒绝了老板的面包)
⑵ 在什么情况下拒绝的?他需要吗?
(需要)
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抓重点词理解:
趔趔趄趄──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摇摇头 吃力
2、第三自然段:
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被一块巨石挡住了,头和身子被撞伤了好几处,筏子和背包都无影无踪。我迷路了,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转来转去。直到第三天中午,我才来到一座小镇,走进一家面包店。
自己读──你从哪里感受到我需要面包呢?
(撞伤──体能消失,愈发饥饿;荒无人烟──找不到吃的;筏子和背包都无影无踪──背包里可能有什么?──可是现在,筏子和背包都无影无踪,也就是说──;三天)
连续整整的三天呢!我是多么的需要面包啊!──谁能把我当时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⑴ 指名读──你为什么这样读。
⑵ 我看到很多同学的眉头都皱了起来,为什么呢?──你能把我当时的无助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⑶ 你为什么表情是那样严肃?──你能把我的着急、害怕,通过朗读让我们一起感受吗?)
让我们一起感受我当时的心情吧。
此时此刻,我仅仅是需要面包吗?再读读这段话,我还需要──(药品、医生、睡眠、休息、帮助)
当我在荒无人烟的大山中转来转去的时候,我想:
⑷ 当时,我的五星红旗到哪里去了?──你是怎么知道的?──那三天,我饥饿、我疲劳、我害怕但是,我的脖子中却牢牢地系着这面五星红旗,你感受到什么?
⑸ 直到第三天中午,我才来到一家一座小镇,走进一家面包店。
① 在我极度的盼望中,我终于来到了一座小镇,居然看到了一家──我当时
(描写动作、心情)
② 看到我来到面包店,你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呢?为什么?
(觉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
③ 可是,事实上呢?面包真的有了,就摆在我的面前,我吃到面包吗?为什么?
理解:
此时我身无分文,只好脱下新买的大衣。
你读懂了什么?
可面包店老板不要大衣,但要求必须用五星红旗来交换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3、重点句理解:
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
⑴ 生回答后出示句子,齐读。
师:我没有说话,这里只描写了我当时的表情和动作。
⑵ 凝视是怎样的看?这时我可能会在想些什么?
⑶ 师:是啊,我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正常人啊!我是多么渴望着这块面包呀!我身体的五脏六腑,每一个细胞都在呼唤着这块救命的面包!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最后的决定就是──齐读。出示句(一)我摇摇头
4、再读句子:
再理解趔趔趄趄吃力的原因是什么?──没有力气了,太累了。
摇摇头说明了他已经没有力气说话了。──到什么程度?没有力气说话,摔倒在地上,什么也不知道了说明什么?饿昏的。
在这么需要面包的情况下,我摇摇头拒绝的仅仅是面包吗?
5、多么诱人的面包呀!此时的面包已不只是我充饥的事物。它是我生命延续的必需品呀!但在祖国尊严和我的生命之间,我毅然选择了前者,所以,在作者眼里,五星红旗──(比生命还重要)。
四、总结提升
总结: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代表了祖国的尊严,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应该从小热爱五星红旗,热爱自己的祖国。
1、五星红旗,他无处不在(课件播放五星红旗在各庄严时刻升起的图片)。
2、唱歌再次激发学生情感:最后,让我们再用心地深情地唱最后几句:
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
学到这,你想对这位中国青年说什么?
我们被中国青年感动的同时,面包店老板也被我的爱国之心彻底征服了,所以他才会冲我──生说师板书:竖起大拇指,替我──付医药费。
10.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
第一课时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ì xiàn sōng ruǎn nǎo dai yán shi dǎng zhù()()()()()huā tán yào cái bǎo kù()()()
二、给下面的多音字组词。
行háng()涨zhǎng()舍shě()兴xīng()xíng()zhàng()shè()xìng()
三、词语训练营。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字词。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2.选字填空。
剑 箭
射()利()火()刻舟求()
现 线 献
()在()出 光()奉()实()电()贡()前()3.近义词辨析。
松软 柔软
(1)坐在小红家新买的沙发上,感觉非常()舒适。(2)冬天,地上的雪厚厚的,非常()。
珍贵 名贵
(3)妈妈的日记本里夹着一张非常()的照片。(4)人参是非常()的药材。
第二课时
一、读下面的句子并完成练习。
1.“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这句话中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2.“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 1
【部编版】2018年三年级语文上册配套课时练习含答案
草地上。”这句话中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3.仿照上面的两个句子各写一句话。
(1)……像……(2)……像……一样
二、阅读描写春天小兴安的片段,完成练习。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 积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 观赏)自己(应 映)在水里的影子。
1.给括号里用的恰当的词画上“ ”。
2.文段中形容溪水流动的声音的词语是,我还能写出两个这样的词语:。
3.这段话依次写了春天里的这些景物:。4.在溪边散步的小鹿还会有那些举动?请在原文后的横线上续写两个。
【部编版】2018年三年级语文上册配套课时练习含答案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视线 松软 脑袋 严实 挡住 花坛 药材 宝库
二、银行 行走 涨价 涨红 舍得 舌头 兴旺 高兴
三、1.高 瘦 矮 胖 松 软 香 甜 高 大 2.箭 剑 箭 剑 现 献 线 献 现 线 献 线 3.(1)柔软(2)松软(3)珍贵(4)名贵
第二课时
一、1.树林 绿色的海洋 2.太阳光 利剑
2.(1)太阳像个大火球。
(2)弯弯的月亮像镰刀一样。
二、1.汇成 欣赏 映
2.淙淙 涓涓、哗哗、叮叮、咚咚
3.树木、积雪、小溪、小鹿
11.元素的教学设计第2课时 篇十一
《元素》第二课时说课
一 教材内容分析:
元素这节课内容是九年级化学课本第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它处于全书的中心位置,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是初学化学者第一次接触到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用语的基础。本课时教学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元素符号和对元素周期表的简单认识,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教学重点。它又包括三个部分,即元素符号的概念,读写,含义。其中元素符号的读写和它的含义,要通过反复练习,学会其正确运用。元素周期表也是学习化学的工具,由于学生所学知识有限,只能进行简单的了解。元素符号大部分不谐音,记忆有一定困难;将元素符号读成英文字母音,元素符号的书写也不规范是学习过程中易犯的错误,应注意纠正。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篇二: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教案
【教学设计】
必修ⅱ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
一、教材分析:
在本节中,这些知识将更加细化,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整。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同时,作为理论指导,学生能更好的把无机化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本节用第三周期为例,通过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的性质递变,引入元素周期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递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归纳比较元素周期律。
(2)自主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量变到质变规律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难点: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学情分析:
元素周期律的是高中化学的基础理论内容,但是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可以从资料进行分析而得出的,所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去动手实验获取证据,让学生去分析图表、资料获取信息。具体来说,对于元素的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可以由学生在分组实验的基础上,观察na与冷水、mg与冷水、mg与沸水、mg和 al与同浓度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根据获得的第一手证据,来推导出结论。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可以让学生阅读材料、观看实验录像或电脑模拟动画,以获得直观的感性的材料。
五、教学方法:对比、分类、归纳、总结等方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上相关的实验,初步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完成课前预习学案。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实物投影仪,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具准备:两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课前打开实验室门窗通风,课前准备好——试管、烧杯、胶头滴管、砂纸、镁带、铝片、试管夹、火柴、酒精灯、酚酞试液、、1m o1/l盐酸,1m o1/la1c13溶液、3mo1/lnaoh溶液、3mo1/lh2so4溶液、1m o1/lmgc12溶液。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存在的困惑。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新课导入]: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1、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有哪些?
2、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是如何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
[多媒体课件展示: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推进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和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变化。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元素的重要性质,它们是否也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通过化学实验来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强弱。[多媒体播放: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
1、金属与h2o或与酸反应难易程度。
2、置换反应。
3、最高价氧化物对立水化物碱性强弱。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实验一.mg、al和水的反应
1、分别取一小段镁带、铝条,用砂纸去掉表面的氧化膜,放入2支小试管中,加入2-3ml水,并滴入2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过一会儿,用酒精灯给2支试管加热至沸腾,并移开酒精灯,再观察现象。
实验二.mg、al和盐酸的反应 取一小段镁带和一小片铝,用砂纸除去它们表面的氧化膜,把镁带和铝片分别放入两支试管,再各加入2-3ml稀盐酸观察现象。
实验三:mg(oh)2的性质
取一支试管,加入2ml,1mo1/l、mgcl2溶液,再逐滴加入3mo1/l、naoh溶液,把生成的白溶液分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mo1/l、naoh溶液、稀盐酸观察,完成下表: [多媒体展示出表格] 实验四:al(oh)3的性质 取一支试管,加入1mo1/l al cl3溶液,加入3mo1/lnaoh溶液至少产生大量的al(oh)3白色絮状沉淀,把al(oh)3 沉淀分别盛放于2支试管中,然后,向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o1/l稀盐酸和6mo1/lnaoh溶液,观察现象。师:从上面几个实验,我们已经了解了na、mg、al与h2o或者与酸反应的难易;知道了naoh、mg(oh)
2、al(oh)3的性质,请大家在此基础上完成下表。
表
(五)(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1.第三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3.元素周期律 从na c1从左 右(1)定义: 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减弱,(2)实质:核外电子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如何来判断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3资料,之后完成下表:
[多媒体同时展示元素周期律内容] 1.定义: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元素周期律。板书: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例2】.甲、乙两种非金属:①甲比乙容易与h2化合;②甲原子能与乙阴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③甲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比乙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强;④与某金属反应时甲原子得电子数目比乙的多;⑤甲的单质熔沸点比乙的低.能说明甲比乙的非金属性强的是()a.只有④ b.只有⑤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⑤
【教师精讲】元素非金属性得强弱判断是重要得知识点,其判断得标准很多:与h2化合得难易程度;气态氢化物得稳定性;含氧酸的酸性强弱。得到电子的难易程度等。答案:c。【例3】.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下面的推断,其中错误的是()a.铍(be)的氧化物的水化物可能具有两性
b.砹(at)为白色固体,hat不稳定,agat感光性很强c.硫酸锶(srso4)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d.硒化氢(h2se)是无色、有毒,比h2s稳定的气体
【教师精讲】元素周期律是高考的重点。解题时要充分利用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a正确,因为,铍的性质类似于铝,氧化物可能有两性。c正确,sr是第ⅱa族元素,其性质类似于ca、ba,srso4与baso4相似,难溶于水。【答案】 bd。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讨论了第三周期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并又通过事实,我们得出了元素周期律,希望同学们能掌握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是一种重要的结构理论,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请预习下节,并完成预习导学案。
[布置作业] 1.课本习题p18 t6 2.写出al2o3、al(oh)3分别与强酸强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模仿本书附录,画一张元素周期表,下节课上课时带上。(不用写外围电子构型)本节课因为有演示实验,也是本章的第一次实验,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授此课并不会显得十分枯燥,但本节内容的目的是在实验验证的基础上来帮助学生巩固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的。若教师引导不好,往往易使实验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讲授本节内容时,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其既动手练习,又动脑思考,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使其认识上升到认知的高度,并锻炼他们的抽象思维推理能力。篇三: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3 元素(第2课时)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3元素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元素及其符号是化学的灵魂,让学生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是学好化学的入门。本课题内容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内容。学生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到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难点。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教学的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排“元素周期表简介”的目的,是让学生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即可,不要随便提高要求。本课题分两课时完成:
1、元素,元素符号
2、常见元素名称及其符号记忆、元素周期表简介。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2、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交流、讨论、活动与探究,进行主动学习。
2、学会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处理信息,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
2、逐步积累化学用语,引导学生逐步走进化学科学世界。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书写元素符号,了解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
2、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教学难点】
正确书写元素符号,了解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
四、教学策略
以“复习练习——情境导入(外国人能看明白中文的元素名称吗?)——建立概念——理解知识——巩固练习(元素符号的定义、写法、含义)——情境导入(下一个知识点:元素周期表的由来、元素中期表中各元素的信息、元素中期表的规律)——建立概念——理解知识——巩固练习(综合练习)——小结——课堂小测——课后作业” 的模式展开。
五、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元素概念、地壳中含量 1 引入:外国人能看明白中文的元素名称吗?
讲解:hydrogenium这拉丁文代表哪一种元素?同样道理,外国人也看不懂中文汉字,为了方便国际间的的学术交流,我们用统一
的符号来表示元素,我们称它们为元素符号
提问:氢元素的符号是?氧元素的元素符号是?
学生回答:h o 讲解:氢元素和氧元素的拉丁文分别为hydrogenium和oxygenium,你能总结出元素符号的来历吗?
阅读回答:取元素拉丁文的首字母,或前两个字母
练习:判断下列元素符号是否书写正确?f、ca、na? 学生回答:不正确
设问:书写时候有何要求?
回答:首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
讲解:元素符号书写规范
练习:课本p65 第3、5题
讲解:元素符号的意义——以“o”为例
(1)表示某种元素
(2)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注:当我们要表示多个原子时,只需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相应的数字即可
例题练习:h 3n fe 归纳小结: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和分子、离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巩固练习:
衔接引入:为了更加有效地研究不同元素间的内在联系,科学家将100多种元素编起来,叫作元素周期表 学生活动:阅读书本,并回答下列思考题:
1、元素周期表共有横行,个纵行,每个横行叫做,每个纵行叫做。
3、在原子中:原子序数 == =。2
4、在表中标明了每一种元素的、、和。
归纳小结: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分析讲解:元素周期表提供的信息
温馨提示:识记一些常见的元素名称、符号
思考讨论回答:
1、每周期开头、靠近尾部、结尾的分 别是什么类型的元素?
2、这说明元素之间存在着什么规律性的联系?它与元素周期表这个名称有没有联系?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1、学习和研究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
2、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3、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具有规律性),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区域寻找新物质(如
12.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二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你们好!我是来自渝中区第二实验小学的语文老师——汪帝益。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五册四单元的一篇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
一、教材简析:
1.教学内容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心突出,结构鲜明,语言优美。作者以“春、夏、秋、冬”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绘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迷人景色,总结出小兴安岭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
本单元训练重点是“用词要准确”。这篇课文是这一重点的典型范文,之前已经有《瀑布》一课作了铺垫,在本文中又有许多句子用词准确、生动形象,可以进行充分的体会。
3.教学目的①认知情感方面: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感受到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特有的美;
②能力方面:准确理解描写四季美景的词句,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各个季节景色特点观察的方法;
③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意图:
一、关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意图: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在“夏、秋、冬”各部分教学中,我将用配有相应文字的精美图片展现小兴安岭的美景。这样,在图文对照下,吸引学生注意力,直观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主动学习,有所感慨;直接展示教学难点,主导学生对重难点词句形象地理解,体会句子的生动描写,进而满怀喜爱之情,有所抒发。
比如:学生欣赏夏天“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之后,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有所感慨,就适时地让学生谈出自己美的感受——这其中就蕴含着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训。紧接着,顺势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朗读,使学生在声情并茂中反复揣摩领会。由此,水到渠成,深刻理解了词句的准确性。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的方式也实现了全面革新。
2.突破重点、难点
当教学中的知识要点、关键词句需要理解,而学生“若有所悟”又“启而不发”时,我将采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与语文学科整合,帮助学生理解,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可通过多媒体展示,图文对照形象地理解夏天“森林浸于晨雾、像利箭般的金光”;秋天“松柏更苍翠、落叶飞舞”;冬天“雪花飞舞、西北风呼呼”所描绘的种种景象和词句中准确用词的生动含义。
3.情感熏陶,审美鉴赏
信息技术多媒体的应用突破了时间、空间、事物变化发展以及人类感官局限,创
设了情境。真实的景象,引人入胜的画面,使学生置身于小兴安岭的美丽情境中,大大充实、拓展了教育信息的表现力。
我将一次又一次借用如画的美景吸引学生,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感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妙景象,体会用词准确。并机动地安排了拓展欣赏环节,充分展现小兴安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
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是情感熏陶、审美鉴赏的最佳教材。文中的情感、意境有时是难以完全言传的。美不是抽象的,美育是感性的,它总伴随着生动的形象出现。如果学生能看到小兴安岭的真实画面,他们会惊讶,会陶醉,为亲自体会到大自然的美而愉悦,而有所感慨,而有所抒发。这种审美感知力正是审美的核心。
二、关于教学内容及环节设计意图:
我将在一课时教学文章的开头和“春天”部分,并初步明示“学习方法”。在第二课时教学的一开始,就运用多媒体展示精美图片联系一课时,声情并茂导入新课,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以此为基础,展开二课时的训练点:先按照“学习方法”指导学习“夏天”部分,主要意图在于让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法——“怎样读懂一段写景的文章”,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句子的生动描写。
再让学生运用“学习方法”去自学“秋天”和“冬天”两部分,培养自学能力,体现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自读自悟、自感自言,同时也是在检验学生掌握技能的教学效果。
“学习方法”这条主线,使一、二课时有机地联系,并使教学步骤更显层次。通过本课进一步强化方法,并应用于自学实践,使学生学有所得,体现了一种能力的训练培养。如果说一课时“春天”部分的教学是基础点,那么“夏天”部分的教学就是训练点,而“秋天”和“冬天”部分的教学则是评价点。
在教学最后,我将利用末尾自然段总结,简明扼要地给本课教学画上完美的句号。若有剩余时间,“拓展欣赏”将给学生进一步留下深刻难忘的回忆。
三、关于板书设计意图:
1.体现文章结构和写作顺序;
2.体现各部分重点;
3.强调本文以“树”为主线来展示小兴安岭绚丽多彩的画面。
教学效果预计:
通过本课的精心设计,通过信息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的无法比拟的效果,通过图文结合的生动画面,我相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积极参与教学,在“认知、情感、技能”这几方面,既得到美的熏陶、美的享受,又掌握了学习方法,多种能力得到训练培养,切实体会到了字里行间的准确描写,达到动之以情、理解认识、想象激情、情不自禁、真情流露,在朗读中抒情的完美效果!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今后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内涵丰富的课题。今天我的说课只是在这方面初步的尝试,肯定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恳请在座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指正,帮助。谢谢大家!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点:
1.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学习三、四、五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感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特有的美。
2.体会描写生动的句子:课后第3题(2)(3)(4)句
3.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春天)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小兴安岭生机勃勃的春天。我们还没看够春天的美景,夏天又来了!让我们迎着夏天灿烂的阳光,再次走进美丽的小兴安岭。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齐读三自然段。
2.小组学习三自然段,用学“春天”的方法理解课文,自学后同桌交换意见,解决疑难问题。
学习方法:(多媒体展示:学习方法)
①边读边想,主要写了什么景物。
②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和词语。
③感情朗读课文。
3.按照学法导读
(1)这段写了夏天小兴安岭什么景物?
(2)夏天的树木是怎样的,读有关句子
①教师让学生找出最能突出夏天小兴安岭树木的特点的词。
出示句子(多媒体展示),理解“葱葱茏茏”;
(板书:夏 葱葱茏茏 密密层层)
②用换词方式,体会“密密层层”、“封”的准确性(“挡”、“遮”);
③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你从哪儿可以具体看出来?④教师范读,再指导读好这个句子。
过渡:刚才这个句子是老师最喜欢的句子,你最喜欢哪一句?
(3)第二句:“浓雾”
①出示句子(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自己找出不理解的词;
②看图,帮助学生理解“浸”;
③想象情境,指导朗读:雾在山谷里飘起,由于森林被茂密的树叶子封得严严实实,浓雾不易散去,整个森林就像泡在浓雾中似的。要是置身其中,你感觉怎样?能读出你的感觉吗?
(4)第三句:“太阳”
①出示句子(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质疑;
②看图理解“缕”、“像利剑”;
③朗读这个句子。
(5)第四句:“野花”
①出示句子,说说这句好在哪儿?
②齐读句子。
(6)小结:
这一段,作者抓住夏天花木繁茂的特点。先从夏天早晨写起,写出了小兴安岭早晨特有的朦胧美,再写太阳渐渐升高,阳光驱散浓雾,出现利箭一样的金光,大花坛似的草地。从这段描写,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很注意突出季节特点。
三、默读课文,自学第四、第五自然段
我们欣赏了小兴安岭的春天、夏天都很美,那秋天、冬天又怎样呢?你们想知道吗?现在,老师让你们自己去走一走,看一看。
(学生继续用上述方法,默读自学四、五自然段,掌握“读懂一段写景文章”的方法)
1.检查自学情况
①第四、第五自然段各写了什么景物?(多媒体展示:秋天、冬天)
②在“秋天”、“冬天”一段,哪个句子写得好?
(板书:秋 落叶飞舞 果实累累;冬 树上积雪 动物过冬)
③出示句子:a.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
b.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
(换词,让学生理解“飞舞”更能表现秋天的欢快、活泼;“刮”字突出西北风非常猛烈)
2.小结:秋天果实累累,遍地是名贵药材,无边的森林尽是宝藏,这是多么令人惊喜!冬天,小兴安岭雪花纷飞,动物们独特的过冬方式增添了无穷情趣。这两段,作者也是抓住景物的特点,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刻写出来的。
3.指导学生读出丰收的喜悦及动物的不同表现。
四、总结:
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在不同季节的特点,进行生动、具体的描述,向大家展示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我们大家却在小兴安岭里一同度过了春、夏、秋、冬,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你觉得小兴安岭是个什么地方?(板书:大花园、宝库)
齐读最后一段
五、师生配合朗读课文。
【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第2课时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课文《美丽的家乡》教学设计09-10
23《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09-25
蟋蟀的住宅课文第一课时教案08-13
《美丽的小兴安岭》 一07-06
美丽富饶的大兴安岭10-21
课文《拉萨古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8-25
课文《回声》的课时教案参考10-02
新编大学英语2课文08-18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课文《画风》教学设计08-27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教学设计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