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论文《听力教学方法策略及在课堂中的运用》

2024-10-04

初中英语教学论文《听力教学方法策略及在课堂中的运用》(精选16篇)

1.初中英语教学论文《听力教学方法策略及在课堂中的运用》 篇一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

叶维军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第四中学)

摘 要:新课标下有效教学的重要课题和重要任务,就是课堂教学有效提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效能提升,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要灵活运用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教学策略;初中数学;情境;互动;整体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情境牵涉的范围很广,以课前导入为例,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情境,这对课堂有效教学有着重要意义。课堂教学环节中,课前导入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环节,而在这个环节中动手参与显得尤为重要,只听只看往往导致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不深刻,只停留在了表面知识,只有自己动手得出的结论,才是属于自己的。所以,在这个环节我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参与。例如,在“平行四边形性质”一节中,可设计活动情境如下:(让学生进行以下操作)①任意画一个平行四边形;②观察并猜想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和对角有怎样的数量关系;③用量角器和直尺验证上述猜想;④再任意作一个平行四边形,是否还有上面的结论?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总结结论并发现问题,教师在此基础上总结,带着学生的问题进入新课学习并解决,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注重教学的互动性和灵活性

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互动,可以增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并保持课堂的活跃气氛,同时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教师再进行引导和表扬,学生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拥有成就感,这对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科成绩是很有帮助的。教学的互动可以从课堂互动、分组交流活动中来完成,还可以结合各种数学实践活动,比如数学讲座、专题竞赛等来完成,这不仅能达到轻松解题的效果,还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

三、从整体出发,进行多样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认识到数学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复杂密切的关系,所以,教师在教的时候,要把握“求活”的原则,注意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相关学科的结合性,抓住学科知识的整体性特点,进行发散性思维教学活动,灵活教学,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举一反三,实现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答问题,有效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灵活性和解题多样性。

总之,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初中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利用先进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思路,协调各方面要素,创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环节,重视个性发展,实现教与学的双边有效教学效能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侯晓艳。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9)。

2.初中英语教学论文《听力教学方法策略及在课堂中的运用》 篇二

在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中, 听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能。 然而, 在高校英语听力教学中, 学生普遍存在听力水平不高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 由于升学的压力, 中学教学忽略学生听力的训练, 学生听力基础差。 其次, 大学生策略运用能力不强。 多数学生表示, 无法记住听到的内容, 不知如何抓住重点, 听力过程中反应慢, 记录速度慢。再次, 大学听力教材内容覆盖面广, 蕴含深层的文化内涵, 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涵盖主要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宗教、社会等诸多方面, 对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提出更高的要求。最后, 大部分高校听力课程每周课时仅为2-4节, 远远少于综合英语等其他基础课程, 缺乏对学生听力能力的关注与培养。

元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的一种, 元认知策略自提出以来, 受到广泛的关注。 国内很多研究都表明 (杨坚定, 2003;田星, 2003) :元认知是自主学习的内部动力和实现自主学习的有力手段, 通过专门的策略培训可以促进学习者自主。 本文以元认知策略的培训为切入点, 探索英语专业听力教学中元认知策略的模式构建, 为提高英语专业大学生听力自主学习能力提供理论上和实践操作上的借鉴。

二、元认知策略的概念

元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的一种, 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弗拉维尔 (J.H.Flavall) 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元认知策略自提出以来, 受到广泛的关注。 O’Malley和Chamot认为:元认知策略是为了成功学习一门外语而采取的管理步骤 (regulatory measures) , 如制订学习计划 (planning) 、监控学习过程 (monitoring) 和评估学习结果 (evaluating) 。 O’Mallet和Chamot指出:元认知策略的指导对于听力理解水平的提高具有潜在的重要作用, 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在听力学习中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规范。 综上所述, 元认知策略是调和学习者自己学习过程的一种方法, 是个体在认知过程中, 通过运用元认知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积极的监控, 调节和评估的过程。

三、元认知策略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必要性

听力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语言技能, 也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 它要求学生迅速地对复杂上语言信息和片段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和判断。 洪俊彬指出:“听力理解过程不只是单纯的语言信息解码过程, 而是解码过程与意义再构建过程的结合。 要顺利地完成这一复杂的认知过程, 就必须把听力理解过程作为意识的对象加以监控, 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来解决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O’Malley和Chamot指出:没有掌握元认知策略的学生基本上是一个没有方向和没有能力评估自己的进步、自己的成绩和确定自己未来的学习方向的人。 元认知策略是自主学习的内部动力和实现自主学习的有力手段, 通过专门的策略培训可以促进学习者自主。 因此, 在听力课堂中实施元认知策略的培训, 提高学生的元认知策略, 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听力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促进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

四、听力教学中的元认知策略培训模式

培训分为两步:第一步:策略培训实施之前, 开展元认知策略相关学习讲座, 加强学生的策略运用意识, 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学习模式, 形成有效的自主学习模式。 第二步:把元认知策略培训融入具体听力教学过程中。 教学模式主要按照Underwood的模式, 分为三个阶段:听前阶段 (pre-listening) 、听时阶段 (while-listening) 和听后阶段 (post-listening) 。

1.听前阶段:计划策略的运用

计划策略指的是个体有计划、 有目的地制定学习任务及相关学习策略。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 制定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的。 比如:对于听力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 首先要训练他们如何听辨基本语音、语调、重音, 以及句子间的因果、条件、主辅等关系, 循序渐进地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 其次, 对听力材料有选择性的注意, 把握文章大意, 预测文章重点、难点, 选择性的注意人物、数字、时间、原因等具体考核信息。 在实际听力课堂中, 教师有必要告诉学生:对于任何听力材料而言, 学生都没有必要要求自己听清楚每一个单词, 有效的听力过程是学生对语言信息理解、加工及合理构建的过程, 而不是要求不能错过一个单词。 再次, 针对不同学习内容制定听力策略。 比如:在新闻听力材料中, 我们需要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明白新闻英语中的第一句话将会涵盖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主要信息, 恰当地运用学习策略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减少听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最后, 从已有的材料推断可能听到的内容。 学生在听力开始之前, 通过提前浏览听力材料的相关问题, 激活自己的背景知识, 大胆地对听力内容进行预测。以一篇标题为“Internet Addiction”的听力材料为例, 在听音前, 要求学生围绕“Internet Addiction”展开讨论, 通过对相关现象的描述及题目的预览, 学生对听力可能出现的内容进行大胆的猜测, 比如:上网的主要活动、网络上瘾的界定、上瘾的危害等内容。 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因为未知而带来的焦虑, 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逐步验证自己的猜测, 有针对性地选择听力的注意力, 提高听力效率。

2.听时阶段:监控策略的运用

监控策略指的是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习计划实施情况、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效果等随时进行监控, 通过对监控策略的运用, 学生可以了解自身的学习计划完成情况、学习策略使用情况等内容。 在听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基于计划策略的基础上, 保持注意力, 边听边思考, 认真识别听力材料中所提示的重要信息, 找出中心句, 跟上说话者的思路, 理解文化背景, 注重语篇的衔接成分, 理清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听清楚考核信息的具体要求, 善于思考并能够对关键信息做笔记。同样以“Internet Addiction”为例, 在计划策略学习和训练的基础上, 开始对学生放音。 学生在第一遍的放音过程中, 借助标题及材料, 抓住中心句, 领悟全文大意, 理解全文结构框架。 这篇课文是关于网络上瘾的讨论, 所以学生在听力过程中会对网络上瘾的概念界定格外关注。 在第二遍听音中, 学生则边听边做笔记, 有目的地获取考核问题相关的细节信息, 记录关键词, 理清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比如材料提供的相关问题有:文章开始部分以Bill的个人经历为导入, 情节是什么?网络上瘾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通过第三次放音, 学生对听到的内容进行检查核对, 及时补充、修改信息。

3.听后阶段:评估策略的运用

评估策略指的是学习者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评估, 包括:对学习目标达成度的评估;对听力材料难度的评估;对听力中策略运用的评估;对听力中的存在的不足及进步的评估;对自己听力效果的评估。 评估策略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反思学习过程, 加深对听力过程的认知, 调整学习方法。 同样以“Internet Addiction”材料为例, 教师要求学生在听过材料三遍之后, 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评估的进行以小组为单位, 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 大家相互交流成功的经验, 了解自身的不足、评价自身的听力方法及效果, 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促进计划策略和监控策略的有效实施, 对听力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五、结语

元认知策略是培养学生自主听力的主要因素, 它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效率。 元认知策略在听力课堂的运用,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听力策略的运用, 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对今后的听力教学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因此, 在听力课堂中运用元认知策略非常重要, 应该落实到听力教学的实际课堂之中, 以期有效地强化听力课堂教学效果, 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及英语教学的发展。

摘要:本文以元认知策略的培训为切入点, 探索英语专业听力教学中元认知策略在课堂上的模式构建, 为提高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听力自主学习能力提供理论上和实践操作上的借鉴。作者首先探讨我国高校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点明本项目的研究意义。其次阐述元认知策略的概念及特点, 为全文打下理论基础。最后结合自身的英语教学实践, 形成基于元认知策略的自主学习模式,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效率, 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及英语教学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元认知策略,听力课堂,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2]Underwood, M.Teaching Listening[M].London:Longman, 1989.

[3]洪俊彬.元认知策略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 2008.

[4]田星.元认知与外语听力教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 (6) .

3.初中英语教学论文《听力教学方法策略及在课堂中的运用》 篇三

关键词 课堂辩论 初中英语 基本步骤 运用策略

近年来,随着对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关注程度的提高,课堂辩论作为一种集语言交际、信息及思维功能于一体的学习活动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和学习模式。课堂辩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众多学者认为,辩论能够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精神及观点表达等语言能力。如何能够更好的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课堂中运用好课堂辩论,值得我们深刻思考和研究。

一、课堂辩论的基本步骤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课堂辩论不应是为“辩”而辩。很多课堂上的辩论赛也往往是选出几名选手辩论,这样就变成了几个学生的表演赛,而其他学生只能充当观众,这不符合“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初中英语课堂辩论理应是一种讨论式教学模式,属于自由辩论,它不以取胜为目的,而是鼓励学生用目标语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们一边辩论,一边反思自己的观点和论据的不足。在辩论过程中,实践创新教师应鼓励辩论双方既可以因找到更充足的论据而强化自己的立场,也可允许正反双方在各抒己见后发生观点阵营的变化。要提高学生活动的参与性,教师就应做好引导与调控,在辩论活动实施的各个阶段加强学生的参与性。

(一)资料的搜集整理阶段

教师要划分小组并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分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帮忙搜集资料,提高每个学生的活动参与程度,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辩论阶段

每个学生都有权利提出问题或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每个学生都可以回答对方的问题。为避免口才好的学生发言多、性格内向的学生发言少的情况发生,教师甚至可以让每个人都参与发言,“各自为战”,而不让“反方”集体进行“围攻”。

(三)总结评价阶段

互评是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的重要一环。在活动的最后总结阶段,教师要积极运用互评机制,同一辩方组内可进行互评,正反双方也可进行互评,师生间也可进行互评,进一步发挥评价教育的多种效能。

由于英语辩论对学生要求较高,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要多给予鼓励和肯定,通过多种鼓励性的评价方法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课堂上对于辩论的点评,不应该把重点放在谁胜谁负、哪个同学是最佳辩手上,而应评价学生的参与度、流畅性、准确性等方面,注意使零星的、散乱的感性认识上升为有条理的、系统的理性认识,使学生在辩论中形成的积极的观点进行升华,从而形成正确的观念,引导学生的后续行为。

二、有效的在课堂进行英语辩论

开展课堂辩论是一个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交流互动的好方法,但对初中学生而言,这也是个难度较大、富有挑战性的课堂活动。为使课堂辩论活动更有效地展开,辩论活动的实施过程应是一个将辩前准备、辩论互动和活动总结评价有机结合的教学过程。

比如,在教学九年级Unit 15 We’re trying to save themanatees!时,笔者在教学完两篇有关是否建立动物同的阅读文章后,组织了一场辩论,辩题是:Shouldanimals be kept in the ZOO or not?一开始,笔者结合课文所体现的“Zoos are terrible places”和“Zoos areimportant places”两种辩证的观点,通过设计相关表格,引导学生进一步精读、细读课文,使学生更好地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语言,接受语言,也为后一部分辩论活动的有效开展做好了语言运用上的铺垫。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之后,笔者自然地引出了紧扣课文的辩题:Should animals be kept in the ZOOor not?同时,笔者也逐渐引导学生掌握辩论的技

巧,如:Try to speak loudly and clearly.Try to make itconvincing.也引導学生运用一些基础的英语辩论句式,如:1.Ithinkthat;2.Ibelieve that;3.Ifeelthat;4.I agree/disagree with you;5.Couldyoutellme;?6.W hydoyouthink?7.Doyouthink?

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迅速反应,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这样既巩固了课本知识,又深化了教材,促使知识直接转化为能力。在自由辩论结束后,笔者设计了一项拓展性的

活动,让学生阅读一封来自动物园里一只渴望自由的老虎的信“I have a dream!”,并要求进行虚拟的“记者”与“老虎”间的采访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热情高涨,想象力飞扬,课堂教学气氛再次被推向高潮,学生关爱动物的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也在活动中得以进一步提升。

三、结束语

通过在英语教学中的课堂辩论,不仅仅能够锻炼学生口语能力,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方面更具有竞争意识,不但让英语学习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也更加自信的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更多的接触新的词汇和句型,将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到课堂辩论中去,不但能够提高课堂中学习气氛,也能够让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彭小飞.英语课讨论式教学新探[J].教育学术月刊.2012(04)

[2]刘艳萍.通过英语辩论课培养思辨能力[J].疯狂英语(教师版). 2009(04)

[3]高一虹.外语学习木桶的“短板”——从一次失败的演讲谈起[J].国外外语教学.1999(03)

[4]刘桂芳.辩论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J]. 韶关学院学报. 2007(08)

4.初中英语教学论文《听力教学方法策略及在课堂中的运用》 篇四

一、教学目标的分层

传统的教学目标是同一标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设定的目标早就达到,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设定的目标很难达到。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目标,形成差异化目标。一方面,所设置的教学目标不宜过大,要兼顾形成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确保学生朝着目标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所设置的目标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同一种学习活动和同一个课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目标和难度,以促进分层目标取得实效。

二、教学方式的分层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知识与知识之间的逻辑性不断增强,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也逐渐提高。在分层教学中,要注重好教学方式的分层,要设定不同的教学方式,做好充足的教学设计工作,既考虑到全体学生的共性,还要考虑到个体差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知识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学会判断全等三角形,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方式,如教师在常规课堂讲授之后,可以让不同组别的学生派代表提问,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分组设计不同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训练,逐渐提高学习能力。

三、教学评价的分层

在初中数学分层教学中,教师要实行分层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依据试卷分数来评价,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进步大小等进行评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还可以采取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和要求。这样一来,初中数学评价可以综合反映学生能力与水平,也就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郑仓。初中数学差异化教学的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01)。

5.初中英语教学论文《听力教学方法策略及在课堂中的运用》 篇五

杨春燕

一、我们英语组实施该课题的基本情况为:

(一)、课题研究立足于课堂教学改革

建构“任务型”教学模式就是将素质教育切实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强化教育观念的更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扬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遵循语言的习得性规律,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开发和培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实验之初,我们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方案中就“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思路,就这一模式的基本原则、特点、内涵进行了阐释,并强调任务型教学模式是动态的、变化的、丰富多彩的,这就为实验老师课堂教学的操作提供了研究的便利,为进一步研究开拓了思路。

(二)、结合新课标,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

我们都知道,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是成功进行课程改革保障条件之一,新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任务型教育模式,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倡导体验、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上学期我们教研组集中学习了“英语课程标准”。我们认为,任务型教学不但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方式,而是一种教学模式;任务性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之间差异在于它注意信息沟通任务,活动具有真实性而且活动量大。英语课堂教学应具有“变化性互动”的各项活动一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进行对话性互动,从而学习语言。我们在这近两年中,就充分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为今后实施新课程标准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初步成效

(一)、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后,初步调整了学生认知结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提高了,他们不再是学习的“被动客体”,而开始成为学习的“主人”,并由此产生了内在的推动力。多次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同程度地调动了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以往“硬着头皮学”“索然无味”的局面,初步实现了“厌学”到“乐学”,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各实验班根据“任务型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期中、期末测试实验班的成绩要比其它对比班的成绩明显要好。

(三)、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程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改善,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许多教师积极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优质课”比赛。其他教师也踊跃开设公开课,寻找不足,找寻差距,整个校园里充满了浓厚的教学氛围。

三、体会与思考

经过教学实践,我们真正体会到,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起着语言习得的促进者、答疑者和向导作用。任务型教学要求我们教师从一个规定的教学大纳和一定的教学方法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一个自己课堂教学材料和课堂活动的主动创造者;从一个现成的理论或他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转变成一个以自己课堂教学为主要对象的研究者和理论探索者。教师是从“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内容的,学生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具体的操作要求。在各项活动中,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一种激活状态,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整个学习过程都是积极、主动的。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他们获得的不仅仅是现在现成的知识点,还有语言运用的能力,而是随着教学任务的不断深化,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越趋自动化和主动化。学生越能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我们在实验中发现了不少局限性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要真正体现任务型教学的优点,就一定要设法避免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

1. 缺乏严密的组织和适当的激励机制而导致场面虽热闹,实效却很低。

2. 小组活动总是几个老面孔,好的同学积极主动,而其余同学却是随便应付,态度马虎,不能体现合作意识。

3. 难度过大,学生不知所措,导致冷场。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我们通过两个对比班的试验,总结出以下一些应对的策略。

1.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现在的学生却普遍缺乏合作意识。为此教师应特别注意对任务的设计,要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体会到语言的运用能力有赖于与他人的不断交际,从而增强合作意识,主动在小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才干。

2. 活动组织要细致周到

由于一个班内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的等方面差异很大,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安排好每个学生,否则会使一些学生脱离小组活动,降低任务活动的实效。小组的组成因任务的不同而不同,同时要注重异质性,即成绩、歌星、能力、家庭背景、文化背景、性别不同的学生在同一小组内合理搭配,是每个学生在组内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实现可合作性。

6.初中英语教学论文《听力教学方法策略及在课堂中的运用》 篇六

一、初中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分析

(一)审美理解特点

伴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学的深化,音乐课程得到了重视与发展,学生的审美要求逐渐提升呈多样化发展趋势;而对于音乐的审美理解有着更广阔的视野。利用学生的审美与想象力可提升对音乐的理解,审美理解就是利用学生生活体验与思维逻辑、理解能力感受音乐的本质,具有一定的直观性与感悟性。初中阶段,学生的审美理解可以利用学生思想意识能力进行培养,通过提升审美理解力感受到自然事物的外在美。同时,使学生了解其韵感美、节奏美等,利用音乐的情绪起伏使得学生能够对音乐含义有深入的了解。伴随着初中学生年龄的增长,今后所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广,对音乐的审美理解也将不断的增加,有助于感受到音乐中的情感、掌握音乐的形式美感,感受到音乐内所展现的含义,感受音乐意境美感。

(二)初中学生音乐想象力

音乐审美想象是基于音乐表象上的感受,即歌曲歌词、节奏、韵律等,感受到音乐内的一些深入因素。例如:感情因素,因为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学习的关键阶段,学生的经验与知识水平、思想意识、想象力逐渐趋于完善,音乐审美想象就会得到提升,进而可以根据生活中的经验体会音乐的起伏变化与情感展现。不过,由于初中阶段受升学压力影响,学生无瑕在音乐审美现象上给予更多时间,使得审美想象受到影响造成生活目标的变化,生活形式单一而缺少想象与创新,通过自身生活经验体验音乐具有一定难度。所以,久而久之使得学生缺少音乐审美力,想象力限制在音乐表层而缺少内涵理解、感知体验等。

二、初中音乐教学应用音乐教育心理学方法

初中音乐教学应用音乐心理学,对学生自我情绪管理具有帮助性作用,通过音乐艺术帮助学生提高素养、缓解压力。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的一种意识、一种思想、一种情感,更能够给予人较大的想象空间。通过心理学进行音乐教学,能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音乐情感,确保教学质量。

(一)提升学生想象力

音乐是动态化的也是一种情感的展现,在音乐教学中学生仅能学习到音乐的表象因素。而通过激发学生想象力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音樂的另一面,让学生走进音乐的海洋里感受其神奇,同时学生也要发挥想象力将音乐想象成为具体的情境与形象。只有这样才可以更深入地感受音乐的真正意义。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想要让学生深化对音乐的理解、增加感情投入、充满激情,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进而调动学生兴趣并主动投入到音乐教学中。

例如:《洗衣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民族风俗,通过对民族文化的鉴赏进行深化理解,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与兴趣进而感受音乐的神奇魅力。

(二)提升音乐认知

音乐是利用声音传递的方式进行展现,初中学生对于音乐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听音乐、唱歌等形式对音乐有基础性了解。但是,初中阶段音乐教育并非仅是让学生停留于基础性掌握,或是认识五线谱、乐器弹奏等,缺少具体的音乐意识形态。初中阶段,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应是对音乐思想与生活展现都有一定的掌握。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从基础性音乐入手逐步深入到更深层次的音乐理解中。在教学中,教师利用音乐的基础技巧知识提升学生的音乐认知,使学生能够从理性的角度转向感性角度感受音乐的美。加强学生音乐认知,才能让学生掌握音乐作品的艺术特点。曾有心理学专家提出:人对不熟悉的事物不容易被吸引,进而人的美感与主动探究行为无法得到激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尝试从学生熟悉、了解的音乐歌曲入手。比如:在《丢丢铜仔》这堂课教学中,我尝试用“不规则拼读法”先给学生将原词翻译出来,“阿末伊都丢”、“唉唷磅空内”……这样学生在学习歌词时便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用多媒体展示台湾风土人情,利用新鲜事物使学生眼前一亮,通过学生熟悉的《人说山西好风光》引入,使家乡民歌与台湾童谣做出鲜明的对比,整堂课从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开始,继而从心理产生共鸣,降低学习难度,结合台湾童谣一句唱词、一句衬词的特点,配合火车声“克特克”、“库突”等拟声词和身体律动,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首歌曲的表演中,使得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三)融入情感体验

在音乐课堂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进而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样能够充分展现学生的艺术水平。教师借助大量歌曲形式提升学生音乐审美素养,扩展学生情感交流形式,让学生能够在音乐的情感节拍中感受到其作品的情感特点。通过该种形式实现音乐和情感的融合,具有重要影响。

音乐教师对音乐的理解和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性,或者说根本不在同一个范围。在音乐选择中;有时,教师觉得慷慨激昂、有鉴赏性的音乐反而在学生心中没有较大兴趣。所以,教师在音乐歌曲选择过程中,还应立足于学生心理角度进行音乐教学。如:《红旗颂》教学中,教师着眼于学生心理接受能力,通过共和国成立的相关背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样一来,学生能够从心理上乐于了解该首音乐的情感,进而提升对音乐的内涵理解。

三、结语

7.初中英语教学论文《听力教学方法策略及在课堂中的运用》 篇七

一、影响听力教学的因素

1. 客观因素。

相对于英语中的语法、写作、阅读, 听说能力的教学在新教改开始后才提上了议事日程。听力教学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在教学中, 大家都在适应。很多老师已经习惯于讲解单词、语法, 对于听力教学, 缺乏理论指导也缺乏实践经验。加之所需要的硬件设备的缺乏, 导致听力课没有办法进行。很多学校没有专用的语音设备、音像材料。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考的影响, 中考中听力考试的分值很小, 有的地区甚至不考听力。所以导致听力教学被忽略。

2. 主观因素。

在英语教学中, 英语教师对听力能力的培养没有足够重视。只追求各个考试中的分数排名, 对于英语的应用能力没有足够的认识, 没有把英语当做语言来教, 而是一个为了考试学习的科目。另外很多英语教师在毕业之后疏于学习, 课堂上很少用英语。在课堂问候语:“good morning, good af t er noon”之后就完全是汉语授课, 没有营造出英语的课堂氛围, 学生的听力输入少, 所以听力能力自然不会很高。听力教学环节薄弱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训练, 在辨音、对语调的判断, 以及对英美文化的理解方面都会影响到听力能力的提高。

二、解决策略

英语听力教学的提高, 需要从宏观的认识的改变和微观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的应用入手。

1. 重视听力能力的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 增加听力课的课时, 保证有独立的听力训练时间。配备专用的听力设备。各个考试中, 增大听力考试的分值。提高教师对听力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教师的思想觉悟提高了, 自然会影响到学生, 也会提高英语听力课堂的质量。没有适当的语言输入就没有习得, 所以教师自身一定要重视英语听力教学。

2. 具体听力技巧的传授。

(1) 语音能力的培养。

语音输入包括48个音素, 拼读, 各种音节及其划分, 清辅音的浊化, 不完全爆破, 同化意群, 意群与停顿, 连读, 单词重音, 句子重音, 逻辑重音, 节奏, 语调等。汉语和英语的语音系统不同, 汉语中没有t s, ds, t r, dr, v, 等音素。所以学生在辨音时很难分清fine, vine.t ry/dry, coat/g o at, hi de/head等容易混淆的音。这就要在英语教学中充分训练。王初明的实验研究表明:“英语语音自我概念和英语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显著关联, 语音自我概念可以较好地预测英语学习自我概念。”如果自身的语音语调好, 听的过程也就会更容易, 输入的语音信息容易和自身所存储的信息配对。因此, 在听力教学过程中, 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音能力。

(2) 扩展文化背景知识。

在多次的听力测试中可以看出, 学生对于国内素材或者自己比较熟悉的场景的听力材料理解正确率远远大于一些涉及到国外文化的素材, 有时候学生可以准确地写下来每一个听到的单词, 但是不能明白意思。如:“I bought some aspirin i n t hat gr ocer y st or e yest er day.”学生不理解阿司匹林不是应该在药店买吗?为什么是在“grocery st ore”杂货店买?这是文化的差异导致的听力障碍。在美国, gr ocer y st or e里面可以买到日常用品, 也可以买到药。

这就要求教师在听力教学中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扩展。正如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中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因此我们要理解英语, 就要理解其内含的文化背景。

(3) 巩固基础, 增加词汇量。

在听力教学过程中发现, 听力材料中如果有生词, 学生会比较紧张, 比较迷茫。不认识的单词肯定是听不出来什么意思的, 这就像我们不认识的人, 绝对不可能叫得出名字一样。词汇量的积累是平时功夫, 不可能一蹴而就。许多学生背单词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 没有熟练地掌握相关词性变化及其常用搭配词组。在听力材料中出现这些词汇时, 要停顿思考, 思考时又错过了下面的听力内容, 反应跟不上听力速度, 严重干扰了听力效果, 造成了学生对听力的焦虑, 有时候会使他们失去信心。所以教师在平时课堂上应该夯实学生的词汇学习。

(4) 具体的听力微技巧的培养。

听的过程中, 要注重微技巧的培养, 如:速记, 如何快速地记下来所听的内容, 应该记些什么, 有的时候, 学生是听懂了, 但是在一段录音放完后, 又忘记了。这就要加强做笔记的能力。听前预测。在做听力测试题的时候, 先让学生把给出的答案项看一遍, 大致预测要听的内容, 这样可以有效地缩小话题的范围, 听的时候更有针对性。另外一个技巧就是根据上下文猜词, 在听的过程中不可能不出现生单词, 出现生单词的时候要会猜测词的意思。如“There is also an area for very big ani mal.The bi ggest t hey ever had was a black r hi no.”如果不认识“r hi no”根据“very big animals”, 不难猜测出词义。可以猜出“rhino”是一种躯体较大的动物。

(5) 课堂内容多样化。

在听力教学中, 有个误区就是认为听力课就是放录音。只是放录音的课堂, 怎么会生动有趣呢?怎么会有好的效果呢?如果听力素材是千篇一律读出来的文本, 都是一样的语音与语调, 更会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首先, 听说应该结合在一起, 听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进行复述, 也可以跟读, 也可以进行总结。听的素材也可以多样化, 不仅仅听课本内容, 一些简单的英文动画片, 如《狮子王》《灰姑娘》等, 还有一些内容积极向上的英文电影, 如《音乐之声》《怪物史莱克》《公主日记》《小鬼当家》等, 既有趣, 又有生活的场景, 学生也喜欢, 就可以用在听力课堂中。在看英文电影的时候, 可以摘取片段, 让学生复述故事, 也可以模仿电影中的对白。

综上所述, 在听力能力培养过程, 首先要意识到听力培养的重要性, 加强听力设备建设,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听力能力的培养和听力微技巧的传授, 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体会听力所带来的乐趣。

摘要:教师应针对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从客观和主观原因进行剖析, 并提出解决策略, 以引起大家对听力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解决听力教学中现有问题, 提高听力教学。

关键词:初中英语,听力教学,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Liberman.1983.The Mot or Theory of Speech Percept ion Revised[M].Cognition

[2]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杜建.听音理解过程和听力评估方法学与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 (4)

8.初中英语教学论文《听力教学方法策略及在课堂中的运用》 篇八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合作学习 策略

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自主学习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在协作的过程中来解决一些大家在独立探究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并且能够让学生深入剖析问题的能力逐渐形成。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更多空间,要让学生更善于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并且大家能够共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深化,并且会让学生对于所学文章的理解与体会更加深入。

一、对于小组成员的工作分配进行优化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尤其是在对于小学成员的工作进行分配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首先让学习小组自行进行任务分配,如果任务的分配模式比较合理,可以让学生直接以这样的设置来进行问题的解答。如果小组内成员的任务分配并不合理,或者是有的小组内成员的任务分配能力比较缺乏,这时教师就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只有首先保证小组成员工作分配的优化,这样才能够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并且能够让学习小组在合作中有更丰富的收获。

教师要以学生语文知识为基础来组建多样化的小组,比如,将擅长古诗词、现代诗词、现代散文、抒情文等方面知识学习的不同学生组建成小组,来对某方面进行学习。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讲解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小组从古诗词解读、现代诗词转译、散文改写、情感体验等方面来解读这首词,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背诵。只有首先保证小组内成员工作分类的合理性,这样小组内每一个成员的效用才能够充分发挥,这也是让小组合作学习的综合成效更高的基础所在。

二、为小学合作指定研究方向

想要提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这需要教师给学生的合作过程指定明确的研究方向,需要教师给学生设定清晰合理的学习任务。一般情况而言,小组合作学习通常是针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进行,这样才能够给学生提供探究空间。这是一种可取的合作学习的展开形式,教师除了要保障探究问题的开放性,学习任务的方向性也要更加明确。这样才不会让学生浪费时间无效的进行问题探究,只有研究方向清晰明确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收获才能够有所保障。

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学生进行自主分配学习任务的基础上,给学生的合作过程确立明确的方向。以鲁迅《社戏》这篇文章的讲解为例,教师可以在开展讨论之前为学生设置如下思考问题:“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含义”、“社戏的语义解读及蕴含意义”、“文章具体的脉络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并设置小组之间固定时间内竞赛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努力地针对这篇文章展开合作的研究与学习。合作学习只有方向明确、目标清晰,学生的探究过程才会针对性更强,这也是让学生展开对于文本的深度挖掘的有效教学引导模式。

三、有效进行合作探究的任务设计

随着学生合作学习以及问题探究能力的不断增强,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作过程的学习任务在难度和深度上有所提升,可以设计更多更为深入的任务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进行合作探究的任务设计时一定要从多方面进行合理且充分的考虑。既要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以及思维水平,也要考虑到问题剖析时涉及的知识点是否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范畴。有针对性且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任务类型能够发挥的教学效用才会更加明显,这也是教师在设计合作探究任务时应当有效考虑的一个问题。

以柳宗元《黔之驴》这篇文章的讲解为例,语文教师可以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地与他们共同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提出“文章中究竟哪些词是古今异义词”,然后引导他们思考“这些词语在现代都有的不同程度的变化,能不能为不同的变化进行归类”,“古文中用得多的‘去字都有哪些含义”等,然后就学生难以想到的地方适当地以古文词句加以提醒,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学习,来加深他们对于知识的掌握。这样的任务类型虽说有一定难度,但是透过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究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古文素养,会让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深化,人文素养得到加强。

结语

合理的进行合作学习的安排与设计,这会让初中语文课堂的整体教学成效得到提升。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在设计合作学习的任务时要对于多方面因素进行有效考虑。不仅要有效的进行小组成员的分组,也要给学生的合作过程指明方向,并且设计有一定含金量的问题。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力的提升,并且能够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金琴. 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现状及对策[D]. 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锐. 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充满活力[J]. 学周刊,2013(06).

[3] 张群. 初中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途径探析[J]. 文学界(理论版),2012(12).

9.初中英语教学论文《听力教学方法策略及在课堂中的运用》 篇九

吉林省双辽市玻璃山镇中学刘文波136403

摘要:分组讨论是新课改后现代课堂教学中倡导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分组讨论教学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有效学习的一种组织教学的方法,本文就分组讨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

关键词:分组讨论教学法合作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效率

分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中心问题,通过共同探索和交流分享活动,从而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和互相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有效学习的一种组织教学的方法。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分组讨论教学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和补充,“使学生学会与人相处,改善人际关系,学会交流、表达、合作、反思,了解和尊重各种不同意见,培养集体荣誉感,促进学习小集体的形成,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参与精神”。[1]许多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尝试运用分组讨论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在于小组成员在完成小组任务的的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2]

总结过去一些分组讨论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却往往存在一些问题。

1、教师所设问题没有讨论价值,讨论流于形式。

有些问题过于简单,不具有探究性,根本没有讨论的价值。结论单一而具体的问题锻炼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虽然按照教师的要求在发表自己的看法,形式很热闹,但这种分组只有表面形式,却并没有实际效果。

2、学生准备不充分,缺乏主动合作,交流无法深入进行。

教师课前没有要求学生做准备,没有预习新课,上课提出问题直接讨论交流,讨论的结果往往是就事论事,而且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作为基础,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才有可能出现针锋相对的正面交锋,才能擦出思想交流的火花。否则学生缺乏主动合作,准备不充分,交流无法深入进行,分组讨论只能停留在表现上。

3、学生参与面有限,缺乏自制力,影响讨论效果。

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态是有差异的,往往少数反应快的学生讨论非常投入,发言频繁,而大多数人几乎成为多余的人,缺乏自制力,只能坐在那里“看戏”,甚至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讨论别的事情,小组汇报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

4、学生分组讨论的时间过多或过少。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习,教师常常由于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在有的学生讨论到点子上或正在讨论的兴头上就喊“停”,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足,得不出真正的合作结果,不能体现合作学习的优势。有的教师安排学生讨论时间过多,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这种情况在公开课时出现较多,教师往往用这招来调解课堂时间,失去了分组讨论的意义。

5、教师不做引导,问题没能向更深层发展。

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就让学生踊跃讨论发言。原本当学生完成后,教师就该讲解、总结,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将知识的外延扩大。可是教师为了教条的体现“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等理念,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分组讨论没有将问题向更深层次发展。也有的教师,在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时,仍然在讲台上等待,或无目的的巡视,只是象征性的走走„„其实在学生的活动中,教师应该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由于学生真正掌握分组讨论法来学习需要一个过程,教师也需要有一个自我反思和调整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学会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同时设计的问题又要符合学生循序渐进认识规律。学生要逐渐适应参与讨论的学习习惯,并根据教师的指导学会使自己的讨论能够围绕中心,说在点子上扩大讨论的参与面,通过辩论探究问题,提高讨论的探究质量,教师要进行有效的引导,使讨论步步深入。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所以设计讨论的问题的前提一定要紧紧扣住历史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入手,在此基础上设计围绕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的问题。

1、设计分组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

好的讨论问题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提出学习任务,活跃求知欲望,深化理解,启发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等多种功能。所以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能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问题。尽可能把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趣味性和生活性的问题、规律性的问题作为讨论学习的载体。

例如,在《工业革命》一课中,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的原因、重大的发明及工业革命的影响,于是设计的问题是: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兴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什么是工业革命兴起的基础和前提?为什么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成为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经过学生的分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定会提升学生分解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问题的设计要步步深入。

问题如果难度过高就不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启发性、层次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合作学习的监控,给学生足够独立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否则容易造成讨论流于形式,在小组内加入一些竞争机制,会促进学生产生较高的积极性,培养集体荣誉感,这样会不断完善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思维产生了碰撞,情感产生了交流,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4]

3、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做到科学分组。

心理学表明,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愉快,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对学生有较多的表达机会,所以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师生民主自由和谐互助的气氛,让学生凭兴趣自由选组,做到让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配合在一个小组,每组的整体水平相当,做到科学分组,使学生相互交往,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发言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主动学习的动机。“现代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经验的共享与

小组成员的合作。[5]

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小组整体在合作中所运用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和独特见解,也要关注每个小组成员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参与程度、合作的态度、合作的过程,并进行积极的引导,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开展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相学习。在历史课上运用分组讨论教学法进行教学,需要以教师教学观念的革新为前提,教师是教学情境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主导者。

总之,“分组讨论法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对于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课堂效率的提高有较显著的作用。[6]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耐心指导学生逐步改变学习方式,尽快使学生适应课堂分组讨论教学,从而让学生真正达到课程改革制定的目标和要求。

参考文献:

[1]《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模式》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P452001

[2]《新课程下的学生观》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P1502005

[3]《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P2

[4]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P14

[5] 陈旭运《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P102

[6] 马运《慎重使用课堂的“分组讨论” 》 光明日报2005

注:作者姓名:刘文波

出生年月:1972年8月

性别:男

籍贯:吉林省双辽市

单位全称:吉林省双辽市玻璃山镇中学

职务:教导主任

职称:中教一级

10.初中英语教学论文《听力教学方法策略及在课堂中的运用》 篇十

在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发生了相应的改革。为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实现学生正确历史观与爱国情操的培养,许多教育工作者纷纷倡导采取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方式。而通过对初中生的生理及心理特征展开分析,我们发现此种教学方式是科学可行的。基于此,本文从如何营造愉悦、富有竞争性的课堂氛围,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及创设良好个体尝试机会等方面出发,就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参与式教学方式展开探讨,以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0.引言

在当今素质教育以及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人们对初中历史教学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此种形势下,如何开展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已成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而作为一种鲜见的教学方式,参与式教学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一同创建热烈、和谐的课堂氛围,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并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在历史课堂中运用参与式教学时,需全面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其积极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在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信息反馈与交流的基础上,将其课堂参与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营造出愉悦、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自主展开学习,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

1.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

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首先应当以平等、和蔼的态度对待所有的学生,并积极营造出和谐、民主的氛围,给予学生足够的肯定与支持,鼓励他们自主讨论,并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此外,教师还可开展“争当小老师”、“角色扮演”等项目,让所有的学生均能以兴奋、愉悦的心情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同时,指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操作、主动思考及交流等方式,克服害羞的心理,从而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历史课热爱之情的培养[1]。例如,在开展《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就“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如何治理这个有着众多人口,且幅员辽阔的民族大国?假如你是统治者,你会采取哪些措施?”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营造自由、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展开自由的交流,并展开想象,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此种非常活跃的气氛中,大家的兴致尤为高涨。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此时应扮演好组织者的角色,对学生讨论的方向予以适当的引导,以免出现偏题的现象。

2.营造富有竞争性的氛围,促进学生小组凝聚力的增强

教师在运用参与式的教学方式时,可将全班学生分为多个小组,使其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学习,通过团结协作,互帮互助,让先进带动后进,从而实现共同的进步与发展。在课堂结束前,教师还应对各学习小组及其成员的表现做出合理、公正的评价,对其努力给予肯定与赞扬,并选出优胜的小组;同时,还可组织历史知识抢答等竞赛,通过营造出富有竞争性的氛围,从而促进学生凝聚力的增强[2]。例如,在开展《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教学时,教师可设置以下思考题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被扣押,而对于如何处置他,人们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蒋介石在十年内战中杀害了许多的革命人士,应当处决他为牺牲的共产党人报仇;有的则认为在国难当头的情势下,应当采取和平的解决方法,只有蒋介石答应投身到抗日工作中,即可释放他。那么大家的看法是什么?随后将全班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让大家展开辩论。教师则根据双方的表现予以评价。在这一辩论过程中,每个学生均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增强小组凝聚力的基础上,将自身的潜能充分发挥了出来。

3.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当前,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并且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应当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予以高度重视,在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基础上,促进其全面发展。由此可知,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将课堂还给学生,允许并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例如,在开展《寻访“丝绸之路”》的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扮演英国商人,并问他假设你即将要去往当时的长安,要经过丝绸之路,那么为了可以购买到更多丝绸,需要带什么东西到中国卖?通过设置这样的情境,可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切身体验,并融入到角色中来,从而将自身的主体作用真正发挥出来,从而激发其探索的欲望,在缩短现实与历史距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视历史,关注社会现实。

4.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个体尝试机会,促进其参与能力的提高

作为各项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为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与精神品质,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凭借自身的主动学习与参与[3]。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个体尝试机会,促进其参与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生完成课文的自学后,教师可让他们共同参与到问题的设计中来;在完成课本内容的课堂学习后,课堂学生到黑板写板书;在结束考试后,可让学生尝试自己讲解试卷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尝试机会,有效避免教师单向枯燥讲授局面的出现,不但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而且使其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他们的参与兴致与能力的提高。

5.结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为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初中历史教学需要进行适当的改革。因此,教师就应当依据新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参与式教学方式,通过营造出愉悦、富有竞争性的课堂氛围,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及创设良好个体尝试机会等,从而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以及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其爱国热情,培养其正确的历史观,最终达到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11.初中英语教学论文《听力教学方法策略及在课堂中的运用》 篇十一

任务教学法是一种以具体的学习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任务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积极参与是良好学习效果的保障,没有学习者的参与,学习过程就不可能发生。引导学习者参与真实的应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任务,通过完成学习任务来培养学习者的综合能力,这是任务教学法的根本特征。切实可行的任务教学的课堂程序包括任务的设计、任务的准备、任务的呈现、任务的开展、任务的评价五个阶段。

二、 听力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大多数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用英语对学生布置教学任务,组织活动,讲解课文,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与同伴、教师之间都能尽力使用英语交流,可以说,学生每天都在听英语,但结果却差强人意。笔者认为其中的原因来自教师、学生、教法及教材各个方面。

首先,中小学英语教师无论是听、说、读、写四项基本的语言教学知识与能力,还是英语教学所需要具备的教学策略知识和文化素养都有待提高。特别是在听力方面,“聋哑英语”的现象屡见不鲜。其次,学生语音发不准;词汇量太少;语法知识缺乏;大脑反应速度太慢;不了解英语不同的口音;对地道的英语语言生活环境缺乏了解;等,都会导致他们缺乏学习英语的热情。另外,在完成听力的教学任务过程中,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听力策略与方法的指导,造成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缓慢。最后,听力教材中缺少真实性的素材,学生很难接触到英语原版的、原汁原味的语言素材。

三、 任务教学法在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1. 任务的设计

任务的设计是任务教学法中的关键环节,关系到任务教学模式中的各个环节。在听力教学任务的设计阶段,教师应首先确定学习任务是有意义的,必须有真实的语境和真实的交际目的。另外,兴趣是学习行为的驱动力,可以转化为学习动机,而动机的强弱与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成正比。参与任务的兴趣只有转化为参与动机,才能变成实际的来自心理的参与力。因此,学习任务必须要能够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同时,学习任务的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既包括简单的两人问答练习,也包括类似引导学习者根据听力理解完成图表内容这样比较复杂的任务活动。

2. 任务的准备

任务的准备阶段是指在学习者学习新语言之后,运用所学新知识完成任务之前所做的准备,也称任务前阶段。教师向学习者介绍完成学习任务所需要掌握的语用知识,强调语言表达过程中的正确性和得体性,目的是为接下来的任务完成做好准备。作为语言教学活动任务的准备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作为任务参与主体的学习者所需要获取、处理或表达的信息内容。二,作为任务参与主体的学习者获取、处理或表达这些内容所需要的语言知识、技能或能力。

3. 任务的呈现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任务的呈现通常跟在语言学习之后,以引导学习者发现、教师提示、教师讲解或师生合作归纳等方式进行。尤其是那些难以把握或学习者自身难以察觉的语用内涵,教师要采用详细讲解、生动演绎的方式进行,以便学习者准确把握相关的语用内涵。根据听力材料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或让学生互相提问和回答。听后回答问题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教师迅速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

4. 任务的开展

在开展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认识到任务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的结果并不相同,从学习者角度看,不论是真实运用任务还是真实学习任务,完成任务的目的就是为了达成任务的结果。但从教师角度来看,更重要的是任务的完成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也就是说,真实运用任务的完成是为了引导学习者接受语言意义和运用所学语言功能,而真实学习任务的完成是引导学习者掌握某一语言形式,培养其在现实世界中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抓住听力材料中最能概括事物特征和本质的关键词,特别是将有关的人名、地名、时间或数字等重要信息记录下来。听后要求学生及时整理记录,如复原缩写、补充遗漏,归纳要点和思路等,这种加工整理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所听内容进行理解和输出。

5. 任务的评价

在任务的评价阶段,教师通过观察、访谈、日志、讨论、问卷等方式,引导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加以反思,即对任务完成过程进行有意识的反思,例如,对照任务的目的反思任务的完成情况如何;关注学习者对所出现的语言形式是否掌握等。听力技能评价的方式主要有:大意听力评价活动、信息辨认能力评价、信息转述能力评价、理解能力评价、项目任务听力等。

四、 结语

我国中学生的听力现状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听力教学的必要性,任务教学不仅重视对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且从更高的层面强调培养学习者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此外,英语教育的目的并非仅仅在于发展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更在于发展学习者的综合能力和培养综合素质。因此,非常有必要重视对英语听力的任务型教学的研究。

12.初中英语教学论文《听力教学方法策略及在课堂中的运用》 篇十二

纵观目前国内英语专业听力教学, 虽然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已经基本普及, 但是听力教学模式仍然比较陈旧, 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王宗炎先生曾说:“教听力课时老师只管放录音, 对学生不给半点提示点拨, 也并非罕有现象。”在这种传统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下,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适当的教学策略, 只是单纯播放录音, 很少给学生提示。在听力训练过程中, 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 得不到相关背景知识的提示与解释, 也得不到有效的听力技能训练。而且, 传统的听力教学法并没有教学生如何听、如何解决听力中的难点 (Anderson&Lynch, 1988) 。特别是在针对英语专业八级听力测试小讲座题型的听力训练中, 许多教师依然先播放录音, 在学生听完一两遍后, 便给出答案, 然后再让学生一句一句地听。英语专业八级听力测试小讲座部分大多持续7—8分钟, 往往一次听力课听两三篇小讲座, 学生的听力技巧依然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听力本身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交际过程。在小讲座部分的听力过程中, 听者要达到的目的是理解主讲人针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语言文学、科普等方面所表达的内容。这就需要听者利用已有知识和依靠一些听力认知策略, 并积极地利用背景知识, 带着目的理解主讲人在小讲座中所表述的主旨。因此, 教师就应该将听力认知策略和教学策略有机结合。在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众多研究中, 源于康德, 而后被Bartlett等学者发扬光大的意象图式理论可以较好地与英语专业听力教学相结合。运用好意象图式理论, 可以有助于教师更好地针对英语专业八级听力测试小讲座题型讲授听力技巧, 同时也能使学生不再对该部分听力理解望而生畏。

一、意象图式理论概览

两个多世纪前,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就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部分“先验原理论”中, 通过对知性概念的分析, 提出了“图式”这一概念。他这样来说明他的这种“图式”概念:“我们称限制知性概念使用的感性之这种形式和纯粹的条件, 为概念的图式。我们将称在这些图式中的知性进程为纯粹知性的图式论。”1932年, 英国心理学家F.C.Bartlett进一步提出, 图式是人们所有知识的整合, 是学习者记忆中的已有信息对新信息发生作用的过程。后来, 这一理论被发展为“意象图式理论”, 并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很多学科中。近年来, 关于图式理论的调查和研究层出不穷, Price和Driscoll (1994) 进行过“关于学生在熟悉与不熟悉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研究。Schwartz Ellsworth (1998) 则进行了关于“对主题熟悉程度和使用图片来帮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研究。Ellsworth (1998) 的研究指出, 意象图式理论对于向学生解释知识结构并提高其对信息的回忆能力非常有效。Schwartz (1998) 作了一项关于记忆的研究, 他让学习者预先看到地图, 这部分学习者从而获得较高的记忆效果。他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找到在对于记忆起的作用上, 究竟是双重代码理论起的作用大, 还是意象图式理论。他总结出, 学生通过使用熟悉地图而取得的对知识的更有效的回忆主要归功于意象图式理论。

大量的认知心理学试验证明, 图式是认知的基础。人们在理解吸收过程中, 需要将输入信息和已知信息相关联。对于新知识的解码和编码都依赖于人们头脑中已经形成的图式信息网络。只有当输入的信息与这些图式相匹配时, 才能完成从输入、解码、编码、储存这一系列的加工过程。

二、意象图式理论在英语专业八级听力测试小讲座题型的运用

听力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过程。根据意象图式理论, “理解一篇听力材料是学习者背景知识与材料之间的一个交互过程。有效的理解不仅仅依赖于学习者个人的语言知识, 同时也要求学习者做到将文字材料与个人对词汇、句子和全文的理解联系起来” (Brown Yule, 1983) 。在英语专业八级听力测试小讲座题型中, 听者除了进行必要的语音听辨识别以外, 还需调动大脑中已有的图式, 进行假设、揣摩、预测、分析综合, 再进行判断、推理、验证假设、修改假设, 从而理解小讲座的主要意思。最后结合笔记, 重建与原有知识和已获取旧信息相符合的新信息, 完成填空任务。换而言之, 只有借助记忆中被激活的知识结构来填补文本中尚未表达出来的细节内容, 才能达到完整理解听力内容的目的。

根据意象图式理论 (Anderson&Lynch, 1988) , 结合近年来英语专业八级听力测试小讲座题型特点, 笔者认为以下图式对听者在该部分的听力理解能力和程度起到关键性作用。

1. 主题图式在TEM8小讲座听力理解中的运用。

主题图式又被称为内容图式, 涉及语篇的内容和主题。英语专业八级听力测试的小讲座部分内容广泛, 题材多样。2005年以前Talk (讲座) 和Note-taking (记笔记) 两个部分与现在的Mini-lecture (小讲座) 考查内容相当。下表为笔者总结的1997—2009年该部分主题。

纵观近十三年来该部分的选题, 主要分为三大类。1) 语言文学类:包括文学、语言学。2) 文化教育类:包括文化、心理学、家庭和学校教育、风土人情。3) 社会民生类:包括环境、经济、就业、社会安全、科技发展。如果听者对小讲座部分所涉及的内容较为熟悉, 就能较容易地理解讲座的主要内容。在英语专业八级测试中, 虽然小讲座听力部分预先无法看到试题, 看似毫无头绪。但是在题目要求以后, 首先会被念出的是小讲座的主题。如果在大脑中已经对该主题形成了一定的固定图式, 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下文。例如2003年英语专业八级听力测试的讲座部分主题是“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马斯洛心理需求观概览) ”。如果听者具备心理学的基本常识, 在听到这个题目后, 就能依靠已有的内容图式, 迅速地将声音信号转变为信息。Widdowson (1978) 将图式看作是认知框架, 它能使信息储存在长期记忆中, 组合成图式网络。因此, 听者如果对讲座材料的背景知识了解越丰富、越详实, 就越能正确地理解讲座下文的信息, 就能从容地做笔记。

2. 形式图式在TEM8小讲座听力理解中的运用。

所谓形式图式, 就是指语篇结构。如果听者熟悉小讲座的材料结构, 就能有条不紊地按照这个结构整理思路, 使所记录的笔记更有逻辑性。虽然英语专业八级听力测试小讲座的长度在900词左右, 但是由于一般都是典型的议论文或说明文, 所以结构十分清晰。基本都会在开头给出讲座的主要内容, 然后再采用归类、对比、列举的方式给出分论点, 并进行论证或者解释。最后在讲座的结尾再重申主题。例如2006年英语专业八级听力测试的小讲座部分, 开头就点明了主要内容:

In today’s lecture, we shall discuss what meaning is in literary woks...I’d like to discuss three ways to explain what meaning is.

随后主讲人提到了三点:

Meaning is what is intended by the author;

Meaning is created by and contained in the text itself;

Meaning is created by the reader.

可以看出, 由于英语专业八级听力测试小讲座部分在结构上比较固定, 因此运用形式图式, 预先掌握该部分的基本结构, 就能使听力过程事半功倍。另外, 在讲座部分, 主讲人在提出分论点以后, 会使用数个例子作为解释或者佐证。但实际上听懂一个例子, 就足以把握整个分论点的意思。因此, 了解了这一形式图式, 就没有必要在小讲座听力过程中花时间去记录所有的例子, 从而为理解下文主要信息赢得时间。

3. 语言图式在TEM8小讲座听力理解中的运用。

语言图式主要是指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方面的知识。在语音方面, 它包括连读、重读、弱读、同化、失音、不完全爆破等;在词汇方面包括单词拼写、单词的曲折变化、词义等;在语法方面则体现在时态、语态等。在英语专业八级听力测试小讲座部分, 重要信息会多次重现, 较少出现因语音无法正确听辨而影响听力理解的情况。但是该部分在完成听力后并不是通过选择或者判断题的形式来考查听者对讲座内容的听力理解情况, 而是通过填空题的方式来考查。因此, 如果听者无法自如地运用词汇或语法方面的知识, 在完成讲座填空任务时就会遇到障碍。

笔者曾经在所任教的班级进行过英语专业八级听力测试真题演练。在进行2007年真题听力练习的时候, 就有不少学生因为语言图式调动失败, 而造成不必要的丢分。在2007年英语专业八级听力测试的小讲座中有这样一段话:

Thirdly, art can reflect a culture’s religious beliefs.For hundreds of years in Europe, religious art was almost the only type of art that existed.Churches and other religious buildings were filled with paintings that showed people and stories from the Bible.

笔者在查阅了学生所做的笔记时发现, 尽管大多数学生都正确运用形式图式, 在听到“thirdly”时就在笔记中记录了该条分论点, 即“艺术能反映出一种文化的宗教信仰”, 并且也记下了主讲人所使用的例子, 即“欧洲的教堂内随处可见以《圣经》为蓝本而创作的壁画”。但是在完成填空任务第4题时, 有相当多的学生都将the Bible错写成了the bible, 忽略了专有名词首字母需大写这一重要的语言图式。而该年讲座部分填空第10题, 则没有学生正确拼写出internationalization一词。

另外, 对语篇知识的掌握, 也可以帮助学生顺利推测出讲座听力填空题中的某些词汇。比如2005年英语专业八级听力测试小讲座部分就有这样一道填空题: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 Papers

Number of basic types:two

survey-type paper:

——to gather______

——to quote

——to explain

运用词汇搭配知识, 学生完全可以顺利地推测到:在调查类论文中, 需要收集 (gather) 的多是“data” (数据) 或者“facts” (实例) 。可见, 掌握好语言图式, 即使在英语专业八级听力测试小讲座部分没有听出某些细节, 也可以在看到填空题时, 结合上下文写出语法上和语义上都正确的词。正如Carrel (1983) 指出, “对把英语看作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 要想激活有关图式, 就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语言能力”。

三、英语专业八级听力测试小讲座题型的教学策略启示

从前面论述可以看出, 英语专业八级听力测试的小讲座题型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需要结合意象图式理论来启发和训练学生提高听力水平。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拙见。

1. 合理利用训练素材, 调动主题图式。

目前专门针对英语专业八级听力测试小讲座题型的训练素材并不是很多, 教师可以采用托福 (TOEFL) 听力中的部分材料, 根据学生对主题内容的熟悉程度将所听的讲座分成两类:内容熟悉的和内容不熟悉的。对内容熟悉的文章, 学生已建立了主题图式, 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图式更全面地掌握语言知识。例如:如何根据讲座主题句预测下文内容;如何猜新单词及其词义。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复述讲座内容来巩固句型和常见结构等。对内容不熟悉的文章, 教师应采用视频、图片、实物等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 利用已有的相关图式建立新的图式或者直接建立新图式。

2. 运用语言图式, 巩固语言基本功。

英语专业八级听力测试小讲座题型采取的是填空题的考查方法, 所需填写的单词大多是实词 (即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副词)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梳理分类重点词汇;归纳讲座听力中经常出现的语法现象, 如时态、语态、虚拟语气、否定式等。由于TEM8听力测试小讲座部分的填空任务并不要求一定是主讲人使用的原词, 可以用自己的话表达, 因此, 教师要训练学生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利用对上下文的理解还原漏听的信息, 这在完成讲座听力之后的填空任务时非常重要。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 教师可以在讲座播放完后, 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 互相进行问答。这一方法除了能训练学生对整体大意的把握, 更能巩固他们的语言基本功, 能用不同的词句表达相似的意思。

3. 重视形式图式, 巧妙记录笔记。

在做英语专业八级听力测试的小讲座部分时, 做好笔记尤其重要。大部分学生都害怕记笔记的同时影响对下文的理解, 而如果先理解再回头记笔记, 又会忘记刚才听到的内容, 不知道从何记起。其实最关键的就是抓住重要信息和记笔记的时机。使用形式图式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如前文所述, 讲座听力部分的结构相对固定, 了解这一形式图式, 就能更合理地分配注意力, 筛选重要的信息。笔者认为, 首先要抓住记笔记的时机。记笔记最佳时机通常就是在主讲人在表述分论点和重要细节之前。其次要提高笔记质量, 有不少学生都有这样的困惑:记了很多, 但当看到填空题时, 能用上的笔记却很少。其实, 即使是非常关键的句子, 也并非每个单词都是同等重要的。由于英语的句子都是重心靠后, 所以一般处于句子后半部分的实词相对来说更为重要。

13.初中英语教学论文《听力教学方法策略及在课堂中的运用》 篇十三

新课标理念下,谈谈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正文〕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把这种理念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通过英语课的教学促进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伴随着教改的春风,初中英语新课程一改传统面目可憎的文字形式而以图文并茂、色彩鲜明的风格呈现在学生面前,令师生耳目一新。面对新的大容量的课程资源,许多英语教师普遍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打破传统教学观的束缚,转变教育观念是至关重要的。传统单一的传授知识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机械的记忆、背诵的苦学中,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信息的需求。在新课标理念下,课程改革倡导任务型教学。所谓任务型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而不是以测试的分数)来体现教学的成就。任务型教学通过完成一系列有趣的任务来提高学生对真实地道的英语的感悟能力。本人通过英语教学的实践,深刻体会到任务型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有其独特的重要性、优越性和可行性。

一、任务型教学课堂设计原则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原则

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合作、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常用的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是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的有效方式,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究活动。在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参与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激起学生交流和表达的欲望。学生在小组内相互配合、相互学习、相互启迪,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实现了观点上的交锋、思维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融,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而且增强了交往意识,提高了交往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合作方式有结对子(work in pairs)、四人小组活动、大组活动、全班活动等。

2、民主、和谐、宽松的原则

英语教学实行课程改革,就必须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营造轻松、愉快、民主的学习氛围。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强,自我保护意识也很强。只有保证良好的学习环境,经常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肯定性和激励性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肯定他们的长处,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反馈给学生,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运行,形成良性循环。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才乐意去表演。因此,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去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师生间形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才不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才会让他们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去探索去创造。

3、生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的原则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英语学习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表述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生活中,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英语?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英语,将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同时创设生活情境时应更多考虑学生生活的基础,努力在学习生活和英语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似的联系。这样,学生就有构建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点出探究的方向。

二、任务型教学的实践方法

1、提出具体的任务,让学生为用而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提出为了某种学习目的而专门设计的任务,让学生明确任务、围绕任务展开一系列学习活动,最终能在语言知识和技能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以初中英语教材7A中的Unit2为例,该单元围绕“My day”这个话题,设计的中心任务是:Tell your e-friend about your school life and complete a happiness chart for the E-friendship Club’s website.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教材又模拟设计了一名叫“Millie”的学生是如何完成这个任务的。整个单元通过设计一系列小任务,并分解到每堂课去实施。在设计过程中,任务的形成由易到难,由模拟到真实。学生在模拟“Millie”过程中,学会用英语获取处理信息,发展能力。

2、借鉴传统的教育,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长期以来,学生对英语单词的记忆感到苦恼。任务型教学将学生对记忆单词的注意点集中到有语境的语言材料上,让学生在一些材料的辅助下,轻松的学习,学生通过有意识学习和无意识习得完成。一方面在任务内动力的驱使下,学生有强烈的渴望去阅读各种文章,当他们遇到生词时,就有强烈想去认识并理解他们的愿望。与此同时,可以通过多样式的形式让学生反复感知识记:如英文释义配对练习、看图识物等。另一方面,可以借鉴传统的模仿教师口型或发音,让学生掌握拼读的能力。

3、搞活交互方式,让学生学用互动。

任务型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教师占主导地位的现象,以活动的方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法去填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沟。任务型教学的关键是交互活动。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相互协作,调动一切语言和技能去沟通,通过pair work,group work等形式,从而实现信息共享。

三、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本人在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尝试用任务型教学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以牛津初中英语

7A Unit1 Main task 为例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掌握交际用语:Hello,my name is---.My birthday is on---.I enjoylovelike---.I was born in---.I live---.I want to be aan---when I grow up.(2)训练描述自己的交际用语、能写自己的个人档案。

2、情感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乐于介绍自己的外貌、性格、爱好等。培养他们喜爱交友的情感。

教学过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本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先教学Millie和Daniel的profiles:第二部分训练写学生自己的个人档案。

通过创设任务情景短文引出有关Millie的profile。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有关Millie的问题,如How old is Millie? Where does she live? How tall is she? What does she like doing? 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或读。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让学生根据问题复述课文。关于Daniel的profile的学习,可以以表格形式,让学生填写表格来完成。在这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了很多的任务情景。这在课堂中随处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部分的内容write one’s own profile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动手与动口来完成任务。

教师事先让学生准备一份profile,是一份无任何资料的profile(7A p16),给学生五分钟

左右模仿已学过的两份完成自己的个人档案。可以分四人一组,并可以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口头描述自己的个人档案。在教学过程中,让他们将自己的作业进行交流、汇报。能够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自己的同学,学生们都很兴奋。在不知不觉中就能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迁移操练。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四,任务型教学的效果与分析

综上所述,任务型教学在新课程中越来越显示它的可实施性。任务型教学模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它适应了现代信息化的要求,使得教学寓教于乐,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运用自己的思维综合已掌握的信息主动习得英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通过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立足于“做中学,学中做”,将语言知识的学习融会贯通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教师设计从呈现学生实际生活的情景入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语言知识。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多个任务情景,以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方式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让学生习得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得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完成了从模拟到真实的过程。在时机成熟时,教师让学生围绕新知识点,突出主题进行迁移操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任务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投入学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萌发创新动机,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语言实践能力。

任务型教学的课堂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任务为中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体现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让学生真正感受到“Fun with English”,让我们一起走进英语新课堂吧!

精心收集

14.初中英语教学论文《听力教学方法策略及在课堂中的运用》 篇十四

摘 要: 本文以新课程自主、合作和探究理念为指导,通过在高中英语听力课堂教学的听前、听时和听后三个阶段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听力教学效率。

关键词: 高中英语 听力教学 新课程标准 小组合作

一、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不断加强,高考英语命题的中心从重语言知识转向重语言能力,加强对学生听力能力培养的导向。然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听力教学的“边缘化”问题依然突出,“教材内容难,题型处理难,教学形式单一”的现象依旧存在。因此,探讨如何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显得尤其必要。

二、合作学习的理论

在合作学习中,有五个基本要素:①积极的相互依赖;②小组及每个小组成员的责任感;③面对面的建设性的相互交流;④小组合作技能;⑤小组的自我评估。基于这种理论,除了创造性地使用听力材料,精心设置题型,有针对性地精选贴近学生生活、反映热点、难易适中的听力材料,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外,笔者在高中英语听力课堂教学中开展了小组合作。通过合作,小组成员在听力教学中的实际表现得到了及时的反馈,减少了传统英语听力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和紧张心理,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小组合作的实施

合理的分组是小组合作的前提。笔者根据学生英语学习特点,将不同英语水平、能力和兴趣的三至四个学生组成一组。好中差三种学生通力合作,程度好的学生在听力合作中组织讨论,带动其他同学参与讨论,中等程度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程度较差的学生则在合作过程中获得实际的帮助和指导,从而增强学习信心。下面笔者根据听前、听时、听后三个阶段,在高中英语听力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小组合作进行听力教学。

1.听前。听前活动是一个热身的过程,为即将开始的听力活动做准备。《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听前活动,学生明白听的目的;激发兴趣和欲望;熟悉话题;预测大意及处理关键词。教材中的一些听力材料涉及文化、艺术和科技等诸多领域。在不了解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准确把握大意。在听前活动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听力材料的内容。以NSEFC BOOK3 Unit4 “Carnival”中的听力教学任务为例,教师课前要求每组通过书籍、网络等渠道,收集中国或西方国家传统节日的相关信息,同时提供参考思路,提示学生从以下方面着手:起源、时间、活动和食物,经过整理和讨论后写出小组报告。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鼓励其制作课件,便于在全班陈述调查研究的成果时直观展示。在听前活动中,各组都要呈现收集到的中国或西方国家传统节日的相关材料。

2.听时。听时阶段是整个听力活动的主体。在小组报告的基础上,学生已对相关内容有所了解,此时再通过听录音加深对细节信息的理解。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原则设置问题,即第一阶段能直接从原文中获取信息作答;第二阶段经过互相讨论之后能归纳材料主题,找出深层含义。同时在各小组中开展竞赛活动,竞赛活动的作用在于通过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在听力活动中聚精会神。例如,NSEFC BOOK2 Unit 3的听力部分以对话的形式描述了四种不同的信息技术。在听完第一遍录音后,教师可以采用竞赛方式,要求学生说出各自的优缺点,看哪个组能更快、更多、更准确地找出相关信息。在小组讨论中,每位小组成员都会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的成果,在小组交流之后,获得更完整的材料信息,增强英语学习的信心。在接下来的竞争性小组报告中,每位小组成员不管基础如何,都会积极要求代表本组发言。这样的合作与竞争为更深层次的听力活动打下了良好基础。

3.听后。听后活动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延伸,是整个听力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部分主要围绕听后活动的两个主要功能展开:①巩固材料:通过口头复述、叙写材料等活动,加深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②升华主题:借助小组讨论或辩论等活动,升华材料所传达的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以NSEFC BOOK3 Unit4介绍三位科学家成就的听力材料为例,听完材料之后,教师把全班若干小组合并成两大组,就三位科学家的个人经历、科学成就、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展开讨论,各组把整理后的心得体会列在黑板上。教师同样可以采用竞赛方式,看哪个组列出的内容更多、写出的句子更确切。学生可能会列出: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No pains,no gains.等一系列经典的句子,这样既领悟了材料蕴含的人文精神,同时又受到了一次很好的情感教育。

四、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小组合作的优点

1.帮助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英语学习比较薄弱的学生特别怕听力,由于基础薄弱,他们的词汇量不大,发音不准确,在听力学习上受到的限制更多。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能够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讨论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的,即使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也会比较放松,不用担心听不好,通过讨论,其听到的零星信息也能联系起来,在无形中提高他们的听力。

2.激发学生练习英语听力的热情。传统的听力训练往往是教师放磁带,然后对答案,学生的听力水平一直难以提高。英语听力课堂中的小组合作改变了学生被动参与的局面,为了完成任务,小组每位成员都会主动参与到小组活动中,通力合作,互相帮助。

参考文献:

15.初中英语教学论文《听力教学方法策略及在课堂中的运用》 篇十五

一、趣闻热点引发追问,激发兴趣

课堂上,只有教师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才会凝聚,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对问题的思索探究,热情愉快地学得新知。相反,如果教师不注意创设迎合学生心理的问题情境,即使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再有层次、有逻辑,教师的努力也会事倍功半。初中生对故事趣闻很感兴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来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探究动机定会受到强烈激发,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笔者曾引用一篇颇具闹剧性的“水变油”故事创设情境: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了一位奇人,名为王洪成,他游历各地表演水变油的奇妙之术。他只要在水中滴入一种特制的神奇药水,水会即刻变为油,而且还会迅速着火,熊熊燃烧。以致当时一些媒体对其大力报道,甚至将他的把戏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有的大企业也准备花费巨资购得这种轰动大江南北的神奇药水。讲至此处,学生个个面带好奇、惊讶之色,个个用探询的目光望着我,于是我就势提出大家心中共同的疑惑:“王洪成的神奇药水究竟是何物?水真的可以变身为油吗?如果不能,又是何缘由?本节课,就让我们来共同探究所有问题的答案。”如此一来,通过有趣的故事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探究真相的欲望,促使学生热情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与探究之中。

与化学知识相关的故事趣闻很多,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之中巧妙地结合运用,就会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学习新知的强大动力。尤其当今多媒体技术已经在教学中得以广泛运用,与教学相关的更多趣闻资料可以结合声音、图片甚至是以视频的形式来播放,还会给学生带来更为强烈的感官冲击,使学生兴趣倍增。

二、联系生活引发追问,驱动自主

化学隐身于生活与自然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初中的化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联系更为紧密。如果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创设问题情境,会让学生感到化学亲切而重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促使学生积极活跃地去思考和探索,进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分子和原子时,教师从校园中采摘几朵盛开的鲜艳花朵,将其带入课堂。创设情境时,笔者将鲜花分发给学生,并请学生互相传递共闻花香。学生感慨于花朵的清新香气之时,教师就势提问:“大家是否闻到了花朵的清香?我们为什么可以闻到这清新的香气呢?”接下来,教师向学生演示一个小实验:将几滴红色墨水滴进盛水的烧杯之中。随后请学生观察墨水在水中的变化,并提出疑问:“这种变化又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平日熟视无睹的现象中竟然潜伏着奇妙的化学知识,学生内心充满强烈的好奇和疑惑,层层追问进一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冲动,于是教师就势引领学生展开对新知识更为深入的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

加强化学教学与生活情景及自然现象的联系,不仅可让学生领悟化学的重要用途,还可以使学生视野更加开阔,思维得到更好的开发。联系生活情景、联系自然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还会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概念、理论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主探索的动力增强,会使整个课堂气氛积极活跃,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三、实验现象引发追问,激活思维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意义重大,化学实验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实验中伴随的各种奇妙的现象,容易激发学生喜欢化学、学习化学的热情,促使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从而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能够培养学生的认真、严谨、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

例如,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教师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实验材料——一个一次性纸杯和一支蜡烛,课上让学生自己做“纸杯烧水”的趣味实验:首先学生向纸杯中加水,然后点燃蜡烛并将烛火对着纸杯底加热。持续几分钟,杯子底部慢慢变黑,杯子里的水则开始沸腾。此时,学生将烛火熄灭,然后将杯底的炭黑轻轻除去,学生惊奇地看到纸杯底竟然完整无缺。教师随即抛出学生内心正要急于探明的问题:“烛火将纸杯里的水都煮沸了,纸杯竟然没被烧破,这是为什么呢?从中推测,燃烧需要怎样的条件呢?”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展开小组探讨。令学生震惊不已的实验结果已经激起了他们探究真相的强大动力,因此学生积极转动思维,踊跃探讨辩论,在一片热烈的气氛中,成功揭开了其中的奥秘:纸杯要想着火需要到达一定的温度,而这个温度要高于水沸腾时的温度,因此会出现水虽沸腾,但纸杯仍然完好的现象。当然,可燃物燃烧的一个重要条件也就随之浮出水面。

相比教师苍白的讲解,学生动手实验,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会使学生兴趣更浓,思维更活,理解更透,印象更深。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亲自动手实验,自主参与探究讨论,学生从中深切体验到了化学学习的极大成就感,从而学习化学的兴趣愈加浓厚。

16.初中英语教学论文《听力教学方法策略及在课堂中的运用》 篇十六

【关键词】英语听力 课堂教学 听前准备 听中指导 听后强化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听是分辨和理解话语的能力,是语言交流的基础。英语听力培养在教学中战了很重要的位置。人教版课本《新目标go for it 》每个单元Section A中1b、2a、2b都是听力训练。这些版块的听力材料新颖、取材地道、发音纯正、时代感强,为学生训练和提高听力水平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但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照本宣科、有的老师浅偿则止,听力训练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达到课标规定的要求,这就要求老师要善于利用不同的听力材料,联系学生实际做灵活处理,做好听力训练。

课堂听力教学主要可分为听前准备、听中指导和听后强化三个过程。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只关注听中指导,而忽略了听前的能力培养与听后的能力强化。在课堂上只是让学生翻开课本听,而设置的教学目标大多数学生往往不能完成。究其原因就是在没有前兆和准备的情况下听,对学生听力水平要求很高。我认为听前准备应包括对听力材料和学生能力的分析两方面。听力材料分析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听力材料中是否有新单词,新单词是否是影响材料的理解;学生是否熟悉材料中的话题,是否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学生能力分析应包括: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学生记录信息的速度;学生语音识别能力等方面。

为解决听前准备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教学措施就显得很重要了。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学生听起会如鱼得水,教学效果会更好。

第一、提供背景知识,避免学生听得一头雾水。如果学生对所听内容的知识背景一无所知,就算每一个词都听懂了,有时理解起来还是有困难的。但是在没有背景知识有情况下,听懂每一个词是很难做到的。

第二、听前向学生呈现新单词和新短语。人教新目标八年级上Unit4 SectionB 听力中excellent、stop laughing、creative、play the guilar upside down、keep dropping the ball等词,听前如不呈现给学生,学生会很难听懂,几乎不能完成听力训练的任务。而提前呈现,学生就能很好的理解听力材料,很快获取他们需要的信息。按课标要求也不能呈现全部生词给学生,如果不影响全文理解的生词,还是要用来训练学生猜词能力的。

第三、让学生读题目,做听前预测。学生读题目可以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要完成什么任务,做到有目的的听。

听力教学听中指导是重中之重。听中教学不是简单的放录音、与学生对下答案。听中指导就关系到听力课的成与败了。首先要根据听力材料的长短,对长的材料进行处理。笔者做过一个试验,八年级下Unit 6 section B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故事很长,一个班一遍放完录音,学生难以完成听力任务。而另一班第一部分听两个骗子如何骗的过程,第二部分听试衣与游行。学生对听力任务的完成度就好多了。其次教会学生如何获取关键词。对于一篇听力材料,如能抓住关键词,就能大概听懂这篇材料在说什么。如人教新目标九年级Unit 2 Section B 1b、1c中可让学生围绕三个关键词听。第一个为where、第二个为when,第三个为what。抓住这三个关键词,学生就会理解Where is Halloween popular?、When do people celebrate Halloween?和What does Wu Yu think of this festival?这三个问题。如果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全篇就一目了然。再次教会学生在听中速记。有些学生总是来向我诉苦,说听的短文全懂了但做题的时候不知怎么下笔。这类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没有及时记录下关键内容,以致于后面不知怎么完成题目。在听中,一是要抓住重点内容来记录如:who、what、when、where、why等关键词的理解与记录。二是要用数字,缩写和自己能懂的符号来抓重点,因为要准确迅速记下全部内容是不可能的。如:She can read the book when she was twenty-one years old.我们就能如下记录:sh r bk when sh 21.这样的速度就快多了。

听后强化是通过音节音素抓好模仿与语言运用。在时候,为什么没有听力的问题呢? 究其原因就是我们能很好的抓住每个音素与音节,所听的词语基本为我们的主动词汇以及语言的运用能力强等相关。在听后强化中,模仿母语学习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做好跟读与模仿。在听的过程中,对每一个句子进行复述,重点难点的句子可以反复听多遍,让学生做到能听懂每一个词句。熟悉所听的每一个音节与音素,使之强化为自己听的主动词汇。二是要做好替换练习与角色扮演。通过句子替换与角色扮演,让学生体会句子的用法与语境。学会设身处地的理解,切实提高语境把握能力。三是加强练耳。学生能把握语境、抓住每一个语音语素,剩下就是要多听,使所听内容及发音入心入脑,做到融会贯通、熟能生巧。

上一篇:房地产入门基础知识下一篇:小桔豆作文网整理五年级作文《给爸爸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