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中文化负载词语的翻译

2024-12-24

《浮生六记》中文化负载词语的翻译(共10篇)

1.《浮生六记》中文化负载词语的翻译 篇一

谈从顺应论看《生死疲劳》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论文

一、引言

本文运用Jef Verschueren 提出的语用顺应论,通过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和顺应的动态性三个视角,研究和分析莫言《生死疲劳》中的文化负载词。

二、文化负载词

每一种语言都有“文化负载词”,这类词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髓。Mona Baker(2000)认为,文化负载词是“源语中表达的概念在目标文化中可能并不存在。这种概念可能是抽象或具体的,可能与一种宗教信仰、一种社会风俗或一种食物有关。这种概念被称为文化特性(CulturalSpecific)”。

三、顺应论

Jef Verschueren(1987) 提出顺应论,他认为语言有三种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同时,他认为在语言的顺应过程中,有四个方面的不同顺应。第一个方面是语境关系顺应,语境关系顺应是指语言的选择必须与语境达到顺应。其次是语言结构顺应,语言结构顺应是指语言结构的各个层次达到顺应,在语音、句型、语体等方面都要达到顺应。再次是顺应的动态性,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性。它是指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语言使用的时间、社会关系和语篇结构等因素,翻译时必须顺应具体的语境以及具体的语言结构。其中动态顺应是Verschueren 语用学观点的核心内容。

四、顺应论视角下《生死疲劳》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1、语境关系顺应

在翻译中,译者要顺应的不仅仅是原文所描写的世界,同时还要顺应译文预期读者的世界,这样才能达到交际和语言的顺应。

例1. 原文:??像炸鸡一样炸了半个时辰,痛苦之状,难以言表。(莫言,2012:3)译文: ?I tumbled and turned and sizzled likea fried chicken for about an hour.(Howard Goldblatt,2012:3)“半个时辰”在这个语境中并不是具体的时间的表达,而只是表达所受煎熬的时间之长。这是中国古代表示时间的一种表达方式,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葛浩文在译文中将“半个时辰”翻译为了“about an hour”,而不是具体为“halfof two hours”,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更符合英语的表达方式,而且把时间模糊化而不是具体化,更好的体现出“饱受煎熬”以及“这半个时辰的`时间不好过”这一层语境意义。

例2. 原文:你们俩可以破罐子破摔,但你们的孩子?(莫言,2012: 22)译文:You two can act recklessly if you think your own situation is hopeless, but you have to think about your children??(Howard Goldblatt, 2012:26)“破罐子破摔”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在这个语境当中,是指不思上进,在英语中,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表达方式,葛浩文在英文译本中把这句话翻译为“act recklessly if you think yourown situation is hopeless”很好的把握并传达了其在该语境中的内涵,使译文读者能够准确的理解原文的意思。

2、语言结构顺应

在语言结构中,译者在翻译时要根据语音、词汇、句子、段落、语体等特点对原文进行理解与把握。

例1. 原文:我说,古人曰:人有十年旺,神鬼不敢傍。(莫言,2012:13)译文:There’s an old saying: A man has ten years of good fortune when he need fear neither god norghost. (Howard Goldblatt, 2012:15)在这句话中“旺”和“傍”在音韵上形成很好的押韵,在译文的处理中,葛浩文用 “god”和“ghost”这一对词语,巧妙的形成首韵,在英译本中很好的弥补了原文中的音韵效果。

例2. 原文:??东墙西边有阴凉?仰着睡觉烫脊梁?行善总比为恶强?回家去问你的娘。(莫言,2012:19)译文:The sun emerges and lights up the westernwall,The western edge of the eastern wall is chilly asfall.Flames from the oven heat the bed and the hall,Sleeping on the back keeps the spine in its thrall.Blowing on hot porridge reduces the pall,Shunning evil and doing good makes a manstand tall.If what I am saying you heed not at all,Go ask your mother who will respond my call.(Howard Goldblatt, 2012:23)这一段文本韵味十足,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有押韵的效果,而在英译本的处理上,葛浩文也采用了尾韵的处理方式,分别用了wall, fall, hall,thrall, pall, tall, all, call 在语篇中形成尾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好的保留了原文的音韵特色。

3、顺应的动态性

在顺应论的三个方面中,顺应的动态性是核心。对于文化负载词,译者在翻译时要将读者的接受能力考虑在内。

例1. 原文:你知道谁是蓝解放吗?(莫言,2012:16)译文:Do you know who Lan Jiefang——Liberation Lan——is?(Howard Goldblatt, 2012:19)小说中的人名“蓝解放”体现了我国当时的历史背景,这里的“解放”暗指中国人民打倒帝国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深层含义,考虑到英语读者的接受问题,葛浩文把这一个细节处理为“Lan Jiefang——Liberation Lan”,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巧妙的表达出了这一深层含义。

例2. 原文:??他却成了赤贫农,革命的先锋。(莫言,2012:28)译文:?he was, a redder-than-red poor peasant, a frontline revolutionary. (Howard Goldblatt, 2012:34)“赤贫农”指的是穷困潦倒的农民,有着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与直译“poor peasant”相比,葛浩文的翻译 “redder-than-red poor peasant”很好的表达了赤贫农在当时中国存在的历史背景。

五、总结

本文通过实例分析《生死疲劳》及葛浩文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证明了顺应论对文化负载词所承载文化内涵的翻译的指导作用。在处理文化负载词的时候,在保留文化元素的同时,还要兼顾目标语读者的接受问题。主要采用的翻译策略有归化、异化以及归化和异化相补充的方法。同时作为顺应论的核心,动态顺应论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根据实际的语境和实际情况,对文化因素进行灵活处理。

2.《浮生六记》中文化负载词语的翻译 篇二

一、翻译以及林语堂的翻译三重标准分析

翻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语际间的交际,一方面它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文化的交流过程。我们在进行文学翻译的时候,并不仅仅是将原作中的词句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更重要的是还要将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原作的形义以及原作所包含的文化意蕴等通过另一种理解,并结合另一种语言和社会文化来进行转换的过程。林语堂曾经在西方经历了多年的工作和求学过程,在这段时期,它对西方语言及文化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而再加上他对本国语言文化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因此使其能够成功地将许多中国古典作品译成英语,把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展现给西方。其中《浮生六记》作为他最得意的一部翻译作品,对其翻译的三重标准有非常深刻的体现。

首先,从忠实的标准来说,主要是指译者对原文或原作者负责。因此一般会认为在翻译中必须要以原文创作为主。但是在林语堂的观念中认为,翻译中所说的忠实标准,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忠实,而只是相对意义上的忠实。在文学翻译中,要想实现绝对的忠实是不可能的,这主要是因为,文字不仅仅有意义和文体形式之美,同时还有传神和声音之美,这些美仅仅通过翻译是不可能完全体现出来的,因此,在翻译中翻译者也只能寻求相对来说的成功,而不可能会获得绝对的成功[1]116。

其次,从通顺这一标准来说,主要是指翻译者将原文用通顺的语言翻译出来。林语堂对于这一标准提出,翻译应该是以句子为单位来进行的,而不是采用以字为单位的翻译。他还指出,在文学翻译中要想使译文达到通顺的目的,就必须要先使句子的意思通顺,然后才能来对字的意思来进行考察。除此之外,林语堂还提出“句译理论”的翻译方式,其中认为翻译要采用以句为主体的“句译”,而不能采用以字为主体的“字译”。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的责任是对原文的每个字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并不一定必须要将其翻译出来。由此可见,翻译者的翻译所要忠实的并不是原文的字,而是由每一个字所组成的句子的语意。林语堂是中国第一位提出以句子为单位进行翻译的译者。

最后,从美这一标准来说,它主要是指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对艺术负责。一个理想的翻译家应该将翻译这一工作看成是一门艺术,从艺术角度来爱作品,并以认真谨慎的态度来对其进行翻译,这样所翻译出来的作品才能够成为一种具有艺术美感的作品[2]125。尤其是对于文学翻译来说,更是要关注翻译成品的文字之美,在翻译的过程中一方面必须要能够将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充分表达出来;另一方面还要使文章具有传神的特点。

二、《浮生六记》的翻译中所体现出的林语堂的翻译观念分析

1.《浮生六记》中林语堂的翻译忠实。从林语堂的翻译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忠实观,其中忠实并不是简单地将原文用译语的习惯表达出来,翻译的目的并不是消除差异,而是要将这种差异体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由此可见,译文中仅仅要求“同”,更要注重“异”,这才是“忠实”的本质。在《浮生六记》中林语堂对原文的忠实主要可以从一些地名、人名以及专有名词等的翻译方面窥见[3]84。在“《楚辞》为赋之祖,妾学浅费解。就汉晋人中,调高语炼,似觉相如为最”这一段的翻译中,我们可以看出,林语堂在翻译人名和专有名词的时候采用的是音译法,也就是采用汉语拼音来对其进行翻译,通过这种方式显示了译语与源语之间的关系和文化差异,从而在文化交流中保证了忠实的效果,正好与林语堂“忠实”的标准相符[4]78。除此之外,林语堂的“句译”原则也在《浮生六记》中有具体体现,例如在“余幼聘金沙于氏,八龄而夭,娶陈氏”这句话的翻译中,原句是没有连接词以显示逻辑关系的,而在翻译时,林采用“and”、“in”、“to”以及“of”等连词使句子成为复合句,从而使译文看起来更加连贯和通顺,并且也充分地表达了原文的句意。

2.《浮生六记》中林语堂的翻译归化观。在林语堂翻译中,其中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归化”,它主要是要求翻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要考虑读者的因素,尽最大的可能来使译文的作品能够与读者习惯的表达方式相符合,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翻译者在翻译中必须要对本民族的文化表达方式有深刻的理解,并将翻译建立在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这在林译《浮生六记》中也有具体体现。例如,在翻译“又在扬州商家见有虞山游客携送黄杨、翠柏各一盆,惜乎明珠暗投,余未见其可也”这一段时,其原文的意思是作者借把珍贵的黄杨翠柏送给庸俗的商人来暗指把珍贵的东西送给不值得拥有它的人。林语堂在对这句话进行翻译的时候并没有采用直译的方式,而是借用了英文中的俗语来进行表达,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对原作中的内容有了传神的表达,同时还更便于读者加深对译文的理解[5]83。又如,原文中曾经提及“乾隆己巳”,而外国读者并不了解中国的年历,因此在翻译中,林语堂将其翻译为1785年,从而使外国读者更容易接受[6]23。

3.《浮生六记》中林语堂的翻译异化观。异化主要是指在翻译的过程中对外语的表达方式进行吸纳和迁就。从林译《浮生六记》中我们可以看出林语堂在翻译的时候力求忠实与原作,对原文作者负责,其中保留了许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从而能够将读者带入到中国文化的情境中来,这就是“异化”的重要体现。例如,在东坡云“事无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这段话的翻译中,林语堂非常忠实于原文,例如将春梦翻译为“spring dream”,将无痕翻译为“without a trace”,由此可见,译文中的每个部分都可以在原文中找到想对应的部分,这种直译的方法也正好与其标准中的“忠实”相统一[7]59。在“兽云吞落日,弓月弹流星”这句话的翻译中,林语堂同样采用了直译的方式,保留原文的形式,用英文两两对应地将原文中的词语以相对应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异国读者充分感受到中国诗词之美,一方面与林语堂翻译标准中的美的标准相符合,另一方面也达到了文化交流的效果。另外,他还将苏东坡直接根据读音翻译为“Su Tungpo”,这种翻译方式非常具有中国特色,一方面保留了原作的韵味,另一方面也使读者对原文的理解更加简单一些,可以说是“异化观”的典型体现[8]45。

总的来说,林语堂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林语堂翻译中所存在的“忠实”“、通顺”和“美”这三个标准,以及“归化观”和“异化观”等几个翻译观念都在《浮生六记》的译文中有具体的体现。通过这些翻译标准和思想我们可以看出,林语堂在翻译中要求译文要自然、连贯,并要考虑目标读者,使其更加易读,为读者负责,除此之外,在翻译中还要保留原语的文化韵味,从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向西方传播的目的。

摘要: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他翻译的《浮生六记》是汉籍英译作品中成功的典范,本文主要通过对《浮生六记》的翻译的分析,来探究林语堂的翻译观念,以进一步促使人们更加关注林语堂在翻译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林语堂,《浮生六记》,翻译观

参考文献

[1]江山,孙妮.论林语堂《浮生六记》的翻译策略[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1).

[2]金倩.从“文化翻译观”视角评林译《浮生六记》[J].兰台世界,2012(19).

[3]张珺.忠实源于文本阐释源于文化——从《浮生六记》译本看林语堂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7).

[4]罗茹.An Aesthetic Understanding of Lin Yutang’s Translation---a CASE Study of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D].电子科技大学,2014.

[5]Williams Jenny,Andrew Chesterman.The Map-A Beginner’s Guide to Doing Research in Translation Studies.Journal of Women s Health,2004.

[6]王永.从《浮生六记》的英译看林语堂的文化翻译策略[J].兰台世界,2014(1).

[7]Bassnett Susan,Lefevere Andre.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Journal of Women s Health,2001.

3.文化负载词的描述翻译研究 篇三

摘 要:基于文化翻译理论和描述翻译学理论,本文从奈达提出的语言文化特征五个方面对《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大陆版和台湾版两中译本翻译策略的效度进行描述性研究。最后指出文化的多样性和规范的多变性决定了译无定则,在文化转换中应采取多样化的方法,而不是一种文化凌驾于另一种文化之上。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描述翻译学研究;《哈利·波特》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8-0202-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3.051

1 . 引言

现今,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已毋庸置疑。文化包含着语言,并影响着语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语言也是记录文化、交流文化和反映文化的重要媒介。而词汇作为语言的最基本的单位,特别是负载着某种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即文化负载词,也叫“词汇空缺,这些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包惠南等,2004:10),“因此其在源语中的功能和含义转移到译文时发生翻译困难”(张南峰,2004),因此不少研究者致力于寻求文化负载词的最佳翻译策略。而本文以《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大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简体中文译本和台湾皇冠出版社繁体中文译本为案例分析,基于文化翻译理论和描述翻译学理论,对两中译本翻译策略的效度进行描述性研究,但对两个译本的优劣不予置评。以下首先阐述本文的理论基础,然后进行案例分析即两中译本的对比研究,最后结语。

2 . 理论基础

翻译与文化关系密切,传统的翻译观已不足以解决翻译活动的难题。随着文化翻译观进入人们视野,它为翻译活动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尤其在当今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发挥了巨大作用。奈达在其《语言、文化和翻译》中辟有专章探讨文化与翻译,提出语言文化特征分为五类: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巴斯内特在《翻译、历史和文化》提出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不应割裂孤立,而应相辅相成,在文化平等原则基础上,尽可能保留源语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文化共享。勒菲弗尔在《翻译、改写以及文学名声的控制》指出任何文学翻译都必须存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里,它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对它的解读和接受,始终都会受到一系列互相关联、互为参照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总之,文化翻译观表明:在翻译活动中,应以尊重文化差异为前提,不应忽视社会文化背景下语言意义的复杂性;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同时受到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影响。

西方的描述翻译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图里提出以译语为导向进行研究,研究译者在文化环境中实际是怎么做的,而不是去规定应该怎么做,把译著视为译语文化中的既成事实,不去判断译著的优劣,只做客观的描写,而进行描写翻译研究目的就是发现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实际抉择,即翻译规范。图里将翻译规范分为三种: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其中操作规范涉及翻译过程中具体翻译策略的选择,属于影响翻译作品的微观因素。因此本文采用描述翻译研究方法,根据奈达提出的五大文化特征,对上述两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一方面论述了操作规范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指出文化的多样性和规范的多变性决定了译无定则,在文化转换中应采取多样化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将一种文化凌驾于另一种文化之上。

3 . 案例分析

3 . 1 生态文化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一书提到许多有关魔法的植物和动物,以下是大陆版和台湾版对比分析(为了便于对比,本文把台湾版的繁体字转换成简体字):

原文:but they were still allowed to swear

loudly if the Venomous Tentacula seized them unexpectedly from behind. (P. 205)

大陆版:但是当曼德拉草的毒触手猝不及防地从后面抓住他们时,他们至少可以大声地念咒。(P.170)

台湾版:但至少在万一不小心被“毒触手”从背偷袭时,他们还可以大声咒骂出来。(P.285)

“Venomous Tentacula”是一种有魔法的植物,是罗琳女士创造出来的。Venoumous是有毒的意思,Tentacula是拉丁语,相对应于英语的tentacle,意为触角;触手;触须。大陆版翻译成“曼德拉草的毒触手”。曼德拉草是生长在欧洲南部的一种草,有像人形一样的根须。曼德拉草对于读者来说较为陌生,此处加上毒触手便容易理解,从此翻译可看出大陆译者做了充足的功课,对异国的文化和对罗琳女士关于魔法方面的生造词有一番研究。台湾版采用借译,直接翻译成“毒触手”,用引号以示一种植物,另外原文借用拉丁语,较为正式,台湾版翻译为“毒触手”可能稍显随意。由此看来译者对源语文化的了解程度不同,使得在译本的处理上产生了不同。

3 . 2 物质文化

原文:…apart from a scrawny fox that had

slunk down the bank to nose hopefully at some old fish-and-chip wrapping in the tall grass. (P.25)

大陆版:只有一只精瘦的狐狸偷偷溜下河岸,满怀希望嗅着深深的杂草丛中几只炸鱼和炸土豆片的包装纸。(P.15)

台湾版:只有一瘦巴巴的狐狸悄悄溜下河堤,满怀希望地望着草丛中几张吃剩下的炸鱼薯条包装纸。(P.39)

中国饮食与英国饮食非常不同,像例句中的“fish-and-chip”是英国一种特色食物,英国快餐店把炸鱼和薯条放在一起售卖,通常打包带走。大陆版翻译成“炸鱼和炸土豆片”,会被误认为是两种食物,并且“chip”是薯条,不是薯片(crisps)。台湾版翻译成炸鱼薯条虽说有点陌生,但是较正确,而且现今西方快餐在中国盛行,读者都能理解。

原文:“Madam Rosmertas finest, oak-matured mead,” said Dumbledore, raising his glass to Harry, who caught hold of his own and sipped. (P.51)

大陆版:“罗斯默塔夫人最好的栎木催熟的蜂蜜酒。”邓布利多说着朝哈利举了举杯,哈利抓住自己的那一杯酒喝了一小口。(P.37)

台湾版:“罗梅塔夫人用橡木桶酿的上等蜂蜜酒。”邓不利多说,举杯向哈利敬酒,哈利握住他的杯子啜了一口。(P.71)

英国自古擅饮蜂蜜酒,这种酒一般是用木桶酿制而成。“oak-matured”大陆版译成“栎木催熟的”,较直译的翻译方法,台湾版“橡木桶酿的”,相较来说是意译。oak指栎木或橡木,不过橡木较为常用。但“催熟”会造成误解,让人感觉oak似乎是催化剂,而“橡木桶酿的”准确表达了此处的文化涵义。

从上面两例可看出台湾译者对西方饮食文化的了解较准确,和他们较早受西方影响有一定关系。

3 . 3 社会文化

原文:“Good afternoon. I have an appointment with a Mrs Cole, who, I believe, is the matron here?” (P.247)

大陆版:“下午好,我跟一位科尔夫人约好了,我想,她是这里的总管吧?”(P.204)

台湾版:“午安,我和科雨太太约好了,我想她是这里的护士长?”(P.305)

“matron”在中文里没有对应的词,这是一个较古老的词,此词通常理解为学校的护士长。但在此处科尔夫人是一所孤儿院的院长,大陆版译为“总管”,采用归化,涵义传达较为准确。台湾版译为“护士长”则较为牵强,局限于科尔夫人仅管理护士一职。此处可认为台湾版译者由于疏忽没有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此词的意思。

3 . 4 宗教文化

原文:“Maybe hes broken his Hand of Glory,” said Ron vaguely, as he attempted to straighten his broomsticks bent tail twigs. (P.124)

大陆版:“也许他打坏了他的光荣之手①。”罗恩一边用力把他扫帚上的弯树枝扳直,一边含糊地嘟嚷说。(P.101)

①西方巫术中的一种护身符,一般取被处以绞刑的人的手用曼德拉草或其他草药缠裹并浸泡而制成。持有该手的人可用它在黑暗中照明,但其他人却看不见。

台湾版:“也许他弄断了他的光荣之手,”荣恩有点心不在焉地说,他努力要把扫帚里弯掉的尾枝扳正。(P.160-161)

“Hand of Glory”和一种巫术有关,源自于法语“main de glorie”。大陆版和台湾版都译成“光荣之手”,但是大陆加有注释,台湾没有。从文本类型来分析,大陆版与原著一样定位于儿童文学,而台湾版面向的读者比较广,预期读者有更高的理解水平。

原文:Youre making Stan a Scapegoat, just like you want to make me a mascot. (P.325)

大陆版:你把斯坦·桑帕克当替罪羊,就像你想把我当福神一样。(P.267)

台湾版:你拿史坦当代罪羊,就跟你想拿我当护身符一样。(P.399)

“mascot”是指把一样东西作为象征,认为可带来好运,这个词源自法语,与宗教文化密切相关。大陆版译成“福神”,加入自身宗教文化,带有佛教色彩。台湾版译成“护身符”,没有特别的宗教色彩,但也很好地表达了文本的含义。此处可以看出大陆的很多词语受到佛教影响,而且很多词都源自佛教。

3 . 5 语言文化原文:

Why Are You Worrying About You-Know-Who?

You SHOULD Be Worrying About

U-NO-POO

The Constipation Sensation Thats Gripping the Nation! (P.113)

大陆版:你为什么担心神秘人?

你应该关心

便秘仁——

便秘的感觉折磨着国人!(P.90)台湾版:

你干嘛要担心“那个人”?

你应该要担心的是“怎么拉”——

造成全国恐怕的便秘问题!(P.146)

原文“You-Know-Who”与“U-NO-POO”谐音,一个指伏地魔,一个是指两兄弟经营的店铺内售卖的一种治便秘的药。大陆版不仅准确表达了含义,而且谐音也做得很好:“神秘人”和“便秘仁”。台湾版,相对来讲,译成“那个人”和“怎么拉”,涵义没有明显表达出来,而且原文搞笑谐音也没有体现出来。此处谐音译出与否,对意思理解并无大碍,但若巧妙地把谐音译出可以看出一个译者文字功底以及对翻译得尽善尽美的追求。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大陆版和台湾版中译本各有自身的特点,或优或劣,不易评判。

4 . 结语

本文基于文化翻译理论和描述翻译学理论,对《哈利·波特和“混血王子”》大陆中译本和台湾中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两个译本各有特色,文化转换中方法呈现多样性,并不是一种文化凌驾于另一种文化之上。另外,对这两中译本的选取,一方面《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本身充分体现了异国文化,另一方面大陆文化和台湾文化也有截然不同之处,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案例的说服性。但文中所举例子并不尽然,不可避免会带有主观色彩,而且本文只涉及微观层面译者在翻译策略上的选择,还有待于进一步做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Bassnett, Susan & Andre Lefevere. Eds. Translation, History & Culture[C]. London: Pinter, 1990.

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 London: Routledge, 1992.

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6.

Rowling, J. K. 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M]. 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2007.

Toury, 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J.K.罗琳.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M].马爱农,马爱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J.K.罗琳.哈利·波特6:混血王子的背叛[M].皇冠编译组译.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

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外文出版社,2004.

4.汉译时可以等值翻译的词语 篇四

以下分别举例说明。

等值翻译:

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

within a stones throw一箭之遥

ki11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

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吃一堑,长一智。

不等值翻译:

at sixes and sevens乱七八糟

on second thoughts再三考虑

by ones and twos两两地,零零落落地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Can you come down a little? --Sorry, its one price for all.

你能便宜一点卖吗?对不起,不二价.

He had one over the eight after be drank only half bottle ofthewine。

他才喝了半瓶酒就醉得七歪八倒了。

不必译出

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人各有所好。

Ill love you three score and ten.我会一辈子爱你的。

5.景观词语英文翻译 篇五

孤植景观树Alone Feature Tree 白沙滩White Sand

密植灌木Thick Planting Frutex 景观草块Lawn

景观灯Lamp

条石座椅Stone Stool

浅水滩Shallow Pool

银灰色花岗岩Silver gray granite 白色花岗岩white granite 浅水池Shallow Pool

灰色板岩Gray Shale

条石Strip Stone

出水口Spout

人行路Walking Round

座椅Chair

孤植树Sole Scenical Tree 喷泉Fountain

雕塑Sculpture

休闲步道Relax Footpath

水池Pool

树池Planting Pool

灌木丛Boskage

花丛Clustered Flowers

叠水Falling Water

大树Big Tree

汀步Stepping Stone

花池Floral Pool

应季花卉Seasonal Flowers

叠水喷泉Falling Water And Fountain 绿岛Grassy Island

边缘绿地Fringe Lawn

车行路Driveway

特色座椅Funture Chair

特色景墙Themed Wall

雕刻石凳Carved Stone Bench 木桥Wooden Bridge

竹丛Tufty Bamboos

喷泉水池Fountain Pool

景墙座凳Scenic Wall with Bench 景观廊架Scenic Pergola

喷泉水池Fountain Pool

木平台Wooden Deck

运动区Playing Field

交流广场Communicative Plaza 灯光广场Lighting Plaza

条状种植Plants in a Row 景观廊架Scenic Pergola

回车场Turnaround

孤植树Single Tree

跌水Dropping Water

木栈桥Wooden Bridge

平静水池Quiet Water

沙地Sandlot

儿童活动区Plaza for Children 竹丛Tufty Bamboos

景墙Scenic Wall

观景步道Scenic Path

观景亭Scenic Viewing Pavilion 景墙Scenic Wall

木平台Wooden Platform

棋弈区Plaza for Chess Fan 回车场Turnaround

雕塑Sculpture

波形墙Flexuous Wall

中心广场Central Plaza

花池Flower Bed

喷泉水池Fountain Pool

汀步Stepping Stone on Water Surface 门卫Guard Door

花丛Floral Cluster

标示墙Title Wall

汀步Stepping Stone

木平台Timber Deck

花池Flower Pool

座椅Chair

景墙Feature Wall

景观树Feature Tree

廊架Scenic View Pergola 木栈台Wooden Deck

喷泉Fountain

景观石Feature Stone

亲水平台Waterside Deck 大水面Water Lever

亭Gloriette

亲水平台Waterside Deck 木栈桥Wooden Bridge

木栈台Wooden Deck

亭Gloriette

廊架Scenic View Pergola 花池Flower Pool

林荫广场Tree Plaza

叠水喷泉Falling Wall And Fountain 回车广场Turnaroumd

攀爬墙Speel Wall

6.赵普文言文词语翻译 篇六

2.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及:等到)(以:用)

3.晚年手不释卷(释:放下)(卷:书)

4.阖户启箧取书(阖:关上)(户:门)(启:打开)(箧:书箱)

5.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临:面对)(处决:处理决断)

6.既薨,家人发箧视之(既:已经)(发:打开)

7.则《论语》二十篇也(则:就是)

8.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虽:虽然)(而:表转折,但是)(以:把)(为:当做)

9.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龌龊:形容人过分谨慎,拘于小节)(循:按照)

10.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尝:曾经)11.普明日复奏其人(明日:第二天)(复:又)(其:那)

12.碎裂奏牍掷地(碎裂:使------碎裂)(掷:扔)

13.普颜色不变(脸色)

14.跪而拾之以归(而:表修饰)(以:相当于“而”,表顺承)

15.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缀:连结)(初:当初)

16.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乃:才)(悟:明白)(卒:终于)

重点句子翻译:

1.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译: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的事物,学识很少,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用读书这件事劝他。

2.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译:赵普晚年的`时候手不释卷,每次回到自己的府第,总是关上门打开书箱取书,整日读书。

3.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译:赵普性情沉着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很忌妒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当做自己的责任。

4.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译:赵普第二天又上奏章推荐那个人,(太祖)还是不任用。

5.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7.《浮生六记》中文化负载词语的翻译 篇七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语言是一个民族进行思维和感知的工具……每一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也不例外, 我们在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中某些新生事物和现象时, 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些中国式的思维方式。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与各国交往的发展, 对外交往中用到的文化负载词汇越来越多, 并且不断会有新词出现, 我们应该正确的对待与翻译, 才能保证文化的正确传播。一方面保证文化现象不会流失, 另一方面则不能造成交流障碍。文学作品, 对外交流资料, 旅游宣传, 广告等等各方面都在出现新的文化负载词汇。

首先来看看奥运期间出现的一个新词汇的翻译——“福娃”。吉祥物“福娃”公布后, 中国权威媒体《中国日报》 (China Daily) 、《今日中国》 (China Today) 和《人民日报 (网络版) 》皆译为“Friendlies”。《北京周报》 (Beijing Review) 除了用Friendlies外, 同时还使用汉语拼音“Fuwa”音译。另有专家认为“福娃”的英译为Fuwa或Fu wa, 在具体的语境中, 如严谨的学术性的文章中, 可以在音译后辅之以解释性翻译, 即Fuwa, the five mascots of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namely Beibei, Jingjing, Huanhuan, Yingying and Nini, which mean“Beijing welcomes you”in Chinese.正是因为倾听各方的意见和建议, 吉祥物“福娃”的英译“Friendlies”在使用一年之后被改为汉语拼音“Fuwa”, 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支持。“福娃”英译的更改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带来许多启示。在我们初次将某些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介绍给国外时或许犯了这样那样的理解错误, 因此随着时间的发展我们就可以对其加以纠正或修正, 而不应该将错就错。

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的文化负载词汇出现。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就有许多反映清末明初的科举制度以及浙江民间的各种风俗的词汇。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在翻译其作品中就做了相应的处理, 如“豆腐西施”杨二嫂, 为了帮助英语读者在阅读中也能感受到作者的用意, 就采用了“音译+注释”的方法:Beancurd Xi Shi”, 并且加上了脚注:the name of a famous beauty in the 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电影《刮痧》是一部反映中西文化冲突的电影。刮痧对美国来说绝对是一个新的词汇, 如果“刮痧”能像饺子一样成为西方文化中又一个东方的外来词汇, 则电影名就可以直接翻译成Gua Sha了。在人们仍不是很了解刮痧这一文化现象时, 电影的英译名如能改成The Treatment—Gua Sha, 就更能促进交流和理解了。

王银泉 (2006:75) 认为, 翻译文化是对目的语文化的重要补充, 在翻译策略中, 根据客观需要和现实目的, 适当地在译语中保留源语所蕴涵的文化差异性, 可以起到弘扬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画龙点睛作用。翻译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交流, 为了弘扬各国的文化, 所以在可以保留原语文化意象的时候, 应该选择保留, 采取异化的翻译。随着交流的发展, 许多曾被归化的翻译都又被异化了。豆腐由“beancurd”回归到了“Toufu”, 饺子由多译为“dumpling”变成译为“jiaozi”等等。郑海凌 (2001:3-7) 认为, “好的翻译是译语的优化, 即保持适度异化”。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适度异化, 可以彰显中国文化, 提升我国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异化是一个复杂的文化交叉的翻译, 提倡保存源语的异国情调, 就是要有“洋味”。随着人类社会的大交流、大融汇的到来, 各国及各民族的文化差异逐渐缩小, 并互相接受, 过去认为不行的, 今天又广为接受。过去认为是精妙的归化例证, 今天看来又非常荒唐可笑;另一方面, 有很多异化/直译成功的例子已融为汉语或英语的一部分, 几乎看不出移植的痕迹, 它们是二元文化成功的融合, 如sour grapes (酸葡萄心理) , a stick-andcarrot policy (大棒加胡萝卜的政策) , 纸老虎 (paper tiger) , 大跃进 (Great Leap Forward) , 赤脚医生 (barefoot doctor) 和铁饭碗 (iron ricebowl) 等。

如果说直译 (音译) +注释侧重于对原语文化负载词汇的文化色彩或形象的再现, 意译则侧重于对原语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实际意义的传达, 而文化替换则侧重的语文化中相应的文化概念而忽略了原语文化中的文化概念。采用替换的翻译手法一般是由于这些文化负载词汇虽然在原语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文化形象, 但是这种形象对译语读者而言是完全陌生的, 再者其形象本身也并不是要表达的重点, 用相应的文化形象能较好的表达出原语中表达的意义。

当然在实际的翻译实践中, 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远远比这复杂, 也不是只有直译 (音译) +注释, 意译, 文化替换的翻译方法, 有时还可能采用直译+意译+注释或是直意译结合等方法, 应该说不同的词汇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甚至同一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都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道德经》是存有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思想的经典著作。就《道德经》其英译, 出现了多个版本。“音译分别为Tao/Dao和Te/De, 意译则有译为The Way和the Power的, 也有将两者结合并加以联想的, 如Tao The King, 再加副标题进行解释的, 如Interpreted as Nature and Intelligence (自然与智慧) (by Archie J.Bahm) ” (王宏印, 2009:70) 由此可以看出在对外翻译中, 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方法是多种的。

因此, 其翻译涉及到复杂多变的文化因素, 没有固定的一尘不变的翻译模式可循, 译者只有在熟练掌握两种语言并且熟悉两种语言所对应的文化的基础上, 正确推断作者的意图, 同时兼顾目的语接受者的思想和文化, 并且尽量地反映出原语的文化意象, 才能恰如其分地做好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 传达出其文化因素, 并且使译语受众乐于接受。

摘要:由于不同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上的差异, 每一种语言都会有它所特有的一些词汇, 这类词汇即文化负载词汇。文化因素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文化负载词汇在翻译手段上的变通性和灵活性。在汉英翻译实践中, 文化负载词汇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译性。本文拟就所接触和收集的一些个例的分析和比较, 对汉英翻译中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化负载,翻译方法,技巧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2:239-247

8.《浮生六记》中文化负载词语的翻译 篇八

“文化”一词内涵和外延差异很大,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实践所产生的一切闻名成果,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狭义文化指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文化不是独立和封闭的,经济、政治、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国际合作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并加速了它们的融合,在文化国际化的过程中,翻译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环节。

由于世界各国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等的差异,各国文化也千差万别,每一种文化中都带有很多独一无二的内容,这些承载着文化现象或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语称为文化负载词,也叫文化专有项。Aixela(1996)对文化负载词提出了11种处理策略,而在翻译文化负载词的过程中采用何种方式,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二、《围城》中文化负载词的分类

《围城》是著名作家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被译成多国语言。英文版本的《围城》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奈达认为,没有对文化背景的充分理解,译者就无法理解文中的习惯用法,无法很好地传达整篇文章的信息;译者应充分了解五种类型的次文化,包括生态文化、物质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及语言文化。《围城》中的文化负载词可分为以下几类。

(1)生态文化负载词

生态文化负载词反应了特定地区的气候特点、自然以及地理环境。对于某一地区的人来说,不熟悉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理解带有地区特点的表达可能会有难度,这对译者来说是一个挑战。比如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洛阳纸贵”,“不到黄河不死心”等词就反应了中国文化的地域特点。在中国文化中,东风一般指暖风,通常象征春天和温暖,与西方的“west wind”的意义更接近,而不能译为“cast wind”。

(2)物质文化负载词

这一类的词语反应了某一语言文化群体下的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的特点。比如说小说中存在的中国物质文化负载词,“饭碗”(job),“衙门”(yamen),“麻将牌”(Mahjong)等等。

(3)社会文化负载词

由于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社会中,因此他们会有不同的社会习俗和文化,这些不同反映在亲属称谓以及颜色等方面。比如说英文中“uncle”在中文中会有很多不同的称谓:“伯伯”,“叔叔”,“舅舅”,“姨夫”,“姑父”等。此外,颜色所代表的意义也有所不同。如,中国文化中,“红色”代表幸福,“白色”代表悲伤。然而,在西方国家里,“red”经常与暴力,血腥联系在一起,而“white”则象征着纯净与高贵。

(4)宗教文化负载词

宗教文化为人类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几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宗教。在中国,以佛教、道教以及儒家思想影响最大,因此有很多与之相关的词语。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

(5)语言文化负载词

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语音层面,汉语有四个声调。在语法层面,汉语习语一般多为四字结构,相关统计显示,汉语中四字俗语占到了总数的95%以上。比如“飞黄腾达”(advance rapidly up the ladder of success),“失魂落魄”(they were busy to the point of distraction),“分庭抗礼”(when they were equals)等。

三、《围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技巧

文化负载词是语言含义和文化含义的结合,两种含义互相补充。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传递。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力图更好地传达出这两种含义。

(1)直译

直译就是译文既与原文内容一致,又与原文形式相同的翻译方法。但是很多时候必须在句子某些成分上做些调整或变动,才能翻译出既忠实又流畅的作品。下面是《围城》中应用了直译方法的句子:

“在中国热得更比常年利害,事后大家都说是兵戈之象,因为这就是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

In China the heat was even more oppressive than usual. Later everyone agreed the unusual heat was a portent of troops and arms,for it was the twenty-six year of the Republic(1937).

在这句话中,“兵戈之象”被直译成“a portent troops and arms”。也许当译语读者看到这个词时并无法理解,因为他们的文化中没有这样的表达,但根据上下文的内容,他们很快就可以理解其中的含义。

(2)直译加注

“对人家干脆不说年龄,不说生肖。”

He would simply not tell anyone his age nor give the animal sign of the year of his birth.

Note:Each year is represented by an animal(i.e. rat,ox,tiger,hare,dragon,snake,horse,sheep,monkey,cock,dog,and boar)and the complete cycle repeats itself once every twelve years. Hence its possible to know another persons age simply by asking him what his animal sign is.

中国人计算年龄不仅有年、月、日,还有生肖,而外国人只按日期计算年龄,因此,生肖对外国读者来说是一种文化空缺。如果只用异化的方式来翻译,可能会给外国读者造成理解障碍,因此,这里用注释加以解释和说明。

(3)意译

意译就是与原文内容保持一致,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意译包括用词的选择、句子的重新调整、隐含意思的恰当表达等等。比如:

“希望两位马到成功。”

“I wish you immediate success”

在这里,“马到成功“被意译为“immediate success”。在古代中国,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所以“马到成功”就是指骑马的人一到目的地就会成功。这是一个中国习语,词中的“马”已经失去了本身的含义。

(4)音译

音译是以两种语言之间的读音联系为基础的。

“这是七月下旬,合中国旧历的三伏,一年最热的时候。”

It was toward the end of July,equivalent to the “san-fu” period of the lunar calendar—the hottest days of the year.

“三伏”是一个典型的中国词语,指夏天中最热的三十天,在英语中找不到词语与之对应。译者用音译的方式很好的传达了源语的韵味和风格,实现了文化的交流。因为译者在后半句中添加了相关的解释,所以目的语读者仍然可以很好的理解“三伏”的含义。

总结

9.合同翻译中最易混淆的七组词语 篇九

abide by 与 comply with 都有“遵守”的意思.但是当主语是“人”时,英译“遵守”须用 abide by。当主语是非人称时,则用 comply with 英译“遵守”。

例:Both parties Shall abide by the contractual stipulations.

双方都应遵守合同规定。

All the activities of both parties shall comply with the contractual stipulations.

双方的一切活动都应遵守合同规定。

二、shipping advice 与 shipping instructions

shipping advice 是“装运通知”,是由出口商(卖主)发给进口商(买主)的。然而 shipping instructions 则是“装运须知”,是进口商(买主)发给出口商(卖主)的。另外要注意区分 delivery note (送货回执) 与delivery order (交货单),vendor(卖主)与 vendee(买主),consignor(发货人)与 consignee(收货人)。上述这四对词语在英译时、极易发生笔误。

三、change A to B 与 change A into B

“把 A 改为 B”应该翻译成“change A to B”,而“把 A 折合成/兑换成 B”应该翻译成用“change A into B”,两者不可混淆。

例:交货期改为 5 月并将人民币折合成美元。

Both parties agree that change the time of shipment to June and change Renminbi into US dollar.

四、ex/per/by

源自拉丁语的介词 ex 与 per 有各自不同的含义。翻译由某轮船“运来”的货物时用 ex,由某轮船“运走”的货物用 Per,而由某轮船“承运”用 by。

例:由“维多利亚”轮运走/运来/承运的最后一批货将于 8 月 10 日抵达伦敦。

The last batch per/ex/by S.S. “Victoria” will arrive at London on 10th August (S.S. = Steamship)

五、in 与 after

当英译“多少天之后”的时间时,往往是指“多少天之后”的确切的一天,所以必须用介词 in,而不能用 after,因为介词 after 指的是“多少天之后”的不确切的任何一天。

例:该货于 8 月 10 日由“东风”轮运出,41 天后抵达鹿纽约港。

The good shall be shipped per M.V. “Dong Feng” on 10th August and are due to arrive at New York Port in 41 days. (M.V.= motor vessel)

注:这里如果改用after的话,就是指在41天之后的某一天到达,而不是41天后。

六、on/upon 与 after

当翻译“……到后,就……” 时,用介词 on/upon,而不用 after,因为 after 表示“之后”的时间不明确。

例:发票货值须货到付给。

The invoice value is to be paid on/upon arrival of the goods.

七、by 与 before

当翻译终止时间时,比如“在某月某日之前”,如果包括所指定日期时,就用介词 by;如果不包括所指定日期,即指到所写日期的前一天为止,就要用介词 before。

例:卖方须在 6 月 15 日前将货交给买方。

The vendor shall deliver the goods to the vendee by June 15.(or: before June 16,说明含 6 月 15 日在内。如果不含 6 月 15 日,就直接译为 by June 14 或者 before June 15。)

10.出师表原文及词语翻译 篇十

②孰与:何如。

③思惟:考虑。南:益州南部诸郡。

④并日而食:两天只吃一天之饭。

⑤非计:不是上策。

⑥适:才。疲于西:后主五年,诸葛亮率军攻祁山(今甘肃西和县西北),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皆叛魏应汉,关中震动,魏明帝不得不亲自西镇长安。务于东:同年秋天,吴将陆逊大破曹魏将领曹休于石亭。乘劳:趁敌人疲劳的时候。进趋:进攻。

⑦渊深:谓深谋远见。被创:身受创伤。刘邦与项羽作战时,曾为流矢所伤。

⑧坐:谓坚守,常驻不动。

⑨动:动不动就,动辄。坐大:自然而然地强大起来。

上一篇:污水处理站运营方案下一篇:大暑创意朋友圈文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