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教学法考点

2024-07-26

职业教育教学法考点(精选9篇)

1.职业教育教学法考点 篇一

【考点归纳】

【考点四】“四书”“五经”

【考点预测】

将“四书”和“五经”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哪个朝代?( )

A.明代

B.宋代

C.汉代

D.清代

答案:B

【考点归纳】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特别是“四书”成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不再是科举的内容,儒家主张的“学而优则仕”,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

【考点五】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考点预测】

在欧洲封建社会出现的两种类型的教育是骑士教育和( )。

A.斯巴达教育

B.雅典教育

C.教会教育

D.实科教育

答案:C

【考点归纳】

中世纪欧洲两种有代表性的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1)教会教育: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学习方法是背诵。

(2)骑士教育:教育内容是效忠领主的品质和军事征战的本领,具体包括“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同时也进行宗教观点和武士道德品质的教育。

2.职业教育教学法考点 篇二

一、忽略“非考点”, 就可能忽略了对教材知识整体 性的理解和把握

整体性原则是在现代科学哲学方法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整体性原则要求在教学中克服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错误, 形成由表及里, 从部分到整体的, 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能够用整体的、系统的观点对已有的知识材料进行整理, 从而实现认识的深化和提高, 防止认识的片面性。“非考点”虽然在学业水平考试的试题中不会出现, 但它们也是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对构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着重要作用, 我们在授课中不能视而不见。例如考试范围明确指出“货币的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是“考点”, 而其他职能 (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是“非考点”。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只是单独对货币的基本职能进行讲解, 而对其他三个职能只字未提, 那么学生会认为货币的职能只有两个, 也就无法正确理解“基本职能”的地位。

因此, 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教材知识有一个更为完整的系统性的把握,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考点”知识, 我们不能忽视“非考点”。

二、忽略“非考点”, 就可能忽略了对关键概念本质 的理解和把握

高中的学生处于从侧重形象思维向侧重抽象思维转变的阶段, 基本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但是他们学习抽象概念和把握本质仍然需要具体经验的支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发展规律, 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爬坡”, 才能有效掌握关键概念的本质内涵, 否则学生对这些关键概念就像看“海市蜃楼”一般, 可望而不可即了。例如, 考试范围明确指出“货币的含义、本质及基本职能”是“考点”, 而“商品的含义和基本属性”“货币的产生过程”是“非考点”。“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这些知识点在考试中一直是高频率出现的, 如果我们不把商品的含义讲清楚, 不把货币的产生过程讲清楚, 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如何让学生正确把握“一般等价物”的内涵?

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发展规律, 在关键概念和本质内涵的教学上, 可以通过“非考点”的辅助教学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和把握这些“考点”。从这一点上看, 我们不能忽视“非考点”。

三、忽略“非考点”, 就可能忽略了对知识点之间逻 辑关系的把握和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逻辑思维的清晰与否会深刻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同样, 学生的逻辑思维是否顺畅也会关系到对知识的把握程度。政治学科有一个特点, 针对那些较为重要的知识点, 我们通常会采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否则会怎样”的思路。实践也证明了学生对这种教学思路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有些学生学会这种思维方式后甚至能自己整理、概括知识点, 这对学生全面分析问题、规范答题有很大的帮助。如果“非考点”里恰恰有这个思路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 我们忽视了, 会怎样呢?比如考试范围指出“纸币的含义和发行规律”是考点, 而“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非考点”。“纸币是价值符号”“纸币要根据货币的流通量来发行”这些知识点是考试要求, 教师肯定会讲透, 但是“纸币如果不按照货币的流通量来发行会怎样呢?会导致什么危害?我们该怎样来弥补?”教师如果不讲解, 学生不仅无法理解“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危害, 而且对后面篇章中的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也无法理解透彻, 这样就打破了学生学习的逻辑思维方式, 导致知识点不全, 思维中断, 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俗话说, 红花好看也需绿叶扶衬。教师必须统筹安排教学内容, 理清教学思路, 关注“考点”的同时, 适度安排“非考点”的教学, 发挥“非考点”的“绿叶作用”,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间的串联能力。

四、忽略“非考点”, 就可能忽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目标的实现

2014年浙江省高中政治学业水平考试的考试说明指出:“把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确立现代公民意识和世界意识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核渗透在知识和能力的考核之中。”可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是我们教师要十分注意的教学要求。此外, 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 国家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能因为考试中不会出相关题目而否认培养道德素质的必要性。例如, 考试范围指出“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和“违反税法的行为”是“非考点”。依法纳税虽然未被列为考点, 但对树立正确的“现代公民意识”有着很大的作用, 我们能茫然不顾吗?又如, 考试范围明确指出“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是考点, 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非考点”。即使对这个“非考点”不进行教学, 学生还是可以很好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也不影响“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的理解。但是在“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让学生坚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信念这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上就要打个折扣了。

所以笔者认为, 为了培育高素质的新一代, “非考点”中如果涉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意义的, 还是应该适度进行教学的。

五、忽略“非考点”, 就可能忽略了多层次教学和因 材施教的要求

从古至今, 多层次教学和因材施教都一直被提倡。多层次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并区别对待, 学生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它的优点是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 从而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难度, 又满足了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是不一样的, 如果我们千篇一律地“考什么就教什么”, “不考的不教”, 那么对那些学习能力有余的或者感兴趣的学生是不公平的。例如, 考试范围指出“股票、保险”是考点, 而“债券”是“非考点”。有很多学生对投资理财的内容是非常感兴趣的, 如果我们教师把债券这个内容跳过去不教, 学生肯定会觉得很遗憾, 也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为了落实多层次教学和因材施教的理念, 教师应该具体分析教材知识和学生的情况, 不能千篇一律地只教“考点”, 应给学生更大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3.毕业班语文教学要有考点训练意识 篇三

但是,依托课文渗透考点来处理课文,很容易产生偏颇。一是课文内容与考点联系的偏颇。二是课文学习与考点渗透的结合问题。另一种偏颇表现为一味进行所谓的应考指导,且美其名曰“方法指导”,而缺少实质性的、深入的训练。

说如何将应考方法指导与语文能力训练紧密结合?

首先还是要找准教材(包括课文内容自身特点、单元训练重点等)本身与中考考点的最佳结合点。

尤为重要的是,考点的渗透必须灵活地穿插到课文的学习当中去,要力图避免生硬的方法灌输。

在教学中渗透考点,还应注意训练的扎实有效。

【关键词】毕业班语文教学 考点意识 能力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25-02

去某学校听课,九年级的课,一节《出师表》,一节《词五首》,听后有喜有忧。

作为本区域里中考语文平均成绩最优的学校,他们的教研氛围很好,教研工作做得也很扎实。他们对试题的分析全面、深入,对中考试题类型、考查知识点、能力点的把握很到位,对中考命题的意向和趋势也有较为独到的见解,对各种题型的变式及应答方法的总结也比较合适。在教学中,教师能结合课文,较为准确地抓住重要的知识点,并联系中考命题渗透应考技巧。

有个别教师认为语文课文尤其是九年级课文教与不教关系不大,这种认识其实极其错误,错在对课文的地位、价值认识不足。叶老早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首先说例子,作为课文,其经典程度自是其他很多文章无法比拟的,舍弃课文实在是不明智的选择。然后是如何用例子。事实上,作为文选型的教科书,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单位(当然也与单元、全册教学内容有各种各样的联系),基本都包含了语文学习中知识(字、词、句、段、篇、章、语、修、逻)和能力训练的各种因子,所以任何一篇文章的学习又都存在着教学内容的明确与选择的问题。对此,上海师大博导王荣生教授有深刻全面的阐述,但什么是合宜的教学内容,如何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王教授没有也无法逐篇甚至无法举例予以说明,因为教学内容的选择、确定与教材版本、编写体例(意图)、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但这并非说就无从选择和确定。

作为中学一线教师尤其是毕业班教师,谁也无法回避考试尤其是选拔性考试(中考、高考)激烈竞争的严峻现实。于是,很多教师自觉不自觉地从中考试题入手,从中考考查的知识、能力点入手,去选择、确定教学内容。

应该说,这种或主动或被动的选择是不无道理的,原因很简单,任何省市中考命题的依据都是课程标准,其命题的知识范围、能力要求均在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因而,研究中考命题类型及考点,然后根据课文内容的各自特点,通过教材渗透考点的训练,以此确定教学内容,这种做法倒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

这两节课,教师都能结合文章内容与特点,较为准确地把握住知识点与能力训练点,之后进行比较有效的教学,较好地解决了如何用教材教的问题。相比那种轻视课文学习或无明确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而言,这样的课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然而,依托课文渗透考点来处理课文,很容易产生偏颇。

一是课文内容与考点联系的偏颇。

二是课文学习与考点渗透的结合问题。

另一种偏颇表现为一味进行所谓的应考指导,且美其名曰“方法指导”,而缺少实质性的、深入的训练。语文课堂教学包括中考复习备考的确要讲方法,但不能唯方法。所谓唯方法,指的是完全脱离或疏远阅读材料,课堂上连篇累牍地介绍考试类型及应答方法,而方法的具体应用和训练或者完全没有,或者轻描淡写,教学的重点偏移到了“方法”本身,“指导”变成了另一种灌输,“训练”则被异化、矮化甚至消失。

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即合宜的考点训练(尤其是阅读能力的训练)如何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或者说如何将应考方法指导与语文能力训练紧密结合?如何做到既指导到位又训练扎实?

首先还是要找准教材(包括课文内容自身特点、单元训练重点等)本身与中考考点的最佳结合点。以《敬业与乐业》为例,论点的提取、论据的类型与作用、论证方法、论证层次与思路、论证语文的品析、论证结构等等,均值得关注,面面俱到既不明智也不现实,这就要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需要及个人对议论文考点侧重点的认识审慎选择确定。

尤为重要的是,考点的渗透必须灵活地穿插到课文的学习当中去,要力图避免生硬的方法灌输。

在教学中渗透考点,还应注意训练的扎实有效。这就要求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必须有非常清楚的目的性,即明确每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具体训练,抑或说明确该环节渗透哪些考点内容。以《出师表》为例,文章结尾“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一句,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一问题的提出,似乎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但因“临表涕零”云云,只写出“涕零”的表现,如此分析作者情感显然难有抓手,学生的分析很可能会落入诸如“忠诚”之类空洞的窠臼中。若将问题改为“作者‘临表涕零’,此时他心里会想到什么?”则问题会变得具体而清晰:这里,既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具体心理的分析,更全面准确地把握人物感情。此外,教学中渗透考点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要力避模式化空洞的解析,比如一说比喻就答生动形象,一说段落作用就是承上启下,至于如何“生动形象”,怎样“承上启下”,则置之不问。“生动形象”、“承上启下”之类的回答或许并不错,但如果缺少了结合文段、词句的具体分析,这种解答无疑是模式化的、空洞的。再比如议论文中事实论据的作用,凭空来回答当然可以说成“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但议论文中的事实论据,并不都直接证明中心论点,也可能只是证明某一分论点;即使是这一事实论据直接证明了中心论点,那么这个论点是什么,学生也未必真正知道。这种模式化的空洞的训练,若不加以注意,那么,语文课堂中的阅读能力训练很可能会沦为走过场。

4.职业教育教学法考点 篇四

课堂教学是课堂有机构成诸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按照教学规律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设计教学目标,规划课堂教学全过程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和合理组合,确定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步骤,为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

课堂教学设计的特点:课堂教学设计是为课堂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是系统方法;课堂教学设计既关心“教”,又关心“学”。

课堂教学设计具有控制、激励、创造等功能。

【考点2】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学生依赖—教师主导模式。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上具有很低的自导能力,有较强的依赖性。教师在他们心中是权威的、可信赖的。

学生参与—教师引导模式。该阶段的学生能够进行独立判断,对所学内容已经开始感兴趣,能够主动配合教师,乐意接受教师安排的任务。

学生主导—教师促进模式。该设计模式的理念是基于“学生主导,教师为主体”的辩证统一教学观、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统一的学生心理发展观以及“教会学生学习”的学习观。

学生自导—教师服务模式。学生自导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学活动为主,学生控制着学习的总过程,处于学习的核心地位,而教师的指导和服务则始终贯穿于学生的自学活动中。

【考点3】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系统性原则;发展为本原则;学科特点原则;接受性原则。

【考点4】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需要解决好四个基本问题:现在在哪里、要去哪里、如何去那里、是否到达那里了。这四个环节是四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逻辑序列,而且每一序列又由许多要素构成。

【考点5】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三大部分,其中教学目标设计包括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制定三要素,教学策略设计包括教学内容顺序设计、教学方式方法设计、教学媒体组合设计三个要素,教学评价设计包括形成性评价设计和总结性评价设计两个要素。

【考点6】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系统方法。系统方法是把对象作为系统进行定量化、模型化、择优化研究的科学方法,是在系统论和控制论基础上建立的。

运用认知学习理论。学习者自我建构学习意义;关注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变化过程;把教学内容置于认知结构基础上;注重学习的迁移。

5.职业教育教学法考点 篇五

第四节 小学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

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时,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page]

二、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讲述是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材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讲解是教师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说明和论证。讲述讲解各有侧重,但在教学中常结合使用。讲演则是系统全面地描述事实,深入分析和论证事实并归纳、概括科学的结论。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1.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应尽可能的与[键入文字] .com

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

2.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3.讲授应具有启发性。在讲授中善于提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

4.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音量、语速要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

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二)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复习谈话是根据学生已学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以帮助学生复习、深化、系统化已学的知识。启发谈话则是通过向学生提出未思考过 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探索新知识。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教师要对谈话的中心和提问的内[键入文字] .com

容做好充足的准备。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准备好谈话的问题、顺序,如何从一个问题引出和过渡到另一个问题。

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能引起思维兴奋.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符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程度和经验。

第三,要善于启发诱导。当问题提出后,要善于启发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对直观教具观察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思考,研究问题或矛盾的所在。因势利导,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去获取新知。

第四,要做好归纳、小结。这样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地掌握知识。

(三)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其优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选好问题是讨论的前提,问题要有吸引力,能激起他们的兴趣.有讨论、钻研的价值。

第二,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围绕中心议题发言。

第三,做好讨论小结。讨论结束前,教师要简要概括讨论情况,使[键入文字] .com

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纠正错误、片面或模糊的认识。对疑难和争论的问题,教师要尽力阐明自己的看法.但要允许学生保留意见。

(四)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不仅是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基本知识的手段.也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

演示所使用的工具可分为以下四大类: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的演示;图表、示意图、地图的演示:实验演示;幻灯、电影、录像的演示。

演示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让他们知道要看什么。怎么看,需要考虑什么问题。

第二,注意持续性和引导性。演示前,教师要明确演示的目的和关键,选择好演示的教具,演示时.教师要结合讲授进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演示必须精确可靠、操作规范,演示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到的结果以及各种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综合得出正确结论。

第三,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键入文字] .com

第四。尽量排除次要因素或减小次要因素的影响,以使目的明确。现象明显。(五)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练习的种类很多,按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分有: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按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的进程分有: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

练习法的基本步骤是教师提出练习的任务,说明练习的意义、要求和注意事项,并做出示范:学生在练习时,教师要巡回辅导,练习之后教师要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

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这样能防止练习中可能产生的盲目性。从而提高练习的自觉性。

第二,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第三,严格要求。无论是口头练习、书面练习还是操作练习,都要严肃认真。要求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达到最高的水平,具有创造性。

除了上述五种主要的教学方法之外,在我国中小学还存在着其他一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下面进行简单介绍。

(六)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键入文字] .com

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和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最后得出原理。因此,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又称之为发现法.其特点是关注学习过程甚于关注学习结果,要求学生主动参加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

(七)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教学方法。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只重认知,忽视情感的弊端.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学生的各种生活体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审美情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缺点是其应用的范围有限,有些抽象的知识不能用此法来掌握。因此,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类辅助性的教学方法来使用的。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欣赏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

1.欣赏教学法

欣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寓教学内容于各种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活动之中,以唤起学生的想象。加深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情感上的体验。欣赏教学法一般也包括对自然的欣赏、人生的欣赏和艺术的欣赏等。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键入文字] .com

主体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特点在于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认知与情感、活动与环境、学习与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创设的情境一般包括生活展现的情境、图画再现的情境、实物演示的情境、音乐渲染的情境、言语描述的情境等。

(八)参观教学法

组织或指导学习到育种试验地进行实地观察、调查、研究和学习,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参观教学法一般由校外实训教师指导和讲解,要求学生围绕参观内容收集有关资料,质疑问难,做好记录,参观结束后,整理参观笔记,写出书面参观报告,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知识。参观教学法可使学生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掌握最新的前沿知识。参观教学法主要应用于各种植物品种改良技术的工作程序、后代选择方法和最新研究进展等方面内容的教学。参观教学法可以分为: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page]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一)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方向性的意义。教学目标是教学任务的具体化,它直接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目标可分为学期的、单元的和课时的目标。教学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选择。在明[键入文字] .com

确教学目标之后,要对各种方法完成目标的可能性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方法。

2.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所用教学方法的不同.要依据不同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

3.学生年龄特征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基础情况。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除受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的影响外,还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师特点等因素的制约。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地、具体地、综合地考虑各种有关因素,进行权衡取舍。

(二)教学方法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

教学方法运用的综合性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而不要长期只使用一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运用的灵活性是指在实际应用中.要从实际需要出发.随时对其调整。

教学方法运用的创造性是指从教学实践出发,在把握现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有所创造。

6.职业教育教学法考点 篇六

模块5 教学设计

考点一 小学教学设计的步骤

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三大部分、八个基本要素,具体如下:

1.教学目标设计

(1)教学对象分析:①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水平;②分析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及认知发展水平;③分析社会背景。

(2)教学内容分析:①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该部分内容在整体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②分析本节教学内容的范围与深度、重点与难点;③分析蕴含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

(3)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教学策略设计

(1)运用教学策略:①新知导入起点要低;②学习新知前要进行旧知识的复习;③注意训练的广度、梯度和深度。

(2)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设备和条件、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条件等而定。

(3)教学媒体的组合运用:教学媒体指传播知识或技能过程中显示信息的手段或工具。合理运用组合媒体,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重要措施。

3.教学评价设计

(1)形成性评价设计:形成性评价属于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一般有提问、讨论、练习、小测验、M@-、观察、个别谈话等。(2)总结性评价设计:总结性评价属于阶段性评价,也是一种目标参照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一般有单元考试、学期考试、学年考试等(给出成绩或等级)。

考点二 教案的具体内容

具体内容包括十二项:

(1)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2)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3)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4)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5)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6)教学难点(说明本课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

(7)教学方法(说明采用何种教学方法);

(8)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9)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

(10)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盼内容);

(11)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12)教学反思(教者对该堂课教后的感受及学生的收获、改进方法)。

考点三 各类课型教案编写的要点

1.新授课教案的编写要点

(1)设计好复习引课的内容。

(2)写明新授内容的逻辑层次。

(3)写明有效措施,便于突破难点

(4)进行适当的巩固小结。

2.习题课教案的编写要点

(1)设计好设问的问题和时机。

(2)写好方法性总结。

(3)明确启发引导思维的方向。

3.复习课教案的编写要点

(1)明确目标,提出问题。

(2)对症下药,实施补救。

4.实验课教案的编写要点

(1)写明要求。

7.职业教育教学法考点 篇七

考点分布

解析几何试题考查知识点统计表

考点猜想

1. 基本定义考查

主要考查直线与圆的方程、圆锥曲线定义、标准方程等基础知识与基本解题方法.

模拟题1设F1,F2是椭圆+=1(a>b>0)的左、右焦点,P是其右准线上纵坐标为c(c为半焦距)的点,且

,又椭圆两条准线间的距离为4,则椭圆的方程是()

A. +=1B. 2x2+=1

C. +y2=1D. +=1

简析本题欲求椭圆的方程,其实就是求a2,b2的值. 根据条件可以假设P

,即=2c,化简整理可得b=c,所以a2=2c2. 又两准线间的距离为=4,即4c=4. 于是c=,b=,a=2,所以所求椭圆方程为+=1. 故选D.

点评待定系数法是求曲线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之一. 此外,求曲线的轨迹方程常用方法还有直接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等,这些方法也要求大家必须熟练掌握.

同类题1设过点P(x,y)的直线分别与x轴的正半轴和y轴的正半轴交于A,B两点,点Q与点P关于y轴对称,O为坐标原点. 若=2且·=1,则点P的轨迹方程是()

A. 3x2+y2=1(x>0,y>0)

B. 3x2-y2=1(x>0,y>0)

C. x2-3y2=1(x>0,y>0)

D. x2+3y2=1(x>0,y>0)

2. 基本性质考查

主要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直线与圆、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等基础知识.

模拟题2过双曲线M:x2-=1的右顶点A作斜率为1的直线l,若l与双曲线M的两条渐近线分别相交于B,C,且

,则双曲线M的离心率是()

A. B.

C.D.

简析过A(1,0)作斜率为1的直线l:y=x-1. 若l与两条渐近线分别相交于点B(x1,y1),C(x2,y2),联立方程组代入消元得(b2-1)x2+2x-1=0,所以x1+x2=2x1x2. 又

,则B为AC中点,2x1=1+x2. 所以易得b2=9,进而双曲线M的离心率e==. 故选A.

点评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是解析几何中高考命题的重点,也是必考点,主要考查圆锥曲线的焦点、离心率、准线等几何性质,特别是椭圆、双曲线的离心率问题,更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

同类题2已知F1,F2分别是双曲线-=1(a>0,b>0)的左,右焦点,P为双曲线上的一点. 若∠F1PF2=90°,且△F1PF2的三边长成等差数列,则双曲线的离心率是()

A. 2B.3C.4 D. 5

3. 交汇综合考查

主要是以客观题的形式对直线或圆锥曲线方程与数列、不等式、排列组合、导数等知识交汇考查.

模拟题3从集合{1,2,3,…,11}中任意取两个元素作为椭圆+=1方程中的m和n,则能组成落在矩形区域<9}内的椭圆的个数是_________.

简析要求所满足条件的椭圆的个数,即求满足条件m,n的值的个数. 由题意知,m是不大于10的正整数,n是不大于8的正整数,但当m=n时+=1表示圆而不是椭圆. 先确定n,有8种可能,对每一个确定的n,m有10-1=9种可能,故满足条件的椭圆有8×9=72个.

点评解析几何是几何与代数的完美结合,因此解析几何知识同函数、导数、不等式、数列、三角函数等代数知识或立体几何等几何知识交汇命制的综合性题目也非常多.

同类题3过抛物线y=ax2(a>0)的焦点F作一直线交抛物线于P,Q两点. 若线段PF与FQ的长分别是p,q,可得+是一个定值,那么p+q的最小值为_______.

4. 全面综合考查

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解析几何知识与平面向量、不等式、导数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充分体现“能力立意”和“在知识的交汇点设计试题”的高考命题原则.

模拟题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有一个以F1(0,-)和F2(0,)为焦点,离心率为的椭圆. 设椭圆在第一象限的部分为曲线C,动点P在C上,C在点P处的切线与x,y轴的交点分别为A,B,且向量=+. 试求:

(Ⅰ)点M的轨迹方程;

(Ⅱ)

的最小值.

简析(Ⅰ)椭圆方程可写为+=1,式中a>b>0,易得a2=4,b2=1,故曲线C的方程为x2+=1(x>0,y>0). 所以y=2(01,y>2).

(Ⅱ)

=x2+y2,y2==4+,所以

=x2-1++5≥4+5=9,且x=>1时取等号. 故

的最小值为3.

点评本例是一个圆锥曲线同平面向量、导数、不等式等知识交汇的综合性问题. 同时,本题也考查了最值问题,这是近年高考试题的热点之一. 此类题目常作为文科的最后一道压轴题或理科的倒数第二题出现.

同类题4如图1,对每个正整数n,An(xn,yn)是抛物线x2=4y上的点,过焦点F的直线FAn交抛物线于另一点Bn(sn,tn).

[O][y][x][An][A1][A2][B1][B2][Bn][Cn][F]

图1

(Ⅰ)求证:xnsn=-4(n≥1).

8.幼儿教育学考点 篇八

一、名词解释

1.幼儿教育: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就称为幼儿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都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教育。

2.幼儿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研究复杂社会活动中教育规律的科学。由于研究视角不同,教育学出现许多分支。幼儿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是专门研究3~6岁幼儿的教育,探索其特点和规律。

3.敏感期:幼儿期是语言、形状知觉、音感等发展的敏感期。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敏感期。

4.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幼儿园教育这一阶段的具体化,是国家对幼儿园提出的培养人的规格和要求,是全国各类型幼儿教育机构统一的指导思想。

5.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我国幼儿教育法规所规定的幼儿教育的任务。

6.幼儿智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增进对周围事物的求知兴趣、学习“如何学习”,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过程。

7.幼儿园环境:广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既包括幼儿园内部小环境,又包括幼儿园外的家庭、社会、自然、文化等大环境。狭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在幼儿园中,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物质与精神要素的总和。8.社区由居住在一定区域范围的人们所结成的文化生活共同体。在城市以街道委员会为基础,在农村以乡、村为依托。

9.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各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10.谈话、讨论:谈话与讨论是教师和幼儿双方围绕一个问题或主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意见,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进行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学到的是在集体面前表达和交流的方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并与别人沟通,而不仅仅是获得一个正确的结论。

讲解是运用口头语言向幼儿说明、解释事物或事情。在教学中,很少单独使用讲解的方法,因为幼儿注意力难以持久,不可能长时间聚精会神地听讲解,而且他们对言语的理解能力也有限。如果讲解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讲述是运用语言向幼儿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的对象。教师讲述时要善于运用语言表达技巧,注意语速的快慢停顿、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强弱等。教师活跃愉快的神态也能使语言更具有感染力,这样不仅有助于幼儿吸收学习内容,而且有助于幼儿从教师那里学到语言表达的方式。

教学游戏:幼儿教师为了实现幼儿园教育的任务、目的,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我们通常把这种活动称为教学游戏或游戏化的教学。

11.过渡期:在儿童前、后两个发展阶段之间存在一个兼具两个阶段特点的交叉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既保留了上一阶段的某些特征,又拥有下一阶段刚刚出现的某些特点,这一时期在教育学上被称为过渡期。

二、简答或论述

1.幼儿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

(二)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

(三)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四)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

总而言之,幼儿教育担负着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重任。2.洛克(1632—1704)的主要教育思想

(一)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根据这种观点,洛克认为,人的发展是由教育决定的,而不是由先天的遗传决定的。

(二)洛克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绅士。所谓绅士,就是一种有德性、有学问、有能力、有礼貌的人。为了实现绅士教育的目的,洛克设计了一整套具体的实施办法。3.卢梭(1712—1778)的主要教育思想

教育要顺应自然。教育要培养“自然人”。

《爱弥尔》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代表作,集中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4.福禄倍尔(1782—1852)的主要教育思想

19世纪中叶,德国的福禄倍尔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而且创立了一整套幼儿教育理论和相应的教育方法、教材、玩具等。他的主要幼儿教育思想有:①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幼儿的发展是在内在动力驱动下进行的,需要尊重幼儿的自主性。②游戏理论。游戏是幼儿内在精神活动表现的主要方式,对幼儿的智力、人格发展意义重大。他还认为游戏中工具非常重要,并且制作了叫作“恩物”的玩具。③协调原理。幼儿与周围环境、社会、自然是协调、融合的整体。④重视亲子教育。5.杜威(1859—1952)的主要教育思想

杜威在自然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概念。他对教育与生活关系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教育即生活”。二是“教育即生长”。三是“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杜威十分强调学生的直接知识的获得。主要表现:①倡导“从做中学”②确立新的课程观。

在教师与学生问题上,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6.蒙台梭利(1870一1952)的主要教育思想

意大利的蒙台梭利于1907年在罗马贫民区创办了一所“幼儿之家”。

她的教育理论要点是:①幼儿自我学习的法则。②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③教师是环境的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④幼儿的自由和作业的组织相结合的原则。⑤重视感觉教育。7.陶行知(1891—1946)的主要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推行生活教育、大众教育,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他主要的贡献和观点如下:

①强调幼儿教育的基础地位,重视人才的早期培养。②坚持教、学、做合一,倡导因材施教。③主张解放儿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为此,他提出

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谈;解放儿童的时间,不逼迫他们赶考,使之能学习渴望的东西;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8.张雪门(1891—1973)的主要教育思想

张雪门主张以发展儿童个性和以改造中华民族为目标的幼稚教育。他研究幼稚教育是从幼稚园的课程人手的。他主张实施“幼稚园行为课程”。此外,他还一贯重视幼稚园师资的培训和师范教育。张雪门与南京的陈鹤琴有“南陈北张”之称。9.陈鹤琴(1892—1982)主要教育思想

1923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创立了“活教育”理论,一生致力于探索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道路。

他的幼儿教育理论观点有:①提倡适合国情的中国化幼儿教育。②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③提出幼儿园课程理论。④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10.皮亚杰(1896—1980)主要教育思想

皮亚杰的学前教育观是以其儿童心理学理论作为基础的。皮亚杰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

儿童思维发展阶段可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11.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完成幼儿园教育任务,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指导思想,国家通过这一目标对全国幼儿园教育进行领导和调控。12.制定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依据

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依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其需求

13.新时期幼儿园双重任务的特点

对幼儿身心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家长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

家长对幼儿教育认识不断提高,要求幼儿园具有更高的教育质量

14.幼儿园教育的原则

幼儿园教育的原则包括两部分:教育的一般原则和幼儿园教育的特殊原则。

教育的一般原则

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的原则

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

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充分利用儿童、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的原则

幼儿园教育的特殊原则

保教结合的原则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教育的活动性和活动的多样性原则

发挥一日活动整体教育功能的原则

15.幼儿体育的目标: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16.幼儿园体育的内容:

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基本动作主要是走、跑、跳、平衡、投掷等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幼儿园体育应以增强(幼儿体质)为核心全面的综合的为幼儿有一个强壮、健康的身体创造条件。(填空、选择和判断)17.幼儿智育的目标: 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多种感官和运用语言的基本技能能力,以及初步的动手能力。18.幼儿智育的内容:

发展幼儿的智力;引导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

培养幼儿求知的兴趣和欲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19.幼儿德育的内容:

幼儿品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与发展幼儿(个性)两个方面

发展幼儿的社会性①培养爱的情感②形成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③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和能力

发展幼儿个性

幼儿德育要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如良好的性格,有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诚实、勇敢、意志坚强等等。20.幼儿德育的途径:

(日常生活)是实施幼儿德育最基本的途径;

专门的德育活动是实施幼儿德育的有效手段;

利用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21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

幼儿教师的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素质

健康的身心素质 幼儿教师的能力素质 22.幼儿教师必备的能力

观察力

幼儿教师的观察力(概念):(93页)主要是指对幼儿直觉的、原样的、不加任何操作的自然观察力,表现在随机的观察和有计划的观察中。

沟通的能力

教师的沟通能力主要包括(教师与幼儿)、(教师与家长)、和(促进幼儿之间)相互沟通的能力。教师和幼儿的沟通方式有(非言语的)和(言语)的两种。非语言沟通的途径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23.在幼儿园中言语沟通方面存在什么问题?(简答、论述)

⑴教师习惯了自己讲幼儿听,总认为自己讲的是有价值的,而对幼儿的见闻、感受、提问等缺乏共鸣,所以很少有双向的交谈;⑵ 谈话多在集体活动时,以教师提问、幼儿回答的形式进行,个别交谈很少。

⑶教师对幼儿的谈话中,批评、否定多于表扬、肯定;指导、命令多于情感、经验的交流和分享。

⑷教师以为幼儿理解了自己的话,其实幼儿并没有理解;教师以为自己理解了幼儿的话,其实并没有理解

⑸教师缺乏与幼儿言语沟通的技能技巧或必要的倾听的耐心。比如幼儿口齿不清、谈话内容含糊、语法错误多时,常打断他们。24幼儿园环境的分类

幼儿园环境按其性质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大类。幼儿园环境的特点 环境的教育性 环境的可控性

影响幼儿园内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 物质因素 精神要素

25.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

环境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原则

发展适宜性原则 幼儿参与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 26.家园合作的主要内容

鼓励和引导家长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幼儿园教育,同心协力培养幼儿

幼儿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家园合作的方法

家长直接参与方面。家长开放日、“爸爸、妈妈老师”制度、亲子游戏、夏令营活动

家长间接参与方面。家访、家园联系簿、个别谈话、家长专栏、家长委员会、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

27.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幼儿园课程融合于一日生活之中

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

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28.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作用(简答)

制定教育教学计划的依据

引导教育教学过程的方向

评价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

29选择与确定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原则(简答)

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整体需要,有效地发挥各领域的教育作用

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幼儿必要的和有效的学习内容。30.课程评价的原则

评价应有利于发挥教师、园长及课程决策人员改进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研究精神,这是课程评价的总原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评价应有利于改进与发展课程幼儿园对教育教学计划执行情况以及教育效果进行测量与评估。

评价中发挥教师的主体性针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情况,教师会被当作主要的被评价者。

评价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31幼儿园实施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思想:

长期性而非突击性;整体性而非单项性;培养入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

三、论述题

一)幼儿园为什么要与家庭、社区合作

(一)幼儿的教育离不开冢庭

1.家庭是幼儿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也是幼儿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担负着养育幼儿的重大责任。对于幼儿来说,与父母共同生活是最重要的需要。家庭这个以血缘关系组成的、人一出生就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群体是幼儿最重要的安全基地,幼儿的成长不能缺少家庭天伦之乐的生活气氛。

2.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给幼儿以后对社会的态度奠定了基础。在个性、社会性、智力发展和文化特征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和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每个幼儿都从自己家庭的生活中获得不同于他人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发展待人处事的能力以及语言等。这一切在幼儿入园后,仍然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教育只能在幼儿原有的基础上展开,否则教育效果不佳。

3.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力量

家长与幼儿天然的联系使家长具有别人难以替代的优势,一旦家长与教师为着一个共同的目的携起手来,教育效果就将倍增。家长作为重要的教育力量表现在:家长的参与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家长是教师最好的合作者;家长的配合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家长本身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幼儿园教育需要社区的配合 社区是指比较完善的社会生活小区。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意思是,幼儿园与其所处的社区、与幼儿家庭所处的社区密切结合,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社区是社会大环境中与幼儿园关系最密切、对幼儿影响最大的那一部分。

1.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使社会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也使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对幼儿来说,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电视的普及、家庭文化水准的提高,社会人际交往的发展,给他们增加了许多学习途径。媒介成了幼儿一个主要的学习促进,幼儿园已经不是幼儿学习的唯一地方,教师也已经不是幼儿信息唯一的源泉,甚至不是主要的源泉。幼儿园必须在与社会的合作中去完成自身的教育任务,发挥教育在幼儿成长中的导向作用。无视外部的强大冲击,封闭在幼儿园围墙之中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此外,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这对包括幼儿园教育在内的初等教育的目标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对初等教育的办学模式提出了挑战。

2.社区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

(1)社区环境的教育性

幼儿园周围的社区是幼儿十分熟悉的地方。社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幼儿的成长,特别是精神的成长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幼儿园教育扩展到社区的大背景下进行,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革命历史文物、遗迹等,不仅是扩大教育的空间,更是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深化。

(2)社区资源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

社区作为一个生产功能、生活功能、文化功能兼备的社会小区,能为幼儿园提供教育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教育场所等多方面的支持。不仅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幼儿园教育本身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社区的积极参与将使幼儿园教育变得更生动、更富有时代气息。

(3)社区文化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

社区文化无形地影响着幼儿园的教育,优秀的社区文化更是幼儿园教育的宝贵资源。一般来说,文化和文明程度较高的社区,幼儿园的园风相对较好,教育质量也相对较高,其中,社区的影响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

总之,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是社会发展对幼儿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是幼儿教育自身发展的内部需要。二)幼儿园怎样与社区合作

1.与社区资源共享,发展以幼儿园为核心的社区幼儿教育

幼儿园在社区中发挥自身作为专门教育机构的优势,向社区辐射教育功能,如节假日向社区开放幼儿园,供社区的儿童利用园内的设施等。

2.为社区精神文明的发展服务,共创幼儿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幼儿园作为社区的组成部分,应提高自身的文明程度,为优化社区的文明质量做贡献,如美化幼儿园环境、提高幼儿园教师与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习惯等。幼儿园通过社区活动和园内教育活动的结合,可以同时促进幼儿素质的提高和社区精神文明的发展。

3.幼儿园与社区结合的问题

幼儿园与社区的结合是一个新的课题,如何结合还缺乏经验。在结合过程中主要的问题是:较多流于形式,实质性的教育效果不大;打乱了幼儿园的生活常规,加重了教师和幼儿的负担;将与社区结合的活动和幼儿园教育活动分离开来,不能有效地利用社区环境来深化幼儿园教育。另外,对与社区的结合还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如认为幼儿园周围的社区环境不好,所以不能合作等。

4.幼儿园与社区合作注意事项

(1)幼儿园与社区结合并不是要求幼儿园在本职工作之外去搞什么大型活动,参与社区的活动也不是增加教师与幼儿负担的额外工作,幼儿园完全能将与社区结合的活动纳入到自己的教育内容中去,二者应当、也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相得益彰。

(2)与社区结合的活动一旦深入到幼儿园教育过程之中,将大大扩展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3)与社区结合的活动,不仅对幼儿在德育、社会性发展等方面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幼儿在智力、科学素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方面也有独特的作用。

(4)是否能开展与社区结合的活动,社区环境条件不是主要的,关键是教师能否敏锐地抓住问题,发现有教育价值的事情或现象,并有效地加以利用。同时,与社区结合可以贯穿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

总之,加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方共同合作,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道路,是摆在我国幼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必须完成的任务。三)幼儿游戏的特点(简答或者论述)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主要表现在游戏的内容、形式、进程等由幼儿自己选择,而不由成人直接控制。

游戏无强制性的外在目的。幼儿玩游戏的目的在于游戏活动本身,是为了好玩而游戏,除此这外,别无其他目的。

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只要幼儿在活动中具有满足感、成功感等积极的内心体验,就可以说幼儿具有了愉悦的情绪体验。

游戏活动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发展的。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会使幼儿产生遐想,从而萌发做游戏的愿望。在环境的创设上,注意放一些实物和操作材料,这样,不仅可以为幼儿游戏提供必要的玩具,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游戏中,我们常常能发现幼儿的一些问题,也能看到一些同伴间的矛盾,冲突等。这就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找出一条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从中学习调节自己的行为。要鼓励幼儿进行角色游戏,因为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能学会不同的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在游戏中获得群体意识。四)游戏的功能

1.游戏对幼儿认知发展的作用(1)游戏可以丰富并巩固幼儿的知识。(2)游戏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3)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2.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幼儿在游戏中既有现实伙伴间的交往,也有角色间的交往,幼儿在这些交往过程中,得以发展社会性。

3.幼儿游戏对幼儿情感发展的作用。由于幼儿在游戏中总是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在这种没有压力、轻松安全的情绪下活动,容易获得成功,这就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有利于培养幼儿关心、同情他人的情感;促进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的提高。

4.游戏对幼儿身体发展的作用。幼儿游戏可以保障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促进身体的发展。另外,游戏的愉快体验对幼儿身体健康发展也是有重要作用的。

并不是任何一个游戏都能同时达到上述四方面的功能,有的游戏只能达到其中的一个或几个。

五)造成幼儿园与小学不衔接的原因?(论述)

(一)学前阶段与小学阶段的不同的教育特点

1、主导活动方面

学前阶段的主导活动是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游戏,幼儿在操作摆弄等活动中获得知识,教师的指导方式是灵活多样的,没有作业和考试制度;小学的主导活动是各种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上课是主要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相对单

一、固定,有作业和考试制度,学习成为孩子必须完成的任务。

2、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

学前阶段的生活节奏是宽松的。游戏时间较多,生活管理没有强制性,没有出勤的要求,教师对幼儿在生活上照顾的比较多;小学阶段的生活节奏快而紧张,作息制度严格。游戏较少,教师对孩子的照顾较少。

3、师生关系

学前阶段教师与幼儿个别接触机会多,时间长,涉及面广,关系密切、具体;小学阶段师生接触主要在课堂上,个别接触少,涉及面窄。

4、环境设备的选择与布置

幼儿园阶段的教师的环境布置生动活泼,幼儿感兴趣的区域活动中,有丰富的玩具和材料供幼儿操及摆弄,幼儿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的选择游戏及与同伴交往;小学阶段教室环境的布置相对严肃,教师的桌椅摆放固定,教师没有玩具,学生自由选择活动的余地较少。

5、社会及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期望

社会及成人对幼儿要求相对宽松,给幼儿一个快乐的童年全社会都认可。幼儿园的孩子学习压力小,也没有来自完成学习任务的苦恼;小学的孩子压力较大,自由少,孩子为了完成家长的期望不得不奔波在学习中。

(二)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规律

儿童的成长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有一定的阶段性,各个阶段有不同的特点。比如儿童的思维发展,前一阶段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小学后就是以逻辑思维的发展为主。但是各个阶段的发展是连续的,前、后两个阶段之间存在一个兼具两个阶段特点的交叉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既保留了上一阶段的某些特征,又拥有下一阶段刚刚出现的某些特点,这一时期教育学上被称为过渡期。两类教育机构都比较重视阶段性,而忽视阶段之间的过渡,这是造成幼儿园与小学不衔接的根本原因。

六)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方法(论述题 除了答要点还要进行扩充)

(一)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幼儿对小学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对入学后的适应关系很大。为此,幼儿园应当通过各种教育活动,特别是加强与家长、小学的的合作,来让幼儿逐步了解小学,喜欢小学,最好愉快自信的跨入小学。

(二)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1、培养幼儿的个性

2、培养独立性

3、发展人的交往能力

4、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三)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9.现代教育学考点总结1 篇九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巨著。《大教学论》一书贯穿了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思想,探讨了“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2、1693年,洛克出版了凝聚自己毕生心血的《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3、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标志性事件是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

4、在《普通教育学》中,赫尔巴特在论述教育的一般目的时,他以实践哲学作为理论基础的,而论述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则是以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5、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代表作有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

6、实用主义教育学教育学家杜威和克伯屈,代表作有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和《经验与教育》和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

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思辨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学对检验教育的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第三,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就某一个问题构成假设,然后根据假设制定试验计划,最后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第四,认为教育实验和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心里实验是在心理实验室进行的,而教育实验则要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中进行。第五,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第二,教育即个人经验的增长,教育在于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增长自己的经验,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第三教育是生活,是个人经验的增长过程,其原因在于学校就是一个雏形社会,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实际上就是一个在社会成长的过程。第四,学校的课程是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的,打破了原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第五,教育教学中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中心。第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儿童的创造性的发挥提倡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探讨、发现。

二、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发展主要经历原是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三个基本阶段。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第一,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有原始性。第二,教育与宗教等活动联系密切,教育具有宗教性。第三,教育对象没有等级的区分,教育无阶级性。

现代社会的教育特征:第一,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第二,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第三,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第四,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第五,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第六,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第七,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

四、教育的概念

狭义的教育则专指学校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促使受教者获得主动的发展,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我们通常指的就是狭义的教育。

※教育的普适性价值主要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具有促进人类生存发展的价第二,教育具有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及其转化的价值第三,教育具有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价值第四,教育有为政治服务的价值第五,教育具有影响人生的价值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总目标,它是指人们通过教育活动是受教育者在身心诸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或达到怎样的预期结果,他是关系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问题。狭义的教育目的主要指学校教育目的,它是指一定国家或社会对各级各类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它体现了特定国家或社会的教育价值观,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标准、发展方向、社会性质方面的预期,对所有学校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十一、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国家的人才培养规格目的2、学校培养目标

3、课程目标

4、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确立的影响因素

1、生产力的影响

2、生产关系的影响

3、受教者身心发展的制约

十二、以不同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倾向为依据进行的分类

1、个人本位论P43 代表人物卢梭,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2、社会本位论P44 代表人物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个人本位论强调个体的个性化。社会本位论者强调个体的社会化。※教育目的科学分类依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科学地概括了人类发展的规律,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解释了人的发展的根本方翔和条件,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它为包括我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定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的指导和重要理论依据,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

2、“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3、“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发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教育质量标准。

4、注重全民素质的提高。※教育目的的实现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的教育 ※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的关系

“五育”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它们之间既不能相互替代,又不能彼此分割。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处理好“五育”之间的关系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必须考虑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性和整体性,要把各育结合起来,使它们在全面发展中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对于“五育”我们要防止重此轻彼、顾此失彼,我们不能护士某一个部分,也不能把每个部分鼓励其利埃,而要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他们的关系,使其想法想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在实际生活中,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我们要针对学生的不足和缺陷来强调某一方面,学校教育有时也会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的不同人物中强调某一方面,但这绝不意味着要忽视或放松其他方面。

当然,“五育”并举并不等于均衡发展,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同时成为科学家、艺术家运动员、哲学家是不可能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保持并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所以,在教育工作中,要承认学生的个性特点,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有针对的培养学生,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有比较完善的基本素质,又有自己的特长和个性。处理“五育”的关系时,我们既不能只看到他们之间的联系,也不能只看到他们的区别,我们要辩证统一的看待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关系。※教育目的的实现的必然选择---实施素质教育P59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辨析(辨析题)第一,教育价值观不同。第二.教育内容不同。第三,教育方法不同。第四,教育评价不同。※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教育的特殊性(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教育对人的作用,必须通过发展的内部原因来实现。一方面,教育制约着人的发展方向和进程,教育是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教育要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必须考虑人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发展的基本规律。首先,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发展。其次,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最后,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教育与个体社会化1教育与生理发展2教育与心里发展3教育促进发展的机理 ※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成形式的变革与发展 ※教育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

1教育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2教育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可能性3教育能促进经发展的全球化 ※

十三、现代化与教育变革教育现代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观的现代化(2)教育目标的现代化(3)教育结构的现代化(4)教育内容的现代化(5)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6)教育理论和教育研究方法的现代化 ※现代教师的职业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重组性

3、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4、教师劳动的长周期性和迟效性

十五、教师心理健康应具有以下标准:

第一,对教师角色认同第二,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三,正确的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第四,具有教育独创性。第五,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的控制情绪。

※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曾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

在西方国家中,最早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是法国。

1995年国务院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取得各种教师资格的条件从嘉庆教师专业化的角度进一步细化。

※校本培训,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是最先在英美等国产生,其根本出发点在于师徒改变传统师范教育在培训方式上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能力培养的缺陷师徒通过加强教师职前培养中教学实习的地位,鼓励实习生通过实践反思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探讨理论与实践的相关性,在提高教学效能的同时推动理论探索。从国际上看,校本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技能成长的主要途径。所谓校本培训是指源于学校课程和整体规划的需要,由学校发起组织旨在满足个体教师工作需求的校内培训活动,它是以教师个人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学校为培训场所的培训模式。其培训形式多样,可以通过教学研讨、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形式来进行,还可以同大学、教育科研机构合作。这种模式可达到学校与教师的共同发展,帮助教师排除专业发展的障碍,缩小理想教学与现实教学的距离。因此,这种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师培训模式由于适应教师专业化的需要而受到普遍的欢迎与关注。

发展性教师评价唱到一下五个基本理念:其一着眼于教师的未来,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其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评价;其三,注重动态、纵向的形成评价;其四,把握交流、写上、研讨贯穿于评价的全过程;其五,重视评价的基础性。※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

1、学生是主体性的人

2、学生是发展性的人

3、学生是完整性的人

4、学生是个性化的人

※师生关系的内涵: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联系,最基本的是工作关系,表现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工作关系。从本质上讲,教育作为教师与学生等社会成员之间的合作行为,具有社会属性。※

十七、现代师生关系的特点

现代师生关系是一种“我—你”主题践行对话关系,这种关系在本质上体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特点:

1、民主平等性

2、互利互惠性

3、合作对话性

※现代课程的本质1课程即学问和学科,课程即书面的教学计划,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指国家规定的课程,它体现的是国家对国民素质普遍的、基本的期望和要求,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主体部分。地方课程:在国家课程基础上,为满足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由省、自治区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体现学校办学特色。※课程设计是将课程理念转化为课程实践活动的“桥梁”,课程设计是按照育人的目的要求以及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制定一定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编制各类教材的过程。※现代课程的设计取向

三大类:

1、知识中心课程设计理论

2、学习者中心课程设计理论

3、社会中心课程设计理论 现代课程实施的取向1忠实取向2相互调试取向3创生取向

※创生取向充分表明,课程实施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持续成长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知识的接受者而是课程知识的创造者,是构建教育经验的积极主体,是课程的真正开发者。这种取向要求课程变革必须包括课程内容和教材变革,包括人的思维、感情和价值观的变革,其变革过程视为教师与学生个性成长和完善的过程,强调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变革中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强调个性自由与解放。※影响现代课程实施的因素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

2、课程决策者与实施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3、教师的教学观念与专业发展水平

4、课堂教学模式和课程评价方式

5、外部因素的支持 ※现代课程评价的主要范围:

从课程评价的历史性角度来划分,我们可以把课程评价的主要范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育目标性的评价

2、对课程设计过程的评价

3、对教材的评价

4、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

5、对教师的评价

6、对学生的评价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具体而言,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教学规程的本质

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是师生之间以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过程。

1、从教学的形态起源看,教学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

2、从教学的形态存在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

3、从教学的师生关系看,教学时一种特殊的师生间的“我--你”交往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参与者,教师成为平等的合作者,学生越来越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文化的构建者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现代教学论强调教与学二者的辩证关系,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正确对待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首先,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最后,要防止出现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现代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规律:教学所具有的教育性,指的就是教学过程对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具有的导向、指引和塑造作用,它是内在于教学过程的,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学过程的实然状态。*教学原则:是沟通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和中介,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

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

1、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顺序进行系统的教学

2、遵循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组织教学

3、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学习*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师严格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学生认识发展顺序系统连贯的进行教学,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形成完整的体系。*现代教学原则体系由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启发诱导原则、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等构成。*苏格拉底的“助产术”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主张教育不是把现成的原理和结论直接给学生,而是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己发现真理。

*教师在贯彻“启发诱导”教学原则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引导学生“自求自得”

3、发扬教学民主,注重相互启发

※现代教学方法的基本运用策略:

1、注重构建系统化的教学方法体系

用系统方法论来构建教学方法体系,可以从以下

几个方面着手:1)、把教学方法作为整个教学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在教学过程诸要素时间考察教学方法的作用与效果2)、把教学方法本身作为一个有机系统而每种教学方法作为一个要素,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与其他方法有机配合,发挥整体效能3)、把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作为一个系统,注重对构成每种教学方法诸要素的研究,力求各要素的最佳组合。

2、注重多元化教学方法的价值取向

一种教学方法都是教学理论的反映,作为教学活动的根本要素,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必须服从一定教学方法理论的指导。

3、注重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的多边互动

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本质区别在于,现代教学方法强调教法和学法的双边联系,体现出教学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特点。

4、注重教学方法实验的优化提取

教学方法的发展应跟教学实验紧密结合,现代教学方法无一不经过教学实验的论证与检验

5、注重教学方法原则及其发展趋势的把握

只有很好地把握和认识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等原则以及学习情境的合作性、价值取向的个体性等发展趋势,教学方法的研究才会更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针对性。

6、注重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的整合 教学方法的发展是历史的产物,每一时代都有其代表性的教学方法。只有科学地、辩证地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才能使现代教学方法不断走向成熟。

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而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一种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教师根据统一规定的课程、教学时间、教学地点对全班学生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也被称作课堂教学。其主要特征为:成立固定的班级组织,即把年龄大致相同、知识水平相近的一群学生编成一个固定的班级,以此为单由教师同时对整个班级进行教学;教学方式主要为课堂讲授;教学内容统筹规划,按学校、学年、学科分成许多部分,各个部分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每个部分采用相应得教学方法和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教学时间固定,每一课都限定在统一且固定的单位内进行,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休息时间。

教学组织形式:是一种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便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和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而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

上一篇:校长寄语和老师致辞的教学计划下一篇:新疆证券从业《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特点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