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复习提纲四:综合性学习(精选10篇)
1.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复习提纲四:综合性学习 篇一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1949—1956年,过渡时期)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
(1)1949年9月,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内容:①制定《共同纲领》:规定国名、国家的性质。《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确定新中国国旗、代国歌、首都;
④采用公元纪年。决定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举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确定《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3)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3
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2.简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②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过去。
③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社会的主人。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篇章。
3.知道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抵拉萨,西藏和平解放。
第2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一、稳定物价之战
目的:为巩固新生的政权,人民政府与投机商展开一场”米棉之战”。
作用:投机商囤积大批物资卖不出去,纷纷破产,全国物价开始趋向平稳。
评价:“不下于淮海之战”。
二、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1)史实: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标志着土地改革在全国农村展开。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
(2)意义:
①彻底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②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③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恢复和发展。
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原因: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为保家卫国(目的),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开赴朝鲜,抗美援朝。
2、英雄人物: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为了掩护战友前进,他用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邱少云(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战友的安全,在大火烧身的情况下,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直至壮烈牺牲)
称号:最可爱的人
3、结束: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
4、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5、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主义精神等)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1.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①1954年9月,一届人大一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内容: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③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5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1)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
1953年12月,我国同印度政府谈判中首次提出;1954年6月,中、印、缅三方共同倡导。
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发展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2)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保证了会议圆满成功。
①万隆会议(又称亚非会议);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我国政府派周恩来总理率代表团出席会议。
②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问题。
③意义:改善了中国国际环境;平等、协商、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对以后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4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时间:1953—1957年;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3)成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克拉玛依油田;武汉长江大桥、宝成铁路、鹰厦铁路、集二铁路;川藏、新藏、青藏公路等。
(4)特征:以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主。
2.知道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改造的内容
改造的途径
结果
历史意义
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
走合作化道路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由于发展速度迅猛,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
手工业
走合作化道路
资本主义工商业
从加工订货为主逐步向公私合营过渡
3.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
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第5课
“万方乐奏有于阗
”----“新中华民族区域自治”
(1)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
(2)基本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五个自治区的名称: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注意:新中国成立前建立的是内蒙古自治区)
第二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56—1978年)
(特征:失误—曲折—探索—发展)
第6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中共“八大”内容和影响。
内容:分析了主要矛盾;提出了主要任务。
影响:中共八大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2、“大跃进”
运动:(1)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八大二次会议。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会后,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来。
(2)主要标志和表现:①盲目求快;②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速度;③全民大炼钢铁。
2.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在大跃进的高潮中,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办起人民公社;
②特点是“一大二公”,一大是规模大;二公是公有化程度高。
③影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农村经济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
3.严重后果:“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严重失误;使工农业生产遭到严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
4.失误原因: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5.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就的原因:①一五成就的基础;②国民经济的调整;③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勤劳动等。
第7课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1966—1976年)
1.发动原因:毛泽东对党内形势做出错误的分析,认为党内出现了修正主义,国家面临复辟的危险。
2.导火线:上海《文汇报》发表的《凭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3.开始的标志: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
4.经过
(1).迅猛开展: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司令部:国家主席刘少奇;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
(2)、红卫兵运动----造反派夺权到武斗;形成林彪(1971年坠机死亡)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
(3)、最大冤案:刘少奇案。
5.结束标志:1976年10月,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6.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7.灾难:
①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②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③国民经济发展缓慢;④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⑤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严重摧残,⑥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拉大。
第8课
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军事和科技)
“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1)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1966年10月:成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实现导弹和原子弹的结合。
(3)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为第四个能够自己研制氢弹的国家)
(4)1970年: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5)1949年:海军和空军成立
(6)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地地战略导弹部队、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通常被称为“二炮”的部队是导弹部队)意义:标志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走上科技强国之路。
(7)“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
简述原子弹,导弹,氢弹的研制成功历史意义?
答: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的辉煌成就,集中代表了我国当时科学技术达到的先进水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第9课
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70年代外交成就)
一、重返联合国:时间是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
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现在,联合国的5个常任理事国是:中美英法俄)
二、中美建交:1971年,中美双方开展“乒乓外交”;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定上海《中美联合公报》,认为要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主义的威胁,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改变世界的一周);1978年12月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三、同世界各国的关系:
(1)1972
年,中日两国政府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2)70
年代:西方世界许多国家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3)显著成就:建立和发展了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注:我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主要归功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第10课“走进创业年代的英雄”讨论会
(1)王进喜:为大庆油田和我国石油事业做出重大贡献。被群众称为“铁人”。
(2)邓稼先: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重大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
(3)焦裕禄:为治理兰考“三害”做出重大贡献。被誉为“人民的好干部”。
(4)雷锋:在平凡岗位上,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誉为“解放军好战士”。
共同精神:艰苦创业、拼搏、奉献为民、科学求真精神。
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78—)
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1.简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地点、内容和历史意义。
(1)时间:1978年1
2月;
(2)地点:北京。
(3)内容: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②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③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4)意义:从此我国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是党的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2.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1)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试点:安徽凤阳县小岗村
(2)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其收成按规定交给国家后,剩余部分归农民所有。
(3)意义: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
(4)启示: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对外开放(参见P62“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先开放经济特区,再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城市,接着发展到开放经济开放区,最后逐渐向内地发展,形成现在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2)、1979年,对广东、福建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
(3)、经济特区: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海南省(1988年设立,最大的经济特区);
(4)、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上海浦东新区。
(5)、作用和影响: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利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建设经济特区,可以增强同国外的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也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
第12课
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
1.知道“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以及“863”计划的制定。
(1)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很高,被外国新闻媒体称为“东方魔稻”。
(2)1986年3月,中国科学院几位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技术的建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及时作出决定,实施《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后称“八六三计划”。
2.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开始发生新的巨大变化。
我国紧紧抓住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加快发展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在经济、社会、科技、国防、教育、文化、法律等方面积极运用。
我国政府的战略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努力实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3.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1)目的:振兴科技和繁荣经济;(2)战略:科教兴国战略;(3)重大举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发展高等教育。
(4)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我国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九年义务教育。20世纪末,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0%。
(5)1977年底,恢复高考制度,从此,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我国设立学位制度,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
4.了解我国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1)文学成就:
①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著名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红旗谱》《创业史》《红岩》等,成功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形象,是那个时代青年喜爱的作品。
②1981年,茅盾文学奖设立;
③1991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开始实施。
影响: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精品的创作和繁荣,在全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2)体育事业成就:
①
l984年,在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中国人实现了奥运历史上零的突破,共夺得金牌l5枚,名列奥运会金牌榜第四。
②2000年在悉尼第27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获金牌28枚,名列金牌榜第三,实现了新的飞跃。
③我国申办2008奥运会成功。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1.简述“一国两制”的提出、目的、含义、作用(意义)、成功示例
(1)“一国两制”的提出: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目的: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2)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我们国家的主体部分坚持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3)作用:为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开辟了途径;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4)事例: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
2.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
(1)史实:1982年,我国政府作出在1997年收回香港的决策。通过长达两年多的外交谈判,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中国成功解决了香港回归问题。1997年7月
l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正式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香港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1987年4月,中国和葡萄牙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如期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2)认识: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国繁荣富强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一国两制的正确运用。它洗刷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耻辱;国家要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我们个人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3.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目前海峡两岸交往的原则:相互尊重、互补互利。
(3)目前海峡两岸交往的任务:积极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和各项交往,为国家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认识:①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②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为国家和平统一创造条件;③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④我们要反对任何分裂国家的言行,维护国家统一。
第14课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1.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宪法成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根本大法。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先后制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一批重要法律。作用:初步建立起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2.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此后,大批国有企业积极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出现了邯郸钢铁总厂等一批搏击市场经济大潮的先进典型。
3.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1)就业方针:“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2)观念变化:人们在劳动就业观念上逐步告别了“铁饭碗”和“大锅饭”,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工作岗位。
4.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目的:适应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稳定。
(2)建立:我国建立了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制度
(3)作用:促进了企业改革;稳定了社会。
5.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1)史实:①
l991年,我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为其发展提出了“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开放、共同繁荣”的区域经济合作原则。②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2)作用:中国在多极化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树立了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良好形象。
6.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1997年9月,党的十五会议上,通过了江泽民作的《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首次使用了“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指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它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因而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旗帜。
第四单元
人类祖先的基业
第16课
当人类还是野蛮人的时候
一、我们从哪里来
人类起源于猿;非洲大草原的南方古猿是人类的始祖;现代意义上的人---晚期智人出现于三四万年前。
二、种族: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自然环境的不同而产生。
三、女人和男人的权力
母系氏族是人类早期的社会组织;一万年前出现农业,父系氏族开始。
第17课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一、古代埃及
尼罗河---公元前3100年埃及统一-----法老的陵墓金字塔。
二、古代巴比伦
公元前1894年叙利亚草原上阿摩利人建立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制定一部世界上体系完备的奴隶制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分序言、正文、结语三部分)
三、古代印度
1、种姓制度(等级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
2、佛教: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地点----印度;人物---乔达摩•悉达多(后称释迦牟尼);
教义:反对分为等级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人生一切皆苦,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佛教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消除欲望避免苦的因果。
分布:东亚、东南亚
传入中国:汉朝
第18课
蓝色的地中海文明(海洋文明)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罗马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希腊与罗马文明构成了地中海文明。
一、海洋文明的特征
经济上:商品经济为主;政治上实行民主政治(议会制)。
二、雅典(全希腊的学校)
1、民主政治的由来: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形成,重要人物:梭伦、伯里克利。
2、民主政治的表现: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以抽签的方式产生;公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构;每个公民都有机会通过抽签的方式成为陪审员、议员、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国家为担任公职、参与政事的公民发放津贴。
3、评价: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一笔宝贵的政治遗产;但它是奴隶制下的民主,仅适用于雅典的男性成年公民。
三、罗马
1、共和国时期(公元前509---公元前27年)公元前509年建立共和国,在向地中海扩张过程中,与迦太基爆发了布匿战争。
2、帝国--------公元前27年屋大维
第19课
日出之国和新月之乡
一、日本的大化革新
1、时间:646年
2、内容:实行班田收授法;实行租庸调制;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3、作用: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基础。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
二、阿拉伯帝国
1、伊斯兰教的创立:时间---7世纪初;地点---麦加;人物---穆罕默德。教义---安拉为宇宙天地间唯一的真神和造物主,只有信仰安拉的人死后才能进入天堂,否则坠入地狱,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仰伊斯兰教的人通称“穆斯林”。
2、穆罕默德建立和统一阿拉伯
622,在麦地那建立第一个伊斯兰教的国家。
3、阿拉伯帝国的建立-------8世纪中叶,穆罕默德的继承者建立地跨三洲的帝国。
第20课
西欧的基督教文明
一、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
1、封建制的确立(法兰克的查理•马特改革):核心是封君封臣制,基础是封土制。
2、在封君封臣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封建贵族等级制:公、侯、伯、子、男、骑士(有封地的职业武士)
二、基督教
1、创立:时间---1世纪;地点---巴勒斯坦地区;人物---耶稣(基督—救世主);核心教义---宣扬对人类的博爱。
2、教皇国----丕平献土
3、西欧最大的封建主----罗马天主教会:经济上拥有西欧三分之一的土地;政治上鼓吹教权高于王权;思想文化上垄断文化。-------基督教文明成为中古西欧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世纪的花朵-----城市
1.法国琅城起义(争取自治权);
2.城市兴起的意义:经济上城市是手工业和商业集中的地区,对西欧的封建经济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政治上,城市成为自由的乐土,并与国王结盟,共同对付封建大贵族,加速了国家的统一;文化上,城市成为世俗文化的摇篮,各种大学的建立,反映市民以态的城市文学也逐渐产生,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打下基础。
第21课
古老帝国的悲剧
一、强盛的帝国走向灭亡
395年狄奥多西将罗马帝国分为西罗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廷帝国);1453年东罗马帝国为土耳其灭亡。
二、启示:一个不善于学习和吸纳其他优秀文明的国家,必将被历史所淘汰;只有善于学习、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拜占廷帝国的灭亡,就是因为拜占廷人封闭保守,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之中。因此说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
第五单元
古代文明的冲撞与文化成就
第23课
文明的冲撞与交融
一、古代文明之间的暴力冲撞
1、文明冲突的种类:农业文明----游牧文明;区域文明(东方文明----西方文明)
2、文明冲突的表现:希波战争(马拉松战役、萨拉米斯海战)、亚历山大东征(使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冲撞与交融,开启了希腊化时代,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欧几里德、阿基米德)。
3、文明冲突的作用:客观上传播文化、扩展文明,但对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二、古代文明的和平交流
意大利马可•波罗在元朝时到中国,写了《东方见闻录》--《马可•波罗行记》,对西方人追求财富,在海上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24课
昔日的辉煌
一、最早的文字
1、楔形文字:公元前4000年前苏美尔人创,是最早的文字。
2、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创,有固定的发音,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字。
二、文学的基石
1、史诗:对祖先英雄业绩的歌颂(含神话传说)《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是西方最早的一部史书。
2、悲剧:古希腊的文学成就代表。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索福克利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欧里庇得斯《美狄亚》《特洛伊妇女》。
3、阿拉伯:《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
三、艺术
埃及---金字塔;希腊---帕台农神庙;罗马---圆形竞技场;法国---巴黎圣母院(哥特式建筑);沙特阿拉伯----麦加清真寺。
2.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复习提纲四:综合性学习 篇二
与朱元思书
一、基础知识
(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艺文类聚》。
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二)文言词语
1.词类活用【湍】急流。【奔】飞奔的马。【轩邈】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高。邈,远。
2.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反】通“返”。【见】通“现”,露出。
3.常规词语【风烟】烟雾。
【共色】一样的颜色。
【从流】随着江流。从,顺,随。
【缥(piǎo)碧】青白色。
【无碍】毫无障碍。
【甚箭】比箭还快。
【夹岸】两岸。
【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绿而密。
【负势】凭依高峻的山势。负,依凭。
【竞上】争着向上。竞,争。
【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千百】形容很多。
【泠泠(líng)】形容水声激越。
【作响】发出声响。
【相鸣】互相和鸣。
【成韵】形容声音和谐动听。韵,和谐的声音。
【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绝】停止。
【鸢
(yuān)飞戾(lì)天】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功名的人。鸢,一种凶猛的鸟。戾,至。
【息心】平息热衷功名之心。
【经纶】筹划,治理。
【柯(kē)】树木的枝干。
【蔽】遮蔽。
【犹】像。
【交映】互相掩映。
二、阅读探究
1.表明富春山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全貌)的句子是什么?
风烟俱尽,天山共色。
2.既写出江流宛转,小舟随波逐流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的句子是什么?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总写所感,统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作者是怎样有层次的描绘“异水”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先写“缓流”,突出澄澈(游鱼细石);再写“急湍”,突出凶猛(急湍、猛浪)。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
5.作者是怎样表现“奇山”的?
①
整体形象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
生长状态奇。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③
自然声音奇。
从听觉写泉音、鸟鸣、蝉嘶、猿叫,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
6.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什么?
这句对写“奇山异水”有什么关系?
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有这样的“奇山异水”,必然有人的足迹,有人的触景之情,这句是游览者自然生发的感情。同时这句又是侧面着笔,通过衬托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突出了“奇山异水”。
7.结尾“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似是多余,对此你有何看法?
不多余。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色异彩。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全文犹如作者放出的千里之线,这里又收回手中,承接文章开头四句,清幽淡雅,余音缭绕。
三、拓展延伸
1. 由“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你想到了哪两篇文言文中的话?写出相应语句、作品和作者。
“潭中鱼可白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柳宗元《小石潭记》)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2.由“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你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富贵人虽然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是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固然有种种不便,但其快乐是无法比拟的。
四、参考译文,见参考书!重点记住几个句子的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一、基本知识
(一)文学常识
1.节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朝人。
2.序,一种文体,有书序、赠序两种。本文是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
(二)文言词语
1.古今异义【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2.通假字【支】通“肢”。【被】通“披”。
3.古今异义【汤】古义:热水。今义:做菜的汤汁。【再】古义:第二次;两次(本文)。今义:指重复。
4.词类活用【腰】挂在腰间。
5.常规词语
【嗜学】酷爱读书。嗜,喜欢,特殊的爱好。【致】取得。【假借】借。假,借。【手自】亲手、亲自。【怠】懈怠,放松。【逾(yú)
约】超过约定的期限。逾:越过,超过。【以是】因此。以,因为。【既】已经。【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冠,帽子。【益】更加。【道】思想、学说。【患】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游】交游,交往。【趋】快走。【从】跟从。【执经】拿着经书。执,拿。【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德,道德。望,声
望。隆,高。尊,声望、地位高。【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语言和脸色。【侍】侍侯。【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倾耳】侧着耳朵。倾,侧斜。【请】请教。【或】有时。【斥咄(duō)训斥,呵责。【色】表情。【恭】恭顺。【至】周到。【复】回复,回答。【俟(sì)】等待。【欣悦】高兴。【卒】终于。【获】收获。【负箧(qiè)曳(yè)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箧,小箱子。曳,拖,拉。屣,鞋子。【穷冬】隆冬,深冬。【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舍】这里指学舍,书馆。【僵劲(jìng)】僵硬。【媵(yìng)人】这里指服役的人。【沃灌】浇洗。【衾】被子。【拥】围裹。【覆】盖。【寓】寄居。【逆旅】旅店。逆,迎。【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烨(yè)】光彩照耀。【缊(yùn)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略无】毫无。【慕艳】羡慕。慕,羡慕。艳,欣羡。【奉】供养。【不若】不如。
二、阅读探究
1.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在年轻时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的?
(1)幼时求学的艰难: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
(2)成人后求师的艰难:a.叩问之难。b.旅途之难。c.生活之苦。
2.作者“因得遍观全书”的原因是什么?
爱好读书,克服家贫和自然条件的恶劣,借书苦学。
3.作者用大量的文字书写求师之艰的目的是什么?
拿自己的艰苦求学经历勉励马生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4.全文中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
拿作者自己的粗袍敝衣与同舍生的豪华穿戴作对比。通过对比,说明了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的道理。
5.作者写赠序的目的是什么?
勉励马生努力学习。
7.古人有克服艰苦条件努力学习的佳话,试举例。
①
欧阳修画荻习字。②
王冕僧寺夜读。③
杨时程门立雪。④
匡衡凿壁借光。⑤
车胤囊萤夜读。
8.你所知道的什么文章阐述了与本文相似的道理?
《为学》。本文和《为学》都说明了学业有成不在于良好的客观条件而在于主观努力的道理。
9.你从作者身上看到了什么优良品质?
①从作者年轻时求学上看:作者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为学有所成,不畏艰难,学习刻苦,有克服困难奔向目标的坚定决心和毅力。②从作者写本文的态度上看:作者德高望重,但却不摆出名人的架势说教,而是真挚诚恳,循循善诱,反映了他高尚的品德,也反映了他对后代人的殷切关怀。
10.马生本是一个用心学习的人,作者为什么还要勉励他刻苦学习?
宋濂深知当时的太学使人养尊处优,所以勉励马生。
三、拓展延伸
11.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条件优越,你怎样学习?
(自做答案)从树立远大理想,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发愤读书,为国为民作贡献等角度作答。
12.请写出古代勉学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五、参考译文,见参考书!重点记住几个句子的翻译!
小石潭记
一、基础知识(一)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
《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文言词语
1.词类活用【西】向西。【空】在空中。【西南】向西南。【斗】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2.古今异义【小生】古:旧时对后辈的称谓。也指年轻人。今:指戏曲中扮演的年轻人的一类角色。
3.一词多义【以】
①全石以为底(把)
②卷石底以出(而)
③以其境过清(因为)
【为】①全石以为底(作为)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凄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能)
4.常规词语
【篁(huáng)竹】竹林。【珮(pèi)环】玉制装饰物。【尤】格外。【清冽】清凉。冽,寒冷。【以为】作为。【卷(quán)】弯曲。【坻(chí)】水中高地。【屿】小岛。【嵁(kān)】不平的岩石。【蒙】覆盖,遮掩。【络】缠绕。【缀】连结。【参(cēn)差(cī)】长短高低不齐。【披拂】随风飘动。披,开,分散。拂,摆动。【许】表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依】依靠。【澈】通透,有“照”的意思。【布】散布,铺开。【佁(yǐ)然】呆呆的样子。【俶(chù)尔】忽然。【逝】去,离开。【翕(xī)忽】轻快敏捷的样子。【明灭】忽明忽暗,又指时隐时显。【势】姿态。【差(cī)互】参差不齐。【源】源头。【环合】环绕。【寂寥】静寂。【悄(qiǎo)怆(chuàng)】忧伤的样子。【幽邃(suì)】幽静深远。【境】环境。【过】过于,太。【乃】于是,就。【余】我。【隶】随从。【从】跟从。
二、阅读探究
1. 作者是怎样精心地写小石潭的出现的?
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直接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语句是分别是什么?
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闻水声,如鸣珮环,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3.第一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
石奇、水清、树绿。环境清幽,景物奇美。
4.文中从哪儿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
隔篁竹,伐竹取道。
5.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6.作者在第二段里具体描绘了什么?水清鱼乐。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 游鱼、鱼影、日光 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 水,却又无处不在写 水。
7.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8.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
⑴
鱼静态的句子:
佁然不动。⑵
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⑶
鱼情态的句子:似与游者相乐。
9.作者是怎样活灵活现地描绘潭中游鱼的?
⑴
动静相应。“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既写出了环境的幽寂,又表现了鱼儿的自由欢快。⑵
恰当映衬。“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等语映衬了水之澄澈,与“石潭”照应。⑶
借景抒情。“似与游者相乐”以及之前对鱼儿忽停忽去、怡然自得的描写,都反映了作者想在山水之中求得片刻欢乐,反映了作者改革受挫时的心境。
10.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景色和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景色和气氛:幽深冷寂;心情:孤凄悲凉。
11.为什么作者先描写“水、石、树蔓”,而后才描写“鱼“呢?
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先看到水石树蔓,才能再看到游鱼。
12.作者描写日光、鱼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衬托水的清。
13.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看到荒野中隐藏着这样清幽美丽的景色,又看到鱼儿的自由欢快,心情变得好起来,这里的“乐”与作者内心的愤懑不平成了强烈反差,更有力地提示了痛苦的深度。
1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摆脱这种抑郁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5.“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又不一定是比喻。试指出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①
闻水声,如鸣珮环。
②
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
似与游者相乐。比喻:①
闻水声,如鸣佩环。
16.用自己的话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及石潭概貌。
第二段:小石潭的水清鱼乐。
第三段:写潭的水源。
第四段:潭周围景色及作者的感受。
第五段:交代同游者。
17.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
发现小石潭
→
潭中景物
→
小溪源流
→
潭中气氛
(闻声见形)
(水→石→树→鱼)
(溪身→岸势)
(气氛→感受)
18.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三、迁移拓展
19.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你怎样看待这种心情?
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当看到鱼儿时心情变得欢快起来,后来又看到小石潭这么美的景色被埋于荒远,加上凄清的自然环境的触发,于是想起自己被贬的遭遇,而产生愤懑不平的心情。
这种心情是特定环境与作者经历结合的产物,是一个正常人都会有的,它也反映了古代不得志文人普遍的心情。
20.本文历来被誉为精品,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
①
作者敢于选择被遗弃于荒野的无名小潭作为表现对象,有过人的艺术胆量。
②
情景合一,形成了凄清的艺术境界,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技能。
③
手法高妙。移步换形,以鱼衬水,以景衬人,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四、参考译文,见参考书!重点记住几个句子的翻译!
岳阳楼记
一、基本知识
(一)文学常识
1.范仲淹,自希文,谥号文正,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
2.本文写于作者贬居邓州期间,应好友滕子京要求而写。
(二)文言词语
1.古今异义
【守】
古义:做州郡的长官。今义:看护,把守。【制】古义:规模。今义:多指制度。【气象】古义:景象。今义:多指有关大气变化的现象和规律。【薄】古义:迫近。今义:多指不厚的,浅显的。【去】古义:离开。今义:由某地到某地。【惊】古义:起,动。今义:指受惊吓。【景】古义:日光。今义:景色、景物、景
观。【集】古义:栖止,鸟停息在树上。今义:多指集市、聚集、集合等。【国】古义:国都、国家。今义:多指国家。【空】古义:消散。今义:指天空,某处没有某事物等。【心】古义:多指思想感情等抽象事物。今义:多指心脏。【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微】古义:无、没有。今义:小的。
2.一词多义【或】(1)有时。(2)或许。
3.通假字【具】通“俱”,都。【属】通“嘱”,嘱托。
4.词类活用【先】在……之前。【后】在……之后。5.成语【百废具兴】各种荒废的事业又重新兴办起来。现形容事业蓬勃发展的兴旺景象。兴,起。【气象万千】景象千变万化。今形容家乡或事业壮丽而多变化。万千,没有穷尽。【心旷神怡】心胸开阔,精神愉快。
6.常规词语[谪]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越]到,及。[明年]第二年。[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盛状]盛景,好景色。[浩浩汤汤(shāng)]
形容水势盛大的样子。[涯]边。[晖]日光。[则]就是。[大观]雄伟景象。观,景象。[备]详尽。[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极]尽。[迁客]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因战国屈原作《离骚》而得名。[览]看,欣赏。[得无]莫非,岂不是。[淫(yín)雨]连绵的雨。淫,过多,过甚。[霏(fēi)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开]放晴。[排]推开。[曜]光辉。[形]形体。[樯(qiáng)]桅杆。[倾]倒。[楫]船桨。[催]折断。[冥]昏暗。[斯]这。[谗]说坏话。[至若]至于,又如。[万顷]极言其广。[锦鳞]美丽的鱼。[芷(zhǐ)]芷草。[汀(tīng)]小洲。[郁郁]形容香气很浓。[长烟]大片的烟雾。[一]全。[璧]圆形的玉。[何极]哪有穷尽。极,尽。[偕(xié)]一起。[宠]荣耀。[把]执,拿。[临]对着。[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二者]指上文中的两种心情。[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庙堂]指朝廷。庙,宗庙。堂,殿堂。[进]指在朝廷做官。[退]指不在朝廷做官。[归]归依。
二、阅读探究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作者写“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滕子京虽然被贬谪,却依然积极进取,有“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2.“衔远山,吞长江”用“衔”和“吞”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
生动表现了远山、长江和洞庭湖的关系,写出了洞庭湖的浩淼和气势。
3.第二段表明“岳阳楼之大观”的句子是什么?景物特点怎样?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表现了洞庭湖景象开阔而多变化的特点,渲染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
4.表明洞庭湖的地理优势的句子是什么?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5作者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什么?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有联系吗?
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吻合:洞庭湖景色开阔,极有气势,这与作者的开阔胸襟和宏伟气度吻合。
6.由景入情,领起下文的句子是什么?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三、四两段写出哪两种不同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览物之情?
景色一:天气阴冷(阴);相关览物之情: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悲)景色二:春光明媚(晴);相关览物之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喜)
8.“宠辱偕忘”的“宠”和“辱”分别之什么?
“宠”:提升;“辱”:降职。
9.洞庭湖一带并没有虎和猿,怎样理解“虎啸猿啼”?
可能是迁客骚人览物时产生的幻觉,也可能是由风声产生的想像。
10.郦道元在《三峡》中也以“猿鸣”烘托凄凉的气氛,他是怎样写的?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1.阴情两幅图画,都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由白天到黑夜。
12.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的实质是什么?
他们的悲喜之情都是“以物”“以己”而生。(以物喜,以己悲。)
13.作者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目的是什么?
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之心。
14.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襟阔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天下为己任)。
15.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与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思想感情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思想感情不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有开阔的胸襟,以天下为己任。)
16.“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分别指什么?“进”和“退”分别指(呼应)什么?
“居庙堂之高”指在朝廷做官,“处江湖之远”指不在朝廷做官。“进”指(呼应)“居庙堂之高”,“退”指(呼应)“处江湖之远”。
17.用原文语句回答怎样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8.点明中心的句子是什么?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指什么?
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之情。
20.“微斯人”中的“斯人”指什么人?古仁人(暗含滕子京)。
21.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就全文来看,这句有何言外之意?[2003年中考题]
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2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德。
23.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延伸拓展
24.第三段、第四段具体表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这两段内容,分别以“悲”和“喜”为首字,写以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2003年中考题]
例:(1)悲阴风怒号,喜渔歌互答。(2)悲景色隐晦,喜天光晴朗。
25.“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三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谈你的体会。[2003年中考题]
(提示:谈体会既要联系原文,又要结合自己生活。第一句可围绕政治理想谈,第二句可围绕旷达胸襟
谈;第三句可围绕远大抱负和民族责任感谈。)
例: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滕子京在自己的政治生涯遭受挫折之时,仍然奋发有为,政绩卓著,有积极的政治理想,这是他身上最宝贵的东西。这启示我们:生活中不会一帆风顺,只有不畏逆境,志存高远之人,方能使自己的人生永闪光芒。
26.你如何看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我国古代就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也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民本思想,不过这是针对君主提出的,目的在于缓和封建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客观上有利于人民,但不具有普遍意义。范仲淹把它发展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以此作为仕途进退的原则,则具有深远影响。他的“忧君”思想,虽然
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
四、参考译文,见参考书!重点记住几个句子的翻译!
醉翁亭记
一、基本知识
(一)文学常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皆好,散文成就最高。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理论,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二)文言词语
1.一词多义【秀】(1)秀丽;(2)发荣滋长的意思。[谓](1)称作,叫作;(2)是。
2.词类活用【名】起名字,命名。
3.古今异义【提携】古义:搀扶,带领。今义:多指提拔。
4.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水落石出】水位落下,石头显露出来。形容真相大白。【觥(gōng)筹交错】觥,酒杯。筹,酒筹。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5.常规词语[环]围绕。[尤]尤其。[蔚然]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回]曲折、迂回。[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靠近。[开]这里指消散。[辄(zhé)]就。[意]情趣。[寓]寄托。[霏(fēi)]雾气。[归]聚拢。[暝(míng)][晦]昏暗。[芳]香花。[发]生长、开放。[时]季节。[负]背。[伛(yǔ)偻(lǚ)]驼背。[洌]清澈。[肴(yáo)]荤菜。[蔌(sù)]菜蔬。[杂然]纷纷地。[陈]陈列,摆放。[丝竹]丝,弦乐器。竹,管乐器。丝竹指音乐。[弈]下棋。[酣]尽兴地喝酒。[颓然]原意时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已而]不久。[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述]记述。
二、阅读探究
1.作者写醉翁亭是怎样落笔,一步步自然入题的?
从山落笔,由山写到泉,由泉写到亭,自然入题。
2.第一段的写景顺序是什么?
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由山及泉及亭。
3.第一段文字中包含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常用意思是什么?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
4.“太守自谓也”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引出下文。
5.第一段写了哪两个主要内容?
(1)醉翁亭的自然环境;(2)命名缘由。
6.表明“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什么?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7“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微露主旨,为全文奠定抒情基调。
8.表明全文线索的句子是什么?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9.写山和泉有什么作用?
由山引出泉,再由泉引出亭,既介绍了环境,又为写亭作了自然的铺垫。
10.说太守而不称名,为什么?为文末设伏。
11.本文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以景美寄托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12.以简短的话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
13写朝暮之景的句子和四时之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14. 第二段在描绘景色时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
抓住了不同时令景物的各自特点。
15.第二段的结构特点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分——总。先写山间之景,再写景中之乐,强调了“乐亦无穷”。
16.第二段把山水之乐具体化(总收之笔)的句子是什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抒发了作者被美景陶醉时的欢乐心情。
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18第三段分几层?分别用三字概括层意。哪一层是核心?四层:
(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太守醉是核心。
“伛偻提携”指什么?是什么修辞方法?老人、小孩。借代。
20.滁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的原因是什么?
生活安定富足,怡然自乐。
21.太守与宾客出游,不事铺张、不讲排场,表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是什么?
临溪而渔;酿泉为酒;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呼应前文什么话?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23太守真正的醉因是什么?
太守励精图治,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欢乐,自己也能与民同乐。
24.太守宴中饮食之物的共同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山间野味,取之于当地。揭示宴酣之乐采自山水之乐。
25. 醉和乐有什么关系?
醉乐统一。因乐而醉,醉又增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26第四段写了什么主要内容?
太守与宾客日暮醉归,归结全文主旨。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照应上文什么内容?暮而归。
28.作者怎样使用陪衬手法的?
以禽鸟乐衬托人之乐,再以人之乐衬托太守乐,层层加高,突出了太守之乐。
29.太守所醉、所乐的是什么?
太守被贬,但仍励精图治,政绩卓越,使得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因此太守“醉”于其中,也乐在其中。
30全文的主旨句(将“醉”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什么?
醉能同其乐。
31.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励精图治,心系百姓,以百姓的平安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即与民同乐。
32.“太守之乐其乐”中“乐”的含义有哪些?
(1)寄情山水之乐;(2)政绩卓著之乐;(3)与民同乐之乐。
33.本文写景之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悠然自得的心情和与民同乐的旷达胸襟。
三、拓展延伸
34.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两人有都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35.“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郑培民的为官原则,请联系本文,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我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应时刻谨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宗旨,像欧阳修那样,把百姓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这样才能赢得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巩固我党作为无产阶级先进政党的执政地位。郑培民同志就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他
身居领导岗位,心系人民群众,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廉洁从政,艰苦奋斗,鞠躬尽瘁,真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和崇高品德,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赞誉,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典范。
36.联系本文谈谈为官者怎样才能做到“与民同乐”。
为官者要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像欧阳那样,抛弃个人荣辱,胸襟阔达,时刻以人民疾苦为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百姓是否同意、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自己业绩的标准,以高尚的人格和行为解决人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人民谋福利,创造出人民满意的业绩。
五、参考译文,见参考书!重点记住几个句子的翻译!
马说
一、基础知识
(一)文学常识
1.韩愈,字退之,唐代河阳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文言词语袛(只是)辱(受屈辱而埋没才能)于奴隶人(指马夫。
奴隶,仆役)之手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于槽枥(喂牲口用的槽)之间
不以千里称(著称)也
故虽(即使)有名马
一食(吃一顿。食,吃)或(有时)尽粟(小米,泛指粮食)一石
食(通“饲”,喂)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通“饲”,喂)也
是(这样)马也
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
且(犹,尚且)欲与常马(一般的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达到)
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
策(鞭打)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食(通“饲”,喂)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本领)
鸣之而不能通(通晓,懂得)其意
执(拿,握)策(马鞭)而临(面对)之
其真无马邪(通“耶”,吗)
其真(果真)不知(识别)马也
(三)字形字音袛(zhǐ)
骈(pián)
枥(lì)粟(sù)石(dàn)
一食(shí)
食(sì)马者
而食(sì)也
外见(xiàn)
二、阅读探究
1.本文的体裁是“说”。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2.表明论证前提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说明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作用,千里马才能的发挥依靠伯乐。
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从第1段看是:伯乐不常有;从第2段看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第2段看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从第3段看是:其真不知马也。
4.第1段具体写千里马终身遭遇(命运)的语句是:袛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直接表明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句子是:不以千里称也。
5.第1段伯乐不常有的深刻含义是:统治者缺少能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人,含有愤世嫉俗之意。
6.第2段是从反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在于谴责食马者。
7.说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愤怒谴责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感情强烈。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强烈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加强了否定的语气,增强了否定的力量。
8.第3段痛斥食马者愚妄、浅薄(列出了“不知马”表现)的语句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9.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10.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11.本文托物寓意,表明了怎样的见解?统治者应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
12.用自己的话概括中心。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揭露了统治者不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社会现实;说明封建统治者只有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才能发挥他们的才干。
13.第2段连用四个“不”字,表明了食马者的无知,第3段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不”字可见作者的郁愤之情。
14.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三、延伸拓展
15.你如果是千里马该怎样做?是“食马者”该怎样做?
我如果是千里马,我会挣脱缰绳,摆脱“食马者”的束缚,主动寻求碧绿的草地,使自己膘肥体壮,再找机会显示自己的超凡本领,相信会有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的。我如果是“食马者”,我会平等对待所喂养的所有的马,使它们有强壮的身体,各尽其能。
16.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当今是经济社会、信息社会,社会竞争强烈,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的人才。国家应该创造宽松的人才环境,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积极主动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使人尽其才、才尽起其用,促进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四、参考译文,见参考书!重点记住几个句子的翻译!?
五柳先生传
1.出处: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见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
本文视为作者的自传,以第三人称,从五柳先生的身份和称号写起,重点描写了他的生活、性格特点,描述出一个安贫乐道,抱朴存真,不追求荣华富贵的隐士形象。表达了作者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来取得富贵,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情感。在写法上多用否定句,突出了作者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以及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
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是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A
字音:辄[zhe]
箪[dan]
俦[chou]
觞[shang
]
B
词语: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
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辄,就。
其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不求甚解: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在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古今异义:
①造:往、到,造饮辄尽;今常用于“创造”“制造”等义。
②赞:传记结尾处评论性文字。今常用于“赞美”、“夸赞”等义。
一词多义:
①以:把,因以为号焉;凭借,以此自终。
②之:代词,他,或置酒而招之;助词,译为“的”,无怀氏之民欤?
③言:说话,说,闲静少言;言语,话,黔娄之妻有言。
④其:代词,他,亲旧知其如此;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⑤如:…的样子,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像,亲旧知其如此。
词语活用:
①亦不详其姓字:详,形容词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②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亲旧,形容词作动词,亲戚朋友。
③以乐其志: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乐。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①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应为“先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家中贫穷不能经常有酒喝。)
②因以为号焉。(应为“因以为号焉。”译:于是就把(五柳)作为号了。)
倒装句: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译: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于贫贱”“于富贵”介词结构后置,译: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翻译: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译:已经醉了便回家,没有留恋之情。“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留;表现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满井游记
1.出处:选自《袁中郎集笺校》作者是明代著名文学家袁宏道,字中郎,号右公;代表作有《袁中郎全集》。他与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鲜明旗帜,反对前七子的复古主张,世称“公安派”,与其兄弟被称为“公安三袁”。
A
字音:廿[nian]
靧[hui]
鬣[lie]
罍[lei]
蹇[jian]浃[jia]
曝[pu]
呷[xia]
堕[hui]事
B
词语:
稍和:略为暖和。
于时:在这时。未始无春:未尝没有春天。
堕事:耽误公事。
古今异义:
披风:古为偏正短语,“在风中开散”的意思,柔梢披风;今作为名词,一种披在肩上的没有袖子的外衣。
一词多义:
①.时:时常,冻风时作;时候,春和景明之时。
②.为:表被动,被,山峦为晴雪所洗;写,故为之文以志之;是,人为刀,我为鱼肉。
③.得:能够,欲出不得;得意,悠然自得;得到,得道多助。
④.之:助词,的,脱笼之鹄;舒缓语气,不译,如倩女之靧面;限定关系,以,郊田之外;代词,未乏知也。
⑤.乍:初,开始,波色乍明;突然,忽然,冷光乍出于匣也。
⑥.鳞:像鱼鳞,鳞浪层层;代鱼,呷浪之鳞;鱼鳞,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偕:一起,宠辱偕忘;和,与,偕数友出东直。
词语活用:
①.泉而茗者:泉,名词作动词,用泉水。
②.泉而茗者:茗,名词作动词,煮茶。
③.罍而歌者:罍,名词作动词,端着酒杯。
④.红装而蹇者:红装,名词作动词,穿着艳妆。
⑤.作则飞沙走砾:飞,动词使动用法,使…飞;走,动词使动用法,使…走。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倒装句:
①.冷光乍出于匣也。
宾语后置,“于匣”是状语,“出于匣”即“于匣出”,译:冷光突然从镜匣子里闪射出来。)
②.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
宾语后置,“于山石草木之间”是“萧然”的状语,正常语序应为“于山石草木之间者”。译:在山石草木之间潇洒自然。
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宾语前置,“之”是代词,代指上文所说“郊田之外未始元春,是“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经常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形成宾语前置的句式。正常语序应为“未知之也”。译: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这一点。
省略句:
①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省略主语“我”,即偕数友出东直。)
译: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便)同几个朋友出了北京城东直门,到了满井。
②柔梢披风。(动词后省略介词“于”,应为“柔梢披风”,“于风”作“被”的状语,又构成状语后置。)
译:柔软的柳梢在风中散开。
判断句: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译:能够不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不受拘束流连忘返在山水草木之间的,恐怕只有我这种清闲的官吧。
翻译:
①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②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3.四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复习题 篇三
一、积累运用(46分)
1、看拼音,写词语。(10分)
huī fù lǒng zhào chàn làn fèng xì jūn yún
hén jì yáng yì xìng gé chóng dié lěng kù
2、比较组词:(9分)
沸( ) 腊( ) 愉( ) 侍( ) 厉( )
佛( ) 借( ) 偷( ) 待( ) 历( )
kōnɡ( ) shé( ) háo( ) mú( )
空 折 号 模
kònɡ( ) zhé ( ) hào( ) mó( )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4分)
写近义词
平坦 ( ) 稀罕( ) 发现( ) 依旧( )
写反义词
特别( ) 紧张( ) 庞大( ) 分散( )
浩浩荡荡(AABB) 、。
无边无际(ABAC) 、。
毛茸茸(ABB) 、。
4、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4分)
从容不( ) 随( )而安 应接不( ) 胆小如( )
( )费心机 ( )促不安 一丝不( ) 耀( )扬威
5、指出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4分)
(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
(2)黄老师带病坚持上课,怎么能不让我们感动呢?( )
(3)蟋蟀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 )
(4)白公鸡走起路来慢条斯理,仔细掂量着每一步。( )
6、选词填空。(4分)
陆续 连续 继续 持续
⑴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已经( )好几年了。
⑵我们要( )努力,争取更大成绩。
镇静 沉静 安静 幽静
⑴夜深了,繁华热闹的都市随着最后一批人的消失显得异常的( )。
⑵人教版语文四年级期中试题下学期试题:傍晚,李良玉来到( )的林间小路上散步。
7、按课文原文填空。(6分)
(1)横看成岭侧成峰, 。
(2)山重水复疑无路, 。
(3)七月 展奇葩,八月 满枝黄。
(4)雾锁山头山锁雾, 。
(5)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 )。一根( ),一个( ),都是它的好玩具,( )个没完没了。一玩起来,它不知要摔多少个( ),但是跌倒了( ),再跑再跌。
(6)爬山虎的脚(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一把,使它 ( )在墙上。
8、按课文内容填空。(5分)
(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出自《 》这首诗。作者是( )朝的( )。句中的“腊酒”和“豚”的意思分别是:
、。
(2)本学期所学的课文中,许多风景名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 ( )等。还有很多有趣的动物,如( )的白鹅,( )的猫等。
(3)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句话节选自( )写的《鸟的天堂》,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指( )。
二、阅读天地(24分)
(一)课内阅读(8分=2+5+1)
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可口的滋味。这些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一丝不苟。
(1)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表达了( )思想感情。
(2)文中的“三眼一板”,三眼指的是( )、( )、( ),一板指的是( )。
(3)用“一丝不苟”造个句子: 。
(二)课外阅读:(16分=4+2+2+8)
竹子
春雨过后,竹林里,尖尖的竹笋纷纷破土而出,一夜之间,新竹遍地。
4.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复习提纲四:综合性学习 篇四
yī jù hóu jié mǐn ruì jù jīng huì shén
二、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10分)
峰峦( )伟 ( )( )不乐 ( )吞( )咽
( )贯而出 响( )云霄 以( )万一
写出2个AABB的词语(例如:清清楚楚):
三、比一比,组词语。(12分)
{ { {
{ { {
四、读句子,选择带横线的字的正确解释。(填序号)(8分)
“通”的解释:①没有阻碍,可以穿过,能够到达。②彻底明白,懂得。③传达。④普遍,全部。
⑴我精通四国语言,是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
⑵早上六点,全连战士顺利地通过了这座大桥。( )
⑶我是一个普通的小学生。( )
⑷晨会上通报了关于“国庆节”的放假通知。( )
五、选词填空。(8分)
连续 陆续
⑴上课铃声响了,同学们( )进了教室。
⑵( )下了五天的雨。
虽然……但是…… 如果……就……
之所以……是因为……
⑴( )今天上课,( )我还是要去看电影。
⑵( )今天不上课,我( )就去看电影。
⑶今天是星期一,我( )去看电影,( )今天不上课。
六、按要求写句子。(15分)
⑴我是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改成反问句)
⑵ 小老鼠被花花吃了。(改成把字句)
⑶小了明好像可能生病了。(修改病句)
⑷ ,晒谷不用翻。(补充完整)
⑸几行红叶 ,无数夕阳 。(补充完整)
⑹江南的春天很美,因此白居易会写到:
。(填入正确的诗句)
七、阅读理解。(18分)
夜莺的歌声(节选)
队伍出发了,行军灶打头,跟着就是小孩和军官,俩人并排着走。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森林越来越密。弯弯曲曲的小路穿过密密的白桦树林,穿过杂草丛生的空地,又爬上了长满古松的小山。
“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军官突然问。
“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孩子回答。
军官觉得从孩子嘴里什么也问不出来,就不再问了。
1. 照样子,写词语。(2分)
例:弯弯曲曲
2. 用文中带点的词语写句子。(2分)
3. 对下面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1分)
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A.“好像”和“完全”矛盾,说明孩子有时紧张,有时轻松。
B.“好像”和“完全”并不矛盾,表现了孩子的机智镇定,要把敌人引进埋伏圈。
C.“好像”是指孩子其实把军官放在心里,孩子很紧张。
3.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这个孩子其实什么都不懂,太太顽皮了。
B.孩子是故意答错,欺骗德军,使敌人相信自己。
C.这些语言充分体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4.你认为“小夜莺”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2分)
尊严(节选)
一个寒冷的冬天,小镇上来了一群逃难( nán nàn)的人。他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善良而朴实的小镇居民,家家烧火做饭,(款待 接待 招待) 他们。这些逃难的人,显然很久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当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杰克逊大叔心想,给逃难的人一顿饭吃,每个善良的人都会这么做。于是他回答:“不,我没有什么活儿需要您做。”
1.选出括号内正确答案。(2分)
2.小镇上来逃难的人是什么样的?(2分)
3.当得到食物时,大多数的逃难人是什么反应?(2分)
4.这个例外的年轻人是什么样子?他对杰克逊大叔说了什么?(2分)
5.说一说,这是个怎样的年轻人。(2分)
八.写作。(20分)
5.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复习提纲四:综合性学习 篇五
一、拼音
骨(suǐ shuǐ)髓 吐蕃(bō fān)肝脏(zàng zàng) 塞(sāi sè)满
豌(wān wǎn)豆 西藏(zàng cáng) 可恶(wù ě)喷(pēn bèn)射
撒(sā sǎ)网 尽管(jǐn jìn)动弹(tán dàn)
二、多音字
三、近义词
满意() 连忙() 漂亮()断定() 请求( )
可恶( ) 接见( )悲惨( )情景( ) 吩咐( )
饶恕( ) 违抗( )应付()凶恶( ) 聚精会神( )
四、反义词
容易( )成功( ) 漂亮( )稀( )
难过( )悲惨( ) 违抗( ) 错误( )
坚定( ) 凶恶( )明白( )
五、填合适的词
()的黑暗 ( )的悬崖( )的惩罚 ( )的嘴巴
( )的鹫鹰 ( )的魔鬼 ( )的射箭能手 ( )的痛苦
( )地盯住 ( )退了出去 ( )地望着 ( )请求
( )过大河 ( )过大山( )地回答
( )地锁住( )出青烟( )地升到空中
七、仿写句子
1、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2、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毛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八、造句
气急败坏
十、填空
1、《纪昌学射》给我的启发
2、《扁鹊治病》给我的启发
4、魔鬼披头散发,样子非常凶恶,头像 ,手像
鼻孔像 ,眼睛像
5、水滴石穿——
早开的.红梅——
砌墙的石头——
关羽失荆州——
王羲之写字——
周瑜打黄盖——
6、水车车水, 。
风扇扇风, 。
花甲重逢, 。
古稀双庆, 。
7、我知道的《神话故事》
外国
中国
人物
6.物理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篇六
力
一、力弹力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称为力。一个叫施力物体,一个叫受力物体。
2、形变的物体在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3、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位“N”。
弹簧测力计主要由弹簧、秤钩、指针和刻度盘组成。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⑴了解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使用时所测力的大小应在量程范围内。⑵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
⑶将弹簧测力计按测量时所需的位置放好,检查指针是否在“0”刻度线处,若不在,
应校正“0”点。
⑷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的受力方向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二、重力力的示意图
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G表示物体所受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公式G=mg表示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公式G=mg中,g表示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之比,约等于9.8N/㎏,在粗略计算中,可取g=10N/㎏。
2、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对于物体所受的任何力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表示,这种表示力的图称为力的示意图。
三、摩擦力
1、摩擦: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摩擦力: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
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会受到阻碍它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有关,接触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在一定范围内,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3、减小物体接触面间的压力和粗糙程度、在接触面间加润滑剂或用滚动代替滑动等可
减小摩擦。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与运动
一、二力平衡
1、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称为这两个力相互平衡,简称二力平衡。2、二力平衡的条件:当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时,两个力才能平衡。
二、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2、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式物体的物理属性。
三、力与运动的关系
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物体在二力平衡的条件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3、物体所受的力不平衡时,其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
物质的物理属性
一、物体的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为㎏。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换算关系为:
1t=1000㎏1㎏=1000g1g=1000mg
测量工具:天平托盘天平使用说明
①、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②、使用天平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③、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游码所示质量之和等于所测物体的质量。
注意:
A、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待测物体的总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测量值。向右盘里加减砝码时应轻拿轻放。
B、天平与砝码应保持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中,不要用手直接取砝码。
2、判断天平横梁是否平衡有2种方法:一种是等指针完全静止下来,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另一种是指针在相对于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左右摆动的幅度相等。3、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
当物体的状态、温度、形状、位置发生改变,但它们所含物质的多少并没有改变,质量不随物体的状态、温度、形状、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二、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测量方法:当被测物体的质量较小时,可以先测量多个物体的总质量,然后算出一个物体的质量。这种“测多算少”的方法能使测量的结果更精确。
三、物质的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
质量体积
通常,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则密度的公式可以写做:
mρ=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体积的单位是米,则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
符号为㎏/m,读作千克每立方米。密度的单位有时用克/厘米,符号为g/cm。
2、在常温、常压下,一些物质的密度(单位:㎏/m)
四、密度知识的应用
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可以用测量密度的方法来鉴别物质。
除了用于鉴别物质外,还可以在已知密度和体积的情况下,利用密度公式计算该物体的质量;或者在已知密度和质量的情况下,计算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五、物质的物理属性
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状态、硬度、质量、密度、透光性、导热性、导电性、弹性、磁性等。
学好初中物理的方法
1.初中生上课认真听讲
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思或尽量少走思。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习。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
入门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则允许有自己一定的活动空间,也就是说允许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学得越多,自己的东西越多。
2.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
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
笔记本不只是记上课老师讲的,还要作一些读书摘记,自己在作业中发现的好题、好的解法也要记在笔记本上,就是同学们常说的“好题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笔记本要进行编号,以后要经学看,要能做到爱不释手,终生保存。
3.把陌生和身边的生活结合起来
遇到陌生的概念,比如“势能”“电势”“电势差”等等先不要排斥,要先去真心接纳它,再通过听老师讲解、对比、应用理解它。
要结合实际,物理和实际生活联系是最实际的,要从实际生活中把概念想透,想想自已玩过的各种有趣的东西,想透了都能明白每一个都能用物理概念去解释得了,会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那么考试中最后的压轴题自然也就不会丢分了。
4.学会抓物理重点
抓住要害就等于抓住了命脉。而每一本书、每一单元、每一节课、每个练习都有关键考察点和关键的解决方法。这些就是物理中的“命脉”所在。比如“所有的圆周运动的关键在于寻找向心力的来源”,“所有万有引力问题的解决方法主要是两大思路,“所有力学实验的基础是纸带问题题。“
“纸带问题的关键点只有两点:求加速度和求某一点的速度”,“电学实验的关键在于两大问题:电路选择,分压式和限流式,器材选择”等等。物理就是这样,无论出题者咋考,始终是围着重点的知识点在转圆周的。
怎样学好中学物理
认真倾听
但是不能单纯的听,而要用心听懂老师的思路、分析方法、推导过程,不要一味机械地记笔记,听懂了远比记在纸上重要。
重视实验
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开展科学探究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老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时,要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参加学生实验活动时,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方案、动手实验到分析、讨论、得出结论,都要积极参与。如果只在旁边看热闹、只在最后记下小组同伴们的实验结果,就失去了许多学习机会。
重视笔算能力的培养
笔算能力是学好物理一项基本技能,在中考、高考、物理竞赛中都不允许使用计算器,就是为了考察学生的笔算能力,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尽量少使用计算器等辅助工具。
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在物理科的学习中,常常要用到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等效替换法、分类法、模型法、转换法、理想实验法、比较法、类比法、逆向思维法等。
例如:
7.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复习提纲四:综合性学习 篇七
产党诞生
第14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①时间:1921年7月。
②地点:上海
③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共产国际代表马林。
④内容:A、通过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共产主义。
B、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⑤中共一大召开的历史意义:标志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2、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①时间:1922年7月
②地点:上海
③革命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8.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复习提纲四:综合性学习 篇八
地理复习提纲
第五章 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
1、四大地理单元地理特征
北方地区 | 南方地区 | 西北地区 | 青藏地区 | |
位置 | 秦岭-淮河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 | 秦岭-淮河以 南,青藏高原以东 |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西 |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长城以南、横断山脉以西 |
范围 | 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全部或大部,甘、宁的东南部,皖、苏两省北部,约占全国20% | 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约占全国25% | 新的大部、甘的西北部、整个内蒙古、冀、宁的北部,约占全国30% | 青藏高原上的藏,约占全国25% |
人口 | 约占全国40% | 约占全国55% | 约占全国4% | 约占全国1% |
植 被 | 针叶林
落叶阔叶林 |
常绿阔叶林 | 草原
荒漠 |
高寒草甸 草原 |
主要河流 | 黄河、黑龙江、松花江、辽河、海河 | 长江、珠江 | 塔里木河(内流河,2176千米)、额尔齐斯河 | 雅鲁藏布江、黄河源头、长江源头 |
主要山脉 | 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 | 南岭、武夷山 | 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大兴安岭 |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 |
主要地形区 |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 长江中下游平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 | 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
耕地类型 | 旱地 | 水田 | ||
温 度 带 | 中温带、暖温带 | 亚热带、热带 | 中温带、暖温带 | 高原气候区 |
干 湿 区 | 半湿润区、湿润区 | 湿润区 | 半干旱区、干旱区 | 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
年降水量 | 400-800毫米 | 800毫米以上 | 400毫米以下 | 400毫米以下 |
气候特征 | 温带季风气候
夏:高温多雨 冬:寒冷干燥 |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季
水热充足、雨热同期 |
温带大陆性气候
干燥、日照充足 |
高原山地气候
高寒低氧、日照充足 |
主要粮食
作物 |
小麦、玉米 | 水稻 | 小麦、玉米 | 青稞、小麦、豌豆 |
主要经济
作物 |
甜菜、棉花 | 油菜、甘蔗、蚕丝 | 瓜果、棉花、甜菜 | |
作物熟制 | 一年一熟
或两年三熟 |
一年两熟或三熟 | ||
工业基地 | 辽中南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 | 沪宁杭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 ||
牧 区 | 新疆牧区、
内蒙古牧区 |
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 ||
牧场类型 | 草原牧场和山地牧场 | 高寒牧场 | ||
种植特点 | 灌溉农业、绿洲农业 | 河谷农业 | ||
种植业分布 | 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和天山山麓 | 藏南谷地和湟水谷地 | ||
优良牧种 | 内蒙古牧区:三河马、三河牛 | 青海牧区:牦牛、藏绵羊 | ||
新疆牧区:细毛羊 | 西藏牧区:牦牛、藏绵羊 |
2、秦岭-淮河: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秦岭-淮河以北 | 秦岭一淮河以南 | |
1月平均气温 | 小于0℃ | 大于0℃ |
河流是否结冰(封冻) | 是、结冰(封冻) | 否 不结冰(不封冻) |
温度带 | 中温带、暖温带 | 亚热带、热带半湿润区、 |
干湿区 | 半湿润区、湿润区、 | 湿润区、 |
水源 | 短缺 | 丰富(充足) |
耕地类型 | 以旱地为主 | 以水田为主 |
作物熟制 |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 一年两熟或三熟 |
主要粮食作物 | 小麦 | 水稻 |
主要经济作物 | 甜菜、棉花 | 油菜、甘蔗 |
商品粮基地 |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 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淮平原、珠江三角洲 |
主食 | 面食 | 大米 |
年降水量 | 小于800毫米 | 大于800毫米 |
主要运输方式 | 公路、铁路 | 公路、铁路、水运 |
秦岭—淮河一线在气候方面的重要地理意义
(1)与一月份0℃等温线一致。
(2)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3)河流有无结冰现象的分界线。
(4)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经过的地方。
(5)温润地区和半温润地区界线。
(6)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线。
(7)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界线。
(8)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望,加之我国众多的山脉,使得海洋上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因此,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干旱成为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降水量由东向西逐渐减少,地面植被呈现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景观变化。
青藏地区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因此,“高”“寒”成为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
3、练习题:
(1)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差异,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单元:
北方地区 | 南方地区 | 西北地区 | 青藏地区 |
(2)四大地理单元中,海拔最高的是青藏地区;平原分布最广的是南方地区。
(3)新疆的地形结构特征可以概括为三山夹两盆(由北至南依次是:阿尔泰山脉、准噶尔盆地、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昆仑山脉。
(4)吐鲁番盆地夏季最高气温曾达49.6℃,被称为火焰山。
(5)坎儿井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地下引水渠,水源主要来自冰山雪融水(由于西方北地区日照充足,坎儿井的暗渠是为了避免水的大量蒸发)。
(6)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7)骆驼是塔克拉玛干沙漠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被称为沙漠之舟,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畜种,在高寒低氧的高原上是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因而被称为高原之舟。
(8)羊八井地热发电站位于拉萨附近,是我国最大的地热发电站。
(9)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修建难度最大的高原铁路。
9.人教版音乐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篇九
亨德尔:德国作曲家,在欧洲音乐史上与巴赫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具有英雄性、史诗性的风格特点。代表作品有清唱剧《弥赛亚》、管弦乐组曲《水上音乐》等。
清唱剧:是一种介于歌剧和大合唱之间的多乐章大型声乐套曲,包括独唱、重唱及合唱,由管弦乐队伴奏。
《G弦上的咏叹调》小提琴独奏,(德)巴赫作曲。
巴赫:德国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欧洲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欧洲近现代音乐之父”。代表作品有声乐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以及管弦乐《勃兰登堡协奏曲》等。
《小夜曲》弦乐四重奏,(奥)海顿作曲。
弦乐四重奏:是由四把弦乐器组合而成的室内乐形式,它包括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
海顿: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交响乐之父”。他的音乐作品体裁广泛,涉及声乐、器乐各个领域。代表作品有《皇帝四重奏》、12部《伦敦交响曲》以及大型清唱剧《创世纪》《四季》等。
《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德)贝多芬作曲。
交响曲:是器乐体裁的一种,是管弦乐队演奏的包含多个乐章的大型套曲。
贝多芬: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
一。代表作品有9部交响曲、5部钢琴协奏曲、32首钢琴奏鸣曲等。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奥)莫扎特作曲。
10.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复习提纲四:综合性学习 篇十
第一课:青春的邀约
1、进入青春期我们的身体变化
①性机能的成熟 ②身体内部器官的完善 ③身体外型的变化
2、如何看待青春期的生理变化?态度(应对方法):
①受遗传、营养、锻炼等因素的影响,我们身体发育各不相同。②我们要正视身体的变化,欣然接受青春花蕾的绽放。③不因自己的生理变化而自卑,是我们对自己的尊重。④不嘲弄同伴的生理变化,是我们对同伴的尊重。
3、怎样调节青春期的心理矛盾?
①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的温暖中放松自己; ②求助他人,学习化解烦恼的方法; ③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
④学会自我调节,成为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
4、对思维独立性的理解
思维的独立并不等同于一味追求独特,而是意味着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接纳他人合理、正确的意见。
5、批判性思维的表现
①敢于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看法 ②敢于对不合理的事情说“不” ③敢于向权威挑战
第二课:青春的心弦
1、男生女生在生理方面、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上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2、怎样看待(正确认识)男生女生的性别优势? 欣赏对方优势,有助于我们不断完善自己。
②我们不仅要认识自己的优势,还要发现对方的优势、取长补短,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③男生女生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3、如何和异性交往(应注意哪些问题)?
与异性交往,做到内心坦荡,言谈得当,举止得体。
4、青春期心理萌动的表现:
① 我们有自我表现的欲望,②更加在意自己的形象,③渴望得到异性的肯定和接受。
5、面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朦胧情感,我们应该慎重对待、理智处理。
第三课:青春的证明
1、青春的我们拥有无尽的遐想;青春的探索不会停止。
2、青春的探索需要自信,自信让我们充满激情。
3、如何做到自信? ①自强可以让我们更自信。
②相信自己,勇敢尝试,不断进步,才能体验成功带来的自信
4、不断克服自己的弱点,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是自强的重要内容。
5、如何做到行己有耻(要求)? ①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②能够真诚的面对自我,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
③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④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第四课:揭开情绪的面纱
1、常见的四种基本情绪是:喜、怒、哀、惧
2、影响情绪的因素
①个人的生理周期 ②对某件事情的预期 ③周围的舆论氛围 ④自然环境
3、人与人之间的情绪会相互感染,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以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
4、调节情绪的方法 ①改变认知评价 ②注意转移法 ③合理发泄法 ④放松训练法
第五课:品出情感的韵味
1、情感是丰富的、复杂的。
2、情感和情绪的区别:
① 情绪是短暂的、不稳定的,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变化; ②情感则是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强化、逐渐积累的,相对稳定。
3、情感有哪些作用? ①情感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
②情感反映着我们对人和对事的态度、观念,影响我们的判断和选择,驱使我们做出行动。③情感与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相关。④情感发展过程是我们生命成长的体现。
4、体验负面感受未必是件坏事,他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饱满丰盈。
5、如何传递情感正能量?
① 在情感体验中,可以用自己的热情和行动来影响环境。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复习提纲四:综合性学习】推荐阅读: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提纲08-23
八年级下册期中语文07-01
川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06-17
八年级地理下册复习提纲商务星球版08-24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期中综合试题09-12
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期中试卷10-27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复习提纲语文11-03
四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分析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