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为题的诗歌

2024-12-03

人生为题的诗歌(精选11篇)

1.人生为题的诗歌 篇一

人生在世,吃穿二字,要求无需于最好,

简单生活,需要阳光,人生不在于得失,

日子不在于穷富,过得是一种开心,

生活不在于富裕,要的是一种质量,

人生不在于成败,求的是一种无悔,

快乐不在于拥有,它来自一种心态,

再好的缘分也需要心真诚,务需一个懂 ,

再深的感情也需要懂珍惜,难得一个真,

爱的海洋中,难免,会有伤害,

情的世界里,必须,都得珍惜,

其实在这个世上,把你放在心上的人并不多,

难得现实生活中,对你好的知己的人总是有,

懂得善待才能相守,交往是看你自己,

珍惜当下才配拥有,理解才会更永久,

不是没有忧伤,是我们学会了坚强,

不是没有挫折,是我们学会了面对,

每一场经历,生活的积累,现实在成长,

每一次坎坷,生命的历练,人生总受益,

简单一些,该到的,自然就要到了,

事本如是,无须精心处世,简单一些,

人本有情,不必刻意做人,自然就 好

看不清的东西,就让它继续模糊,

看不懂的现实,就让它简单明了,

有些事,有些爱,不要看得太透彻,

有些情,有些人,知道反会受伤害,

人总有话要说,只需要聆听和安慰,

心难免会脆弱,只渴望疼惜与爱护,

无需多言,做好自己,才是无憾潇洒的人生 ,

人生无望,潇洒一点,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

做人请诚实,如果想要诚实,请你做自己,

讲话请真实,如果说话真实,请 言行一致,

没有永远不被毁谤的人,合乎清高,

也没有永远被赞叹的人,在乎诋毁,

某些事,你钻营得越深,烦恼就更甚,

某些人,你执着得越多,束缚就愈紧,

俗世万般红尘,有几人捭合于天地,

得失仅是一念, 有几人留下身后名,

走过的是风景,淡忘的是烟云是过场,

人际来往之中,有几人铭记你的微笑,

现实交往人中,有几人拭去你的泪痕,

红尘知己当中,有几人愿陪你去落魄,

牵手总是短促,幸福本身就简单,

孤寂常生别恨,困惑的却是众生,

不要太心急,都自有它的顺序,

不用太焦虑,所有事物的流动,

让一让就过去了,忍一忍就和谐了,问一问就清楚了,

看一看就明白了,尝一尝就知道了,想一想就悟出了,

如果事情过不去,那事情必然跟你过不去,

必须和谐的心态,才能引发出和谐的事态,

有些人,等之不来,便只能离开,

有些情,理之不顺,便只能割舍,

有些伤痛,挥之不去,便只能遗忘,

有些快乐,留之不住,便只能记忆,

有些过去,关于伤痛,只能埋于心底,

学会承受,学会微笑,只能泪流心里,

路,要自己走,告诉自己,摔倒也要爬起,

事,要自己做,必须坚强,失败也就前提,

看不透,舍不得,人生最难受的就输不起,

丢不起,放不下,生活最 难得的忘记过去,

痛了有人懂,开心最重要,

人活一辈子,健康最重要,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人生快乐的开心,

安全地实现自身价值,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心中有花,即便冰冻三尺,心中也是芬芳,

心中有香,即便枯花败柳,心中也是馨香,

心中有爱,即便人心不古,心中也是安详,

心中有歌,即便雷霆万钧,心中也是悠扬,

心中有慈,即便赤地千里,心中也是清凉,

心中有路,即便身临绝境,心中也是通畅,

心中有梦,即便山重水复,心中也是阳光,

心中有愧,即便 无人提起,心中也是失忆,

一辈子,看开,才有快乐 ,忘记才会过去,

一瞬间,懂得,才会幸福,相知才会理解,

一个人累死累活,如果没有人体谅,就会觉得很难过,

一颗心尽职尽责,如果少了人懂得,就会感觉不值得,

一辈子选爱人,不找富的,不挑帅的,只要心疼你的,

一个家有笑声,不吃好的,不讲穿的,只要家庭和睦,

难得知道,记挂太多,却为别人,生活何苦,

何苦追求,多少得失,不为自己,人生在世

2.人生为题的诗歌 篇二

茨维塔耶娃的一生, 是流浪与诗歌的交响乐, 也许在她的生命里, 只有这两件事, 是她一直所未曾改变的。每一次的流亡和搬家, 对于她来说, 都是一次彻骨的痛, 她只能用她自己的诗歌来为自己舔食伤口。她的诗歌里埋藏着自己破碎的感情和对这个世界的冷漠, 作为诗人的她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敏锐, 所以在她的诗歌里, 我们会发现, 她的文字是锋利的、细腻的, 却也是一种激情四射而又简单明快的。如在她的诗《约会》里所写的那样:“我将行走, 在灵魂和双手之上, 勿需战栗。活着, 像泥土一样持续, 带着血。”茨维塔耶娃的文字是简洁而有力的, 每一句简单的话语外, 都有着一种痛苦的挣扎在里面, 这就是她的诗, 和她一样, 有着生命的向上的力量, 却又那样冷漠。

茨维塔耶娃最为让她挣扎的是她的生活贫穷, 虽然说, 从古到今, 诗人似乎与穷就是脱不了干系的, 但是作为一位女诗人, 她却因贫穷而困扰着, 其实并不多见, 而造成这样的一个结果, 却是与她的性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她是一个纯粹的文人, 不肯为了一己私利去破坏这个社会公平的竞争, 她从不会找人、托关系来让杂志社会收留她的稿件, 她只想凭借自己的努力, 去得到属于自己的一切, 她这一生的工作只有一个, 那就是“自由撰稿人”, 而这些都导致了她的贫穷。在那个传统的年代, 莫说是一个可以挣钱养活自己的诗人, 就是一个长年无所事事在家里做家庭主妇的女人, 都是不会像她一样贫穷的, 因为女人大多数是可以通过婚姻来改变自己命运的, 但是茨维塔耶娃, 却是因为婚姻与家庭, 而让自己贫困潦倒。

茨维塔耶娃这些不幸的经历, 让她的诗歌有着男性诗歌的刚强和硬度, 她的诗歌, 总是会探讨到人性的最深处, 而她自己也曾说过, 越当自己发掘了人性和存在的意义时, 她就越发觉得自己孤独。也许她的家世、她的丈夫和她不一样的人生经历, 让她在诗歌这里找到了发泄的去处, 当她一个人面对自己所创作的诗歌时, 她会同情诗歌里可怜可又寂寞的自己。每当这时, 她都会对友情对爱情异常的渴望, 但是身为欧亚分子艾伏隆似乎己经给不了她想要的爱情, 是艾伏隆的人生毁了她的人生, 她想将自己所有的想法, 找到一个地方可以安置, 她想把自己对安稳的生活的向往, 埋藏在心里, 她更想有一个完美的爱人, 可让她幸福;有时她甚至觉得, 能够的平静的死去, 也许也是需要福气的。如她在她的诗歌里这样的写道:“我想和你一起生活, 在某个小镇, 共享无尽的黄昏, 和绵绵不绝的钟声。”也许这里的你, 不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 而是一些可以让她忘却不快的人和事。

其实, 早年的茨维塔耶娃的诗歌并没有那样生冷、消极, 那时她的诗歌多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愉快与阳光的一面的。年轻时的她, 喜爱海涅、莎士比亚和歌德等一些作家, 那时她的诗, 也多是有着阳光与绿草的向上生命力的, 并且也偶尔会在诗歌里表达一些对自己对人生、爱情、友情的思索, 年轻时的她是美丽、自信而又向上的化身, 在诗歌创作之外, 她还涉及小说、散文、杂文、戏剧等方面。但是当她一次又一次被迫漂泊之后, 她的文字不再像以前一样有着鲜活的生命力了, 而是被冷漠的表情、对生活的绝望与对社会压力的窒息而填满, 此时的她己不如年轻时那样活力四射, 而是被社会和现实打压的没有了生气, 她理想的诗歌国度与现实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她与理想越来越远, 终于, 她的灵魂变得无处寄托了。

她是一个诗人, 但首先她是一个女人, 所以在面对生活的压力的时候, 她很难不去感到痛苦, 她也不可能强大到不需家家庭与爱情的滋润。但是, 她的丈夫常年在外, 可自己却也带着孩子不停的流亡, 所以诗歌与文学成了她的情人、成了她最忠实的情感寄托, 她不停的去参加文学聚会、朗诵会、或是与同行们通信, 她把自己内心的每一句话就当作诗歌来书写, 她与帕斯捷尔纳克、里尔克之间的书信往来, 就像是精神鸦片一样, 让她把这当作是一种生存的力量。她把与他们之间的感情当作是一种柏拉图式的感情, 她所渴望的只是一种精神上的快感, 她希望在某个冰凉的夜里, 当痛苦袭来, 她可以有一个人有一封信, 能够让她觉得是温暖的, 她在孤独时所有过的那些漫无边际的想法, 是需要人来倾听的, 而帕斯捷尔纳克, 里尔克就是她可以为之发泄的对象。在他们那里, 茨维塔耶娃是一位有着热情的女才人、女诗人, 她的热情有时甚至会让这两位男性而感到无所适从, 如她诗中所表达的那样“在每一道溪流与漫向它的青草之间, 她吞咽着爱, 用淤泥充满, 她的唇。”

但是来自外界的阻力, 却没能让这段三个人的感情结束, 而是里尔克的突然死去, 导致了这场三个人的恋情的终结。里尔克的死, 对于茨维塔耶娃来说, 是一个晴天霹雳, 就连她惯于用诗歌来表达痛苦的诗歌技巧, 在此时己经不起作用了, 我们今天的读者, 己经不能从她的诗里找到能表达她灵魂的东西了, 而里尔克死后的第二年, 她为他而创作了《你的死》这首诗, 她把这位既是恋人又是朋友的里尔克当作一种精神寄托, 他没有随着他的逝去而走出茨维塔耶娃的生命, 在她的意志里, 也许这份感情是可以超越一切, 甚至可超越生命。

其实, 茨维塔耶娃是一个真正追求形而上存在的诗人, 有人说, 她是一个纯粹的不能再纯粹的诗人。她不肯为了生计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工作, 哪怕她的生活己开始变得破败不堪;她在最困难的时候, 只在一个事务所之类的机构里上过一小段的工作以外, 她从来没有去做不属于她的工作, 都是在为一个诗人而活、而成长, 并最终渐渐灭亡。就算在在国外的流亡时期, 她也没有屈从于任何一个学派, 不附庸于任何一个团体, 她只想做她自己, 写属于她自己的诗歌, 但是, 她的纯粹, 并没有帮助她改变自己的困境, 因为在国外的侨民文学界里, 俄语创作的作家少之又少, 懂俄语的人更是不多, 文学创作界和出版界都把她拒之门外, 是不肯为世事所屈服的茨维塔耶娃, 却没有利用交际和背景去找寻出路, 而只是默默的接受。当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她的诗歌的时候, 说她的诗歌荒诞不经, 没有内涵, 且被很多的标点符号所装饰时, 她却没有为之而改变自己的创作风格, 而是一如继往的做自己的诗歌, 就如她认真的做自己一样。

但是生活并没有因为她的执着而垂青于她。在身为欧亚分子的丈夫走上歧路之后, 她刚刚毕业的女儿也没有工作而苦恼时, 女诗人终于放下了她的执着, 而与女儿一起做一些零活来供家用, 而此时还有正在上小学的小女儿, 茨维塔耶娃被生活的重担打压的不成样子了, 但是时代的变迁更让她走投无路了, 纳粹德国占领了捷克, 她们在法国的破陋居所也要没有了, 她只好带着两个女儿回到了祖国, 但是, 回国后, 她们状况更加糟糕了女儿与丈夫纷纷被抓而且还判了刑, 当生活的苦难来临的时候, 她又一次一个站在了当口, 她为了供养自己所剩的唯一的一个女儿, 而不得不去一家饭店要求做一个洗碗工的工作, 可是, 这样卑微的她却又一次受到了拒绝, 终于, 她忍受不了社会带给她的一次又一次的灾难, 而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一系白纱, 她曾在遗书里写:“不要活埋我, 检查仔细点。”这个时候的茨维塔耶娃, 是想用自己生命最后的声音, 为自己的人生说出自己最想说的想法。而, 这样的一位受尽苦难的杰出女诗人, 就这样陨落了。

有人曾说, 是诗歌将她的生命得以延续。但是, 我认为, 正是诗歌给了她毕生的快乐, 也给了她毕生的痛苦, 她会诗歌而活也为诗歌而死。茨维塔耶娃的一生一直处于漂泊不定里, 这是她的命运, 她无法抗拒, 但是却是用死来选择了自己为诗歌而活的最后一个权力。也有人说, 她像是一个俄罗斯国家的国境线, 她走到哪里, 她的苦难就在哪里, 她没有离开过挣扎, 就如她的漂泊一样没有尽头。

总而言之, 对于一个女性诗人而言, 她是十分伟大的, 她一直既往的坚持着自己的理想, 而没有现实社会所屈从, 她, 一个创作作品不多的女诗人, 却受到了俄罗斯以及世界的尊敬, 这也许可以让天国的茨维塔耶娃安息了。

摘要:茨维塔耶娃是一个把诗歌当成人生的女性。她的人生没有太多的赞美和奖杯, 却是一部漂亡、避难的痛苦历史。她用自己不幸的经历和犀利和语言, 去讲述着她的不一样的诗歌人生;流亡与痛苦的奔走, 也是茨维塔耶娃的诗歌的一生源泉。

关键词:茨维塔耶娃,诗歌,人生,流亡

参考文献

[1]高莽.孤独的灵魂——记俄罗斯女诗人茨维塔耶娃[J].世界博览, 1994 (11) .

[2]蓝英年.性格的悲剧──俄国女诗人茨维塔耶娃之死[J].俄罗斯文艺, 1995 (02) .

[3]斯耶.她呼唤真诚与执着——浅析茨维塔耶娃抒情诗的审美情感[J].俄罗斯文艺, 2000 (02) .

[4]扶桑.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的孤独[J].诗刊, 2010 (20) .

3.郑孝胥与陈三立的诗歌人生 篇三

与陈三立相比,郑孝胥更具率性的天才。李宣龚、周达号自称传承郑孝胥的诗学衣钵,被陈衍评为“直效海藏,未必效海藏所自出也”。诗歌之外,郑孝胥的一笔楷书也得时人推重宝爱,润笔颇昂。郑孝胥贫苦出身,没有陈三立“义宁公子”的天然高贵身份,而是凭个人才华得到文学上的地位。至多因为娶了福建船政大臣吴赞化的女儿,有些攀附婚姻这条线路的嫌疑,但在科举年代,贫寒子弟被座师看中而许以婚姻,也是令人自豪的本领。也许是因为这样的人生经历,郑孝胥潇洒自信,认为“吾今日所学,得万金于路旁,遇倾国于密室,弗顾也”。其为诗则一成不改:“骨头有生所具,任其支离突兀。”而陈三立的诗颇费吟哦,改动很大。袁枚论诗,认为诗家后来推敲之作,往往不如初次之作,仔细的推敲或能更加工整,但缺乏当时的瞬间心灵体验。

郑孝胥的诗风为张之洞所激赏,文学上的知音关系不可避免地为他带来仕途上的好处。而且,郑孝胥似乎也相当善于经营这种关系,决计不会如陈三立,以诗句“作健逢辰领元老”之句,让张之洞大不高兴,认为诗人在他面前妄自尊大,分明是我这“元老”领着你们,怎么成了你们领着我这“元老”。诗歌也是郑孝胥遇到仕途危机之时,重新取得张之洞信任的手段。张之洞与翁同龢不和,1895年郑孝胥去北京办事,见过翁同龢一面,便有人在张面前说郑孝胥拜见翁同龢,“颇诋南皮”,回来后张之洞对郑颇为冷淡。直到1896年郑孝胥陪伴张之洞游采石矶,献诗“不信乖崖久闲地,吴民遮看老尚书”,张认为其诗“外清而内厚,气力雄浑”,把玩良久,疑虑自此全消。张之洞一代重镇,却尤好诗歌。这种人大抵固执地相信“诗言志”,觉得自己能从诗歌中看出下属的情怀品德。难得的是,郑孝胥的诗是高雅熨帖的赞美而非逢迎谄媚。有了诗歌这个投张所好的护身法宝,旁人还真难构陷于他。

每个人都依自己的想法选择自己的人生路径,郑孝胥选择了一条时代与后人都认为错误的路径——帮助鼓动溥仪投向日本人,建立伪满洲国。而他本身并不认为这有任何错误,至多因为被日本人压制不能有实权,有些“何事与人说时命,残年由遣待苍茫”的失落。1937年,听到老诗友陈三立因不堪日军侵扰绝食而死的消息,他“怅惘久之”并赋诗:“一生诗名散原老,相哀终古更无缘……胡沙白发归来者,会有庐山访旧年。”那时候,他在东北已失势,原因之一是不满日本方面对伪满洲国的压制。“怅”是哀友,“惘”是伤己,他并不如张慧剑所认为的那样,与散原泉下相见会“无地可自容”。在挽诗中,郑孝胥区分了自己与陈三立的诗歌人生,一是做“历史”的“一生诗名散原老”,一是做“当下”的“胡沙白发归来者”。陈三立曾经叹息着阻止佛学家欧阳竞无前去劝郑海藏回头,认为入仕为郑孝胥一生执著,又认为郑所为非忠于清,只是以清裔为傀儡而自图功利,劝说必劳而无功。中国的文人,一生被很多榜样、很多名言所激励,喜欢将自己类比成许多读过的历史人物。“虽千万人,吾往矣”在郑孝胥已然变为一种悲凉与调笑。

政治奇诡,人们却往往乐此不疲。郑孝胥的梦先是君主立宪,1898年所作“臣闻立国本,有兵乃不危。积弱非一朝,无兵决难支……所陈第一义,舍是非臣知……耿耿宫烛火,摇摇在心脾”,一片急迫跃然纸上。后来这个梦碎了,溥仪闻名召见并任用他后,郑孝胥又开始做让溥仪先利用日本建立政权,然后由国际列强共管的梦。他认为“自古中兴之主,必借兵力。今则海内大乱,日久莫能安戢,列国通不得已,乃遣兵自保其商业。他日非为中国置一贤主,则将启争端,其祸益大。故今日皇上欲图中兴,不必待兵力也,但使圣德令名彰于中外,必有人人欲以为君之日”。有中兴之主必要有中兴之臣,这顶帽子郑海藏太想要了。郑孝胥的最后一个梦是在伪满洲国内实行“王道”——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治国纲领,希望“新国家既以王道立国,所采各种法制,有不尽适应者必须逐渐修改,以期不背于王道宗旨”。为了这个梦,他不辞年高“日夜操劳”,不断游说演讲他的“王道精神”。

清朝成为过去式后,郑孝胥寄居上海,与陈三立有较多的过往唱和,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他取苏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诗句,自号“海藏”,题所居为“海藏楼”,寓意解脱。但郑孝胥与陈三立不一样的是仍然有政治上的梦想。光绪十八年,郑孝胥曾与友辈戏言:“我辈今所冀者惟三等耳,有权在手,上也;有饭可吃,中也;有名可传,下也。”这样的人生排序,他一生不曾改变。“当下”在郑孝胥看来是第一位的,陈三立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一点,在送给郑孝胥的贺寿诗《读郑苏盫六十感愤诗戏和代祝》中,称郑是“待世非弃世”。果然,在受到溥仪第一次召见后,郑孝胥就喜出望外,感慨“自意转向壑,岂知复冠缨”,这种心态使他靠诗歌解脱只是一个姿态,谈不上彻底,一遇机会便要将政治才能求售。政治才能所求的当然是官位,而且郑孝胥在清朝售得不错,宣统三年已经是湖南布政使,并极力推动清廷召开国会。

“不仕自然全晚节,得名何必过高轩”,对声名万古的追求人们并无不同,戊戌之后,陈三立选择不直接参与政治,未必不是痛苦的。但他珍视“由贵公子而真名士”的派头,想通过另一种古老的方式达到目的,期望“凡托命于文字,其中必有不死之处,则虽历万变、万劫,终亦莫得而死之”。借用费树蔚概括女词人吕碧城的用意,“冀史乘列文苑以传”。陈三立曾告诫后辈竭才力成一家言,以期他日诗歌永存,此夫子自道,移之于陈三立自身亦如是。诗歌抒情寓意,闺秀亦能为之,点缀足矣,将之作为毕生的追求,虽策出无奈,然而“道光之际,盛谈经济之学。未几,世乱蜂起,朝廷文禁日弛,诗学乃盛”,时代毕竟给了他“诗学乃盛”的舞台,“四海无家对影孤,余生犹幸有江湖”,又不能不说有幸。

梦是美好的,梦的结局却不能预见。在亲往拜祭陈散原的第二年(1938年),郑海藏客死长春,永不能成为“归来者”,传言是被毒杀。死前不久,他还在王道书院作了一次“研究与施行王道之法”的演讲,心念“后清”迷梦。虽是“国葬”,并无大的意义——他所作的伪满洲国歌唱不了多久了,倒是诗歌史待他多情,以这一年为“同光体诗派”的终结。

4.以人生为题的作文 篇四

人的一生,平均下来大概有八十年。八十年,听起来多么漫长啊,可换算成天,却仅有29200天。听到这个数字,你可能就不会觉得这么漫长了。再换算成分钟,秒呢?那不就更短了吗。

可人生真的很短吗?

现在有很多人都在感叹:为何当初没念好书?为何当初不再努力一点,否则我怎么会如今天这般。但这些人中的大部分人,也仅仅是停留在想想罢了,然后便接着浑浑噩噩的度过自己的一生。可能当他们临终前,回顾过去时却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只有几十年的浑浑噩噩。他可能会想:这真的是八十年的时间吗?

如果他当初选择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后再回顾自己的一生呢?那时,他的人生将会丰富多彩,有许许多多的事值得去铭记。他也可能会想:这真的是八十年吗?毫无疑问,是八十年,但他的一生很充实。

同样是八十年的时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原因就在于每个人对自己时间的支配。有的`人充分利用每一分钟,那么他的一生将会很充实。而那些不珍惜时间的,回头看时,却发现自己的一生是一片空白。

如此来说,人的一生有何尝不能很长。

5.以笑傲人生为题的作文 篇五

秋风骤起,天风悲咽,桥畔的流水冰凉冷落,孤寂小道旁的叶子,褪下曾经风光无限的光泽,簌簌垂落,漫随冷风寒水飘零。风冷水寒,凉意丝丝入体,我蓦地里感觉堕入冰湖,全身冰冷。凉气凝固,我清醒地细审自己的生命,顿感生命璀璨的时刻,恍然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陈迹。

年少轻狂的时节,也曾经飞扬跋扈,不可一世,自忖有朝一日投鞭断流,气吞山河。秋风萧瑟,乱石边杂草丛生,偶尔才见几朵野芳稀疏夹杂其中。极目而去,夕照下的.断壁残垣呆呆耸立,宛如遭弃的怨妇,黯然凄绝。每次独自登高望远,内中情绪皆奔腾如潮,难以平复。每次,我都总不自觉地将左手提至腰间,仿佛腰中自佩有一口宝剑,随时待势拔起。枯木朽蠹,兴亡万古,大丈夫立世,纵使不能在现实的疆域金戈铁马,血染沙场,但须臾不可丧却凌云之气。长枪大剑,酒盏在手,对月酣歌,哪管什么纷纷世事,扰扰人生,庸庸匹夫?风云变色,潮水浩荡,便该拔剑而起,持戟待势。生命中有太多太多的事情渺渺无期,多情的风雨常常是无声洒落,难以预料。既然如此,我们又怎可将灿烂的生命托付给难以预料的事情,无奈地静等救世主的降临,颓唐地消磨生命?

时空宏阔,风云变幻,侧身天地间,一个个怒发冲冠,无所畏惧,敢于向命运挑战,创造自己独特人生的英杰,风骨长存,傲然屹立。悠悠千载,万古时空,使我仿佛历尽千劫的沧桑一般,一时满脸风霜,鬓发如许。也许,心境也会有属于它的年华,年华的叶子凋零,随风零落,心境也会因而变换另一种姿容。但无论如何,在生命的狂涛里,我也绝不容许自己的傲气云飞烟灭!

秋风悲掠,流水哗然流逝,想想自己虚度了二十几载的春秋,想想时光流转带来的纷繁变化,我的内心深处常常会惊恐惶惧。青春短暂,人生苦短,储藏生命能量的日子是那么平静而漫长。建立辉煌业绩,达到理想生命境界的时机往往需要漫长痛苦焦灼的等待。流光不着痕迹,一点一点地无情逝去。终有一天,流光化为命运的推手,推我走向死亡。抿心自问,那时的我是否也会因为已然达到自己生命所预设的境界而坦然微笑?抑或我会因为自己曾经舍弃过的一些精彩而扼腕叹息,遗憾莫名,惆怅无语?相对于广阔的天宇,人类的气息是多么微弱而且有限。所以,我们微弱的呼唤与渴求,绝对不会得到上苍的注意,更勿论奢求得到上苍的垂青。既然无法得到上苍的庇佑,那为何就不能傲笑人生,自我修为?

6.人生为题的作文800字 篇六

窗内,我捧着那本泛黄的老相册,安静地回忆着我那随着时间而流逝的点点人生。

轻轻抚摸着相册有些老旧的封面,我觉得自己仿佛触到了时间的质感。过去的时候像流水一样悄悄流逝,它们留下的痕迹便是这一张张记录着我点点人生的照片。我把它们精心收藏,到了现在,我便打开这珍贵的相册,挖掘记忆深处那些逝去的日子……

第一张照片是黑白的,薄薄的相纸已有些泛黄。照片上的我还是个襁褓中的婴儿,像一只小猫似的蜷缩在妈妈的臂弯中,妈妈那时还很年轻,光滑的脸上带着初为人母的微笑,安祥而满足。看着这张照片,我的心中涌起一股温暖的潮水。

第二张照片已经是彩色的了,照片上的我看上去三四岁左右,正一步一晃地向坐在床上的妈妈走去,妈妈微笑着张着嘴,似乎在鼓励我不要怕,那时的我还穿着开裆裤,嘴里总是塞着自己的大拇指,那憨憨的样子逗得我忍不住笑出了声。

第三张照片是在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前照的,照片上的我只有六岁,正好奇的坐在爸爸的肩头,不可思议地仰望着眼前巨人一般的电视塔。那一刻,我稚嫩的心灵第一次接触了这新奇的大千世界。

第四张照片是我小学时照的。此时的我正兴高采烈地站在新安小学的大门前,手中紧紧抱着一摞崭新的课本,稚气未脱的脸上挂满了兴奋的表情,但更多的是对知识的渴望,一对黑亮的眸子里闪动着强烈的求知光芒。金色的朝阳倾泻在我身上,为我和手中的书本镀上了一层耀眼的金边。

最后一张照片是我初一时留下的,照片中的少年脸上少了一丝童稚,多了一分成熟,意气风发的神色中透出青春的激情与奋斗的渴望,炯炯有神的眼眸中充满对未来的无限期待。仿佛是一棵青葱挺拔的小白杨,朝气蓬勃又不乏深沉,散发出无限的活力……

几缕清风拂过,一片金黄的秋叶旋转着飘落在打开的相册上,我轻轻地捡起这片黄叶,将这时间的印迹小心地夹进相册中。合上相册,我抬起头:窗外,金色的树叶仿佛是翩跹的蝴蝶,慢悠悠地,不停地向下飘着,落着,在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望着纷飞的树叶儿,我感到时间的步伐正毫不停歇地前行着,而我则追逐着时间的脚步,在人生的路上一步步前进,一步步走向梦想。

7.灵动诗歌教学 构建诗意人生 篇七

一、用音乐创设“读”的情境,点燃兴趣的火花

吟咏诗歌,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积累文学知识,提高文学素养,更重要的是能在反复吟咏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与作者产生共鸣,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首先要唤起学生读诗的兴趣,为他们营造一个能够激发“读”欲望的情境。

怎样创设情境呢?记得老舍先生说过:“文学语言不是由字词堆砌而来的,它是心灵的音乐,是由心中炼出来的。”那么,每首诗歌都是诗人们用心咏成的乐曲,要读懂它,就必须能准确地把握住诗人的情感,或忧伤,或喜悦,或愤怒,或悲伤,并与之产生共鸣。而在所有的艺术样式中音乐在感情的表达上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一段和诗歌感情相契合的音乐就是一把打开学生情感大门的钥匙,巧妙地借助一定的音乐切入教学可以很快地攫住学生的心灵,激起学生兴趣的火花,顺利地进入诗歌的情境。

二、想象解读“画”的意境,勾勒诗意的人生

诗歌作品中出现的客观物体往往不仅是事物的本身还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是作者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的融合体,也即我们所说的意象。然而实际教学中,意象不是以语言的形式呈现的,是分散的、局部的、模糊的,是不确定的、暗示的。苏轼谓王维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怎样才能成功地把语言还原成形象,把分散、局部的形象整合为整体的形象,把模糊、不确定的形象重现为清晰的确定形象,把诗中的“画”重现出来呢?这都要依靠我们展开积极深入的想象和联想。想象是诗歌鉴赏中重要的心理活动,也是读者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教师应该领着学生跨过这座桥梁。

例如在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一诗中,向读者呈现了多个意境:凄清寒冷的江上秋景、温馨可亲的家居休闲场景等,这需要教师超越时空,引导学生透过作者勾勒的场景,通过意境的再现,引动学生情感心弦的敏感点。在介绍叶绍翁离家在外的背景知识后,教师提出了教学要求:走近诗人,成为他的知心朋友,通过学习古诗去了解他内心的想法。引导学生诵读“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让学生试着从诗句中感受江边的诗人听到了什么,再辅以梧桐树叶被风吹过的沙沙声。在音响效果的作用下,学生仿佛与诗人一起感受到了深夜江边的凉意,感受到了孤独。除了从听觉中感受古诗的意境之外,让学生从视觉上进一步体会古诗展现给我们的画面,引导学生从“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中体会作者看到的场景。学生潜心悟诗,一个个温馨的意象出现在学生眼前:稀稀落落的篱笆、低矮的茅屋、昏暗的灯光、提着灯笼的儿童等。这不仅是意象的组合,更是对古诗意境的艺术化再现。学生仿佛听到了蟋蟀的叫声,听到了孩子的欢笑声,看到了孩子灿烂的笑容。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

三、炼字打开“品”的心境,寻找韵味的源头

我国古代诗歌是很讲究推敲字句的,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成了许多诗人终身信奉的金科玉律,因而给我们留下了如“推敲”、“一字师”等的炼字佳话。一个好字好词,可以照亮整首诗,既能照顾到诗意的精确表达,更能增加诗歌的形象性,有利于铸就诗歌的意境,增强诗歌的情趣,使诗意游龙飞动,熠熠生辉。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圆”本是非常平常的形容词,但放在这首诗中,顿生奇妙,不同凡响,将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合得完美极致,形象地描绘出了塞外辽阔苍凉的壮观景象。曹雪芹也在《红楼梦》中借香菱的口这样评价:“再找不到两个字来换这两个。”足见这两个字用得是极其成功的。

四、创作扩宽“感”的环境,拓展艺术的灵感

诗和心灵存在直接对应的关系,诗歌能够直接、集中地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深刻的启示性,以及强烈的节奏感,对学生有着天然的感召力。因此仅是完成相应的课堂教学任务绝不是诗歌教学的终点,教师还必须及时提醒学生回过头来反复揣摩品味作品,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使学生有所感悟、有所启迪。在这个阶段,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思考问题的主体权力,更要抓住契机鼓励他们多动笔,记录下自己的诗意人生,从而体会到创造的快乐。当然对学生而言,诗歌写作难度很大,教师的要求不宜过高,可以让学生“照葫芦画瓢”,也可以是“天马行空”,教师只要进行适当地引导,让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在诗歌的王国里尽情抒写自己的美好心情。

8.以校园为题的诗歌 篇八

罗建兵

在隔壁水泥厂巨大的轰鸣声和滚滚的灰尘里

我们端坐教室,摇头晃脑朗诵关关雎鸠

沿着小镇弯弯曲曲的小巷

衣着破旧的学生鱼贯而入

夕阳下凋敝的老校园

没有星星的夜晚 老鸹子

在苦楝树上述说陈年旧事

灰蒙蒙的太阳照在桑葚树上

风中混杂着粉尘与泥土的味道

面对新鲜花俏的地球仪

我们惊叹世界的辽阔广袤

也想像马可波罗牵着马寻找驿站

漫步法兰西 英吉利 那不列斯

沐浴尼罗河的`波光 乞力马扎罗的白雪

喝一口恒河的圣水 闯一回马达加斯加的热带雨林

穿着姑姑送的宽大的旧军装 倚着围墙

远望操场上梳着羊角辫的姑娘

她尖尖的下巴红扑扑的脸蛋

让我想入非非

读外语的好友嘴练成了蛤蟆

秉烛夜读的女子

多年后要我为她儿子介绍对象

在细雨菲菲杜鹃啼血的季节

盯着脸色羞红的外语老师出神

阳光闪闪的下午,趴在桌上

被埋头故纸堆的老师一顿很批

终于逃离了藩篱似的校园

破旧的老校舍不堪重负

我们似乎听到了她苍老的叫喊

而我们怀揣梦想匆匆上路

逃往各地

在异乡迷惘的星空下眺望

留下我们少年狂热痴情幻想的校园

而机械的轰鸣滚滚的灰尘老鸹子的聒噪

9.以生活为题的诗歌 篇九

懂得欣赏的人觉得美味,不会欣赏的觉得苦涩

有时我时候我会问自己

什么是生活

小时候,我们的生活除了数不尽的学习还是学习

长大后,我们的生活变成了无数的工作还有对生活的忧愁

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不明白

我觉得我们的生活像一个忙碌的机器人,每天都十分忙碌,没有休息的

可是回想曾经的时光,我们又干了些什么呢

它就像一张神奇的白纸,无论干了些什么,都不能涂上颜色

只因你不快乐

生活不需要过快,因为那不是快餐

生活不需要痛苦,因为它掌握在你手中

而生活需要你停下,就像喝一杯茶,只有慢慢品尝,你才会发现它的美味之处

停下来,好好回忆你的生活,品味你周围的点点滴滴,可能你会看到不一样的事物

人终有一天会老去

若等到老去时,你去回味你的一生

你将庆幸,你曾停留在这个世界,你曾给你的世界留下的回忆

这将是你一生最珍贵的财富,也是你停留在世界的证时

可若是一直忙碌

你的生活只会忙碌到死

没有人会记得,因为你只是世界忙碌的一员

你没有快乐,没有幸福、更不会有成就感

因为你永远追不上这个快餐世界,因为世界太过忙碌

等到死去,我想世界回报你的只有孤独

停下来吧!我们都太忙碌,我们永远都追不上时代的,它太快了

停下来吧!我们都该好好回忆我们的生活,想想曾经的自己

停下来吧!我们的忙碌忽视了太多,我们该去珍惜身边的一切

停下来吧!我们的忙碌给亲人造成了太多伤害,我们该去弥补

10.以安慰为题的诗歌 篇十

人在路上,心在途中

眼观风景,日月伴行

人生的路上,需要用真诚的心灵去欣赏

而不是用好奇的双眼去打量

山青水秀,蓝天白云是一首诗

雾里看花,大地风光也是一幅画

自然界中处处是风景,当我们驻足一山一水时

我们就能欣赏到大自然的情善美,就会忘却尘俗和烦忧

为酸甜苦辣谱曲,也可为喜怒哀乐酿歌

生活中人们更需要彼此的欣赏和安慰

欣赏别人是一种尊重,被别人欣赏是一种认可

无人欣赏则是一种不幸

安慰别人是一种美德,被别人安慰是一种温馨

无人安慰则是一种悲哀

我们渴望被别人欣赏,可往往却忽略欣赏别人

有时我们发现了别人的苦闷

却不去放大自己的.优点给别人诚挚的安慰

甚至喜欢在别人的不幸中,和自己对比寻找自己的幸福

可知道欣赏是相互的,安慰是沟通的

欣赏别人,就是善于寻找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欣赏别人的谈吐,就会提高我们的智慧和口才

欣赏别人的大度,就会开阔我们的视野和心胸

安慰别人是我们的善举,会净化我们的心灵和无悔

安慰别人多一点,别人就会对我们的友情多一点

欣赏对别人少一点挑剔,多一点信任

欣赏多一点仰视,少一点鄙视

安慰对别人多一点爱心,少一点冷落

安慰对别人多一点知心话,少一点流言蜚语

欣赏就会变成互补和促进

安慰就会变成和谐和桥梁

欣赏多一点,安慰多一点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误解定会少一点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更短一点

人天生不能十全十美,但可以追求完美

学会欣赏,注重友谊

读懂安慰,酿造和谐

才会充实你的人生

11.入秋为题的诗歌 篇十一

入秋,

一阵阵的微风,

刮起了涩涩秋意,

不再是秘密,

不再是秘密。

烦躁的日子,

得以喘息。

一片青色的草地,

儲藏起仲夏的傍晚。

在梦里,

就是在梦里,

故人的记忆依旧清晰。

涌入心头的`清凉,

哀怨之后的宽慰。

人生的小路上,

头,

只能应着太阳,

脚,

踩到於泥里。

当春风再次刮起的时候,

复苏的正是这善变的人心,

那什么去拯救,

这日日夜夜遗忘的善良?

每一片落叶,

都是一个悲伤。

每一阵呐喊,

都是慌慌的无望。

每一个梦魇,

唤来的总是窗外的月光。

怀揣着生活的爱,

上一篇:我学会了关心父母作文下一篇:28出师表说课稿